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明细 书籍

2025-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籍明细 书籍(共8篇)

书籍明细 书籍 篇1

《为民务实清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读本》 《坚持群众路线的楷模:焦裕禄》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

《龚全珍日记选》《我们一起走过——党密切联系群众的99个故事》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发展史》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实用手册》

《群众工作力》

《为民务实清廉: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怎么做》

《服务型党支部建设》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书籍明细 书籍 篇2

关键词:书籍,概念书籍,设计原则

一、书籍及书籍设计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们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来说, 什么是书籍?“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 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作成卷的著作物。”——《辞海》。即要成为书籍,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以物质材料为载体;2.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表达;3.记录知识, 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4.是著作物。所谓“著作物”, 指经过收集、整理、创作而成的, 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资料。

现代书籍设计指对书籍封面、封底、书脊、护封、扉页、目录、字体、字号、版心、插图及开本、纸张、印刷工艺、装订方式、材料等事先的艺术设计, 是从原稿到成书的整体设计。它包含了对书籍的正确定位、整体策划、内容的准确领悟、意境的营造表达、功能的合理开发、对书籍整体品位的提升, 从而确立书籍的整体价值。

二、概念书籍的诞生

早期书籍的形式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现成物质材料, 如甲壳、兽骨、石头、金属、陶器等, 在上面刻写文字, 成为当时的“书籍”。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书籍是埃及的纸草文书, 其中代表作是那些给去世的人书写的所谓的《死亡书》, 写在纸草上, 大部分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描绘死亡者与神的会面, 文字主要是叙述他的生涯和经历, 往往充满了赞美之词。我国最早的成型书籍是出现在西周时期的简策。其后, 我国书籍设计经历了卷轴、旋风、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形式。古代西方书籍主要有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等形式。19世纪末, 工业革命之后, 西方出现了以莫里斯、格罗佩斯为代表的书籍现代设计的端倪。我国近代书籍设计发展较为缓慢,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才出现了现代设计艺术形式的书籍。现在我们常见的书籍, 主要是沿袭西方的平装和精装两种形式。

书籍结构及形态的演变发展, 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足迹。现代印刷工艺及装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为书籍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科技、人们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的改变, 现代书籍设计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书籍。同时概念书籍的设计也被引入到书籍设计教学当中, 并成为其重要章节。

所谓“概念书籍”是指在传统书籍的基础上, 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另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形式。它包含了对书籍内容的充分表达, 对书籍形态及书籍阅读形式的大胆革新, 是为了寻求新的书籍设计语言而产生的一种设计形式。概念书籍根植于内容却又在表现上另辟蹊径, 因为受到现有技术和实用成本等条件的制约, 概念书不能大批量生产, 其读者群范围也往往仅限于艺术家及嗜好书籍设计的少数人群而难以普及。概念书籍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性行为。

概念书籍的设计可以从书籍的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 还可以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及阅读习惯、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其意义在于扩大读者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 提供给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

目前国外的概念书籍设计, 很多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设计者往往以独特的视觉信息编辑思路和创造性的书籍表现语言来传达文字作者的思想, 其设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感。这些概念书籍既是传递信息的书, 同时也可称之为艺术品。在我国目前的书籍流通中, 概念书的设计十分罕见, 就如同T型台上的服饰还不能在时下流行, 但它们为未来书籍设计的理念指明了方向, 对未来书籍形式创造了潜在的可能性。

三、概念书籍的设计原则

所谓“概念”, 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 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就成为概念。”在《辞海》中对“概念”一词的解释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 概念书籍的设计应该是在书籍本质概念的基础上对书籍形态及设计理念的一种创新。

书籍的形式常常是一种可以观赏触摸的三维形态, 其设计不仅包括平面上的设计, 还包括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可以说书籍设计的语言是多元化的,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设计语言, 为阅读过程带来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使书籍创意的思路及途径非常广泛。概念书籍设计也属于书籍设计的范畴, 所以在设计时也要遵从一定的书籍设计原则。

首先, 无论如何创新, 我们都要保证是一本完整的书, 有一定的内容量。例如我在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本概念书籍“抽烟有害健康”, 只有仅仅的这么几个字加以简单的结构, 我在想, 这也能称为书?那么它和招贴及宣传画又有什么区别呢?其次, 不要为形式而形式。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学生, 一说到概念书籍往往就满脑子都是标新立异的形式, 殊不知设计中所谓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概念书籍设计的重点不只是表现在外在形式上, 而更多的是从书籍深刻的内涵出发, 将创意真正地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相结合。在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书籍的内容, 再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再者, 既然为书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及传达功能。书的本质是用来记录知识、表达思想的。所以方便阅读, 易于内容传达、表现才是书籍设计的重点。最后, 概念书籍的设计还要在尊重传统书籍理念及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淑琴, 吴华堂.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5

[2]、英/安德鲁.哈斯拉姆.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8

[3]、奇文云海.面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书籍明细 书籍 篇3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材料;概念书

一、书籍材料研究的重要性

书籍设计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的容量和有限的面积内完成创作,既要创新同时又要新颖足够吸引读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如何能做到利用书籍材料来表达设计思想或者情感呢?今后的书籍设计材料选择上是否要在保留传统材质特征的同时又能做到书籍中各方面的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地探索。

这里说的书籍设计的材料是指制作书籍所选用的印刷媒介,即印刷载体,就是书籍设计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包括封面、内页、书脊、书封等等书籍制作中所需要用到的材料,是构成书籍的主要元素,也是制作书籍必不可缺的物质载体。书籍材料的选择对于书籍设计的艺术表现是不可缺失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有效合理的选择材料,将材料的机理质感赋予书籍中对应内容的情感,更利于书籍的内容表现和作者的情感表现。

首先,要体现书籍的内涵,除了书籍本身的内容,还要做到书体的形态表达,所以书籍的材料是比较关键的元素,与人接触的书籍离不开物质材料,它是读者接触书籍最直观的首要物件,要以新的材料形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不同的材料都有着自己的机理触感,若把材料的表现作为创意和审美的要素来探索利用,根据书籍的内涵,利用材料发挥内容,以材料来触发读者感官,从触觉上给予读者环境暗示。

最后,我们都知道,任何书籍设计都离不开材料,所以说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书籍材料的变化,分析每个时期的材料特征,充分掌握每种材料的性能属性,借助不同材料来表达书籍内涵。

二、古今书籍材料的演变

1、纸前时代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书籍的使用材料也不断在演变,最早有关文字的记载是3300多年前殷代后期的骨甲书,当时人们用龟甲、兽骨作为记录材料,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的材质特点是形态不一、质地坚硬,体积小便于携带存放。随着篆刻的兴起,3000年前出现的“金文书”,即刻于青铜器内壁的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为青铜,其特点是造型优美、并有文案的点缀装饰,当时青铜材质做成的“书”一般都用作祭祀或者作为赏赐之物,可见价值也比较高。远古时期则有石文书的出现,人们将文字记载在石头上,石头的质地更加坚硬,更利于长期保存而且实惠方便。后来为了便于携带,出现了拓印技术,将石头上的文字拓印在纸或者缣帛上,后来承载记录的载体渐渐演变为丝织品等,相对之前的材料来说,记载容量更大,但是丝织品造价也比较昂贵。西周时期出现了木简、木犊类型的书籍,竹子和木材这两种材料成为了最早正规书籍的材料,从那时开始“书”这个称谓才逐渐成形。

2、纸本时代

纸是书籍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材料,同時也是书籍印刷制作设计中效果最佳的材质。纸的特点是:挂墨性好,宜于书写,重量较轻易于携带,纸张比起其他材料更加轻便利于书写,便于切割装订成册。据记载,我国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纸的出现,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并造出了带有植物纤维的纸,这一举动给书籍的材料选择上带来了重大历史意义。随后纸张的广泛使用很快把其他的书籍材料代替。唐代、宋代则是纸张品种多样化发展的巅峰时期,纸张的材质质地效果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明清时期的纸张加工工艺有着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宣纸的加工达到的鼎盛时期。直至今日,书籍的主要材料仍然是纸张。虽然古代书籍装帧无论选材还是印刷技术都不能与今日相提并论,但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设计特点和艺术价值仍然是指引中国书籍设计前进的风向标,更是使中国今后的现代书籍设计能够与国际接轨并在当中鹤立鸡群,有自己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签和重要元素。

三、现代书籍设计的普遍材料形式

1、现代书籍主要材料

书籍是人类读取信息的工具,材料是书籍的载体,每一本书籍的制作都必须建立在可选材料的基础上,现代书籍最常选用的材料是纸张。现代常见的普通印刷纸材有:凸版纸、新闻纸、铜版纸、胶版纸、拷贝纸、书面纸、白板纸、字典纸、毛边纸。总的来说,就算是一样的书籍,运用不同的纸张印制出来的视觉效果和触摸质感也会纷繁多样。

2、特殊材料的出现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极大丰富了可用于制作和印刷书籍的材料种类,使今后书籍设计的材料选择方面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在书籍设计中合理运用特殊材料,能够起到画龙点睛,整体档次的提高,阅读触感的升级,达到更加深层次的信息传达。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型材料层出不穷,就单纸张这一种材料来说,衍生出不少特种纸。这些特种纸本身就有独特的印刷效果和材质机理,近几年来,特种纸广泛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特种纸无论是色泽、光泽、质感还是表面的机理和纹路都各自不一,抓住这些不同特种纸的特征结合书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可使书籍设计最终整体效果有一个突破性的未来。

3、印刷工艺与书籍材质的关系

早前中国的书籍发展中,由于印刷技术的局限性,印刷技术的选择限定了印刷材料的范围。之所以要提到印刷工艺,是因为部分印刷效果在触觉上也能起到一定的感知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印刷工艺也日趋增多。当然大部分印刷技术所体现的是视觉效果,但比如一些印刷工艺:UV、发泡、压纹、压凹凸等工艺,这些工艺本身在纸张平面上的附着能够引起原本有着平滑触觉的纸张具有不同肌理效果,同时也增加了不同触感。在这个基础上也可尝试不同材质与印刷工艺的结合,使阅读者在触摸书籍时候有更多丰富的新奇触感。书籍材料和印刷工艺的不同结合可以视觉和触觉上给予全新感受,这也可以形成更多的创新空间,给设计师在灵感启发上能够发挥很大作用。具有不同的机理、印刷效果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了视觉设计效果,更多的是使触觉上变的更加的多样化。随着特殊材料使用范围普遍的扩大,经过不断的实践,特殊材料的表现特点和印刷效果日趋完美。灵活运用材料与工艺达到特殊的视觉审美特征还需要不断探索发现,从中发现书籍设计中更深层次的表现价值。

四、材料与概念书的关系

现代书籍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籍表现形式,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书籍的传统表现。从开本、材质、形式、就连信息传达方式都创新不断、层出不穷。可以说概念书籍是传统书籍的升级版,基于概念书籍形态打破传统书籍思维模式,进行天马行空的设计创作。概念书着重表现独特的设计思想、表达方法,通过个性的手法和传播方式显示作者对书籍概念的理解方式。所以概念书和传统书籍在形式和材质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概念书籍的设计方面在材料选择上可以打破传统书籍材料的选择,比如木材、金属、织物、玻璃等更多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不能作为材料的材料进行创作,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喝的液体、生长中的植物等等一些作为书籍材料的物质载体,在确保能够准确传播信息的保障下,借助材料表现设计创意,选择大胆突破常规材料挑战新型材料,才能为概念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

五、视觉和触觉的关系归咎于材料

视觉和触觉是人的最基本感觉,基本上直观的视觉就能决定触觉的质感,往往在视觉上可以给读者造成错觉,当读者亲身经历触摸到书籍本身的材质时候,给予不同的触觉感受,从而形成人的意识。这里所说的触觉是通常人手的触摸感觉,就是感知物体表面质感,分辨粗糙、光滑、形状、体感等不同触感。当然,在视觉和触觉的基础上发展多元的意识元素,比如嗅觉、听觉等一系列感官感受,会使书籍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毕竟人类文明以传统书籍的形式呈现屡见不鲜。而概念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书籍观念,书籍的作用即在视觉上授予人知识,触觉的辅助,对于盲人等一些特殊人群来说,触觉即全部的文化传递方式。材料是书籍一种外在的物质体现,所以说不管视觉还是触觉对人的认识所产生的感官感受归根到底决定于材料。

六、保留传统坚持创新

传统书籍的审美形式与现代书籍形态的完美融合是现代书籍设计未来的努力方向。现代书籍设计应该借鉴保留古代书籍的材料特征进行创新设计。书籍设计从视觉到触觉,从二维到多维,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书籍材料是视觉质感和触觉质感的和谐统一的体现载体。深入研究书籍设计中材料的触觉结合读者的感性和理性需求,深度发掘材料与书籍的完美结合,将为我们未来的概念书籍设计带来更多发展创造的可能,充分展现书籍之美。好的概念书不仅在视觉上给人眼前一新的视觉冲击,纸质与非纸质的完美结合,在触觉上能够达到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多重的阅读效果。在今后的书籍设计创作中,创造性的选择运用材料,使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阅读形式和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和趣味化,本质上也使人有了更多的翻阅和触摸欲望,从而提升知识的传播效果。對于书籍的材料,设计师们不单要把它视为书籍设计的物质载体,更要巧妙运用好特有的材料语言与读者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在这个基础上不要盲目的求异求新,我们更要借鉴中国古代几千年以来的书籍历史,既要保留中国书籍传统文化,在传统中发现未来,在未来中保留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常规性的材料选择将解开定性思维对书籍设计的束缚,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材料语言,通过材料来实现设计师们的艺术构思,进行全新的书籍设计表现,不断去发掘其余可用材料和潜在价值,在新兴书籍设计中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元素,将是我们新一代设计工作者的艰巨使命。

参考文献:

[1]杭间 “开卷”——中国古代书籍艺术的审美形态[J].装饰,2005-2,总第142期:7-9

[2]朱延松 谈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构成和演变[J].大众文艺:176

[3]刘建忠 试述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特点[J].新世纪图书馆,2006-4:78-80

[4]刘阳 古代书籍装帧艺术考略[J].图书馆学刊2011-8:121-122

[5]潘美娣 古籍修复与装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6]张慈中 书籍装帧材料[M]北京: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

[7]柯思昱 浅谈材料与概念书设计[J].新美术,2007-3,,28卷:104-106

[8]杨彦红 书籍设计材料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1-44

[9]刘萍 触觉与书籍材料质感[J].美术大观:114-115

[10]丁雯 探究书籍的触觉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4:1-49

[11]田琳 概念书设计中材料运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12:1-59

[12]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书籍明细 书籍 篇4

行榜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这本书是为自己买的,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封面上杨澜姐迷人的笑容,在她的眉宇间都流露着幸福,经过阅读感觉到有那么多人的生活居然都会在经过很多的波澜而获得一种幸福,或许在别人看来都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其中却不知道他们与此同时所享受的都是我们这些不敢去追求,甚至都不敢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有些东西还是得我们在生活中去不断的发

现、不断的创新。最后我们也可以很骄傲的说,我很幸福,大爱这本书,让我有所领悟。把比自己强的人当做偶像,更能激发自己的信心与斗志。之前喜欢看金韵蓉老师的书,做为新时代女性,总要把自己放在心里的第一位。因为没有谁比自己更爱自己。此书中杨澜以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和对世界、生活、工作、家庭做出的见解,很值得大家参阅。有些确实让人有眼前为之一亮的震撼,作为女人,就是要效仿好的,激励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昨天看了大半本,很好,很值得女性朋友阅读。

榜单top2:《女人的修养与处世智慧全集》

作者:刘娟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我是个很不喜欢读书的女孩,平时下班回去总是带着电脑看电视剧,收到书这几天我都没有带电脑回家了,只是

回家看看书。这本书对我的作用很大,虽然只看过几个章节,但是我已经努力按着书中讲授的来约束自己:微笑的面对其他人和事情,按着书中的站立姿势、行走姿势约束自己,减少自己的嫉妒心、虚荣心…… 虽然刚看了几个章节,但他对我的作用真的很大,也改变了我很多,我每天晚上看过,早上会回忆一下晚上学的然后按着学过的做,感觉真的很不错。我一定会坚持把这本书认真读完,做一个有气质、有修养的、善良、有爱心的女人。每次看到书里说说的内容,很多感触,用一个词来形容吧:感同身受。只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明白,却往往做不到。老是要别人清清楚楚的提及到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人,多看看这些修养与心理方面的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是一本好书~!推荐。~

榜单top3:《做内心强大的女人》

作者:戴尔·卡耐基

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卡耐基的书,我曾经也看过好几本,看着书中的内容,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我在书中也领悟到很多,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女性,面对的生活压力应该是很大的,如何让自己学会释放压力,爱生活,是本书作者要我们提出的指导方法,我很喜欢书中以故事的形式来说吗显现易懂的道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但是有些时候忘了做到,所以经常看书,滋润自己的心灵,让自己更加的聪慧,生命并非是一段快乐、充满幸福的旅程。女性励志书籍人们在实现人生快乐的同时,也要承受它带来的痛苦。生活中的不如意总是不期而遇的到来,生命的历程总是这样,有时是一片光明,有时会陷入黑暗;有时处于人生的巅峰,有时又会把你抛入人生的低谷。真正内心强大的女人,会勇敢的接受生活的考验,沐浴最美的阳光,女人,要学会爱自己,喜欢自己,做有气质的女人,在自己容颜已老的时候,用气质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不美丽,但是你必须要学会丰富自己,拥有内涵的女人才是最持久没有的女人,如果感觉婚姻生活的不满意,请换位思考,若是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许你也会那样想那样做的,女人,做一个女新强大的女人,相信你会成功的。这是我在书中的感悟以及学到的,希望更多的人来阅读,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涵养的女人,希望女人们都摆脱女人天性弱小的性格,做强大的女人,21世纪正是需要这样的女人。

榜单top4:《女人不能太单纯》

作者:胡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推荐指数:★★★★★

上榜理由:

首先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其次书中写的每个章节都浅显易懂让人有一口气就想读完的冲动,女人很多年来都要求自己与男人的地位平等,但是在社会

书籍装帧设计 篇5

第一单元:市场调查

《书籍装帧设计》课题调查

你对书籍装帧设计了解多少?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前,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因此,在设计之前必须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请带着以下问题到书城考察,并回答下列各题:

1.书籍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2.书籍设计需要具备哪些元素?

3.书籍封面的视觉元素及运用特点是什么?(文字、图片、色彩、编排形式等)

4.考察书籍封面设计的风格和形式,请举例简要分析。

5.要使书籍在书架有较强的冲击力,有哪些方式?

6.书籍插图有些什么形式?

7.书籍插图与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

8.书籍成套设计有些什么优处?是依据什么原理?

9.书籍成套设计的内容主要特点是什么?

10.11.

12.作业要求:

1.请用书面形式回答以上问题,并选择相关的图片加以说明。

相声类书籍目录 篇6

日期:2007-01-14 16:12:11 点击:

来自: 作者:

本目录主要收录的是70年代以后出版的相声类书籍,以传统相声和相声史论为主,并选录了部分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传统相声、相声理论及有代表性的新相声类书籍。整理出这份目录,希望能对大家阅读和收藏相声类书籍有所裨益。由于所藏数量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大家补充指正。

(格式: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定价/)

一、传统相声选集:

001-006.《传统相声汇集》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印 1980/01-12/ 12.00元(内部出版)

(001.张寿臣 刘宝瑞 佟雨田 彭国良 孙玉奎 杨海荃 祝敏等)(002.叶利中 张继楼 张浩然 于连仲 马三立 刘奎珍 师世元等)(003.常宝堃 张杰尧 郭全宝 高德明 吉坪三 康立本 苏文茂等)(004.陈子贞 张笑侠 郭启儒 马敬伯 谭伯如 王世臣 张永熙等)(005.韩子康 侯宝林 彦授宸 汤金城 白万铭 姜伯华 王志民等)(006.欧少久 张春奎 焦德海 刘文亨 赵佩如 田立禾 郭荣起等)

007-010.《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冯不异 刘英男主编 文化艺术版 1993/04/ 160.00元

011.《中国传统相声小段汇集》薛永年 陈新主编 文化艺术版 2002/02/ 32.00元

012.《八扇屏》孙玉奎 来薰阁书店 1950/ 2.00元

013.《相声大观》老舍 宝文堂书店 1955/ 0.20元

014.《相声大观》(第一集)老舍 通俗文艺版 1958/ 0.20元

015.《笑话选集 小神仙》张寿臣 天津人民版 1956/07/ 0.17元

016.《笑话选集 吃西瓜》张寿臣 天津人民版 1956/07/ 0.14元

017.《剥皮员外》回婉华 群益堂 1956/ 0.05元

018.《戏剧杂谈》侯宝林 通俗文艺版 1956/ 0.14元

019.《解学士》刘宝瑞 通俗文艺版 1957/ 0.08元

020.《生意经》舒政纲 江苏人民版 1957/ 0.09元

021.《猜灯谜》董长禄等 云南人民版 1957/ 0.10元

022.《歪批三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编 上海文化版 1957/ 0.19元

023.《秦琼战关公》叶利中 上海文化版 1957/ 0.26元

024.《贾行家》叶利中 上海文化版 1957/ 0.22元

025.《飞笔点太原》叶利中 上海文化版 1958/ 0.22元

026.《五红图》马敬伯 王宝童 吉林人民版 1958/ 0.13元

027.《杂谈空城计》侯宝林 董凤桐 李文贵 宝文堂书店 1959/ 0.12元

028.《相声传统作品选》中国曲艺研究会主编 作家版 1957/12/ 0.70元

029.《传统相声垫话选》于世德等 黑龙江人民版 1958/ 0.13元

030.《相声垫话选》(第一集)叶利中 张继楼 长安书店 1958/ 0.16元

031.《相声垫话选集》中国曲艺研究会主编 作家版 1958/ 0.22元

032.《单口相声选集》张寿臣 百花文艺版 1958/ 0.46元

033-049.《相声选》(共十七辑)辽宁人民版 春风文艺版(五、六、十五至十七辑)1955-1960

050.《相声选集》中央广播文艺工作团说唱团编 北京版 1962/ 0.84元 051.《相声小段集》中央广播文艺工作团说唱团编 北京版 1963/04/ 0.46元

052.《单口相声集》刘宝瑞 春风文艺版 1963/ 0.30元

053.《传统相声选》张寿臣 刘宝瑞等 黑龙江人民版 1979/12/ 0.60元 054.《传统相声选》白万铭 佟雨田 侯宝林等 春风文艺版 1980/08/ 0.58元

055.《传统相声集》马三立 高德明等 上海文艺版 1981/03/ 1.65元

056.《单口相声传统作品选》(插图本)张寿臣等 中国曲艺版 1981/06/ 1.10元

057.《The Golden Ox》张寿臣等 丁聪插图 Asiapac Books 1986/ ——

058.《关公战秦琼》侯宝林 宝文堂书店 1980/12/ 0.09元

059.《黄半仙》孙秀汶 宝文堂书店 1980/12/ 0.09元

060.《歪教书》(传统相声集)叶利中 张继楼 四川人民版 1980/10/ 0.73元

061.《怪病怪治》(传统相声集)叶利中 张继楼 四川人民版 1984/05/ 0.67元

062.《相声小段集锦》顾旸编 春风文艺版 1984/12/ 1.25元

063-064.《珍珠翡翠白玉汤》鲁直选编 大众文艺版 1998/04/ 46.00元

二、其他相声选集

101.《有关婚姻问题的相声三篇》张善曾 来薰阁书店 1951/

102.《买猴》(相声集)何迟 宝文堂书店 1955/ 0.08元

103.《买猴》(相声集)何迟 天津通俗版 1955/ 0.13元

104.《开会迷》(相声集)何迟 天津通俗版 1956/10/ 0.14元

105.《打百分》(相声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编 通俗文艺版 1956/ 0.08元

106.《相声创作选集》中国曲艺研究会主编 作家版 1957/

107.《昨天》赵忠 常宝华 钟艺兵 文字改革版 1959/12/ 0.10元

108.《相声选1956-1959》本社编 春风文艺版 1959/ 0.80元

109.《登山英雄赞》(相声集)马季 春风文艺版 1962/10/ 0.22元

110.《画像》(相声集)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 农村读物版 1963/11/ 0.13元

111.《假灶王》(相声集)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编 农村读物版 1963/11/ 0.11元

112.《北大仓》(相声集)本社编 春风文艺版 1964/11/ 0.11元

113.《女队长》(相声集)曲艺杂志社编 中国戏剧版 1966/04/ 0.20元

114.《万无一失》(相声集)本社编 天津人民版 1973/08/ 0.20元

115.《海燕》(相声集)本社编 人民文学版 1974/12/ 0.14元

116.《山鹰》(相声集)本社编 人民文学版 1974/12/ 0.10元

117.《壮志凌云》(相声集)本社编 北京人民版 1976/02/ 0.12元

118.《反修哨兵》(相声集)于连仲等 人民文学版 1976/12/ 0.14元

119.《欢天喜地》(相声集)本社编 辽宁人民版 1977/03/ 0.13元

120.《帽子工厂》(相声集)常贵田 常宝华等 四川人民版 1977/04/ 0.12元 121.《驯虎记》(相声集)本社编 安徽人民版 1977/04/

122.《江青碰壁》(相声集)本社编 辽宁人民版 1977/06/ 0.12元

123.《除四害》(相声集)本社编 人民文学版 1977/07/ 0.20元

124.《四人帮办报》(相声专集第一集)本社编 四川人民版 1978/03/ 0.18元

125.《百花迎春》(相声集)常贵田等 广东人民版 1978/04/ 0.11元

126.《相声集》马季 常宝华等 上海文艺版 1978/05/ 0.85元

127.《除四害》(揭批“四人帮”相声集)本社编 湖北人民版 1978/07/ 0.29元

128.《春回大地》(相声集)本社编 辽宁人民版 1978/10/ 0.17元

129.《假大空 相声集》杨振华等 春风文艺版 1980/04/ 0.34元

130.《东北相声选集》(1949-1979)杨振华 孔令保等 黑龙江人民版 1980/07/0.58元

131.《财迷丈人》(相声集)本社编 春风文艺版 1980/12/ 0.20元

132.《优秀相声选》侯宝林 刘宝瑞 张永熙等 河南人民版 1981/02/ 0.64元

133.《祝妈长寿》(相声集)高笑临 殷文硕等 安徽人民版 1981/05/ 0.37元

134.《广播里的笑声》(相声集)田维贤编辑 宝文堂书店 1981/09/ 0.94元

135.《皆大欢喜》(相声集)王鸣录 中国曲艺版 1981/10/ 0.40元

136.《北曲史料3》(相声集)原建邦 师胜杰等 黑龙江自印 1982/ ——

137.《约会》(相声集)廉春明 湖南人民版 1983/01/ 0.55元

138.《聊天儿》(相声集)王鸣录 百花文艺版 1985/04/ 1.03元

139.《全国获奖相声选198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 春风文艺版 1985/10/ 1.80元

140.《三喜临门》(相声集)廉春明 甘肃人民版 1986/06/ 0.92元

141.《荧屏笑声》(相声集)金成主编 湖南文艺版 1986/08/ 2.20元

142.《华佗笑传》(单口相声集)马三立等 中国曲艺版 1987/05/ 0.90元

143.《乐逍遥》(相声集)曲协河北分会编 花山文艺版 1987/10/ 0.80元

144.《巧立名目》(相声集)牛群 李培森 解放军文艺版 1987/12/ 1.45元

145.《一鸣惊人》(相声集)王存立 百花文艺版 1989/05/ 1.90元

146.《1983-1989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相声选粹》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编 中国广播电视版 1990/06/ 2.80元

147.《新时期相声作品选》中国曲协编 大众文艺版 1999/09/ 23.00元

148.《节日相声》夏雨田主编 湖北少儿版 2003/01/ 34.00元

三、名家相声集:

201.《张寿臣单口相声选》张寿臣 百花文艺版 1981/04/ 0.81元

202.《张寿臣笑话相声合编》张立林 陈笑暇整理 中国曲艺版 1988/04/ 3.20元

203.《张寿臣表演相声精品集》张寿臣 文化艺术版 2003/09/ 34.00元

204.《马三立相声选》马三立 百花文艺版 1986/03/ 1.90元

205.《马三立表演相声精品集》马三立 文化艺术版 2004/01/ 34.00元206.《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刘宝瑞 中国曲艺版 1983/12/ 1.35元

207.《刘宝瑞表演相声精品集》刘宝瑞 文化艺术版 2003/11/ 40.00元

208.《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侯宝林 郭启儒 春风文艺版 1963/09/ 0.90

209.《侯宝林相声选》侯宝林 人民文学版 1980/01/ 1.30元

210.《侯宝林自选相声集》侯宝林 甘肃人民版 1987/10/ 2.30元

211.《侯宝林相声精选》侯宝林 北方文艺版 1994/02/ 9.90元

212.《侯宝林表演相声精品集》侯宝林 文化艺术版 2003/01/ 36.00元

213.《再生集》侯宝林 山西人民版 1979/03/ 0.48元

214.《常宝堃相声集》常宝堃 知识书店 1952/

215.《常宝堃相声选》常宝堃 百花文艺版 1981/05/ 0.62元

216.《常氏相声选》常连安等 中国曲艺版 1988/08/ 2.70元

217.《何迟相声创作集》何迟 中国戏剧版 1982/05/ 0.69元

218.《苏文茂相声选》苏文茂 百花文艺版 1993/10/ 8.50元

219.《高英培表演相声精品集》高英培 文化艺术版 2004/01/ 34.00元

220.《马季相声选》马季 四川人民版 1980/08/ 1.00元

221.《马季相声选》马季 内蒙古人民版 1989/04/ 2.60元

222.《侯耀文石富宽舞台相声作品选集》侯耀文 中国文联版 2000/08/ 80.00元

223.《官场斗》殷文硕 黄河文艺版 1985/12/ 2.40元

224.《姜宝林相声选》姜宝林 百花文艺版 1989/09/ 4.85元

225.《姜昆李文华相声选》姜昆 李文华 广播版 1981/08/ 0.70元

226.《姜昆李文华新相声选》姜昆 李文华 湖南人民版 1985/03/ 1.00元

227.《虎口遐想——姜昆梁左相声集》姜昆 梁左 文化艺术版 1992/07/ 3.60元

228.《姜昆表演相声精品集》姜昆 文化艺术版 2004/03/ 35.00元

四、相声史论及传记等:

301.《相声介绍》顾也文 文娱版 1952/

302.《相声的表演》侯宝林 上海文化版 1957/ 0.12元

303.《相声论丛》(第一辑)本社编 上海文化版 1957/12/ 0.38元

304.《怎样表演相声》里竹 春风文艺版 1959/ 0.13元

305.《怎样写相声》里竹 辽宁人民版 1959/ 0.20元

306.《谈谈编写相声》张棣华 江苏文艺版 1959/ 0.08元

307.《相声写作知识》纪元 春风文艺版 1979/11/ 0.18元

308.《相声艺术论集》侯宝林 薛宝琨 汪景寿 李万鹏 黑龙江人民版 1981/10/ 0.62元

309.《相声溯源》侯宝林 薛宝琨 汪景寿 李万鹏 人民文学版 1982/05/ 0.72元

310.《相声史杂谈》金名 福建人民版 1984/01/ 0.55元 311.《中国的相声》薛宝琨 人民版 1985/06/ 1.00元

312.《中国相声史》王决等 北京燕山版 1995/06/ 12.00元

313.《相声表演漫谈》罗荣寿 上海文艺版 1979/02/ 0.26元 314.《相声艺术漫谈》马季 广东人民版 1980/11/ 0.60元

315.《相声艺术与笑》王力叶 广播版 1982/07/ 0.40元

316.《相声艺术的奥秘》刘梓钰 百花文艺版 1990/03/ 3.90元

317.《相声艺术入门》余钊 北京广院版 1992/06/ 5.85元

318.《相声艺术论》汪景寿 藤田香 北京大学版 1992/08/ 10.00元

319.《相声行内轶闻》殷文硕 王决 黄河文艺版 1988/05/ 1.94元

320.《相声审美心理学》王秀勋 延边大学版 2001/09/ 20.00元

321.《相声修辞模式》卢盛萱 江西高校版 1991/08/ 2.95元

322.《侯宝林谈相声》侯宝林 黑龙江人民版 1983/02/ 0.91元

323.《笑谈相声》于万海 王决 宝文堂 1987/07/ 1.40元

324.《相声世界走透透》冯翊纲等 广西师大版 2003/09/ 24.80元

325.《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薛宝琨 黑龙江人民版 1983/02/ 0.70元

326.《论苏文茂的相声艺术》刘梓钰主编 百花文艺版 1993/11/ 5.50元

327.《刘文亨和他的相声艺术》倪钟之主编 中国文联版 2000/01/ 20.80元

328.《李文华与相声艺术》一凡主编 北京燕山版 1993/11/ 5.00元

329.《唐杰忠与捧哏艺术》唐杰忠艺术生活四十周年组委会编印 1991/06/ ——

330.《相声群星》陈连升 孙立生 山东文艺版 1988/06/ 3.15元

331.《中国十二笑星》张跃铭 春秋版 1988/03/ 1.30元 332.《笑林十大巨星》张苌 中国国际广播版 1991/04/ 3.35元

333.《当代笑星》王丹蕾 青岛版 1990/04/ 4.15元

334.《马三立别传》刘连群 百花文艺版 1991/04/ 6.00元

335.《侯宝林自传》(上)侯宝林 黑龙江人民版 1982/04/ 0.65元

336.《我的青少年时代》侯宝林 北京版 1982/01/ 0.24元

337.《侯宝林和他的儿女们》侯珍(錱)谈宝森主编 大众文艺版 1996/10/ 25.80元

338.《魏文亮的故事》魏巍 百花文艺版 2001/10/ 32.00元

339.《笑佛唐杰忠》张永和 黄箭 赵福玉等 华龄版 1994/11/ 25.00元

340.《金斗广记》李金斗 作家版 1999/01/ 18.80元

341.《笑面人生》姜昆 上海人民版 1996/12/ 20.00元

342.《姜昆外传——中国笑星写实》青汶 台海版 1997/09/ 21.50元

343.《相声以外》姜昆 浙江人民版 1985/05/ 0.68元

补缺:

「侯宝林的幽默」,方成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总共分析了大约三十段侯宝林表演的相声,部分内容曾经在「曲艺」杂志连载发表。

「何迟自传」,何迟口述,王天颐、陈建瓶、何畏记录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于北京出版,共424页。

「相声艺术讲座」,于万海、王决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出版,共226页。本书内容与「笑谈相声」基本上是一样的。

「教你学相声」,刘庆成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32开本,共122页。本书属于该出版社之「小学生实用丛书」之一。

「少儿相声选」,马光复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32开本,共183页。本书属于该出版社之「少儿迷你丛书」之一。

「将帅图—多人相声作品集」,执行边即为朱一昆、常祥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共224页,收录了24段新编相声。

「中国相声精粹」,吴文科选编,同心出版社1996年出版,共542页,收录了单口相声17篇,对口相声33篇,群口相声2篇。

「纪元、大良相声小品百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共677页,收录了纪元、大良创作之相声73篇,小品27篇。本书属于该出版社之「沈阳戏剧丛书

(三)」。

「科学相声集」,郝爱民、谈宝森着,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年出版,共249页,共收录了32篇科学相声。

「科学小品与相声」,杨在钧编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282页,共收录了科学相声24篇,科学小品文章40篇。本书属于该出版社「让科学叩开智慧之门丛书」之一。

《毛主席听我说相声》侯宝林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3/11 13.35元发行量仅1690册。本书收有多张侯宝林表演照,及为毛主席说过的相声文本。

《相声名作与欣赏》杨国钧 主编 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0/10 48.80元 发行量4000册(全书分《传统篇》《现代篇》,共两册)

书籍明细 书籍 篇7

一、书籍的初级形态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表达方式依赖于某一物质的体现。这种物质载体通过文字、符号、图形记载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理想,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工具。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这一物质载体也在不断的变化。

我国最早的活动记载是结绳记事。随后陶器上的符号、甲骨文、钟鼎文、石刻资料等虽不能称为书籍, 但在功能上已具备了书籍组成部分中的一些因素, 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是社会发展促使生成的书籍初级形态。

二、书籍的正规形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书籍逐渐出现正规的形态。书籍的正规形态, 是指以传播知识、宣传经验和思想为目的, 以书、写、刻、印的方式经过创作和编辑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事物。书籍的演变离不开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制作材料、二是制作方法、三是便于翻查、四是收藏保护。因此正规形态的书籍装帧形式也要适应这四大要素, 先后出现简册书、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形式。

这些书籍形态的每一次发展都弥补了之前的缺陷。竹简始于商代, 延续到后汉, 竹制的叫简策。缣帛轻巧便于收纳弥补了简策繁重的缺陷;纸张的发明弥补了缣帛贵而不能普遍使用的缺陷;经折装弥补了卷轴书籍不适合佛经典籍的使用的缺陷;旋风装与唐代诗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是作为类似现代字典一类工具书作用的形式而存在, 是卷轴装另一方向的转变;蝴蝶装弥补了旋风装不必要的粘连和折叠手续, 从外表看接近现在的平装书;包背装弥补蝴蝶装文字页面相互粘连的缺陷;线装书弥补了包背装易脱落不牢固的缺陷。历史表明, 这些书籍形态发展的每一次弥补在漫长的历史中都是向现在正规常态书籍迈进了一大步。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理念

(一) 书籍整体设计概念的加强

书籍是立体的建筑, 人在手触、目视、心读之中, 与书之间产生具有动感的交流。书籍装帧设计不仅包含封面的设计而且也包含读者参与阅读过程中与书籍产生的一些互动过程, 这个过程能让读者清晰的了解到作者的思想与内涵。因此, 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二) 对书卷气息的尊重

书籍主要由两大结构组成:书稿内容和书籍装帧, 且二者要协调一致。书籍装帧是要以恰当的配色、严格的文字编排、精确的图像运用、合适纸张的选择以及工艺来表现作者意图、内容涵义以及为情节作铺垫。中国艺术自古讲究气韵流动与写意审美, 强调对物品的形的表现以及作者的主观感受。其讲究的重点是修养和格调, 这种书卷气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领域造成了一定影响, 致使设计师们对表达虚空意境的“白”尤为钟爱。

(三) 本土文化的回归

创造性的再现民族和传统特色, 使其有效的和现代文化融合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的表现符号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潮流。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里, 表达中国独特文化艺术象征的物体有:书法、篆刻、中国画、风筝、剪纸、脸谱、泥塑等。只有将我国这些特有的传统元素创造性的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的书籍装帧设计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

(四) 书籍体现秩序美

秩序美是指整个结构具有美的表现力。过去的书籍主要从实用功能出发不断演变, 在装帧设计上单调不讲究。将纷乱无秩序的文字和图像以和谐的方式组成具有一定美感的画面, 使文字也成为画面中的一种图像而存在, 是现在装帧设计的主要手段。这种组构方式产生的美感是超越单纯知识传递作用的。在书籍与书籍之间也形成一种秩序之美, 这种美来自设计者对内容的理解后经过精心设计和排列组成, 这种美多形式却又不失整体性, 摆脱了以往系列丛书主题杂乱不整体的缺陷, 使系列、大型丛书变得活泼而多彩。

(五) 关注书籍的材质工艺之美

材质工艺是书籍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材质和工艺手段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以及触觉的感受是不同的。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 材质和工艺是书籍在表达作者个性和内容的延续。因此设计师要充分考虑书籍的整体加工工艺, 了解各种材质的特性。

制作书籍的工艺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审美特征的。纸张的颜色、持久性、拉力程度都具有一定科学性分析;材质的选择和合适的工艺不仅决定了书籍的形态美, 而且从另一角度有效地延伸和扩展作者的思想内容。

(六) 书籍设计体制的多元化发展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这五种感官经过事物刺激传达所接受信息是直接和全面的。从书籍上来说, 书籍装帧设计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翻阅书籍时纸张磨合的声音直接刺激人们听觉;油墨、纸张的自然气息直接刺激人们的嗅觉;纸张的物理特性直接刺激人们的触觉;知识带来的精神满足给人以美的享受刺激人们的味觉。由此可看出, 书籍带来的是全方位的立体感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五感, 这五种感官刺激也决定了未来书籍装帧设计的趋势。

现代的书籍装帧理念不仅是世界文化融合的结晶, 而且符合人们精神文化追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来自民族传统文化基础所形成多元化和人性化的装帧表现形式, 不仅体现了每个民族的精神个性和文化特征, 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书籍上的一次蓬勃的复兴。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审会编.《中国最美的书》[M].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 2006年10月第1版

[2]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 2006年10月

书籍装帧漫谈 篇8

鲁迅对书籍装帧——封面的提倡,可说是不遗余力的。由于他的博学多能,对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有精深的研究,所以出自他设计的书籍,风格非常优美新颖,例如他运用我国线装书的传统形式,设计了《北平笺谱》的封面和扉页、序言、目次等,这本书用幽静的暗蓝色宣纸作封面,书名用签条形式,请沈兼士题字,用白色宣纸加框,黑字朱印,粘贴在书面的左边偏上角,用粗线条装订,一派清丽悦目的风格,使人爱不忍释。扉页请天行山鬼(即魏建功)题字,字体近似唐人写经,古朴可喜。序言请郭绍虞用秀丽的行书挥写,活泼流畅,使人在阅读序言的同时获得书法的欣赏;目次也由天行山鬼书写。对笺谱的绘画者及刻版者这一项的设计,也是别开生面的,凡是找不到刻版者的姓名的地方,用一条与刻版者姓名等长等宽的长方黑块代之,这是动过脑筋的好设计;笺谱的幅式有大小宽窄,所放的位置也曾经过严密的考虑,都给与最恰当的安排,这些都是必须对古典版式有一定的素养才能作出来的优秀设计。后来鲁迅又把这种古典式的、仅用文字作为素材的封面设计,运用到他的著作《呐喊》的封面上来。就是把古书封面的直长方形的书名签条改变为横长方形的一个书名色块,签条的粗线框改变为细线框围在色块的四周,书名不用名家题字,采用了图案字,横列在色块的正中,略偏于上半部,下列作者姓名,翻成阴文,用黑色印在深红色的书面纸上,位置居中,而略略偏于上方。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后来效法的人也很多。鲁迅的一些著作如《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不下近十种,也都是运用的这种设计,均由鲁迅自己手写书名及作者姓名,极其淳朴的用一行黑宇印在洁白的封面上,看去非常庄重雅洁,耐人寻味,和那些花哨得使人眼花缭乱的卖弄小聪明的设计,不可同日而语。

封面设计可以仅仅作为书籍的精美的装饰,也可以把书籍的内容高度概括而成为形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鲁迅在封面设计上的主张则偏重于作为书籍的精美的装饰,但并不排斥后两者。鲁迅在这方面的大力提倡,引起了整个文化界和出版界的注意。他培养和扶植的最著名的设计者是陶元庆。陶元庆为鲁迅的绝大部分著作设计了极其优秀的封面,他为鲁迅以及为许钦文所设计的封面,大部分是作为装饰的,如鲁迅的《苦闷的象征》、《唐宋传奇集》,许钦文的《故乡》、《鼻涕阿二》等等。也有把书籍的内容概括成为形象的,如鲁迅的《朝花夕拾》、《彷徨》等等。其中的《坟》一书,鲁迅曾写信请他做出只作为书籍的装饰,可以与书的内容无关的设计,但陶元庆却没有这样,他作出了象现在大家所见到的那本《坟》的封面设计,其中有树木、棺材、土坟等形象。陶元庆之所以能取得这种独特的风格,不是单靠他的孤立的绘画技术,他能够从书籍装帧之外求书籍装帧。陶元庆无论在诗文方面,国画和西画方面,都有一定的修养。他的国画大写意花卉,接受了八大山人、石涛的传统,所以具有他们的神韵,他曾经为我画过一幅墨梅,可惜在抗日战争中遗失了。他的旧体诗词,清新可诵。他的新体诗,是属于哲理一派的。他的油画、水彩画、粉画,受后期印象派的影响极深,作品都是极其精炼的,有《父亲负米回来的时候》、《烧剩的应天塔》、《卖轻气球者》、《落红》等等佳作。曾经在开明书店出过一本集子,叫做《元庆画集》。他死后这些杰作保存在许钦文所建的陶元庆纪念馆里,不幸在抗日战争中全部遗失了。他为鲁迅所作的木炭肖像,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鲁迅纪念馆里。他的书法不同于任何一家,虽然研习过许多碑帖,但还是有他自己的一种潇洒的体子。陶元庆的学问是比较渊博的,用这种渊博来培植他的专,就出现了象他那样的独特的风格。我们从事封面设计工作应该象他那样,多涉猎一些别的学问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以便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年纪只有二十出头一点。那时我读完了艺术师范,学习了西洋绘画和西洋音乐。一面在当时的月刊《新女性》上按期发表创作的抒情歌曲,后来出了三个集子:《摘花》、《金梦》、《夜曲》。我研究了音乐,就想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尽量和封面设计结合起来,当然,音乐语言不就是绘画语言,也不就是封面设计语言,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运用。封面设计,也应该有旋律,有节奏。音响的效果等于色彩的效果,如果把从事音乐创作的手法,用到封面设计中去,所取得的效果一定会不同寻常。比如一个歌剧,首先有一个序曲,通过序曲的音乐语言,可以调整听众聆听观赏歌剧的情绪,使之对歌剧的内容先有一个大轮廓,再逐渐被引进到歌剧的音乐和剧情中去,使之陶醉,得到艺术的享受。封面设计也有这种作用,可以说封面就等于歌剧的序曲。唐代有一位大书法家张旭,他有一次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以后,从舞剑的姿态中得到了启发,使他的书法更提高了一步;他又看见了一队挑担的农妇,那种挑着担子走路的左摆右扭的姿态,又使他的书法提高了一步。我们也要善于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才能创造独特新颖的自己的风格。我也曾学过篆刻,篆刻是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我国独有的艺术,它很讲究分朱布白,宽的地方可以走马,密的地方不可插针,这种虚实的结构,可以直接运用到封面设计上;刻印要藏巧于拙,要求朴实无华,但又要求雍容婉约,这种技法也可以应用到封面设计上去;篆刻要求刀法简练,干净利落,一丝不苟,封面的制作似乎也应该如此。要使篆刻的格调高,形式雅,如果不多读书,那是无法获得的,我们从事书籍装帧,不读万卷书,单凭画几笔,一定会陷入干巴巴的毫无趣味的泥坑。我还感觉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对装帧艺术工作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修养,这可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构思,创作方法。我们作封面如果能汲取古典诗词的那种意境和形容比兴,必能作出使人百看不厌的作品来。如果我们能广收博取,触类旁通,并由此举一反三,对丰富自己的创作无疑是大有好处的。我有感于这些问题,所以经常在这些方面讨生活。我年轻时候识字不多,语汇太少,我曾经发心通读了两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学生字典》,以后又浏览了唐宋各家的诗词,研习了帖和碑,从柳公权的楷书,写到魏碑、汉碑,又转学怀素的草书,钻研西洋美术史,也钻研云岗、龙门的石刻,钟鼎的和砖瓦的纹样和文字。民间的各种实用的东西,如丝绸棉布上的纹样,建筑上的砖刻木雕,各种小摆饰等等,也都是良好的学习对象。除了这些静止的,还有动的,社会的,如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动态,我们都要注意,在这种场合观察、学习,以丰富我们的创作。

我最初学习图案,试作封面时所用的参考书都是日本的,因而就受了日本的影响,其实日本的封面设计上的形象和色彩,很多是从我国敦煌石窟艺术以及其他古典的艺术中吸收过去的,对他们的影响很深。我从日本封面上去学习被他们一枝一叶搬过去的敦煌石窟艺术等等,不如直接研究敦煌石窟艺术,这样就不会受他们的限制,可以看到全貌。我就努力在这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我也和鲁迅、陶元庆交换过封面设计要不要采取民族风格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要有民族风格。因此,我们扩大了取法的范围,除了敦煌石窟艺术之外,还学习了汉代的石刻人物,武梁祠石刻,孝堂山石刻,以及六朝的云岗石刻,龙门山摩崖,还研究了周秦的青铜器等等,在这种研习之下,我就作出了象《古代的人》、《中原的蛮族》、《东方杂志》、《民十三之故宫》等等的封面。这些作品中,不少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当然,在今天看来,未必件件都好,总觉得比较粗糙了一些,也算是抛砖引玉吧。

采取民族风格,并不是排斥接受新的东西,我在装帧工作中也有意识地注意吸收新的技巧。例如我为沈雁冰的《雪人》一书所作的封面,着眼于雪这一事物。如果如实地把六出的雪花描下来作为设计的素材,当然未始不可,但总觉得太嫌写实,和科学的图解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通过意匠,把它变化成为似而不似的样子,再加上日光反射的色彩,形成图案,作为《雪人》的封面。又如为巴金的《新生》所作的封面,我在石砌上从日光的影射中画出一枝小草,来象征新生,这种新生说明是艰苦的,不容易的,它不是从石砌的缝中强硬地生出来的么?技法不用由浓到淡的照相式的层次,而用无数细点来表现疏密浓淡,这就觉得新颖而有艺术意味了。

近年来,人们经常讨论封面设计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我们以为民族化和现代化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民族化,只有现代化,就分别不出这是出于哪个国家的作品,仅仅民族化,老是在一成不变的古老的东西里翻筋斗,也是没有出息的。民族化不能停留在模仿、搬用上,现代化也要有别于一般商品化的设计。如果一个封面设计的和一般商品一样,仅仅着眼在说明商品的本身,以作为推广宣传的工具,那也过于浅薄。封面设计最怕作为书籍的低级图解,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封面设计的艺术意味和艺术价值。

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从“五四”运动以后,经过鲁迅先生、陶元庆和曾致力于书籍装帧的艺术家们如司徒乔、丰子恺、陈之佛、张光宇、张正宇、郑川谷、沈振黄、莫志恒、蔡振华以及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认为即使和世界水平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只是在印刷技术和装帧材料上,还有逊于先进国家。这也是无可讳言的。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并不亚于其他民族,只要重视起来,认真对待,我们不仅可以赶上,而且也一定可以超过外国。如果能够得到印刷技术和装帧材料的配合,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必定会更放异彩。

上一篇:一路上有你初二作文500字下一篇:初中英语作文我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