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法知识(精选6篇)
一、简答题:
1、票据的含义、特征、分类:
(1)含义:票据法上的票据,是指出票人依票据法签发的,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在见票时或者在票载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有价证券。(2)特征:
(一)票据是完全有价证券
(二)票据是设权证券
(三)票据是无因证券
(四)票据是文义证券
(五)票据是流通证券
(六)票据是严格要式证券(3)分类:
A 理论上的分类:
1、记名票据、无记名票据和指示票据
2、即期票据和远期票据
3、自付票据和委付票据
4、承兑票据与非承兑票据
B 票据法上的分类:汇票
本票
支票
2、票据法的含义、调整对象:
(1)含义:广义的票据法是指涉及票据关系调整的各种法律规范,既包括专门的票据法律、法规,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票据的规范。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票据法是指狭义的票据法,即是国家专门规定票据关系以及与票据行为有密切关系的非票据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调整对象:票据关系与票据行为有密切关系的非票据关系。
3、票据关系与票据上非票据关系的区别:(1)联系:
A票据关系是指是指票据当事人基于票据行为所直接发生的票据上债权债务关系,是由票据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票据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B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是指基于票据法的直接规定产生的当事人之间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2)区别: A产生的依据不同。票据关系是由当事人的票据行为而发生,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是直接由票据法规定而发生。
B权利行使的依据不同。作为票据关系内容的权利是票据权利,权利人行使权利以持有票据为必要,而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中权利的行使,以存在票据法规定的原因为依据。
C权利内容不同。票据关系中,权利的内容与票据法上非票据关系中权利的内容不同。票据权利以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为权利内容,票据法上非票据关系中的权利则表现为利益返还权或票据原本、复本等的发行、返还请求权等。
4、票据关系与票据基础关系的牵连与分离:(1)牵连:
A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分离:票据行为具备法定要件就能产生有效的票据关系;票据权利人一般持有票据即可行使票据权利;票据债务人不得以原因关系对抗。
B 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的分离:持票人凭合法有效的票据关系即可行使付款请求权;付款人可以自行选择是否予以承兑、付款;发票人不能以与付款人已有的资金关系作为对抗持票人或者其他后手的追索权
C 票据关系与票据预约关系的分离:票据预约关系是否遵守,对票据本身不发生影响,作为预
约关系的当事人,只能依民法规则解决预约的违约,承担民法上的责任,不承担票据法上的责任;票据预约关系的消灭对票据关系不发生影响,票据预约关系消灭后,已发行的票据仍然有效。
(2)分离:
A 票据关系与票据原因关系的牵连:授受票据的直接当事人之间,仍可基于原因关系主张抗辩;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取得票据者,不能有优于前手的票据权利;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与自己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债务人可对其进行抗辩。
B 票据关系与票据资金关系的牵连:汇票的承兑人能以没有收到资金为理由对抗发票人
C 票据关系与票据预约关系的牵连:票据预约的当事人一旦履行了预约关系,进行了预约的出票或背书等票据行为以后,票据预约关系即因已履行了预约而消灭。
5、票据行为的概念、特点、构成要件:
(1)概念:票据行为是指票据关系的当事人之间以发生、变更或终止票据关系为目的而进行的法律行为。包括:基本的票据行为(主票据行为:出票)和附属的票据行为(从票据行为:背书、承兑、参加承兑、保证、保付)。
(2)特点:要式性;文义性;无因性;独立性(3)构成要件:
A 实质要件:票据能力、意思表示、行为合法
B 形式要件:书面做成;记载事项合法;签章;交付
6、票据行为无因性和独立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票据行为的独立性是指没有形式上缺陷的票据行为都各自独立发生效力。主要体现在:(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是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无限人)
(2)没有代理权而以代理人名义在票据上签章的,应当由签章人承担票据责任;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的,应当就其超越权限的部分承担票据责任。(无权人)
(3)票据上有伪造、变造的签章的,不影响票据上其他真实签章的效力。(伪造人)
7、票据权利的含义、取得方式:(1)含义: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两类。(2)取得方式:
A 原始取得:是指持票人最初取得票据权利,而不是从其他前手权利人处受让票据权利。包括两种情形:出票取得(持票人直接从出票人那里通过其出票行为取得票据权利);二是善意取得(持票人依法从无票据权利处分权人手中善意取得的票据权利)。
B 继受取得:是指持票人从有权处分票据权利的前手那里,依背书、交付方式,受让票据权利。包括依转让而取得、依法定而取得。
8、票据权利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1)票据权利善意取得是指票据上的受让人按照本法规定的转让方法善意的从无权处分人处取得票据,并能够享有票据权利。(2)构成要件:
A 从无权利人处取得票据,此处无权利人以受让人的直接前手为限 B依票据法上的转让方法取得票据,包括背书、交付 C基于善意取得票据,无恶意或重大过失
D付出相当对价取得票据,支付相当于票据金额的金钱或实物
9、票据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体现在那些方面:
(1)票据的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指依照票据法的规定必须记载的事项,如不记载,票据即归于无效的事项。
(2)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表明“汇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确定的金额;付款人
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3)支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表明“支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委托;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4)本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表明“本票”的字样;无条件支付的承诺;确定的金额;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10、请求权与追索权应该如何行使:
11、票据丧失与票据权利的消灭的区别
(1)票据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的占有,分为绝对丧失和相对丧失。其构成要件为:必须存在票据丧失的客观事实;必须是票据权利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票据丧失的事实;所丧失的票据必须是未获付款的有效票据;失票人必须是真正的票据权利人。票据丧失的法律后果:1票据本身的丧失,票据上所体现的权利并不随之消灭;不论票据是绝对丧失还是相对丧失,其结果都使原票据权利人无法行使票据权利,而且,在票据相对丧失时 票据还有可能被无权利人冒领。
(2)票据权利的消灭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使票据权利不复存在。我国《票据法》则着重规定了持票人的票据权利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的四种情形,即因时效届满而消灭: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付款请求权),自票据到期日起 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持票人对其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
12、票据本身毁损、灭失的救济措施:
(1)挂失止付:失票人向付款人发出挂失止付通知,且填写挂失止付通知书并签章。付款人接到通知后不再履行付款义务。挂失止付的有效期限为12日。
(2)公示催告:出票人在丧失票据后申请票据无效而使票据权利与票据相分离的一种制度。
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公示催告的期间,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决定,但不得少于 60日。
如有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的,人民法院收到利害关系人的申报后,应当裁定终结公示催告
程序,并通知申请人和支付人。申请人或申报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公示催告期满无人申报权利时,申请人可请求人民法院作出除权判决,即以判决宣告票据无效。判决应当公告,并通知支付人。自判决公告之日起,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经除权判决后,票据无效。(3)诉讼:指失票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法院判定付款人向其支付票据金额的措施。
13、票据抗辩的概念、特征:
(1)概念: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2)特征:
票据债务人的票据抗辩权具有“抗辩切断”性;民法注重保护债务人利益,因此规定了抗辩权的继续。票据法特别注重票据的流通性,着力保护票据权利人的利益,规定了票据抗辩切断制度,即票据取得人在从其前手那里取得票据权利时,并不同时取得就该权利存在的抗辩权。
票据抗辩通常是对票据金额的全额抗辩; 票据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
14、票据抗辩中物的抗辩、人的抗辩的几种情形:
(1)物的抗辩:又称客观的抗辩,是指基于票据本身的事由发生的抗辩;人的抗辩:是指基于人的事由发生的抗辩,也即人的抗辩是基于票据债务人和特定的票据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而发生的抗辩。
(2)物的抗辩的情形:
一切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一切票据债权人行使的抗辩: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票据付款日期尚未届至;因法院作出除权判决而被宣告无效;债务人已依法付款或依法提存而使票据权利归于消灭。
特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一切票据债权人行使的抗辩:欠缺票据行为能力的抗辩;无权代理的票据行为的抗辩;票据伪造或变造的抗辩;债务人被法院宣告破产或被行政部门责令终止业务的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一切债务人行使抗辩;票据时效经过或未保全,票据权利人丧失了对其前手的追索权,前手可抗辩;承兑人作成承兑后未交付前,撤销承兑的,承兑人可对持票人行使抗辩。(3)人的抗辩的情形:
一切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特定票据债权人行使的抗辩:债权人欠缺实质上受领票据金额资格的抗辩(行为能力欠缺);债权人欠缺形式上受领票据金额资格的抗辩(背书不连续);恶意取得票据因而不享有票据权利的抗辩(故意或重大过失)。
特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特定票据债权人行使的抗辩:原因关系无效或不成立的抗辩;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别约定的抗辩;欠缺对价的抗辩;欠缺交付行为的抗(出票人对盗窃或拾得人)
15、票据抗辩限制:(1)概念:是指票据流转给直接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后,直接当事人之间的抗辩原则上被切断。票据抗辩的限制仅存在于人的抗辩中。但是我国对票据抗辩作出限制,以保障票据的流通性和安全性。
(2)票据抗辩限制的内容:
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3)票据抗辩限制的例外
持票人与票据债务人之间存在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持票人未履行该义务
持票人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非法手段取得票据,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
持票人因明知或恶意或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的
16、背书的概念、类型:
(1)概念:是指持票人以转让票据上权利、质押票据上权利或授权行使票据上权利为目的,在记名票据上从事的附属票据行为,其行为要件包括票据上记载、签章和票据交付三项。(2)类型:
转让背书与非转让背书:依据持票人背书行为的目标和意思内容来区分三类,这是对背书最重要的基本分类。
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以完全转让票据上权利为目的,而在票据上从事的背书,其基本效果在于使票据上权利转移。
设质背书:是指持票人为将票据上权利设定为质押而在票据上从事的背书。
委任背书:又称“委任取款背书”、“委托收款背书”,是指持票人为实现委托第三人收款之目的,而在票据上从事的背书。委任背书的主要效果在于使被委任的第三人取得了代理背书人请求付款的请求权。
一般转让背书与特殊转让背书:依据背书转让有无法律上的特殊性来区分。
一般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基于普通的权利转让意图,依据票据法基本规则在票据上所做的转让背书。
特殊转让背书是指持票人基于特殊的权利变动意图,依据票据法特别规则在票据上所做的转让背书。
17、承兑的概念、特点、效力:
(1)概念:是指远期汇票的付款人承诺于付款到期日时,将无条件支付票据金额,并将该意思表示记载于汇票上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目前我国须承兑的汇票仅为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2)特点:
承兑是一附属票据行为
承兑是由付款人从事的单方票据行为
承兑以付款人承诺负担票据金额支付义务为基本内容; 承兑是对远期票据上付款请求权加以确认和保全的必备要件(3)效力:
对承兑人:第一债务人
对持票人:期待权变成现实权 对出票人和背书人:免受期前追索
18、票据效力的认定:主要从票据行为的形式要件
知识产权人包括自然人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自然人主体和法律拟制的主体或单位。对于自然人主体而言, 通常为证明其维权而发生合理开支的相关票据, 赔偿其合理开支后相关票据原件是否附卷, 对自然人主体而言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因此, 本文所说的权利人是基于法律拟制主体即各类单位。
一、为制止侵权行为而发生合理开支的票据原件, 依法应由权利人保存
(一) 权利人是会计原始凭证保存保管的法定主体, 为制止侵权行为合理开支的票据原件属于会计原始凭据, 依法应当由权利人保存。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 我国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会计原始凭证通常又称单据, 是会计资料中最具有法律效力的一种文件, 它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 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因此, 会计凭证是记账的依据。它用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情况和明确经济责任, 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拟制主体运转由自系统内部运转及其与外界资源交换构成的开放系统。原始凭证按取得的来源可分为自制原始凭证和外来原始凭证。自系统内部发生经济业务时, 由本系统内部经办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填制的凭证, 包括但不限于仓库保管人员填制的入库单、领料部门填制的领料单、出差人员填制的差旅费报销单等, 即为自制原始凭证。自系统与外界发生经济业务时, 从外界取得的凭证包含但不限于购货时取得的发票, 出差人员报销的车票、飞机票、住宿费收据等等, 即为外来原始凭据。权利人为证明其制止侵权行为发生合理开支的票据原件, 通常属于外来原始凭证。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 权利人必须依照该法办理会计事务, 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 并保证其真实、完整。权利人对其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该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权利人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填制会计凭证, 登记会计帐簿, 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且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办理《会计法》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
因此, 权利人为完成会计法赋予的会计义务, 权利人须保存包括为制止侵权行为合理开支的票据原件等完整的会计原始凭证, 权利人是保存保管会计原始凭证的法定主体。
(二) 权利人是会计档案保管的法定主体, 会计原始凭证依法应当由权利人保管。
根据《档案法》第3条的规定, 权利人有保护档案的义务。《会计法》第23条也规定, 权利人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 妥善保管。同时授权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根据《会计法》之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 会计档案是指权利人在进行会计核算等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 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该办法第6条明确规定,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属于应当进行归档的会计资料。因此, 权利人证明其制止侵权行为发生的合理开支的票据原件, 属于依法应当由权利人保管的会计档案资料。该会计资料按照《办法》规定应当由权利人保管30年。 (1998年8月21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发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财会字〔1998〕32号, 已废止) 规定, 该会计资料权利人应保管15年。) 权利人是会计档案资料保管的法定主体。
此外, 《发票管理办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也从不同视域赋予了权利人依法保存保管会计原始凭证的主体地位 (详见下文阐述) 。
二、人民法院将会计原始凭证附卷造成的司法冲突和对权利人的影响
根据《会计法》规定, 权利人依法从事经济业务事项, 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 即单据。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 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 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即为发票。在权利人维权过程中, 证明其制止侵权行为合理开支的发票, 被强迫附卷不仅造成法律之间的“冲突”, 还会对权利人造成不利影响。
(一) 权利人无法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完整性, 依法维权造成了法律之间的“冲突”。
根据《会计法》规定, 权利人具有保证会计资料完整性的义务。依照《会计法》《档案法》规定, 依法应当由权利人保存保管的会计原始凭证被迫附卷, 其直接结果就是权利人依法取得的最具法律效力的原始会计核算资料、会计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因维权而被破坏, 使权利人无法做到账证相符, 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难以履行其法定义务。依法维权无端地造成了权利人无法履行《会计法》《档案法》赋予法定义务, 造成了权利人依法维权的维护知识产权法尊严与维护《会计法》《档案法》尊严之间的“冲突”, 这本质上是一种司法冲突。
(二) 权利人或会面临被没收非法所得、罚款和行政处分的风险。
《发票管理办法》第36条规定:违反发票管理法规的行为包括:…… (五) 未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 (该规定同时也说明权利人是保管发票义务的法定主体。) 对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非法所得, 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所列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行为的, 可以分别处罚。根据《会计法》《档案法》的规定, 人民法院不属于保管他人发票的合法主体, 人民法院将会计原始凭证附卷并不属于按照规定保管发票的法定情形。因此, 在税务机关依法进行检查时权利人很难以发票附卷进行抗辩。而且法院附卷发票原件最多在庭审笔录中进行记载, 判决书中往往对此并不进行记载表述, 法院通常也不会给权利人出具发票原件附卷的证明。当然事后权利人可以依法复印记载有发票原件附卷的开庭笔录, 但权利人专门为证明原件附卷复印有关开庭笔录, 为此而发生的费用往往是不经济的, 造成权利人新的财产损失, 与依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相冲突;在开庭笔录没有记载的情况下, 权利人可能枉费了新的财产损失也无法证明 (除非法院补开附卷证明) ;在无法取得附卷证明的情况下, 权利人只能提供线索, 申请税务部门查证——如果税务部门接受查证, 必然发生查证成本, 这是对纳税人钱财的浪费;如果税务机关不接受申请, 则权利人就毫无办法, 因权利人在发票原件已经附卷的情况下, 在限期内无法改正, 等待权利人的就是依法被没收非法所得, 并处以1万元以下的行政罚款。
《档案法》第24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 违反本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 不按规定归档或者不按期移交档案的。据此, 根据前述原因, 发票附卷还会造成权利人根据《档案法》受到行政处分等。
(三) 权利人或面临罚款、要求补税和加收滞纳金的风险, 甚至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权利人因无法提供前述证明或合法付款凭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0条规定, 即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2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处2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 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 (该规定同时也说明权利人是保管发票义务的法定主体) 。据此, 权利人首先会面临数额不等罚款的风险。
根据第63条规定, 即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 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均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 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 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 如被认定为偷税, 权利人首先就要面临补缴税款、滞纳金的责任, 还会被处偷税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 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 发票附卷还造成了与《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司法冲突。
总之, 法院将会计原始发票附卷, 不仅会带来其与《会计法》《档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严重的司法冲突, 而且将不合理地增加权利人的负担, 使权利人有可能承担巨大的行政责任, 甚至刑事责任。
三、法院将需要权利人保管的发票强行附卷违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 依法应及时返还权利人会计原始凭证
人民法院要求权利人为证明为制止侵权行为发生合理开支的会计原始凭证附卷, 一般法律依据在于《民事诉讼法》第68条之“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 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以此规定, 发票原件是由权利人取得的书证, 不属于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情况, 因此, 要求权利人提交原件附卷似无可厚非。但是, 如上所述, 权利人因制止侵权行为造成了违背《会计法》《档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后果, 虽然该后果对权利人而言并无过错, 但权利人难以证明原始会计凭证附卷的事实以及附卷并不属于《会计法》《档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的保管法定情形, 而使权利人难逃罚款、行政处分等的法律责任。
法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司法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 权利人因依法维权而造成“违法”的不良后果, 证明了部分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司法上的偏差, 破坏了法律的统一。完整的法律体系之间, 还会存在或有的法律漏洞, 这就需要司法者根据司法的需要适当修补该漏洞。于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2条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在审判过程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 进行解释, 即司法解释, 它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 有关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应当遵照执行。
权利人因依法维权而“违法”与人民法院附卷要求之间并非无解。在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0条早已解决了这一冲突或为破解该冲突指明了方向和通路。该条明确规定,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 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 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依据前述《会计法》《档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 原始会计凭证就是需要由权利人自己保存的证据原件, 因此, 在质证时权利人提出证据原件, 将经人民法院核对无疑的复制件或复制品附件即可。所以, 权利人为证明为制止侵权合理开支的会计原始凭证, 人民法院强迫附卷不仅使权利人无端的承担了违背《会计法》《档案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法律风险与责任, 而且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也违背了上述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因此, 依法需要权利人保管保存的会计原始凭证, 在质证时人民法院经对复制件与原件核对无疑后不应当留存附卷, 应当立即返还权利人。
四、对人民法院将会计原始凭证强迫附卷若干理由的质疑
(一) 权利人可以凭判决书记账入账, 或有的法律依据是无效的
少数法院将会计原始凭据强制附卷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权利人可以凭判决书记账入账。笔者2005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最早遇到该问题。该院初期要求全部会计原始凭证附卷。权利人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根据《会计法》《档案法》及其《发票管理办法》等规定, 所有会计原始凭证均应由权利人保存保管, 人民法院强行附卷造成权利人不得不违背会计法和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同时权利人要求人民法院提供判决书可以入账记账的法律依据。海淀区人民法院找遍了所有法律规定, 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规定后告知权利人没有找到相关规定, 于是从此不再要求会计原始凭证附卷, 同时退回原已留存准备附卷的全部会计原始凭证。
随后在其他法院也发生了类似要求将会计原始凭证附卷的事情。笔者就重新审视该问题。经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19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 进行核算。关于合法有效凭证问题,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四条关于营业额减除项目凭证管理问题曾规定, 营业额减除项目支付款项发生在境内的, 该减除项目支付款项凭证必须是发票或合法有效凭证。对此“合法有效凭证”, 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销售未取得发票的抵债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7号曾批复如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3]16号) 第四条规定的合法有效凭证, 包括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可由人民法院执行的仲裁裁决书、公证债权文书。这似乎是判决书可以记账入账的法律依据, 但是该解释因“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 以及可由人民法院执行的仲裁裁决书、公证债权文书”等确认的是法律事实, 一般作为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使用, 而纳税义务事项都是行政法律关系, 将以上文书直接作为税收的“合法有效凭证”不符合法理原则, 应当只能作为参考依据, 由税务管理部门依据税收法规来进行认定和甄别, 与国家税务总局单方面解释由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文件, 属于越位违规的行为, 因此应当无效, 而被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号文件规定该文件废止。因此, 所谓判决书可以记账入账的法律依据本身就是一个自始无效的文件。
依法生效的判决书仅仅是对权利义务的确认, 其本身并不等于对权利义务的履行。此时, 权利人取得判决书并不是从经济业务事项中取得的证明经济事实已经发生的凭证。笔者认为, 依据《会计法》第14条的规定, 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办理该法第10条所列的经济业务事项, 必须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判决书记载的事项既不属于会计原始凭证, 又不属于记账凭证, 它至多只是转来凭证或二手凭证。因此, 判决书不是会计核算的凭证。会计法作为会计记账入账的一般法律, 该规定明确排除了判决书作为凭证记账入账的可能性。
(二) 法院依法支持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权利人就不能再使用律师费发票等会计原始凭证去记账报销, 否则退回发票原件就不能支持合理开支, 违背法律规定。这是法院将会计原始凭证附卷常常提出的理由, 它本质上是判决书可以记账入账的问题的延伸。
权利人依法制止侵权行为发生的合理开支本身就是权利人支付的费用或钱财, 在权利人支付此种钱财时收款方依法向权利人出具收款凭证, 即权利人从经济业务中依法取得发票等会计原始凭证。这些凭证具有双重属性, 一方面作为一般会计记账入账的凭证, 这是权利人依据《会计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的唯一合法的凭证, 这是权利人据此向会计人员提供出具款项或报销的唯一法定依据或凭证, 且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第21条“不符合规定的发票, 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之规定, 排除了原始凭证以外的一切不合法凭证可以合法报账的可能性。因此, 这是它的一般属性, 是第一位的;支持权利人主张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就不能再使用律师费发票等会计原始凭证去记账报销, 不仅没有法律依据, 而且还违背《会计法》等明确法律规定。另一方面, 它又是权利人为证明其制止侵权行为而发生的合理开支的有效证据。这是它的特殊属性, 是第二位的。支持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而发生的合理开支, 这是所有知识产权法的统一规定, 也是国际知识产权法的重要原则。因此, 退回发票原件就不能支持合理开支说, 违背知识产权法关于依法支持权利人合理开支的明确规定。
会计原始凭证在维权过程中具有双重属性, 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且并行不悖, 本身不存在任何冲突。但法院强迫附卷就使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之间产生了司法冲突, 这一冲突是法院单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 割裂或破坏了同一事物内部的平衡性。究其原因在于, 法院司法人员除了错误的认为判决书可以入账外, 还认为权利人不仅可以凭判决书取得收益, 而且还通过报销相关票据再次获得收益, 权利人不能获得双重利益。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是对权利人实现经济业务的内在规律不了解所致。经济活动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 (或服务流) 的统一。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发生的合理开支, 它通常是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的统一。以律师费为例, 权利人为维权委托了律师, 权利人通过支付律师费 (资金流) , 购买了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 (服务流) , 在委托 (购买) 、支付律师费 (资金流) 与销售、提供法律服务 (服务流) 之间存在一个信息流, 律师费发票就是信息流的载体, 它记载了支付 (购买) 与销售 (提供) 法律服务的真实。判决书 (审判活动) 本身并不参与权利人的经济业务, 它只是记载了一个权利人与另一侵权人之间债权债务关系。权利人基于合理开支通过该依法确认的债权债务关系, 获得的只是对已支付的合理开支的补偿, 本身不会获得任何额外利益, 更不存在双重利益。
1、领用、使用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的单位应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责票据管理工作,设置、登记票据领用、发放管理台账,及时检查单位内部票据使用情况,核对票据使用和收取资金情况,确保票款一致,定期到市财政局缴验作废票据。
2、票据专管员领回票据后应当按票据的种类分别登记入帐。
3、票据专管员应当及时将发放的票据登记入帐;并由领用人员签字后,将票据交给领用人员;
4、票据经领人员应当及时向票据专管员办理票据内部缴销手续;
5、票据专管员应当定期向市财政部门办理已经使用票据的缴销手续。
6、各单位应当将开出的电脑票据所涉及的款项及时催缴到帐,以便系统自动核销;款项先到、票据后开的事项,由各相关单位凭进帐通知单、票据财政专户记帐联到财政局国库科办理手工核销手续。
7、如遇票据丢失和毁损,相关单位票据专管员或相关会计人员应当及时在如皋市以上的媒体上刊登遗失启事,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市财政局综合科,以便财政局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8、发放、领用票据时,发、领双方要注意核对票据的起讫号码,防止票据印刷过程中出现跳号、缺号现象;
9、票据管理人员发生变更,应及时办理票据、台账等的交接手续。每一次票据的转移都必须办理签字确认手续,以明确票据保管的责任;
10、各用票单位应当明确一名会计人员负责开出票据所涉及的资金及时催缴到帐,确保非税收入及时征收到位,不得长期挂帐;
11、如皋市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专门用于向财政专户缴款。一般分电脑和手工的两种。手工票仅限于少数不具备电脑开票条件的单位使用。这种票据兼有收费票据、往来结算、代银行进帐单等功能。
12、非税收入通用票据必须套印“财政部票据监制章(江苏省)”,由财政厅定点印刷企业印制,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承印非税收入通用票据。禁止私自印制、伪造非税收入通用票据。
13、严禁转借、转让、代开和买卖非税收入票据,单位之间、不同种类票据之间不得相互串用。
14、作废的非税收入票据,必须联数齐全,并由执收单位按季报市财政局缴验、销号。
15、已开具的非税收入票据存根,由票据使用单位妥善保管,保管期一般为5年。
16、违反非税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1)未经批准,擅自印刷和使用非税收入票据的;(2)私自刻制、使用和伪造票据印章的;(3)伪造、制贩非税收入票据的;
(4)未按规定使用非税收入票据及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不及时向市财政局报告的;
(5)擅自转借、转让、代开、买卖、销毁、涂改非税收入票据的;
(6)利用非税收入票据乱收费、乱罚款或擅自改变非税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期限的;
(7)互相串用各种非税收入票据的;
(8)不按规定接受市财政局的监督管理或不按规定提供有关资料的;
(9)管理不善,丢失毁损非税收入票据的;(10)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为。
综合科
专题八:票据融资与融资票据:张文怡、李想、郭艺聪 票据行为的法律性质: 日内瓦体系:单方行为 英美法体系:契约行为 日本二阶段说
作成的阶段
票据所有权转移的阶段
松本丞治:票据债权行为(以移转票据所有权为目的的契约行为)与票据物权行为(负担票据债务为目的的单独行为) 我国的票据质押背书:字样是成立要件,但是担保法中只要求转移票据本身和签订担保合同。最高法院民二庭的意见:票据法的规定解决最终质权成立,行使质权要按照票据法的规定,设定质权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如果不符合票据法的规定,不能向债务人主张,但是质权人本身仍享有质权。合理性?
田中耕太郎:票据的作成是绝对的对内行为,在出票人保有自己票据期间,与外界尚无任何关联,所以此时出票人本身并无任何票据权利也没有任何义务。 铃木竹雄:第一阶段为证券的作成,依签章人的单方行为进行,同时是权利人和义务人,不能实现票据上的权利,但是权利人当然能够行使。第二阶段为票据的交付,是转移依证券的作成而成立之权利的行为,这在出票及背书的场合是当事人之间的行为。
前田庸:负担票据债务的债务负担行为+票据上权利的转移为目的的票据权利移转行为。
保证和承兑与这两个阶段没有关系,是两个特殊的行为,不存在票据权利移转行为。 庄子良男:在汇票的承兑及票据保证的场合下也应该和出票及背书行为一样适用二阶段说。
票据债务的负担是无因的。票据权利移转行为是有因的。
二阶段说的突破
后手的权利:A---B---C。B和C间的原因关系消灭、无效、不存在,此时C向A请求票据金额的支付,是否应该承认C 的请求?
对A 来说,本来就要付款,签发票据就已经预想到这些风险,不受BC间关系的影响。A最终的支付不违背他的本意。如果A 抗辩C,A保留了应当向B支付的款项也不合理。
二阶段说:B向C背书时,权利移转时是有因的,C在取得票据时存在瑕疵,不能取得票据权利,所以对C 的抗辩是不享有票据权利的抗辩,A可以据此抗辩C。
反对的意见
将票据行为人为的分解成两个阶段过于技巧化。
债务负担行为和票据权利转移行为,前者为无因,后者为有因,这种法律行为的构造极其不自然。
二阶段说在创造说的基础上?首先承认了作成行为。 我国:单方行为说向契约行为说发展(电子票据) 票据行为理论无法涵盖所有的票据行为,是否对每一个票据行为进行单独的分析?
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票据的基础法律关系
债权债务关系 预约关系 资金关系
票据的后手权利优于前手 票据法第十条
对价支付与否与持票人取得票据上的权利的影响:案例搜索
票据行为的独立性
票据行为独立性的理论依据
注意规定说:票据行为文义性
所有票据行为均属于债务负担的单独行为。
特别规定说:票据法承认票据行为独立性的理由在于保护交易安全。
日本的票据法中直接列举了票据行为的独立性
问题
票据行为因形式要件的欠缺而无效的,有没有使用票据行为独立性的必要和可能? 否定说的立论依据:
第一,出票行为如果欠缺形式要件,则票据无效,在无效票据上所谓的各种票据行为均属无效。
第二,先行票据行为是否完全具备实质要件,仅从票据外观无法得知,而是否具备形式要件,从票据外观即可一目了然,如果承认欠缺形式要件的票据行为的有效性,则与票据法自身严格形式的规定自相矛盾。 第三,后行票据行为因自身欠缺形式而无效。 肯定说的立论依据
问题:实质要件是否应作为票据行为的要件?
票据能力与意思表示对于票据行为效力的影响?
意思表示瑕疵的情况下,抗辩只在直接当事人之间发生 在欠缺行为能力时,对自然人而言负担票据上的责任是否受到行为能力的限制。 如果需要实质要件可能会影响票据的流通。如果需要实质要件,伪造的票据,票据权利的来源就将不存在,无行为能力人出票后票据权利的根源也不存在了,这种情况下之后所有的票据行为都没有根据了,所以否定实质要件,只将其作为抗辩事由,则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意思表示
直接适用说 修正适用说
一般修正说:适用于直接当事人之间,对善意第三人一概不适用 个别修正说:主张民法基于表示主义的规定,即明文规定不得以无效或是可撤销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可以直接适用于票据行为;而基于意思主义的规定,则排除适用;
适用否定说
主要基于日本的创造说和二阶段说,但是我国主流观点认为我国采取的是发行说,是否能够直接适用日本的意思表示的适用学说?
问题:票据伪造的风险承担主体
出票伪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趋同。都是付款人承担。英美法系票据付款基于契约说根据票据金额的大小对银行的审查义务做出了划分,小额的票据审查义务较低。 背书伪造:日内瓦体系承认票据的善意取得,付款人只要审查背书连续,即使发现其中的背书存在伪造仍然要付款。但是英美法系不承认善意取得,票据伪造的风险由票据伪造人的直接后手承担,因为直接后手最有可能发现该伪造。英美法系人为伪造人之后的持票人都无法取得票据权利。
英国汇票法上付款人出票伪造风险责任负担的例外
“除非对保留汇票表示同意或对汇票应负付款责任之当事人不能否定该伪造或未经授权之事实。”可能包括追认、禁反言、被伪造人有过失。“但本条并不影响对未经授权但非伪造签名之追认”追认的是盗用伪造的情况。
中国的问题《票据法》57条和《票据纠纷规定司法解释》69条
按照《司法解释》69条:一旦有伪造的签章再付款就构成错误付款,与我国承认票据权利善意取得不符。和《票据法》57条只要求背书形式连续不符。如果是错误付款,只有向原权利人付款才能免除付款义务,这样导致无法确定究竟向原权利人还是持票人付款。现实操作不可行。
69条第二款:持票人有过错的,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我国《票据法》在背书上也借鉴了英美票据法,要审查直接前手,但是这一款是否又增加了持票人的义务。
英美法系例外情形
追认的例外 禁反言的例外 被伪造人有过失
支票客户违反审查通知义务(3个月内发现伪造要提出) 判断风险负担的标准
促进票据的流通 有过错方承担风险
在票据关系的各方当事人对于票据的伪造均不知悉时,疏忽地造成这一风险形成的一方或未能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风险的最佳承担者承受风险
最小成本考量:伪造人的直接后手审查出伪造的成本最小
伪造人是否承担票据责任?
否定说:不承认伪造人的票据责任。伪造人没有在票据上做出签章 肯定说:对伪造人准用无权代理人的法律责任 被伪造人是否承担票据责任?
票据法案例二
老王系某大学一教师,1995年职称评定时因受剌激而致精神失常。老王曾因一专利发明而获得了不少的收入,因而拥有支票帐户。1996年4月5日老王签了一张10万元的转帐支票给某建筑公司购买有关修建房屋用材料,因支票的出票人系个人,某建筑公司提出应有保证人进行保证。老王同意并找到其邻居小王(已单独立户),随后小王进行了保证。建筑公司收受支票后4月8日以背书的方式将该支票转让给了甲公司以支付所欠的房屋租金。4月12日甲公司持该支票向某百货商场购置计算机10台,4月16日百货商场通过其开户银行提示付款时,开户银行以超越提示付款期为由作了退票处理。百货商场只好通知其前手进行追索。在追索的过程中,甲公司和建筑公司均以有保证人为由推卸自己的责任,保证人小王以老王系精神病人其签发支票无效为由而拒不承担责任。经鉴定,老王确属精神不正常,属无行为能力人。[问题]1.无行为能力人的票据行为是否有效?其所签发的票据是否有效?2.在有保证人存在的情况下,票据行为人应否负票据责任?3.本案中的保证人应否承担保证责任?
分析提示:我国《票据法》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是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这就是说,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票据行为是无效的,但票据行为彼此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如果在一张票据上有众多的票据行为,某一行为的无效不影响其他行为的效力。本案中的老王经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完成的出票行为是无效的。但出票行为的无效不等于票据无效。如果票据的必须记载事项是齐全的,出票行为无效票据依然有效,当然,如果票据上欠缺要项,出票行为无效,票据也无效。本案中的当事人和关系人均未对老王签发的支票记载事项提出异议,因此,应当推定老王出票无效,但所签支票有效。对于票据行为人的票据责任,《票据法》第68条第一款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票据法》第94条规定:“支票的背书、付款行为和追索权的行使,除有特殊规定外,适用汇票的规定。”支票没有保证和承兑行为,本案中小王所做的保证只是一般的民事保证,民事保证的存在只是使票据的付款在票据法的保障之外又多了一道民法的保障,这种保障是第二顺序的,只有在票据法的保障发挥怠尽而权利人的利益仍不能得到充分实现时才能起作用。本案中老王的出票行为无效,但建筑公司和甲公司的背书行为都是有效的,因此均应对百货商场承担连带责任。它们以有保证人为由推卸自己的票据责任是不能成立的。小王进行的保证属民事保证,民事保证的效力受被保证行为的影响,由于老王的出票行为无效,小王在此基础上的保证行为也是无效的,据此,小王无须承担保证责任。但小王关于老王所签支票无效拒不承担责任的表述是不太确切的。
传统意义上的交易结算工具一般包括货币和票据两种, 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以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传递模式对传统的支付工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作为新兴的交易结算工具代表了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其中将传统纸质票据和现代电子交易融为一体的电子票据的出现更是引领了支付结算领域的深刻变革。但由于我国《票据法》缺乏对票据概念的界定, 致使对电子票据的理解比较混乱。笔者认为, 不管是票据的电子化抑或是电子化的票据, 对于电子票据含义的界定都应强调票据而非电子化。因此, 电子票据的含义应界定为以数字技术设计和使用的、以电子方式制成的票据, 是以电子签章取代纸质签章的新型支付工具。
电子票据除了在权利载体和交付方式上与传统票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还在其他方面也扬弃了传统票据的特征: (1) 在票据主体上, 电子票据的当事人包括发送人、受益人、发送银行、接收银行等; (2) 在流通领域里, 电子票据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 (3) 在形式要件上, 电子票据以数据电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签名方式采用的是电子签名方式, 并不要求票据原件; (4) 在效率和成本上, 电子票据省却了传统票据复杂冗长的交易程序, 通过资金的电子流通,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了操作成本; (5) 在风险防控上, 电子票据通过数据认证、电子备案等方式, 排除了传统票据易被伪造和变造的风险, 降低了票据诈骗的风险; (6) 在受监管程序上, 电子票据可以被适时监管、实时监控, 相比于传统票据监管更为严格。总之, 电子化是电子票据与传统票据的根本区别, 而票面要素电子化和流通要素电子化则是这种区别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规定存在缺陷
与纸质票据存在的天然的、不易克服的缺陷相比, 电子票据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各项要素信息均以数据电文的形式储存于电子媒介之中, 其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的实现均依赖于网络的实时传输, 其成本低、安全性高、传递方便、交易风险小的特点更能保障交易的安全。但是, 我国现行《票据法》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却阻碍了电子票据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
1. 法定的票据种类将电子票据排除在外。
无论是英美法系的合并主义还是大陆法系的分立主义, 票据种类法定都是现代各国票据立法的基本原则, 任何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均无权自行设定法定种类以外的票据种类。我国《票据法》第2条将票据的种类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为汇票、本票和支票, 并在其他票据法律规定中对票据的格式、形式和记载的事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并强调以上要素缺项无效。可见, 我国《票据法》仍将票据界定为书面证券, 并不认可非书面形式的票据, 而将以数据电文为载体的非书面电子票据排除在《票据法》之外。显然, 在电子票据的应用空间、应用前景、应用价值已经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由于法律地位的缺失, 使得电子票据仍处在一种无法可依状态是很不正常的。
2. 票据形式与电子票据的冲突。
传统票据作为一种书面纸质票据, 已经为世界各国的立法所接受。票据形式和票据面上记载事项都成为各国票据立法中的强制性规定。票据的形式与票据当事人法律关系的确定、权利义务的明确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这关系到票据当事人的权利享有和权利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 离开书面的票据形式, 票据的存在和票据行为的发生都是无法想象的。目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数据电文与书面文件具有同样的功能和作用, 以数据电文为载体的电子票据具有书面票据的绝大多数功能。然而, 现行《票据法》对票据“书面形式”的严格限制, 使“数据电文”形式不为法律所接受的票据形式, 并进而导致电子票据被排除在票据种类之外。
3. 票据签章规则与电子票据的冲突。
票据行为的要式性表现在票据必须款式统一明确, 并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 不允许当事人任意选择决定或变更。我国《票据法》对票据行为的要式性进行了规范, 规定票据行为的生效和票据责任的承担均以票据签章作为要件, 遵循“无签名无责任”原则。然而, 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目前的电子票据实务中, 资金的划拨和票据的结算均由计算机之间的电子数据电文完成, 当事人并不需要也无法做到在电子数据电文上进行签名或盖章。经过电子加密处理的电子信息在票据当事人之间流通, 在进行数据传递之前, 必须经过专业认证机构认证才能被传递和识别。同时, 我国《电子签名法》已经肯定了电子签名可以作为识别签名人身份的证据, 它表明签名人认可数据电文内容的数据形式。这种电子签名与传统的签章相比, 更为客观、准确, 对技术要求更高、不宜改动。我国《票据法》对出票人、持票人和其他票据债务人的签章行为以及所承担的票据责任规定严格。同时, 并不承认电子签名与传统签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电子票据的电子签名形式并不符合《票据法》的签章规则。很显然, 《票据法》和《电子签名法》已经产生了立法冲突。
三、电子票据立法之比较
1. 联合国电子票据立法。
1996年12月16日, 《电子商务示范法》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第85次全体大会被通过, 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商务的统一法规, 其目的是向各国提供一套国际公认的法律规则, 以供各国法律部门在制定本国电子商务法律规范时参考, 促进使用现代通信和信息存储手段。该法规对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和电子票据的签名均进行了规定, 确认了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如:该法第7条规定, “如法律要求有一个人签字, 而对于一项数据电文而言, 则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使用了一种方法, 鉴定了该人的身份, 并且表明该人认可了数据电文内含的信息; (2) 从所有情况来看, 包括根据任何相关协议, 所用方法是可靠的, 对生成或传递数据电文的目的来说也是适当的。”
2. 美国电子票据立法。
电子支票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美国先后颁布《改进债务偿还方式法》和《21世纪支票交换法案》, 赋予电子支票与传统支票同等的法律效力。美国于1999年7月颁布了《统一电子交易法》 (UETA) , “可转让电子记录”这一概念被用来表示电子票据或者电子簿记式证券。该法第16条规定, 可转让电子记录是指经签发人同意, 可以被用来转让的书面电子记录, 这种记录可以是一个票据或一个单据。可见, 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中的可转让记录本质上就是指电子流通票据。该法案所制定的有关“可转让电子记录”的概念和规则相比“数据电文”的既有概念更精确、应用性更强、更富有成效, 引领全球电子票据立法的新潮流。
目前, 除了联合国和美国对电子票据进行了立法之外, 亚洲地区如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分别制定了《电子交易法》和《电子签章法》等法案, 对数据电文和电子签名进行了确认, 承认了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
四、我国《票据法》对电子票据的应然规制
票据是经济流通的支付工具, 其发展必须与现实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作为规制票据行为的票据立法更应当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票据法》于1995年颁布, 虽然于2004年进行了微小的修改, 但与发达国家的票据立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现行的《票据法》制定于市场经济初期, 票据多样化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 商事交易技术和交易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亟待对《票据法》进行修订, 以适应电子交易的发展。
1. 确认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
我国《票据法》第2条规定, 本法所称票据, 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这种传统纸介载体的划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 应当扩大《票据法》中的票据范围, 将最新的电子票据加进去, 在该条增加一款“电子票据适用本法规定”。同时, 在《票据法》中单独设立“电子票据”为一章, 对电子票据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电子票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电子票据的转让、抗辩以及法律责任等与传统票据相异的特殊问题进行规定, 从立法上确认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 制定特殊的法律规则。
2. 扩大“书面形式”的范畴。
传统票据的载体仅限于书面纸质载体, 对于数据电文的形式并不认可。我国《合同法》规定, 数据电文 (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 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的内容, 其形式可以被当做书面形式。目前电子商务的实践已经表明电子合同可以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从这一点来看, 现行《票据法》排斥非纸质的数据电文则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然, 现行《票据法》毕竟制定于市场经济的初期, 当时经济社会还没有达到目前的发达程度。并且, 由于书面票据作为支付工具, 容易被认知、利于长期保存、并可查阅复制和签名确认。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立法基础, 没有制定有关电子票据的规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与传统纸质票据相比, 电子票据同样具备支付、汇兑、信用、结算和融资的功能, 并且通过网络将资金在账户之间结转, 资金的传输和储存速度更快、更方便。当然, 电子票据无法像传统票据那样可以手写签章。因此, 《票据法》完全可以借鉴《合同法》的做法, 扩大“书面形式”的范畴, 承认数据电文可以作为书面形式的一种, 将电子票据作为纸质票据的复本, 当与纸质票据核对无误时, 具有与纸质票据同等的法律效力, 以此解决《合同法》和《票据法》之间的法律冲突。
3. 确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
被称为“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信息化法律”的《电子签名法》于2005年公布实施, 该部法律第一次确认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业务处理办法 (试行) 》, 该办法规定, 印鉴核验方式或支付密码核验方式可以被提入行用来对支票影像信息进行付款确认。可见, 该办法也承认了电子支票的法律地位。可以说, 以上法律、规章反映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 符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现状, 更是为《票据法》的修改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因此, 我国《票据法》可以上述经验为基础, 借鉴联合国、美国立法的先进经验, 确认电子签名的合法性, 解除《票据法》对于票据签名形式的严格限制, 规定电子签名信息只要经过了必要的核对和证实, 具备法律上的可信度, 便可为法律所确认并可履行, 即与传统签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陈红.电子票据对我国票据法的冲击和影响.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4
[2].刘心稳.票据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3].侯双梅.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电子票据法律制度研究.金融法制, 2010;5
【票据法知识】推荐阅读:
票据法案例(空白票据)07-22
票据市场09-21
票据11-11
非税收入票据管理11-14
票据遗失声明书06-02
第二章票据案例06-12
应收票据业务核算论文10-31
收款及票据管理办法06-14
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10-17
中心学校票据年检自查报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