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食品安全监管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国食品安全监管(通用7篇)

法国食品安全监管 篇1

一、概要介绍

法国众筹活动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产生了欧洲最早的众筹平台Mymajor company(成立于2007年,453225个注册用户,成功募集1千9百万欧元),欧洲影响范围最大的众筹平台Ulule(成立于2010年,注册用户覆盖全球136个国家,已实现6329个成功项目),以及欧洲规模最大的众筹平台Kiss Bank(成立于2010年,项目发起人覆盖38个国家,已促成5180个成功项目,915个项目正在进行中,注册用户427116个,成功募集资金超过2千2百万欧元)。众筹在法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法国将源自美国的众筹“Crowdfunding”重新定名,称为“LeFinancement participatif”,即“参与性融资”,“是一种允许以为一个创新项目或企业融资为目的,向一大群人筹集资金的金融机制,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与强调“群众力量”(Crowd)与“资助”(Funding)的美国式众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法国的这一称谓突出了“人人参与”(participatif)与“融资”(Financement)。

以“融资”而非“金融”(Finance)或“投资”(Investissement)为名,反映了其以企业需求为视角而非出资人需求,体现出法国式众筹的出发点和关键在于企业融资和鼓励创业。

2012年4月,法国政府将发展众筹与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国际合作等计划一起,纳入政府振兴经济和生产发展的规划之中。2013年4月29日,总统奥朗德在全国“创业大会”上正式宣布,法国将建立“参与性融资”的法律框架,以推动小微企业和青年创业的融资进程。

2014年初,在负责小微企业、创新与数字经济的部长Fleur Pellerin的主导下,财政与经济工业部拿出了一份集合众筹平台、行业组织与监管机构群智合力的《参与性融资法令》草案,很快在国民议会得到通过。法令的通过,标志着法国成为了继美国和意大利之后第三个对众筹活动立法的国家,也使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各种类型的众筹活动统一纳入法律规定的国家。

2014年10月1日,《参与性融资法令》正式生效。

二、立法框架 法令根据三种标准将众筹划分模式,有息或无息贷款模式、捐助模式和金融证券模式,进一步根据是否涉及金融监管,分之为金融证券模式和借贷或捐助模式两大类型。

因此,法令对两大类型的特殊问题进行分类规定,共有五篇,第一篇是金融证券模式参与性融资,第二篇是借贷或捐助模式参与性融资,第三篇是两大类模式的共同规定,第四篇是有关法国海外省的适用规定,第五篇是过渡条款和最终规定。

在金融监管方面,根据《货币与金融法典》的框架,法国现有货币与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四类主要的服务提供商:银行服务提供商、支付和电子货币服务提供商、投资服务提供商,以及其他服务提供商。其中,后两类涉及金融工具投资与交易。

根据欧盟《投资服务指令》和《金融工具市场指令》,法国法将与金融工具有关的服务分为核心的“投资服务”和其他“相关服务”。前者是直接涉及金融工具投资的服务,类型包括接收和传达第三方指令、执行第三方指令、以自有账户交易、投资组合管理、投资建议、证券包销、投资担保等;后者是与投资服务相关的服务,包括投资研究、财务分析、信用评级、向企业提供有关资本结构、产业战略的建议等。因此,从事“投资服务”的中介自成一类,即“投资服务商”(PSI);而从事“相关服务”的则属于“其他服务提供商”,并须取得相应更为细化的牌照。根据上述框架,《参与性融资法令》将众筹平台归类为“其他服务提供商”,在《货币与金融法典》“其他服务提供商”一篇下,于原有的“金融投资顾问”、“金融工具管理中介”、“集体投资计划管理公司”等牌照外,加入第七章和第八章,创制了“参与性投资顾问”(Conseillersen Investissements Participatifs, CIP,以下简称“证券众筹顾问”)和“参与性融资中介”(Intermédiairesen Financement Participatif, IFP,以下简称“借贷众筹中介”)两个新的牌照。其中,前者是可以从事金融证券模式的众筹平台,后者是可以从事借贷或捐助模式的众筹平台,法令分别对两者的注册条件、服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

三、监管主体

法国负责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的机构有二,一是金融市场管理局(Autoritédesmarches financiers,AMF,以下简称“金融管理局”),一是审慎监管与处置局(Autoritéde contrôleprudentiel et de résolution,ACPR,以下简称“审慎局”)。

基于上述监管体系,法令规定,涉及证券发行的平台由负责证券交易的金融管理局监管,而涉及借贷业务的平台由负责银行业务的审慎局监管。此外,两类平台若涉及支付服务,该部分业务属于审慎局的核准和监管范畴。因此,两类牌照所需满足的监管要求存在不同,法令予以分别规定,并授权主管机构就具体实施标准制定条例。

四、平台注册要求 根据法令的规定,众筹平台按其所提供服务性质的不同,分别存在以下三类注册情况。

1、证券模式众筹平台

证券模式众筹平台提供非上市公司的金融证券认购服务,法令允许此类平台从事以下三类投资服务或相关服务:

一、向投资者提供特定投资建议服务,即为证券和债券发行提供投资建议的服务;

二、为企业有关资本结构、产业战略和并购提供建议的服务;

三、提供参与性融资框架下的认购服务,如认购书管理。

证券模式平台可以注册为“证券众筹顾问”牌照,须符合如下基本条件: 1)必须是在法国设立的法人;

2)其经营管理人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龄、信誉、专业能力的要求; 3)须加入一个行业协会,并遵守该协会的职业规范和尽职规则; 4)如果没有加入上述协会,由金融管理局直接对平台及其经营管理人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其中,经理人专业能力通过其文凭、职业经验或职业教育经历进行证明。

平台除了可以成为新规定的“证券众筹顾问”外,根据现有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体系,平台也可以注册为原有的“投资服务提供商”牌照。两类牌照在经营范围和注册条件方面存在不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注册资本要求,前者没有注册资本限制,但后者的注册资本最低为5万欧元,如果从事收取客户资金或证券的服务,则注册资本最低为12.5万欧元;

2)服务范围,前者只能在法令规定的条件下发行简单证券,即普通股和固定利率债券,并且不得代客户持有资金或证券,而后者可以持有客户的资金或证券,并发行各种类型的金融证券;

3)牌照的效力范围,前者仅在法国国内有效,不受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自动认可,而后者享有欧盟单一市场“护照”,即机构持其所在国颁发的执照即可在欧盟其他任何国家营业或开设分支机构;

4)监管主体,前者在“中介”登记簿中进行注册,由金融管理局管理,后者则在“金融代理人”登记簿中注册,由审慎局核准,因而两者的注册费用、受监管事项存在不同。

2、借贷模式平台

法令框架下,借贷模式平台从事信用贷款中介服务,仅允许自然人为主体,在不出于职业或商业需求的条件下,向他人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该借贷活动构成对“非信用机构或投资公司不得经营信用贷款业务”的禁止性规定的一项新豁免。借贷既可有息也可无息,自然人为个人培训、或自然人或法人出于职业目的所进行借贷应当是有息贷款,而自然人其他目的的借贷、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公益性借贷可以是无息贷款。借贷模式平台须在“中介”登记簿注册为“借贷众筹中介”,并符合如下注册条件:

1)必须是在法国设立的法人;

2)其经营管理人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龄、信誉、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关接受第三方资金和资金转移,牌照本身不包含对此类服务的许可,但作为支付服务主管机构的审慎局有权在支付总额预计不超过法定上限的条件下,向平台颁发有限的“支付机构”许可,该许可允许其从事资金转移服务,但平台须满足最低资本额要求。此外,平台也可以申请注册成为“支付服务提供商”,接受更加严格的监管,以提供全面的支付服务。

“借贷众筹中介”牌照可以与其他金融服务商牌照同时使用;而持有“证券众筹顾问”牌照的平台也可以申请“借贷众筹中介”牌照同时使用,从事多种模式的众筹活动。

3、捐助模式平台

尽管法令将捐助和借贷模式的众筹放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定,然而从事捐助模式的平台在注册方面具有选择权:既可以选择注册为“借贷众筹中介”,并遵守相应规定;也可以选择不注册,不受相应规定约束,但不得对外宣称为“借贷众筹中介”或使用相应标志,但既从事借贷又从事捐助的平台必须注册为“借贷众筹中介”。监管者提示,注意区别平台与“公告栏网站”,后者只从事公布众筹项目信息的业务,不参与项目筛选,不收取除发布公告外的任何费用,因而此类网站不受新法令的约束。

五、对“证券众筹顾问”证券公开发行的豁免

法国没有专门的证券交易法,而是系统地规定在法典中。法国对证券公开发行实行核准制,不论是否申请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人均须向金融管理局提交招股说明书,经实质审查通过后才能公布,发行成本较高。因此,法律规定了两类主要的豁免,使发行人免于提交说明书:一是小额发行豁免,即12个月内所发行证券总额不超过金融管理局规定的一定上限;二是私募豁免,仅面向任意数量的“合格投资者”(investisseursqualifiés,即满足一定条件的投资机构或个人)、或理财服务提供者(个人),以及不超过一定人数的非合格投资者。众筹平台上的证券发行可以适用这两项豁免,其中新法令对“证券众筹顾问”适用的小额豁免标准进行了细化,须同时满足三方面条件:

第一、证券类型。可以在平台上发行的金融证券本身是不得在规范市场和多边交易设施上发行或交易的证券,而且只有两种:普通股或固定利率债券。

第二、发行方式。必须通过PSI或者“证券众筹顾问”,同时,平台的网站必须设置金融管理局规定的“分步访问程序”,防止潜在投资者直接接触到具体项目信息:第一步,向网民告知证券投资的性质及其风险,必须按照上表作出提示后,才可以进入具体信息页面;第二步,认购前,平台必须要让潜在投资者进行一项适当性测试,包括投资者的经验、知识以及家庭和继承情况,让出资人对项目与其自身能力是否相符进行确认。平台只有对网站按要求设置分步访问程序后,才可使用“参与性融资平台”的图标。监管者要求,符合上述要求的平台必须将该图标标示于网站显著位置,以示其合法身份。

第三、发行总额。12个月内融资总额不超过1百万欧元,即满足小额要求。

满足上述条件的发起人免于提交说明书,但仍需向平台提供基本信息,包括公司业务、项目计划、风险,所发售证券有关权利,转让条件等基本信息,平台负有向投资者提供一切相关信息的披露义务。

六、对“借贷众筹中介”服务的特别规定(1)借贷限额

不同于证券项目的无限额,条例在法令授权下明确了借贷项目的金额限制。一方面,对借款人设置了单个项目的贷款额上限:每个发起人每个项目最高贷款额不得超过1百万欧元。借款人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同时发起项目,但必须向平台告知借款人在其他平台上的借贷情况,保证其就同一项目的借贷不超过1百万欧元的上限。另一方面,对投资额设置了上限:有息借款,每个项目不超过1千欧元;无息借款,每个项目不超过4千欧元。设置限额在于强制分散风险,以对出借人进行保护。(2)审慎局对借款合同的要求

金融产品消费者的保护,如知情权、合同的订立与程序等,是审慎局的重要职能。因此,审慎局要求“借贷众筹中介”负有向借款人按标准提供格式合同的义务。借款人与每一位出借人之间是借贷合同关系,由平台负责提供格式合同,供双方在线远程签订,形式和内容以审慎局指定的格式为标准:合同必须明确贷款利率,整个借款期间利率固定,且不超过法定的高利贷款利率的上限;合同应当明确双方是否有撤回权,如有,规定开始日期、期限和操作方式;还应明确发起人是否有权提前还款,并规定操作方式。(3)组织规则

“借贷众筹中介”还须遵守一些法定的组织规则,包含下列信息披露义务:

1)每年发布业绩报告;

2)向出借人提供一定的评估工具,使其可以根据其收入和费用对预计借款额进行估计;

3)向借款人提供一份综合信息文件,使之了解和明确有关众筹借贷金额、协议利率、借款期限、清偿条件和总体成本等信息; 4)应向审慎局主动提供相应情况的信息,缴纳管理费,配合其检查和管理活动,尤其是对出借人信息保护和合同格式有关的违法行为以及未履行义务之情况的调查权。

七、其他共同义务

法令和相关条例对平台的经营行为作出了各方面的规定,要求平台必须履行以下主要义务:

(1)职业保险与破产应对措施:平台应当办理职业保险,以覆盖其职业民事责任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2016年7月起该义务将具有强制性,成为注册条件之一,此前必须告知客户其是否已经办理此类保险)。此外,“借贷众筹中介”平台破产或终止服务时,必须和一个有资格从事交易的服务商签署协议,由后者负责完成正在进行中的项目,项目完成后才可结束服务。

(2)制定项目筛选标准和遵守尽职规则;不得收取除报酬或手续费之外的任何资金。

(3)负有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义务,内容包括:平台所持牌照、注册号,平台的报酬方式和费用,项目申请资格、筛选条件、项目发起人资格标准,每个项目及其发起人的信息,以及其他与项目有关的风险警示,如证券模式下的退出机制和证券转售的条件和限制、借贷模式下过度负债和无法还款的后果,等等。(4)遵守对推销和广告宣传的限制规定:对于推销,“借贷众筹中介”不得从事任何对特定项目的推销活动,“证券众筹顾问”也不得对特定项目进行推销,除非该证券发行人已经向金融管理局履行了招股说明书义务;对于广告,在不涉及特定项目的条件下,平台可以进行“商誉”广告宣传,但注意涉及贷款利率或任何与金融交易有关的数字,要求表达方式必须清楚、明确且易懂,不得误导潜在投资者。

(5)遵守反洗钱和反资助恐怖主义的规定:如果从事反洗钱、反资助恐怖主义、诈骗罪、违法收受客户的金融票据等违法行为,规定了其所承担的违法责任或刑事责任,包括经营管理人禁止从业、暂时禁止营业、罚款、没收财产、司法解散等。小结

综合法令、相关决定与条例,法国对三类众筹平台的监管规则小结如下表:

总体上,法国的立法措施较为宽松。根据法国政府的表述,法令强调“创新、信任和包容”三点核心精神:

创新是指,取消用资人的融资市场准入门槛,便利创业融资; 信任是指,确保信息在风险、费用和项目方面的透明,促进众筹各方的互相信任; 包容是指,投资者没有参与门槛,不同于其他一些国家的合格投资者等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投资。

法国食品安全监管 篇2

一、对报纸、书刊的法律监管

(一) 法律依据

1881出版自由法虽几经修改, 现今仍旧在规制印刷媒体。同时, 公民有权建立出版社, 经营出版事业和新闻事业, 有权从事新闻出版活动, 自由地从事记者职业;印刷媒体不受制于任何特殊监管机关。出版诉讼不再由刑事法庭审理, 而由陪审团组成的民事法庭审理。

法国没有专门的媒体法, 有关媒体的规制散见于传统法律和各种法规中, 规制新闻媒体市场经营的法律有1945年6月第45-1483号法令, 禁止任何个人或公司拥有或控制一家以上的报纸。1977年7月第77-806号集中控制法规和1982年《反托拉斯法》, 对市场兼并作了限制与规范, 报业集中也受此约束。1984年10月第84-937号 (市场) 透明法规规定了报纸最高发行量:全国性或地方性报纸发行量最高为15%, 或占全国性与地方性报纸总发行量的10%。1986年以第77-806号集中控制法为依据, 重新制定了第86-1243号竞争法令。1986年第86-897号新闻法规, 第86-1067号传播自由法规, 第86-1210号新闻法规, 都对媒体市场上的竞争与集中作了专门规定。

(二) 具体做法

1881出版自由法在规定可以事后对违反进行处罚的同时也规定了政府在出版前的介入。例如, 警察有权以保护公共秩序、避免个人权利遭受严重侵犯的名义和在一些例外情况下对出版物予以扣押或禁止发行;内政部长有权禁止境外出版物的销售和没收所有出版物。1949-7-16法律规定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出版物更严格的出版前手续。任何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出版物被禁止向年龄小于18岁的青少年销售和广告宣传。

法国鼓励多种经营, 鼓励竞争, 以此维护文化多元化, 意见多样化。不允许外国公司对出版公司控股。1947-4-2法律允许出版者自由的发行其出版物并且非营利组织可以进行群体发行。事实上, NMPP的49%, 中心发行商都属于Hachette大型商业集团。同时, 为了保证公共服务的活力、出版物的多元化和低廉的价格, 政府通过财政扶持的方式进行规制。扶持对象由出版联合委员会决定, 为了保证公平, 一半给与私人出版商, 一半给与公共出版商。根据税务总法, 资助以减税、特别邮费、火车或航空费方式进行。对于广告收入较少的小型国家或地方报纸则给与特别补助。

二、对广播电视的法律监管

(一) 法律依据

在法国, 广播电视业也同样适用上述报刊业的竞争法和集中控制法。公共广播电视业由一系列法律规制规定处理有关内容和资助的事项, 包括:1982年法国议会通过的视听通信法, 该法首次规定了放松国家垄断的条款, 私人广播首次可以合法存在, 公共电视可以委托给私人公司运作;1986年第86-1067号通信自由法规定了执照的发放, 媒体的所有权, 多元主义, 广告以及视听产品的内容和资助等;1986通信自由法是法国现今媒体管制的基本法律, 随后在此基础上又出台了一系列修正案, 有第86-121号法规、第87-588法规、第88-227号法规和第89-25号法规、法令和决定;1994第94-88号广播法则放松了1986法律中的一些规定。2000年8月1日法律增加了CSA的权限, 修改了频率分配的程序;2001年7月9日第2001-609号法令定义了广电业者对制作工业的支持和制作数量;2003年电信和法国电信的公共服务义务法消除了TDF的垄断;2004年6月21日法规定地方机构可以提供电信服务;2004年电子通信法加强了CSA的职责, 变更了处罚的范围。

(二) 具体做法

对于电视网络, 一家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传输的国家地面电视机构仅能授予一份执照, 也仅发放一份卫星执照。一家在地面和卫星同时传输的电视机构被认为是一个服务机构, 只能要求一份地面执照。区域和地方的电视执照分别发放。一家公司只能获取一份区域电视服务执照, 但该家公司可以同时获取一份或多份地方电视服务执照。但是, 其区域和地方电视服务只能面向最多六百万观众。有线电视无论在国家还是在区域范围内只能面向最多八百万观众。

法律没有规定一家公司可以拥有的广播网络的数量, 但是第94-88号法规第15条规定了根据地理区域而决定的听众接收限制。众多广播网络服务的地区的一家广播网络的受众是一百五十万。有限广播的受众限制在八百万。

如果一家公司已经拥有:一家面向超过三千万受众的广播机构, 一份或多份面向超过六百万受众的有限电台或广播的执照, 一份或多份面向超过四百万受众的电视机构, 或者拥有或控制国内发行量超过总量20%的一份或多份日报, 则不可以再次申请执照。此规定同样适用于国家和区域。

1996年, 法国批准了第96-299号信息高速路法。法律授权发放试运行的数字和视屏服务执照。该法第三条和第四条适用第86-1064号和第94-88号广播法, 但第86-1064号法的第27、28、28-1、70不适用于视屏服务。数字电视执照的发放由CSA决定。

1997年法国政府修改了94号广播法。但是由于该年7月政府的变更导致修改没有通过。新的政府不满意现今媒体的集中状况, 希望能够回归到86通信自由法规定的媒体所有上限是25%。但是, 鉴于法国过去的经验, 再次回归的可能性极小。

法国主管广播电视规制的是于1989年设立的高等视听委员会。虽然CSA独立于政府之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 CSA只能解释和适用由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法令而不能制定新的规定。CSA主管三个领域:更换广电媒体的执照, 发放广电媒体的执照和惩处违反规定的媒体。法国发放媒体执照是混合的。

CSA通过投标和公共听证程序发放卫星商业电视执照, 期限是十年, 每五年更换一次。执照的发放和更换的依据是相关广电主体与CSA的个人协议。执照协议包括执照所有人的义务和具体目的。其中一些义务是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广电主体, 而另一些是可变的。例如, 一个经营主体因为市场不利条件而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这些要求可以暂时被搁置或改为其他的义务。相应的, 这些义务也可能因为未预料到的问题或广电主体选择采用与社会标准相异的节目策略而增加。

当授予电视机构执照时, CSA必须考虑到1986通信自由法的第27条所规定的标准。CSA必须平衡申请者的公共事业的潜在利益——保障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广电系统内的竞争。除此之外, CSA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申请者以前的传播活动经验;申请者在其他媒体或广告公司的商务计划和财政参与;申请者对国内视听产业的支持;申请者提供公平和多样信息的义务和确保独立于股东 (特别是当这些股东是公共采购方) 。

CSA首次发放调频广播的执照期为五年, 随后该执照可以每五年续展一次, 共计续展两次。一旦被授予执照, 广播机构就被分配可以传播的频率。频率的分配根据在12CTRs内的地区为基础。调频广播机构公有五种类型:非营利地方机构;独立地方或区域商业机构;因一个主题内容而隶属于国家网络的独立地方或区域机构;有主题点的国家商业网络;一般节目的国家商业网络。通过有线和卫星提供广播的公司必须与CSA签订协议, 其中规定了详细的义务内容, 例如, 有广告, 发行投资, 节目表等。但是有线和卫星经营者已经在其他欧盟国家获得执照或其每年的收入不足15万欧元的不在此列。

在法国, CSA主管的内容管制有四个方面与众不同:

第一, 政治多元化。例如作为授予执照的先决条件, 法国商业媒体必须确保在其广播和电视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政治言论。鉴于此, CSA将执照授予那些在其节目中能够提供广泛政治观点的广播和电视媒体。因此, 在法国有无政府主义电台, 社会主义电台, 极右电台和其他许多政治电台。

第二, 保护少数。在法国八点钟以前有两种类型的节目是禁止的。第一种类型是色情节目;但只是描画男女裸露的内容是不受限制的。CSA一般不规制亵渎内容。第二种类型是暴力节目。

第三, 保护法语。欧盟政策规定50%的电视节目必须是欧洲原产的。法国政府更加严格的规定至少60%是欧洲节目而40%是法语节目。电台针对青少年的歌曲35%必须是法语, 针对中年的歌曲60%必须是法语。

第四, 广告时间。公共电视频道播放广告的时间不能超过每小时8分钟, 私人则不能超过每小时12分钟。广播没有限制。

CSA对违反规定的媒体采取的行动有:劝告, 发出警告或要求立即停止侵害;对没有履行义务的广播电视机构处以罚金。同时, CSA也可以要求该机构播发与违法有关的特别声明;暂停执照, 在一定期限内 (最多一个月) 禁止该广播电视机构播放一些或所有节目;减少执照期限, 最多一年;取消执照, 尤其是当其所有权, 管理或者商业模式有重大变更时, 没有事先通知CSA。

CSA只有在事先发送正式通知和事后举行听证的情况下才能采取这些行动。当事人可以向最高行政法院上诉, 最高法院则受理行政诉讼。

法国虽然消除了国家对广电的垄断, 但是其仍旧在大力支持公共广电的发展, 使其免受私人广电的冲击。政府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从经费、政策方面大力扶持公共广播电视业的发展。1999年颁布了新的媒介法, 对广播电视业的公共性能作了重大调整, 法国电视二台、三台与第五电视网重新组建为法国电视台;二台与三台的广告播出时间从12分钟减至8分钟。作为对广告流失的补偿, 政府则增收执照费。1986年的广播法中还规定了播送利用权制度, 即政府机关、政治集团、职业集团、宗教机构等社会势力, 定期或不定期在公共 (国家) 广播电视台享有一定的自由播送时间的权利。

三、对网络的法律监管

在法国, CSA和电信监管机关 (ART) 共同监管互联网。为了分清责任和将2002欧洲电子通信指令转化为国内法, 政府在讨论制定相关法律。同时, 保护隐私和打击网络滥用的国家信息和自由委员会 (CNIL) 也介入其中。

针对互联网, 最高行政法院在1998年向总理报告要求引入共同监管的概念, 指将传统的监管和媒体拥护者和协会倡导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自律相结合。2004年为了推动“信任数字经济”即规制互联网, 投票通过了一部法律。同时, 所有有关版权, 隐私, 恋童狂, 诽谤和种族主义的法律都适用于互联网。

2000年法国政府资助的一个协会互联网法律论坛成立, 其在欧洲互联网共同监管框架下工作, 目的在于促进讨论, 回答问题和帮助网络使用者。2004年任命了网络特派员。

四、小结和评论

法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 政治上的动荡导致了不同的政府对传播自由的各异理解。不过, 这一切随着1881年出版自由法诞生而得以宣告结束。这部法律通过取消预防措施, 减少行政手续, 自由发布广告, 自由印刷, 在书店自由销售, 以及通过公共渠道自由发行等措施, 在法国确立了新闻自由。而由轻罪法庭取代重罪法庭来审理新闻出版方面的犯罪和不法行为, 则使其更加完善。从此以后, 法国新闻的地位很好地确立在了自由创办、出版和发行报刊的原则基础之上。当然, 在排版、印刷和发行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报纸的成本得以降低, 同时还改进了它的外观, 由此导致了报纸销售价格的明显降低, 并继而是报纸的发行量得到扩大。此外, 教育的发展降低了2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文盲率, 从而使报纸的潜在读者群明显地扩大。19世纪末成为新闻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继1881出版自由法之后对法国传媒产生重大影响的就是1986法国传播自由法。出版自由法解决了报纸、书刊等印刷媒体的传播问题, 而二十世纪广播电视的发展以及现今互联网的兴起对媒体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1986法国传播自由法应运而生。这部法律在开篇表明的“视听传播自由”继承了1881出版自由法对表达自由的保障, 它详细地规定了广播发放频率的要求和电视公司的股份组成的限制, 进一步完善了对表达自由的保障。

法国传媒的自由表达的道路一波三折, 随着1881出版自由法和1986传播自由法的颁布, 发展道路则渐趋平坦。新中国成立后, 在西学东渐的要求下, 学者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希冀在我国也出台一部新闻法, 但是至今没有完成。现今,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下, 传播自由的呼声日渐高涨, 期望能够借鉴国外发现适合我国的传播法律。因此, 在考察他国传媒发展的道路的时候, 也需要检讨自身的得失, 才是未来传媒法制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飞, 姚颖.法国当代传媒体制与表达自由理念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2]Cecilia von Feilitzen&Ulla Carlsson (Eds) .Promote or Protect Perspectives on Media Literacy and Media Regu-lations (M) .Yearbook, 2003.

[3]Pendergast William R.UNESCO and French Cultural Relations1945-1970[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 1976.

法国食品企业必须“自曝家丑” 篇3

2011年初在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市,一14岁男孩在法国快餐连锁店Quick(快客)吃晚餐后感到不适,于第二天死亡。

专家鉴定发现,这个男孩胃液中有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并且这一天在餐馆工作的八名员工当中有五人的胃液当中有葡萄球菌,在餐馆包装食品的瓷砖地上也发现了葡萄球菌。此结果证明该晚餐的确与男孩的死因有因果关系。

快客餐饮集团总裁在事发后立即组织记者会,将整个事件公开化处理,积极配合寻找事故原由,同时,出事快餐店关门停业。

快客快餐3月22日邀请法国各大媒体参观该餐厅后厨,快客餐厅质量监督负责人向公众表决心,称“绝对有信心把好质量关,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章制度”。

企业的“责任道德血液”从来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法国企业自暴家丑,开门接受检验的处理态度当然主要归功于法国的制度设计。

法国食品安全系统主要基于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保证对于公众的透明度,第二保证食品检测机构的独立,第三保证预防食品安全事故措施的完善。

法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采取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分工协作,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职能分离的管理模式。中央层面由农业和渔业部下属的食品总局(DGAL),经济、金融和工业部下属的消费、竞争和稽查总局(DGCCRF),社会事务、劳动和团结部下属的健康总局(DGSB个部门负责,农业和渔业部是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部门。

地方层面则由22个大区100个省市的兽医服务省分局,消费、竞争和稽查省分局以及社会事务及卫生事务省分局负责。风险评估由食品卫生安全署(AFSSA)独立承担。同时,国家卫生监督所(InVS)和法国健康产品卫生安全局(AFSSPS)负责对食品的卫生安全进行监督。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

据《世界博览》特约记者了解,在法国食品流通各个环节的代表都要为他们投放市场的产品安全负责。每个阶段都有检查,包括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进口、出口。

法国法律要求食品产业专业人士,也就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和销售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并主动进行自我检查。

其次,直接检查食品的公共权力机构独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公共权力机构在全法国范围内监督食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各个阶段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和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最终消费者也对食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例如在购买食品之前应阅读产品介绍,按照正确方法保存事物,在食品端上餐桌之前,注意对食品的正确操作和使用。

另外,法国在全国设立一个公共试验室网络:包括十二个重要的国家试验室,并在一百个省里每个省有一个公共检验试验室。公共检验试验室可以接受各个部门或机构的委托,随时俭测各种食品的质量,监控当地食品安全。

法律健全也是法国食品安全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1905年,法国就颁布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以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舞弊行为。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法国以欧盟食品质量安全规章条例为基础,不断修订本国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立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而细致。1998年修订的《消费法》涵盖了食品生产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产品的标签、生产和分销渠道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农村法》不仅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环境,而且规定了卫生检查的内容和产品质量标准。

食品安全监管 篇4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篇5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案 篇6

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攀岩赛安全保障组:

为确保第四届全国攀岩精英赛暨甘肃定西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文化节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和全国各地游客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由县食药监局牵头,联合县工商局和质监局,在全县开展食品生产、经营及餐饮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全县重要集镇、市场、公路沿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的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的专项整治。同时,在全县开展以“关注食品安全,再造旅游大县”为主题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为确保此次攀岩赛有序开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抓住“ 第四届全国攀岩精英赛暨甘肃定西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文化节”的重要机遇,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发生,保证活动期间食品安全,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成立漳县“第四届全国攀岩精英赛暨甘肃定西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文化节”食品安全保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包明正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吕应龙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杨开祥漳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

汪双平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组员:由相关单位各抽调两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漳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由汪双平同志兼任,负责日常事务和协调工作。

(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排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污染情况,依法打击各种非法食品生产加工行为。排查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和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隐患,建立健全进出口食品企业质量档案。

(二)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打击食品流通环节中出现的非法经营、销售过期、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整顿规范城乡两级食品市场。

(三)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查处餐饮消费环节中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对生产和经营保健食品的企业和商户进行排查,打击无证经营和制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行为。

三、工作任务

(一)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检查食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食品

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运行情况,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惩制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无生产许可证的非法食品生产加工等行为。

(二)食品流通环节

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和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行为。打击销售过期变质、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和违规冒用乱用品牌标识、扰乱食品市场秩序的行为。重点整顿售假问题突出的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和食杂店,重点检查消费者举报多的食品。完善食品流通可溯源制度。

(三)餐饮消费环节

查处餐饮服务单位无证经营和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等行为。加大对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和餐具清洗消毒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行为。监督检查中小学食堂、校园周边餐饮点,及时发现和查处校餐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强餐厨废弃物的处置管理,严防“地沟油”回流餐桌。

(四)生猪屠宰

加强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严格生猪屠宰行

业准入和管理,排查达不到法定条件和标准的屠宰企业违法违规生产、不严格执行生猪屠宰规程和肉品品质检验制度的行为,加大对私屠滥宰、生猪注水、冒用或者使用伪造定点屠宰证书或标志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生猪屠宰,做好产品来源流向登记,严防未经检疫(验)或检疫(验)不合格的生猪产品流入县场。切实做好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屠宰环节检出的病害猪(肉)无害化处理。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

(一)结合半年总结和督查,从7月13日至7月16日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分工,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氛围。查找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

(二)结合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用两周时间全面完成,主要针对排查出来的、能在短期内解决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进行整改。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企业要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逐一制定具体方案进行整改;对存在安全隐患和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展督查工作,全面实现工作目标。由漳县“第四届全国攀岩精英赛暨甘肃定西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旅游文化节”食品安全保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各单位监管工作进行督查。

五、工作措施

(一)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各监管部门要督促有关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并落实原料查验、索证索票、全程追溯、检验合格出厂、产品召回、不合格、变质、过期产品销毁等制度,严格按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检测能力,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落实食品经营单位环境保护责任,加强对“三废”排放的治理,规范餐厨废弃物的管理,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次生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二)强化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

各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药品特别是高风险食品,增加抽检频次,扩大抽检范围,及时发现问题食品。加强对主要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的风险监测,使食品安全问题早发现、早调查、早预警、早处理。

(三)加强监管,严惩违法行为

严格执行食品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加大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和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查处发现问题,严格落实惩处整改、跟踪复查等措施,以点带面,顺藤深挖共性、“潜规则”问题,直接彻底消除隐患,对不合格食品药品实行下架、退县,责令企业召回。

(四)加强沟通,畅通信息

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共享信息,切实做到监管无缝隙,整治出成效。在行动工作中,有关单位要将本

食品安全监管,管什么? 篇7

最近以来,食品安全监管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在我看来,有必要搞清楚食品安全监管“管什么”和“管不了什么”两个核心问题。 管什么? 第一,管有毒有害。主要是指产品本身的安全管理,凡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都应依法查处,不能生产和销售。凡是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其他任何物质都应坚决查处。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基本完善,政府各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也很清楚。所谓的有关专家关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是世界上最严的”,大概指的就是这方面的职能和职责。 第二,管依法行政。目前我国食品行业监管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二是行业管理。这两方面不能混为一谈。所谓行政管理是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且有行政干预的权力;所谓行业管理是指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没有行政干预的权力,只有行业引导的职能。 目前与“依法行政”相对应的,主要有“标准化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对食品行业和食品安全的管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这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依法行政必须遵守的原则问题。如果对强制性条款与内容和推荐性条款的内容一视同仁,则会出现监管的错位和越位。所以说,依法行政是依法查处的前提。所谓的食品安全监管“依法创新”则不符合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理念,还容易造成监管的缺位和执行中的随意性。 第三,管行政问责。行政问责主要是对政府监管部门公务人员不勤政、不作为和工作失职行为作出处罚措施。温总理在人大会议答记者会上提出的“政令难出中南海”,指的就是这类问题。既然存在上述现象,那么可想而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部分公职人员的所作所为给监管工作和食品生产企业带来多少麻烦。最近,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把“行政问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有力的促进作用。 第四,管执法犯法。执法犯法是指政府管理机关的公务人员为谋取私利,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自由裁量权限,公开地、半公开地向企业索要好处费或暗示企业“交钱了事”的一种敲诈勒索行为。这种行为影响极坏,极大地败坏了国家公务人员的声誉。这种人虽是少数害群之马,但在实际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小视。如果任其发展,将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恶性循环,长期下去将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并极易形成“潜规则”,给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说,这是目前食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管执法犯法方面,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防止个别媒体的不良行为发生,如所谓的“封口费”等。媒体虽不属于行政机关,但这种不良行为亦属于以权谋私,相当于执法犯法。因为媒体本来应该是揭露食品安全事件和隐患的重要武器和手段之一。 第五,管官商勾结。为了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央高层频频出手,重拳出击,在出台《食品安全法》以后,又成立了隶属国务院的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此举应看作是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官商勾结共谋犯罪的重要措施。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和官商共谋,有的地方甚至涉黑。如果没有公检法的配合和联合行动,食品安全监管就会收效甚微,甚至不断复发。 管不了什么? 第一,管不了消费习惯。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人们喜好不同,口味迥异,饮食文化千姿百态,地域特色非常明显。一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唤起了多少国人的美食情结,也给广大食品生产企业许多启示。同时,也应促使中国的食品行业管理者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者深深地思考:什么是行业引导?什么是安全监管?而消费者习惯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只可引导,而不能监管。 第二,管不了产品开发。食品企业的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产品开发必须要有创新,而创新则是企业家制胜的法宝,也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满足千千万万个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在这方面政府监管无能为力。 第三,管不了功能营养。目前,我国的食品概念和范围还包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运动饮料)、营养食品、强化食品和特殊膳食食品等。对这类食品生产的行业引导应该是可以的。一是引导膳食平衡,提倡营养健康;二是要保证消费者利益。一旦该生产企业向消费者做出了承诺,就要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否则就要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查处。但是,提倡和引导,不等于强制。不能打着营养的旗号,给行业和企业规定一些不需要执行的强制性指标,更不能把推荐性的东西当做是强制性的东西去监管,谨防“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第四,管不了道德诚信。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食品安全监管属于行政执法监管,行政监管的核心是依法行政,但却管不了道德范围的事。诚信体系建设和商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却是无法靠专家评议和一纸证书就能建设好的。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法治法规,依靠法治和民主制度建设,逐步解决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体制性顽疾,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第五,管不了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屡屡提及的重要词汇。尤其是最近中央企业在大肆宣扬社会责任是自己应尽的最大责任,这一点都没错。问题是到目前为止,它们宣传的所谓“社会责任”也就是遵纪守法而已,这本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做到的。 我理解的企业社会责任,应是履行好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以外的其他责任。如支持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捐助等。而中央企业的资产本来就是全民的,如果用于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与其他民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至于其他食品生产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应该予以鼓励和提倡的,但与食品安全监管无关。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nlc20230903133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银行卡专业化服务下一篇:茶叶企业发展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