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感悟(精选4篇)
一、工作的方法;
正确和正直的思维模式,能使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提前实现既定的目标方向,错误的思维模式能使前进的方向偏离目标渐行渐远。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决定什么样的工作结果,只有思维模式的改变才是我们公司的效率之本,还要讲究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创新做。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让自己OPEN的、多角度的、多层面的、系统的去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规律和最佳捷径,才能行之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二、工作的效率;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两个效率,那就是时间效率和收益效率,时间效率就是向时间要效率,合理的利用时间、安排时间、压缩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效益最大化,收益效率就是我们投资回报的效益的最大化,努力的想方设法的把我们的工作效益做到明细化、最大化,保证我们效益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工作的心态;
每天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明天的事情明天做,紧急的事情马上做、快速做,难办的事情坚持做,好办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翻新做,同时还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对待工作还要做到外松内紧,竭尽全力、一丝不苟,受点苦、受点累、吃点亏都无所谓,因为吃亏是福,感恩才会幸福。一个态度与价值观错误的人,会让他的能力与努力成为公司的负担、社会的负担。要确立和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真诚的人生理念永远伴随在我们左右。
四、工作的责任心与职业规划;
新形势下的新的机遇,也给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对工作的责任心也必须随之变得更强、更坚定,我们每个岗位上的工作标准是否都做到了?我们的质量、我们的进度、我们的成本、我们的信誉是否做的足够彻底?是否做的足够的精准?我们差在那里?归根结底我们还是差在对工作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握住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重点、难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去执行,用什么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有了价值才有高度,我们的价值做好了我们的价格、收益也自然就来了。
大环境下市场在改变,公司在改变,我们自己也要改变,只有改变唯有改变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用思想的改变来带动我们自己行为的改变,同时也促使着结果的改变,我们不能光说不练,光心动不行动,只有用心动来点燃行动的导火索,高层统一思想,中层统一方法、统一执行,基层统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有结果。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一定要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有了工作目标才能指引我们正确的工作方向,同时我们还有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公司的战略规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五、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回归本真;
人,生下来本是纯真的、善良的、无邪的,就像一块儿没有经过雕琢的洁白美玉,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逐渐融入社会才慢慢感知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恶、丑,同时也触动了本真的心灵,内心随之也衍生了善念与恶念,但是能辨别是非,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真正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去恶扬善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总结为自己的理性知识,从而灵活的运用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才是我们所追求和遵循的本真。同时还要把人的“欲望、愤怒、愚痴”三毒从我们内心深处根除摒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以得失去判断,而以善恶来区分,彻底的来改变自己的作为、提升自己的心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内心强大、利他利己、上善若水、敬天爱人。
郝战勇
2、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11、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一个真实的自我能够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我。如欲改变自我,首先磨炼内心。
14、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15、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16、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能够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7、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8、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9、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20、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21、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22、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23、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必须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24、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2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6、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7、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
28、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29、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0、人的宿敌仅有一个,便是他自我。
31、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32、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3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4、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35、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36、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3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38、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39、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0、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4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我去走去犯错,最终创造一条属于自我的路。
42、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43、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46、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4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0、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仅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1、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52、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53、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5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够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梦想。
55、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5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5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5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59、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60、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我的内心去辨别。
61、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62、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3、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64、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6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杯具。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明宪宗成化年间,在浙江省余姚县城里,有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的祖上是在西晋南渡时从山东琅琊迁徙过来的,在当地是非常著名的书香门第。这户人家的主人名叫王伦,字天叙,号竹轩翁,因为他极喜欢竹子,家的四周都种上了竹子,所以就以“竹轩翁”自号,是一位喜欢读书弹琴的雅士。他的儿子名叫王华,更是诗书满腹,年轻有为。但一段时间以来,这户王姓人家的上上下下,却都有些焦虑不安,因为王华的妻子郑氏怀孕已经14个月了,却还没有分娩,这不免使一家人都有些担心,尤其是这家的女主人岑氏,更是茶饭不思,一心盼望着孙子能够早早地平安降生。一天夜里,岑氏做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梦,她梦见一位非常美丽的仙人,身披霞彩般灿烂的衣裳,驾一片祥云,天空中吹奏着美妙的仙乐,将一个婴儿塞到她的怀里。她伸手去接,却不料婴儿一声啼哭,将她从梦中惊醒;而正在此时,从隔壁媳妇房中传来一声真正的婴儿的啼哭之声,她怀孕了14个月的媳妇郑氏终于分娩了,产下一位男婴。这下子可将王家人上上下下都喜欢坏了!王伦老先生和岑氏都认为,他们的孙子非同一般,那是仙人送来的;为应岑氏那个美梦中所出现的仙人祥云,王伦就给新生的婴儿取名叫“云”。伴随着新生儿的诞生,岑氏的美梦也在街坊邻居中传开了,人们也觉得十分新奇,于是就将婴儿出生的那座房子叫做“瑞云楼”。
这位出生于“瑞云楼”中的婴儿王云,就是后来的王阳明。他出生的那一天,是明朝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历纪年是1472年10月31日。
就像中国历史上所有非凡人物的诞生都有一个非凡的故事一样,王阳明的出生同样是充满神奇色彩的。他出生的时候,是否真的有“神人衣绯玉云中鼓吹”,这件事我们是无法查考的,当然也不必过分追究。但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这位王云长得十分可爱,他的祖父王伦与祖母岑氏,更是视若掌上明珠,倍加呵护。每当王伦在书房念书的时候,王云总是陪伴在旁边,一声不吭,非常认真地听着。但渐渐地,王家人对这位小王云又不免担忧起来,他们总觉得这位小王云与其他孩子不同,有点什么不对。因为他一直到五岁了都还不会说话,王家人担心起来,王云会不会是先天聋哑呀?但看他平时的反应,却是聪明伶俐得很,绝不像是先天聋哑的样子。但正因为如此,他的祖父王伦老先生对孙子就愈加关注。
有一天,王云与其他小孩一起在门外嬉戏玩耍,正在这时,有位僧人路过这里。这位僧人个子高大,看上去是宝相庄严。他走到王云跟前,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叹口气说:“多好的一个孩子啊,可惜被点破了呀!”这句话刚好被王伦老先生听到,他心中一惊,若有所悟,随即给王云改了名,将他叫做“守仁”。据说,王云改名叫“守仁”之后,马上就能开口说话了。那么那位僧人说“可惜道破”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依照他祖母岑氏所做的那个美梦,这小孩便是神人踏五彩祥云而遣送下凡的,所谓“天机不可道破”,可你还偏偏取名叫做“云”,岂不是“道破”了“天机”?再有,祥云的“云”(古时写作“雲”)与说话的“云”同音,“云”上面还加那么一个“雨”字头,那还能“云”吗?至于他爷爷给他新取的名字“守仁”,则是有来历的。《论语·卫灵公》载:“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慧,他的智慧是足以使他达到某种境界的,但是如果他不能以“仁”去保守那种境 1
界,那么即使他获得了那种境界,也必定会丧失那种境界。“守仁”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这小孩能以“仁”去保守住他的天赋智慧。守住仁爱之心,也就守住了天赋智慧,以至于仁心充沛,使爱遍满于天下。
毫无疑问,我们今天也同样没有必要去追究王守仁是不是真的更改了名字以后就能说话了,这件事情本身的“真实性”,同样是无从查考的。这件事只不过表明,王阳明小时候与一般小孩有些不一样,五岁以后才能开口说话,如此而已。但不管如何,现在被改名为王守仁的小王云已经能够说话了,这使王家人如释重负,原先的担忧也一扫而空。而王阳明也就在一家老小的关爱之下健康成长,他的独特的聪明颖悟,更赢得了他的祖父王伦老先生的特别欢心。
有那么一天,王伦在书房里念书,王阳明也像往常一样陪伴在旁,但使王伦感到非常惊奇的是,他的孙子竟然能将他先前曾经读过的书背诵出来!王伦问他:你什么时候读的?王阳明说:以前祖父读书的时候,我就暗记在心了,只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会说话罢了。这不仅使王伦称奇,更使他为孙子的超常智慧感到骄傲,他因此也就更加坚定地相信,他的孙子真的是神人送来的非凡人才,对他更是关爱有加。
在王阳明10岁那年,也就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他的父亲王华中了状元,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第二年,王华为了对父亲尽孝道,要将王伦迎请到北京居住,以便可以随时侍奉左右。王伦当然是十分高兴的,他出于多种考虑,决定带王阳明一道北上。他有几点理由:一方面,从家乡余姚至京师,路途遥远,有个聪明伶俐的小孙子在身边,不仅可以增添些旅途劳顿之余的乐趣,而且也可以使他观赏到沿途的山川风光、民情物态,可以扩展他的眼界,增长他的见识;再者,将王阳明带往京师,也能使他们父子团聚,一家三代同居一堂,更可享天伦之乐;第三点,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京师乃繁华之地,人文荟萃,冠盖如云,王阳明在那里不仅可以增加阅历,丰富知识,而且也能够接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
于是,王伦携孙儿王阳明一同前往北京。他们一路北上,一日,行至镇江金山寺,见天色已晚,便做下榻的准备,而王伦在当地的一些老朋友则在金山寺设酒招待。皓月当空,和风习习,放眼远眺,江天一色。酒过三巡,王伦和他的老友们便不免诗兴大发,个个俯首捻须,低声吟哦,却未能成韵。而在这时候,在一旁侍坐的王阳明却随口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大家知道,现在的金山寺位于长江南岸,但在古代,金山却是与江岸分离的一个江中岛屿,它是在清朝中叶之后才渐渐与江岸合为一体的。与浩瀚的长江相比,金山只不过“大如拳”而已,但它却独立于江心,长江好像被它刺破了一般,所以说它“打破维扬水底天”。“维扬”是指扬州,镇江属于古代的扬州地域。“妙高台”在金山的最高之处。酒醉了,登上妙高台,斜靠着悬挂在妙高台上的月亮,吹奏起玉箫,雅韵绵长,以至于洞中的老龙也在美妙的箫声中沉沉睡去,这是一幅何等潇洒的图景!王阳明的这首诗,虽然文字简朴,但却气概非凡,境界宏大,而又意态潇洒。既应了眼前之景,更有奇特想象。无怪乎当时在座的各位老者听闻以后,皆大为惊异,叹为天才。其中有位老者对王阳明说: “少年人真是才思敏捷啊!我等自愧不如。你看啊,金山含月,月影婆娑,山房蔽月,水天空阔。你是否能以 ‘蔽月山房 ’为题,再赋诗一首啊?”大家可能明白了,那位老者对这位11岁少年的敏捷才思有点怀疑,担心他是不是早就写好了的,所以要现场出题考他一番。却不料王阳明听罢,便又随口吟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事物的高低大小的判断,往往取决于人们观察的视角。“山近”而“月远”,便以为山大而月小,这虽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谓“常识”,但却并不符合事物存在的实际状况。如果人们能有 “大如天”的双眼,那么世间万象便都将尽收眼底,人们所见的境界便是无限的,便自然能够突破山大而月小这种常识的局限与谬误,从而获得关于事物的真实状况的了解。王阳明的这首诗,不仅境界高远,而且还表达了他那种非同一般的要突破常识的局限而追求真理的情怀。
然而,这时的王阳明,毕竟才只有11岁,他还没有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第二年,也就是在他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在北京为他请了老师,让他正式开始接受儒家经典的系统训练。在书馆念书期间,王阳明逐渐表现出了他性格中所固有的那种特立独行、豪迈不羁的一面。他似乎并不像其他的学子那样唯师命是从,循规蹈矩,而是时时会做出些出人意表的举动。他有时十分顽皮,善于戏谑,往往在同伴中打打闹闹,讲讲笑话,开开玩笑,也因此而被大家看做是个“没正经”的人;但有些时候,他却又独自一人安静地端坐着,若有所思,心无旁骛,旁若无人。他的父亲王华常常对儿子深怀忧虑,生怕他将来成为一个夸夸其谈、只善于哗众取宠却并无真才实学的人,因此对他的管教就更加严格,往往对他的放浪行为进行责罚。但每当此时,他的爷爷却总会加以回护,因为他坚定地相信,他的孙子原本就与一般儿童不同,是聪慧异常而又胸怀奇志的,将来必定能够成为大器。
有一次在书馆里,王阳明很认真地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也很认真地回答说:“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能像你父亲那样,登第做状元。”王阳明想了想,怀疑地说:“登第做状元,恐怕不能算是头等大事。”老师问:“那么你说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王阳明若有所思,认真地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能算得是头等大事。”这句话刚好被他的父亲王华听到了,就笑着说:“凭你那德性,还想做圣贤呀!”
“读书做圣贤”这句话出于一个12岁的少年之口,在大人们听起来,自然不免会产生一些滑稽的感觉。所谓“圣贤”,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理想人格。如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这样的人物,才能被称为“圣贤”。他们不仅是人格的典范,是文化理想的集中体现者,而且还是能够以他们的崇高道德,为天下人民带来福祉的人。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要
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尽管12岁的王阳明也许并不真正了解“圣贤”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但“读书做圣贤”却是他确立崇高志向的开端。虽然此时他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但“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这一提问,却已经清楚地表明,少年王阳明已经在思考人生的目的与意义这一重大问题了。在他以后的生活经历当中,这一问题仍然会时时地浮现出来,他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用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对这一问题做出他自己的回答。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王阳明的确算是个“神奇的少年”。通常情况下,小孩只在母亲肚子里待10个月,他却一直待了14个月;通常小孩一两岁总会说话了,他却直到五岁还不会说话;他特别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11岁时作的那首“山近月远觉月小”的诗,就是他善于观察事物的体会;还有,他非常善于独立思考,不能算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做事总是与众不同,另搞一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这样的提问,虽然听起来是很幼稚的,但却是他独立思考的开始。
但是另一方面,他的童年其实也与大多数孩子一样,贪玩,淘气,有些调皮捣蛋。史书上说他“善谑”,就是说他爱开玩笑,爱讲笑话,说话做事没个正经;说他“豪迈不羁”,其实就是说他不受拘束,不守规矩,做事往往出乎常人的意料。在日常生活之中,他既有父亲的严格管教,又有祖父祖母的疼爱庇护。但比较而言,他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好的。他出生于一个诗书人家,爷爷是爱读书的乡绅,父亲是状元,日常所见,无非诗书,没有打扑克、搓麻将的,他是在书香的熏陶之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小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祖孙俩相互嬉戏,一起读书,那是一种多么动人、多么美好的情景!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在一个家庭之中,父母亲永远是孩子最早的教师。在王阳明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父对他的宽容与疼爱,实际上恰好在他父亲对他的严格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的作用,使他的性格能够得到自由发展。这种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对王阳明日后的成就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到了成年之后,他还发表过关于如何对小孩子进行教育的观点,他说: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传习录(中)》)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从小孩子自然的性情来说,一般都是喜欢玩耍嬉戏而害怕受到约束的。就好比草木刚刚发出嫩芽,给它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嫩芽有一个自由舒发的空间,那么就能够枝叶繁茂;如果给嫩芽压上石块,使它不能舒发,那么自然也就长不成树木了。所以,如果要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就必须随顺他的性情,善加引导,激发起他对于知识的兴趣,使小孩子产生好学的心,使他“中心喜悦”,这样他就能够天天向上,那就好比嫩芽及时获得了阳光雨露的滋润,能够自然生长成材一样。如若过分管束,压抑小孩子的自然性情,那就好比是嫩芽遭受了冰雪灾害,自然也就毫无生意了。
节选自《传奇王阳明》
这段话可是王阳明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小孩子的教育仍然有发人深省的作用。我们今天作父母亲的人,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求成心切,也就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当做小孩子的意志,不让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让他有玩耍嬉戏的机会,今天要他弹琴,明天要他画画,后天要他参加奥数比赛。久而久之,小孩子恐怕也只有“生意萧索,日就枯槁”了。所以与其对小孩子严加管束,不如让他有表现自己性情的机会;与其让小孩子学这学那,不如让他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要培养起小孩子好学的心,不如父母亲自己好学,形成一种良好的知识氛围。在一个扑克、麻将不断的家庭当中,要激发起小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并让他自觉地好学,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8、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王阳明感悟】推荐阅读:
《传奇王阳明》读后感05-30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01-05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1000字07-02
王阳明的心学心得体会07-03
感悟新年感悟人生05-28
感悟周易感悟人生10-19
爱情人生感悟,男人经典爱情感悟02-05
[PK赛] 关于感悟的作文:感悟幸福06-15
话经典人生感悟_人生感悟10-14
感悟人生的经典句子:贡献与给予的感悟句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