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推荐9篇)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法是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有效教学模式分类

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很多,但基本的或关键的要素只有三个:教师、学生、所教/学的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教学三角”,形成三种教学关系,也衍生出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强调“教师――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活动,这是对教学最为传统的理解,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教学模式.如果强调“学生――内容”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等方式,主动地、个性化地建构内容的意义,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探究教学模式.如果强调“教师――学生”边,则会将教学理解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的交往对话活动,此时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对话教学模式.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反映了对教学主体地位的不同理解.2 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杜威倡导反省思维,并将反省思维分类五个阶段,即著名的“思维五步”,继而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五步”: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个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2.2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其三个基本步骤:激发、维持和引导,即促使活动得以启动,维持活动的继续以及避免该活动的随机化发展.布鲁纳认为,教授人们某些学科知识并不只是让他们把结果记在脑中,而是让他们参与到可能性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我们教授一门学科并不是要在每个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学科方面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使学生自己能够以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能够像历史学家那样考虑问题,能够参与到知识的过程中来.认知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2.3 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就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第二,学生根据对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进行探究;第三,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促进学生进行学习.3 理论探究教学模式例说

3.1 瞬时速度教学

3.1.1 微元法

“微元法”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再从局部到全体综合起来加以考虑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许多复杂的物理过程用我们熟悉的物理规律迅速的加以解决,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3.1.2 瞬时速度

教材在定义了平均速度v=ΔxΔt后进一步指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Δ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就小些.Δ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可以想象,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ΔxΔt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瞬时速度.”

这里的语言很通俗,较清晰地体现了极限的思想,但又回避了严格的极限概念和计算,也没有引入“极限”这个术语.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就按照课本这样来讲述,学生对瞬时速度的概念是能理解的,对极限这样一种思想也是能初步了解的.但由于第一次碰到这样把近似值当成精确值的思想方法,是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近似、模糊的处理方法,在以后碰到同样的问题时,可能不会意识到用这种方法,在这里我们不妨借助习题,来加深对瞬时速度和极限思想的理解.例题 某做直线运动的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x=5t2,x与t的单位分别是m和s,(1)求t1=2 s到t2=3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求t1=2 s到t2=2.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3)求t1=2 s到t2=2.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4)求t1=2 s到t2=2.001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解 由位移x与时间t的关系式x=5t2可以得到各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1)=xt=5×(32-22)3-2 m/s=25 m/s;

(2)=xt=5×(2.12-22)2.1-2 m/s=20.5 m/s;

(3)=xt=5×(2.012-22)2.01-2 m/s=20.05 m/s;

(4)=xt=5×(2.0012-22)2.001-2 m/s=20.005 m/s.从上面的计算发现,当时间间隔取得越来越短时,物体平均速度的大小愈来愈趋近于数值20 m/s,实际上,20 m/s就是物体在2 s时刻的瞬时速度,它反映了物体在2 s时刻运动的快慢程度.可见,质点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时间间隔趋于零时的平均速度值,用数学语言讲,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通过这样的计算,容易困扰学生的三个问题也就很好地解决了――

问题1 任何运动是且只能是一个过程,而绝不是一个位置点或一个时刻,那么什么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问题2 即使Δt无限趋近于零,它还是一段时间,并不等于零,那么相应的速度还是平均速度,为什么现在认为是等于瞬间速度而不是近似等于瞬时速度?

3.2 向心加速度教学

3.2.1 “从平均值到瞬时值”渗透极限思想

本课教学中,理论探究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逐步推进.先是提出课题:如图2所示,已知质点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为v.经过时间Δt,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试求该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学生会觉得一筹莫展,教师提醒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从简单到复杂”,不妨从特殊到一般,若Δt=T呢?这个启发使学生受到了鼓舞,有了探究的热情,很快得出

(1)Δt=T,Δθ=2π,Δv=vB-vA=0,a=ΔvΔt=0.第一步探究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向心加速度竟然会是零?学生讨论之余,教师应“旧事重提”:瞬时速度v=ΔxΔt是如何得出的?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加速度也有平均值和瞬时值之分,一周内的平均值为零符合实际.学生的探究热情逐步高涨,顺理成章地按以下步骤展开探究,具体矢量图对应图3所列.(2)Δt=T2=πrv,Δθ=π,Δv=2v,a=ΔvΔt=2v2πr=0.64v2r.(3)Δt=T3=2πr3v,Δθ=2π3,Δv=3v,a=ΔvΔt=33v22πr=0.83v2r.(4)Δt=T4=πr2v,Δθ=π2,Δv=2v,a=ΔvΔt=22v2πr=0.90v2r.(5)Δt=T6=πr3v,Δθ=π3,Δv=v,a=ΔvΔt=3v2πr=0.96v2r.(6)Δt=T12=πr6v,Δθ=π6,Δv=6-22v,a=ΔvΔt=3(6-2)v2πr=0.99v2r.至此,学生自然猜想到当Δt→0时a=ΔvΔt=v2r.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对思维要求却不高,结果令人信服,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3.2.2 从“小量近似”渗透曲与直的辩证关系

在数学推演过程中,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看似途径不同,本质都涉及曲与直的辩证关系.如图4所示,当Δt→0时,Δθ→0,弧长与弦长近似相等,即AB=AB=vΔt.根据vA、vB、Δv组成的矢量三角形与几何三角形△ABO相似,可得

Δvv=ABr=ABr=Δθ=ωΔt,于是a=ΔvΔt=vω=v2r=rω2.4 反思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2

诱思探究教学是以教学整体为基础,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改革.诱思探究式教学手法讲究教学的过程,重在思考与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主动探究,来深入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通过不断的加强对知识点的钻研,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调动,通过激发和引导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说,诱思探究式教学就是诱导思维,探索研究.教学系统通过教和学的有机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历研究与探索,最终实现学生主体掌握知识,发展自我能力,陶冶情操的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在深层次上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

二、高中数学教学运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

怎样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由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是我们在当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教材中的知识点较多,知识量较大,学生要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消化大量的功课.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科学,就无法把握好现有的知识点,就更无从谈起扩大知识的范围,延伸学习,也更无从谈起对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利用好课堂的短暂时间提高教学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新课标也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创新高中数学教学的新途径,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而诱思探究式教学是真正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最佳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诱思探究式教学能够将数学趣味化,一改传统教学的机械教学与死记硬背的落后教学方法,能够真正的去探究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促进学生争正确地认识自我,塑造他们的自信心,开发他们在数学方面的潜能,不仅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运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中数学教学应用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策略解析

1.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自主的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探究意识.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将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设计成具有一定趣味、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高中的数学学习来说,如果不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去学习,那么学习数学则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功课,只有强大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动力,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去追求、去了解.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学生,多半的对数学充满了热爱,由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珍惜课堂上短暂的时间,努力学习,成绩提高得也很快.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要运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入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善于引导,有目的地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继而切实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 要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转化思想,数学中各章节的知识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而在高中课堂上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内在联系,探索转化方法则是非常关键的.要想把握好这种转化,要从多方面入手调整,分别是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等.可以说对数学题的研究,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和转化的过程,因此,转化诱导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以及灵活性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诱思探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对于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诱思探究下的数学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地创设情境,运用教师的教学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去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将课堂活跃起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将诱思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更好,并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刚.诱思撬起新教育[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

[2]杜玉详,马晓燕,魏立平,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26.

[3]王建东,张世善主编.诱思探究提高素质[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4.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一、 前言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教学目标中对英语阅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些词汇、语法和句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并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但是,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是采取“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且主要是教授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忽略情景教学在其中的应用,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尝试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过于强调成绩,忽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中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还是采用原始的教学方式,即重点强调语法知识、单词、词组、句型的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偏离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对考试范围的内容进行讲解,对其他内容则忽略不提,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英语知识,也很难让学生真心喜欢上英语。此外,在英语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进行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2. 过于强调词汇和语法的讲解

当前,高中的英语教学重点偏重在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上,并且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背记,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理解内容,而且效率极低。教师对阅读文章中陌生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上过分详细,将文章划分得支离破碎,学生不能对整篇文章进行把握,也很少去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阅读根本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3. 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在强调语法和词汇的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讲解,然后再对课文中的词组和语法进行讲解,且在讲解时很少延伸,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模式,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学生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比较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是锻炼个人独立的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其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掌握大量的阅读技巧,提高自身对英语阅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进而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创设学习情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将知识融于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的机会,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英语口语,进一步丰富英语知识,口语的熟练反过来能够大大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一方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并教授学生学习的技巧。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主要有: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当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等。此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喜欢上英语,提高英语阅读的兴趣。

4. 强化学以致用,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阅读是针对于整篇文章的分析,而写作主要是指建构整篇文章,即写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创作;而阅读主要是对所给的文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将文章当作自己写作出来的文章,从自己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并实现文章角色的转换,理解到作者的寓意,在进行写作时需要考虑阅读中的常见技巧或写作结构。因此,把握好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英语阅读。

四、 小结

建构主义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且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英语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和英语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更好地进行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建构主义原则[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2. 张丽霞.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6).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4

刘明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职研究生

邮编:650500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引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历,探讨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运用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为结构主义。这一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对“刺激—反应”公式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刺激和反应是一种双向关系,刺激加之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1970年皮亚杰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①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新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丰富 和完善,奠定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基础,带来了教育的革新性变化。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要对所学的知识主动建构。

(一)主动建构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秉持“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基本主张,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师生间互助、交流,借助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有先前经验、学习情境、学习者共同体、主动建构、学习结果等。③在学习时,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和辨析,自主建构获得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或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与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阐述有着紧密的联系。新课标强调多义的阅读文本。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感知、分析、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先前的经验,根据自己的认知、辨析和理解,对文本会有多义性的解读;另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实践,并在实践 中感悟和思考,以获得知识。④学生的阅读所得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收获是不一样的。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解放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树立新的知识观和教学观

在阅读作品时,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阅读学习,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要让学生有多样化的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是灌输,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硬塞给学生。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认识和多样化的理解。

(二)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⑤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摒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采用各种方法鼓励、促进、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适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是学生个体经验水平上的盲目摸索,它需要教师的干预、指导、点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因受到阅历、经验和不成熟心智的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往往狭隘、偏颇,甚至与作品的主旨完全背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而是要要发挥好特有的作用,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发挥好引导的作用,学生才会有更大的阅读收获。

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根据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的理解和认识,提出以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一)重新认识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语文阅读是学生对知识的外化建构和内化建构的统一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相适应时,作品的信息、知识经过学生选择、过滤后被吸取,这样,学生就获得了知识。反之,如果学生的认知经验与作品的内容不相适应,那么,学生就不能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就是 读不懂作品,也就不能获得知识。阅读就是在不适应与适应的过程中循环反复,从而有了阅读收获。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情景

学习心理学家布朗等人提出了“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这一观点,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要设置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作品的情景。

教师精巧的导入设计能让学生很快进入阅读情境,教师充满感情的形象描述以及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都能较好地营造阅读教学的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意义建构。还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置情景辅助阅读教学,建构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例如,我们在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我们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背景材料,在音乐伴奏播放中朗读“易水送别”这一片段,用视频展现“荆轲刺秦王”这一情节。通过音乐、视频画面、师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阅读情景的营造,学生对这样一篇很长的文言文阅读就会感兴趣,同时也能较好的理解荆轲的形象和作品的主题。良好的阅读情景的创设,往往会使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阅读情景的创设。

(三)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协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对话交流是协作发生的重要环节,⑥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每一个人的思维和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作品的理解,应受认知结构和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解”是多层次的。在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深层意蕴,特别是多主题作品的理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就显得很有必要。例如我们在教学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对这首诗的主旨会有多种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然后通过对话、讨论、交流。最终让学生认识到,这篇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音乐”“爱情”“悼亡”“怀才不遇”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作品的意蕴和主题,甚至艺术手段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来进行阅读教学中的协作和对话交流活动。在阅读作品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提出学生协作讨论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交流,适时进行点拨。通过广泛的协作与交流,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学生阅读作品的收获将会更加的丰富、深刻。

(四)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对象应由关注静态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体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灵性、情感的生命体,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与作品的对话、学生阅读感受的交流,这一过程就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语文阅读的生成性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从以 下几个方面落实。

一是创设氛围,通过对话促使生成。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要指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等,对话的氛围是阅读教学充满活力的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对话的氛围,搭建学生间交流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并且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见解。只有在对话中,学生的智慧、灵感才会得到闪现,表达的欲望和能力才能增强,才会有认知、情意等方面的动态生成。师生通过对话能碰撞出更多阅读的智慧火花。

二是在解读文本留白时促使生成。在文学作品中,留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使作品充满想象的空间,使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深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引导学生去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如《项羽之死》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项羽过江东,历史将怎样发展?学生在对留白的解读中,生成了丰富的想象,并且这些富有差异的解读产生了碰撞,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谈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交换自己的意见。最终引发学生多样化的思考,使留白的解读充满动态的生成之美。

三是在适度拓展延伸中促使生成。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由作品的某个点加以生发,适当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促使新知的生成。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项链》时,当我们分析了作品的情节、人物、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玛蒂尔德”这种的人物吗?如果她没有丢失项链,十年后的生活 会怎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讨论,然后布置学生编写“没有丢项链的玛蒂尔德十年后的生活”。这样延伸不仅没有脱离文本,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是一次学生写作表达的训练。这种延伸让学生在学习作品时无形中生成了语文学习的生活意识和有趣味的语言表达。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为生成而预设,就是要追求有机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恰如其分的预设中,生成阅读累累硕果。

(五)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目标。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每一个阅读者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形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作品中的形象、主题等,学生得到意义建构是不一样的。例如我们教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孔乙己”这一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的是完全一致的“孔乙己”形象,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独具个性的意义建构是阅读教学最终目标,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异彩纷呈,就实现了真正的意义建构。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老人与海》,我们对主题的理解不能千篇一律,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对桑提亚哥内心活动的探讨,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有深刻的认识,这样阅读作品的教学目的就达到 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向前发展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来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好习惯使人收益终身,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是在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学生对阅读作品有兴趣,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产生阅读的动力。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那么阅读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延续活动。这样,阅读才会有意义。

另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品质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品质是指与阅读有关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阅读品质一般包括专注、勤奋、恒心、思辨等,它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效果,对于阅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除了阅读的习惯、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阅读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的品质要从多方面着手,阅读目标的激励,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中教师问题的引导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招一式所能奏效。所以,我们要有一个长期坚持的态度来抓好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品质,阅读的目标就能容易实现。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强调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诸多内在的联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需要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联想、思考、理解、辨析,从而获得体验和感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与阅读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对象,实现意义建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健全的阅读心理和良好的阅读品质。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使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让语文阅读教学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刘儒德教授谈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7 [2]高文,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征[J].外国教育资料,1991,(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4]郭亚丹,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2.[5]喻冰,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09.05.[6]邱少珠,后现代理论下的语文对话教学反思与构建[J].工会论坛,2008.5,VOL14,(3).[ 7]康会贞,建构主义与语文教学的转变[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刘明知,男,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职研究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法

地址:云南昆明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5

【摘要】: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人脑也是一个耗散结构,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趋向非平衡状态的过程。本文依托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探讨了该理论与中学历史的关系及运用它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耗散结构历史教学

一、耗散结构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

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教授在《结构、耗散和生命》一文中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它成功地揭示出一切生物系统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趋向非平衡状态。几十年来,该理论已逐步发展为一门研究非平衡开放系统结构和特征的新兴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和社会研究的许多方面(包括教育科学)。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远离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产生突变(实际是一次飞跃——质变),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更高级的有序状态,有序的组织可以通过一个自组织过程从无序和混沌中自发地产生出来,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即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处于有序结构的稳定状态的必要条件是这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必须从外界输入能量,必须通过一个自组织 过程。人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输入负熵的过程。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认为,人脑可以看作是一耗散结构。对从事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来说,其大脑中知识熵 的变化可分为两部分:由于不可避免的遗忘而产生的熵增加和由于学习时吸收信息而得到的负熵。根据历史学习的有序原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将表面上杂乱无序的历史知识,根据其内涵、本质及内在相互联系,逐步变成有序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不难理解,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高效益的历史教学系统就是一个耗散结构。因此,如果将耗散结构理论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将会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给历史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二、运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

1、进行开放式教学,广泛摄入信息。

一个系统只有在充分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有序,有序的结构需要不断地输入大量的信息并与外界环境 不断地进行交换信息才能维持。封闭(孤立)系统是无法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始终都只能变为混沌无序。学生在学习中大脑的认识结构是不断地从混沌到有序,因为学生的大脑在学习时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他们一方面不断地吸收大量的新知识信息,另一方面大脑旧知识信息会产生遗忘。如果不断吸收新知识信息的同时又不断运用、巩固旧知识信息,就会使遗忘减少到最小值。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要问题就在于过于封闭。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缺乏信息交流,输入学生大脑的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纠正、补偿,学生学习思维过程和疑难也很少被反映出来,造成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也难以消化,一知半解。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思维系统的全方位开放,可使大脑处于足够积极的思维状态,从混乱无序变得条理清楚。

具体措施如下:(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非智力因素,即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及对教师的情感,使学生想学和爱学历史。(2)、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系统开放。在课堂上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动手时间,多布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课外作业。多运用录音、挂图、录像和电脑等多种教学媒体,尽可能让有关信息通过视、听、嗅和触等感觉器官多渠道地输入学生的大脑。(3)、提供多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与想象,激活大脑中的有关信息。提倡一题多解,允许学生提不同的意见,培养发散思维 1

等。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既可以让学生参观战争遗址、观看有关电影(如《地道战》、《屠城血记》)等,又可以结合时事,(如针对目前日本篡改教科书,美化侵略以及争取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事。)让学生掌握这段历史。并进一步了解此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等。努力实现并提高该历史的教学目标。

2、构造非平衡思维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换。

普里高津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稳态时,更加有利于负熵流(信息量)的输入,从而达到更为有序的状态。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非平衡状态,怀着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活动的话,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都很容易发生共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随着认知矛盾的解决进入更高的有序状态。因而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想方设法构建思维的非平衡态。那么,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思维系统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呢?

(1)兴趣激活教学法

要启动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是从有趣的问题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激活教学法就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激励学生兴趣,去掉思维惰性,开发创造意识,使学生处于平衡的思维系统立刻打破,达到更高层次的非平衡状态。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使学生产生一种“历史就是记记背背,与现实没多大关系”的观念。要尽一切手段去调动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2)矛盾情境教学法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有意引导,从而产生矛盾情境,使学生深刻认识错误,促其大脑接触新刺激,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让大脑的劳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从而提高科学思维及求异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系统远离非平衡状态之后达到更高的有序状态。例如,学习“鸦片战争”的原因时,我们知道: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中国的禁烟运动。因此,有同学认为,战争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禁烟运动。如果老师问:中国为什么要禁烟?如果中国不禁烟,战争还会发生吗„„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进入了一种矛盾情景状态,思维便开始处于一种强烈的非平衡状态,它能激发自身去反思,去寻找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这样就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掌握与本质的理解。

(3)逆向思维教学法

一直以来,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一直是中学历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一些非逻辑思维,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相比之下,它更灵活更有生命力,更容易让大脑处于一种高度激活非平衡状态。非逻辑思维一般有求异、逆向、发散、联想、类比等思维,对于这些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大胆猜想,敢于质疑。例如,我们在学习《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一节时,得知太平天国的历史转折点是“天京变乱”。由于“天京变乱”,导致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最后失败了。在此,我们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会不会失败?”答案是肯定的:太平天国还会失败。这就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本质与规律的掌握。这也是逆向思维成功运用的例子。逆向思维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培养思维的可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由于它与常规思维“唱反调”,所以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3、构建密集信息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系统处于有序结构的稳定状态的必要条件是必须从外界输入能量,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输入大量的历史信息。而只有形成知识密集的历史信息库,才有可能向学生连续不断地输入有用的历史信息,才有可能达到稳定的有序结构。要向学生输入历史信息,就涉及到信息源的问题。除了教材等为当然的历史信息源外,作为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地构建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充实的历史信息库。如平时注意收集与历史教学相关的报刊杂志、历史文献、实录、历史题材的影视等资料,还可组建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

动,组织参观访问,承办历史板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能优选历史信息传递渠道,发挥历史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感知记忆特点,正确处理、高效使用信息源。这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又有灵活机智的教学技巧,既有灵巧的动手能力,更有规范的板书设计等技术,还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等等。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调整历史信息的传递。学生是历史信息的受体,对教师传来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加工和取舍,并向教师反馈信息或向外发布信息。教师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实现历史信息传递的有效控制。

4、科学合理地减少遗忘量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要提高大脑的有序程度,还必须尽量减少因遗忘产生的熵增加,因此科学合理地减少遗忘也是提高学习有序性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地减少遗忘,一方面要注意信息输入的正确性和牢固性,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力求做到正确理解、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决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囫囵吞枣。特别是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更是要理清思路,辨别异同,掌握关键。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例如对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及直接原因的分析,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理解与答案,否则学生会越学越糊涂。在知识的记忆上,应多介绍一些记忆的方法与决窍,多强调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另一方面,还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复习。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复习主要是讲究“时”和“习”。这首先要把握好复习的时机:根据遗忘规律,针对不同的内容确定复习时间。一般是在还没有完全遗忘时复习较好,但也不宜过早。因为历史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是有一个过程的,它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才行。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方法,力求形式多样、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和总结,努力做到在复习巩固的同时又有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对一些比较复杂、繁烦的知识,有时还要进行多次复习才行。

5、摆正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

耗散结构理论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从根本上摆正了学生主体的位置。由耗散结构理论可知,耗散结构实际上是一个活的非平衡的有序结构,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即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下,一旦信息的输入达到一定的阈值,系统将产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自行产生的组织性的现象就是自组织现象,自组织才能产生新的结构。学生思维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从外界吸收各种历史信息,但最终要自己经过加工处理分析,重新融合到大脑知识体系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生思维的自组织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摆正和承认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哪一科,包括历史,一般都遵循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世界教育史上,不管是夸美纽斯,还是凯洛夫、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的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因此,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构建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已使我们创造了不少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主——指导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并应注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

(2)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激发、引导、说明、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存在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这种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已落后了,我们必须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篇6

摘要: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越来越不符合现代化教学需求,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赋予了教学课堂更大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关键字:微课;高中化学;应用

最近几年,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现代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迫切需要出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满足课堂需求。微课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识,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满足了现代教学的需要,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可是,微课只有得到有效应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因此笔者以高中化学为例,针对微课的应用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微课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法,它是在教学课件、课例的基础上形成的。微课时长通常只有10分钟,力求用较短的时间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呈现给学生。微课应用于高中化学,能够使化学实验过程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而且还能展现错误操作方式,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出现。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利用投影仪来进行,学生可以在屏幕上清晰地看到反应过程,直观性非常强,比传统实验的实验效果要好。任何化学实验都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不可能将全部化学现象全部通过实验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微课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学生可以通过可见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另外,微课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微课教学中,化学知识可以通过声音、图片、影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感觉器官更加活跃,从而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突出重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微课教学的一大特征是内容精炼,所以教师制作高中化学微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注重时间与内容的搭配。化学教师制作微课时要紧紧围绕重点知识来进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灵活掌握重难点知识。另外,教师讲解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师要准确了解学生出现错误原因,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微课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借助微课,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与初中化学知识相比,高中化学的难度加大,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更强,很多教师曾经感叹无论自己怎样挖空心思来备课,可还是会有部分学生无法掌握全部知识点。微课的出现,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尴尬境地,不仅教师教学负担大大减轻,而且学习效率也得到飞速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录制内容各不相同的微课视频,当这些微课视频上传至专门的资源平台后,学生可以在预习环节提前下载这些微课视频,也可以在复习环节反复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即使是相同内容的教学视频,也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启示,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形成高中化学思维能力。

当学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然后再制作与糖类、油脂、蛋白质等概念相关的微课视频,并上传到专门的平台供学生下载。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微课更具有针对性。

(三)建立微课系列,实现教学知识的系统化

从当前来看,高考仍然是教学的指挥棒,一切教学行为都必须为高考服务。高中化学的考点基本不发生变化,练习题也相对比较固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设立微课系列,建立起完善的微课教学知识体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制作微课视频时应该在微课中加入一些优质的模拟试题。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解题过程,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化学教师在建立微课系列时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搜集与热门知识点相关的优质练习题,力求做到选题正确、形式新颖、内容合理,为课堂知识的系统化提供重要保障。

(四)创建实验场景,确保化学实验直观化

高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化学反应现象如果不能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升。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应用微课教学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化学实验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鼠标放慢或加快反应速度,或者放大反应现象,避免了传统演示实验的弊端。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错误的实验步骤以及失败的实验结果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观察错误的实验操作或者失败的实验结果,不仅可以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还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隐藏于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当然,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微课更好地掌握化学实验操作不中,而且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

结语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7

一、教学环节

对于教学环节, 包括如下的几个方面:通过设计问题来创造情景;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实验;在教学过程中, 关注学生的回答, 达到一个好的课堂环境;通过呵护学生, 理解质疑, 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主动性;在教学环境中, 尊重学生的不同, 在学生之间达到平等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 达到新颖性;对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来说, 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的发展, 这是需要注意培养。

(一) 情境的创设

我把学习放在现实的情景、相似的情景中去学习, 为了学生能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 从教学的目标考虑, 还要注意情景的创设, 在教学设计方面, 这是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教学环境, 是指把在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生活质量以及社会气氛等联系起来, 成为课堂的情境。

(二) 引入的设计

引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注意问题以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这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具有学习的动机、明确的目标, 是建立了知识间的联系。

对于新课的引入, 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打动学生的心, 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引入是必须的, 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了保障, 因此, 每节课的引入显得很重要。

我们所引入的方法, 往往是按照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来设计,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 设计时要灵活。

(三) 设计问题要精心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造, 以及教学的探究, 是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对于所有的探究、发现、创新, 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够提问题是重要的, 比解决问题更有说服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往往以问题的探索为主, 对于设置问题, 可以选择角度多、方法多来解决。把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 即打开思路, 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对学生进行有效、优化地提问, 对于提问要求是能够去思考, 而艺术性地提问, 是具有层次性、整体性。所以, 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时, 在设计问题时, 从简单开始到比较繁索、从小问题到大问题、有表面及内部, 通过一层一层递进、一步一步深入, 从而, 攻破难点。而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 使得学生通过鼓励解决问题, 以及通过其想象力和能动性进行思考、探索, 从而提出自己认为的观点、思路、方法。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精神, 在训练学生做题时, 注意培养其归纳、综合、抽象等能力, 从而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因素, 记录实验的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 对于每一步的过程, 他们能够科学地去发现奥秘,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二、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探究, 使得学生把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 总结, 而总结出初使的结论, 接着, 学生对初始的结论产生疑问, 通过检查、思考、探究等过程, 为了方案更加严密, 证据更加周密以及结论更加科学, 再通过原有的知识、实验来进行探究解决所存在的疑问, 最后, 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以“文字、图象、公式”等形式给予表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 在提问题时应做到具有探索的性质, 在设置问题时, 学生按照各个角度、方法来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把思路打开, 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灵活的特点。在进行实验时, 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的来抓, 教师的任务是和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 在课堂效果上达到良好的互动。

三、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

1.在教学时, 通过交互合作来引导学生, 进行阅读、体会、分析、讨论, 在其基础上找出内在的矛盾, 把其中的矛盾进行研究, 从而, 明确有待研究的问题。

2.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所谓学生的质疑, 是指在教师所讲内容、知识以及课外的知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疑问, 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尊重学生差异。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等。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平等的, 机会是平等的, 但是应该给差生更多的关爱和机会。在课堂提问时, 注意那些学习差的、长相普通的、身材不高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关注, 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4.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感。学生在探究得基础上得出准确的结论, 第一方面、它属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第二方面、对于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 需要联系实际, 进而反应出知识、探究的意义。

总之, 对于探究教学, 从实质进行把握, 通过开放性地实施, 使得探究教学的过程得以实现, 通过合理地处理, 使得探究教学的方法结合其他教学的方法, 从而改变学生不好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摘要:为了课堂气氛达到互动, 要通过设计所用的导言、提问、质疑以及实验来增强效果。对于师生来说, 需要达到的是在人格上的平等, 而在教学活动中, 往往平等, 是指在学生之间具有的平等关系。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时, 则是具有新颖、探究和合作等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 所创设的是一个好的教学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为了学习生物的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环境,互动性,探究性,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霞.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 (1) .

[2]贾汝敏.浅议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9 (6) .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8

关键词 图式理论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32-02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阅读看作单一方向的活动,教师主要以单词、语句、语法的教学作为重点,认为阅读就是字词句段的积累,甚至大多采用逐句翻译形式进行授课,忽视了对背景知识的铺垫,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学效果不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得以应用就可以弥补这块知识的短板,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英语阅读材料单一,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素材仍然限于教材,而教材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是词汇与口语、阅读与词汇、语法、语音、任务及模块等几个比较固定的部分组成,学生阅读量不足,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开发适合本地学情的英语阅读校本教材的要求,无法适应学生思维训练的需要,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忽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备课的假想对象,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更多地采取顺应和被动的接受,失去了主动发现知识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阅读技能差,只会对字词汇和语法死记硬背。教师没有把读与听、说、写三种技能整合,没有对教学资源、语言技能、教学媒体进行整合,没有对学生阅读技能进行系统地培养。

3.学生缺乏对文章文化背景的了解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课时有限,所以教师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对英语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和背景知识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背景补充较少,导致学生不能通过文字符号还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了解到作者文字本身涵义之外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二、图式理论

图式就是学习者获得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有助于文章阅读的隐性知识积累,它包括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其中语言图式是指学习者对文章中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就是字词、语句和语法的掌握;内容图式是指文章所反映某一主题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主要是体裁和文体。学习者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依靠自身以前所获得的知识,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和文章中给与的信息结合作出解读,从而了解文章内涵。

三、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增强学生的语言图式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知识,也就是具备一定的语言图式,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文章的信息输入需要阅读者译码和编码,这些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和网络,只有输入信息与这些图式完成匹配,才完成了信息的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汇和句子的结合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句子的能力,甚至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语言图式,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上避免出现语言迁移,出现中国式英语。

2.增加跨国文化的学习

英语和汉语相比差别很大,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语言,还要讲文化,使学生建立能掌握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现象,在帮助学生激活语言图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背景图式,甚至要帮助学生区分和辨别图式,避免相互之间出现干扰对阅读产生误解。只有学生在阅读教学前带着问题去积极思考,教学中教师直接传授相关背景知识作阅读铺垫,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达到人与文章的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3.有效把握文章体裁

建立了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同时,要想完成文章的高效阅读,还需要掌握形式图式即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行文不同、格式不一、语序有所变化,所以掌握体裁格式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到文章的主体和中心句,更好地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感情基调,从而达成高效阅读。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通过角色扮演、小演讲、每日谚语等多种形式帮助建立、运用图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不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激活图式,引导学生把文章与头脑中相关图式建立起联系,就能够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潘菊根.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5,(9).

[2]李现芳.初中英语阅读教材选择的研究[J] .软件:电子版,2014,(5).

[3]吴靖文.利用新教材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预测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2014,(7).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高中衔接英语阅读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04526)研究成果。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理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篇9

摘要: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贯穿合作精神的意义在于: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利于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合作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拓宽获得信息的途径。本文结合实际,针对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小清新:合作探究;高中物理

1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沟通两者的桥梁。探究教学模式除可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及整体性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1探究教学模式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

探究教学模式是在现代科学教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现代认知科学以及现代主体教育理论与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教育工作者创造了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来实现科学教育目的的教学模式。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探究教学模式渐渐重出科学教学的领地,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这与现代科学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1.2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条件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即创设一定的情景,使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形成科学的研究技巧和方法,并最终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否以及发挥程度,都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探究教学模式的成败。

1.3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要手段

爱因斯坦说过:“所有科学的目的在于使我们的经验协调并把它们纳入一个逻辑系统。”探究教学模式正是通过给学生提供许多探究机会,使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认知技能都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同科学家建构、描述科学原理一样经历科学的过程。

1.4探究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角色、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

教师在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恰当引导,任何科学高效的探究教学模式都只是纸上谈兵。但是,在实际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作用的方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教师由台前回到了幕后,由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管理的统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辅导者、教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对所研究的观念充分了解,并且选择能使学生以直接经验解决问题、建构概念的活动。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与探究内容有关的丰富知识,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精心指点,对整个教学工作不断总结、反思,并给自己的角色、作用以正确的定位。

2合作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2.1问题阶段

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问题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知识的生成、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其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就简单地、机械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虽然也能运用实验来得出结论,但学生体悟不到蕴含在实验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探究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自发地学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换一种方法可以吗?如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实验又该如何设计?”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问题阶段包括提出问题和明确问题两项内容。

2.2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问题阶段确定的探究问题需学生进一步进行猜想、假设与设计,即要明确实验目的,使探究内容更具操作性,以达到学生能把握探究内容的范围和广度,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计划阶段对内容设计的要求有猜想过程、具体化过程。

2.3合作探究阶段

这是合作小组实施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是获取实验证据或收集实验数据的阶段。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是多项实验技能的协同活动,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能准确地收集到这一实验所呈现的所有信息,这就要求在合作中提高实验探究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活动的过程,及时捕捉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和错误应及时地对全班同学进行指导,对于个别小组的错误则应采取个别帮助,切实体现师生合作。同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合作组间进行交流、汇报,共享探究成果。

2.4解释阶段

学生在经过实验探索的基础上获得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就能客观地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对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在形成解释时,教师也应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示不同现象遵循的共同规律。学生在获得了充分的证据来证实自己提出的假设之后,就可以根据事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推理,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对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形成学生自己的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行为要参与其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针对探究问题并结合自己获得的证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自己对问题的合理解释。学生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终是为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参与讨论、相互交流,比较各自的结论,发现彼此间的差异,或者是与教师、教材所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得出符合实际的实验结论。

2.5反思阶段

这是整个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合作小组内的自我反思。小组成员一起对已形成结论的解释进行评价。二是在合作组间进行交流及反思合作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让其它小组成员对这些解释提出疑问,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和讨论,产生思想的碰撞,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优秀品质。3教学案例:《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器材

清水、酒精、油酸、量筒、浅盘(边长约30cm一40cm)、注射器(或滴管)、玻璃板(或有机玻璃板)、彩笔、瘫子粉(石膏粉)、坐标纸、容量瓶(5的mL)。一小袋小白菜菜籽,米尺、10mL量筒一只。

实验特点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实验是帮助学生了解微观领域、掌握微观领域的研究方法而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蕴含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研究微观世界现象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一一微小量放大法。本实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则会失去很好的教学素材,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现采用自主构建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刚开始接触微观领域,又很难想到单分子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方法,在实验时补充了一个宏观的辅助性实验所需的器材,用于启迪学生。

3.1研究课题,提出问题

本实验的目的是用实验估测分子的直径,用什么方法才能测出肉眼都看不到的油酸分子的直径呢?因为分子毕竟很小,不可能拿现有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学生看到桌面上的实验仪器后,很多同学不敢贸然下手又感觉到非常的好奇。合作组首先必须讨论出应该用什么原理来测。探究问题自然就在课堂上生成了。

3.2合作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引导:利用辅助器材能否测出菜籽的直径呢?合作组互相讨论,看看有哪些可行方案?学生思考:由于菜籽是宏观实物,学生经过讨论,觉得可行方案很多。如:方案1:把N(如N=100)粒莱籽紧密排成一排,用米尺量出其长度L,再求直径D一L/N。方案2:用量筒量出’N粒(N适当取大些,如为几百粒)菜籽的体积v,先求出一粒菜籽的体积v=V/N,再求出菜籽的直径。方案3:用量筒量出一定体积v的菜籽,把菜籽平摊成矩形形状的一薄层,运用米尺测出矩形的长a和宽b,算得薄层面积S=ab,再求出菜籽薄层的厚度d=V/s,此厚度即认为是菜籽的直径。有了三种测菜籽的可行方案,教师引导各合作组分别按不同的方案牙!用手头器材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发现利用方案3的合作组速度最快,用时最短。教师调控学生研究方向:本堂课我们重点研究油酸分子的直径,同学们由测莱籽直径的实验是否有所启发? 经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有学生发言:可按照方案3进行。把油滴在水面上,从而让油酸像菜籽一样平摊成一薄层,只要测出这一薄层的体积和面积,就能算出它的厚度,即油酸分子的直径了。全班同学觉得这方案可行,于是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动手进行操作了。

3.3互动交流,进行实验

由于实验手册中的部分实验步骤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填入,而且要根据所测的物理量设置实验表格。合作组成员间开始讨论实验步骤。每个合作组实验步骤各有差异。一些组用针筒吸了大量油酸全部滴入水槽,导致水槽壁上都是油酸。这样油酸就不能展成单分子油膜也就无法测量了。出现了问题1:滴入水槽中的油酸量该如何控制和测量?各合作组经过第一、二次的失败,又重复滴油酸的过程,并且探究得出只要滴一到两滴就可以了,油酸展成了单分子油膜层。由于油酸是无色的,水槽中滴入油酸后看不清油酸轮廓。要完成测量必须知道油膜面积,如果连轮廓都看不清楚怎么测油膜面积。因此,出现了问题2: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显示油酸轮廓?学生自然想到了在水盘中洒上痱子粉用于显示利用油酸薄层的轮廓。但是痱子粉是先洒还是油酸先滴?痱子粉洒多少?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碰到的操作问题,学生在进行了多次尝试之后,得出了合理的顺序。

在浅盘中出现了油酸薄膜层的形状,学生可以用有机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将油酸薄膜层的轮廓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对于这个不规则的形状高中阶段无法精确测量其面积大小,所以只能佑算。教师及时地对部分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使小组合作探究顺利进行,如油酸薄膜层面积的计算等。根据测菜籽直径的实验启示,学生根据公式d=v/s计算d,还必须知道滴入水中的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对于这个问题还是由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得出。桌面上的仪器到现在还没有用到过的只有量筒了。量筒不可能量出一两滴油滴的体积,但可以量出大量油酸的体积。这样学生慢慢就会想到先滴N滴油酸酒精溶液到量筒,测出N滴溶液体积,再根据体积比求出每一滴油酸的体积。这样整个实验就算成了。

3.4小组评价,拓展延伸

教师观察整个教室,看到大部分合作组都能独立地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地组织小组进行自评和组间的互评。让完成的好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总结并归纳实验步骤,开始几位同学的发言肯定是不完整的,同一小组不同成员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其它小组也可以对照自己小组的操作进一步思考自己组在实验操作时有哪些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正。文章来源——海内论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结构》课程建设调研报告下一篇:关于诚信倡议书700字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