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效率及总结(精选8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我镇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抓好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本学期,我镇中
心小学由校骨干教师以各种课型开展课例,供全校语文教师探讨、研究,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梅沙小学也分别开展了中青年教师课例研讨,习作研讨等等。教师们在研讨中,大胆发言,把教学中的困惑,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教改体会,畅所欲言,研讨活动热烈。把常态课上好,上扎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我镇语文教师中得到非常的肯定、赞许,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
2、 积极参加市或其它镇区组织的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
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如城区开展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我镇参加研讨活动的教师收获良多。回校的交流活动中,教师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有深深折服的感叹“他们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不知不觉间已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并不注重表面的奢华,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真正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有感悟“让我深切地感悟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纯朴、实在”;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把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还有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等等。老师们都非常期盼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各小学真正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
1. 教研形式单一
在农村中学中, 有许多学校都把教研活动提到了重要日程, 学期之初大都制订了周密的计划, 而各项活动计划中公开课几乎要占到90%以上。教师们都知道搞教研活动无非是听听课而已, 也就没把它当成一回事, 公开课讲得多了, 教学方法大同小异, 实在觉得心烦;倘若硬着头皮听下去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们谁都知道这样的教研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可是谁都没有勇气去进行教研创新。原因很简单:教学负担太重, 教师们无法去尝试创新;特别是教研形式的单一枯燥让教师们有苦难言, 频繁的听课讲课几乎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 教研活动难以保证质量
许多学校为了注重形式把教研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就开始搞起了所谓的教研。在短时间内, 活动的确开展得有声有色, 优质教案、获奖论文评出了一大批, 但就是没有一篇够得上有学术品位;更为奇怪的一种现象是, 活动热潮一过教师们都偃旗息鼓。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们都知道, 教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取得成绩的。仅仅为了热闹搞教研还不如干脆放弃。教研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 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 再在教学中去验证, 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仅仅是做出一种搞研究的形式, 重复简单的过程终究难以取得大的成绩。
3. 教研范围狭小, 缺少研讨交流
在很多学校中, 教师们只注重于校内的探讨, 几乎没有人走出固有的圈子去搞一些业务交流, 而学校为了节省资金也不愿派教师外出取经, 久而久之, 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就变得极为陈旧, 也就谈不上去进行教研创新了。据不完全统计, 有相当一批教师, 业余时间从来不看教学研究类书籍, 如此下去能做到常教常新吗?
4. 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和科学健全的教研评价机制
在一些学校, 教师们因为教学负担过重根本无力去从事教学研究活动。大多数教师的周课时总量都在12节以上, 再加上一些教学琐事根本就无法致力于教学创新。即使勉强为之, 也只是抄抄学习笔记而已, 因为不抄学习笔记, 教学常规就无法完成, 长期以来大量的无效劳动给教师们带来繁重的教学压力, 实在是不堪重负, 教师们哪还有闲心去搞研究呢?再加上一些学校只重视老教师的经验, 缺乏对年轻教师的正确评价, 导致一大批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被扼杀, 这也是教研失去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 有的年轻教师的论文能在县级以上的评奖单位获奖却得不到学校的应有评价。试问, 在此种教研评价机制下教师们的教研热情还能高涨得起来吗?
二应对策略
1. 精心策划, 确保教研质量提高
学校教研组应根据教学实际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 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具体说来, 可以从减少活动次数入手来提高教研质量, 对于准备不充分的活动尽量减少, 对于丝毫没有研究意义的公开课彻底取消。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活动应有明确的目标, 有严密的操作程序, 有极强的感染号召力, 参与活动的人都能自觉投入其中, 这才算是达到了应有的效果。人人都把它当成是一种学习的需要, 这样的活动才真正扎实有效。
2. 潜心研究, 提高研究档次
欲想真正使研究活动名副其实就必须打破现有局面, 从本质入手来提高教研质量。各学校尤其要重视学习性的研究活动。搞研究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是难有成效的, 基于这一点, 每位语文教师应将研读教育教学专著作为自己的必修课来学习, 以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素养, 才能真正提高研究水平。教师们先确定统一的研究课题, 然后再以撰写论文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最后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来加以论证。此外, 还可以将撰写的论文向报纸、杂志投稿, 让教育专家们去自由评说, 一旦被认可后得以发表, 研究成果自然就可以得到公正的评价了。
3. 注重交流, 坚持学以致用
农村学校因为教育条件落后, 导致教育信息闭塞, 教师长期处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 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就难以及时更新, 教学就很难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之中。因此学校应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针, 把交流学习作为教学发展的活力之源, 定期派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外出学习, 然后再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内大胆尝试,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有突破, 有创新。交流学习应扩大范围, 不局限于用老眼光看人, 打破权威, 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用好人才。只要有创新精神, 就可以一起来交流学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教学研究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4. 实事求是,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在许多学校中, 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论资排辈评成果的现象还非常突出, 这恰恰正是教研难以出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给年轻教师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鼓励他们进行创新。让年轻的教师承担重要研究课题, 开展交流活动, 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年轻教师一旦出了成果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崇尚科学, 唯才是举, 教研才会出现新气象。老教师固然有丰富的经验, 年轻教师却更有潜力, 因为他们热情, 有胆识, 有无限的创造力正等着他们去开发利用, 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 教育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5. 开发资源, 利用网络尝试教学
目前, 许多学校都建起了微机室, 但是真正利用它们进行教学的学校还非常少, 最重要的原因是微机没有联通网络, 无法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教师们仍然只停留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有的学校虽然已经接入了教育网络, 但上网的微机数量极其有限, 缺少专门的网络人才和必要的网络管理知识, 教师上网学习的时间极其有限, 网络教学实际上也成了一种摆设。所以摆在眼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是如何真正利用好已有的资源, 让其真正发挥作用。学校应该舍得投入资金, 制定相应措施, 鼓励教师们去尝试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为教师普及网络知识, 对他们进行专项基本技能训练, 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让网络走进课堂的目的。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语文教研事关教学全局, 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如何让教研焕发出生机, 走出固有的框架, 只有靠教师们的大胆开拓, 才会有所发现, 有所突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94-01
小学生在校园的大多数时间都花费在了课堂上,许多科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都需要利用课堂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媒介,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令人担忧。因此,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了相关专家和老师着重探讨的对象。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有以下几点:
1、从老师的角度看,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我为核心,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对学生采取硬性灌输的模式,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课堂教学太程式化,教学方法呆板枯燥,课堂效率低下。
2、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发问通常会制定唯一的“标准答案”,并且不容许学生有除此之外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难以达到高水准。
3、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例如:不论是什么种类的语文课都有一个死规定,就是学生必须会写生字、会朗读和背诵课文。而不少老师认为只要做到了上述几点,学生就学到了知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就形成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其语文思维及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4、一部分语文老师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勉强营造闹热的课堂氛围,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是将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当成了一种教学工具。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对策
1、细致挑选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激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激情。具体来讲,小学语文老师必须依据教材细致挑选教学方法,力争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例如:小学语文课堂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小游戏(记忆力比拼等等)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采用例如分组探讨、分角色表演或做游戏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再有,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入新知识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拓展学生的思路,做到难易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2、老师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仔细备课
所有小学语文老师唯有仔细备课才能提升课程质量。然而备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广义、合理的备课包含为教材做准备和为学生做准备两个方面。当前,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准备教材已做得较好,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为学生做准备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因此,笔者建议老师在出色地完成准备教材这一环节的同时,也要权衡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影响。
为教材做准备是指老师在讲授语文课之前,应精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摸清教材的内容后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从而使教材更加科学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为学生做准备是指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努力转变角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老师准备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而教材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关键是要诱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3、着力打造谐和、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
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着力打造谐和、平等的课堂氛围。因为,唯有在充分重视和尊重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元素、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
4、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并启迪学生思维
合理、科学地课堂提问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教学思路去完成学习、才能活跃课堂氛围和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课堂提问的方式应随机而变,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切忌提问呆板、枯燥,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1)设计的课堂问题一定要有目的性,因为有目的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2)课堂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问题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语文科目的“底子“,以便于照顾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4)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注意数量,避免设置无目的性的问题,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结合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
总而言之,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坚持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并不是一味将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载体”。老师必须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娟.提高效率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J].新一代(下半月),2013,(7):155-155.
[2] 魏宝国.课堂“动”起来效率“高”起来*--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与教学效率的关系[J].新一代(下半月),2013,(7):151-151.
转眼间,本学期又不知不觉临近尾声了。回首往事,过去的一学期中,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校长室、教务处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在语文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克服以前的不足之处,特对本学期的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取得成绩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据此,语文教育就必须把语文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化为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一种教育观念。我们在教研会上,多次向诸位语文老师传输这样的观念,让其做好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二是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变;三是由“无效教学”向“有效教学”转变。因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力得以真正形成,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大家普遍认识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学教研改革。因此,潜心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了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为“有效教学年”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2、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有序开展教研活动
开学初,经过全体语文教师的讨论,教研组制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通过一学期的努力,预定目标全部按时有质地完成。本学期共开设实践课、示范课六节,讲座三次、作文竞赛、书法比赛各一次。对所进行的各项活动都能够精心组织、认真评析,并做好详细记录,坚决执行校长室的“计划具体、内容充实、研讨深刻”的教研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XXX等老师指导的XXX等同学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竞赛县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XXX等老师开设的优质展示课受到教育局督导组的高度评价;XXX等老师撰写的二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本学期,学校加强了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考评力度,而且多次组织老师到县内外先进学校学习等。其中XXX实验初中的优质课展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及时的撰写了教学心得。语文组在这些方面总能走在其他教研组的前列,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特别是初三语文老师在XXX校长的带领下,锐意改革、不畏困难、大胆实践,初三语文教学案的编定井然有序,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总之,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语文组的教改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教研风气更是空前高涨,为大面积提高全校的语文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互帮互学蔚然成风,集体备课日趋规范
语文组是个大组,刚走上教坛不久的青年同志为数不少,他们能够虚心学习,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学习请教,还拜他们为师。老同志亦不厌其烦,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甘作人梯。内外因素的良好结合,青年同志进步很快,其中XXX等老师已成为语文组的教学能手。在教学中,同志们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大家的才能才能使海中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为此,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分设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备课组,由XXX等骨干老师担任组长,并由其牵头组织集体备课。备课的内容和形式较之以前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但注重对教材上所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研讨,还注重对教法学法的研究,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因此所有语文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教法的设计、课堂的驾驭等能力普遍有了提高。
二、存在问题方面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有许多不足,如课题化教研形式尚未形成;教研活动的某些环节还需细化;兴趣小组活动内容不够丰富;作文教研活动开展不深入等。
回顾过去的一学期,我们教研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需克服的问题。面对明天,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豪情满怀、同心同德,一定会为XXX的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奋斗!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就刚刚结束的每人一课——《蚂蚁和蝈蝈》从解读教材,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教学反思等不同方面向全体语文老师进行了汇报;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研讨了“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口语交际的特征“话题”是前提,“情境”是关键“互动”时保证。
在20xx年x月16日的语文教研活动中,三年级语文组以“如何写好作文”为主题,向全体语文教师展示了他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解决不了的困惑。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难题,而本次的教研活动,我们明白了语言的“理解”不等于“积累”,“积累”也不等于“运用”只有“运用”才是由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的途径,作为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跨越。
会后个备课组之间还要本年级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而有针对的研究研讨。相信在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研组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展现新的面貌。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一学期来,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努力革新教法学法,教研气氛浓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学习教改前沿信息,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本组青年教师多,工作热情足。结合本组实际,根据校教导处布置,组织教师学习了新大纲,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努力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并在实践中加以尝试、运用,使整个教研组的教学风貌为之一新。我组还积极推进备课的改革。通过集体备课,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通过观点的碰撞,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努力使语文课上得充满情趣,充满活力,变生硬的教学环节为活泼自然的语文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
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借助本学期上公开课的契机,使本组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得到一次检阅,通过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使他们的认识水平得以飞跃。全组教师每学期人人上一堂课,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努力体现本组集体教研,集体备课的研究成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促进了教研和科研的结合,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一是抓好写作兴趣小组的建设,二是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种征文赛,学生作文灿若星花,征文获奖面也较广。
四、协助教导处做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工作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五环节的考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个:
1、自检——管理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
2、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加强随机教研。
在各地大力倡导“校本教研”的背景下, “集中式”的区域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仍是县级教研采用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集中式”的区域教研能聚集人气;另一方面, 学校专职教师严重不足, 导致“校本教研”模式难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中推广应用。不过, “集中式”教研模式的弊端正日益显现:一是参与面不广。极少数教师真正“上台主演”, 亲身体验教学研究, 大部分教师都是“搬个凳子”来观摩, 至多在总结评论时说上三言两语。二是实质研究少。“集中式”教研到会教师较多, 研课评论时形成了奇怪的“脸面”效应。彼此挖空心思罗列优点, 说客套话或奉承话是免不了的事情。三是持续性差。“集中式”教研由于规模大、耗时较多, 一般一个月内只能安排1~2次, 造成了教学研究时间序列上的断裂, 使上一次研讨中形成的思考不能快速付诸实践, 而等到下一次集中研讨时, 研究的冲动与激情早已消失殆尽。
新课改呼吁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 与新课改同行的教研同样需要释放一线教师的研究潜力。怎样让每个教师都焕发出研究活力、成为研究的中心人物并真切地感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呢?这一系列现实难题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深切地感受到, 必须变革传统的教研形式, 才能释放一线教师的研究潜力。
一、研究的历程
1. 从“大团体”到“小团体”
校本教研因为各校专职教师太少而难以开展, “集中式”的区域教研活动又难以让每个教师有实质性的参与, 能不能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更为适当的教研方式呢?在实践研究中, 笔者发现, 每一次教研活动时间总量是固定的, 参与教研活动的人数越多, 每个人可实质参与的时间则越少。以一次主题论坛为例, 在总人数分别为3 0人和6人两种情况下, 每位教师的实质参与率是不同的。小团体形式能提高教师教研的实质参与率。为此, 笔者对所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研大团体进行了打散和重组处理, 以“小团体”形式开展新的教研尝试, 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过程。
(1) 知晓形式意义
首先, 笔者在期末“集中式”教研大会中提出“小团体”研究的观点, 通过公式推导和案例说明, 进行小团体与大团体教研效率的对比, 让教师充分认同“小团体”的研究形式。笔者进而提出“小团体”教研运作的设想并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讨, 最终确定具体可行的运作方法。
这一过程必不可少, 只有充分理解新的理念, 认识到新教研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教师们才会欣然接受并踊跃尝试。
(2) 自愿组建团队
打散以往的学校教研团体、学区教研团体, 让每个教师根据平时的交往喜好, 以完全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来重新组成教研团队。为保证各团队的“小团体”特征, 要求各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3~6人。教研员对成功组团的团队进行备案登记, 以便掌握各组团的成员信息。笔者所在的区域有2 9名信息技术教师, 共组合成了8个小团体 (如图1) 。
这一过程很关键, 因为自愿组团, 成员间的交往沟通必定融洽和谐,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教研活动中的“沟通损耗”, 为学术教研赢得了时间和效率。
(3) 统一研究主题
各团体成立后, 就可以让他们开展各自的研究行动了。为确保各团体研究形成合力, 有必要为各小团体确定一个统一的研究主题。这个主题不能过于具体, 太具体会束缚各团体的研究创新;更不能含糊不清, 不清晰将使各团体研究找不到方向。笔者在教研实践中选取了“主动性学习”这一主题, 要求各团体在研究中以实现“主动性学习”理念为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并创造性地生成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
统一研究主题, 使各自独立运作的小团体拥有共同研究的话题, 形成了研究合力。
(4) 公开发布信息
“小团体”教研与区域性“集中式”教研形式相比, 虽然有着组织灵活方便、行动敏捷迅速的优势, 但也会产生随意活动、缺乏计划性的弊端。为追踪各团体的研究轨迹, 有必要让各团体在行动前利用E-m a i l向教研员传送相关信息, 教研员予以审核并在区域性的教研网站上公布, 同时应用区域信息技术Q Q群发布相关网址的超链接。
案例1:庄桥、洪塘、实验中学组团公开发布的小团体教研信息 (网址:h t t p://w w w.j b e d u.o r g/blog/u/768/archives/2008/8610.html) 。
这是启动小团体教研活动以来公布的第一份活动计划, 不仅获得了学校层面对活动的支持, 还对其他小团体起到了示范作用, 促使小团体之间形成教研竞赛的局面。很快, 其他小团体纷纷仿效, 各团体活动开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5) 网络观摩评价
小团体教研活动信息通过区域教育网站“告之于天下”, 但其研究过程和结果由于是小团体内部活动, “不为外人所道也”。为全面记录小团体教研活动的过程, 同时发挥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特长, 笔者要求各小团体开展教研活动时采用笔录、拍照、摄像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研究记录。在研究完毕后, 从活动组织和教学研究两个层面反思成败得失, 并通过B l o g公开发表。其他团体可以在没有实地参与的情况下, 通过B l o g第一时间获知该团体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得到活动组织上的借鉴和教学研究策略的启发。这样, 应用网络进行观摩和评价, 既加强了小团体之间的学术交流, 又维持了小团体的“纯真性”。
2.“小团体”到“小团体滚动式”
经过初步实验, 小团体教研获得了较大成功。不过, 笔者也观察到, 依靠小团体教研形式只能提高每个成员的参与率, 而仅有参与率是不够的。如何利用高参与率的优势, 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实质性地提高小团体教研的产出呢?“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就是这样产生的。所谓“小团体滚动式”教研, 就是在小团体人员规模基础上, 针对同一题材进行短时改进、持续研究的教研活动形式。它在强调小团体行动的同时, 更强调对某一课、某一问题、某一材料进行持续研究。在初次研究中力求新的突破, 在新的突破后力求再次实践, 这就是“滚动式”的真正内涵。下面, 以一次课例研究为例, 解析“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的开展策略。
首先, 确定要研究的课题, 由小团体成员独立备课, 形成第一版本的教学设计。接着, 小团体开始第一次集中研讨, 各自交流备课设计, 并吸纳彼此优点, 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形成第二版本的教学设计。这时, 选定若干成员, 在约定时间进行课堂实践, 以检验第二版本教学设计的执行效率。在完成课堂实践后, 一般会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进而通过听课后的集中评课, 对第二版本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优化, 形成第三版本的教学设计。就像打好补丁的操作系统又会出现新的漏洞一样, 第三版本的教学设计较之第一版本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 但仍不完美, 需要通过进一步课堂实践, 进行新一轮的优化。在新一轮实践中, 可以更换实践者, 让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进行“主角体验”, 也可以由第一轮的实践者再次深入课堂, 观察教学设计改进后对课堂效率产生的影响。这样, 小团体在同一题材的“滚动式”研究中, 教学设计版本从1.0经过优化升级到4.0。教师收获的并不仅仅是本题材的教学设计, 更多的收获在于过程中深入了对教学设计的探讨, 在过程中建构起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如图2) 。
案例2:江北实验、江北中心组团公开发布的“小团体滚动式”教研信息 (网址:http://www.jbedu.org/blog/u/768/a rchives/2008/11206.html) 。
二、研究中的发现
在研究中, 笔者发现, “小团体滚动式”的教研实验引发了区域教研深层次的变革。
1. 从单进程到多进程
如果把一个团体活动比做计算机内存中的一个进程, 对于区域范围而言, 以往的“集中式”大团体教研活动, 无论在哪个时间段都是单进程的。而“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就不同了, 在同一时间段内, 有可能有多个小团体在开展同一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区域性的活动进程从单进程变为多进程, 产生区域性研究“并发”现象。这样, 不同的小团体对同一主题有着个性化的探索和理解。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流共享, 教师们对研究主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2. 从旁观者变多能者
相比较“集中式”大团体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表面参与其中, 实则游离于研究活动之外的现象, “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活动的推行, 使教学研究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主角轮番体验”的实质参与效果。而且, 教师在经营“小团体滚动式”教研时, 需要经历制定教研方案、组织人员活动、研课听课评课、主持主题研讨等过程。这样, 教师在活动中不仅仅是执教者, 而且还是策划者、主持者与评论者。用教师们自己的话说, 是“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于教研的发起人、组织人、实践人、评论人都是小团体成员, 主角位置的确立, 使得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得以燃烧和复活, 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兴趣得以大幅度提升。
3. 从独立式到滚动式
以往大团体不同时段的教研活动主题都是不断“翻新样”, 每次教研都是一次独立的研究活动。如同著名漫画《掘井》的结果一样, 挖掘的井眼很多, 但是每一次都不深入, 最终没有一次能探得水源。“小团体滚动式”教研的开展, 使得教学问题研究走向了持续性。对同一题材的反复研究, 使得教师思考问题的层次不断深入, 最终由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以笔者所在的区域教研论文成果为例, 自“小团体滚动式”教研实验以来, 教师论文和案例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市级一等奖由2 0 0 7年的2篇增加到2 0 0 8年的6篇。
三、研究后的再思考
1. 自愿组团如何协调好人才资源
小团体的成员组团是以自愿双向选择为原则的, 这在实现团体内部成员融洽相处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小团体之间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强强联手的现象比较普遍, 小团体之间整体研究实力差异明显。这样就造成了强团研究势力迅猛, 研究滚动频繁, 而弱团悄无声息, 没有研究氛围。怎样的成员组合才是最佳的?笔者为此发放了一些调查问卷, 从统计结果来看, 信息技术教师对自愿认同还是持肯定态度 (5 0%) , 对人才搭配也有较大的期待 (3 3%) 。
2. 小团体教研如何实现纵深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阅读水平;素质教育
一、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环节完善”这一要点
在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全部流程放在了课堂这一空间之内,时间较为紧张,教学效率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局限于课堂的语文教学是片面的、狭隘的,教师应当着眼于教学全流程的完善,打造立体化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预习,将提前开展学习作为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利用课前预习环节解决基础知识内容,才能够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挤出来用于探究活动。同时,课前预习环节还可以熟悉教材内容,确定学习难点,让语文学习活动更具针对性效果。其次,教师要抓好课后拓展环节,着力构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完善”这样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尤其是要发挥课外活动的补充功能,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训练,弥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短板,全方位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师生互动”这一重点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对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初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欲望较为强烈,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关注这一点,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单调枯燥的境地,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教师的讲授效率也难以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强调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更多时候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予指点指导,紧扣师生互动环节体现教学素质化水平。例如在《背影》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侧重于抓住几次背影出现的环节,抓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从这几个重点部分入手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体框架,站在全文的角度领悟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表现手法。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思路更为开阔,讨论研究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之间形成了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有效完成了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及时予以点拨,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和深广度。
三、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均衡兼顾”这一难点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将会面对各种基础与能力的对象,这样的现状对教学的均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出现两头顾不到的问题,就是典型的状况。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调整,使之与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相适应,打造因材施教的语文教学。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因人而异,学生的基础薄弱,就设定较低的学习目标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分层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畏难情绪,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其次,笔者在教学全流程都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重点抓住课堂学习要求与课后检测达标要求两个方面进行。课堂要求方面主要是设置不同难度的提问,根据教学环节的实际需要灵活进行,确保班级各个层面学生在学习参与上的兼顾效果。课后检测达标环节主要分为试卷的AB卷设置于能力过关要求分设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对中后位置学生学习状况的兼顾,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成效,尤其是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消极情感。
四、有效课堂建设应当抓住“形象提升”这一亮点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离不开形象化手段的运用,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手段的普及,为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在这一方面开展了有效运用,从各地端午节风俗短片的演示导入《端午的鸭蛋》的学习,从济南冬天景色视频的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冬天》的学习领悟,从故宫全景图像演示来补充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教材感知的匮乏等等,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在丰富学习内容、提高直观效果以及打造生动课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尽可能自己上网搜集素材,自主制作教学课件,与整个教学设计融为一体,演示过程穿插有序,紧扣演示的最佳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多媒体手段对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有效课堂建设是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抓手,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打造更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阅读量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材料作为支撑。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自身的阅读量。那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些什么问题呢?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不是盲目性的,不是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让学生阅读,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学生来说有必要阅读并且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外读物,然后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弥补课堂上时间有限的缺陷。其次,当学生的阅读量慢慢加大之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维逻辑能力的书籍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个清晰地阅读知识结构。最后,当学生对于字词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之后,这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推荐一些名著给学生阅读,并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文章深意。如此一来,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学生在阅读时不仅会感到阅读的乐趣和充实感,而且在阅读中不会感觉到吃力,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不会是无稽之谈。
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也不例外。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具备了阅读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组织各种读书交流会、故事会等,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其次,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或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进行评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后,在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者精彩的语段,或者说出别的同学都不知道的小常识、小故事等,教师都应该对其进行表扬,并强调该同学之所以明白这些,都是因为平时勤加阅读的成果。这样一来,别的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够明白更多的知识,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就会加大阅读量,主动地阅读了。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教师可以从教会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大意,提出自身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入手,再结合自己的探索,将该项工作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岳二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语文教研效率及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教研组总结05-25
小学语文教研工作总结07-04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个人总结05-24
语文教研组组课改工作总结06-02
四级语文教研的工作总结09-16
二年级语文教研课活动总结09-20
2024春语文教研组总结09-28
小学语文组教研工作总结12-25
双湾中学2008语文教研组总结07-22
初中语文教研组长个人工作总结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