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显著特色(通用8篇)
战“疫”全国上下一盘棋,显“中国之治”之领导力。“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抗击疫情“十六字方针”,为抗击疫情阻击战指明方向。一声令下,千军万马一起向前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果断决策武汉“封城”,各省各地区最顶尖的医疗队伍、41600多名医护人员火速驰援湖北共同抗击疫情,“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数日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迅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优先保障武汉和湖北需要的物资……“中国效率”惹人点赞,中国抗击疫情的强大决心和执行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防控疫情扩散方面的有力措施令世界震撼。“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随着疫情扩散趋势缓和,新增病例持续呈现下降趋势,党中央审时度势,大局谋划,做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决策,一手分区分级抓防疫、一手稳步复工抓经济,确保国家经济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大国之治”的强大组织力得以凸显。
战“疫”全党凝聚一条心,显“中国之治”之奉献力。“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苦难来临之时,更能体现担当作为。面对疫情大考,84岁的钟南山院士勇担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组长出征武汉;年仅51岁的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日夜连轴转带领大家3天改造504张床位,只因“一张床位就是一条命”的信念,自己却不幸感染牺牲;无数医疗系统的工作人员主动请战驰援武汉,甘当迎着危险而上的“逆行者”;无数基层一线的干部、社区(村)干部新年伊始便取消休假成为一颗抗疫的“螺丝钉”,出现在祖国、人民需要他们的任何地方;无数说不清来处、道不出姓名默默奉献的各行各业主动挺身而出的抗“疫”先锋,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打我,向人民生动诠释出了什么叫“担当”。“我从未见过一个社会有如,此的集体奉献精神!”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冯思翰慨叹无比,“大国之治”为民情怀得以深刻体现。
战“疫”全局对标一把尺,显“中国之治”之革新力。“诚欲正百官以正朝廷,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疫情这场“大考”,考出了忠义之士、无畏之士、无私之士,同时也暴露了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少数干部作风漂浮,有的心中无数、一问三不知;少数干部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少数干部甚至临阵逃脱,这部分人很显然“不及格”,不仅伤害了百姓,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悖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面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党中央坚持自我刮骨疗毒,严肃问责,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体制机制以最快速度落到实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疫情爆发,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偶有显现,党中央及时反应,着力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防控救治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力”补短板、强弱项,“大国之治”的内生动力源源不绝。
一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当人类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 物质需求达到相对满足并对公益文化感到相对不满足时, 就有了一种以文化产品为商品而交换的欲望。这是人类达到相当进步程度的时候才发生的现象。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创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 必须坚决防止西方国家完全追求感官刺激、享乐的文化流向, 而必须为中国的国情、国体服务。因为文化是影响人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作为的重要因素。所以, 中国文化的主流必须是科学的、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有益于益智和娱乐的文化。文化产业的产品也必须符合这个基本限定。
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 其所有制形式以国有、集体所有制为主, 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 强调“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对文化产业的创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中国的文化产业, 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时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 奉献人类文明, 在追求最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追求更高的社会效益。
二
生产产品, 就要有原料。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原料首选应是浩瀚无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华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大国、古国。丰富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 蕴含着数不胜数的珍品、瑰宝。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京剧、评剧等地方戏;曲艺、说唱;杂技、武术;琴棋书画, 兵法商学;孔孟之道、佛学道学;饮食酿酒、陶瓷丝绸、建筑印刷;四大发明, 教学法典以及浩若繁星的民间艺术……这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资源。中国的文化产品, 要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各种交流、销售、介绍、宣传, 让世界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当今世界, 是充满竞争的世界。而竞争就要靠实力, 靠技术, 靠水平, 靠特色, 靠精品。所以, 文化产业要走出国门, 面向国内外市场, 就要有自己的品牌, 要有文化的“海尔”产品品牌。文化产品的文化含量, 其配方必须是中国的。
树立自己的品牌, 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产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 一靠国家的扶持, 二靠激发社会资本的投入, 三靠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树立自己的品牌。其次, 要这些企业的文化产品要有中国文化的特质、风格、特点去开拓销路, 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西方人和普通大众当中那些低级、庸俗的口味, 应像中国餐馆那样推出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给外国人吃一样, 通过他们的品尝, 感到一种新鲜直到变成需求。文化企业的发展, 本身就有社会效益。繁荣了文化, 扩大再就业, 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品行, 缴纳税金等都可以这样认为。
(一) 借鉴式
树立自己的品牌, 要有自己的运作理念和方式。现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运营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如美国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业, 奥地利高雅音乐的演出业, 日本、韩国等国乐器制造业等。我国应以广电总局的影视中心为骨干, 建成中国的“好莱坞”, 集中人才, 集中制作, 集中宣传, 集中推销, 形成一条龙, 并举办在世界有影响的电影节、电视节以及全球性的影视大评比。中国的影视生产在推出中国取得各项成功业绩的同时, 关注当代的高科技, 推出一些人类共性的、人生永恒主题的大作、巨作, 从而提高中国影视产品的价值和影响。
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仅以河北为例, 有全国流行的评剧、河北梆子、老调、呵呵腔、影调戏、驴皮影、乐亭大鼓、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沧州落子、张家口二人台以及年画、剪纸、泥塑、鼻烟壶等等, 全国就更无法统计了。把这些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生产, 对外介绍传授, 极有可能产生像中国人跳交际舞、迪斯科那样, 在世界掀起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的武术现在就已经在奥运体育比赛中被确定为正式比赛项目。教学带的生产、教师的外派以及和这些相关的知识产权, 都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二) 独创性
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做法就很好, 如举办世界京剧票友赛。外国朋友不仅学习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其艺术内容对他们也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他们学习李玉和、李铁梅、郭建光、吴琼花等中国革命英雄, 也使他们在艺术中接受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加拿大的大山学习中国的相声, 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更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大山所说的相声, 也在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再有沈阳的国际秧歌艺术节、吴桥的杂技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等, 都有了好的开端, 关键是怎样做好、做大, 做出规模, 做出影响, 做出产业化。
(三) 特色式
即只有中国能做, 外国人只能学的类型和模式。如中国的国画。书法、武术、戏曲以及中国的四大名著, 唐诗宋词等。只要宣传推广得力、得法、到位, 它们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四
打造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 必须运用高新科学技术, 特别是中国自己独有的科学知识、成果和产权, 多层次地开发新兴的文化产业, 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有关中医中药的相关理论、知识、技术设备药品等。特别是中国在防治非典、禽流感等某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 中国杂交优质水稻、三峡大坝、跨海跨江大型桥梁等精英技术,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经验等融合在文化产业中出版、咨询、会展以及技术转让等产业中, 肯定会受到欢迎、再如“孙子兵法”等著作虽属军事领域, 但若把它化成影视、图书等与现代化战争 (如两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密切联系的文化产品, 也不失尝试的好办法。
五
发展文化产业, 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有力补充, 它的文化渗透作用亦不可忽视。而文化渗透所带来的影响为文化产品的推销带来更为推波助澜的作用。某些观念性意识性的东西一旦被对方接受, 产品不怕没有销路。
关于群众文化进社区的几点思考
祁燕 (宁夏平罗县文化馆宁夏平罗县75340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三个面向:一是面向现代化;二是面向世界;三是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健时期, 精神文明建设正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健全向纵深发展。在这种形势下, 群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的几种主要形态之一, 它是我国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兴文化形态。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模式在这种氛围中也应运而生, 并且由点到面, 迅速向乡、镇辐射。在社区构架中, 社区文化建设引起了各界的极大关注, 被普遍认为是社区架构、社区长期健康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群众文化进社区的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特殊, 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而成熟的, 也就是说, 群众文化自从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矢志不渝的追求与卓有建树的体现之后, 便真正获得了价值观念、物质基础、文化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讲, 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 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文化生活等要素。群众文化进社区的具体意义就是让社区群众纷纷走出家门, 走出单位小天地, 来到社区大舞台, 展示各自的特长和艺术才华, 增加了单位相互交往的机会, 扩大了社区成员的精神生活范围。繁荣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促进了社区长期安定、团结局
美国不仅仅是经济大国, 也是文化大国。我们从美国进口的大片, 无不带有资产阶级民主、博爱的色彩。美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他们的文化渗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他们出口的文化产品, 哪怕是一张小卡片, 一支小铅笔, 上面都印有星条旗。不信你稍加注意, 美国国旗在我们周边出现的频率, 恐怕就要超过五星红旗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真正到了我们该清醒的时候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尤其是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将产生某些不可预知的后果。但是, 美国人的做法, 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启示。在我们文化产品及包装上, 印上五星红旗, 印上长城、龙、黄河等图案。在产品包装风格上, 设计出与时代紧密结合又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造型来, 保证文化商品特征不断创新, 从而竖起中华文化鲜明的大旗。
六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 是朝阳产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外国没有也不可能有的。文化产业从过去一个附属的文化形态, 逐渐发展成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产业体系, 甚至在某些国家生成为支柱产业。西方世界虽然在二战前就已具规模, 但较快发展还是在二战后近半个世纪里。至于我国则是在2000年10月, 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才将文化产业正式提出来。近年来, 党和政府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文化产业给予了相当的关注。2007年10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面, 社区受益;文化机构专业人员进入社区, 与群众打成一片, 施展了自己艺术专长, 组织能力、专业水准有了更广泛的锻炼、提升机会, 深入生活, 广交朋友, 从社会现实中汲取营养, 激励了自己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机构与个人受益, 这是一个两利效应。
群众文化进入社区, 能否立足, 在繁荣中持续性发展, 在社区全方位建设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关键是葆有特色。根据社区民族性、民间性、区域性的特点, 社区文化必须是在一定区域内极富地方色彩、独特风格的, 社区群众广泛认同的艺术品和文化活动, 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精华, 是区域文化的“拳头产品”。因此, 培育社区文化特色是关键, 共建是保证。
二、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和存在的问题
群众文化的基本特性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群众基础的广泛性。这是由群众文化的文化主体所决定的。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实践者, 是全民性的, 它的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通过通俗的丰富的活动形式,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传播。另一方面,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因而全国各地均能得到发展。
2.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在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那里, 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过程中, 主要处于文化受众的地位, 文化参与显得十分被动。这正是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文化专制意味的展现。群众文化由于对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双重强调, 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 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繁荣文化市场, 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书记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英明论断, 可以说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开创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98年国家文化部门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 部分省市也相继设立了文化产业职能部门。可以说, 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强劲, 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如文化设施的建设无论数量、速度, 还是规模都是历史上无法比拟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等有如雨后春笋。建设图书大厦的省、市、自治区已经有16个。中国的图书出版社从1980年初期的几十家发展到560家, 公开出版的报刊现有上万种。电视剧制作每年超过2000部, 计算机的普及以年增长40%速度发展……今天的文化产业, 无论教育、科技、广告、媒体等, 在资金筹措的操作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今非昔比, 在质与量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及其特色
本文从文化起源论、文化类型论、文化复兴论、文化传播论及汉字与中医论等方面,对活跃于五四前后的东方文化派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整体上看,东方文化派的中国文化观表现出反思新文化运动、批判西化主义,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因应世界文化对话,及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三大时代特色,是当时国人文化自觉与民族觉醒的深刻反映.但同时,亦存在忽视文化时代性、盲目自大与虚骄等缺陷.
作 者:杨思信 作者单位: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兰州铁道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RAILWAY UNIVERSITY年,卷(期):21(5)分类号:G04关键词:东方文化派 中国文化观 文化对话 五四前后
作者:孔维凤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后,企业开始接触和学习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在了企业管理之中,但往往是套模式的应用,没有考虑我们中国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与之西方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发展已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所有利益体的共同的和谐发展,而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生产力的发展,更是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而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概念的起源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是一些实践的总结,是一些精华的提炼。而企业文化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融合社会文化,而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而我们古老中国的管理理念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如果以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所指导的企业,那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为投资者,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氛围,也就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领导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企业的运行,决定着企业的各个方面,以使企业向目标前进。领导者所管理的主要是工作人,企业远景最终的实现者是工作人努力、辛勤的工作,而怎样理解工作人所需,怎样的激励、领导他们,怎样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怎样才能在各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些都来自于领导者对其认识的深度,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他们,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工作人是不仅需要物质利益,也需要精神发展之后,他们就会根据企业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合作态度,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之中,铺出一条和谐大道,带领团队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
(二)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
要激发团队的斗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身先士卒”。最高明的领导是身先士卒,通过自身,散发出达到愿望与目标的热情。员工不是靠以权利管出来的,而是以人性化的关怀与激励团结出来的。当企业领导者带头按制度约定履行职责时,普通员工逐渐达到制度的要求,整个企业人员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会形成一种高的标准或者是符号,这就是品牌,就是文化。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在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后,渐渐的在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企业文化,从而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着团队,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着。
(一)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最成功的企业最成功的就是改造人的力量,用一种思想聚集一群人向一个共同目标努奋斗。企业文化以其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追求的目标,引导着去、企业和员工,怎样想问题?如何做工作?用无声的命令和心灵的呼唤,引导着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之主动的适应健康的、先进的和有发展的社会需求,引导员工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这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它通过文化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不断地激活人们的心智,开发潜在智慧,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卓越目标,实现成就自我。企业价值观所形成的导向和文化氛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奖励。
(三)企业文化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企业应是协调一致,上下同心的团队,而文化就是一种强力粘和剂,将团队所有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成功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的。企业是由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奋斗目标、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精神状态、不同群体和个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把企业的宗旨、理念、目标、价值观纳入到员工的思想体系中,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融于企业的发展中,与企业同舟共济,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四)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
在企业行为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规则、制度规范,道德约束等,用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员工,启迪心灵,规范行为,使员工不断地从他律控制转移到自律控制,由外部约束转移到自我约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实现道德升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员工,一个道德高尚的员工,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
总结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改造人”是所有文化的内涵所在,是文化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体现。通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融于社会,才能进行交流,才能承上启下的发展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亦是如此。通过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企业的成员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的环境中,团结一致的去努力奋斗和共享奋斗的果实。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同样也混杂了不少的糟粕,因此,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即有大量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凭借着管理者深厚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蕴,以“和谐”为主题,与时俱进地提炼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文化
无论是研究者作为研究使用,还是企业领导者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从企业的现状出发,通过总结、归纳、提炼,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来提炼企业在风雨历程中已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发展企业文化
发展企业文化,我们还是从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及物质方面来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但在发展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把主要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才工程的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和谐发展为策略建设的企业文化,及时的调整各种战略和决策,于时俱进的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动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和谐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永久主题,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把握住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策略。
(1)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市场经济巨大的活力,同时使得社会中许多的观念也迅速的改变。企业在这种环境之中,要使自己也融于社会文化之中,不仅在规章制度上体现现代化的管理,同时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更应遵循于时代所赋予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与时代共步伐。
(2)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善待自然。在日益关注环保的今天,将与自然的和谐融于战略决策中,在企业运作中充分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企业赢得客户,赢得利润,赢得天下的保证。
(3)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现代社会,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的观念,已广泛为东西方管理界的人做接受。而从本质上讲,倡导以人为本历来是东方管理哲学的专利。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是西方管理理念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后才实现的。而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早就关注到这点,并已身体力行了。
五、结论
丁东栋
生环学院
微生物学
2111405104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了完整而经典的表述,它主要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这里稍微地重申一下:第一,是“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第二,是“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三,是“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第四,是我认为十分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一点告诉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
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说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保证以及基础,因为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高素质、高能力、高素养的人才。
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大方面。这两方面的建设十分全面的概括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首先,先来说一下思想道德建设。我认为思想道德的建设是十分迫切的,第一,是因为它的基本任务而显示出它的必要性;第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现状,一些尝尝会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的不良的行为以及言论,从而显示出其建设得迫切性。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成: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爱国主义是个人对于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是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利益得到保障,人们必须自发地维护民族的完整性;而集体主义能够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让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还可以不损害集体利益,让集体(国家、社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而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建设,由于目前社会上引起热议的各个事件,因此这三方面的建设在我看来是十分迫切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目前社会上一些缺乏社会功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事件。2013年6月,武汉市公交集团举行的紧急安全工作会议上透露,近一个月来,全市近5000台公交车上配备的安全锤已经丢失了5000把,平均没台公交车上每个月就要丢一把安全锤,而我们都知道安全锤是在公交车发生事故时,乘客逃生时使用的,这种偷窃安全锤还有偷井盖、聚众哄抢公共财物等会对公民的人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这种抛弃社会功德的行为需要及时的制止。近年来,人们还把焦点放在新闻工作者身上,发现许多的新闻工作者做一些有损职业道德的事情。例如:新闻工作者做一些有偿新闻,这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向被采访的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现象;还有此外,由于社会媒体竞争压力的增大,新闻记者为了博人眼球而捏造、编造各种虚假新闻,这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同时,现在社会上频频发生的家庭暴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而造成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言论还有引人关注的空巢家庭中老人和孩子的情况,这些都是继续要来解决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这三者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关系这人们的价值判断。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让我们放眼社会,不单单知识将个人的付出和获得放在首位,而是把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贡献放在首位,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心态就不会被束缚,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非常有意义。综上所述,思想道德建设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其次,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我们先来阐述一下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要讲其意义,我们应该从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讲述,文化与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虽然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但教育同样又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途径和条件,因为文化能够借助教育的力量来进行传播。文化的传播包括在民族内的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传播,还包括中国文化到外国的传播,而这两方面的传播都可以借助教育来实现。此外,教育能够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在这方面它与思想道德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随着这几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们增进了外国之间的交流,从了解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目的,我们发现了自己国家的教育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可能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中国贫富差距大、地域差距大,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努力去改变这些弊端。针对这些弊端,可以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对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清正廉洁的教学机构方能教化出好的学生,我认为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因为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在教育机构:学生家长向老师赠送礼物或者红包,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照顾;最后,是改革教育制度,整顿社会教学秩序,要调节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矛盾,平衡两者的教学设施。
其实,在近些年里我们的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做了很大的努力,而且成效也是显著的。第一,很多人在国家的多次宣传强调下转变了自己的观点,不再单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出人口地,而是为了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在充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目前正在热烈的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讨论。第三,政府开始对一些私立学校进行宏观的调控,不再让私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教育界独树一帜,平均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第四,我们还加紧了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更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学习,让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得到良好的照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科学研究是重要任务,社会服务是社会责任,传承和创新是天然使命,因此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课题,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大学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综合,是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是一个大学明显的个性品格体现和综合。大学文化自产生以来,其本质特征就是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达到文化的自觉、文化的创新、文化的自信。因而大学文化具有先进性、开放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特征。“先进性”是指大学传承、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文化,体现时代性。“开放性”是中外交汇、历史与现代交融。它必须与外部的世界其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规范性”是指大学文化紧紧围绕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对新理论的探讨,富有规律性。“创新性”是指在大学对先进文化的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出人才出成果,创造出新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成果服务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体现了中国现时代的特殊内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中国大学是中国文化之“体”的重要形态,“魂”强则“体”健,“体”健而“魂”愈强。此“魂”是凝聚师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为适应社会实现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我们必须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成果,并在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中贯穿民族精神的培育,真正把大学建成“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同时还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内容紧密结合的文化。中国的大学文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凸显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基础。
大学文化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社会越发展,大学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就越突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创新功能上所特有的内涵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客观地反映了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学文化必须在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在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中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让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必须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其一,要克服功能僵硬化倾向,大学文化不能仅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等。其二,要克服功能浅层化倾向,大学文化应该注重主流文化底蕴和实际效果,把握好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其三,克服功能“反文化”倾向,反对大学文化活动中存在市场商业气氛浓重的趋向。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把高等教育放在了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其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功能,使中国大学文化成为引领社会潮流的文化。
目前,大学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办什么样的大学去适应、加速这个转化,是盲目地贪大求全,还是追求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对这些问题,都应积极应对,深刻反思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1)求大楼,缺大师。现在,一个个高校园区,一栋栋教学大楼树立,校园面积扩大,但教学资源和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却越来越显得单薄。缺一流的大师,缺一流的教学设备,外图形式,内涵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重专业,缺精神。社会变革时期,思想观念受到多元化冲击,大学文化也受其影响,人的信仰、道德情操等精神受到干扰,一种只求专业技能,忽视精神信仰的现象在校园各个层面显现出来。
(3)求综合,缺特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曾说过,“大学小就是一种美,规模不大,学科不全,恰好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这样,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去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忽视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出现了千篇一律,盲目攀比仿效的不良现象。
(4)求规模,缺定位。高校扩招,规模扩大,但办学模式、学校定位却显得苍白,为当前、当地社会经济服务的目标方向,也就显得无力而为。
(5)求全面,缺个性。当下中国高校建设大而全,缺乏个性、缺乏特色,盲目为市场近期的需要而增设专业,扩大招生,造成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基础学科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削弱了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在办学层次上,中专改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硕士点,硕士点升博士点,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的误区,即大学发展理念的趋同性。
发扬专业优势,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发挥大学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来推进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
(1)大学文化应是“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在强调大学物质基础建设的同时,做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实现硬件与软件相匹配。大学的硬件是指大学的物质文化,是办好一所大学,提高大学的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个“硬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而是靠一定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包括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师队伍和校园建设,体现民族性、历史性和特色性。观念、制度、习俗等文化属于精神,称之为“软件”,要靠历史的传承与创新,博采众长与推陈出新。观念、制度、习俗文化体现大学文化的时代性、历史性、特色性和民族性,物质文化必须与之相融,才能形成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体现一个大学特点的大学文化。
(2)大学文化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体。大学文化建设要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融。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就是追求科学的理想信念。缺乏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动力,只会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缺乏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会迷失方向,失去理想的支撑,丢失正义和公平,甚至有可能对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大学教育的着力点,就是引导学生使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追求新知识、新技术,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大学文化应是意识形态文化与学校性格文化的融合体。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实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实现一校一品的特色。作为一所大学,培养人才“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这是共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学校“性格”文化,就是标志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校风、教风、学风中反映出来。“性格”文化追求的是个性,表现出特色,体现办学特色。
(4)大学文化应该是他律文化与自律文化的统一体。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也是必备的,必须提高管理者的境界,实现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他律文化,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通常以制度来体现。自律文化,一般是“未制度化”,是一种自我约束,通常从校风、学风、教风来体现。在一个学校,规范管理出效益,需要建立和完善一定的制度,但这个制度应以人为本为核心,起着规范、引导的作用。他律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缺乏自律的他律是会使人感到压抑,难以持久的;缺乏他律的自律是会出现自由化倾向,难以协调统一。大学文化,应是他律文化与自律文化的有机融合,呈现积极向上、协调发展的态势。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把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的三个大的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来构建。正确处理教与学、学与知、知与用三大关系。
(1)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个主阵地、主渠道。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是基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如何理解运用,怎样在理解中运用与创新。课堂文化传播是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结合,丰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知识视野,在传承中丰富,在丰富中创新,实现师生(下转第17页)(上接第5页)互动,教学相长。大学课堂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奠定基础,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大力把知识转化为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课堂文化的一个延伸和发展,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要处理好学与知的关系,知识前提。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深理解应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以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课堂文化知识进一步展开和加深理解,用于现实生活和学习当中。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性格”文化为核心,展开如文化艺术节、学术研讨会、人文社科大讲堂等活动,体现一个大学所提倡的“性格”文化,让这种“性格”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心理;要以课外活动为基础,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
(3)社会实践文化。社会实践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又是课堂文化的扩展,又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处理好知与用的关系,用是关键。学是基础,知是保证,用是前提,创新是目的。把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学校是一个预期社会化的阶段,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传承中国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创新,那就需要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有实践创新的平台,采取不同的方式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红土地支教”、实习、实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又在社会实践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成果,在实践中创新。既培养自己为社会服务的技能,又塑造出自己健康的人格,更好地服务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目的和要求。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摘要:大学文化的功能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和服务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分析研究大学文化的特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实现课堂文化、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文化的统一,提升管理者管理境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崇实.人文气质成就大学之美大学之用[N].中国教育报,2011.4.11.
[2]徐可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3]曲富有.中国大学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构建途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5.5.
[4]李君明.构建中国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5.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汪明义.大学理念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刘志伟,黄伟,耿传刚.浅谈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8]柯文进.大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与大学的竞争力[J].北京教育,2008-4-29.
[9]赵伈平.大学呼唤个性文化[N].东方早报,2006-06-15.
中国现在直面如此恢宏的社会与经济变化,信息传播又如此广泛、如此充分,真正缺少的是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管理理论研究,真正缺少的是管理思想家,甚至可以说缺少像孔子、孟子这样的思想家。这样大规模的经济运动,缺少管理思想家,缺少大思想家是不行的。当年邓小平先生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了,更不能摸着石头过海,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应该在改革开放30年基础上提炼并形成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和思想体系。现在的高校偏向于“理论联系国际”,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偏向于培养“管理科学家”,而不是“管理思想家”。不注重管理实践,不鼓励学者去接触实践,去感知整个管理世界的真相。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实践学科,倘若心中没有真切的管理世界,任何管理科学研究都是徒劳的。
在此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并不照搬西方,他们把专业化协作建立在企业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利益、事业或命运共同体,有效地利用“情感文化的DNA”,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大组织,这是很重要的。其实华为的成功也是这样的。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看,凡是做得好的,都是基于有所创新,凡是照搬照抄的,都不成功。
管理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施炜
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当中吸取养分,来解决中国组织的伦理文化问题;但在国际化的竞争平台上,需遵循统一竞争的规则。这就涉及到管理有没有普遍规律,也就是管理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
【中国茶文化的显著特色】推荐阅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07-19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学案07-06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06-18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神09-15
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09-26
浅说中国的酒文化10-04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11-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12-07
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12-07
中国茶文化精神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