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精选11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关键词: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一、前言
农村留守少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这些留守少年大多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亲戚及父母的朋友住在一起,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给他们的实际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再加上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很多留守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得不到合理的引导与调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少年心理现状分析
1.自我意识强。农村留守少年最先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是自我意识强。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不能够正确地认知自我、悦纳自我,且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敏感期,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顾忌、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留守少年特别注重别人对自身的评价,顾忌自身形象问题,爱面子,好胜心强但内心又极为脆弱。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容易冲动、偏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留守少年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
2.人际交往缺乏。农村留守少年碍于课余活动较少,与学生、教师的互动交流仅限于在课堂之上,很多留守儿童明显具有孤僻、空虚、失落、孤独的心理状态,人际交往经验缺失,再加上个体的性格差异与心理缺陷,造成与周围人群的矛盾与冲突,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受挫。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少年生活在“隔代家庭”或与父母一方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持久的关爱与时刻关注,造成了学生情感的缺失与心理健康失衡,再加上家庭的贫困,更容易造成留守少年自卑、逆反、焦虑、偏激及孤僻的心理缺陷,心理问题极为突出。
三、引起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农村家庭的家长教育经验缺乏且对孩子的心理引导与教育知识欠缺,在对待留守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只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农村家庭教育形式为:(1)放任孩子自由成长,家长没有加以约束与管理;(2)家长因经济条件差而经常争吵,孩子在此过程中,心理难免养成偏激、暴躁的负面情绪。(3)一些家长只是片面管理学生的成绩好坏,忽视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对留守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引导。
2.社会方面。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普遍固有的“小农经济意识”,农民农闲时打发时间多是打牌、甚至赌博,对文化教育不重视,碍于年龄,农村留守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农村留守少年极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一些农村网吧管理极为松懈,留守少年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与约束,很多学生不惜旷课出去上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依靠打游戏、聊天等摆脱孤独,自我封闭严重,与现实生活脱节,造成留守少年情感、认知与心理错位。
3.学生个体方面。学生个体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留守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初期,情绪极不稳定,容易大起大落,且“两性”关系开始萌芽,给精神上带来种种烦恼,易出现恐惧、情绪低落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留守少年的心理发育及学业完成;(2)农村留守少年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考虑未来、开始探讨人生的意义,开始意识到美好愿望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很多时候,农村留守少年不能很好地应对这些一般性心理问题,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发展,最终影响了留守少年的身心健康发育。
四、加强农村留守少年心理教育的对策
1.加强素质教育。目前,一些农村教育还是延续旧的教育观念,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内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或是简单地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可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农村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新观念,促进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矫正治疗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使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很好地融合,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反过来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突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及吃、穿、用花销,忽视对留守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视。家长应多与留守少年进行心灵上的沟通,除了关注与叮嘱学生的身体、学习,还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及时解决留守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教师还应利用好家长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起家长重视。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及时家访,与家长及时沟通留守少年的学习及心理情况。
3.优化社会环境。农村文化教育资源匮乏,农村的建设发展约束了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一些农村固有的观念及人际环境对留守少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净化农村教育环境很有必要。如加强农村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的监管,防止留守少年进入成年人的娱乐场所;不向留守少年出售不健康的刊物。同时,还应呼吁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少年心理健康进行关注,注重学校间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发展差距。
五、总结
农村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农村教育一线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积极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对农村留守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引导留守少年全面、健康、乐观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赖以柱,蒋常香.试论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J].农业考古,2010,(03):227-229.
[2]张桂坚.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珠江教育论坛,2013,(02):75-76.
[3]蔡重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一、形成原因
1.家庭环境的原因
由于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特殊的环境中长大,导致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许多农村留守学生因“情感饥饿”,并且农村留守学生的代养人多数是祖辈,教育观念陈旧,对学生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难以给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上的帮助和疏导。家长的偶尔关心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出发,经常向孩子提出许多孩子无法达到的要求,从而使其产生了自卑、抑郁、自我封闭,或产生厌学、放弃的心理,有时甚至会有憎恨、仇视等不良心理。
2.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将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1)教师在校的敬业精神,处世态度,言谈举止,衣着打扮最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的言行稍有不佳,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或使学生人格品行受损而产生心理问题。(2)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3)校园文化的影响。既有静态的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也有动态的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等,这对学生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环境培养人,环境造就人。
3.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因,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为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社会也有泛滥的不良环境,如,网络和社会中不健康的东西,使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沉迷网络,产生歪曲的心理,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或涉足禁区,堕落下去,或从事违法活动,未进大学,先进班房。
二、對策
1.对于“留守”学生,老师要施以加倍的爱心,用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心来理解孩子,但也要做到“严”“爱”有度
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学习差、纪律差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从小受教育的情况等,做到对症下药。对爷爷、奶奶过分溺爱的孩子,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地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健康地成长。
2.对于“留守”学生,父母要施以正确的爱与教育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要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孩子多接受来自父母的爱与教育。多与子女交流最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或谈谈身边的趣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如果出现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了解情况,弄清原因,协同班主任一起解决。要时刻让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当然这种爱是科学的、有原则的,不能无条件地溺爱和顺从孩子,也不能不弄清原因而过分地批评和呵斥孩子。
3.对于“留守”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复杂工程,单方面很难解决,而应该多管齐下,不能停留在班主任发现留守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才找来谈话解决的层面。学校要全面统筹、系统规划:(1)建立起留守生档案。(2)对留守学生做到全程跟踪。(3)学校要建立与父母联系的长效机制。(4)开设留守学生心理讲座与咨询。(5)开展关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思想教育的课题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留守学生这一群体还在扩大,留守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现状既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三农”问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关键字】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引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就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跟随着父母,只好继续留在农村。2005年5月23日,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从政府层面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留守儿童被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并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全体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因而一直为教育界及全社会所关注。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不仅关系到农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及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张,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目标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 1
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思想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孩子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14周岁以上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家庭成员及多种角色的缺失和不到位,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
(一)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一方面,外出务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习。
(二)关注不够,辍学现象严重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中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较高,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思想上的交流、人格的培养,许多学生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走上辍学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宽裕,有些外出务工者形成了 “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因此,在农村地区学校流失的学生中间,父母双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三)缺乏管教,道德滑坡趋势明显
调查显示,在学校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当数量来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沾染上吸烟、喝酒、赌博、偷摸等恶习。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常年在外,感觉亏欠孩子很多,因而就尽量从金钱上弥补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点。一些孩子对金钱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亲情,心理失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
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产生许多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极易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家庭教育的缺位还表现在,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及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
(二)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
一方面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学校很少针对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外出务工而在学习和品行方面产生偏差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之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许多老师认为带好一个差生不如培养一个好学生,便对那些成绩差、升学无望的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另一方面农村师资队伍弱,教学质量差。由于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学校德育的弱化和心理教育的空白也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大多是纸上谈兵,而且一周仅有的一节品德课多被语文数学等主课替代。至于心理教育更是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通和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多
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以及所需的人文环境。另外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民工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了一系列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如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普遍存在。
正是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存在才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端正态度,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大事。因此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第一、适时调整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政策。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有当地教育资源。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造成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享受同等待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的增加。第二、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大量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从2004年起,中央投入专项资金3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补助“两基”攻坚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帮助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学。这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三、重视儿童学前教育。十七大指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快普
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教育意识,并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指导。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的机会,使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通过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他们对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能有更多心理层面的关心,(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便是影响儿童成长的最主要阵地。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第一、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了解儿童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了解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讲座;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巧等,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
第二、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以便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有条件的学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咨询辅导,这些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第三、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情感缺乏而存在一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问题儿童”,教师应从各个角度去激励、关心他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及尊严感,从而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者本身树立好榜样作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
第二、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受所生活的社区影响也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临时监护人座谈会,让大家增进交流,相互吸取有益经验。
第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农村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留守儿童,不要让他们成为社会的负担。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
参考文献:
[1]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 [J].教育研究, 2004(10): 15-18.[2]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EB/OL].(2008-02-27)[2009-02-28] http:///.[3]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1、存在问题
关注问题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因此,班主任应该专注于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并从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进而加以理性整理和分析。
(1)父母关爱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带领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启发者。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外出工作,并未给留守儿童提供童年的成长陪伴、情感抚慰与认知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并未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教养。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关爱与陪伴的缺失,往往会在知识认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自卑,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向他人表示友好。可以说,父母关爱的缺失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出现偏差,且无法进行正常、友爱的人际交往。
(2)忽略学生心理健康
大量的资料和教学经验显示,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的照顾,往往由祖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陪伴,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养”而不“育”的情况出现,祖父母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和教育,仅仅以“吃饱穿暖”作为照顾的原则,而不顾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因此,在这种家庭教育当中,就会出现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敏感、易怒、难以调教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3)家庭留居人口教育能力有限
当父母外出进行务工后,学生大多会寄养在亲戚家庭中或者由祖父母等老人照顾。但是,由于精力有限或文化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教育效果较差,往往不能与学校教育保持在同等的水平,也不能为学校教育提供家校共育的条件和补充教学。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家庭留居人口对于留守儿童的教学能力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探究欲望。同时,由于留居人口的知识与能力有限,也无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正常的亲情陪伴,导致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知识认知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解决对策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出现问题了不要紧,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儿童一起,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一棵棵幼嫩的小树苗沿着笔直的方向成长,终成参天大树。
(1)教师陪伴、建立帮扶小组
当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出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积极承担其教育与陪伴的职责。通过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统计,合理利用课后的时间,在课下为学生进行知识辅导和生活陪伴,并适时开展课外活动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收获自信、在游戏中收获友情。同时,将班级中能力较强的学生选出来作为帮扶小组的组长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在优秀学生的带动和影响下,调节学习状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自信、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校园生活。因此,班主任可以采用班主任陪伴成长、同学共同进步的方式来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堂上和课后的陪伴,使学生在师生情和友情中弥补亲情的缺失,并借此逐渐健全留守儿童的情感与心智。
(2)心理疏导
班主任应该专门抽出课下的一部分固定的时间作为心理疏导专用时间,可以以“知心姐姐听你说”为名开展心理辅导,班主任可通过日常观察来寻找心理疏导对象或凭借留守儿童的主动倾诉来进行心理专业辅导。同时,班主任应该借助心理辅导手段告知学生合理梳理不良情绪的方式,并告诉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很正常,但是必须要学会自我纾解,可以借助自己的日常爱好和运动来缓解,也可以通过与教师和朋友交流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缓解。班主任需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指向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对话纾解心理压力、找到合理的压力释放口,并学会积极应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进而完善德、智、体、美的教育培养。
(3)家访活动的开展
班主任应该定期进行家访,通过实地考察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并通过与家庭中留居人口的沟通、交流来提升留守儿童的教养效果,使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尽可能得到全方位的关照。同时,定期家访也可以给留守儿童一份“被关注”的心里安慰,使留守儿童尽可能多得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注和关爱。
(4)改善教育资源
班主任应该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教育资源,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在多媒体兴盛的时代,很多留守儿童见识较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生在农村无法获取外界的新鲜信息,无法及时获知社会上的大事小情。于是,班主任可以通过手机新闻每天定时为学生播报新闻,使学生在教室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聆听外面的世界,感受更广阔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改善和新颖教育资源的提供来增加留守儿童的知识认知和与外面世界的接触,并借此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认知与能力培养平台。
1. 没有归属感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 将子女安排给父母或其他亲属共同生活或单独生活, 是导致其子女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由于临时监护人所提供的大都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 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 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唯我独尊等不良性格, 在家里顶撞祖辈, 在学校纪律散漫, 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气。
2. 性格孤僻、不善交往
隔代抚养进城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祖辈, 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 这很容易造成留守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胆怯、被动等个性特征。调查发现, 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 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农民工子女”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3. 缺乏学习动机
本来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 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 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出现学习观念淡薄,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留守儿童因学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或被同学讥笑, 由此倍感受到冷落和打击, 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和害怕, 经常逃学, 被老师和同学批评后更加不喜欢学习,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俗话说, 心病还需心药治。消除留守儿童的弱势心理还是应立足于心理策略上, 有意识地通过心理途径帮助他们转变不良的观念和行为。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异常令人担忧, 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很可能是我国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传统体制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 都形成了排斥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因而农民工不得不将孩子寄留在农村老家, 这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几乎全部落在学校教育的肩上。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的几点对策着手。
1. 家长要加强正确的教育引导
一个人的一生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 应该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作为家长, 要以身作则, 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 勉励子女学会做人, 刻苦努力学习, 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才能收获。
2. 学校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指导, 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其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出板报、练歌舞、练书法、画画等多种活动, 使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三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性格孤僻等不足往往因人而异,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师要随时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 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四是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家长共同配合, 用爱心、耐心、诚心去关心爱护学生。
3. 社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 导致农民工子女面临种种问题, 如上学困难、心理压力大等, 这在某种程度上即意味着我们社会公正的缺位。用制度把人分成权利存在差异的不同群体, 使农民工子女感觉到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 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强烈的不平等, 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 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社会的对抗情绪, 出现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问题等行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 我们应当把平等的权利一视同仁地提供给每一个孩子。
缺乏监管,影响学习成绩。留守儿童虽然都有把书读好的美好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在这些差生中,有些是缺乏父母监管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比较贪玩,但愿意学习;有些是基础差学习上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非常无奈,但有把书读好的强烈愿望;有些是厌学、逃学、自暴自弃,家里无人管,学校管不好。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身心健康。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少数留守儿童寄养在学校或亲戚家中,有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为了安全起见,双休日把他们关在家中,不让出门。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亲情,身心难以健康成长。如:他们因缺少适合与自己交流的对象,性格孤僻,内心创伤很大。大多数留守儿童在问卷中反映最烦恼的事是不能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最大的心愿是爸爸妈妈能经常回家。而他们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一至二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是关系数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各级政府、学校、家庭和公安部门,都要把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负起责任。
一、政府要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并要经常性组织有关单位深入学校开展关爱活动。同时,村及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代理家长”队伍。学校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儿童”,重点教育监管,让有条件的教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责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经常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留守儿童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缺失,给问题儿童营造家的氛围,让问题儿童也能享受“家”的温暖与幸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众多的留守儿童,在漫漫的等待与一个封闭的环境下,形成的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极为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演愈烈,对孩子的将来,对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全面纳入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引言: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孩子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面对这样一群孤独无助的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心灵的呵护。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心理健康
一、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现状,发展趋势,监护及家庭教育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孩子被留在家里,出现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
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长期与子女分离,缺乏联系,导致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产生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重等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家庭教育存在着空洞:
1、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不高;家长工作时间普遍较长,对子女的教育时间少,甚至无暇顾及;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渠道不通畅,父辈与子辈代沟严重;部分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概念落后,缺乏提高学习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家庭文化气氛不浓;
3、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言教与身教相矛盾。
此外,留守儿童的监护教育问题颇多,主要有隔代监护型,上代监护型即父母的同辈人,自我监护型即自己管教自己等等。
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等、学习动机不足,自控力差,容易出现问题,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甚至导致人格和道德缺失。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叛逆等心理问题出现成了必然事件,问题少年由此而生,给青少年,给社会带来的极为严重影响。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解决对策
所谓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
然而,面对留守儿童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任性、冷漠、内向、孤独、无奈是不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负担,让他们积极融入社会,与社会协调相处,塑造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格形象,形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成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观察,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孤独无助,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缺少温暖,缺少保护,孤独胆怯,无人看管,自由散漫,心理极端,行为怪僻。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据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感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
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面对如上问题,该怎么办,怎么解决?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
童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5.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负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三、研究留守儿童的意义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儿童将是建设的主力军。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力量。
(二)国家政策法规依据
《义务教育法》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发展,就必须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使他们能享受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见,一个只有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智新 · 关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J].教育前沿 , 2009年第5期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年11月4日
[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N].宿迁日报,2008年12月3日
[4]陈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 第04期
[5]马勤·浅谈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9期
[6] 朱骏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新趋势[J].教育导刊 ·幼儿教育,2009年04期
[7]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第7期
[8]李生兰 ·幼儿家庭教育 [M].2006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M].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
[10]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教育科学,2002年第4期。
[11]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2004年 人民出版社
[12]刘金明 ·青少年的心理与咨询[M]2003年 天津教育出版社
[1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 [M]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桑标·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M] 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www.lylsxxxx,net/artcle-show.asp
[16]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9] 杨振球·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青少年犯罪;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以空前的热忱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其中大多数为农民,为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活跃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崭新的航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将近1.8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这庞大的劳工队伍中,青壮年居多,为了经济的原因也为了外出能相互照顾,很多的青年劳工夫妇双方双双外出,留下孩子让其他人代为监管,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我们小组借这次实习的机会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
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万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难以改变,他们即使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也不能享受所谓的“市民待遇”,于是,城市只能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上学。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万计的进城农民工。在为自己拼搏奋斗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几个打工者所无法比及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点而己,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可谁又在想象若干年后的今天,二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将来又是怎么样的呢?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下面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石静博,12岁,家在河南省鄢陵县前石村,和奶奶相依为命。父母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祖孙两个人,所有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奶奶平时下地干活,她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由于没有父母陪伴,奶奶平日里也忙于农活,家里经常是她一个人。据本人妈妈介绍,静博十分内向,平时也不说话,所以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其它朋友,我到她家访问时也只是点点头之类的,不愿意说话。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她正在长身体的时期,却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嘴角都溃烂了,头发都蓬烂得不像样子,听说一直都在脱发。很明显,这是缺少维生素的缘故,可对于这样的家庭又怎么样去补充营养药物呢?她的学习成绩刚开始还不错,还考过第一名,但是后来就不大好了,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从她的眼神里面明显地感受到,她是那么地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理解。她的父母虽然按时寄生活费回来,但是那也是很微弱的收入,他们在外面有时连自己的生活都周转不过来,而且他们还想再要一个男孩,也只能让小静博勉强再上几年学......我们调研中发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实例,在中国农村这样的事情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下将会是我们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及相应对策作具体的分析。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这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打工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经过笔者在调研中的发现与整理,现将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一)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又大,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必然对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目的与理想比较茫然。而最为严重的一点是,导致了失学率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有些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其失学率居然高达50%,实为教育界的悲哀。
(三)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四)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了解,福建省青少年犯罪20%是农村留守儿童所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以上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我们就以上问题试着进行了原因探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不完善和社会教育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根据我们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当今学术研究人员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措施取得的成效,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更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
4、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发挥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良好的措施,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长此以往,它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十分关键的。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解决这个问题努力,我们相信在国家有关措施的实施下,我国的留守儿童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来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许多家长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经商,而其子女却大多留在家乡,或交于年迈的父母看管,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看管,形成留守儿童。据调查:本年度我校“留守学生”共有216人,占在校学生数的21.2%。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在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时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支撑,他们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孤独,他们的成长陪伴着寂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他们非正常化的生活情境。这种非正常化的生活情境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发展。
一、主要心理问题
1.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变化、社会认知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需要有情感倾诉的渠道,需要有成长经验的指导,父母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代养人(受孩子父母的委托,在家帮助照顾孩子的人)忙于自己的事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往往是由比较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就少了一种关怀,少了一种依靠,在和其他享受完整家庭温暖的孩子比较时就少了一种资本,再加上学业不良,又受到各种轻视。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以一种猥亵形象出现,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存在着深深的自卑心理,不敢和别人靠的太近。
(2)被遗弃感(安全感缺失)
在农村,有的儿童从小就与父母分离,一年也见不了父母几次面,有的孩子甚至连父母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众所周知,儿童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庇护,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需要温情和体谅。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有人相伴随,父母的呵护是他们停靠心灵的港湾。如果在孩提的时候,父母就不在身边,孩子就不会体会到亲情的存在,心灵也就少了寄托,没有安全感,就不可能放手的去做事,感受不到受人关注的快乐。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心里永远会有一种缺失的阴影。
(3)怨恨感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会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父母远离他们,是别有用心的,是没有责任心的,是为了抛弃他们这个累赘。看到身边其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样子,心理的不平衡感就会加剧。一旦他们这种心理形成,他们就有可能背叛家庭、背叛社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行为。
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他们与人交往相处能力的下降,结伴难度的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良的影响不但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逐步积累,愈演愈烈,引起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上升为心理疾病。
2.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弗洛尹德认为成人的阴影都能在童年中找到影子。在个性的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而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给孩子的却是残缺的个性影响或教育,这样势必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1)封闭性格
农村“留守儿童”,往往自卑、怯懦、不善言谈、孤僻、敏感、多愁善感、凡事小心谨慎等等,他们通常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不愿和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表现出厌恶,戒备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的快乐,整日忧心忡忡、消极颓废,永远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2)攻击性格(破坏性格),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学业表现差,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注视,只有在其他方面寻求突破口,我行我素、目无尊长、态度粗暴、惹是生非、欺负弱小、散漫无纪,极尽标新立异之能事,常常是同学“告状”的对象,成为众人心中的坏小子。
(3)缺乏生活上、学习上的自信心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残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生活上的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加上父母不在的阴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的信心。他们长时间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受到的成功刺激太少,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即便偶然有了一点成绩也不会有人重视,做事也就越来越糟,甚至陷入一种一做事就做坏的怪圈,因此他们也就失去了必要的信心去支撑他们的行为。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立情绪与行为的反社会因素比较严重。
二、原因探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性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
1、“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
各中小学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各中小学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儿童”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疾障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多形式培训委托监护人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护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6、从多层面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资源,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水平。
对于数目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单靠少数的社会工作专家和学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从多层面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资源。譬如,高校在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作用,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个案追踪调查与辅导来有效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疾患;同时,应对农村“留守儿童”现在的家庭监护人和父母定期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相关知识培训,从家庭层面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水平;同时还应积极介入到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一方面由社会工作人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治疗;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动员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能力。在拓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资源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人员还应尽可能动员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增设社会工作辅导员岗位,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疏通长效运作渠道。可以说,社会工作人员在此不仅是专业辅导人员,还是资源的动员者。为此,社会工作人员还可以嫁接起城乡沟通的渠道,一方面通过城乡手拉手活动来争取城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援助;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社会政策层面呼吁社会更多地去关注儿童,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
最后,社会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成效进行评估,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有效的社会工作模式,以更好地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疾患,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留守儿童”。
总之,“留守儿童”是学校成员中的一部分,师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学习上,营造良好的氛围;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心理上,积极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同非留守儿童一样,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新世纪合格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
2、 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121-124.
3、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
4、陈少华,马勇琼.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探析[J]. 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4):177-180.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07-08
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11-3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01-1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心理问题的社会调查01-08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看法05-2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