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物采访稿(推荐11篇)
一度宠物: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文化是什么?在经营方面您认为哪几方面比较重要?
孙总:我们进入宠物洗护行业这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我们的经营理念一直围绕着“合作”二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宣传语——“建开放合作共赢平台 做专业宠物日化企业”。这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我们真正把中宠定位于一个开放创新的平台,以开放平台的方式把企业的资源最大限度社会化。而所谓的开放,不仅是指业务、技术的开放,更是指商标、股权及文化等方面的开放。中宠依托集团的研发、生产、供应链、物流等为基础,根植开放的理念,同各企业及客户协力合作,努力做更加专业化、标准化、流程化的宠物日化产品公司。我认为产品与服务在经营中尤为重要。产品是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拥有优秀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拓宽渠道。而有了好产品更要有好服务,企业必须以诚信为本,确保品牌对消费者一点一滴的爱护。
一度宠物:咱们是做宠物行业的,我们就想将品牌和宠物联系起来,做一个专题,如果让您将公司文化和一种宠物联系到一起,您会想到什么呢?
孙总: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崇尚所谓的“狼性”,但我个人更为推崇“犬性”。要我将我们的品牌与宠物联系起来,我也一定会选择宠物犬,比如金毛,在表面上看起来温驯可人,本质上却能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所向披靡。我们都知道犬类能够很好地与外部环境有效协同,长年以来,狗都能与人友好相处,一直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演变为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与外部的协同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就需要犬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良好协同,借助于外部资源,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狗般温和的企业家们往往能立足久远。所以,我认为做为一个有前瞻性的企业家,从战略层面看,更要强调一种“犬性”行为处世方式,犬性管理,犬性文化。
一度宠物:关于企业2016年的宏观市场规划是什么?
采访技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项专业技能,掌握和运用好采访技巧,就能获得更多宝贵的新闻线索与资料。就人物采访来说,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经历、习惯等,所以对人物的采访要因人而异。从采访者来说,也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崔永元真诚、机智、幽默,体现出平民化心态和亲和力;张越轻松自然娓娓道来,完全依靠个人对被采访者尊重和平和的心态,使对方放松倾述。
一、采访者对采访对象要平和,不要居高临下
崔永元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再到《小崔会客厅》,崔永元的采访对象从部长到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就像和多年的朋友和邻居唠家常。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省部级领导,以及不轻易流露自己的成功人士,都会和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采访要营造和谐融洽的交谈氛围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往往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经采访过世界上二十多个风云人物,每次她总是很巧妙地为自己的采访创造良好的氛围。她在回忆中记载了采访西贡总统阮文绍的情景:
阮文绍一面向前走来,一面向我伸手,同时开了个玩笑。“你们两个谁是头头”,他用短小的食指指指摄影记者和我问。“我们两个都是头头”摄影记者回答道。“不”我也回答了他一个玩笑:“尽管他长得高,我长得矮,但我是头头”。也许总统先生长的矮小,甚至比我更加矮小。所以他喜欢我的回答,他立刻发出表示赞赏的笑声,并高声说道:“说的好,我完全同意,权利不能被瓜分,应该独揽”这正是他在这次采访结束时所重申的观点。
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法拉奇为什么会那样出色的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采访。
三、抓住细节,巧妙切入
如同作战要研究如何突破一样,采访也要研究如何切入,也就是采访时话从哪儿说起。问题怎样提出来,切入的巧妙就能顺利的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新闻材料,寻访到采访的真谛。切入点就是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大到被采访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情感性格,小到乡土乡音、饮食、服饰习惯,及至一句话,一个食物等等。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那是应该的”。后来发现他胳膊上有一块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于是改变了采访计划,就从他胳膊上的伤痕说起,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学会追问
采访中大多数的记者都会对某一事务和现象发出追问,因为只有追问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质。
成功的采访需要许多因素,重要的是采访前要有准备,事先研究材料,进行外围采访,再起草采访提纲;采访中还要应变自如,善于用逆向思维,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发现新闻。
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在民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我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者自己的精彩,感动着你我。
柔中带刚,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威严与大气。于晓楠,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真谛。严谨、认真、负责的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感动民商颁奖晚会”后,我们有幸采访了于晓楠学姐。 记:学姐,您好。《锦瑟》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在您的眼里,《锦瑟》给您或者说在向我们民商传递着什么?
于:首先《锦瑟》 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欣慰,在我的眼里,《锦瑟》已经渐渐地溶入我的血液,其中有我对它情感的寄托。《锦瑟》自创刊到今天很不容易,四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精彩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锦瑟》了解发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但总的来说,我们以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为主,让同学们通过参与《锦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锦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让《锦瑟》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记:我们知道出版一本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市事,寻找海量资料,筛选,联系出版等,在这其间,一定遇到不少困难。是什么信念支撑你无谓地面对这一切?
于:其实从加入《锦瑟》那天开始,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发刊,那种期待和喜悦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感觉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你所说的困难和这相比也不算是困难。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告诉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将每一期做好,也许正是一种对《锦瑟》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今天,同样今后无论走到哪,
都会将它装在心里,因为我的成长和《锦瑟》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想说:《锦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记:四年的时间真是一晃而过,想必大学生活一定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能不能用一段简短的话来概括下自己的大学生活?
于: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最值得珍惜、记忆的日子。在大学思念,从懵懂到今天的成熟,经历了很多。也曾跌倒过,但无论如何,令我庆幸的是,每一次跌倒,我都抓起一把沙子重新爬起,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无悔!
记:今后有什么打算?
于:呵呵,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拿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法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9月份我会在那里开始另一段人生之旅。 记:对我们这些学弟学妹们说一下您的寄语吧。
于:民商是一片能够激发热情的土地,希望在这里你们能够带着一份执着,一份坚忍勇敢的心走下去,在各方面发展,锻炼自己,祝愿你们四年后带着硕果离开。
平凡透清辉
──西安联恒标识掌门人赵光群小记
文/鲁蓉
时针在凝固的年轮盘旋
这一刻,我们驻足,回首…… 刀弑斧凿般的印记铭刻着年青的激情 我们无法回头
因为执着已经侵入骨髓,响彻心扉
曾经稚嫩的我们幼稚依旧 成熟,却把梦想带的很远……
但我们仍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为联恒骄傲 因为我们有了勇敢的心 因为艰辛铸就了今天的坚韧
让时间变得更汹涌些吧!让挑战来的更猛烈些吧 路,永远都在脚下……
半个儒生 温和的目光,温文尔雅的谈吐,谦和内敛的笑容,举手投足间,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人,这就是第一印象中的赵光群,西安灵狮广告与西安联恒标识的创始者。
他是90年代的大学生,始终坚持梦想让他有过三次高考的经历;酷爱文学,初中开始就经常写一些文字发表;喜欢摄影,对电子类的产品情有独钟;有着文人固有的感性情怀,偶尔看看电影还会落泪。提到自己参与策划的04年西安中国航空航天展馆,他满怀激情:“看到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五天四夜没有合眼的辛苦也高兴”;谈到人生的得失,他坦然一笑间的话语让人钦佩:“你付出的每一分都会有回报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夜深人静时便会明白,所以凡事不要太较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你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那么容易时,那你做事往往会比较顺,所以要珍惜,虽说也曾委屈,但毕竟过去了,于是学会了坦然面对,对于曾经的苦难也就能一笑置之”,这是他曾经历苦难的态度。谈到对文化的理解,他说自己年轻时喜欢顾城、北岛、徐志摩,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或许那些作品只是针对当时的某件事,却也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的梦”“伟大的作品肯定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别人去想象,能够包罗万象”,“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一句句精辟的话让人受益匪浅。
他很喜欢《红楼梦》,看了不下十遍,而现在看书广而杂,当笔者问起喜欢的作家,他略一沉思,“是曹雪芹,还是喜欢《红楼梦》。”
一介书生唱大风,半个儒生写辉煌,他用自己的努力书写精彩的人生。
创业:为了证明自己
1994年,他大学毕业后去了西安当时一家比较大的制药企业做策划。2000年,他辞职开始创办灵狮广告公司,三千元起家租的房子,从最初的两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人,渐渐有了自己核心的设计团队。
2006年,对赵光群来说异常重要,一方面是广告公司已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活趋于安定;一方面是随着设计之外承接标识业务的增多,广告公司的操作让他许多想法都无法实现,市场的发展对公司和产品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关口,得益于在杭州联恒标识的考察,也为证明自身实力,毅然决定创办西安联恒,从此开始艰难的二次创业之路。
创业伊始,由于整个创始团队都是平面设计出身,对标识制作是一头雾水,就连最基本的焊工招聘都觉得很艰难。“记得公司第一笔大单是200多万,所有项目要求四个月完成,现在觉得其实没什么,但在当时就觉得很难。”他扶了扶眼镜,继续跟我们介绍:“联恒一直都在进步和发展,直到09年才开始尝试走出去,并且一半以上的业务来自外地。虽说全国标识制作企业联恒并非最强,但材料却一直都是严格按标准执行,以保证产品品质。”正是这样的努力与坚持,让企业逐步壮大,有了如今的规模。
五年:一直在成长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联恒来说,这五年,是逐步成长与发展的五年,是不断追求更高品质的五年,是用于创新与提升的五年。
说起联恒,赵总有自己的想法:“公司从最初十几人发展到如今一百余人,从开始的几十平米的单元房到拥有现代化办公区及标准化厂房3000余平方,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实属不易”。在公司的管理上,他善于放权,敢于给员工犯错的机会:“人生总是在不断的经历中,才能有所进步,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随着企业的发展,他更多是对产品质量负责,自叹人生过半,就想尽量轻松的工作。“从去年开始,管理的事就慢慢做的少了,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决工艺难点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近年来,他一直致力完善公司的福利待遇,给大部分员工都买了五险一金,现在联恒有自己的活动室,会不定期的聚餐,每年都会组织员工出去旅游,还有年终全员出动的晚会,企业文化日趋成熟。在员工眼里,工作时的赵总很严肃,在妻子眼里,工作之余的他温和而随意。他跟我们说,自己很欣慰的一点是公司的人员流动率很低,核心的管理层多是最初拿着每月一千元创业工资共同走来的同学,大家一直都在一起,共同发展和进步。
“我希望联恒是一个创富平台,是要让更多人得到实惠,让更多人愿意来合作。”采访中,他时不时会低头浅浅一笑:“要珍惜每一件事,能够获得的就去争取,已经有的要珍惜,这样人生才能渐渐的丰富起来。”诚如他爱人所说:“一个人喜欢的事物不会因资产变动而有所变化,你资产再多,喜欢的东西还是那些”,所以在去年底,他拿出来公司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让全体员工都可以分享到企业的成功。
做事就像做人,在这个企业,将客户当成朋友的理念深入人心,所以这么多年来与其合作过的客户一直都在继续合作,“他人的信任给了你,就必须保证质量,这是理念”。
现在联恒许多项目都以投标为主,西北的人工成本不算高,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优势。“去年我们团队三个月消化了1000多万的订单,全部按标准完成,简直是做了不可能完成的事。”说起国内标识市场,他直言制作形式感太强,人文感不够,各个部门的衔接不够紧密,他回忆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青藤商场,在地铁站口,装饰并不豪华,但主题非常鲜明,5,6层高的商场,青藤随着人流转,几乎贯穿整个商场,给人的感觉特别好,相对于国内商场进去便是大的显示牌,是两种境界。”
谈及公司最大的优势,略一沉思的他说:“是服务,广告行业推行的是个性化定制,而产品的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一步。”服务,是设计能力、责任心、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他也直言:“目前企业最大的瓶颈是产能不足,无法满足更多的生产”。说起未来的计划,赵总满腔激情:“以后要把联恒打造成一个知名品牌,逐步扩大公司规模,建设花园式的公司环境,让员工和客户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对于竞争对手,他表现了自己的自信,“对手有多强,我们就能有多强”。在他看来,标识制作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行业竞争力必然是设计与公司本身的核心技术,所以,以后联恒会将重点放在强化设计力量上,培养公司设计品牌的综合能力。“一个车展,搭建制作花100万,而设计需要300万,这便是公司未来的方向。”正是客户的信任与自身的不断努力,使联恒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日趋成熟。
蓦回首,万里红花烂漫:抬望眼,大道指向青天。
家人:幸福的圆心 赵总有一个温暖的家,在他心中,家是以家人为圆心,幸福为半径的一个圆,家庭要比事业重要。“不要总是拿事业给自己找借口,虽说事业有为家庭付出的成分,但工作主要还是自己开心。”谈到这,他油然一声轻叹,“做家务其实比工作累,多抽点时间陪陪家人,总是没错的。” 说起妻子,笔者眼前出现的是一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她很漂亮、很热心、很好,十五年来,我们所有事情都会一起去做”。赵总有一双性格迥异的儿女,夫妻俩的教育理念几乎一致,都不推荐报班,都推行放养政策,让孩子有比较正常玩的状态。闲暇时,他与孩子也会有成人式的交流,那是他最为珍惜的时光,或许,她们更多的是用个人魅力来影响孩子,默默做子女的指路灯,照亮那一片成长的道路。
在路上:别样的精彩 每年都会出去一两次,除西藏外,大部分的城市都自己开车去过,这样的经历多少让人有些羡慕。
99年他们第一次远行去银川沙湖,“那时的沙湖是一整片的冰湖,自然风景特别美”;让他们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宁夏到内蒙的那一段黄河,那是他们见过最美的黄河。“唯有内蒙的黄河是清澈的,黄河九曲,唯此一处。”
今年上半年,因为长白山国际旅游区的业务,他们用20多天玩遍了东三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上的见识总是能让人多几分浩然之气。前不久的半个月新加坡之行,他们几乎逛遍了大一点的商场,充分见识到了标识与建筑的和谐与人文性,他津津乐道的跟我们说:“在新加坡,标识的人文性特别强,设计也合理,如果你觉得麻烦,几乎不用上一个台阶就能达到所有的地方。”正是这样的见识,让他们自身有了一份豁达,让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思路,也让原本平凡的生活不再平凡。
后记 采访之余,赵总很热情的邀请笔者到他常光顾的一处很精致的饭馆,实木的桌椅,一壶普洱,几碟小菜,饭里的谈笑间,他与我们说起很多年少的故事,也曾轻狂。提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差点丢掉工作的经历,他告诉我们不要怕犯错误,当经历那些后,你这辈子就不会再重蹈覆辙。
对于爱情,他固执的认为:“年轻时候多经历一些总是好的,有些对错放在人生里,就分不清到底是对还是错了,而彼此有了这份经历,就会愈发珍惜,因为都懂得自己更需要什么,这样才能共同经历风雨。”或许是环境所然,因其身边的人都有着十足的朝气与创造力,所以笔者强烈的感觉到他年轻的心态,再加上学画之人的那一点傲骨与疯狂,别有一番魅力。笔者也曾问,如果对此次采访有一个定位,他的意见是什么?“写作,要用自己的心和风格去写,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当你有自己的感受,功利性就能少一点”,那是一份悠然的淡定。
他是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讲师和主任,他帅气阳光、平易近人,他就是广受同学们喜爱的王继发老师。
总是梳得干净利落的短发,两道浓密的眉毛下是一双漂亮而明媚的眼睛,仿佛一口明汪汪的水井,蕴含着波澜不惊,从容淡定。透过眼前的镜片,目光更显得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光芒。王老师爱笑,不管是讲课,还是平时,总能看到他脸上挂着微笑,这笑是那种特别自然的笑,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如皎洁的月光般的微笑,让人倍感亲切、舒服,仿佛有一种魔力,把快乐向上的气氛传递到大家中间。
王继发老师大学毕业于甘肃的兰州大学,后来在郑州大学完成了他的传播学的研究生学业。在电视台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最终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进入河南工业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王老师是一个公认的好老师。他有扎实而丰富的专业知识,总能把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并用一些有趣的实例进行说明,使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理解的同时轻松记忆。课堂上,王老师喜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积极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他知道总让学生单方面地听老师讲课会束缚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老师一味地输出,学生一味地被动接收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反而会使同学们产生依赖心理,对大家学习其它的课外知识并没有多少益处。比如,王老师在传播学概论这门课上,除了认真细致地给学生们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东西,王老师把这个环节叫做“传播时刻”。在“传播时刻”中,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影评,喜欢的书籍、人物、故事或者了解到的一些专业知识等等形式多样的内容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每个人四五分钟的“传播时刻”虽然并不长,但是作用却不小,不仅提升了课堂活跃度、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让大家能从侧面了解其他同学,还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对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们都很喜欢在“传播时刻”展现自我、了解他人。在最后的期末考试测评中,王老师把学生们在“传播时刻”的表现发挥和卷面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给出学生们的最终分数,这种全面考察学生的方式,受到许多好评和赞赏。这,就是王老师课堂的魅力所在吧。
王老师在任教之余,酷爱旅游。在假期,他经常和家人或者同事、朋友到祖国各地的大好河山四处逛逛,留下自己的足迹和美好回忆。美不胜收、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古老悠远的名胜古迹让王老师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更加开朗活泼。他说:“旅游,旅的是心。旅游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感悟了人生,了解了各地的风俗习惯、见识了各地的奇人异事,还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身体和意志品质,而且,旅游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面,使人心情愉快。在游玩中,我增进了和同伴们的友谊。我和我的爱人当初就是在旅途中和平时一起玩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感情的哈哈。”今年暑假,王老师刚刚从宁夏旅游回来,从他所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宁夏那片土地独特的塞外风光和美景,不难看出来,王老师这次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我想,这次的旅游王老师收获一定不小,这又会成为他旅游经历中的一次美好回忆吧。
在生活中,王老师除了爱好旅游,还喜欢上网、打球、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有时候他会上网看看新闻,查查资料,或者下几个电影、玩一会儿游戏,比如QQ象棋、斗地主之类的。至于一些球类运动,王老师还是很热衷于去玩的,他比较喜欢打乒乓球,总爱抽空找来两三好友一起去切磋球技,在这些体育活动中,王老师同样交到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建议我们大学生也要多做一些室外活动,这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王老师有个幸福的家庭,他有一个一岁多的女儿和一个贤惠聪明的妻子,家庭和睦、家人相处融洽。平时他的妻子会做许多美味的饭菜,王老师也夸耀说她爱人很会做饭,还开玩
笑说我也要好好学学做饭,磨练磨练自己。
作为一名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名人士,王继发老师除了教学,有时候还会对社会上的某个新闻事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做一些评论,有些报社和杂志的记者也会采访他,引用他的评论做报道。他的评论往往很有见地和深度,可见一个优秀新闻人的水平和功底。
对现在的大学生,王老师说,他希望大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努力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学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同时也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多读书,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对在大学所学的一些枯燥无聊的理论知识感到不解、认为多学一些实用的技能更好时,王老师答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有的大学都是从基础理论学起,西方国家更是如此,大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学的不是‘术’而是‘学’,它重的是综合素质的的培养,考虑的是学生们的长久发展,当然,专业技能也要学,但是技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几个月就可以掌握的很熟练了,然而能否长久地发展下去,还是主要要看你的知识底蕴强不强。”我想,这正是老师要我们不要想太多、认真学习的原因吧,这也正是厚积而薄发所说的道理吧。
我叫许俏,是长沙县开慧镇开明村的大学生村官,我已经在开慧工作两年了。
在我看来,我觉得骄杨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大胆实践的革命献身精神。
在开慧学习生活和工作,我深深感受着烈士故乡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这里的发展欣欣向荣、蓬勃迅速,这里的人民积极工作、开拓进取,这让我想到了曾经我们尊敬的毛主席、杨开慧、缪伯英等一大批革命先烈也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革命早日成功、为了让广大穷苦农民翻身做主人甚至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需要怎么一种信念和勇气啊!如今,我也为自己能在开慧这块红色热土上成长、学习、工作而感到骄傲自豪。
采访先进教育者王增荣事迹报告
我采访的是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一农场中学王增荣老师。
王老师1961年10月生于唐山市唐海县的一位贫困农民的家庭中,由于家庭贫困,家里子女众多,王老师于1969年才开始踏上她的艰苦的求学生涯。
1969年,王老师在教学条件很差的唐海县一农场小学读书。在校期间王老师学习非常刻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74年,王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重点中学。在读中学期间,王老师继续发扬她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1976年,王老师以全场第三的成绩考入唐海县第一高级中学学学习。1978年,王老师学完毕业(高中两年制),并参加当年高考,但王老师被大学拒之门外。
因为家庭的贫困。王老师离开了教室,辍学在家务农。在家务农的几年中,王老师深刻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王老师于1980年再次踏上艰苦的求学之路,这一年,王老师在一农场中学复读,并参加1980年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老师如愿考入滦县师范专业学院。
两年后,王老师以优异的成绩从滦县师范专业学院毕业。按当时的政策,王老师应该被分配到滦县高中教书,但是王老师想到自己的艰苦的求学生涯,想到自己的家乡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有志青年没有钱读书,没有机会读书。自己家乡的学校没有老师教书,学校的教学条件差问题后,志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回报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回到家乡后,王老师就职于唐海县一农场中学。在场中工作期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在1989年到1992年被委派到唐山师范学院进修数学本科学士学位,学成毕业再回到县中工作。2000年,2001年,王老师被送到唐海县一第一中学锻炼,在教书期间,王老师所教的学生在年级的各种数学的考试中总是名列年级第一,王老师也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家长也非常满意。2002年,王老师被调到唐海县一农场中学任教,并被任命为班主任一职。
再次被调回场中任教的王老师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作为班主任的更加努力工作,力求把自己的工作干到最好!从2002年到2006年,王老师获得过多项荣誉,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老师,优秀班主任。王老师的教育效果连续三次测评获得全县第一,2007年她又被评为县级优秀班主任,2008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县先进工作者。2009年,她还获得县级优秀敎干评比一等奖!
采访完王老师后,我的内心不能平静。我认为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她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她的艰难的求学之路和在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成绩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是,王老师有刻苦学习的精神;立志成才的毅力;不怕困难,努力克服困难的魄力;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代的很多大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立志成才的毅力。看看身边的同学,有几个人是在努力学的,有谁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的,同学们平时就是打打闹闹过日子。心情不好就逃课,课程枯燥就在课上玩手机,没课就玩游戏;临近考试就拼命的不分昼夜的复习。考试过后,就又变成原来那样。。现在的大学们在渐渐的遗忘他们最初的目标和理想,取而代之的是吃·喝·玩·乐,他们禁不住当今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继续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学习,奋斗。我们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一如既往的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能刻苦的学习,能够像王老师一样始终铭记自己的理想,怎么会不成才呢,怎么在会中途辍学,怎么会拿不到毕业证呢?
当代大学生还缺一种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魄力;不被挫折击倒,能够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了解这一点,很多同学遇到一点困难,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应,就会感到很麻烦,就会觉得自己完全解决不了,就会找别的同学帮忙。我们没有克服困难的意识,没有克服困难的胆量。当今竞争是知识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当代大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胆量,我们国家肯定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多同学在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后,就会感到非常痛苦,感到非常难过,就会郁闷好多天,很多人,禁不住挫折的打击,一点点的挫折就会让我们垂头丧气。这种现象在中国大学生之中真的非常普遍,我之前自认为自己可以从容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困难,也能经受住我所面对的各种打击和挫折,我也很有信心解决我所面对的困难,沉着应对!
王老师的经历告诉我们:成才要刻苦学习,要立志高远,要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要沉着面对挫折和打击。
二就是感恩,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会的。王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能够报答养育她的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感恩,不懂得什么叫知恩图报。我们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变的自私,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抉择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选择个人利益,而放弃集体利益于,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来获得个人利益。我们生活在集体之中,选择集体利益对我们来说必然有利,选择集体利益也就是来报答集体,这个集体可以是国家·家乡·班级·自己的工作单位。。。这也就是感恩。如果你生活在某个集体之中,那么,这个集体就必然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你报答集体也是应当做的事情了。
王老师回到家乡教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就如同几十年前,钱学森老人历经艰难困苦从条件优越的美国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一样。钱老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就像王老师为唐海县的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王老师回到唐海县教书是感恩,钱老回到中国造火箭·卫星同样也是感恩。但是,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感恩,就像有很公费留学生学成不回国而是留在国外发展,这些人就不知道感恩,不懂知恩图报。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是接受好心人的捐助才能够上学,但是这些被捐助大学生却因为一系列的问题从来不会去看望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甚至也不会对这些好心的捐助者们说一声谢谢。我认为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帮助的,更不会得到别人的爱戴。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不懂得礼貌的人,是一个不可能有大成就的人;一个不知道感恩的国家就是一个不可能长治久安的国家;同样,一个不知道感恩的名族就是一个不成熟的名族,是一个不可能长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名族。
三是,王老师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于工作的责任心,还有她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式非常严峻,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会经常说教我们的老师不负责任,我们的同学不负责任,我们的朋友不负责任。。。。但是,我们自己是否对别人负责,我们是否对我们的学习负责,是否对我们正在做的事负责,是否对我们的父母负责,是否对我们的老师·同学负责呢?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人,他们对工作,对别人的事,甚至对自己的事都是一副不负责的态度。认真负责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尊重,负责是对自己劳动的一种认可和重视。如果能像王老师那样我们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愤愤和不平。
四就是敬业精神,王老师是非常有敬业精神的,她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都知道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的就业形势都非常的恶劣。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状况最危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时期,如果我们没有一种良好的敬业精神,我们就不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并且长期的在工作单位上工作下去。没有敬业精神我们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也就不可能在我们的工岗位上干出成绩,更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了。因此,敬业的精神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的敬业精神呢?我认为我们要热爱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只有充满了爱才能充满激情。其次是刚才说的责任心,我从王老师身上的学到了很多的找到东西,我认识到了要成才我就必须具备的品质,要成功就必须要有的精神。
经过这次的采访,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王老师的事迹会对我产生积极地影响。
1.采访目的:了解校友XXX的奋斗历程与人生体验,用其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鼓励我们在校大学生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目标,激励我们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同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社会需求。
2.采访要求:
1、言简意赅。
2、用词适当。
3.采访步骤:
1.采访校友XXX 2.采访校友XXX的同事或职工
4.采访方法:
1.专访校友XXX 2.随机采访校友XXX的同事或职工
注:采访时会由录音设备记录谈话内容,大概内容可由小组成员自行记录 会在采访过程中及采访结束后(在征得校友同意后可进行)拍摄关于其工作环境,办公及谈话时的照片,向其要一张获奖的照片。
5.采访时间:XX月XX日
6.采访问题:
(1)访问校友XXX时的准备问题:
1.真是很感谢您!我们还是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吧。师兄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就是您的一些可以公开的个人情况,您随便聊聊就好。
2.能否请您对大学生活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呢?具体可以谈一下您当时的学习情况、社团参加情况、参与的各类竞赛和获得的奖项,如:参与的科研立项、发表的论文等等,谢谢!
3.您本科毕业以后选择的去向是什么?考研,出国,还是直接工作?能否请您解释一下这样选择的原因?
4.在我们小且精致的校园里,那个夏季可以纳凉的小花园您还记得么?对学校的点点滴滴,您能记起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5.从现在来看,我们学校学风特别好,光从自习占座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在您上学的那会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过占座引起的一下糗事?
6.您当时入校选专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考虑?出于就业方面还是兴趣之类?
7.您认为大学生活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8.现在社会竞争愈加激烈,这对于大学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你认为应我们怎样应对它们?
9.想请您先谈谈现在的工作状况?据您了解我们的校友毕业后大致在哪些岗位发挥作用?
10.您在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让你发生重大转折的事情有哪些?
11.据我们了解,您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你有哪些感想?
12.在众多大学中,我们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名气不如一些综合大学,但据了解很多单位是很愿意接受我们的毕业生的,你怎么看?据您的了解,我们的校友在找工作的时候,情况怎么样?
13.在就业方面,您能谈谈我们学校的优势么?
14.那您认为我们的不足又在哪里呢?能提些建议让我们学校来进一步完善改进。
15.您所在的企业需要哪些人才?
16.您所在的企业每年会到我们学校招聘吗?你认为我们表现出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
17.为了让我们现在的学生有一些对未来的规划,能不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呢?
18.谢谢您这么好的建议!我想这些建议对所有的同学都是很珍贵和有用的,这会对我们学校将来的培养方向提供很好的指引。
最后,在建校X年之际,您对母校有什么寄语么?
结束语:谢谢您的参与这次活动,相信有你们这些有为的校友的经验及建议,一定会使母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药学精英。由衷的感谢您的参与,祝师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访问其同事或职工时的准备问题:
张宁新,女,出生年月1968.10,籍贯江苏,1985.9进入我校化学与环境专业就读,现担任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重要成就: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心组副组长、江苏省职业教育评估专家等。
回首往事 难忘母校
张宁新老师当时在南师学的是化学专业,她在南师大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入学比较早。是1985年进校,1989年毕业。毕业后张宁新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在学校工作了十年时间后,后来又有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参加了南师大与南京教育局共同举办的教育硕士培养,回到母校南师化学与环境学院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学习。
对于在南师大学习的心得和体会,张老师坦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知识的变化太快了当时所学的一些东西,有很多与她现在的工作关系并不是很大,南师大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当时的南师大还没有现在宽敞广博的仙林校区,学生们都是在老校区随园读书,谈及随园校区,首先固然是校园之美,美不胜收。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伴随着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本质上就带着大学教育的深厚文化底蕴。所以经过这两个阶段的熏陶,张老师认为其间对她影响最深的就是这种校园氛围,这是一种学习的氛围、合作的氛围,而且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氛围、团队合作的氛围。
回忆起80年代的求学经历,张老师对那时她的老师们感慨颇深。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条件,阴暗潮湿的200号楼就是化学系同学们常年学习和实验的地方,一走进200号,那种化学系特有的刺鼻气味就会拂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简陋的硬件设施下,老师仍非常认真的传授知识,那样的敬业的精神令人钦佩不已,影响了包括张宁新在内的所有化学系学子,使得当时化学系出来的学生,都继承了一种朴实、勤恳、注重效率、不玩花架子的精神。
要说那一位老师、哪一件事迹使张老师最为难忘,那要数现在已经退休的周志华教授了。张老师的本科毕业设计就是在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当时的周教授刚从国外回来,毕业设计的课题就是其从国外带回来的最新课题——颜色与分子的关系,作为学生的张宁新当时根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研究,唯一的参考资料只有一本字典样厚度的英文原版参考书,周教授要求她尝试着翻译,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撰写毕业论文,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而在周教授的支持下,这个课题最终得以完成,不仅如此,参加设计的学生在外语方面也有了大幅的提高。十年后,当张老师再次回校学习时,再一次遇到了周志华教授,并跟随他完成了硕士阶段的毕业设计。回忆到这里,张老师不由的笑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教师理想 经年不改
当问及张宁新老师在大学时期对未来工作的设想时,张老师的语气异常坚定,她回答说,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教师以外的其他职业,这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张老师从没有怀疑。
这或许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她刚懂事的时候,家人谈论小孩子未来从事的工作时,就鼓励她向妈妈学习,当一名老师,这件事在小宁新心里慢慢生根发芽,她并不是像有的孩子一样在小学的作文《我的理想》中写着“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位老师”,这些孩子也许仅仅是写写而已,她并没有写过这样的作文,但真正的理想从来不曾放弃。所以,成为一名老师,对张宁新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在高考填志愿时,也没有太多犹豫,在很多人纠结于选择什么学校或专业时,她并没有这样的烦恼,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上师范类学校、师范类专业,作为一个南京人,南师大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从89年毕业至今,张宁新老师从事这份职业已经20余载,其间从未放弃、动摇。回忆毕业的时候,恰逢南师大的分配改革,毕业生可以选择不做教师,当时的同学中也有很多选择了进入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张老师却丝毫不受影响仍然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此时我注意到了张老师脸上露出的一丝坚韧与自豪。
前人寄语 赠言学子
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我们,内心多少有些迷惘,这个学校、专业真的适合我吗?我以后的工作是否还与自己的专业相关呢?听到我的倾诉,张老师说,这样的心理在近年来其实非常普遍,而关键在于迷茫的同时必须坚持自我。大家所迷茫的只是今后不知道怎样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这是可以的,而“自我”指的是什么呢?有的同学以为,既然不知以后如何,那么大学四年玩玩就好,可能大家觉得学着某一份特定的知识并没有多大用处,可能以后并不会从事相关的岗位,但是,任何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养成都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所以说,如果没有学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就妄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的只能是一汪无源之水。就比如我们现在所做的社会实践,有的是与专业相关的,有的是与专业无关的,但不论是否有关,只要参与者真正投入精力,必然会有所收获。也许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准备采访提纲、撰写新闻稿等是与我们中文专业有关的,而前期与被访对象的沟通、甚至是寻找采访地点的过程,这些与我们的专业并不相干,但我们从中必然都得到了收获,比如寻找陌生地点的能力、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这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所以说,迷茫是正常的,但不能在迷茫中迷失自己。
同时,迷茫还可能有另一个原因,与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有关。高中时,为了考大学大家可能都抓得很紧,在学校有老师监督、在家有家长监督。而到了大学,没有人再会去监督我们了,因为对于人生来说,我们已经跨过了一道坎,已经长大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的学生整天吃喝玩乐,也许这样今天得到了快乐,但今天酿下的苦果,四年之后就要偿还。
张老师认为,现在的学习也应与高中有所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眼界。学习所要学的其实是学会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想要把方法灵活运用,靠的是自己努力。其次是自己要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态度。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极为迅速,可能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到毕业时已经过时了,那么剩下来的是什么呢,剩下的才是“关键能力”——这是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实际运用的方法能力、态度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由此可见,除了具体知识的学习,课外经历也变得尤其重要,课余时间参与过那些实践、发表过那些文章等等,这些都决定了个人的素质。
就业问题 全新解答
过去大学生数量不多,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是十分骄傲的事情,而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毕业就是失业”,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择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我向张老师提出疑问时,她的回答却让我有些意外。
张老师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也许是国家的宣传并不到位,普通大众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或许不了解,这其实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改变。过去。大学生这类高等教育是属于精英的教育,每年招生数很少,只有百分之三的人能通过高等教育,当时国家计划分配,是因为大学培养的人才很少,而工作岗位有需要这些人才,所以他们才能全部分配掉。为什么大家现在觉得大学生多了,工作也难找呢?很多人埋怨国家招生过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其实是大家没有理解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转变,现在已经从过去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转变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国家受教育的人口达到百分之三十。从百分之三到三十,比率增加了六到七倍,这给国家带来的是什么呢?让跟过人接受高等教育,带来的是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与就业挂钩的,过去包分配就业是与精英教育挂钩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知识和国民素质整体提升挂钩。另一方面,国家的就业方式也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
后记:
——从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谈起
9月24日,《华商报》报道了这样一则很有趣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说的是西安交通大学一个叫庄栋的研究生辞去了年薪20余万的世界500强外企部门主管的职位,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卖凉皮的新生活。
支持者们认为:该为他的勇敢点赞,前后的落差更加证明了小伙的勇气与决心。再说他的目标并不是简单摆摊卖凉皮,而是打算借助互联网干一番大事业。而反对者认为:虽然说工作没有贵贱高低之分,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是,对于揣着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证的庄栋来说,辞职卖凉皮,确实是不明智的选择。卖凉皮科技含量低,用得着一个研究生吗?这是大材小用,也是浪费人才。创业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焦点一: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上下蔚然成风,像庄栋这样的研究生并不是个例,老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您对研究生创新创业的理想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您的学生也踏上创业之旅,您会对他有什么样的建议?您觉得科研人的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如何发挥最大的协同作用呢?
焦点二:清华的新生常常问施一公老师:“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他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我很好奇,老师,那您做科研的过程中会觉得很苦吗?面对有时候显得枯燥乏味的科研生活,您觉得当代科研人需要具备哪些品格才能把研究做好? 现场互动环节(观众提问,老师作答)
现在是考研的季节,07级的学生考研成绩已经落地了,08级的学生也正在面对新的考研抉择。针对现在考研热的现象,我们采访了一位经历过考研之路的学姐,希望对正在考研路上奋斗的你有所帮助。
采访人物简介:
化名:小紫
性别:女
就读院校:新疆石河子大学
年级:大四
爱好:游泳、写作、阅读
曾 兼 职:家教、超市营业员
曾 投 稿:引领报社、阳光地带、北疆晨报
参加活动:阳光地带(记者)、阳光地带文化传媒(社长兼总编辑)、生活杂志社(责任编辑)、社团文化节、朝夕阳协会
实习经历:玛纳斯广播电视局实习记者
考研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我愿意努力的方向
小紫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曾经的她是个完美主义者,高考前拚尽权利,想要成为最棒的。可是,经过了高考的失利,她似乎明白了为自己喜欢的事而努力,只要尽力就好。
问到小紫为何要考研时,她告诉我,她只想在专业知识方面更精进,进一步的学习可以让她的传媒知识更成体系。她只是喜欢我们这个专业,喜欢传媒。当然,也有为今后的工作做打算的一面。这也许是最适合考研的心态了。有人考研是为了给自己更高的平台,可以去外面见见世面;有人说自己适合大学的生活,所以选择考研;有人看周围的人都在考,自己不知道干什么,所以就跟大流。不管你是为什么而选择考研,首先要明确考研要适合自己,考研并不是你逃避现实的工具。
考研贵在坚持
小紫在考研的路上避免不了有过困顿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实习和考研的冲突时。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实习时间是大四上学期,这段时间也是考研复习的白热化时期,所以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而言,实习和考研就产生了矛盾。小紫说自己曾经也听学长说过,实习和考研是有冲突的,要平衡好。可是自己却不当回事,现在面对考研的失利,自己有点后悔了。所以她劝准备考研的师弟、师妹不要轻视实习和考研之间的冲突,做好心理准备。
考研也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时间不短,所以坚持很重要。小紫说自己在备战的最后阶段自己也有过放弃的念头,眼看着离考研的时间越来越近,自己没有看完的书那么厚,有点支撑不住了。她说还是怪自己之前的准备不充分。脸上不由得流露出有几分悔意。之后小紫还表示早作准备是很重要的,越早准备自己的心里负担会轻一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会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