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咸阳电建学校

尹亚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齐读)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读好这句话)

3、古今中外,涌现了多少人才,多少成功者,文中选取的是哪两个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那你能读好这些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二、走进故事,品词析句

1、打开课本,轻轻地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俩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些鲜花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司马光,大家都熟悉吧,你能用两到三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的两个事例吗?

交流:1、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通过朗读读出你的理解)

(1)从这段话你可以看出什么?

哪些词可以看出司马光很勤奋?(提示:“滚瓜烂熟”,读出了司马光背书背得熟练“一直”,是说司马光读书时没有休息“一遍又一遍”是说司马光读书读了许多遍)

(2)老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字“躲”,自己读读这句话。他为什么要躲起来呢?

透过这“躲”,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幅幅画面: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3)他这样躲起来读书,为的是什么?(交流)

2、(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1)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点出:稍微朗读)

(2)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我们也来读读,来用这个例子来提醒提醒自己。齐读)

3、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著名的史学巨著(点出重点词语),它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目的是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所以说它是著名的史学巨著。

(2)就是这样一部巨著,花费了司马光整整19年的时间,这是何等漫长的19年啊,19年,你能想象司马光是怎样度过的吗?试着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3)19年的夜以继日,19年的废寝忘食,终于编成了《资治通鉴》。容易吗?(读好这句话)。他手中的鲜花是怎么来的?(出示:古今中外……)小时候要勤奋,长大后也需要勤奋。

4、那17岁才进中学大门的童第周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

交流:出示: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1)童第周的基础比别人差多了,他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才40多,学校建议他退学吧。但他呢?

(2)正因为他的基础比别人差,引读:每天______________,晚上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

(3)这儿虽然没有童第周的想法,但从他的动作我们能推想,他在想什么?

在他心中有着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朗读)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4)经过半年的努力,童第周的成绩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这正应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朗读)

(5)长大后的他也不忘勤奋努力,攻克了难度很大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来读好这句话。(出示:后来他……)

(6)这个例子再一次告诉我们,再次出示:古今中外……

三、对比感悟

1、他们俩有什么共同之处?

(1)两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都十分勤奋。

(2)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他们俩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就会发现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不同之处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2)小结:看样子,基础好的人要想成功必须勤奋,基础差的人要想成功也必须勤奋呀。勤奋是成功的唯一法宝。

3、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就像鲜花那样灿烂。

4、出示词语:让我们再来回忆这两个小故事。

史学家  滚瓜烂熟 高声朗读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产生影响

(学生练说:司马光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是圆木做成警枕,“抓紧时间”,经过19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编成巨著”。生物学家童第周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那是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急起直追”。是长大后“远渡重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影响”。

5、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让我们越发感受到成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这真是---朗读:古今中外,每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四、走出故事,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但有一个词,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中,那就是---“勤奋”。

来,读读这些名言吧。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英)卡莱尔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美)爱因斯坦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前苏联)巴甫洛夫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邱老师

2、你的感受呢?在书上写下一句话,抒发你的感受。

3、交流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奋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悬梁刺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囊萤映雪……小时候需要勤奋,长大了更要勤奋,老师相信,勤奋定能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板书)

2、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作业

搜集勤奋成材的小故事讲一讲。

教学板书:

司马光

天资聪明

《资治通鉴》

一生勤奋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以情导入, 训练为主, 多种思维方法渗透就构成了这堂课设计的三个支点, 这篇课文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从整体感知全文, 理解六副画面及之间的联系、并理出本文的一条情感线。下面着重设计第二课时。从局部感知要点, 迁移知识, 转化能力, 根据大纲, 教材、学生的特点, 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三点。

德育目标:理解延安抗日军民崇高的精神美, 培养学生奋进向上的理想。

智育目标:学习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重点:学习在一幅画面中融入描写、议论、抒情的写法。

难点:训练学生写作思路。

关键: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下面个体谈谈教学程序:

一、温故旧知, 创设情境

老师带着学生首先回忆第一课时讲过的六副画面的内容, 启发学生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曲调来描绘这些画面在你心中激起的不同感受和种种的美。我想这种将艺术将美引入课堂的做法, 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新异感, 他们一定会积极思考, 纷纷说出他们的感受, 使思维处于一种十分活跃的开放状态。我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曾充满激情的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二、抓住重点, 倾“情”突破

画面之三描写的是延河夕照, 鲁艺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归来的欢乐场面。这情这景, 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分析这幅画教学效果应比较理想。这幅画感觉起来好像一首欢快, 热烈的轻音乐。因此, 我精心挑选一段隐约带有水声、笑声、歌声的曲子。在感受过六幅画面之后, 先放上一段, 让学生用心体会, 读出其中的韵律和味道, 再来看看课文第三幅画面, 让学生随着乐曲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既训练了朗读, 又陶冶了情操, 一定会收到寓教于乐的理想效果。这种配乐朗读训练可以算是古人诵读方式在教学理论上的一种回归和创新。

三、知识迁移, 进行创作

知识迁移, 可以理解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迁移。它要求创设与应用环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以及注意连带知识的提供。我设想出一副《校园晨曦》图。它与《延河夕照》具有相似点, 都是描绘一个场面, 通过写景来抒情, 并且“人的活动”是“风景”中的“灵魂”。不同的是一个校园内, 一个是延河边;一个是早晨, 一个是晚上。这个画面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利于感情的抒发与升华。因此, 我选择这一场景作为学生的小作文训练的内容。课前事先布置了一道作业,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早晨, 你仔细观察你家附近的大学校园内的情景, 注意景物特点和人物活动, 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课上在朗读训练后, 我播放一段精心录制的清晨校园的片段, 让学生用心观看, 再现学生自己观察的过程与结果。接着, 比照《延河夕照》的思路, 让大家进行讨论,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抓住太阳出来之前校园的一片静谧和太阳出来之后校园的一派勃勃生机对比来写, 写出人的各种活动, 诸如:读书、晨跑、散步……对风景产生的深刻影响, 从而讴歌了人们只争朝夕, 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美。这种综合运用各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 如观察法、比较法、讨论法、求同、求异思维法等再辅以现代化的视听手段, 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 那些优美的语句就会纷纷从他们的笔端流淌出来,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画龙点睛, 收束全文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风景谈”这个题目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因此, 在学生作文及点评之后,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 诸如风景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风景, 你对风景的理解, 以及作者如何来谈风景的, 来谈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为全文的教学划上一个较为完满的句号。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初中化学初步介绍了“化学与能源”,在上一节已经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在选修模块四将系统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对前一节课的补充和完善,又为学习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到了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这就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化学的有用性,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指导阅读法

六、教学过程

从生活中电能的重要性切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火力站工作原理示意图,通过分析火力发电中的能量转化过程,让学生感到为了提高能源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必须要减少能量转换步骤,使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这样顺利成章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原电池。在导课的过程中使用阅读指导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新课讲解时,首先,通过Zn-Cu-稀H2SO4实验装置的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出原电池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对Zn-Cu-稀H2SO4原电池分析,探究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外电路电子的定向转移和溶液中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产生了电流,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改变Zn-Cu-稀H2SO4原电池装置中的一个条件,探究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写《资治通鉴》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太阳》第二课时说课稿设计 篇5

师:对了,你过来,(此生上前)你学过《赵州桥》没有?

生:学过。

师:赵州桥的栏板非常漂亮,上面雕刻着许多花纹。其中有一个栏板刻着两条龙,它们各自伸出前爪来,“互相抵着”,什么意思?(与学生互伸右手,掌心相抵)

生:顶着。

师:对了,这个“抵”字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顶”的意思,敌人来了,我们抵抗。就是跟他顶着打。明白了吧?看看下面“热”有几个少先队员?(在板书“热”后面加一个括线)

生:三个。

师:谁来写?(学生争着举手,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前写)好啦,我们还来读课文,我找一位没读过的同学。哎,你没读过,你敢不敢读?

生:敢。

师:敢,那就开始。(学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教师纠正“虽”字的读音)

师:读得挺好,就是读错段了。(众大笑)应该读第三段。(学生重读第三自然段)

师:(打断)哎,她强调出该强调的内容没有?

生:没有。

师:所以就不能表现太阳的热。(学生争着举手)干嘛不让人家锻炼呀?你再读一次。(生重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读一读,前两句要压低点,才能显出第三句的高潮来。没有低就没有高。这叫辩证法,将来你们就知道了。开始。(学生齐读)

师:很好,我还想听一个平常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读,你给推荐一个读得最好的。(大家争着举手)如果是你,你就说“是我”。(学生说“是我”)

师:那你就来读。(该学生读课文)

师:(打断)我教给你这样读,你拿这个“大火球”来吓唬吓唬大家。(众笑)看他们害怕不害怕。你要想吓唬他们,就要注意你的语气了,大家注意听。(学生读)

师:(很有语气地范读)“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来读。(生再读)

师:对,你提议一下,谁来和你比呢?

生:刘云吧。

师:刘云,你读。(刘生读)

师:非常好,好啦,大家看黑板,(指板书中的“六千度”)太阳的表面温度有六千度,谁能在这儿用另外一个方法表示出摄氏六千度?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老师刚画好的括号里写出“6000℃”)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指板书“℃”)这个小圆圈表示什么?(生答:表示度)这个英文字母“C”表示什么?(生答摄氏度)对,这里又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在板书“估计”下画一个括号)这个“估计”,谁能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

(一学生上前在黑板前犹豫,其他学生在下面小声提醒他,后在括号内写下“≈”)

师:他画了一个约等号来代表“估计”,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那么“估计”是什么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明白了我就不讲了。(指板书“关系密切”)大家再看“关系密切”这个第二中队长,先看看一共有几个小队长?(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四位学生上来板书第二中队各小队长)让他们写着,我们还来读课文。现在你们自己练习一遍,读第四段。(学生各自朗读第四段)

师:好,现在咱们进行朗读擂台赛。(学生争着举手)听我说,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那句读给大家,读完了,你想一个人,点他的名字,叫他跟你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得鼻音很重,声音显得有些瓮声瓮气)

师:他读得好像是神话故事里藏在老槐树背后的老爷爷在说话一样。(众笑)再放轻一点,速度再快一点。不然这样没法跟人家比。(生又读)

师:好啦,点谁的名?

生:徐强。(徐生读)

师:谁是胜者?

生:徐强。

师:好啦,对大家鞠躬,坐回去吧。谁还想当擂主?(学生争着举手)没读过的来读,先想好跟谁比。

(指一学生读,该生读完后又点一人读)

师:可以,你要注意保护嗓子。(该生嗓音有些哑)大家看这儿,(指刚才学生写的板书)对不对?

生:对。(至此,第二次学生板书的全样为):

师:现在大家看看你们第一次写的黑板,还有哪一条没有往上写?一齐读出来。

生:“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这一条,该往哪里写?

生:往“关系密切”那里面写。

师:算“关系密切”这一中队里的一条?大家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不同意,请发表你的见解。

生:它应该是副大队长。

师:副大队长?写在“太阳”下面?这个副大队长是个外国人,它的名字那么长!(众笑)

生:应该写在那儿……空白的地方。(指黑板)

师:写在这儿?(指着黑板上的一块空白)为什么要写在这儿?是不是因为这儿是空白?

生:不是……(说不明白,停住了口)

生:我把它写在“一般特点”和“关系密切”中间。

师:写在这儿是不是?(指两词的中间)写在这儿,它算什么职位?还有别的意见没有?你不能把它放到正确位置,说明你对这句话在课文里的作用和地位还不了解。

生:我认为应该放在整个内容的最后面,右边。

师:是不是这样的?(在所有板书后加一个大括线)

生:我就是这样想的。

师:整个括起来,写在这里,(指刚画的最大的括线之后)还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有。

师:(指最大的括线后)这是第一种(在括线后面加写①)还有第二种,在第二中队“关系密切”后面画括线。(老师画线)同意第一种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同意第二种的举手。啊!一个人。注意啊,真理有时候就在少数人手里。咱们就这两种意见辩论辩论好吗?

生:行。

师:同意第二种的那一个同学起来,说出你的道理。谁能驳倒他的就发言。想说话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因为它最后说“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的世界。”如果说是第一种的话,就成了太阳的特点了,一般特点。其实它说的还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放“关系密切“后面。

生:我觉得应该写到最后,因为这句话是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赞同第一个意见,因为它如果写在“关系密切”那儿的话,就跟“太阳”没什么关系了。所以要这样合起来讲一个意思。

生:我认为课文里讲的这个是一个最后的总结。这里边把太阳的作用也写出来了,应该包括太阳的特点。这样就可以起一个总结的作用。

生:我同意第一种,因为它在课文的最后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主要还是写太阳的功能。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它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如果它起了一个总结的作用,那它就会另起一个自然段,而不是在这个自然段里写。

师:现在同意第二种意见的同学增加了力量。

生:我同意第一种,它虽然在第八段的最后一句话,可是它还是起到总结的作用。因为要是没有总结,就不知道没有太阳的危害性。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二种,因为这一句话不一定非要总结全文,它实际上总结了密切关系。

生:我同意第一种意见,这句话整个儿地概括了前面所有的内容,所以应把它单独写在最后。(还有许多学生要说)

师:好,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时间已经很长了,那么经过这一段辩论,持第一种意见的同学已经被第二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没有?(学生答没有)

师:那么坚持第二种意见的同学,是不是被第一种意见的同学说服了?(学生答没有)

师:谁也不服谁,怎么办?要不要我来讲。

生:要。

师:谁要我讲谁就是懒汉!(众笑)我告诉你们一个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你家里如果生活中有了富余的钱,往哪儿放?

生:银行。

师:存在银行里面,是吧?现在我们学习中有了疑问,你不要钻牛角,钻牛角钻进去了往往就出不来了,而且耽误时间。怎么办呢?你也先把它存起来。(板书“存疑”)这叫“存疑”,把疑问存在这儿,先往下学。也许学到什么时候,回过头来,这个疑问就解决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先做个练习: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里面要求我们用“如果……就”造句。要是我现在就让你们造句,肯定没意思。“如果天气下雨,我就带雨伞。”“如果我病了,就请假。”这样练习还有没有意思?

生:没有意思。

师:咱们换个样子。(把“如果”写在黑板上部的空白处,把“就”写在黑板下部的空白处)怎么说句子呢?“如果……”后面的话,必须说“一般特点”里的内容。比如:“如果太阳离我们很远”——“一般特点”里的所有内容都可以说。“就……”的后面要说“关系密切”里面的内容。比如:“就不能杀菌……”。就像这样来说,谁能说?

生:如果太阳表面有六千多度,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如果”和“就”后面的内容是从上、下两部分板书中选出的,这一点对。但句子有问题:太阳实际上就有六千度,不能再假设它——假想它有六千度。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杀菌、防治疾病的作用。

师:这个假设就对了。因为太阳的温度就是很高,我们假设它不高。是假想的情况。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没有这么热,就没法形成气象变化。

师:好,看来这样说难不住你们。我再加点难度行不行?

生:行。

师:在“如果”后面加个“不是”,再加个“而是”,这回说吧。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两千度,就不会有杀菌作用了。

师:完全可以。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那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

师:对,太热了也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了。

生:如果太阳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很近,就形成了生态环境。(众笑)

师:嗯?

生: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对,你说得很对,不但能杀菌,而且连人也杀了。(众大笑)你再好好想想。

生:如果太阳不是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的话,而是五公里的话……

师:(打断)你怎么那么多的“的话”?不要“的话”“的话”,直接说。不要慌,大家不要笑,给他个好环境,让他慢慢说。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的话,(众笑)就不用坐航天飞机了。

师:刚才我说过,一要积极,二要稳妥。光有热情不行,我们要求“就”的后面说什么内容,忘了吗?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一千度,就不会有植物和动物。

师:看来还是难不住你们,再增加点难度好不好?

生:好。

师:“就”后面再加一个“也”,加一个“更”,再加一个“当然”。

生:啊,这么长?

师:互相商量商量,可以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议论纷纷)

师:好,注意,你来试试,慢慢说,不要着急。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一亿五千万公里,而是很近,就不能杀菌,防治疾病,也不能形成生态环境,更不能形成气候变化,当然也不会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对不对?

生:对。(同学热烈鼓掌)

师:完全正确。谁能比他更利索一点?要求很高,要比他说得好。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是六千度,而是四千度,就不能形成生态环境,也不能杀菌治病,更不能形成气候变化,当然不会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众哗)

师:怎么还来个“不会”呢?把“不会没有太阳”去掉就都对了。不说了,我知道你们都会了。现在这个“如果……就”不只会造句了,还应该起到另一个作用。(把板书“存疑”两字圈起来)这个问题也应该解决了吧?现在意见统一没有?应该是第一种意见还是第二种?

生:第一。(也有个别说第二)

师:还是不统一。我再教给你们一个方法,看这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表面上只说太阳和世界的关系,实际上你们看看它的措辞,“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什么样的太阳?必须是没有这么远、这么大、这么热的太阳,才不会有这个世界。如果那儿也有一个太阳,但它既不远,也不热,也不大,就能有美丽可爱的世界吗?

生:不行。

师:所以你们说这句话应该是全文的总结呢,还是第二中队的总结?

生:全文的总结。

师:全文的总结。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课,大家看黑板:这好像什么呀?——大队长带着中队长和小队长以及全体少先队员开了一次大队会,最后是谁出来给大队会做了一个总结?

生:老师。

师:对了,辅导员老师出来了,作了一个总结。辅导员老师说什么了?

生: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对了,辅导员老师最后说的就是这句话。刚才有同学提问说“我还不知道这一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现在知道没有?

生:知道了。

师:那么你再看看黑板,实际上你一看黑板,课文的分段也就知道了。我相信你们绝对都知道了,不用再说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还想问,为什么太阳那么大,我们在地球上看它只有盘子那么大呢?

师:(问大家)这个问题他该不该问?

生:不该问。

师:他问了,也好,大家说,他自己能不能解决?(生答能)怎么解决?

生: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

师:(对提问的学生)你读一下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生:(读)“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师:我现在用你刚才的问题来问你,请你回答,“太阳既然那么大,为什么在地球上看它只有盘子那么大?”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师:对呀,读一下课文就懂,这样的问题,你自己说,该不该提?

生:(不好意思地摇头)不该。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无人举手)你们没有问题,我可要问你们了。

生:问吧。

师:(拿出一双小绣花鞋,八九厘米长)

这是一双小绣花鞋,昨天你们学校展示课外活动小组的制作成果,而且进行义卖活动,我买了这双漂亮的绣花鞋。今天拿到了课堂上,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可爱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生:这双绣花鞋的材料里面有棉花做成的布,棉花是植物,没有太阳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这双绣花鞋了。

师:说得有道理,但我不用棉花,而全用丝织品,比如绸缎来做。

生:绸缎是蚕丝做的,蚕是动物,也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这双鞋也不会产生。

生:不管用什么材料,都得人来做,没有太阳,人都活不了,谁去做鞋?(众笑)

师:啊,你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很彻底。但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分析分析呢?我主要想看看你们会不会分析。

生:做鞋得用针,针是钢铁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也就不会有鞋。

师:“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这句话需要研究,地球里的铁矿可不像煤炭一样,铁是一种基本元素,原来就有的。

生:那炼钢炼铁也需要煤炭,煤炭就和太阳有关了,不能炼钢就不会有绣花针了。(鼓掌)

生:还有,做鞋要用浆糊,浆糊是面做的,面是小麦做的,小麦是植物,植物是*太阳生长的,所以没有太阳就不能做绣花鞋。(众笑)

师:好好,逻辑性非常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真有点天衣无缝了。

生:还有一点最简单的,做鞋需要用眼看着,没有太阳,一片黑暗,怎么做鞋?(众笑)

师:我晚上在电灯底下做。(众笑)

生:还是那个理由,没有太阳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做,当然发电机和电灯所用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做。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很会分析问题。其实,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也没有你们,我们都没有了,还讨论什么绣花鞋?(众笑)今天我们的课上得非常好,非常愉快。但也有遗憾。大家在课前查阅记录了许多资料,但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请大家展示自己查来的资料了。每个同学都有这么多,如果都说的话,几节课也说不完,但可以肯定,同学们在课前积极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而且记录下来,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后还要继续发扬,今天没有时间让大家展示,非常遗憾,我这里说声“对不起”。

生:没关系。

《翠鸟》第二课时教案说课 篇6

一、说教材

《翠鸟》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入手的好课例。

(一)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品德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设重点为:

1.学习写翠鸟外形特点和捉鱼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的观察、描写方法。

(三)设难点为:

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运用看——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边观看翠鸟图片,边口述翠鸟的外形特点,注意有顺序地描述。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三)对比读下面两段话

1.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它长得可真漂亮……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2.它十分漂亮,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还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对比朗读后让学生自由议议,感觉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四)过渡:翠鸟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还是捉鱼的能手呢,读二、三自然段,比一比,谁把翠鸟读活了?把你最喜欢的词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自由读二、三自然段,指导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灵活、神速。

(五)对比读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体会“贴着”、“蹬开”、“像箭一样”用词的贴切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如:

1.一眨眼,翠鸟又轻轻地落在苇秆上了。

2.一会儿,翠鸟又站在苇秆上了。

(六)激趣过渡:翠鸟那么美丽可爱,你想捉一只来饲养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想的,老渔翁怎么说的?

1.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1)老渔翁怎么知道我们想捉翠鸟?

(2)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听了老渔翁的话,脸有些发红,并打消了这个念头?

3.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有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4.指名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积累好词、佳句把喜欢的词句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八)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九)课后活动

1.举行背诵比赛。背一、二自然段,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背诵全文。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海燕》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美丽的景象,都化做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本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19,那时正是俄国19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据此,我以深层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根据《海燕》的`本身特点和语文课的要求。“读”历来就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象征、对比的写作手法与众多的修辞格也是朗读时必须掌握的知识;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形象的作用,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则是作者的初衷,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文中对比、衬托象征等写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意图:

1、“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本设计力求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发现等一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的步步推进,并在读、说、写的层进训练中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2、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圈点批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二、目标引领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结合具体、细致的描写分析海燕形象。

(2)体会本文运用对比、衬托、象征写法的运用。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燕的第一课时,初步的了解了海燕的形象,今天老师带领大家继续学习第二课时,细致、具体深入地理解海燕的形象。

三、自学精导

1、自学指导一

任务:跳读全文,分析海燕的形象。

方法: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海燕的句子,简要赏析并做好批注。遇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前3分钟自己勾画,后2分钟小组讨论)

时间:5分钟

检测方式:抽各小组代表回答回答,朗读所找的语句,分析全面加2分,不全面加1分。

2、自学指导(二)

任务: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分析写其他动物的作用。

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的4----9段,勾画出描写其他动物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并做好批注。

时间:3分钟

检测方式:找同学汇报自学结果。

3、自学指导(三)

任务:文中只是单纯的写海燕吗?如果不是,那作者想写什么?填好表格,总结文章主旨。

四、目标测试

1、完成当堂训练一题、二题。

五、作业

《金色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金色花》是本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中孩子变作了金色花,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文中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继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13人,重听学生占总数80%。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但两级分化较严重,因此在课上我着重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的要求,本课时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2.过程与方法

⑴教法:启发点拨法;美读感知法;多媒体演示法

⑵学法: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情感、表达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4.发挥聋生视觉优势,培养观察与想象能力,补偿缺陷。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诗歌体裁的特点,以及聋生由于听力缺失造成语言感悟能力受限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聋生的语感培养尤为重要。我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讲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小故事,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故事联想到母亲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引入课文的学习。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从感知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特点入手,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

首先让学生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合作朗读诗歌,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

然后讨论“孩子与妈妈在诗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并提供句式:

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我是从 看出来的。

我看到了一个 的妈妈,我是从 看出来的。

来辅助学生梳理思路,规范语言。

学生边读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通过学生对第1~8自然段个人独特感受的讨论,师生互动探究,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适度采用换词赏析、变换语序、标点的朗读等不同途径,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及时点拨、指导,最终实现“孩子为什么要变成金色花?”问题的探究,体会诗歌语言优美含蓄,人物感情细腻的特点,使学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4、拓展运用,丰富语言。

首先提供《人民日报》曾举办过“献给母亲”一句话活动中的两则作品: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你。 我要变成水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则作品与《金色花》在写法上的相似点(都是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一步骤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练笔中突破教学难点。

5、小结及作业

对本课学习的重点加以总结:情感与写法。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写一篇作文《我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凡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1.学习文中凡卡回忆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体会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痛恨黑暗社会、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关注凡卡的悲惨命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回忆内容的作用及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凡卡写信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他是谁?在干什么?为什么给爷爷写信?为什么让爷爷带他回家?让我们再读凡卡的信,了解他苦在哪里,惨在哪里。

(出示第8自然段) 抓住关键字,读出凡卡的悲惨生活。(学生读文)

读得真好,老师似乎看见凡卡被打得遍体鳞伤。你看到了什么?(预设:凡卡的脸青一块紫一块;凡卡饿得面黄肌瘦,皮包骨头;凡卡睡在过道里冷得缩成一团儿,直打哆嗦。)

2.凡卡在城市里遭受到了这样的折磨 (挨打、挨饿、挨困),于是他在信里一次又一次地乞求爷爷———(生: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吧……),甚至是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学生深情地呼喊)

离开这儿,到哪里去呢?凡卡的乡村是什么样儿的?

二、感知凡卡的回忆,感受凡卡的快乐

1.(出示图片)乡村的夜晚是安静的,那让我们静静地读一读。(天气真好……干冷干冷的。)乡村的夜晚是美的,那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全看得见。)欣赏着乡村的美景,凡卡的心情是快乐的,那又该怎么读呢?(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洁白的雪擦亮了天河,似乎也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和凡卡一起陶醉在这诗一般的画面里吧。

2.凡卡仅仅是因为思念家乡才想要回来吗?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第5自然段。(提示:要抓住爷爷的神态、动作)

学生交流。

爷爷穿着不合身的羊皮袄,睡在大厨房里,冻得缩成一团,却仍是“笑眯眯”的。这么风趣、乐观、慈祥的爷爷,怎能不让凡卡思念呢? 可是,最让凡卡记忆犹新的还是跟爷爷在一起的生活。

3.(出示森林雪景) 凡卡正和爷爷在这片森林里砍圣诞树。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凡卡和爷爷的逗笑声) 忽然,你看到了什么?(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读出爷爷的幽默、风趣)。森林里回荡着爷孙俩的欢声笑语。

乡村的生活就真的那么幸福、美好吗? 其实乡村的生活也很苦,可在凡卡的眼里却是那么快乐,他们是在———苦中作乐。

三、续写故事的结局,感受人物的命运

凡卡终于把那封信塞进了邮筒,连同他的希望也塞了进去。凡卡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他的愿望能实现吗?小凡卡面带微笑 ,怀着甜蜜 的希望睡熟了……

师读最后一自然段:“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突然,他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凡卡睁开双眼,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接下来,究竟发生了什么?(学生续写,展示成果)

四、激情总结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赵普》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人物风采”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编选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现华夏文化魅力》、《赵普》等五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写平凡的小人物,有的写光彩夺目的明星,而本课主要写的是“以天下人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的形象。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能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口头复述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传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感受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独特精神魅力。

本课选自《宋史》,主要写了赵普刻苦读书和推荐人才这两件事。课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简洁,没有冗笔。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七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维角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概括课文的中心。

3、能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

4、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说出赵普其人其事的现实意义。

由于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运用了细节、对比的手法描写人物,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细节描写并体会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围绕中心,对文中内容展开合理想像,训练细节描写

由于本课是一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言文,在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风采方面用小事来叙述,又因为对象是初一学生,还需要深入理解本文的内涵,我设计的教学难点为:

在了解赵普性格的基础之上,学习赵普的精神,做到有所学有所用,要学会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毅力的人。

二、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会领会其中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并熟读成诵,做到课后的背诵要求;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4、、收集法:收集关于赵普的故事,用于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分析法:从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3、积累法,积累有关古人刻苦勤奋,胸怀天下的事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计划二课时,本堂课是第二课时,采用明确目标、分析人物、感悟中心、拓展延伸四个模块共八个板块进行我的教学:

(一)、明确目标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熟读课文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赵普这个人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赵普,去感受他内在的精神境界。接着出示学习目标。(此导语设计简洁明了,直接引出人物,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分析人物

1、复习回顾

在学习之前,先对上堂课的学习做一个回顾。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大意。(有利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2、概括内容

文中写了几件事?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使学生明确课文内容,便于把握主题。)

3、分析人物

回顾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出细节描写的知识,并提供例子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分析细节描写。通过合作交流来认识人物特点。(这一环节让学生读书批注、合作交流,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认识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当中。)

(三)、感悟中心

1、感悟中心

以两个事件引出问题:那么赵普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又为什么要 “奏荐人才”呢?自然揭示中心。由于有上一板块的铺垫,中心揭示就很容易。

2、生动复述

要求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口头复述训练细节描写方法。

(四)、拓展延伸

1、拓展延伸

①、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赵普身上学到什么?(引导学生在了解赵普性格的基础之上,学习赵普的精神,做到有所学有所用,要学会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毅力的人。 )

②、假如赵普穿越时空来到当今社会中,你认为他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吗?为什么? (古代人物穿过时空隧道来到现代,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结合现今社会分析赵普,告诉学生分析人物要结合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课后学习:

①、赵普晚年读书“手不释卷” 刻苦读书,请你再积累两到三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或成语吗。

②、“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和故事历代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一二,并谈谈他们对你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对历史人物的举例,使他们巩固了知识点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解决了教学难点。)

根据农村缺乏文化氛围、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少信息闭塞的现状,最后提供的资料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反思:

1、以人物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可以帮助形成知识网络,拓展阅读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即:编织知识网络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温故可以知新。

2、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文意,再由教师评点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既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学会探索,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赵州桥》第二课时说课稿 篇12

《趙州橋》說課稿

一、說教材

《趙州橋》是人教版第五單元の第三篇課文精讀課文。它從美觀和堅固兩方面介紹了聞名世界の趙州橋。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課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寫趙州橋の地點、橋名、設計建造者、建造年代。第二段講趙州橋の堅固、雄偉。圍繞“設計” 這個重點詞,課文先寫了趙州橋設計の特點,再寫這樣設計の好處。第三段重點詞是“美觀”。介紹趙州橋美觀時用“有の……有の……有の……所有の……”の句式,把欄板上龍の圖案描繪得栩栩如生,形象傳神。第四段講趙州橋是我國寶貴の歷史遺產,表現了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縣、濟、匠”等10個生字。會寫“縣、設、參”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設計、參加、雄偉”等2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の段落。

過程與方法: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在讀中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の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瞭解趙州橋の建造特點。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の特點及其好處。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の指導,培養學生の自學能力和良好の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特點,採用“舉一反三,扶放結合” 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二段,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抓重點詞理解一段話の學習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段,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②“以讀代講”法

Fpg

Fpg

《大綱》指出:“重視培養學生の朗讀能力,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の重要手段。”本篇課文寫趙州橋“美觀”部分,語言生動優美,教學這一部分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の讀,讀中理解,讀中體會。

③“直觀教學”法

通過投影圖片、動畫の配合使用,實驗の直觀演示,激發學生學習課文の興趣,突破教學難點。

2.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想想——問問議議——練練”の學習方法,在扎實の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五、說教學過程

1、興趣導入。

“良好の開端是成功の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如果發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の情緒和強烈の求知欲,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の效果。教學開始,設計這樣の導語: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趙州橋》,通過上節課の學習趙州橋給你留下了怎樣の印象?讓學生回憶

其次,課件出示了學習過の詞語,讓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達到鞏固復習の效果。

2、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指導學習方法。

先讓同學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趙州橋の?請自讀課文,完成填空。通過以練代講の方式瞭解課文の主要內容。

第二段の教學,整體感知→圍繞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の思路設計。具體安排為:

(1)承上導入: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這座世界聞名、歷史悠久の石橋到底是什麼樣子の。默讀第二段,想一想這段話共有幾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2)找中心句:大家都已經瞭解了本段の大意了,那你能告訴老師,這段是圍繞那句話來寫の嗎?(趙州橋非常雄偉)

(3)理解中心句: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趙州橋雄偉堅固の詞語和句子,並結合圖片,感受趙州橋の雄偉堅固。練習用“因為……所以……”の句式。第三自然段の教學,利用設問:想一想第3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麼?第3自然段和第2自段是怎樣聯繫起來の?讓學生帶著疑惑去讀課文,讓學生體會過渡句の使用。從而理解本段都是圍繞“美觀”來寫の。

通過展示橋上の精美圖案,讓學生感受橋の美。

第四自然段教學:通過前面の學習,學生對第四段の內容已心領神會,因此,採用以讀代講法,讀出自豪、驕傲の感情。藉以說明趙州橋是勞動人民智慧の結晶

Fpg

Fpg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認識了《趙州橋》,在我國還有很多有名の橋,下課後,大家可以搜集和交流有關橋樑の資料。有興趣の,還可以瞭解家鄉の古建築或家鄉の橋樑。

六、說板書設計

我の板書設計力求簡單明瞭,讓學生一眼就可以知道課文の主要內容,更好の抓住文章の脈絡,學習課文。

《孔子游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1.指导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 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3.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泗水河畔的春景及孔子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想象, 仿写练说。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扣题导入

1.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去泗水河畔游春。 (板书课题:孔子游春)

2.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 请同学们想一想, 这篇课文大体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相机总结: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谈志向)

【设计意图】课伊始, 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回顾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结构, 较好地架设起一二课时的桥梁。

二、创设情境, 学习“赏景”篇

1.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去泗水河畔游春, 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呢? (板书:赏景)

2. 出示第2节内容。

(1)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这一节, 看看通过朗读,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春景?

学生自读, 交流。

看到那迷人的景象了吗?能把你看到的景象说出来一起分享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 师相机评价)

(2) 景美, 作者的语言更美。请女同学一齐来美美地朗读这一节, 再来感受一下这迷人的春景。 (女生齐读)

(3) 作者之所以能把景色写得这么美, 是因为作者把大自然当作 (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你的眼中, 大自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学生思考互说, 交流。

美丽的母亲、慈爱的母亲、温柔的母亲…… (相机指导朗读)

(4) 指导仿写。

你们的语言很美, 朗读更美, 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样一位美丽、温柔、慈爱的母亲。大家注意了没有, 在这段话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 它的作用大家肯定明白, 你们能通过想象, 仿照文中的句式, 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吗?

学生练写、互说, 交流:

薄薄的雾霭是她神秘的面纱;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

巍峨的山峰是她挺直的脊梁;

清澈的泉水是她甘甜的乳汁;

……

(5) 总结范读。

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是的, 春天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 你们看:金色的阳光、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柔柳、和煦的清风、青青的小草, 再加上泗水的绿波, 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多迷人啊!闭上眼睛, 再一次用心去感受这迷人的春景。 (师配乐范读)

(6) 美吗?想赞美大自然迷人的春景, 赞美这伟大的母亲吗?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节, 来赞美这迷人的春景, 赞美伟大的母亲。 (生齐读)

【设计意图】“入境始为亲”, 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 创设情境, 将学生带到了春意盎然的泗水河畔,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给课文“留白”处“补白”。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语言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还使他们学会了用语言去表达美、创造美, 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体情悟道, 学习“论水”篇

过渡:弟子们都沉醉在这迷人的春景当中, 而孔子的心情却很不平静, 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 陷入了沉思。这时孔子在思考什么呢?这司空见惯的流水在孔子的眼中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板书:论水)

1. 出示第八节内容。

(1) 请同学们默读孔子的这段话,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 学生自读后小组交流学习心得。

(3) 全班交流讨论:“孔子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

水是真君子, 是因为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3) 孔子说水有德行, 有情义, 有志向, 善施教化, 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结合对水的了解以及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来理解。)

水有德行是因为。

水有情义是因为。

水有志向是因为。

水善施教化是因为。

(4) 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深刻, 带着自己的理解, 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齐读)

(5) 真君子除了这些品质之外, 还有哪些呢?你能联系水的特点, 把句子补充完整吗?

出示:水, 它好像。

学生思考, 同桌之间先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

(6) 你们论水的本领和孔子不相上下。这些都是真君子的品质, 那么,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弟子做人) 是的, 孔子论水的真正目的是教育学生做像水那样的真君子。他并没有简单地说教, 而是借水喻人, 发人深省, 对此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点拨。

(7)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 感受得很深刻, 是呀, 孔子的确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不单单要求他的弟子们做真君子, 同时也时时以真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让我们一起再把孔子的这段宏论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感受一下, 并铭记在心, 作为我们做人的准则。 (齐读)

【设计意图】课文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全文的重点, 也是难点。在这一段的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自主质疑、探究讨论, 而后循序渐进地逐个解决 (为什么说水是真君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水 (君子) 还有哪些特点?→孔子论水的用意) 。这样, 由易到难, 步步深入, 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同时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 及时进行扩散思维训练,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通过朗读, 实现师生、生生及文本之间的对话, 将学生的思考和认识引向深入, 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升华, 学习“言志”篇

过渡:同学们都明白了孔子的用意, 那么弟子们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了吗?读10~17节画出相关语句。

1.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板书:言志)

(1) 子路是个急性子:“……同享嘛!”

从这句看出子路乐善好施, 有如水的哺育众生, 真不愧有情有义。从他的志向里我们确实能看出子路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指导朗读子路的话。 (分角色朗读, 重点抓住“急性子”、“话音未落就开了腔”)

(2) 温文尔雅的颜回:“……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颜回希望成为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他的谦虚沉稳正如水的和顺温柔。

指导朗读颜回的话。 (重点抓住“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

2. 拓展。

(1) 文中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的志向歌的内容吗?

出示颜回的“志向歌”。

学生自读。

颜回拿利剑、美玉、猛虎、凤凰自比, 告诉我们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非常希望建功立业, 为国做出贡献, 却无用武之地。但他并不悲观失望, 也不高傲自负, 正如他所说的“用之则……舍之则不卑不亢”。

(2) 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志向。

3. 感悟春意。

过渡:听了你们的志向, 老师非常高兴。老师觉得我们课堂上的春意和泗水河畔的春意一样更浓了。

(1) 出示“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理解“春意更浓”的意思。 (相机板书与师生情有关的带有“春”字的成语)

(2) 总结:弟子们不仅沐浴在春风中, 更沐浴在师爱的阳光里, 沐浴在美好的人生里。大自然浓浓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真情互相交融, 令人叹为观止。因此 (齐读) “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

【设计意图】通过互评方式, 体会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温文尔雅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 进行适度的拓展“颜回把他的志向写进了一首歌里, 想知道颜回志向歌的内容吗?”“孔子的弟子们都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说明了自己的志向, 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吗?”从学生谈自己志向的话语中, 体现出学生对孔子的话有了进一步体悟, 最后, 引导学生领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句话的含义——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浓浓的情谊,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五、课外延伸, 布置作业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孔子游春》这篇课文, 与孔子这位圣人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触摸到了他那颗伟大的灵魂, 领略了他的智慧及博大精深的思想, 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让我们读一读孔子的著作, 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

【设计意图】让教学活动与课外阅读“手牵手”, 让我们的学生与经典常对话。

板书设计:

12孔子游春

赏景 春意盎然

论水 春色满园

上一篇:李益《江南曲》诗词赏析翻译下一篇: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处罚细则(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