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总结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总结(精选8篇)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总结 篇1

“小金库”治理工作总结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办严格按照省、市要求,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一、从源头抓起,疏堵并举,标本兼治。

把当前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公车、三费专项清理等工作与“小金库”治理工作整合,统筹安排、合并推进,着力解决组织协调难的矛盾,保证“小金库”治理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有力的开展。增强广大干部的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制度的宣传教育过程,就是把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群众的道德信念、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的过程。为此,我们从加强教育入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遵纪守法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构建“不愿”设立“小金库”的自律机制。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充分认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大意义,结合我办开展对个人开展了廉政风险点排查。并要求各处室、办属各单位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要

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始终把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

二是疏导和堵漏两手抓。防治“小金库”不仅要“堵”,更应先“疏”。一方面,针对现行财务制度有些不健全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完善相关办法措施,增强实效性和合理性,引导资金在正常的渠道内良性循环,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现象。另一方面是堵塞漏洞,严防资金转入“小金库”。开展拉网式清查资产家底,不留死角,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加强对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防止违法收费形成“小金库”。规范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强银行账户监管,以及事业单位发票管理检查、各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

二、重制度落实,监督前移,着力防范。

狠抓遏制部门、单位“小金库”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使“小金库”监督的关口前移,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防范“小金库”的发生,构建“不能”设立“小金库”的防范机制。

一是严格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管理。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备案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新开账户,对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清理。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自行开

立的实有资金账户,一律认定为“小金库”。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确保财政性资金运行透明。

二是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科学制定定额标准,合理核定基本支出,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透明度,强化支出管理,严把项目支出预算关。

三是注重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强化单位责任人的内控意识,从重点业务流程和过程着手,实行交叉控制,明确部门、单位财务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管钱、管物、管账人员进行相互制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杜绝产生“小金库”的隐患。

三、严责任追究,强力监控。

对“小金库”问题既要严查更要严惩,坚持经济处罚、纪律处罚与责任追究并重,处理人与处理事并重,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惩处力度,构建 “不敢” 设立“小金库”的惩处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制。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是“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目前,办工作人员均提交了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今后,凡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因职务变动的,均要重新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承诺保证今后不以任何理由批准、同意、授意设立“小金库”。对前任领导期间设立“小金库”的,一经发现,不制止、不纠正的,视同违反承诺。要

切实做到“七个严禁”、“四个不准”:严禁利用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严禁利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严禁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将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严禁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不准违规开设银行帐户;不准将资金纳入非法定帐目核算;不准扩大福利补贴范围,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不准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坐收坐支、私存私放现金等。

二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监督管理责任制。我办要求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要把防治“小金库”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规范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四、尽部门职责,强化督导,齐抓共管。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办财务人员主要负责本单位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制定、审核和使用治理“小金库”

长效机制工作措施,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违反财务法规的处理处罚工作和审计工作。对检查意见,要积极整改落实。

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小金库”治理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形成有效防范和治理“小金库”的整体合力。我办要求各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并紧密结合本部门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各项措施的落实。

目前,我办已将“小金库”治理工作纳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为建立廉政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我办制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为规范办属单位财务行为,防范财务风险,制定岗位廉政教育制度等。在以后的“小金库”治理工作中持续加大对“小金库”多发、易发、高发的高危风险部门和行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完善和巩固“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成效。

邛崃市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小金库”,危害,防治

长期以来, “小金库”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 一直困扰着企业整治“小金库”委员会及相关管理部门, 虽经多次清理, 但仍屡屡出现, 禁而不止, 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难点之一。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小金库”形成的原因

“小金库”是民间俗语, 主要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及其形成的资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部分单位财经法纪意识淡薄, 自我监督意识不强, 财务管理不规范,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执行财政国库等制度不严格, 清理单位银行账户不到位。二是责任区分不明确。虽然很多单位“一把手”不直接管财, 但重大财务事项往往都是在集体研究基础上并由“一把手”点头后而实施的, 一旦被查出, 难以区分责任。三是责任追究不到位。在具体处罚过程中, 缺乏相关法律支持, 没有形成对“小金库”处理的统一标准, 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较少,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小金库”查处的力度。四是内部控制不严。缺乏严格周密的制度和规定, 给私设“小金库”提供借口, 在管理上为私设“小金库”提供空间。五是经济利益驱动。有的企业私设“小金库”是因为领导为了小团体和个人利益, 不惜牺牲国家集体利益, 解决在合法大帐上不好明目张胆支出的难题。六是个人私欲贪婪。有的企业领导、财务人员拜金主义思想严重, 想方设法在私设的“小金库”里做文章, 导致小团体的“小金库”经久不衰。

2“小金库”的危害

“小金库”不小, 其存在的危害性则更大, 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点不为过。那么, “小金库”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一是为违规违纪行为提供了的土壤。“小金库”一旦形成, 就会被少数人掌握, 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 有的领导者将“小金库”视为私人的钱袋, 一些纯属私事的开支也往里面塞;有的“小金库”方便了公款吃喝和公款行贿, 致使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二是腐化了党员干部队伍。由于“小金库”管理和支配往往掌握在少数党员干部手里, 并且普遍存在公款私存、随意进出、收支混乱无账等现象, 这样就为少数人挪用、私分、侵占甚至贪污带来了“便利”、提供了“温床”, 使少数党员干部走向违规违纪甚至犯罪的道路。

三是损害了干群关系。少数党员干部利用“小金库”请客送礼、侵占私分、贪污挪用等不法行为, 一旦被揭露, 在群众中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不仅损害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仆形象, 也会严重损害干群关系, 挫伤了干部、群众工作和生产积极性。

四是扰乱了经济秩序,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小金库”的设立, 违反了财务管理制度, 致使出现“两本账”、“多本账”, 甚至假账, “小金库”的资金游离在财务、审计监督之外, 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经营秩序, 使国家、集体或个人资产流入个人腰包, 致使企业效益缩水, 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要从根本上清除“小金库”,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 加大查处力度, 消除在“小金库”问题上的侥幸心理, 从源头上建立健全有效监督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

3.1 加强教育, 筑牢思想防线。

一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对财务制度与财经法规的认识, 用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来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 约束财务行为, 规范财经秩序。二是要充分利用媒体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宣传, 使设立“小金库”违法、违纪、容易诱发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 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从培养财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入手, 提高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使之做到懂法、守法, 严格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严格按照国家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账务核算, 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3.2 完善制度, 建立防范机制。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 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行为, 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 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 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 搞不成。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 明确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 一旦发现“小金库”, 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 还必须对承担直接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关键要维护制度的尊严, 强化制度的刚性原则, 只有这样, 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落实。从而使想设“小金库”的单位和部门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3.3 履行职责, 加大处罚力度。

一是保持高压态势。治理“小金库”必须专项清理和整顿相结合, 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干部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小金库”体系。对发现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或行为, 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 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敢设置“小金库”, 最终实现遏止和根治“小金库”的目标。二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 提高违纪违法的成本。把查处私设“小金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实行信息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打破“法不责众”的处理方式。“小金库”被查实后, 对单位不能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对相关责任人员不能仅靠批评、教育, 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详细的纪律处分规定。涉及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4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责任追究体系。

一是完善群众举报制度,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提高全社会治理“小金库”的意识。二是要牢牢看住“一把手”。不断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力度,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一把手”责任追究, 实行“承诺”制, 明确单位“一把手”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三是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完善“小金库”清理检查制度, 制定“小金库”监督检查专项法规, 进一步明确监督检查执法主体与各执法主体职责、违纪问题界定、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处罚、责任追究与案件移送等机制。四是加强执纪执法力量, 增强执纪执法队伍素质, 提高在复杂环境中发现和查处“小金库”的能力。

3.5 堵疏结合, 建立保障机制。

只有堵疏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设“小金库”问题。特别是在单位、部门对外交往的招待、交际等费用支出上, 要建立保障机制, 严格控制费用指标, 在必须、合理的前提下, 经上级组织或领导同意审核后, 核定一定的费用数额, 列到单位正常支出中, 方便单位使用, 从而使单位和部门不愿意去设“小金库”。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总结 篇3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和宣传工作,但“小金库”的现象还是时有出现,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高速公路建设公司的单位及个人身上。本文围绕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日常工作情况与“小金库”特点、表现形式,研究我公司建立“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 小金库 治理 高速公路

一、公路交通建设公司“小金库”的来源、特点及去向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简单地说,“小金库”就是将公有资金资产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转变为个人私有资金资产的违法所得。从会计角度来说,“小金库”是帐外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严重违反国家《会计法》和有关制度的行为。

(一)“小金库”的来源

“小金库”的来源很多,高速公路工作中工作人员虽只有对经费一定额度的使用权,没有费用收取的权利,但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收取资金的情况。高速公路工作中的“小金库”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辖范围内施工的工程项目施工队等租用辖区内房屋设备、搭接辖区水电所付的租金;

2.对路段或相关单位提供的劳务及服务所得收入;

3.在辖区内施工或有施工车辆进出的工程单位为所造成的废物及垃圾所付的清理费用;

4.公司投资所得的利润及回报;

5.日常违规收费及罚款产生的“小金库”;

6.各部门出售日常废品产生的收入。

(二)“小金库”的主要去向

通过形形色色的途径产生的“小金库”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

1.私吞。有些单位或个人在内部或外部财务监督不健全的情况下钻空子,漏帐不报,或以假发票、白条报销的方式私吞“小金库”资金;

2.私分。将“小金库”资金以隐蔽的方式瓜分;

3.购买如手机、电脑之类的物品;

4.个人或团体挥霍。一般是共同设立“小金库”的人将所得资金大笔挥霍与吃喝玩乐上,享受豪华服务;

5.送礼。“送礼”在国内外早已是一种多发有敏感的行为,在舆论压力和内部压力下,堂而皇之地用公共资产送礼多有不便,一些单位和个人开始用“小金库”的资金来贿赂领导、或为领导付大帐小账,以此与领导攀关系。

6.“发放福利、补贴”。以关怀职工工作与生活为由,将“小金库”资金发放给职工干部。

(三)“小金库”的特点

交通建设单位“小金库”具有隐蔽、涉及范围广、资金来源繁杂、资金数额巨大等特点。另外设立“小金库”的手段日渐趋多、不断出现新招数,而且其来源不仅仅涉及资金,还涉及各种交通单位的有价证券和资产。

二、我公司建立治理“小金库”工作长效机制

根据“小金库”的来源、去向和特点,结合我公司(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以通行费征收为主线,以道路养护为中心,以路政管理为重点,以安全保畅为目标”的运营管理思想和工作内容,探讨如何建立适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的合理科学的长效机制来治理“小金库”现象。

我公司(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榆靖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科、计划财务科、工程养护科、收费管理科、纪检监察室、工会等7个职能科室和1个路政大队;下辖红碱淖、榆林和横山3个管理所,陕蒙界、红碱淖、小壕兔、孟家湾、王则湾、榆林、西左界、横山和黄嵩界9个收费站,中营盘和横山2个服务区。公司建立治理“小金库”工作的长效机制的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提升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有些工作人员没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对国家相关财务法规制度不了解或无视其约束力,我行我素,非法挖取公司财产和资产,危害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公司应长期开展围绕社会主意经济体制建设和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灌输正确的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及时纠正内部人员的错误思想,将出现思想和观念偏差的人员拉到正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干预,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其强烈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提升公司财务部门组织管理水平及财务人员专业素养

一些财务人员在实际核查过程中存在专业化、公平性不强,不适应国家财务新体制和新规则的现象,同时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水平暴露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组织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三)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为公司树立标杆

“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开展应是领导以身作则,带头配合财务部门的核查、加强日常工作中的财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对于公司暴露出的违法、虚假现象应给予重视,协同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其严肃处理。

(四)完善公司内部审查、监督制度,加强和规范对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

我公司在内部核查和管理制度上还有一些不规范之处,这是很多公司和单位普遍存在的。应动员公司上下,对公司内部不合理、不合法、不规范的体制进行科学、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整改,并且相关部门应认真、规范地执行公司新制度。

(五)加强公司内外合审

在公司内部推行更健全、更有效地核查之外,公司还应加强外部的公正审查、以及外部审查与公司内部的相互配合,从而使两种审查方式相互促进、相互监督。

(六)制定健全、集中化的控制流程与控制措施

鉴于公司职能部门较多、对新旧制度和审查过程等把控难度大,公司应进一步加强集中化的控制流程与控制措施,加强公司对工作、审查等整体环节的集中把控,随时了解审查和财务动态,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使公司相关制度和工作得到有力执行。

参考文献:

[1]牵梅.交通非税票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通财会.2012(2):75-77.

[2]王兰兰.浅谈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目标及方法.管理科学文摘.2008(3):55-56.

[3]郑浩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谈“小金库”的防范与治理.交通财会.2012(1):77-80.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篇4

(天津边检总站 于娟娟)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近年来,通过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清理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加大追究责任人力度,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得到一定纠正,但现实中,仍然会发现个别单位禁而不止,变换形式,私设“小金库”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治理“小金库”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对“小金库”的清理和打击力度,并坚决予以制止,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期待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下面,我从“小金库”的危害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小金库”的危害性

“小金库”虽小,但危害极大,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公款沦为“私房钱”,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滋生腐败,为谋私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单位为了谋取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重金铺路,送好处费、发红包、给回扣,大肆行贿,“小金库”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小金库”的资金甚至成了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为滋生腐败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等等。

(二)损害形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它确实为一些单位领导带来了方便,某种程度上便于他们做工作办事情,但他们有时大肆挥霍资金,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严重损害干群关系,最终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

(三)资产流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小金库”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属于监管的盲区,很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加紧张。尤其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扭曲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坚决消除。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边检总站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设立及产生,与此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为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警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同志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小金库”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卷入违法违纪的案件,损害的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从而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各边检站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并与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各边检站站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站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必须形成相互制衡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那些想设“小金库”的单位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总站督察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总站民警和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民警、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边检站严肃处理,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

(四)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各边检站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落实账户集中审批和统一开户制度,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各边检站自行开户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银行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

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总结 篇5

“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为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我市按照边治理、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的思路和要求,将长效机制建设贯穿治理工作始终。通过深入分析“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暴露的突出问题,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三加强、二完善、一深化”措施,进一步推动完善和建立健全了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一是通过印制宣传单和宣传手册,宣传“小金库”工作中党纪政纪处分法规、“小金库”治理范围、资金来源、形成方式、存放形态等相关政策知识,今年共印制宣传单3万份,宣传手册1万册,除发放到行政事业单位外,还对普通市民发放,让全民参与监督防治“小金库”;二是通过报刊专栏形式,每期刊登“小金库”知识问答,到目前止,已累计连续刊登专栏300多期,市民对治理“小金库”意识得到加强,对“小金库”知识更加了解;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流动车等形式,开展“小金库”治理宣传功势,让市民了解“小金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表明政府治理“小金库”工作的力度和决心,全社会形成“小金库”治理的浓厚氛围,“小金库”如过街老鼠,无藏身之地;四是举办“小金库”知识培训班,聘请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对参与“小金库”治理检查人员培训“小金库”知识政策法律法规、检查技巧,邀请财政专业科室业务人员对党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单位负责人培训有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三年来,共举办培训班8次,有效提高了“小金库”治理工作水平和法制意识。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篇6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问题探析 篇7

国家规定: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 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 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违法者大致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设立出小金库:第一, 上级企业应承担的成本费用, 转由下级企业或附属单位提供。第二, 被投资方给予额外的物资酬谢、有价证券、股票等。第三, 企业通过会议费、培训费等形式将公款存放于宾馆酒店或用于其他支出。第四, 企业人员在境外以自然人名义持有的股权、购置的资产, 没有计入法定账簿核算。第五, 企业二次分配的绩效工资和奖金。第六, 未将企业与职工人员捐献的资金用于实处。

小金库的特点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它具有普遍性, 隐蔽性等特征。拥有小金库的群体极为广泛, 大到党政机关, 小到各科各部门, 都有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他们通过对公司企业公共财产的虚报, 擅自收取不正当罚款费用等建设小金库, 来满足他们虚荣心和欲望。小金库之所以可以猖狂肆虐, 是因为它隐藏性能好, 转移方便且迅速, 很难被追踪。更难捕抓的是那些成群结伙作案的人, 在政府机关加紧检查力度的时期, 他们将违法得来的资金、支票、证券转现,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 将其存入下属单位的账户, 使之成为小金库的保护伞。由此可见, 小金库事件虽涉及人员很多, 但小金库大多数只属财务部长和高层领导所有, 支配随意性很大。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 其惩罚足以判死缓及死刑。他们将小金库的钱坐地分赃或是买车抢购现房, 最终导致权力的腐败。

二、小金库的潜在弊端

小金库存在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首先, 它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他们利用谎报销益、虚列支出、藏匿资金、接私活等方法谋取利益, 直接影响账目账单的准确性。若是长久发展下去, 漏洞必将显现出来, 公司就要面临倒闭的危险。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最终会导致公司资源分配的不均, 政府宏观调控的失效, 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及市场秩序的紊乱。其次, 它有使人利欲熏心的本领。我们知道, 有许多高官落马, 都是栽到私藏小金库上。小金库已成为铺张浪费、奢靡享受、违法乱纪的主要资金来源。人们往往经不住金钱的诱惑, 小金库也常用来收买人心, 巩固关系, 得权买势。此举一发不可收拾, 拥有自己小金库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一只脚已踏入地狱之门。中国贫富差距如此之大, 想必与某些高官的个人利益膨胀有关。国家规定的法律没有人去实行, 群众只能通过媒体得知, 又一次被政府官员欺骗。可想而知, 部分官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已发生偏移, 如若不及时将他们从高权高势的位置上拉下, 起到斩马示众的作用, 那么他们必将继续危害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最终越过违法的界限, 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说, 有小金库的存在, 祖国做再大的努力也无法实现贫富差距减小的目标, 小金库对祖国的危害是难以预料的。所以, 我们必须针对小金库问题, 制定长期有效的措施, 才能使社会拥有稳定的格局。

三、筹划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方案

针对小金库的特征及危害, 从他产生的根源以及管理层面入手, 加强监督机制和打击力度, 具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制定计划:

(一) 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提高道德素质修养

小金库的拥有者, 大多是由于道德本质缺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所致。从根源上减少“小金库”现象的发生, 是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由小金库引起的严重后果以及违反法律应受的惩罚, 都应该通过会议、报告等方式告知官员, 同时也对现有案例进行透析, 使官员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我们要求各级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 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调节好工作心态, 严于律己,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二) 完善法律体制, 推进改革创新

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根本国策。要建立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就要从根本上完善法律制度。从近几年的事例中不难看出, 小金库样式多端, 其金额和违法人员在不断增加, 从过去单人小金库的设立到现在群体之间的相互勾结, 可以称其为“利益均摊, 风险共担”腐败组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考验, 国家还未对其设立严谨的惩处制度, 也可以说是违法者借此机会才得以作案。所以, 我们要把“小金库”治理的重点放在完善法律条文上, 运用体制的创新与法制的建设, 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加强国库物资的管理, 由财政部对资金统一实行验收、支付与核算。协调处理好预算外的资金, 整体把握资金来往动态, 实行预算外专管制度, 避免在此环节资金的流失。对财务部门制度要定期更新, 统一对财务票据进行验收, 一旦发现潜在的危险性, 立即禀报加以防治。加强对银行单一账户的监管, 绝不准许有多头开户现象的一再发生。重点把握支出关口, 财政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规定的开支范围、用途, 进行审核办理。重大项目资金的分配不能由一人垄断, 应召集各部门有关负责人开展会议, 制定出最盈利最合理的方案。为了使大家配合制度的实行, 应建立奖惩并举的政策。一方面, 对私藏小金库, 逍遥法外的人员要加以严惩, 绝不手软。另一方面, 对坚持原则, 洁身自好并敢于同小金库现象作斗争者隆重表扬, 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 此殊荣是对个人人品赞同的体现。目前, 推进公务卡支付结算, 是改革管理上的创新举动。人大代表要从源头上严格审查预算, 让政府彻底公开公务消费预算科目与结果报表。这样才能真正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 并能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因此, 完善法律体制, 推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 严处违纪行为, 加大惩罚力度

为“小金库”现象制定一套严格的惩处措施, 是对犯罪者

摘要:本文从小金库的含义入手, 观察它的走势特点, 对存在的病因及带来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着重分析了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措施。通过开展教育宣传、创新法律制度以及实行公众监督进行论述, 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合理建议, 有侧重的讲述了制度的完善、监督的力度, 希望对小金库的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小金库,治理,长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09]18号, 2009-06-11

[2]张萍.“小金库”源头治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 20109 (8)

[3]刘远忠.对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2)

班集体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工作探讨 篇8

一、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其特点在于具有共同的学习愿景,也就是说班级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转化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形成一种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因此,接受一个班级后,班主任应该从班级实际出发,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风,学风,制定符合本班班情的奋斗目标。目标:就是奋斗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凝聚全班同学的智慧,使之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在接手班级后,与学生共定班风:文明 团结 勤奋 向上,以及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我们爱学习这样的一些远景目标。再设计分阶段实施的近期目标:实行晚自修坐班轮流制,激发同学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达到每个同学参与管理的目标: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达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开展文明小卫士的评比活动,达到自律的目标等等,凡此种种子目标,都是学生乐意接受并行之有效的。凝聚班级共同愿景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根本前提。

二、营造快乐,和谐的班级情感

在班级建设中,良好的情感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营造快乐,和谐的班级情感,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师生情感,要有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试想,一个得不到老师喜欢又不喜欢老师的学生,他又怎么去爱学习?这样,教师需发挥爱心,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教育氛围。首先,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育是感染,而不是说教,班主任只有以自己的人格,品行,素质和能力做榜样,才能鼓舞和感染学生。一个师德高尚,知识丰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老师,会把自己融入事业中,与学生一起发展,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树立高尚的人格榜样。其次,以老师的爱引导学生。爱也是情感的核心。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征。如果老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田,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老师要做到关心爱护,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他们,让学生在师爱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特别对班上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更要对他们倾注爱心,让他们有“老师关心我,爱护我”的感受,让他们融入快乐,和谐的班级情感中,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其三,班级情感也包括师生对学习环境的情感。教室作为班级的物质文化与学生朝夕相处。整洁,美观,优雅的教室环境,犹如春风化雨,可给大家营造快乐的学习心境。更新黑板报,布置学习园地,挂名人名言,这样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有教育内容,共同营造育人的情感氛围。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大家爱班级,这是建设一个学习型班级的情感基础。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快乐学习

组织学生自主管理是学习型班级的特征之一。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首先要发扬民主,共建班规。一个班级的规章制度决不是班主任包办的,我要求大家每人一条,然后总结归纳制定出班规。定了班规就得共同遵守,实施。班规制定后就是管理的问题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兼有双重角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要履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遵守班级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学生又是班级管理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就是把学生当作班级管理的主体,实现班级全员管理。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一方面采用竞选班干部的形式增强学生的自律,要想选上班干部,自己就要先遵守各种行为规范,这是前提。同时每个同学都有竞选班干部的权利,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另一方面,抓班干部的培养。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力量,一旦形成了新的班委组织,就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导,并发挥他们每个同学的个性特长。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是班级组织管理追求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让大家自主快乐的学习。

四、打造健康快乐的班级文化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健康快乐的班级文化建设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是环境文化,优美的环境氛围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室里悬挂名人画像,名言,学习园地、展现大家的奇思妙想画,手工或整齐漂亮的习字,卫生工具摆放整齐。每月更换一期版面精美、色彩鲜艳、主题突出的黑板报。二是语言文化。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同学之间不说脏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等等。三是活动文化。各种班队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也有益于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学习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快乐的班级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对学习富有责任感和积极性,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地交流,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

五、努力培养快乐学习的学习型学生

学习型班级是由学习型学生组成的。因此,培养学习型学生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核心目标。怎样培养学习型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成為学习型老师,为学生树立榜样,作出表率,带头学习,善于将学习与工作融合在一起,并能学以致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习成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行动。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认真分析,看看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内在需要还是外在因素,注意去引导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进步后的喜悦,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第三,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但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老师除了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外,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有计划地开展互帮互助,合作小组这样的团队学习。我在班级开展的“一帮一”互助帮扶小组的共同学习,带动学习就很有成效。这样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从而使求知成为大家的共同乐趣。

上一篇:医院政治学习半年总结下一篇:创业计划书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