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励志电影的观后感(精选11篇)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1
算起来,《阿甘正传》已经看了不下十次了。第一次接触还是今年暑假时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看完后当时只感觉阿甘的人生太过于传奇了,十分的向往那样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其余的倒也还真感到没什么。
之后为了补全漏看的前十分钟的内容去网上下载了部高清的英文原版,颇有耐心的再次从头看了一遍,这一回除了那份感叹,似乎更增添了许多的感动。再到之后为了了解片中的那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细节,那一个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又反反复复又看了几遍,更加由衷的赞赏这部我所认为的史诗级的巨作。最近的一次则是在向社团的社员们介绍情商时和大家一起观摩了这部影片。还记得播放之前,我颇为感慨地对台下介绍道:“去年我社看了一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该片几乎囊括了1994年奥斯卡所有提名奖,但最终却连一项正式奖项都为获得,由此95年传至我国时得到了一个《刺激1995》的译名。当时看完,我很不解为何这么一部经典的影片会遭遇如此的境遇?原因在之后看过《阿甘正传》后似乎便释然了,因为同年有《阿甘正传》的存在。作为1994年奥斯卡大奖获得者,《阿甘正传》无疑是一部绝对值得仔细观看思考的作品,它所带给我们的,绝不会只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的确,每一次看完这部影片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或是感慨,或是感动,或是倍受鼓舞亦或是令人深思。影片中的主角阿甘作为一个智商仅有75的近弱者(智商低于70为弱智),却拥有着常人所不及的高情商,以及其一生所散发出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勇敢无畏,重情轻财这种种人性的光芒。引用句网上的评论“反过来说则是具备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这真是对当今某些社会状况的一个莫大讽刺”。所谓“反智”电影是也。
准确的说,阿甘不愚蠢,用他自己的话说“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纵观阿甘一生,他的确没有做过任何愚蠢的事,他总是用他的那份单纯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他用他那简单的努力和爱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珍妮、巴布、丹中尉、那群追随者们,无一例外。影片中他令人意外的进入阿拉巴马大学,进入美国全明星队,多次参见了数任总统,参与了,华盛顿反战集会,中美乒乓外交,水……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美国在那一段时期内经历的种种变迁,阐释了所谓的“美国梦”的意义。“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影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太多太多,片头片尾那在风中飞扬的羽毛这一意象更是长久为人所称道。羽毛在风中飘逸不定,似乎寓意着如阿甘母亲的那句著名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哪种。”所向阿甘阐述的人生是未定的,需要自己去探求的信念。然而羽毛最终落在他的脚边,最后又从他的脚边再次飞走,却又暗含着丹中尉所曾经深信着的“命运早已注定”的思想。整部影片从大体上看似乎也便是交织着这两种理念所展开的阿甘的非凡人生。阿甘那不寻常的体魄似乎是上帝的礼物,所谓命中注定。然而当他在美国大陆上不断奔跑之时,前方的未知似乎也正喻示着他那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引导所一步一步开创的传奇。
他的一生都在奔跑着,“我跑,只因为我想跑”。简单的话语里,却耐人寻味。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努力,只为了最简单的目标。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正迈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之上,不需要太多纷繁复杂的理由,只是迈开大步向前奔跑,或许这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只有放下过去,才能继续前进。”一切的荣耀或失败都只是道路上的一部分,放下它们,才能跑得更释然。可是,当我们还沉浸在这样的鼓励之时,阿甘却只是淡淡的说了句“我累了”便停下了脚步。这一度让我不解,那些跑步时的追随者们相信会更加茫然。直至今日读完李开复的自传,看着这位似乎人生与阿甘一样波澜的引路人的一次次放下,才最终有些感悟。其中的感悟,似乎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去体会。
对于片中珍妮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某种意义上的负面价值,披头士文化、政治黑幕、战争、人性的堕落甚至连我国十年的那一度的黑暗都有所提及,阿甘的Forrest这个名字所喻指的3K党,与阿甘与黑人巴布的友情,更是这强烈的对比讽刺的代表之一。这里我不想再展开,毕竟阿甘也坚信的是这个世界还是美好的。
如果人生如同这样的一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才刚刚演绎到影片的前一小段,后面还有长长的一大段。不论之前发生过什么,得到过什么,或是失去过什么,都只是那小小的一部分。放下,才能继续前进。因为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要说的似乎还有很多,毕竟它所包含的意义太多太多。以致于每一次看完依然会产生许多的思考。即使再看上几遍,每个人内心的惶惑感一点都不会减少,但同时我们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脱的感觉,就像我们仰望星空,感到一种自然的和-谐和伟大的力量,虽然一些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可是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时间总是无情地流转,它在催促我们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虚掷光阴。
所以,不要再犹豫彷徨,只要向前迈步奔跑。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2
时下影坛,虽说每年电影产量不少,但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影片却为数不多。最近,一部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的亲情励志电影《网络妈妈》,尽管没有大牌明星,却在全国各地悄然火爆,且赢得600多万票房佳绩,值得大家重视和关注。
这部表现平民英雄的作品,是根据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优秀母亲”、“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人物”——江西弋阳县网络妈妈刘焕荣的爱心事迹改编而成。影片以朴实感人的影像语言,讲述了刘学萍身残志坚,利用网络媒体帮助网瘾少年重拾自我、奋发向上的故事。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网络教育为题材的影片,去年亮相第17届(大连)金鸡百花电影节,成为国产新片展映新亮点,又在20多个省市上映后反应热烈,迅速从二级市场跃向一级市场,在公益性和低票价的放映过程中,影片创下了观众人数最多、票房最高的良好绩效。
一部主旋律影片何以春风遍绿、温馨和煦,被观众誉为中国最煽情的励志电影?众多媒体跟进报道,广大观众参与热评,各方评价影片主题积极向上,情节真实感人,弘扬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努力学习、健康上网、感恩惜福。纵有许多引爆观影热潮的理由,然而最具震撼力、穿透力的还是那一份沉甸甸的母爱。《网络妈妈》是一部至情至性、闪耀着母爱光芒的佳作。
说那一份母爱沉甸甸,是因为女主角刘学萍(片中改为此名)是一位重度烧伤的残疾人,她不仅可以像平常人一样生活,甚至比平常人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刘学萍14岁时被山火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达91%以上,皮肤不能正常排汗,只有一只完整的手指。可以看到,国内外有不少描写残障人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影视作品,如前苏联电影《真正的人》(1949年)、台湾电影《中的一条船》(1975年),近些年国内推出的电视剧《中国保尔——吴运铎》(2001年),电影故事片《黑眼睛》(1997年)、《隐形的翅膀》(2007年)等。《网络妈妈》中的刘学萍她一路走得艰辛,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她用残损的双手敲击键盘,利用QQ、电子邮件、纸质书信等方式与网瘾少年及其家长们沟通,用母亲一般的真情和爱心,在网络上教育沉溺网游不可自拔的少年。刘学萍本来是一个需要社会关爱与帮助的人,但她顽强地走出自我进入社会大我的境界;走过自立进入无私奉献的高度。
说那一份母爱沉甸甸,是因为女主角刘学萍是一个虚拟世界中的母亲,她以穿越网络与现实的博大母爱,关心教育许多网瘾青少年。网瘾是一个与现代高科技相伴而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72%,人数高达1300万以上,而且呈几何趋势上升,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转已是刻不容缓。2005年,由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主办的“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持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又推出了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绿坝·花季护航》。电影《网络妈妈》切入的是一位特殊母亲的视角,刘学萍丧失了生育能力,除了相依为命的老母亲,没有丈夫和儿女,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家庭。影像叙述的并不是刘学萍组建家庭认养孩子,而是定位于关注网瘾青少年的重大社会问题。人们说每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背后,都会有一个辛酸的故事和一个哭泣的母亲。刘学萍从网瘾少年贺嘉妈妈求助的帖子中体察到孩子的自暴自弃,父母的悲伤绝望。她开始介入这个破碎的家庭,在网络上与贺嘉直接对话,主动承担起挽救教育网瘾少年的责任。此后在网络妈妈的影响和感召下,海内外200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的行列,共同构建起一道社会关爱的绿坝。
说那一份母爱沉甸甸,还因为女主角刘学萍是一个懂得科学教育的母亲,她的教育方式有如大禹治水,重在疏导而不是一味堵塞。专家认为网瘾背后折射的主要是家庭教育问题,网瘾孩子受家庭“伤害”主要是父母教养兼有溺爱和控制。影片中的女生贺嘉在现实中很不顺心,父母出于疼爱追踪打骂甚至是强制性监控,在学校无法正常学习几乎被劝退学,她觉得“活着没劲”,表现出低自尊、高抑郁、缺乏控制力等个性缺陷。然而贺嘉在虚拟世界中却是游戏高手,她在网络中有一种成就感、没有压力和歧视、感到快乐……迷途中的孩子在网络世界里感受到了“做自我的第一”和实现愿望的狂欢。刘学萍在工作之余病痛之中,耐心地与贺嘉成为网友,不断地肯定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你真聪明”。她用自己痛苦的经历教育孩子学会坚强,热情地鼓励说“大海从不拒绝走过弯路的小溪”。她引导贺嘉感悟父母的操劳和爱心,亲切地启发说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回报。刘学萍关爱孩子、理解孩子、激励孩子,她那一份网络妈妈的爱有如一缕金色的阳光,照亮了网瘾少年前进的道路。正如影片主题曲所唱“喊一声妈,就一年年长大。喊一声妈,就一年年奋发。”
总之,据导演周勇介绍,《网络妈妈》是围绕“亲情·母爱”的主题,走的是亲情励志路线。影片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特殊的母亲,她那一份母爱沉甸甸,穿透了自我与大千社会,穿透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穿透了影像与观众群体,勃发出润物无声、大爱无疆的生命力量。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3
最近看了威尔史密斯的获奖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一直都知道这是一部励志电影,也一直没时间去看,看完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能教会我们很多!
很值得大家一看的一部电影!以下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亲子、励志,这样用于定性的字眼放在这部电影上其实是多余的;努力、奋斗、幸福,这样的过程放在这部电影里其实也是多余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一部成功的电影也许并不需要一个万众瞩目的新奇题材,回归于生活,最真实的生活也许也是最高的艺术了。这部挣扎在贫困底线里的励志亲情电影来得平易近人,也更容易引发我们对生活诸多情绪的共鸣。
梦想;不管在什么时候突然来临,其实都不算太晚。只要我们还有气力去追逐;于是我们也有了实现梦想的祈望。这部电影里对于梦想的定义显然是浅显而直白。史密斯饰演的克里斯走在路上,遇到一个开着法拉利跑车的男人,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以及你是如何做到的;他所羡慕的并不是名贵跑车或者体面的工作,而是那些人们发自于内心深处幸福的笑脸。
幸福。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称得上是幸福呢。美国的《独立宣言》规定了每个公民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许,正是因为幸福总是遥不可及,所以必须不停地去追求。克里斯,一个落魄的中年黑人站在街道上喃喃自语的时候;也许,所有的人都会想到这个故事的最后结局。(励志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其实一点都不出人意表;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被它感动。励志并不那么刻意,煽情得不做作,在细节处理上细腻而温情;这也许是这部电影让人喜欢的原因。
奔跑;不停地飞奔。这是符合一个活在繁忙都市里成绩一般的推销人员的日常生活场景的。为了什么而奔波;什么样的生活节奏才称得上奔波呢。像克里斯;为了赶上那一班公车,为了赶下一个商务会面,为了这一个夜晚的容身之所必须赶在其他人前面去排队进入收容所……这也许是生活在美国最底层的人们无奈而艰辛的奔波。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然后养子糊口、房租、国税、吃饭和一瓦遮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无家可归的父子留连在地铁站上的长椅上相顾无言。玩一个并不好玩的游戏,想像着周围凶险的环境以及可怕的猛兽,找一个山洞,父子俩相互依靠着取暖睡觉。当然,地铁站里不可能有山洞;克里斯带着儿子躺在用卫生纸铺在厕所里的地板上蜷缩着。一个男人的泪水;纵然这个男人已经两鬓斑白,这个场景依旧让人感动。那是一个中年男人对自己五岁儿子的愧疚、责任、年介中年却依旧一事无成的挫败感以及对幸福最热切的渴望。捂着儿子的耳朵不让他听到外面喧嚣的拍打着门的声音,那是他唯一有能力保护儿子的表现。电影在描绘克里斯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的同时,这种父子间的亲子交流则成了精神财富的积蓄。史密斯的儿子贾登?史密斯(JadenSmith)给这部恶俗的励志电影增色不少。不需要做作的父子亲情,小史密斯饰演克里斯的儿子克里斯托弗,而贾登的本色出演完成了这部电影煽情却不让人反感的所有细节。可能是由于是和儿子对戏,以顾家出名的威尔?史密斯演来格外真情流露,他成功诠释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的励志故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多少次曾经想到这个词;当一个男人处于他的这种境况的时候,多少人会绝望呢。诉求无门,求助无路,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现实的问题无法解决而放弃或者继续努力。
也许,没有得来的艰辛;也不会在得来之后知足而感恩。
当克里斯最终得到那份年薪80万美元的股票经纪的工作里喜极而泣,走进熙熙攘攘的街头对着所有人幸福地微笑时,当他带着儿子走在繁华的住宅区走向他自己的房子时;物质的财富也许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幸福,他和儿子在这段艰难时光里的相依为命也许才是他最大的财富。
不再对儿子愧疚,不再对生活失望,不再只经历挫败。《独立宣言》规定了所有美国公民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它却不曾对所谓幸福下一个定义。也许,是不是因为幸福的含义过于广泛而且抽象呢。然而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幸福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所谓幸福,也许是当我们对着我们深爱的那些人们时;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我所能给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贫困或者富足。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4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情况,就是它会很俗,因为励志片嘛,肯定是小人物的发家史之类的,所以我准备看一个小时就提前离开吃饭去。但没想到我错了,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励志片,而且还被狠狠感动了一把。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个有梦想的孩子吧!
容易实现的,那算不上梦想
片中的那位艾迪,走起路来有点扭,戴个眼镜看起来蠢蠢的,但是他的嘴角总是向下弯,似乎有种不服输的劲儿,他的倔强只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参加冬奥会的高台滑雪。在这之前,英国甚至都没有滑雪队,艾迪就作为唯一一个运动员到德国去求教,但谁都瞧不起他,只有一个叫布朗森的前运动员愿意提点他。后来艾迪真的进入了奥运会,并且创下了英国的滑雪纪录。
创了纪录,这么听起来好像还挺厉害的,但我前面说了,英国还没有过滑雪运动员,所以所谓的创纪录,只不过是开了个先河而已。其实,在那届冬奥会上,艾迪不但没有获得任何奖牌,而且他的成绩跟其他国运动员相比是垫底的。但是他无需跟别人比,因为再渺小的梦想对自己来说也是天大的事,他为此执着过,努力过,付出过,这就值得了。历史上真正的那位艾迪,在参加完1988年那届冬奥会之后,就再没参加过奥运会。但是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是极其深刻的。
轻言放弃的,那算不上励志
你会说,高台滑雪作为梦想有什么了不起的?要知道,这种运动都是从小培养的,艾迪20岁才开始学滑雪,而且这项运动极其危险,如果掌握不好,从70米和90米高台滑下来是会让人扭断脖子的。幸运的是,艾迪没有受过这样的伤,而且还有前辈的指点,可以说他的事迹道出了梦想实现的三个要素:努力运气 点拨。
当然,前进路上也不乏一些讨厌的人,比如一个劲儿给艾迪泼冷水、说泄气话的爸爸,还有故意调高标准、存心不想让艾迪进奥运会的奥委会成员们,还有那几个捉弄艾迪、让他错过开幕式的损队友。我相信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但我们无需懈怠和气馁,我们能给与他们最好的回击,就是打造一个崭新的、更好地自己。你看艾迪回国受到热捧,连一向唱反调的爸爸也穿上了写有“我是艾迪的爸爸”字样的衣服,以儿子为傲了。
影片这样的排片我们也很无奈,我们也不希望这部被值得关注的电影因为过低的排片,而将观众拒之门外。我们期待这部电影能像去年我们宣传的《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一样,通过口碑逆袭排片。
励志电影的观后感5
历史上的《飞鹰艾迪》确有其人。英国人艾迪·爱德华兹小时候腿有点问题,治愈后医生断定他此生不可能成为运动员。而且他还高度近视。但他心中有个奥运梦想,20岁开始练习高空滑雪。第一次(也是他此生唯一一次)参加奥运会比赛时才练了20个月,别的运动员可能已经练习了20年……最终他的成绩垫底。
这和我们印象中有名气的运动员形象太不一样了。我们印象中的著名运动员是要取得金牌的,比如前几天大家都在怀念张怡宁在乒坛的独孤求败。然而《飞鹰艾迪》中几乎每个人的成绩都可以碾压艾迪。又或者,他们应该都拥有健美的身材,像宁泽涛那样。然而塔伦·埃格顿为了饰演艾迪而增肥,电影中有一幕他在桑拿房遇见其他滑雪运动员……真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哪里还是《王牌特工》中那个拥有腹肌人鱼线的小男神啊!很多运动员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独家动作,比如美国体操明星库尔特·托马斯的“托马斯全旋”,再比如“李小鹏跳”。国际雪联也有以艾迪命名的“飞鹰规则”,但这个规则却是用来专门阻挡像艾迪这样的人进入冬奥会的……
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艾迪,却让人感动到哭。电影最后打出字幕:“奥运的精神并不是夺冠,而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大意)。”电影中,艾迪从头至尾都没有获得世俗成功学上的成功,就算最终站上90米高的滑雪台勇敢滑下,成绩依旧跟人差一大截。然而他的行为也影响到了一些人。比如休·杰克曼扮演的本来已经甘心做铲雪工、成天喝大酒的前高空滑雪运动员皮尔里。皮尔里重拾梦想给半路出家的艾迪当教练。就是这样的两个Loser,一步一跤跌跌爬爬进入了强者如林的冬奥会赛场。
其实我们更需要艾迪这样的“榜样”吧。偶像们的光环实在太过高远了,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更高、更快、更强、更美、更青春……的资本,可能我们天生平凡,但也可以拥有梦想。然后想尽办方法为着梦想努力,最终我们也许并不能实现它,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艾迪。
电影中,那个一路唱衰艾迪、总试图说服他继承自己泥瓦匠衣钵的父亲,终于在艾迪滑下90米雪道时,和母亲把手握在了一起,为艾迪紧张,为艾迪兴奋。最后去机场迎接“凯旋”归来的儿子,掀起外套,里面的衣服写着:“我是艾迪的爸爸”。为艾迪喜悦,为艾迪骄傲。
哪怕,这可能这就是我们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了——但也已经胜过别人无数。现实中,艾迪参加完1988年冬奥会后,国际雪联推出了“飞鹰规则”,规定:只有在世界排名前50或者排名前三成的运动员才能参加奥运会,艾迪也因此被随后的奥运会拒之门外。艾迪说:“我在冬奥会上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代表了奥林匹克精神。但很多联合会向国际雪联抱怨太多人关注我,才有这个规则。因为我代表了奥林匹克精神而把我踢出奥林匹克赛事,这听上去很讽刺。”
好啦好啦,就让英雄美人归于传奇,让平凡你我归于沉寂,尘归尘,土归土,这才是平凡世界中最好的我们和最好的结局。况且就算结局不好,我们就看过程嘛,过程不佳,我们再看努力啊……生如艾迪,总能找到闪光的一刻。这部电影我最欣赏艾迪的地方其实并不是他的坚持,而是他的懂得变通。曾经他是想以滑雪进入奥运会的,但是竞争太激烈啦。这时,他看到了高空滑雪,而英国那时候还没有高空滑雪队,此前唯一进行过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已经死了,所以如果艾迪能练成,那他就是第一人……于是,他就去练了。
忍无可忍,继续再忍,然而此路不通,换条路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普遍滞后这一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并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截至目前, 研究者们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的原有框架内修修补补, 许多认知语言心理学家提倡的“原版英文电影教学”刚刚进入我国研究者们的视野, 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原版英文电影与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关系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问题, 以求抛砖引玉。
二、运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教学的原因
第一, 原版英文电影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其学习兴趣。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教媒体, 它把声音、影像合为一体, 使语言信息与特定的情景相结合, 实现了多渠道的、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信息传递。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 让学生概括词语的条件刺激形成的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进行思维, 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第二, 原版英文电影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贴切、地道的英语语言感知和训练环境。语言的特征与语境和情景有直接关系, 一个具体的语境会使学生联想到具体的语言,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全面的语言知识, 促进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可见, 语境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版英文电影所提供的语言信息语境丰富, 使英语不再是望而生畏、死气沉沉的学问, 而成为妙趣横生、鲜活灵动的实践, 这为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第三, 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为高中生提供更多英语浸润和英语听说的机会。当前的认知语言心理学认为:大量的英语浸润和听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也是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电影的语言多是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的对话, 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通过反复听说, 学生既能积累词汇、掌握常用的口语句型并理解这种句型的适用环境, 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音高、停顿、语速所携带的大量信息。
第四, 原版英文电影可以促使高中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和国情、获得英语学习的必备知识。原版英文电影包括了英美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英美国家社会文化和生活最直观生动的反映, 可以切实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用词和句式的正确与否直接体现了对异国文化了解的程度。
三、选择怎样的英文原版电影
第一, 主题思想健康向上, 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电影与其他教育手段一样, 所隐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所选影片应该有益于高中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使他们能以正确的视角和心态来解读英美文化和现代生活。
第二, 所选电影要适合英语语言训练和学习。大致有三个标准: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根据以上标准, 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影片为生活片、喜剧片、科幻片。像屡创票房以及各项艺术奖项神话的《飘》、《罗马假日》、《红与黑》、《魂断蓝桥》等原版老电影, 语速慢、句子完整、语音清晰、难度适中, 适合高中生学习使用。
第三, 使用时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刚开始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 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 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影片, 以推动学生进步。
四、怎样把原版英文电影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第一, 放映时间的选择很重要。一般来说, 尽量把放映时间选在自习时间或学生学习劳累之时, 使学生既得到了休息, 又促进了学习。
第二, 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适当穿插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这有助于改进学生的语音、语流、语速, 提高口语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个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 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第三, “精看”与“泛看”相结合。对“精看”的影片, 要求学生认真反复看, 彻底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 挑出其中的精彩语言进行模仿、朗读、背诵。课后作为书面作业, 还可让学生就影片中感兴趣的角色或情节进行描述和评论。经过反复练习, 让学生逐渐积累起大量英语口语的短语或句型。
参考文献
[1]、陈俏淳.电影作为现场文本用于英语教学的探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
[2]、葛萍.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J].上海金融学报, 1998 (1) .
[3]、赵秀华.原版英文电影与英语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一部排行前五的电影,也是一个持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它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看过它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要再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情,不免拾人牙慧,最好是自己去看。从中你能感受到譬如“希望”,譬如“自由”,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向上的动力。记住一句话: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
阿甘正传
他是一个占据着成年人躯体的幼童、一个圣贤级的傻子、一个超越真实的普通人、一个代表着民族个性的小人物。在影片中,阿甘的智商尽管并不高,但他的身上却具有这个社会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也许在影片的开始,我们在阿甘面前充满着优越感,但在影片结束时,我们却不得不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当幸福来敲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角是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电影的主题很简单:“人应该要坚持,终会获得幸福的”。导演把整个故事架设在一对父子的身上。故事中,那个麻烦潦倒的父亲对生活仍抱着一种积极的态度,他刻苦耐劳地尽着单亲的责任,奋发向上地成为了股市交易员,最后终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父亲能给儿子的物质很少,然而在生活和精神上,却总是给儿子很多人生的启迪。
百万美元宝贝
年迈的法兰基是一个有名的拳击教练,他的徒弟在拳击场上战绩辉煌。但因为太过于投身拳击事业,忽略了家人的感受,法兰基与女儿的关系长期冰封,他亦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自我封闭和压抑。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麦琪的女子走进了训练馆……影片反映了人生就好比一场70年的拳击比赛,充满了躲闪与出拳,如果足够幸运,只需一次机会、一记重拳而已,但首要的条件是你必须得顽强地站着,就像里克尔的那句名言:“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黑暗中的舞者
在美国某个乡村工厂做工的捷克移民塞尔玛(比约克)天性善良,因患有先天性疾病,她的视线正日趋模糊。为了不让遗传了该病的儿子也将宿命继承,塞尔玛每日做工都很辛苦,不知情的好友兼同事林达因心疼而好言相劝时,她总是报以微笑,因为她还有另一个纯粹属于音乐的世界,其间的美好与安静,足以抵挡现实的辛酸与艰难。
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具有深渊一般的穿透力,是歌舞片中少有的经典。现实与理想,执著与信念,主题深刻的让人窒息。
勇敢的心
影片描述了一位年轻但有着无人能及的智慧与领导能力的人,一位英雄的后代——威廉·华莱士,在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妻子被英军杀害后,决定带着苏格兰人民走上反抗独立的道路……这是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主题深沉凝重却又不失轻快,场面宏大,视觉和音乐效果一流,优美流畅。
在学习中,许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会想:哎呀,这个问题太难了,我简直不能!想都不用想就轻易放弃。在生活中,小事情都要靠父母,志华学会了用脚写字。他一次要练一杆要练多少次?智华一个残疾人能做这么困难的事情,我们健康的人没有理由不做得更好吗?
我们应该学习志华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句话说,命运就像春天。如果你加强它,它就会变弱。如果你软弱,它就会坚强。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聂裕茜
经老师推荐,我观看了电影《弹钢琴的盲童》,看后非常感动,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有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刘浩,因为出生时身体不好在温室里输氧过多而失明。但他又是幸运的,老天爷关闭了他眼睛的同时却给了他超强的音乐细胞。
这个双目失明的孩子,非常坚强,非常努力,非常懂得坚持。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电子琴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合适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的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浩想外出到北京学钢琴,可生活在贫苦山村的他家离北京太远了,去北京变得很困难。但是刘浩的妈妈相信他一定能行,想办法坚持要把他带到北京。在北京学习期间,为了节约钱,晚上,他们就睡在公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供他学琴,刘浩的爸爸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后来,刘浩终于成名了,还跟钢琴王子郎朗一起合弹了曲子。
看完电影后,我有三点感想,第一、命运是公平的,上帝不会偏向哪个人;第二、坚持就是胜利;第三、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人。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生活环境非常好,但我没有向刘浩一样去珍惜,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刘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把落下的钢琴抓起来。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梁艺骞
11月25日,我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叫刘浩的盲童学钢琴的经历。
故事里面的妈妈原来生的是三胞胎,结果回家时发生车祸,其中两个夭折,另一个被送往氧气箱,最后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刘浩。刘浩渐渐长大,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听到家里有音乐声,以为是孩子开收音机,却惊奇地发现是刘浩在弹琴。之后,妈妈决心带刘浩去学琴。好不容易他们在一个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师。在老师帮助下,刘浩获得了金奖。
这是部感人的电影,刘浩的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有坚强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对两个孩子的夭折、另一个孩子的失明,她坚强地面对事实,努力地把刘浩养大。第二次,当面对家里贫困而孩子又渴望学琴,她同样没有放弃,让刘浩去学琴。(观后感 )第三次,当刘浩不愿意继续学电子琴而想学钢琴时,她毅然带刘浩去北京找钢琴老师。第四次,她宁可自己去琴行搞清洁卫生,也要让刘浩天天有琴可弹。同样,刘浩也没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在妈妈的帮助与努力下,坚持练琴,向梦想前进。没有妈妈的坚持,刘浩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刘浩的努力,妈妈再坚持也等于自费。因此,伟大的母爱成了刘浩人生的明灯。
希望我妈妈一直支持我学习乐器,我会努力地练习。
学会坚强、战胜失败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 四二班 邹雪晴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抽时间看完了力克?胡哲的《我和世界不一样》,也就是标题上的《NO ARMS NO LEGS NO WORRIES》。思绪连篇,内心的感触一波又一波,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从何处说起。
小标题:什么样的人能够做激励者、演讲者?
不久前,跟同事谈过如何看待当前的励志演讲。大家一致的结论是:当前很多的励志演讲都太假,励志效果在氛围、大声的疾呼中充其量也就只有两三天的效果。比如陈安之、李强之类。他们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有道理,都是智者之言,听上去都很“对”。但是我总是感觉不到“演讲者”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不是真正理解了这些道理。在他们的眼中,我看不到发自内心真诚、感悟后的分享欲望。他们只是背了一些讲稿,然后就来给我们灌输,无法真正感动听者。没有真正的感动,就没有深入的体会,自然也就没有更好的激励效果。
力克?胡哲不同。他天生没有四肢,没有任何医学上的解释。没有什么人能够比他更惨了。但是,他什么都能做,而且做得不比正常人差。他可以打球、游泳、上网、写作、踢足球、开公司……他过得比正常人还正常。从出生以后,他就知道自己与常人不同,他有过抑郁,有过愤怒、有过抱怨,当然有过挫折(还有比没有四肢更大的挫折吗)。他被人耻笑过、欺负过、排斥过,更被人当过异类,当做过怪咖、外星人。他也被别人同情过、可怜过、鼓励过、支持过。可以这么说,也许我们所能想到的痛苦、折磨的感觉,他可能都经历过,并且,他从中走了出来。现在,他站在广大听众面前,告诉大家应该如何面对被讥笑、被排斥、遭遇挫折……难道还有比这更好的演讲者和激励者吗?有时候我想,只要他站在台上,展开自己的微笑,下面的人就应该可能有极大的促动:一个人怎么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而开怀大笑?
力克?胡哲这样的人才是更好的演讲者和激励者。
小标题:做自己为何如此难?
如果我们去找一些心理咨询师,找一些灵修者,找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者,找一些出类拔萃的智者,问他们一个问题:人生如何过得快乐而有价值?我想,多数会告诉我们一句话或类似的话:做自己。
我们很难做自己。因为我们身边总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多赚钱、有风度、不要随便乱说话、不能上考古专业、不能穿这样的衣服、发型怎么这么土……看到了吧,想要自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么难。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人会对我们有这么多要求呢?也许,大家,包括我们自己都有同一个想法:我们和别人看上去没什么不同,别人能行的我们应该也能行。于是,别人会不自然地要求我们做自己不能做、做不好、不愿做的事情。而我们自己也不断地要求我们满足我们身边亲人、朋友、师长等的不合理要求。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不希望被排斥、被孤立,不希望自己被讥笑、被嘲讽,不希望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然而,我们确实“与众不同”。
力克?胡哲在演讲中,总是不断地说道:你们是不同的,你们是特殊的,你们是唯一的,你们是独特的。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他想要告诉我们:我们没有必要成人“普通人”,因为我们不普通。我们能够做得别人不见得能做,至少做得跟我们不一样。当别人讥笑、排斥我们时,不是因为我们不好,不是因为我们不同,而是他们为了畸形的快乐,是他们的错。我们要接受自己、认可自己、喜欢自己、爱自己,然后做自己。how?follow you heart!
我们之所以难以做自己,其实往往是因为我们难以接受自己。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更好、更完美:身材应该更好、体重应该更轻、鼻子应该更挺、演讲能力应该更强、应该更会体贴人……其实,我们已经够完美了。看看力克,看看我们自己。我们难道还不够好吗?也许,能否接受自己,可能正是我们与力克的最大区别。力克能够接受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独特、不同,承认自己的唯一,认可自己的“与众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不无残忍地想到:也许因为我们太“完美”了,完美到我们和别人看上去差别不够大,而让我们产生了我们也可以喝别人一样的幻觉。而力克不同,他的残疾反而让他认识到自己是不同的,是独一无二的,他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做别人没办法做的事情。他从小就知道:我与别人不同,我要做的事情肯定与别人不同,我肯定有与别人不同的价值。而对别人来说,肯定也没有理由要求他成为“普通人”,没有借口让他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力克真正地确立了“我是谁”的概念,而不幸的我们,则在看上去和别人一样的条件下,难以确立“我是谁”,难以接受自己的不同,难以认可自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小标题:我们可以是杀手也可以是医者
力克?胡哲在演讲中讲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他六岁上学的第一天,到下午放学前,有12个孩子嘲笑他。于是,他对自己说:“如何再有一个人来讥讽他,他就……”放学后,他坐在轮椅上回家,他听到背后一个女孩子叫道:“力克”。他觉得完了。可是,这个女孩子说道:“你今天看起来不错”。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的力克。
看到力克的故事,我也想到自己的一个无形之功。高考结束,我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决定复习。同班一个同学,平时学习非常好,但是考试没考好。他对我说:“我不想回来复习,不想读了,现在看到自己的老师都觉得丢人,我怎么面对周围的亲朋好友呢?”我当时说了一句:“这年头大家都非常忙,谁会过多地关注你的事情呢?”第二年,我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我同学也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现在已经读到了研究生。一次聚会时,他说:“你当时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心就开了。没有当初你的那句话,我可能就不考大学了。”而当时的我都不记得自己说过这句话。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在首都北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由河南省驻马店市公共关系协会和大公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省银都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河南省爱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少儿励志电影《少年杨靖宇》的首映式和新闻发布会。 值此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共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和全市800多万父老乡亲向应邀出席这次活动的首都各界领导、专家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和最衷心地感谢!为剧组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少年形象成功地搬上了银幕,表示最热烈地祝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诞辰1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将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搬上银幕,既是对英雄一生光辉业绩的赞誉,也是对英雄成长轨迹的有益探索。杨靖宇将军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者,他指挥抗联在敌我力量极端悬殊的情况下,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其间共歼敌十八万人,牵制六十万日军不得进关,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他的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的英名与祖国的山河同在, 与日月同辉。尤其是最近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东北抗日联军》,让广大观众对杨靖宇、 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这一抗联英雄群体的光辉形象有了更加详尽、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我们为我们的家乡出了杨靖宇这样一位为世人景仰的抗日民族英雄而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深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英雄成长的经历和青少年时期他在家乡发奋学习、惩恶扬善、立志报国、早年投身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组织参与焚烧日货的爱国壮举,以及后来受党组织的指派发动并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 创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最早的县级农工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和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确山县革命委员会的英雄业绩,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一方面探索英雄成长的轨迹,另一方面能对广大青少年一代立志成才起到励志和启迪的作用。今天《少年杨靖宇》能在首都北京举行首映式,并得到在座各位领导、专家、文艺、文化工作者和首都这么多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也坚定了我们把这项工作继续做好的信心和决心。据来自剧组编导的可靠消息,在《少年杨靖宇》进入院线放映之后, 他们将马上投入她的姊妹篇——《青年杨靖宇》的筹拍工作, 下一部电影主要反映杨靖宇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1923年考入省立开封纺染工业学校、后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加入中国共产党到1926年受党组织指派回到确山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政权,一直到1929年参加上海中央党训班后受党中央派遣赴东北领导抗日斗争为止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斗争经历。希望下一部电影的拍摄也能得到在座各位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同志们、朋友们,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1905年2月13日诞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现属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古城镇),杨靖宇将军的故乡——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古为交通要冲,因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歇承换马而得名。她承东启西、贯南通北,西部是连绵数百里的山脉丘陵,东部是一望无际的豫南大平原。这里区位居中、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这里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和“豫南粮仓、中原油库”的美称。
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秀美。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盘古创世纪活动的核心区域,是轩辕黄帝的正妃——教人缫丝制衣的先蚕娘娘嫘祖的故乡。所辖西平棠溪乃春秋战国著名冶铁铸剑圣地。从这里曾走出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和汉文字、独创汉字小篆,被誉为“天下第一相” 的李斯,有《盐铁论》的编著者桓宽,伟大的无神论者范缜, 志怪小说家干宝、车舆鼻祖奚仲,东汉著名评论家许劭、许靖, 辛亥革命知名人士任芝铭,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一大批历史名人。这里曾孕育出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国民协曾先后命名这里的泌阳、汝南、上蔡、平舆、西平为“中国盘古圣地”、 “中国梁祝之乡”、“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车舆文化之乡”、“嫘祖文化之乡”和“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所命名此类文化称号居全国省辖市之首,所以这里又有“传奇天中、美丽驻马店”之誉。
这里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全市所辖区域均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不仅在大革命时期曾诞生过中原地区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享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竹沟镇曾是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河南省委的所在地,这里是中原地区革命的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骨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从这里先后走出刘少奇、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 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为地、市、师级以上党政军领导干部。
杨靖宇将军植根于这片红色沃土,自幼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环境的影响,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最终走上了他的人生巅峰,成为被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和中华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今年是他的110周年诞辰,又恰逢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隆重推出《少年杨靖宇》这部影片,既是对英雄的怀念敬仰,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把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要求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
最后,在这里我也代表市委、市政府和驻马店人民真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有机会到杨靖宇将军的故乡——驻马店走一走、看一看,那里有你创作的无尽生活源泉,有许许多多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许许多多对明天的憧憬和梦想,有许许多多不为世人所知的文化宝藏等待你的开采。开放的驻马店欢迎您,热情好客的靖宇家乡人恭候各位的光临。
一、 音乐对人物形象衬托的励志作用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背景知识及励志音乐主调衬托
音乐对本片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强烈的衬托作用,显而易见的,从音乐的视角来看,本片中夏奇拉是绝对的音乐主角。因“The wolf”MV中的形象而被俗称为“狼姐”的夏奇拉,天生一副高颤的“羊腔”声线,这也是其于片中“音饰”夏奇羊的主要原因,如果仅就微观而言,本片可以视作是夏奇拉本人的一部音乐励志传奇。夏奇拉从小就爱唱歌,但是,在天主教学校试唱时因为颤音过重而被音乐教师否定,并称其声音像“山羊”,然而夏奇拉的音乐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夏奇拉的高颤“羊腔”与“中东鼓”竟在日后成为夏奇拉式音乐传奇生涯中的一对最佳拍档。回到本片,我们看到自然中的天敌兔子与狐狸却被演绎成了天造地设的最佳拍档,而以百老汇音乐剧开篇后兔子朱迪与狐狸吉迪恩的交手则揭开了励志式的“永不放弃”的主调。
(二)夏奇拉史诗式的励志音乐基调衬托
《疯狂动物城》一片以百老汇舞台剧的经典形式开篇,并且开篇即由兔子朱迪点题:“Anyone can be anything”,同时,也对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的原始差异、原始对立。在影片进行到10:09时,主题曲 “Try Everything”第一次响起,当警校毕业的兔子朱迪信心满怀地踏上了其从警之路时,既有实现个人理想的成功喜悦,又饱含着对于未来工作生活的无限憧憬,免子朱迪已经准备好去“Try Everything”,但是兔子朱迪却不知道,一帆风顺从来都只是一种流于一厢情愿的单方面期许,而现实却真的是你必须去“Try Everything”。客观而言,夏奇拉的“Try Everything”与影片《疯狂动物城》并不完全匹配,问题恰在于音乐方面,夏奇拉的这首“Try Everything”与其多首世界杯主题曲从纯音乐视角而言都是一种史诗型的宏篇巨制架构,将其置于本片之中,显然会有喧宾夺主之感,但同时,也成为了衬托本片主题具象化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道音乐亮点。
(三)舒缓式的对于挫败的励志音乐抚慰衬托
“Try Everything”主题音声甫一停止,下车伊始初到动物城的朱迪就遇到了出现在广告大屏上的,以夏奇拉一袭红裙出镜的夏奇拉亲自为其“音饰”的汤普森瞪羚——夏奇羊,而兔子朱迪的充满励志的人生之路与从警之路也将就此同步展开。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疯狂动物城中所使用的音乐片段开始接踵而至,从整体来看,影片前部所使用的音乐节奏感较缓,这也与影片叙事安排的先抑后扬以及情节的层级展开息息相关。[1]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影片前部所出现的诸如Mika的“lollipop”,这首音乐作品以轻松动感的节奏型表现了乐观面对生活的分镜头,同时猫王Elvis Presley的“A little less conversation”则将“成功靠行动”等心灵鸡汤式的哲理蕴蓄其中。这些音乐作品丰富了兔子朱迪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从警后的受挫不是兔子朱迪人生中的第一次挫败,正如夏奇拉初次申请加入合唱团、初次试音等等的一系列失败一样,都是未来成功的插曲、衬托、铺垫。
二、 音乐对人物形象渲染的励志作用
(一)对人物形象渲染的励志式心理增强
Billy Swan演唱的“I Can Help”针对兔子朱迪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浓郁的软摇滚式的音乐书写,同时,亦对狐狸尼克的施以援手进行了音乐式的“I can help”的最佳诠解,而Nine Inch Nails的“Into The Void”音乐作品则针对兔子朱迪的挫折与加速成长进行了形象打磨,同时,影片至此,音乐的节奏型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形成了整部影片中音乐的一次小高潮,也充分表现了兔子朱迪越挫越勇的积极形象,励志主题也由这次音乐小高潮而变得越发明朗起来。Mary J. Blige的“Got To Be Real”这首音乐作品在多部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作为典型的五度节奏蓝调,R&B式的“启应”形成了对于挫折的最佳渲泄,并且,也在影片中形成了对于兔子朱迪由人物形象而人物心灵的一种心理诉求的上帝式回应与励志式的慰籍。后续的Lou Bega演唱的“Mambo No.5(a little bit of monika)”既是针对上一首音乐作品的和谐式延展,同时也是对于影片进程的一种调剂,从曲风上来看,这首音乐作品已经开始明朗起来,因此,成为了一种对于兔子朱迪与狐狸尼克的人物形象的励志式增强。[2]
(二)对人物形象渲染的励志式语境营造
Red Hot Chili Peppers演唱的“Love Rollercoaster”在本片中形成了一种远高于音乐作品词义内容之外的一种励志姿态,也将兔子朱迪与狐狸尼克合作的磨合过程置于乌托邦(U-topia)式的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同时,音乐中外化的爱情主题在本片中,却形成了一种兔子与狐狸合作的隐形粘合剂,这种粘性效应将兔子与狐狸的天然不合谐演化为人类社会中的人为和谐,同时,更重要的是,这部音乐作品较强的节奏型也将影片再次带入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之中。而Imagine Dragons演唱的“Im So Sorry”的歌词内容则与兔子朱迪警官被限期破案的紧迫感交织成了既相符又相对的一种基于更显沉重氛围的音乐语境,这种音乐语境反而渲染出了人物形象的坚定勇毅,并且,也成为了对兔子朱迪与狐狸无间合作的一种形诸于音乐式的无缝弥合。
(二)对人物形象渲染的励志式意识支撑
本片中Steppenwolf演唱的《Born To Be Wild》所释出的名副其实的狼性粗犷音声,强化了本片的夏奇拉“狼姐”式的永不放弃的励志主题,也为影片进入下一阶段提供了强劲的音乐动力渲染式的支撑,同时,更为兔子朱迪与狐狸尼克这两个人物形象注入了基于音乐支撑的强大驱策下的精神动力。从歌词中的“we can climb so high”,与“We were born, born to be wild”等歌词来看,无论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其实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生野性深植于其潜意识之中,这也为剧情发展的食肉动物“返祖”并展现其惊人的原始野性若合符节,从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视角来看这种音乐与影视的深度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紧接着,Flo Rida Feat. Wynter共同合作的“Sugar“,将时下较受年轻人喜爱的极速饶舌的演绎得激情四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嘻哈与电音、南方式说唱与DJ元素的完美融合以其独特的渲染激活了人物形象中拟人的两性的迷人风采。[3]
三、 音乐对人物形象烘托的励志作用
(一)烘托中的变奏与协律
本片的后半部分重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可持续的烘托,Capital Cities的“Safe And Sound”以其中不断由小号昂扬起来的主题进行了开门见山的烘托,极具励志情感调动影响,既可以看作是音乐对于本片人物形象塑造的励志式完形。其后出现的“Hound Dog”是猫王音乐作品之中,以硬摇滚形式所表现的准现代DJ腔调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以“猎犬逐兔”为主题,形成了本片情节演进过程中的唯一一次变奏式高潮,为整部电影塑造了以跌宕起伏情节为依托的戏剧化的次要人物形象的极致渲染,同时,也对本片的励志主题形成了一种反衬式的烘托,这是本片中第二次出现猫王的音乐作品 足见本片音乐主创对于猫王的喜爱程度。而Helen Ward轻音曼唱的“You Brought a New Kind of Love to Me”片段,则为本片提供了节奏紧张探案惊险之外的人物形象的一种变奏后的协律腔调,既体现了现代影片的多线索性,同时,也展现了人物塑造中对立物种之间共生、共事、共情的无限可能。[4]
(二)烘托中的英雄主义情结激励与强化
本片最终谜底由Ray Parker Jr.的“Ghostbusters”揭示,在情节上暗示了潜藏于事件表象背后的政府机构中的“内鬼”的同时,也以“敢死队”烘托出了一种基于音乐情境的英雄主义式的人物形象。Ramones演唱的“Blitzkrieg Bop”中的“Hey ho lets go”为人物形象注入一剂强烈的兴奋剂,而俗称黑眼豆豆的The Black Eyed Peas的“The Time(Dirty Bit)”音乐中的“Light a fire,make it hot”,更是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激励式奠基,同时,音乐中更以setter与lagger分别塑造出了动物城中的高层罪犯及其爪牙。其后的Sheppard的“Geronimo”是一首开篇具有怀旧情怀,而后立即转为激昂的音乐,尤其是不断重复的“Say Geronimo!”更是对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以英雄主义登顶的准备,“Geronimo”式英雄情结也在人物塑造过程中起到了激励与强化的作用。
(三)烘托中的最终高潮与狂欢盛宴
本片中DJ Snake & Lil Jon的“Turn Down For What”节奏十分强烈火爆,在影片后面的出现,既是对人物形象衬托、渲染作用的一种更强烈的凝聚与升华,同时,还起到了对于影片的励志氛围的强烈烘托作用,并以DJ再次将人物形象回闪到了一种基于逆反思维的深度融合之中。而激进派歌手Iggy Azalea的“Change Your Life”在影片后部的出现显然对人物塑造起到了一种刺激作用,尤其是以说唱形式不断重复的“Change Your Life”更是瞬间提升了影片中警官朱迪的坚强形象。接近片尾处的30秒到火星的“Do or Die”更是赋予了警官朱迪与警官尼克以满满的正能量,这首激昂的音乐也将本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励志塑造再一次推向了最高潮。正如警官兔子朱迪所言,其实个体励志的终极目的以及个体能力智慧汇聚的结果,就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同时,每个人都能成就无限可能。直到1:36:11时,“Try Everything”再次响起,这次是整座城市的一次庆祝胜利的大狂欢,这首代表着警官朱迪、狐狸尼克等心声的乐曲这次由夏奇羚亲自站在大舞台上演唱,在盛大的场面与尽情的狂欢中影片走向尾声。
结语
电影《疯狂动物城》是一部出色的以音乐对人物形象进行精雕细刻的作品,影片中较为密集地融入了多达21首优秀音乐作品,除Shakira的“Try everything”之外的所有其他作品虽仅选取了音乐中的部分短暂片断作为背景音乐,但是却在整部电影作品中起到了对于兔子朱迪这一人物形象的递进式励志衬托、渲染、烘托,对于叙事线索、情节发展、主题凸显等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而Shakira的“Try everything”在其中更是起到了画龙点晴的励志作用,影片中的这些音乐,以其强烈的心理共鸣与感召力、驱策力成为了影片中诠释励志主题的精神纽带,同时也将成为引领人类进步与奋进的一束耀眼光芒。
参考文献:
[1]祝捷.论电视剧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现方式[J].通俗歌曲,2015(3):13-15.
[2]甘璐.流连传统,玩味现代——电影音乐作品“Hedwigs Theme”创作技法分析[J].音乐时空,2016(9):22-23.
[3]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39-40.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特别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泛黄的扉页,依稀可以看见1949年1月15日的字样,那是克雷芒马修先生来到“池塘畔底”寄宿学校当老师的日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乐格科设置的陷阱将马桑大叔的眼睛刺伤后,马修并没有让他去关禁闭,而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当莫康志因为辱骂院长而被关禁闭,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学们合唱,每天放学后独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练习唱歌,马修发现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给他“开小灶”……马修用它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为公爵夫人演唱时,无论是合唱部分整齐甜蜜的歌声,还是领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籁之声,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最后,虽然马修被迫辞职,但是马桑大叔,孩子们以及另一个教师联合起来,告发了院长滥用惩罚,院长被驱逐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敬佩马修那博大的胸怀。他不但因为他的孩子们编写歌曲来骂他,便厌恶他们。他是从中发现出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组建合唱团。他还积极与那喜欢惩罚学生的院长做斗争,让院长无地自容,只好按照马修的话来行事。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马修,就是点燃这颗炽热的心的人!
关于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
“放牛班的春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代课教师马修。这部影片讲的是一群被人们认定为“无药可救”的孩子在代课教师马修的教导下,学会了互相帮助,尊重师长并组建了合唱队的故事。
马修老师与其它老师和院长不一样。他不会对学生失去信心,他在学生犯错时,不会去体罚他们,他会静下心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既是可怜的。因为没有什么人爱他们,他们还这么小,就被许多教师放弃了培养;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以为好老师——马修老师。马修没有放弃他们,他永远对他们抱有信心和耐心,马修老师发掘了孩子们歌唱的潜力,还组建了歌唱队,虽然有重重的困难,但是马修老师从没想过放弃,也正是这份执着,才会成就皮矣尔。马修老师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这份希望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明灯,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想未来当那些孩子们长大以后,他们一定会非常感谢马修老师,是马修老师帮助他们成就了他们的明天!
关于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
一听到“放牛班”,你可不要以为是农村放牛娃的班级。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放牛班其实是由一些难缠的问题学生组成的班级,影片是从两个老人看马修老师的旧相片和日记开始的。
这两位老人是派皮诺和莫昂奇,他们曾经是“池塘之底”学校的学生。“池塘之底”,顾名思义,是最差的学校,是一所专为问题少年设置的寄宿学校。学校的建筑阴森古板,教室灰色斑驳,学生好似井底之蛙、笼中之鸟,得不到爱的滋润。这里的教育理念是“行动一反应”原则,如果有学生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3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6小时禁闭,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
但他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马修老师。马修老师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秃顶老头儿,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在事业低谷期选择来到“池塘之底”学校做了学监。他从不打骂学生,给学生最大的宽容和保护,尊重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他让不会唱歌的小派皮诺当副指挥,让老走音的郭邦当架子。他让每个孩子享受到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春天”。
和“池塘之底”学校里的孩子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我不仅拥有疼爱我的父母,还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学校就像我们的家,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教学楼每层拐角处设有“溢香书吧”“彩虹阅读”等阅读角,让我们走出教室,就进入书的海洋。楼内设立了充满想象力的“气象万千”“奇思妙想”“E想天开”“童心飞扬”等活动天地。学校还组织了民族乐团、纸雕、快板、京剧、剪纸、古筝、舞蹈等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作为新苑小学的学子,我感到自豪。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得对:“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怎样培养教育他们。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能行。”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热忱,荣耀之巷,童年的欢乐,转瞬消逝被遗忘,一道绚烂金光,在小道尽头闪亮……”他们的歌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关于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就看到一个孤儿——贝比诺。贝比诺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坚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会来接他。
马修用自己执着的心,建立了合唱团,还发现了一个拥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他的嗓音与众不同,这也让他获得了马修的信任,马修也让他在合唱团中独唱。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马修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可最后被解雇了,但在他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曾今无恶不作、行为极差的那些学生,向他扔纸飞机,飞机上写了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告别,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在这部电影中,校长受这所学校的制度和学生的行为所影响,常常伤害学生,但在后来,在马修的劝说下,他还尝试着折纸飞机;还有一次,他被学生们用球击中了头,不但没有去责骂学生们,反而和他们一起踢球,校长也逐渐变得善良了,但他还是太注重于名利,最后被上级开除了。
马修老师虽然仅仅是一个学监,而且他做的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创造什么完整的教育理论,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的确,马修老师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们犯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容忍的,都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启示: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看到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教育,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关于励志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
《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畔底辅育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Francois Berleand饰)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封闭的心灵。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师们的不易,回想从小到大,教过我的老师无数,每个老师都是悉心教导我们这些顽皮、天真的孩子,可是,至今我们记得的老师还有几个呢?寥寥可数吧,也许映像深刻一点的就是我们的初中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也一样,对初中三年的班主任记忆犹新,三年来,她一直悉心教导我们,不管是书本知识还是为人处事,我从初中班主任身上学会了很多,当然,也有抱怨过,当初的自己太单纯,还不懂太多的人情世故,犯过错,班主任责怪过,教导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班主任的教导我应该是感谢的态度的,如果不是班主任的教导,我也许会犯更多、更大的错,也感谢班主任一直的信任,知道毕业为之,也是对我充满了期待,老师们真的很辛苦……
《炫舞天鹅》从题材上讲,是一部励志电影,影片的结构与英国电影《跳出我天地》(BillyElliot)有几分相像,都是讲述少年人为舞蹈梦想而不懈努力的故事,最终他们都达成了梦想,不过《炫舞天鹅》中李晶晶时候经历了二次重生之后才登上了梦想的舞台,经历过一场意外事故之后,李晶晶失去了很多很多,但是因为从悲哀中崛起,李晶晶得到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上帝始终会给你留一扇门,只要你耐心等待或者用心去寻找,总有机会能够达到的彼岸。
《炫舞天鹅》是中小型成本的电影,此类电影同样也需要耐心和真诚才能够完成,因为电影的制作条件有限,没有大明星,也没有大场面,要想电影好看,就必须要影片的剧情真实感人。《炫舞天鹅》改编自汶川地震中幸存的舞蹈女孩李月的故事,汶川地震过去已经将近3年的时间,但这场灾难带给人们的伤痛并未褪去,从电影中李晶晶这个小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幸存的少年人坚忍不拔的毅力,还有对于梦想不懈的追逐,这种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从地震中活下来的人,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语文学科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载体,更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1]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
大众媒体已经形成一条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渠道。他们占据了学生越来越多的课余时间,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争夺者。[2]而电影它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为一体,是生活的缩影,是不能忽视的宝贵课程资源。爱因斯坦曾在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这样写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可见电影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方面确实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校本课程开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接触第一流的文学、艺术和音乐,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地、创造性地和令人满意地利用闲暇时间。[2]将电影这种超文本的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与语文教学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地有机结合起来,将会给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二、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优势和特点
1. 综合性
正如法国理论家乔治·萨杜尔所说:“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3]爱因斯坦曾说过:电影“能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发声语言联结在一起”。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声音和画面、时间和空间、思想和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现实生活的镜子,“具有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功能”[4]。
电影的这一特性不仅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乃至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2. 逼真性
电影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具体、画面结构丰富、影响效果立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将复杂的事物直观化、可视化。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他们多感官体验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运动性
电影镜头的不断变换和镜头画面的不断运动,其多角度、多动感、多变化的画面构图给学生强大的现实感和冲击力,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去体味影片中人物内心的感受,与片中人物产生共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感染,进而体验深刻的情绪反映。
三、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5]
将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拉近了学生与语文课程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优秀的电影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其欣赏能力和品位水平。结合电影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电影作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
1. 观看著名影片,阅读经典名著
我们知道“大量的人类文字经典被拍成了电影,还有一些电影不经过文字阶段直接成为经典名片”。[6]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优秀影片,让学生透过图文声色的影幕了解名著梗概、掌握经典台词、见证感人场面,使静态的文字变动态的画面,使学习方式由单一感官变为多感官交互,从而赋予了经典名著以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轻负担、高质量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浓厚兴趣。观片后,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观感、写影评、给电影配音、续拍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同时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 观看同名电影,激活语文课堂
《爱迪生传》的第七部分《让电影走出实验室》里说:“大部分的教科书,只有30%的效率。”[6]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电影的特点,组织学生观看跟语文课文同名的电影,使教材“动”起来,如高中课文《祝福》《雷雨》等都有与其同名的电影。这样以电影为切入点,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强烈的多感官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师生通过看、听、讲、析、赏、写等环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整合电影片段,作为创景激情资源
有的课文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课件,也没有与之同名的电影,我们可以找与其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画面来创景激情,通过可视的电影画面与语文课文内容的结合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学习高中语文课文《胡同文化》时,我们可以剪切《向日葵》《没完没了》等影片中不同年代的胡同镜头,经过整合做成多媒体CAI课件《胡同》,然后组织学生观看《胡同》,从而引导学生形象感知深入理解课文《胡同文化》。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把多部电影中与高中语文中某一内容相关联的镜头剪切下来,整合成同一情景但不同镜头的电影资源包,作为语文教学创景激情的资源。
4. 汇集同一主题电影,扩展语文课程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内化价值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却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5]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电影资源与之整合,从而使语文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知识,而是从点到面的一类知识。
例如,讲解高中语文第一册美好亲情单元时,我们可以亲情为主题,搜集此主题的系列电影,然后细分。反映母子之情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反映父子之情的,如《背起爸爸上学去》;反映兄妹之情的,如《我的兄弟姐妹》;反映姐妹之情的,如《姐姐的守护者》;反映师生之情,如《放牛班的春天》等。借助电影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优势,将大量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也拓展了语文课程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3,66.
[3]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张庆林.中小学影视教育论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09.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82.
【高中生励志电影的观后感】推荐阅读:
电影同桌的你观后感高中生12-21
高中生的励志演讲05-25
高中生的经典励志故事12-17
适合高中生的励志演讲稿11-23
高中英语课本中的电影06-23
高中励志的美文11-13
高中生关于爱国的励志演讲稿06-25
适合高中生晨读的励志文章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