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共8篇)
陶渊明 【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解决办法
1.从朗读全辞的内容,把握题的意思。2.结合本文看辞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3.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把握辞意。
(2)理清辞的行文脉落。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3)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具体指出全文的基本行文思路。[参考答案]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②辞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心胸旷达,淡远潇洒的风格? [参考答案] 从该辞的背景及辞的第一部分,我们均清楚可见,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却只以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而不言官场的黑暗。对已往的居官求职,也只言“不谏”,“昨非”,决定不与达官贵人来往,反用“息交以绝游”轻轻带过,而在写回到田园生活的场景时,句句从心中流出家中景——有松,有菊,有幼,有酒,有樽,差足问慰;写涉园之景时—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处处显示作者“旷而真”的感情;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③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参考答案] “归去”就离开彭泽而言,可以说是“归去”。“来”就回乡而言,又可以说是“来”。文章从思归到归家,步步叙明,所以合起来就叫做“归去来”。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格调与散文不同。
四、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佳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来的决心。
文章的主体是一篇有韵的“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故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明确本文的特点,把握古汉语分类常识。
二、整体感知
该辞运用对比,触景生情,卒章显志等形象化手段抒发自己“乐于安命”的情怀。另外,在古汉语常识的把握中,要注意通假字:“曷”通“何”的用法。注意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词,如:生、怡、傲、容膝、流、棹、行等,及辞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讨论写作特点,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2.按座位四人一组讨论,推荐一人发言。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以出题训练为主。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
(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
(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句意是,生活上需要的东西,找不到取得的办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句意是,观赏院里的树木感到喜悦。)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句意是,靠着南窗休息以寄托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句意是,深知住在容膝的小屋里也很安适。)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句意是,拄着拐杖走走,随地休息。)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句意是,有时划着小船。)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句意是,感叹我的一生就要终止了。)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总结、扩展
本课思路清晰,结构严整,文笔清新流畅,能够创造安乐闲适的意境来表现隐逸生活的可爱。文章写回家之后的情况,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起,一直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止,除了很少几句直接说明心情以外,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景物。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在画面中的人物是远离世俗的,是安乐闲适的。这样,作者创造的意境就更加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生活理想,更加深入地感染了读者。
另外,语言优美,音节和谐。这篇文章是“辞”,行文按照一般辞赋的习惯,有韵(如“归”“悲”“追”“非”等押一个韵,“奔”“门”“存”等押一个韵等),多用对偶(如“悟已往之不谏”和“知来者之可追”对偶,“舟遥遥以轻飚”和“风飘飘而吹衣”对偶等)。这样,使人感到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还有,词句精炼,表现力强,很少的文字就将厌倦了官场生活的恶浊,归家心情的焦急,隐居时的孤高自赏,田野景物的蓬勃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扩展
下边是本文的序,请为其断句并译文。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参考答案] 《序》断句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已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未静,心畏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其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即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终,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序》的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 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 什么内容?(作者辞官 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播放第六张PPT )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 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 的隐士情 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 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 前路, 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 致课堂上 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 尽,意未达。陶公到底 “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 “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 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 人。”这位同学 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 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 家,一般乘船 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 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 理解有所 不同, 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 没有完成 预期任务,留了一点 “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 底是个预 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 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 态的。在课堂上 处理突发 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 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 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 教学理念。《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 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 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 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 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 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 过于松散,直接效果 可能受到 影响。 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选取《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旨在通过对该课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0
课例简介:本教学课例选取第一课时为研究对象。课例由“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三部分组成。“课堂实录”是教学中遇“变故”而讨论的内容。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新课(略)
(播放第一张PPT)
(二)检查预习:
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播放第二张PPT)
(三)文题解释:(略)
(播放第三张PPT)
(四)听课文录音
学生注意:1.划分节拍;2.注意语调;3.找出韵脚。
学生集体朗诵课文。
(五)学生自读序,并解决问题。
1.疏通序中的字词,并翻译。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能理解的词句。
(播放第四张PPT)
2.思考:序讲了哪些内容?
3.作者辞官的原因有哪些?(略)
(播放第五张PPT)
作者在序中叙述了自己辞官的四个原因,这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根本原因,作者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六)学习第一自然段:(略)
1.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内容,教师评价。
2.思考:(1)本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境如何?
3.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播放第七张PPT)
4.体悟作者的感情。
5.再次诵读第一段,组织答案回答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七)课后作业(略)
二、课堂实录
(节选)
前期按预期进行,课堂进入了中场阶段……
师:请同学们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师:既然是欣喜之情,那如何理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中的“恨”?(由此问导致课堂上的一系列讨论。)
生:“恨”是遗憾的意思。一个“恨”表达了作者归家的急切心情。
师:此句可翻译为?
生:问路人前方的路程,遗憾的是天还是蒙蒙亮。
师:若这样翻译,似乎话未尽,意未达。陶公到底“恨”什么?他问路到底问到没有?
生一:问到了,征夫将前方的路指给他看,遗憾的是晨光曦微,看不到家在何方。
师:理由何在?
生一:陶公“虽迷途未远”,但回家的路略有陌生,问路人,表明他归家心切,但晨曦微光,看不见家,他所以“恨”。
师:应该说有些道理。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二:陶公根本没有问到路人。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说?
生二:陶公准备向行人问路,遗憾的是天刚擦亮,根本没有行人可问。这样写更能说明陶公思乡心切。他夜以继日地往家里赶,下了船,上了岸,一时找不到归家的路,想问人,又遗憾太早,没有行人。此“恨”,有不识路之恨,有离开家之恨,与其文中的“迷途”,形成呼应。
师:“只缘君行早,已无早行人。”这位同学言之成理,与文章前后没有逻辑冲突,我认为也无可挑剔。
生三:我有不同看法。
师:哦,还有不同看法,我们来听听。
生三:这句话可以是个因果倒置句,陶公归家心情急迫,遗憾的是下船时天还没亮,他担心耽误行程,所以他决定向行人问归家的路。
师:我还不太清楚,请接着说。
生三:有可能陶公从彭泽回九江的家,一般乘船到岸时,天都大亮了。可此次不同,他是随性而为,即时动身的,从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可看出他心情愉快,顺风顺水,本想尽快回赶,无奈天未亮,路迷茫,心着急,于是有了“恨”,想问早行的人,是归心似箭的多此一举。
师:这样一分析,陶公之“恨”,竟有了三种可能。一是陶公问到了路,为看不见家而“恨”;二是陶公没有问到路,找不到行人问路而“恨”;三是陶公因天未亮,走不快而“恨”。
师:同学们举手表决一下,看支持谁的观点多些?
(教师清数了一下,每个观点都有人举手。)
师总结:不同的人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有所不同,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代辞赋注重“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只要情感把握准确,陶公问路问到与否,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此问题的剖析,了解到陶公归家心切,真正的恨之所在,可能是自己“心为形役”,误入官场。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看起来没有完成预期任务,留了一点“遗憾”,但这个遗憾却带来很多收获。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是突破了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说到底是个预案,它不可能对未来的课堂所发生的情况做到完全的预设。它只是对知识点和知识教授的一个初步安排。教案是静态的,课堂是动态的。在课堂上处理突发的变故,在教育心理学上,就是课堂“机智”。从某种情况说,突破原来的教案是正常的;照本宣科是不正常的。课本是个例子,目的是让学生认知得到提高,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该“变故”是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有意而为。万物顺势而为,就合乎大道。
二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倡多元化阅读,指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生能对陶公的“恨”有多元表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探异求新的思维,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个培养。
三是对课堂走向进行了控制。“教学设计”具有普适性与预设性,它不可能完全契合课堂。而“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与动态性,它才是教学的本真状态。但课堂不是放野马,不能无拘无束地任我行。本课学生的多元回答,均是围绕“陶公当时归家心切”的这份情感。以情感为中心,只要言之成理,我们都不应提出异议。
四是落实了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课堂应该是生发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同时课堂也是有序的。本课中教师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以学生生成的答案为主,这样就让学生思维有了一个张扬的空间。同时,教师的首席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为这一切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之下的。其实语文课堂上的老师,就是主持人角色,关键是让学生精彩。
当然本课也肯定有不足之处,正如一件艺术品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样。语文的宽泛性特点,让语文教学尤为艰难,所以课堂若过于松散,直接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但我认为语文不仅为当下考分负责,也应该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简析:
本文的叙事线索: 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
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我家境贫穷,靠种地不能够养家糊口。①耕植:耕田植桑,泛指农事。②自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jǐ,供给,供应。)幼稚②③④
⑤
⑥
⑦
①①
②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孩子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如何才能得到生活所需的东西,我实在没有办法。①幼稚:小孩。稚,zhì,幼小。②盈室:满屋。③瓶:瓦瓮,这里指盛米的陶器。④粟:本指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这里泛指粮食。⑤生生:使生者生,即维持生计。前一个“生”为动词,后一个“生”为名词。⑥所资:所凭借的办法,即下句的“术”。资,凭借。⑦术:途径,方法。这里指谋生的手段。)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去谋个官职,我内心也动了这个念头,只是求取官职又没有门路。①亲故,亲戚朋友。②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汉书·百官公师表》:“县令、长皆秦官……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担,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这里泛指做官。长,zhǎnɡ。③脱然,犹“霍然”,轻快的样子④有怀,有所思念,有了想法。⑤靡途:没有途径,即没有门路。靡,mǐ,无,没有。)会有四方之事,诸侯②以惠爱为德,家叔③以余贫苦,遂见④用于小邑。(碰巧各地发生战乱,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我的贫苦境况就把我举荐上去,于是我被任命在小城做官吏。①会:遇,适逢。②诸侯:指州郡长官。③家叔:指陶夔,作者叔父,曾任太常卿,①③④⑤
①
②掌国家祭祀礼乐之职。④见:表被动的句式。邑,城。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即公元393年起为江州祭酒,到义熙元年八月任彭泽县县令,不久辞官归隐。其间共计十三年,先后数次出仕任地方官吏。这个句子当是对这段生活的概括,不是专指某一具体事件。)[以上交代自己出仕的原因。这段文字,陶渊明字面上讲出仕是因为家贫,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他有难言之隐。陶渊明少有大志,但仕途并不顺利。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安帝隆安四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桓玄窥伺着东晋政权阴谋篡位,渊明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丧辞职。元兴三年,刘裕起兵讨伐篡位的桓玄,渊明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不久,便对刘裕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杀殷仲文,觊觎晋室的行为不满,于是又辞职隐居。义熙元年转入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离职,他也随着去职。从上述经历看出,陶渊明仕途不顺,每次出仕都只是“见用于小邑”,不得重用,宏大志向无从施展。他内心的这些苦衷都浓缩在“四方之事……见用于小邑”这个句子里。]于时**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当时战乱未息,时局不定,心里害怕到远处做官,彭泽县离我家仅有一百里地,作为俸禄的官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酿酒饮用。①**未静:战事未已,时局不定。这里指刘裕讨伐桓玄。②惮:dàn,害怕。③远役:指到远处做官。④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东。⑤去:距,距离。⑥家:陶渊明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⑦公田:指供俸禄的官地。⑧利:收益。⑨足以为酒: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秫,shú,黏高粱。秔,jīng,同“粳”。)故便求之。(所以我才请求做了彭泽县令。①之:指彭泽县令。)[这里说明他最后一次出仕彭泽县令的原因。]
序的第一节,主要是说明他当日出任彭泽令的原因.包括:
1.家境清贫
(耕种不足以维生/家中孩子众多,而无多余粮食/未有其它维持生计的方法)2.亲友规劝,长官求才,叔父推荐
3.时局动荡,战争未息,彭泽离家不远 4.官田收入可以造酒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到任后不久,因思念家乡便产生了归隐的念头。①及:到,指到任。②少日:不久。③眷然:眷恋思念的样子。④欤:语助词,无意义。)何 ①②③
④①①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为什么呢?我生性真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得来的。①质性自然:本性真率。②矫励,违背本心,勉强做事,这里引申为“做作”。)饥冻虽切,违己②
①①②交病。(挨饿受冻虽然来得急迫,但违背本心做事身心都很痛苦。①切:切迫、急迫。②③违己:指违背自己的本性与志向。③交病:指身、心同时遭受痛苦。病,忧苦。)尝从人事①,皆口腹自役。(以前也曾出仕为官,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填饱肚皮而自我驱使。①人事:②指出仕为官。②口腹自役:为生计所迫而役使自己去做所不愿做的事情。役,役使,驱使。)于是怅然①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于是惆怅感慨,内心激动不平,为有负于平生之志而深感惭愧。①怅然:失意的样子。②平生之志:指过不为官场所羁绊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本指望干满一年之后,便应该收拾行装乘夜悄然离去。①一稔:庄稼收获一次,即一年。稔,rěn,谷物成熟。②敛裳:指收拾行装。敛,liǎn,聚集。③宵逝:犹宵遁,指乘夜悄然离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不久,我那位嫁给程氏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按情理应当疾速奔赴那里,所以我也就自己免官离职。①寻:不久。②程氏妹: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于程氏。见《祭程氏妹文》。③武昌:地名,在今湖北省鄂州市。④情在:按照情理应当。⑤骏奔:急赴,骑快马飞奔。)仲秋①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从仲秋到入冬,在任八十多天。①仲秋:古人将每个季度三个月依次称孟、仲、季。仲秋,指农历八月。)[这里交代辞官归隐的两点理由:
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思想斗争,因为毕竟“饥冻虽切”,但这样“违已交病”,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比挨冻受饿更加难以忍受。
二、“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第二条是催化剂。自己本性使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官场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因事顺心,命篇①曰《归去来兮》。(因辞官归隐这件事顺遂了我的心意,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题目叫做《归去来兮》。①命篇:给文章命题。)乙巳岁十一月也。(时乙巳年十一月。①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即公元405 ①
①
②
③
④
⑤①②③
②年。)[最后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的原因和“序”的写作时间。从文中看出,作者先写辞,后写序。]
序的第二节主要讲述作者后来辞去彭泽令的原因.包括: 1.天性喜爱自然,而为官有违本性,令精神痛苦 2.为官不能实现平生的志趣 3.奔丧
综合来说,这段序言主要有以下作用: 1.说明本文的写作动机
2.补充正文的内容(说明出仕及辞官的原因)句式方面,它是用一般的散文句式,不用押韵,不讲对偶,形式自由
序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的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辞则是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以虚拟之笔出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①来兮:助词。②芜:田地荒废。③胡不归:为何不归去。《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何。)[开篇一声长啸,直抒胸臆,惊天动地,劈空而来,这是作者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作出的果敢决断。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生命的根,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回归。在结构上,此句有振起全篇的作用,清林云铭云:“篇首‘田园’二字是通篇纲领”,“‘涉园’一段,了却园事,而园不就芜矣”,“‘西畴’一段,了却田事,而田不就芜矣”。《归去来兮辞》行文之法,正以“归园田”三字为中心,将“归去”之事“历历”想来,一一写出。]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出于本心,而让内心被形体所役使,为什么现在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怅然若失而独自悲伤?①心为形役:让内心被形体所役使。形,身体。役,奴役、左右。②奚:为何。③惆怅:感伤失意的样子。)[长啸之后,作者回过头来描写作出这个人生重大决断时所走过的心理历程。心为形役,是对出仕原因的概括,照应了“序”中所说“口腹自役”,即出仕不是出于作者本心,而是为生活所迫。“惆怅独悲”描写了作者辞官时的心情。既然自己认识到出仕不是本心,照理说,辞官应该欢欣鼓舞,但真的一旦辞官归隐却又感到失意而独自悲伤。对这种矛盾的心态,作者自己也感到奇怪,禁不住向心灵拷问:这是为什么?其实,出现这种矛盾心态的原因是,作者出仕的本心并不只是为了“口腹之役”,而是为了济天下苍生酬报国救民。但因不甘被黑暗的现实、污浊的社会所左右,不得不违背本心辞官归田。实际上辞官也是“心为形役”,不得已而为之,怎么不会“惆怅而独悲”?那么作者怎样解脱这种困惑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认识到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①谏:止,犹纠正、挽救。②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误入了迷路好在走得还
①
②②
①①
②
③①②
③不太远,觉悟到今天辞官才是正确,昨日出仕大错特错。①迷途,指出仕做官。②今是而昨非:以今之退隐为是,以昨之出仕为非。)[这四个句子是作者从“心为形役”中自我解脱之辞。一“悟”、一“觉”,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于是从出仕与归隐的“惆怅而独悲”中解脱出来,毅然选择了归隐。]
辞的第一段,写出了作者对以往任官生涯的看法: 1.心为形役
迷途
昨非
2.奚惆怅而独悲:
认为不必为此事而悲伤,因为往事不可以改变,希望未来可以作出弥补
3.故此,辞官之决定并不是一时意气,而是经过再三思量,希望可以由迷路返回正路,是正确的做法.这番自白与反思,表现了作者以下的心态: 1.对以往的追悔 2.对未来的盼望 3.归隐的坚决意志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舟在水上轻快漂荡,寒风飘飘吹拂衣裳。①遥遥:漂摇放流的样子。②轻飏:轻疾,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飏,yáng,飞扬,飘扬。)[这两句似写景实写情,船行顺风,轻快如飞,心情愉快亦尽在其中,见得弃官如释重负。]问征夫①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向行人打听前程还有多远,遗憾天未亮晨光暗昧朦胧。①征①②夫:远行之人。②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熹,xī,放光明。)
以上四句写的是作者归家的心情.首两句写小舟在水面轻摇,清风轻吹,吹起衣裳,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情轻松(无官一身轻)
后两句写作者上岸后急忙向路人打听路程,又埋怨阳光微弱,不能尽快赶路,可见作者归家心切之情(归心似箭)作者是通过两种抒情手法写这两种心情的:
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从写景中反映出自己的感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2.直接抒情: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一眼望见我简陋的家门,心中欢快向前飞奔。①乃:于是、然后。②瞻:望见。③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子。衡,同“横”。宇,屋檐。古代常用“衡门”、“衡宇”指贫贱者的居处。④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载……载,又……又。)[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年轻童仆上前欢迎,年幼儿子候望在家门。①僮仆:尚未成年的仆人。僮,“童”的本字,古称未成年的男子。②稚子:幼小的儿子。渊明此时共有五子,长子十三岁,幼子五岁。)[家人欢迎,使作者感到丢官的快慰。]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家园萧条近于荒废,青松秋菊凌风傲雪,尚喜犹存。①三径:用东汉蒋诩于王莽时免官归家的故事。汉代赵歧《三辅决录》卷一:“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田园。②就:接近。)[这里是说出仕之后,庭院的小路都快要荒芜了。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松菊依然无恙。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领着幼儿进入室内,备有美酒斟满酒樽。①樽:盛酒器。)[儿女在侧,享天伦之乐,有酒盈樽,享口福之乐,示平生之愿已足。“乃瞻衡宇”起八句想象抵家时欣喜若狂之态,作者变六字长句为四字短句,以表达其欢欣畅快的心情。]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取来酒壶举杯自斟自饮,悠闲地观赏庭中的树木心旷神怡,喜笑开颜。①引:取来。②壶觞:酒壶与酒杯。觞,shāng。③眄:miǎn,斜视。这里是悠闲观赏的意思。④柯:树枝,代指树。⑤怡颜:使脸上露出愉快颜色。怡,愉快喜悦,这里用如动词,使动用法。)倚南窗以寄傲③
①
②
①
②
③
④
⑤①①②
①
②①②③④,审容膝之易安。(靠在南窗寄托傲世之情,深知居室狭小易得安闲。①倚:靠。②南④⑤窗:居室南面之窗,窗外可见葱秀俊伟的庐山。③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④审:明白,深知。⑤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居室狭小。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这四句想象归舍。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作者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写作者孤介傲岸。]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每天漫步家园兴味无穷,院中虽有柴门常闭关。①涉:涉足、散步。②常关:经常是关闭着的,意谓不常与人往来。)策
①
② 6 ①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漫步休息,时尔抬头远眺闲观。①策:杖,②③④⑤这里用如动词,拄着。②扶老:手杖的别名。③流憩:指无目的地漫步和随时随地地休息。流,周游。④矫首:抬头。矫,举,抬起。⑤遐观:远望。)[这四句由居室移到庭园,写涉园之乐。作者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作者望到了什么?“遐观”二字引起下文。]云无心①以出岫①,鸟倦飞而知还。(闲云悠悠飘出山间,鸟儿疲倦也知飞还。①无心:无意,形容云随意飘荡的样子。①岫:xiù,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夕阳渐暗日将落山,我抚摸孤松流连忘返。①景:同“影”,指日光。②翳翳:yíyí,昏暗。③入:指太阳落山。④孤松:独立挺拔之松,是卓然高节的象征。⑤盘桓:徘徊、逗留。)[此四句寄托深远,作者“矫首而遐观”,望见云、鸟、日、松,触景生情,于是“抚孤松而盘桓”,又产生“惆怅而独悲”之情。
第二段叙述返抵家门、归家后的生活及时间转移都很有层次: 1.写返抵家门:由远至近(衡宇→门→三径→室)2.写归家生活:由室内→室外
3.时间:由早→晚(晨光熹微→景翳翳)
作者归隐后的生活,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乐趣: 1.可以重聚天伦(僮仆欢迎,稚子候门。)2.以酒相娱(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3.乐享悠闲(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漫步园中,浏览自然美景(园日涉以成趣…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种悠闲、宁静、安逸的家居生活.第二段最后四句,作者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这两句写白云自自然然地随风飘出山岫之外;傍晚时鸟倦了便飞回来.(情)作者以云、鸟自喻(借喻),写自己本来无心出仕,现在厌倦了官场生活,便如倦鸟归隐还乡.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景)这两句写黄昏时天色阴暗,太阳快要下山,作者自己仍然抚摸着孤松不想返回屋内.(情)作者以景翳翳来比喻东晋国运(借喻),一如夕阳将要下山;作者又以孤松比喻自己,以松的经冬长绿比喻自己的坚贞志节.作者见东晋将亡而自己无力挽救,只好坚守志节,洁身自爱.①②③
④
⑤ 7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②。(归回去吧,让我与世俗之人断绝交游。①息交:断绝与世俗的交往。②绝游:与“息交”同义。)[再以“归去来兮”领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这是作者在心灵再次激烈碰撞之后又一次作出果敢决断,不仅返归田园,而且永远与官场诀别。]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俗与我互不相容,还驾车出游求仕做什么?①相违:相互背逆,互不相容。②复:再,还。③驾言:“驾言出游”的省略,驾车外出交游,代指出仕。《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言,语助词,无意义。④焉求:何求,求什么。)[这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之辞。既然世俗与我格格不入,世人抛弃了我,官场容不下我,还出游求仕做什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朋故友的知心话语令我喜悦,琴棋书画带来的快乐可消除忧愁。①情话,知心话。)[“忧”字照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作者想象在田耕生活中在琴棋书画中找到的快乐,可以使自己从国事之“忧”中解脱出来。]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农民告诉我春天来到,我将到西边田头从事春耕。①事:指耕种之农事。②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或棹③
①
②
①
②
①①
②
③
④①孤舟。(有时驾着有帷帐的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舟。①或:时或,有时。②巾车:有布
①
②
③
④蓬的车。③棹:zhào,桨,划船用具,这里作动词用。)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沿着深远幽深的山沟,经历高高低低的山丘。①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②寻:沿着。③壑:hè,山沟。④崎岖:高低不平的样子。⑤丘:丘陵,小山。既……亦……,表示并列关系。)[这是对田园农事的描写。诗人想象中的田耕生活,驾车乘舟,登山泛溪,好比是寻胜探幽,乘兴出游。“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作者用合叙的手法,造成一种整齐的音韵美;“崎岖”双声,“窈窕”迭韵,造成音节和谐美,读来优游从容,通过这样的语言,诗化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木欣欣①⑤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草木茂盛欣欣向荣,泉流涓涓细水慢流。①欣欣:草木茂盛的①
②
③②样子。②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天地万物皆得其时,感慨自身生命行将结束。①善:欣喜,羡慕。②得时:适时,顺应天时、适合时令。③行休:行将结束。指生命将要完结。)[这四句写作者触景而生的感慨。草木欣欣,泉流涓涓,天地万物,适逢其时,对比自己,仕途乖舛,功名无望,光阴白白流逝,生命行将结束,那么,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作者又禁不住伤感不已,“惆怅而独悲”。]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两句写的是在春回大地的日子,作者会坐车,或坐船,到田园里去,享受大自然的生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写大自然生机盎然,作者悠然自得,乐在其中.作者以四十一之年,而感吾生之行休,原因是:
1.抒发生不逢时之叹,与得时相对(误入尘网,耽误了大好年华)2.本有抱负,只可惜时局动荡,才华不得伸,只好选择归隐一途,余下的日子已无可作为.第三段写的是作者归隐后的交游及田园生活: 断绝世俗交往,享受闲适生活: 1.闲时,亲友相娱,琴书消忧
2.忙时,命巾棹舟,寻壑经丘,漫步田园山林,欣赏田园美景
生活充实,心境舒畅.流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显示隐居生不仕的决心.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算了吧,人生在世能有几时!①已:止。②矣乎:助词“矣”“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③寓形:寄身,托身。④宇内:天地间。)曷不委心③
①
②①②③
④任去留?(为什么不随顺心意听任生命自然地生死去留?①曷:何,为什么。②委心:随顺心意。委,随从、顺从。③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是忧心忡忡,心神不安,你到底想要追求什么?①胡为:为何。②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③何之:到哪里去,这里是“追求什么”的意思。此句照应“感吾生之行休”句。)[这里三个问句,前两个是反问,光阴荏冉,人生无常,还是听天由命吧!这是作者面对浩渺宇宙,纷纭人生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但是作者不甘沉沦,不屑颓唐,因此,他拷问自己心灵:你究竟想追求什么?由此引入了下面的回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荣华富贵不是我的愿望,神仙世界不可希冀。①帝乡: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这里指仙界,成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②期:期望、期求。)[富贵功名,求仙不老,可以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追求,但作者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既否定了世俗的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的彼岸世界,那么作者的人生追求,精神家园又在哪里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爱惜那美好时光我或者独自出外欣赏,或者扶杖除草助苗生长。①怀:留恋、爱惜。②良辰:美好的时节,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③孤往:独自外出。④植杖而耘耔:指隐耕的行为。植杖,拄着木棍。《论语?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芸。”植,立、扶。杖,小木棍,南方农民中耕耘田时拿在手中以支撑身体的用具,俗称“踩田棍”。耘,除草。耔,zǐ,培苗。《诗经·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①②
③
④
①
②
①
②
③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上东面高岗纵情长啸,面对清澈溪流吟诵新诗。①登东皋以舒啸: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的故事。《晋书?阮籍传》:“(阮)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皋,ɡāo,水边高地。舒,放。啸,高声叫。②赋诗:作诗。)[这是作者对“欲何之”的正面回答,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原来作者是要做一个地地道道的田园诗人,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应自然变化了却此生,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怀疑!①聊:姑且。②乘化:顺从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化,造化,指自然。③归尽:到死。尽,指死亡。④乐夫天命:以顺从天命为乐,即乐天安命。《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⑤奚:何。)[在作者看来,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是心灵理想的归宿,是人生价值的所在,乐在其中,还有什么疑虑犹豫:“归去来兮,田园将将芜胡不归?”作者在大彻大悟之后,终于发出了这千古永恒的长啸!]
辞的最后一段,写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1.认为人生短促,人只是暂时寄居于天地中,故此应该但求心之所安,不做违反心意的事.2.人生在世,并非为了追求富贵,也不要羡慕神仙,不求长生,因为这些都是渺茫不实在的事.3.应该享受自然美景,逍遥山水田园,过着闲适自由的生活,到田里干活,登上高地仰天高歌,或到清溪旁吟咏诗篇.4.顺应自然,乐天知命,渡过余生.综观全文,《归去来兮辞》叙写了作者在决定辞官归隐之时自我解脱的心理历程,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④⑤
①
②
学习文言文,学会翻译很重要。下面是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及注释,为大家提供参考。
序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孩子们欢快地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序文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6)靡途:没有门路。
(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
(8)诸侯:指州郡长官。
(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
(10)见:被。
(11)**:指军阀混战。静:平。
(12)惮:害怕。役:服役。
(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
(15)何:什么。则:道理。
(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0)怅然:失意。
(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
(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5)仲秋:农历八月。
(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
(3)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
(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
(5)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
(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
(7)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
(8)是:正确。非:错误。
(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
(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12)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
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13)稚子:幼儿。
(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
(15)盈樽:满杯。
(16)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
(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
(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
(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
(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24)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27)情话:知心话。
(28)春及:春天到了。
(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
(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
(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
(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
(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
(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
《琵琶行》教案2 一 教学目的:1 学习掌握把琵琶女被抛弃的不幸与诗人被排斥的悲剧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的写法,从有关人物的感叹和眼泪的背后了解这首长诗所包含的丰富社会内容。2 掌握长篇叙事诗缜密的结构和丰满的人物形象。3 学习诗人对琵琶女卓绝技艺的精彩描绘。
二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音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我国是一个古老的音乐大国,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但其中有一首琵琶曲,哀婉动人,流传千古,赚取了不知多少儿女的眼泪,引发了不知多少志士的慨叹。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这首精妙绝伦的琵琶曲,共同走进诗人白居易的心灵世界。学习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介绍诗人情况:白居易,中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他怀抱“兼济天下”的志向,并努力实践“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人理应成为国家的栋梁。然而在残酷的封建社会现实面前,诗人的政治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遭受贬官。本文正是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找同学朗读序言,注意疑难地方,注意正音。
师:诗人在序言中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梗概及动机,那么故事的背景是怎样的?(答:白居易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皇帝,被贬江州司马。)
师:同学注意没有,诗人说他在外做官两年,淡泊安静,真的是这样吗?诗人为什么会对一个琵琶女的话深有感触“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并且做《琵琶行》赠送给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正文学习。
师: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人思考: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幅图景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答: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江水、明月、枫叶、荻花,组成一幅秋夜送客图。感觉这幅校址:新乡市人民路西段
联系电话:(0373)2696700 2629830
第(1)页,共(4)页
XinXiang Fifth Middle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
图画有萧杀、清冷之感。)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画面是用以衬托诗人当时的心情的,政治上的失意,离别时的悲愁,对此萧条景色,致使主客双方都感到抑郁沉闷,但是随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句在行文中的作用?
(答:点出琵琶,是全诗的引线;侧面描写琵琶女高超技艺,为其出场层层铺垫渲染。)师:朗读第二段,思考: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琵琶女形象,在这一段中,描写了琵琶女的动作和神情,试分别找出这些语句,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和心理?
(答:“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神情的,琵琶女原是自我消遣,没想到招徕探问的人,使她欲言又止,迟疑不决,内心的矛盾斗争也颇激烈,然而知音难遇,盛情难却,他终于过船来了,恰合她已经脱籍从良作了商人妇的身份和处境。
“转轴拨弦”“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描写动作的,既写从容自若的神态,又写出精湛娴熟的技艺。)
下面诗人以绝妙之笔描写绝妙之音的精彩片段,欣赏过程中同学思考这段描写的特色?(答:凄美的琵琶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我们仍然徜徉于乐曲中。虽然我们听不到琵琶女的绝技,但我们眼前分明跳动着一群音符:我们看到了大珠小珠落入玉盘,看到黄莺在花下婉转的啼叫,看到泉水在冰下阻塞难通,看到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白居易运用绝妙之笔,使“琵琶曲”穿越时空,千百年来千万听众共同欣赏,在于他写作的成功: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方法,以及声音的模拟把音乐移录到纸面上,赋予抽象的音乐以鲜明的形象性,展现出音乐的千变万化,使读者能具体感受到弹奏琵琶的声音。)
第二段的结尾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到:乐曲停止船上寂静无声,只见一片苍白的月光荡漾在江心的微波之中。这片刻的寂静,绝非空白,而是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因素。说明乐曲感人至深,人们为音乐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侧面描写突出琵琶女的演奏。
第二课时
师:全体女生朗读第三段,这一段琵琶女自述身世,同学思考一下琵琶女的命运怎样?
校址:新乡市人民路西段
联系电话:(0373)2696700 2629830
第(2)页,共(4)页
XinXiang Fifth Middle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
(答:琵琶女年少貌美时无限风光,供富人豪客玩弄,年长色衰却被抛弃沦落天涯。这是过去年代里娼妓歌女们的共同命运。琵琶女回顾自己走过的生活路程,从今昔对照和切身体验中认识到自己的悲惨命运,然而处于封建社会层层重压之下的一个弱女子,最多也只能为自己的不幸命运发出这样的叹息,但是对这声叹息诗人却深有感触。)
师:诗人为什么会对一个琵琶女的命运如此关注,并做了这首《琵琶行》赠送给她,下面就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请全体男同学朗读第四段。
听了琵琶女自述身世后,诗人抒发了由于遭受贬谪而郁积在胸的郁闷愁苦,但是作者并不是直接写自己在政治上的失落苦闷,而是巧妙的用听不到优美的音乐来曲折的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因为是向琵琶女诉说,适宜采用彼此共同的语言。于是就借音乐作为话题。
问:那么诗人今日的生活怎样?(答:诗意谪居)问:诗人往日的生活呢?
(答:虽然文中没有直接谈诗人昔日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当年诗人可谓才高位显)师:通过展示我们看到琵琶女和诗人尽管两人地位不同,经历各异,但失意飘零的感情却立刻使他们交融相通,于是诗人呼喊:“同是天涯沦落人”。正是这种感情的共鸣,使诗人觉得琵琶女弹出的每一个音节,都化做了如泣如诉的的琵琶之语。反观上面我们欣赏的乐曲,可以看出琵琶女正是在用琵琶曲诉说心事。
至此我们完成了本篇诗篇的学习,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
首先这篇诗歌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并寄予无限同情,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封建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其次以绝妙之笔描写绝妙之音。用形象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方法以及声音的模拟,把音乐移录到纸面上,赋予抽象的音乐以鲜明的形象性。
校址:新乡市人民路西段
联系电话:(0373)2696700 2629830
第(3)页,共(4)页
XinXiang Fifth Middle School of HeNan Province
校址:新乡市人民路西段
联系电话:(0373)2696700 2629830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诗歌的魅力。
2、品味诗歌意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3、通过人物形象分析,理解诗人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的形象和语言,提高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3、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4、题目解说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5、层次结构
第1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3段:江中自诉身世苦。
第4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5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6、全文分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①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②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琵琶行》导学案
课前链接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
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4.古代官职任免升迁的常用说法: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 除: 授予官职.
擢: 提升官职. 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推荐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11-11
归去来兮辞讲稿12-06
归去来兮辞古文作文10-28
归去来兮辞小学读后感06-02
归去来兮辞文言文知识点07-07
《琵琶行并序》备课教案11-30
琵琶行并序教案设计06-14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