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销协议
甲方: 乙方:
为明确甲乙双方责任和义务,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提高双方经济效益,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同意联结为合作共赢的利益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本着公平、诚信、共赢的原则,就有关农产品的种植,产品购销及深加工等合作事项达成本协议。
一、农产品种植区域、面积、产量、合作期限
1、乙方在酒泉市肃州区 种植 等蔬菜,种植基地规模为 亩,年产蔬菜 万吨。
2、乙方可根据市场行情自行制定农产品种植计划,也可根据甲方提供的种植信息制定种植计划。
3、农产品产量以乙方收获时的实际产量为准。
4、合作期限:
二、技术、信息服务
1、甲方无偿向乙方提供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咨询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和农产品检验检测服务。
2、甲方技术服务人员应定期深入到乙方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每周不少于一次。
3、甲方无偿通过网络或电话向乙方提供每日农产品价格和交易信息。
4、在甲乙双方合作期间,甲方可以根据乙方需要代购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专用农药和生产设备,并协调生产,提供适宜的技术支持。
5、甲方应免费为乙方农产品提供推介服务。
三、质量保证
1、乙方应规范操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农药和化肥,保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
2、甲方无偿向乙方提供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
四、资金服务
1、在甲乙双方合作期间,甲方可以根据乙方需要,由乙方担保,向与乙方合作的农户提供无息借款,用于与乙方合作农户购买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专用农药、化肥和生产设备。
2、甲方提供的无息借款,乙方必须保证并监督农户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3、甲方有权对无息借款的使用进行监督审核,如发现借款的使用违反本协议约定用途,甲方有权提前收回借款。
五、农产品的购销
1、乙方保证及时、准确地向甲方提供所种植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区域分布、上市时间、总产量预测等信息资料,以便甲方制订收购、运输、储藏和营销工作计划。
2、甲方可在其经营场所内设立交易专区,用于乙方农产品的销售。
3、同等条件下,甲方应优先收购和销售乙方所生产的农产品,购销量不得小于乙方产量的80%。乙方也可自行选择销售渠道销售所产农产品。
4、经甲方检验检测,乙方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甲方有权拒绝收购和销售。
5、由于市场原因,导致乙方农产品滞销时,甲方应优先为乙方提供冷藏保鲜服务并适当收取冷藏保鲜成本费用。
6、甲方不得无故拒绝购销乙方所生产的农产品。
六、农产品的包装、运输
1、乙方应根据甲方要求进行农产品的包装,包装物可由甲方负责提供,包装材料和人工费用由乙方承担或另行约定。
2、农产品的运输方式根据农产品种类、数量、运输要求以及费用承担由双方在交易时另行约定。
七、结算方式
1、甲方应在每次交易完成的当天,根据双方核定的费用总计,以电汇、转账或现金方式支付给乙方。
2、甲方不得无故拖欠乙方农产品购销款项。
八、其他
1、协议履行期内,如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应于不可抗力发生之日起2日内向对方通报理由,经有关主管部门证实后,不负违约责任,并允许变更或解除协议。
2、本协议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双方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3、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签订日期: 年 月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现状分析
1. 对接主体。
分析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现状,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农产品的对接主体,从农产品的自身属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环节来看,农产品的对接主体可以分成两方面来论述,即生产经营主体和流通主体。
生产经营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之路上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目前我国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家庭为主体,在经营方式上也较为分散,各家各户自己经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矛盾由此出现,小型生产与广阔市场之间的矛盾频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将生产与销售对接是最终的目的,但要将分散的各家各户与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进行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建立合作社或者发展农民生产大户的带头作用,以及建立相应的企业协会等等。这种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的敬意主体,可以更加紧密的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或缩小生产经营规模,与农户紧密联系,通过这种一致的利益关系共同发展,带动农民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上的创收。
流通主体。流通是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流通包括了产品的运输、销售等多方面内容。过去最常见的流通方式就是由专门的收购商或是经纪人去农户家中收购产品,再将这些农产品转运到加工商或是批发商,再由这些批发商运送到批发市场之中,最后由超市、农贸市场等从这些批发市场中收购农产品,将农产品销售给不同的消费者。这种传统的流通环节,在步骤上较为繁琐,需要经过重重的转手,消费者最后才能从零售商手中买到商品。而在现代的流通环节中,往往将中间的繁琐过程省略,将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与零售商或是消费者直接对接,这样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
2. 目前农产品产销主要对接模式情况概述。
产品的销售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时息息相关的,因此从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的主要对接模式来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农批对接,产品直销,农超对接,农共对接”等多种模式。而在这些模式之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农超对接。”2008年“农超对接”模式开始试点,由商务部和农业部共同推行展开。而从现在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模式仍在不断扩大,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超对接”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不断发展,然而其并不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主要形式。来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管理经验的欠缺与超市较高管理水平之间的对比矛盾是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地方支持政策上也有所欠缺,这些都对“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的最主要对接模式或者是流通模式,仍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批对接”,但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往往在管理和经营水平上都采取比较落后的发展模式,与日益革新的市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在经营效率和产品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阻碍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有效进行。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涌现出来,例如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产销中心,进行网上销售以及在农产品生产地设立文化节、农家乐等多种方式。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对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3. 经济学视野下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性质与意义。
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供与求的关系。实施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实际上就是稳定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继而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出后,进入到市场之中销售,就成为了商品,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根据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其价格就会不断降低,通过价格的手段来鼓励消费者消费购买,从而将农产品出清。但根据农产品自身的产品属性,一般都用来食用,因此其在需求量上一般较为稳定,单一的价格下跌并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农户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反之来看,如果农产品供不应求的话,价格就会上涨,而农产品作为日常消费中的必需品,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价钱来购买产品。但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又会引发很多生产者跟风种植,又会导致供过于求。这就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将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直接对接,将中间复杂繁琐的流通环节省去,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可以以最低廉的价格购买的产品,也可以让生产者直接了解到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生产产品,避免盲目的跟风生产,从而让农产品市场更加稳定的发展。
二、目前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信息化程度低。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从目前国内农产品信息化程度发展来看,仍然较为落后。生产者在生产的时候过于盲目,不注重市场的动态,销售渠道被桎梏。但从更深层次方面来看,作为调控者的政府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产品生产状况,生产者就更难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对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难以获取、分析、利用有效的信息。一旦中间商、收购商出现问题没能及时收购,就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2. 缺乏订立合约机制。
实现产销对接最终是为了稳定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使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达到共赢。但从我国产销对接模式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多时候对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而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订立合约的问题。一般来说,产销双方达成合作后就会签订合约,但往往有时候具有优势的一方就会受到合约较小的约束,这对另一方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很容易导致合作的破裂。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及时优化合约机制,加强法律的约束,有效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
3. 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性。
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性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产销双方来说,如果能稳定、长期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但是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销双方往往只会进行短期的合作。因此政府应当帮助较为弱势的生产者与销售商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平衡发展,扭转不合理的供求状况,从源头解决产品“卖不出”与“买贵或买不到”的矛盾。
4.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集约式生产,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而言,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采用过去的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方式落后,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在现代经济环境的背景下,组织化程度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从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化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但从全国范围内看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与广袤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仍旧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很多农户仍旧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状况来进行生产,没有科学的指导依据,有时候还会根据市场动向跟风生产,造成产品滞销。其次,对于一些已经成立的合作社来说,大部分管理较为松散,很多时候合作社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意义存在,并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农超对接”模式种,超市需要的产品提供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这些对于很多“单打独斗”的农户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农超对接”模式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的最主要原因。
三、新时期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模式研究
1. 建立以合作社为主导的统一发展模式。
我国很多农业生产地区都已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但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时期,农产品想要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产销对接模式,合作社应当首当其冲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合作社应当加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管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为生产者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金融资本,帮助生产者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匮乏的问题。而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与专门的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签订合同,保证农产品质量,进行统一化生产经营发展。并且合作社内的成员应当实现信息共享,共同讨论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共同发展。
2. 发展企业的带头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中涌现了一片片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信息拥有量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龙头企业也应当发展带头作用,与生产基地联系,确定定向收购内容。对生产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指导,从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经营关系,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的销售稳定发展,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双向创收。
3. 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从目前国内农产品信息化程度来看仍旧比较低。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地区来说,当地政府应当组织生产者进行专门的信息化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建立新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不能局限在传统的销售理念之中,要借用网络的优势,推广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产品,展现产品优势。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建立了新的平台,作为生产者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而不是只顾着生产,忽略了市场的日益革新。
4.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加大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政策支持。首先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流通技术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其次,在对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采用新方式对接,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产销对接模式之中,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受到很好的调控。但随着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我国经济市场受到国际经济市场的冲击较过去也有了较大提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经常会出现价格不稳定的状况,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和普通消费者都面临着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原有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进行创新,促使农产品市场供求更加稳定,价格合适平稳。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建平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
[2]安玉发.发展新型产销时接模式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农超对接”及流通渠道多元化的思考[J].2011(08).
[3]张西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农业,2010(12).
关键词:鲜活农产品;产销体系;产销衔接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29-02
我国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频繁出现的滞销、丰收灾、价格大幅波动、过山车行情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产销脱节。产销脱节的矛盾,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及稳定物价的重要因素。打造高效农业产销体系,既是促进鲜活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有效衔接,保证农产品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保障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及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完善我国农产品产销衔接体系,加强产销衔接,对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有效防止農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鲜活农产品产销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产销组织化程度低
在鲜活农产品产销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农业市场主体的发育程度及产销组织化程度低是产销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但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销售仍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形式。一方面是参加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占总数的比率较低,至2013年9月底,入社农户6 83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6.3%[1],而美国入社农户在80%以上,日本99%的农户加入农协;另一方面已经成立的农民合作社平均规模约80户,带动能力有限。这种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种植方式下,农户没有能力去掌控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市场。生产什么、销到哪里、卖什么价钱均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造成很大的社会波动和影响。我国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是众多小规模的非企业化农户、农贸市场摊主、运销商、流动商贩、城镇职业零售商贩、季节性与临时性农民运销人员等,市场发育程度低,其行为缺乏规范性、稳定性、长期性、组织性,素质和能力差异性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2],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而代表农产品流通方向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介流通组织还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流通能力未能充分体现,由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集团)组建而形成的一体化、联盟化的流通渠道链条更是缺失。
1.2 信息平台发展不足,信息引导功能不强
农户盲目种植造成鲜活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大幅波动,而产销各环节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指导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农业产销信息服务体系发展不足,对农业生产、流通服务能力较弱。(1)信息平台发展不足,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类信息平台尚无法有效对接,各流通环节信息滞后和失真现象严重,信息系统的针对性、时(实)效性、指导性等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完善。(2)从农户到零售终端的农产品产销全链条的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不系统、不全面,针对农产品生产、运销、批发、零售各环节经营活动的有效、及时信息引导明显不足,产销服务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市场信息主要反映农产品交易的品种、价格、交易量等信息,缺乏有关生产品种、面积、产量、收获时间等系统的预测性、引导性、预警性信息,指导性不强。(3)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手段不足,致使产销信息滞后,对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使经营者面临很大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流通指导性不强。
1.3 市场体系发展不平衡,交易方式落后
我国虽已初步形成衔接产销、沟通城乡的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发展不平衡及公益性批发市场、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发展不足、批发市场(商) 间联盟与联合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产地批发市场也落后于销地批发市场发展[3];零售终端建设滞后,网点布局不合理、数量少及摊位租金等各种费用高,造成流通环节多,产销衔接不畅,“最后一公里”的加价过高。据商务部统计,“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农产品直采直销的比率仅为15%左右,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80%左右是通过600多万个经纪人,由产地经各级批发市场进入集贸市场、超市、社区店等终端[1]。无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专业市场还是零售市场,交易方式仍然以“一对一”的传统现货交易为主,电子结算和网上交易等先进的交易方式还不普遍,而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掉期交易、期权交易等现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尚处于萌芽阶段[2]。
1.4 科学有效的产销调控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产销调控与流通服务体系建立运行尚缺乏整体统筹,职能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难以形成工作合力。鲜活农产品产量、价格的大幅波动主要源于种植面积、异常天气及集中上市等因素,尤其是在供过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时,农民往往损失惨重,生产难以及时恢复,这说明价格信号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局限性[4]。而对于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履行职能的系统化的生产经营统计信息调查分析和发布等公共信息服务不足,科学有效的产销调控与服务体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流通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市场建设等政府投资不足,过度市场化利益导向推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而调控缺乏长效机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及市场价格高时,强烈拉动供给的“顺周期”调控方式,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nlc202309031502
2 完善鲜活农产品产销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2.1 培育新兴流通主体,主导产销体系
破解农产品滞销的顽症,建立产销运行长效机制,关键还得从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改革入手,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可以把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为社员提供产供销综合性服务,成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桥梁,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经营风险。对广大农民来说,通过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还可以增加在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话语权。大型零售企业还可直接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产供销一体化,有效降低交易与管理成本,促成互利共赢,更好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应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大型零售企业等流通主体,主导农业产销体系,更好发挥引导市场需求、协调市场供应、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等作用,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2.2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产销对接
完善批发市场体系和加强零售网络建设,提高流通效率。第一,加强对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和运营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国家级和区域性的骨干批发市场,使其成为连接产销市场的“桥头堡”,充分发挥其价格形成、产业信息发布、交易和集散作用;建设一批农村田头市场,通过建设好农民家门口的市场,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4]。并在改造现有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发展基于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促使产销链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第二,优化提升终端零售载体功能水平。(1)提升已经建成使用的传统社区菜市场、农贸市场的档次和水平,并逐步向公益化方向发展。(2)科学审视和优化布局社区终端零售市场,科学测算零售终端的规模、数量和布局,重新整合、布局部分区域的终端零售市场,前瞻性地布局建设新社区的各种零售模式,为批发市场开展连锁零售、开设直销店等预留足够的变革发展空间。(3)进行农贸市场经营管理方式改革试点,为实现广泛的产销对接奠定基础。探索政府补贴建立政府公益性产销直挂菜市场、平价菜市场、自选超市型菜市场等经营模式;在新建住宅小区探索直接建立政府公益性菜市场的经营方式和政策试点,探索政府回购股权投资建设公益性菜市场等。
2.3 促进流通方式创新,构建多渠道互补的流通业态
(1)促进“农超对接”基于市场化公平竞争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引导超市转变经营方式、盈利模式,主动选择有实力、有信誉、质量有保障的企业、合作社进行合作,促进大型超市与农贸市场的产品定位差异,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2)着力促进“农校对接”“农餐对接”“农厂对接”等方式加快发展,探索成立区域性高校聯合、集团消费单位等生鲜农产品采购信息平台和区域合作社等生产供应信息平台、配送中心,建立联合采购与联合供应的对接模式,实现区域集团消费需求与区域产品联合供应对接。(3)扶持鼓励产品有特色、质量高、消费需求大的合作社在城市社区设立专销点、专卖店等,在场地、租金等方面给予补贴扶持,为“农社对接”创造制度化条件。(4)探索推广在大型社区利用公共场地建立合作社早市专场、晚市专场或者双休日专场、不定期“市集”活动等低成本经营模式;探索建立经常性市、区、县、中心镇农产品集中展销、展卖中心,搭建产销对接平台。(5)鼓励扶持具有特色产品、高档产品的合作社、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加盟或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发展“网络平台+电商+政府信息服务+农产品生产者(企业、合作社、大户)”的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特色优质和高档农产品电子商务。
2.4 完善产销信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产销信息服务的有效性。(1)整合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覆盖全产业链条的信息系统,整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及发改、商务、气象等部门信息,加强农产品交易价格、交易量、商品流向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建立生产经营者所需信息收集和反馈制度。(2)建立全国性的鲜活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统一发布鲜活农产品生产、市场、价格信息,形成重大信息权威发布制度[4]。并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农产品调控的有效机制,对农资、肥料、种子采购的新变动,种植面积的新变动,专业户、专业社的订单新变动等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指标进行监测预警,向社会提供前瞻性、精确化的种养殖信号和建议,提升信息服务能力。(3)鼓励和支持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各类农产品产销信息中介组织,拓宽经营者获取产销信息渠道[5],建设一支相对固定专业队伍和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定期会商等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的明确性、针对性、指导性,提高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应用程度。
2.5 完善配套机制,提升调控能力
强化政府扶持服务和管理协调职能,由管理为主转向扶持服务和统筹协调为主。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项目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龙头企业等产销组织建设。加大对流通环节的管理力度,降低流通成本。探索建立指定蔬菜生产地、指定生产品种和指定销售地的“三指定”制度,即选择蔬菜生产大县作为国家指定的蔬菜生产地;在指定生产地选择指定生产品种,对指定生产品种实行政策性保险;对指定生产地生产的蔬菜,根据消费需求和地理布局实行对若干城市的定向销售[4]。通过引进人才、教育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建立与职能转变要求相匹配的政府管理服务队伍。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1)探索建立市场调控目录制度,加快建立鲜活农产品价格补贴机制,明确价格干预措施和启动机制,对重点品种给予差价补贴。在市场价格跌破成本价时,政府适时启动收储、运销、储藏、加工、销毁等应急措施并给予农民合理补贴,促进均衡上市,减缓价格异常波动对农民生产造成的冲击。(2)建立鲜活农产品保险体系,逐步扩大鲜活农产品险种覆盖范围,建立针对市场波动的收入保险品种,保护农民生产鲜活农产品的积极性,提升应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3)建立消费者补贴机制,建立与鲜活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动挂钩的生活保障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6]。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和处置能力,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调控时机,增强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 加强产销合作 促进农产品流通[N]. 中华合作时报,2013-12-03(A06).
[2]李连英,李崇光. 中国特色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2):21-26.
[3]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合成. 稳定农产品市场制度的构想[J]. 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1):14-16.
[5]张冬科,张 征.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是完善我国蔬菜产销体系的重点环节[J]. 中国经贸导刊,2012(5):15-16.
[6]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杨春华,刘建水,等. 构建鲜活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的长效机制[N]. 农民日报,2011-12-21(3).
制
2013-2-26 5:21:02来源:2013年02月25日 18:41:2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商务部提出加快构建农产品产销平稳运行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居民便利消费。
商务部网站25日发布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大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农家店、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信息化,鼓励开展联合采购,提高覆盖率和商品配送率,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针对农产品“卖难”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提高农产品卖难的预测预警、信息收集和处置能力,建立农产品销售SOS平台。完善分级响应、分品种应对机制,建立骨干救助队伍,形成信息引导、社会救助、政府收储等综合性体系,及时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维护消费者和农民利益。
甲方:(需求方)
乙方: 重庆市沿淇农产品有限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双方就农产品配送事宜经共同协商,本着双方自愿、公平、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配送蔬菜业务关系,为保证双方的权益,达成以下协定:
1.乙方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的环境和卫生标准,严禁供应腐烂变质的蔬菜,确保蔬菜的新鲜和卫生,按时按量供应,如因送货质量问题造成甲方人员食物中毒等后果,乙方有责任联系源头供货商并协助处理。
2.甲方所需商品必须在前一天晚上9点前以书面、电话方式报给乙方(内容包括名称、数量、质量及特殊要求)以便给乙方提供采购依据。
3.乙方须按甲方要求的时间每天上午8.30—9.00点,将所订购的蔬菜送到指定地点。送货时间超过60分钟以上,乙方向甲方支付当天货款1%的违约金(个别品种因缺货而不能按时送到,乙方应及时告知甲方并协商解决,以保证甲方所需蔬菜按时送到)。
4.乙方送货时应随货送上一式多联的送货清单,甲方验收后由甲方人员签字确认,作为送货凭证。
5.乙方所送的蔬菜,根据市场行情,涨跌合理定价,根据同样、同等蔬菜规格,不能高于市场价,如甲方发现蔬菜价高于市场,甲方有权按高出市场价的双倍处罚,并在当月的蔬菜货款里体现,因季节性及风暴等自然灾害,部分蔬菜的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乙方无法承担,需临时调整价格时,应先书面或电话通知甲方,经双方协商确认后调整。
6.乙方提供的蔬菜经双方在当日结算确认后,乙方须开据收据作为双方结算凭证,在甲方的指定时间和地点,于当月最后一日(自然月,如遇节假日提前),一次性用现金或转帐方式付清货款,甲方逾期未向乙方支付货款,乙方有权随时终止向甲方供货,并按每天0.5%收取违约金。
7.乙方须向甲方提供壹仟(1000元)的蔬菜质量和单价保证金,保证金在第一次结账货款里扣出,甲方须填写收据并盖上单位公章,乙方妥善保管收据,合同终止甲方反还乙方的保证金。
8.供货期限自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止,合同期____年。在合作期间甲乙双方若要求解除该合同,应提前15天通知对方。
9.本合同自双方签字即时生效,本合同壹式贰份,双方各执壹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签署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同等法律效力。
10.附件:
一、双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
二、双方法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三、双方开户行信息(加盖公章)
甲方代表(签名):
乙方代表(签名):
电话:
电话:
地址:
地址:
签约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甲 方: 乙 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以下农产品供销协议:
一、甲乙双方约定由甲方提供电商平台,销售乙方生产、加工的农产品;乙方向甲方供应本地特色农产品,供应农产品品种主要有:蔬菜、水果、土鸡蛋、蜂蜜、农产品加工成品等本地特色农产品。
二、甲方根据销售订单提前一天以书面方式向乙方发出供货要约,乙方应及时供应货物。
三、乙方供给甲方的农产品应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及行业要求标准。
四、甲乙双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A、B两种销售模式: A:甲乙双方根据市场情况商定供货价格,乙方将产品直接卖给甲方,由甲方自主销售,甲方对销售中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承担全部责任,乙方负责积极协调处理。
B:甲方负责提供电商平台,监督销售过程,乙方负责产品的包装、销售、售后,甲方不收取任何付费用,乙方对出现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承担全部责任,甲方负责积极协调处理。
五、如乙方选择A种销售模式,甲方应尽最大能力确保优先收购乙方提供的农产品,乙方不得恶意中断对甲方的供货,如因客观原因导致供货中断,甲方应履行提前告知义务;选B种销售模式的乙方必须确保销售产品的质量、遵守网销法规及市场秩序、维护电商平台的声誉,甲方不得以不正当理由拒绝提供销售平台。
六、乙方自愿接受甲方对产品销售管理方面的监督,并保证积极履行甲方提出的合理、可行建议。
七、甲乙双方应自觉履行以上协议,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损失并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农产品价格的两倍支付。
八、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应积极协商解决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解决。
九、本合同一式3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镇政府存档一份。
1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1.1 以落实各项政策为抓手, 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
2011年镇江市水稻直补面积为9.4万hm2, 农资综合直补面积为10.83万hm2, 实际兑付补贴资金16 059.11万元。在认真落实好国家、省等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 出台农机补贴政策, 对购置推广插秧机、秸秆还田机械、育秧播种机等设备, 购一台补一台, 努力提高粮食种植机械化水平。201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机耕水平达92%、机种水平达68%、机收水平达79%、机植保水平达78%, 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从2011年开始, 对水稻集中育秧给予每667 m2秧田2 000元的财政补贴。
1.2 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从2010年开始, 镇江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 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为夺取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奠定了基础。2010、2011年, 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0.37万hm2, 总投入7 000余万元, 市级财政投入近1 000万元。目前, 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6.13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约36.1%;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37.33万hm2, 耕地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1.3 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 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从2008年开始, 狠抓粮食高产增效创建, 大力推进“一推四普及”技术, 实施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 提高单产, 增加总产。2011年积极开展水稻万亩示范片整体推进和乡镇的整体创建活动, 推进26个粮油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 为夺取粮食连续八年丰产奠定基础。
1.4 以“菜篮子”工程为抓手, 狠抓蔬菜基地建设
(1) 加强领导, 强力推进。2011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意见》把建设两个万亩蔬菜基地任务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 签订万亩蔬菜基地建设目标责任状。2011年4月, 市政府召开全市蔬菜基地建设现场推进会, 8月份, 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蔬菜工作意见》, 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菜篮子”重点产品自给率和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三项指标进行考核。 (2) 调整布局, 建设基地。按照“中郊为主、远郊为辅”原则, 综合考虑生产、环境、运输等各种因素, 引导和支持优势区域新建蔬菜基地。市区把万亩蔬菜基地建设重点放在丹徒区南片、沿江乡镇, 以及镇江新区万顷良田二期工程项目区。其中丹徒400 hm2、新区133.33 hm2, 京口和润州各66.67 hm2。目前市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3) 完善政策, 加大投入。上世纪90年代镇江市区已建立“新菜地建设开发基金”, 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量用于市区菜地建设。2010年市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较重, 市级财政安排的菜地建设、设施投入、菜农风险补贴等, 达到5 000多万元。各辖区财政按市级投入的40%予以配套, 专门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2 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2.1 粮食生产实现“八年增”
2011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7.51万hm2, 比2010年下降1.3%。粮食每667 m2产量为464.3 kg, 比2010年增长3.3%。总产量为121.89万t, 比2010年增长1.9%, 粮食生产实现“八年增”。
一是夏粮丰产丰收。2011年全市夏粮播种面积7.23万hm2, 比2010年下降0.9%。夏粮总产34.7万t, 比2010年增长2.4%。其中小麦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2.6%。夏粮每667 m2产量比2010年增长3.4%。
二是秋粮丰产丰收。2011年全市秋粮播种面积10.27万hm2, 比2010年下降1.5%。秋粮总产为87.19万t, 比2010年增长1.8%。水稻总产量为81.99万t, 比2010年增长1.6%。秋粮再获丰收, 为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保供给稳物价, 管理好通涨预期,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蔬菜生产扩面增供
全市蔬菜现有播种面积3.51万hm2, 全年生产蔬菜96.98万t, 分别较2010年增长2.8%、5.7%。市区原有菜地0.133万多hm2, 2011年新增一万亩菜地, 常年菜地面积达到0.2万多hm2, 城市居民人均菜地20 m2。年产蔬菜10万t以上, 按照人日均消费蔬菜500 g左右标准, 市区蔬菜自给率达到50%以上。
2.3 畜牧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生猪生产增长。2011年底, 全市存栏生猪37.47万头, 比2010年同期增加1.74万头;全市生猪出栏56万头, 同比增长17%。
二是家禽生产基本稳定。家禽存栏703.58万羽, 出栏3871.84万羽, 分别比2010年同期减少53.25万羽、增加208.67万羽。
三是奶业生产恢复增长。2011年奶牛养殖有所回升, 存栏数有6 191头, 产奶量2.08万t, 养殖量和产奶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407头和2 600 t。羊存栏5.69万只, 比2010年同期减少0.65万只。
2.4 渔业生产实现新提升
一是水面产出率新提升。全市养殖面积2.124万hm2, 与2010年持平;水产品产量8.82万t, 比2010年增长3%。
二是高效渔业占比新提升。全市高效渔业面积达1.22万hm2, 占养殖面积的57.3%, 比2010年新增0.21万hm2。
三是优质产品率新提升。水产三品面积达0.9万hm2, 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42.44%;全市水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100%;到期三品基地换证率100%。
3 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
3.1 推进“平价店”建设
为避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稳定蔬菜销售价格, 保证菜农的合理收益, 搭建直销平台推进“平价店”建设, 2011年我委组织相关合作社在丹徒、京口、润州、新区等4个辖区各建立1个“苏合”直销平价店。
3.2 加强产销衔接
2011年8月下旬开展了全市地产“放心菜”进万家产销对接活动, 为生产基地和销售企业搭建平台。2011年9月和10月, 市农委分别在市区相关居民住宅小区, 组织地产农产品进社区直销活动, 减少了中间环节, 实现了平价销售, 受到市民和菜农欢迎。
3.3 拓宽“绿色通道”
一、10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小幅攀升,生产信心指数微势推升。10月份,企业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77.75点,环比上月上调了7.99%;10月份因内需市场相对较为活跃,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量环比小幅攀升,生产景气指数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因产品转型升级,至目前多家规模型纺企业务量仍显增长,部分中小纺企产量亦有提升,织造企业开机率环比上月仍有所增长。但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增加,外销市场业绩升幅相对趋缓。企业生产信心指数收于1102.08点,环比上月上调0.06%。
1.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小幅攀升,信心类指标微势推升。10月上旬,规模型企业订单承接有所增长,部分中小企业接单亦有增长,内销订单比上月有所增长,外销订单环比上月呈微势推升走势。生产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其中产品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环比上月小幅攀升。效益类指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其中产品毛利率环比上月小幅攀升,产品库存周转速度环比上月仍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其中,企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判断、对产品获利能力判断、对企业前景判断信心指数环比上月仍有微幅提振。
2.原料类、坯布类、家纺类、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不等量攀升,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小幅下滑。10月份原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155.91点,环比上月上调14.91%;坯布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355.61点,环比上月上调9.35%;服装面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2257.73点,环比上月下跌6.86%;家纺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1121.41点,环比上月上调5.73%;服饰辅料类生产景气指数收于5410.85点,环比上月上调32.90%。
3.绍兴外向型纺企扩大内销抢市场。位于绍兴县钱清镇的浙江金蝉家纺服饰有限公司开始进军国内中高档市场。目前,其“金蝉”产品已成为中国名牌,还取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但同样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后附加值却远远低于内销。为此,该企业决定在绍兴市区正大装饰城开设营业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金蝉时尚布艺”窗帘旗舰店,直接销售品牌产品。
二、10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微势推升,市场流通信心指数微幅下跌。10月份,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74.33点,环比上月上调0.53%;市场流通信心指数收于1034.53点,环比上月下跌了0.64%。
1.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和效益类指标微势推升,信心类指标微幅下滑。10月份,因国庆中秋长假中国轻纺城各专业市场成交尚有一定幅度回落,至10月中旬市场成交量呈小幅攀升走势,初冬面料仍显畅销,流通景气指标中的规模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效益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势推升,其中产品毛利率环比上月微幅增长,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环比上月仍有所加快。信心类指标环比上月微幅下滑,因低档大路货产品赊账仍较为严重,部分中小经营户因资金周转欠佳而减少赊账发货量,随着涤丝、锦纶丝、纯棉纱、人棉纱、涤粘纱价格的不等量上涨,成本上推部分走俏创新产品价格小幅上扬,但低档大路货产品利润空间仍有相应压缩。
2.原料类、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攀升,坯布类、服装面料类、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不等量下滑。10月份原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607.72点,环比上月上调2.49%;坯布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892.62点,环比上月下跌11.98%;服装面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1352.80点,环比上月下跌3.00%;家纺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65.90点,环比上月上调0.74%;服饰辅料类市场流通景气指数收于901.42点,环比上月下跌6.38%。
3.节期成交明显回落,节后成交小幅增长。10月上旬,因国庆中秋长假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尚有一定幅度回落,至10月中旬市场成交量呈小幅攀升走势。因产品转型升级,部分规模性经营门市对口老客户批量订单大小兼具,一些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和生产厂家经营部、规模性经营大户冬季加厚型服装面料局部性批量下单亦有所增加,春季面料局部性仍有对口客户批量试单,面料以质优款靓赢得对口服装厂采购商所垂青。自10月中旬以来,初冬面料销售颇为走畅,纯棉常规染色面料、纯棉休闲面料、纯棉印花面料、纯棉色织面料等多品种服装面料成交局部性呈增长态势。自10月中下旬以来,经编印花刷毛绒、针织印花双面绒多显热销,创意花型面料成交多显活跃,针织印花双面绒家纺床用面料与服装面料互动,印花超柔绒、印花水洗绒等多品种花型成交局部性继续走畅。服装里料需求继续活跃,成交量继续位居市场各大类品种首位。
预计景气指数11月份较10月份继续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纺博会各项成交数据显示,纺织业已走出低谷,逐步回暖。业内人士通过市场调查后预计:至11月上旬中国轻纺城市场行情走势在震荡中继续呈攀升走势,部分绍兴纺企和轻纺城布业公司因参展纺博会订单增加,在纺博会期间中外采购商尚有相应跟进,轻纺城市场局部性下单亦有增加。初冬面料需旺销活,内需市场营销将继续活跃,预计11月份景气指数呈一定幅度攀升走势。预计11月份服装里料成交继续活跃,涤纶里料销量继续位居轻纺城市场各大类品种首位。涤纶类窗帘布、窗纱、印花水洗绒颇受对口客商所欢迎,经编印花刷毛绒、针织印花双面绒继续成为销量推升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部分前店后厂式的布业公司和规模型包机大户研发的初冬季创新花式面料依然占据市场营销优势,春季新款面料局部性批量试单,市场营销热点依然频现,推动整体市场成交量继续攀升。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编制单位: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
“中国7柯桥纺织指数”编制办公室
中文网址:http://www.kqindex.gov.cn/
英文网址:http://en.kqindex.gov.cn/
电话:0575-84125158 联系人:尉轶男丁骏
甲方: 联系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联系地址: 法定代表人:
鉴于:
1、甲方作为大型房地产企业,拥有众多的员工食堂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供应,以及越来越多的住宅社区和数以万计的住户需要绿色食品,具有较稳定的消费群和不断扩大的销售渠道及潜力巨大的销售市场。
2、乙方拥有500亩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及众多的联产联营的合作农户、超过2000亩的种植养殖农地(以下简称“农场”),并建立起农产品的一条龙产供销及严格、科学的检测检验的品质管控系统,可生产供应大量的农产品。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乙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经营农产品的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供双方遵守。
一、合作范围
1.1 乙方向甲方员工食堂供应农产品,具体事宜由双方另行签订《农产品供应合同》明确约定。1.2 双方共同经营农场农产品,向甲方开发的住宅社区的客户提供优质、价适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1.3 双方积极探索紧密合作的可能性,待条件成熟时成立合资公司,深度经营以健康产业为主题的绿色食品产业链。
二、双方责任
2.1 乙方应按农产品市场价格与甲方签订《农产品供应合同》,并按约定供应农产品。
2.2 乙方保证向甲方及住宅社区客户供应的农产品为质量安全、品质优良的原生态绿色农产品;因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的任何损失,均由乙方负责赔偿。
2.3 乙方负责按甲方提供的配送货单按时、按质、按量供货到甲方指定地点。2.4 甲方提供”左邻右舍网”住宅社区服务网络平台,供乙方发布农场农产品信息。2.5 甲方负责”左邻右舍网”客户选购农产品的配送。
三、其他事项 3.1 鉴于双方拟在广州市南沙区共同对一块村民自留用地进行房地产合作开发,双方同意在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中甲方支付的【】万元前期费用,作为乙方按《农产品供应合同》向甲方供应农产品的预付款。乙方应按《农产品供应合同》分期分批向甲方供应总价值【】万元的农产品。3.2 双方合作经营农场农产品产生的利益分配,由双方另签订协议予以明确。
四、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正式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正式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五、本协议经甲乙双方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六、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本页以下无正文)
甲方: 乙方:
代表: 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