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精选10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文化,文化渗透
一、概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全世界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中国。为此,许多外国人渴望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一时间“汉语热”的李超席卷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据有关统计,到2013年底,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超过5000万之众。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和禁锢,对外汉语教学还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本教学,或被简化为简单机械的说话和写作,仅把语言知识生硬的传授给学习者,使鲜活的汉语语言变得枯燥乏味,渐失竞争力和生命力。
事实上,许多外国学习者之所以学习汉语,是由于被中国深厚文化所吸引的。他们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学习和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和渗透显得异常重要和必要,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凸显对外汉语教学所具有文化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通过语言来体现。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又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不仅如此,文化教学和渗透能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语言教学。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应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所教语言的相关文化,通过汉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解释、传授、言语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意义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 Kalvero·Oberg) 曾说过: 外语学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或信号,对于目标语的社会符号感到陌生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称之为“文化休克”。在学习者出现“文化休克”后,文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教学和渗透有助于外语学习者了解目标语,熟练地进行交流、准确地表情达意,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也指出: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互为存在,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 是物质外壳,它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思维特征; 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有鉴于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渗透的核心应着眼于用文化的视角去提升语言教学,用文化渗透为语言教学服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应该具有跨文化属性和多元性质,它不仅包括文化的解释和传授,还涉及到对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认同和比较,从而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下培养和提升语言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
1. 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是由词汇构成的,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石。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反映在在词汇上,在词汇上积淀和结晶,词汇往往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是与汉族文化背景密切关联的,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词汇所包含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加以解释和说明,学习者就会感到十分费解或莫名其妙。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刚接触汉语就会遇到许多饱含着丰富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比如,汉语中称谓词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妈、舅妈等,都十分具体,不会产生歧义、混淆或误解,折射出汉民族强调“长幼有序”的文化传统。再如,汉语言词汇中所特有的太极拳、气功、旗袍、书法等词语也恰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属性。又如,日常词语“眼红”、“吃醋”、“挖墙角”“拍马屁”等,外国学习者容易受到字面义的影响,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因此,对这些词汇的教学,其教学难点和重点应放在语言之外的文化意义和文化背景上。
2. 在汉字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汉字几乎不同于世界上所有的文字, 是一种兼具音意形的文字。许多汉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信息,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正像陈寅恪先生说的那样: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系统的文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汉字构型的原始理据上看,它就带有诸多的文化讯息。
有一些原始构型是古老风俗的遗存,如“鲜”字,如“鱼”和“羊”。因为中国古代洪水常泛滥成灾,人们多居住山顶以鱼为主要食物。故此,今天我们所见古代彩陶上的文字多以鱼纹作为花纹。“羊”本身温柔顺从,多与善有关,所以,其滋生出的汉字“善”、“祥”、“美”等也与此有关,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信息和因素,要利用汉字的象形性、表意性、会意性和人文性等进行讲解和教学。
3. 在语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任何一种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运用。为了自如恰当地运用一种语言,字词音和语法等外,语用因素非常重要。所谓语用因素,就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 为此,语言学家沃尔夫森( M. Wolfson) 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 “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讲本族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也就是说,在与非本族人交谈时,本族人能够宽容和原谅非本族人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但却不能容忍非本族人在语用和文化因素等方面所犯的错误。比如汉语见面问候语“你去哪里啊?”“你吃过了吗?”等,都体现了汉语人的独特文化。 “你去哪里啊?”并非是想打探别人的隐私,“你吃过了吗?”也并非是想请别人吃饭。在这里,“你去哪里啊?” 和“你吃过了吗?”作为见面打招呼用语,只是见面出于礼貌的问候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向学习者解释清楚,很可能出现语用错误,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际,甚至出现文化冲突。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因而,语言的教学不能孤立开文化教学单独进行,相反,好的对外汉语教师一定会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学生语言能力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以下是我对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文化的定义问题,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在中国,早在《易经》、《尚书》中,就出现了“文”字,《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尚书.舜典》在解释“文明”一词时注疏说:“经纬天地曰文”。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文化的起源》中说:“文化,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说,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在泰勒之后,中外学者仍旧在试图为文化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截止1952年国际上认可的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0种。总之,文化一词历经长期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定义,但是总的来说,古代和当代的学者都要么倾向于说广义上的文化,要么倾向于说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又称为“大文化”,它包括了众多领域,如认知领域,包括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规范化的文化,如道德、法律、信仰等;艺术领域,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社会领域,如组织、制度、风俗习惯等;器用科学领域,如生产工具、日用器皿等。总之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
和广义的文化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文化,它不包括物质创造及其成果,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因而又称作“小文化”。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里面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中国文化不仅指汉文化,还包括其他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国的古代文化,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嵌入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师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将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与汉语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的教学,这是一个早已达成的共识。所以,对留学生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或教学的问题就是一种第二文化的教学问题。到目前为止,对外汉语学者公认的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先后经历了“混合期”、“淡化期”、和“化合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有也必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把两者分开,那语言就成了一个外壳。语音、词汇、语法只能提供语言理论和课题信息,没有语言内部的文化含义,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内在的信息就很难形成,哪怕语言的使用很准确,也不一定能有传递信息的作用,甚至闹出很多笑话。
三、中国传统文化嵌入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想把中华民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化都统统教授给学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说,一位对外汉语教师想把中国的旅游景点、典型人物、重要城市、人文艺术、各地美食、节日代表等都想介绍给留学生,那么,个人修为不说,但是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很难做到。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旅游景点成千上万,典型人物又有政治家,思想家,作家,演员,运动员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城市可以从其经济发展程度或地理方位等方面来划分,人文艺术又有刺绣,京剧,陶瓷,丝绸,书法,美术,杂技等不同种类,代表性强的节日繁多,美食的种类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明确哪些文化内容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而且是外国人首先得了解和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应是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介绍的重点。就文化嵌入方法而言,留学生的语言水平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作不同的设计。就通常情况而言,在留学生汉语语言较低,汉文化比较欠缺的阶段教师应该先注重排除影响语言交际的文化障碍,不要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嵌入;在学生有了较好的语言基础之后,对外汉语教师就应该注重加强留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设计的是专门的一堂文化课,教师则应该注意深化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之后,具体内容就看教师的安排了。比如说,如果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准备教学的内容有中医、灯笼、京剧、四大名著、中国服饰、风筝、筷子、剪纸、中国结、舞狮,中国象棋,中国功夫,太极拳等。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从难度进行区分,再看看学生的汉语言基础更适合学习哪一个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弥足重要的地位,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尽管“教无定法”,但是只要对外汉语教师熟知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段义涛. 中国文化英语80主题.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0.2
[2]陆扬,王毅. 文化研究导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
[3]周思源. 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7
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语言与文化,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在当代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语言的文化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关注。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使用本族语的各国内部是这样,作为国际交流媒介的“外国语”也是这样。在当今这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上,各种语言的使用范围,常常跟一个国家、民族的国际地位密切相关。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向世界推广自己的语言,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了解和各方面的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作用,也在于此。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度过了40多个春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不断扩大,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国外学汉语、使用汉语的人数也在激增。
但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文化方面。“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它如同“瓶颈”一般,制约着外国学生汉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外国学生觉得汉语难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么应如何加强文化因素的教学呢?我们认为,可以比照、借鉴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方法、途径,从中找到一条适合外国人学习目的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在儿童学习母语文化的过程中,父母长辈会向他们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其本身也具有接受、容纳这种文化的心理和生理机制。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本身,而且还要加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有机配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汉语语音中的文化积淀(汉语的音节构成要素,汉语的音律)
汉语是一种很讲究音乐性的语言。汉语的句子组织在语法规律之外,还有着音节平稳的规律。无论骈文、散文、口语都是如此。双音节的平稳,发展到以双音步为基础的词组节律平稳。例如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凡植物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由于音节整齐,所以古文不用标点符号也能使人自然断句,明了意义。汉语的音乐性比西方语言突出,这种音乐性绝不是文学作家人为地创造出来的,而是人民大众在口头语言中自然形成的。它说明汉族人习惯堆砌一连串的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思想,用词组的语词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一个个停顿来启示语法脉络。音乐性与顺序性组合,显示出汉语语法的简易性和灵活性。
汉语的语音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音节重复成为重音,二是单音附加成为附加语词的相属连语,三是单音分合成为合音或双声叠韵,四是单音变化成为平仄。
汉语语法中的文化习惯(汉语语序的安排,汉语的重话题现象)在语法系统,陈述性文化知识主要指汉民族朴素的辩证的整体观念和发达的直观体悟的具象思维相适应的汉语的意合特点。汉语句法组织上主体意识性强,重“意”不重“形”,形式上框架简明,没有繁多的标记,表意上却十分灵活,富于弹性。像汉语的词多跨类与活用,虚词与词序在句法组织上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句子成分常省略或移位,以及大量的流水句等,大都是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的体现。
汉语的特点也在文学语言中有典型表现。例如汉语以名词为重点,造句中可以有不用动词的名词句。由于名词比动词更具体形象,状景抒情特别适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用名词句组合意向,音调铿锵,有独特的表现力。
语序和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没有英语、俄语等印欧语言那样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也没有日语那种格助词,主要借助于虚词和语序的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人们在遣词造句时,词语必须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语序就是词与词组合时的先后顺序。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述语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谓语中心词之后。在汉语中,语序改变了,结构关系和意义也会随着改变。如:
大大的眼睛(偏正关系)→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工作努力(主谓关系)→努力工作(偏正关系)转播中断(主谓关系)→中断转播(述宾关系)早来了(偏正关系)→来早了(述补关系)
以上的词组虽然构成成分相同,但语序不同,表达的语法意义也就不同。汉语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汉语的结构关系更多地不是靠形态变化来表示,而是靠语序来决定的。
虚词在语言的组合中起联系作用,虚词的有无和不同虚词的运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小王这个孩子(复指关系)→小王的这个孩子(偏正关系)市场繁荣(主谓关系)→市场的繁荣(偏正关系)蒸馒头(述宾关系)→蒸的馒头(偏正关系)我的父亲(偏正关系)→我和父亲(联合关系)
以上词组添加了“的”或将“的”换成其他虚词,词组的结构关系和结构意义都发生了改变。而有时某些词组加入虚词后,结构关系虽然未改变,但语义却发生变化。例如:
北京饭店→北京的饭店 孩子脾气→孩子的脾气 阿Q性格→阿Q的性格 十斤鲤鱼→十斤的鲤鱼
这些词组添加“的”后,词组的结构关系仍然是偏正结构,但是语义却不同,如“北京饭店”本来是专有名词,特指某一家饭店,添加“的”却变成遍指所有在北京的饭店。可见在汉语里虚词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语法手段。复合词、词组和句子的构造方式基本一致 复合词、词组合句子是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尽管这三者存在着等级和功能的区别,但从构造上来看,它们是一致的。
复合词内部语素与语素之间的构造关系与词组的构造关系基本一致,如词组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复合词也有联合、偏正、述宾、述补和主谓五种类型。例如:
结构关系
复合词
词组
主谓关系
气喘
气息微弱 联合关系
聪慧
聪明能干 偏正关系
小学
小型设备 述宾关系
美容
美化校园 述补关系
说明
说得明白 历史语法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现代汉语的许多复合词,在古代曾经是词组,如:学习,风雨,矛盾等。汉语的词组构造与橘子的构造也基本一致。从理论上说,汉语中的自由词组加上句调就可以单独成句,如“你走!”、“去游泳?”。因此,词组合句子在结构上的一致性非常明显。例如: 结构关系
词组
句子
主谓结构
色彩鲜艳
这件衣服的颜色很鲜艳。偏正关系
美丽校园
多么美妙的音乐啊!词类与句法成分没有对应关系
印欧语中词类的功能比较单纯,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名词只能作主语和宾语,动词只能作谓语,形容词只能作定语和补语,副词只能作状语。但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除了副词主要作状语、区别词主要作定语外,其他词类都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名词除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可以作谓语和状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外,还可以作定语、主语、宾语和状语。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汉语词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与汉文化,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汉语词的构造形式与概念表达方式)想要讲清楚汉语,我们自己必须先了解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汉语词汇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音节角度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
第二,使用频率上,单音词占一定的优势,而且在高频词语中单音节更占优势。第三,构造规律上,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构词方法多种多样,但复合法是构词的主要方式。
第四,发展趋势上,有明显的双音化趋势。同时,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民间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用众多的同义词的衔接来推进诗意,组织一个变化而又统一的世界的。例如《诗经·周南》的《关雎》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歌中的关键词“流”“采”“芼”,都是采集的意思,只不过“流”示其顺流而采,“芼”示其有所选择而采。又如《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诗中的“萋萋”、“莫莫”都是茂盛的样子。古人将自己对世界万象聚散离合、有机统一的理解,透过语义的汇通与条理固定下来。词义系统成为人的世界蓝图,语言观成为人们的世界观的基础。
汉语语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词语的形式和功能都具有弹性。
重言可以伸缩。伸则单音不足以摹物状声而衍为二声。如“关关”“洋洋”“茫茫”“呦呦”,或单词硬叠传神,如“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所以《诗经》“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以单字解释:“直言曰言,论难曰语。”缩则《毛诗序》中“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在后世诗人中成“周道荡无章”(谢瞻《张子房诗》)。
连语可以伸缩。伸则《诗经·周南》“陟彼崔嵬”,《楚辞·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缩则“崔嵬”疾言为“卒”(《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郑玄笺:“卒者崔嵬也。”),“奈何”疾言为“那”。此外,“犹豫”单用为“豫”(《楚辞·九章》:“一心而不豫兮。”)。
语缓可以増字。例如《诗经·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王引之《经义述闻》视“不”为发声。又如虞曰“有虞”,夏曰“有夏”,邦曰“有邦”,家曰“有家”,皆因一字不成辞,加“有”而为复音语词。语急可以减字。例如古汉语中以“如”为“不如”,以“敢”为“不敢”等。《论语·颜渊》“吾得而食诸”,《史记·孔子世家》引作“吾岂得而食诸”。复语可以单义。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辞宽缓不迫,如得失,失也;利害,害也;缓急,急也;成败,败也;异同,异也;赢缩,缩也;祸福,祸也;皆此类。”《马氏文通》中指出:“古籍中诸名往往取双字同义者祸两字对待者,较单辞只字其词气稍觉浑厚。”可见,偏义复词是语词的弹性在“词气”作用下的结果。
汉语的词在自身的组合和上下文中的组合中有很强的形式张力。这种张力是适应汉语组织中音韵协调的要求而起作用的。
汉语中有些词是具有文化附加义的。例如“牛”,除“牛”的本义,“哺乳动物,身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巴尖端有长毛。是反刍类动物,力气大,供役使,乳用或乳肉两用,皮、毛、骨等都有用处”(《现代外语词典》)外,它还有不少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我们统称为“文化附加义”。
第一:汉语“牛”可以作为这类动物的总成,不论再如何细分,只需在“牛”之前加一个限定词素即可:黄牛、水牛、牦牛、公牛、小牛。但英语不然(虽然有个总称cattle,其含义也是模糊的,也可以作为“牲畜”的总成)每种“牛”都有一个专名,而且在构词上不带总称cattle,如bull(公牛)、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水牛)等。
第二:汉民族赋予“牛”很多独具的文化内涵: A. 表示人的性格倔:牛脾气
B. 表示人的头脑不灵活:钻牛角尖
C. 表示人自负:吹牛、牛气、吹牛皮、牛儿 D. 表示数量多:多如牛毛
E. 表示力气大:九牛二虎之力、牛劲儿 F. 表示勇敢:初生牛犊不怕虎 G. 表示无知:对牛弹琴 H. 表示默默奉献:老黄牛、孺子牛
以上所举八种喻义,是“cattle”(牛)所没有的。或者说母语是英语的人对“cattle”这个词,或其指称的动物“牛”的喻意是受制于其母文化的。
汉字的文化性(汉字的读音,汉字的结构和写法)外国人对汉语和语言文字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汉语语言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理解的困难。
汉语的文字体制和汉语的特点有关。
西方语言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它的语音形态提供了该语言词法、句法、语义方面的较完整的信息,因此西方语言必然走拼音文字的道路。通过识读拼音就可以全面掌握该字代表的词形所反映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汉语是一种形态简单的语言。汉语句子的词法、句法、语义信息的大部分不是显露在词汇形态上,而是隐藏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的。正如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语法。”正是基于汉语认知的这种特点,汉字在表达口语的时候,不能不以象形表意为造字的首要原则,增强单字本身的信息含量,便于读者从上下文的联系中获取语词的确定信息。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由形、音、义三个要素组成。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算起,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期间,汉子的形、音、义统一的特点一直没有变化。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字母的数量多是有限的,最多不过十几个,而汉字的基本单位字的数目却多得惊人。一般认为,汉字的数目累计起来应该超过5万。同时,汉字的构造方式也多种多样,结构单位也有一定的数量。
汉字具有很强的超时空性。由于汉字跟语音的结合部那么密切,而跟意义的结合更加密切一些,使得汉字更加具有超时空性,而语音随着时代和地域而有很大的变化,文字就不能再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能准确记录语音。
语言与文化
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学家Edward Sapir就指出,与其说人类生活在客观世界、社会活动之中,不如说人类更大程度是生活在特定的语言之中。如果以为一个人可以不运用语言而使自己基本上适应现实,那是错觉。因为“现实世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Whorf(Edward Sapir的学生)则进一步认为语言体系本身决定了一个人在世界上发现什么以及对此有何想法。由于各个民族语言体系不同,导致不同的语言集团有各自特定的思想和认知方式,有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如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进入和理解其他国家兄弟的认知和情感,全世界兄弟团结合作的理想就不会实现。
究竟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风俗使中国人形成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以中国人的祝词为例: “祝您健康长寿!”“祝你财运亨通!”“祝你步步高升!”“祝您工作顺利!” 为什么说这些?中国人寿、富、贵、顺的幸福观使然。为什么说一个女孩子长得漂亮,是“一笑两个酒窝”,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内心感触、对客观世界的心理感受也对语言的使用有所影响。例如:
描写一个正面人物,常常说“他‘红’光满面”,而形容一个人心狠手辣,就说他太“黑”;
说大家正在关注的事情或流行的时尚,用“热”,什么“汉语热”“计算机热”等等。
形容一个人匆忙的样子,说“风风火火”,说一个人待人不热情,就是“冷若冰霜”。
编者按: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中,有近三分之二的老师通过了IPA国际认证协会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认证,这些IPA汉语教师分布在世界各地,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月25日,中国文化日活动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为美国的百余位中小学生、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一次余味悠长的文化体验,其中文化讲座让他们一览中国风俗概貌,柔婉清丽的诗歌朗诵和清淡和雅的古琴表演更让人们沉醉其中。
中国古代思想价值体系、诗歌、国画书法、古琴等都是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世界艺术家体验组织”主席贝蒂在活动中谈到,“文化和艺术超越了所有语言,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沟通。”世界文化是多样化的,通过文化之间的交流分享,更能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弥合分歧、加深融洽相处,建立共同合作的纽带联系。
透过文化感知中国 外国友人参加中国文化活动忙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反映,有着跳动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感染力,透过文化,“中国”不再是外国人眼中五个字母的简单堆叠,透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能够让外国友人感知中国人数千年崇尚道德、克己复礼的仁人修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从国画、古琴、书法的鉴赏中,体会中国人精雕细琢的悠然沉醉,从音乐画作中显现出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和处世哲学。透过文化感知中国,中国人充满人情味,中国人有敞开大门迎接友人的热情和心胸。
中国文化广为传播,各国各地也举办过形式多样的中国文化活动,如联合国中文日活动、我国在欧洲和亚洲举办”感知中国”系列文化友好活动,外国友人喜闻乐见。这种形式为各国人民共享中国文化结晶以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IPA国际汉语教师传播文化 让世界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活动举行期间,习主席在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谈到,推动中欧关系向前,双方需加深相互了解。加深彼此的了解则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认识、理解和双边友好。而了解这些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习一国的语言。
许多外国人为了感知中国文化,会携家人朋友来到中国游学,边玩边学习语言,国外对华企业的高管、中国境内的外企员工为了业务的精进和团队合作的高效进行,往往会更为系统的进行汉语学习。而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热心和高度敬业精神的IPA国际汉语教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汉语学习者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情。
IPA国际汉语教师把友谊的纽带送到中文学习者手中,为他们解析中国汉字,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理解中国人勤劳、善良、包容、友爱的博大情怀以及渴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使者,一位又一位的IPA汉语老师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将汉语和汉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人民感知中国。
IPA国际汉语教师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拥有流利标准的中文表达,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有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授外国人中文的同时,无形中传递了中国人的行事风格,以及中国各种风俗传统。在师生友好互助的关系下,更能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加深对于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汉语教师承载重任 不是件容易差事
据国家汉办统计,当前国外对于汉语学习的热情大增,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量达到500万。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对汉语教师严重不足,才不到10万人。
对外汉语老师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是搭建中外文化友好的桥梁,承载着传播汉字和汉文化的重任,对于他们综合素养和文化功底要求都比较高。面对来自各国不同文化和信仰背景的学员,难免会出现沟通和理解障碍,需要更加自如的应对能力,因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需要经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和严格的职业认证,IPA国际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工作正处在发展期。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考试认证学校海外汉语教师输出基地的谭老师介绍说。
Imr,-“时空
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Review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融入
李赛 丁艳艳
防空兵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交往与 日俱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来中
国学习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紧
密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内容融入教学的意义以及文化融入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做了简单分析,以期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能有所参考,留学生汉语语言的学习更加有效。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 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2 16―018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 况选取教材、因材施教。
关注中国,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汉语吸引着他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们。近年来,来华留学、游览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孔子学院在世界 由于留学生的学习层次、文化背景、汉语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
各地的开办又无形中传播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推广着丰富的汉 能力不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逐步融入文化内容。相比枯燥的
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词汇、语法的学习,留学生更乐于学习中国的文化,因此教师应采取
相互影响。单纯的语言教学只会增加交际的难度,甚至会出现驴头不 由文化内容引入汉语 内容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直奔汉语主题。另外,对马尾的尴尬局面,使学生逐渐丧失学好汉语的信心,甚至埋怨汉语 教师可根据学生汉语学习的水平,安排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特色
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一门语言,因此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势在必,的历史文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还可以学习到他
行。国的文化风俗。除了课堂讲解汉语知识、文化内容以外,教师可采取
一
、语
言
与
文
化的关
系
播放与中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相关的视频,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符号系统。文化是人类在 文报刊。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文化表演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提供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标记。的假设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汇报演出。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主要 三 文化实践课 的引入
载体,一种语言由特定的文化而产生,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语言又 相比课堂上的语言,生活中的语言显得生动、鲜活。教师应打破
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文 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让留学生到生活中找灵感、去实践。要充分调
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由于每个民族的语言都融入了 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通过 自己的观察、了解、学习到
该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同时 中国文化、民风。教师在组织外出实践前,可制定好主题以及实践要
学习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民族的文化。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 求和 目的,这样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这种离开课堂进入
缺少的组成部分,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由生活 中国人生活中去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汉语的语言水平和运用汉语进
方式上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深刻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够 行交际的能力,而且可以切身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魅力。现在,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汉语,达到无障碍的自由交流。这种文化实践课被更多的院校采用,院校利用暑假、寒假组织留学生
二、文化内容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外出参观、体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脱离了文化的汉语教学,语言的讲解与学习是苍 白无用的。语言 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来源于生活,文化又贯穿于社会生活当中。汉语中的一些话反映了汉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汉语知识外,族文化的积累、渗透知识经验、情感色彩。汉语词汇的许多引申是需 还应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外汉语教师不但肩负着推广汉语的重
要理解这些文化的寓意,否则很难正确地使用这些字眼。在教学过程 任,还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拥有广阔
中,我发现汉语成语是留学生最难掌握的。汉语中的成语有上千条,的文化视野是每一位对外汉语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作为对外汉语教
使用的十分频繁,如果不明白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就无法正确使用。师,我们在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研究世界各国的
文化内容的融入不仅有利于汉语的教授、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还能够 文化风俗,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优势。
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们要开拓视野、广泛阅读国内外各类书籍,要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是为双向交流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学除了要注意吸 只有 自身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地
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要注重传播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对外汉语 掌握语言技能。
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有助
四、结束语
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孔子学院在世界的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社
办 目的就是要 向世界展示中国、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的 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
外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 施过程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紧密结合,不能重视文化教学而忽
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汉语的推广、文化的传播不仅 视或取代 了语言教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会,为了能让留学生
提升了中国国际形象,还增进了与他国的友谊。讲一 口流利的汉语,文化教学必须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文化内容的
三、文化内容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融入不仅可以提高授课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播和
一
选
取
合适的教
材
弘扬中国独特的魅力文化。
当前随着 汉“语热”的日益膨胀,越来越多的汉语培训机构如 日 参考文献
中天。由于留学生来华 目的和培训时间的不一,使用的教材也各有不
1.桑迪欢 刘丹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华东交通大
同。例如,有的以夏令营的形式来华,他们的主要 目的是游览参观,学学报,2007年 S1期
因此在简单教授基本会话内容外,重点是讲解文化知识以及风土民 2.赵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情:有的则是以留学生身份来华学习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因此在汉语 社会科学版,2007
教学过程中应穿插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二者所 占比例大约为 1.5:1,3.仁玉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特点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
让留学生们通过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如今,在对外汉
id=”loadingAD“>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
由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汉语热不断升温,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优秀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能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功, 还要有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灵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在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汉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学懂汉语, 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语言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中国学生学外语, 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记词汇、短语、句型。只要把词汇关过了, 应付考试就轻松了。但是实际交流却存在许多问题, 这是由于中国的老师、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考试。只注重了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如果把自身学习外语的应试经验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不可取的。所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 在教学环节中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避免让学生学片面的语言知识。
研究发现, 二语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会阻碍教学效果。因此, 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交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 语言的交际是双向的。母语文化对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 并通过其与汉语文化的比较, 促进汉语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掌握好了汉语文化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表现出语言的得体性。在听到中国人的一些不同于自己母语习惯的回答时也不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无法接受。
例1:刚到中国的美国留学生Joe会讲一点中文, 他到学校超市买东西, 售货员没注意到他, 他打招呼说“对不起”。售货员没有任何反应, 他又大声说了一句“对不起”。售货员见周围没别人, 只有她俩, Joe肯定是在对她说话, 顿时觉得莫名其妙。
例2:Joe在街上向一位漂亮的中国女生问路。得到帮助后对对方表示感谢, 并夸对方漂亮。结果女孩回答:“哪里, 哪里, 你过奖了。”这样的回答让Joe觉得一头雾水。
以上两个例子体现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冲突。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导入, 既要有汉语文化, 也要有学习者母语文化。
二、课堂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
(一)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中国文化。要想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要了解中国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需要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传播。在文化互动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是桥梁, 能够有效地连接起不同的文化。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 努力使自己成为两种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 能够在教学中较自如地应对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汉语学习障碍。帮助学生扫清障碍,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汉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主流性原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第二, 实用性原则。向学生介绍交际中用得上的, 常使用的中国文化知识。
(二) 结合教材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教材中, 许多文章都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俗等。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 指出其文化意义。教师将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 在赏析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 学生由于不知道月亮和思乡情节的关联, 所以体会不了这首诗的意境。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和月亮之间的联系, 以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学习完后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 学完这首诗后再听到“月亮代表我的心”或看到与月亮有关的文学作品时, 学生就会联想到月亮和思念之间的关系。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典型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材料, 进行扩展性的介绍和讨论, 并与自己的母语文化作比较, 分析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写出报告。
例如, 中西方对称谓的差异比较。留学生会发现中国人往往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称老年人为“爷爷”“奶奶”, 称比自己年长者为“大哥”“大姐”, 称与自己父辈同龄者为“叔叔”“阿姨”, 称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弟弟”“妹妹”。这样的称谓表示了一种亲和的情感关系, 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是由于中国人一向重视人伦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民族情感心理。而西方社会强调“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 较多采用对称的称谓方式, 强调平行的社会关系, 因此不会像中国人一样把亲属关系的称谓词用于非亲属关系。其根源在于西方人注重核心家庭。孩子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并组建自己的核心家庭, 所以, 最看重的是父母, 子女。对于其他亲属不如中国人看得那么重, 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血缘关系。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都会得到培养。
三、建立跨文化的学习氛围
(一) 布置教学环境
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往往与众不同, 座位的排列也很新颖。中国的教学环境相对传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调整学生的座位排列。在鉴赏古典名著和诗歌时可以使用传统座位排列, 让学生感受古人在教室里读书的场景。开展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可以采用西方的座位排列, 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同时, 可以在墙壁上布置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栏目, 如中国的山水画、谚语、成语等。教室环境的布置也可以不断更新。
(二) 举办专题教育讲座
定期举办文化专题讲座, 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有别于课堂的轻松的讨论文化的氛围中学习文化知识。讲座的内容应有计划性, 如一学期讲重大节日。教师可以将讲座的次数分配好, 一周或两周讲一个主题, 并与学生自己国家的一些相似的节日作比较。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会有系统性的提高。
(三) 利用教育网站
当前, 多媒体教学手段被大量地运用于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有关文化的内容运用到课堂上, 比如电影短片、小品、相声、歌曲等, 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受到冲击, 这样学生也会觉得有趣, 接受度高, 学起来也轻松。
(四) 利用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张一春教授认为,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 目的是最佳效果, 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式是主流媒体, 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时间是简短的, 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 对于老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而不是以教师的角度去制作,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中国文化的相关微课, 让学生观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给每个小组一定的题目, 让他们到网上查资料, 完成相关微课制作。学生会对同学制作的微课感兴趣, 从观看同学的微课和自己制作微课中受益匪浅。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二者密不可分。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 让语言被赋予文化的内涵, 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5]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10) .
【关键词】汉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上千年历史的沉淀,它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缩影,具有强大的生命感、认同感、鲜活感。“传统节日是普天之下普遍共享的生命感恩,这是节日最深刻的人类学意义:正如一个不爱自己的人不可能去爱别人,一个缺少亲情体验者无法拥有真正人性的同情。节日因此拥有一种神圣性和宗教意味。”传统节日中所体现的饮食文化,也烘托出了中国人追求健康长寿的主题。
我们的祖先依靠着耕种年复一年的生活,在长期的耕种生活下,他们根据自然规律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在每个特定的节气,都有其特定的规律。“‘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而中国传统节日也就顺其自然依托二十四节气依次产生。春天,是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季节,春意阑珊、桂馥兰香。春节、清明节等接踵而来。秋高气爽之时,我们迎来了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大家登高、赏月、吃月饼等,来庆祝大丰收。入冬,寒冬腊月,人们迎来了腊八节、小年、除夕,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借着节日的热火朝天驱赶严寒。每一个节日的到来都伴随着节气,这也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
每个节日的到来,少不了的是节日中的饮食文化。大自然赋予了我们食物,我们的祖先怀揣着感恩,在节日中用美味佳肴祭祀。在传统节日中,每个节日中都有其特定的饮食文化,它寓意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一种文化,其物质带来的是质感,而真正意义上的是精神层面带给人的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文化
“汉语热”越来越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看重,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实力的雄起,同时汉语作为一种软实力也在茁壮成长。面对突如其来的汉语学习者的大量涌入,汉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起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如端午节吃粽子等,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在端午节没有吃粽子,犹如没有过端午节一样,节日的习俗中蕴含了一个节日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教汉语学习者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
二、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能更好让学习者掌握汉文化知识,是汉语教师值得考量之处。不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针对每节课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建立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进而辅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帮助学生心理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插入,能够让汉语学习者在听、说、读上面一起练习,这就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法。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在参与中学习文化。同时在情境中,适当穿插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作为一种扩展学习,在诗词的韵律中感受中秋节带来的文化气息。
(二)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上,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转由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体验性质的课堂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体验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让学习者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交际和练习。传统的文化教学,大都以“灌输式”的教学法授课,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等,对传统节日文化“泛泛而谈”,并没有真正把节日文化讲透彻。例如,在讲解春节的专题时,大家都众所周知只知道在中国春节作为一种象征有很多饮食讲究,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吃饺子。同时,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者的文化差异,帮助学习者排忧解惑。
(三)专题讲座法
专题讲座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根据不同的专题进行讲解的教学法。专题讲座法针对的汉语学习者是中高级水平,具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对汉文化相对感兴趣的。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汉语学习者对汉文化有进一步的扩展学习,在专题讲座中,深入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在专题讲座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讲座的主体虽然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讲解做笔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感到乏味无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互动的环节,让学习者通过听讲座,在互动中查漏补缺,也大大提高了讲座的学习效果;其次是文化节日讲座的选题适应问题,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他们毕竟了解的只是皮毛,教师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适应性,内容难度要适中。不能让学习者产生“一头雾水”的效果;最后是对汉语学习者的要求,在讲座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布置讲座中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资料并预习。
三、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一)教学内容上存在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让汉语学习者掌握汉语知识的能力。而传统节日文化属于文化知识,在传统节日选材方面应该注意普遍性、典型性以及接受的能力。应该避免和没有太大价值意义的节日。同时,对于传统节日,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取其精髓,重点分析。由于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教学。
(二)文化教材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类教材大量涌入市场。而专门的文化教材却少之又少。对于教材的编写,学者对语言和文化的界定比较模糊,现在大量的教材中,涉及文化课方面都是穿插语言要素教学中,归结于综合课型。在节日内容的制定上,编者所编写的书籍较为广泛,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教学对象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同样的一本教材被各个层次的学习者所用。的确,一本好的教材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而一个好的编者却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节日教学的展望
对外汉语教学炙手可热,近几年来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问题。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让学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如何更好进行教学。首先,汉语教师需要学习的不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能,我们需要的是预备综合性知识的教师,对传统文化要有深入了解。其次是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习者,侧重点也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再者,是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汉语课堂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能停留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借鉴新的教学法,势必会让汉语学习者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是对教材的编写,文化被重视起来了,但是教材却没有跟上步伐。希望编者能在教材的改进上推陈出新。
四、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窗口,我们必须更好地利用它,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历史留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将文化内涵带入课堂,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传道授业解惑。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节日作为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能更好地让学习者学习,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宋)陈元靓. 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
[2]李冬梅.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模式初探[J].华夏文化论坛,2014(20).
[3]邓夏.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如何掌握并应用成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成语的方法,以期与大家探讨,共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引言:
汉语是五千年汉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体现。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教学。因而,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由于认识或理解的不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受制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学习者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相加当成整个成语意义,以偏概全。在意义理解上他们多用已知的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比较生僻字的义项。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大多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另外,没有把握成语的附加意义也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从教师的角度说:一是自身定位不准。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词本位”为主,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授环节,都深受影响。把“成语”当单纯“词语”来学习,没有关注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也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大致意思。
二、成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呢?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点尝试,与大家共享。
1、构词法
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按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理解。例如“拜——相——封——侯”、“张——牙——舞——爪”等,通过对成语构词的分析,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出成语的意思及应用属性。
2、提纲挈领法
对于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成语,抓住其中的“纲”——成语中的数字,解释数字中的文化内涵,就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了。例如“一心一意”,“一”代表“整体”与“初始”,这里的“一”就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全心全意”了。再如“三”代表“众多”与“有成”;“九”代表“尊贵”与“久远”,所以“三思而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九五之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3、举一反三法
在成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提高掌握速度,还能提高掌握成语的效率及质量。
(1)抓高频语素
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平等,有的语素偶尔出现,只需点到为止,有的语素反复出现,“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启发、引导的设计工作,教学时举一反三,由一语素义的重点讲解而串联出一组与之有关的词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如“闻”字,本义是指“听见”,现在一般指“用鼻子嗅”,可先讲清这种差别,成语“充耳不闻”、“闻所未闻”、“耳闻不如目见”、“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抓高频格式
成语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型式。因此,许多成语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如“惊弓之鸟”,可先告诉学生“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再让学生举出具有“xx之x”格式的成语,如“不速之客”、“莫逆之交”、“弦外之音”、“乌合之众”等,他们可推知这些成语也是定中式的名词性成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三、成语接龙法
通过成语接龙,巧妙的复习学过的成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结语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语言信息,语言交流也无从谈起。所以在交际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意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的基础,学生掌握词汇的程度越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越强,所以词汇教学效果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有关汉语词汇知识的指导下,掌握一定数量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有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本文则尝试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技巧,以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教学法:
一、“结构一情景一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
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常见的教学法都侧重于语法教学,以建构学生系统的语法结构。从中也可以看出,语法教学长期处于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位臵,词汇教学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已有大量的语言学者强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提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心论”。暂且不论该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从另一侧面体现了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语的学习应该贯穿其始终。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各种语法关系,学习词汇也连带学了语音和语法,所以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习者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因为汉语词汇数量庞大,加之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故词汇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且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没有建构起一个系统的词汇教学体系,所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缺乏一种高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汉语的词汇是集音、形、义于一体的字构成的。中国人学习母语都由字开始再到词汇的学习,通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是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教材中也忽略了汉字和词的密切关系,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汉语词汇的规律,更不了解在不同语境下,词具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和搭配习惯,所以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困难很大。但近年来出现了“语素教学法”“字本位教学法”等,都试图抓住汉语的特质,抓住构词的最小单位——汉字(语素)来进行汉语教学。这些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法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掌握庞大复杂的汉语词汇。
三、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缺乏系统高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目前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方式是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技巧。众所周知,汉语的词汇复杂繁多,各类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褒贬义词数量众多,这不仅是汉语词汇在归类上的特论文联盟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利用,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汉语词语的意义,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理解和使用词语。要让学生了解词的本义、语境意义、词的搭配及其使用范围等。在课堂中,注重对各类词汇进行多角度、多方式的解释,并且善于归纳总结,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但由于汉语词汇量大也很复杂,教师要善于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达到预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果。
(一)利用已学旧词,掌握新词含义
利用已学汉语词汇来解释新的汉语词汇,往往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已学的词语对新词自己理解,然后老师再纠正和归纳。这样就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了,并且使词义较难理解的词也浅显易懂了。例如,新学“死板”一词时,可以解释成“顽固”“固执”;解释“惬意”一词时可以讲成“舒适”“满意”。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意思,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二)近义词比较,分辨词义、用法
近义词教学也是词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对感情色彩不同但意义相近的词语无法区分,在使用中也常常发生混淆。区别近义词词义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区分近义词的感情色彩,如“团结”和“勾结”:“团结”一般用于赞赏某个集体,或是群体,含有褒义;但是“勾结”常常是针对某个人与另一个他者的关系而言,含有贬义。二是区分近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别,如“美丽”“美好”:“美丽”是形容外表美丽,“美好”是形容感觉好。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汇总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画、表格、示意图、符号、公式等辅助手段,化抽象的定义为 具体形象的图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趋向补语时,可以画简笔画的房屋、楼梯、人物来表示“进来、出去、进去、出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等。
2情境导入法
教师通过一个具体情境的设臵,通过问答、展示图画、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出要讲的语法点。
3语境教学法
语法规则都是从一个个典型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的。与其空讲规则,对学生云
里来雾里去地讲解,不如再重新回到语境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自己发现、总结语法规律,从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语境或创
造语境。以副词为例,副词意义抽象,它们的意义体现在与句中以及前后句其他成分 的关系中,体现在句子的内容与说话人的态度的关系中。例如“简直”一词,它常用来强调某种情况、状态达到很高的程度,含有夸张语气。但是,不说明说话人、行为者的 主观态度,就不能充分揭示为什么它具有强调作用和夸张语气。4对比教学法 ⑴ 汉外对比
⑵ 汉语内部对比 ⑶ 新旧知识对比
5活动教学法
四,汉泰语言对比
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泰国学生学汉语的有利原因,但是,汉语和泰语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一样之处,这种差别却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笔者试图经过汉语和泰语的词汇语法方面的相比来研究泰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的原因。
一、汉、泰语词汇及语法的共同性
(一)汉、泰语都广泛运用复合法构词。在这两种语言中,词根组合构成新词是最经常
看的构词方式。比如汉语的“手”可以跟其他词根构成大量新词,手表/手册/手工/手巾/本领/本领等等。泰语的(手)也能跟其他词根组成许多词,如(手套)(抢手)(手铐)(手气)(手语)(能手)等等。最突出的是汉语合成词复合的几种类型泰语都有。
(二)汉、泰语都缺少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现。汉、泰语句子的基本形式都是主——谓——宾(SVO)格式。汉、泰语中的虚词是表达意义的另一重要本领。汉语有动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现动作或状态,在某一整个过程中所处的情况,泰语则用“[l au]”表现动作的完成。汉语有语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泰车学生学汉语的有利原因。
但是,汉语和泰语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一样之处,这种差别却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了障碍,使他们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偏误。
二、汉、泰语词汇、语法的差别性
汉语和泰语的差异,也同样广泛地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这种差异,有 的十分明显,有的却极其细微。
(一)词汇方面
不一样的民族相比客观事物的分类标准和分类角度往往不完全相同。这种分类标准和分类角度的不一样,使得汉、泰语在词汇方面存在不少差别。
(二)语法方面
1、修饰成分语序的差别
泰语由于都缺乏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现,其基本句型都是主—谓—宾(SVO)格式,但修饰成分与中心成分,不论是词,短语或是句子,汉语与泰语的语序正好相反。汉语是前偏后正,泰语是前正后偏。2“把”字句的误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 原则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51-02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面向外国人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第一语言是非汉语的人(外国人,或华人华侨,或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正确、流利的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对“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先贤学者们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种角度分别对“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辞海》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收获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季羡林在《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中曾说过“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有的最好不下定义,……我个人理解的文化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指的则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和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是对在汉语学习和使用中所涉及的文化进行的教学。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要准确把握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首先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1.语言与文化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文化的记录、传递和发展,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内涵。而承载了民族文化的语言本身也就成为了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制约着语言。尽管语言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如论怎样发展,都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随意发展。这是因为在语言中渗透了文化的原因。因此,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篇章上的变化都要在不偏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由于语言与文化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样不可分割。以语言教学为基础,随着教学程度的加深和教学阶段的发展,逐渐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文化。
三、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要有文化教学参与其中,而不能只重视语言教学。但是对于文化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对于文化教学的定位问题大致分为三派观点。
有些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应将语言知识的学习立于首位,其次才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辅助因素,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
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置于同等高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平等对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穿插同等比例的文化教学,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具有比语言教学更高的地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中国文化而非汉语本身。
然而本文认为,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不能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范围进行定位,而应该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学习目的进行综合分析,由此确定出文化教学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占有的不同的比例。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同对外汉语教学中其它内容的教学原则相同,文化教学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在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化知识,如关于中国衣、食、住、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则应采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原则。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不应再停留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而要适当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中国书法、中国陶瓷、国画等,以适应学生逐步增加的对中国文化的需求。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应以中国文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阶段的汉语学习者通常是出于学习、工作等要求,需要经常与中国人打交道或是留在中国生活,这就使该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了解生活中的文化,更要了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中体现出的文化。因此,在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中,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教学变得十分重要。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不同学习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于文化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对于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却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教材中穿插的文化知识,还是专门的文化教材,对于文化知识内容的选取不尽相同,这就给对外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带来不便。因为有些文化知识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是有利于语言知识学习的,但在汉语教材中却并未涉及;而有些文化知识则是当前阶段的汉语学习者不能理解或不能全部理解的,却出现在教材中。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于文化教学内容有很好的把握,以便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对于一些文化知识有所取舍。对外汉语教师在很好的把握语言教学的同时,要对语言教学中涉及的文化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并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推荐阅读: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11-05
全身反应法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12-08
对外汉语教学常用10-13
对外汉语教学反思11-11
对外汉语书法教学11-28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06-08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06-24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07-07
对外汉语教学自我介绍10-11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