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篇1

摘要

目前保险业存在承保容易、索赔难;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压赔案、压赔款;代理人误导;不能及时收取续期保费等不诚信行为,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保险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保险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严格履行承诺;实行投保提示,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推进保险诚信建设,实现保险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关键词:保险诚信,保险发展,诚信教育,制度体系,代理人,续期保费,投保提示,保险合同

诚信,是古今中外通用的社会伦理准则,更是现代保险业的生存基础。建立保险业诚信体系,需深入理解诚信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建立保险诚信治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改革保险公司经营治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完善保险营销机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增添活力。

诚信是现代社会公认的伦理基础,具有规范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社会成员行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与仁、义、礼、智一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西方文化同样对诚信推崇倍至,并建立信用制度来保证其实现。诚信对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指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老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可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

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以“最大诚信”为基本原则,对诚信的要求远高于其他行业。可以说,诚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业的生命线。现阶段如何解决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我国保险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保险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如何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又是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诚信对于保险业来说十分重要。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引起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诚信问题关系着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诚信问题的存在有其原因,因此需要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进而找出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对保险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说明了保险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行业之一,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保险作为一种服务,它的有形载体是一张保险合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拿到的只是“一张纸”,而不象其它的商品一样具有实实在在的物品,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一种承诺。因此相对于其它的商品来说保险具有无形性、长期性和透明度低等特点。也正是因为保险经营的特殊性,意味着它是最能体现诚信,同时也时最依赖诚信的行业。但是在我国保险发展的过程中,诚信问题越发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注意,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保险业诚信建设现状

1.保险公司的不诚信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保险消费者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致使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一些保险公司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给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对保险代理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司误导甚至唆使保险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危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向保险监管机关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等。

2.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

在实际经营中,不少保险代理人在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客户,不从客户的实际出发,一味向客户推销保费高却不一定适用的险种;有的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及被保险人。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保险诚信建设工作初步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但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保险队伍的迅速扩大,保险诚信建设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发展的瓶颈。

(一)承保容易,索赔难。该赔的不能尽快赔付,不该赔的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客户答复。据某公司2005年调查,从案件受理到给付结案,平均每案64天,有的公司超过100天,个别案件处理时间长达2年之久,引起客户投诉。

(二)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某些公司单纯考虑自身效益,随意改变保险合同内容,降低给付标准;有的公司为照顾“关系”或“工作方便”,对一些不该赔付的案件,通过“协议”形式给予赔付,侵占保险责任准备金,损害了公司利益。

(三)压赔案,压赔款。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年底。某些公司为了完成利润等项考核指标,把该处理的赔案压着不处理,把该赔给客户的赔款压着不给客户,等到次年处理或给付。有的公司甚至从9月份以后就不再处理赔案。

(四)代理人误导。个别代理人为获取业务不择手段,展业时不能全面、准确向客户宣传保险条款全部内容,夸大保险责任,不讲或少讲除外责任。尤其对于分红险业务,夸大分红比例,误导客户投保。

(五)不能及时收取续期保费。由于代理人频繁流动,造成大量“孤儿保单”。有的公司不能及时通知保户并收取续期保费,导致保单失效,给客户带来损失。

(六)侵占、挪用保费。个别代理人利用公司管理漏洞,将收取的保费侵占或挪作他用。有的代理人虽然离开公司,但仍持未交回的“收费收据”收取保费占为已有。

(七)道德风险。有的保户投保动机不正确,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带病投保骗取保险金。更有甚者,还存在代理人与投保人合谋欺诈保险公司等现象。

二、保险业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诚信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人们对于保险的不信任。而人们对于保险不信任首先是从人们接触保险开始的。从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来看,主要是保险代理人的展业、签定保险合同后的保单有效期以及理赔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又以展业和理赔最容易产生不诚信现象。

代理人的展业期

代理人尤其是个人代理人的展业是人们接触保险产品的第一步。通过展业这一阶段,保险代理人向客户介绍保险公司的产品和各种保险服务,并尽力去促成保险产品的交易。由于个人代理人的工作业绩与个人的佣金有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不诚信现象容易产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素质不高。

合同条款涉及许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一般人很难看明白,而我国的保险代理人只是经过短短的几个星期的培训之后,就上岗进行展业,他们往往对合同条款不是很熟悉,因此也很难向客户解释清楚,严重的会引起客户的误解,这在保险合同纠纷中也很常见。

2.某些代理人的道德素质不高。

在展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导客户的行为,有的过分扩大保险产品的功能;有的承诺不能实现的投资回报;有的只讲收益,对风险避而不谈;有的代理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佣金,在推销保险产品时没有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推销一

些不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并且在推销过程中,隐瞒保险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比如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等,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甚至受益人;

3.有的保险代理人存在着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填写不属实资料的情形。在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同意投保后,需要填写投保书,投保书里的内容需要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根据事实来填写,同时这也是保险公司决定是否承担保险责任的依据。如果保险公司的核保部门通过审核发现此保户不符合承保的条件,从而不给予承保,那么代理人的努力将会白费,而代理人也将拿不到佣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就会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隐瞒一些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事实或引导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填写虚假的资料。在保险公司同意承保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会产生保险公司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之间的各种纠纷。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措施

保险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依赖于整个社会诚信建设状况,又同每个单位、每个人密切相关,要综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构建与推进。

(一)进一步加强保险诚信教育。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教育是基础。要教育全体员工站在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整个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站在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诚实守信道德教育,倡导“诚信为本”,形成“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氛围,使诚信理念深人全体员工的内心,让诚信变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把诚信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

(二)建立健全保险诚信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充实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中介等保险合同各方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者的处理,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法律规定。二是抓紧制定和出台与《保险法》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保险诚信制度管理办法》、《保险市场管理办法》、《反不正当保险业竞争法》、《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信息披露管理规定》和《保险代理人管理办法》等,使保险诚信建设有法可依,全面纳入法律法规监管之中。三是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保险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并通过法律认可。其次,组建保险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定期对保险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评估。

目前,可暂由保险行业协会负责,并逐步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第三,建立保险人、保险从业人员、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信用档案,建立保险信用信息网络,实现保险机构、监管机构和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第四,制定信用评级标准,使保险信用评估有可靠的依据,避免评估工作随意性。第五,规范保险信息披露工作,定期将保险信用评估情况及有不良记录的“黑名单”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第六,加强社会和群众监督。进一步完善客户服务电话中心建设,接受客户的监督。聘请保险监督员,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以便及时改进工作。第七,强化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法律和市场对失信行为的双重惩戒作用。要加大失信行为成本,对失信者,按《保险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行业信用。第八,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对有不良记

录被列入“黑名单”的代理人,保险公司应解除其代理合同,其他保险公司在规定年限内不能再录用。对不讲信用的保险企业,或连续两年信用评估不合格的保险公司,应责令其退出保险市场,以增强保险经营的危机感、责任感。

(三)严格履行承诺。客户购买保险,买的是保障,买的是信誉,买的是服务,最关心的是保险公司能否真正兑现保险承诺。

首先,诚信承保。一是准确、全面宣讲保险条款,不仅要向客户讲清保险责任、保险费率及保险给付等,更要向客户讲明除外责任、免赔额及退保扣除等。对于保险分红产品,要客观宣传保险收益,不能夸大分红率,诱导客户投保。二是规范手续。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应由投保人填写的事项及内容,必须由投保人亲自如实填写,保险人(包括保险代理人)不得代签。避免合同无效,损害客户利益。三是及时签发保险单。保险公司收到保险费后,要依据投保单内容和有关规定及时签发保险单,并责成代理人或派专人把保险单正本及有关保险单证送到客户手中,让客户放心投保。

第二,诚信理赔。理赔是客户关心的热点,投诉的焦点,也是公司诚信建设的重点。一是实行理赔岗位人员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强化培训,不断提高理赔人员素质。二是制定《理赔工作流程》,从立案登记、事故调查到保险理算、给付等,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三是开辟理赔绿色通道。对小额赔案即时给付;对重大赌案实行赔款预付制,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四是制定(理赔质量考核办法》,加大对保险案件勘查率、结案率、结案速度和理赔质量等项指标的考核力度。凡属保险责任的案件,必须及时调查、及时研究、及时给付,不能拖延,更不能久拖不决。对于不属于保险责任的案件,也要尽快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坚决杜绝为自身利益而随意压赔案、压赔款等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投保容易、索赔难”的问题。五是建立理赔案件公示制度。定期将公司处理的理赔案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六是推行定点医院和驻院代表制度。保险公司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对保险“病员”实行定点治疗。同时,选派公司专业人员作为驻院代表,对保险“病员”提供慰问、接案受理、案件调查、协助索赔等服务。

第三,及时收取续期保费。尤其是“孤儿保单”,要指定专人负责,使“孤儿保单”不“孤单”。要不断完善续期保费收取办法,通过银行代收,建立收展员队伍等途径,及时收取续期保费,避免保单失效,切实维护客户利益。

第四,做好客户回访。要通过电话服务中心和代理人,对新单、撤单、失效和永久失效保单、退保、给付、投诉等进行全面回访。通过回访,不仅可加深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在承保、给付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公司和客户利益。

(四)实行投保提示。让客户明明白白买保险,放放心心交保费。一是销售人员身份提示。销售人员上门推销保险或收取续期保费时,应向投保人出示《保险代理人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和《展业证书》,便于投保人查询核实。二是仔细阅读保险条款提示。投保前,保险销售人员要提示投保人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尤其是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免赔额、退保扣除等事项。三是如实告知和亲笔签名提示。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应由投保人如实告知的内容及事项,如被保险人身体健康状况等,必须提示投保人如实告知并签名。四是产品回报率提示。对于投保投资、分红类保险,必须提示投保人回报率具有不确定性,提示产品说明书或保险利益

测算书中的测算数字、宣传资料中收益率的演算等,都只是对未来收益的假设,不能保证未来实际收益。五是索要单证提示。合同成立后,提示投保人应及时向销售人员或保险公司索要保险单、保险条款、保费发票或保费收据等保险凭证。六是索赔提示。提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件后,要及时报案,并持保险单、保费收据、事件证明(事故证明、伤残证明、死亡证明、医疗费收据等)、领取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等到保险公司申请索赔。

致 谢

在论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要向在这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中给与我悉心关怀和指导的XXX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意,我是在他们的关系和帮助之下我才能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而且他们严肃认真的治学作风也令我肃然起敬。

同时我还要向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巨大支持的指导老师XXX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他们在百忙中对我加以细心的指导与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看法并作了深入的分析,令我收益非浅,使论文改进不少。在些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孙蓉、王朝明.《中国保险业诚信制度的构建———基于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视野的分析》[J].天府新论,2006,(1):72-75.[2]刘凤全、张治国.《加强保险诚信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J].保险研究,2008,(12):26-28.[3]经涛.《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风险与防范》[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8-70.[4]王新利.《香港保险业诚信理赔的经验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5,(12):89-90.[5] 王卫勇,姜新旺.《开放进程中财产保险价格竞争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当代经济,2005,2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篇2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一) 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一系列法规和规定也充分相应体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 “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 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 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目前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纵向看, 在中国保监会的组织领导下加强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保监会已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出台了《关于开展2005年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通知》等文件, 组织编写了的《保险诚信读本》、《保险职业道德教育读本》和《保险法律法规诚信要求摘要》等诚信建设教材, 成功开发了《保险代理人管理信息系统》、《保险经纪人管理信息系统》、《保险公估人信息系统》等保险监管和保险中介管理系列软件, 并在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保险协会广泛运用。全国各地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大连保险行业制订了《大连市保险公司信用建设考评办法》和考评指标体系, 对保险公司的信用建设组织领导、信用建设贯彻实施、信用建设成效等方面设定若干项指标进行量化考评。大连保监局每年组织考评一次, 并将考评结果在辖区内通报。二是从横向上看, 各级地方政府均将保险诚信建设纳入了当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截至目前, 全国共有14个省级地方政府基本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 无一例外地, 保险诚信被列为了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湖南省在2005年初步建立了包括“三库一网一平台”的信用信息系统, 湖南保监局就是第一批21家信用信息征集单位。各地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为保险诚信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也成为保险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 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营销环节是保险诚信的窗口, 保险营销员是保险诚信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代表。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 诚信水平不高, 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 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 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 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 且直接面对公众, 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保险失信现象的主要表现

目前, 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不容乐观, 从内部管理上看, 数据真实性问题比较突出;从业务开展过程看, 保险从业人员误导、欺诈客户的问题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 严重侵犯了被保险人的利益, 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在:

(一) 造假问题屡禁不止

有些保险机构在任务压力和利益驱使下, 实行“一明一暗两本账”, 账目数据失真, 而且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向上级公司和监管机关提供假数据、假报表, 采取欺上瞒下的手段, 套取政绩和经济利益, 严重影响了经营核算的准确性和监管的有效性;采取“卖单”、“埋单”、“鸳鸯单”等不法手段, 向投保人出具假保单, 提供假收据, 侵吞保费, 从中提取高额手续费, 损害了被保险人利益, 影响了公司信誉和形象。保监会自成立以来, 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 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二) 理赔诚信有待加强

一是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 服务不到位, 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 拖赔欠赔时有发生, 某些公司甚至为了完成利润等项考核指标, 从9月份以后就不再处理赔案。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 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二是办理赔案不廉洁。客户出险后, 个别从业人员不讲职业道德, 乘人之危, 吃、拿、要, 使客户在遭受损失后雪上加霜。另外, 这些业务员吃人的嘴短, 拿人的手软, 理赔时就会放弃原则, 放宽标准, 不该赔的乱赔, 败坏了保险业的形象, 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三) 误导、期瞒问题并未根治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少数业务员不按照新《保险法》的规定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宣传条款时避实就虚, 对投保后的权利大加渲染、空口许诺, 对除外责任及客户的义务或是避之不谈, 或是闪烁其词, 误导客户产生一种“保险就包险”的片面认识。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 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 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 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 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四) 不正当竞争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1) 商业贿赂行为。保险人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提供保险回扣, 超标准或越范围支付代理手续费等。 (2) 借助他人的优势地位强行进行商业保险。一种是借助行政权力强制交易。如保险公司与教育部门联合强制中小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利用公路稽征部门的行政权力, 违反保险自愿原则, 强行向车主收取车上人员责任保险费。另一种是借助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垄断地位实施强制保险行为。例如, 与电信部门联合强制用户购买电话盗用意外险, 与铁路、民航、运输等部门联合强制购买保险等。 (3) 保险公司滥用自身优势地位的限制竞争行为。保险公司在保险理赔过程中的强制交易行为比较普遍。例如指定汽车修理厂家, 指定某种品牌的配件及附件等。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排挤了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 限定了投保人、受益人的选择自由, 违反了自愿、公平的市场交易基本原则, 法律应予规制。 (4) 保险公司之间相互贬低声誉, 高薪挖人等。

三、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三点建议

形成保险失信的原因多种多样, 既有社会的、经济的、人性道德的因素, 也包括保险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社会法律环境等因素。因此, 加强保险诚信建设也需要多管齐下。本人认为, 应该重点从制度、监管、教育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制度方面

引入保险市场禁入制度。诚信建设, 要以“法律为保障”。特别是对于恶意的失信行为, 必须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加大其失信成本。市场禁入制度是一种市场净化机制, 也是对违法失信行为最为严厉的行政处罚手段, 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就这一制度积累了成功的经验。1997年3月实施的《证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要求,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以及证券服务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存在违规行为或对该行为负有直接责任或直接领导责任的, 中国证监会将视情节, 认定其为市场禁入者。应该说, 市场禁入措施在打击违法失信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秩序方面,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仅2006年4月27日, 就有27人被实施了市场禁入, 其中, 13人被实施永久性市场禁入, 有4人被实施10年市场禁入期, 6人被实施5年市场禁入期, 4人被实施3年市场禁入期。今年, 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证券市场禁入规定》, 扩大了证券市场禁入人员的范围, 进一步明确了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法律效果, 还完善了证券市场禁入措施的适用标准。保险业和证券业同属于现代金融业的核心, 保险市场的诚信问题和证券市场也同样突出。因此, 非常有必要借鉴《证券法》的制度设计, 在《保险法》中引入市场禁入制度。此外, 湖北、辽宁等地的保险业协会通过签署行业自律公约的方式, 已经在探讨实行行业禁入措施, 有的还引起了行业协会与保险营销员之间的纠纷。将市场禁入制度上升到《保险法》层面, 既满足了保险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也能保证此项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二) 监管方面

完善以诚信为导向的分类管理。在保险诚信建设过程中, 应该在引导、推进建立信用的记录、评价、公开的基础上, 建立分类管理制度, 既让社会对保险人和保险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有一个迅速、直观的判断, 也使优胜劣汰机制能更好的体现和运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是与其生存发展空间息息相关的。美国爱德华·琼斯股票经纪公司 (简称EDJ) 的价值观是为股民提供最高利益, 它要求业务员对不太熟悉股市的顾客避免建议做高风险投资。EDJ公司有一个专门调查顾客账户是否过度交易的检查系统, 用以确定业务员没有因为佣金而建议顾客做不智的买卖。更重要的是, 它的薪金制度鼓励经纪人以顾客利益为优先、买卖其次。其结果是, 顾客将资金放在EDJ公司的时间几乎是同业的3倍。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信用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失信收益远远大于失信成本, 失信者有着强大的利益驱动。因此, 政府因该及时履行市场监管的职责, 通过发挥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的导向、教育、惩戒作用, 形成守信者收益、失信者受罚的良好氛围, 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三) 教育方面

论我国人身保险的教学创新 篇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人身保险。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对高素质保险人才保险公司更是求贤若渴。近年来,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我国高校顺应保险业发展的要求,纷纷开设了保险学专业,为保险业输送了大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保险业人才队伍规模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保险专业都是相对年轻的一个专业,在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人身保险的教学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加上保险是一个新专业,由于一些传统观念对保险业的偏见,学生对保险专业有消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对保险专业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保险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意在探讨人身保险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保险教学效果的建议,以期为保险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人身保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身保险是保险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专业课,在保险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占住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一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保险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因此,搞好人身保险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人身保险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保险专业认识上的误差使得其学习动力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人们对保险行业的存在很多偏见,认为很多保险都是骗人的,保险从业人员就是那些下岗职工整天挨家挨户、低三下四求人买保险的人。这种认识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一些新开设保险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以南方某高校为例,该校于2001年开设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当年招收两个本科班,共105名学生。这是个新开的专业,许多学生在参加高考后,根本就没有填志愿保险专业,而是被学校调剂过来的。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本人及家长都不愿报考保险专业,认为上一个重点大学将来毕业出来卖保险是很丢人的事情,所以他们心里对学校的调剂存在着很大的抵触情绪,但是为了上一个重点大学也不得不服从学校的调剂。但是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有的学生谈不上好好听课,甚至怨气冲天,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教师身上,虽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学生,但是对整个保险专业的学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二)教师缺乏保险行业的实践经验使得其教学效果不佳

人身保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然而,在教学环节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非常匮乏,懂得理论知识的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机会去从事保险实践工作,而富有实践经验的保险工作者也进不了保险教师队伍。某高校在10年前就有风险管理专业教师,当时学校把这些教师派到保险公司去实践,但3个教师最后全部留在了保险公司,没有一个愿意重返教学岗位。目前该校风险管理与保险系共有9位教师,其中有4位具有风险管理与保险专业硕士学位,一位具有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但是没有一位有过保险业的从业经验,也很少有教师去过保险公司进修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鉴于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有不少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所用的都是从书本上或是从网上下载的现成案例,并没有包含自身的感受,所以在讲授过程中难以做到生动形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学校对保险专业的投入过少使得教学所获支持不足

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来自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与学校对专业的投入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专业,保险专业在大部分学校的地位都不如那些老牌专业,尤其是高校近些年热衷于搞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把大部分资金及力量都投入老牌和名牌专业中,而像保险这些新专业,由于其力量薄弱,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很难获得学校的支持,无论从教学的硬件还是从软件,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资料设施的投入,都处在一个弱势地位。某高校近年虽然引进了几位教师,但是新设立的保险系基本上没有新投入的专项资金,对保险教学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几年之内都没有添过什么新的教学辅导材料及影像光盘。教师也没有机会没有渠道去保险公司从事人身保险的实践工作,个别教师自己联系去了也得不到经费及时间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保险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三、人身保险教学的创新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要搞好人身保险课程的教学,必须从加强对学生专业观的教育、加大对保险专业的投入力度以及着力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等方面出发,努力创造人身保险教学的有利环境,真正把高校建设成培养高质量保险专业人才的基地。

(一)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保险专业观以提高其学习信心

要搞好人身保险的教学,首先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在保险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方面,但是如果学生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教师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在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一是加强保险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迅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加强保险专业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到每个专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而保险专业也有自身的强大优势;三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明了培养一个保险专业的大学生并不是让他们毕业后去当保险推销员,而是要做一个掌握现代经济金融知识的保险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某高校通过平时对学生进行不断的专业观教育,加上2007年首届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乐观,甚至比一些名牌专业如国际贸易的就业情况还要好,让学生看到了保险专业的希望和美好的前途,从而重新树立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

(二)注重加大对保险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人身保险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支持才能迅速成长,否则就有可能一蹶不振,所以加大投入力度是事关新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专业投入方面,一是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从保险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二是要加大人才建设步伐,除积极引进保险专业教师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要拨出一定资金用于购买书籍影像、举办保险研讨会、送教师去保险实际部门参加实践工作以及请相关人士来为教师和学生讲授保险实践经验等。

(三)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及方法的改进以增进教学效果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搞好人身保险教学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这方面一是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人身保险的原理做到融会贯通;二是要巧用案例教学法,将不同资料上的案例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学生在案例中将原理很好地消化;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照本宣科的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办法,在向学生宣讲了人身保险的基本原理后,可以让学生采取分组的方式,自行查找现行保险业正在销售的人身保险品种,通过作幻灯片的形式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再对各组的评定成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组织学生去保险公司参观和实习,请保险公司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学校给学生作人身保险方面的讲座,使学会能够亲身体会到保险行业的浓烈气息,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论我国保险营销员的现状与改善 篇4

【摘要】多年来,我国保险营销员创造了保险业的辉煌,催生了上万亿保费规模,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营销员学历偏低、素质不高,为了个人短期收益以牺牲保险公司形象为代价,损害了保险公司形象。另一方面,没有基本工资,没有社保,却有严格的业绩考核,被重复征税,这些又都是目前营销员的真实职业写照。改善保险营销员的从业负担,提升营销队伍素质,对于行业、个人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有利于保险业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保险营销员 委托代理制度 重复征税

目前,我国各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是个人代理人制度。这种制度为我国的寿险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保险业持续了二十年的飞速发展。然而,在实施这种个人代理人制度时,一直被忽略的多种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保险公司实行的人海战术,不重视营销员的素质,出现不少营销员销售误导现象,导致保险行业形象不佳。

改善营销员的从业负担,提升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关系到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形成保险行业的良性循环,提升保险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因此,保监会在2011年公布了《关于坚定不移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改善保险营销员的待遇和保障问题。2015年3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提交了《关于减轻保险行业营销员从业负担的提案》,他建议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减轻保险营销员从业负担。

一、保险营销员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在保费收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保险营销员人数约为300万人,占全国保险从业人员总数的75%,是保险队伍中的主力军,营销员创造的保费收入,在2013年寿险中占了58.31%,在2012年寿险中占了54.28%。{1}营销员创造的保费收入与寿险保费收入的占比大多都在50%以上,占据了寿险业保费收入的半壁江山,有力促进了保险业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二)提供就业、再就业机会

从2007年开始,我国营销员人数飞快上涨,从206.81万人涨到2013年的290.07万人。{2}全国保险营销员数量显著增加,营销员人数翻倍。保险营销员这个岗位的存在,吸纳了很多社会成员,对社会就业、再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保险营销员的过快上涨,人员素质得不到保证,使得保险中介市场中虚假营销、夸大保险产品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保险市场的声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保监会在2011年开始对营销员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监督现有营销员的销售,另一方面提高营销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使得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营销队伍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我国保险营销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人海战术,不注重学历高低

营销员学历偏低,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截至2013年底,在全国的保险营销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约占70%。{3}保险营销员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向客户介绍保险知识以及普及和推广保险意识,并具有一定的金融保险专业知识。保险营销员学历的偏低,不利于保险产品的销售及保险行业的形象。我国各保险公司在招聘保险营销员时,实行“人海战术”,不重视素质、学历。大量低学历、低素质和不适合从事保险营销工作的人都被拉入营销队伍中。

(二)营销员收入偏低,征税不合理

2011年至2013年,营销员年平均收入26243.4元,月均2186元,与全国城镇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4289.5元)形成巨大反差。{4}营销员作为非雇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1333.33元,远低于雇员的3500元。此外,我国绝大多数的保险营销员不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大大降低了营销员对保险公司的归属感,激发了营销员的短期行为。

营销员还存在被重复征税的现象。一方面,营销员和公司都要按月缴纳营业税,同一笔收入被征两次营业税;另一方面,从营销员个人来讲,同一笔收入既缴纳营业税又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营销员佣金收入一次偏高的,除按20%比例交纳所得税外,还实行加成征收,加大了营销员的纳税负担。

(三)营销员队伍不稳定,流失率过高

一方面由于营销员收入取决于其营销业绩,业务员在推销保险的时候往往诱导客户购买不必要的保险,以增加其销售业绩进而增加短期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有些保险公司是为了拉业务而增加营销员数量,只要利用完新营销员的社会关系,就任其自生自灭,就开始新一轮的“增员”。这样的后果是,我国营销员的队伍极不稳定,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中,有508万人加入了营销员的队伍,也有502万人退出。

(四)委托代理关系引发道德风险

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之间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本身就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由于委托人很难掌握代理人的行为动机,代理人处于相对信息优势,委托人处于相对信息劣势,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导代理人为了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减少自己的劳动量,挪用保费等的现象,产生道德风险。

三、关于改善营销员从业现状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保险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历教育

为鼓励保险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学历教育,切实提升学历水平,保险业将在内部开展学历教育试点。这项试点工作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动,联合国内相关知名财经类高校在网络学历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试点推广保险、金融学等专业的高中起点专科学历教育和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教育来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整体学历水平,改善保险人才结构。有国寿、平安、太保、太平、人保、等12家大型保险集团和产寿险公司被选为此次试点单位。

(二)加快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快推进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实行营销员员工制、劳务派遣公司员工制、成立保险中介公司,以及个人代理人制等。

实行员工制从短期看,会使保险公司成本增加,但从长期看,可以逐步使保险营销人员走向高素质的精英团队模式,是提升行业形象的有效途径。可以借鉴台湾的方法,营销员起初与公司签订的是代理协议,不享受公司的福利待遇;当营销业绩达到一定水平后,公司与其签订劳动雇佣合同,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享受福利制度。

个人代理人制度相当于个体工商户,以个人或合伙制形式申请注册纳税主体,与保险公司合作服务客户群体。实行独立代理人制度解决了营销员的法律地位,也解决了营销员被重复征税的问题。目前,北京保监局正在探索实施独立代理人制度。

(三)完善营销员的激励机制

在完善营销员的激励措施管理制度方面,各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大胆创新和探索,创新出种类丰富的激励措施。同时,各保险公司应解放思想,可以尝试把奖励与营销员的长远发展和公司的长远发展结合起,奖励的方案可以包括培训、福利、公司的资源以及对营销员的营运方面的支持等。这些方面的奖励不但能提升营销员的素质、能力和福利待遇,有利于对营销员的长期发展,还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2012~2013年。

{2}数据来源:《中国保险年鉴》。

{3}数据来源: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4。

{4}数据来源:《关于减轻保险行业营销员从业负担的提案》,戴皓。

论我国保险法中的保险利益原则 篇5

保险利益是指在当保险人与投保人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之后,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可能遭受的损失或者失去的利益, 保险利益必须满足合法性、确定性、可计算性。保险利益原则可以消除保险合同可能出现的赌博行为, 若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没有保险利益, 那保险合同无外乎就是一张数额较大的彩票而已;其次, 它能防止道德风险, 通过确定投保人与保险标的之间明确的保险利益关系, 使得投机分子无法滥用保险权利进行牟利;再者, 它也保护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基本权利, 确保保险利益的可计算性, 可以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保险利益的执行力。

二、保险利益原则的法条分析

从上文可见保险利益原则对于保险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 现行的《保险法》在第12条和第31条中对保险利益原则做了规定。

《保险法》第12条规定:“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 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 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被保险人是指财产或者人身收保险合同保障, 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是保险合同的直接受益人, 因此其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是原则性的规定, 我国的《保险法》中对于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做了不同的规定。在财产保险中, 保险利益是以经济利益为限的, 其实际价值决定其经济利益, 只要发生保险事故时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存在保险利益即可。而人身保险则不同, 这种利益不一定体现在经济上, 只要双方订立合同时存在保险利益即可, 而且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金的给付在法律上也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保险法从总体上, 明确了主体是被保险人, 标的是财产和人身, 而主体和标的之间的衔接———保险利益原则就成为了不可缺少的部分。

《保险法》的31条规定:“投保人对下列人员具有保险利益: (一) 本人; (二) 配偶、子女、父母; (三) 前项以外与投保人有抚养、赡养或者抚养关系的家庭其他成员、近亲属; (四) 与投保人由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除前款规定外,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订立合同时, 投保人对保险人不具有保险利益的, 合同无效。”该条采用列举的方法对我国保险法中属于人身保险的内容做出保险利益方面的规定, 指出了投保人保险利益的范围。但是, 本条中却有未明之处, “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订立合同的, 视为投保人对保险人具有保险利益”, 被保险人的同意是可以排除本条的列举项还是只是在本条列举项之外的一个辅助, 对此学界尚有争论:第一, 有学者认为这种法律后果应当以利益原则为基础, 以被保险人同意为条件;第二, 也有学者认为只要被保险人同意投保人为其投保即视为有保险利益。笔者认为, 保险利益原则的设立目的在于防止保险市场混乱, 保护被保险人和保险人的保险利益安全, 既然如此从扩大保险利益的角度上说, 无论是法定的保险利益关系还是约定的保险利益关系都应当受到保护。另外, 保险合同的订立其实也是民事行为, 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应该最大限度的承认当事人自治, 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自主地位。

三、保险利益原则的法律完善

(一) 对于保险标的缺乏明确的规定, 未明确区分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

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 我国法律尚未对此有很明确的分解。特别是当对于人身保险的时候, 表述更加模糊。笔者认为, 以保险标的为轴心来看, 保险合同的成立需要符合以下三个要件:适合的投保人, 保险标的和保险利益。保险利益其实是投保人和保险标的之间的桥梁, 是判断投保人是否适格的标准, 因此决不能与保险标的混淆。

(二) 对于保险利益的界定

我国采取的是保险利益概括主义的立法体系, 虽然已经明确指出了财产保险利益的主体和时间, 但是没有对财产保险利益的概念和种类做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操作中的困难, 无矩可循。而在当今中国, 法制理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 规定不明确的法律文件的会使保险利益原则的初衷大打折扣, 导致保险行业市场紊乱。因此, 我们应该在法律明确规定财产保险的相关类型。

(三) 缺乏违反保险利益原则的惩罚性法律

我国《保险法》明确指出对于人身保险利益, 只要投保人在投保时具有保险利益即可。这种规定过于宽泛, 如此一来则产生了法律的漏洞, 当投保人利用漏洞违法投机之后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虽然刑法上有关于骗保的罪名, 但是对于不能以刑法规制的行为则只能以合同无效加以限制, 缺乏威慑力。应该在保险法具体条款中规定事故发生时保险人资格的审查和确定, 避免保险利益原则成为保险人诈骗和骗保的工具, 使保险利益原则更为严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任自力.保险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3.

[2]易峰.保险利益的本质[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试论适合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途径 篇6

关键词:保险金 运用 途径

1、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和现状

在我国建国之初,保险资金规模只有200万左右。我国保险业发展的60多年,在最近十年间保险业资产规模步入快速上升发展期,2004年我国保险也保险资产到第一个1万亿,2007年保险也资产达到2万亿,2008年达到3万亿规模,记下来的4万亿、5万亿都只在半年左右的时间达到。

2011年底,我国保险业资金规模58462.16亿元,保险资本金可运用余额5万亿左右。保险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举足轻重的投资者,有力推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尤其对商业银行和汇率改革,推动传统银行体系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支柱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1 保险金资产负债畸形,期限错配问题严重

期限错配是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重点突出问题。保险资金具有长期负债较高的特点,与其匹配资产要求也是长期收益稳定型资产,这样才可以降低错配风险。我国寿险期限20年期的占比50%以上,最长限10年期国债也难以与之匹配,造成实际期限匹配问题十分要种和突出。

1.2 保险金投资渠道单一

近些年来对我国保险金运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保险金的投资结构逐年也在发生变化。

虽然保险金投资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仍存在银行存款多占比重较大,收益较低,缺乏流动性,且其余大部分保险金活跃于证券市场,遭受股市跌宕风险影响加大。

2、我国保险金运用的特点

保险金运用是指保险企业在组织经济补偿过程中,将保险金的暂时闲置部分用于投资和融资,是资金增值的过程。保险金运用注重集中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遵循安全、稳健、兼顾和增值的原则。

3、国外保险金运用特点和启示

日韩保险金运用投资的特点趋势美国相似,但具体结构又有所差别。有价证券在保险金所有投资渠道中比重最大,且成上升式发展;存款在保险金投资渠道中所占份额最低,且还在呈下降趋势递减;贷款在保险金投资渠道中所占比重长期保持稳定态势;不动产在保险金投资渠道中占一成,且近两年呈下降趋势。虽然日韩两国保险金运用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自不同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造成保险金运用结构上有较大差别。韩国由于市场稳定,市场管里体系比较健全,目前的保险金投资收益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而日本由于经济危机波及,抑制经济泡沫、拉动经济的需要和零息政策的影响,日本的保险金投资收益率水平还比较低。

4、我国保险金运用途径

纵观我国保险金运用渠道拓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之初到1987年的无视投资或无视投资阶段,保险金运用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存款;第二阶段从1987到1995年的无序投资阶段,保险金运用广泛涉及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信托、信贷,造成大量不良资产;第三阶段从1995到2003年为保险金运用逐渐规范阶段,表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至今,保险金运用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借鉴国外成熟保险金运用经验的同时,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保险金运用途径。

(1)保险金运用存入银行,主要是存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可以保证资金流动,具有收益低,但风险小的特点。

(2)保险金固定收益市场投资,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国债和金融债都有国家信用保证,大部分企业债都有担保抵押,且信誉优良,具有收益可靠,风险小的特点,固定收益资产安全。

(3)保险金权益市场投资,主要是股票和基金。保险金入市的目的在于增值,但同时股市风险也是最大的,收益也相对较高。

(4)保险金另类市场投资,主要是以债权和股权形式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债权投资大都有国有大型银行担保,股权投资大都具有垄断性和成长性,效益不错,长期前景看好。中国人寿投资渤海产业基金,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及其他可行方式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在投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上取得喜人收益。

(5)保险金境外市场投资,主要是香港H股和红筹股,投资规模不大,风险相对较低。

(6)保险金信托,是指委托人将保险金或保险金债权信托给受托机构,由信托机构依保险金信托合同的约定管理和运用信托财产,并分配收益给受益人,于信托期间终止或到期时,交付剩余资金给信托受益人。

(7)保险金投资私募股权,2011年《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颁布,允许保险金投资股权的规定,必然拉开保险金投资私募股权的序幕。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适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保险金运用途径会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迎来一个快速的发展机遇期。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形势而言,保险金信托和私募投资会更适合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企业发展对资金有强烈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常常面临资金缺口,而由于信誉和担保短板,是其难以有效持续得到银行的资金供应,但是保险金私募投资,完全绕过了资信的壁垒,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将在助力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保险金信托最大优势在于他的专业化运作,对于资金和风险管理更加可靠,加之其还有规避税率的效果,定将吸引保险金持有者的极大关注。

保险金运用途径是适应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而不断拓展和发展起来的,只要交易存在,就会存在收益,就会吸引保险金的进入。国外保险金运用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国家和社会,保险金的运用一定是多元化的,保险金的运用会是越来越来越丰富。而符合当下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运用途径,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炎.国债投资——保险金运用的重要途径[J].上海保险,1995年第3期.

[2]王欣.健全保险金运用机制之我见[J].济南金融,2005年第3期.

[3]付平.保险金信托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朱丹.浅析保险金信托[J].时代金融,2012年8月.

论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7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付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其产生与发展壮大,被称为保险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保险业直接介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责任保险具有较强的经济补偿与社会管理功能,不仅能使公民在人身受到伤害或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时获得经济补偿,也是政府运用市场手段管理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责任保险作为一类独立体系的保险业务,开始于19世纪中叶,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责任保险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有整个非寿险业务的一半左右。在发达国家,责任保险一般都占财产保险的20%以上,有的高达40%,责任保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我国,责任保险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公众安全责任保险,但不久即因“弊多利少,副作用大”而较其它国内保险业务提前四年停办。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各地先后开办了涉外责任保险业务,近几年,各家保险公司也相继在责任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责任险在经营中仍然存在业务规模小、新险种发展缓慢等问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相比极不适应。

近几年,虽然社会给予责任险更多的关注,保险业界在发展责任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责任保险尚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离社会的要求还很远。

同时,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不仅仅是占整个财产保险业务的比重过低的问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责任保险发展差异较大。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责任保险占整个财产险业务的比重越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责任保险占比则越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保险公司开发责任保险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很多不便。

2、滞后原因

一是责任保险的法律基础地位有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有关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现有的《民法通则》只是确立了“过错责任”的原则框架,涉及到各行业的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虽然有些行业通过立法部门颁布了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但其处罚力度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近几年发生的各类恶性事故来看,政府在处理善后事宜时,追究最多的是各级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受害者所获得的经济补偿很少。

二是责任保险标的范围的理论研究落后,导致责任保险发展举步困惑。

我国责任保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险种,由于开办时间短,所占比例小,管理层认为责任保险是麻烦险种,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各家保

险公司目前虽然都经营责任险,但主要限于产品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等老品种上,由于担心责任险市场需求不足,不愿花大力气在责任险上,导致了我国的责险种较为单一,产品开发速度相对较慢,创新力度不够,在险种开发和创新方面后劲不足。我国保险公司技术开发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责任险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是无形的,在设计产品时无法将所有风险都一一考虑在内,加上保险公司自身的技术条件落后以及责任险经营情况不理想,对开发此险种并不积极。

三是责任保险在经济损害赔偿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力度不够。在有组织的向立法机构提出立法倡议方面缺乏经验。群众索赔维权意识不强,在法律诉讼中法律主体不对等,个人通过法院向企业索赔,在举证等方面面临困难,不容易得到赔偿。即使诉讼获胜往往得到的赔偿也有限。为了尽快得到赔偿甚至愿意与致害人私了。很多人对责任险不了解,一些雇主宁可独自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因投保而提高经营“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担心投保医疗责任险会引起病人的不信任,有些病人也担心医生投保医疗责任险会影响其责任心。

二、发展责任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西方保险界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海上保险和火灾保险(后来扩展到一切财产保险);

第二阶段是人寿保险;第三阶段是责任保险。保险业由承保物质利益风险,扩展到承保人身风险后,必然会扩展到承保各种法律风险,这是被西方保险业发展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1、我国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为责任险发展提供了契机。《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为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全社会公民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界对第三者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责任保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传统的有形财产保险市场趋于饱和,处于徘徊状态。各种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如律师、注册会计师、医疗人员、金融服务专业人士面临的损害赔偿责任日益增大,都显示了我国责任保险潜在需求巨大。

2、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务的新增长点。外国保险业在责任保险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方面运作多年,有着人才的优势,在业务开拓、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我国保险公司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早准备,大力发展责任险,调整财产保险业务结构。这就要从提高抗风险能力角度,进行险种合理配置,通过产品创新提供产品细分和差异化服务,强化公司的竞争优势。

3、在公司内部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将人力、物力资源向责任保险合理倾斜,加强责任险研究和开发。中国现阶段责任险的发展集中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产品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上以及部分雇主责任险。在保险业逐步与国际管理接轨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市场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出现,在这个形势的背后,低质服务背景下超高速增长、业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将得以改变,代之而来的将是

新险种开发加快,市场进一步细分。保险公司应将人力、物力等资源向责任险倾斜,鼓励开发责任保险市场。

三、加快责任保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尽快加强与责任保险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监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研究发展责任保险的法律环境。由于各类有关责任的法律法规是责任保险产生的法律基础,因此促进人大加强各行业法规立法工作是当务之急。保险行业要联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促进各级人员加强各行业涉及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和鼓励责任险的各类法律法规。为发展责任保险提供广泛的法律基础。

2、试行对煤矿雇主责任保险等的强制立法试点工作。我国从今年5月1日施行的汽车第三者法定保险为责任保险的强制立法试点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推广煤矿雇主责任保险,是一项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工作。无论对雇主还是对雇员都将受益匪浅;可以防止雇主因破产或潜逃使遇难家属无法获得赔偿金,减轻煤矿企业对死伤人员进行赔付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使得企业迅速恢复生产。保险公司在识别、衡量、分析和防范风险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因而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帮助煤矿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安全措施,重视预警信息,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

3、我国的保险公司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中跳出来,不能就保险论保险,要从保险业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看待责任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在考虑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

到保险业所肩负的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在发展责任保险的过程中,要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善于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本公司利益和行业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4、简化诉讼程序,设立专门的小额请求法庭,使小额索赔能够及时、合理得到补偿,为责任保险的迅速理赔处理创造条件。责任赔偿的纠纷,一般可分为4种:(1)损害重大,且受害人数众多者;(2)损害重大,但受害人数较少者;(3)损害轻微,但受害人数众多者;(4)损害轻微,且受害人数 较少者。对于前三种类型的责任赔偿纠纷,或由于损害结果重大,或由于受害者人数较多,常能引起受害人足够的注意去诉请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解决;但对于第四种情形,如果用既有的法定程序去审理,则势必会因为民事诉讼程序的繁琐耗时,造成众多受害人放弃对应得权益的追求,也会对保险公司的理赔处理产生意见。因此,针对大量小额赔偿纠纷案件,有必要建立小额请求法庭,用简单方便、受费较少、时间较短的起诉、应诉、调查、审理、判决的程序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小额纠纷,并很快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篇8

作者:甘曦之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保障 农村社区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是基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是方向”的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后论述了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1引言

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 篇9

关键词:油污损害; 责任保险; 油污基金

一、我国海洋油污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现状

我国的海洋油污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主要由国际公约和国内法两方面组成。在国际公约方面,我国已加入《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 》、《2001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等公约。在国内法方面,我国尚未制定形成有关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专门立法,涉及到此内容的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而且大多为原则性规定。

关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原则性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该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九条也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作业者应具有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

除国际公约、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外,石油运输业比较发达的沿海港口城市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相关规定:例如,1999年3月,深圳市人大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规定进出深圳港载货油2000吨以上油轮必须进行油污责任保;2001年5月24日,珠海市通过了《珠海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条例》,其中第13条规定:“载运散装油类的船舶应当按规定投保油污责任险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用担保”。

概括起来,我国目前对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规定主要为:对于航行国际航线2000总吨以上的散装货油船舶必须进行强制责任保险或者取得财务保证,而对于航行国内航线的1000总吨以上的船舶,也必须进行强制保险,但对航行于国际航线1000总吨至2000总吨以及航行于国内航线1000总吨以下载油船舶则无规定。

二、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缺陷

通过第一部分对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油污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门法律缺位

我国关于海洋油污责任保险的规定散见于《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而且通常为一个条款,没有专门的章节,更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

(二)具体法律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关的国际公约只规定了2000总吨以上船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对具体的操作标准鲜有表述,而国内在承袭国际公约规定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具体情况,并没有更为具体细致的规定,主要是颁布一些原则性规定,一旦发生事故,给各地各法院的法律适用留下了很大的空白。

(三)未建立油污基金

由于我国未加入《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公约》及其1992年议定书,所以在我国尚未建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以至于油污损害事件发生之后,即使存在油污损害责任保险,受害人仍无法得到合理赔偿。

(四)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海洋油污事故一旦发生,其影响和损失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目前我国又处在油污事件的高发时期,单纯依靠油污责任保险法律制度和保险公司商业运作依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虽然有部分沿海城市政府给予了政策支持,但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支持措施。

三、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对于我国海洋油污责任制度的完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保险范围

在实践中,我国船东互保协会和承保海洋油污责任保赔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分别制定了自己的保险范围。[1]我国是CLC公约的缔约国,同时根据国内现有的实践尝试,笔者以为在完善我国海洋油污责任保险法律体系之时,应将保险的范围界定为:a.因海洋石油污染造成的目前可见的人身、财产损失;b. 为避免或减轻污染损害而采取合理措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因采取合理措施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费用;c.海洋环境、产业中长期损失费用;d.除外责任,包括被保险人的故意、战争风险、核风险、非法贸易等。[2]

(二)引入第三人直接诉讼制度

直接诉讼是海上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灵魂,依据该制度,索赔人有权直接向保险人或其他保证人提出索赔。[3]在1992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6年《国际海运有害有毒物质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公约》(HNS)、2001年《燃油公约》和2002年《雅典公约》议定书都确立了受害人可以直接对保险人提起诉讼的原则。

在我国海洋油污责任保险法律制度中,确立直接诉讼制度有其合理依据。首先,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合同作为被保险人转嫁风险的一种措施,不能等同于普通合同。该保险的本意是确保受害者获得赔偿,如果固守合同相对性原则,损害发生后,应由船舶登记所有人先行赔付,在其无力承担债务而破产倒闭时,责任主体归于消灭,不能很好地保障受害人权益;其次,直接诉讼制度可以减少受害人求偿的波折,节省纠纷解决成本,是公平原则的体现;最后,有利于诉讼双方地位的平衡。

(三)建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

基金是海上海洋油污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机制,目前就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而言,无论是否主张加入基金公约,都主张在我国建立油污基金。交通部海事局于2000年11月1日向相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征求对建立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意见的通知》,通知中附有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和建立国内油污基金实施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以广泛征求相关行业的意见,使我国这两项制度尽早建立。

目前我国航运企业和保险公司目前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我国在实行海洋油污责任保险时保险金额不会很高,污染事故发生后,仅仅依靠保险赔付是不足以弥补巨大的损害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石油货主也是海洋石油运输和生产的最大获益方之一,在石油污染事故中也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建立油污基金后,石油货主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实力进行摊款,设立油污基金,更好地保障受害者权益,使得环境中长期恢复拥有更强大的经济支撑。(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国船东互保协会1997年保险条款第5条第11款。

[2]参见CLC公约第1条第6款。

上一篇:宣传册策划书下一篇:我爱我的祖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