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共11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于是他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据说,他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有时一天就中毒达70多次,最后终于知道了哪些东西可以吃。传说中炎帝首先教人选择土地的干湿、肥瘠、高低,教人观察气候,选择五谷的类别,并制作劳动工具。所以后世把炎帝称为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2。华夏族的形成

师:随着炎帝、黄帝部落逐渐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和财富,双方产生尖锐矛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各个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大量远古传说中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传说。我想知道同

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得到了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发言,畅谈本课学习的感悟和收获。

【课堂延伸】

1。探讨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和联系。

2。收集有关炎黄、尧舜禹的成语或典故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2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3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内容距今久远,时间跨度很大,学生掌握本课知识有一定难度。

课前准备:1、教师认真备写教案、备教材、备学生。

2、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自学知识。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讲述课本导入框有关亚当、夏娃,以及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1、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掌握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学展讲练:

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自学题目,教师结合学生自学、

完成题目情况,进行精讲。)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时间: ;

发现地点: 。

2、生产生活情况:已经会 和 。

3、元谋人在中国的地位: 。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 ;发现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

3、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 ,形成了早期的 。

5、用火情况:会使用 还会 。他们用火 ,

驱赶野兽,还用火 、 。

6、火使用的意义: 。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 ;地点: 。

2、体质特征 ;生产工具: 。

4、生活情况:他们会人工 ,靠采集、 为生,还会捕鱼。

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贫富差别。形成了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的 。

二、合作探究

1、完成课本P3动脑筋。

2、完成课本P4动脑筋。

三、精讲点拨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进步之处:(P6)

类别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体质特征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使用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

磨光和钻孔技术 火的使用 天然火 会人工取火 社会组织 原始群落 氏族公社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几种主要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几条重要的铁路交通路线;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寻、收集、整理、演示作业进一步了解考察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的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考察体会和他人交流的能力。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上网技巧,培养学生上网查寻、收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了解社会的兴趣;通过网上游览祖国的美景、名胜和重要城市进行考察、交流和访问,感受到祖国的广袤、博大与美丽,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内容分析

本课从形式上看,是一节网络活动探究课,但从内容上看,则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运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二:第一,临行的准备。出发前首先讨论、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线路是前提。此外,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所考察城市有一定了解,并要讨论、设计好考察或观光、采访地的目的及形式。第二,熟练操作和利用互联网进行模拟旅行及汇报。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应鼓励、支持与帮助各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擅长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呈现自己的调查结果,可以利用电脑用“报告、图片、采访、小品”等方式,或几种方式同时并用。通过此次考察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巨大差异,从而增强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学生分析

在认知能力方面初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有所提高,在明确学习目的后和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所以在课堂整体目标的指导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确立相应的学习重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个人兴趣选择学习角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便于开展网络形式的本次自主探究式课堂活动;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这样便于开展讨论活动;但有认知能力的差异,在注意、记忆、想象和观察等认知能力上,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记忆,有的学生善于听觉记忆,有的善于视觉记忆或混合记忆,在记忆强弱上,有的记忆快而遗忘慢,有的则相反;在想象能力上有的鲜明生动,有的模糊混乱,这样便于开展合作式教学。由于多媒体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多媒体网络教学却能充分借助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真见其人,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学完了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后利用生动而又详实的网络课件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网络作平台处理好教材。给学生一个“模拟旅行”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网络为学生远途旅行提供了可能,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在时间和金钱不可能不现实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能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合作与竞争并存。进行以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由此还能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是为了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间和小组间的合作,合作与竞争并存,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精心设计,处理好师生关系。综合探究课尤其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为此,我在设计“模拟旅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始终。如在“导游”这一情境中,教师扮演游客一起旅行,引导学生做导游,这样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利用教师机平台有效控制教学进程,最终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3.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环境只有拥有黑板、粉笔、书本等简单器具的一个教室。按照传统的教学,就只能凭一张简单的地图和教师的叙述,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了。而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来教学,就能凭借多媒体网络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通过详实的声音、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呈现祖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时间和金钱不允许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模拟旅行”能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既可以让学生领略无法“身体力行”的祖国壮丽河山,又可以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决心。同时基于网络环境的电脑等现代多媒体参与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独立自主的个体,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而本课《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有更多的地理知识图片、图像、资料需要演示和收集,利用建立在网络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便于开展探究、合作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代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最新发展和必然趋势。

在本课教学中如果教师主导地位不突出、课件设计不完善、学生电脑操作不熟练容易出现以下不利影响:1、信息的丰富多元化与目标意识的迷失。学生往往在自主收集信息阶段就迷失在信息汪洋中,甚至利用电脑做起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为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坚定执着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2、课件的精致丰富与学生想象力的缺乏。我们教师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通过研读课文、搜集资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的网络课件一般是流程紧凑合理、资料丰富、精致近乎完美。但是可能是以教师自己的咀嚼欣赏取代学生的涵养品味,以自己的审美倾向排挤了学生的多样化审美,以自己的权威压抑了学生的揣摩与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多留空间给学生展示。3、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与教师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的弱化。学生上网浏览了、下载了、发言了、讨论了、跟贴了,主体地位加强了,教师主导地位反而弱化了,组织教学、控制节奏、引导思考的作用得不到跟进,势必带来课堂教学的失败。虽然一方面学生交流是多元化了,但是另一方面师生交流却淡化了。学生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电脑屏幕,教师不再具有权威。为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各项能力的培养,培养与学生的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有效利用电脑控制平台掌握教学过程,以适应新变化、新需要。

二、教与学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

1.多媒体网络教学符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综合探究课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

本课《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综合探究课包含了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暴涨,老师个人的知识体系非常有限,而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图片、声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实现各项知识的全面搜集和合理利用,学生就可以学到更多更新更全面的.知识。这是本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最有利特点,也充分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特点,因为它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初中阶段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文科课程。由于多媒体网络能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又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超媒体、交互性等特点,甚至还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实验学习环境空间,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因此,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自由选择学习资源,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由于受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实现这一目标,而多媒体网络教学却能充分借助动感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深情的文字,丰富的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较真实”的地理时空感,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每次上多媒体网络课学生都争先恐后,激动万分。

2.网络课件的内容选择和制作方式的优化需要教师要具备应用电脑的综合能力。

在网络教学最初课件中,我为学生提供过于丰富的学习资料,后来发现资料丰富但这些信息分散、无序,需要调配得法,才能利于教学。因此学生往往在自主收集信息阶段就迷失在信息汪洋中,往往偏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甚至利用电脑做起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为此,我认为应重视培养学生信息采集的目标意识,要求学生坚定执着地完成分配的目标任务。可通过增强目标趣味性、减小问题的切入口、引进奖励机制等办法来解决。否则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资源将使得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导致效果不佳。通过对网络探究学习的模式:WebQuest、拾荒式、Big6、完整式、自主式、主题推进式等课件的制作和课堂实践,我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合理地对教师机和学生机的控制和转播,有效利用电脑控制平台掌握教学过程。所以上课教师应具备熟练操作网络教室设备,制作网络课件和多媒体辅助课件的综合能力。

3.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协作学习的网络探究。

现在网络教学中使用的个别化人机交互课件多是基于Windows平台,这就要求学生对Windows的使用必须熟练。尽管都是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如果学生未能掌握,则必然会在网络课时出现问题,如果总是遇到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我在刚教初一学生时常常遇到类似情景,教师在网络课上总要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技术问题,那么教师又怎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必须熟练。这样,学生上课时才能集中力量学习本节课内容。同时实践表明,以协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更优于个别化学习和课堂讲授。协作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可以是问题解决,也可是专题研究,还可以是个案设计。就象在学习《综合探究三--游历华夏》中,如果只有个别学生探究一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一定是不够全面的。由于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承担最后的结果,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就在与同伴紧密的沟通、协调、合作下逐渐形成。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们对知识产生深层认识,获得最佳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小组间也形成了良性竞争。而网络教学能为协作学习提供最好的学习的平台。

四、教学资源

1.本课用到的网络资源及其网址。

无锡市荡口中学教育在线网站网络课件“游历华夏──网上旅行”

2.本课设计的课件。

聋校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的起源,人类经历了很多的进化,造就今天的文明。

2、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远古人的生活、身体状况,了解远古人类的遗址,聚居地。

3、了解几个远古人类的活动特点。

教学重点:了了解几个远古人类的年代,生活特点。教学难点:归纳远古人类的活动特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了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

1、了解元谋人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现在有一百七十万年左右,他们生活在云南元谋。

2、在地图上找出元谋人生活点。

3、了解北京人生活

4、归纳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点。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二)学习山顶洞人的特点

1、他们生活在一万八千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龙骨上顶部的洞穴里。

2、他们比北京人先进,已经使用磨制骨针和制作装饰品。

3、陕西西安半坡人的特特点。

4、总结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三)总结原始社会特点。

人们过着原始公有制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的差别,人人平等。

三、总结

1、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主要特点。

2、对应排词

磨制骨针

山顶洞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板书设计:

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山顶洞人

半坡人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历史过程。

2、了解禹的功劳,和禹坚持坚强的精神。

3、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禹的功劳,通过学生自读、自己归纳出禹的精神和夏朝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卫生么人们尊称“禹”为“大禹”。教学难点:

阶级社会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我们华夏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新的内容《大禹治水》,了解一位历史伟人。

三、教学新课

(一)了解禹的功劳

1、炎黄的由来

炎:炎帝

黄:黄帝

他们在四千多年前领导部落人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灿烂的华夏文明。

2、黄河流域的三位杰出首领。

3、禹的功劳。

(1)采用疏导流水的办法治水。(2)13年辛劳。(3)三过家门而不入。

(4)中华民族以治理洪水在世界上树立光辉的形象。人们感谢禹领导治水的功劳,尊称他为大禹。

(二)夏朝

1、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

2、我国也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对立阶级。

4、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巩固练习:

1、为什么尊称“禹”为“大禹”。

2、我国从什么朝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四、作业。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禹的功劳:疏导流水的办法治水。

树立治理洪水的光辉形象 ——称“大禹”

2、夏朝

奴隶社会:奴隶主

奴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第三课

教学内容:周武王灭商 教学目标:

1、了解商朝的腐败、暴君的残暴和灭亡的过程,周朝的建立。

2、知道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3、Tt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商朝政治的腐败,通过看图体会牧野之战的激烈场面。

4、懂得残暴终将被人民推翻,仁爱才能得到民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教学重点:

商的灭亡,周朝的建立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大约一千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奴隶社会中一次正义的战争。

二、教学新课:

1、朗读第一段,了解奴隶社会经历的朝代。

夏、商、西周和春秋

2、朗读2-3自然段,了解商朝灭亡原因

说一说暴君对人民的残暴行为。

3、朗读第四段

说一说商王是怎样灭亡的?

4、看周武王灭商路线示意图:看看周武王是怎样灭商的5、看图牧野之战,想象当时的场面,感受激烈的战争。

6、西周的建立:

(1)西武王对百姓的救济

(2)西周的建立,定都京镐。

7、卫生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商纣暴虐,丧失民心,武王伐纣,符合民意,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正义战争。

三、巩固练习:

1、奴隶社会经历了大约多少年?

2、为什么说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战争?

第四课

教学内容:孔子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优点、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2、通过自读自悟孔子的教育死刑,通过教师讲解了解孔子的优点。

3、学习孔子虚心、勤奋好学的品质,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为自己所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的优点和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 做一个孔子式的人。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西周的建立。

三、新课教学:

1、学习第一自然段(1)东周的建立

公元前770年,周把都城从京镐迁到洛邑。(2)东周分期:

春秋和战国

2、学习孔子的优点:(1)阅读2-3自然段(2)归纳孔子的优点 好学、胸怀大志

学习虚心、勤学好问 学习专心、知识广博 政治上强调“仁” 办事认真,体察民情

3、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

阅读第四段,勾画出孔子的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

(2)温故而知新

(3)重视道德教育

4、孔子的成就

编写史书《春秋》,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学生整理老师言论《论语》

三、巩固练习

1、孔子有哪些优点?

2、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3、我们从孔子的思想中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

教学内容:商鞅变法 教学目标:

1、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原因措施,影响以及变法成果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3、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一些措施的含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说说从哪个朝代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二、新课教学: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谁,做什么?

4、提问:

(1)什么时候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是战国时期的开始,这一年进入了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有农民和地主两个对立的阶级。(2)什么事变法?为什么要变法?

变法:就是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进行改革。(3)商鞅是那一年开始变法的?(4)变法的内容是什么?(5)讲讲商鞅诚信的故事。

(6)商鞅变法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秦国的奴隶制度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大加强了,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

三、巩固练习:

作业课后1-3题

第六课

教学内容:秦始皇 教学目标:

1、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秦朝的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2、通过对秦始皇的评价,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

3、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的教育。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教学难点: 度量衡的统一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个皇帝,我们在历史上见过许多有关秦始皇的故事及影片,今天我们学习历史上得秦始皇,看看他是怎样统一六国,统治国家的。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

(1)秦始皇名-----,是我国-------的政治家,是我国第一个------(2)公元前

年至

年,秦王灭掉了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3)说一说

秦始皇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学生读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

秦始皇建立了整套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读课文第四段,说一说

(5)“六国文字”中“马”是什么样?这样对各国有什么困难?

三、巩固练习:

1、秦始皇怎样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2、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做了哪些事情?

第七课

万里长城

教学目标:

1、记住万里长城的历史意义及作用,了解万里长城的修建过程和修建缘由。

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对历史建筑的敬佩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佩服。教学重点:

了解万里长城的历史意义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秦统一六国后,做了很多事情,有哪些?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3、提问:

A长城象征着什么? B为什么称为“万里长城”? C为什么要修筑长城? D秦长城的作用是什么? E当今看到的长城是合适修建的

(二)学生回答

1、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3、长城修建,有效地阻止了匈奴骑兵的南下。

4、明朝遗留的。

三、巩固练习。

第八课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默契的残暴,从而包袱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课文,教师讲解,观察地图等了解课文。

4、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人讹误的敬佩和干预与现实做斗争。教学重点: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秦始皇是哪一年统一了六国的?

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做了哪些事?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看插图,明朝人绘制的阿房宫,说说看图后的感受。

3、这么美丽的建筑需要花费很多的钱和劳动力,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呢?

4、了解秦始皇的残忍,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A他不顾人民死活,兴建了许多浩大的工程。B男力不够,强迫妇女去当苦力。C拼命榨取人民的血汗。D秦朝法律十分严酷。E爆发了农民起义。

5、读课文,说说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

6、说一说:

陈胜、吴广起义进军线路图和历史意义。

三、巩固练习:

课后“想一想”和“说一说”。

第九课

汉武帝

教学目标:

1、西汉的建立时间。

2、汉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作用,了解汉朝盛世的原因。

3、想象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情景。教学重点:

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果。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回忆秦朝是怎样灭亡的。

二、新课:

1、朗读第一段说说西汉是哪一年,谁建立的,定都哪里?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师生共同朗读第二段,思考: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哪些主要作为?(1)政治上广招天下人才,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2)经济上,汉武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文化上尊崇孔子思想。

3、看图:汉武帝讲学图,从中看出什么?

4、学习第三段。

思考:在军事上西汉武帝有哪些作为? 西汉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在那里设郡。

三、巩固练习:

说一说: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哪些主要作为。

第十课

张骞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的主要功绩。

2、说一说内地与西域经济交往的具体内容。

3、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

4、通过看示意图了解张骞出示西域的路线。

5、学习张骞意志坚强,终于职守。敢预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1、了解丝绸之路线路。

2、内地与西域经济交往的内容。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武帝是位杰出的英明的皇帝,他在位时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文化等达到极盛。

二、新课教学:

1、朗读第一段思考:

张骞是位什么样的人?

张骞:陕西人,是西汉武帝时候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

2、看示意图。

了解张骞出示西域的路线。

3、学习二、三段。

想一想:张骞有哪些主要功绩?

(1)熟悉西域地貌、物产、和风土人情,了解西域各族渴望与汉朝往来的愿望。(2)出使西域加强汉西的经济文化频繁交流。

4、说一说:

十一课

张衡发明地动仪

教学内容:

1、了解地动仪的构造特征和地动仪是怎样测地震方位的。

2、通过看图和文字了解地动仪的构造特征。

3、学习张衡博学多能,学高品好,不求名利的品德。教学重点:

了解地动仪的构造特征。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人物,以前我们学习孔子,张衡今天我们了解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

二、新课教学

1、学习第一段

了解张衡及他最大的成就。

2、图文结合学习第二段。

(1)了解地动仪的构造特征。

形似酒桶,仪器内竖立一根铜柱,周围设8个杆杠,外铸8条龙,朝8个方向,龙嘴衔一枚同求。

(2)地动仪怎样测地震方位?

一旦发生地震,铜柱就出动地震所在方向的杠杆,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蛤蟆嘴里,发生悦耳声,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3、朗读第三段 了解地动仪的准确性。

4、学习最后两段

想一想,张衡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向张衡学习什么?(1)博学多能

(2)学问高,人品好,一生不求名,不求利。

5、说一说对“君子不愁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嫌俸禄不多,唯职知识贫乏”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课后三个题

十二课

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1、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事件。

2、了解曹操人物的朝代。

3、知道三国的方位及其都城所在地。

4、通过观察人物头像,了解人物,看地图了解三国住所。

5、正确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魏、蜀、吴三国方位及其都城所在地。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汉是谁哪年建立的,谁建立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建都长安,史称西汉。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

1、三大军阀的方位。

2、说一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3、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

4、曹操是什么朝代的人?

(二)回答问题:

1、意思曹操,他基本统一了北方,二是孙权,他占据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三是刘备,他实际控制了荆州一带。

2、指名学生讲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过程。

3、曹操失败的原因。

4、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北方的治理,孙权巩固了再长江中下游的通知地位,刘备占据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进而攻占四川。

5、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

三、巩固练习作业

十三课

魏孝文帝迁都

教学目标:

1、了解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

2、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3、了解孝文帝迁都的过程。

4、了解北魏迁都的历史意义。

5、通过看插图,了解旧都的风貌,看地图了解新旧都的地理位置和新都的平面示意图。教学重点:

1、北魏迁都的原因。

2、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作用。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汉——东汉——北魏,今天我们来了解北魏的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读第一段思考: 北魏是个怎样的王朝?

北魏,又称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

2、自读课文,说说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北魏都城设在塞外的平城,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决定迁都洛阳。

3、看图,阅读书上三、四段 说一说孝文帝迁都的过程。

对照迁都路线示意图,说一说旧都与新都各自的位置。

4、阅读第五段:

说一说:迁都洛阳的积极作用。

迁都洛阳,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北魏境内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客观上促进了北方各个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三、总结:

1、从孝文帝迁都,你觉得他是位怎样的皇帝。(机智、崇尚文化)

2、你觉得文明应该学习他什么品质?

四、作业

第十四课

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祖冲之是我国古代南朝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发明家。

2、了解祖冲之为什么会成为杰出的科学家。

3、了解祖冲之在历史上得重要贡献。

4、通过看插图了解祖冲之,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祖冲之在数学、天文等方面的贡献,了解祖冲之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了解祖冲之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在科学上得贡献。教学设计:

一、回忆以前学习的有名的历史人物

孔子、张骞、张衡等,今天文明又要学习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位伟大的发明家祖冲之。

二、学习新课

1、自读课文第一段想:

祖冲之是位怎样的人?

祖冲之是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发明家。

2、为什么祖冲之会成为科学家?

祖冲之祖上几代人对数学和天文历法都有研究,受家庭影响,祖冲之青年时代曾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做官以后,他坚持天文观测和数学计算,进行机械发明创造。

3、了解祖冲之的历史贡献

(1)祖冲之曾制造出指南车,水锥磨,千里船等巧妙的机械。

(2)最大的成就在数学方面,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的第七位。

(3)在天文上

4、总结,你认为祖冲之是位什么样的人。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6

一、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略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2、什么是禅让制?

3、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尧、舜、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二、当堂检测

1、“人文初祖”是。

2、传说继黄帝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我们知道华夏始祖为黄帝,凭借的主要依据是()

A传说B考古C想象D推理5、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拜谒陕西桥山的黄帝陵,因为黄帝()A是文字的发明者

B曾经打败了炎帝

C制造出了指南车

D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三、课后作业

1、(必做题)

(1)歌曲《龙的传人》中有一句歌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作为龙的传人的汉族的前身是()

A戎族B鲜卑族

C华夏族D蚩尤部落

(2)下列人物中,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国王的是()

A黄帝B炎帝C舜D禹

(3)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流行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做()A禅让B世袭C独裁D竞选

(4)下列不是以“禅让”的方式继位的是()

A尧B舜C禹D启

(5)“三过家门而不入”赞颂了我国远古时期一位首领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这位首领是()

A、黄帝B、舜

C、禹D、尧

2、(选做题)近年来,大陆和台湾的联系日益密切,台湾一些政党的领导人,如国民党的前主席连战、现主席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接连访问大陆,他们到大陆的一个重要行程就是祭拜黄帝陵。而每年清明节的祭祀轩辕黄帝陵,更是我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思考,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3、(思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华师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7

一、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水稻(河姆渡)、粟(半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④制陶业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 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态度、价值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理解不同观点。

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寻找身边事物间的对立关系。利用成语“塞翁失马“,说明事物间的变化,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百家争鸣”时期,哪家学说更适合当时和现在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

基础知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论语》。墨子、孟子、韩非。

学法指导:有目的地查找有关历史资料,通过联系现实学习历史。

教学重点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的著作。

教学过程

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时期,各国争霸、争雄,互不相让,社会动荡,人民陷入苦难之中。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理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一、老子

由一组学生介绍老子的生平及其著作(查找工作课前已经完成)。

之后由老师介绍老子画像及其辨证思想——对立与变化的观点(用老子与常从的故事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孔子

介绍孔子生平与著作。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突出时代背景是奴隶制社会)

引导学生分析“仁”字的`内涵。(这里的“仁”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道德情操。)孔子的解释“仁者爱人”。

三、百家争鸣

当时的社会处于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争霸,如何恢复中国的统一,结束社会的**就成为时代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各个学派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1、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博爱、和平)(止楚攻宋)。

2、儒家:孟子主张“仁政”治国。(解释书上所引的两句话)。

3、道家:庄子主张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应顺其自然。

4、法家:韩非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法治。(韩非的故事)

讲述完后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背诵默写各家提出的主张,并找学生将各家的主张写在黑板上。

出示幻灯片:

三个问题:1、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说更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3、你认为哪些主张对当今社会有积极意义?(列举)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完成,如有时间让各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观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10

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

2.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

三、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阅读地图,要知道地图的“语言”,你知道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

新课教学: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提问:你认为越野需要看什么样的地图?

(一)学习阅读地形图

显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说出:地图的类型名称。

判别:教材最后的附录:世界地形图是属于哪类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学习: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

显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思考:(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1)自主学习:什么叫做等高线?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用沙盘演示更好)

(2)活动:观察图1-32,确定各条等高线的海拔,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指出:等高线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3)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

1)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2)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河流分布在山谷。

3)鞍部:两组闭合曲线之间。

4)陡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

(4)等高线的解读──坡度的识别

显示:等高线图,判别: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缓陡的关系。

(5)练习:钓鱼x等高线地形图

判断:哪里的坡度缓,哪里的坡度陡?

(6)活动:观察图1-32,比较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3.分层设色地形图

(1)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

(2)指导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图1-33下的活动,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3)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部分;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1)显示:中国地形剖面图,观察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势。

(2)举例:怎样制作地形剖面图。

(3)实践:完成P18图1-34,(4)归纳:地形剖面图直观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缓急。

(三)确定越野路线

根据越野的目的,是探险?还是观光?确定路线。并完成P18活动。

练习: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是盆地还是山地?山谷还是山脊?

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阅读地形图

类型: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1.有关概念:

(1)海拔(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

(3)等高线

(4)等高距

2.等高线越密,说明这里的坡度越陡(较近、探险)

等高线越疏,说明这里的坡度越缓(省力、安全)

(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直观地反映了地表高低起伏和坡度缓急。

(三)确定越野路线

轻松:路线──理由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 篇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王羲之和《兰亭序》、顾恺之和《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基本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 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郦道元和《水经注》,大放光彩的书法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1、复习提问:请简要介绍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贡献

祖冲之 南朝 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著《缀术》

贾思勰 北朝(北魏和东魏) 农学家 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著《水经注》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 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预习】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 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 部书的内容是什 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 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 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书法、绘画与雕塑?

指导学生阅读 “导入框”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课文以及插图“王羲之和《兰亭序》”、“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文献资料•后人赞《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动手活动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2、根据“导入框•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你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王羲之爱鹅,是喜欢看白鹅划水的姿势,因为他可以从白鹅划水的姿势中联想到自己写字的执笔运笔姿势。总之,他练习书法很专注,几乎不放过任何机会,认真汲取前人的书法特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说他的书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导学生阅读 “佛教的盛行课文

5、辉煌的石窟艺术

指导阅读 “辉煌的石窟艺术”课文及其插图《龙门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电脑都安装了字体库软件,想要什么字体由你选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练字学书法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在当今信息时代,书法艺术是该发扬光大,还是顺其自然让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顾恺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后人用什么称呼来赞誉他们?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填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成就表》:

项目 主要代表 历史地位

书法家 王羲之写《兰亭序》 “书圣”,天下第一行书

画家 顾恺之画《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三绝”

上一篇:中国梦强国梦我的梦演讲稿下一篇:会议室灯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