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林改造方案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低效林改造方案(精选4篇)

低效林改造方案 篇1

通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全县幅员面积618.8万亩,林业用地386.4万亩,有林地面积355.7万亩,活立木蓄积98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77%,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也是四川省盆周山区林业重点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属大巴山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针叶林、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类型。近年来,通江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林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以松木、柏木等纯林和天然林为主的成片有林地,由于受资金困挠,重造林、轻营林,造成林分质量不高、产量低、林分生态系统不稳定等,普遍呈现出长势较差,生态经济效益较低,是典型的低产低效林。

一、通江县中幼林和低产低效林现状、森林资源现状。

目前,全县中幼林面积289.7万亩,其中需要抚育的中龄林面积5.9万亩,幼龄林面积21.6万亩,所属重点公益林面积22.6万亩,商品林面积4.9万亩,低产低效林面积95.9万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40.1%,其中中幼林面积88.3万亩,天然林面积54.4万亩,从实际调查情况看,全县中幼林主要以人工植苗造林居多,并主要集中于中、高山区,全县林分结构大多是以华山松、刺杉、刺槐、柏树等为主的纯林,林相单一,结构简单,同时,从林木生长的立地条件看,部分灌木层和草本层残缺,水土保持能力低下,部分灌木层及草本层生长又过于繁茂,林区“小老头树”、“怪型树”、“藤缠树”等现象较多,导致林木长势较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低产低效林形成原因。一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通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基本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但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旱灾为主要灾害性气候。尤其是2007年全县先后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及雨雪冰冻灾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生长。全县森林土壤又以紫色土为主,紫色土是在中生代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紫色砂页岩发育形成,其结构松散,可溶性物质含量高,易被水解溶蚀,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该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低,大部分在1—2%之间,林地土壤瘠薄,厚度多在30cm以下。所以在这种地表上生长的林木极易形成低产低效林。二是栽植树种单一,栽植密度过大。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全县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全力开展消灭荒山运动,为尽快将荒山绿化起来,大面积栽植以适宜本地土壤、气候条件的乡土树种柏树、松树等为主的纯林,进而为林木生长缓慢、病虫害发生频繁埋下了隐患,这是低产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初期,为确保造林成活率,在栽植密度设计上要求每亩300株,职工在具体操作时甚至每亩高达400余株,虽然达到了绿化的目的,但也造成了如今大面积的“小老头树”、“牵藤树”等。根据在空山林场椒园子工区黑窝子塘林班的调查情况看,1998年营造的日本落叶松纯林,造林栽植密度达每亩430株,2公顷落叶松株数达12900株,其中最大胸径16cm的株数占5%,胸径为14cm的株数占25%,胸径低于12的株数占70%。三是中幼林抚育等管护措施未及时跟上。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我们在造林方式上采取了营造栎、柏

松等混交林,在管护措施上实行了透光抚育管理等进一步提高了森林蓄积量,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由于林场及业主资金有限,对促进林木正常生长的抚育力度远远小于低产低效林增长速度,同时业主为了较快回收树苗栽植成本,在具体进行透光抚育等管护措施中,往往是砍大留小、砍直留弯、砍优留劣,造成事实上的逆淘汰,保留下来的林分生态、经济效益不高。还有部分低产低效林是因为过度修枝,影响了林木生长造成的。

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效益评估。一是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不但能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2007年雨雪冰冻灾害调查,在幼、中龄林阶段,由于林木密度较大,降雪后承受雪的压力比密度低的林分大,每公顷林冠受到雪压的重量可达500多吨,林木胸高断面上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达2.5公斤;林木稀疏后,每公顷林冠受到雪压的重量可降到300吨,林木胸高断面上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可降至0.5公斤。由于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改善了林分的卫生状况,病虫害可下降90%以上,增强了抗灾的能力。同时,经过抚育的林分,林木株数减少,林冠郁闭度下降,使林内光照增加,林内空气、土壤的湿度、温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同时,抚育地被物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有利于提高和更好地发挥森林的防护效能和多种效益。二是中幼龄林抚育投入少,见效快,在一个森林经营周期内(十年)抚育林分与未抚育林分,林分生长量年净增3.0立方米/公顷,十年净增蓄积量30立方米/公顷,新增木材产值9000元/公顷(按300元/立方米计算),是森林抚育费用900元/公顷的10倍。如果将全县19.31万公顷森林全部抚育一遍,每年至少可净增蓄积量20余万立方米,新增木材产量10余万立方米,年新增木材产值3000万元。同时,森林抚育及改造生产木材6.0立方米/公顷(20%间伐强度、50%出材率),按年抚育和改造10万公顷计算,可产木材60万立方米,年增加木材产值1800万元(按300元/立方米销价)。通过国有空山林场对卢家坪工区倒栽窖林班皆伐后1995年天然更新起来的桦木中幼龄林进行生长抚育的调查,可得出如下数据:抚育后林分平均胸径每年净生长为1--1.3厘米,而未抚育的林分平均胸径每年净生长仅为0.5—0.7厘米,目前平均胸径达18厘米。三是自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各国有林场适当开展了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工作,制定了《森林抚育、改造技术规程》。近几年来,全县也针对中幼龄林面积大,亟待抚育林分多的特点,倡导各单位制定了有利于幼龄林抚育的政策,如“抚育的小材小料可以抵抚育的工资”等措施,有力促进了中幼龄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工作的开展,并在已开展的中幼龄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中幼龄林抚育工程不仅缓解了大中径级后备森林资源的不足,而且壮大了林业产业,增加了林农收入。森林抚育和改造投入资金的70%可转化为劳务收入,以年抚育和改造5万亩计算,年均投资4500万元,相当于每年可吸纳近3000个剩余劳动力,不但可以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就业,而且也进一步带动和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其社会效益显著。

二、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重。全县386.4万林业面积低产低效林占三分之一,急需抚育的中龄林和中幼林面积占林业总面积的74%,管理粗放,品质低下,全县若不及时抚育在较短时间内便形成新的低产低效林。二是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利用率不高。中幼林抚育间伐,生产的都是小径材,当地很难利用,作柴火职工农户烧不了这么多,也不愿意,只有运到县城销售,但路程运,运费高,每立方米小径材运费就是70多元,在交通好的地方职工还可以找点劳务费,交通不好的地方连职工的劳务费都捡不起,职工不愿搞。三是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采伐限额管理体制不明。由于森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生产成本高,其中中幼林抚育,需采伐相当一部分胸径6厘米以上的林木,受采伐限额的限制,手续很难办,要列入采伐限额管理,企业没有积极性,有的抚育采伐变相成了择伐,以取材为目的。四是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社会工资猛涨,造成抚育积极性不高。林场附近社会工资由原来的40元/天涨至现在的80元/天,而地方政府又没有给林场及业主投入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抚育资金,同时,林场由于资金有限至今仍按抚育工价15元/亩计价,职工积极性不高,在林场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五是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缺乏。国家没有安排专门的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在人工造林中,国家只安排有限的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资金,在人工造林中,国家只安排有限的种苗费、造林费以及造林后的管理费,与退耕还林工程相比相差甚远,地方财政又拿不出这笔钱来搞抚育,林场没有实际收入,不愿搞,使人工造林的抚育跟不上,成效差。六是全社会没有形成一个森林经营的良好氛围。由于森林经营投入大,见效期较慢,再加之国家对森林经营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小和地方党政领导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很难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森林经营氛围。

三、中幼林抚育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对策与建议

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和低产低效林分改造,是当前森林培育急待解决的问题。森林抚育管理和林分改造就是使森林尽快转变为能生产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产品,并能发挥更好的生态效能的优良林分,均是森林培育时间上最长、促进林木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一是对于密度过大的林分采取间伐措施。根据以往通江县的经验,每亩保留110—160株效果较好。间伐时,应采取间密留匀、去劣留优的原则,同时应清除枯立木、风倒木和病虫木等不利于林内卫生的林木以及劣质林木、畸形木、长势衰弱林木、下层林木等,并将间伐木的枝垭、梢头、伐桩等清除,使保留下来的林木具有较好的水、肥、光照条件。在林下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采取局部抚育,即铲除窝中杂草,疏松土壤。对采取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等措施改造的低产低效林,要加强改造期的施工管理,严格按照设计施工,避免乱砍滥伐林木,杜绝以改造为名而加剧林地的毁坏。并适时进行除草、松土、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空山综合林场于2001年在凳子山林班进行试点,效果十分明显。二是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由于通江县低产低效林主要是柏木、松木林,可通过补植落叶阔叶树种以改造林地条件,增加易腐枯落物数量,调整林分的树种结构和层次结构,以提高林分抗逆能力和生产 能力。对株行距大于1.5m×1.5m,郁闭度低于0.3的低产低效林,在其林中空地栽植桤木、栎树,形成混交林。补植时应伐除原有生长不良的林木,根据原有林木的分布格局,采取成行或成团栽植,定位开窝,同时应保护原有的乔、灌树种和草本植物。对于山顶、山脊等土壤瘠薄的林地,则采取乔灌混交。三是实行封山育林减少牛羊及人为破坏。封山育林多是将天然或人工林分封禁一个时期,利用天然或人工下种,通过育林、保灌、护草,促进群落的进展演替。对于主要由于人为干扰导致的低产低效林可采用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可以结合补植、补播、全砍重造对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也可单独进行。经过封育而成长起来的林分多为混交复层、结构稳定、防护抗灾能力较强的林分。四是明确中幼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专项资金。抚育管理不善是形成全县低产低效林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重栽轻管,使造林后的抚育工作被严重忽视,究其根本原因,是投入不足。通过调查分析,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第二阶段,国家应把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中幼林抚育工作作为提高林业整体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公益性低产低效林(如防护林)的改造,应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规划,一方面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使得低产低效林改造目的明确,服务于国家、地方的整体生态规划。同时,建议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法律法规,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对低产低效林改造注入资金。对于商品性低产低效林改造与经营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资金的方式进行改造试点。五是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经营工作亟待加强,建立森林抚育管理扶持政策,设立森林抚育专项资金,改革森林抚育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明晰林权、林农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建立多种机制下的资金及采伐限额等扶持政策,有效促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同时,也更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以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做好承包、租赁、抵押、继承、转让、拍卖等工作。六是修编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规划,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搞好森林分类区划调查,科学规划森林分类区域,按区域类型确定培育目标,指标体系、技术线路、建设模式和技术标准等,在不同的区域内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进行森林经营,宜采则采,宜护则护,以满足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不同效能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保护和利用好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者积极性的目的。

鄂林造〔2008〕8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以下简称“低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地产出率,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加强低改工程的建设管理,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鄂发〔2004〕5号)、《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低改工程坚持的主要原则:低产林改造是指对因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低于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的林分进行优化改造和高效利用。低改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良种壮苗的原则;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原则;集中连片、示范带动的原则;群众自愿、稳步推进的原则;生态优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低改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2007年起至2016年止,改造低产林500万亩,建成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基地。

第二章 工程组织管理

第四条 省级成立“湖北省林业局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研究、部署和协调低产林改造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设立“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低改办”),具体负责对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指导、组织、管理、检查和监督等日常工作。对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实施低丘岗地开发建设为茶果园的低产林部分,省林业局负责办理林地改造和使用等相关手续,培育种苗,提供技术支持。第五条 各地要加强对低改工作的领导,成立各级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审议、协调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工程建设管理专班,具体负责低改工程的实施。

第六条 低改工程的管理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省级培训的对象为市(州)、县(市、区)主管工程实施的管理和科技干部;县级培训的对象为具体从事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以及有必要培训的林农或业主。

第七条 低改工程以县级总体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文本为依据,按前期准备,施工与监理,核查和综合验收等四个阶段进行控制和管理。前期准备阶段包括:低产林调查评价、作业设计、查验审批、造林地整地准备、种苗准备,以及相应的技术和物资准备等,目的是为工程实施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应在工程施工前全部完成;施工与监理是按照作业设计的区域范围、作业面积、改造方式、营造林方法、种苗配置(良种使用和苗木标准)、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等要求开展施工,并实施监理制度,此阶段工作任务一般在当年春季前完成;核查是对当年低改造林进行竣工检查,为资金管理和成效管理提供依据,一般在当年的秋季完成;综合验收是在第三年对第一的实施低改成效进行综合验收和评价,确保改一片、成一片,变低产为高产。

第八条 全省各级应建立低改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切实加强对工程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价。

第三章

工程范围和技术要求

第九条 低改范围重点是责任主体落实,林权明确,立地条件较好,因不适地适树或种质低劣,多代萌生、管理粗放和遭受严重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林相残败的林分;无培养前途的“小老树”林分。不包括原始林,特殊灌丛林林地;不包括退耕还林等国家补助的重点工程造林区域;不包括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区域;不包括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库迎水面和水源地保护区域及土壤地理条件差,表层土壤不足30厘米厚度,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第十条 低产林界定分为通用标准和经济标准。按通用标准低产林包括:林相残败,功能底下,并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林分;林分优质种质资源枯竭,具有自然繁育能力的优良林木个体数量低于30株/h㎡的林分;林分生长量或生物量较同类立地条件平均水平低30%以上的林分;林分郁闭度小于0.3的中龄以上的林分;遭受严重病虫、干旱、洪涝及风、雪、火等自然灾害,受害死亡木(含濒死木)比重占单位面积株数20%以上的林分(林带);经过2次以上樵采,萌芽能力衰退的薪炭林;因未适地适树或种源不适而造成的低产林分。按经济标准低产林包括: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目的树种组成占比重4成以下;商品林预期出材率低于50%;生产非木质林产品,连续3年产品产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平均水平低30%以上;生产非木质产品,林木或品种退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

第十一条 低产林改造方式要结合立地条件分别针对不同的改造对象,主要采取更新改造和综合改造等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避免改造后的林分再次成为低产林。对于残次林、劣质林,树种(或种源)不适林,病虫危害林,衰退过熟林和经营不当林,可以采取更新改造方式。更新改造是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具体实施时,应综合考虑技术、水土流失情况、地形地势条件等对改造小班进行全面改造,也可以采用带状改造和块状改造等方法,逐步交替更新。更新改造时,一个小班皆伐面积不得大于300亩。对于低效灌木林、低效纯林、残次林、劣质林及树种不适、病虫危害、经营不当等林分,可采取综合改造方式。综合改造是通过采取补植、抚育、混交、调整等多种形式和带状改造,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综合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第十二条 低改工程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应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因外来生物入侵而导致的生物污染,加强对珍稀林木和古树名木的保护,防止物种灭绝;应结合实际情况,尽量保留目的树种、幼树和原生植被,控制对现有植被的破坏;应采取科学合理的作业措施,避免或减少新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低效林改造一般不宜全面清林和炼山,坡度在25°以下的,一般采取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方式,对地势较平坦、灌草茂密、全面整地不便、营林生产不能满足经营要求的,可以适当考虑全垦整地方式。坡度大于25°,且有一定的相对高差的改造地段采用穴状整地方式,无论什么整地方式,一定要按生态、环保要求进行,山地、丘陵要适当保留山顶、山脊和山脚天然植被,坡长每30米,沿等高线保留3-5米宽原生植被。

第十三条 低改工程要适地适树(适品种、适种源)、良种良法。在林种选择上坚持以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纸浆林等工业原料林为主,适当控制经济果木的规模,努力化解市场风险。在树种选择上根据我省实际,拟发展中嘉杨、中潜杨、中监杨、鲁山杨、375杨、圣山杨、山地杨、丹红杨、湿地松、火炬松、日本落叶松、杉木、马褂木、枫香、泡桐、枫杨、楮树、金丝楸、楠竹、雷竹、乌桕、油茶、黄连木、野黄桂、板栗、柑橘、核桃、胡柚、冬枣、杨梅、茶叶、桃、梨、桂花、宜昌楠、日本花柏及优良乡土树种等为主。在营林技术方面要大力推广良种壮苗技术、科学造林技术、高接换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新型实用技术和办法,科学改造。在种苗的使用上要依照《种子法》和《林木良种推广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对种苗的管理。低改工程用苗必须是经国家和我省已审(认)定并推广的优良林果种苗及优良适生乡土种苗。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种苗受检率100%,Ⅰ级苗造林使用率达到90%以上,Ⅰ、Ⅱ级综合苗造林使用率达到100%。种苗实行“统一育苗、定点供种、定向供应”管理。

第四章 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

第十四条 低改工程要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项目各县(市、区)要按《湖北省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项目,编制本地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由市(州)林业局审(认)定后,上报省低改办备案。省局成立低产林改造工程造林作业设计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各县(市、区)的低改作业设计进行审查批复,一年一审。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依据审(认)定的低改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和省低改办下达的低改任务,开展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以小班为基本单元,设计文件包括:采伐作业设计,营造林作业设计和单项工程作业设计。经市(州)林业局低改办审核后,于每年10月底以前报省局低改办审批,作业设计未通过省局评审委员会评审并批复的不得施工。

第十六条 低改工程必须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成果,到实地按低产林标准重新调查,现场设计,确定改造对象和改造方式,并将任务量落实到作业小班和山头地块,设计时要因地制宜,采取针阔混交、种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林药、林茶、林菜及乔、灌、草合理配置等复合型种植模式(混交比例一般不低于20-30%),避免林种、树种单一。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低改办要及时客观地与低改造林主体签定造林和管护合同,依法跟踪管理,明确奖惩条款,坚决杜绝假借低改之名,行砍树伐青之实和弄虚作假等现象发生,保证低改造林不反弹,以提高低改成效,巩固低改成果。

第十八条 经审批的作业设计是施工的主要依据。各地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区域范围、作业面积、改造方式、营造林方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等要求开展施工。不得擅自易地改造或降低低改标准,要加强岗前培训,编制施工月志和施工卡表,确保科学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施工。

第十九条 低改工程实施监理制度,以保证作业过程中的各环节控制和有关技术要求的落实。

第五章 工程计划管理

第二十条 低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和计划安排必须依据批复实施的《各县(市、区)低产林改造总体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执行。

第二十一条 低改工程计划一般在即将实施低改工程建设前一年的8-9月份下达,以便做好作业设计和种苗准备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 各级低改工程管理部门和造林主体要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独建账和核算,真实、完整地披露相关专项资金会计报表及信息资料,规范财务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低改工程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六章 工程监督与检查验收

第二十三条 工程监督包括信息交流、现场检查、监督、施工监理、报表审查、审计监督和调查评价等形式。各级低改工程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低改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低改工程检查验收实行县(市、区)级自查,省、市(州)联合核查两级检查验收方式,包括核查和综合验收。县(市、区)级自查由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本县(市、区)低改自查报告分报市(州)低改工程管理部门和省低改办以备核查和综合验收。核查验收内容包括:作业地点、面积和范围;改造方式;采伐作业实施情况;营造林作业实施情况;种苗情况;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执行情况;病虫害防治等森林保护措施;各项技术要求的执行情况等。

第二十五条 营造林核查主要指标包括:面积核实率、良种使用率、苗木合格率、栽植合格率等;综合验收主要指标包括:面积核实率、面积保存率、抚育管护率、补植合格率等。

第二十六条 建立资金扶持和惩戒机制。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任务完成好、工程质量高的县(市、区),按任务量和工程质量落实相关资金扶持补助或以奖代补;对任务完成不好、问题突出的,责令限期整改或实施工程项目动态管理惩戒措施。

第二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低改工程档案,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

第二十八条 工程全面竣工后,由省林业局组织对建设单位进行全面核查验收,核查验收结果作为评价工程实施目标的重要依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应用中的问题由湖北省林业局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检查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全面掌握低产林改造(以下简称低改)工程建设情况,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8〕19号)和《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鄂林造〔2008〕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由省林业局安排下达计划的低改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三条 检查验收内容包括:改造面积;改造方式;采伐作业实施情况;营造林作业实施情况;种苗情况;抚育管理情况;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各项工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执行情况等。

第四条 检查验收方式包括县级自查、市级抽查和省级核查。

第五条 县级自查由各县(市、区)林业局组织本县(市、区)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市级抽查由市(州)林业局组织完成。省级核查由省林业局组织完成。

第二章 检查验收依据与技术标准 第六条 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8〕19号)

(二)《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鄂林造〔2008〕8号)

(三)《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四)《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五)省林业局批复的工程县(市、区)低产林改造工程作业设计(以下简称作业设计)

(六)《湖北省森林采伐管理操作规则》和《湖北省森林采伐技术规程》(鄂林资〔2001〕336号)

第七条 改造方式与改造对象

改造方式分更新改造和综合改造两种,以审批的作业设计为准。

改造对象为符合改造标准的有林地、疏林地、灌丛地,坡度在25度左右,小班平均土层厚度大于30厘米的小班。

第八条 改造面积

上报面积为县(市、区)经自查后统计上报的面积。核实面积为经测绘计算出的实际造林面积。小班核实面积与上报面积均以水平面积计,以亩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面积允许误差为±5%。超过误差时,以上一级检查验收结果为准。核实的小班面积不能大于上报面积,计算结果中的面积核实率最高为100%。

低改综合合格小班:改造对象合格、整地质量合格、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85%、种苗质量达到要求的小班。其面积为低改综合合格面积。上述四项指标为低改主要考核指标,凡不符合其中之一的小班,即为低改综合不合格小班。第九条 造林成活率

造林成活率为单位面积造林成活株数与造林初植株数之比。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85%的为造林合格面积;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41%、小于85%的为造林基本合格需补植面积,需经补植或重造合格后再计入造林面积;造林成活率小于41%的为造林不合格即需重造面积。

造林初植密度应与作业设计的造林树种初植密度一致,允许误差为±5%。

第十条 采伐作业

做到凭证采伐、按作业设计采伐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蓄积以立方米为单位,保留一位小数。允许误差为±5%。超过误差时,以上一级检查验收结果为准。如有超面积采伐、无证采伐和超限额或超计划采伐的为不合格,并在小班调查表中标记。

第十一条 营造林作业

林地清理、整地规格、造林树种、栽植方式、造林时间等营造林作业项目,执行作业设计标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第十二条 种苗

苗木分级标准:按照《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国家标准执行。在现场调查时可调查记录苗木高度、地径,再查对标准确定苗木级别。

苗木合格面积标准:I级苗造林使用率达到90%以上,I、II级苗造林使用率达到100%。

林木良种使用率合格标准: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第十三条 抚育管理

执行作业设计标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第十四条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执行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要求,做到“保留山顶、山脊和山脚天然植被,坡长每30米,沿等高线保留3-5米宽原生植被”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第十五条 工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施工管理、档案管理等,按管理办法和作业设计执行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第十六条 其它标准:造林成活率等各率的百分数均保留一位小数。第三章 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第十七条 资料收集

(一)县级自查资料收集

1、省林业局下达到工程县(市、区)的低改工程计划、分解及完成情况。

2、省林业局审批的工程县(市、区)低改工程作业设计(包括变更作业设计)。

3、伐区作业设计、采伐证存根和采伐台账。

4、低改政策文件、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工程检查验收办法等文件资料。

5、其它材料:包括林权流转、档案管理、资金兑现、管护措施等方面的材料。

(二)市级抽查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同县级自查,增加县级自查报告。

(三)省级核查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同县级自查,增加市、县两级自(抽)查报告。

第十八条 检查验收单位与单位的确定 以县为检查验收的抽样总体,以抽中小班核实结果计算全县(市、区)核查结果。具体面积和单位为:

(一)检查验收面积确定:

1、县级自查:各工程县(市、区)低改计划面积的100%。

2、市级抽查:抽取各工程县(市、区)自查上报面积的50%左右。

3、省级核查:抽取各工程县(市、区)自查上报面积的20%左右。

(二)检查验收单位的抽取:

市级抽查和省级核查以乡和村为抽样单元,按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市级抽查乡镇抽查比例为50%,抽中乡镇内的村全查。省级核查要求乡镇抽查比例为40%,抽中乡镇内的村抽查比例为50%,抽中村全查。

第十九条 面积核实

小班调绘及面积求算:实地利用验收图(或作业设计图,下同)进行核对,或用GPS进行面积测算。当实地核对的小班与验收图位置及形状基本一致时,对小班面积进行实地求算,如果实地求算出的小班面积与上报小班面积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则确认其上报的小班面积,否则以求算面积为准;当实地核对的小班与验收图形状、边界不一致,但小班位置准确时,实地重新调绘或用GPS绕测面积,并以重新求算出的小班面积为准;当实地核对的小班与验收图位置及形状有明显出入时,按不核实处理(即不作为检查验收范围)。

第二十条 采伐作业实施情况调查

按照作业设计和伐区作业设计进行检查,通过核查采伐台账和采伐证存根,以及现场核对采伐地点、方式、树种,认定采伐作业是否合格。

第二十一条 造林作业质量情况调查

按照作业设计,采用样地调查等方法,现场调查认定林地清理、整地方式与规格、造林树种、栽植方式、造林时间、造林成活率等营造林作业项目执行情况。

样行或样方调查的面积比例:当小班面积在50亩以下时,样行或样方面积应不少于小班面积3%;50-150亩应不少于2%;150亩以上应不少于1%。

样行根据小班苗木定植情况,均匀布设在有代表的地段。每个样行由相连的2-4行组成,样行数按小班应调查的样行面积确定,每个小班不少于2个样行。

样方设置:每个样方面积1亩,机械布设,样方数按小班应调查的样地面积确定,每个小班不少于2个。

造林成活率调查在样行或样方内,计数总的人工造林株数(包括死苗、缺苗)以及现存株数。按穴造林如每穴造林株数或现存株数多于一株,均按一株计算。

第二十二条 种苗质量调查

采取样地调查方法,现场调查造林树种苗木高度、地径,依据作业设计树种、国家种苗分级标准和国家及我省审(认)定良种情况,认定小班苗木合格情况和良种使用情况。

第二十三条 抚育管理调查

采取样地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新造林抚育管理时间、次数和质量,认定调查小班抚育管理是否合格。

第二十四条 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调查

现场目测调查低改作业小班,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达到标准。

第二十五条 各项工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调查 对照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采取小班调查和“座谈访问、查阅资料”等办法,调查技术培训和科技推广、档案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合格面积和合格率,核实工程管理机构、制度建设、施工监理、管护合同和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依据调查数据和核实资料,分析评价各项工程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执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 小班调查表填写

对外业小班调查表及时进行检查、整理,确保外业小班调查表项目填写齐全、规范、准确。确认无误后,统一按EXCEL格式文件建立检查验收小班数据。小班调查表及填写说明见附表1。

第四章 计算方法与统计汇总

第二十七条 检查验收指标计算方法

(一)造林面积核实率=∑调查小班核实面积/∑调查小班上报面积×100%

(二)造林面积合格率=∑调查小班造林合格面积/∑调查小班造林核实面积×100%。

(三)小班造林成活率=小班所有样地成活株数/小班所有样地初植株数×100%。

(四)造林平均成活率=∑(调查小班核实面积×小班成活率)/∑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五)造林面积补植率=∑调查小班造林需补植面积/∑调查小班造林核实面积×100%。

(六)改造对象合格率=∑调查小班改造对象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七)整地质量合格率=∑调查小班整地质量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八)苗木合格率=∑调查小班苗木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九)良种使用率=∑调查小班使用良种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十)低造综合合格率=∑调查小班综合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十一)抚育管理率=(∑调查小班抚育管理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十二)档案管理合格率=∑调查小班档案管理合格面积/∑调查小班核实面积×100%。

(二十八)检查验收县级主要结果计算

(一)县级自查:造林核实面积、造林合格面积、造林需补植面积、低改综合合格面积,由各小班检查验收结果累加得出。

(二)省和市核(抽)查:造林核实面积=造林面积核实率×上报面积;造林合格面积、造林需补植面积、低改综合合格面积,分别用其合格率(或需补植率)×核实面积得出。

(二十九)检查验收数据汇总

(一)附表1(即小班调查表)以小班为单位填报,以村、乡、县逐级汇总。

(二)附表2-5(即营造林情况统计表、森林采伐情况统计表、工程管理情况统计表)以县(市、区)为单位填报,以市(州)和省为汇总单位。

第五章 检查验收成果

第三十条 各级检查验收单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后,应将检查数据存档,并按规定要求和统一时间,及时上报自(抽、核)查验收成果(含电子文档,表格EXCEL格式、文本Word格式)。

第三十一条 县级自查验收成果

(一)检查验收基础数据资料。按附表1的验收因子建立。

(二)各类统计汇总表。按附表2-5统计汇总。

(三)自查验收报告。由工程县(市、区)林业局向省林业局和市(州)林业局分别提交县级自查验收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简述自查验收工作情况。

(2)检查验收主要结果。主要包括改造面积情况,采伐作业实施情况;营造林作业实施情况;种苗情况;各项技术要求的和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等;典型经验和做法;典型照片。

(3)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包括数据差异说明;实施情况未达到设计标准要求的原因分析。

(4)整改措施。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内容、措施和时间要求。特别是未完成低改计划的,要有详细的整改计划。

(四)自查验收图

第三十二条 市级抽查验收成果

(一)检查验收基础数据资料。按附表1的验收因子建立。

(二)各类统计汇总表。按附表2-5统计。

(三)存档资料。收集资料、抽查报告、抽查原始记录(表)等。

(四)检查验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验收工作概况。抽查范围、时间和工作量。

(2)抽查结果。简要综述低改地块选择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改造面积和方式是否与作业设计一致;采伐作业实施是否按相关规定进行;营造林作业实施及种苗情况是否做到了适地适树、科学规范、良种壮苗;各项技术要求的执行等工程管理情况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分析评价。结合县级自查上报结果,用实例和数据,分析评价低改工程建设的数量、质量和成效。

(4)问题、对策及建议。

第三十三条 省级核查验收成果

省级核查验收成果的要求和格式,与市级抽查验收成果相同。检查验收报告在如实反映工程县(市、区)工程实施成效与问题的同时,还要阐述评价县、市两级的检查验收工作质量。

各省级核查工作组提交所核查区域的省级核查报告。省级总报告由省林业局低改办组织编写。

第六章 检查验收质量管理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质量管理

(一)省、市、县林业局,在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前应组织技术业务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的技术人员方可参加检查验收工作。

(二)各承担检查验收任务的单位要重点对下列环节进行质量监控:

1、图、表、卡等资料收集、核对、查验与归档;

2、小班调绘和面积测量、求算;

3、造林质量、苗木质量及成活率调查;

4、各类因子的调查及外业小班调查表填写;

5、有关报告的内容及质量。

(三)县级自查、市级抽查和省级核查上报的检查验收报告及成果,需县级、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和省级核查组负责人签字确认。

(四)省林业局组织检查验收质量督查。

第三十五条 责任追究 对在验收工作中发生弄虚作假、违反技术标准、擅自改变核查方法、未按规定将相关资料存档等验收质量事故和违反有关廉政建设规定的,视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局低改办负责解释。

低效林改造方案 篇2

山杏树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栽培树种。陇东地区是杏树的原产地之一, 栽培历史悠久, 并培育出了以曹杏为代表的乡土优良品种, 成为陇东的一大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 如庆阳市平泉原的杏树围庄、早胜原的规范化杏园以及华池、环县的荒山杏林;平凉市的灵台、泾川、静宁集中栽植等。大规模地栽植开始于20世纪50~70年代, 山杏树当时作为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 用于荒山造林, 为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并为杏产品的深加工留下了丰富的资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 杏资源开发开始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大市场。目前陇东地区有杏树面积大约735000m2, 其中山杏占360000m2, 从地域分布上, 荒山、荒沟几乎占了一半, 这一部分绝大多数为山杏, 立地条件差, “小老树”多, 处于放任生长状态, 效益甚微, 山杏资源利用率低, 难以适应陇东杏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加之目前陇东杏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非常快, 产品以苦杏仁、甘草杏、包仁杏、曹杏脯、杏肉等25个品种为主。年加工量1.4万t, 产值9140万元。加工产品多次获国际、国内和省级大奖, 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 远销吉尔吉斯、法国、加拿大、朝鲜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的杏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陇东杏产品加工业的需要, 因此, 山杏的改良和规范化栽培管理将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既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也能继续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生态环境的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2 适宜陇东地区栽培的杏树优良品种

2.1 山杏

绿源1号 (苦仁) 和早丰2号 (甜仁) , 是从普通山杏芽变优系中选育出的2个仁用杏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栽培试验, 其适应性、抗逆性、果实经济性状均优于当地其它山杏品种。绿源1号和早丰2号仁用山杏为温带落叶乔木, 能耐-38.5℃的低温, 根系发达, 耐干旱, 耐瘠薄, 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该品种既喜光照又耐荫蔽, 可与松、杉共生存, 梯田果园采取杏林套种紫花苜蓿、白三叶等优质牧草以养殖畜禽, 或者在杏林间种植中草药如柴胡、麻黄等, 适宜实行“经济林循环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绿源1号 (苦仁) 和早丰2号 (甜仁) , 在其它山杏品种受冻害落花落果严重减产的情况下, 仍未影响绿源1号和早丰2号的坐果率, 表现了较强的耐倒春寒害能力。此树种的推广栽植, 必将极大地改善山杏栽培产量不理想、效益低下的经营局面。

2.2 仁用杏

优良仁用杏品种的果实具有仁大、饱满、味甜, 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出仁率高等特点。适宜陇东地区栽植的优良仁用杏的品种有金太阳、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胭脂红、河北大扁、丰仁等, 这些品种的特点是:杏仁扁平肥大, 营养丰富, 含有大量的脂肪, 蛋白质、糖分以及人体所需要的磷、钙、钾、铁等物质。

2.3 鲜食杏

优良鲜食品种的果实具有果实大型, 外观诱人、艳丽, 果肉肥厚多汁、纤维细, 酸甜适口, 富有浓香等特点。适宜陇东栽植的优良品种有:早胜曹杏、宁县接杏、庆阳大接杏、环县大接杏、麦黄杏、黄绵杏。引进的有华县大接杏、新疆黄河杏、红梅杏、兰州大接杏、兰州金妈妈杏、唐王川大接杏、金太阳、凯特、早丰、金皇后等。这些品种的特点为:果实含糖量高, 入口甜有香气, 既可加工, 又可鲜食。

3 改造方法

主要采取高接换优改造方法, 将品质差、产量低、抗性差的山杏树体, 通过嫁接的方法使其改变成丰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 以提高总体经济效益。采用高接换头法的优点:新枝砧木属于大树本身的枝, 砧木枝不会被风刮掉, 接口很快愈合, 砧穗结合牢固, 遇到大风, 砧穗同时随风摆动, 因而不易风折;成活率高, 树冠恢复快, 第2年就能达到丰产的目的。为了提高杏树嫁接成活率, 在嫁接过程中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3.1 嫁接时间

根据当时气候条件, 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上旬进行, 但不宜太晚, 时间晚了会影响生长量和木质化及花芽的形成, 影响第2年的产量。[1]

3.2 准备接穗

高接换头需要用到大量接穗, 而接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嫁接成活率的高低。因此, 按需要嫁接的数量, 有计划地准备接穗, 要提前做好接穗的选择、采集、贮藏、保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选择适应性强, 品质优良的品种, 以就地采集为主、外调为辅。要求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 芽眼充实, 剪口封严, 保存在湿度比较大的凉爽地方。

3.3 砧木处理

利用杏树隐芽比较多的特性, 在杏树发芽前将准备换头的山杏树大枝锯掉, 只留下几大主枝为宜。待萌芽长出后, 根据树干的粗度和树冠的大小定芽定枝, 其余萌芽全部抹掉, 当新梢长到12~15cm时, 开始进行嫁接。

3.4 接穗处理

嫁接前, 先把接穗用清水浸泡12h, 然后再剪成5~6cm长的枝段进行保存。如果嫁接数量较少, 接穗也可随接随剪, 但接后除留芽眼外, 其余部位可用塑料薄膜条缠一下。接穗用快刀削成契形, 削面两面相等, 长度2cm左右, 在削面以上保留2个饱满芽。

3.5 砧木枝处理

砧木在接口以下保留6~12片叶作为辅养叶, 根据萌芽的生长高度, 砧木叶片也可多留一些。接口粗度要求大约在0.4~0.5cm之间, 剪截嫩梢之后摘掉顶部的2片叶, 从中间纵剪一剪, 剪口长度2cm左右。

3.6 嫁接方法

嫁接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必须有一面对齐, 接后用0.8~1.0cm宽的塑料膜条从下往上把接口绑紧扎严。因接口生长量很大, 夏季不解绑也不会影响生长, 而且薄膜自然脱落。

4 接后管理

(1) 杏树嫁接后, 及时浇水, 保证接穗水分的供应。 (2) 及时抹掉接口以下的萌芽, 以免造成养分过多流失, 影响嫁接苗的生长。但不能碰掉接口以下的叶片, 因为在成活期间需要叶片制造养分供给接穗生长。 (3) 接穗上长出的新生枝条长20cm左右时, 采取固定枝条的措施, 防止被风吹断。 (4) 剪去过密及纤弱的小枝, 以利树体的通风透光, 培育好的树形, 利于杏树挂果。[2]

摘要:山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栽培品种, 针对目前陇东地区山杏产量低的问题, 从资源现状、发展前景, 适宜栽植的优良品种、改造方法、改造后的管理等方面试谈陇东地区山杏低效林改造方法。

关键词:陇东地区,山杏,低效林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邢卫兵, 孟昭清.果树嫁接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

关于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探讨 篇3

【关键词】低效林;改造技术;探析

1、概述

低效用树林是指在用材林的立地上、并确定为用材林,但因未能适地适树或经营管理不当或受自然、人为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林木生长慢、质量差,明显低于所在立地条件应用生产力的林分。低产用材林的改造应按低产林成因,采取综合性技术改造,将低产用材林改变为高产、优质、结构合理、密度适中的且达到培育预期目的的林分。

2、低产用材林改造措施

2.1皆伐改造

适用于采用任何措施都不能恢复原用材林正常生长的林分。这种林分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反复采伐利用、砍大留小、伐优留劣、乱砍滥伐以及经营管理不当或造林时未能适地适树造成林分密度过稀,林木生长不良,材质低下,林下植被稀少,土壤侵蚀较严重,不经改造达不到所在林分的用材林生长标准。皆伐改造包括块状改造法和带状改造法。

(1)块状改造法

块状自行规定,随地形布局。每块面积在山地条件下一般不超过3hm2,平川或河滩地不超过10hm2。每块之间的距离为改造林分平均高的2倍以上。及时更新,待幼树生长稳定后,再改造剩余林分。

(2)带状改造法

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分、应斜等高线设置采伐带,带宽度不得超过林分平均高的2倍,间隔距离不得小于采伐带宽度。及时更新,待幼树生长稳定后,再改造剩余林分。

2.2抚育改造

抚育改造的目的是调整林分密度和树种结构,伐除生长衰弱、无培养前途的林木,补植适宜树种或商品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以提高林分质量,培育生产力较高和经济价值较大的林分。抚育改造适用于采用间伐、补植、补造等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提高林分质量,可以培育成较高生产力的林分。包括间伐补植改造法和林冠下造林改造法。

(1)间伐补植改造法

间伐补植适用于乔木层郁闭度较高,林地土壤暴露,林下几乎无下木的林分。因林分密度过大,林内光照不足,种内种间竞争强,从而使得整个林分生长不良,材质低劣。间伐作业时,应保留生长健壮、中幼龄级的目的树种,伐除生长衰退、受害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木;补植方式因林分结构而异,可均匀补植成行或成团,定位开窝。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选择适宜树种,按照1000—1500株/hm2的密度补植、补造。对新造幼林改造时可采用合格小苗栽植,成林时可采用大苗栽植,灌木应选择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采取补播;同时对新造幼林和保留木应及时进行抚育,协调上下层林木共生关系,形成复层混交林。

(2)林冠F造林改造法

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可在林冠下栽植耐阴、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视幼树生长情况伐除上层林木,形成高产林分。

2.3复壮改造法

复壮改选侧重于对环境的改造,主要采取施肥、林地复垦、扩穴松土、平茬等营林措施,改造低产林的立地质量和林分不良状况。

(1)施肥间作法

为了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促进林木生长,施肥作业时应根据林木所缺养分进行施肥,或间作绿肥植物,施肥包括施基肥和施追肥。在进行林下补植和间伐补植时,将所用肥料与表土混合均匀后再回填到穴的中下部,切忌将肥料成堆施入穴中就覆土,或者将肥料施于穴表不覆土,一般施基肥后半个月再植苗.可用厩肥、饼肥、复合肥作基肥,速效性肥料不能选作基肥。对于新植入的目的树种和伴生树种速效性和缓蚀性混合肥,时间在林木生长的初期,方法采用环沟施法,即沿幼树树冠外缘距树蔸的距离为树冠的半径,在树上方或左右两侧挖一条环形沟,沟宽10cm,沟深10—15cm,将肥料均匀施入沟中覆土填平沟槽。施追肥不能采用点施法或者将肥料直接施在树干基部,这样易造成肥害和浪费。

(2)林地复垦和除杂松土法

对长期失抚,林地严重荒芜,杂灌丛生的幼林,铲除影响林木生长的灌丛杂草,扩穴松土,对林地进行复垦,促进幼林复壮。作业时沿树蔸周围去除杂草、松土和壅蔸,切莫全面复垦引起水土流失。林地复垦和除杂松土可以与施肥同时进行。

(3)嫁接改造法

对生长不良,无培育前途并适宜嫁接的幼树,可通过嫁接优良树种,改造成有培育前途的新林。

(4)平荐改造法

萌生能力强的林分,可在休眠期进行平茬,使其萌发新枝条,并对萌发的新枝条及时进行定株、修枝。

(5)封禁改造法

适用于岩石耕石、土壤干瘠、坡度35°以上,砍后不易更新,立地条件极差的林分和经营条件差的边远山区采用。对林中病虫木和枯梢木可进行卫生法和更新法。在主要道口,设立封闭标志。

3、杉木低产林改造技术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由于其生长快,产量高,材性好,用途多,杉木低产林的改造技术应着重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采用综合改选措施,建立利半的栽培制度,防止低产林的重新形成。目前主要的低改措施有:深翻复垦,科学施肥、补植、混交改造和平茬更新,更换造林树种。

(1)深翻复垦,利导施肥

适穴条件:立地基本适合杉木生长,林地杂灌丛生,林木生长不良,但有培育前途的少、幼林。深翻时间:深翻时间以冬季为好,即12月至明年1月。

翻挖深度:应根据林地土壤情况,因地制宜,一般深度为25—40cm。深翻时应把林木植被和枯枝落叶尽可能翻埋入土,以草代肥,或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可参照生产林的施肥标准。

(2)补植、混交改造

适育条件:杉木低产林补植主要是针对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郁闭度小的幼林、疏林地,补栽补种以增加密度;混交改造主要适用于违背适地植树、土地条件不适应于杉木生长的低产幼、中林,通过混交改造,利用伴生树种起辅助、遮阴作用,促进杉木的生长。

(3)平茬更新,更换造林树种

适宜条件:特别是立地不适合于杉木的生长,采用其他改造措施成效不大的中龄林以上的杉木低产林。

经营措施:可采取经营性采伐,更换目的树种,更新造林,或利用平茬更新,保留部分杉木萌条,形成混交林对于因密度过大生长停滞的幼林应及时优育间伐,调整林分密度,间伐后深翻抚育,同时采取封山育林措施。

参考文献

[1]邓东周,张小平,鄢武先,慕长龙.低效林改造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04).

兰坪县泡核桃低效林改造技术初探 篇4

关键词:兰坪县,核桃低效林,技术改造

1 兰坪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兰坪县土地面积广、气候类型多、森林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核桃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据《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志 (1978~2005) 》记载, 兰坪县野生和主裁核桃品种为漾濞系列核桃, 属县内原生核桃。1965年、1981年和1982年曾3次从新疆引进早实大果、早实丰产、穗状核桃、阿克苏晚实、和田晚实大果5个品种群。近5年来, 先后引进种植云新系列核桃和香玲核桃。兰坪县核桃发展历史悠久, 核桃作为食用及工业用原料, 是重要的战略和可再生资源, 也是传统的优势产业之一。建国以来, 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 充分依托和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 扬长避短, 使全县核桃资源得以稳步增长。目前兰坪县核桃总面积达45333.33hm2, 其中核桃种植涉及全县8乡镇104个村委会 (社区) 4万多农户, 核桃林、核桃箐随处可见, 房前屋后、村旁路旁、沟箐两旁都有核桃树, 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新兴产业, 成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全县核桃产业基本现状为资源丰富, 产量产值低, 精深加工滞后。目前全县仅有1个核桃油加工企业, 加工能力有限, 产量低, 销售收入不容乐观。核桃产业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和“重造轻管、粗放经营”的现状。

2 兰坪县核桃低效林现状及成因

2.1 核桃低效林资源现状

根据兰坪县森林资源现状, 兰坪县共有低效林面积31666.67hm2, 其中核桃低效林8000hm2, 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委会 (社区) 。

2.2 核桃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从兰坪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和调查结果来分析, 核桃低效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4个方面:一是管理粗放, 核桃树与其它经济树种一样, 在培育上讲究“三分种, 七分管”, 种植是收益的基础, 管理是获利的前提。大多数林农管理粗放, 管理措施不到位。种植初期抹芽跟不上, 砧木上生长的实生枝条由于离地面比较近, 吸收水分和养料比较快, 影响嫁接枝条的生长甚至淘汰掉嫁接枝条, 从而长成铁核桃实生苗。二是种植地块立地条件差, 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保水保肥条件差, 影响了林木的生长。三是因经营措施不当、管理不善、抚育不及时, 导致乔木经济林地内草本盖度大, 林木生长差, 种植的泡核桃进入初产期的年限长, 结果少甚至不结果。难以达到优质、高效、丰产的效果。四是不及时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影响了核桃的正常生长, 普遍存在幼树生长弱、挂果迟、投产率低、单产低、病虫害多等问题。

3 核桃低效林改造技术

核桃产业基地提质增效是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是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生计和全县绿色产业发展的大事, 更是事关打好全县发展与脱贫攻坚大会战的大事, 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把核桃定植3年以上的低质低效林作为改造对象, 全面改造密度过大或过稀、树体较弱、树形不好、树冠层次不分明、病虫害严重的核桃树。改造主要包括间密补稀、整形、土壤改良、松土除草、施肥灌水、树干涂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环节。

3.1 密度调整

近年来兰坪县核桃除少量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外, 普遍存在种植过密的现状, 种植12~22株/667m2, 个别地块则种植达30多株/667m2, 且分布不均。在密度过大的局部地块, 伐除或移去配置不合理的植株, 使之分布相对均匀;补植林木分布稀疏达, 不到保留密度的局部地块, 采用移栽的方式。密度调整后保留8~12株/667m2。在进行密度调整时, 清除生长不良或有病虫害的植株后补植, 保证林木的整体质量和林分的健康状况。

3.2 土壤改良

对于土壤质地差、水土流失严重、立地退化严重的山地核桃园, 应通过修建水窖、修建集水沟、修筑梯田、挖鱼鳞坑, 建立自然集水设施等工程, 结合种植绿肥作物, 控制水土流失, 达到蓄水保土、改良土壤和旱季灌溉的目的。同时, 每年进行土壤深翻, 结合施肥, 盘活土层, 改善根系生长条件, 促进核桃生长。

3.3 施肥浇灌

对改造地块核桃667m2施农家肥200kg、复合肥5~8kg, 施肥时挖沟深度20~30cm, 肥料施入后及时覆土。施肥的最佳时间在10月份前后, 施肥方法可根据地形条件使用环状、半环状、条状3种方法。每次施肥后, 应及时进行浇灌。同时, 核桃幼树在保证土壤施肥外, 还可采用叶面追肥, 常用的叶面肥料有:尿素 (0.2%~0.5%) 、磷酸二氢钾 (0.3%~0.5%) 等。

3.4 松土除草

11月份前后, 在核桃树周围进行深翻扩树盘, 深度为20~40cm, 以核桃树基部为中心向外1m范围进行松土, 并砍除对林木生长有影响的杂灌、草本。

3.5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最好在10月份左右进行, 有利于伤口在当年内早愈合。低效核桃树的整形可根据树形、树龄和大枝分布情况, 确定适宜改造的树形, 通过整形修剪进行取舍, 尽量接近标准树形, 主要是围绕疏散分层或自然开心形整形2种方法来具体确定。绕疏散分层整形定干高度为1.2~2m, 在2~3年生树定干后要及时选留主枝, 第1层主枝一般为3个, 第2层主枝一般为2个, 第3层主枝于定植后7年选留, 在开始选留第2层主枝的同时可在第1层主枝上选留侧枝。自然开心形整形定干与绕疏散分层形相同, 主枝数为2~4个, 每个主枝上留3~4个侧枝, 且保证分布均匀。

3.6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兰坪县核桃的病虫害相对较少, 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根腐病、干腐病、枯梢病、细菌性黑斑病、炭疽病等, 常见的虫害有核桃扁叶甲淡足亚种、核桃豹蠹蛾、核桃缀叶螟、黄刺蛾、云斑天天牛、介壳虫等。在核桃病虫害防治方法上, 主要采用物理方法防治, 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防治。核桃树树干刷白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 既经济实惠又易于操作的一种方法, 涂白后药剂在树体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 不易被雨水冲刷, 可起到消毒和保护的作用, 使树木不易被病虫侵袭, 防止病毒和害虫在树根皮部越冬, 也可防止成虫产卵, 杀死初孵的幼虫, 同时可防冻防寒。可以在市面上购买新型树木防虫涂白剂, 并按使用说明在树干上涂白即可。也可以自制涂白液, 具体方法为:

生石灰:硫酸铜:水调配比例为:20∶1∶50, 取适量热水将硫酸铜溶解后加水稀释, 将生石灰水化开, 调成乳状。调配时将稀释的硫酸铜倒入石灰乳中, 充分搅拌而成。生石灰用量为4.5kg/667m2, 硫酸铜用量为0.22kg/667m2。涂白液的浓度以涂在树干上不往下流淌, 不粘成团为标准, 刷白时一定要均匀严密, 尤其是树皮缝隙、洞孔、树杈等处要重复涂刷。

4 结论

核桃低效林改造是发展核桃产业的必由之路, 也是发展高效林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兰坪县现有核桃低效林的技术改造, 从根本上加大幼抚和综合经营管理力度, 促进核桃的正常生长, 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的核桃产业。不断提高核桃经管理水平, 增加核桃的产量和产值, 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及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为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当地群众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兰坪县林业局, 兰坪县木材总公司.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林业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2] 云南省林业厅,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核桃栽培技术实用手册[J].云南省林业厅, 2008.

[3] 兰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志 (1978-2005)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4] 兰坪县林业局, 兰坪县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兰坪县林业局, 2010

上一篇:游学感悟下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