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入职风险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规避入职风险(共8篇)

如何规避入职风险 篇1

1、面试结束填写面试评估表,合格的在公司内部走完录用审批流程。

2、发录用通知书(offer),重要岗位在录用前还会做背景调查。

3、发offer时通知其在入职前到指定的医院做好入职体检、到协议照片馆照好一寸彩色照2张(一张贴于入职登记表上,另一张备用)

4、新员工如期报到,接待、并协助其办理相关入职手续:

如实详细按要求填写入职登记表,并签名确认

提供合格的体检表或健康证明(三个月内的)

提供身份证/毕业证等证件原件以备查验并复印

提供原单位离职证明或写承诺书

签订劳动合同

提供银行卡(或填写开户申请)/社保卡/公积金卡等原件并复印要求新员工签名

做好购买社保/公积金/商业意外险等的身份登记

仔细阅读员工手册并签字确认

签署职位说明书、薪资确认表和试用期转正考核方案或工作目标

办理工牌、登记考勤指纹、领用办公用品、安排办公室和座位等

5、介绍导师,并由导师带其熟悉办公环境和介绍同事认识。

6、开始安排系统的三级入职培训(公司级、系统或部门级、岗位级)。

7、开始上岗工作,进入试用期考核阶段„„

以上手续办理要求繁琐而细致,要确保有序合理地细心安排,否则,稍有不慎,即存隐患并留下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具体怎样做得更好并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结合我公司做法与个人经验,分享如下:

面试合格并经审批通过才发offer。道理很简单,面试合格不一定全是你说了算,得由公司相关领导点头同意或审批了面试评估表后,才可安排通知录用,发了offer又不要他显然是有损企业声誉和形象的。(尤其是有驻外子公司/分公司的机构,需要总部相关人员先确认再录用的,更应注意这一点,否则领导追究下来不同意那就要自己买单啦!)

Offer设计要规范。一份好的offer包含录用结论、具体报到时间、担任岗位、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有的还有试用期考核要求)、入职报到准备事宜及所需资料等内容。Offer在员工办理入职时也要由其签名确认存档,以防后患(员工被证明试用期不合格又没签其它文件时,它就有用啦)。

为了稳妥起见,录用前的背景调查对于重要岗位来说是少不了的(我们公司是经理级以上人员和财务人员),通过背景调查进一步核实新员工的真实身份、了解其是否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否有签竞业避止、工作经历及所取得的业绩、是否有严重违纪行为、人品和职业道德如何等等。身份、工作经历或人品不符者一律不予入职。注意在背景调查前一定要针得员工本人的同意,否则有侵犯隐私之嫌(一般在面试结束前跟员工说会有这道程序,并要求其提供相关人员的真实姓名与联系方式等),而背景调查范围不局限于其所提供的人员进行360度调查会更全面和真实。

入职体检建议还是要做(乙肝两对半我们的不检),主要是胸透和常规体检,有高血压、糖尿病或传染病的人员不予入职(以其它理由委婉拒绝)。

学历验证是必须的(现在造假太多、太方便了),我们一般会在入职前了解到员工的毕业证号和毕业年限在学信网上查询,查询不到的再要求其到人才大市场去做学历验证,还是不行的我们会打电话到其原毕业学校了解其学籍情

况,查验是否有此人,是否合格毕业,毕业证书号等。再不行的,那就自己看着办吧。(像我们公司原则上验证不了学历是不予入职的,不过曾经有一名45岁的高工因其毕业时间久,其学校早被合并,未能验证学历,但其经验技能经考核后确实很不错,我们就申请总经理特批招进来了)

身份证用二代,有条件可与当地派出所联网排查,杜绝虚假身份及犯罪人员入职(像我们一个月会与其对一次新员工身份证信息)。原单位离职证明是需要员工入职时提供并查验是否有盖其公章,如未能提供的(有的中小企业还真没提供)要求其写一份声明,声明中包含“未能取得离职证明,特此声明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没有竞业避止限制、如与原单位发生任何经济纠纷由本人负责并全额承担,与XX公司无关”等核心内容,并要求员工签名、写日期和按手印。

入职登记表填写一定要规范,字迹清晰,该填的一定要填,如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培训经历、工作经历等,证明人要写清楚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最好是办公座机),那些填写潦草或过于简单的要求其重写或补充完整,免责承诺书可单独制作或在入职登记表中体现,并要让员工签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我们是入职当天就签,发放合同有签收登记表)、及时培训员工手册和规章制度(重点是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严重违纪行为规定等)并要求员工签名确认。及时购买社保/公积金(入职一个月内,我们以15号为界)和即时购买意外险等就不多说了。

员工入职时提供的代发工资银行卡、社保卡和公积金卡等复印后要让员工在旁边重新抄写一份其号码并签字确认,以免除企业的相关责任(如冒用他人卡片等)。

最后,与员工确认签署保密协议/竞业避止协议(重要岗位)、岗们职责说明书、薪资核定表、试用期工作要求和转正考核评估标准等。

如何规避入职风险 篇2

风险意识不可少

在进行钱币投资时, 永远要把规避风险放在第一。宁可少赚钱, 也不要赔钱, 此乃普通钱币收藏者获胜的根本之道。购买珍稀古钱和银元最大的风险就是高价买入赝品;购买高端纸币千万要注意品相, 品相的优劣对价格的影响很大。此外, 赚投资或投机钱币的人越来越多, 而真正集币的人却越来越少, 大众的功利思想异常突出, 总是希望自己常常能骑上“黑马”, 盼望着一夜之间变成亿万富豪。

投资钱币要有针对性

如何规避盘店风险 篇3

盘店有陷阱

翻开报刊的分类小广告,时常会发现许多生意转让广告,打电话去询问转店的理由都是搬家、身体不佳等等,且转让的费用乍听之下也相当划算,往往令创业族怦然心动。

可是,创业者可曾想过,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打十遍电话就有几乎一半的人会说同样的借口,这背后是否也隐藏不为人知的陷阱呢?其实只要你花点心思研究,答案是很容易找到的。比如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这些转让店往往正是创业族最爱选择的创业行业。这是因为,最热门的行业往往意味着竞争激烈,许多人争相投入之后,才发现其利润没有想象中那么丰厚,甚至每个月还要自己贴钱,因此,才会忍痛将店转出去,停止亏损、减少损失。 其实在投资创业领域一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是美好的事物,背后的陷阱就越多。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盘店内幕。有些店生意表面上看起来相当不错,每天来的客人也很多。店面选择的位置也不错,可是却因为租金太高,辛苦赚来的钱给了房东,要想回收投资可能需要等待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等不及的人也会想要把店让出去。

再有,某个行业已开始渐渐没落,利润大不如从前,有些聪明的店主就会在此时将店转让出去,不仅可以大捞一笔,而且可以避免走向凋零之路。

把脉避风险

很多内幕绝非创业“新鲜人士”可以知晓的。盘店风险多得不可胜数,经归纳后常见的有以下几项:

1、不实的转让借口。转让人可能会以一些不真实的借口来说明其转让店铺的原因,例如身体不适、搬家、移民之类的说辞。所以,在盘店的时候,你一定要仔细详查是否有其他有碍商店经营的原因。想要盘店的人要多从行业入手,细心分析。

2、注意市场上是否出现危机。光看转店人所提出的财务报表是不足以了解此行业趋势的。可能那家店账面上仍然有着漂亮的盈余,但其实却是在走下坡路,已经没有了前景。这些转让人对行业十分熟悉,发现苗头不对准备“出逃”,因此便在店生意还在巅峰时将店转出。这种盘点陷阱是外行人很难察觉的,因此盘店前,要特别留意,不要只看到表面的繁荣就怦然心动。

3、房屋租金与契约的问题。有些店的生意表面上看起来很好,每天来店的客人也相当多,店面的位置也相当好,但还是有人想把这样的店转出去,可解释的原因或许是在租金方面出了问题。因为,这样的黄金店面有着相当高的租金,往往赚进来的钱有一大半都付了租金,没有利润自然要转让。另外,在盘店前,投资者一定要与房东确认租期、条件是否延续,而店的营业登记、水电、电话等日常设备须请转让店主协助更换负责人。

4、本身店的体质不佳。许多店虽然位置不错,但缺乏经营独特性,若将这样的店盘下来,延续同样的经营模式,其命运也很难逃脱关店一途,除非你将其重新改造成另一新的经营模式,否则即使再便宜也不建议将其盘下。

5、盘加盟店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你盘的是一家加盟店,要注意的地方也不少,像加盟契约是否允许转让他人?需不需要与加盟店总部另订新约?加盟条件是什么?加盟店约束多,是否适合你的规划及个性等都必须考虑在内,以免与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

6、人力资源的问题。近年来,服务业已跃升为主流,对于服务业而言,人力资源相当重要,而盘店时人力资源的品质与数量,也要仔细评估,有时可能会产生原有的人力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以至于接手时找不到人力使得业务停摆。

7、业务上的人脉问题。原有店主有其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而由于你刚接手,这些人脉一时无法建立,业务上的绩效会有很大影响,不要太一厢情愿的以为原本的人脉会持续保持,应主动积极与这些业主打招呼,或换成本身熟悉的班底,以避免业务衔接出现断层。

8、机器设备及店面本身的好坏问题。在盘店时需要去检查有哪些设备,还要仔细查看这些设备的使用状况、使用的年限还有多久、是否需要经常维护、维护费用是否很高、是否太过老旧等。另外,也要注意其店面本身结构是否完好、有无漏水、店面本身有无太多地方须整修,以免入主后还要花费一笔为数不少的修缮费。

9、未付款的问题。转让人可能会隐瞒一些未付账款,这些部分是你无法从财务报表中得知的,而往往在接手后才会出现状况,不幸时,这还可能导致你要为转让人还债的惨事。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纠纷,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注明债权的追溯期间、范围及负责人。

10、有无假账的问题。报表与账单的作假相当容易,过于漂亮的账面也最可能有问题,所以盘店前须注意报表与账单是否实在,别让假账冲昏头脑。若是自己不清楚的,可以询问较有经验者,从而避免一些无谓的风险。

业内人士建议

谈谈如何规避存货审计风险 篇4

刘振芳

[摘要] 中外近年来爆发了大量的影响较大的财务报表舞弊案,其中,涉及存货舞弊的案例为数众多,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本文针对当前计报表审计中存货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规避存货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存货舞弊

存货审计、存货监盘 分析性复核 重要性原则

1939年,美国证监会在对麦克森·罗宾斯药材公司调查中发现,公司总资产8700万美圆中,有1000万美圆的存货是虚列的,这竟未被相关审计人发现。之后,美国证监会修订了相应的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专业团体重视对客户存货盘点的观察,并使其成为存货审计的必要的查核程序。然而,迄今为止,在国内外被揭露出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件中,许多与存货有关。美国人Treadway Commission对财务报表舞弊进行研究,发现财务报表舞弊常用的技巧包括:不恰当的收入确认(占47%),蓄意的虚增资产(38%),费用不恰当的递延(16%)。虚增资产中,虚增存货是最常见的手段。我国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财务报表舞弊案绝大多数与资产项目的造假有关,上市公司琼民源、蓝田股份、成都红光、银广夏就是其中的典型。存货项目因其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流动性强、计价方法多样、计算过程复杂的特点,成为上市公司造假的良田。这些由公司管理阶层蓄意舞弊以粉饰财务报表给注册会计师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对其分析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一、当前会计报表审计中存货审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外上市公司存货舞弊案层出不穷,使牵扯进去的注册会计师及所在的事务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从客观上来说,有些公司的舞弊技巧并不高明,可审计人员还是未能发现,这说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还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

1、对客户所属行业、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了解不够。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行业不同,客户的业务经营也会不一样。了解行业情况有助于审计人员对客户业务经营、对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对客户成本核算的理解,以及评估管理当局解释问题的合理性。而现实是:审计人员常常忽视对此的了解,而造成审计失误。

2、存货监盘虚位的问题。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前,要全面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对于存货就是要盘点,确定实存数与帐存数是否一致。2002年中注协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存货监盘,规定:实施存货监盘,获取有关期末存货数量和状况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但是,条例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在盘点存货时,其聘请的审计人进行监督盘点,这最终造成存货盘点的形式化,即:企业仅进行财务帐与仓库帐的帐帐核对。对于监盘问题,企业和其审计人好象都“忘记”了。

3、存货监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监盘,能够发现存货数量的舞弊和存货的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审计人对于监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监盘的形式化,而无法发现存货帐实不符的问题。

问题一 审计人派出的监盘人员,常以没有多少盘点经验的辅助人员为主,审计部门经理及主管合伙人很少去监盘现场监督存货盘点,且每年对同一企业监督盘点的人员也不固定,这即降低了监盘的效率,也加大了审计人的审计风险。

问题二 审计抽样技术没有规范使用,缺乏样本设计、样本选取及抽样结果的评价能力。实践中,审计人员只抽取一小部分样本,以这样的样本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审计人承担的风险可想而知。

问题三 审计人员往往将审计资料以及计算机设备放在被审计单位,只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选取的存货抽查样本、监盘地点事先了解,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对未抽查到的项目及未监盘的地方作假。

4、按照相关审计准则规定,审计人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未参与对客户存货的监督盘点,则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部分存货进行抽查。这是保证存货帐实相符,降低查核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审计项目负责人往往将此查核程序放在审计组离厂前,象征性的抽查几个项目。虽然如此,企业还是想腔设法不予配合,最后审计人员只能接受管理阶层对此的说辞,造成审计人“过度依赖管理当局的声明”,而忽视了其应有的谨慎态度。

5、未能充分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鉴于盘点程序具有局限性,注册会计师无法指望通过盘点解决所有的问题,既然靠监盘并不能发现所有重大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分析程序。通过对存货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配合客户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可以改善审计人员对虚假财务报告的侦测能力。但审计人员往往一进驻企业,就开始进行存货的实质性测试了。这是审计人员最典型的“见树不见林”毛病。

由上所述,存货审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造成审计成本的增加,而且也使审计人承担的审计风险增大。

二、如何规避存货审计风险

存货项目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已成为舞弊者趋之若骛的理想对象,同时也引起了注册会计师的特别关注。存货审计是如此的重要,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除能熟练掌握存货常规审计程序外,还需掌握以下特殊技能,以减少审计风险。

1、深入了解客户产品及制造过程,以确定生产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注册会计师应深入了解客户产品特点及制造过程,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对客户产品成本计算的理解以及对其恰当及时正确的复核,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此,审计人员应向客户索取或自制产品制造过程示意图,索取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依据等详细资料。具体来说,审计人员应选定一两个主要产品或畅销产品作为样品,采用逆查法,从产品成本表出发向成本核算程序的反方向进行审查。在审计过程中,首先应关注产品成本计算单中按生产要素反映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归集数额与相关账项的该期发生额是否相符,审查其真实性和正确性程度,有无虚列现象。其次应着重审查生产费用分配的对象、分配的依据、分配的原则、分配的方法等是否恰当、合理;是否存在人为的在畅销、销量一般及滞销的产品之间调剂生产费用分配。再次应重点审查期末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采用约当产量法分配生产费用,则重点关注在产品完工程度确定的准确性,这是做好产品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正确分配的关键。因为在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较多、加工程序繁琐、可变性、移动性较大,而且在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可选性、随意性、复杂性程度较高,极易隐匿审计风险,必须谨慎对待。

2、关于监盘问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存货监盘,查核存货在数量方面的舞弊,审计人员应注意下列事项:

(1)存货监盘小组应由熟悉客户生产、经营和财务的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带领。控制风险越大,要求审计人员的经验越高。对于经验欠缺的审计助理人员,督导人员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并要求他们遇有疑点,应立即告知监盘小组领队或现场经理。

(2)如果经理无法亲自到盘点现场,应预留电话,以便监盘小组遇到重大紧急问题时随时联络。监盘前应先召开小组会,领队提示重点,并帮助经验少的助理人员,注意潜在的问题。

(3)现场监督盘点时:

1)对于抽点的项目,监盘人员应亲自清点。此时,不应请被审计单位陪同人员去清点,防止其故意多记或少记存货数量。

2)抽点的项目应集中于高价值项目。并注意存货是否名副其实。例如:包装箱内是空的或物品中间是空的;或箱里放一些杂物;或是经过稀释后的存货。

3)如不对所有存放存货的仓库进行监督盘点,监盘小组不宜将将要监盘的仓库名单提前告知客户,以有效防止客户对名单上的仓库库存进行弄虚作假。例如:将某处已盘点的存货运至另一处,重复盘点,以虚增存货,来掩盖存货上的舞弊行为。

4)对于重大或不寻常的盘点差异,或如客户人员记录查核人员抽点项目,或客户人员对查核程序感到过度关心者,均应提高专业警觉,并要求客户管理当局解释,或适当扩大抽点范围,以防止企业擅自调整监盘人员未亲自抽点的存货项目的盘点数量。

5)对于有迹象表明很久未使用的存货项目,或存放的地点或方式不寻常,盘点人员应提高警觉,并以适当的方式询问仓库管理员或其他相关人员,以确定这些存货是否还具有价值及使用价值,以防止企业对存货跌价准备进行操纵。

6)盘点时公司内部之间的存货调拨收发活动,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

(4)对于存放在外地或境外的存货,应亲自或委托当地的审计机构执行监盘任务。如存货量不大,也可以向保管单位函证或采用其他替代程序予以确认。

3、关注12月31日以及此前几日发出的存货购买申请和存货的入库记录,防止企业少记或多记存货和应付帐款,影响当年利润。例如:对于当年12月31日购入的存货,如已包括在当年实物盘点范围内,而购货发票是次年1月才收到,并已记入次年1月份帐内,当年12月份帐上并无进货和对应的负债记录,这样就有可能虚增本年利润。反之,如果在当年12月31日就收到一张购货发票,并记入当年12月份帐内,而相应的实物在次年收到,这样就有可能虚减本年利润。

4、重视分析性程序的应用。分析性程序从整体的角度对客户提供的各种具有内在勾稽关系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财务报表异常数字。因而对存货与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总资产等项目进行比例和趋势分析,并对那些异常的项目进行追查,就很可能揭示出重大的舞弊。例如:通过比较公司本期与前期存货周转率,并与同业比较,可能会发现存货快速增加情况。存货增加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公司业务快速增长,存货相应增加,这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由于公司预期产品销售会大量增加而实际却没有实现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公司管理当局为完成利润目标而蓄意少结转存货成本所致。审计人员如发现存货不正常增加时,应当向管理当局询问其增加原因。如未得到合理解释,应扩大存货的实质性测试范围。

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分析以下指标,以准确判断存货是否存在舞弊行为:

(1)存货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问题

一般而言,存货的增长率应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反之,则有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2)存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

如果这个指标是逐期增加的,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3)存货周转率

如果这个指标逐期下降,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4)存货的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的比较

如果存货的增长率快于总资产增长率,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5)销售成本率

如果这个指标逐期下降,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6)销售成本的账簿记录是否与税收报告相抵触? 如果二者不一至,则存货舞弊的可能性极大。

(7)检查是否存在用以增加存货余额的重大调整分录或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过

入存货账户的重要转回分录?如果发现了这种情况存在,则存货可能会存在舞弊行为。

5、重要性原则的恰当应用。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工作中一个重要原则,存货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大项目,注册会计师必须特别予以关注,尤其对那些内部控制制度较为薄弱企业,对存货就不能采用一般的常规审计程序,而应实施特别的详查方法。1992年法尔莫公司存货舞弊案被揭露,该公司通过虚增存货方式隐藏了高达5亿美圆的损失。法尔莫公司是一家商业企业,存货应是其重要的项目,注册会计师本应针对存货设计特别的抽查或详查程序,而事实上却只采取了例行的常规盘点程序:提前数月通知公司将要抽点的加盟连锁店名单,正是这种简单的处理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在检查存货记录时没有发现任何例外情况,使总经理等人有了长达三年作弊时间。

6、对注册会计师进行专职培训使其成为某一行业的审计专家,以及某些相关项目比如存货项目的审计专才,以提高查找资产舞弊的能力。

我国现在的审计中介机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就象过去的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审计人员更是如此,什么样的企业他都能够应付。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客户的舞弊水平在不断提高,其手段从简单的违纪违规转向了有预谋、有组织的技术造假;从单纯的账簿造假转向了从原始单据到报表的全面会计资料造假。同时,舞弊人员的反查处意识增强,对审计人员的常用审计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因而,目前审计中介机构承担的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仅仅靠以前简单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为能够胜任专业工作,注册会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查处舞弊的能力。所以,为维护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使会计师事务所减少诉讼的风险,中介机构应把审计人员培养成为行业审计专家,以及某些相关项目的审计专才。由于存货的复杂性,培养专门存货审计人才,以提高查找存货舞弊的能力,降低存货审计风险,已成为各中介机构当前的紧迫任务。

主要参考文献

如何规避处罚违纪员工的风险 篇5

HR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员工违纪问题,如何处理违纪员工,也是令HR比较头疼的事情。因为一旦处理不慎,不但容易造成员工过激行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引起劳动争议的发生,双方对簿公堂;而公司在劳动争议中败诉,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合法合理的妥善处理员工违纪行为、避免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是HR人员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一、对违纪员工处罚的法律依据

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劳动者的行为和管理职工。企业的规章制度也就成了劳动者职务行为的规范。而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相应的保证力,毕竟规章制度不像道德、习惯那样,靠个人的自学约束就可以执行,规章制度能得以执行的保证力就是要靠规章制度中的“罚则”。如果没有“罚则”,企业的规章制度就很难得以执行,也起不到保证生产秩序的需要。从这一点来说,企业享有处罚权是必要的。

但是用人单位是否能享有处罚权,也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处罚权只能由行政机关才能享有,企业的处罚权缺乏合法性与正当性。其实这种是不对的,企业拥有相应的用工自主权,也应享有与用工相关的处罚权。《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已明确规定国有和集体企业可以对职工进行奖惩。那么其他性质的企业享有处罚权的依据何在呢?《劳动法》第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规章制度的规定,就是用人单位享有处罚权的法律依据。

二、对违纪员工处罚的设定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违纪员工处罚的各类

关于用人单位可以设定的处罚种类,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1982年的《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中有所涉及。尽管《企业职工奖惩条例》适用的范围仅限于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但这一规定为其他性质的企业对违纪员工处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因此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处罚权主要有以下几种:1.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2.行政处理。包括除名,违纪。

3.违纪解除劳动合同。4.经济处罚。包括罚款(最多不超过当月工资的20%);经济赔偿(由用人单位酌情确定具体数额,可以由违纪员工交付,也可以从其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数额不能超过当月工资的20%)。5.调岗降薪。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企业要慎用“除名”和“开除”,因为他们带有深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当时企业国有的,企业劳动者是国家的人,是录用制的固定工,人身依附关系很强。而现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是有期限的合同制,是平等的。

用人单位可以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使用开除、除名(其实也就是解除劳动合同)等手段处理员工的时候,用人单位已经是把自己当作于高于劳动者的地位来做决定,并且“除名”和“开除”带有一定的贬义,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用人单位都无权将合同关系的另一方即劳动者开除或除名,用人单位的最高权利仅限于解除劳动合同。

(二)对违纪员工处罚设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用人单位的处罚权设定一般从属于企业规章制度的范畴,因此,用人单位处罚权的设定应当符合企业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企业处罚权是规章制度中最为敏感和重要的部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比规章制度制定要求更为严格。因此用人单位处罚权的设定应符合以下条件:

1.目的性

企业设定处罚权的目的,应是保障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而不能基于其他目的,如为克扣劳动者工资、逃避法律规定的义务、侵犯劳动合同的人身权等等。

企业设定处罚权不仅要合法,还需要合理、适当,不能影响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更不能牺牲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为代价。如有的企业规定,不准上班迟到,每月迟到一次,罚款300元,迟到两次罚款800元.对于一般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的劳动者而言,迟到两次几乎就要被扣一半工资,显然是不妥的。

3.范围性

处罚作为一种负激励措施,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才能起到警示作用。因此企业的处罚范围也只能是规范劳动者在企业中从事生产、企业管理行为,不能随意扩大处罚范围,把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员工牵进去,或者是说和企业中从事生产、企业管理行为关系不大的行为也拿来处罚,比如个别职工犯错误,全车间的职工一起受处罚,就是企业没有正确把握处罚范围性的表现。

4.限定性

用人单位设定处罚权,一般不要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用人单位的处罚权本为用人单位内部管理职责之一,但是如果这种内部管理职责如果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性质上就从内部管理转移到法律限制的范围,如果劳动者提起申诉或诉讼,仲裁机构或法院就可以介入变更、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具有“充分合理性”。关于“充分合理性”在劳动变更部分,已作过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对此有些地方的高级法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单位处分发生争议的,是否作为劳动争议案件应区分情况:单位处分虽涉及经济等内容,但属于特定性,、阶段性的,不涉及劳动合同的解除、变更的,单位有权对劳动者进行管理,不宜作为劳动争议案件;用人单位作出的处分涉及劳动合同的变更或解除的,或者经济扣罚影响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则因此类处分引起的争议可作为劳动争议案件。”

三、对违纪员工处罚时应注意的问题

审批时间,从证实职工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五个月,其他处分不得超过三个月。这是《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处罚员工的规定。对于其他性质的企业,我们建议应及时对违纪员工作出处理。

2.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因此一旦因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处罚发生纠纷,企业必须对职工的违纪和失职行为举证。因此,保全和收集证据至为重要。企业所要保全和收集的证据主要是两类:其一是员工所违反的企业规章及劳动纪律的具体条款:其二是员工的违纪行为。对于第一类则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在本章第一节已经作了介绍。通常可以证明员工违纪行为的证据主要有:(1)违纪员工的“检讨书”、“申辩书”、违纪情况说明等等;(2)有违纪员工本人签字的违纪记录;(3)其他员工及知情者的证明;(4)有关物证;(5)有关书证及视听资料;(6)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意见、处理记录及证明等。司法实践中,有违纪员工签字的书面材料往往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乐于采纳的最有力的证据。

因此企业在处理违纪职工之前,应尽量取得有违纪员工签字的书面材料。对于有违法行为的员工,可以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处理,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或者记录是最有力的证据。对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的违纪行为,应注意平时记录在案。每次违纪时,企业都作出相应的书面处理材料,要求员工签字;为记录方便,也可以采取扣工资的处理方式,在每次的工资单中扣除相应的工资数额,并注明违纪事由,由员工在领取工资时签字确认。

3.程序

国家行政机关处罚自己员工及行政相对人、司法机关进行审判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企

如何规避招聘录用阶段的七大风险 篇6

避免歧视性内容,保持各种招聘广告的一致性,

2、明确设定录用条件

(1)录用条件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具体说明岗位要求是什么,如何衡量是否符合岗位要求;

(2)事先公示“录用条件”,让员工知道具体录用条件。录用条件公示的方法有:在岗位说明书中对录用条件进行详细约定,并将其作为劳动合同附件或员工入职时让员工签收岗位说明书;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录用条件或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在招聘员工时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其签字确认;在招聘广告中明确“录用条件”,注意将广告存档备案;一定要保留员工签收的证据。

(3)明确区分招聘条件与录用条件;

(4)明确考核标准:如将岗位职责等作为录用条件,完善考核制度,量化操作。

3、主动告知,保留相关证据

(1)要求劳动者在入职登记表中申明:公司已经告知本人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情况、劳动报酬及其他相关情况,要求劳动者签字;

(2)在劳动合同中约定(1)中情况;

(3)制作《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告知函》,将有关情况详细列明,并要求员工学习签字,保留证据;

(4)对职业病、特殊危险岗位,最好单独制定告知书,由员工签字并企业保管。

4、进行背景调查,证实工作背景的真实性,做好证据固定工作

(1)要求劳动者入职时在个人简历上签字并申明真实性,否则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劳动者出示证件原件,留复印件,让其在上面签字确认;

(2)要求劳动者在入职登记表中申明:本人充分了解学历证明、资格证明、工作经历等资料真实是公司聘用的前提,如有虚假,公司可立即解除合同,并不予经济补偿;

(3)要求劳动签订诚信承诺书;

(4)在规章制度中,将简历虚假等认定为“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等,

5、核实求职者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存在竞业限制等

(1)招用劳动者时,要求其提供与原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2)在无法提供证明的情况下,可做背景调查以了解是否存在未了结事宜,如住房、培训、违约金等,以及是否存在竞业限制、保密协议;

(3)如劳动者尚未解除劳动合同,又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应要求其原单位出具同意该劳动者入职的书面证明;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乙方保证在签订该劳动合同时已与其他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若因该问题引起劳动纠纷,由乙方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5)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乙方保证在签订该劳动合同时不存在与其他用人单位的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若因该问题引起劳动纠纷,由乙方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6、招用外国人手续

(1)审查是否符合外国人就业的相关条件:外国人从事岗位应是有特殊需要,国内暂缺;年满18岁,身体健康;具有从事其工作的专业技能和相应工作经历;无犯罪记录;有确实的聘用单位;持有有效护照或能代替护照的其他国际旅行证件。

(2)为其办理相应的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根据相关法律,免办理就业证可在华工作的情况:持有《外国专家证》的外国人;持有《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海上石油作业工作准证》,从事海上石油作业、不需登陆、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劳务人员;经文化部批准持《临时营业演出许可证》进行营业性文艺演出的外国人。

7、不要轻易发出录用通知

(1)录用通知书具有法律效率,一旦发出就对企业产生相应的约束,如操作不当就会发生风险。录用通知在民法上属于“要约”,只要求职者对《录用通知》做出回应,用人单位就有责任履行其中承诺。

(2)除录用通知书上明确可以撤销或撤回的情况外,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撤回或撤销,否则就属于单方面撤销合同,如求职者证明因用人单位违约行为遭受损失,那么用人单位就应该对该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3)录用通知只对用人单位产生法律约束,如求职者没有表示接受,求职者就不受录用通知书法律约束。

(4)《录用通知书》经常与劳动合同不一致,因此必须在劳动合同中明确以劳动合同为准。

浅谈如何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篇7

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 由于受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因素的作用, 导致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相背离, 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确定性, 可能给企业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 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

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和企业特有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对所有企业产生影响的因素所引起的风险, 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这类风险涉及所有投资对象, 一般分散和规避, 因此又称不可分散风险或系统风险。

2. 企业特有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如新产品开发失败、没有争取到重要合同等。这是随机发生的, 可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 这又称可分散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如ABC公司有两个投资机会, A是一个高科技项目, 该领域竞争很激烈, 如果经济发展迅速并搞得好, 可取得较大市场占有率, 利润会很大, 否则利润很小甚至会亏本。B项目是老产品且是必需品, 销售前景可准确预测。假设未来宏观经济状况只有:繁荣、正常、衰退, 有关概率分布和预期报酬率见表1。假设其他因素都相同, 只有经济情况一个因素影响报酬率。

从表1可知, ABC的公司两个投资机会预期报酬率相同。虽然两个项目平均预期报酬率相同15%, 但风险不同, A项目的预期报酬在-60%到90%范围内变动, 而B项目的预期报酬在10%到20%范围内变动, 所以A项目的风险大于B项目, 完全是源于市场风险。

二、本量利敏感关系分析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据产品的销售数量, 销售价格,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计量而确定企业目标利润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Y= (p-b) x-a。其中, y表示企业利润额;p表示表示产品销售单价;b表示单位变动成本;a表示固定成本。

这种方法可用来进行盈亏平衡分析, 也可用于利润预测, 是一种很成熟的财务分析方法。产品销售单价, 单位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 销售数量都是影响利润的因素, 各因素变化都会引起利润变化, 但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因素发生微小变化, 就会使利润发生很大变动, 即利润对这个因素变化十分敏感, 称为敏感因素。与此相反有的因素发生变化后, 利润变动不大, 即反应比较迟钝, 称之为不敏感因素。敏感因素与该企业所处行业及产品类型有很大关系, 通常高科技产品及新开发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利润的最敏感因素, 因为高科技产品或新开发产品的产品附加值 (产品销售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的差额) 较大, 随着销售量增长, 产品边际成本降低至接近于单位变动成本;而传统产品往往是生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或生活必需品, 市场需求波动不很大, 销售利润率比较低, 因而销售单价是影响利润的最敏感因素。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或规避风险, 或突破制约利润增长瓶颈, 以赢取利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由于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或损失, 因此规避风险, 不应是简单进行风险回避, 而是要末雨绸缪, 预先调整部署, 等待发展时机。

三、利用量本利敏感关系分析规避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由于潜在总供给水平相对较高, 需求的预算约束较硬, 特别是企业的分散决策和市场的即时调节, 加上预期作用和宏观政策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不仅不可避免, 且出现过剩机会也较多。当总需求超过潜在总供给时, 就会出现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当总需求小于潜在总供给时, 就会经济萧条, 失业增加, 这是经济运行的规律。由于高科技产品的销售数量是影响利润的最敏感因素, 因此预测和决策依据关键的定量指标—未来宏观经济状况是繁荣, 是正常, 还是衰退, 直接关系到预测和决策的可信度。因此正确感知当前宏观经济状况和确认商业周期运行区间是选择A还是选择B投资机会的关键。

本量利敏感关系分析不仅可用来作为选择投资项目的依据, 在对企业内部辅助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管理上也有同样重要意义。

社会再生产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统一体。企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 拥有众多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 内部也存在着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 即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对一些产品和劳务, 是外购或外包, 还是由辅助生产部门提供, 主要取舍依据是本量利盈亏平衡公式Q0=a/ (p-b) 。Q0为盈亏平衡点, p为外购产品或劳务的价格, b为外购产品或劳务的单位变动成本。当需求产品或劳务的业务量小于Q0时, 向外界采购或外包;当需求业务量大于Q0时, 由内部辅助部门或职能部门提供。实际上由于比较成本的优势, 由内部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单位生产成本b往往小于由市场提供的成本p, 通常情况下由企业内部辅助部门或职能部门提供这些产品或劳务的专属成本又比较低, 因此一个个辅助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便在企业内部成立。独立核算加强和管理职权的下放, 使辅助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随着企业主营业务量的增长与升级而壮大。由于部门之间交易的关联性和地域上的优势, 这些辅助生产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市场开发成本相对比较低, 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事实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日新月异的新世纪, 一些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正在依靠多元化经营搞外延式扩张的策略。

通过敏感分析, 抓住了影响利润的敏感因素, 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就可使企业能更顺利地实现目标利润。敏感分析不仅能在预期的宏观经济中进行项目抉择, 也可根据影响利润的敏感因素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销售价格是影响利润敏感因素的辅助部门或职能部门, 进行剥离出售, 对所需产品或劳务进行外购或外包;对销售数量是影响利润敏感因素的辅助部门或职能部门, 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辅助生产部门, 进行分立, 给予培植、扩张, 实现向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转变。在多元化经营中通过加强对隶属不同产业、行业的分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 尤其是通过加强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实现各分公司“现金流”的互补, 从而保持整个企业现金流的稳定, 避免企业陷于支付的困境。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经得住经济周期下行的洗礼, 才能比其他靠单一经营的企业拥有更多度过经济灭顶冬的希望, 才可以在“现金为王”的萧条时期买到超级低价、超级便宜的优质资产, 才可以在劳动力市场雇用到非常优秀的人才, 建立新的工厂和设施。商业周期是经济社会自我调节的产物。经历真正的商业周期, 是企业通向“基业长青”的必经之路。在美国200多年里出现了大约50次不同程度的商业周期, 技术进步, 产业升级, 管理规则和政策调整等等重大变迁都是在这些商业周期中实现的。

四、利用本量利敏感关系分析规避企业的特有风险

传统产品的销售单价是影响利润的最敏感因素, 销售价格是制约利润增长的瓶颈, 应设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销售单价, 作为利润增长重要途径。保定塑料集团原是一家固定资产仅有200万元, 产值为300万元的小型企业, 产品是普通的地膜。当时尽管国内产量很大, 但是产品质量、价格低, 应用领域窄。该厂依靠技术进步, 大胆引进, 生产的产品不但透光性、透明性和强度、韧度提高了几倍, 而且节省了大量原材料, 产品率也提高了20%以上, 仅用1年时间收回了全部投资, 企业也由此获得了较快发展, 实现年销售收入5.3亿元, 实现利税6 000万元, 成为全国三大塑料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同时, 企业根据本量利敏感关系分析对内部设置的辅助部门或职能部门或进行剥离出售, 或进行并购分立, 以实现经营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经营, 可实现各分公司现金流的互补, 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 也可分散因新产品开发失败、未能争取重要合同等因素而导致的风险, 有效规避企业的特有风险。

如何规避电影投资风险 篇8

无论是电影的投资和制作,还是发行和营销,整合资源与规避风险都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柳德彬认为,现在的中国电影投资,完全由一家或两家机构独立完成的情况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影片选择“拼盘投资”,这有利于各方资源的整合。

当下市场上的爆款电影,大多数是凭借着精确的定位、数据化的用户追踪以及合理的发行和营销模式,成功地规避了风险,才能满载而归。

“互联网金融成为电影行业新宠之后,电影投资的风险将会加大,因此电影人越来越需要学习如何规避风险。”柳德彬说。

除了懂内容,也要懂市场

如今,银行、信托、债券、基金和众筹等金融资本不断涌入电影行业。在这股资本洪流中,为了降低风险,更多的投资玩法开始出现。

越来越多的影片偏爱拼盘投资,既能优势互补,也可降低风险。

柳德彬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保利影业投资电影分两种情况:“如果是参与一个项目,我们并不太在乎有多少人共同参与;但如果是我们操刀承制的片子,会吸纳三四个合作伙伴,其中必然有一家在线票务合作伙伴,而线下就不再需要与别的投资人进行资源交换,因为我们本身的发行团队就很完备。”

很多影视公司在作品类型、投资规模以及上映档期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分散投资更有利于利润回收、避免风险。此外,一些中小成本电影往往会通过政府奖励补助、网络版权和广告植入等方式收回大部分成本,甚至有盈余。对于这样的电影来说,票房并不是最重要的营利方式,相比之下,反而具有更高的投资性价比。

据上海星狐影业董事长宋一凡介绍,中国电影市场最近两年变化剧烈,明星和知名导演参与的电影也可能遭遇“滑铁卢”。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许多敢于创新的年轻导演和演员有时更容易取得票房成功。所以很多投资更偏向于中小成本的潜力项目。

另外,明星片酬过高,因此许多中小型公司也会“避其锋芒”,选择强IP,或是寻找新卖座题材,并借此吸引明星低价出演。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在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中,电影的类型才是决定其市场容量的关键因素,而演员也只有在合适的题材和类型中才能发挥更高的价值。

“类型决定了票仓,观众决定了市场。”爱梦娱乐创始人雷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以2015年的青春悬疑电影《我是证人》为例,认为杨幂和鹿晗的影响力虽然很大,但电影的小众题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空间。

总之,一部电影的票房不仅仅取决于作品质量,而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营销宣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2015年,徐皓峰执导的电影《师父》最终票房惨淡,柳德彬认为,这样的品质型电影却没有在票房上得到应有的体现,是因为电影的发行环节出了问题。他透露,保利影业将会利用其发行优势,投资制作徐皓峰导演的最新作品《刀背藏身》。

“做好内容,才是规避电影投资风险的最佳方式。但除了懂内容,也应该懂市场。”他说。

调研,不只是数据那么简单

如今,许多从业者已经意识到,电影投资并不仅仅是拍摄投资,营销和发行等环节的资本投入也是重要部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推出一个电影之前,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市场调查,寻求市场最需要的主题和营销发行模式。”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很多电影团队而言,市场调研已成为降低风险的必要手段。通过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对电影受众进行综合而立体的考量,借此明确市场需求,进而调整目标项目,这样的反向思维被越来越多的电影团队接受。

传统电影投资缺乏数据作为依据,更依赖于投资人的主观判断,有时候甚至会成为没有根据的预估。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大数据还过于简单,水分严重,无法反映真实情况。

“数据本身不能提供任何东西,关键是团队是否有对影视行业逻辑的洞见,能否用好数据。”雷鸣告诉本刊记者,“很多的数据团队是不懂内容和市场的,这两者才是壁垒。”

以演员姜武为例,据雷鸣透露,其微博粉丝数只有50万,曝光度也不高,表面看来没有很大的代言价值,但不久前姜武曾为一款生发洗发水产品做代言,效果非常明显。雷鸣认为,这样的反差是因为姜武的粉丝和受众无法通过微博粉丝数体现出来,而且代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形象与代言产品的匹配度。

早在2014年,百度就曾通过各类数据以及电影受众分析,对《黄金时代》的票房进行预估,但最终归于失败。雷鸣认为,这首先应该归因于目前市场的不规范。“中国电影市场还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形成像美国那样完整的工业化链条,因此无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数据环境。”

他说,由于电影产业属性特殊,除了需要使用更精确的手段和技术获取数据之外,对潜在的电影受众进行立体描述,将演员的数据画像与电影剧本的匹配度进行衡量,这才是数据的应有之义。

除此之外,许多新技术也被应用于数据的获取,比如脑电波测试以及眼球追踪技术,以了解观众对电影和演员的关注度。目前,市场上一些数据公司正在兴起,希望凭借对数据的精确筛选以及算法和模型的独特构建,为企业和电影项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规避风险。

票房可以预测吗

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由新传智库和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共同出品的《影视风控蓝皮书》发布。这支团队通过做票房回归模型,分析了500部国产电影要素与票房之间的关系,由此对近年电影叙事的趋势作出判断和预警。最终,他们试图开发出一个票房预测系统,运用于电影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nlc202309090354

雷鸣的团队目前则在尝试“看剧本测票房”。他们通过人工和电脑依次通读200个三年内上映过的国产电影的剧本,再对剧本进行量化分析,从而预测未来上映的同类型电影的票房。

雷鸣透露,这是借鉴以色列一家数据公司的经验,不过他坦言,“这件事在中国实现还是很难,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变数太多。”

在《后会无期》上映前两天,导演韩寒曾收到一份神秘礼物——来自爱梦娱乐的“大数据分析报告”。据雷鸣透露,正是通过搜集《后会无期》的网络评价、拍片量等信息,并进行大数据和画像分析,爱梦娱乐最终给出了风险预案:调低预期,因为高于低预期的评价与低于高预期的评价相比,前者更有利于这部电影的宣传与营销。“韩寒的口吻应该适当谦逊,必要的时候可以自黑。”

雷鸣透露,通过对互联网人群的兴趣作出精确判断,为电影项目寻找到匹配的演员和准确的目标人群,在整合优质资源与优质项目的同时,也规避了风险。

另一方面,影视行业对于数据和画像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IP的培育和开发层面——通过雷达一般的数据监控,来寻找可能的潜在IP。雷鸣认为,IP能否发挥价值,也需要通过测试来验证:能否“圈住”固定数量的受众;能否具有持久的刺激能力,比如《鬼吹灯》;能否在多个平台获益,比如印刷品、电影、电视剧。

此外,一些电影风控从业者、研究者认为,IP也需要管控。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认为,由于影视拍摄周期较长,从业者需要通过舆情来判断,该作品两年后是否还有影响力。某种类型如果目前供给量过大,在未来一两年需求就会抑制,“要通过调研去开发新类型。”

当然,这与电影创作并不矛盾。“数据只看标准和结果,不应该干预创作。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个特别重要。”雷鸣说。

投资新玩法,没“法”玩不了

电影投资风险的降低,依然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柳德彬认为,目前中国虽有票房蹿升的电影市场,但还只能称作一个“放映大国”,离“电影大国”还有很大距离。

在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无论是融资方、投资方,或是制片方、发行方,抑或是院线,在资本浪潮中都必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谈到票房造假乱象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赵军对《瞭望东方周刊》强烈呼吁,应早日建立中国电影的信用体系,做好电影行业与资本市场管理尤其重要。

一些从业者希望,未来通过监管部门的联动,能实现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比如对午夜场电影的上座率设定一个警戒值,当出现异常现象,票房统计系统能够自动剔除可疑数据。

电影产业促进法有望在2016年正式出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政策、制度、法律对电影产业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之转化为真正的刺激效应。

另外,如今电影产业和法律界的跨界合作也开始活跃,很多律师机构将业务拓展到影视行业中,专业的影视律师也已经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下,影视律师的角色和地位尤为关键,有利于业外资本和影视圈的对接与融合。

无论是影视公司的项目运作,还是公司的股权架构、危机公关等,影视律师都可以帮助影视公司规避法律风险,解决法律纠纷。

现在国内已经出现很多法律服务产品,比如“众乐乐”等影视法律风控平台最近上线,希望为影视纠纷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众乐乐”CEO邓亚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发现合同是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合同条款在分账问题上约定不清晰,容易引发后期纠纷。我们将对此推出合同草拟、审核和修改系统。”

上一篇:我的爸爸真有趣作文下一篇:你好鼠年春节跨年夜朋友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