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的思考(通用8篇)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在改革开放与打工浪潮下的新群体,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受到很在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尤其是我们当班主住的,更应该搞好这方面的工作。
在我们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
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没有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没有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
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
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
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
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
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国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走向大城市,去寻求更大的机遇,而他们的身后只有还未形成劳动力的儿童和已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便开始凸显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当看到那些孩子小手皲裂的不成样子的时候,苦楚之情油然而生。是啊,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是做了努力的,有如“异地高考”等各种政策的制定实施。但试问作为身在异地的打工者,谁愿意让自家老人独守空巢?又有几个人能负担得起高昂的教育费用呢!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便成为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必然结果。
二、“留守儿童”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所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孩子在价值观养成时期因缺乏父母关爱而造成的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这种情感淤结过久就会诱发某种心理疾病, 所以教育者应当去重视这一方面的问题。
再者,留守儿童面临的更大心理问题是自卑。性格的养成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他们面临社会、接触社会的一项重要前提,如果受到影响,后果是很严重的。但遗憾的是这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又缺少关爱,多半会变得内向,他们甚至不敢同那些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小孩子乐于炫耀的虚荣心深深伤害到。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怯于去表现自己,宁愿默默地承受一切。如此,导致他们对知识以及新事物的渴求度降低,对社会的认知度也会到另一个层面,而这个层面催生出来的大多是纯体力劳动者。这不失为一个悲剧, 那么教育者则可以大胆地去做一位偏心的编剧,从根源上去创造一部喜剧。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作为教育者,和已经经历成长的人,我们知道,在人成长中加入些沉重的东西, 可能就会使其人生更加绚丽。这个过程就像在炒菜,而所谓沉重的东西就像盐,加少了寡然无味,加多了则会苦涩难食。所谓“好厨子一把盐”,教育者就扮演着厨子这样一个角色,当那些留守儿童在面临一大把“盐”时就要想办法去冲淡它们,还原菜原来的味道。总的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行动,即教育方面、经济方面,并且需要二者的协同性。
经济方面即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存在较大差距, 就不会出现外出打工这种情况。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时间是瓶颈,当下并不现实。所以姑且不作讨论。
那么从另一方面,即从教育方面来说,首当其冲要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建设。只有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所做的工作才会有成效。正如先前所述,对留守儿童最深的影响来源于那种心理的伤。人格、性格的畸形成长无疑是致命的,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甚大。当然,快速培养出一批心理教育者也是一种不现实的做法。那么就必须从当前的在任教师入手。多发现,多鼓励,多纠正,多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还有,应该注意从心理层面上诱导,由于小孩子的价值观体系建立尚在起步阶段, 应更多地倾向于对儿童价值观形成后的纠正, 让他们真正的摒弃自卑等有碍成长的性格缺陷。
笔者认为二者都应该有不错的效果。前者比较直接,作为儿童,很容易理解这种教育方式,这对于那些尚未受到负面影响的低年级同学是效率很高的办法,已受到影响的则不能这么直接,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后者的教育方式以及程度需要教育者来把握。在不伤害儿童心灵的前提下做些纠正。有时则需要视情况而定,两种方式协同并进,应会有更高的效率。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场攻坚战,它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无疑,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需要教师用“爱”来浇灌,那么,留守儿童则必有根生芽发之时。这种教育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教育者对方式方法的不断思考,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06-03
[作者简介]陈龙(1984—),男,广东茂名人,本科,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将小孩放在家中,由爷爷奶奶看管或由亲人代为照顾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在我校的数量特别多,以笔者所在班为例,全班68名学生中就有留守儿童42名,占学生总人数的61.76%。
留守儿童是社会经济不平衡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新现象,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又一个新课题。留守儿童犯罪日益低龄化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以“90后”为主,其中不乏在校就读的学生。这不但给家长增加烦恼,给学校带来教育上的困难,还会造成家庭教育出现真空,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因此,教师应该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总结留守儿童的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在教育思想上,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难以分享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从而造成亲情、家庭观念淡薄,在言行中出现与其他儿童不同程度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家庭教育上,处于“无人能管”的真空状态
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一方面,在学习上也得不到相应的辅导与支持鼓励,行为上得不到有力的约束和及时的纠正;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与监管,他们容易形成好强自负、偏激固执的性格,缺乏自我约束力,行为任性随意。这样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越来越差,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二)在养成教育上,缺乏必要的自我管束
首先,由于留守儿童自己管理经济、安排支出,在经济支配上缺乏必要管束。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子女在家,彼此了解不多,外出的大多数父母都担心子女在家吃不饱、穿不暖,因而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子女多寄点钱。再者,这些留守儿童年级较小,不懂得挣钱的艰辛。所以他们未能合理而有计划地花钱,往往花钱大手大脚,甚至乱花钱。他们普遍存在一个想法:“没钱了,可以向爸妈要。”以笔者所执教的班为例,有一个留守儿童,每天吃零食至少有8元,但是15.5元的资料费却迟迟不肯交。这样极易滋生他们的享乐主义,从而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眼高手低,怕下苦功,给家庭和学校教育增加了压力。
(三)在心理健康上,早恋问题日益严重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伴随着性心理逐渐成熟,他们往往对“性”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敏感,但又时常表现出惊人的无知和幼稚。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产生怪异的性新奇感、性冲动和性体验欲望。这一时期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师长的正确引导与疏导,帮助他们驱逐孤独与苦闷,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但是,处于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人的关怀与情感的疏导。这时倘若受到他人的教唆,色情刊物、网站和影视的刺激,孤独而又苦闷的心理、朦胧而又脆弱的情感便会急于寻找情感的港湾,早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四)在抵制诱惑上,极易误入歧途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最容易受误导的阶段。在他们成长中,始终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他们思想活跃敏捷,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稳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评判标准,往往意气用事,明辨是非能力弱。在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的情况下,这些都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林某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与其弟弟在家里读书,父母都外出经商。由于一些不良社会青年的引诱,林某从玩电子游戏到赌博再到盗窃,最终劳动教养。从林某的失足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家庭教育真空地带的留守儿童,极易误入歧途,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
二、在教育策略上,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更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个人以后的成长。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既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结合教育实践,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
(一)开展“师爱伴我行”活动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笔者把“师爱伴我行”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常规活动,笔者既当老师,又当家长,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担,全面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时常给学生必要的家长之爱。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专教书,他们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为此,笔者不仅在学习上,更在生活上给他们多一份关心和爱心,毕竟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更加渴望得到父母关爱般的师爱。
(二)开展“追踪教育”活动
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教育工程。所以,笔者在了解班上每一位留守儿童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家长情况、学生在家情况、监护人情况以及学生以前的表现等。这样,笔者对留守儿童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前提下,有意识地强化以下两方面方面的教育:首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以每周为时间单位,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在案。其次,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对于在学习上有进步、在纪律上有好转、获得奖项的留守儿童,笔者会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让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开展“温暖在校园”活动
教师应该多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温暖在校园”等各种活动,例如开座谈会,让他们说说各自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读什么书,接触什么人,喜欢什么活动,生活习惯和兴趣是什么,饮食作息如何等,从而理解他们的苦闷、孤独和烦恼,以便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措施。又如,教师可举办“我怎么理解家”的主题班会,了解其对经济的开支情况,进行勤劳俭朴的素质教育。再如,班级开展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健康成长。
(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
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毕竟,教师和监护人无法时刻跟随学生,只有逐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意向与行为,使他们在做每件事之前能自我警醒、自我询问,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指出一些不良现象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免给坏人可乘之机而使自己误入歧途。
留守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也是凾需解决的。因此,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应该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采取科学、高效的教育策略来开展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的活动,从每个留守儿童自身出发,把握教育时机,采用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促进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柯建江.提高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苏教育,2010(3).
2010-07-29 14:12:00 来源: 环球时报-环球网(北京)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1.监护现状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
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一篇“留守儿童”的作文《我不喜欢月亮》,让人感受到一股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亲情思念。在很多人眼里浪漫而美好的月亮,却成为令他们痛苦的存在之物。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每个月的十五都会圆,而我的家人却没有团圆。我是那么的希望父母能够和我一起吃团圆饭,一起看月亮。”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
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3.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和不良职业活动存在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些打工父母的不良“职业”对自己的孩子发展的负面影响更大。有一个被称为“假证之乡”的小镇,外出务工者的职业是“做证件生意”,实为造假证件。务工者心里非常清楚这种职业违法,但他们不但没有对孩子作任何矫饰,而是认为这是一条生财的捷径。更有甚者,寒暑假期间,有些父母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未成年,法律不便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散发做假证传单,教孩子逃避检查和被抓后的方法和技巧,孩子直接成为生意的帮手,做着触犯法律的事情。对于这种害人害己的违法活动,一些父母却是积重难返,执迷不悟。可悲的是,耳濡目染,更加上亲身经历,对于还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这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4.监督弱化,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不好,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虽然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带来的将是不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影响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这种现象与学习监督总体弱化有关。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另外,“留守儿童”虽然在学习条件上有所好转,能获得更多的书籍,更多的学习用品等,但校外的学习时间变少了。由于父母不在家,他们一般要做更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打柴喂猪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流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确有困难的,地方政府也可通过适当补贴及其它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李爱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三农”问题而产生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有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6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而且正有意或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关系到农民工这一广大群体,暴露出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弊端。本文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和相关的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关键词:留守儿童;监护缺失;委托监护;监护监督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其中0-17岁城乡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1.37%,且有增长的趋势。在这些流动儿童中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据此全国有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多数流动儿童属于长期流动,平均流动时间3.74年。但城乡流动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二者性别比呈此消彼长趋势。调查显示,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报告指出,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完整或弱化,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足够的关注。这将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心理发展,知识教育和人身安全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发展难以健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且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隔代抚养,缺少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或者不愿,不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和监护,导致其身心健康发展得不到良好的指导,容易养成各种坏习惯,例如组织纪性差、生活习惯差、不懂文明礼仪、爱说脏话、抽烟喝酒等,造成孩子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越轨
留守儿童在家里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监督;在学校,现行的教育制度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且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行为教育,价值观念方面不够重视或无力进行更多的指导,当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时,得不到有效宣泄与控制,就容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例如:沉迷网络,自杀,患上郁抑症,伤害他人,产生社会逆反心理,拉帮结派等。
(三)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或亲戚代管,而这些代管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精力有限,而且缺少正确有效的方法,在学习上不能有效的指导孩子的学习。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耐心的指导,在家里得不到必要的辅助和监督,有的甚至要做繁重的家务,作业通常不能及时完成,存在抄袭,拖欠等现象。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落后,辍学率也较高。有的孩子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读书到后来也是要出去打工,还不如早早出去赚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孩子无心学习,与社会闲散人员往来,成为一些暴力团伙利用的工具,进行各种违法活动;有的孩子拉帮结派,成为为害一方的“小霸王”等。
(四)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代管人角色通常由隔代老人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叔叔,婶婶,伯父等亲戚扮演,而这些代管人平时精力有限,安全意识淡薄,无力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例如溺水、触电、打斗等,也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标,遭遇人身伤害,猥亵,拐卖等。而这类型的悲剧在留守儿童中并不罕见,好多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连最起码的健康生命权都被残忍的剥夺,这更是我们社会的撕心大痛。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小问题,而是综合性的大问题,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共同来解决。
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协调,全面规划统筹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构建更加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一要建立组织。在县、乡镇分别成立以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例会、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研究问题,落实工作措施。二要制订政策。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台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明确政府、父母、学校等相关方面的责任,使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受教育权得到有效的落实。三要加强宣传。要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新的《义务教育法》,不断引导留守儿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更好地履行监护责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联系,共同承担起教育责任。
2、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学校设施
调查发现,实行寄宿制是强化对留守儿童管理的好办法。为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在过去“六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备一些必需的教学设备和文体活动器材,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使留守儿童有一个真正的“暂时的家”,使学校、老师能够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此外,建议政府加大对接送学生上学车辆的管理,采取政府或由政府引导社会投入购置新校车并实行统一管理的办法,制订具体的管理细则,明确责任部门,实行严格考核和督查,确保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安全。
3、健全教育功能,加强学校管理
县教育局作为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一要强化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二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三要强化有机渗透。结合各学科教学加强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训练,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以弥补因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四要强化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
4、建立监护体系,发挥基层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建议政府在建立县级协调组织的基础上,要求各乡镇乃至行政村也要建立相应组织,以形成政府、村(居)、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5、国家要继续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留守儿童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三农”问题。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因此政府应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赚钱养家两不误。大力扶持农民工子弟小学,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等。
6、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无论在心理塑造、价值取向还是行为培养方面都需要他人给予适当的引导。任何人的成长阶段都离不开“自律”和“他律”,由于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未成年人正是处于“他律”的主导阶段,有力的监护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在实践中,迫于现实生活的压力,多数未成年人并不能处于有力的监护状态,其中留守儿童就是最典型的事例。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监护的缺失,这也是留守儿童监护较之于非留守儿童监护的特殊性之所在。面对监护缺失带来的一系列“五失”问题,如何去应对去解决是当前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对此,很多社会学工作者已经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切实可行的对策,例如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定期调查,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实施“代理家长”制,建立寄宿学校接管留守儿童、组建相应的留守机构代为监护等等。社会学范畴的看法和实践对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所带来的压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措施因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具有任意性和自发性,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难”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留守儿童监护问题,通过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立法,来达到有效缓和留守儿童监护困境的目的,这也是贯彻《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的最大化利益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此,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现状,从实践出发,完善未成年人监护立法,尤其是加强监护委托制度和监护监督制度,不仅对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完善我国民法体系、维持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自然不愿不背井离乡,农村儿童留守现象则可淡化。因此,只有农民在农村收入有保障,他们的子女才不会饱受离散之苦。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各农村区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加大培训力度,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
[2] 王松丽,李宗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及对策研究》,《法制与经济》总第228期,2010年1月.
[3] 曾向荣:《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六成存心理问题》,《广州日报》2010年03月04日.
[4]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 张露:《他国监护监督制度探微与启示——由“四郎弃母案”引发的思考”》,《人民论坛 》2011年第17期.
[6] 李海霞,马婷,徐维:《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6年6月.
[7] 佚名:《中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频出 拷问分数至上教育方式》,《中国妇女报》2011年10月17日,第3版.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家庭努力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社会关心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政府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一、情感出现空缺
这些孩子若有委屈, 他们多想给亲人, 特别是爸爸、妈妈倾诉;他们生病、吃穿, 多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呵护, 但却都不能如愿以偿。对比伙伴, 他们有一种自卑感, 自觉不如他人, 尤其在看到其他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心, 心中更有一种失落感。有这样一个孩子, 因放学回家迟了, 爷爷说了他两句就赌气外出, 又哭又闹, 又喊爹, 又叫娘, 以死相胁, 于是爷爷、奶奶惶恐不安, 从此以后, 孙子干什么, 爷爷、奶奶不敢干涉。
二、生活无人监管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或出于其他原因, 对孩子的生活监管不力, 导致这些孩子逐渐学会了说谎、骗钱、大手大脚。今天在爷爷、奶奶处说学校收费买资料, 要10元到百十元不等, 明天又要给远方打工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要生活费、资料费, 而爸爸、妈妈出于对孩子的爱, 出于对孩子照顾不周的愧疚, 大多也不闻不问, 只是汇钱。孩子一旦钱到手, 又是过生日聚会、或唱歌、抽烟、上网……对学校的制度漠视起来, 对班主任、老师的管理逐渐冷淡, 头脑中享乐、玩耍、指责等, 不规范、不道德的因素开始滋生, 逐渐膨胀, 最终导致逃学、打架, 甚至犯罪。
三、教育出现真空
教育不到位, 将导致这些孩子缺乏最起码的“仁、义、礼、智、信”;如, 见了长辈不问好, 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公众场合要么孤僻不合群, 要么出风头, 高声喧哗, 表现出极不合众的怪态;缺乏最起码的做人的教育。究其原因, 就是爸、妈不在身边, 靠自己性子成长;还有一个孩子, 从三岁半到六岁, 几年未见过爸、妈的面, 爷爷奶奶尽管疼爱, 但性格却越来越孤僻, 在人多处一言不发。
据调查, 目前留守儿童主题十分突出, 越是偏僻的农村, 问题越突出, 留守儿童普遍占入学儿童的70%以上。某一学校共57人, 其中留守儿童有48人。这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他们渴望父爱、母爱, 渴望受到关注。有人感言:在某看管所里, 85%的是农民的孩子, 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农民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有效监管。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40-021政府支持体系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其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网吧、游戏室等娱乐活动场所的监管力度,用积极的舆论氛围宣传“关爱留守孩”工作典范,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1逐步完善、新订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政府应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其次,政府应打破城乡二元化经济体制,制定和实施“农民工”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他们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医疗、住房和教育权利;再次,建立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进一步修正、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纲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之内,从财力、制度等方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明确父母、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
1.2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美化村容村貌、打造“一村一品牌”,完善农村道路布局网,县乡两级政府将产业园合理规划在村庄集中的周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民工就近选择工作岗位创造机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减少农民工的大量外出。
1.3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在现有的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一卡制即那些随父母进城就读同样免除其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等额学杂费并适度补贴进城就读差额费。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好城乡教育布局,在城市鼓励民办学校的建立,给予政策、财力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加强监管,为流动子女解决进城受教育问题;在农村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师资力量强、教育条件优、教育理念先进的中小学,重点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城市重点中小学要从师资、设备等方面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鼓励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1.4高度重视,统筹协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由关工委牵头成立以教育、卫生、公安、工商、文化、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各部门既分工又协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外部空间。公安部门要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参与聚众赌博和聚众斗殴的留守儿童的警示和再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工商、文化等部门整治不良娱乐、文化广场,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类似网吧、歌厅等社会娱乐场所,彻底清扫有淫秽、暴力等内容的书刊、录像的色情文化市场;卫生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重点监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要组织专业心理卫生保健人员给予矫治;教育部门要在心理卫生人员的配合下重点做好中小学校心理保健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如“手拉手”、“代理家长”、“义务支教”、“留儿童之家”、“关爱送温暖”等。
2家庭支持体系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家庭支持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监护人的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们调查的结果及以上成因分析,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我们觉得家庭支持体系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2.1外出父母要建立亲子沟通渠道,提供情感性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从内容、形式上改进从而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渠道,给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情感性支持。外出父母要经常性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及时掌握子女的学习情况以及在校的行为表现等,同时也要与监护人保持经常性联系,着重了解孩子在家的身体状况及情感心理表现等,一经发现问题便有针对性地与子女沟通联系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外出父母可以通过电话、写信甚至可以采用网络视频等方式经常性地与子女沟通交流,且话题不能仅局限在学习上,而要更多的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更应该送上祝福的话语,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增进亲子和谐关系。外出父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抽空回家探亲,若工作需要确实不能走开可以在暑假或国庆长假时接年龄较大的孩子来工作地,这样既增进亲子沟通也能让留守子女切身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有利于子女回校后更加努力学习。
2.2 外出父母要经常调整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本身的实际情况不相称也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父母应根据情况的变化设法调整自己的主观愿望以便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自己适当的主观期望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使他们形成遵从客观实际的远大愿望和理想。
2.3监护人要转变观念,以适宜的教养方式为留守儿童创建和谐的成长环境。我们要让监护者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培育留守儿童优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监护人与孩子要形成朋友性质的关系,彼此关心、谦让,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限制他们不合理的行动,既让孩子敢于发表意见又要对孩子错误的言行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让孩子们在民主、和平,既安全又温馨的和谐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学校支持体系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应当由学校去填补。学校应从办学条件、教育模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针对品行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开展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治。
3.1全面摸底,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库”。各农村中小学要责成有关部门摸清本校留守儿童数量,并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及在外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监护人基本情况,重点记录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状况。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变革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教育。农村中小学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扩建体育活动场所,购置一批运动器材供师生业余活动锻炼,有条件学校可以改善寄宿条件以便对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加强管理。变革学校现有教育模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除正常教学内容外要融入更多其它元素,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要經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吸引他们参加文明健康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自卑感,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3引进专业人才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农村中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支持下引进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技巧培训。对存在心理困惑的同学有计划的进行矫治,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隐性心理压力,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4注重营造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成长互助小组”。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留守儿童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学校可以将心理素质优秀的留守学生与表现较差、有过心理困惑的留守学生结对子,成立“成长互助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他们之间可以分享彼此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与疑虑,培养他们互助、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和集体价值观。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对那些自立、自强的留守儿童给予表扬和奖励,树立典型,激励广大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勤奋好学、全面发展。
4社会支持体系
构建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形成封闭的支持网络,是短期内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
4.1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正面宣传。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群众组织通力协作,对各种可能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监控,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近些年新闻媒介大多侧重于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压力和痛苦,更多宣传的是“问题儿童”,这些负面报道不仅让世人对留守儿童另眼相看而且也使留守儿童形成一种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悲观心理,这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社会媒介应调整报道角度,在反映问题的同时也要大力宣扬留守儿童中自强不息的优秀典型,激发他们的自信[26];对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给予积极报道并呼吁社会更多力量加入到关爱行列中来。
4.2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筹建“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吸纳社会上一些离退休干部、大中专学生、爱心人士共同参与进来,采取有偿托管教育的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留守儿童可以采取有偿代养的方式进行寄宿制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留守儿童们以兄弟姐妹相称,同时得到来自社会其他力量的引导和帮助,这不仅可以解决父母后顾之忧,而且也满足了留守儿童基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
4.3农村基层组织理应充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农村基层组织要借助新农村建设契机,整治村庄卫生环境、新建娱乐活动场所、纠正赌博等不良恶习,以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全村人民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成长环境。村干部要深入留守家庭,对有困难的家庭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充分发挥干部带头模范作用,此外还要提高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永.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4期.
[2] 贾香花.家庭教育“缺位”与学校教育“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对“留守儿童”的思考】推荐阅读:
留守儿童问题思考11-29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看法05-25
留守儿童的信11-05
留守儿童的国家文件07-16
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10-14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11-10
留守儿童生活的论文12-02
如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06-06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06-27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