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培训材料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法规培训材料

法律法规培训材料 篇1

——记门源县浩门镇副镇长冶却青

冶却青,男,藏族,现年38岁,中共党员,任门源县浩门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冶却青同志从88年毕业后,主动放弃了在家乡湟源就业的机会,毅然回到门源县工作,历任县城建局秘书,麻莲乡副乡长、浩门镇副镇长。在任浩门镇副镇长期间,分管土地、林业等工作,几度寒秋,不辱使命,开拓进取。围绕大局,以服务为中心,为全镇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群众土地法律、法规、政策的培训,为全镇的经济稳定、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一年一大步,年年上台阶,使国土资源法制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个人也先后多次被县、镇评为优秀公务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冶却青凭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每年3月份,把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作为自己全年工作的重点,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召开各类大会,调整成立了以自己为组长的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领导小组,对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做了具体的安排部署,立足浩门镇实际,制定、完善了培训计划和阶段性培训计划。

冶却青组织土地干事、农业干事、各驻村干部送法下乡,亲自带队深入到9个村和部分重点社进行现场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宣传内容主要是《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农业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并采取走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栏、张贴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培训,共举办培训班3期,参加人达300人(次);以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土地法律法规专题会议12次,参加人达700人(次);举办关于土地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专栏5期,召开座谈会6次,参会人员达400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进行培训的同时,深入村社调查研究各村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安排时间,认真钻研国务院有关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决定和会议精神,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和读书笔记,写出调研报告15篇,读书笔记3万余字,首先,自己做到懂法、守法、不违法,其次,能依法办法,更好地为全镇经济和社会服务。

大力宣传,增强群众保护土地的意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和“6.25土地日”,开展大张旗鼓的宣传,为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土地资源危机意识,宣传我国土地基本国情、国策。共悬挂宣传标语2幅,设置展板4块,向周围群众发放宣传材料300余份,并结合这次土地管理法宣传日,在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等内容的同时,向过往群众宣传讲解各项土地手续的办理,以及办件需要准备的各种材料等。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对《土地管理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意识到了依法合理用地的重要性。使干部群众真正做到不违法、少违法,按法律程序进行日常操作。大力开展“土执法百日行动”活动中采取秉公执法要强硬,打击违法要坚定工作态度。对非法批地、违法占地、批非占耕、未批先建等现象进行摸底排查,在治理整顿过程中,查处的5户未批先建房屋、20户乱圈、乱占耕地的农户进行了严历的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拆除、补办手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严格依法办事,在整顿中还清理各类建设用地27宗,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6宗,查处率达100%。在冶却青同志的努力下,近年来,浩门镇国土资源培训呈现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培训与干部队伍素质相结合。我镇举办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培训时,邀请县土地资源局的领导就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耕地保护、国土资源基本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专题讲座,并根据我镇实际,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了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的正确运用。对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培训与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相结合。积极要求各村(社区)两委班子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利用土地,处理好土地合理合法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培训工作中,他积极协调各部门人员、发动广大群众踊跃参加,使培训能顺利进行;对培训工作全面安排,认真负责。今年他又深入各村社,并深入农户家进行调研,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今年,全镇农业集约化经营21户,总亩数3960亩,涉及农户174户,其中200亩以上规模的经营户14户,100亩以上的7户。目前,他又马不停蹄地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农业集约化经营的新模式,新方法。

法律法规培训材料 篇2

1 卫生法律法规培训的约束条件

1.1 培训内容标准不一

卫生法律法规内容庞杂, 由10部法律、30多部国务院的条例和100多部卫生行政部门的规章组成。按照一般的学理分类, 卫生法律法规属于行政法范畴, 其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规范、政府在医疗卫生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及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规范既包括医疗卫生机构本身的行为规范, 也包括医疗卫生服务的具体提供者———卫生技术人员的行为规范。而作为培训对象的住院医师, 他们最需要了解的是他们自己该如何依法行医, 即他们只要了解医师行为规范对他们的具体要求就够了。这就为培训内容的进一步精简确定了标准, 因此将卫生法律法规缩小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行为规范, 再到卫生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最后限定于医师行为规范即可。

1.2 内容侧重点不正确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学员都已经从医学院校毕业, 通常已工作一段时间, 甚至工作了好多年。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 各学校基本都会开设法律基础、卫生法学等课程。法律基础粗略介绍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对法律有初步的了解;卫生法学则系统介绍传染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以及医疗损害赔偿法等内容。经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 学员已经了解了相关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因此再培训时, 培训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改变。

1.3 培训课时少

无论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是全科医生培训, 卫生法律法规部分都是4课时左右。如果介绍具体法律制度, 卫生法律法规中的任何一部几乎都要4课时, 假使进行学术探讨, 4课时至多只能探讨两个主题。因此, 在4课时的时间内, 到底是要宽泛地介绍卫生法律法规, 还是有选择地介绍一部或者几部具体的法律法规, 甚至仅仅围绕一个主题深入研讨,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卫生法律法规培训方法的规范化

2.1 案例引导

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学员都已经从医学院校毕业, 且通常也已工作一段时间, 甚至工作了好多年。在医学院校期间, 学员已经系统学习过卫生法律法规, 已经了解了相关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因此, 可以通过案例介绍, 引导学员回顾具体制度规定。如宿州眼球事件、医生在家接诊非法行医事件、非典时拒不接受隔离治疗事件等。通过这些实际案例, 引导学员复习传染病的隔离治疗制度等。

2.2 课堂讨论

我国卫生法律法规的发展相对滞后, 诸多制度不符合当前的实际需求,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都在逐步修改中。接受培训的学员都已从事临床工作, 对某些制度的优劣有相对客观的判断, 也更可能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意见。因此, 结合具体案例, 以小组讨论等方式讨论某一重要制度, 不但有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该制度, 也可能对今后卫生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帮助。

2.3 兼顾制度出台背景

调查发现, 学员通常知道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 如医师执业前要完成注册、发现法定传染病要报告等, 但对于为什么这样要求, 学员往往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3], 正因为不了解, 有些学员往往较为抵触。而国家出台的每项制度, 都是为了解决当时面临的某些问题, 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医疗服务市场化政策背景下的产物。学员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 明白某一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后, 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自愿地执行该制度, 从抵触转变为依从, 从而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3 卫生法律法规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再探讨

综上所述, 应将住院医师卫生法律法规的培训目标、方法及内容做如下调整。

3.1 培训目标

掌握:医师执业注册、定期考核制度, 首诊负责制度, 报告制度, 告知制度;熟悉:医师在传染病、职业病防治中的职责, 非法行医行为的主要类型, 违法行医的法律责任;了解: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出台背景、各部法律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2 培训方法

由于培训对象对上述制度已有初步了解, 因此培训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学员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理想的培训方法是在技术培训过程中融入法律法规的要求, 但现阶段还难以做到[4]。在现有条件下, 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 适当辅以分组讨论。分组讨论有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 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相关制度。

3.3 培训内容及课时安排

医师执业注册、定期考核制度 (1课时) 。重点介绍医师资格考试与执业注册的区别以及注册事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地点以及其对医师执业的影响, 总结非法行医的主要类型, 探讨执业注册制度的完善建议。

首诊负责制度 (1课时) 。介绍首诊负责制度的出台背景、首诊负责制度的具体要求, 讨论首诊负责制度对医师行为的影响。

报告及告知制度 (1课时) 。介绍卫生法律法规对医师报告义务的具体要求, 包括传染病、医疗事故、患者非正常死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不良反应、职业病等, 重点介绍具体哪些事项应该报告、向谁报告。介绍告知制度与知情同意制度的联系及区别, 重点介绍何时向何人告知、何时需要书面告知。讨论现行告知制度对医师行为的影响, 提出对现行制度的完善建议。

医师的其他义务及法律责任 (1课时) 。介绍医师宣传教育、保护患者隐私、出具医疗文书、服从政府调遣等义务, 简单介绍医师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培训, 培训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医师日常应用的法律制度为主, 详细介绍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二要兼顾制度背景及制度效果评价, 以增强培训对象对具体制度的依从性。具体内容应包括:执业准入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报告及告知制度、其他义务及法律责任。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杜鹃, 郭爱民, 路孝琴, 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 2009, 23 (3) :9-11.

[2]石景芬, 王星月, 王旭阳.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对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培训管理的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1) :36-38.

[3]唐檬, 陈英耀, 刘文彬, 等.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制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11) :56-57.

企业职工培训法律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劳动者;企业职工培训;税收

一、概述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针对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特别是普通职工之间订立的合同,普遍存在着合同格式化、定型化的特点。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特点,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企业方面的原因。在与众多普通职工订立劳动合同的过程中,企业发现这种情况订立的合同,重复率非常高,交易频率也非常高,几乎成为了企业日常工作中的例行工作事项,因此,企业在合同内容确定方面主要采用制定统一固定条款。这样一来,劳动者极少甚至根本没有选择权,而且企业可以掌握非常大的控制权。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节约交易费用,减少缔约成本,增进效率。所以企业采取简化缔约程序的手段与劳动者订立合同。

第二,劳动者自身原因。作为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因为自身技术知识能力非常有限,能够从事的工作、工种也非常有限,这造成普通劳动者处于劣势地位,对于企业的依附性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低下。

第三,法律对于保障企业职工培训立法不足。我国法律对于企业职工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企业职工培训规定》等一些法律当中,但大多数都是鼓励性表述,缺少惩罚性规定,使得企业即便设立了用于职工培训的基金,最终也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对企业职工培训贡献较少。

二、我国关于企业职工培训现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有专章规定职业培训制度,共四条,分别从发展目标、政府支持、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资格方面进行了规定。规定非常模糊而且笼统,没有具体明确的权利义务等的规定。

1996年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企业职工培训规定》,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级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都对企业职工培训进行了规定。在《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意见》中,详细说明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方式,明确规定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并且对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都提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但大多数都是鼓励性表述,缺少惩戒性的法律约束。同时,其中有的规定表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由企业支配,国家并不干涉经费的使用。这使得这些规定的规范作用明显减弱。有些地方法律法规在将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细化后,出现了对于同一条款不同理解的情况,致使不同地方性法规针对同一条款细化后的规定不同

三、我国企业职工培训之不足

首先,我国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分散,政府未能有效起到监督作用。我国目前企业职工培训管理模式主要是教育局、劳动局、工商局和众多社会团体分头管理,这导致我国政府在企业职工培训方面出现重复和割裂现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是根本。

其次,因为监管不足和企业自觉性不高,导致培训投资不足。中国各类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很低的水平。除职能错位举办子弟学校和政治任务性质投资助学外,真正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微乎其微。据对28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员工培训投资经费只有工资总额的2.2%(职工人均教育经费仅49.5元),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

最后,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督,培训流于形式。

四、我国企业职工培训法律保障完善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立法问题,为了进一步确保企业职工培训能够更好地进行,确保普通职工在培训方面能够得到更多帮助,我国有必要在相关立法方面更加细化,并且完善,是相关立法更具有强制性和惩戒性,同时,国家也应当适当的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进行一定的干涉,这样完全有企业支配的局面就会得到有效扭转,企业职工培训也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

首先,对企业适当增加税收,用于加大企业职工培训力度。就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来看,并未在这一方面有具体规定。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其利益来自社会,就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而言,企业也应当对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的税收做出一定的贡献。就目前情况来看,必须在国家层面和市级层面进行强制性征收,即将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作为企业税收的一部分,进行征收。

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且就企业职工培训方面经验不足,目前我国法律法规规定难以对企业职工培训起到有力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强制征收税收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在强制征收税收具体法律法规规定方面,必须明确企业应当按照相关税收法律的规定按时上交培训税收,通过在相关行政部门登记备案,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同时,国家应当在税收上对企业职工培训进行优惠,特别是对那些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效果良好并接受有效监督的企业给予财政性补贴。

其次,将必须奖励行业培训基金写入法律。此种做法可以学习法国。法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雇员人数在20名或者以上的公司必须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6%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雇员人数在10至19名之间的按照1.05%提取,雇员人数在10人已下单按照0.55%提取。超过20名雇员的企业还规定必须提取工资总额的0.22%专门用于员工的非在职培训。

法律法规培训记录 篇4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使广大职工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技能,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安全和健康,促进公司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特组织此次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安全教育,技能培训,严格操作规程来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二是通过设备保障,事故预防来确保生产的安全。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各部负责人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安全生产是一项大事,作为部门负责人,应该明白,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将会给与

你相关的部门及员工,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工伤事故只是一瞬间的事,必须高度重视。

(2) 班组长作为公司的.管理人员,应对本班组的安全工作承担管理责任,发现不安全因

素及时排出,若有员工违反操作规程一定要严加惩处,绝不给不安全因素留一丝漏洞,对于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公司进行奖励,对安全工作做得不够好的班组将进行限期整改,并作适当处罚。班组出现工伤事故,班组长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必须接受行政及经济处罚。

(3) 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一定要分析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方

案,选择最佳方案。

(4) 安全纪律管理,班组长及管理人员要有安全意识,遵守劳动纪律,服从领导和安全

检查人员的指挥,工作时思想集中,坚守岗位,未经许可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法律法规培训记录严禁酒后上班,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方吸烟动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5) 安全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和作用是使公司领导和职工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学习培训记录 篇5

时 间:2014 年11月2 日 地 点:项目部会议室 主持人:伍连

参加人员:见《会议签到表》 主要内容:

1、项目总工朱得志扼要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重点内容,着重讲解了与植被保护、农田占用、水体污染、树木砍伐相关的法规条款,并强调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与会人员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2、项目经理彭阳强调指出法律、法规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应严格履行合同条款中我方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位职工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思想上树立尊章守纪、依法办事的观念。在我们日常工作中要把法律、法规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时刻注意施工安全、环境保护和文明科学施工,杜绝盲目施工。同时指出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安全质量是企业进入市场的入场卷,应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争做守法公民、环境卫士,使我项目部的各项绩效再上新台阶。

3、会议进行了简短的讨论,认为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以往我们已经作了大量工作,也较全面,但不够细致,下一步的重点是结合相关法规进一步分解、细化工作,使我们的工作更全面、详尽,取得更大成效。

娄衡三标项目经理部

物业法律法规培训课件 篇6

“物业服务”是专业公司或者管理人受业主委托(雇佣),为业主的不动产管理提供。分享了物业法律法规的培训课件给大家!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提倡业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选择物业服务企业。

第四条 国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条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业主及业主大会

第六条 房屋的所有权人为业主。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

(二)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并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

(三)提出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

(四)参加业主大会会议,行使投票权;

(五)选举业主委员会成员,并享有被选举权;

(六)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七)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八)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九)监督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三)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

(五)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

业主大会应当代表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第九条 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

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应当考虑物业的共用设施设备、建筑物规模、社区建设等因素。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十条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但是,只有一个业主的,或者业主人数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由业主共同履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制定和修改管理规约;

(三)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

(四)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

(五)筹集和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六)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七)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二条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是,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参加。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业主大会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第十三条 业主大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

业主大会定期会议应当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规定召开。经20%以上的`业主提议,业主委员会应当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第十四条 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业主。

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同时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应当做好业主大会会议记录。

第十五条 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三)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四)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五)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六条 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备案。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由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业主担任。

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在业主委员会成员中推选产生。

第十七条 管理规约应当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

管理规约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管理规约对全体业主具有约束力。

第十八条 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就业主大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业主委员会的组成和成员任期等事项作出约定。

第十九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

第二十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配合,与居民委员会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等相关工作。

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

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并认真听取居民委员会的建议。

前期物业管理

第二十一条 在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之前,建设单位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应当签订书面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第二十二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物业之前,制定临时管理规约,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临时管理规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

建设单位制定的临时管理规约,不得侵害物业买受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物业销售前将临时管理规约向物业买受人明示,并予以说明。

物业买受人在与建设单位签订物业买卖合同时,应当对遵守临时管理规约予以书面承诺。

第二十四条 国家提倡建设单位按照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

住宅物业的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投标人少于3个或者住宅规模较小的,经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买卖合同应当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

第二十六条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可以约定期限;但是,期限未满、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生效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

第二十七条 业主依法享有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建设单位不得擅自处分。

第二十八条 物业服务企业承接物业时,应当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

第二十九条 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服务企业移交下列资料:

(一)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

(二)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三)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国际纳米材料法规及标准进展 篇7

纳米产品多以消费品的形式暴露于人体与环境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尚无成熟的评价体系,已成为现代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见图1)[3,4,5,6]。目前,纳米安全性研究引起了国际科技决策层的的重视[7,8],已经积极展开了有关纳米技术的安全性评估及标准化工作。中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纳米产业市场,却因缺乏安全性评价技术手段、检测标准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屡遭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据统计,由于缺乏安全性评价及能效与理化表征数据,仅2006和2007两年,我国被通报和退回的出口纳米材料相关产品共116批次,进出口贸易额损失逾百亿美元。因此,跟踪纳米安全信息的国际动向,加强我国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不断完善纳米技术法律法规,对我国纳米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鉴于此,本文综述了国际纳米材料安全性研究动态,详细归纳了国际纳米技术立法规定和国际纳米标准,并展望了我国纳米技术立法规定和标准化研究工作的发展道路。

1 国际纳米安全性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主要应用于能源、涂料、化妆品、医药和纺织行业中,其安全性问题造成政府监管机构的决策难度,阻碍该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困扰着消费者。

1.1 美国

2000年1月,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正式宣布推出国家纳米技术计划(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NNI),表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9]。2006年度NNI财政增补发布后,单个多年项目及所有研究部都致力于理解纳米对环境、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影响[10]。2003年,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正式提出纳米颗粒或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存在可能的威胁,确认了一些关于纳米颗粒安全性评价的课题,并于2004年向12所大学拨款400万美元,用于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和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2005年12月,美国政府以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名义,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人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圆桌会议,包括美国国务院在内有26个部委出席了会议。2006年欧美日召开了12次相关会议,在政府层面上大力部署对纳米材料的生物与环境的可能影响的研究和管理。2006年8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成立新的纳米技术内部特别工作组,确定法规管理方法,鼓励继续用纳米技术/材料制造FDA所管理的产品。特别工作组将对所有知识或政策差距提出处理建议,使FDA更好地评估FDA管理产品(使用纳米技术/材料)对公众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作用[11]。2007年7月,纳米技术内部特别工作组公布了初步的调查结果,调查报告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12]、议题的分析报告和建议、法规管理的分析报告和建议,并发布首份纳米技术相关产品监管调查报告。2009年3月,FDA宣布与休斯顿纳米健康联盟(ANH)及其成员合作,目的是帮助安全有效地发展纳米技术医疗产品。FDA将与ANH共同研究纳米颗粒的行为及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便于测试和过程处理,以减轻相关纳米产品的风险。

某些相关研究机构也已开始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讨论。2005年2月,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基金会/风险科学研究所(ILSI RF/RSI)纳米材料毒性筛查小组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纳米材料毒性筛查指南[13]。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NIEHS)为了使纳米技术安全、有效地发展,在未来两年内将提供至少29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及工程应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14]。

美国消费者联盟也开始重视纳米技术的安全性,2008年10月,该联盟请求FDA对纳米技术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尤其是纳米材料在化妆品和防晒用品中的使用,以确保纳米材料产品的精准标记和识别。

1.2 英国

英国政府支持的纳米技术的风险和利益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传输、高存储容量的高速计算机、全新的材料、自清洁特性的纳米玻璃等方面。

2003年6月,英国政府组织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开展纳米科技发展趋势、纳米科技对社会和安全领域的影响等独立研究。2003年12月,在皇家工程院的《纳米科技在环境方面应用与影响:向纳米工作组提交的实证总结》报告会上,与会科学家讨论了纳米颗粒材料的用途、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毒理作用等。2004年7月,皇家学会和皇家工程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机会和不确定性》调查报告[15],建议英国政府成立年预算达1100万美元的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研究中心,对纳米的安全性发出预警。2005年1月,《纳米毒理学》专业杂志在英国出版,推动了纳米毒理学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拓展。2008年11月,英国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也发表报告,称目前对纳米材料的潜在风险研究落后于纳米材料的使用,呼吁建立纳米材料的安全测试和管理监督体系,并补充说,不能因此而暂停对纳米的研究,因为纳米技术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利益[16]。

1.3 日本

日本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工程纳米材料毒理方面的研究,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

2005年3月,日本纳米技术政策咨询委员会成立,并开展一项旨在“促进公众对纳米技术认可”的计划,包括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研究、纳米材料引起的环境问题、纳米材料引起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等。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于2005年开展了一项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计划(2005年投资约1亿美元),研究标准化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程序。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也在2006年开始一项为期5年的综合性研究,总投入资金约2亿美元,目的是建立纳米材料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的评价方法并提出安全性管理办法。

日本厚生劳动省也为纳米安全性研究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7月,厚生劳动省制订了一个为期3年的计划,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有机体吸收纳米材料的状况及纳米材料是否存在毒性等问题。2008年4月,厚生劳动省召开了审议纳米材料安全性等问题的研讨会,共举办了“防止劳动者曝露于对人体有害性尚不明确的化学物质中”和“关于纳米材料安全性”两场研讨会。2009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再次组织召开了研讨会,要求企业公开纳米材料对健康影响的相关信息,并要求企业从开发阶段就主动推行纳米材料的安全对策,以取得消费者信赖。

此外,日本政府积极与英国皇家学会进行纳米安全性研究合作。2005年7月与2006年2月,日本科学理事会与英国皇家学会分别于伦敦和日本东京召开了两次“纳米安全联合会议”,并拟定了《纳米科技潜在影响》报告。

1.4 欧盟

2004年3月召开的欧盟纳米技术风险会议标志着欧盟科技界对纳米技术风险与危害的关注。2004年12月,欧盟在布鲁塞尔公布了《欧洲纳米战略》,把研究纳米生物环境健康效应问题的重要性列在欧洲纳米发展战略的第三位。2005年5月,欧盟出资支持成立欧洲理论光谱中心(ETSF),旨在推动整个欧洲大陆在纳米技术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加强纳米药物安全性的研究。2005年9月,欧盟在第二届欧洲纳米论坛和展览中聚焦于“纳米技术和2020年欧盟公民的健康”。另外,欧盟框架计划(FP),即当今世界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 FP7已将纳米科技和纳米安全作为重要的一部分。2008年10月,受欧盟委员会要求,欧盟食品安全局向公众征求有关“纳米科学、纳米技术与食品、饲料安全”的科学草稿意见。该结论将有助于欧洲委员会开展纳米相关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同时还将有助于评估现有的法规。

1.5 中国

自2001年以来,国内已有50多所大学、中国科学院的20多个研究所及300多家企业在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检测与表征、纳米器件与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纳米安全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中国在极力推进纳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开展了纳米安全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2年正式启动实施“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7],我国政府已将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和毒理研究列入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纳米安全性研究主要涉及纳米材料对人体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中国台湾相关研究机构也制定了纳米安全性研究计划。2009年3月,台湾成功大学宣布启动“生医纳米系统整合计划”,研究纳米科技的危险性。

目前,我国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问题,如缺乏对纳米材料生产、使用、转化等整个生命周期的了解,对通过吸入途径进入体内的纳米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研究较多,其他途径研究很少,缺乏理想的基准物质,缺乏合适的体外实验毒理学终点及确定剂量的标准等。

2 国际纳米立法规定和国际纳米标准

2006年9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署在巴黎召开专家会议,专门起草了“纳米技术与环境安全”报告,提交联合国有关部门,纳米技术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18]。

2.1 国际纳米立法规定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相关法规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纳米产品的监管。2006年5月,英国食物安全法规制定人员发现纳米技术监管存在漏洞,为尽快建立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估体系奠定了基础。2008年1月,英国主要有机产品认证机构——英国土壤协会宣布禁止在有机食品中使用纳米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对纳米技术应用的机构。

(1)美国

2003年11月,美国参议院形成了《21世纪纳米技术研发法案》。2003年,美国众议院为纳米技术立法,代号为HR766,HR766将通过政府机关来协调纳米技术的研发。

2005年2月,美国环保局(EPA)公布《美国EPA纳米技术白皮书》,为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环境管理做舆论准备。2006年,EPA援引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灭鼠剂法案,规定含纳米银颗粒商品均为杀虫剂。2007年1月,EPA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强制要求使用纳米颗粒的公司提供其检测方法报告。

此外,美国加州伯克利成为第一个对纳米产业进行管制的城市,其市议会于2006年12月发布了美国第一项有关纳米技术的地方性法规,将纳米材料包含在危险材料法内。

2008年9月,美国FDA在“全美纳米技术研讨会”提出,将在FDA内新增设一个“纳米技术管理办公室”。目前,FDA决策者正在起草一份全面的管理法规——《FDA纳米技术医药产品应用法规》,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生产批文;(2)上市前的产品认证;(3)产品上市后的监管;(4)FDA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市场上各种纳米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纳米生物制品等进行突击检查。

(2)欧盟

在立法过程中,欧盟将纳米颗粒同样纳入了REACH法规的管理中。然而,对纳米颗粒的危害进行识别并进行风险评价的方法学在未来几年内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第7届研究框架计划会议上,欧盟委员会针对如何评估纳米颗粒的健康和环境影响,设立了该研究项目基金。

2009年12月,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的化妆品指令——009/1223/EC,该指令将取代之前的欧盟化妆品法规76/768/EEC。该指令规定,化妆品成分表中纳米材料的名称后应带有“nano”字样,2013年1月11日前投放市场的含有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应在2013年7月11日前通过电子方式向委员会通报[19]。

2.2 纳米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动态

纳米技术标准化的具体任务是发展术语和命名方法,测量和表征方法以及基于科学的健康、安全和环境等问题的标准化。纳米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3大类,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

(1)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ISO/TC229)[20]的秘书处由英国标准协会(BSI)承担,其主要工作范围包括:①理解和控制的物质或过程应在纳米尺度范围,即指典型的、但并不完全要求至少在有一维的方向上在100nm以下开始具有尺度依存关系的新颖功能,并可以应用的材料;②可利用的纳米尺度材料与单个的原子、分子以及大块物质的性质有区别。纳米尺度材料开发了材料、器件和系统新的性质。

ISO/TC229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其首次会议于2005年11月举行,确定了ISO/TC229的主要工作内容,成立了该委员会的工作小组(WG)。WG1负责召集术语和命名法,WG2负责召集测量与表征,WG3负责召集健康、安全和环境,WG4负责召集纳米材料规范。其中WG1、WG2、WG3分别由加拿大、日本、美国负责牵头组织,而WG4设在中国,由全国纳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到目前为止,ISO/TC229已召开了9次委员会会议,是召开会议频率较高的委员会之一,已经正式发布2项纳米技术国际标准。

(2)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标准化组织

200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化管理局(IEC/SMB)开始筹备成立纳米相关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年9月,IEC成立了纳米技术咨询平台,制定IEC领域的有关纳米技术标准,并与ISO/TC229配合与协调,避免重复制定标准。2007年3月,国际电工委员会纳米标准化组织(IEC/TC113)在德国召开了成立大会,秘书处设在德国。

(3)其他组织和国家的纳米标准化工作

目前,世界各国在加大对纳米技术研究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制定纳米领域标准的工作力度,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纳米标准化机构,开展了系统的纳米技术标准化工作。

2004年3月,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下设的技术管理局组建了一个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临时工作组(CEN/BT/WG 166),英国标准化协会是该组织的秘书处。英国标准化协会于2004年6月成立了纳米技术委员会(The UK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notechnologies),并于2005年制定了国际第一份以英文形式发布的纳米术语规范。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出业务计划和战略规划,2006年6月该临时工作组转为正式的“纳米技术”技术委员会(CET/TC352),其主要任务是优先研究和制定纳米技术领域的名词术语,CEN/TC352仅致力于ISO不考虑的标准化项目。

美国于2004年8月成立了有关纳米标准化的专门小组,2004年9月召开了关于纳米技术标准化的命名和术语的全国会议,在2005年3月提出了建立纳米技术标准的建议。在各国对纳米技术越来越关注的形势下,美国以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为代表加入ISO/TC229,成为该机构的创始国。2005年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成立了纳米技术委员会E56,主要负责制定与纳米技术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规范,同时协调所有ASTM中与纳米相关的委员会工作。E56现有7个分技术委员会[20]。

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于2006年成为ISO/TC229纳米测量与表征工作组的召集人,并递交了3个关于单壁碳纳米管/富勒烯(SWNT/fullerenes)的新项目提案。JISC还建立了关于国际纳米技术标准化的路线图和相应的工作组。

(4)我国纳米标准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2001年,科技部将“纳米材料标准及数据库”列入基础性重大研究项目,2003年12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成立了全国纳米材料标准化联合工作组。2005年6月,我国成立了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7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这是世界上首次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的纳米材料标准,并已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这7项纳米材料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成为我国纳米产业问路国际标准的重要里程碑,其中包括1项术语标准、2项检测方法标准和4项产品标准。

2008年上海颁布实施了首个纳米地方标准《光催化材料活性评价技术规范》,而国际上尚无相应标准。

2009年3月,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8年度会议在北京召开,介绍了国际纳米标准最新进展和参加ISO/TC229与IEC/TC113会议的相关情况[21]。

3 结语

法律法规培训材料 篇8

食品接触材料管控现状:欧美在前

欧盟及其成员国

欧盟并不是针对食品接触材料最早立法管控的地区,但是其法规体系与其他地区相比框架更为清晰。欧盟的食品接触材料法规体系可划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框架法规 主要包括(EC) No 1935/2004《食品接触材料的通用规定》和(EC)No 2023/2006《食品接触材料良好生产规范》,这两个法规适用于所有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其中,(EC)No 1935/2004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的主要原则,其生产必须符合(EC)No 2023/2006中的良好生产规范。除此之外,(EC)No 1935/2004 还限定了该法规的适用范围,规定了标签、可追溯性、符合性声明、保障措施、审查和控制措施以及数据获取/保密性等条款。该层次的法规是欧盟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基本要求,符合框架法规是符合其他针对某种材料或物质特定措施的前提条件。

第二层特定材料法规 框架法规(EC)No 1935/2004附录I中列出了特定措施所涵盖的17种材料及制品,目前已设立强制性法规或指令进行管控的包括塑料、活性和智能材料、再生纤维素、陶瓷这4类材料及制品。现行的塑料法规(EU)No 10/2011替代了旧指令2002/72/EC,对其6次实质性的修订案及其他相关指令进行整合,去除了重复和废除的部分,并以法规的形式颁布,方便成员国无须转换为本国法律即可直接采用。(EU) No 10/2011对其法规适用范围、迁移试验结果的表达、食品模拟物及迁移试验条件等内容均做出了修订,并新增许可物质清单,列出可用于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的肯定物质、使用途径以及限量要求。

第三层特殊物质法规 欧盟除了对材料有特定的管控措施,对这些材料中的高风险有害物质也进行相关立法。现行的针对食品接触材料中有害物质的特殊指令或法规包括:指令93/11/EEC《关于弹性体或橡胶奶嘴和安抚奶嘴中释放的N-亚硝胺和可转化为N-亚硝胺的物质》;法规(EC)No 1895/2005《关于在预期接触食品的材料和制品中使用某些环氧衍生物的限制》;(EU)No 10/2011的修订法规(EU)No 321/2011《关于限制双酚A用于塑料婴儿奶瓶》。

美国

法规背景 美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控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联邦层面,食品接触材料由食品药品监督局(FDA)直接监管,由FDA 食品安全和营养中心(CFSAN)所属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办公室(OFAS)负责法规建立和新材料许可的具体工作。FDA将食品接触材料归为食品添加剂中的间接添加剂。在立法早期,所有食品添加剂上市前都必须经过食品添加剂申请(FAP)程序。直到1997年,食品和药品管理现代化条例建立了食品接触物通报系统(FCN),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理由FAP 转变为FCN。

现行要求 目前美国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法律规章主要分为3个板块进行管控。第一,由《美国联邦法案第21章》21 CFR 中第175~180部分管控的树脂聚合物、涂层及纸制品等材料及制品,其法规内容基本上由3部分组成:添加剂的特性、化学和物理参数,以及使用条件限制;第二,由《美国执法政策指南》CPG 7117 05~07部分管控的镀银金属及陶瓷制品,其主要针对材料及制品中的重金属溶出限量做出规定;第三,由行业协会提出的安全要求,如美国餐厨具协会(CMA)对不锈钢类制品中重金属铬的要求。这类已公布的法规在美国境内是通用的。

新物质申报 对于新使用的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接触材料,需要进行食品接触通告系统(FCN),生产商需通过食品接触通告程序向FDA提交申请。通过FCN 审核的物质会获得1个编号,并以肯定列表的形式列在FDA 官网“有效的食品接触物质上市前通报列表”中。该列表主要列出了物质名称、通报者、生产商、预期用途及在预期使用条件下的限制条件、质量规格、有效期,以及该物质的环境影响声明。该程序下批准的物质具有专属性,FCN只对生产商、通告中确定的物质及其预期使用有效。

中国

法规背景 中国开始对食品基础材料进行立法管控的时间较晚,2009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做出了相关规定。该法规替代了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现行要求 我国现行有效的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标准涵盖了塑料、食品级涂料、金属制品、陶瓷、搪瓷、玻璃和纸等材质制品。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我国对塑料制品的成型品和树脂颗粒分别立法进行管控,但大部分仍源于20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出台的卫生标准。近年来,我国一直努力构建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建立多项食品接触材料标准。然而,大部分相关技术指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法规动态 考虑到以上因素,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2015年期间开始进行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国家标准的整合计划。2015年年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已陆续发布整合修订后的新法规,目前已发布《GB 4806.2-2015奶嘴》、《GB 31604.1-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及《GB 31603-2015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这3个最新标准,其他材料的最新标准有望在2016年年内陆续登台。

食品接触材料法规趋势:更为严格

欧盟及其成员国

在2016年3月,欧盟向WTO提交了关于加强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双酚 A 的提案,提案建议降低现有的双酚A的限值,针对(EU)No 10/2011中双酚A迁移量的限值由0.6 mg/kg降低至0.05 mg/kg,并将该限值的范围扩大到与食品接触的涂漆或涂层中,该提案建议于 2017 年 3 月生效。另外,欧盟现行的陶瓷指令EC/84/500,欧盟针对是否降低其现有的金属限量,是否扩大其管控的金属种类及制品范围也在进行研究讨论。除此之外,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针对食品接触性材料的暴露评估有了新的研究,关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水平的计算有了新的提案。

美国

美国FDA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研究项目包括:纳米技术、婴儿安全评估、化学指南及邻苯二甲酸盐等。其中对于婴儿安全的评估,重点关注0~6个月的婴儿,针对这类特殊人群拟定“与婴儿配方奶和/或母乳接触的食品接触物质的食品接触通告筹备”的建议草案。另外,FDA食品添加剂安全办公室成立了一个邻苯二甲酸盐任务小组,负责评估任何可能与食品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盐使用相关的风险。如果评估的暴露水平并不安全,FDA将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邻苯二甲酸盐进行管控来保护公共健康。

中国

中国在2014~2015年期间一直致力于梳理现行相关卫生标准,并对相关生产使用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在网上公开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意见征求稿。新标准借鉴了美国、日本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规体系及解决方式,并探讨了这些规定在我国监管方式和行业现状下的可行性,综合考虑我国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意见稿中部分要求甚至严于欧美标准,一旦正式通过发布,对我国现有的内销企业以及国外进口产品,将会是一次极大的技术挑战。

上一篇:唯美个性签名女生青春下一篇:年底先进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