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爱国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拥军爱国(精选12篇)

拥军爱国 篇1

——端州区青少年纪念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演讲比赛

一、活动主题:纪念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演讲比赛

二、参赛选手:学生和退役士兵学员

三、举行时间:2007年6月20日~28日

1、初赛时间和地点: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和6月21日(星期四)两天晚上7:00在阶梯课室举行;

2、决赛时间和地点:2007年6月28日(星期四)晚上7:30在校篮球场举行。

三、主办单位:共青团端州区委员会

协办单位:技工学校

四、演讲比赛决赛参加人员:

区领导、团区委领导、区发改局党委领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领导、技校全校师生

注:活动中要求全体学生(包括退役士兵学员)穿校服、佩戴胸卡,团员统一佩戴团徽,并带凳参加。

五、演讲比赛决赛具体安排

(一)程序安排 准备阶段:(1)、学校参加本次活动的师生就位集队。(晚上7:20前完成)(2)、接待好有关参会领导及各新闻单位人员,向与会人员派发节目表、新闻通告等;

决赛阶段:

1、主持介绍领导嘉宾;

2、区领导讲话;

3、参赛选手亮相;

4、宣布比赛的程序、评分标准、介绍评委;

5、进行演讲比赛;

6、评奖并穿插节目表演;

7、颁奖;

8、领导与参赛选手、演员合影、谢幕;

9、主持宣布比赛结束。结束阶段:

1、欢送领导;

拥军爱国 篇2

近日,受到原国家主席胡锦涛、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上将、许其亮上将等党和国家军地领导人亲切接见的全军英模代表贾美荣被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聘为爱国拥军理事会名誉主席。

中国新农村月刊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刘汉华、本刊文化部主任李法明等社领导,特从首都北京来到山东省泰安市贾美荣拥军优属服务中心,本刊常务副社长刘汉华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贾美荣颁发聘书。

今年66岁的贾美荣,是泰安市食品公司的退休职工。20多年来,她进军营作报告数百次,与1200多名官兵保持书信往来或电话联系,收到全国各地官兵来信6000多封,结缘1000多个兵儿子,与3000多名战士交心谈心。她先后花费40多万元,用于资助困难战士,开通全国首条拥军热线、拥军婚姻介绍所、拥军旅行社等。2010年8月1日,做为山东省唯一的拥军模范代表,贾美荣光荣地应邀列席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

贾美荣先后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山东省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山东省模范军人家属”等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报道:

全国拥军模范贾美荣

与72489部队官兵“认亲”记

近日,济南军区某部的营区迎里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说是客人,也是自己人,仓库官兵一见到她,就拥上前去,亲切地叫她“妈妈”。

“妈妈”脸上笑开了花,对笔者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子,我的兵儿子!”

这位“兵妈妈”名叫贾美荣,曾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军英模代表”、“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山东好人”,多次受到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今年65岁的贾美荣妈妈,从小在军营长大,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贾妈妈一家共有姐妹6人,其中5人是军嫂,全家有12人当过兵,18人是党员。拥军几十年来,她曾在全国创下很多拥军记录:1990年率先开通“军人服务热线”;1995年成立首支“拥军妈妈队”;2001年创办首家拥军旅行社;连续40余年在部队与新兵过春节;与2万余名战士通过信。

在今年“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中,部队特别邀请这位“兵妈妈”来到仓库,给官兵作报告。贾美荣妈妈以“一心跟党走,写好从军史”为题,讲述了她几十年来的拥军故事,以及她目睹的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贾美荣妈妈的先进事迹,让在场的仓库官兵深受鼓舞。她动情地说:“人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你养你的母亲,另一个是伟大的祖国母亲……”饱含感情的语言,赢得官兵阵阵掌声。

会上,仓库特聘贾美荣妈妈为仓库“名誉教导员”。贾妈妈高兴地接过聘书对仓库战士说道:“现在部队建设得这么好,你们一定要好好锻炼自己,争取早日成才!”贾美荣妈妈为仓库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军民情重泰山、携手共筑长城”,同时为山沟官兵送上了几十双“拥军鞋垫”,鞋垫上绣着的“志在千里”“一生平安”几个大字,官兵心里感到很温暖。

一句句爱兵心语,饱含着兵妈妈爱兵如子的慈母爱;一双双拥军鞋垫,承载着兵妈妈无私奉献的鱼水情。仓库官兵一致表示:“一定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当好一天兵尽好一天责,扎根山沟奉献山沟,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

贾美荣:

爱国拥军,我一辈子干不够

“一位朴实的花甲老人,精神世界异常富有,她在实现‘但愿兵安乐,何妨我清贫的道路上执着步履,她以母亲的慈爱滋润着官兵的心田。贾美荣,让共和国军人收获感动。”前不久,在2011“感动泰安”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当主持人介绍全国拥军模范、泰安市食品公司退休职工贾美荣的事迹时,现场观众报以久久热烈的掌声。

贾美荣从小在军营长大,姐妹6人中5人是军嫂,全家有12人参过军,18人是党员,与军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1986年底,贾美荣到部队探望儿子李兵后,以《孩子为什么留恋部队》为题给《解放军报》写了体会文章。文章刊出后,引起部队官兵共鸣。1998年,她为更快捷地和官兵沟通,在家里开通了“拥军热线”。近年来,她进军营作报告百余次,帮助300多名战士解除个人或家庭困难,教育鼓励1126名战士当上连队骨干,123人考上军校或提干。

退休前,贾美荣的拥军工作只能利用节假日进行。退休后,她走上了创办实业拥军之路,先后投入自己和家人省吃俭用积攒下的40多万元,创办“拥军旅行社”“拥军旅馆”“拥军婚介所”,给立过战功的老功臣提供免费住宿,为现役军人提供优惠住宿。她鼓励女儿李玉创办泰安长虹“拥军影社”,每年都到驻军部队免费为新兵拍第一张军装照。

为发动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爱部队官兵,贾美荣从1997年起组织8个姐妹建立“拥军妈妈队”,定期进军营帮战士们洗衣服、缝被褥,到训练场、国防施工现场搞慰问,成为泰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她的感染下,“拥军妈妈队”成员现已壮大到108人。

拥军爱国 篇3

大家好,我是。我所带来的演讲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先来情景再现,在座的作为各国首脑,当然,不外乎中国。我作为西方记者,“中方领导,你好,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毫无疑问,无法回答,很是尴尬。我的目的无非有二,其一,嘲笑中国,国力弱,国防差,国库空虚。其二,刺探国家情报。难道答案非要这样吗?其实,还可以这样,“中国人民银行的总金额为18元8角8分。”因为当时人民币的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合计18.8.8。这个答案来源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的锐志,他的幽默,他的话语,抵得上千军万马,护国守边。这样的故事,你一定在沉思,中国。

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暮然回首,自1927第一面军旗的升起,已度过85个春秋,回荡着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迎来了建国63周年华诞,喜悦,兴奋如浪潮般扑面而来,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强大的国防。我不愿,但必须说,我国并非高枕无忧,边界问题上,同印度越南仍存争议,朝核朝难民问题摩擦较大,台独藏独分子狼子野心,特别是日本,领土争议甚大,历史恩怨本就难平,摩擦冲突又是不断!

前几日,日本非法获取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主权。不少城市爆发游行活动,冒烟的街道,掀翻的汽车,暴戾的行为无不让人触目惊心。朋友呀,爱国不需理由,但需要理智,要以大局为重,要以法制为本,爱与害仅是一步之遥,打砸抢烧后,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索尼货架上插满中国国旗,广告牌上高呼爱国价,可依然冷冷清清,我懂了。去交话费,业务员电脑上贴满了广告单,我认得,这是日货东芝,我又懂了。看看本田车上贴的是什么?“买车在先,拜托别砸!”八个大字,我又懂了。朋友,理智爱国,否则将是亲者痛,仇者快,害莫大焉!

又有人说了,今天动荡,明天不安,国无本,民无心,一味求全!错错错!就好比一个人,感冒发烧很正常,吃完打针也很正常!就算火山爆发又能怎样,我们有实力,我们不畏惧,实力?套话吗?不!说说身边的事吧,我的姥爷是一名老党员,总关心大事小情,姥爷说“要是打起来,我拿出所有的退休金!”小表弟也说“我拿出所有的娃哈哈”这样的老人在,这么样的孩子在,又怎愁实力不在?纵观历史,中华五千年,忠臣三千位易水河边,荆柯满眼泪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鲁迅弃医从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者在历史的长空中闪烁不落,不早说,名将总在动荡的时代诞生,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自中央军委高瞻远瞩,2009年征召13万大学毕业生后,我们变找到寄放心灵的净土,严明的军纪,练就不屈的精气神。军民鱼水情展现人性的真善美,那里可以学会担当学会奉献,能够体验真正快乐与幸福。

《骄子从军》这场大型歌舞晚会,你还记得吗?以高明休学从军贯穿到底,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知识分子照样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儿不展凌云志,空腹天生八尺躯,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如此,爱国拥军是永恒的主题。朋友们,或许我的观点有些浅显,或许我的话语存在偏颇,但爱国拥军的心是真诚的。

拥军总结 篇4

学校拥军优属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指示精神,加强了学校的拥军优属、军民共建、国防教育工作,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人的社会氛围,为国家和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落实各项制度情况。

一是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成立“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管抓总,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做到拥军优属工作有人抓、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切实加强学校拥军优属工作领导。

二是认真制订了“拥军优属”工作计划,把“拥军优属”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认真做好有关“拥军优属”工作。使拥军优属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不留于形式。

三是进一步做好宣传造势工作,积极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四是在春节、“八一”两个重大节日期间,走访部队,并大力地宣传国防知识和双拥政策法规。

五是关心照顾本单位复转军人、军属、离退休老红军的生活,定期走访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增强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拥军优属宣传教育的核心,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将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爱我中华,强我国防”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专题国防教育报告,板报、征文、社会实践、文艺演出等形式,深入进行伟大的民族精神、国防责任义务和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伊宁县第二小学“军民共建”工作领导小组也是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学校将国防教育列入班主任工作计划,紧紧依靠全体班主任和党团少先队组织,经常检查落实工作职责和任务,提出共建新思路,安排拥军活动。坚持国防知识进课堂,在教学中坚持国防教育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采用形象直观、自然渗透、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把国防理论、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和军事技能等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到平时教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三、以拥军优属活动为抓手,体验军事生活学习军事知识

1、少先队干部到县武警中队积极开展“让爱进军营”志愿者服务活动。

2、学校退伍军人齐保军每月组织开展了国旗队军训活动,每年九月组织六年级全体师生进行军训活动,活动中开展队列训练和军营生活训练,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3、8月学校领导前往武警队进行节日慰问,并且参观了军营,体验部队生活。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将拥军优属工作引向深入 一是学校开展列国防教育活动,在校内形成了良好氛围。

1、每周利用广播进行一次国防知识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国防知识。

2、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祭扫,参观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等。

3、国家公祭日组织学生到烈士董长兵、韩贤墓前祭扫。

5、八月对部队进行了节日慰问。

6、九月国防教育日系列活动学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等军歌。

7、十月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前往武警中队,观看官兵训练,参观军营,体验生活。

8、十月建队日来临之际开展红歌大赛。

9、十一月在县法院和检察院的指导下成功开展“少年模拟法庭”活动。

五、重视学科渗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拥军优属工作。

重视学科渗透,重视在学科中结合国防教育素材,抓好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国防发展中所发挥的力量;学校还注重与体育课、体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国防体育,增强学生体魄,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学校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特别是把国防教育与语文、品德与社会、安全等学科有机结合,语文教师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学生在了解了西沙群岛的重要地理位置后,她抓住语文学科教育内容与国防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努力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方面的教育素材,使学生们知道了只有建设好美丽的西沙群岛,才能守住祖国的南大门的道理,灌输了国防精神、国防法治等基本常识;同时与艺术、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进行有机渗透。音乐教师在教学《国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播放国庆阅兵式场景,结合升国旗让学生谈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国防事业的热情。一年级新生的歌咏比赛《国旗国旗真美丽》,让学生在歌唱祖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六、加强学校和部队的密切联系,开展共建活动

到部队、军属家和离退休老红军家慰问,送温暖活动。对军属从生活和思想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学校对军人子女就读问题予以政策上的倾斜,给予适当的照顾,让他们安心工作,积极进取。

伊宁县第二小学

拥军优抚事迹材料 篇5

一、思想重视,是社区双拥工作的前提。近年来,在街道和区民政局高度重视下,身为社区主任的***能把社区的双拥工作当作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她按照上级的要求须制定了社区双拥共建制度,明确了优抚对象活动内容,让“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观念渗透到社区每个角落。

二、搞好服务,是社区双拥工作的基础。她带领导社区干部每逢节假日都要走访慰问辖区内的军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家住21号楼4单元的***,儿子前年入伍到北京,夫妻俩都因企业不景气下了岗,生活困难,***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上门为***家按规定安排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在春节前送去了上级拨给的特困户300元补助金。家住18号楼106室的***,家中两个孩子,一个入伍,另一个上学,妻子无工作,自己下岗,生活没了保障。***同样带着社区的干部为其送去了低保金,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无限关怀。

三、军地共建,是社区双拥工作的关键。她经常邀请消防二中队的官兵常年为居民讲解消防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平时如何防火等实用性常识。社区内的退伍军人、民兵等20多人自发组织了便民服务队,义务为群众解决理发、修车、焊接等实际问题,常年为群众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四、落实政策,是社区优抚工作的内容。她平日注重对辖区内优抚对象的调查摸底,对军烈属、老复员军人、抚恤定补、伤残人员建立基础台帐,掌握底数,更好地开展优抚工作。她认真办做好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广开就业门路,鼓励他们自谋职业。

“拥军背篓”里的故事 篇6

项永权一家是四川省古蔺县普通的苗族人家。

25年来,他们用背篓义务为部队背米,送菜,寄信。邮包裹,跋涉山路超过13万公里,运送后勤物资1000多吨,用朴实特殊的方式,表达着深深的拥军情。

在川、黔交界的乌蒙山深处,驻扎着一支空军雷达兵。大山脚下,有一户普通的苗族农家,长者项永权,今年已72岁高龄;儿子项润香,如今已人到中年,孙子项红杰,目前还在上中学。项永权一家从1981年开始用背篓每天义务为山顶上的官兵们背米、送菜、寄信等。25年来,这个背篓从年迈的爷爷项永权肩上换到父亲项润香肩上,现在又延续到孙子项红杰肩上……祖孙三代背坏了近百个背篓,背篓在换,人在变,可是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部队每天的后勤补给从来没间断。春节前夕,背篓主人公的名字被写进了四川省双拥模范的行列,一家人被四川省评为拥军优属先进家庭。

为寻访这家人,笔者经过16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终于在2006年1月22日清晨6点50分走进了偏僻小镇项大爷的家,亲历了他们一家人冒雪为雷达站官兵送菜的过程。

1月2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小雪。7点30分。天蒙蒙亮,项润香便从床上爬起来,轻声唤醒了熟睡中的妻儿。为了省钱,也怕惊扰老人,他像往常一样,没舍得开灯,摸黑穿好衣服。项润香顺着墙摸到了门后的几个背篓递给妻儿,然后轻手轻脚牵着妻儿走出大门。

项润香家住小镇边,离集市还有5里多山路。年关了,为山上雷达站的菜买得多,项润香把两个孩子也叫上。男孩1 3岁,长得虎头虎脑,叫“大头”;女孩11岁,乖巧可爱,叫“小敏”。能为山上的解放军叔叔送菜,大头和小敏高兴得不行。

屋外寒气袭人,通往集市的乡村小路被一连好几个月的阴雨天气揉得坑坑洼洼。再加上正下着小雪,路显得更难走。一进菜市,项润香就忙乎开了。他先掏出个皱巴巴的小本本,上面记录着雷达站需要的东西,然后逐项对着单子选购。

离开菜摊时,妻子熊仁霞给我们提到了一件事。一次,项润香和菜农讨价还价时,那人开玩笑说:“反正是部队的钱,讲什么价嘛。”就因这句话,项润香与多年的乡亲红了脸:“我自家钱你可以坑,部队的钱都是国家的,那么多娃娃在上头站岗、放哨呢,这钱你也好意思坑呐?”从那以后,所有集市上的菜农,都不敢喊他高价了。

8点10分。项润香身后背篓里的莱也越来越多了。项润香与大多数山里人一样,纯朴而内向,话不多。一路上,他只告诉我们过年了,菜有些贵。还说今天是镇上今年最后一个赶集的日子,要靠这最后一个集市把山上雷达站过年期间的货买好,不然,春节战士们没得吃。

8点30分。离开小镇时,项润香又跑了几家杂货铺,为官兵们捎带了一些生活日用品。末了,还顺道在邮局将昨天上山捎下来的战士家书寄了出去。

8点55分。项润香和妻儿背着菜回到了家。房前,项永权老汉坐在屋檐下“叭嗒”、“叭嗒”地抽着旱烟,屋里老伴古大娘已给儿孙们盐上了热气腾腾的米饭:“快吃吧,吃饱了好上山。”

就这工夫,记者聆听了项大爷讲述“背篓”的来历:项大爷的拥军情结源于一条军毯。1949年底的一天,一支解放军部队路过老人的家时,一位身材高大的军官见他缩在墙脚,冻得发抖,便拿出条军毯为他披上。这条军毯温暖了他15岁的那个寒冬,也让“亲人解放军”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部队走了又来。1981年夏天,正在种地的项永权远远看见一名小战士背着个大背篓,在山路上步履蹒跚地往上爬,突然脚下一滑,跌进了路旁的水沟。见这幕情形,项永权丢下手中农活,将背篓接了过来。从此,他知道了山上有一个空军雷达站。这儿之后,战士下山买菜,老人都会义务背上一程。再后来,他主动向部队的领导提出:每天清晨,义务把新鲜蔬菜送上山。这一背上,就是25年。那一年,项永权47岁。

沿路的树丛黄了又绿,绿了又黄,老项的背篓换了一个又一个,老项的背脊在岁月的磨砺中也开始慢慢弯曲。1995年的最后一天,连队准备会餐。这天下:午,项大爷第3趟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上山时,已是61岁的他脚下一滑,摔了一跤……这一摔,老人整整躺了半个多月,从此,腿脚就不再灵便了。从此,背篓的主人换成了儿子项润香。

9点15分。吃过早饭的项润香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上山了。因为下雪,山路上结了一层薄冰,踩在上面,脚下嘎吱作响。

走到山腰,我们全身已被冰雪和汗水浸湿。实在走不动了,有人提议休息会儿。项润香含笑不答,把背篓依在路旁一处陡峭的山壁旁,妻儿也照此法停靠。我们不会这姿势,只得相互帮忙,把带给山上战士的慰问品放到雪地里。停下不足5分钟,就觉后背冰凉冰凉。

“这里经常下雪吗?”我们问项润香。“是啊。下雪后路上全是冰,要在胶鞋上套一双草鞋,这样走路才不会打滑。”

山路难行,项润香总是按时把菜送上去,从未耽搁过雷达站官兵们的一顿饭。

去年春天,赶上家里农活忙,项润香忘记了把当天买的鸡蛋送上山,到了晚上才想起。他正要出门去送,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一时间,项润香心里直发愁,战士明早吃啥?在雷雨中,山路滑不用说,更危险的是不能开手电筒,只能摸黑往山上爬。项润香狠下心,决定和妻子一人打伞,一人背上鸡蛋上山。走到半山腰,一不留神,妻子手中的雨伞被吹下了山。大雨淋透了全身,背篓里的谷糠被雨水浸透后,重量一下增加了许多,十多斤鸡蛋一下子变成了几十斤重。花了足足两个钟头终于爬到了山顶。到达雷达站已是午夜了,官兵看着这对已成泥巴人的夫妻,个个眼睛都红红的。

9点40分。雪还在下。终于,山巅的雷达站在云雾中渐渐显出了模糊的轮廓。这时,几名官兵从山上奔跑下来,仿佛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亲热地接过项润香一家的背篓,把身上的棉大衣给他们披上,扶着他们走进了营房……

雷达站的战士告诉我们,每次送菜上山后,项润香都会在连队待上一阵子,不是帮炊事班的战士做做饭,就是跑到连队的猪圈里帮助喂喂猪,不忙时他还会陪战士们拉拉家常……然而,一当战士们想留他吃顿饭时,他就会一边说吃过了,一边快步下山去。

去年底,项润香再次被四川省评为拥军优属好家庭后,当别人间他的感受时,一向不善言语的项润香真诚地说:“说心里话,有时我也不想干了,也想像其他伙计一样走出大山见见世面,可当真要走时会很犹豫,这背篓谁来接呀!久而久之,这念头也就没有了,山上的解放军对我们真好,又送衣服,又给我们吃的,有时连娃们的学习他们都包了……要真叫我走,我还舍不得他们呐!”

10点刚过,雪停下来了,太阳也露出了云端。

雷达站的官兵也把项永权和古大娘接上了山,说要“一家人”团聚过个/J、年。

14点30分。往日寂静的雷达站热闹起来了,在阵地前的空地上,项大爷一家6口人与雷达站官兵搞起了联欢。不一会儿,山下的苗族同胞也赶上山来,搞起了个小型军地联欢会。军爱民,民拥军,真是军民一家亲。

项大爷一家的拥军情谊,也深深地感染着周围的苗族同胞。后来的日子里,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多出了许多陌生的脚印:冬天山上潮湿,有人上山帮官兵烘烤衣裤:有裁缝店的老板,义务为官兵缝补衣服,夏天,还有人悄悄上山为战士开垦出一小块菜地,并栽上青菜苗……

驻地的政府也行动起来了,先是帮助雷达站安装上了电话,后来又为山上的官兵装上了自来水管……逢年过节会带上慰问品上山看望官兵,为他们排忧解难。

部队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军与民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多年以来,雷达站官兵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开设部队夜校为群众补习文化,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下山开展义务巡诊,免费为群众看病送药;他们还先后支助了3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其中4名考上了大学,义务植树造林近万株,让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帮助驻地改善生态环境。

17点50分。项家人和山寨的苗族同胞与官兵们道别,下了山。

18点40分。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这时,天上又下起了毛毛细雨,在苗族老乡家门口,我们谢绝了老乡们让我们留宿镇上的盛情,又悄悄放下他们塞进我们提包里的礼物,只带走了一张我们与苗族人的合影照片,告别了这一家可敬的人。

拥军优属活动方案 篇7

一、指导思想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双拥、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把双拥工作提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学校结合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军训引路、国防育人、军地密切合作”为指导思想,把德育工作和双拥工作有机结合,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广泛宣传双拥的重要意义,深入普及和不断加强国防教育,激励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二、组织机构

全校教职工,尤其是校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双拥活动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进行广泛宣传和组织落实。为了加强对双拥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副校长、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组长:陈桂云

副组长: 李正山

组员: 曹靖张保勇张忠艳

三、实施内容

(一)工作中,要形成这样的制度:

1、学校要把双拥工作纳入常规工作,明确职责,加以落实、检查与考核。

2、学校要把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拥军活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

3、以班队课、板报、橱窗、画廊等为主要宣传手段,以“请

进来,走出去”为主要活动形式,注重活动实效。

(二)落实载体,积极宣传,强化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双拥宣传教育。

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各种教育阵地比较齐全的优势,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生,充分利用班队课等时间,板报、画廊、橱窗等宣传阵地,采取演讲、宣讲、图展、讲座、文娱活动等各种形式,宣传双拥工作,贯彻国防教育。

(三)具体活动

1、组织军营参观活动、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讲座、帮教差生等教育活动,为学校德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借助“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假日,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拥军慰问演出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军地走访、联欢慰问等活动,使同学们与战士们之间建立深厚情谊。

科技拥军工作总结 篇8

一、加强国防和双拥宣传

(一)结合科技下乡、节日互访等活动,不定期地走访慰问驻地部队,保持与驻军部队的密切联系。

(二)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通过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科技拥军的相关情况。

二、深化科技进军营工作

(一)组织部队官兵参观科普教育基地等活动。

(二)依托技术力量雄厚的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主动深入部队,送科技进军营,把地方最新技术“移植”或“嫁接”到科技练兵领域,为部队提供科技成果和科技信息。

(三)组织专家开办2—4场有关现代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主要是计算机方面知识培训,大力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二是努力培养高素质军地两用人才,积极开展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如烹饪、养殖、种植等。

(四)为提高部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协同各有关部门向部队赠送科技书籍。

(五)根据部队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收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优先推荐给部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部队的科技项目。

拥军模范张家增的精神世界 篇9

张家增,一位74岁的老人,一辈子都在做着一件事:爱国拥军。

从1978年至今近40年里,他把全部积蓄用在了拥军优属、国防教育上,累计付出20多万元。他相继创办5个红色展馆,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能活100岁,我就拥军100年。”在古城邯郸,这位古稀老人上演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倾城之恋”。

一次邂逅——拥军一辈子

1942年,张家增出生于邯郸县东辛庄村,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军人。父亲临死时身上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让他清晰地知道:国强则民安,国破则家亡。虽然自己只是一名工人,一个早出晚归的“阉猪人”,张家增却始终没有忘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于是,从1978年病退后,他就尽一己所能支持部队建设。而真正使他坚定拥军路的,却另有“奇缘”。

1981年9月的一天傍晚,张家增外出时被一辆卡车撞倒了,左腿骨折,血流不止。危急时刻,3名解放军战士把他送到医院。因失血过多,3名军人为他献血600毫升,又翻空衣袋拿出81元部队津贴,为他垫付了医疗费,待他病情好转后悄悄离开了。出院后,张家增到部队寻找“救命恩人”,一直没找到。一位部队首长告诉他:“同志,军人为群众做点事是应该的,这样的好事在部队很多,你不用到处找了。”一句话深深震撼了张家增。从那时起,朴素的感恩之情升华为对军人的别样崇拜。自此,张家增的生活便和军人、部队再也没有分开过。

“七一”、“八一”、“元旦”、“春节”,他都要到部队驻地走访慰问,开展军地联谊;给军烈属、残疾军人、驻邯部队官兵寄节日礼品,到光荣院看望军烈属,这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1994年大年初一,他拎上老伴煮熟的热腾腾的水饺,带了柿子、花生等年货,到荣军院和老功臣们一块儿过年。老功臣们紧握他的于说:“你平时来我们都欢迎,可今天是大年初一,你怎能甩下家人不管呢?”张家增说:“你们是革命功臣,是最可爱的人,能与你们共同欢度春节也是我的幸福啊!”他们一起唱歌、照相、包饺子,光荣院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打那以后,每年春节,张家增都带着礼品来这里与大家共度佳节。因为他清楚,这些失去亲人的老功臣们在传统佳节更需要团聚的温情。

血浓于水,相随相依,官兵的冷暖是他的牵挂。

1993年冬天,第一场大雪来得较早,他到51410部队看望新兵时发现部队工地值班室没有火炉,值班战士冻

得直哆嗦。他赶紧把自家的炉子生着,推起车子上了军营。寒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炉子在三轮车上晃来晃去,20多里的路一步一滑地走了4个小时。当他把暖烘烘的炉子提到战士而前时,自己浑身白花花的像个圣诞老人,嘴唇冻得己说不出话来。一位战士在口记中写道:“张大爷送给我们的不只是火炉,而是人民对子弟兵的一颗滚烫的心。”

张家增年轻时靠阉猪挣钱,但他阉猪实行“三不收费”原则,即:部队不收,军烈属不收,困难户不收。多年来,他免费为驻邯部队和军烈属户阉猪近万头。

“来,抽我的,我是0型血!”1997年4月的一天,张家增外出阉猪时看到一位军嫂因失血过多而休克,到医院后,医生说要立即输血。病人家属怕他年岁大受不了,不肯让他献血。但张家增说救人要紧,毅然为这位军嫂献了200毫升血。

出资5000余元资助军烈属子女上学、为部队送去128棵葡萄茁和价值3000元的猪崽、与数十户军烈属困难户结亲长期资助……点点滴滴,浸透着张家增不了的拥军情。

从1991年起,张家增就与市内三区一县人武部达成了“联合送兵”的契约,每年对入伍新兵和退伍老兵实行“双接双送”,春去秋来,己成常态。

“现役军人,一律免费”。人们还记得,夜幕下的火车站常有一位接站的老人,他高举着这张牌子。火车站对而黄金地段有老张的一处老宅。1998年7月二层小楼落成,他在外墙雕刻上“拥军招待所”。2003年12月的一天,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两年前张家增送走的那批邯郸永年兵刚下火车,天太晚了,想住一宿明早乘车回家。“你们等着,我马上接你们去。”放下电话,张家增推起三轮就往车站赶。天冷得出奇,右膝的关节炎疼得他不敢用力,可张家增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战士们坐了这么远的车肯定累了,或许从南方过来衣服单薄……”他忍着疼痛,吃力地蹬着三轮。把战士们接回来后,他和老伴又忙活着给战士们倒热水、端而条,直到战士们入睡。

后来,经营8年的“拥军招待所”因城市建设而拆迁。他把拆迁补助全部用在了拥军上,和家人一起开办了“拥军洗车店”、“拥军照相馆”,延续着对军人的眷顾。

一个雅号——“编外指导员”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古城邯郸,在街头,你总能看到张家增身穿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脚踏三轮大篷车,带着不同主题的宣传品乐此不疲巡回宣讲的场景。背部有些弯曲了,两鬓斑白了,但他的心里是快乐的、幸福的。

就是这辆大篷车,承载着他对党和拥军事业的无限热爱。每逢“七一”、“八一”、“十一”或重大纪念日,他都要载着各种展品到全国各地义务宣传。

三月是雷锋宣传月,七月是党建和征兵宣传月,八月是“中国梦、强军梦”宣传月……每次他都精心策划,走到哪里就把党的政策、政府的声音、拥军的情怀传播到哪里,部队、学校、机关、厂矿、农村,留下了他熟悉的声音和身影。

“张爷爷:您还好吗?现在我已经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报国……”这是96174部队女兵杜丹萍寄给张家增的一封信。她不会忘记,在她最迷茫的时候,是张家增的声声叮咛坚定了她报国从军的信念。

每年新兵入伍,张家增都带上印有“参军光荣”、“欢迎新战士入伍”字样的横幅来到驻邯部队,给新战士讲“迈好第一步,争当合格兵”的道理,送上英雄人物事迹特制笔记本等纪念品;每逢老兵退伍,他都来给他们上一堂“退伍不褪色,发扬好传统”的传统教育课,鼓励他们积极回家乡做贡献。

1995年除夕之夜,某部队通信连一名刚从福建入伍的新兵得了重感冒,加之想家心切,不停地哭鼻子。张家增让老伴煮了一兜鸡蛋,买了新鲜水果送到小战士床边,劝他吃药,与他谈心,鼓励他坚强起来,感动得小战士直掉泪;听说某连一个新兵因吃不得苦私自离队,受到严厉批评。他及时来到这个战士身边,给他讲英雄模范的事迹,还让老伴煮了水饺送到战士床前。渐渐地,这位新兵振作起来,年底立了功、入了党,后来当上了班长,成为一名“优秀士兵”。

由于长期在军营做思想政治工作,战士们送给他一个雅号:“编外指导员”。

一曲壮歌——高扬信仰的旗帜

从1998年开始,他着手创建红色展馆。春华秋实,如今建成5个红色展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5个展览馆,分别是“邯郸县人民武装部国防教育基地”、“东辛庄学校德育展室”、“世纪路小学红色教育展室”、“马堡村爱国教育展馆”、“邯郸市一中南校区德育展厅”,分布在全市各地点,免费向社会开放。张家增集办馆人、讲解员于一身,不亦乐乎地向社会各界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累计参观者达5万余人次。

在这5个展馆里,关于国家在重要历史时期的报纸、书刊、杂志等重要文献都能找到。有建国后我国国防建设等文史资料,有民兵红缨枪、民兵大刀、边区造于榴弹等实物展品,有支前所用的小推车、织布机等。在这里,从香港回归到神州系列飞船上天,从马车、独轮车到中国第一台9寸电视机,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在这里讲述。

近40年,张家增的拥军之路幸福而坎坷。他的老伴患有脑溢血后遗症行动不便,三个儿子下岗,他自己也有脑血栓,家中经济捉襟见肘。邯郸县委、县政府对他的关照和县民政局的救济,他一分钱也不留,全部用于拥军。2012年底,县人武部领导去慰问,见他家中只有几件破旧的桌椅板凳,唯一的“大件儿”是一台17年前买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

尽管生活上如此简朴,但他的拥军路却越走越坚定。为拥军,他年轻时靠阉猪挣些钱,后来拾废品卖钱,纸杯子、碎玻璃、破旧木块他都捡拾。他说:“我不怕别人鄙夷的目光,我干着我认为该干的事。碎玻璃人见人烦,我把它收集起来,两毛二一斤,我卖四斤,就能做一条宣传于帕。”这么多年,他做了几万条宣传于帕,捡拾的废品不计其数。

“既出钱又出力,到底图个啥?”有人对此很不解。也有人叫他“傻子”,说他一天到晚“瞎折腾”,还有人说他想沽名钓誉出风头。而对冷嘲热讽,张家增依然痴心不悔:“我没有多少积蓄,不能像一些企业家们有大笔的资金投入到国防建设中,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我愿做一个‘正能量的搬运工。”

而对执拗的丈夫,他的老伴默许了;而对固执的父亲,孩子们认可了;而对矢志不渝的“拥军迷”,社会上许多人敬佩他、支持他、学习他。

拥军模范先进事迹范文 篇10

真心支援解放军

1978年

夏天,解放军某部移防到**附近修建营房,工兵营三连要在**大队居住。当大队党支部动员给解放军腾房子住时,**第一个带头响应,主动把三间住室腾出两间给解放军住,全家七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睡了整整三个春秋。三年中,她家住过战斗班,也住过连部。白天在大队缝纫组工作,晚上回家就帮着干部、战士缝补衣服、浆洗被褥,真心为战士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使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营建和训练。她不仅给住在自己家里的解放军拆洗缝补,对住在别人家的解放军也同样对待,工兵三连100多人的衣服,她都洗过、补过。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这个连队洗衣服300多件,补衣服250多件,拆洗棉衣30多套、被褥60多件。

两年后,部队搬进了营房。为了更好的为战士们服务,她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就和爱人或孩子推着缝纫机到部队,帮助干部战士补衣服,一补就是好几天。自己补不过来,就叫二闺女同她一起开动两台缝纫机补,有时从晚上直补到天明,眼睛熬红了,身体累瘦了,也全然不顾。就这样,四年多来,她在爱人和孩子的帮助下,共为驻军领导机关和十四个连队缝补衣服11000多件(其中改做成品衣服550多件),洗衣服400多件,拆洗棉衣、被褥150余件,做鞋垫120多双。

爱心奉献子弟兵

她常常想,解放军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应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他们。因此,她除了为解放军同志缝缝补补外,还从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体贴干部、战士。

1980年除夕,住她家的战士,有的出去会老乡,有的出去玩,唯独刚入伍的新战士吴敏呆在家里,默默不语。**见此情景,深知人逢佳节倍思亲的道理。为了帮助这位新战士打消想家的念头,愉快地过好春节,安心在部队服役,便把正感冒躺在炕上的丈夫叫起来,领着孩子陪小吴玩,自己下厨房炒了六个菜,全家一起与小吴喝年酒,来了个军民小联欢。

有一次战士张学太感冒,头痛发烧,早晨没起床,炊事班给他做的面条也没吃。**觉得人要身体不好,精神往往比较沉闷,特别需要别人照顾和安慰,尤其是远离家乡的战士,父母不在身边,就更应该关心和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部队住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于是,她在其他同志上工之后,抽空给小张倒水、拿药,把家里的好面拿出来做成面条汤,再加上几个荷包蛋,煮好后端到小张眼前,一面催着他吃,一面同他拉家常,从各方面进行安慰,把小张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江苏籍的战士郑少华是个孤儿,从小缺少母爱,在部队里散漫、任性,不安心服役。当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便多次与郑少华谈心,让郑少华把自己当成他的妈妈,有什么困难尽管对她说,郑少华感动的落下泪来。从此,每逢星期天她便把小郑接到家里做好饭给他吃,同时做他的思想工作。郑少华由有名的后进兵成了全团的先进典型,1991年退伍前荣记二等功,回家安排了工作,至今郑少华还和**通着信。

1980年9月,工兵三连连长**的爱人要来部队生孩子,**为了减轻连长的负担,主动把家里的房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将杨连长的爱人接到自己家。在分娩之前,**帮着产妇把该洗的全洗好,还向她介绍了产前注意的问题。产妇乘车去医院时,**随车让产妇半躺在自己身上,轻声嘱咐着、安慰着,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由于出现难产,部队医院决定转院,**又陪着产妇转到县医院照顾。孩子生下来了,她为孩子换尿布,为大人洗脏衣,忙的两天两夜没睡个囫囵觉。杨连长感动的不知说啥好。产妇出院后,**为了让杨连长集中精力做好连队工作,一直坚持每天为产妇做三顿饭,给孩子洗尿布??整整伺候了一个月。

做好事不计名利

拥军优属工作职责 篇11

乌鲁木齐红山新世纪购物广场

拥军优属小组成员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双拥工作的方针、政策,以稳定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积极做好新时期的拥军优属工作。

二、适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社区拥军优属工作计划,具体布置

工作。组织社区居民经常进行拥军宣传教育,发动居民为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开展做好事、送温暖活动。

三、把拥军宣传教育列入公司宣传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传统教育,不断提高公司员工的双拥意识和国防观念。对全体员工进行国防教育,定期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四、认真落实优抚对象的结对制度,组织下岗优抚对象开展各种技能培

训,为他们再就业创造条件。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军地文体活动,密切军民鱼水关系,安排好春

节、“八一”等重要节日的拥军优属走访、慰问等活动。

乌鲁木齐红山新世纪购物广场有限公司

拥军代表的先进事迹 篇12

他是新时代的拥军模范。

姚学亮,1957年8月出生,1976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从铁道兵工程学院转业到地方工作,现任河南省鹤壁市政协副主席、淇滨区区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多年来,姚学亮怀着未了的军旅夙愿,把第一书记岗位作为施展抱负、成才报国之平台,爱国拥军,兴武强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纲武装工作重任,使该区人武部全面建设成为军分区的亮点和窗口,先后被济南军区表彰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维权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国动委表彰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十佳单位”。他本人连续两届被评为鹤壁市“党管武装好书记”。

军旅情结驻心间

8年的军旅生涯,姚学亮从普通士兵到连队主官,靠过硬的军事素质,实现了自己的绿色梦想。也就是这段辉煌的人生经历,转业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披荆斩棘,不断创造佳绩,从省直单位的一名职员逐步成长为地方领导干部。然而,岗位的变化,职务的升迁,没有改变他尚武的初衷,军旅情结始终在他心中延续。

XX年初,姚学亮调任淇滨区委书记当天,他第一时间带领四大班子领导来到区人武部看望官兵,嘘寒问暖,体察情况。随后,他又跑遍了整个辖区的乡镇村寨,摸清武装工作底数,了解民兵组织现状,并很快在自己的案头建起了武装工作“一本帐”。

姚学亮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对武装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职责不明,存在着制度不落实,工作不尽心的问题。对此,他动情地说:“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党管武装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啊!”随后,他在区委常委会和全区领导干部会上明确提出,党管武装要做到“八管”、“四有”,即:管武装工作方向、管班子建设帮带、管干部队伍成长、管国防教育开展、管双拥共建落实、管经费保障到位、管军地关系协调、管实际问题解决;做到规划工作有国防建设内容,检查指导有人武干部参与,考核评比有武装工作课题,总结讲评有军事工作汇报。

在姚学亮的亲自督导下,区委、区政府、人武部研究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关于规范民兵军事训练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民兵组织调整工作的意见》。并将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法规纳入区委中心组学习内容,把上级关于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的指示规定纳入全区科级干部理论考核范畴,把武装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这些年来,尽管区里经济建设任务繁重,但姚学亮带领区干部学军事的传统始终没有丢,抓武装建设的标准始终没有降。区里每年组织地方领导干部进行军事知识考核不少于两次,每次考核,姚学亮都带头参加,并请上级军事机关巡视监考。每逢过“军事日”、国防教育日,姚学亮都邀请上级军事机关和驻军部队领导为全区科以上干部上国防形势课,组织开展国防知识学习和军事课目训练。从而使学军事、建武装、强国防成为各级领导的岗位职责,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去年7月份,姚学亮以军分区军事技能比武为契机,组织区四大班子领导开展军事实践活动,原定实弹射击这天,天空突降大雨,通往靶场的道路泥泞难行,人武部领导建议改日再去。姚学亮说:“军事活动哪能说变就变,照计划进行!”在他的亲自带领下,20多名区领导冒雨徒步10多公里路来到靶场,按既定方案实施了训练。大家深有感触地说:“姚书记对武装工作真是‘铁了心’。”

兴武重任肩上担

“作为第一书记,不能只挂虚名、不务其实。要建功武装、兴武强兵”。姚学亮常常用党管武装的职责要求来鞭策自己,以励他人。

XX年,区人武部被确定为军分区首批正规化建设达标试点单位,受领任务后,姚学亮迅速行动,及时召开专题常委议军会,研究制定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在区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特批20多万元整修了人武部办公楼,新建了作战室、兵器室、民兵应急连部,完善了值班室硬件设施,充实了战备物资器材,建成了“三网合一”指挥自动化系统。同时,对基层武装部建设也一起规划,同步推进。在上级组织的达标检查验收中人武部一次通过并得到好评。

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事关民兵基层工作的质量。近年来,由于进出渠道不畅、选拔培养不力等原因,造成全区专武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能力较弱等问题。对此,姚学亮将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纳入组织、人事部门统一调配,对专武干部选拔提出明确要求:提拔使用成绩突出者、妥善安置年龄偏大者、及时调整素质较弱者,经过3次大的调整后,一批既懂军事、又懂市场,既懂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谋略型人才被充实到专武干部队伍中。目前,全区专武干部平均年龄在38岁以下,文化程度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参加军事院校培训率达100%。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崛起,区工业产业迅猛发展,民兵组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有兵无编、有编无兵”的现象,一些单位和企业不愿建、建了散的问题十分突出。去年,适逢河南省《基层民兵组织建设“十一五”规划》出台实施,姚学亮亲自挂帅,按照“整合资源、科学编组、突出重点、布局合理”的思路,对辖区200多家企业、各乡镇全部改建了民兵组织,并新建了民兵防震防汛救援分队、民兵维稳处突分队等8个应急分队,使民兵组织建设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姚学亮在抓好专武干部队伍和民兵组织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在实践中练兵用兵、兴武强兵。他经常与人武部领导一起分析民兵训练形势,将民兵防空袭、防电子干扰、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科技含量高、针对性强的科目纳入训练内容,并制定完善了各种预案。每逢民兵整组训练和重大军事活动,他都一身戎装亲临一线,与官兵和民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参训民兵待遇和误工补贴。在姚学亮的关心和重视下,广大民兵训练热情高涨,训练质量、整体战斗力稳步提升。

去年3月份,上峪乡突发山林大火,险情就是命令,人武部迅速组织50多名民兵应急队员,火速赶赴事发现场,投入灭火战斗,有的队员脸被烫伤,有的队员手被山上的荆棘刺破,有的队员扭伤了脚,有的队员划破了衣服,但他们全然不顾。经过近5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终于控制了火势,降服了火魔,挽回经济损失120多万元。

拥军脚步走在前

“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必须凝聚军心、稳定部队,多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姚学亮在武装工作上,不仅注重管方向、抓大事,更注重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去年,市里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筹建民兵训练基地,需征用土地100多亩,基地选址成了一大难题。姚学亮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请求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将训练基地建在本辖区。随后,他带领区四大班子领导,按照便于民兵集结,场地开阔平整,周围没有障碍物等要求,进行反复考察论证,并很快向市领导提交了选址方案,使得训练基地建设终于定了案。

姚学亮还十分关注复转军人和军人军属的优抚安置工作,用他的话说,让现役军人在部队上安心,让复转军人在安置上放心,让功臣、军烈属在生活上舒心,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在姚学亮的关注下,先后有7名军转干部、6名随军家属得以妥善安置,全区363户优抚对象、35位退役老功臣全部落实了待遇,并为21户困难军属解决了医疗、住房和生活上的困难。

XX年,原人武部部长卢起祥被确定为转业对象,考虑到他要回安徽老家安置,姚学亮先后3次带领区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专程赴皖,向当地政府介绍卢起祥的现实表现和工作政绩,积极推荐其到合适的岗位任职,此举引起当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卢起祥不仅顺利安置了工作,而且得到了重用,现已走上了领导岗位。

上峪乡朝鲜族老大妈张桂枝,是抗美援朝老功臣的遗属,也是一名老拥军模范。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生活比较困难。姚学亮听说后,经常前去探望,及时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安排民政部门常年给予发放生活补贴。姚学亮说:“老功臣、老模范为国家和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让他们衣食无忧,幸福安度晚年。”

XX年12月,某部淇滨区籍战士扈树伟来信反映,其父因检举同村村民计划生育超生问题而遭殴打报复,造成左脚肌腱断裂。而肇事人家族势力大,是当地有名的村霸,事发后曾扬言“告了也白告,打了也白打。”得知情况后,姚学亮责成区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要求依法办案,严惩凶手。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侦破了案件,犯罪嫌疑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扈树伟父亲的伤得到了及时救治,并获得3万多元的经济赔偿。近年来,经姚学亮督办的涉军纠纷和案件20多起,挽回经济赔偿50多万元,使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这些年来,姚学亮自身和家庭也遇到了不少“难唱曲”,父母年事已高,常年患病,虽相距不远,却很少能抽出时间回去探望。儿子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安排一份不错的工作,可他还是送到了部队。家里的事再难他都能放得下,而他最牵挂的是军属的安危和武装事业。由于工作繁忙,操劳过度,他经常身体透支,累倒在工作岗位上,而他全然不顾,默默地奋斗着……

融合发展谋长远

姚学亮在抓好武装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发挥退伍军人、民兵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在他的引领下,全区形成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和谐共赢的局面。

姚学亮经常说:“退伍军人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为他们搭建用武平台”。在他的鼓励下,全区退伍军人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全区有70多名退伍军人发展高效农业和循环经济项目,成为民营企业家。有54名退伍军人进村“两委”班子,有近30%的村党支部书记由退伍军人担任。

大赉店镇翟村退伍军人许忠,退伍返乡后想在农村天地干出一番事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和项目,一直没能找到出路。姚学亮知道后,亲自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是一名转业军人,知道你回乡想干一番事业。你如果真有志向,我负责给你协调资金和项目”。在姚学亮的关心和扶持下,许忠承包一处山坡荒地,发展“山药”种植项目。短短3年时间,带领全村群众种植山药3000余亩,辐射周边10多个村庄,年收益达80多万元,使周围XX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已发展成为豫北最大的山药种植基地。

今年初,市里规划在金山办事处蔡庄村建垃圾处理厂,需征地

100多亩,因群众阻挠工程迟迟没能开工。见此情况,退伍军人、村民兵连长乔印国主动出面做群众的疏导工作,并发动亲属带头出让土地,使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事后,在姚学亮的关心下,乔印国在全村发出了“青年民兵当学生,毕业学生当工人,普通工人当老板”的倡议,带领失地村民和民兵创办乡村企业,发展生态林项目,参与市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农业转型,短短2年多时间,该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富裕村、小康村。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文明单位创建先进村。乔印国连续两届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

近年来,按照“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的理念,区里新建了金山、东杨两个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在姚学亮的指示下,人武部从全区挑选50多名素质比较过硬的民兵,组成3个专职民兵治安联防队,常驻工业区协助公安机关维护治安。前来工业区考察项目的外商们看到身着迷彩服的民兵沿街巡逻执勤时,感慨地说:“有这样的‘守护神’,我们的投资有保障啊!”随后不到4年时间,两个工业区先后入驻企业150多家,招商引资过亿元,目前已成为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上一篇:环保地球150字作文下一篇:在法院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