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课堂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 主要阐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这篇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飞机怎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 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 保证了飞机的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探究学习。
活动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互相评价,互相交流。
(3)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语,指名学生读。
活动二: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师: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
活动三:学习课文。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这个过渡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讨论)
师: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师: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蝙蝠在夜间飞行, 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师: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
生:赞叹、佩服。
3.导学测评(多媒体展示)。
(1)比一比,组词。
蝙( )蝠( )捕( )蛾( )蚊( )避( )
骗( )幅( )哺( )饿( )纹( )辟( )
蝇( )揭( )碍( )荧( )锐( )铛( )
绳( )竭( )得( )萤( )说( )挡( )
(2)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师: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 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2.预习导学。
师:通过查看仿生学的资料,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为人类发明作出贡献。
(指名学生回答)
3.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一只蝙蝠)
师: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有话要对我们说,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
(学生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你们能代替科学家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要想回答得准确和完整,就要认真读书、认真探究。
(学生汇报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师:我们的小科学家们真棒!那你们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快速阅读第七、 八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然后回答“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教师展示示意图,学生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师:请同学们模仿板书,动手画一画雷达探路方法的示意图。
师(小结):我们的科学家真了不起,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造福了人类。
4.导学测评。
(1)填空: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练习说一说。
(3)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
5.拓展延伸。
(1)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生齐读课题。
师:聪明的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有问题想问,有问题吗?
生1: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会扯上关系呢?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还有谁?
生2:雷达是什么?
生3:蝙蝠就是蝙蝠,雷达就是雷达,它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呢?雷达又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时间就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请展开课文阅读。看看通过读文,你能读懂哪些问题?注意,这是初读,读的速度要慢,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朗读课文。)
〔点评〕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了课题,教师就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怀着好奇心、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迫切地去阅读文本。通过读书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思辨就能得到发展,阅读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三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教师的赞赏,认为是很有价值的问题,这让学生得到了启发和激励,身心都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
〔片段2〕
师:同学们,科学研究其实就是发现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弄明白,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拿出实验报告单,在横线上填好你的姓名,你就是小小科学家,快速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然后完成你的报告。
生读并填写。
(师作指导,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最后指名汇报)
指名回报。
生1:第一次试验设置障碍,蒙住眼睛,铃铛不响,这说明飞行物需要眼睛。
生2:第二次塞住耳朵。
生3:第三次封住嘴。
师:三次试验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结论是什么?谁能从文中找出来?
生: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点评〕
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讲解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教师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徐老师却另辟蹊径、设计了一份《蝙蝠飞行试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小科学家”,模拟置身于试验的全过程,依次填写三次试验的方式和结果,然后再指名让学生汇报填写内容。像这样通过让学生自渎自悟文本、填写试验报告单的过程,是学生理解吸收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也是揣摩领悟科学试验方法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教学环节将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徐伟莉,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者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
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
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情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2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 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二、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三、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4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 机能够安全夜航。
三、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
二、重点、难点
1.领会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领会蝙蝠的特异本领与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从书、词典辞海、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板书:蝙蝠
(1)同学们,对于蝙蝠大家都见过,那么你对它了解多少呢?
(2)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课文题目用“和”把蝙蝠、雷达联系在了一起,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课文你就明白了。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
(3)同桌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3.重点讲解形似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四、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3—6)讲蝙蝠飞行秘密。
(二)(8)雷达怎样帮助飞机在黑夜里安全飞行的。
(三)归纳两者关系。
五、齐读课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词语,回顾课文大概内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四、拓展思维
联系世界生活,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发明是学习动物而来的?
五、作业布置
1.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2.如果你是发明家,你还想学习哪种动物,制造什么?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教学目标:
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
德育目标: 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2、教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
学习方法: 自主选择,独立阅读,再组织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诱导式引入:
出示一种仿生学成果:你知道直升飞机是人类怎样发明出来的吗?人们经常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许多东西,为人类造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蝙蝠与雷达》就是运用仿生学为人类造福的很好的例子。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执教者:李富祥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课文了吧?
那大家看到屏幕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蝙蝠,师:你了解有关它的知识吗?
生:它是一种哺乳动物,习惯在夜里飞行,捕食 生:雷达
生:它是一种探测装置,而且不管怎么使用都不会被季节和气候所影响。生: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气象、还有航海、航空中。
师: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大家看看它们长得像吗?
那作者为什么用一个“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是有联系的?请同学们在文章中画出来。
生: P8段的p1句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XX同学找得太好了,表扬他
你们找的和他一样吗?
师:出示本句子,同学们,通过这2句话你想了解什么问题呢?
学生畅所欲言
师:那如果老师让你从课文中自己去弄明白刚才他们几位提出的问题,你能找到答案吗?
那就开始吧。知道 师:同学们找得真快!那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蝙蝠在夜里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好极了!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知道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生:做试验,师:那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做试验的?一起告诉老师好吗?(4、5)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真行啊!那么下面大家就互相讨论,学习四五自然段,然后完成屏幕上的这个表格,可以吗?好开始? 师:哪位同学愿意起来给大家汇报??
注意用课文当中的话回答,三名学生完成表格 师:太好了!听了他们的汇报,答案跟他们一样的学习请举手。非常好!说明大家读书都非常认真。师:通过刚才我们所填的表格,你从表格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每次试验的地方都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
生:我发现每次试验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师:都是为了。。。。生:弄清楚蝙蝠在夜里飞行到底是不是靠眼睛?? 生:我发现了三次试验的结果和结论却是不同的。
师:好!XX同学观察真细心!那么大家说说三次试验后证明了。。出示幻灯
师:同学们,平时啊,我们都是用眼睛探路的,而蝙蝠却使用
出示幻灯 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学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新的问题想了解啊??
生:我想知道蝙蝠到底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师:诶。。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表扬他 大家想知道吗?
想
那请大家齐读课文P7自然段,用笔画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的语句,好吗? 开始。
师:现在你们知道蝙蝠是怎样
配合 了吗?
好,出示幻灯 那我们一起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吧。师: 学生齐说飞行原理,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科学家是模仿了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的。
那大家想不想知道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请大家齐读P8自然段,出示幻灯
师: 现在有谁知道飞机上的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谁愿意上来帮老师上来帮老师完成下面的板书呢?
其他同学在下面一起说来协助他好吗? 师:XX同学,写得好不好? 表扬他 师:那下面请大家观察一下黑板上的板书,想一想,蝙蝠和雷达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3道练习好吗?出示幻灯
抽3名学生回答
这就是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太有意思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师:(指着板书说)科学家通过研究蝙蝠得到启示并发明雷达,他们取得这个成绩容易吗?(不容易)师:你从课文中哪个句子能够看出来 ?
出示幻灯
哪些词可以看出科学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
(点击)反复
终于
所以我们读这个句子时应该。。齐读 师:科学家真了不起!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值得我们学习。师: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就是人类的“老师”。出示幻灯
同学们,那如果。。。
他们表演得好不好?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师:其实,人类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东西还有许许多多。相信,同学们课前也搜集了许多有关资料吧?谁来说一说呢? 生:畅所欲言
师:说得真不错,李老师这里也找了一些,(出示幻灯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航和蝙蝠探路的联系。
3.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和蝙蝠探路的原理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在漆黑的夜里,飞机靠什么安全飞行呢?(预设生:靠的是雷达)
板书:雷达
2、师:那么雷达又是人们受谁的启示发明的呢?
(预设生:蝙蝠)板书:蝙蝠
3、师:说的真好,一个是哺乳动物,一个是探测仪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到11课《蝙蝠和雷达》中一探究竟。(板书:11、蝙蝠和雷达)
二、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在自由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生字请工具书帮忙。
(2)如果在自读中有疑问或是感受,可随时用笔做好勾画或是批注。
(3)思考:蝙蝠在夜间是怎么飞行的?
出示句子齐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4)抛出疑问,引入试验。
师再次引导:就连科学家也对次产生了疑问,并进行了多次试验,最终发明了雷达。下面我们将化身小小科学家,共同体验这个研究被发明过程。
三、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试验过程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蒙上蝙蝠眼睛绳子一根也碰着。蝙蝠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住蝙蝠的耳朵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巴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说明蝙蝠飞行与嘴巴有关。
师:从以上的试验可以看出,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考嘴巴探路,那蝙蝠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眼睛呢?
(预设生:耳朵和嘴巴的配合)
(师: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飞行的?
四、抛砖引玉超市学习
(1)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飞行的?各大组预设分工,分别领取自己的任务单,并在组内用演示、列表、画图等多种方式展示在前后黑板相关区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任务单有: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飞行的?飞行是怎样飞行的?蝙蝠飞行和飞机夜间飞行有怎样的联系?
(2)超市学习各大组将自己组内的任务通研学习并展示完成后,可到别的大组继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查缺补漏。
五、揭开秘密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师边放边说。谁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师:好,我们一起来说,蝙蝠飞行时从哪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了方向。(师一边摆图一边引导学生说。)
(3)师:知道了蝙蝠探路的方式,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
(6)师:谁来说一下雷达是怎么工作的?那位同学能仿照前面的方法将这几张卡片摆在正确的位置。(预设生:一个学生摆图。)
(7)师:从这两副图我们知道了:
出示填空: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六、课外拓展。
(1)、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今天,我就把我知道的仿生学告诉你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仿生学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从许多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并进行模仿,从而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21·世纪*教育网
通过流水母发明了“顺风耳”、通过电鱼发明了伏特电池……不过我记得最清楚的还是通过苍蝇发明小型气体分析仪。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可是科学家们又是怎么从一个“逐臭之夫”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呢?原来,苍蝇的鼻子非常灵敏,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闻到,而且它的鼻子是长在触角上的。正因为这一点,科学家们才根据苍蝇的结构发明了小型气体分析仪。
我所了解的仿生学只是仿生学的一小部分,所以,我要多读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仿生学知识!
2.谁还能举出一些有关仿生学的例子。
3、课外补充。
七、总结升华
作为小小科学家,同学们今天体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 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探究蝙蝠探路方法。
1.学生交流。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明确蝙蝠的探路方法。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相关语句。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如何探路的呢?
(2)边交流,边演示。
(3)知识拓展。(蝙蝠的嘴巴和耳朵的作用)
(4)比较下面的句子,看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板书设计]
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提出问题
蝙蝠和雷达 三次试验 分析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引入新课、朗读课文、归纳大意、指导写字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1.出示所有生字,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大多数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难写的“避、揭、碍”等字,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学生在生字本上写一写所有生字。
2.学生勾出新词语和重点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3.在写字训练上规范书写生字词。
五、作业
西宋门小学
高静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 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3、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探路的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4、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探路的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准备】
1、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的试验表格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题,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同学们,看到课题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学生提的问题标到课题上)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蝙蝠和雷达,出示课件。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11课。
(采用我县推广的“三小”教学经验,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1 的能力,通过课件了解蝙蝠和雷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1、通过看图片,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2、蝙蝠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做了试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把手中的试验表格补充完整,课件出示试验表格。
①学生填表,填完后小组交流:根据填写的试验表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②课件出示三次科学试验的结论(这一环节采用我县推广的“三小”教学经验,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过渡: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3、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完后,小组讨论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①小组讨论
②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③蝙蝠夜间捕捉蚊子图,出示课件
④师生共同画出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示意图
(通过课件这一辅助手段的运行,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④小结:蝙蝠的眼睛虽不行,但它的嘴和耳朵特别敏锐。老师在一份资料中看到:蝙蝠在一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的区分,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真神奇!
过渡:出示课件,白天飞行的飞机
4、出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后,师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八自然段,小组讨论并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
②小声读第八自然段 ③小组讨论雷达的工作原理
④(出示课件第五、第六张)雷达工作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理解课文内容 ⑤学生动手画雷达的工作示意图,找一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学习。”我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画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示意图示意图小组讨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夜行探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1)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
(3)(出示课件)形成性练习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4)学到这里,回到课题让学生回答: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5)小结: 人们从蝙蝠夜行探路中受到启发,制造出雷达,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在分析、比较、练习中明白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语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贯彻了新课标中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仿生学图片。
4、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的发明创造,是近代新兴的一门学科——仿生学。读课本P44资料袋。
(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将来做一名仿生学家?(想)只要今后大家多学知识,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研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相 信你一定能做到。
(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课件出示)
1、从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课下搜集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课内转向课外。)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2、新课程注重教材内容自身的综合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一节好课更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为突破第二课时的重点作好了准备,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只是交流资料,而是让学生也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和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发明创造,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创新思维也得以培养。
在我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我校的张焕英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气氛民主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节课吧。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蝙蝠和雷达》评课
统编版三至六年级的教材,有两个新生的特殊单元——习作单元和阅读策略单元。其中的阅读策略单元,以每学年一种的方式贯穿于第二三学段语文学习中,分别是预测、提问、快速阅读和有目的的阅读。《蝙蝠和雷达》被收录在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一篇略读课文《蝴蝶的家》。旨在教授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仔细研读教材后不难发现单元编排上的匠心。首先,课文体裁丰富。涵盖了童话、说明性文章、科普小品等。其次,训练重点精准。起始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尝试就课文内容提问;《蝙蝠和雷达》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尝试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蝴蝶的家》是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单元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勤于动脑、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体现了单元的人文思想,即“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首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说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各领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重要领域的阅读教学亦是如此。对于阅读及具体的教学建议,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综合上述两点可以得见,阅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思维就是在培育语文素养。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思考,可现在的孩子却多是不积极,不主动思考。尤其是在阅读课上,他们不愿意和文本去对话。因此,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是阅读教学要着力和致力的方向。积极思考的前提是学会思考,只有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掌握了思考的方法,获得了思考的实效,才谈得上“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阅读策略,恰恰就是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的抓手。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边读边思考,借多元、宽广的思考促动阅读实践,发展阅读思维,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呢?我们以《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为例,对阅读策略单元的教授与学习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下面将我们的实践与思考与老师们做具体说明:本课通过四大版块展开教学:整理问题清单,产生分类需求;完善问题清单,拓宽提问角度;填写问题清单,练多角度提问;总结学习收获,感悟提问价值。一、整理问题清单,产生分类需求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前一篇课文学习的提问方法,对《蝙蝠和雷达》进行了自主提问,并形成问题清单。课后,教师对所有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作为导入第二课时的学习资源。本课时伊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使问题在大屏幕上任意跳动,请学生随机叫停。以此对问题清单进行了回顾,同时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读到哪部分内容时,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呢?读到某一部分时,你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在回顾、交流、分享的过程中,课文中学生逐渐意识到针对一篇文章,不同读者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想对问题产生进一步的思考,就需要进行分类。恰恰是因为边读边思考,才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可面对这么多的问题,解决起来真是困难不小,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呢?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将问题分类的需求,不仅将课文读进了眼中,更读进了头脑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发现提问可以针对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这都是基于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但显然只提出内容类的问题,是谈不上多角度思考的。怎样打开学生思考的角度呢?我们来进入第二版块。二、完善问题清单,拓宽提问角度在这一板块中,教师首先出示了课后练习第二题,请学生思考:这位小同学提的两个问题又属于哪一类?这样一个问题,再一次触发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发现眼前这两个问题均不属于内容类。这时教师顺势启发学生进一步拓宽提问角度:这两个问题又是站在哪个角度思考提出的呢?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再次阅读课文。此时的阅读行为,是富有思维空间的,学生需要将两个问题不断与课文内容进行关联与思辨,扎扎实实地做到了边读边思考。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发现提问者是站在对文章写法的角度思考并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写法类;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发现它与生活实际遥相呼应的,需要借助课文以外的知识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称之为生活类,或拓展类。就在这样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对一篇文章提出问题。语文学科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任何技能与策略,都应当紧紧依托语言的实践,阅读策略的学习亦是如此,要使学生在实践与运用中掌握与巩固,因为知道如何提问很重要,学会如何提问更重要。所以,接下来教师请学生回顾自己的问题清单中并思考:自己前一课时提出的问题,都属于哪一个角度呢?请大家为自己的问题重新找到它们的家。通过给问题找家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在加强多角度提问意识的同时,发现思考和提问的角度不同,阅读的感受与收获也是不一样的,自己提出的内容类和拓展类的问题多,而写法类甚少,恰恰就是因为平时阅读很少关注文章的写法。于是教师请学生再一次阅读课文,尝试提出了写法类角度的问题,弥补学习过程中的缺失,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环节的教学视频(播放视频)。这一次的阅读,学生关注到了之前未曾关注的写法角度,提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文章第一段没有写有关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第三自然段的结尾为什么要用一个问句进行表达?为什么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而前七自然段都在写蝙蝠,只有最后一段在写蝙蝠?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阅读实践中,发展了阅读思维,习得了阅读策略。三、填写问题清单,练多角度提问统编教材提示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上着力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以助力他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因此,在这一版块的教学中,我们以课后提供的片段作为巩固阅读策略的素材,请学生阅读后,尝试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内容、写法和生活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问题。这一板块的设计,将学习与运用自然衔接在一起,正所谓学以致用。四、总结学习收获,感悟提问价值对于即将步入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学会对学习历程进行总结,不仅可以优化学习习惯,更有助提升学习效率。本课尾声,我们设计指向总结学习收获的环节,思考多角度提出对于阅读的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边读边思考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而针对文章提出问题,就是一种引发思考的阅读策略。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更能激发持续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回顾整节课,我们力图体现如下几点特色:其一,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遵行。重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统编版教材的最大特点。只有将着眼点聚焦于此,语文教学才可称得上真有质量。阅读是语文学科一个重要领域,它既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认识世界,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支撑点,以关注、发展和训练阅读思维作为落脚点。借助新的教材内容,探索到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提升的教学路径,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形成。其二,对教材编写特点的遵循。整节课始终利用课文这个例子教授提问的阅读策略,摒弃了细枝末节、面面俱到的分析与讲解,真真正正体现了“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其三,对学生学情特点的遵从。“提问”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问什么、怎么问十分重要。只有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有价值,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深入全面地了解事物。而这些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恰恰是所欠缺,要学习的。因此,整节课我们始终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引导学生在发现、思考、对比、总结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一点点品悟,一层层理解,一步步运用,最终习得阅读策略,发展阅读思维。以上是对《蝙蝠和雷达》一课的评课,谢谢大家!
【蝙蝠和雷达课堂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26蝙蝠和雷达》的教案设计10-15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02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10-01
《蝙蝠与雷达》说课稿07-12
蝙蝠与雷达读后感300字09-07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寓言故事06-26
雷达06-02
微波雷达系统介绍10-16
雷达的工作原理11-14
航空雷达数据总线技术研究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