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精选11篇)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1

1.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

①信息提取法。准确地归纳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②题面验证法。利用试题题面快捷地帮助自己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具体方法

①借助整体阅读归纳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先要整体上解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了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借助文体特征分析观点。史传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的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态度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③借助关键信息分析观点。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分析出文章观点。

④借助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观点。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常选用非传记类文章,作者一般为教材介绍过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理解观点。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等是我们解读所供文言要义的一把钥匙。

⑤辩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还要学会辩证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要注意的是,对文章中作者欠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3.明确答题步骤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2

这里所说的解题信息,主要是指文言阅读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中所包含的信息。下面我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解题方法及其题干运用价值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一、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技巧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在题中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具体表述形式常常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而在实际考试中又常常以选择“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居多。总览2012年高考全国十八套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都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正确的选项,这样一来,就为解题提供了很多方便。

下面我就一江苏卷为例谈谈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解题技巧。(例文省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题方法:明确每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文题对照,找出误差。

A项“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对应文中“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我们从“移凤州司法”、“知公之贤”、“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几处可以判断A项正确。

B项“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对应文中“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文题一一对应可以判断B项正确。

C项“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对应文中“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文中“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中“诉于府”的是“张宗”,所以杖责的也是“张宗”,故判断C项错误。

D项“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对应文中“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文题一一对应可以判断D项正确。

二、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题干运用价值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已大致了解了文中所叙四件事的大体情况,也就为解答其他题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仅以翻译题为例来谈谈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题干运用价值。

第一句,“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屈意”“礼”“委”三个词,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A项“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的说明可以推知“屈意”意为降低身份,“礼”意为以礼相待,“委”意为交付,所以,整句翻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第二句,“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以”“此”“于”三个虚词,其他比较简单。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C项“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等可以推知苏涣虽然身为县令,但能明辨是非,不畏权贵,是一个难得的好官,所以,整句翻译为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第三句,“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不逮”“姑”“师”“也”。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D项的分析可以推知,这句话是苏涣对苏辙等晚辈告诫之语,意在劝解晚辈谦虚,好学,所以,整句翻译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除了翻译题之外,实词理解、虚词理解、信息筛选等题,有时候也可根据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的相关选项解答,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思想品德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3

总的来说,概括题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所给材料,反复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的主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跟课本上的什么理论密切相关)。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或概括材料反映的主题(是什么),或寻找造成材料中问题的原因(为什么),或推出所给材料的结果(怎么办)。思考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第三步,简化语言,寻找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书本上有现成的结论,不妨直接套用。

1名言警句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一般用名言、警句作为材料。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对于这类概括题,一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回答。

例1嫉妒是绿色的妖魔,谁做它的俘虏,谁就受到它的愚弄。

——莎士比亚

解题思路:看到材料,要多读几遍,以理解字面意思。本题材料讲述的是嫉妒的危害,这也是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的观点。可以直接概括: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嫉妒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分析:远离嫉妒,宽容友善。

例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臧克家

解题思路:材料表达的意思很浅显,对比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结局。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分析。参考答案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要通过奉献实现人生价值。

2理论归纳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所给的材料具有内容抽象、短小精悍的特点,有的材料是对课本理论的直接阐述,有的材料是对课本段落的摘取。对于摘取课本段落的概括题,可以直接用课本段落所在的大标题或中心句作答。做好这类概括题要注意两点:①弄懂材料意思;②熟悉课本理论。

例3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解题思路:这段材料阐述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阐述了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这段材料摘自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它是对所在段落中心句的解释,所以完全可以用该段落的中心句作答: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另外,还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回答: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回答:我们既要依法维护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

例4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拥有了竞争力。

解题思路:这段材料集中阐述了人才的重要性。联系课本知识,不难得出答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

3材料式概括题。

材料式概括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它取材广泛,内容多样,时效性强。只要是可以用课本知识进行解释的,大到国情国策,小到学生生活、情感、行为习惯,都可以作为这类概括题的材料。材料式概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答这类概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要以偏概全。②找到所给材料的共同点,理解所给材料表达的主题。③联系课本知识,找到正确答案。

例5“我是一个农民工,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我认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应定2000元……”在全国人大个人所得税法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立法听证会上,来自重庆的进城务工人员吴志才侃侃而谈。吴志才认为:“我能来到这里发言,传递老百姓的声音,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极大进步。”

解题思路:解题时,先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①一个农民工在发表自己的意见。②一个农民工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社会的极大进步。然后分析材料中心思想,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我国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我国公民在行使自己的建议权。如果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我国公民享有这样的权利,就可以得出另一个答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例6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取得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6倍以上;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87万人。

解题思路:解题时,先阅读材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然后,联系课本知识,得出答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漫画式概括题。

这类概括题的材料是漫画,让学生概括漫画所体现的道理。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完整地观察漫画,注意说明性的文字、标题等,然后联系课本理论、观点进行概括。

例7观察右图,概括其所体现的道理。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篇4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数字推理解题基本要求

熟记熟悉常见数列,保持数字的敏感性,同时要注意倒序,

自然数平方数列:4,1,0,1,4,9,16,25,36,49,64,81,100,121,169,196,225,256,289,324,361,400……

自然数立方数列:-8,-1,0,1,8,27,64,125,216,343,512,729,1000

质数数列: 2,3,5,7,11,13,17……(注意倒序,如17,13,11,7,5,3,2)

合数数列: 4,6,8,9,10,12,14…….(注意倒序)

二、数字推理解题思路:

1 基本思路:第一反应是两项间相减,相除,平方,立方,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所谓万变不离其综,数字推理考察最基本的形式是等差,等比,平方,立方,质数列,合数列。

相减,是否二级等差。

8,15,24,35,(48)

相除,如商约有规律,则为隐藏等比。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5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理事实需要人们进行数字统计、测量和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考查地理计算可以反映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出地理数据,这是学习地理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因此,地理计算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地理掌握情况的方式,也成了近年来各地地理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种试题,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初中地理计算题不多,涉及的计算量不大,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地理计算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有在综合题中考查的情况。初中阶段,主要计算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比例尺计算

1.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气温值的平均数(气象部门一般采用: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2.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3.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即: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4.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

5. 气温年较差: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与年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6. 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100米是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0.6℃是两地之间的气温差,求高处的气温减去气温差,求低处的气温加上气温差。)

7.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单位:毫米)。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2)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也可以用:(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计算

2. 人口密度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五)时区的计算

1. 某地时区= 该地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2.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区时差(东加西减)。

(六)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111千米。即1经度之间相隔距离:40000千米(约赤道长度)÷360(一圈分成360等份)=111千米。

2. 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所以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二、典题解读

例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六尺巷的长度大约是

A. 1厘米 B. 2厘米 C. 10厘米 D. 20厘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所以1:5000=图上距离/10000,计算可得图上距离=2厘米。所以选B。

例2.下面“某村等高线地形图”(图2)中,甲地的海拔和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

A.100米 、250米 B.250米、100米

C.50米、250米 D.250米、50米

【参考答案】B

例3.读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已知B点的温度为16 ℃,那么A点的温度约为( )

A. 14.8 ℃ B. 15.4 ℃

C. 16.6 ℃ D. 17.2 ℃

(2)一般来说,图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山谷

B. 图中山峰的高度可能为1 600米

C. ②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 ①处坡度比③处陡

【答案】

(1)D (2)B (3)C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本图等高距为200米,从而可知A点比B点海拔低2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可知,A点比B点气温高1.2℃,即A点气温为16+1.2=17.2℃。(2)B地位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3)①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图中等高距为200米,估算图中山峰的高度小于 1600 米,大于1400米;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③处等高线比①处密集,即③处坡度比①处陡。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例4. 读“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意大利

0.94

1.03

 

尼日利亚

4.23

1.8

2.43

(1)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A. 1.97% B. 0.94%

C. 1.03% D. -0.09%

(2)关于表中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意大利人口出现负增长,该国人口密度小

B. 尼日利亚人口增长快,该国人口密度大

C. 意大利所在的大洲人口增长最慢

D. 尼日利亚所在的大洲人口最多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状况。

(1)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故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94%-1.03%=-0.09%。

(2)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故AB叙述错误。欧洲人口增长最慢,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洲人口最多;意大利位于欧洲,故C叙述正确;尼日利亚没有非洲,亚洲是人口最多的洲,并不是非洲,故D叙述错误。

例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此时玲玲的爸爸在莫斯科(东3区)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

A. 6月11日22时38分 B.6月11日 12时 38分

C. 6月12日12时 378分 D.6月 11日19 时38 分

【参考答案】 B

例6.暑假,小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表哥要回北京探亲,他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上飞机,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小明应该什么时候去接机( )

A. 21日9时 B.22日9时

C.22日23时 D.23日9时

【答案】D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6

闭区间连续函数性质证明题的解题方法 作者:朱云鹏 张天

来源:《学园》2013年第34期

【摘 要】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证明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题型,也是让学生感到最棘手的一类题型。尤其是刚刚接触高等数学的初学者,适应和掌握高等数学的证明思路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关于“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题,本文给出了“直接证明法”与“辅助函数法”两种方法,对其加以总结并给出了相应例题,希望对初学者与考研复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连续函数性质 证明方法 辅助函数 零点定理 介值定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2-01

三 结束语

对于证明类的题型,在高等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总结方法,并形成一种证明逻辑,灵活运用定理证明各种问题。当然,读者在看完以上证明方法之后,最好能够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方法,能真正在应试和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证明方法,真正掌握连续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文灯、黄先开.考研数学复习指南[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篇7

一、正确阅读历史材料是解题的基础

历史材料解析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材料部分, 二是设问部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 全面、系统、准确地把握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和观点。因此, 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 了解和掌握材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 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在阅读材料时, 要带着设问仔细读材料, 将材料读懂、读透。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 据设问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 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这样既避免阅读材料的盲目性, 也节约时间。如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中给出这样的设问: (1) 材料—指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 材料二指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概括这两次会议在意义上的共同点。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以及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准确找出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 也是思考历史史实的过程, 从历史材料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关历史信息, 对于正确解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 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 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 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 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 对号入座, 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 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 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 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 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 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精心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

阅读和寻找是为了准确无误地答题。答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按问作答, 注意针对性和具体性。材料解析题多由几问组成, 每问具体指向, 要根据具体要求组织答案, 并根据分值来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分值大的, 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 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 更要慎重处理, 想好再下笔。第二, 语言要言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 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 分值一般不大, 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 (材料) 出, 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 由此依据而得出。第三, 要克服思维定势, 坚持论从史出。命题者有时为体现自己的学术观点往往会选取与教材观点相左的材料, 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确观点的能力。因此, 在回答时, 要克服思维定势, 对材料作具体分析,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第四, 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 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摆脱封建史学家和资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 必须按照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一般来说, 历史材料解析题基本上分为三种类型:文字型材料题、图表型材料题和开放型材料题。下面就这三种类型的解题技巧作细致分析。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 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 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前面的“一读”“二找”“三答”三步来入手即可。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 (线) 变化为信息载体, 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 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阅读量小等特有优势, 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主要有单纯表格型、单纯图片型和文、图、表混合型材料题等形式。

变化性、对比性和直观性是历史图表材料承载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因此,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 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 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 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 再分析原因, 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 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 尽可能的新颖, 贴近生活, 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彻底”开放, “不限定”范围, 答案也非唯一性, 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制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 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 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 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 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 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 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 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 一定要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识破文言概括题的设误方法 篇8

一、设题“挂万漏一”,做题要逐字细心

有的题目设置粗读几乎可说是对原文的翻译,我们做题时千万不可因此草草了事,越是这样的题目越可能设置陷阱。2008高考全国卷Ⅰ第10题D选项中“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相对于原文“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只少了一个“乞”字。其意思就相差甚远。

二、设题“无中生有”,做题时要关注分析性文字

概括与分析常相伴,对文中出现的描写,设题者往往通过似是而非故意夸大的分析设置错误。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选文中有“高祖悦”“高祖大笑”的描写。第10题B项分析概括说“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这种概括就是随意的生发大而不当的概括。分析性语言是我们尤其应该警惕的地方。很多时候,文题中的分析部分会伴有“说明”“表现”等明显的语言标示。

三、设题“张冠李戴”,做题时要关注人名、官名、职务、称号等

大家对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官名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回到原文中核实。2008高考广东卷第8题A项“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就错在“厉武将军”在文中是另一个人而不是“周访”担任过的职务。

四、设题“指代错误”,做题时要弄清指代词的内容

2008年高考湖北卷文中表达如下:“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群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设题者故意误读代词“其”,设计了选项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隐蔽性很大。所以大家在做题时遇到这类指代词不要一带而过,要放慢速度,根据上下文多揣摩。

五、设题“时空错置”,做题时要关注题干中时间空间类词语

题干中出现时间或空间概念的要素也应给予高度重视。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14题D项“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其中,“人生的各个阶段”就具有时间要素,遇此要到文中寻根据。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8题c项“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的时间要素是“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读到这样的表达也要回文核查,看有无时间顺序倒置的问题。

六、设题“因果混淆”,做题时要关注表因果关系词语

这类问题迷惑性较大,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在题干中遇到“因此”“因而”“所以”“为此”之类的词语时,回文章检验原文的前后两个分句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或者,注意题干的因果关系相对于原文是否弄反了。2008年高考广东卷题8B选项中,“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出现了“为此”字样,就有因果关系出错的可能,循文找到受皇帝赏识获提拔的区间,发现其原因与题干表达不相干。

七、设题“不分古今”,做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

设计者故意用今义代替古义进行表达,积累不够或是习惯于走马观花式阅读的同学容易就此丢分。不懂得“放达”古义为“过于随便,不拘礼法”,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的C项就无法发现错误;只知道“采纳”有今义“采集收纳”,我们看到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D项“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时,也无法判其错误。

八、设题“无视时态”,做题时要注意时态词语

高中生物遗传题的解题方法探究 篇9

一、遗传学题目一般解题思路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生物一直是各学科中重要的考试科目。对高中理科学生来说, 生物比物理、化学等科目逻辑思维要求较低。但想要在生物考试中获取高分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最让人头痛的就是遗传学计算问题。高中生物遗传学题目灵活多变, 解题难度较大, 因此, 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必须注意, 生物遗传学知识掌握应建立在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基础之上, 尤其是细胞分裂相关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领悟遗传的基本规律, 最终明白细胞质基因、原核生物遗传并非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原因。因此, 学习减数分裂是掌握遗传学知识的重点内容。

性状主要通过基因进程控制, 表现型则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一同决定, 弄清基因与性状之间基础知识的关系, 旨在让学生创建这样的解题思路和习惯。解答遗传题目时, 必须把已知基本与基因型写出来, 再依据一致的内容及比例推测未知的基本及基因型。通常情况下, 解答遗传学题目主要有正推和逆推两种方法, 正推法实例: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妻第一胎生出了白化病的孩子 (儿子) , 那么, 他们生第二胎、第三胎得白化病的几率是多少?解:白化病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妻生出白化病的儿子, 可以判定他们夫妻双方的基因型均是杂合的 (Aa) 。由此可知, 他们生第二胎、三胎白化病患者的几率均为1/4, 第二胎和第三胎都是白化病的几率应该是1/4*1/4=1/16。逆推法一般题目中仅给出后代的表现型或基因型, 以此推出其父母的基因型。通过对比发现, 前一种推导方法相对简单, 后一种比较复杂。在解答逆推法这类题目时, 要依据亲代表型写出基因型的框架, 并依据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 反推出亲代基因型题目中的未知部分, 促使亲代基因型完整展现出来, 在依据题目要求求解遗传概率、推导相应的基因型。必须注意, 当遇到数据较大的遗传概率题型, 不要抱有畏惧质心, 要冷静思考, 得到简单、灵活的计算方法。如果题干给出的已知条件较少, 要反复读取题目, 找出题干中隐藏的已知条件。

二、反复训练各类生物遗传学题型

掌握遗传学基本知识是解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进行解题过程中, 必须随机应变。因此, 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积累解题方法, 形成相应的解题思路并得到解题规律。遗传题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常见的解题方法包括图解法和演练法。前者是依据题目的文字表述, 对其实施简易的图像表述, 通过直观分析、推导图像, 获得题目相应的答案。后者就是把习题中阐述的各项条件罗列出来, 并进行层次推导, 完成文字演练。实际演练中形成逻辑思维, 并能快速找出题目的答案。

例1 Aa基本型下通过秋水仙素处理之后, 与基本型Aa二倍体西瓜完成杂交, 得出种子中胚的基因型如下:

A.AA:Aa:aa=1:2:1

B.AA:Aa:aa=1:4:1

C.AAA:AAa:Aaa:aaa=1:3:3:1

D.AAA:AAa:Aaa;aaa=1:5:5:1

例2分别挑选一只雌、雄蜂进行亲本交配产生F1代, F1代雌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F2代, F2代雌 (Aa Bb、Aabb、aa Bb、aabb) 、雄蜂 (AB、Ab、a B、ab) 均得到四种基因型, 此时, 其亲本基本型是什么?

进行解题时, (1) 先要找到该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即:蜂王与工蜂均通过受精卵细胞发育得来, 熊蜂则由未受精卵细胞直接发育出来。 (2) 依据F2雄蜂的基因型反推F1的雌蜂基本型为Aa Bb, 进而推出亲本雄蜂AB演练步骤如下。

F2雄蜂 (AB、Ab、a B、ab) →F1雌蜂Aa Bb→亲本雄蜂:AB。 (3) 依据F2雌蜂的基因型推出亲本雌蜂的基因类型, 其演练过程如下。

F2雌蜂 (Aa Bb、Aabb、aa Bb、aabb) →F1雄蜂ab→亲本雌蜂:aabb。

由此, 便能得到正确的答案:aabb×AB。

生物遗传学题目解题方法与技巧具有伴生性的特点, 如果学生掌握了某种解题方法, 经过多次的解题, 能积累一定的解题技巧, 并利用对某一类型的解题方法, , 提升多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但不管是解题方法或技巧, 实质上均是学生逻辑思维和基础知识的融合。因此, 想要充分掌握遗传学题目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教师应从新知识讲授—课后练习—复习课程等方面不断稳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三、结语

不管生物遗传题型多么复杂, 其实质均是在基础知识上进行扩展和延伸。因此, 不断巩固学生的遗传学基础知识对解决遗传题目产生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生物遗传学题目展开研究, 通过不同题型介绍生物遗传学题目的解题方法, 以期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摘要:高中生物遗传知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起着引领的作用, 也是高考的必考题型。遗传学题灵活多变, 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也应具有较强的运算能力。笔者以高中生物遗传学题目为研究对象, 探讨学生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及技巧。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学题,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10

关键词:全国文综卷《考试大纲》,目标与要求,历史材料大题,答题步骤,图解

参看历年全国文综卷《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与要求,其目标有四,分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讨论问题。这几大目标暗合材料题的解答步骤,前两大目标是材料题解题的第一二步,后两大目标总的来说为第三步,而从易到难的要求,对我们的答题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信息”。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辨”字,即辨材料,辨问题。可以以“6个W”的方法对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提炼,即Who(材料出自何人,又涉及何人、何物、何事),When(材料涉及的时代),Where(材料涉及的地方),Wha(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是涉及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材料?),How(事件怎样进展,有没有层次和步骤,程度如何?),Why(为什么人会这样?有什么原因,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要注意问题中“背景、原因、过程、本质含义、真实目的、主张、评价、危害、影响、后果、比较异同”等字眼,理解试题的考查要求(特别要注意问题主要是针对材料的,还是要求材料与教材相结合),然后结合问题将有关的材料内容进行整合、归类。

第二步,“调动和用运知识”。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即使学生回归教材,引出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内容(“6个W”),对涉及材料的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史实的(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内容)、结果、影响及评价诸历史要素,应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然后找出与题目相关的历史要素,为进一步认识和说明问题打好基础。

第三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讨论问题”。这一步,关键在于一个“述”字,结合材料信息,或者再结合与材料相关的教材中有关历史事件、史实的诸要素,对问题进行正确表述和论述,表述和论述要抓住本质、关键,文字简洁,逻辑严谨。

下面通过两道具体的材料大题解题作进一步说明。

解题示范:

1.(2008年全国卷Ⅱ40题)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推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分)

答题图解:

2.(2011年全国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答题图解:

通过对材料二、材料三的梳理,再联系课本,可以轻松得出第二问答案: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本思想;重视民权。

第三问的得一小问略有难度,考查的着眼点在于大纲所要求的“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一方面要看到古代的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另一方面,毕竟时代不同,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这一大背景之下形成的,而近代民主思潮最重要的就是反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所引出的相关历史背景即可归纳出答案。第三问参考答案:

(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的差异,民本思想是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从这“三步走”解题思路来看,材料题是最能体现《考试大纲》目标与要求的命题形式,因而是高考历史中最基本的命题形式。许多学生在做材料题时,一看题目就在材料中找答案,答题时感觉云里雾里,效果往往很不尽如人意,原因首先在于对材料缺乏细致的分析。很多人都主张材料题应先从问题着手,但看懂问题只是一方面,我们从上面的解题示意图中可以看到,材料题解题最为关键的是阅读材料,即用“6个W”分解方法将材料提炼,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材料信息的遗漏,还可以将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作一大致的了解,再对照问题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不相关,一目了然,针对材料的设问可以迎刃而解,同时又为下一步解题(引出与材料相关历史事件、史实的相关要素)奠定基础。

其次在于急躁,人的思维是有层次、有逻辑的,不可能一步就将试题答案呈现,尤其是遇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样的题目设问时,一定要按步来,最笨的办法往往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在面对材料题时,考生不妨静下心来,对照《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要求,以图解的方法一步一步地组织答案。

参考文献

[1]凤凰网教育.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文综[EB/OL].http://edu.ifeng.com/gaokao/beikao/detail_2011_03/09/5051045_0.shtml.2011-3-9.

[2]高考学习网.历年高考.高考真题大全 (2008、2011年全国卷试题) [EB/OL].http://www.gkxx.com/lnst/.

材料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篇11

一、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解题前必须先确定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然后选择用杂交还是自交进行实验设计。

(1) 杂交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 子代出现的性状就为显性性状, 未出现的为隐性性状。

(2) 自交法。根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特点判断, 若出现性状分离, 则刚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原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若以上两种方法分别进行时都没有出现各自预期结果, 则说明无法确定被鉴别个体是否纯合, 那就综合运用两种方法, 可以先自交再杂交, 也可以先杂交再自交。

解题技巧:记住口诀。

两性生一性出现为显性;一性生两性出现为隐性;一性生一性, 两性生两性, 显隐难确定, 两法一起进。

例题1某纯系不抗病的番茄 (自花传粉) 种子搭乘飞船从太空返回后, 种植得到的一些植株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抗病性状。假设抗病与不抗病是一对相对性状, 且为常染色体完全显性遗传, 请用已有的实验材料, 设计杂交实验方案, 来鉴别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解题思路:该题不能确定抗病性状是否纯合, 所以无法用简单的杂交法或自交法来直接鉴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应该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参考答案:

方法1:选择抗病番茄自交, 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则抗病为显性;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抗病, 则说明抗病番茄是纯种, 再让纯种的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 其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方法2:选择抗病番茄与纯种不抗病番茄杂交, 若F1全部表现为抗病, 则抗病为显性;若F1全部表现为不抗病, 则不抗病为显性;若F1既有抗病又有不抗病, 则抗病为显性。

二、判断基因位置———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这类题目的性染色体一般都只要考虑X染色体, 因为若是伴Y遗传则问题就过于简单了。由于浙教版生物对细胞质遗传已不作要求, 所以解题时对正反交的结果讨论可以更简洁些。

解题方法:

(1) 显隐性已知, 选隐性的雌性个体和显性的雄性个体杂交。如果子代出现显性全为雌性, 隐性全为雄性,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不出现上述现象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显隐性未知, 做正反交实验, 如果正反交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如果正反交结果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不一致, 而与性别相关联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最后, 按“如果……实验预期结果, 则说明……实验结论”的格式来解答。

解题技巧:

(1) 已知显隐:隐♀×显♂→子代随性一边倒→则位于X上, 否则常染色体上。

(2) 未知显隐:正反交→结果一致为常染, 结果不同为性染。

例题2果蝇的红眼 (W) 和白眼 (w) 是一对相对性状, 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实验室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红眼和白眼的雌雄果蝇, 若要用一次交配实验即可证明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则交配亲本的表现型为____。

实验预期和相应结论为: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解题思路:该题显隐性已知, 可以用隐♀×显♂方法进行。

参考答案:交配亲本的表现型为: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实验预期和相应结论:

(1) 如果子代雌雄果蝇均为红眼, 则说明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如果子代雌雄果蝇均既有红眼和又有白眼, 则说明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 如果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 雄果蝇均为白眼, 则说明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例题3果蝇的紫眼和红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且雌雄果蝇均有紫眼和红眼。现有一批未交配过的纯种紫眼和纯种红眼的雌雄果蝇, 若要用一代交配实验验证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则选择的杂交组合方式为:____, 请推测控制眼色的这对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

解题思路:该题显隐性未知, 只做一次交配的话, 该交配组合就可能不是隐雌和显雄的杂交, 所以只能用正反交。

参考答案:

杂交组合方式:

正交: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反交:红眼雌果蝇×紫眼雄果蝇。

预期结果和结论:

(1) 若正反交后代都是紫眼, 则说明紫眼为显性,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若正反交后代都是红眼, 则说明红眼为显性,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 若正交后代雌性都为红眼, 雄性都为紫眼, 而反交后代雌雄果蝇都为红眼, 则红眼为显性,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 若正交后代雌雄果蝇都为紫眼, 而反交后代雌性都为紫眼, 雄性的都为红眼, 则紫眼为显性, 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三、变异原因的探究———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还是由环境引起的

解题方法:性状=基因型+环境条件, 所以某生物的变异原因应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 如果是内因遗传物质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则会在其自交后代或与其他个体的杂交后代中会再次出现 (即可遗传) , 所以可设计杂交实验确定是否是基因型发生了改变。

(2) 如果仅仅是外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的, 则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 可以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 如果两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则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例题4在农作物诱变育种过程中, 某种高秆植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 在其后代中发现个别矮秆植株, 探究这种变异是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环境改变引起的。

解题思路:此题由于不知道原来高秆的显隐性, 所以第二种方法相对简单些。如果用第一种方法则还要考虑是隐性突变还是显性突变的问题。

参考答案:把变异体与原来的亲本种植在土壤条件和栽培条件均一致的环境下, 若变异体与原始亲本的表现大体相似, 说明它不是可遗传的变异;反之, 若变异体仍然有表现为矮杆的植株, 说明它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上一篇:我家的小狗小学四年级作文750字下一篇:最美护士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