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及练习题(共8篇)
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有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桥帮菜家推车。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 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作者秦文君,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了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在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经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 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给儿女吃,就能保平安。母亲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鸡蛋……
读信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完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的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过来一条围巾。当我拿给女朋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在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着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就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打。”我当然没有要一打,只是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我和妻恋爱时,我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且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围巾拴住的……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人生幸福,所有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说说你从文题中看出哪些信息。(2分)2.本文通过记叙了
、、三件往事,表现了
。(4分)
3.“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这句话交待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4.文章第二段交代母亲手镯的来历有何作用?(2分)
5.文中表现母亲“幸福”情绪的词有哪些?母亲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4分)6.你认为“我”为什么不把这三件事告诉母亲?(2分)
7.结合上面的文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出你的结论。(3分)
①一位三十多岁年轻的妈妈,为挽救自己2岁宝宝的幼小生命,决定献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肝给小宝宝做肝脏移植手术。
②一位母亲老年痴呆,连老伴都不认识了,只认得自己人到中年的女儿,但还认为女儿在上学。
③王老太养育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公务员,次子是医生,均在城市工作。老太太年逾花甲,丧偶独居,加之体弱多病,但是两个儿子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母亲提供必要的生活费和生活帮助。老太太宁可忍受生活的痛苦也不起诉不孝子女。
结论:。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
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问了一下价,卖15元 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然而,别处竟然没有。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 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
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 入失败的深渊。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这一点不容置疑。1.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3.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50字左右)
4.品析文章第⑥段,回答问题。
⑴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谈谈本段语言特点及作用。
哈代是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 《德伯家的苔丝》一书就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又带有点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苔丝》中所要表现的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哈代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人与自然这种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人类应该遵守大自然的法则来繁衍生息, 如果破坏了大自然的原有规则, 那么人类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付出一定的代价。小说中是从以下两方面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的:
一、苔丝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乡村女孩, 苔丝的周围不少的就是家畜, 因此她与这些牲畜之间有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作者这样描写是为了用苔丝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来说明小说的主题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小说中苔丝家的牲口之死就暗示着苔丝将会有厄运降临。因为在当时,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他们来说拥有一匹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辆车, 拥有了交通工具, 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所在。不幸的是, 苔丝的马死了, 她开始害怕、无助、失望, 因为她深知这匹马对于整个家庭的重要性。于是, 她决定补偿家里。这也就意味着她的厄运开始了。她决定顺从父母的意愿去拜访那个所谓的贵族亲戚。
小说中这匹马就象征着大自然, 而苔丝就象征着人类。无论苔丝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最终的结果都是这匹马死了, 她的大意导致了这个活物的死亡。也就是说人类伤害了自然, 所以她就应该承受自然给她所带来的恶果。所以说, 人类不要轻易破坏自然的存在, 践踏了自然, 也就伤害了自己。
二、两个男主人公亚力克和安吉尔与苔丝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出现了两位男主人公:亚力克和安吉尔, 他们都是非常的爱苔丝的, 但是他们的爱却是以不同方式伤害了苔丝。是他们给苔丝带来了悲惨的命运。亚力克是一个浪荡的贵族公子, 他被苔丝的美貌纯洁所吸引, 所以他强奸了苔丝, 这就是苔丝厄运的起因。虽然, 小说中后来亚力克试图补偿苔丝, 因为他真的爱苔丝, 但是他当初的冲动的行为使一个纯洁少女不再冰清玉洁, 承受了生孩之痛, 死孩之苦等, 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另一位男主人公, 安吉尔, 就是苔丝的至爱, 他虽然很爱很爱苔丝, 但是当他知道苔丝不是纯洁之身时, 他竟然离家出走, 抛弃了苔丝, 剩下她一个人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却仍然坚定地等着他的归来。想想男人是多么的自私, 多么的冲动。尽管苔丝不再是纯洁之身, 但是她也是被强迫的, 她也是受害者, 不应该将这些罪恶嫁祸于一个无知的小女人身上。尽管, 这两位男主人公都深爱着苔丝, 但是却都给苔丝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可想而知, 最终这两个男人也都没有好的下场。
小说中作者使用者两个男主人公来象征人类, 运用纯洁无知的苔丝来象征大自然。这两个男人深深地伤害了苔丝, 也就是说人类给大自然带来了破坏, 没有接受大自然的发展, 所以说人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就像最终这两个男人一样, 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死去了, 另一个抑郁悔恨的生活着。这就告诉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要遵守自然法则, 破坏了自然规律就是在伤害人类自己。
摘要:这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 描写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纯洁的女子被玷污的性道德问题。作者托马斯.哈代把一个失身的女子写成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 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 为女性伸张正义, 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小说中的苔丝就是这种龌龊的发人深省的性道德的牺牲品, 让人为之怜悯。
关键词:国画艺术;意境表现;表现技巧
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国画艺术作为一种绘画艺术与绘画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特殊的艺术手法。虽然中国画意境表现手法受到了其他作品表达形式的感染,但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见中国画艺术至始自终都重视表现“意境”,可见“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
1 中国画艺术中“意境”的内涵
说到国画艺术中的“意境”,就会想到我国的思想流派。在多年的发展下,我国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文学流派,此学派注重以“自我完善”为终极目标。在国画中,其“意境”的内涵与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是相融通的,但是表现却各有差异、各有不同。在表现国画的“意境”中,其“意境”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通过借物抒情,将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在国画中全面彰显,最后创设出与绘画自身相符的艺术氛围,与观看者产生共鸣。二是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并没有将自身的感情意识施加给观看者,而是在描摹现实美景,让观看者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作品中含有的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注重描写国画细节,触发观看者的思维意识,引发他们能够展开无尽的想象。这才是国画艺术应具有的魅力。当观赏者在观赏画作时,很容易将情感融入其中,这也是产生情感共鸣的一种形式。观赏者只有體会到画作所具有的真实情感,才能够体会到画作中所要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让其作品的内涵与魅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画作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注重绘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浓墨重彩、线形统一等绘画技术,将一些特有的元素融入创作当中。让观赏者产生对作品不同角度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激发观赏者的联想力。从而可以突显出国画艺术所具有的深层魅力,将中国画艺术中的 “意境”体现得淋漓尽致。
2 国画创作中运用“意境”的要点
2.1 “动静结合”形式的运用
在创作国画艺术过程中,动和静对表现“意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画艺术“意境”表现主要形式。从表面上来讲,国画所体现的艺术形式是静态形式的艺术创作,平铺直叙,不会感觉到动态的因素。但在国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正是在此体现,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将动与静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如:在创作山水画中,在幽静、浓郁的森林中飞进了一只充满生机活力的小鸟,让我们在看到森林画时,能及时感受到小鸟的活泼、闹腾,为静态的森林画添加了一些动态的元素。也正是在这种“动静相生”的艺术表现特点下,让广大观赏者在看到国画时,可以从画面中感受到画中所讲述的故事,并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正是国画中“动静结合”的主要形式。
2.2 “线形统一”形式的运用
国画的“线形统一”结合是创作国画的渊源。在最开始创作国画时,线条是表现意境的主要形式,这与国画的发展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在创作国画时,人们创作国画主要是在岩壁形式上进行。所以,在创作国画中非常重视线条因素。发展到今天,线条依然是国画中体现“意境”的主要手法,在勾勒线条下,国画才能体现出生动的、和谐的劳动画面,并在其中蕴藏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在最近几年来,在国画中,简笔和素描成为了其主要代表,因地制宜的来讲简笔和素描却有生动之处。在创作国画中,艺术家一般都会凸显线条,要么昂扬肆意,要么尖锐形象,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2.3 “虚实相生”形式的运用
“虚实相生”对于我们来讲,非常熟悉,在国画“意境”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通常来讲,“实”指的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部分;“虚”指的是我们肉眼无法看到的部分。在国画的“意境”中,唯有将“实”与“虚”有效的结合,才能创设出令人向往的意境。根据创作国画的特征,“实”指的是在创作国画中应用的绘画技巧,如绘画的比例、描绘、技巧等,这些内容确保了绘画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虚”便是在具体的绘画中体现的“意境”。如渲染国画的技巧,作者运用浓墨的色彩来绘画出一个若有若无的境界,这个境界是引人入胜的。在国画的“意境”表现中,虚实是互相协调和补充的,唯有“虚实融合”的国画创作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国画意境。
2.4 “浓墨重彩”形式的运用
在国画“意境”的表现中,画面的震撼感作为很关键的一部分,在提高画面的整体感和美观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国画中,即便是扫一眼,每幅国画都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从而刺激着观看者想要深入了解国画的欲望,这便是国画中“浓墨色彩”的作用。在我国山水墨画中,此种表现手法很常见。国画的“浓墨色彩”最初诞生于唐朝,作者使用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湿墨和淡墨等,来实现中国画写实的目的。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国画时自身要与创设的意境相融,唯有如此,才能创设出拨动人心的作品。如:在创作《金河畔秋意浓》这幅国画作品中,作者将远处的青山、火红的枫叶、近处的渔船等拿捏的恰到好处,意境非常唯美。
3 表达国画艺术意境的技术技巧
与其他绘画艺术对比而言,国画与其是有明显差异的,具备鲜明的特征。国画的匠心独运的绘画风格源于我国历史发展遗留下的绘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空间构图技巧、用笔技巧和着墨技巧等。如下对这些技巧进行了说明:一是用笔的技巧。此技巧是提高国画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山水画中讲究居多。在古代绘画中就提出了用笔的技巧和笔势的力度与走向,这些都需要长久的练习才能很好地掌握。画作不但要传神和使用规格的笔外,还要融入自身的感情因素,在执行画笔中一些硬性的技术技巧要求是必需的。二是,着墨的技巧。在历史的快速发展下,国画题材越发多样化,也涌现了多种类别的纸张,相对应的着墨技巧也在变化中。水墨与彩墨主要以墨为原料,融入水的调节配比不同的浓度,让画者运用墨迹在创作国画中变换黑色、白色、灰色三种层次,运用积墨、泼墨和蘸墨等技巧设计出形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悠远引人的意境。三是空间构图的技巧。在构建山水画意境中,空间构图是其构建的基础。空间构图的巧妙性在于传递画面的意境,并运用一定的技巧用多种形式的黑色、白色、灰色将远景与近景过渡在一起,在更迭颜色中呈现出画面后的意境。
4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表明,“意境”既是国画的精髓,也是国画艺术思想的主要表现手法。在创作国画中,作者常常运用“线形统一”“动静结合”和“浓墨色彩”等多种表现手法来衬托出国画中的意境,将观看者带入这种意境中,从而深入的感受到国画的魅力。但我们都知道,艺术并没有固定的结论,艺术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可见每一幅国画作品都在表现着作者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容铁.水墨光晕 容铁国画艺术欣赏[J].收藏,2014(03):171.
[2]陈国创.陈国创的国画艺术[J].博览群书,2014(03):3-4.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注:
1、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2、注意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恰当运用表现手法就是为突出主题,为表现人物服务,所以要理解手法的作用,首先要准确理解文章立意,不要脱离文章去“背”作用。
3、注意考虑各种手法并用。
一篇文章可以采用多种手法,阅读时先考虑文章整体,然后再深入段落。如《心田上的百合花》。
4、注意写作中运用手法要有必要和恰当。
[关键词]新中式;室内设计;表现手法
对于设计领域而言,新中式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从设计案例的出现、相关概念的提出、再到学术界的探讨,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但人们对其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依然方兴未艾。从2002年的正式提出到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使人们对新中式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显示出它从最初的文化现象到学术主题逐渐演进的新中式发展之路。从研究文献和行业的发展动态来看,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造物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中式室内设计,仍然是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新中式概念的提出
早在1958年,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讨论国庆工程会议上提出了“中而新”为上品的建筑设计理念[1]。“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新”是当今时代的创新发展。“中”与“新”的融合显示出我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建筑设计创作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新中式设计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企业界的高度关注。2002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刘文金教授在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首届中国家具产业发展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新中式家具的内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当代审美的对于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改造;二是基于当代审美的对于中国当代审美现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家具的思考。”[2]此概念的提出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可。同年10月,深圳设计师李益中在《现代装饰》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大连世纪经典新中式样板房设计》,其内容为2001年所设计的一套285m2的复式户型。它以较多图片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室内的界面设计、空间设计和陈设设计,作品简约生动,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该作品获得深圳市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2004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首届室内设计师高峰会暨中国住宅室内设计流行趋势发布会上,明确将“新中式”定为中国室内设计的主要风格之一[3]。之后,有众多专家学者开始转向了新中式设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理论探讨,也有设计实践。这对新中式设计的广泛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中式室内设计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关于新中式室内设计的研究成果在质和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与相对应的设计理论成果和设计作品也是与日俱增。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条件去思考室内设计的精神内涵,探索室内居住空间的归属感。回顾中国近代室内居住环境的发展,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性住房到当今成熟的商品性住房,人们对室内空间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经济的发展是新中式室内设计得以发展的根本性基础。二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当下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再认识。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尤其是传统建筑、园林、室内陈设、家具等造物艺术曾经有着辉煌的成就。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并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三是建筑及室内设计的深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房地产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发展初期,西方的建筑设计思想给国内设计领域带来了崭新的思想和启迪。欧式风格曾经主导了人们的审美理念,一提到高档社区、高档装修、精装修,首先想到的是欧式风格。欧式风格的形式和发展,源于西方特定的思想和建筑文化。它在中国没有本土文化底蕴,时间久了,就显得苍白无力。另一方面,中国本土设计师也在积极探索有益于本民族文化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如建筑领域的王澍、家具领域的刘文金等设计师设计出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当今新中式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总之,在社会的多重背景下,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应运而生,新中式设计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并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三、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中”与“新”
新中式室内设计与传统的中式设计不同。新中式室内设计从当代审美出发,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营养,运用现代室内设计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新中式室内设计的根基是“中式”。“中式”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中式,又涉及现代意义上的“中式”[4]。对室内设计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中式”是指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室内设计式样和艺术特征。其中,明代居住室内设计就是其中的典范。明式居住空间设计反映出中国古人朴素的环境整体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明代的具体体现[5]。在空间上,除了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之外,强调虚实相生的流动空间;在选材上,注重材料本身的色泽和纹理,自然优美;在陈设上,选用制作精妙的明式家具,与之协调搭配;在装饰上,追求庄重素雅,而不矫揉造作;在器玩清供上,追求寓情于物,寄兴寓情,以便深化室内空间的意境。这些艺术特征成为当代新中式室内设计吸收传统的重要源泉。现代意义上的“中式”是指在当下地域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条件下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空间。例如传统四合院民居空间、国人特有的饮食习惯、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习俗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当代室内设计创作的原型和素材。新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表达是“新”。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形象、“新”意境。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设计中,他以“中而新、苏而新”为原则,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提炼本土民居建筑与室内形式语言,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创造出了具有江南特色的新中式博物馆。
四、新中式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直接继承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直接运用传统造物空间所涉及的造型、材质、色彩、结构、装饰等元素。具体而言,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装饰纹样、彩画图案、灵动的门窗、多样化的隔断、精致的木雕艺术、经典的明式家具、诗意的书画、别出心裁的器玩等等。我国有着悠久的造物文化,尤其是明代时期的家具与住宅艺术,已达到传统“室内设计”的巅峰,是中国室内传统造物文化的集中代表。根据室内空间环境,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直接运用到设计之中,有助于设计师直接找到创作的方法和源泉。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加工。在对传统室内居住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室内设计原理,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符号拼贴、合并归纳、抽象变化、分解处理等艺术手法,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例如回纹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设计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重构“回纹式样”,适宜运用到隔断、墙面、地面、吊顶之中,从而提升新中式室内设计的韵味。除此之外,也可以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家具等经典的造物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创作。例如明代的书斋在空间布置时提到:“小室,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制狭边书几一置于中,上设笔砚香盒熏炉之属,俱小而雅。别设石面小几一以置茗瓶茶具。小榻一,以供宴卧趺坐,不必挂画,或置古奇石,或以小佛橱供鎏金小佛于上亦可。”[6]从明代的书房陈设,可以看出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不仅讲究使用功能,还讲究清雅风韵的空间境界。这种传统的空间布置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结合现代设计方法,创新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造物理念固然可贵,但它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可照抄照搬,必须进行设计的“转换”,其基础是对传统设计文化的全面理解。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传统设计符号,提取优秀的设计因子,与当代设计生活方式和理念相结合,才可创造出新中式设计中的“新”。新中式设计中的“新”,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其设计文化符号和外在形象上,否则容易“得其形,而失其神”,应注重室内空间意境和居住理念的塑造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室内设计创作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功能、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新中式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①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①八只小猫真的成了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的好朋友。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所有比喻事物显得十分清晰,新鲜,传神,使复杂的道理由难化易,简洁明了,使读者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作用:只要夸张不失实又不近与实,那么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同时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情感,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②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读起来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意义严谨,富有表现力。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现的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形式整齐美观,音节响亮。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作用:可以突出强调某一事物,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用于一般文章可使脉络清楚,用于诗歌可增强旋律美,加强节奏感。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的。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作用:可以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的抒情论理,同时可使行文有波澜,达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举例:
1.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夸张)
2.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比喻)
3.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
4.几朵绒毛似白云轻轻地掠过去。(比喻)
5.两个绅士都坐立不安,好像热锅上的蚂蚁。(比喻)
6.山上长满了绿树,田里长满了庄稼,村庄盖起了新房,人们穿上了新衣。(排比)
7.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决不会!(设问)
8.冬天一天一天走近了。(拟人)
9.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进了。(反复)
题材多元化是新时期人物报道的重要特征
人物报道的主角是人,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写人的活动来教育、鼓舞和引导人, 从而发挥社会效益。同一件事, 可以由不同的人去做;同一个人, 也可以去做不同的事, 这样就构成了生活中色彩斑斓的画面。一个人不论其地位、职业的高下, 只要做出了与众不同的事, 就有异于常人;一个人不论其身价的贵贱, 如果做出似乎不符合其身份的事, 就有悖于常理, 而这些又都是读者关心和社会文明进步所需要的, 他们就可以成为新闻人物, 成为人物报道的对象。
在人物报道方面, 南阳日报近些年有两项成功的探索。第一项是2007年,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书记关于加强典型模范人物宣传的指示精神, 报社精心策划, 强力组织,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新闻人物的宣传。要闻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到大量先进典型人物线索, 然后编委会对这些线索进行研究, 确定采访对象, 选派骨干记者重点采写, 在一版开辟“新南阳群英谱”专栏, 进行重点报道, 使得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的新闻人物形象活跃在报纸版面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对南阳日报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项是2002年启动的读者参与评选十大新闻人物活动, 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推出了一大批南阳本土的英模先进人物。他们中有与病魔生死搏斗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秦保林, 关心群众、勇挑重担的新时期优秀下访干部张居峰, 无私无畏、献身城建、被誉为“共产党员的楷模”的马庆德;有勇斗抢包贼的军分区战士赵磊, 急流救人的英雄贾合玉, 智勇擒贼的英雄少年白硕、李傲夫、宋策;有身体力行弘扬雷锋精神的“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 致力于富民强村的村支书马景龙;有主动请缨进入非典隔离区的“白衣战士”冀元元, 风雨无阻护送小学生过马路的好交警欧大彬, 热心推介南阳旅游的府衙优秀讲解员马金阳……他们虽然身份不同, 但无论是党政干部、企业家、农民, 还是军人、警察、学生, 都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强大的影响力和令人钦佩的敬业品格、创新能力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将人性的光辉转化成了一种温暖, 一种力量, 构建起南阳“平民英模”的群体画廊。
南阳日报的实践证明, 新时期人物报道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 不仅可以写英雄、模范、名人、领袖、风云人物, 也可以写实实在在、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物。人不分老少尊卑, 或贡献, 或感动, 或行为, 或风尚, 或遭遇, 或品德, 在某个方面, 只要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健康高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 都可成为人物报道的主角, 做出令读者叫好的文章。
把握人物报道主题的关键在于高扬时代精神
人物报道与人物传记的一个重要区别, 就在于它的新闻性, 其主题能够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特征。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说过:“一篇好的人物通讯, 往往会起到人物的某一段传记、时代的某种记录的作用。”他认为, “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 并且从这个角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 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英模人物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 他们的动人事迹和崇高思想, 反映了时代精神和民族正气, 只有提炼和确定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 才能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本质地而不是表象地反映人物, 才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才能真正发挥新闻作品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著名“军嫂”张荣只是南阳市西峡山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主要事迹就是关心照料她的痴呆的婆家兄弟。表面上她的生活范围只限于一个家庭, 然而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却有着爱军队、爱国家的深刻时代内涵。作者选取了这一时代主题, 才使得张荣走出深山, 走进中央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 成为新时期军地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如果只把张荣看成是一个能干的贤妻良母, 就很难发现这个典型, 这个典型也势必会被埋没。
提炼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 应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是密切联系当前形势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 使作品适应现实的需要, 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对新闻人物本身的事迹和精神进行认真分析, 选取那些思想意义重大, 群众反响强烈, 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材料, 从而使人物报道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
淅铝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袁中告是南阳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企业家, 笔者曾采写过报告文学《袁中告的传奇人生》, 对他如何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拼命三郎”精神, 领军企业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进行了深度解读。近日南阳日报又推出长篇通讯《袁中告精神》, 将主题确定为金融危机背景下, 他如何通过上伸和下延产业链条, 促使企业年产销突破40亿元大关, 实现历史性跨越, 展示了他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胆略与气魄、坚强意志与永不言败的精神。
创新思路多手段展现新时期典型人物形象
新闻人物身上总是展现出时代的印记, 每一个先进典型身上蕴涵的精神特质都与这个时代的需求密切相关。然而, 典型报道最忌讳的是主题趋同化, 必须在主题统一基调下, 体现出个性化特色。过去, 我们采写典型人物报道的方式, 趋于“模式化”、“形式化”, 先进人物似乎都贴上了“标签”, 体现更多的是共性特征,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打了折扣的。
一篇好的人物报道, 关键要抓住报道对象的个性特征。抓特点, 是新闻价值规律所决定的, 也是增强人物报道形象性、生动性的需要。特点愈突出, 人物形象也就愈鲜明、愈生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人生百态, 新闻人物自然也各有不同。一个先进人物往往事迹很多, 一篇报道不可能把什么都写进去, 因而报道人物, 一定要围绕采写对象的特点取舍素材, 选择最能反映人物独特方面的材料, 淘汰那些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 从而使新闻人物得到生动的再现。
同是领导干部的榜样, 孔繁森不同于焦裕禄;同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 蒋筑英不同于罗健夫;同是热爱军人的军属, 张荣不同于韩素云;同是见义勇为的英雄, 陈善珉不同于徐洪刚……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先进人物, 让我们的社会如星光灿烂, 也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充满生机。
新时期典型人物的塑造, 还应体现平民化特色。典型人物是时代的代表, 同时又都植根于现实生活, 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让先进典型平民化, 能够提升群众对英模人物的亲近性、可学性和信任度。这里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将“神”还原成“人”, 表现新闻人物普通的一面。一位典型人物, 无论他心灵多么纯净, 思想多么崇高, 归根结底, 他终究是个凡人。既然是凡人, 就会有自己欠缺或软弱的地方。过去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 往往进入了一个误区, 即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不遗余力, 浓墨重彩。这样的典型, 光辉高大但显得不够真实。
与此相对应的是, 如果注重典型人物的平民化描写, 将展现人物时代精神层面的事件与日常生活琐事结合起来报道, 就能够树立起一个可亲可敬、人人可学的典型。《人民日报》的通讯《长风彩霞, 逝者如诗——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一文, 写作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作者在重点展现任长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受人民爱戴崇高形象的同时, 并没忽视她作为普通女人、作为家庭中的妻子与母亲的一面:“在郑州工作期间, 无论工作多疲惫, 只要一进家, 她就捋起袖子下厨房, 喷香可口的饭菜得到家人的交口称赞。”“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卧室里, 最显眼的是简易衣架上的一排衣服。这些衣服中除了一件警服外, 其他的款式都比较新潮。床边的柜子上放着《新家庭》、《时尚》、《魅力》等杂志, 电视旁放着《茶花女》、《乱世佳人》、《简·爱》等影碟。”这些叙述, 看似琐碎, 但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拉近了新闻人物与读者间的距离。
关键词: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一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共性,同时受地域、文化、历史的影响,又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对于装饰语言的文化探源,对现今时代将有更多的启示和意义。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依据题材与表现手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 运用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图案
民间故事和传说是现实生活中所引发的各种奇特想象,是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加工,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憧憬。如用桃园结义教人以仁义忠厚;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等宣扬精忠报国。麟吐玉书、麒麟送子、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八仙祝寿、鱼跳龙门、弄玉吹箫、嫦娥奔月等民间故事和传说,都被创作成了木雕图案。
许多传统建筑装饰如隔扇、梁柱、大型砖雕、石湾陶塑脊饰等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粤剧剧目中常见的片段。例如以历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雕、陶塑瓦脊有:“穆杜英挂帅”、“舌战群儒”、“姜子牙封神”、“哪吒闹海”、“三星供照”、“夜战马超”、“将相和”、“三顾茅庐”、“罗通扫北”、“卞庄打虎”和“渔歌唱晚”等。有数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忠、孝、仁、义成了社会的道德标准;福、禄、寿、喜,招财进宝,喜庆吉祥成了人们的理想追求。广州陈氏书院中首进头门梁架上就雕有“王母祝寿”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人物生动传神。
二 运用谐音的方法创作图案
中国人逢遇喜庆吉祥,偏好讨个“口彩”。谐音的方法是指利用同音异形的汉字,按照美的形式规律和吉祥祝语的含义来组成图案。
在吉祥图案中,常采用谐音的方法来组成图案,表达吉祥寓意。“事事如意”是把两个柿子与如意的形象结合起来,柿谐音事,“太平有象”是把古瓶置于大象背上,平谐音瓶,寓意天下太平;“吉庆有余”是用戟、磬、双鱼来构成图案,戟谐音吉,磬皆音庆,鱼谐音余,组合起来就是“吉庆有余”。
三 运用象征的方法创作图案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
古人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均能经冬耐寒,鲜明地表现出在逆境艰困中保持节操的情志。人们喜爱并赞扬这些植物,不仅因为它们具有高尚的情操,更主要的它们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象征方法在传统图案的创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狗喻为忠、羊羔跪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具体的象征物。牡丹华贵,花形丰满硕大,兼有色、香、韵之美,象征繁荣昌盛、富贵、吉祥;鸳鸯形影不离,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幸福;石榴取其多籽的特点,象征多子多孙;龟与鹤因其寿命长,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方胜纹是由两个菱形相套的一种首饰图案,象征双鱼相交,生命不息。
四 运用借代的方法创作图案
借代是不直接指出事物的本意,而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形象来表现意图。例如金钱、玉石、元宝等都是属于财物象征的,将其直接应用于工艺品上,表示对富贵的追求;灯彩是传统的喜庆之物,将灯笼绘上五谷、寓意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用来寓意书香雅阁,文人雅士;具有宗教渊源的吉祥图案,如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宝’,是典型的物品寓意吉祥的范例。
由古琴、围棋、线装书和立轴画组成的图画合称“四艺”。四艺指抚琴、奕棋、书法、绘画四类,简称琴棋书画。它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天下太平、偃武修文的标志,是士人安逸生活的标志,借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
盘长为“八吉祥”之一,是佛教传说中的宝物,是长寿和无穷尽之意,在民间把盘长用于门窗木雕装饰上叫“套符”,寓有长久不断之意,是取其绵长的特点,借指幸福生活连绵不断。
五 吉祥文字的应用
文字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装饰性,其各种变体或书法形式都有较强的表现张力,将吉祥文字装饰在客体上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手段。常用的文字有“福”、“禄”、“寿”、“喜”四个字,与室内艺术品或屏风雕刻结合起来,体现出书法艺术、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相应相生,颇具意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地区古建筑装饰中虁龙卷草纹样在的大量运用。广东地区的粤人自古以蛇为图腾,蛇为龙的原型,使用虁龙纹样作为装饰并非偶然,是古老的百越文化影响的积淀和显现。
六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题材创作图案
大自然为万物之源,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很早就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题材进行图案创作。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创作出大量的自然纹样,如云纹、火纹、水纹、植物纹(牡丹纹、莲花纹、松、竹、梅、兰、菊、长春花)、动物纹(龟、鹤、鹿、羊、喜鹊)等,并进一步衍变创作出龟背纹、冰裂纹、柿蒂纹、回纹、缠枝了毛纹、花草拐子纹等纹样。
广府传统建筑木雕装饰题材,经过多年的演变,其发展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渗透着浓厚的民间艺术趣味,其精神或文化价值超过了功能上的实用价值,一方面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包容和兼容的岭南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45-123
【表现手法及练习题】推荐阅读: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10-10
童话的特点及表现手法10-08
电影的表现手法05-25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10-28
樱花时节散文表现手法06-19
高一语文阅读表现手法09-16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10-02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12-07
常见的语文表现手法12-12
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