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精选8篇)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1

一、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2011年1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就“三北”地区供热企业(以下称供热企业)继续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做出明确:自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以下称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自2011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税[2011]118号基本上延续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1号)的有关规定,部分供热企业在执行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时出现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产品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71号),明确自2009年1月1日开始,供热企业所需主要原料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3%调高至17%,而销售暖气的增值税税率为13%。按照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供热企业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免征增值税,但是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税率的不同,加之销售热价一般执行政府定价,向居民供热的售价偏低,部分供热企业享受免税反而使进项税转出大于免缴的销项税,导致多缴纳税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供热企业,尤其是热电联产的企业,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测算。

就热电联产企业是享受还是放弃增值税免税政策做出判断时,需要比较向居民供热的销项税额和免税项目的进项税额的大小。首先,需确定向居民供热的销售额,按照财税[2011]118号文件的规定,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计算当月免征增值税的采暖费收入时,应当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免税收入比例,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当月全部采暖费收入×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免税收入比例,计算出向居民供热的采暖费收入。

其次,确定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对于热电联产企业,一般无法判断所购进的煤炭哪些用于发电,哪些用于供热,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还有另外一种计算向居民供热所发生的进项税额的方法,由于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将不同热值的煤炭换算成标煤,也可以计算出一单位的热力,耗用多少标煤,利用热力产品经营企业提供的向居民供热量,计算出耗用多少标煤,进而计算出向居民供热发生的进项税额。至于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更准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税务机关的要求来确定。

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对其进行比较,如果供热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则争取免税较划算;反过来,放弃免税权合适,做出上述判断还需要考虑未来几年企业经营及税金上可能的变化。需要提醒的是,按照税收政策的规定,放弃免税权要进行申请,并且一经放弃36个月不得重新申请。目前有些地方的掌握是,如果是新办企业,一直没有享受此免税政策,则可以从开业后不申请享受优惠政策,也就不需要去申请放弃免税权了。2.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如经过测算,决定享受向居民供热的增值税免税政策,还存在着如何享受增值税免税政策的问题,根据政策规定,生产企业免税收入的比例应根据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实际从居民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该经营企业采暖费总收入的比例确定。但是,这个免税收入比例的确定,部分地区还需要税务机关先行认可,才可以进行免税,这就存在着时间差异,生产企业不能在当期进行直接享受免税。于是,有的地方执行的是供热企业当期居民供暖可以按照免税进行,但生产企业要先进行纳税,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在整个供暖期结束以后,再核定经营企业的居民供暖比例,反馈到生产企业,再进行退税。

此种操作虽然是按照当地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的,但存在着一定风险,因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免征增值税货物专用发票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5]780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免税货物,一律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免税粮食除外)。如违反规定开具专用发票的,则对其开具的销售额依照增值税适用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并按照《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另外,对于享受增值税免税优惠的,相对应的城建税及附加费也不需要计算缴纳,由于增值税归国税管,城建税及附加费归地税管,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根据当地税务机关要求,采取增值税先征后退的,相对应缴纳的城建税及附加费能否退还,还需要积极与当地主管地税局沟通。

二、热力产品生产企业能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直接向居民供热,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国家级政策规定的不是很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17号),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供热企业包括专业供热企业、兼营供热企业、单位自供热及为小区居民供热的物业公司等,不包括从事热力生产但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企业。

财税[2009]11号和财税[2011]118号文件则是这样规定的,向居民供热而收取采暖费的供热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既向居民供热,又向单位供热或者兼营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供热企业,按其向居民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所称供热企业,是指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和热力产品经营企业。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上述文件,对于通过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是否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在措辞上比较模糊,各地执行时有着不同的理解,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要求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不能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部分地区的税务机关则认为可以享受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政策。有的地方下发了具体政策,比如北京市,《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京财税[2009]682号)第三条规定:对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生产企业,应由热力产品的经营企业为其出具书面材料确认向居民供热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第四条规定:供热企业在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期内可按上一免税比例自行计算本免缴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款。也可先暂按上一免税比例计算本免缴税款,于本终了后30日内,按本免税比例重新计算免缴税款,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对已缴税款多退少补。不直接向居民供热的热力产品生产企业,是否享受为居民供热所使用的厂房及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政策,在国家级政策尚不明确,各地税务机关存在不同理解的情形下,建议相关企业与主管税务机关做好沟通,积极争取。

三、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处理问题

供热企业向用热单位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又称入网费,流转税应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应开具何种发票?因一次性收取金额较大,且与此相对应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入网工程转资后形成)计提的折旧,在企业所得税上,一次性收取的入网费是否可以分期确认收入?下面我们针对这些疑问来进行讨论。

1.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涉及的流转税及发票开具问题

大多供热企业对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缴纳增值税还是缴纳营业税存在疑问:早在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燃气企业收取的管道煤气初装费,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05号),文件规定: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是用于管道煤气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在报装环节一次性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根据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对管道煤气集资费(初装费),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收取的初装费应按照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

而在2003年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一条规定:关于征收范围问题

(一)燃气公司和生产、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在销售货物或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时,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集资费(包括管道煤气集资款〈初装费〉)、手续费、代收款等,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按该政策理解,代有关部门向购买方收取的初装费,属于增值税价外收费,应征收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不征收营业税。

根据上述政策,部分供热企业感到无所适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到底是应开具增值税发票还是应营业税发票,无法做出判断。鉴于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5]165号),第八条规定:对从事公用事业的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是否征收增值税问题

对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

根据财税[2005]165号文件,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供热企业向购买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有直接关系的,征收增值税;凡与货物的销售数量无直接关系的,不征收增值税。一般供热企业与客户要签订供热合同,如合同约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有直接关系的,应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增值税发票;与供热期内供热量无直接关系的,应按“建筑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开具发票。供热企业当地物价局会规定供热单价,一般居民采暖热价采取政府定价,其他热价采取政府指导价,取暖费可以按建筑面积、使用面积、供暖时间、供暖量等因素计算,对供热企业来讲,较难判断所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是否与销售数量有关,对于新区开发,由开发建设单位投资配套建设供热设施,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是向开发建设单位收取;对于旧区住宅补建供热设施的,室内设施初装费全部由受益住户负担,其外管网建设费一般也是由收益住户承担。多数供热企业签订的供热合同所规定的供热量往往与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无直接的关联,应按“建筑业”税目计算缴纳营业税。2.一次性收到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应该一次性确认收入还是分期确认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现行税收法规文件,没有明确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进行定性,一般认为供热管网建设费属于向客户收取的供热管道的安装费,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的实现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时,相应入网工程一般已经完工,据此判断,收取的入网费收入应全额确认为应纳税收入。

上述判断的依据为:《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的下列生产经营业务可以分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二)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

又根据国税函[2008]875号文件第二条规定:安装费。应根据安装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安装工作是商品销售附带条件的,安装费在确认商品销售实现时确认收入。

供热企业收取供热管网建设费,但所建设的供热管网属于供热企业的资产,又与普通意义上的收取安装费有不同之处。因此,各地就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纳税问题在理解上有所不同。比如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吉林省地方税务局认为供热企业收取的该收入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应当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提前收取或者未约定日期的在实际收款日确认收入,其政策摘录如下:《吉林省地方税务局吉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供热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地税发[2008]137号)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供热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入网费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使用人应付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使用人提前付款或者未约定付款日期的,以实际收到一次性入网费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河北省地税局的要求则是供热企业可以在取得收入的3年内均匀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摘录如下:《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冀地税发[2009]48号)第三条规定:关于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的税务处理问题 对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而向相关单位缴纳的电力增容费、供热管网建设费、集中供热初装费,应作为其他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期限不得低于3年。相关单位收取的上述费用,应计入收入总额,在3年内均匀计入其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综上所述,由于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进行税务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将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理解为安装费,按安装进度确认收入,仅是依据现行政策的一般性理解。当地主管税务局对供热企业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出台针对性政策的,相关企业可以依其规定进行税务处理;当地主管税务局没有出台针对性政策的,建议相关企业就上述理解与主管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以期获得操作指导。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针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总局政策尚不明确。在会计处理上,《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企业收取的一次性入网费会计处理的规定>的通知》(财会字[2003]16号)对供热企业一次性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处理有明确的规定,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当计入递延收益,与客户签订合同的,在合同约定的服务期限内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但能合理确定服务期的,按该期限分摊确认收入;合同未约定服务期限,也无法对服务期限做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相关具体规定如下:财会字[2003]16号规定:

(一)企业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和合同约定在取得入网费收入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金额应按合理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确认为收入。确认收入时,应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如果企业在提供服务的期间内终止提供服务或是将该公共服务设施对外转让的,应将“递延收益”科目的余额全部确认为终止服务或转让当期的收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

(二)企业应按以下原则确定对已记入“递延收益”科目的入网费适用的分摊期限:

a、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应按合同中规定的期限分摊。

b、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提供服务的期限,但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客户的实际情况,能够合理确定服务期限的,应在该期限内分摊。

c、企业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未来应提供服务的期限,也无法对提供服务期限作出合理估计的,则应按不低于10年的期限分摊。

从税收的角度,除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的地区外,供热企业应就其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加强与主管税务局的沟通,寻求指导。从会计处理的角度,财会字[2003]16号文件是2003年发布的,之后财政部并未将该政策作废,对于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供热企业,因收入准则所规定的是一些大的核算原则,对收取的供热管网建设费如何确认收入,规定的没有那么具体,企业可继续参考财会字[2003]16号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根据《企业所得税税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可以引申出,对一些经济业务税法未做规定的,可以参考现行有效的会计规定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争取不再进行调整。

四、自产暖气或外购暖气用于职工福利涉税问题

一般的供热企业所在区域比较偏远,厂区和生活区大多建在一起,存在着向家属区无偿供暖的情况。该问题属于热电企业常见问题,而且基本上属于税务局税务检查时的必查问题。即涉及增值税,又涉及企业所得税,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涉及增值税 对于自产产品用于福利部门则是视同销售,而外购货物用于福利部门则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热力产品生产企业将自产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五款所规定的“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应当视同销售,按其最近时期热力产品平均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缴纳13%的增值税。但在向居民供热的免税期间内,与之相应的购进货物或劳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作转出处理。

热力产品经营企业,因暖气是外购的,将外购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则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第一款所规定的“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就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2.涉及企业所得税

供热企业将自产或外购的暖气向本企业职工供暖,属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文第二条规定的“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其中的第三款所规定的“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应作视同销售处理。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2

一、破产、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重组的关系

(一)破产和破产清算

破产是指对丧失清偿能力的债务人,经法院审理并在法院监督之下,强制清算其全部财产,公平清偿全体债权人的法律制度。从狭义上理解,破产一般是指对债务人的破产清算程序,但从广义上理解,破产不仅包括破产清算制度,而且包括以挽救债务人、避免其破产为主要目的的破产重整、和解等法律制度。

具体到破产清算问题,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对企业破产清算有明确的规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的规定,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在不再持续经营,发生结束自身业务、处置资产、偿还债务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剩余财产等经济行为时,对清算所得、清算所得税、股息分配等事项的处理。此时,企业应按照破产清算程序,注销税务登记,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的顺序清偿,并依法进行税收清算。

(二)破产重整和重组

破产重整是《企业破产法》中的概念,税法中则只有破产重组的概念。

破产重整是指已经或可能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与价值的企业,通过对各方利害关系人进行利益协调,借助法律强制进行股权、经营、资产重组与债务清理,以避免破产、使企业获得重生的法律制度。

而税法中对破产重组的规定体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中,该文件对企业重组的规定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以外发生的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为企业重组。

由此可见,当企业经营具备破产重整的基本条件时,可以将企业重组六种形式,作为破产保护或者破产重整的主要手段。

二、税收债权的申报、确认和处理

(一)税收债权的申报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不必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列出清单并予以公示。债权人未依照本法规定申报债权的,不得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由此可见,税收债权并不属于“不必申报”的债权行列,其必须经过申报,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五十条也规定,纳税人有解散、撤销、破产情形的,在清算前应当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未结清税款的,由其主管税务机关参加清算。也就是说,当企业发生破产情形时,应主动向其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且申报时间限定在清算之前;之后再由税务机关根据该企业的税收债权情况,向法院申报债权。

(二)税收债权的确认

按理来说,凡是企业破产清算前、清算中所发生的应交未交税款,都是税收债权。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企业破产清算前发生的未结清税款和在企业破产清算中发生的税款,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是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中,为完成破产程序,而发生的纳税义务,其应纳税款属于《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一条所规定的,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即破产费用。而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四十三条中规定,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因此,在企业破产清算中发生的税费问题,应当是优先于共益债务受偿的。同时需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税费,不包括企业所得税,因为企业所得税是根据企业经营期间的所得进行计算的,并非单项计算,所以在财税[2009]6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将整个清算期作为一个独立的纳税年度计算清算所得。

另外,在确定税收债权的时候,还要注意税收罚款、滞纳金的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一条的规定,行政、司法机关对破产企业的罚款、罚金以及其他有关费用和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未支付应付款项的滞纳金不属于破产债权。同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优先权包括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1084号)的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立法精神,税款滞纳金与罚款两者在征收和缴纳时顺序不同,税款滞纳金在征缴时视同税款管理,税收强制执行、出境清税、税款追征、复议前置条件等相关条款都明确规定滞纳金随税款同时缴纳。税收优先权等情形也适用这一法律精神,《税收征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税收优先权执行时包括税款及其滞纳金。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是在企业破产清算前发生的税收滞纳金,应当作为税收债权一并申报;如果是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发生的,则作为除斥债权。税收罚款也是作为除斥债权,而非破产债权。而所谓的除斥债权是指因特定原因被排斥于破产程序外,不得作为破产债权从破产财产中受偿的债权。

(三)税收债权的处理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纳税人欠缴税款,同时又被行政机关决定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税收优先于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又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3)普通破产债权。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由此,在税收债权处理的过程中,直接根据上述两个条文规定的处理顺序进行即可。

三、企业破产清算中的所得税处理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法清理债务。这里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涉及作为法人的企业本身的税务处理,以及作为企业股东的投资人的税务处理问题。

(一)破产企业的所得税处理

对于破产企业自身的所得税处理问题,财税[2009]60号文明确规定,企业清算的所得税处理包括以下内容:(1)全部资产均应按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2)确认债权清理、债务清偿的所得或损失;(3)改变持续经营核算原则,对预提或待摊性质的费用进行处理;(4)依法弥补亏损,确定清算所得;(5)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6)确定可向股东分配的剩余财产、应付股息等。

而在确定清算所得方面则规定,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加上债务清偿损益等后的余额,为清算所得。

(二)投资人的所得税处理

由于企业破产清算的前提是,企业已经无法持续经营,投资人对企业的投资基本上是无法全部收回,存在一定的投资损失。因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规定,被投资方依法宣告破产的,投资方企业的股权投资减除可收回金额后确认的无法收回的股权投资,可以作为股权投资损失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股权投资损失应依据相关规定,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包括:(1)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2)被投资企业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文件;(4)政府有关部门对被投资单位的行政处理决定文件;(5)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6)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7)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8)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当破产企业全部资产的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减除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结清清算所得税、以前年度欠税等税款,清偿企业债务,按规定计算可以向所有者分配的剩余资产。被清算企业的股东分得的剩余资产的金额,其中相当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按该股东所占股份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剩余资产减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额,超过或低于股东投资成本的部分,应确认为股东的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被清算企业的股东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资产应按可变现价值或实际交易价格确定计税基础。

四、企业破产清算中的其他税处理

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若管理人对企业破产财产采用转卖抵债的方式,那么被转让的破产财产虽然是对企业全部资产的变价转让,但它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不同。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是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行为,其转让价格不仅仅是由资产价值决定的,与企业销售货物、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完全不同。根据国税函[2002]165号、国税函[2002]420号的规定,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不应征收营业税。转让企业全部产权涉及的应税货物的转让,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3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发票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我国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而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票作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着手点,开具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发票对于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在实际的税务风险控制当中在发票的开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税务管理不能够顺利进行。因此,加强企业发票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一、企业税务风险控制

所谓的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的涉税行为没有按照相应的税收政策法规的规定进行,从而给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其具体表现为在涉税行为中的一部分不确定因素,如因为少纳税为出现的罚款、补税等现象;亦或是因为缺少优惠政策,在纳税之时多缴纳了税款等,这就导致企业在运行中需要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税务风险控制。税务风险控制能够帮助企业防范涉水风险,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化的价值。

二、发票的作用

1.最基本的会计原始凭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当中,促进了发票的广泛使用,并且发票本身具备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即时性等相关的特征,因此,这就出现了相关部门在对企业财务税收状况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当中,往往都会把发票作为一种原始的凭证的现象。

2.进行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工具

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行为时,都会借助发票对所进行经济行为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中包含了经济行为发生的时间以及交易的金额等,可以说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发票已经成为了记录经济行为的重要载体,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

3.进行控税征税的重要依据

由于企业在开展经济业务过程中,都会使用发票对所进行的经济行为进行记录,这就使得税务机关能够通过对发票所记录的信息,掌握企业商品或者劳务等经济行为中的交易状况以及税款发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能够对企业的税源进行控制,为税款的征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三、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常见的发票问题

1.收款与盖章单位不统一

在发票开具过程中,部分发票还存在收款单位与盖章单位不统一的现象,是一种不合规的发票,不符合发票管理的相关规定,虽然有部分收款单位与盖章单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然而,这种类型的发票不会得到相关税务机关的认可,一旦被税务机关稽查发现,就会导致企业所要缴纳的税款金额调整,加大企业的缴费负担,使得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2.套号发票

套号发票是在发票日常开具当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假发票现象,套号发票会对于企业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影响,虚增企业的收入以及费用,营造出一种盈余虚假的现象,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到发票之时,需要刮开密码并上网查询,表明这不是第一次进行查询。根据相关的税法规定,套号发票不能够在税前进行扣除,因此,企业收到发票后,上网进行查询发票是否套号是十分必要的。

3.国地税发票辨别混乱

企业在取得发票时,并不能够立刻就作进行费用列支,往往需要对发票种类进行辨别,查看所取得的发票是属于国税发票还是属于地税发票,而且还应当辨别发票是否与企业所提供的业务类型相适应。这也是一种是辨别发票是否真实最简便的方法,一般企业的财务人员都能够凭借着自身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判断。

四、加强发票管理的对策

1.制定规范的发票管理制度

发票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想加强发票管理的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制定规范的发票管理制度[3]。这就要求企业需要根据国家发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并且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并与相关的经济行为相适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票管理制度规范,对于发票的领购、开具、取得以及保管等环节作出相应的明确规定,从而加强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提高对财务的监管力度。

2.提高对发票真实性合法性的重视

企业在加强发票管理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制定相关的发票管理制度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提高对发票真实性、合法性的重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当中正确使用各地区国税以及地税等官网上的发票真伪性查询系统,确保发票的合法性,并且还应当在接收发票的过程当中,要求报销人员提供与发票相符合交易经济行为的依据,确保发票的真实性。

3.加强发票开具的管理

企业在对外开具发票时,需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行为为依据,禁止为他人或者自己开具与实际经济行为不相符合的发票。同时,在发票开具过程当中,还应当保证项目的填写真实完整,并在发票上加盖专用章,提高发票开具的规范性。

4.做好网购的发票管理工作

目前网络经济发达,有些中小企业为了贪图便宜直接从网上采购商品,在此过程中蕴含了很大的发票涉税风险,一些不良网商直接拿来路不正的发票给采购者,虽然也能通过税务系统认证,但是由于源头不正,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隐患,近年来频发的“黄金税票案”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寻找线下的规范供应商,在进行网购的过程当中,需要看清网页上销售公司名称是否与开票单位一致,并截屏留作依据,以便万一将来遭遇税务稽查可以作为旁证减轻处罚。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风险管控制越来越重要,发票作为影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实际税务风险控制过程当中,需要及时发现发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范,加强对发票管理的力度,提高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力度,确保企业平稳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孙健夫,杨剑.地税发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6):3-8.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4

常见问题及解答

20161207更新

一、税收实名制管理的办税人员哪些?

答:办税人员包括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业主)、财务负责人、办税员、税务代理人和经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业主)授权的其他人员。对涉及办理发票种类核定与调整、发票领用、发票代开等发票业务的纳税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业主)需实名登记。例如A企业需购买发票,法定代表人无论是否到分局领用发票,该法定代表人均应实名登记。

二、办税人员实名登记主要包括什么步骤?

答:办税人员实名登记包括办税人员实名认证与申请企业授权。基本步骤为个人用户注册->个人实名认证->绑定企业。

三、用户注册时,为什么会提示“该手机号码已注册”?

答:用户注册时,系统会对手机号码的唯一性进行校验。该提示表明该手机号码已经被使用注册了电子税务局的用户。工作平台的“电子税务局用户管理”、“用户注册信息查询”提供了通过手机号码或用户名等条件查询用户注册相关信息的功能。税务人员可通过该功能协助办税人员找回已注册的电子税务局用户。

四、忘记了电子税务局的登录密码,怎么办? 答:可通过登录界面的“找回密码”,用户输入用户名、手机号码后,重新设置电子税务局的登录密码。

五、登录广东省电子税务局时提示“用户不存在”,但办税人员表示已经是通过手机成功注册用户,怎么办?

答:由于办税人员在注册用户时,录入的用户名可能会存在某些肉眼无法清晰分辨的字符,例如大写的“i”显示为“I”,小写的“L”显示为“l”,还有一些繁体字和简体字难以区分的情形存在,造成在重新登录的时候找不到用户。这时税务人员可通过工作平台的“用户注册信息查询”功能以手机号码为条件帮办税人员找回注册时录入的用户名,把查询结果复制出来放大显示。

六、办税人员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实名认证? 答:办税人员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办理身份信息采集:

(一)可登录广东省国家税务局门户网站的首页,点击电子税务局链接,登录广东省电子税务局办理;

(二)通过广东国税APP办理;

(三)前往主管国税机关办理。

七、为什么只有使用居民身份证实名认证的办税人员才能在广东省电子税务局上自助认证?

答:由于实名认证时需调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数据进行比对,该中心未能提供除居民身份证以外的身份信息,其他证件类型的办税人员,请本人 携带身份证明原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前台实名认证。完成前台实名认证后,需实名制绑定已注册的用户名。用户名登陆后,进入【用户信息管理】—【账户信息】界面,点击【实名制绑定】,输入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通过前台实名认证时登记的手机号(不用输入手机号码,验证码自动发送至预留的手机号码中)获取验证码,点击【绑定】即可。绑定成功后进入【账户设置】—【纳税人授权申请】—【申请授权】,输入“企业社会信用代码/纳税人识别号”进行企业信息绑定。

八、临时身份证是否也可以进行实名认证?

答:可以,具体操作参考居民身份证类型,但在工作平台上无法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读取信息。

九、实名认证录入身份证号码后提交或做人像比对时提示“公安照片检测不到人脸”,怎么解决?

答: 从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读取到的数据中照片项缺失或无法识别,需与身份认证中心联系。如果有配备身份证读卡器,建议优先采用读卡方式采集。

十、工作平台实名认证的手工录入方式,录入身份证号码后提示“系统无法从身份认证中心获取您的相关信息”,怎么办?

答:如果有配备身份证读卡器,建议优先采用读卡方式采集。否则按以下步骤处理:

1、首先确认身份证号码录入是否正确;

2、和办税人员确认是否最近有进行 户籍地的变更、是否已到现在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进行落地登记?

3、与公安部门或身份认证中心联系,对身份信息补充完整或者通过运维平台上报,由省局统一联系。

十一、办税人员在广东省电子税务局网页版或者手机APP完成实名认证,但重新登录依旧提示未实名认证,怎么办?

答:由于系统、服务器拥堵,内、外网间访问不顺畅等原因,在存储过程中出错,会造成用户信息和实名信息未能成功关联。请在工作平台“认证结果查询”确认是否已经实名认证成功,如是,请办税人员登录电子税务局http://gs.etax-gd.gov.cn/的“用户信息管理-账户信息-实名制绑定”中操作,把实名信息与用户关联起来。

十二、使用广东省电子税务局过程中,发送手机验证码时提示“您超过最大发送短信次数,请明天再试”?

答:每个手机号码验证码发送的次数限制为每天10次,请在第二天再进行操作。

十三、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与纳税人绑定时提示“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与申请企业在金三系统纳税人登记中的对应身份信息不匹配!”

答: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在电子税务局操作“纳税人授权申请”申请授权时,只有申请人的身份信息与金三系统纳税人登记信息中对应身份的“姓名”、“证件类型”、“证件号码”三者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成功绑定。出现该提示时,需核对金三系统的登记信息,如登记时误填写或误录入、更换法定代表人或财务负 责人后未在国税办理变更手续等,请企业携带相关资料到国税进行税务登记变更,待系统资料更新后再办理。特别要注意的是,金三系统对输入的空格等肉眼看不到的特殊字符,在存储过程中未做处理,也会造成显示的登记信息一致但实际绑定中提示不一致的问题。

十四、办税员与纳税人绑定时系统提示“对应身份信息不匹配,需经管理员进行审核”。

答:办税员在电子税务局操作“纳税人授权申请”时,系统提示“当前用户的证件号码信息与申请企业在金三系统纳税人登记信息中的对应身份的证件号码不匹配,需经管理员进行审核!”该情况表示申请人员还不是金三系统对应企业登记的办税员,可采取以下方法之一:

1、携带相关资料到国地税进行税务登记变更,待系统资料更新后再办理;

2、携带信息采集表、授权委托书到国税机关办税服务厅新增办税员身份;

3、由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管理员在电子税务局进行授权。

十五、办税人员已在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完成实名认证和纳税人绑定,想使用电子税务局,该如何操作?

答:需要使用电子税务局的(网址: http://gs.etax-gd.gov.cn),注册用户后,需要完成【实名制绑定】和【纳税人授权申请】操作,具体步骤如下:登录后,点击右上方用户名,进入用户管理界面,点击【账户信息】→【实名制绑定】→选择证件类型,填写证件号码,验证手机号码,完成绑定。注意,此处的手机号码是在税务机关实名采集时预留的手机号码。

十六、在实名绑定时,部分纳税人因长期未更新维护其税登信息,办税人员在办理税务登记时使用的是一代身份证(15位),实名认证时已经更换为二代身份证(18位),因身证份号码不一致,导致实名绑定不能通过。该情形如何处理?

答:在实名绑定时,如果确认该办税人员名字相同,仅仅是由于一代身份证由15位升级为二代身份证18位的情形,则可以先由税务机关对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信息进行变更,并告知纳税人及时到商事登记机关做变更。除了以上情形外,应由企业先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

十七、一个人同时登记为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办税员,是否需要绑定三次?

答:有多重身份的,按照: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办税员,按优先顺序就高绑定一个身份即可。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同时具有管理权限、办税权限。办税员只获得办税权限。已多重绑定的,不会影响使用。

十八、三证合一纳税人,用什么税号绑定?

答:完成三证合一纳税人在绑定企业时优先录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若录入后无相关资料的,可以尝试使用旧税号(原纳税人识别号)绑定。

十九、纳税人绑定时,提示“未查询到纳税人信息”怎么办? 答:请按以下步骤逐一排查: 1.请确认是否是在网址http://gs.etax-gd.gov.cn/下进行的操作; 2.请检查输入的内容是否有误;

3.该纳税人是否是新办纳税人,如是,需等数据同步后再进行操作; 4.如输入的是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请尝试使用旧的纳税人识别号再次申请; 5.请在工作平台的“无法使用电子税务局纳税人查询”、“停用电子税务局纳税人查询”功能查询具体的原因,按照查询出来的原因对应处理。

二十、办税人员进行纳税人绑定后,重新登录后页面显示的纳税人名称为什么会变为“null”?

答:该绑定的纳税人属于单管户,没获取到国税纳税人姓名,正在优化中。

二十一、广东省电子税务局上如何实现税务代理?

答:

1、首先税务代理机构须有税务代理资格,可通过“事项办理-通用-税务代理企业资格备案”申请;

2、税务人员在工作平台上“文书预审-事项受理”中审核通过;

3、税务代理机构的员工实名认证并向税务代理机构申请“涉税服务组织员工”身份;

4、被代理机构和代理机构需有电子税务局管理权限的用户,才能实现以下操作;

5、代理机构向被代理机构发起税务代理申请(用户管理—>税务代理机构管理—>税务代理申请—>申请)。

6、被代理机构同意代理机构申请(用户管理—>纳税人授权管理—>税务代理管理)。

7、代理机构向被代理机构分配具体中介工作人员(用户管理—>税务代理结构管理—>代理人员管理)。

二十二、居民身份证上显示“姓名”中有生僻字,如何实名认证并绑定? 答:直接使用身份读卡器读取身份证的身份信息,按照“实名认证”的流程操作,保存成功后,通过电子税务局工作平台“认证结果查询”中的“更新”或在金三系统中变更纳税人登记信息,修改该办税人员的姓名,保持两套系统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后,可进行纳税人绑定操作。

二十三、使用广东省电子税务局时,系统提示成功发送验证码,但用户的手机一直未能接收到验证码,为什么?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5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发票问题

问题:发票无小事,无论是“股改”过程中发现不合规发票入账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在挂牌后出现的发票问题,都有可能招致“行政处罚”甚至是“刑事处罚”。

对策:加强公司内部发票的规范性管理,尤其在开具、接收过程中,严格按照发票管理的程序,重点审核“账”、“票”的一致性。

(二)个人股东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问题:“股改”过程中,个人股东将累积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未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策:按照税法规定,该情形下应视同进行利润分配,需要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问题:个人股东以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入股,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且已经按照一定年限对无形资产进行了摊销。

对策:根据《关于个人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41号文),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属于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同时发生。对个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的所得,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依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应按评估后的公允价值确认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非货币性资产转让收入减除该资产原值及合理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关联交易定价不合理

问题:部分企业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税负差”转移利润,实现降低税负的目的;

对策:关联交易应按照《企业所得税》以及《特别纳税调整》的规定,提交留存相关资料,以证明定价的合理性。

(五)特殊性税务处理未进行备案

问题:企业在进行重组中,适用了特殊性的税务处理,却没有按照规定到主管机关进行备案。

对策:选择特殊税务处理应按《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第11条规定备案;如企业重组各方需要税务机关确认,可以选择由重组主导方可向税务机关申请,层报省级税务机关确认;

(六)整体改制中的契税、营业税、土增税问题

问题:企业在整体改制中,涉及到大量资产的转让行为,没有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相应的契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

对策:依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根据《关于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5号),符合条件的四种情况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七)消除同业竞争,未进行税务注销

问题:企业挂牌新三板前,为了消除同业竞争问题,对部分项目公司进行了注销,却没有进行税务注销。

对策:企业应该按照规定,及时进行税务注销,进而进行工商注销,从法律上消灭主体资格。

(八)税收迁移问题

问题:企业为了享受区域性的税收优惠,实施了税收迁移,但是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实际办公地址、税务登记证存在不一致的情形。

对策:企业应该尽快按照工商、税务部门的要求,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的一致性。

(九)税务优惠资格存疑

问题:企业取得税收优惠资格(如高新技术企业等)后,管理不规范,没有按规定提交相应的备案等材料。

对策:挂牌前,企业已经取得的税收优惠资格,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等,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文件的要求,获得相应的批准,进行备案,以保证税收优惠资格的有效性。

(十)存在欠税问题

问题:挂牌前,公司存在欠缴税款行为。

对策:及时申报缴纳税款是企业的应尽义务,如果企业因为特定的原因不能及时缴纳税款,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延期缴纳税款,否则,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制裁,并会成为挂牌新三板的障碍。

(十一)存在补税行为

问题:部分企业挂牌前为了提高的账面利润,调增利润,从而补交税款,还有因为会计差错补交税款。

对策:企业挂牌前补交大量税款,需要有合理的说明,否则会构成挂牌新三板的障碍因素。而对于因会计差错,不交少量的税款,一般不会影响新三板挂牌。

(十二)存在逃税行为

问题:公司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存在偷逃税的行为。

对策:具有主观故意的偷逃税行为,会构成“新三板”审核中的实质性障碍,应避免偷逃税的发生。

(十三)因涉税事项被税务机关处罚

问题:企业因为违法相关税法规定,被税务机关行政处罚。

对策:应判断处罚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具体需要结合主观方面、涉案的金额等作出判断,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税务机关出具证明。

(十四)其他涉嫌税收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问题:因其他涉税事项受到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

对策: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形,作出是否构成重大违法违规的判断,并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税务机关出具证明材料。

(十五)股权代持税务问题

问题:基于特定的原因,公司存在代持股的情形。

对策:在不构成经营障碍的前提下,应做到股权的实名制,如果客观上需要代持股,代持股协议应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代持人应该按照规定依法缴纳税款。

(十六)存在税务争议

问题:公司在挂牌过程中,与税务机关存在税务争议。

对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税收立法层级较低,上位法简单,包容性小,在税收征管中大量部门规章、内部规范性文件在实际发挥作用,由此带来税务机关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另一方面,从实践中看,一些违背税法原理、侵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案例时有发生。如果企业的合法权益确实受到侵害,可以寻求专业税务律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税法分析和有效的沟通化解争议。(十七)股权激励涉税事项不合规

问题:股权激励计划中,没有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或者实施了过于激进的税务筹划方案。

对策:依据目前我国税收政策,股权激励应适用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税目,公司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十八)过于激进的税务筹划方案

问题: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税务筹划方案缺少合理商业目的,过于激进。

对策:税务筹划需要有相应的商业目的,需要有相应的证明材料,否则会按照实质课税的原则,而被纳税调整。

(十九)未进行股权及税务架构设计

问题:投资者由于没有事前进行税务架构的优化,而在投资退出时,缴纳了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20%的个人所得税。

对策:我国为了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鼓励产业转移,国家及省、市、县各层面已经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公司可以事前优化税务架构,以降低经营,尤其是投资退出的税负。

(二十)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未及时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问题:公司个人股东发生的股转转让等行为,没有按照税法的规定及时缴纳个人所得税。

对策:2014年12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国税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并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按照67号文规定,当股权转让协议签订生效后,纳税义务即产生,而无论此时是否已经收到股权转让款。此时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应当在次月15日内向主管机关申报纳税。

(二十一)资本交易的税务风险

问题:股权交易中的历史遗留税务问题,缺少筹划背景下税负成本阻碍交易的进行;没有及时按规定申报纳税;间接股权转让被纳税调整等等。

对策:资本交易涉及金额巨大,隐藏的税务风险众多,从2011年以来,资本交易一直是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指令性”稽查项目,尤其,2015年一季度,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27121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仅增长3.4%。据悉,国家税务总局将于今年5月份发起针对金融行业的税务大检查。具体应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进行重大资本交易前应做税务尽职调查;第二,应事前对交易的架构和方式进行税务筹划;第三,应提高日常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十二)股权转让印花税

问题:企业或个人转让股权未按照要求缴纳印花税。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6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

为落实国务院扶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34号)规定,经商财政部同意,现就落实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包括采取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均可按照规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按20%征收(以下简称减低税率政策),以及财税〔2014〕34号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以下简称减半征税政策)。

二、符合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和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时,可以按照规定自行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无需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但在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应同时将企业从业人员、资产总额情况报税务机关备案。

三、小型微利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查账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且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本采取按实际利润额预缴企业所得税款,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本采取按上应纳税所得额的季度(或月份)平均额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二)定率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且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本预缴企业所得税时,累计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超过10万元的,不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定额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由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相应调整定额后,按照原办法征收。

(三)本新办的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凡累计实际利润额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四、小型微利企业符合享受优惠政策条件,但预缴时未享受的,在汇算清缴时统一计算享受。

小型微利企业在预缴时享受了优惠政策,但汇算清缴时超过规定标准的,应按规定补缴税款。

五、本公告所称的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企业。其中,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9号)第七条的规定执行。

六、小型微利企业2014年及以后申报纳税适用本公告,以前规定与本公告不一致的,按本公告规定执行。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财税〔2009〕69号文件第八条废止。

本公告实施后,未享受减半征税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可以在以后季(月)度应预缴的税款中抵减。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14年4月18日

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公告的解读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3号,以下简称《公告》)。现解读如下:

一、主要背景

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发展,发挥小型微利企业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在前几年对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基础上,4月2日,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决定,扩大减半征税范围,将减半应纳税所得额标准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优惠面。据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34号),明确了优惠政策的规定。为将优惠政策具体落实到位,使纳税人便捷享受优惠政策,同时,利于基层税务机关征管操作,《公告》对一些具体管理操作问题做了明确。

二、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是否需要审批

根据政府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要求,自《公告》发布起,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不再执行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的管理方法,统一改为备案方式。即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在中间可以自行享受优惠政策。终了进行汇算清缴,同时,将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情况说明,报税务机关备案即可。

三、核定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是否可以享受优惠政策

小型微利企业,无论采取查账征收还是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方式,凡符合小型微利企业规定条件的,均可按规定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按20%征收,以及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并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小型微利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如何享受优惠

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以自预缴环节开始享受优惠政策,并在汇算清缴时统一处理。具体如下:

(一)采取查账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如果本采取按实际利润额预缴税款,其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对于按上应纳所得额的季度

(月度)平均额预缴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时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优惠政策。

(二)采取定率征收的小型微利企业,上一纳税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其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不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三)对于新办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累计实际利润额或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可以按照减半征税政策预缴税款;超过10万元的,应停止享受其中的减半征税政策。

五、定额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如何享受优惠

按照《公告》规定,定额征税的小型微利企业同样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考虑到定额征税企业管理的特殊性,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本地情况,自行调整定额后,按照原办法征收,无需再报送资料备案。

六、小型微利企业汇算清缴环节享受优惠政策问题

一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预缴时未享受税收优惠的,税务机关将依据企业的申报情况,结合实际,帮助小型微利企业在汇算清缴时统一计算享受。

二是对于预缴时享受了优惠政策,但终了后超过规定限额的小型微利企业,汇算清缴时统一计算,并按规定补缴税款。

七、关于2014年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衔接问题

《公告》适用于2014年及以后申报缴纳所得税的小型微利企业。由于发文时间和税务机关修改纳税申报软件等问题的原因,很多小型微利企业在文件发布之前预缴2014年所得税时,来不及享受减半征税政策。为此,《公告》规定,小型微利企业预缴企业所得税未能享受减半征税政策的,可以在以后应预缴的税款中抵减。

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问题探究 篇7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都要对其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按照相关税率向税务机关缴纳企业所得税。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原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进的同时, 其《实施条例》也在完善所得税法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尽管如此, 税务筹划仍然是企业合理减少税务成本的有效途径, 也是纳税人惯常采用的一种办法。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政策法规没有明确做出规定的地方, 企业税务成本还是留有很大的筹划空间。值得一提的是, 纳税人的税务筹划过程应当严格按照所得税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政策条文做出规划。

二、针对所得税税务筹划问题的具体分析

基本的税务筹划安排主要是以合理灵活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为主要手段, 除此之外, 这里还对一些归纳出的关键点做出了分析。

第一,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 除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外, 其他企业和组织都要向税务机关按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公司性质的判定, 判断是否成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从而为企业自身降低税收成本。

第二, 按照税法原则确定的收入总额以及符合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各项税金和损失。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每一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与该企业该年度的年末利润并不总是相一致。因为会计与税法的计量依据的不同, 在企业所得税的汇算过程中, 往往需要对企业利润表的结果进行纳税调增和调减。所以企业若以减少收入总额的途径来减少企业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就应对该收入的性质进行进一步分析。例如,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预计销售收入在所得税汇算调整时, 除了要在收入项进行调增还要在成本项进行调减, 若在此时为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而减少房地产企业的预计销售收入, 对于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没有影响的, 从而也不会减少当期的应纳所得税额。再者, 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构成了企业的存货成本, 然而存货的发出和领用计价方法有很多种, 不同的企业对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成本。企业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 辅之以不同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和间接生产成本分配方法, 尽量适当合法地增加企业按照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的成本, 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从而减轻企业的税务成本。

但是对于后进先出法, 税法做出了明确的限定, 不仅是在通货膨胀时容易导致企业虚增利润, 有时企业还利用此方法躲避税务。这里需要多加考虑的还有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安置残疾职工工资的加计扣除, 企业应该按照国家鼓励的方向, 根据税收优惠政策尽可能多的在税前扣除允许扣除的成本。

第三, 所得税的纳税时间。对于企业所得税可以享受减免税的开始日, 税法也有明确规定。原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确定为该企业的获利年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企业通过推迟获利年度来进行避税, 税收征管难度也因此而逐年增大。于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针对这一困境对减免税开始日的规定做出了相关修改。将获利年度改为以第一笔经营业务收入所属的纳税年度作为计算减免税的起始日。这是《企业所得税法》的一项重大修改,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企业避税还可以鼓励企业加快流程运作, 收回投资成本, 并促进流动资金加速运转。

第四, 有关股息红利收入的处理办法。原税法规定:“内资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 低税率企业分配给高税率企业要补税率差。”然而事实上, 股息红利收入就是投资分回利润, 是由税后利润分配的。国家为鼓励高新技术产业, 扶持小型微利企业, 从而在这些领域采用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 减少这类企业的税收成本。然而, 补税率差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这种优惠政策给政府扶持领域带来的利益, 从而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 新的《实施条例》提出了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即投资分回利润不要求再补税率差的规定。

第五, 关于税前扣除的管理。例如, 《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交易所按其交易收取经手费的20%、会员年费的10%提取的证券交易所风险基金, 在各基金净资产不超过10亿元的额度内,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于此相类似的还有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以及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和广告宣传费等期间费用的税前扣除问题, 在按照一定比例扣除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额度限制, 超过额度后的成本费用不予税前扣除。在成本与收入相配比的原则上, 企业应进行相应的计算与筹划, 在获取的利润总额最大化的情况下, 合理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成本。

第六, 关于税法允许事项的选择。例如, 企业内部的个别专项固定资产若是因为产品更新换代或者是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等原因发生严重资产减值损失的, 可以选择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或者加速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当期成本费用。还有一些从事畜牧、养殖类型的企业, 虽然企业本身机构不直接参与牲畜、家禽的养殖生产过程, 但是在采取委托农户饲养的同时承担了采购、管理、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流程中绝大部分的职责、风险与利润, 并定期向农户发放佣金, 所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企业仅仅只是将饲养的过程劳务外包给了农户。这样一种“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 是受到国家政府的鼓励与扶持的, 可以按照税法有关规定, 选择企业所得税的减免税优惠政策。

三、对税务筹划的深层思考

若仅仅是将税收筹划的目的限定为节税, 就容易导致其与避税、偷税的结果混为一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仅是会计中的基本原则, 同样也是税务中的基本原则。税务机关在审核企业是否存在避税安排是也应采用该想原则。对于审核中存在避税安排的企业, 税务机关有权依法对其采取一般反避税调查。常见的避税安排包括以下几种行为:滥用公司组织形式;滥用税收协定;滥用税收优惠;利用避税港进行避税以及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

一项避税安排若具有以下两个特征就可构成避税事实:一是从一项或一系列安排中已经获得了税收利益, 即通过减少企业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收入额或者增加可依法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而导致应纳税所得额的减少, 从而减少了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二是企业获取税收利益为该项安排的主要目的。满足以上两个特征, 就可推断该安排因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已经构成了避税事实。税务安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不仅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也是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 税务风险管理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在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 除了一般反避税管理之外, 特别纳税调整条款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纳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相结合, 最终确立了我国企业所得税缴纳过程中的反避税制度。其中, 转让定价原则是特别纳税条款中的核心原则。在独立交易原则中新增加的成本分摊协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纳税人及其关联企业对转让定价行为的态度。通过加强企业以及其关联企业在转让定价调查中的参与程度, 强制性的增加了协助义务,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企业与审查出的避税安排更合理地结合起来, 从而遏制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转让定价的方式逃避税务。近年来, 跨国公司避税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 此项规定有利于防止跨国集团利用转让定价向国外转移利润, 从而维护我国税收权益。

再者, 在反避税管理中, 独立交易原则也是评估关联企业之间交易往来和经营业务的关键评价指标。在评估过程中, 可采用类似于控制变量法的方法, 在可比水平下将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与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的交易成交价格和最终利润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综合分析。若是比较结果出现了较大的数据差异, 则表明关联企业之间很可能没有遵循独立交易原则。因为忽略了公允价值和公平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 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不正常。若是因此影响而减少了企业的应纳税收入总额抑或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减少了该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 损害了国家的税收权益, 税务部门可以依法采取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合理方法对这些关联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纳税增加调整。

新《企业所得税法》作为一部实体法, 主要是针对企业所得税征纳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的避税安排, 在做出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识别与分类。其中增加的成本分摊协议和调查协助义务弥补了原有税法和征管法的不足, 同时也是对我国反避税管理和反避税规范制度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分析我国税收法律体制与征收管理实践的基础上, 一般反避税管理与特别反避税条款通过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反避税管理立法实施经验, 针对企业存在的不合理的避税行为, 对其进行法制制约和制止, 为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经济法律保障。

在法律完善的基础上, 执法税务机关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基本原则, 在审查后按照以经济实质为主的原则合理处理企业的避税安排, 对其进行重新定性或要求其加征补征。对于一些利用设置在避税港而又没有经济实质的企业作为关联方的避税安排, 税务机关应在税务征纳过程中直接否定该避税港企业的存在, 对其关联方企业启动反避税管理。对于企业从这一项或者一系列避税安排中获取的一切不合理的税收利益, 税务机关都应进行加征, 并且强制避税企业按照一定比例缴纳滞纳金。

企业所得税法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 将一般避税条款作为保底性的补充条款, 其主要目的在于打击和遏制以规避税收为主要目的, 其他反避税措施又无法涉及的避税行为。如果对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税收收益而具有不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不加以制约, 势必会破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造成对其他企业的不公平待遇, 打击其纳税积极性, 从而造成逃税避税的恶性循环, 破坏我国税收体制和税收权益。所以, 一般反避税条款与特别反避税条款相结合, 是共同完善我国的反避税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为公平的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

四、结语

信息爆炸的时代, 避税安排层出不穷, 面对各种各样的避税手段, 也就必须要有相应增强的税法应对措施。但这并不等于否定税务筹划的正面作用。纳税人开展税务筹划, 就是利用税法漏洞开展筹划, 使税法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就会促使立法机关不断完善更新税法。所以, 树立市场竞争的税收法治观念, 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 提倡经济社会法治观念的运用, 对于促进税法的进步与完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洪荣, 汪泽青.企业所得税法规应用指南[M].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2.

[2]高金平.税收筹划策略百篇[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黄仙珠, 刘厚兵.企业所得税筹划应注意若干政策变化[J].注册税务师, 2012.07.

[4]戴德明, 周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J].经济研究, 2002, (03) .

中小企业常见税务问题 篇8

关键词:股权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企业重组

企业重组指的是在改造、改组、改制企业的过程中,重新组合企业股权、负债以及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重组是一种组织变动形式,而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企业重组则是关键的概念。企业重组的内容包括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产权重组。股权、负债、资产等则是企业重组的对象。产权重组是企业重组的核心。结合税法的规定,从各方面对重组进行考虑时,纳税筹划在遵守企业整体成本效益的原则下进行,为获得真正的节税利益,应对重组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研究。我国的企业重组模式主要为股份制改造。扩大管理者控制权益、市场分量的获得、企业增长的谋求、优势互补、经营的多元化、最大化企业利润等是企业重组的内因。创新资本市场、政府与市场竞争维护市场竞争、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是企业重组的外因。企业重组应紧密联系企业目标,因此,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仅仅对股东利益进行考虑,考虑的对象还应扩大为社会、政府、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等。而企业还需要兼顾其他有关基团的利益,不能单一注重股东利益。企业重组的目标同时也是企业目标。以企业目标为核心,促使企业重组这项重要经济活动能够有序进行。

1、 资产重组的税务问题和会计问题

1.1投资时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该企业向其他企业投入整体获利能力的资产,该企业仅仅保留重大经营决策权,而不再对这些资产进行经营,这就是整体资产投资。整体资产投资会计处理应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进行,例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投资》等。投资成本中还包括投资方投出的整体资产所包含的应收款项。外商投资企业向其他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时,财产转让收益则是投资合同认同的原账面净值与价值之间的差额。

1.2置换时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非货币性交易处理指的是货币资金未超过资产公允价值百分之二十五的交易,因为资产重组的重要特征就是按净资产转让及受让,在接受资产时,受让方也保持企业经营连续性,同时承担负债,因此,交易补价不是受让方所承担的相应负债。资产重组纳税中没有区别开来应税重组与免税重组,因此,整体资产纳税处理问题也相应存在。换出企业在换出后,置换依然是包含于纳税主体整体资产重组的存货,则不用缴纳增值税,因为不能作为买卖。换出企业原整体资产所包含的、而无法再独立承担的纳税义务则仍旧延续,因此,可能继续抵扣未抵消完的进项税额。在已经抵扣进项税的情况下,以销售计算销项税额的标准来置换存货,并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给换入方。

2、 企业分立税务和会计问题

2.1企业分立税务问题

当货物部分被转移至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企业并非独立增值税纳税义务人,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应按照近期同类货物平均价格进行计算,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按照其计缴增值税计缴。完整的异地业务分部如果分立出去,在进行分立之前,则为独立的增值税纳税人,在进入分立企业后不应该计算这些分部货物的销项税,但可以继续抵扣抵扣部分。如果与被分立企业是一个纳税义务人,企业分立是统一核算被分立企业的负债和资产部分的分离就是企业分立,购买分立出去的货物部分时,被分立企业抵扣了进项税额,应以销售标准定位这部分货物。企业所得税免税重组,企业分立各方在进行处理时可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第一,被分立企业股东取得该公司的股权是因为放弃了某公司的股权,则旧股成本应是新股成本的基础。第二,被分立企业全部负债和资产成本由分立企业接受,那么结转确认以被分立企业账面净值为基础。第三,接受资产的企业承担起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的纳税义务,可按照分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对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亏损额进行分配,弥补由接受资产企业继续承担。第四,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为换出股权支付额对应的增值部分。

以企业纳税处理为例进行说明,S公司资产一千万,由丙丁两个公司各出五百万,分立S公司分部,设立为Y公司,S公司股东不变且存续经营。Y公司将股权支付给S公司原股东。按照下述进行各方所得税处理:第一,不计算S公司分立资产转让所得,因为分立企业时没有产生非股权支付额。第二,在分立时,S公司若存在不超过法定不亏期限亏损,其分配可按照Y公司净资产所占S公司的比例进行,在分立后剩余补亏年限内,弥补由Y公司承担。第三,S公司在分立后,相应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负债、资产同时转销分立,在此应注意,对所有者权益进行转销时,必须经过税务机关核准,方能进行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转销。转销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应税属性。

2.2企业分立会计问题

企业分立与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股东、被分立企业三方面会计处理等问题有关。第一,应遵循不改变历史成本原则,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分立时,不应按评估价值对分立企业存续经营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第二,应按照账面价值转销被分立企业分立出去的负债和资产,若该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相等,则与被分立企业净资产问题无联系。被分立企业如果放弃企业全部权益或部分权益,必须要将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少。需要按照评估确认价值计价标准将新的投资成本反映出来。财产分割是在企业被批准分立后进行的。被分立企业按照所有者权益、债券、财产、被分割的债务等,贷记相关资产类科目,借记相关所有者权益、负债类科目。

例如:A公司分立,股东根据A公司资产负债表余额,根据协议给分立后所成立的B公司划分了七百万资产,负债总额为四百万。A公司分立基准日净资产为八百三十万,其中实收资本为五百八十万,未分配利润五十万、盈余公积一百一十万、资本公积三十万。被分立企业会计处理首先应对未分配利润五十万进行冲销,之后对A公司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进行冲销。

nlc202309041330

3、 企业清算的税务和会计问题

企业清算程序如下:向法院申请破产;法院受理后将清算小组成立;对债权人公告、债务的登记与确认、重新对债务分类;对清算方案进行确定;清理债务、变现资产、追索债权;对剩余财产进行分配;企业清算程序结束、企业相关登记注销。企业清算的过程中,企业不能够以任何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清算期间会计问题有:①清算报表的编制;②结转清算损益;③债务会计核算的清偿;④将有关费用支付给职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⑤会计核算破产费用;⑥会计核算破产资产重新估价;⑦会计核算破产财产清算。企业在进行清算时,一个纳税年度则为清算期间,如下公式则为企业清算所得,清算所得必须依法缴纳所得税。清算财产盘盈+非存货变现损益+存货变现损益=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剩余资产或净资产-累计未分配利润-税后所提取的基金节余-法定资产评估增值-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接受捐赠财产价值-注册资本金=企业清算所得;适用税率×清算所得=应缴清算所得税;企业全部清算财产变现损益-未支付职工劳动保险费用、工资等-清算费用-企业拖欠税金-还未偿付的各项债务-偿还负债收入+收取债权损失-企业净剩余财产或净资产。记录清算全过程需要会计办法的精确性,且需要设置如清算资产分配、清算损益等新的会计科目,因为在企业清算时,如历史成本原则、全责发生制等会计基本原则已经不再与时俱进,必须从综合计算清算损益原则、逐个清算原则等新原则上进行清算。企业要想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经过人民法院的允许。企业清算时,一个纳税年度为清算期间,清算所得必须依法缴纳所得税。企业办理注销登记之前缴纳清算所得税,缴纳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可筹划清算日期。

结束语

企业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企业重组,经营管理环境、公共政策、发展战略等都有可能成为重组的内容。文章对企业重组涉及到的会计问题以会计要素的视角进行研究。基于税务问题的产生,为纳税的合理筹划,反作用于处理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办法。(作者单位:嵊州剡穗税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闫国权. 煤炭企业重组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研究——以河南省矿井为例[J].中国商贸,2013(19).

[2]蔡旺清,蔡旺. 企业吸收合并中合并各方会计与税务处理的研究——以同一控制下合并各方均选用一般性税务处理方法为例[J].会计之友,2013(4).

[3]夏万林. 企业重组:是资本运营,还是圈钱游戏——简析当前我国企业重组的现状及其与欧美国家的差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4]祁俏格. 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浅析——视同销售业务的会计与税务差异处理 [J].经济论坛,2012(5).

上一篇:工作计划时间管理下一篇:普林建筑装饰公司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