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 源于古代考试制度
西周时期, 我国就有了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评的的制度。根据《礼记·射义》记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 男子之事也, 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意思是:因此古代的天子以射礼来考察、甄别诸侯、卿大夫以及士的德行和才艺。射箭是男儿大丈夫的本分事, 所以导入礼乐来加以熏陶和教化。”“是故古者天子之制, 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 天子试之于射宫。”意思是:“古代天子制度规定:诸侯每年向天子献国事之书 (类似现代述职) 、贡品和举荐贤士。天子则在射宫中举行射礼来考核被举荐的贤士。孔子是第一个创设有一定规模”私立学校“的教育家, 他将其3000弟子分为中等、中等以下和中等以上, 并遴选出七十二贤人。德行最高的有闵子骞、颜渊、冉伯牛等;长于政事的有子路、冉有等;善于语言类的有子贡、宰我等。
2000多年前 (公元前3世纪左右) , 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学生考核评价进行了专门论述, “比年入学, 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返, 谓之大成。”其含义是: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学, 国家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试。第一年考察学生是否能分析经义的章句, 辨别并确定自己的志向。第三年考察他们能否专心致志, 与大家团结友爱。第五年考察他们学习知识是否广博, 对师长是否亲善。第七年考察他们对所有的知识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能否选择良好品质的人做朋友, 达到标准, 称之为“小成”。到了第九年, 则考察他们推理论事, 触类旁通的本领, 以及是否具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如果达到标准称之为“大成”。这反映出当时的学校已有了明确的教育考核评价的目标、时距和要求等, 表明早期学生质量考核制度已具雏形。
隋炀帝大业二年 (公元606年) , 中国开历史先河实行了“开科举士”、“分科举人”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直延续到清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905年) , 前后经历了1300年。其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各地分别预选、全国统一考试和举荐相结合, 采用诗赋、贴径、墨义、径义、杂文、策论等形式考核考生, 籍以指挥学校教育, 考评学校教育质量。科举制度的弊端主要是严重脱离现实, 考试形式僵化、考评者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经验等评分, 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这种考评制度最终未能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评价模式。
不管是《学记》中记载的学校教育考核制度, 还是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 都只是教育评价的渊源, 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评价, 因为它们更多体现了对教育个体的测量, 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是这种源流的延续和发展。
2 受近代西方教育测量运动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教育评价是在古代教育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且我国教育评价思想受西方教育测量影响较大。
19世纪20世纪初,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各种统计测量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一批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把这些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 推动教育测量运动的产生。1897年, 美国人莱斯 (Joseph Rice) 对于20所学校16000名学生进行拼写练习的测验, 他提出八年来每天15分钟与每天花45分钟进行拼写练习的学生比较, 其测验的成绩并没有多大区别, 这一结果引起教育界巨大反响。1904年,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Edward Lee Thorndike) 发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又译《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 , 系统地介绍了心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量的基本原理。该书被公认为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和教育评价学的第一本著作, 它标志着以科学理论 (包括统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 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对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学科的诞生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 他又编写了《书法量表》、《拼字量表》、《作文量表》等标准测量工具, 对教育测量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这标志着教育测量趋于成熟。20世纪初, 在桑代克的影响下, 世界教育测量事业发展很快。1905年, 法国人比纳 (A.Binet) 与其助手西蒙 (T.Simon) 发表了《异常儿童诊断的新方法》, 介绍了《比纳——西蒙量表》, 该表有30个由易到难的排解项目, 可测出高低不同的智力。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 后又修订两次, 比纳被称为智力测量的鼻祖。1920年, 美国人麦柯尔 (W.A.Mccall)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明了TBCE (Total ability, Brightness, Classification, Effort) 制, 它的发明和运用使教育测量在科学化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1923年, 美国出版了第一个标准化成绩测验——斯坦福成绩测验, 该测验标志着教育测量已达到同一时期的顶峰。
在教育测量运动的影响下, 教育评价有所发展。美国的“八年研究”是教育评价的催化剂。“八年研究”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以泰勒为组长的专门评价小组, 其任务就是帮助教师形成一些有效地译价方法来查明学生因参与了新课程而产生的变化。泰勒的工作就是与30所中学中的每一所学校进行合作, 并帮助学校设计出备择评价途径, 来判断学生是否成功。这项中学课程改革活动从1933年开始到1941年结束, 历时八年, 最终获得成功。1942年, 泰勒等人对“八年研究”教育评价试验进行了总结, 形成了总结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 在这个被誉为“划时代教育评价宣言”里, 泰勒系统地总结了教育评价思想体系, 第一次提出教育评价科学概念, 阐明了教育评价指导思想、目的和原理。泰勒对整个教育, 尤其是教育评价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首创“教育评价”。 (Educational Eraluation) 一词, 提出了广泛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概念体系, 被尊为教育评价之父。
在西方教育测量运动的影响下, 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教育测量研究和实践工作:1918年, 俞子夷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书法量表》编制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 开了我国教育测量的先河;1920年, 廖世承和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测验课程, 并用心理测验对报考该校学生进行考查, 为我国高校设置测验课程之始;1922年, 美国测验专家麦柯尔应邀来华讲学, 并主持编制各种应用测验, 至1925年, 编制的中小学教育测验不下几十种;1924年, 陆志伟发表了修订的《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一批有关教育测量的著作也相继问世, 如陈选善的《教育测验》、王书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孟宪承等人合著的《测量之学理研究》等。1931年, 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测验学会;1932年, 《测验》杂志创刊;1935年, 中央大学教育学院编制了《小学算术测验》、《小学国语默读测验》、《小学中年级常识测验》等。由此可见, 我国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是在西方教育测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 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众所皆知的原因, 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未能得到重视。“十年动乱”之后, 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兴起。主要经历了教育评价恢复和兴起阶段 (1977-1983年) 、教育评价真正起步阶段 (1984-1985年) 、教育评价全面研究和试点工作阶段 (1986-1989年) 、教育评价工作正规化开展阶段 (1990年—至今) 等四个阶段。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与《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使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教育评价制度的初步建立, 为评价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保证。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现状, 追求有智慧的教育, 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近年,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的相继出台, 指出了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1) 评价范围逐步扩大。我国早期的教育评价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教育评价的范围由学生评价逐步扩大到对教师教学、学校领导的管理、学科专业和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教育评价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 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是教育评价和教育的共同走向。因此教育评价将会延伸到家庭和社区等领域。
(2) 评价内容更加多元。评价内容的进一步拓宽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是评价对象的扩展;二是事物被评的方面增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事物评价的多元性。过去我们只重视评价学生的成绩、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如今我们除了评价上述因素外还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 学校课程管理, 落实素质教育思想, 生动、开放教育氛围文化的评价等。评价的标准既注意了统一要求, 还关注了个体差异, 为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3) 评价方法更加多样。教育评价的方法从现代教育评价产生之初由单一的定量分析, 趋向定量与定性的相结合。早期教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方法, 随着对教育对象研究的深入, 用这些方法对复杂的教育对象进行评价达不到目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我们要对评价信息全部做到量化是不可能的, 当此也无必要。因而一些定性方法对教育评价仍是必要。定量评价方法和定性评价方法各有长处和不足。在评价实践中从实际出发, 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 取长补短是我国未来教育评价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连科.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06.
[2]冯建新.现代教育评价与测量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16.
[3]刘春惠.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994届硕士学位论文集.
[4]肖远军.教育评价原理及应用.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2:34.
关键词:投资连锁保险;历史发展;现状问题;保险益处;发展趋势
一、投资连结保险理论概述分析
投资连结保险,简称投连保险。也称单位连结,证券连结,变额寿险。投资连结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保险与投资挂钩的保险,是指一份保单在提供人寿保险时,在任何时刻的价值是根据其投资基金在当时的投资表现来决定的。
二、投资连结保险在我国的发展
1999年10月,平安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推出了“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正式将投资型保险产品带入我国保险市场,同时掀起了中国保险行业的创新之风。之后中国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的占有率逐步上升,一度达3成以上。
2003年7月1日,中国保监会颁布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正式生效。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是指包括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和万能保险在内的人身保险产品。新精算规定的出台是我国新型保险产品经营和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2007年3月26日,中国保监会制订颁布的《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进行监管,规范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经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在金融知识、理财能力、风险意识等方面也日益成熟,能够更加理性的购买投资连结保险等新型理财产品,对投资连结保险这样更大弹性、更多选择、更加透明、更多功能的综合理财产品有更大的需求。
三、投资连接保险的功能分析
1.投资连接保险的保障功能
人们购买保险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分散风险、获得保险保障。作为一种新型的保险产品,投资连接保险具有传统保险产品的固有特征,那便是保障。
投资连结保险保障的范围、程度等因具体产品而异。值得一提的是,有的险种除了提供意外与疾病身故保险金、全残保险金等保障外,还有其他服务项目,如保证可保选择权和豁免保险费等。
2.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功能
投资连结保险除提供风险保障外,还具有投资功能。这是投资连接保险区别于传统保险产品的最重要特征。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部分的回报率是不固定的,未来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保单价值将根据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确定。 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比较好时,客户的资金也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反之,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不理想时,客户也将承担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取消了保单固定利率,所以保险公司可以制定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通过对资金的有效组合和运用,使其发挥更大效用。
四、投资连结保险的主要好处
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投资型的保险险种,相对于传统寿险产品而言,除了给予生命保障外,还具有较强的投资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保费分成投资和保障两部分,受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账户的收益,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投资连结保险一般会把投保人所缴付的保费按照不同的比例分为两个账户:一般是较少部分保费进入保障账户,用于体现产品的保障功能;其余较多的部分进入投资账户。
投资账户中的资金将由保险公司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操作。目前保险资金被允许在银行存款、国债、一定比例的企业债券和基金等渠道进行投资运用。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收益扣除管理费用后,基本上全部分摊到投资账户内,归客户所有。但同时,出现亏损等投资风险也要由客户进行承担。投资连结保险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保费分成投资和保障两部分,受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账户的收益,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
此外,保险专家特别强调,消费者选择投连险一定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如一定要在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之后才可以考虑投连险;一定要在经济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后,才可以适当拿出部分资金而绝不能是全部资金来购买投连险;同时,选择投连险必须要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有足够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分红型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一定比例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产品。
五、促进投连险健康发展的建议1.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要不断提高 一是采取措施减少销售误导行为。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保险公司内部形成诚信展业的氛围;要设置展业资格限制,如规定投连销售人员的学历、司龄、接受培训时间标准和设置销售资格考核程序等。另一方面,要将投连客户范围限定在具有一定的金融投资知识和风险理念,具有长期投资目标,对各种理财工具特征有一定认识,并且收入状况较好,有稳定资金进行长期投资的客户。
二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防风险能力。首先要赋予投连险产品更全面的保障内容。保险公司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完善投连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实现投资和保障的有机结合,才能争取到更多的优质客户。其次要提高产品创新与精算水平。对与产品本身相关的财务风险做出精确判断和预估,提高对死亡给付、费用收取、退保损失等项目计算的准确性,提高保险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是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更新客户服务理念。必须在简单的电话回访、售后拜访的基础上向客户提供理财规划、保障咨询、投资建议等为核心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披露管理,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投连险产品。应加强对其保障功能的解释和宣传,将客户的关注点从单纯的投资功能转向保障与投资兼顾的风险与理财规划。此外,保险公司应加强对投连险销售行为的监控,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高度关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2.监督管理方式要不断改进 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法规体系。监管部门应当密切关注投连险发展动态,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监管政策和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监管手段,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来实现监管转型,做好监管服务,加强风险防范。可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或指导原则,包括市场准入条件、销售人员展业资格认定、投资账户管理和评价等 二是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监管部门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保险资金运用发展状况,设计一个可行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对保险资金运用进行有效监管。风险监测指标可包括:偿付能力、资金运用比率、基金投资比率、风险集中率、拆入资金比率、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各指标均有相应的权数和计分标准。监管部门根据得分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和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评定和分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 三是建立保险监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协作监管的监管框架。由于投连险产品是保险产品和投资工具的特殊结合体,具有投资类金融产品的特征和性质,保险监管部门应借鉴证券监管部门的经验,弥补对投资性产品监管经验的不足。在投资账户管理和评价方面,两个部门可以进行协作监管,证券监管部门重点管理独立账户相应的投资基金单位价值的准确性和公允性,保险监督部门重点管理在相应基金单位价值下的保险金额和保单现金价值确定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毛毓宁.我国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02期
[2]何莉.我国投资连结保险发展现状之探讨.武汉大学商学院
一、以人为本,要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基层工会组织应首先从进一步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入手,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同时以落实民主管理职权为重点,不断拓展民主管理的范围,深化民主管理的层次,切实体现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作用。着重是对职代会职权落实、监督决策形式、职工代表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探索。同时,坚持企业改制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职代会是企业职工开展民主管理的主要渠道,职代会职权能否真正落实,往往取决于职代会机制的完备性及有效性,为此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机制。如建立职代会组长联席会议制度、职代会督办事项检查汇报制度、职工代表巡视及质询制度等。有效促进和提升了企业民主管理水平。
二、以人为本,要调动职工的参与意识 基层工会组织应当把企业的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统一起来作为落脚点,始终把握树立大局意识、服务中心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紧密围绕单位经营销售目标积极开展工作,才能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职工密切关心的敏感问题,必须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通过开展厂务公开工作,特别是对工资、燃气、安服津贴、困难补肋金以及扣款等的收支帐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公开。让员工参与厂务管理,员工们的眼亮了,心明了,他们了解到领导处处在为职工着想,认识到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是我们企业的真正主人。不能只为管理而管理,脱离职工,不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更不能埋怨职工不听话,动辄训斥,甚至以罚代管,以权施威,要以巧妙的方式化解矛盾,使管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促使员工自觉地接受管理,服从管理,参与管理,潜移默化地形成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三、以人为本,要提高人才意识
一个企业能否在改革中和谐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能否保持生产经营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工技能素质的高低。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既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也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责。经济技术创新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是工会推动发展的两个重要载体。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集中职工智慧、凝聚职工力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旨在推进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进程。工会有着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和传统,可以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革新创新等活动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并以此帮助职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公司工会在全体职工中深入开展“创争”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宣传、学习环境,为鼓励职工读书学习。在“创争”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引导广大职工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等活动,满足职工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积极引导广大职工努力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导职工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和创新带头人勇做自主创新的先锋,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作贡献。如公交电车公司职工技术攻关小组在架空线网创新和电车空调改革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电车空调交流变频系统的研制开发,降低了电车空调故障,使系统运转更加稳定。公交五公司保修分公司职工学习班组自主编制的轮胎管理操作软件,对轮胎进行跟踪系统管理,延长了轮胎使用寿命,年减少轮胎报废50条,节约资金52500元。针对590路新车型在营运生产中出现刹车高温,蹄片寿命缩短等一系列问题研制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装置,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制动性及效率,减少了制动隐患,降低了维护成本,使该线每月减少更换车辆制动毂费用约70200元,经济效益明显。公交二公司保修分公司职工学习班组技术革新活动卓有成效,技术革新项目达7项(E8离合器改造、地槽汽顶改造、牙包防渗漏改造、牙包后盖开孔改造、6908型离合器改造、熄火阀改造、水箱百叶窗改造),为企业节约资金60余万元。特别是技工曾宪新同志对6980型车辆水箱百叶窗操纵机械部件的技术改造,解决了多年公交车修理中的一大技术难题,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几万元的成本,此项技术革新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武汉电视台《劳动者专栏》、《长江日报》——“劳动者风采专栏”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今年,工会又在职工中开展以读一本好书,钻一门新技术,出一个好点子,搞一项小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职工素质工程活动,以劳动竞赛为平台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比武”、“工作创新”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了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几年来,通过组织实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营造了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氛围,不仅保证了企业经营效益稳步增长,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
四、以人为本,要突出履行好工会的维权职能和帮扶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工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集中做好职工的维权帮扶工作。
1、《工会法》中明确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企业工会是企业工会会员和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维权是工会的天职,工会组织如何有效地维权,是应该在当前的企业改革中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企业工会在依靠国家政策、法规和企业制度进行维权的同时还要落实好企业内部平等协商制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其次,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机制。着力抓好以职工收入分配、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建设。再次,协调好劳动关系,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矛盾问题不断增多,工会组织在最大限度维权的同时,要教育和引导职工维护大局,从提高职工素质入手,通过组织报告演讲、参观访问、劳动竞赛、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途径,对职工进行法制观念、职业道德、劳动技能、文化素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最后,注意做好职工情绪稳定工作,工会工作者要经常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了解职工的情绪状态,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畅通信息联系和反馈渠道、及时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在稳定职工情绪方面寻求进一步完善和突破
2、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工作的重点在服务。工会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人、服务人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主动地关心企业职工的所思所求,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比不断完善企业帮扶机制,通过扎实有效的各种服务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营造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工会工作者要经常了解单位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职工家中的红白喜事,坚持组织入户慰问,走访慰问患病职工,帮助救济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认真了解困难职工的工作生活需要,把单纯从经济上的帮扶拓展为在经济、技能上一齐帮,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五、以人为本,要加强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工会工作要上台阶,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基层工会干部全部为兼职,大家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也都比较忙,因此加强工会干部学习培训工作尤为重要。一是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培训,使工会干部熟悉工会业务,了解维权制度,提高工会干部的工作能力。二是加强工会干部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三是组织工会干部学习借鉴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启发开拓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工作。四是在配备部门工会委员时,最好有一名委员是办公室管理人员,便于部门工会开展工作。
3、积极探索稳妥解决外聘员工入会问题。外聘员工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校的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已成为学校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外聘员工涉及的诸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高校本身是难以完成的,单靠工会组织更是勉为其难,为此,应按照“积极探索,逐步吸收”的原则,不断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根据我校实际和近几年工作实践,修订完善我校外聘员工入会管理办法,分类别逐步将外聘员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其能更好地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时期,它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在一切条件具备之后才能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有赖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有赖于现存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及转变后向共产主义的发展。
数控技术,简称数控(Numerical Control)即采用数字控制的方法对某一工作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它所控制的通常是位置、角度、速度等机械量和与机械能量流向有关的开关量。数控的产生依赖于数据载体和二进制形式数据运算的出现。
发展历史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的加工设备。由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以适应,于是提出采用数字脉冲控制机床的设想。
1949年,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
1959年,数控装置采用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出现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MC Machining Center),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
60年代末,先后出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直接数控系统(简称 DNC),又称群控系统;采用小型计算机控制的计算机数控系统(简称 CNC),使数控装置进入了以小型计算机化为特征的第四代。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 MNC),这是第五代数控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能进行人机对话式自动编制程序的数控装置;数控装置愈趋小型化,可以直接安装在机床上;数控机床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具有自动监控刀具破损和自动检测工件等功能。
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PC+CNC智能数控系统,即以PC机为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在PC机上安装NC软件系统,此种方式系统维护方便,易于实现网络化制造。
现在,数控技术也叫计算机数控技术(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简称:CNC),目前它是采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用计算机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由于采用计算机替代原先用硬件逻辑电路组成的数控装置,使输入数据的存贮、处理、运算、逻辑判断等各种控制机能的实现,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数控技术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途径
在我国,数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亦得到了高度重视,近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在通用微机数控领域,以PC平台为基础的国产数控系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在数控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亦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商品化进程、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情况尤为突出。在新世纪到来时,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数控领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整体上全面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将是数控研究开发部门和生产厂家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为完成此任务,首先必须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从总体战略和技术路线两个层次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数控整机等几个具体方面探讨了新世纪的发展途径。
发展趋势及新技术
数控系统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数控机床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条件。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达到现代制造技术对数控技术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当前,世界数控技术及其装备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技术特征:
1.高速、高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为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在超高速加工中,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转/分(有的高达10万r/min)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微米时,在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微米时,在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秒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
2.高精度
当前,在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下,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甚至更高;超精密加工精度进入纳米级(0.001微米),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微米,加工圆度为0.1微米,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微米等。这些机床一般都采用矢量控制的变频驱动电主轴(电机与主轴一体化),主轴径
跳动小于2祄,轴向窜动小于1祄,轴系不平衡度达到G0.4级。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的进给驱动,主要有“回转伺服电机加精密高速滚珠丝杠”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两种类型。此外,新兴的并联机床也易于实现高速进给。
滚珠丝杠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不仅精度能达到较高(ISO3408 1级),而且实现高速化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迄今仍为许多高速加工机床所采用。当前使用滚珠丝杠驱动的高速加工机床最大移动速度90m/min,加速度1.5g。
滚珠丝杠属机械传动,在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弹性变形、摩擦和反向间隙,相应地造成运动滞后和其它非线性误差,为了排除这些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993年开始在机床上应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由于是没有中间环节的“零传动”,不仅运动惯量小、系统刚度大、响应快,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而且其行程长度理论上不受限制,定位精度在高精度位置反馈系统的作用下也易达到较高水平,是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特别是中、大型机床较理想的驱动方式。目前使用直线电机的高速高精加工机床最大快移速度已达208 m/min,加速度2g,并且还有发展余地。
3.高可靠性
随着数控机床网络化应用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高可靠性已经成为数控系统制造商和数控机床制造商追求的目标。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在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小时。
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但是,可以看到距理想的目标还有差距。
4、复合化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无用时间消耗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和主轴的升、降速上,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无用时间,人们希望将不同的加工功能整合在同一台机床上,因此,复合功能的机床成为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机种。柔性制造范畴的机床复合加工概念是指将工件一次装夹后,机床便能按照数控加工程序,自动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或不同类工艺方法的多工序加工,以完成一个复杂形状零件的主要乃至全部车、铣、钻、镗、磨、攻丝、铰孔和扩孔等多种加工工序。就棱体类零件而言,加工中心便是最典型的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多工序复合加工的机床。事实证明,机床复合加工能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节省占地面积特别是能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
5、多轴化
随着5轴联动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的普及,5轴联动控制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开发热点,由于在加工自由曲面时,5轴联动控制对球头铣刀的数控编程比较简单,并且能使球头铣刀在铣削3维曲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切速,从而显着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在3轴联动控制的机床无法避免切速接近于零的球头铣刀端部参予切削,因此,5轴联动机床以其无可替代的性能优势已经成为各大机床厂家积极开发和竞争的焦点。
最近,国外还在研究6轴联动控制使用非旋转刀具的加工中心,虽然其加工形状不受限制且切深可以很薄,但加工效率太低一时尚难实用化。
6、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要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简化编程、简化操作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7、网络化
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主要指机床通过所配装的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一般首先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然后再经由因特网通向企业外部,这就是所谓Internet/Intranet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又称“e-制造”,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越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8、柔性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联结,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9、绿色化
21世纪的金切机床必须把环保和节能放在重要位置,即要实现切削加工工艺的绿色化。目前这一绿色加工工艺主要集中在不使用切削液上,这主要是因为切削液既污染环境和危害工人健康,又增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干切削一般是在大气氛围中进行,但也包括在特殊气体氛围中(氮气中、冷风中或采用干式静电冷却技术)不使用切削液进行的切削。不过,对于某些加工方式和工件组合,完全不使用切削液的干切削目前尚难与实际应用,故又出现了使用极微量润滑(MQL)的准干切削。目前在欧洲的大批量机械加工中,已有10~15%的加工使用了干和准干切削。对于面向多种加工方法/工件组合的加工中心之类的机床来说,主要是采用准干切削,通常是让极微量的切削油与压缩空气的混合物经由机床主轴与工具内的中空通道喷向切削区。在各类金切机床中,采用干切削最多的是滚齿机。
总之,数控机床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促使制造业向着高效、优质以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随着数控机床技术的发展和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制造业将迎来一次足以撼动传统制造业模式的深刻革命。
参考文献如下
1.夏伯雄,数控技术,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2.王永章,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大伟.刘瑞素,数控系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李一民,数控机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朱明松,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项目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Gilbert Kivenson.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venting(2nd).NY:VNR Co., 2002
日期:
姓名:
关键词:软件行业,发展,趋势
1 软件行业的历史及现状
1.1 软件行业的诞生期
最早的软件其实就是一个个简单的小程序, PC机的诞生给软件行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大批的软件产品配合计算机被设计出来, 此时的程序也不再等同于早期的软件了, 程序转变成软件是需要一个商业的过程, 中间面临着一些实质的问题, 因此引起了很多思考, 软件行业就在这些思考中诞生了, 同时软件开发者也在这个时期考虑到软件的定位、维护以及保护软件的法律手段等等。
1.2 软件行业的起步期
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世界各地, 数据库市场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特点。由于数据库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大多数行业的需求, 迎来了软件行业起步期发展的一个小高潮[1]。
1.3 软件行业的发展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软件行业业绩不断增长, 软件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软件行业主营的产品种类也迅速丰富起来。很多软件公司结合自身的文化和资源进行改革, 在管理和经营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 服务体系和模式更加贴近客户需求, 在重视软件开发的同时关注软件产品的后续服务等等。软件行业的发展正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2]。
2 软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软件行业人才能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 很多矛盾也随之出现, 软件行业人才的结构日渐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 软件行业缺乏基础性的软件开发人才和高层次的项目总设计师。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国软件行业在国际软件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人员素质制约软件行业发展的速度、规模, 因此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是制约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 软件行业还出现了另一种现象, 软件行业急需大量人才, 而很多计算机方面的高材生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3]。
2.2 软件行业核心竞争力薄弱, 高端软件市场份额小
就目前我国的软件行业构成来看, 大多数的软件属于应用型软件, 这种类型的软件技术含量较少, 大多都是依赖于国外著名的软件开发系统为平台开发的, 缺少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
2.3 软件行业融合问题
目前软件行业的发展处自身研发软件外, 还应做好软件之间的相互融合或者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融合、软件与服务之间的融合等等。就现今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来看, 就软件本身的发展已经是捉襟见肘, 更谈不上配套融合其他服务与硬件。由此看来这也是制约软件行业发展的另一原因。任何孤立的态度是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发展的, 软硬件都有很广阔的市场, 软硬件行业融合的好, 市场份额将会相乘;而将软硬件行业割裂, 市场份额将会相减, 这种情况便是软件行业融合不当所造成的。
3 对软件行业未来的思索
3.1 加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 软件行业所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 人才的短缺是软件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 需要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时重新审视教育的方法和体制,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 将学生培养成为软件行业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不仅有高水平计算机研究能力还有应具备高级管理能力和工程化知识背景等等。学校在培养软件行业所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时还应与社会、与行业接轨, 培养出社会和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使大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和行业。
3.2 增强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确保政策支持
由于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持, 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的软件行业。想要改变这种劣势情况就必须增强整个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赖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重视整个行业的科研能力, 人才的培养是关键。与此同时,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 软件行业的发展更是如此。政府应加强对软件行业的支持力度, 促进软件行业市场的良性完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知识产权一再被规范, 这对政策支持对软件行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3.3 改善软件行业的融合问题
软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配套完善的硬件、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支持, 要壮大国内的软件行业必须考虑到软件的配套服务和硬件设计的更新等问题。提高研发能力, 提升技术水平, 跟上国际前沿技术, 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 开拓国际市场, 这是软件行业融合的关键问题。由于我国软硬件比例不均, 研发体系比较薄弱, 支撑体系不完善, 因此, 这就需要企业在规划自身发展时重视软硬件的融合以及配套的服务。发展软件产业是传统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软件行业发展的好坏融合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热爱, 徐惠莲.教育软件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外企业家, 2009 (11) .[1]李热爱, 徐惠莲.教育软件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外企业家, 2009 (11) .
[2]江兆银, 孙华峰, 高晓蓉, 管希萌, 曹跃球.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发展浅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2]江兆银, 孙华峰, 高晓蓉, 管希萌, 曹跃球.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与发展浅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
关键词:中式面点;历史;发展
一、中式面点概述
中式面点亦可称“点心”或“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各种营养食品,如:糕、团、饼、包、饺、面、粉、粥等,其制作工艺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
日常生活中,中式面点的饮食功能呈现出多样化——既可作为主食,又可作为调剂口味的辅食。譬如有作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为早餐的早点、茶点,有作为筵席配置的席点,有作为旅游和调剂饮食的糕点、小吃,以及作为喜庆或节日礼物的礼品点心等等。
二、中式面点的发展历史
中式面点制作历史悠久。据考证,中国面点制作的萌芽大约出现在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种植谷物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品类,史书中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种。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品的出现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考古发现的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于烤烙面點。
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进入了发展阶段。如《齐民要术》中就记载有白饼、烧饼等近20个品种,并有详细制法。另据史书记载,馄饨、春饼、煎饼也曾在当时出现。隋唐及宋元时期,中国面点进一步发展,不仅在的原有品种上派生出许多新花色,而且新品种大量涌现。如馄饨出现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节气馄饨,麦类制品主要有包子、饺子、月饼、卷煎饼、烧卖等,米粉制品主要有元宵、麻团、油炸果子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就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胡麻饼新出炉呈现出的面脆油香之情景。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推知当时在面点制作上已采用油酥分层和饴糖增色等工艺。随着医学与饮食的结合,食疗面点也出现了,这些在《食疗本草》、《食疗臣心鉴》中均有记载。
至明清时期,中式面点制作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一方面,节日面点品种基本定型,如春节吃年糕、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另一方面风味流派基本形成,面点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卖、春卷、粽子、元宵、油条等。面点的有关著作尤为丰富,如《调鼎集》共收录面点制法200多种。随着中外饮食交流的增加,西方的西洋饼、面包、布丁等品种传入我国,我国的面点制作逐渐开始融汇西式面点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融会贯通和饮食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式面点以及其他传统饮食种类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面点制作由手工生产方式亦逐步转化为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方式。各地面点工艺和风味特色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地方风味特色实现了大融会,这推动了我国面点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南北风味结合、中西风味结合、古今风味结合的精细面点新品种。在面点供应的规模和层次上,也由低档次的零售小吃,发展到中、高档次的专门点心宴会和点心筵席,以适应人们不断变换的饮食需求。
三、中式面点的发展趋势
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面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各品种的制作工艺、营养、卫生、包装、营销等方面,仍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因此,中式面点必须走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之路,才能立足于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和未来。
1.市场化。“民以食为天”—— 饮食必须走大众化道路,以解决大众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作为一种商品,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于消费者对食品的基本要求(譬如营养、卫生、美观等)来考虑其发展前途。同时,全球化乃是大势所趋,借鉴西式快餐的成功经验发展中式面点快餐已成必然趋势。
2.规模化。“三化”的含义是指:面点品种多元化、面点生产设备现代化和生产规模化。只有走“三化”之路,才能保证面点的质量,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新鲜、卫生、营养丰富、方便食用的有中国特色的面点品种,才能满足人们对面点快餐需求量增在的要求。
3.多元化。中式面点许多品种营养成分过于单一,有的还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糖类,因此,在继承传统优秀面点特质的基础上,要改革传统配方及工艺。如:从低热、低脂、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入手,创制营养均衡的面点品种。从原料选择、形成工艺等环节入手,对工艺制作过程进行改革,以创制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特色品种、拳头产品。
4.功能化。人类对食品的要求,首先是吃饱,其次是吃好。当这两个要求都得以满足之后,就希望所摄入的食品对自身健康有促进作用,于是出现了功能性食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食品具有三项功能:一是营养功能,即用来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二是感官功能,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喜好和要求;三是生理调节功能。而功能性食品即是指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官(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三次功能)的食品。
功能性面点是指除具有一般面点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上,还具有一般面点所没有或不强调的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的面点。药膳面点是指将药和面点原料调和在一起而制成的面点。两者相比较,其根本区别是原料组成不同,前者是食物为主,同时又包括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原料,而后者,主要还是药材。
功能性面点具有四种功能,即享受功能、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及安全功能。而一般性面点没有保健功能或者说有很小的保健功能,达到忽略程度。面点中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营养功能不等于有保健功能,不同的营养及量的多少,对个体有很大差异性,甚至具有反差性。如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其营养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心血管病和肥胖病人来说,不但没有保健功能,而且会产生负作用。保健功能是指对任何人都具有预防疾病和辅助疗效的功能,如能良好调节人体内器官机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预防高血压、血栓、动脉硬化、心血管病、癌症、抗衰老以及有助于病后康复等功能。总之保健功能就是指面点具有益于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5.科技化。科技化包括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和开发原料新品种两方面。新技术包括配方和工艺流程,它不但能提高传统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增加新的面点品种。新设备的使用一方面改善工作环境,使人们从传统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而且方便食品批量生产,统一、美观。
四、结语
【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推荐阅读: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07-09
我国军事发展趋势10-21
9.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趋势06-08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06-07
我国茶叶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11-25
我国中小学教育市场未来发展趋势11-26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11-22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07-12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我国豆制品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