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2025-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通用9篇)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1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影响卢氏山区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道路积冰等.其中暴雨、冰雹出现频率较高,且危害最大.为防御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应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及时把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播至千家万户;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民众自救能力;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应急预案.

作 者:莫爱勰 马丽征 蔡涛 胡韶华 吕国华 王梅娟 Mo Aixie Ma Lizheng Cai Tao Hu Shaohua Lu Guohua Wang Meijuan 作者单位:卢氏县气象局,河南,卢氏,472200刊 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年,卷(期):200932(z1)分类号:P429关键词:灾害性天气 成因 预警 防御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2

1 蓝莓简介

蓝莓 (blue berry) , 学名越桔 (Vaccinium) , 常绿或落叶灌木, 花冠钟状, 浆果黑色、褐色或红色, 常被白色果粉。蓝莓果富含花青苷, 低糖, 低脂肪, 抗氧化能力强, 被国际粮农组织 (FAO) 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蓝莓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保健价值, 风靡北美、欧洲和澳洲, 近年来在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备受推崇。蓝莓作为鲜食和加工皆宜的新兴果树树种,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蓝莓共分为高丛蓝莓、半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4个类型, 我国自1983年由吉林农业大学率先引进栽培。根据安徽省的气候特点, 结合各品种对冬季低温的需求量, 目前安徽省主要引进的蓝莓品系有高丛和兔眼两大类, 其中高丛蓝莓又分南高丛蓝莓和北高丛蓝莓。虽然每个品种的物候期有所不同, 但总体生长期相差不大。受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危害程度也大体一致。

2 果树气象灾害的定义及种类

果树气象灾害是指不利气象条件给果树造成的灾害。危害果树的气象灾害, 根据形成的气象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温度异常型。温度异常型是指由于温度因子的变化而造成的气象灾害, 包括高温热害、冻害、霜冻、寒害等。二是水分异常型。由水分因子引起的气象灾害, 包括旱灾、洪涝、雪害和雹害等。三是辐射异常型, 如日灼等。日灼是由强烈太阳辐射引起的树木枝干和果实伤害。四是风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大风害, 气象意义上的大风是指瞬间风力大于7级 (17 m/s) 的风。但果树种植中6级 (12 m/s) 以上的强风就可能对果树造成损失, 形成大风害。大风害包括寒潮大风、雷暴大风、台风、龙卷风等。

3 各季节蓝莓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3.1 春季

春季 (2—5月) 是蓝莓生长的关键时期, 叶芽发育、枝条生长、花芽分化、开花等重要环节都发生在春季。春季也是蓝莓最主要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安徽省春季对蓝莓造成危害的气象灾害主要有霜冻、寒害、旱灾, 以及由寒潮引起的大风害[1,2]。

3.1.1 寒害。

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的低温, 使植物遭受伤害。蓝莓开花期抗低温的能力较差。4月上旬开花时, 如遇冷空气南下, 使温度降至0~2℃或低于0℃时就会造成花器冻害, 影响开花受精而不结实, 发生大量落花。安徽省蓝莓产区4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在0.3℃左右。如遇到0℃及0℃以下年份, 花器官受冻, 影响当年蓝莓产量。在倒春寒来临前可以在沟内灌水, 以提高抗寒力;如灌水困难可以改为浇肥水。同时, 地面覆草或培土, 均能起保温保湿作用。

3.1.2 霜冻。

霜冻是指温暖时期 (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 地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突然下降到足以使植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天气现象。有霜无霜均有可能发生霜冻现象, 霜冻最严重的是危害蓝莓的芽和花, 在盛花期, 如果雌蕊和子房低温几个小时后变黑即说明发生冻害。霜害虽然不能造成花芽死亡, 但会影响花芽的发育, 造成坐果不良, 果实发育差。花芽发育的不同阶段, 蓝莓的抗寒能力也不同。花芽膨大期可抗-6℃低温, 花芽鳞片脱落后-4℃低温可冻死蓝霉。露出花瓣但尚未开放的花-2℃低温会冻死。正在绽放的花, 在0℃时即可引起严重的伤害。霜害一般出现在寒流来临, 天气晴朗之日, 傍晚天晴无风, 21:00左右, 气温10℃以下, 黎明前就极可能出现霜害。蓝莓园防霜措施有熏烟法、灌水法等, 但在大面积蓝莓园难以应用。受霜害后的蓝莓园要增施1次速效性肥料, 促使芽叶生长。

3.1.3 春季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蓝莓属阳性作物, 喜光, 较高的光照强度是蓝莓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和大量花芽形成的必要条件,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蓝莓生长和结果。试验表明, 蓝莓遮光50%时产量明显降低, 遮光70%~80%时产量严重下降。安徽省3—5月是冷空气活动集中、春季寒潮频发的阶段。冷空气南下势力强时可造成剧烈降温, 并伴有连阴雨。长期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一方面会使蓝莓果树抗逆性降低, 容易引发病虫害。另一方面光照不良时, 树体同化产物显著减少, 会导致蓝莓花芽分化少、产量低、品质差。应对春季低温连阴雨, 可以采取集枝束叶。将蓝莓每一花穗下部叶向上把花穗裹束, 并将大枝间相互捆拢, 可以减轻花穗及幼果冻害。也可以在盛花后将整个花穗套袋, 但一定要在盛花后花瓣脱落再套, 因很多品种要异花授粉, 蕾期就套袋无法授粉。套袋可以增加袋中温度减轻冻害[3,4]。

3.1.4 旱灾。

目前, 蓝莓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是有机蓝莓, 即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旨在给消费者提供更安全、营养、健康的蓝莓产品。因此, 安徽省蓝莓种植地都选择在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距离公路50 m以外、周围3 km以内没有工矿企业的直接污染源 (“三废”排放) 和间接污染源 (上风口或上游污染) 的山地丘陵。这些地方虽然生态环境较好, 但大多水分易流失并且缺乏灌溉条件。蓝莓的根系较浅, 耐干旱能力较弱, 当每7 d降水量低于25 mm时, 果树体内的水分收支就会失去平衡。开始出现轻度的缺水, 光合作用减弱, 茎和叶片的生长速率降低。随着水分的减少, 植株受到的旱害加重, 光合作用显著减弱, 生长大大减慢, 叶片开始下垂、脱落, 枝条逐渐枯干, 并扩大到主干, 最后全株死亡。虽然安徽省蓝莓种植区的年总降水量都在1 200 mm以上, 如金寨县的年降水量1 381.5 mm、怀宁县1 294 mm、南陵县1 408.8 mm。但降水时段分布较为不均, 间段性的干旱时有发生。蓝莓不同生育期的抗旱性不同:通常在开花、结果期对缺水最为敏感;开花前遇旱, 常常引起花蕾脱落;在坐果期发生干旱会大量落果。因此, 在春夏之际要特别加强水分管理, 防止旱灾。预防旱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二是加强中耕除草, 培土覆盖, 以免杂草与果树争抢水分;三是用地膜或作物秸秆、土杂肥等覆盖农田土壤, 抑制土壤蒸发[5,6]。

3.2 夏季

夏季 (6—8月) 是蓝莓果实发育成熟期, 也是最重要的收获期。安徽省夏季天气复杂, 常常是几种气象灾害同时或交替出现, 对蓝莓的危害尤为严重。主要气象灾害有高温热害、日灼、干热风、洪涝害、大风害、雹害及强对流天气等。

3.2.1 高温热害、日灼、干热风。

这3类气象灾害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它们的差异在于诱发灾害的气象因子不同。高温热害的诱发因子是园间的气温大于32℃, 日灼是由强烈太阳辐射引起的树木枝干和果实伤害。而干热风则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这3类气象灾害的实质都是由于光、热交加导致蒸腾作用加剧, 枝叶水分失衡, 形成了生理性脱水。干旱失水和高温的综合危害, 主要危及蓝莓果实和枝条皮层。由于水分供应不足, 在灼热的阳光下, 果实和枝条都会因剧烈增温而遭受伤害。受害果实上出现淡紫色或淡褐色的干焰斑, 严重时表现为果实开裂、枝条表面出现裂斑。因此, 对于高温热害、日灼、干热风这3类气象灾害防范的重点就是要做好保湿降温工作, 其主要措施有挂设遮阳网、微喷灌、沟灌增湿等。其中, 采用挂设40%遮阳网和微喷灌2种方法, 对蓝莓防热害的效果理想。挂设遮阳网可利用防鸟网的柱架, 微喷灌可利用滴灌系统, 既可满足蓝莓防热害的需求, 又可降低成本, 可在标准化的蓝莓种植区内推广应用。

3.2.2 洪涝害。

由于安徽省雨热同季的特点, 以及江南特有的梅雨季节, 安徽省夏季降水频繁、集中, 一年中的大雨暴雨基本都集中在夏季发生, 暴雨会诱发山洪暴发。蓝莓的耐涝性一般, 连续多日降雨蓝莓果园极易产生涝害。蓝莓果树受淹后, 由于氧气减少, 容易因缺氧而导致细根死亡, 造成叶片失绿、干枯或脱落, 果实失水或脱落、开裂等。对于洪涝灾害要及时清淤排水, 防止果园积水泡坏树根。地势较低的地方要挖排水坑, 低洼地必要时用抽水机排水。同时, 应抓住雨停间歇, 积极抢收果实, 减轻灾害损失。对于倒伏的果树要及时扶正, 培土护根。及时清除树体上的污物, 以利于枝叶和果实进行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减少病菌源的侵蚀。同时, 要结合中耕除草, 在大雨后翻地, 使土壤疏松, 增加透气性, 以利于根系正常生长。

3.2.3 大风害。

夏季由于局地强对流的增加以及台风的影响, 最易发生大风害。大风会吹断树枝, 吹落果实, 影响和危害蓝莓的开花、授粉和受精并传播病虫害。在大风来临之前, 对结果幼龄树或果实还没成熟的蓝莓树, 应在果树迎风方向打桩, 拉2~3条绳固定植株, 以防吹倒吹断。灾害过后及时清理果园, 扶正歪斜树木, 剪除被风吹断的树枝, 集中处理, 喷洒杀虫剂、杀菌剂和营养剂等防治病虫害并保护伤口, 减少病菌感染, 促进蓝莓树的正常生长[7,8]。

3.2.4 雹害。

根据目前现有的气象观测数据显示, 安徽省出现冰雹的概率极低。但由于冰雹是一种小天气尺度系统, 受地形影响较大。因此, 局地出现冰雹的机率较多。雹害对蓝莓的破坏力很强, 受害轻则茎叶破损;受害重则花、芽及果实被打落, 枝条折断, 蓝莓产量受损严重。雹害过后可将折断的枝条剪去, 同时加强肥水管理, 使其迅速恢复生长。

3.3 秋季

秋季 (9—11月) 相比于其他3个季节, 气象灾害发生频率最少。秋季蓝莓的树体经前期展叶、抽梢、开花、结果等过程, 已经消耗了树体内贮藏的大量营养, 果实采收后进入光合作用的营养积累期, 这一时期管理的好坏, 直接影响翌年的产量。因此, 对秋季可能出现的秋旱及温度异常偏高的“秋老虎”等气象灾害不能麻痹大意, 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管理工作。进入秋季, 气温逐渐下降, 此时如果遭遇秋季连阴雨, 应及时排水, 以防涝害。秋末冬初是蓝莓果园病虫寻找栖息地产卵繁殖的高峰时期。因此, 雨水过后要通过耕翻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及病菌翻至地表使其冻死、干死、或被天敌啄食, 深埋地下的病虫不能羽化出土而被闷死, 从而减少越冬基数。同时, 要注意11月的初霜冻对果树的影响。

3.4 冬季

冬季指12月至翌年2月。进入冬季, 当气温降到5℃以下时, 蓝莓开始进入休眠期, 活动很微弱, 生长基本停止, 这一时期气象灾害对蓝莓的危害总体影响不大。但由于冬季蓝莓抗御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弱, 当气象灾害的强度上升, 就会对蓝莓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 加强蓝莓的冬季管理, 是确保果树安全越冬, 夺取来年果树高产的必要保证。蓝莓的抗寒能力总体较强。北高丛蓝莓可以抵抗-25℃的低温, 南高丛可以抵抗-20℃的低温, 兔眼蓝莓的抗寒能力最弱, 但它在花芽未开绽时也可抵抗-15℃的低温。安徽省蓝莓种植区冬季平均气温在4~6℃, 最低气温在-1℃左右, 历史上的极端最低气温在-14℃以内。因此, 安徽省蓝莓种植区冬季遭受冻害的可能性不大。冬季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雪灾对蓝莓的影响和危害。当雪量较大或积雪时间较长时, 积雪会压劈或压断树枝, 对树体造成损伤。因此, 防范雪害的关键就是要尽快采取措施清除树枝上的积雪, 在清理积雪时, 要注意避免对树体造成二次损伤。同时, 要加强肥水管理。积雪融化后的蓝莓园要及时进行1次中耕松土, 以防土壤板结。

4 小结

虽然每个季节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不同, 但气象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普遍性、交替性、突发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对蓝莓的高产稳产均有较大影响。由于蓝莓是多年生木本植物, 严重的气象灾害不仅会影响当年产量, 而且会导致树体死亡和整个果园毁灭, 受灾后果园的建立和恢复, 需要多年时间和较大的经济投入[9,10]。因此, 与其他农作物比较, 蓝莓种植中科学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更为必要。安徽省适宜蓝莓栽培的丘陵山地资源丰富, 但山区地形复杂, 存在着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方面的差异, 有些局地小地形会明显引发或加重气象灾害的发生, 直接危害蓝莓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因此, 各地要在充分认识蓝莓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基础上, 科学规划, 引导农民适地适栽。园地应尽量选择光照充足向阳坡的中、下部, 坡度不宜超过30°。坡度大时要修筑2 m宽的梯田。在发展蓝莓引种上山时, 海拔高度尽量不要超过500 m, 避免蓝莓受冻。水源要充足、灌溉设施要完备。要因地制宜制订蓝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做到灾前有准备, 灾后有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要实行果业保险, 对那些采取各种对策后仍然遭受损失的果树业经营者, 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

摘要:蓝莓是一种对气候非常敏感的果树。光、温、水、风等气象条件对其生产影响很大。对霜冻、高温、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防御不当或措施不力, 均会导致蓝莓大幅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皖南金寨县、南陵县、怀宁县三大蓝莓种植基地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统计数据, 并结合蓝莓生长发育的生物特点, 分析了皖南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对蓝莓的影响, 提出了科学可行的防御措施, 以减轻和避免灾害损失, 确保蓝莓优质高产。

关键词:蓝莓,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皖南

参考文献

[1]黄寿波, 沈朝栋, 申曙光, 等.中国果树气象灾害及其综合防御体系[J].中国农业气象, 1997 (3) :25-29.

[2]金志凤, 王立宏, 冯涛, 等.浙江省杨梅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6) :638-641.

[3]陈义平, 胡勇, 陈程, 等.长江流域蓝莓栽培管理关键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0) :143-144.

[4]朱鸿杰, 胡勇, 陈辉, 等.沿江丘陵蓝莓有机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6) :35-36.

[5]樊基胜, 蒋光月, 陶龙, 等.安徽蓝莓适生地蓝莓丰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8) :9-11.

[6]李兰瑞.金寨县蓝莓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0) :234-236.

[7]聂飞, 韦吉梅, 文光琴.蓝莓的经济价值及其在我国产业化发展的前景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 2007, 35 (1) :117-119.

[8]李丽敏, 赵春雷, 郝庆升.中外蓝莓产业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3) :354-359.

[9]张歆, 苏莹, 韦娥.果园极端天气的预防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 (18) :153-154.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3

【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建议

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长清区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去GDP的1%~3%。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

2.气象灾害量级、强度、雨(雪)量等等级标准

2.1干旱

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2.2暴雨

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长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2.3干热风

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

2.4大风

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

2.5连阴雨

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

2.6寒潮

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

2.7低温冻害

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

资料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长清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10年到2011年春季,又遭遇了历史有效记录以来的特大旱情。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上旬,累计降水量仅有15.6mm,比常年同期偏少23.3mm,异常偏少,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7.1万亩。2010年8月20日出现特大暴雨,其中3个降水量达到100mm,突破历史极值,全区因此次暴雨损失0.5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区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

3.气象灾害防御

3.1气象灾害防御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

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林业、能源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3.2加大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长清区已经建成了1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0个个镇、街道自动雨量站和12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1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镇、街道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以及农业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制作和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3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围绕长清粮食核心生产还有花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全区兴建标准化人工防雹增雨基地5个,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4.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4.1干旱是长清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4.2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导致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4.3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

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4.4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

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4.5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

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4.6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

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

4.7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

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5.结语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提出的建议,加大加强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防御措施,不断探索新防御方法,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行的气象保障。

雷电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篇4

1 雷电种类及危害

1.1 雷电种类

根据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不同,雷电可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4种。其中,直击雷会在云体上聚集大量电荷,是威力最大的雷电,球形雷较直击雷威力偏小[1];电磁脉冲主要能够形成电磁感应,对电子设备影响较大;云闪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最小。

1.2 雷电危害

根据气象知识可知,雷电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因为积雨云中通常产生发展旺盛的强对流,因此当雷电发生时常会伴有强烈的阵风或暴雨,甚至冰雹或龙卷风等恶劣天气。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1万k W。在放电过程中,空气温度会骤增、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强烈的雷鸣、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导致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击毁、供电系统崩溃、通讯系统中断等[2]。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超压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体被雷电击中时,电流迅速通过人体,受电流直接作用及超压作用,可造成心跳、呼吸停止,导致脑组织缺氧而休克甚至死亡。另外,雷电产生的高温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伤。

2 雷电灾害防御措施

2.1 容易遭受雷击的地方

一般来说,土壤的电阻率较小或者电阻率变化非常明显的地方容易发生雷击事件。例如,山坡与稻田接壤处、地下水位高的地方、低洼地区等。另外,铁塔、烟囱等高大建筑物,也容易遭受雷击。户外,由于树木比较高大,容易受雷击。室内,水管、暖气、家用电器等金属体导电性强,所以容易造成雷击。没有连接避雷设备的室外太阳能热水器也很容易造成雷击事件。

2.2 防御措施

根据气象防雷技术理念,对雷电灾害的防护应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具体采取以下5种防护措施。一是等电位连接。就是把各种金属物用粗的铜导线连接在一起,使各种金属连成一个整体,使得金属表面电位相等。由于各金属体处于同一电位,所以不存在电位差,就像站在高压线上的小鸟,不论这些金属物电位升得多高,附近行走的人都不会有危险。二是安装避雷针。避雷针是一个接地的金属装置,低端与接入大地的地网相连,最高点要高过所在建筑物顶端,且最好是针状,这样可以在雷雨天气中吸引雷电,而雷电通过避雷针将电流传到大地,从而实现对建筑物的防雷电作用。三是避雷器分流。把室外多条导线并联一种避雷器后再接至地线,其作用是把传入的雷电波在避雷器处经避雷器处理分流入地,从而达到防雷效果。四是接地。接地是防雷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的接地设置是上述3个措施成功防御雷电的基础,因此接地成为历来防雷技术中特别受重视的项目。五是用金属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即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

除了以上对建筑物等固定地方的防护外,人类自身的防护意识也非常重要。雷电灾害天气来临前,人们应关好门窗,尽量减少外出,同时在家也尽量不用电器,特别是电子设备,避免接打电话,远离金属设备,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等[3]。

3 雷电的优势

雷电的发生虽然常给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灾害性后果,但是雷电并不是只有害处,也有其益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优势。

3.1 农业方面

雷雨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会给其来充足雨水。同时,在雷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和氮会产生电离,合成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被雨水溶解,落入大地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成易被植物所吸收的氮肥,给农作物补充所需的营养。

3.2 环境方面

雷电影响空气质量,可以净化大气环境。雷电过程中,强烈的光化学作用可以是空气中部分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臭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同时产生的降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使得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

3.3 能源方面

雷电发生是由于不同带电云层的碰撞,在形成过程中伴随着产生巨大的能量,一次放电能量可达1亿~10亿J。土木工程和各种放电加工行业,借助放电时产生的强大的大气压的冲击力进行相应工程应用。

4 结语

雷电这种壮观而又令人畏惧的自然天气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灾害,因此要利用科学知识防御雷击灾害,将雷击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强雷电方面的知识与雷电防御,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雷电的优势减少其危害,使之对社会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4,5,6]。

参考文献

[1]许小峰.雷电灾害与监测预报[J].气象,2004,30(12):17-21.

[2]刘佼,肖稳安,陈红兵.全国雷电灾害分析及雷灾经济损失预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4):21-26.

[3]张宇翔.对城市雷电灾害的认识与防护[J].灾害学,2005,20(3):65-67.

[4]孔宁宁,王建全.聊城市雷电活动规律及灾害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5(14):227-228.

[5]咸立仁,吴亚娟,李俊有.宁城县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7.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5

关键词:山洪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监测预警系统防御

一、 山洪地质灾害成因调查

1、地形地质

文登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文、荣凸起的中心部位。由于长期隆起,缺失中元古—中生界侏罗纪地层。总的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地层以下元古界胶东岩群第二岩组变质岩系为主,第四纪堆积物遍布全境,有冲积、洪积、残坡积和海积等类型。棕壤就是淋溶淀积作用形成,是全区的主要土壤类型,文登市境内有西、北、东三条分水岭,成为单独的水系,文登地形属滨海低山丘陵区,南濒南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58.4%,由于平洼地多分布于山脚下和滨海低洼处,排洪不畅,汛期如遇山洪暴发,将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气候分析

文登市地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767.8mm,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七、八月间常受台风影响,是暴雨多发地区,所形成的洪水陡涨陡落,由于暴雨所产生的量大而集中的地表径流,极易造成海水倒灌、山体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和洪涝等山洪灾害,给区域内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防洪减灾能力

受山区地形限制,大多数镇(街道办)、村人员都是居住在沿河两岸或山洪沟两侧地带,极易遭受山洪的袭击;防洪工程标准低,部分堤防防洪标准仅达5年一遇,山洪防御工程措施缺乏。

二、 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 系统组成

文登区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等。区、镇建立了一定技术含量、实用、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六要素、四要素自动监测站、单雨量站,采用自动方式,把监测信息汇集于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此系统可与水利、国土等部门进行数据共享。

母猪河流域区域站、雨量站统计表

序号站名站类地点经纬度

经度纬度

1 界石区域站界石镇石头河村 121°50′55″ 37°16′17″

2 米山区域站米山水库 121°55′30″ 37°10′29″

3 高村区域站高村双力板簧厂 122°10′56″ 37°04′49″

4 宋村区域站宋村中学 122°00′19″ 37°03′54″

5 前岛区域站渔业公司 122°02′51″ 36°54′44″

6 汪疃区域站十一中 121°58′16″ 37°18′32″

7 葛家区域站第二职业中学 121°51′43″ 37°16′21″

8 大水泊区域站 309国道油库 122°14′54″ 37°09′58″

9 文登營区域站水土保持实验站 122°08′0.3″ 37°14′18″

10 候家区域站机电厂 122°04′56″ 37°01′01″

11 泽头单雨量站泽头三中 121°52′35″ 37°03′26″

12 坤龙邢水库单雨量站燃气站 122°11′33″ 37°05′43″

13 张家产单雨量站南圈水库 122°03′58″ 37°04′53″

预警系统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开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中小河流防汛预报预警业务系统软件和县级版SWAN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组成。

2、 预警指标的确定

① 根据调查的历史山洪灾害情况.确定各隐患区的历次山洪灾害发生时间.通过威海综合探测数据查询系统计算各隐患区对应时间内的各时段最大面雨量(统计时段有l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组成一个系列并统计系列的最小值和平均值.以最小值作为预警雨量的初值参考。

② 计算各隐患区逐年最大各时段面雨量系列.并对每个时段的系列资料进行频率分析。由于文登大多数河流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因此本次频率分析主要采用5年一遇雨量数据。

③ 参照前面计算的最小值、平均值及5年一遇的雨量数据来初步确定预警基本指标。

文登山洪预警雨量值参考表

典型区1(文登、申各庄、泊岳家) 典型区2(界石、阎家泊子、孙瞳)

预警类型时段雨量(mm) 预警类型时段雨量(mm)

预警雨量 1小时 25 预警雨量 1小时 30

3小时 50 3小时 60

6小时 80 6小时 80

12小时 110 12小时 100

24小时 120 24小时 120

转移雨量 6小时 100 转移雨量 6小时 110

12小时 120 12小时 130

24小时 140 24小时 150

3、 预警信息的发布

文登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主要对收集来的雨量数据包通过临界雨量值对比分析,当达到临界雨量值时,根据不同级别启动相应的报警,同时启动短信发布平台发往需要预警的防汛责任人、各村镇的气象信息员及广播预警站点,来进行预警。预警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实时数据查询、综合数据查询、雨量数据查询及共享数据。

三、防御措施

一是运用气象预警发布平台,用发送预警短信的方式向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责任人群传送信息,而后由相关的责任人提前组织群众转移。

二要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无论在水利部门还是水文地质部门都建有自己的预警系统,要整合资源,实行信息资源共享,预测预报共商,预警信息统发,并及时对新的技术手段跟踪运用,逐步对监测的广度扩大,提高预警的精度和响应的速度,要对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6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御;暴雨;预警;湘西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幅员1.55万km2,其中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69%。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湘西州山洪地质灾害多发,每年都有3~5次全州性的暴雨山洪,最多年份达21次(2010年),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657处,给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近年来,湘西州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山洪专项及其他气象监控与预警项目,逐步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组织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发布、装备保障能力和水平,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气象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不够完善、暴雨预测预报技术水平有限、边远地区预警信息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又制约了气象服务在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中效用的发挥。

1 湘西自治州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保障工作现状

1.1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

湘西州及8县市政府均成立了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领导机构,明确了政府组织领导为主体、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工作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气象部门。州、县气象部门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乡镇气象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为地方政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政府印发州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1个、县级预案 8个,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州政府及8县市每年于汛前开展山洪地質灾害应急演练,州、县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社会公众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1.2 强降水预测预报水平明显提高

湘西州气象局依靠国家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和国外数值预报模式,综合利用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建立了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以及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开展精细化的降水等气象要素预报、定量降水落区预报业务和细化到乡镇的降水预报。

1.3 暴雨监测能力取得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山洪等项目,湘西州气象部门增加中小河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气象监测设施,截至2015年10月,全州共建成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部713数字天气雷达、8个气象卫星接收站,1个气象卫星中规模地面接收站、2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3个尾砂库气象监测站、3个土壤水分监测站、6个农田小气候站、4个交通气象监测站,监测资料实现10 min内传输汇集。州、县两级气象台站均实现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监测信息实时共享,在汛期可30 min获取一次卫星云图,分辨率最高可达到1.25 km。各类监测数据经分析应用,初步满足中短期县域级天气预报需要,局地性强降水的监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4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明显增强

湘西州及8县市气象局建立了山洪预警业务平台,州气象局研发了尾砂坝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立了气象国土部门会商机制,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业务。全州建立了包括广播、电视、报纸、96121声讯电话、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预警大喇叭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为一体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第一时间向全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公众、防汛责任人、气象信息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建立了一支以懂农情、知农需的乡村干部为骨干,数量达2 700人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田间地头传播气象预警信息,组织排查防范山洪地质灾害的重要力量。按照“6有”标准建成的158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州所有乡镇,成为传播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信息的阵地。

1.5 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取得显著效益

通过对暴雨的提前预报、临近预警、跟踪服务,为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防范应对山洪地质灾害赢得了先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例如,2010年“6·8”特大暴雨,地方政府收到气象预警,在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即将发生前,将泸溪县雀儿村125名村民、吉首市太平乡38户居民221人安全转移,成功避免了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

2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足

湘西州气象综合观测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先进探测手段,制约了暴雨、冰雹等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自动气象站监测站网发展不平衡,土壤水分等反映地表状态的监测设备布设不足,部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点附近没有自动气象监测站点,对重大隐患点无视频监控设施等,对山洪易发区强降雨监测能力不足。

2.2 短时强降雨预测预报能力与精细化水平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需求有差距

受科技和暴雨机理认知水平限制,暴雨预报精细化水平有限,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专业化的精细预报技术和方法;预报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频次与发布时效不能适应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暴雨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和预警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渠道尚未完全打通

偏远山区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气象预警接收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基层群众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在固定时段收看收听 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接收能力与当地防灾需求有较大差距,导致预警信息传播不够及时,应急响应措施滞后,制约了基层干部群众及时、有效对山洪地质灾害进行早期防御和处置。

2.4 气象监测预警设施维护难度大,经费没有保障

由于设备老化、山区交通不便、通讯信号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设备故障率高,维护任务十分繁重,而现行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持经费标准偏低,且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经费来源没有保障。

2.5 基层气象台站人员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基层台站气象服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气象预测预报、为农服务等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农村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人员管理松散,缺乏有效激励和考核机制,导致部分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较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升暴雨等强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湘西州建设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增强对暴雨等山洪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监测预警能力。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布设自动气象站,建立高时空分辨率自动气象观测网、气象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完善气象卫星中尺度对流云团监测及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增强气象观测系统保障能力建设,解决气象灾害防御薄弱地区的气象观测设施不足的问题,增强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3.2 提升暴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增强山洪地质等灾害防御能力

以湘西州现有的气象预报业务技术为基础,重点加强暴雨等强天气的网格化短时临近预报能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释用技术,应用多普勒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研发多灾种早期监测预警技术。针对当地山洪地质灾害防御特点,研发致灾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短期预报系统等,形成无缝隙短时临近、短期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提升网格化暴雨预警技术,提升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3.3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覆盖面,使基层群众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气象信息

实施预警喇叭“村村响”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预警信息接收工程,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最一公里”瓶颈。建议上级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建设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降水等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完善气象国土水利等多部门山洪地质灾害预报会商和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给公众,提高山洪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3.4 加强区域自动气象站等装备维护及经费保障

完善气象监测预警装备运行日通报月巡视及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区域自动站等设备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区域站观测资料传输及时率在99.5%以上。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提高区域自动站维持经费标准,按平均每站5 000元/a给予经费补助,并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3.5 加强基层气象人员能力和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对县级气象台站的会商指导,强化基层气象业务人员预报预警业务技术交流培训,提升基层气象人员对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分析预报服务能力。建议州、县政府将气象信息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健全气象信息员管理考核制度。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7

1 发生症状

2011年9月17日夜间气温骤降后, 9月20日下午陆续接到宿豫区、泗阳县等多户农民反映:正处于灌浆期的水稻出现青枯现象, 但根系较好, 1~2 d后出现枯死, 且有扩展蔓延现象。经调查发现, 发生青枯的水稻多是突然失水青枯, 叶片内卷萎蔫, 青灰色, 无病斑;茎基部干瘪收缩, 植株倒伏;谷壳青灰色, 成秕谷;根系发黄变黑。首先表现为整穴突然青枯, 在田间呈片状、带状发生, 表现症状后在1~2 d内就出现大面积青枯死亡, 似割倒摊晒1 d的青稻。可以区别于虫害的单茎蘖黄枯、死亡, 区别于病理性病害的渐进式死亡。

2 发生特点

田间水稻出现青枯死亡, 且面积有逐渐扩大趋势, 表现为急性型、突发性。各县区、各田块之间发生青枯不平衡大, 不同田块之间、不同品种之间、同一品种不同田块之间、同一田块的田中间与田埂边发生程度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大穗型品种及易倒伏的品种受害较重, 施肥迟的植株披叶严重的重于施肥早的叶片坚挺的, 水稻灌浆迟的重于灌浆早的, 田埂边的重于田中间的, 树荫下的重于阳光下的。

2.1 不同田块之间发生青枯程度不同

调查发现, 发生青枯的水稻多是栽插较迟的、长势较嫩的植株。2011年水稻栽插期间遇罕见干旱, 部分田块由于严重缺水而栽插时间较迟, 特别是宿豫区的关庙、大兴以及新庄的部分田块, 由于受水源条件限制, 水稻移栽较迟 (7月中旬) , 9月中旬刚开始灌浆;而正常水稻6月中下旬移栽, 8月底9月初即开始灌浆。

2.2 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发生青枯程度不同

各水稻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但Ⅱ优系列籼稻发生程度明显重于粳稻。Ⅱ优系列籼稻叶宽、披、穗型大, 灌浆期长, 相对迟熟的和生育期相对较长的水稻品种发生较重, 如Ⅱ优129、Ⅱ优0293等。

3 水稻青枯的气象因素分析

水稻属喜温作物, 对温度变动相当敏感。低温冷害可造成水稻明显减产, 甚至颗粒无收[3]。水稻灌浆成熟期受低温冷害, 使籽粒的灌浆速度下降, 籽粒不饱满, 米质差。据李霞等[4]以粳稻9516、H45、武育粳、转PEPC基因水稻、Kitaake、苏沪香粳、籼稻扬稻6号、香籼、IR64、培矮64S以及杂交稻粤优938、汕优63、X07S紫徽100、两优培九共14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只要低于适宜的水稻生长温度, 就能引发水稻的低温伤害, 特别是对两系和三系的杂交稻, 并非极端的低温条件才能导致低温冷害。

水稻灌浆期气温骤降 (9月17日19:00左右) 为15.3℃, 比16日的最高温度降低了9.9℃, 且低温持续了7 d。18日温度继续下降, 日平均温度为16.7℃;19日平均温度降至15℃以下, 为14.3℃, 比2010年同期低11.2℃, 比2008年以来同期平均温度低7.4℃, 为近10年来最低。其中18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 仅为18.6℃;19日3:00温度降至最低, 达11.5℃, 20、21日平均温度虽略有上升, 但21日5:00、22日6:30左右温度创下新低, 分别为10.6、10.8℃, 降温幅度最高达12.6℃ (表1、2) 。

(℃)

(℃)

一般来说, 日平均气温低于20℃时, 水稻灌浆会受到影响。水稻灌浆的低温界限为日平均温度15℃以下[5], 低温持续时间越长, 对水稻的危害越大。温度低于17℃时, 水稻根系活力大幅度下降, 温度低于15℃时水稻根系吸水能力基本丧失。在水稻灌浆中期, 即在水稻齐穗后20 d左右, 水稻根系逐渐衰老, 活力下降。特别是前期长期灌深水、烤田不良、密度过大的田块, 水稻根系衰老早, 根系活力下降快。在低温期, 这些水稻根系吸水能力很差, 如果低温阴雨过后天气突然放晴, 水稻叶片 (通常还很青绿) 在高温环境下蒸腾作用强, 稻株体内水分大量从叶片上散失, 而根系活力一时不能恢复, 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 这样就会出现水稻生理性失水现象, 严重时水稻叶片和茎秆迅速失水干瘪 (像割下后晒半天至1 d的水稻) , 常造成大面积水稻在1~2 d内迅速瘫倒。即为水稻生理性青枯倒伏。

水稻植株出现生理性青枯即迅速死亡, 籽粒灌浆随即终止, 采取任何措施也不能使其恢复生长和灌浆。水稻发生生理性青枯倒伏, 与普通的倒伏有很大差别。正常情况下水稻发生倒伏后, 植株茎秆虽然倒折, 但不死亡, 籽粒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灌浆;大面积水稻生理性青枯倒伏后, 田间水稻产量即定型, 不会再增加, 产量损失极大, 通常产量仅为1 500~3 000 kg/hm2, 而且大多是半瘪粒。

4 防御措施

4.1 加强栽培管理, 维持水稻根系活力

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通过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等措施, 改变偏施氮肥和后期偏高的状况, 做到降氮增磷钾添微肥;在水稻生长中期适时加重搁田, 促进根系下扎, 避免长期深水灌溉, 在抽穗灌浆后保持间隙灌溉, 以水调气促根, 增强根系活力;田间不宜过早断水, 一般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

4.2 密切关注气温变化, 适时灌水保温

水稻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强降温易对水稻产生低温冷害, 特别是生育期较迟的机插秧和直播稻风险更大。当地农业部门应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 时刻关注气温变化, 在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时, 一旦最低温度低于15℃时应紧急落实防御措施。特别是夜间温度较低时, 要采取灌深水保温措施, 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取夜灌日排的方法利于田间保持较高温度, 避免低温危害。持续低温阴雨天过后出现暴晴高温天气时, 田间不要急于排水, 防止青枯倒伏。同时, 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方式做好宣传, 让广大农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4.3 喷施叶面肥保根促灌浆

水稻发生生理性青枯症状, 就无法恢复。对还没有发病的田块应采取适当防范措施, 延缓植株早衰。可喷施复硝酚钾、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以维持根系活力, 增强稻株抗逆力。

4.4 完善农业保险机制

低温冷害是一种自然灾害, 水稻一旦发生青枯现象, 就无法继续生长, 随之相继死亡, 会给少数农户水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建议农业保险部门给予一定的理赔。

摘要:通过对宿迁市近几年气象资料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 认为导致水稻生理性青枯的重要原因为寒流突至、气温骤降。提出防御水稻生理性青枯应加强栽培管理促水稻根系活力、关注气温变化适时灌水保温、喷施叶面肥保根促灌浆、完善农业保险等措施。

关键词:水稻,生理性青枯,发生特点,气象因素,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李锐, 曾宪国, 王连敏, 等.2006年低温冷害对黑龙江省水稻影响浅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7 (5) :27-29.

[2]于堃, 宋静, 高苹.江苏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与特征[J].气象科学, 2010, 30 (4) :530-533.

[3]肖国超, 徐庆国.水稻耐冷性的研究与进展[J].作物研究, 2005 (5) :266-272.

[4]李霞, 戴传超, 程睿, 等.不同生育期水稻耐冷性的鉴定及耐冷性差异的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 2006, 32 (1) :76-83.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8

1 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 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 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 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 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 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 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 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 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 四要素自动站227个, 两要素自动站52个, 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 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 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 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 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 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 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 2006年的“端午水”, 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 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 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 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 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 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 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 成果汇编成册, 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 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 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 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 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发布。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 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 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 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 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 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 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 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 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 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 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 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 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 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发布集成, 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 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 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发布的协议, 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制度和业务、流程。

1.4 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 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 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 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2 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 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 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 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 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 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 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 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 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 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 (赣市府发 (2005) 8号) 精神, 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 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 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 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 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发布、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 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 并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报告, 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 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 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 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各县 (市) 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 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 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 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 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 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 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 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 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 加强气象应急管理, 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 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 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005年下半年, 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经过讨论和修改, 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 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 (市) 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 17个县 (市) 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 (市) 预案。

3.2 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 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 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 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 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 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 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 (市) 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 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 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 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 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 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 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 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 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 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 锻练队伍, 从2006年起, 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 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 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 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 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 部门间密切配合, 专家出谋划策, 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 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 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参考文献

[1]廖远三, 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 2011 (6) :62-63, 66.

[2]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6) :200-201, 206.

[3]万新, 康国蕊, 李俊有.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5) :94-95, 98.

影响卢氏县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篇9

1 融水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对农业的影响

1.1 洪涝

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融水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通常每年的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7%,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汛期的强降水天气常造成的灾害包括洪涝、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及房屋等。

1.2 干旱

干旱是融水县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该区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出现干旱天气,其中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属于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3%,干旱少雨,以秋季出现干旱的机率最大,对融水县农业影响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而且一些年份会出现冬春连旱、秋冬连旱、秋冬春连旱等现象,对秋收作物和冬作物返青生长及春播生产极为不利。

1.3 冰雹

冰雹也是对融水县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之一,融水县冰雹天气通常会伴随有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据统计,1952—2011年,融水县共出现冰雹8次,年均发生冰雹日数为0.1 d/年,发生频率较低,融水县出现冰雹灾害的频次不多,为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冰雹天气,其破坏力极强,损失严重。2012年4月28日晚,融水县各乡镇出现大风、冰雹、暴雨天气,据4月30日统计,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致使农田受损7.24 hm2,淹没秧田12.51 hm2,其中玉米2.73 hm2,马铃薯2.67 hm2,八角1.20 hm2,冲走木材28 m3、竹子受损5 000余条,家禽4 600只,猪67头。

1.4 低温冷害

融水县低温冷害主要包括寒潮、冰冻、霜冻等灾害。融水县低温霜(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即每年的12月至翌年的2月,正是该县最冷的季节,霜冻和冰冻天气较为频繁,另外,这一时期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还会经常带来寒潮、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1.5 高温

融水县年平均气温19.6℃,高温天气集中在7、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36.9℃。根据融水县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从1960年以来发生高温频次变率趋势来看,近39年来高温发生次数正趋于上升态势。高温加剧水分蒸发,极易产生干旱天气,如7月持续高温少雨可致早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并导致病虫害蔓延发展,同时也会引起水果、蔬菜等品质和产量下降。

2 融水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现状

据《柳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分析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将变得更为频繁,加大了融水县等地出现暴雨、洪涝、高温干旱、极端低温和霜(冰)冻等灾害的几率,农业生产将面临更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必须加强融水县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近年来,融水县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建设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和进步。如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方面,完成了自动气象监测网等项目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气象协理员和义务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队伍日常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重点承担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科普宣传等工作,成为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融水县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尚且难以满足气象灾害防御的要求,特别是当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突发性强、历时短,危害严重,对农业威胁较大。对于这种突发性灾害天气,气象部门如何准确、及时地做好气象预报以及快速有效地将灾害性天气信息传递至农民手中,提前做好防御准备等都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另外,目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还没能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虽然有“12121”自动电话答询、手机气象短信等传播平台,但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发布渠道和手段还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特别是对于文化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条件有限,因此,也就制约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

3 加强融水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气象为农业服务历来是气象工作的重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这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据《柳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实施蓝图中,既包括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也包括气象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工程性措施如建设抗旱排涝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则重点在气象灾害的监测系统、预报预警系统以及信息发布平台等建设方面。融水县政府机构及气象部门应按照《柳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农业防洪排涝工程;加强气象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提高气象信息覆盖率;推动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标准化建设,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气象灾害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公共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专业特性,综合运用雷达、卫星接收站、自动气象站等气象设施,努力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加强为农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发布乡镇空间分辨率预报产品;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探测系统和人影作业效果分析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影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平台,进一步提升人影工作科技水平;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气象咨询、灾害预警等业务,指导广大群众搞好农业生产,如建立面向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适时开展农业干旱、低温冷害、洪涝、霜冻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实现针对性和快捷性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蓝继新,黄乐昌,韦俊基.融水县冰雪灾害发生特点及抗冻减灾对策的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8(S1):26-30.

[2]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学报,2015(1):1-19.

[3]王燕,黄国勤,赵其国,等.广西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5(3):92-96.

[4]李祎君,王春乙,赵蓓,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263-271.

[5]张倩,赵艳霞,王春乙.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0(6):40-54.

[6]马建勇,许吟隆,潘婕.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2(2):283-288.

[7]娄伟平,吴利红,邱新法,等.柑桔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农业保险产品设计[J].自然资源学报,2009(6):1030-1040.

[8]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5):37-43.

上一篇:观《夺冠》学女排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班主任期末考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