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的军训生活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天的军训生活(精选5篇)

七天的军训生活 篇1

临近暑假的结束,眼看就要开学了,突然听到了别人说初一要军训,一开始以为是谣言,可当从老妈那里证实这个消息,我立马傻了眼。

一向不喜欢锻炼的我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现实。,今天是军训的第一天,我听别人说军训很可怕,但可怕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得而知。就在我和别的同学议论纷纷的时候,一名教官迈着有力的步伐,走进了我们的视线。教官一来,我们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脸上都出现了紧张的气氛,只见教官做完自我介绍后,一声令下后,我们大家向大门一涌而出。可谁知,到了操场上,只是站军姿,而且旁边也没有树阴,一站就是一两小时。很难想象当时是什么样子,站着多苦不说,而且动一下就要出去罚蹲,真是可怜啊。

下午,教官教我们走步,摆臂:前摆25,后摆30„„“嗯,歇十分钟吧!”天啊!教官终于说了一句人话。可是连老天都不帮我们,小雨开始淅沥沥的向我们袭来,我们正在踏步有人走了神走快了,害的我们陪他一起罚蹲。真是有句名言“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教官看我们很累就说:“咱们来唱歌吧,同学们一质赞同。”我们就唱“团节就是力量”来家跟我唱,“团节就是力量,团节就是力量„„”转眼间,两天过去了,我们学会了不少东西。今天下午是14名教官们演示怎样走正步,我们看的眼珠都弹出来了,那走的齐啊!我心想这要花多时间才能练成这样啊!太厉害了!

从这次军训里我领悟到:“一个人,你可以是矮小的,你可以是瘦弱的,但你绝对不能没有精神!一个集体,你可以不是最优秀的,你可以不是学习最好的,但是你绝对不能失去团结的力量!在一个部队里,在一个班级里,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个人,你的言行举止还代表了整个集体!人不仅要向前看,有时还应该向后看一下,看自己是否错过了什么!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因为这个世界不只是你一个人„„

军训让我长大,让我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和学习。在生活中,我要做到无论什么事都说干就干,绝不拖拖拉拉。自立、主动;在学习上,我要学会合理运用时间,并且,要有一种干什么事都要努力干成的精神。自觉、刻苦;在对待集体上,我们要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凡是有关集体的事情,都要用心去干,努力去干。这些都最基本的,但也是最重要的。这些都是我从军训中学到的,我一定会记住这次军训的。

一眨眼为期七天的军训结束了 篇2

其实军训也并非是常人心目中的魔鬼训练,军训其实很美,美到你爱上这身绿装不愿脱下,美到你宁愿在这里受苦也不愿意回家。紧张忙碌的军训之余,我们一 同感受军歌的嘹亮,尤其是其恢弘豪迈的气势,拉歌时大家围坐一团的亲热劲儿以及互相争论的不服输劲儿。而这些都是我们平日中未曾感受到的。所有这些都是我 们人生道路中难得一次的奇遇,定会铭刻于心。

军训这几天,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真正地了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以前的听话就好,而是要把纪律放在心上,要有责任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 其次,在这几天里我感受到军人那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会朝着那个标准努力,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习惯。以后我会认真努力地学习,像军人一样吃苦耐劳,我不会忘记 这次军营生活。

军训是一种能增强我们身体素质和纪律意识的有力活动。结束了几天的军事训练后,大家如同刚受阳光滋润过的小草般,充满着无限的冲劲,显得无比生机盎 然。静心回味起那短暂的时光:有泪、有汗、有痛,更有无止休的劳苦。但是我们都坚强地挺了过来,因为我们都十分明白,这小小的劳苦与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军训刚开始。那“一二一”、“立正”、“稍息”、“齐步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着。教官的嗓子早就嘶哑了,可他们仍然地认真改正我们 每个动作,这一切都激励着我们努力锻炼。炎炎烈日下,我们挥洒着汗水,无怨无悔。尽管酷暑难耐,但我们的脚步依然整齐,口号依然有力,歌声依然嘹亮。因为 我们都明白自己的使命。

军训不但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品质,还增强了我们的爱国精神,在这里我可以自豪的说,参加这次军训,我一生无憾。

高中军训很苦,但是我们还是挺了下来!同时感悟了很多很多,在这里写一篇高中军训心得。

这次军训和以往小学时候的军训截然不同,比小学军训时更苦更累,流的汗更多,当然少不了心得。

教官姓齐,开始对他的感觉挺好的,看见他穿着教官的服装,不得不让我想起以前在雨花营地带我们的张教官,一张怀念的感觉涌上心头,教官给我的感觉难免 会有一种亲切感。可是,军训的时候,真的很苦,太阳公公当头照,第一天就差一点把我照成非洲人了,别人都说这个教官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没有人道什么的,慢慢 的好像也影响了我?朋友在我旁边说来说去,一不留神,自己也在说了,心理作用吗?

其时教官不是同学说的那么坏拉,有时候我也感觉他挺不错的,至少他长得虽然很„„可以说是严肃,但是散发出来的就是一种任何人都学不出来的军人气质,什么是军人气质?想了想:严肃、认真、又亲切这大概就是他们特有的招

牌吧!有些军人,就算是不穿军装,有些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教官严肃中散发出来的亲切 感,让我们不知不觉得就靠近了他一步。

班主任王老师我还是蛮喜欢她的,太阳这么大,我们在这里刻苦的训练,其实她完全可以避开这炎热的太阳光的,去办公室吹风扇吹空调,可是她没有,她

一 直;陪着我们坚持到最后那一刻,从来没有停过!别的班主任也是,我想,班主任为什么有权限能当上班主任,一定有其中的道理:有责任心、甘心付出、不怕苦 累。嗯!我心目中所有的班主任,都是这样的!

军人就是要有毅力!像我以前教官说过的,他们以前训练的时候,站军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只给我们站五分钟算是跟我们大打折扣了!不得不佩服!我在《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里面看过,他们军人每天天不是很亮就起床,教官一吹哨,不管怎么样,他们都快速的叠被子穿好衣服,整整齐齐的下去集合。他 们每一个动作都做的十分到位,有些人就是想打哈欠都不敢在队伍里动一下,因为那里的教官比齐教官严多了啊,哈哈,没有想到,我也会来像军人一样的训练场 地。

因为我有以前的训练,两次军训!我站军姿站十到十五分钟都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么久都没有训练过了,突破十五分钟什么的,脚就会开始好麻,动都动不了了,想想看,原来我有这么久都没有锻炼了呀!

这次高中军训,我有很大很大的收获!团结、友谊、奋进、毅力、勇气!团结是我们会操时得了第三名,友谊是我们和教官,我从来不认识的同学交上了朋友,奋进是我们不断努力,毅力是我们这五天都停了下来,勇气是我们已经学会面对一切!这次军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高中生军训心得体会

在这短暂的五天里,我们尽情地磨练自己,挑战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军训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我们加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凝聚力,让我们体验到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应变技巧在我们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立定、稍 息、原地转向、齐步走、跑步走和正步走等训练项目,让我们体会到了在建设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必须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严格的管 理、严谨的训练也增加了我们的自我约束力和时间观念。

军训是酸的。每天我们连续训练两个多小时,昂首,挺胸,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不用一天的时间,脖子、肩膀、手腕、腿都酸了。

军训是苦的。经过了三天的训练,腰酸背痛不用说了,大腿更是连走路都忍忍作痛。可这么一些劳累算得了什么呢?忍着痛,我仍尽力地将每一步走好,坚持到最后,虽然这当中包含着多少的艰苦。

军训是辣的。严明的纪律,在军营生活中必不可少,一不留神听错教官的口令或

者完成不好标准动作就要被点名单独出列加操,脸上火辣辣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军训是甜的。用“苦尽甘来”四个字来修饰军训很合适。五天的刻苦训练终于换来了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

阅兵场上,一排排整齐的“立”在上面的是一片绿色,太阳此时很准时地从地平线上升起,从山的顶部蹦出,发出耀眼的光芒,一缕缕阳光洒在这一排排迷彩上,形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一声声哨响,一阵阵踏步声,一句句口令声,奏出了属于军人的气质,奏出了军人的灵魂,更奏出了迷彩的本色,一顶顶帽子,一条条腰带,一套套军装,穿出了军人的生活,穿出了军人的习惯,更穿出了迷彩的本色。

高中军训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山没有悬崖峭壁就不再险峻,海没有惊涛骇浪就不再壮阔,河没有跌宕起伏就不再壮美,人生 没有挫折磨难就不再坚强。樱花如果没有百花争艳我先开的气魄,就不会成为美丽春天里的一枝独秀;荷花如果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志,就不会成为炎炎夏日里的 一位君子;梅花如果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人如果没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就不会成为紧张军训中的一颗亮星。——题记

进入高中,就意味着必须接受军训考验。对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父母羽翼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自我挑战。在这短短的军训期间,我们要与原本 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并且要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我们要从原本懒懒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离出来,参加严格训练,接受阳光的洗礼,面对种种的考验。给我们训练的教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身材不高,在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严肃和认真。他还很爱笑,而且笑的时候原本就不大的眼睛变得更小了。但 是,教官在军训的时候对我们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要大家不努力,他就会批评我们;只要大家动作不规范,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给我们看。这可是我第一 次与军人接触。

军训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问题来了。有的同学开始发牢 骚,抱怨声便连声四起,一些同学向教官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想逃避训练。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平时的生活太顺畅,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了那份同龄人应 有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必须提高的自身素质。军人也许真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抱着在军训中混的我,六天后,才认识到严谨的时间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在训练场上,我们无数次地 重复着,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军人的英伟。军姿的纹丝不动,跨步的整齐有力,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军人的一丝不苟。

高中的第一堂课 —军训,就在今天,圆满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我感慨良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是军训的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是军 训的结果。军训的感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它教会了我们对别人的关爱,它加深了我们理解

保卫祖国的责任,它告诉了我们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我们至少是我不 再是娇滴滴的孩子,不再是好哭的小姑娘,我知道面对高峰,我们须自己去搭造阶梯;遇到山崖,我们要自己去连结绳索。我们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只是看是否去 把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微小的力量一旦积攒起来,产生的威力可是无比的呀!当别人享受锲而不舍的喜悦时,你千万不要成为功亏一篑的典型。谁笑到最后,谁是 最终的胜利者;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谁才是战胜了自我的强者。

老天还算挺帮忙的,这两天凉爽多了,同学们渐渐的也习惯了军训生活,你看,这正步踢得多好呀!这离不开边防站9位教官的辛勤指导,也离不开7位临时班主任的全天候陪同。

有的时候,时间真的流逝得很慢,最起码,今天的我的确深有体会。

军训的苦也乐在其中。站在操场上的我,觉得自己很伟大,从未想过,自己也能一改往日的懒虫形象。静立着,我也思考着。

我猜想,操场上那个一身军服的自己,是不是很神气呢?在阳光的热烈拥护下,我对身上的每一滴汗水都深有体会,对于军训来说,流汗只是小意思而已,这个我早有心理准备,但是,腰酸背痛,却使我更觉得度日如年。

与新同学同舟共济,这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了吧,正因为我们共度“患难”,更加深了彼此的友谊,这也是我的收获啊!

放眼望去,青色飞扬,青春的色彩把身上遗留的稚气覆盖了。漫过花季,我想,军训的日子会是我一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一向喜欢阳光洒满全身的感觉,但今天,我却希望“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来阵雨击退所有不再温柔的阳光,那上帝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了。

一道刺眼的阳光开始了我们的军训生涯。

在家时,所有的朋友为我打气,在这种鼓励下,我信心十足,但所有的信心被早餐前的集训打倒,看着朋友们的倒下,我的心倏得被一阵阴影所笼罩,信心不再十足,意志不再坚定,就这样的,我不再沉着。

中午时分的阳光特别火辣,我知道,一句“报告”可以换来一时的休息,我也知道,这一句“报告”也正意味着向自己低头,但在逆境中决不能向自己低头,我要挺住,不能让一句“报告”窃入我心中的防火墙。

一天的军训生活话题作文精选 篇3

第一个项目是训练站军姿。教官一边给我们讲解,一边做起了动作,“两脚尖分开60度,两条腿紧靠在一起,两只手紧贴大腿两侧,十指并拢,两眼平视前方。”他的动作十分标准,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一动不动,我们看着惊呆了。

记得我们平时上体育课时总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的,一会儿这里痒了,挠一挠;一会儿那里疼了,揉一揉,时不时还和其他同学讲上两句话,与教官的站立姿势差远了。

我们连忙照着教官的样子一板一眼地学了起来。可是,懒散的毛病还是改不掉。天气热,同学在教官面前擦起汗;腰酸了,在教官的眼皮下扭起了腰。只听见教官一声“不要动”的命令,在操场四处回荡,我们吓坏了。终于在教官的严格指导下,我们居然可以连续站立五分钟一动不动。

第二个项目是训练起步走。教官先为我们演示起步走的动作要领,只见他走的第一步是摆右臂迈左腿,双拳握成的似长方形状,大拇指贴在食指的第二个关节,手臂摆动自然到位,双腿交替前进如踏步一般。我们照着标准动作训练起来。可是自己一个人走还走得不错,但一排人走就不好看了,不是你冲在前面,就是我落在后面。教官见了,眯着眼、摇着头,一遍又一遍地让我们重走,训练了近两节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的练习,我们的起步走终于走得十分整齐了,教官的脸上总算露出了笑容。

休息了一会儿,教官开始给我们训练向左向右向后转,我们经过前两个项目严格的训练,这次更加认真,不一会儿,我们就做的有板有眼、十分整齐了。

“第七天的批评”:试论作家批评 篇4

20世纪被誉为文学“批评的世纪”,然而在其赫赫批评成果中,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作家“反串”批评却时常被忽略。作家们不仅以天才的能力对整个人生和社会进行审美把握与形象呈现,他们同时也从理性和认知的高度对文学作品作出审美的判断,成为批评的同盟军。而且作家们具备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熟谙个中甘苦,天然地与批评保持着某种联系,他们也的确用自己的方式在批评中留下珠玑之言。法国批评家蒂博代在20世纪早期曾有力地肯定了“伟大的作家们,在批评问题上,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意见。他们甚至表达了许多意见,有的振聋发聩,有的一针见血。”为此,他把批评王国一分为三:“自发的批评”,即读者的口头批评或报刊记者的即时批评;“职业的批评”,即大学教授或文学研究者的批评;“大师的批评”,即已获得公认的大作家的批评[1](p71)。作家批评作为与职业批评并重的批评类型在理论上被提及。时过境迁,蒂博代的理论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而这恰是文学批评景观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批评首次开始与自己的分析对象――文学作品平分秋色,并前所未有地诞生了璨若银河的职业批评家。他们以纯熟的批评方法深入文本,努力在归纳演绎中探究其意义,为批评确立了一套规范系统――并使人们坚信这才是批评。作家批评逐渐被挤压到批评的“边缘”,或者干脆认为是“过时的批评”、“准批评”。韦勒克就直言不讳地指责即使在今天,各国还有一些人,特别是作家,往往还是很好的作家仍被批评史的残余和遗风包围,进行印象鉴赏、趣味判断、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旧的批评”[2](p1-2)。在职业批评的强大攻势下,“作家批评”作为批评类型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在现代批评园地中又有何新的价值与意义呢?

一、另一种文本阐释方式:作家批评存在的必要性

无论职业批评发展状况如何,作家对批评长期、普遍的介入毕竟是文学史不争的事实。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3](p14);西方亦类似,“最好的文艺批评家往往是文艺创作者本人”,如诗和戏剧方面的歌德,小说方面的巴尔扎克和福楼拜等大师,在他们的谈话录、回忆录、书信集或专题论文里都留下了珍贵的文艺批评[4](p5)。即便是20世纪,纳博科夫、海明威、米兰・昆德拉,包括活跃于当代中国文坛的王蒙、王安忆等作家(注:继王安忆的《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之后,又陆续有活跃于当下创作界的作冢推出批评文集,如余华的《我能否相信自己》,残雪的《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马原的《阅读大师》,格非的《塞壬的歌声》等。),发表了毫不逊色于同期职业批评家的独特而重要的批评文字。即使作为一种既在的客观现象,批评学的研究也不应该漠然视之。

更重要的是,现代批评已承认,文学文本的意义并非万古不变的常量,而是一个多样性阐释的集群――即文本具有“诗无达诂”式开放性,结果必然是批评中文本单一意义的不可探寻和对阐释多样性的合理要求。而批评既是一种有关解释、分类、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活动,其途径应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本身即包括参与者身份的多样化。况且,这里“作家批评”作为一种批评类型的存在,其所指已不仅仅停留在蒂博代理论中以职业身份为依据,更指向职业身份决定的主体在批评活动中的批评意识、阅读方式、批评话语等诸多特质。作家作为阐释主体参与文本阐释,他本是创作中人,往往可能解开作为旁观者或职业批评家被遮蔽住的视线,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与批评。职业批评家布鲁克斯面对作品曾发出这样的哀叹“实际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不同诗人写诗的方法;我们以为某处是经过呕心沥血的结果,其实这个地方很可能是和该诗其它部分同样自然流露”[5](p90)。照此逻辑,也可能他们认为某处是和该诗其它部分同样自然流露,或许又是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果。这对作家批评就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认器”的切身创作体验和丰富实践积累使他们更能准确号脉出“呕心沥血的结果”与“自然流露的部分”,从而能读出职业批评忽略或难以觉察的东西。因而,尽管现代批评既宣布了“作者的死亡”,又否定了本文的“神学”意义:作品一旦完成便如离弦之箭不再受作者约束;而本文也不存在自身的终极意义,它是一个多元的、不确定的开放体。但既然没有一种批评能完全企及作品的意义,甚至这种追求本身就值得怀疑,谁又能说作家批评在与作者惺惺相惜中对文本的阐发不是一种同样合理存在的文本解读方式呢?只是这种试图尽可能接近作者的批评不再被认可为作品最具权威或惟一的解释。因此作家作为文本解释者之一平等参予批评的权利是毋庸置疑的。至于韦勒克对作家批评阅读方式或话语方式的指责,却正是作家批评的某些特质所在,下文将具体涉及。纳博科夫能把《荒凉山庄》起始第一段所描绘的大雾、泥淖,从语言上与威风凛凛的大法官、大律师的名字联系起来,把文本中俯拾皆是的双关语、俏皮话、文字游戏等一一发掘出来,巧妙而传神地让读者体悟到贯穿全书的乌烟瘴气的昏暗氛围[6](p97-184)。王安忆对《巴黎圣母院》中外部建筑描写与作品人物和氛围关系的精细体察和不惜文字地长篇分析[7](p109-141)。这些恐怕即使是“新批评”的“细读”或其他流派各异的职业批评家们也望尘莫及的。如果说职业批评将读者引出文本、进入文本之外的世界,作家批评则竭力将读者导入文本之内。艾略特强调以实践者而非学者身份进行批评的缪塞尔・约翰逊“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诗人,并且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所以他对诗的评述意见必须受到尊重”[8](p149)。理论家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文学研究能“再现作家的批评史,无疑等于从一个新的、特殊的视角撰写文学史,架构另一部专著”[9](p4)。

批评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就是批评格局的多元化,仅有职业批评方法的多元是不够的,不同批评主体的身份为批评注入不同切入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更能有力地保障了现代批评的多元格局。从这个意义而言,作家批评作为批评类型的存在完全具有必要性。

二、类型特征:作家批评存在的可能性

作家批评的命名是相对于职业批评的,它是否具有不同于后者的类型特征是其存在与否的有力证据。考察作家的批评活动,一系列有别于职业批评的类型特征或隐或显留存于他们的批评文本中,期待着人们的关注。

1.批评的前理解

简言之,批评是对文本的阐释,通常阐释者在进入文本前不可能处于一种无先验理念的纯净状态,而是带有“前理解”或“前见”起步达向对文本意义的获取。所谓“前理解”在此指批评者尚未接触文本时自身已形成的知识修养、批评意识等先在观念。作家和职业批评家同为文本阐释者时,先在的身份差异已使上述诸多方面产生不同,这必然造成他们步入对文本的正式解读后各自彰显其特征。

批评主体知识结构和艺术兴趣是批评前理解的构成要素之一,作家和职业批评家由于在文学中分工各有侧重,生活的积累和学理的涵养成为各自重心。仅以中国现代批评为例,周扬、胡风诸批评大家与积累了丰富创作体会而介入批评的鲁迅、李健吾等,批评面貌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为京派文人的朱光潜、沈从文,文艺观无甚差别,但一位是彻头彻尾的学者,系统研习过英法文学、心理学、哲学和艺

术史,长期寝馈于西方近代美学,学理研究是他的中心,整个批评实践都基植于博大隽永的美学基础之上;而沈从文则更典型地成为作家批评范型,如果说独特的人生阅历是其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那丰富的.写作实践经验则是他批评仰仗的最大资本。当两人一齐进入文本,从中寻觅出不同艺术瑰宝是极其自然的结果。

如果说批评主体知识结构和艺术兴趣在其前理解的构成当中作为基础意义而在,那他对“批评”性质和价值的定位,即从事批评的批评意识则将对批评活动起决定作用。虽然批评主体不一定直接将这种意识诉诸文字,但纵观大量作家批评和职业批评文本,它们都蕴含于其中。

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职业批评家是如何认识“批评”的。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托多洛夫这样解释他对《十日谈》的评论“《十日谈》的一些故事只是被用作验证的材料,之所以选择这些故事,是因为这些故事直觉地看来主要是由叙述性的内容构成的,而不是心理性的,哲学性的或描述性的内容。”托多洛夫的假设是:每个短篇程度不一地显示了一种“抽象结构”的一部分,而批评家的任务就是概括出这种抽象结构[10](p102)。朱光潜也“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得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11](p2)。两位作家也不约而同道出他们对批评的理解:王蒙认为批评“首先是评论家对作品的感受”[12](p311);沈从文也把批评家定义为“读者的‘朋友’,能用一种缜密、诚实而又谦虚的态度先求了解作品,认识作品,再把自己读过某一本书某一个作品以后的印象或感想,来同读者谈谈”[13](p37)。职业批评家们要么从某种既有观念体系如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导入批评,将批评作为一种理论的运作;要么就在具体批评中获得养分,将之升华成理论要素,让批评服膺于理论的需求。总之,批评文本背后的“意义”,包括社会的、艺术的等,根据不同的理论所需而定,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而在作家批评主体眼中,批评的基本要务便是传达对文本的艺术感受。职业批评努力穿越文本世界,探寻理论或现实的等等诸多意义为批评的价值,作家批评则苦心孤诣地感受和传达文本艺术氛围,在批评的逻辑起点上即显示了二种批评类型分道扬镳的迹象。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职业批评家凡・根特和作家王安忆在各自对《呼啸山庄》的批评文本中表现出的对批评的不同兴趣。凡・根特基于分析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象征哲学等理论,目的明确地透过文本中意象试图寻找它们与远古人类神话和仪式的联系[14](p432-456),至于文本的原意或者其他读者读出了什么对批评家而言无关紧要。王安忆在批评伊始即凭个人经验感受到这是个“强烈的爱情故事”,同时创作经验还提醒她“爱情对一个严肃的作家是危险的”,此时王安忆似乎找到了文本的“纲目”,苦苦追索爱米莉・勃朗特如何建构这个经典爱情世界。她开始了复述文本的历程[7](p209-235)。通过各自的批评文本返观作家在进入批评之前对批评的兴趣――即其批评意识,作家批评有一种强烈的“文本情结”,他们竭力走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中去,通过对文本情境的感受、体验来最终解说文本。即作家批评重视文本的阐释和还原,强调批评者对文本自身感受的阐述,侧重批评者对作者创作轨迹的探幽。当然现代批评已彻底颠覆了文本的“作者”,需要指出的是对作家批评而言,他们其实也未必真正寻觅“作者”的文本,但在与作者同为创作中人的默契中,他们比职业批评更努力立足纯粹文本,文本即“能指”,对他们而言,感受和传达“能指”是如何呈现的过程即是批评的任务。职业批评家却把文本作为“所指”或意义的中介,文本说出了“什么”比作家津津乐道的文本“怎么说”更重要。即职业批评总是力图透过外在艺术表象进入文本背后更为纷纭的意义层面,揭开潜藏在作品中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复杂关系。

2.阅读方式

正由于作家和职业批评家携不同的“批评前见”,尤其是对批评本身的不同认识进入对文本的阅读,他们在阅读方式上也显得大相径庭。职业批评家以理论为指归,以意义为目的,在阅读文本时始终理智地抓住情感的缰绳,时刻不忘理论的规约和意义的追寻。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融入个体情感体验,但这种短暂的情感冲动很快会被理性意识压下去,开始寻找结论的历程。他们步入艺术世界的“空中楼阁”虽然也流连忘返指点赞叹,但更执意于解析楼阁的结构和其所以美丽的原因;他们不满足也不相信直觉的提示,一定要刨根究底运用种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去剖析、挖掘作品深层内涵。作家批评在阅读文本时则不同于职业批评的理性论证、逻辑分析,常常采用直觉感悟和整合式把握的阅读方式。

直觉感悟最大特点在于不经过逻辑推理,也不讲求分析技巧,往往伴随着形象性和情感性由感官直接与审美客体发生联系,所得出的结论一般是不可证明的。直觉感悟能力在文学创作中被极度推崇,作家们在创作中一般对理性的介入持一种审慎态度,而更信赖自己的直觉,而且作家的直觉感悟能力也非常人能及,因而当他们参与批评时也常用自己最熟练的这一思维武器。职业批评家尽可责难这种审美方式过于朦胧、玄奥,或是缺乏科学的佐证与严密的逻辑。然而文学创作既然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体验的寄植,是对各种人生形态的感受和探索,甚至被认可为作家“白日梦”状态下构筑的自我心灵世界,那么谁又能否认批评家用直感体悟的方式往往比纯粹理性的知解更可能接近文学的真谛?纳博科夫对众多理论家花大量精力探求的“什么是文学”有个著名的定义“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成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6](p24)。作家张爱玲理解的美学范畴“悲壮”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而“苍凉”则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自己的文章》)[15](p284)等等,依据都在创作和阅读直觉化的体验,无需证明分析,结果即是过程本身。

作家批评主体凭“直觉”获得印象,直觉思维本身具有整体感知对象的特点。作家批评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从微观入手为某个局部肢解文本,而选择首先从文本整体出发,在足够的时间内认真揣摩、玩味,从而整合式感知对象的主体情境、艺术营构方式等。长期写作悟性极高的作家们一般在粗读作品之后,就能整合出文本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情韵。尽管“初感”阶段对文本的整合可能是浑沌隐约的,带有飘忽性和猜想性,却保证了感知的最鲜活状态,充满生气洋溢热情。但“整合”并不意味着对文本所有特征的兼容并收,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不分解文本情况下对文本最主要审美特征的把握。因而“整合”更确切说,是批评主体惯常地凭直观从整体上感悟到作品的基本艺术氛围后,将这种审美感受作适当理性收缩,进行简化思维,迅捷而扼要地把握住直觉中最鲜明点,立刻加以凝固,整个过滤过程不会耗费过长时间,也无需深思熟虑,最后的结论仍具强烈的感性色彩。雨果感觉到莎士比亚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宇都有对照;每一字都有白昼和黑夜”,“他的诗有一种由无巢的蜜蜂在漫游中酿成的蜜汁的浓烈的香气”[16](p416-420);鲁迅评白莽的《孩儿塔》“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dào@①,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17](p439),精当到位地对批评对象作提纲契领

式整体勾勒。

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我还是以为《呐喊》所表现者,确是现代中国的人生,不过只是躲在暗陬里的难得变动的中国乡村的人生;我还是以为《呐喊》的主要调子是攻击传统思想,不过用的手段是反面的嘲讽。如果我们能够冷静地考虑一下,便会承认中国乡村的变色――所谓地下泉的活动,像有些批评家所确信的,只是最近两三年以来的事,而在《呐喊》的乡村描写发表的当时,中国的乡村恰好是鲁迅所写的那个样子。再如果我们是冷静地正视现实的,我们也应该承认即在现今,中国境内也还存在着不少《呐喊》中的乡村和那些老中国的儿女们。(茅盾《谈〈倪焕之〉》)[18](p151)

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尤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平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和愉快,这种快感正象爱于吃辣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茅盾《读〈呐喊〉》)[18](p145)

两段批评实际由一个批评者――茅盾完成,却出现了“两个文本”现象:即文本一属职业批评,文本二堪称作家批评范例。这里分析此例.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界线所在不单纯是身份划分,如茅盾这样特殊案例,身兼批评家、作家双重身份,但在不同语境下实现不同主体角色使命,留下的文本风格迥异。更重要的是两段文字说明了主体在不同的理解前见下,尤其是对批评要义认识的不同,导致了批评过程中阅读方式的不同。后一个“茅盾”主要顺服自己的艺术感受,以作家敏锐的冲动决定对作品的喜好,重视将作品独特的艺术视景展现给读者。前一个“茅盾”虽也未能彻底摆脱直觉和印象,但却作了有意识克制,更关注观念形态的寻根发掘,重心在文本背后诸如“本质”、“规律”、“意义”等基本理论范畴,在时代要求――作家立场――作品倾向的坐标中对批评对象予以相当明确的定位,即使这种评判与幽微复杂的审美经验有所抵触,被割舍的也是后者。因此当茅盾以作家身份进入批评,以批评完成艺术感受的传达;向“批评家”意识转化后,更加坚定地用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调节审美感受,对文本进行阅读的方式和结果自然也不同。故而在文学批评这样兼具艺术审美性和科学理性的活动中,作家批评更倾心于“审美”批评,更痛快淋漓地发挥直觉、感悟机制,因为“艺术感受”的过程和过程的传达描述本是他们批评所追求的目标。而职业批评以理论观照作品,指导创作,同时总结理论,这种双向逻辑关系下的批评观,势必以文本深层价值的求索为其焦点,理性色彩较为显著。

3.批评话语传达

批评话语一般指批评家在其理论批评中所运用的基本概念、角度、层次以及语态、语式、文体等所组成的结构关系。话语方式的选定采纳,不是批评主体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偶然的即时应景,而是既有批评家一贯着力的技术渗透,也有他自觉的价值参与,更融涵了批评主体固有的无意识心理范型和思维定势。纵使批评类型的特征内中影相种种,往往都聚焦于话语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批评话语的差异是作家批评类型存在的最外在征显。

作家们既以传达艺术感受为批评,而文学的一般读者对文学的期待恰又主要是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观照,对批评的关注也正在有助于其深化。二者契合,使作家批评话语首先在话语对象上更主要面向“读者”。职业批评相形之下,其所持批评观由于焦点在理论,因而文学创作人和其他批评者更适合成为他们的说话对象。大量的作家批评文本、职业批评文本都显示了这一有意味的特色差异。试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有人会说:他所写的,全是坏蛋呀!然而我们要问,你读了以后,除了得到一些关于坏蛋的知识外,你得到了真实而强烈的对于这些坏蛋的憎恶,和由此而来的对于人生的勇敢和热爱么?在这一类作品里,你能得到任何一种热情的洗礼么?(路翎评《淘金记》)[15](p362)

从开始到现在,张天翼始终是面向着现实的人生,从没有把他的笔用在“身边琐事”或“优美的心境”下面。……希望他不要忘记了,如果他自己站得太远,感不到痛痒相关,那有时就会看走了样子。更希望他不要忘记了,艺术家不仅是使人看到那些东西,他还得使人怎样地去感受那些东西。他不能仅靠着一个固定的观念,需要在流动的生活里面找出温暖,发现出新的萌芽,由这来孕育他肯定生活的心,用这样的心来体认世界。(胡风《张天翼论》)[19](p295)

作家路翊的批评亲切与“读者”交换阅读体验,理论家胡风则在其现实主义理论指导下告诫“作者”们注意文学与现实人生的关联。对谁说话从一个侧面直接体现和证实了批评类型的批评意识。不同对象对批评有不同要求。作家批评所代表的传达艺术感受的批评作为其中之一,理应受到重视。

作家批评话语特征还表现在描述性话语的大量使用。由于作家批评中直觉因素、经验因素、感官印象因素替代了批评中惯有的逻辑因素、分析和实证手段,描述性话语因与直觉感悟的天然契合而成为传达之首选。相对而言,论证性话语更受职业批评背睐,他们往往从批评家所信奉的社会观念和美学观念出发,对作家作品进行解剖,对作品内部或外部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进行形态各异的论证。英国小说家伍尔芙评论劳伦斯时尽显了描述性话语的魅力:开头陈述自己对劳伦斯的了解过程,她对其“神秘的性欲理论的阐述者”的名声并无兴趣,一些作品不能唤起强烈好奇心,有的作品还“臃肿而带有水手味儿”。劳伦斯去世后,赞誉者与反对者对立的反应使人要去阅读他,发现“《儿子与情人》却显得令人惊讶地鲜明生动,就像雾霭突然消散之后,一个岛屿浮现在眼前”,更让她钦服的是,作者展现男主人公一家的生活,使人感觉到在自己进屋之前,有人动手整理过了,“就像一位画家拉起一幅绿色的帘幕作为背景,把那叶瓣、郁金香或花瓶鲜明凸出地衬托出来”。《儿子与情人》的奇特品质之一,就是你会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一种不安、一种轻微的颤动和闪烁,好像它是由一些分散的闪光物体构成的,它们决不会满足于仁立着不动来被人们观看”,“所有的东西都被某种不满足的渴望,某种更高的美感、欲望或可能性所吸引开去”[20](p107-112)。伍尔芙既描述了她对一位有争议的作家的接受心理变化过程,也描述了对作品的种种微妙感受,还描述了作品的文字和思想的特色,比起一般论证性批评急于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具有更强的感性打动力和说服力。

作家批评大量使用“复述”文本的方式,特别在叙事作品的批评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作家批评话语描述性特色的重要表现。不仅前面提及的王安忆,包括巴尔扎克、纳博科夫等大师,他们的批评过程往往是引导读者重新阅读文本的历程。实质上“复述”并非对作品原有话语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批评主体“整合”以后重新组织建构。值得拿到批评文章中的复述,是批评家与作者心心相应时刹那灵感,是在纷纭万象中发现的美的愉悦,是在惶惑迷茫之后的领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作品从外貌到神髓的把握。因而与其说是文本的复述,不如说是批评主体感受的描述,读者在批评者精选的“材料”的呈现和感受的描述过程中心领神会他们的批评观点和思想。

当然,描述性的话语并不由此成为作家批评的专利。因为批评毕竟都是面对“文学”文本,职业批评从来也不曾彻底放弃过描述性话语。只是对职业批评话语而言

,描述性不最终具备对作家批评话语那样的本体性意义。即作家批评的话语所指蕴含在描述过程本身。职业批评即使“描述”,也是服务于分析,更无意于保留“描述”在作家批评话语中张力效果而把读者引入特别的批评境界,并与之交流。因此,“描述”是作家批评话语自身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是其本体性特征。如被置换,必导致作家批评话语、乃至作家批评内涵的缺失。

三、审美、个性的园地:作家批评的现代意义

通过论证,作家批评作为批评现象由来已久,作为批评类型合法存在,那么在现代批评背景下呼吁对它的正视,又有何新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呢?

由于职业批评坚持“批评一定要更加科学,或者说更加精确,更加系统化”[21](p389),现代批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科学性、技术性,抛弃人文性和审美性仿佛成为时代特有的快感。职业批评家们在20世纪制造了一个“文本中心”的美丽谎言,其实他们更钟情的是自己的理论与方法,文本不过是伏在二者脚下为之服务的奴隶,于是成就了一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大获全胜的时代。由各种理论衍发的,甚至是与相关学科嫁接而生成的批评方法层出不穷,轮番上阵,“新理论”、“新方法”让所有的批评家敏感而激动,他们坚信掌握了理论和方法,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地面对任何文学现象与作品。批评家们把一套套方法操作得熟练无比,就象烹调技术般可任意机械重复。他们对批评形式、批评方法、批评术语的迷恋几近使批评沦为智力操作游戏,走向极端便成了“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22](p5),只会导致批评远离作品,远离创作和阅读经验,从而丧失审美个性、想象和创造的激情,乃至文学对生命精神自由的追求。

作家批评坚守传达艺术感受的诗意、审美等现代职业批评流放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阐释文学。如近二十年来对《红楼梦》的批评,正被各位学者、职业批评家由“红学”演变成曹学、曹家家世学,而坚持关注作为文学创作结晶的作品,却使一些作家的批评新意迭出,成果不断。况且,作家批评拥有与对象主体共同的创作经历,能努力站在作者立场去感受作品,设身处地理解旁人创作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其中的艺术精神,从而赋予阐释“同情”、“理解”色彩。王蒙在亦庄亦谐的批评文字中对前辈文人周扬、丁玲文艺活动的“理解之批评”,对新近作家王安忆、陈染的接受称赞(注:参见王蒙于《读书》发表的“欲读书结”系列。),赫然不同于职业批评冷静地尽量保持与批评对象的距离以求绝对公正客观。作家批评中“我”的色彩之重,使批评笼罩在脉脉的“人”的气息之中。因而作家批评不仅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文本的方式,更主要的是这种方式恰好弥补了现代批评或缺的审美、个性品格。基于这重意义,作家批评可以在现代批评中被赋予新的意义而更具存在价值。

固然,作家批评也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诚如韦勒克指出的话语过于含混,缺乏体系性与连贯性[23](p309),也不可能更沉潜地进行纯学理的探讨或史的研究(注:陈平原在《史家的位置》(《读书》1992年第2期)中认为,“职业的批评”具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公正的评判能力,因而文学史等学术性研究成为其主要领地。),或者其他与职业批评比较而存在的缺憾。我们呼吁对作家批评的正视,并非倡导它与职业批评的彼此取代或一分高下,而是希望两种类型携手共释文本,使文本的内涵得以最丰富的释放,如蒂博代所描绘的二者理想关系:大师批评在职业批评连续工作六个工作日后的第七天,交给读者美丽的节日服装,并把使自己青春永驻的食物――创造的热情与职业批评家们共享[1](p90)。

收稿日期:-12-29

【参考文献】

[1]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威勒克.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趋势[A].冯黎明等编.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第1卷[M].上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朱光潜.西方美掌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布鲁克斯.赤体婴儿和雄伟的外衣[A].冯黎明等编.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6]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91.

[7] 王安忆.心灵的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8] 艾略特.密尔顿[A].艾略特诗学文集[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 让・伊夫・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0] 安・杰斐逊: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转引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1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作者自白[A],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1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982.

[12] 王蒙.把文艺评论的文体解放一下[A].王蒙选集:第4卷[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

[13] 沈从文.新废邮存底[A].沈从文文集:第11卷[C].广州、香港:花城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14] 凡・根特.论《呼啸山庄》[A].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5] 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 雨果.莎士比亚的天才[A].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7]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 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19] 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0] 伍尔芙.论戴・赫・劳伦斯[A].论小说与小说家[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1] 兰塞姆.批评公司[A].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22] 王夫之.姜斋诗话[A].清诗话[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3] 参见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2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字库未存字注释:

军训日记七天 篇5

军训日记七天

9月1日 晴

今天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早上忙着开发票,连仔细看看学生样子的时间都没有,到10点左右,新生全到齐了,顾不上洗洗染满了蓝色复写纸的手,匆匆的又赶往学生寝室,想看看她们是否安置妥当,来来回回的奔忙了许久,等走到食堂吃中饭时都没菜了。中午自然是没得休息的,领来了迷彩服,让学生穿上,急急的带往操场,参加军训动员大会,在这时也认识自己班的教官------一个年轻的军官,带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当时在心里嘀咕了一下:太年轻了,不知道会不会在以后对女生的管理造成的影响。让人想不到的是动员不会一结束,马上就开始训练了,这在计划外,我还穿着高跟的凉鞋呢,本就因为暑假里放纵惯了的脚就因为今天第一天穿凉鞋而隐隐生疼,这个真的是有苦难言了。

在旁边看着教官训练,一颗心总算放下了,教官虽然年轻,可是却很严格,一上来就规定要做小动作必须先喊报告,虽然刚开始有不少的学生犯规,我甚至看到人群中一个男生一个接一个的呵欠,教官并没有忽视这点,给予了批评,并在结束时告诫明天如果再看到训练时犯规的,就跑操场十圈。

晚上一直在学生寝室来来回回,统计缺少的东西,尽量减少她们的陌生感,生怕第一个晚上有人因为想妈妈而来个集体大哭,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学生在自立能力方面有增强,没一个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等晚上检查完就寝纪律后,已快到十点了,一个人骑在长长的马路上,看着昏暗的灯光,心里有点怕,也因为是第一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竟然在回家的路上迷路了。转头看看陌生的四周,不由得一阵心慌,后来摸摸索索的骑马到了国道,才算是顺利到家,拖着沉重的脚步移进家门的那一刻,有种要垮下来的感觉,洗完澡,没来得及和女儿说几句话,就沉沉睡去了。

9月2日 晴

今天早上起来时,发觉自己整个身子都僵硬了,眯着还不是很清醒的眼,拿着昨晚就找出来的运动鞋转身就出门了,那个时候,老公孩子还在熟睡中。

在6:29的时候我拿着点名册走进了教室,全班同学都到了,包括通学生。这符合我的6:30必须全部到教室集中的规定,离6:40分的军训集合还有10分钟,趁此机会把第一天晚上的就寝情况通报了一下,就带班级下去受训,这天教官教的都是些最基本的姿势,大部分的学生学得很认真,但是有些男生就开始想偷懒了,有的借口说肚子疼,有的说脚疼,我也不点破,让他们在旁边休息,时不时问问他们好点了没有,鼓励他们参加训练。早上的训练一般在十点不到的时候就结束了,十点钟开始就广播教唱军歌。教官没到场。

下午事也挺多的,1:30分的时候全校开始教室卫生大扫除,扫完后回寝室整理内务。3:30分的时候开始训练,在巡视整个队伍的时候,发觉少了一个男生,之前他说他身体有点不舒服,想不参加训练,我没同意,可是他没到场。然后有一个男生他回寝室了,正好也有个男生要回寝室处理一些事情,我就让他和我一起去,到了寝室外敲门没人应声,但是我听到隔壁别的班的寝室里有人在高谈阔论,当时马上意识到他肯定在那个寝室里,就让另外一个男生叫他的名字,果然他就从那个寝室走了出来,其实之前我就知道他在装病,只是没点破,就是到了现在找抓到了,我依然相信他病了,只是和他谈了谈,谈完后问他能不能坚持训练,他说能,事情算是解决了,他也向教官道歉了,我也认为这个男生只是家里条件好,大概娇惯了,吃不了苦。并且学会了一些小毛病,大的问题倒是没有。

晚上依然是忙到十点左右,回家的时候依然是心慌慌的,听说这附近老出事,所以骑在路上,警惕很高。果然我看到在高高的绿化带的里侧停着一辆摩托车,等我骑车经过时,从反光镜里看到这车从里侧出来跟了上来,当时紧张的只是加大油门,赶快骑到人多的路段,由于这么一紧张,我又骑错了路,比平时又花了更多的时间到家。回家后也是一阵阵的后怕,但愿自己是过敏,要不然以后这么多日子的早出晚归迟早有出事的一天。

9月3日 晴

今天早上起来时,又是一个大晴天,真希望能来点雨,可是老天是不帮忙的.而第三天的军训更让学生意想不到的是全体学生面对西面的司令台,在火辣辣的太阳站军姿,不得有小动作,不得用手擦汗,如果谁给司令台上的总指挥看见,男生就到司令台上罚做60个俯卧撑,女生在400米跑道上跑10圈.没过多久就有一个班的男生犯规而受罚。我的班里倒是没有出现,可能是因为教官一开始就规定要做小动作必须先报告,大家这能遵守,可是倒是有男生先倒下来受不了。反而是女生都坚持到了最后。后来我在教室对大家说这是一次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功,虽然大家没有军功章,但是班级将记下这历史的一刻,学生听了也很受鼓舞,下午请假的也比较少。

9月4日 晴

军训到了第四天,大部分同学体力已经有点坚持不住了,生病的很多了。而6:40分一到,早上站军姿又开始了,这次比昨天的更绝。教官要求每位同学把书本或纸夹在两腿之间,如果谁掉下来的话,是要受罚的,男生蛙跳一圈,女生跑十圈。大概过了五分钟的样子,有些学生因为夹的时候没夹好,已经开始掉下来了。而总指挥的眼光在司令台上转来转去,已经有别的班学生因为被他抓到出来跑了。我们班那几个女生心里大概也是吓的不得了。我看着她们也是于心不忍,毕竟这么多天的训练下来,她们的意志让我佩服,我觉得是我自己的话也未必能坚持到象她们这样。如果再去跑十圈的话,这些女生绝对是倒下来的。所以趁着总指挥不注意时,我借着巡查的机会,把书偷偷的夹到她们腿间,虽然我知道自己这样做并不好,可是我实在心疼了,有一个学生甚至连虫子钻进衣服了,都没有动一下,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9月5日 晴

军训到了第五天,有种快熬到头的感觉,本以为今天的军姿不用站了,没想的是广播通知:各班每人带一本书到指定地点集合。广播强调不许带纸张,心想今天不知会变出什么花样来。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要求学生把书顶到头上,头上的书掉了还是要罚,吓得学生大气也不敢出,汗水顺着脸颊滑了下来,有的溜进了嘴里。没多久跑道上罚跑的学生多了起来,我的班里的学生也无法幸免,有一个学生跑回来以后完全瘫了,胃部疼得厉害,最后只好送医院。而对那些书快掉了的学生来说,也只有轻轻喊老师的份了,我趁着给她们擦汗的时候偷偷的把书扶正。好多学生的背上,脖颈上都晒出了痱子,后来还是我从家里拿了女儿的宝宝金水给她们擦,而我自己的双腿也因为汗水而捂出了痱子。

9月6日 晴

今天总算不用站军姿了,因为明天军训要大阅兵,早上全体班级按明天的预演。班级在走的时候我很不满意,连个小碎步都走不好,有的学生干脆是跨步,有的动作也不是很齐,我对明天的会操心里是没底的,心想还有一天时间可以练。依然是跟班看着他们军训,并且做好后勤工作

9月7日 晴

终于盼来了最后一天,班级早早的在训练了。今天的太阳尤其热,我只戴了顶帽子就算是遮阳了。等各部门领导都到齐的时候,阅兵式开始了,七天的训练在今天就见分晓了。

在昨天我参加了抽签,正好抽到6号,总指挥说那是个很不错的位置,我不以为然。学生虽然说训练很艰苦,可是有些话也总听不进去,小碎步老是走不好,甚至已经在跑道里准备走过主席台时,有些学生还是移步,而不是小碎步。这个时候我再次强调了小碎步,并且向教官提出了这个问题。总算在走过主席台时还算整齐,那就分列式。然后就是大会操,在主席台前要做各种表演,如报数,敬礼,转身等。总体看起来要比训练时做得好多了,不过对能不能获奖还是心里没底。最后的结果要到下午才公布。

下午三点在操场召开了颁奖大会。还是晒着太阳,可是学生很是认真的听着,分列式报到了自己班,开始大呼起来,报到会操的时候又有自己班,更是高兴的不得了,得到了整个军训的二个最高奖,学生纷纷表示吃的那些苦是值得的。也有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今天晒黑了许多,早上我看过后面还是白白的,等会儿再看的时候我发觉变黑了”,我自己也觉得脖子有点隐痛,晚上回家照镜子竟然发现身体被晒出了一件衣服。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下一篇:三八女神节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