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精选8篇)
我校是湖南省最早招收智力障碍学生的学校,启智部创办于2000年9月,十年的风风雨雨,十年的坎坷,我校智障教育也犹如一颗嫩芽茁壮成长起来了,现已将自己的教育优势跻身于湖南特教行列的前列,初步形成了智障教育的办学特色。
一、启智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 1、2000年9月—2002年7月,以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六个领域——沟通、认知、劳动、运动、娱乐等设置课程。
(不足:课程设置不配套,目标内容不具体,教师评价不配套)2、2002年9月——2004年7月,实行主题教学,以“生活经验取向型”作为课程模式,其中综合主体单元侧重于节日、季节、校内外活动,生活单元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居家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
(优点:能教授孩子较完整的生活经验,利于孩子有效的应付现实生活综合学科知识,利于孩子形成实际的知识经验,贴近学生生活,能提高学习兴趣;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技能。)3、2004年9月——2005年7月,以《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设置课程,课程体现了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综合化,减少了文化课程,增设了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课程。4、2005年9月,根据学生智力程度分成了四个班。即轻度班、中度班、重度班;轻度班、中度班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设置课程,重度班采用顺德的“人性化”课程教育模式。5、2007年9月以《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三期中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置课程。
(不足:对所开设的课程没有具体的大纲和教材。)
三、启智教材的使用
(一)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
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它是以轻度智力障碍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有《语文》、《数学》、《常识》、《音乐》、《美术》,整套教材完整,知识全面,对学生要求高,难度大,为学生提供生活实践经验的内容极少。为了很好的利用这套轻度教材,2005年9月在我校轻度班使用。当时我们的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数学》,教师上课上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但是效果不明显,往往是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下学期的教学又很难以进展,并且学生好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对自己今后融入社会的指导性也不大。另外,在提倡全纳教育的今天,中、重度智障学生已经成为了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主要对象。这些学生注意力差,思维迟缓,容易遗忘,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都不会。这套教材已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对象了。可是目前,特别是音乐和美术,我校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现在仍旧使用全国轻度培智教材的《音乐》和《美术》。
(二)顺德启智学校“人性化”教学设计
顺德启智学校“人性化”教学设计,2005年9月在我校重度班使用。当时采用顺德教学模式,实行主、助教协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搬顺德的“教学设计”,可是,由于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学习环境等很多方面都不同于顺德的学生,这样很多的“教学设计”用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显得“水土不和”。这样我们的教师也试着自己设计“教学设计”,可是“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对学生们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北京海淀“单元主题”教材
北京海淀“单元主题”教材,2005年9月在我校中度班使用。这套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主,教材内容侧重于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阶段都注重了文化知识、康复、生活实践、技能发展的训练,各主题都是以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为主,找出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形成单元主题,比较适合于学生,但难度偏大,且教材没有形成体系。
(四)上海卢湾辅读学校教材
上海卢湾辅读学校教材,以中度智障学生为教育对象,教材主要有《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本套教材的建构建立在奥苏伯尔提出的课程组织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根据中、重度弱智教育大纲由浅入深,从低向高,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挖掘潜能,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半自立于社会或自立于社会的人。《实用语文》围绕生活单元主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识字、写字、说话、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低年级课本偏重识字教学,围绕《生活》教材的内容,通过单元主题的横向联系,选择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字词和句子作为课文,同时注重了字词的复现率,穿插了识字部分。课文还选择了大量的儿歌,通过跟读,以达到语音训练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结合。
1、教材的设计
(1)教材字体相对较大,插图真实、清晰,所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便于中度弱智学生学习和使用。(2)《实用语文》低年级段分为三年,每年有两册,每册教材有八个单元和四个综合练习,并适当安排了集中识字,每课后面安排多种类型的练习,如:“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进行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等方面的教学与训练。《生活》也安排了适当的练习。
(3)教材内容有个人卫生、着装、进餐、安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劳动生活、社会生活这些单元主题及相关内容,围绕弱智学生解决生活技能的各方面,每个训练内容都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如:第五册安排的是 《勤洗手 勤洗澡》,第六册就安排了 《洗脚》《常换鞋袜》,不断提高训练、教学要求,体现了训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有序性。
2、教材的使用
(1)明确教学重点和要求。低年级《实用语文》教材的重点是进行语言、生活技能、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要求学会汉字笔画、部首和简单汉字、词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写字习惯等。通过游戏、儿歌、实物、情景练习,进行语言、思维和动作的训练;学习跟读句子、儿歌;学习用铅笔写字,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并学会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
(2)适当选择和制作教具。
准备教具时,始终坚持直观性原则。能采用实物的就用实物;能演示的,就提供场景,如:《红灯 绿灯》、《对不起》;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就用图片或录像进行教学。另外,还将需要孩子掌握的字词制作成卡片进行教学。
(3)设计恰当的活动方案
由于本套教材是以中度智障学生为教育对象,而目前我校每个班级学生都是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每堂课都有所收获,我们在使用《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三科教材时,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就将全班的学生分成A、B、C三类,再根据A、B、C三类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收获。
四、我们的追求
继续坚持以科研精神开办启智教育,走“医教结合”的道路,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个别化教学、药物治疗和感统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高尚情操,使其成为一个“社会人”。建立训练中心、发展中心、职教中心、教学资源中心,实现智障学生从早期训练到职业训练的全过程,形成科学、全方位的智障教育体系。
1、注重校本教材的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乡土教材。
2、完善课程、教学目标评价体系,促进启智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努力探索一套有本校智障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继续加强学生的个案研究,积累智障教育经验。
5、注重学生的康复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得到有效的发展。
6、发展特奥运动,打造学校品牌。
7、重视对学生进行“休闲娱乐”方面的培养。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休闲方式。
8、努力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体系。
启智部现有在校学生50多名,共5个教学班级,其中高年级1个班,中年级1个班,低年级3个班。先后有30多名智障儿童从这里步入了社会,其中2名学生参加了工作,8名学生转入普通小学。学生毕业后发初中文凭,已毕业的学生大部分能够做到了自食其力,还可以帮家庭分担经济负担。
我们坚持以科研精神开办启智教育,走“医教结合”的道路,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个别化教学、药物治疗和感统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高尚情操,使其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国家教育部培智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音乐、体能、美术、劳动技能、感统训练、语言康复、生活技能等课程,另外,为了我们的学生今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被社会接纳,我校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先后开设了种植、洗车、穿珠、四门职业教育课程。
学校实施了湖南省首例IEP个案训练试验,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不仅实现了科研融资10万元,还为智障教育积累了推广性的经验。此项试验的得到了家长和专家的一致认可。
现有17名教师和护理人员服务于启智部,全体教师都分别到北京、重庆、广东等接受了智障教育的专职培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保证。启智部实行班级包班制、办公教学一体制、学科考核制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启智教育管理模式。广大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撰写了论文,多次获得在国家级和省级论大奖。本部门多次被评为了“优秀教研组”。湘潭都市、湘潭新闻、《湘潭晚报》、《湘潭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启智部的优秀事迹。作为全国奥林匹克示范性学校和全省特奥训练基地,我校长期重视对智障学生的特奥训练,学生多次参加国家和国际的特奥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代表湖南在东亚特奥足球运动会上获男子足球铜牌。2005年,代表湖南在全国特奥会上获地滚球金牌一枚,银牌三枚,铜牌三枚;高尔夫球金牌一枚,银牌二枚。2006年代表湖南参加全国特奥会,获男子足球金牌一枚,滚球金牌三枚,金牌三枚,铜牌一枚;高尔夫金牌一枚,铜牌一枚。2007年,代表中国参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特奥会,获高尔夫金牌一枚,铜牌一枚,女子足球银牌一枚。2008年参加东亚区特奥足球运动会,获男子足球金牌。
我们注重在课前的诊断与课中的教师演示, 通过学生对某一特定场景的演示, 如:如何接待患者, 如何减轻患者的焦虑, 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在知识点方面的表现, 在点评过程中, 注重从知识点方面入手, 指出学生表演上非常到位的方面, 再点出学生需要整改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方便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注重范围和强度。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对课程知识探索的一个兴趣, 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记忆的强度。在教师演示之后, 我们不能觉得课程内容已经深入学生的脑海, 毕竟学生们的知识掌握能力不一, 对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要反复的再演示, 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回归正确的知识点。采取这种“回顾———纠错———再演示”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印象。学生们在自身和同学的表演过程、结果的比较中找到自身想要的答案, 在讨论中明白课程的内容。
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最主要的特征是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的习得性和应用性, 因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训练, 达到学生的习得性与应用性统一。因此在实训中, 我们会让同学们进行分组的练习, 一般是4-6人一组, 扮演各种角色,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观察同学们在角色表演中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对个别表现较差的同学还可以给予单独的一对一式的指导,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采用了“角色交换演绎仿真案例”, 让同学们在其中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诉求, 以角色互换的方式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在具体的沟通案例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辞与行为。在这样一个演绎的过程中, 肯定会有好有坏,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来讨论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影响沟通的因素, 将来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性。通过让学生接触该项训练, 使他们了解到对病人心理、生理、文化、道德、述求等方面的正确评估对解决患者就医问题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的相关方面才能使他们更为轻松地接收治疗, 积极配合。
礼仪与沟通知识技能的评估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有效评价, 我们采取的评估形式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包括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几个方面;护患沟通、护士仪表等是定量的方面。结合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的方法, 借助实际操作 (自荐信的撰写、简历的制作等等, 把护理职业礼仪 (护士仪容、仪态) 和护际、护患沟通能力融合, 检验学生对礼仪知识和沟通技巧掌握与运用的实际综合能力。评估能使学生更清晰的看出自身知识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使之后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我觉得在我小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应该加入真正的实战经验收集环节, 即接触社会和临床。因为我们知道进行礼仪修养与沟通技巧的培训不能纸上谈兵, 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这才是进行课程训练的根本方法。为此, 我们在教学计划应增加临床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多元化, 多方式的, 比如打敬老院关爱老人, 与老人进行沟通到医院见习, 参与正规的导医工作等常规护理工作等。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 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注重自身的调节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 2001:96-100.
[2]宁华, 皮至明, 高虹宇.护理礼仪课程的教学经验[J].家庭护士, 2007.
[3]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
[4]阎松, 陈素华.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社区医学杂志, 2004, 2 (1) .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6-0000-02
Teaching Reform on Our School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Fault Diagnosis and Service"
Li Chuntao
(Xiamen Southeast Asian Vocational College,Xiamen361012,China)
Abstract:College"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Fault Diagnosis and Service"is a specialty computer very practical course,bu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uter Assembly and Fault Diagnosis and Service" cours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drawbacks,whil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describes how to use modern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segment,the use of flexi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Note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selected materials and teaching,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form described.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Fault diagnosis and service;Teaching reform
隨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产、工作、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的外观、分类、性能、最新技术、选购技巧,理解各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硬件结构和作用等,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系统安装、系统优化、日常维护等,以及简单的故障诊断及服务。是一门内容多、知识面广、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高职专业都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训课程来开设。但原有自学考试此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高职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不能将其照搬到高职教学中,所以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自学考试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课程的教学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环节相对薄弱,而且教材内容滞后,另外,考核的方式单一,只有笔试考核,这样,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然是很不理想的。
接下来,我主要就高职教育教学的理念及我校现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对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转变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以我校这次组织的转变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改革教师的高职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内容。摒弃过去普通高等教育中强调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教和学是相互的,所以,学生也要转变观念,学生要明确高职教育的特点,特别是学习要有主动性,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课程主要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理论,又会动手操作,并进行日常维护,还能诊断常见计算机故障的技能型人才。本着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保证基础知识,突出技能操作。
三、注意教材的选定
众所周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相应教材的内容却严重滞后。因为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样学生拿到教材后,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市场同步。这样的教材如果用上几年,问题会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所以高职教材的选定至关重要,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市场的高职教材,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查询互联网、搜索文献等方式整理出最新资料制作成课件或者讲义作为补充教材,最好教师深入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行业应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与企业合作开发编写教材。
四、加强实训环节的教学和管理
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学生实验小组负责制,实验前登记每个小组的实验设备,实验完成后按照登记表验收,出现丢失或人为损坏情况的由该小组全体成员负责;教师在实验前应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并确定本次实训单元的目的、内容、要求和能力测评标准,以便根据每位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并作为最后平时成绩的参考。这样,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条件来掌握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工程师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要把课堂教学与市场调查相结合
要把课堂教学与市场调查紧密地结合起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应把本市的电脑市场开发成本课程的“第二课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本市的电脑市场中进行调查,通过市场调查掌握计算机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同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从事计算机服务的公司了解专业计算机组装与服务职业的基本状况、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等。也可以聘请一些计算机服务公司的从业人员给学生授课或做专题讲座,谈谈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等。通过这些与市场零距离的接触,对学生观念的更新、今后的学习方向、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定位和选择都有好处。
六、改革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技能训练。
(一)采用一体化的教室,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边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听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采用“讲授、观摩、启发、实践、讨论、模拟”一体化的方法,实践环节可采用案例式、任务驱动式等。模拟环节可分组进行,如组内成员互相设置故障进行实训、模拟企业进行客户服务实训等。
(三)利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法,围绕实训的内容,把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围绕其中某个模块来展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七、改革考核方法
对于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故障诊断及服务》的考核方法,可以考虑取消期末笔试考核,改为期末实地操作考核,再结合平时成绩(包括实验课的表现、社会调查报告、到课率等)来评定总成绩。或者采用期末笔试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小部分,仍以平时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目的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过程考核。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组装、操作、日常维护及服务,并能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并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尽量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提高动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初探.http://mqj820919.blog.163.com/blog/static/54294680200921010303664/
摘要:该文对计量经济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校该课程的情况在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和授课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授课形式灵活,效果良好。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定量分析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032-02
课程的历史沿革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相结合,研究经济变量间数量关系与规律的一门经济学方法类课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并逐渐在经济管理学科广泛开设。1998年7月,课程被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我校经管类专业的《计量经济学》始设于本科2006培养计划,为专业选修课。课程一经开设就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一方面是通过提供给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多样化方法,提升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东三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优秀成果,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基于《计量经济学》在管理学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考虑到其教学将对研究生撰写高质量科研论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校于2010年修订的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增设了本课程,为学位基础课。
经过3年的发展,《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一,课程教学团队经反复磨合逐步成型。在3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在理论基础、方法模型和实践与应用等层次吸收一批有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参与教学,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且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二,课程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与基础经济学课程进行了有机衔接,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与理论基础,而且逐步强化了实验与应用教学,使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能够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得以广泛实践。其三,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效果。近3年来,经授课教师指导的学生课程论文在EI检索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际会议等刊物累计发表高档次论文约30篇,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奖项若干次,硕士毕业论文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数量与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
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助性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
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
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2)实验教学。安排1/4的时间,开展实验教学,保证了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方面,适当减少死记硬背式的题目,增加案例分析等实际应用型的考题;题型设计多样化;增加题目覆盖的专业面。
参考文献
——散谈我校课程理念下的美育建设
近日,读王国维先生之《教育宗旨何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之《每个中国人都有尊雅》及辜鸿铭先生之《中国人的精神》三文,颇有酣畅之感。掩卷之余,思忖良久。
王国维先生在文中认为,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知育”、“德育”“美育”,“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在论及“美育”时,他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而辜鸿铭先生和罗素先生在文中谈及清季、民初中国基层社会时,无不对积贫积弱下的国民自然流淌出的礼仪、斯文、尊严而肃然起敬。
以此观照现实中国,却令人唏嘘。信举两例:一是近来颇具戏谑、讽刺意味的网络热词“土豪”“任性”。无论国内国外,还是天上地下,也无论男女老幼,还是知识学历如何,国人诸多表现足让人汗颜、羞愧难当。二是每周一至周五,从我校门口至化成小学一段,该是个体街路面最脏的一段。各式包装袋、串烧棒、口香糖、汤汁碎菜、泡面桶等遍地皆是。而这垃圾制造大军的主力却是本该知美、守美的中小学生。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任何一个毗邻学校的地方的特色。宜春如此,国内多数地方估计也概莫如是吧。
由此,我想人心中的那份“美”感,那份“美”的情趣跟金钱学历无关,溯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中“美育”长期的缺失。
中国不是一个缺乏美育传统的国家,恰恰相反,我国传统教育历来极其重视美育教育。从古代孔子的“诗也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义,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和“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到民国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开启中国之未来”、“文化运动不可忘了美育”都足见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分量。但文革一起,斯文扫地,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信仰崩坏,时至今日,元气仍未恢复。也正因此,近年来,人们颇为关注民国,尤其是民国教育。如民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至今仍被热议。人们真的只是“怀旧”吗?我想不是的,人们只是在重温和怀念民国教育中还保有和坚守的那份“美”质,那份“斯文”和“精气神”。这正是现实被“应试”“升学”严厉束缚的教育所没有的。因为教育中“美”少了,社会的“丑”才多了,正所谓“教育贵于熏习,风气赖于浸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让美把丑和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美育是心灵的教化与洗礼,高于知育的知识的武装。它是要让人能审美,会赏美,进而自觉守护美、创造美。所以,美育本质上是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必备的内容。
我校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享受学习,享受教育享受学习”理念,并基于此理念开展的选修课、社团活动、学科周、读书月等就是美育的教育形式。但这些美育方式还远没有做到各学科渗透,产生不了持续、强大的美育效力。现在我们正在着力推进的“三学六步”课堂教学改革和全面落实大课程观,在此,就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我校特色的美育教育谈谈个人的一点随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校深入实施美育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以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拓展美育途径,并进而建立和完善我校初中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与学科课程及德育的渗透、融合与整合。学校以审美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既要面向有专业发展意愿和天赋、特长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情趣的培养。
美育课程应该有两个特点:深刻和自然。首先美育课程要深刻。如数学的秩序感、逻辑美;语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音乐的声音韵律节奏、美术的线条与色彩之美……美育的课堂有知识和能力,但绝非仅有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优雅的情调、动人的情感和美好遐思的空间。美育课程要追求这种动人的深刻性。
其次美育课程要自然。美育在于发现和培养人的内在美,塑造心灵美、灵魂美。外在美容易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去把握。因此,美育课程要避免内容死板、方法单一,避免不能触及灵魂的说教,要顺应人性,生动自然。
具体实施美育主要通过美育课程的开发。结合我校实际,通过整合课程资源,立足传统文化、学校艺术资源、学科特点,逐步建立我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我想,这个体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课程:在已开发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读本》《书法》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开发对联的创作和赏析、地方文化习俗。
二.公民素养课程:这个要依托德育教育课程化。包括责任与感恩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家长开放日和家长义教、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文明礼仪素养、家校联系等一系列活动校本化、课程化。
三.实践体验课程:包括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尊老爱老送温暖活动、关爱贫困及留守儿童,义务帮扶活动等。
四.审美、素养及艺术类课程:音乐类开发声乐、器乐、音乐欣赏、舞蹈及形体课程;美术类开发国画、油画、素描、漫画、剪纸、;体育类开发除传统体育竞技或考试项目外,可以增加武术、健美操、趣味体育等。
五.美育的学科整合开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生地等全部科目均围绕美育主题开发2——3门精品课程。我校开展选修课已有3年,将所有选修课课程化,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课程化选修课。
在实施美育课程的过程中,我想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 一是集全校智慧努力探索、实践科学有效的“三学六步”课堂教学改革,将美学思想和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因为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进行国家课程的学习,因此,国家课程是美育的主要载体,是实施美育教育的核心。
二是根据学科实际整合学科内容,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将各学科知识和审美能力有机融合,架构多学科参与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选择比较成熟或与学科联系紧密的美育课程先以校本课程的模式进入课表,经过实践检验、考核、评价等后续工作全部完成后,以正式课程的形式进入课表,全面实施。
四是要加强教师培训,充分挖掘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教师能胜任教学。培训方式可以采取送出去(参加校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观摩等);请进来(延请校外有关专家举办讲座、举行示范课、开展相关专业研讨等);开创美育共建机制,与宜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院校实现互派教师学习、进修、指导;自学(借助学校自身的书籍、资料、器材及教学资源平台,让教师进行自学,实现自我提升)。
五是要创造美育环境,让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为了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学校应大力改善校园“软环境”和“硬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学校艺术社团建设及文化艺术节、读书月、学科周、选修课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营造;在“硬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整合三省楼行政办公室,开辟一些新的功能教室,如“国学课堂”、“学生作品陈列室”“艺术与审美电子展览室”(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书画、文物、建筑等文化艺术珍品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展示给学生)。
记得有一位德国总理曾说: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你们的难,我国的学生在国际上的竞赛没有你们拿的奖牌多,我国的基础教育没有你们的水平高,我们的书没有你们厚、我们的考试没有你们的难,但你们中国人将来肯定要坐我们的宝马轿车!一言以蔽之,中国的教育是较落后的,观念也是较为陈旧的,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的国际竞争。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应当看到:学生的纯真年代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的、理想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个性是风格各异的、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的……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我们不应远远落后于时代潮流。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21世纪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塑造人格与美好人性的教育,而美育则是培养个性化人格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
因此,谁抓住了美育这一教育的法宝,谁就将赢得世界!我校的培养目标是“世界眼光,中国力量”,要真正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只有在美育上不断探索前行。
最后,要说的是,以上所言非对美育课程深析透辟,仅为散谈罢了。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差异较大,传统教学难以解决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实际情况,我校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文章结合我校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职英语;菜单式;课程体系
英语不仅是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和工具,更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又无法实施“小班化”教学,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达到同样的水平,往往会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入口”。 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给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空间; 既要保证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实施这一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各种教学活动中,实施合理分层、分组,趋于“小班化”。为此,我校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了“菜单”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1 基于学生英语学习基础的分层教学设计
高职新生通过半个月的课堂教学实践,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潜能并且通过统一测试,将学生分为两层:提高层(A 班)和基础层(B 班),根据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 班学生相对基础较好,B 班对课本知识达到识记,能听懂和进行最简单的日常会话。在课堂练习及作业的设置上呈阶梯式,供A、B 班的学生使用。课堂问答和作业的设置上可设计两个梯层:第一梯层,设计基本的、简单的、易于模仿的题目;第二梯层设计具有灵活性的题目,以便于A 层同学强化知识并熟练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对A 班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 对B 班学生以“扶” 为主,“扶” 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进行不定期的考试, 根据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情况,进行层次调整,如果发现A 班的的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 班的有些学生,就把A 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 班,而将B 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 班,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形成你追我赶和主动进取的氛围。这样分班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及时反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语言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 实行“菜单式”选课的英语课程体系
在第一学期结束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根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兴趣特长和专业要求,从第二学期开始, 我们把原先开设在第二学年的英语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对英语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加英语教学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菜单式”英语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这类课程包括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导游英语、饭店情景英语等。2)语言应用类。这类课程包括导游英语口语、英语翻译等,3)语言与文化类。通过列出阶梯式的菜单式课程,并规定每门课程相应的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学分要求, 自由选择。[ LunWenNet.Com]
3 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第一,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潜能得到发挥,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第二,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兴趣选学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让学习变得快乐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必需课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自由选课,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差异,照顾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要求,又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第三,课程体系的改革让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可以选择上课的教师。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习的进步。另一方面,就要求教师接受选择, 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并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课程体系的改革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菜单式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导游社团的活动纳入了实践教学范畴,实现了英语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英语更加重视实用性。如选择导游英语模块的学生,教师同时担任社团的导师,在课余时间加强导游词辅导并强化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指导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担当临时导游,确保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促进语言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如 年我校首次参加省英语技能大赛,07 旅游专业学生张艳在浙江省导游词(英语组)演讲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4 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从学生方面看,“菜单式” 选课的英语课程体系过分注重个人在知识上的需要, 忽视了文化的传递和育人的根本,易养成学生仅凭兴趣听课,忽视基础知识,而且不少学生选课只为拿学分,只选一些容易拿学分的课程,忽视课程的系统性,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不系统,影响了毕业生应有的质量水平。
许多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基本上没有自主选择的经验, 因此学生选课自主权的扩大反而可能会在短时间使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产生茫然和盲目选课,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同时, 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对学分制不理解,而是对学分制不适应,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如选自己感兴趣课程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 而选择容易通过考试课程的学生比例偏高。大家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学分去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所选的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缺乏强有力的考勤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和感染力。从师资条件看,高素质教师的欠缺也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在我们自由选课过程中,不仅是选择课程内容,同时存在学生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学生的双向选择。而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教师却不是很多,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菜单式选课的发挥。
5 完善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对策
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行, 怎样尽量减少它带给学生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5.1 完善选课指导
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要独立选课, 一般都难于适应。许多学生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认识模糊,只能凭感觉选课,为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正确的指导。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 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与个人兴趣进行合理的选择。一旦选择了恰当的选修课,确定了学习目标,就要自始自终地进行学习,决不允许“选而不修、混学分”现象出现。同时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丰富选修课程。实行“菜单式”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积极支持教师投入精力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促进课程多样化、系统化,为学分制实施奠定基础。
5.2 加强课程建设
积极发展高品质课程,增加高品质课程数量,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努力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扩大选修课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课程体系改革的条件下,享受到真正的实惠,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5.3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
菜单式选课实行了学分制, 有些选课学生单纯是以挣学分为主要目的,尽管选了课,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很少参加课程学习,教师对一些选修课程的管理也比较松散。鉴于这种情形,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一方面,在开课前检查授课教师的教学准备。包括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答疑辅导方式、教材、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等。同时建立随机听课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严格课程考试制度。为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除了加强学生纪律教育外,必须严格考试制度,鼓励多种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考核方式可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同时,终结性考试可以实行教考分离,这样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夏纪梅.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于明. 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因材施教策略和方法[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3] 肖礼全. 英语教学方法设计[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一、建立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龙头的特色课程
淮河路小学作为安徽省绿色学校之一, 富有环境教育特色, 学校始终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追求学校的高位、持续发展。学校曾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绿色学校”、“铜陵市绿色学校”、“铜陵市花园式学校”。学校依托这些有利条件, 把环境布置转化为课程资源, 成立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开发了“五个一工程”:“一个氛围、一套制度、一套常规、一本教程、一系列活动”。“一个氛围”就是形成“人人心存环境教育, 事事渗透环境教育”的良好氛围, 让“教育无小事, 环境无小节”、“关爱生命, 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套制度”就是制定出一套学校环境教育制度, 使环境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一套常规”就是坚持“四个一活动”, 即每周一堂环境教育课, 每周一次环境卫生活动日, 每月一次环境教育宣传活动, 每学期一次“环保之星”评选活动;“一本教程”就是以《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为指导, 在实践的基础上, 编制出《淮河路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教材》, 围绕学校的环境教育, 我校很早之前就已开始逐步开发校本课程, 随着教师对“环境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明晰, 教师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和开发中, 现在, 我校已经完成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低中高段) 校本教材的编写, 通过全校性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兴趣组活动及每周一节环境课来实施环境教育实践课程;“一系列活动”就是每学期少先队大队部开展一系列主题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利用团队活动、班会、科技、社区公益活动等形式, 寓环境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五个一”活动中, 引导教师、学生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内化为意志、外化为行动, 从而形成了我校环境教育“细、实、新”的特色。
二、建立以合唱、纸版画等为辅助的活动课程
为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和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满足学生不同的潜能与发展需要, 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近年来, 学校先后在纸版画、合唱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开发了纸版画校本课程及合唱校本课程。学校分别成立了以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为主的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结合申报的省市级课题, 教师以各种方式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或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中。现在, 我校的“海之声”合唱表演已具备了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美之风”版画小组学生作品也屡获大奖。
三、以阳光大课间活动为载体,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奠基性工程。我校除按照国家要求开齐体育课程、开足体育课时外, 更进一步加强体育特色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阳光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我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研发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 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重要而特有的功效。《阳光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教材》由我校全体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开发, 在体育校本课程小组引领之下, 采取实践———开发———验证———调整———再开发———再实践的操作模式, 通过体育项目和新课程教材相结合, 进行游戏化处理。教材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分成队列队形练习、小游戏活动、柔韧性协调性活动, 每个年级每天安排30分钟校本体育课程。通过大课间活动, 进一步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师生共同努力, 使大课间活动呈现出更多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锻炼、学会舞蹈、学会欣赏, 真正实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美好愿景。
四、以阳光儿童文学社为窗口, 放飞孩子们的文学之梦
我校“阳光儿童文学社”成立于2006年, 特聘请铜陵市文化局副局长、作家姚尚有为文学社顾问, 社员以全校热爱写作的学生为主, 旨在挖掘孩子的写作潜能, 释放孩子的生活积淀, 放飞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为此, 文学社在校内开办作文兴趣班, 并举办作文擂台赛, 每学期评选出总擂主和优秀擂主若干名, 辅以一定的奖励, 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同时, 组织社员走出校园, 走进大自然, 开展丰富多彩的采风活动,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陶冶学生情操。尤其是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老师的面对面交流, 更坚定了孩子们写作的热情。多年来, 有数十名社员的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报纸杂志上, 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上, 多人获得金、银、铜奖。我校语文校本课程小组将历届优秀社员的作文汇编成集, 水到渠成地开发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阳光的足迹》。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感悟
新课程实施至今虽然只有一个学期。设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基本实现,但在教学中也体会颇深,以下是几点感悟,希望能在我们今后的课程实施中作为借鉴。
1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的几点收获
1.1学生对新形式的体育课充满期待和热情
通过选项式的上课,学生能学到较为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本学期我校高一学生完成了田径教学模块的学习。有近80%的人达到良好,只有3%的人因身体关系和某些特殊原因没能达到及格要求,但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1.2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
如今我在课堂中谈及考试或测验更多的是让学生超越自己,学生也改变了原来学习只为考试,盲目学习的现象,学期初采用的班级内“友伴式”分组结合学习的方式也初见成效,如今每个小组都有组长负责,组员们在学习中能够互助互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习有了效率,气氛也活跃了。
1.3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促动我进步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这促使我们必须更深一层去了解教材。探讨教法。一个内容,几个模块的教学过程,只有更深更透彻的了解教材才能吸引学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示范动作是学生的第一教科书,优美的示范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4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讨,共同进步
在提高教师能力这方面我们学校一贯重视,不仅注重新教师的培养,每年组织师徒结队活动,也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有本组特色的教研活动。
2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问
2.1学生的差异使选项难于确定
学生的差异性较大,中考的好处在于加强体质,而一届一届的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下降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感觉到的。如今的选项教学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而选,可是有的学生9年的体育课下来,让他自己选择时,却无从下手,尤其是女同学几乎是体育盲,还谈什么兴趣?什么选项?我们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种“代沟”需要思考?
2.2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与学校师资的矛盾
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是主体,享有选择学习模块的最大权力,离开这一点选项学习就是失败,但若均按新课程所提倡的按学生和兴趣分项教学。那么学校所面临的教师短缺,比如我们体育原来45人一班一名教师,如今5个班合成4个选修班,有4名教师教。就多了一个人的工作量,由于各选修班人数差别大,尤其是大众喜爱的篮球班男生五六十人。女生四十来人,如果按旧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面临工作超量却要工分不足,这些矛盾学校如何解决?
2.3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的限制
新课程的开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相对提高,如我们想开设健美操需要室内场地和多媒体设施。以我校的规模较小根本无法提供。即使学生兴趣高选择的人多也难于实现。国家教育部门是否考虑过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学校领导会甘心投入这笔资金吗?如我们学校只有两块篮球场地,现在只有高一年级开设选项教学还可以勉强维持,今后三个年级同时开设篮球选修那么场地将成为我们实施新课程的最大障碍。
2.4教师知识的更新问题
目前新课程的学科培训只限于一部分老师,而且理论性较强,没有实际经验,那么如何使全体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的知识,做到互相借鉴,共同提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组近几年人员流动较多,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我们的大部分力量。从几年来到我校实习的体育院系学生和新教师情况来看。他们这些未来体育教育的新生力量对新课程都毫不了解,等到他们工作后怎么衔接?谁来为他们补上这一课。高校师范类的教育要不要顺应时代,跟上改革的脚步?新教师的过渡期如何缩短?值得考虑?
3小结
【我校课程与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06-29
提高我校数学课教学质量的措施10-08
关于推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07-13
我谈我校课改09-27
我校发展改革探究11-30
我爱我校300字作文06-15
我校举行师德演讲比赛09-25
我校召开教师党员大会12-02
我爱我校教师演讲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