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以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概念为基础,分别按结构、功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挖掘,揭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固有特点。从偏远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着眼,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本土性、人本性等特点。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目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信息化时代呼唤高素质信息人才,高素质的信息人才需要高新的信息化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部分,职业院校是传播科技知识、创造先进文化、培育创新人才的基地,而生产知识、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落在职业院校教师肩上。这就是说,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其技术研发与文化传承的基础,还是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思维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基石。所谓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以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世界各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都极其重视,社会信息化离不来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取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及其水平。基于此,笔者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偏远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其指标展开分析。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能力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语言文字表达不尽相同,但大体意思是相近的。据《辞海》解释: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质,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划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特殊能力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1]。传统观念认为,教学能力仅是一般能力,因为“教书匠”的活人人都会干。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省悟到:教学工作具有创造性,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是以一种以一般能力为依托并将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社会信息化,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教育化,以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学能力。有关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这一核心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深最新知识的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是教师心智与素养的完美呈现,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发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2]信息化社会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出了较高的标准,2004 年12 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3],为此后我国教师诚然也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十年来,从事信息化研究及信息化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网络信息领域里潜心进行着探索与实践,提炼出了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E-teaching),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同时,从多视角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做了划分。按能力的结构划分,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由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3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又分别包含了相应的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包括智力基础与技术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设计能力、信息化操作能力及信息化监控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指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5]。而且强调,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按能力的功能划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括6种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6]。
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具备以上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以外,还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固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点。职业院校集知识传播与技术研发于一身,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则是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然有其自身能力特点,如能力的高效性、能力的多向性、能力的双元性。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内容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以及前沿理论联系密切,而且这些新内容层出不穷、不断更新,加上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之快,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具有短、频、快的特点,也就是能力的高效性。
职业院校的教学是把教学、实习、生产、科研、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合为一体的教学,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专项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衔接本身隐含着学问,这必然使信息技术与各门知识的整合难度加大。因此,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具有精、兼、跨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通、透、宽的信息技术能力,毋庸置疑,这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多向性。
职业院校理论教学表现为师生互动,实践教学表现为师徒传帮带,教师具有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课堂具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的功能,学校有车间,工厂有教室,校在厂中,厂在校中。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无论是信息收集、信息化资源配置、课程整合(包括课件制作),还是教学监测都具有多向性的特点,同时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元性。
从哲学角度而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实践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维系。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发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中,为我们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指明了理论方向。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内涵及其特点为依据,以各种文献资料汇总指标为参考凭借,以访谈法、比较法、调查法为基本途径,联系偏远地区信息素养低、差、淡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文化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实际,走访当地信息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各学科老、中、青教师,针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职业特点,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未来职业的自主发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到科学的、全面的、反复的对能力指标进行排查、筛选。在与专家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形成指标体系的初稿,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最后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本指标的研究体现了科学性、简约性、规范性、灵活性、本土性和人本性,注重教师终身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见表1)。结束语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元化的动态维系,本研究依据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内涵及特点,针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指标体系,力求各指标内涵清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从而使指标体系不失科学性。此外,鉴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低的特点,本指标体系尚未将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即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列入其中;考虑少数民族教师语言因素,强调了英语这一信息化语言的重要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需要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及 特点
能力的界定有多种说法, 其语言文字表达不尽相同, 但大体意思是相近的。据《辞海》解释: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质, 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它划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特殊能力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1]。传统观念认为, 教学能力仅是一般能力, 因为“教书匠”的活人人都会干。随着教育的发展, 人们逐渐省悟到:教学工作具有创造性, 教学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 是以一种以一般能力为依托并将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能力。社会信息化, 导致了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教育化, 以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教学能力。有关学者认为, 教师信息化这一核心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最深最新知识的要求, 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 是教师心智与素养的完美呈现, 它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发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中指出:“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新的教学法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2]信息化社会为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2004年12月25日,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3], 为此后我国教师诚然也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十年来, 从事信息化研究及信息化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网络信息领域里潜心进行着探索与实践, 提炼出了有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E-teaching) , 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导下, 以信息技术为支持, 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相关因素上设计与创新, 适应时代的需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4]。同时, 从多视角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做了划分。按能力的结构划分, 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由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3个层次构成。各个层次又分别包含了相应的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基础包括智力基础与技术基础;一般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信息化设计能力、信息化操作能力及信息化监控能力;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指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 [5]。而且强调, 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按能力的功能划分,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括6种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6]。
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具备以上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以外, 还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固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特点。职业院校集知识传播与技术研发于一身, 教学与科研结合, 教师则是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接受者、传播者、创造者。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然有其自身能力特点, 如能力的高效性、能力的多向性、能力的双元性。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内容与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以及前沿理论联系密切, 而且这些新内容层出不穷、不断更新, 加上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之快, 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具有短、频、快的特点, 也就是能力的高效性。
职业院校的教学是把教学、实习、生产、科研、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合为一体的教学,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专项知识, 而这些知识的衔接本身隐含着学问, 这必然使信息技术与各门知识的整合难度加大。因此, 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具有精、兼、跨学科知识外, 还必须具有通、透、宽的信息技术能力, 毋庸置疑, 这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多向性。
职业院校理论教学表现为师生互动, 实践教学表现为师徒传帮带, 教师具有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 课堂具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的功能, 学校有车间, 工厂有教室, 校在厂中, 厂在校中。要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无论是信息收集、信息化资源配置、课程整合 (包括课件制作) , 还是教学监测都具有多向性的特点, 同时体现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元性。
从哲学角度而论,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实践的、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维系。
2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1月发布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中, 为我们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指明了理论方向。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内涵及其特点为依据, 以各种文献资料汇总指标为参考凭借, 以访谈法、比较法、调查法为基本途径, 联系偏远地区信息素养低、差、淡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文化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的实际, 走访当地信息部门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职业院校各学科老、中、青教师, 针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职业特点, 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未来职业的自主发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做到科学的、全面的、反复的对能力指标进行排查、筛选。在与专家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的基础上, 形成指标体系的初稿, 再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 最后形成了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本指标的研究体现了科学性、简约性、规范性、灵活性、本土性和人本性, 注重教师终身学习,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见表1) 。
3 结束语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元化的动态维系, 本研究依据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内涵及特点, 针对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制定出合理的指标体系, 力求各指标内涵清晰,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补充, 从而使指标体系不失科学性。此外, 鉴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低的特点, 本指标体系尚未将学科信息化教学能力即信息化教学学术能力列入其中;考虑少数民族教师语言因素, 强调了英语这一信息化语言的重要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系, 需要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检验、修正、不断完善。
摘要:以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能力概念为基础, 分别按结构、功能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挖掘, 揭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固有特点。从偏远地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着眼, 构建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 其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本土性、人本性等特点。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赵健, 郭绍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4) :28-31.
[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的通知.[M].2004.
[4]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胡晓玲.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 (6) :67-7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试行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62-04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教学形态的变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教师与学习者时刻提供获取海量信息和丰富资源的各种平台,提供了泛在化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当代教师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说,趋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学习者学习特点的要求,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迫切需求。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推行,促进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适合时代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是切合当今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概念界定
1.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从字面上分析,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支持的教学。笔者认为,也可解释为,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的教学活动。那么,教师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结合课程特点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与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素养要求,归结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这是当代教师要适应教育教学新常态必备的一种教学应用能力。
2.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从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教学策略上是从教师导向走向学习者探究,传授方式上从单向倾听走向多维交流,学习方式从个体作业走向协作学习,教学评价也从注重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性技能评估走向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综合性评价。信息化教学这些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征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变革。
3.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构成元素
从信息化教学的概念与特征分析,衡量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与水平应该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认知与重视程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教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要及时跟进信息技术更新与教育教学方法变革,增加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再学习提升方面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素养、信息化教学水平、信息化研究能力和学习与发展能力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的主要构成要素。
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必要性
1.理论依据
在汉语词典中解释,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基于对能力概念理解,众多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界定教师能力的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朱超华在研究中提出: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援助能力和评价能力。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IBSTBI)则将能力标准定义为:一整套使得个人可以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有效完成特定职业或工作职责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分别以专业基础、计划与准备、教学方法与策略、评估与评价、教学管理等能力维度提出各项能力以及具体绩效指标,也明确了教师能力标准包含5个维度的18项能力和98条具体绩效。其中“能力14: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学习、改进绩效”,要求教师能认识教学媒体和技术的潜能与局限,运用媒体和技术开展最佳实践,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内容,为学习者使用媒体和技术做好准备及发现并解决小的技术故障,这就是从对媒体技术使用重视程度、在教学中应用媒体技术水平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四部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随后《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出了四个层面的计划:一是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二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为解决教学问题,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仿真教学软件、推广互动式远程教学;四是落实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建设信息平台,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等。从以上政策文件看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是哪个群体、哪个学校、哪个部门要求,这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需,在互联网+时代生态教学环境形成所需,是学习者所需。
3.国内外借鉴经验
2000年6月,美国推出了《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从信息技术操作与概念、创设学习环境、教学与课程、评估与评价、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及社会伦理、法律与道德的主题六个方面明确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阐述了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基本行为要求;澳大利亚在2002 年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Pilot2002,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12项中有1项为“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改善教与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也从“选择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方式”、“使用信息技术存储和管理学生的学习信息”等5个方面明确了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要求。英国颁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Subject Teaching)包括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及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信息技术两个部分27项指标。以上几个国家对教师提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共同之处是教师本人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及能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习者学习与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2014]3号文),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与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知识针对性强,但是却缺乏适用性
微信公众平台根据我们的兴趣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这种内容很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是却缺乏实际情境的验证。它仅仅是一种问题的单一解决方法,如果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就无法适用。比如:我们在学习操作性的知识时,它是必须要结合实践进行的,而碎片化知识只能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却不知道问题的原因,在实际解决时,我们又不知道怎样办。
3.微信公众平台缺乏多样的交互
虽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回复,但是这种回复是不是学习者想要的答案或者对学习者有没有用处,这些都是未知的。另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在推送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学习者是否有效地阅读,或者学习者在阅读了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无法直接进行提问,也得不到针对性的解答。
五、思考与建议
微信公众平台在为碎片化学习提供支持之外,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要拒绝这些碎片化知识。因此怎样把这些碎片化知识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1.建立碎片化学习体系是基础
我们在接受碎片化知识时除了要系统地学习、思考、分析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将这些知识点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2.“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将放射性碎片化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研究表明,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其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同时它又是灵活的,个性化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性的,这些特点非常符合碎片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对于碎片化思考具体化它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一个学习者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现在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端也有很多使用方便的软件,比如:极品思维导图、思维简图等等,它们可以结合微信公众号进行使用。
3.检验和输出是完善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最关键的环节
在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碎片化知识都能纳入其中,我们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检验,也就是说,我们要弄清楚它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联系不大或者它根本没有价值,我们要果断舍弃。而对于输出,即碎片化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进行转述给其他人,或者将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做笔记,建立思维导图等等。
碎片化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它不仅仅只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获得,还有很多其他途径,但是它的特点和利弊都普遍存在,我们一定要理性辩证地思考它的利弊,合理检验与输出,从而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碎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顾小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基于碎片化应用的微型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4]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张琳.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
[5]柳玉婷.微信公众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0).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有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专教师,一类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这些年轻的教师作为教师主力军活跃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勤奋上进,工作热情很高,但教学成效还需更大的提高。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增加,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尽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课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青年教师的特点及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多数是毕业于正规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接受了和专业相关的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框架熟悉,但因为缺乏相关行业工作经历,知识体系过于理论化,与专业实践背景对接能力不足,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知识点的讲解力求面面俱到,造成学生接受吃力,教师感到课时紧张的不利局面。事倍功半的后果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教学矛盾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举例来讲,对很多高职生来说,高等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为它不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带来即时效应,不能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好处;对很多教育的行政领导来说,高等数学只是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陪衬,它的好与坏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年轻的高数教师往往也会感到茫然,看不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和正确地位。
此外,因为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大多数年轻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缺乏基本认识,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领会不深,更谈不上对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有效提高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1、加强岗前培训
为了使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专门对新教师开展了岗前培训。
通过学习,青年教师能够提前了解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性比较大的学情特点;了解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因与本科类院校无缘,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做事缺乏自信的心理特征;了解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的行为特点;了解到他们作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形态特点等。有了对学情的了解和认知,青年教师在关于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学习中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就能够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引导,避免在言谈举止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能够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给予赏识,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感,鼓励他们学习。只有对高职教育理念真正理解,青年教师才会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才能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展开教学工作。
2、以老带新培养方式的推行及优势
实践证明,一种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就是通过“以老带新,一帮一结对”方式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和一位业务过硬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不断探讨,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达到迅速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培养方式很容易受到青年教师的青睐,原因在于“一帮一结对”方式确实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第一,老教师们大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也曾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为人师表,就是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直观的教科书”。青年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道德面貌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提高、发展,并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老教师们大都敬岗爱生,热爱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基础课功底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但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论对待什么样水平,什么样性格的学生,老教师大都极具爱心和耐心,悉心指导,鼓励进步,一视同仁。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老教师通过行动对学生表现出的亲近、理解和期望向学生传递了爱的信号。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就要正视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学生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让学生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有进步。
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和学习习惯差异很大这一学情,几乎每一位基础课老教师都在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同一班级教学中,教师根据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课堂讲解提问分层次、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层次。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方法,虽然增加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压力,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差生防差,优生更优,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第四,老教师们能够带动青年教师一起进行科研活动,所谓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科研能力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一帮一结对”方式使得青年教师有机会在老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3、基础课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
通常,“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基础课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即对其所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相对应的行业动态要有所掌握,并能将所教基础课中和行业相关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青年基础课教师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把基础课的教学和专业课相结合,真正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在保证学科自身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将教授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这样,既能切实地做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以老带新,一帮一结对”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要坚持下去,不仅需要各教研室组织,更需要院系的关注与扶持。一方面,学院要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始终坚持扶持和鼓励为主的原则,鼓励青年教师加强主观学习的能动性,让青年教师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工作,从备、教、改、辅、考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全方位提高自己,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一方面,院里应当定期追踪调查,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进程。这也必将会给青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学习动力。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茶文琼 , 徐国庆
摘 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较为薄弱。加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过程中虽然已大量关注到实践性知识,但是由于对其内部结构缺乏动态的探讨,致使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效率不高。进一步意识到实践性知识本身的内部分层,充分开发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并运用到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过程中,将有助于教师培养效率的提高。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目前,在教学能力的构建中比较关注的是教师 的课堂教学。对于职教教师而言,由于其来源的特殊性、职校学生的特性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实践性特征,使得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更加困难。积极构建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实践性知识的视角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问题。
一、实践性知识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构建
对于教师而言,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课程,毫无疑问教师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状况。教师知识是教师进行一系列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基础,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化的整体,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内涵、特征、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不同学者研究切入的视角有所不同,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实践性知
识,认为它是独立于教师理论性知识之外的一种知识形态。教师”会教书”的条件之一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其中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且实践性知识对教学质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理论性知识能够武装教师的头脑,而实践性知识能够使教师更加有效地行动。它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且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同时也是教师从事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在教师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为什么很多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却仍旧教不好学生?优秀教师大都拥有很多令年轻教师钦羡不已的”妙招”、”直觉”,这些”经验”都是怎么来的?青年教师又如何才能习得?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这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如果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就能够在解决问题时从多种视角加以整体把握,洞察多种可能性,迅速做出决策。有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差别,尤其是反思性的实践知识[1].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智慧”,这些实践知识和智慧是经过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获得的,并且还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获得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和智慧。
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陈向明等人的研究提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另外,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合理性与灵活性上,受教师职业知识、教育观念、心理品质、工作动机、教学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影响,灵活、合理的教学行为
决定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自我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3].还有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监控能力方面均优于低效教学的教师[4].目前很多培养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以往教师的研修模式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师范院校里集中培训,由专家讲授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另一种是在教学实践中模仿优秀教师的可观察行为,通过听、说、评课等方式学习他人的经验。近年来,在教师培训过程中虽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训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给教师们教授了很多实践性知识,但是对于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根本性的帮助。
分析其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内在结构的分析
探讨。没有搞清楚知识的内部结构,把很多知识综合在一起,这就很可能导致实践性知识不实践,并不能真正对教师有所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征,研究者们对其定义和内涵都是存有分歧的,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同时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把握大都是静态的、横向的,很少有研究从动态的、纵向的思维来对其进行把握[5].研究者们大都把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谈的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性、生成、培养等问题,很少有人意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内部也是存在分层的。只把其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进行研究,容易导致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发不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层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层级划分
本文主要从表征方式视角来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分层问题。教师实践性知识通过其自身的表征方式得以外
化,进而被人们所理解。对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国内外学者都已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lbaz和Connelly等人的研究。Elbaz认为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层级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的规则(具体的指示)、实践的原则(概括度居中等)、意象(宽泛的、隐喻式的陈述),三者整合起来形成教师的”认知风格”,即那些使教师的行动具有整体统一性、连贯性的特征[6].Connelly等人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分为意向、规则、原则、个人哲学、隐喻、周期、节奏以及叙事整体[7].国内学者姜美玲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意向、隐喻、实践规则、实践原则和个人哲学五类表征方式[8].陈向明等人的研究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划分为三类:图式类、行动类和语言类,每一类别下又分为意向和隐喻,行动公式和身体语言,叙事和案例等不同的表征方式[9].本文在教师实践性知识
表征方式的基础之上将其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和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各层级的涵义和特征
1.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操作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有关具体某一件事、某一个程序应该怎么操作、具体如何去做的知识。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础的,它们一般是可见的,也比较容易习得,通常在职前教育阶段就已经接触,例如基本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基本的教学环节以及对学生基本的评价方式等。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模仿、习惯等方式获得。刚入职教师对已有教案的依赖性比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既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往往只关注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呈现,他们虽然也有方法但是很少考虑到自己所教学科的特性以
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新教师最开始求的是”不出错的上好一堂课”,并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
2.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在某种特定的情景或几种综合情景之下应该如何去做的知识。在熟悉了基本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之后,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开始遇到很多复杂的情景。这里面主要包括对所处情景的认知和判断,以及在这些情景下应该如何去应对的策略,例如如何辨别所教学生的特性以及根据不同知识内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适时地与学生产生互动等。教师通过观察别人的教学案例,再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在原来依靠模仿、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自我思考,逐渐形成自身对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悟,并运用到自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从对案例的反思中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参
加各类学科竞赛、教学结束后小组研讨等方式培养。
3.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主行动层面的实践性知识是带有教师自己一定的教学信念,并充分发挥其自我主观能动性改善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这个层次上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理解,还有对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以及行动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教学意识,对学习和学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教学的信念也在发生变化,体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但是该阶段教师的教育信念还不稳定。当”不出错的上好一堂课”不再成为教师的困扰时,他们才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对象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教案。这个时候教师不单单是关注”教”,同时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教师对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熟练掌握,能够非常娴熟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
过教研组集体研讨、专家报告、教学之后的自我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等方式获得。
4.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教师这种自我信念的形成通常受教师个人生活史,特别是学习经历、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时期的影响比较大。教学经验的大量积累和自我反思,使得教师在教学技巧方面已经达到精熟的程度,能直觉地把握自已所处的情景,对问题有很强的洞察能力,并且已经具有自己较稳定的教学信念,对自我的教学风格、优缺点有清晰的认识,对课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这一阶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并不仅仅局限于传递知识,也不是简单的”学”和”教”,而是从关注学生的知识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更多自我的教学信念。这一层面的实践性知识可以通
过结合具体教学问题进行阅读、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教学、专家报告等方式获得。
不同层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之分,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要注意在不同层级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充分地开发,并且明确不同层级的实践性知识所对应的提升途径是不同的,以及不同阶段水平的教师所亟需的实践性知识类型也有所差异。四个不同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贯穿在教师对课程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所处环境知识、自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知识的整个内容之中。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水平,对每种知识所把握的程度不同。对于新入职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操作层面和案例层面的实践性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经验式模仿,而对于骨干教师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自主行动层面以及自我信念层面的实践性知识。例如:新手教师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可能只是仅
仅局限于知道有哪些知识点、要重点教会学生哪些知识,而对于具体某一特定的知识点是否应该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就不太能理解和意识到;而专家型教师对自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风格、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优缺点,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教授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课程理念。
三、实践性知识视角下职教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建设普遍薄弱,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首先就必须解决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长期以来,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忽视无疑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个人、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几点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
培养策略。
(一)加强反思性论文的撰写
职业院校教师应该要加强反思性论文的撰写。有研究表明教师知识的来源: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以及”与同事的日常交流”[10].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发现教学问题,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教学技能,改善课堂的教学行为,进一步撰写教学反思论文,这种方式对于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生成实践性知识的催化剂,是使内隐性实践知识转化为外显性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是否应该撰写反思性论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有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只需要上好课,完全没有必要撰写论文。然而要使一名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培养出更多专业型的教师,就必须让教师有意识地积累足够多的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更快地积累起来。
教师必须意识到实践经验并不等
同于实践知识,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和提炼才能形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一方面,经验往往是片段化、零碎化的,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验的积累,还需要在实践中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理性的整理和反思,这样才能将经验进一步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一味地强调经验就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怪圈,经验通常要在类似的突发情景下才能运用,而且假设教师面临的情景相似,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前的策略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进入经验导向的教学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只是经验式的交流和传递,这样的效率往往不高,质量通常也很难保证。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可言传性,理论研究者容易忽视这种知识,如果教师自己也不去表达,就会使得很多专家教师的宝贵经验,随着他们职业生涯的结束而消失,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反思性论文的撰写,在自身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系统、理性的反思,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开发和积累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学校教研室制度的建设
专业教研室是职业院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和研究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怎么合理地开发和管理学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教研制度,让教师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研活动中来,在充分开发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递,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教师培养方式。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工作存在底子薄、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学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传递,使少数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更
好的推广和传承,是学校建设工作的一大重点。与普通教育相比,目前职业院校的教研制度极其不完善。虽然很多学校也建有教研室,但是往往都流于形式化,没有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所谈的东西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大都没有实际作用,不能对教师真正有所启发,久而久之教师们也就不愿意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即使参加了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加强职业院校教研室制度的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要突出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缺乏对其基础教研地位的认识,教研室内部权责不明确,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考核体系,致使很多教研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既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又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学校在教研室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的结合。例如实行”联合”教研、深化学校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作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教研激
励机制并努力实现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和专业化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教研室的建设,有意识地总结、构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将本学校教师的一些优势、经验继续传承下去。在教师培训上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不是单纯依赖外界来进行。
(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中要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在我国教师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虽然对申请者的思想品德、文化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考核,但是对于申请者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明显不够。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人员虽然靠短时间的突击学习通过了《教育学》、《心理学》两门课程的考试,但是很难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精髓,更不能将其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与教师的
继续教育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起来,只是解决了教师队伍入口的问题。
针对上述两大问题,建议在教师资格认证现有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加大对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考核。在考核方面,不仅要有笔试,更重要的是面试,要评定教师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教学技术。目前,虽然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将教师资格由以前的一次考试过关变成定期登记制度或年鉴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是有些流于形式。职业院校要加大推广该考核制度,并要将其真正落实。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积极作用。作为教师特有的、真正在其教育教学中发挥极大作用的实践性知识,很有必要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一样列入教师资格的考核范围,例如让其反思撰写自身的教育信念和受教育的经历。对在职教师的资格认定中应更加凸显出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在评定教师以及教师晋升的过
程中加大对实践性知识的考核,例如在晋升高级教师时必须达到一定级别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摘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依据行动学习理论,对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资源:资源共享性,获取及时性,技术支持的便捷性;培训:学习系统性,组织规模性,培训引导性;实践:以教促学,学教结合,教学相长;交流:校内校级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以实现教师教学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均衡性发展的目标,提高整体教师的信息化授课水平,提高授课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行动学习;教学实践;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提倡和不断发展,信息化课堂的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切实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授课质量。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不断发展,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资源组建信息化课堂,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培训班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拓展实践技能。国家、省、校也举办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教学比赛,增加老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锻炼信息化授课技能。但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教学现状仍不容忽视。教师之间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参差不齐,信息化教学水平差异很大,信息化教学意识仍有待加强和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能力仍需锻炼。很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就是“打开电脑,插上U盘,放PPT”,很多年龄大的教师反映一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会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统一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却听不懂,弄不明。在培训班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时却由于各种因素进展缓慢。针对以上现象,本文试从资源、培训、实践、交流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出教学建议,以期能改善现状,提高授课质量。
二、行动学习理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路分析
行动学习由英国雷格瑞文斯(RegRevans)教授提出,又称“做中学”,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即学习者组成小组通过亲身实践学到的理论知识或技能,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来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行动学习的.特征分别为实践性、合作性、反思性和主体性。它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它的本质就是把“学”和“做”结合起来,不盲信、不盲从,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伪,同时又将反馈到的知识和经验补充到理论中,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完善。这种学习方法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学习者在学和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信息化教学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在反复的实践练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积极将信息化教学付诸实践。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感知信息化教学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才能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反思,总结并通过不断的再学习再实践弥补不足,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并不能通过简单的理论学习或传统的培训手段获得,要在行动学习理念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教学能力也会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分析
(一)资源资源的共享性,获取的及时性,技术支持的便捷性
完善的软硬件资源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构建丰富的资源环境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构建一个集“教、学、练”于一体的大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便于师生进行资源的上传、下载、检索与共享等,教师可通过云班课、微视频等在线课程方式进行网上授课,学生可根据老师及个人要求随时随地进行网上学习。信息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授课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平台上探索开设实训,实践课程,增加信息化教学实践板块,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练习,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和丰富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为日常教学实践服务。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培训学习系统性,组织规模性,培训引导性
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各个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培训。研究表明,系统有序的培训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培训机制上,可推行“选课式、线上线下结合式、实践性”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针对性强的培训课程,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内容上,强调系统性,突出实践操作性,重视课堂教学中信息化手段的有效使用,发挥信息化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培训还应注重引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运用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课后评价。通过教学示范、小组讨论、实践练习等方式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从而使培训能真真正正地服务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在信息化教学培训上要“以点带面”,既要抓典型,对骨干教师群进行培训与指导,也要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传帮带”,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均衡发展。
(三)实践以教促学,学教结合,教学相长
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要重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学以致用。教师接受培训,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所学技能运用到真实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授课质量。信息化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放PPT、用U盘等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而是通过不断的“做与学”使教师了解并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新信息化教学认知。在实践练习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实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四)交流校内校级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信息化协作教学,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信息化协作教学既可以是理论层面的教学知识研讨等,也可以是信息化教学实践层面的教学观摩等。来自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老师可结成教学共同体,打破学科界限,共同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案例和其他教学资源,探讨教学新模式。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可以是同学科校内、校级老师交流,教师专家交流以及教师学生交流。还可以是相近或相似学科的教师之间、跨越学科界限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研究。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教师还可克服时空的局限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专家互通有无,切磋技艺,沟通交流。总之,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是信息化教学知识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时,既要尊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给予资源、培训上的支持,也要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将“做与学”相结合,增强信息化教学技能。同时还要增加协作交流,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实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丙利.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李士艳.甘肃省藏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4]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10):31-36.
[5]许洪巧.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127-128.
[6]蒋志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引入行动学习法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6):15-16.
[7]贾清萍,史利琴.行动学习:大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1):180-181.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践,积极推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信息化改革实践,从而来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具有高效性、丰富性、情境性等多重特征,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融入数字化情境中去,不断的实现对于知识信息的主动获取,从而来不断的推进信息化教学实践。总而言之,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发教学资源,助力教学效能提升,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基础。
二、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和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十分必要,必须要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从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教学条件来看,学生基本功不扎实而且综合素质不够高,传统教学方式会让其产生厌倦心理,而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趣味性,使之能够不断的提升学习自主性。对于老师而言,不少教师已经开始注重信息化教学,但是由于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此同时,高职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支持不够,多媒体资源、信息教学平台等建设不足,影响了日常信息化教学的实现。总而言之,实现高职信息化管理,从而来更好的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助力学生未来职业化发展。
三、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作为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不断地来对将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从而最大化地感知信息化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增强自我学习意识,善于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信息手段进行教学指导,突出教学的快捷性。其次,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灵活性的作业,不断地鼓励他们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来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对于高职学校来说,要想让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要善于实现对于本校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来更好地实现对于教育手段的革新,购买信息化教学资源,打造属于本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更好地对高职教学实践所服务。同时,积极促进高职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可操作的平台,让他们通过不断地摸索来增进个性化信息教学实践,更好地来提升教学质量。
3. 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
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该引导他们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操作能力。首先,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应该分阶段举行各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指导大会,引导老师能够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提升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以此来促进教学实践。其次,更要不断地来开设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系统,让老师能够在自主化的操作中来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实践知识,这样可以在根本上提升自身信息素质提升,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
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积极推动教学环节的顺利实践,促进教师和学生媒介素养的共同提升,第一,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地促进自身信息媒介素养提升,不断培育自身的互联网思维,从而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第二,作为老师还应该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能够有效的来利用信息手段获取资源,提升知识的提取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需要老师能够合理地引导,这同样也考察了老师自身的媒介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总之,必须要全面提升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为高职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结语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信息化教学实践;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服务;教师培训,提升信息教学素质;提升广大师生的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等,这对于不断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实现教学进步。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实践,推动信息化智慧型学习,不断的来对高职学生学习效能进行开发,这对于不断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不断的来实现自身信息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的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从而来不断的保证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成长和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资源
参考文献
[1]滕罕.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25-26.
[2]刘月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44-45.
[3]梁云真,蒋玲,赵呈领,黄志芳.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市5所职业院校为样本[J].电化教育研究,2016,04:107-113.
【关键词】医学院校 英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前言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电子科技、多媒体设备、互联网等可连接网络的电子设备的应用使得教学方式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传统教学方式下,以教师口授为主,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学生不感兴趣。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单纯的机械记忆不利于英语的掌握和应用。
二、英语教学方式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口授知识的模式,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中提到教师应该丰富自身能力,进行二次学习。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教育的发展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困难问题,能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21世纪的全面型人才需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要主动进行升级和加强,丰富自身涵养,提高教学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增加口语使用的频率,以英语的使用促进英语的学习,以英语的学习反过来带动英语的使用。课堂是学生与教师结合而成的共同体,反映了集体智慧。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优秀想法,提高教学质量,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和发展。
三、信息化教学需要面向未来
现代社会的未来和发展是靠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来实现和推动的,全社会的信息化是时代所趋。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医学院校作为一个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平台升级的决定性力量,能够促进教育系统的优化和改革。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必须要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强化自己的教学能力。
医学院校教师的英语教学方式需要改变。学校应该在教师的评定标准中加入一个新标准,即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能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是对学校教育思想的一种升华。信息化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它的教学教材呈现多媒体化,学习资源呈现全球化,教师教学个性化,学生学习自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以及教育环境显现合作化、自动化、虚拟化,它不仅仅以信息技术为存在的根本,更深远的是,它更新了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1]。
四、培养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意义
信息化教学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技术来开展课堂教学和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为了促进教育平台的全方面升级,英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构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体系。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体现出教师能力的专业程度。
医学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能够对现有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网,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了解和学习与教学相关的电脑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必需的软件,需要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正确利用网络来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
五、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操作方法
英语教师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来进行信息化英语教学。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互联网中搜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通过资料整理提取出有用的部分,在此过程中也深化了教师对资料的理解。教师应该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块,仅以幻灯片等单纯的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完备的教学模块可以使学生融入教学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有效促进英语学习。英语教师要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给每个学生建一个学习档案,在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及时反馈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强化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更好地推行英语信息化教学[3]。
六、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医学院校推进英语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仅靠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学校必须通过引进创新式的英语信息化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互联网电子信息化设备的作用,才能完成英语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阮小强.从教学案例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视界,2016(01):230.
[2]崔艳丽.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5(18):76-79.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06-26
高等体育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06-14
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7-05
教师职业能力设计题09-19
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研究11-01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重点06-16
2022教师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试题07-17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07-07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