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共8篇)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篇1

姓名:学号:专业:

摘要: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分析城市社区的特点,总结城市社区管理与改革的经验,认识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工作的意义,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社区管理实际情况,从观念、职能、体制等方面深刻分析了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管理;

绪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管理模式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日趋衰竭。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不断发育,社区组织体系与结构的功能性分化,居民对社区需求度和依赖性不断增强,致使社区管理的内涵在质变的基础上迅速丰富化,变政府全权管理为政府主导型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社区,必须进行全新的管理,才能够建立起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由大多数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组成的,具有特定生活方式和成员归属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1986年国家民政部首次引入“社区”概念,提出在城市中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之后的二十几年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区服务硬件不断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日益提高;社区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不能够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针 对这个问题我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治理。

一、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1.城市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的条件下,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群众基层机构,在为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区。

2.城市社区管理的含义 所谓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和依靠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 益事业进行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这样一个过程。

二、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社会事务职责,但社区的管理权力却未得到相应调整 各条线在社区各设一套班子,对社区服务建设总量不少,但因是“小而全”,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充分整合。如民政部门重视对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服务,卫生部门大力推进社区卫生康复治疗服务;文化部门提倡社区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教育部门要求发挥社区教育功能;卫生部门促进卫生保健的开展,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对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服务等等。这些社区服务具有很大的共通性和重复性,这其实是旧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矛盾在社区管理体制未得到充分完善时期的表现。对社区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将是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发挥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问题。

2、政府部门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经常性的“越位”问题 有些政府部门仍在行使本应由社区企业行使的职能,有些政府部门承揽和包办了许多本应由社会自治组织办理的事物,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居民委员会工作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的存在,街道办事处还时常干预社会中介组织行使社会职能。

3、社区管理工作人员队伍薄弱,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只管理单位体制以外的社会人员,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只要有热心,有时间和精力就基本上能够胜任居委会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4、城市社区管理缺乏经济基础 由于政府投入不够,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经济来源,导致目前社区硬件设施普遍落后,严重制约了社区发展。许多地方的基层社区组织办公场所仅有几十平方米,办公条件简陋,更不用说兴建居民活动场所。硬件设施的落后影响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导致了“有项目缺硬件,想服务缺场所”的局面。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价值观、利益观发生了扭曲,居民公益事业参与度大大降低。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外,对居民缺乏教育、社区与居民关系疏远、缺乏科学参与机制以及缺少社区公共物品等都是其重要因素。

5、对社区管理不重视,认识上有误区

目前,一些领导和基层工作者对新形势下社区工作的变化和社区建设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社区居委会无非就是多了两个字,工作性质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在原来居委会的摊子上换了形式和说法。因此,社区建设工作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既无班子(领导班子),也没法子和房子。也有人认为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所需要做的事,于是以本地经济尚不发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理由为借口,工作始终务“虚”不务实,社区调整力度不大,社区建设投入小,各项工作迟迟无法落实。

三、解决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明确居委会职能定位,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

社区居委会定位不清直接影响着自治能力的提高社区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工作的组织者。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居委会应该逐渐理清自己同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关系,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办好社区自己的事物上。我国的社区往往规模巨大,影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居委会应该支持和鼓励社区内诸如业主委员会、各种自治团体的发展,也可以鼓励以楼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自治组织。社区自治中重要的问题就是居民自治状况的问题,居委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种种如利益、地缘、志趣等方面的关联性,鼓励居民自己组织起来,能够较好地解决社区的组织状况问题。此外,居委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也可以吸引居民的关注,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完善城市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

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成性群众组织。

3、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服务体制 完善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作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的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

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初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的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5、完善相关法律,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在继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实践的基础上尽快修订现行宪法和相关法律,尽早出台《城市社区自治法》,明确、具体地规定社区的载体、社区自治的性质和地位、社区居民的权利与义务、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方式和运作程序等项内容。通过法律使社区载体明晰,使社区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与职能,防止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将其职责转嫁给社区,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各项自治权利的真正落实,使社区居民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在法律的保障下行使其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自治有法可依。

6、预防和疏导社区内各利益群体的矛盾与冲突,发挥基层社区的预警与“安全阀”功能

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社会事实。基层社区既是了解民情、民意和民生的窗口,也是社会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冲突起到预防、疏导和化解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当矛盾和冲突产生时,社区组织又可以充当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以避免局部矛盾扩大化,起到减轻冲突影响的作用。以往,社区较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处理社区中的矛盾和冲突,而社区社会工作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上是“自下而上”的,包括组织群众表达意见、协调各方利益、协助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倡导改革等等,其目的不仅限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行动能力的增强和福祉的增加。

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很多相关制度不是很成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只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主导和中心,调动居民的参与意识,建设一个良好有序、文明祥和的和谐新型社区。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建设好城市社区,就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保障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常铁威.新社区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郭塞玉.论转型期社区自治组织建设[J].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 41-44.3.王义.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特点[J].攀登, 2003(3): 38-41.4.熊琴.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社区管理,2006.8.5.陈新颜:《社区服务: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6.赵妍霞:《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7.邹晓燕:《济南市城市社区类型划分与管理模式研究》,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2004。8.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9.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1。10.马军涛,周剑:《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11.陆德佳:《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于完善》,苏州,苏州大学,2008。12.杨峻:《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社会报》,2003。13.黄富维:《银海区政协建言和谐社区建设》,《广西政协报》,2008.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本文研究及论文写作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他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老师对我的工作以及人生道路的发展方向也非常关心,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我能够以正确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以及其他人生发展历程当中的问题。在此谨向赵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篇2

一、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城市环境从广义上来讲, 包括城市所在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发展变迁所承载的负荷体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一切实际要素。城市环境不仅包含物质环境, 还包括城市的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等多种“软性因素”。所以, 城市环境是一个宽泛而丰富的概念。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 首先必须清楚设计的本质和目标。所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是基于城市现有环境的条件, 运用一系列艺术化手段对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来看, 就是要让城市“更美丽, 更具吸引力, 更具艺术气息”。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宗旨和诉求是优化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层次。把握住了“环境”和“设计”两个关键词, 就等于掌握了该设计的核心理念。特别要注意的是, 城市环境始终是艺术设计的“母体”, 是设计工程的源头和落脚点。简言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是完全扎根于城市环境的土壤中的, 没有完整的城市环境作为基础,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根本无法开展。

所以, 我们要清楚,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核心是“城市环境的决定性和主导性”。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和源头, 那么就意味着在不同城市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其实施策略和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由不同城市的不同环境所决定的。因此, 在开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时候, 设计师和管理者应该把握本城市的环境特征和标准, 因为这是开展设计工程和工作的起点, 也是决定设计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素。城市环境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则透过艺术化手段让城市更加美丽和迷人, 这也正是二者复杂关系的开端。

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既然城市环境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母体”, 那么则意味着在城市环境中开展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 将很大程度改变“母体”的固有面貌, 将通过艺术化形式的设计来提升城市的环境水平, 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从某种角度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对城市环境进行的“修饰”和“美化”, 是城市走向更美之路的“化妆”过程, 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一部分。城市环境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复杂关系还表现为, 在城市环境基础上开展的艺术化设计工作, 将为城市环境“添光加彩”, 将改善城市的环境气质与艺术魅力。例如, 浙江省的杭州市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 也是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在杭州市进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 首先确立了以“文明杭州, 魅力西子”为基本主题的目标, 即透过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手段, 将杭州打造成为具备“西湖旅游资源, 现代文明气质和国际商业地缘”的多元化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的文明形象和西湖标签更加深入人心, 杭州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这其中就包含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巨大“功劳”。

所以, 透过上面的案例,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杭州市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突破了过去杭州的城市环境局限, 而且为新杭州的建设与发展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窗户。遍观今日的杭州, 文明气息令人赞叹, 旅游景观名扬天下, 杭州城市的整体环境水平也提升了一大块。所以,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绝对是不可小视的。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都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布局和主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就是因为通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环境质量。

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互依存, 不可分离

几乎可以断言, 任何形式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城市环境本身。脱离了本城市环境的任何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设计将毫无意义。所以, 环境设计必须依存于城市环境的“母体“, 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展又为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在多种多样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帮助”下, 城市的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面貌有了显著的改变, 正所谓“天更蓝了, 植被更密了, 空气更清新了”。同时, 透过有效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的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改善与提升, 这也正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城市环境的深层次贡献。

总之,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与城市环境之间就好比是“鱼儿与大海”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须臾不可分离。在共同的依存和影响中, 实现了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葛真.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思考——城市环境的发展与趋势[J].大众文艺.2011 (05)

[2]焦煜博.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J].消费导刊.2008 (04)

[3]丁砚强, 蒲洪.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08 (01)

浅析石浦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一) 篇3

一、什么是城市建筑环境色彩

所谓城市建筑环境色彩就是城市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一种色彩关系。它包括了色彩在建筑上呈现的属性(色相、明度、艳度),通过建筑材料、形态等来呈现,与景观形象、土壤、植被、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环境等共同构成整体、和谐、美感的色调关系。

二、石浦城市建筑环境色彩规划与设计的背景

1、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民众诉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开始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向精神层面的诉求,那就对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与关注度越来越高,审美与评价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那么色彩在这个环境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她在这个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能占领人心与市场,无形中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视觉亮点或特色卖点”。其次由于国际网络信息发展与交通的便利,旅游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居民走出国门感受外部精彩的世界,城市形象的色彩尤为诱入,能满足他们的视觉和心理的诉求,认为这种消费值得。可是回到国内看到本地区的环境现况和城市管理水平就会提出高要求。不管是居民还是游客特别是对景观特色提出了非常高的诉求。反过来作为本地的政府与领导就要应对这些居民或游客的诉求进行反思,比较之下,国外的旅游是在买特色,是一个成熟的“旅游产品”,这个产品的最大特色最直接就是城市形象,那么城市形象特色的营造必定要通过色彩规划与设计来实现,这个时候政府重新开始思考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问题,才想起要调控城市环境和建筑色彩了,提出“整治”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要求。

2、优势资源背景下的缺陷

第二个背景就是当前石浦城市正在大力发展旅游,因为石浦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用四张“名片”来表示石浦的代表性的可利用资源,第一张是“鲜”,即海鲜。石浦海鲜闻名全国。去石浦与“吃海鲜”几乎是划等号的,因为石浦承办着有民间文化最高级别的国家级的“中国开渔节”,还有以“国”字头命名的“中国水产城”、“中国海鲜之都”、“中国梭子蟹之乡”等等强大的无形资产在支撑着海鲜的“名片”;第二张是“滩”,即沙滩,由杭州宋城用5个亿打造出来的中国渔村,即是石浦的黄金沙滩,如果在夏天没去中国渔村(黄金沙滩)就等于没到过石浦,可见沙滩在石浦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第三张是“城”,即古城与老城,它们依山而建,沿山而筑,依山临海,街巷曲折跌宕、幽深利落。人称“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商铺、民宅走出了野趣和儒家风范,具有明清古街的独领风骚的情调。它一头连着渔港、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地,城墙随山势起伏而筑,城门就形而构,雄姿依然矗存,这就是石浦古城和老城。可是以往艺术院校的师生背着画夹的热闹景象再也没有出现,只剩下过路的游客,只是本人有时候还带着自己的学生回到那魅力的古城老街。第四张是“潜”,即渔港,周围布满着岛屿的港,是国家一级渔港,二类对外开放口岸,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潜,有着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渔港。这是石浦能抽出的四张名片。有了这四张名片还远远不够。是因为这些资源无法构成一个立体的完整优美的人文旅游环境。特别是海上游计划的推出,色彩的规划与设计尤为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只欠“色彩”的东风了。

3、见效快,成本低廉

第三个背景是与过去的一般的城市改造形式对于石浦的这些旧建筑(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建筑)外墙改造成本高、见效慢、操作复杂且效果平平、易过时、难更新等城市建筑环境改造特征相比,用色彩来改造建筑环境是一项成本低、见效陕、操作简单且效果明显等等强大的优势,不仅有艺术性、功能性、审美价值高、易更新。因此。政府依然选择了“物美价廉”的色彩设计来改变目前的景观环境现状。现在正在打造海上游计划,希望一幅幅美好的景象与画面浮在眼前。漂亮的游艇与魅力的建筑环境色彩如果能让兴致的游客倾情而来尽兴而归,这就是石浦城市想要的效果。

所以,就是在以上的背景下当地政府提出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调研、规划与设计改造。

三、石浦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现状

石浦是著名的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和浙江重要的文化古城,在近几年经过政府的不断整改修缮,虽然某些景点已经得到有效地改善,但是从整体的城市环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说到底还是一个城市的老问题,是大多数城市所存在的形象通病,也就是从石浦城市的某些区域的现状与初观印象来看仍然可以看到城市普遍存在的系列问题:

A、城市的某些区域色调杂乱“陈旧”;

B、建筑形、色、质间缺少次序韵律;

C、临海街区建筑风貌缺少特色(通俗说法即缺少“石浦”元素);

D、缺乏广告色彩管理;

E、主城区绿化空白,与依山建筑的“小花园景观”缺少衔接,出现绿化断链的问题;

F、城市建筑形象活力不够等等。

以上问题是一个早期规划滞后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现在政府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海洋资源,整合海、港、城等优势资源,强势开发海上游项目,那么被人要“看”到的“景观建筑环境”将成为关注焦点,对这一类建筑的改造基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看到这些建筑只能用“举步维艰”的态势来形容,不管从海上远观还是山路往下俯视鸟瞰或者从渔港路上看都可以说“不尽人意”,与当年的人们对杭州的“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印象如出一辙,其实上面所提的“破烂的城市”就是指当年杭州破烂的建筑。现在石浦渔港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打造海上游计划,前景充满诱惑和具有战略高度的一个旅游规划,那么作为海上游周围的最观没法达到和谐的、特色的、魅力的旅游环境氛围。现在政府要将这个问题提上日程。城市形象的问题说白了是一个表面的文章,什么样的同题就要用什么样的“药方”来解决。色彩是城市魅力形象塑造的重要的不可

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前解决石浦建筑环境最有效的“药方”显然是色彩。因此,政府提出了一个具有国际战略和“物美价廉”的色彩改造计划。

四、石浦城市进行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的必要性

1、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石浦从80年代开始,特别是渔港中略的依山建筑基本是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建造的半西化建筑。从“半西化”建筑开始高速发展与扩容,一味追求现代化城市形象,由于在城市发展与规划中缺乏人文关怀,缺少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更缺少城市色彩专项的研究,造成城市色彩管理上的空白,从而导致石浦的古城与新城之间的城市文脉断流以及某些区域出现视觉污染的现象,无法让石浦的古城(100年以上的建筑)、老城(50年-100年之间的建筑)、旧城(50年-15年之间的建筑)、新城(15年以内的建筑)形成整体和谐的城市建筑环境。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自信心。因此。实施城市建筑环境色彩改造是提升石浦城市形象不失为一条捷径。

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石浦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和国家级渔港古城,特别在最近二十年,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蜂拥而来,这些游客是为石浦的城市特色而来,而非为千城一面的现代化城市而来,这个城市特色主要表现在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上,城市建筑环境色彩在这个差异性上是最显眼最大最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色彩石浦”为主题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与改造而使城市形象焕然一新,使之成为具有个性魅力的色彩城市。让色彩与艺术的视觉魅力使游客快乐而来尽心而归甚至留恋往返。石浦准备打造“海上游”计划,现阶段可以说色彩是创造改善石浦建筑环境的最佳和最有效的途径。

3、精神与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

如果一个城市形象改善了,大量的游客蜂拥而来,当地民众自然收入就增加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精神文明的需求就成为民众的下一个目标。就如象山影视城东边的高塘建筑墙面因色彩壁画艺术的装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民风,要求放垃圾桶,民众再不会象以前那样随地乱扔垃圾,卫生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道路也变得非常干净,行为语言也文明多了,并且很有自信心,这里的人总是感觉与艺术已经搭上边了,这就是精神面貌的进步。当然石浦也不例外,和谐的城市建筑环境色彩将呈现着一种地域文化和时尚文化,一个国家级的渔港古城自然需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才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线。

4、城市营销战略的需要

美的城市建筑色彩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色彩营销,色彩营销本来是指商品通过色彩的附加值与视觉刺激的实现促进产品的销售和追求利润的扩大化。这里指的是城市景观建筑环境通过色彩的改造(或者说色彩的包装),形象战略的实施和直传活动的促销。低成本有效的视觉吸引力渲染,应对城市色彩差异性的(个性化)的实现,美感的艺术的人文的城市色彩的改造设计的完成,利用消费者对色彩心理的好恶,对美感城市色彩环境的向往,享受色彩带来的乐趣(色彩可以帮助治疗心理疾病和带来快乐的心情),在社会工作生活高强度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大环境下,对千篇一律的沉闷的城市色彩的厌恶情感以及喜新厌旧的崇尚心理,来“诱惑”与吸引消费者(或者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旅游“欲望”,打造“色彩石浦”的品牌而促进石浦城市色彩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设计灵感:中国第一缕阳光照“彩”了石浦

石浦是东海或者中国陆地第一缕霞光照到的地方,这一缕霞光意境实际上找到了一种光的五彩绽纷的诠释,照到石浦建筑上达到了神奇而和谐的最佳色彩光影效果。港、山、城又在我们瞬间的幻觉中如此恰当的与人文色彩和自然色彩融为一体!

灵感一中国陆地第一缕阳光照“彩”了石浦

传说石浦是中国第一缕阳光投射的地方,或者说东海第一缕阳光照亮了石浦港;我们要递过色彩的演绎,让“第一缕阳光”在石浦从此扎根。让山、海、城、建筑相互辉映、相互发射、相互交融接受了第一束阳光,形成一座优美的、时尚的、独特的色彩渔港古城,演绎出“渔港古城色彩石浦”城市主旋律。

灵感二受地中海建筑色彩“感染”

当我们看到地中海的建筑和蓝色的大海时候,就会不知不觉被这个环境的色彩所吸引,地中海那简朴的民居、山、岛、海水、天空构成地中海独有的景观建筑色彩。形状大多为立方块的建筑,顺着山丘依山而建、白墙、宝石蓝顶,富有层次。建筑的外立面或小墙上用小盆装栽的平凡的花卉,或大大咧咧的种在半人高的粗陶罐里,或是任凭灿烂的小花爬满不高的墙头,营造了素朴的生活情趣。那里的蓝天、碧海、青山、白墙——听说那是“上天”赋予大自然的杰作。石浦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都与地中海的城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石浦为什么就不能营造成中国的地中海呢,为何石浦就不能感受到象爱琴海的蓝天与白色让乐神谱写的那一幅让人心宁、神往、冲动而完美的空间色彩交响乐。因此,爱琴海的景观建筑环境色彩的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了石浦城市的设计思路。

色彩地理学学说给予的启发与指导

“色彩地理学”是法国色彩学家朗科罗教授独创的学说,也就是说明了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色彩文化使命,传承着不同的历史文脉。正如著名的色彩学专家宋建明教授所说的一段话:“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不同形态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气候,从而影响着生栖者不同的人种与习俗,乃至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从特定的地域、气候、人种、文化等因素的交汇点上,来考察色彩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耍遵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规律来营造城市景观建筑色彩。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篇4

城市管理现场执法事关城管队伍形象和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探索和把握城市管理现场执法的规律,是进一步转变城市管理方式,规范城管执法行为,构建和谐城管,推动城市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城管执法局成立以来,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做好城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总结城市管理经验,创新城市管理办法,探索一条符合相城区实际的城市管理新路子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为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新办法、新路子,为推动城市管理工作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城市管理主要在街面上执法,城管执法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一言一行时刻处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要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人员不仅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面掌握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城市管理现场执法的特点,灵活运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来解决城市管理实际问题,因此,城市管理现场执法的技巧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探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同时,也有不少教训,如何运用好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控制和把握城市管理现场执法发展态势,确保城管执法工作有序开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平等心态”对待。城市管理当中,城管执法人员是执法者、当事人是行政相对人,这种法律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并不代表城管执法人员与当事人相比高一个层次,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要始终保持与当事人平等的心态,不能因为当事人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粗暴蛮横,出言伤人;不能因当事人不服从劝导和管理,拒不整改违法违规行为,而责难当事人;即使面对当事人无理指责、挑衅,甚至是谩骂,也不能抱着“以牙还牙”的心态,与当事人争执。在执法时,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向当事人讲清违法违规的事实和执法的依据,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粗暴的态度只能激化矛盾,甚至造成不明真相群众的围观起哄,不仅对执法工作带来不利,而且影响队伍形象。

二、坚持规范文明的言行。所谓“一句话惹人笑、一句话惹人跳”,在现场执法活动中,城管执法人员与当事人和在场群众面对面接触,执法的言行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管执法人员的一言一行展现了一个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直接关系到执法的成败与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城管执法人员要坚持使用规范、文明的语言,行为举止做到严肃、谦和,与当事人心平气和的交流和沟通。首先,当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时,要下车管理,向当事人敬礼在先,并表明自己身份,出示执法证件,切忌在执法车辆上向当事人大声叫喊;其次对当事人称呼要礼貌,要使用“老伯伯、老大妈、老板、女士”等称呼,切忌“老头、老太婆、喂”等称呼,与当事人交流时应当用“你好”等问候话开头,让当事人感受到城管执法人员的亲和力;在与当事人交流过程中,要注重文明用语,向当事人了解询问情况做到

“请”字在先,获得当事人配合要表示谢意,要注重使用规范的法律术语,避免当事人误解而产生矛盾,比如在执法过程中宜使用“依法对你进行处罚、请你自觉改正”等语言,切忌“就是要罚你、再不改正下次不放过你”等粗暴的语言;交流时要做到声音宏亮而不凶狠,如果遇到对当事人态度蛮横,气势不能怯懦,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以理服人;同时,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做到举止得体大方,不能用手指着当事人,帮助当事人摆物品时,要事先征得当事人同意,并注意自身安全和物品完好,不能用脚踢、蹬当事人的物品,避免不当的行为,引发争执和管理纠纷。

三、坚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城市管理面对的对象各式各样,有经商的经营户、设摊的农户及困难群众、有搞施工建设的老板,他们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个人性格、经济状况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当事人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较强,对城市管理比较容易接受,有的当事人由于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对城市管理不易接受;同时,一些当事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种种特殊情况,对城管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在做好教育引导和执法查处工作的过程中,要耐心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了解当事人是否有特殊情况,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要根据当事人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当事人的心态,合理给当事人以答复,对一些当事人的不理解,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做好解释工作。对于当事人情绪较为激烈的情况,要保持耐心,听取当事

人申辩,讲清其违法违规行为的危害性,争取在场群众的理解和配合,平息当事人过激的情绪,避免矛盾冲突。

四、坚持公平公正办案。城管执法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案件,有的案件发生在同一个区域,甚至同一条街,如果办案标准不一,就会容易引起当事人对城管工作的质疑,影响执法活动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现场执法活动中,城管执法人员要坚持公平公正办案,对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要把握得当,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注意把握好执法的尺度,做到合法、合理。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向当事人说明违法事实和作出行政处罚的依据,切忌违反法律程序,不向当事人解释清楚。对于当事人的申辩要正确对待,不能因为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更不能滥用职权,以个人好恶随意处罚。

五、坚持防范意识不松懈。当前少数城市管理对象法律意识相对还不高,城管执法往往涉及其生计问题,因此执法的对抗性较强,比较容易产生执法纠纷,甚至暴力抗法事件。在城市管理现场执法过程中要始终做到防范意识时刻不放松,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对执法当中发生的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情况要早发现、早处置,比如:取缔违章水果摊时,要注意控制对方水果刀,取缔烧烤类摊贩时,要注意对油锅、烤箱、煤气瓶等器具事先进行控制,防止伤人事件。在做当事人思想工作时,要尽可能贴近当事人侧面,切忌隔着刀具、油锅、开水锅等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善于将当事人引离险源地,防止当事人采取过激行动。

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篇5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济宁市市中区城市发展的实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城市管理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管理对象和任务也比较复杂,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区政府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和前瞻性问题,部署、考核城市管理各项任务。城市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城市管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办事更高效、运作更协调、行为更规范、执法更统一。各街道(镇)也要设立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将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坚持重心下移,属地管理。从先进地区城市管理的经验看,实施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区、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形成以街道为主体、职能部门为保障、社区为基础的分级管理体制,建立区政府统一领导,城市管理委员会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街道社区主抓严管,市民群众自觉参与的体制。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强化街道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可以实现街道工作安排的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街道充分发挥人、地、物、事熟悉的优势,积极将上级部署要求与街道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有利于明确防控责任,有效防止因层级过多、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出现的互相推诿扯皮和内耗现象。

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覆盖。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最前沿,强化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有助于在街道办事处、居民、驻地单位以及各种中介组织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调、自我管理的基层工作机制,而且有助于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社区的城市化管理水平。

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城市规划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容貌长效管理机制、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城市交通秩序长效管理机制、城市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城市管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城市目标管理责任制是一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个管理环节和每一个管理者,将城市管理工作纳入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区、街道、社区层层签订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消除城市管理上的职责不清、交叉管理和管理漏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

建立城市管理社会参与、舆论引导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市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对政府的城市管理工作和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城市管理,强化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市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自觉维护市容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使市民形成自主管理、自我规范的良好习惯,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立城市管理各项工作机制。应尽快建立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综合协调机制。城管办作为常设机构,要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工作开展情况,对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调度检查,促进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二是配合联动机制。综合执法、建设、环卫、园林等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定位,通过制定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规划,提出符合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实际的目标任务,抓好个街道辖区内市政维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洁等作业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要指导街道办事处抓好城市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专项整治机制。由城管办牵头分步骤开展以整治占道市场、整治市容环境卫生、整治乱搭乱建和露天烧烤等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整治和专项整治,并切实做到整治一项、巩固一项、管好一项。

三、突出重点难点整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注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敢于攻坚克难,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一个一个的去解决,通过逐步解决重难点问题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突出重点部位,开展综合整治。加强对与任城区、北湖连接道路的综合整治,提升整治标准,尽快改变与其他城区结合部城市管理标准不高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各种专项整治,将结合部位和城市出入口的乱搭乱建、乱倒垃圾、占道经营等问题治理好。

实施城市容貌整治。大力整治临街立面、户外广告、门店招牌、市政设施、市容秩序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坚持综合治理城市“牛皮癣”,提升市容管理品位。坚持精细化执法管理,着力打造示范街,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示范街道。同时,推进户外广告、公共设施、园林绿化、夜景灯光、建筑立面等各方面市容建设、维护管理上水平、上档次,达到城市市容管理优美、简洁、干净、有序。

大力整治违法建设。加大对对重点工程周边、主要道路两侧及严格控制区内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制止违法建设的意见》以及《违法建设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违法建设巡查工作交接和日报告制度,坚决拆除各类亚种影响城市规划和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设。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纵深推进,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标准日趋精细,机制体制逐步完善等方面。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法制建设、队伍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城市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执法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维稳问题越来越突出——持续不断的矛盾纠纷和管理真空区域的逐渐增多,使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一、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我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维稳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完善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暂时还难以解决,但是抛开这些因素,以下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执法管理不到位

一是基层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工作经验不丰富、工作技巧和手段单

一、沟通能力不强、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缺失等问题还在基层执法队伍中普遍存在。二是执法管理力度不均衡。受人力资源紧缺和队伍素质不高的双重影响,“全覆盖、精细化”的管理标 准难以完全有效执行,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严格管理与对“盲点区域”、“真空时段”的缺位管理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处松,彼处紧”和“一时松,一时紧”的管理现状召来了管理对象的反感和抱怨,使公众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理解度和支持度持续下滑,不服管理和公然对抗的现象逐渐增多。

(二)舆论导向不正

个别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对执法人员和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对执法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实际困难不甚了解,缺乏认同感。在报道执法工作中的矛盾纠纷时,他们往往站在行政相对人(所谓“弱势群体”)的角度,或单方面引用行政相对人的叙述和言论,或断章取义地剪辑使用一些对执法部门不利的片段和细节,形成一系列与事实不符的负面报道,使本就紧张的社会舆论氛围显得更加凝重。社会舆论氛围恶化对公众情感倾向造成的影响,使产生执法矛盾和滋生不稳定因素的风险持续增加。

(三)低收入群体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矛盾突出

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无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口、下岗职工及本地居民中的待业者等,他们由于没有稳定收入,经常将摆设临时流动摊点、修建违法建设出租等违法行为作为解 决生计问题的主要方式,当执法人员依法对其违法行为予以查处取缔的时候,他们轻则拖沓阻扰执法工作,重则煽动裙带利益群体和不明真相的群众与执法人员进行对抗,甚至直接暴力抗法,尤其是在城郊结合部的违法建设治理工作中,这个问题已日益突出。

(四)保障机制不落实

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要得到公安部门强有力的介入和配合,从某种角度来说,公安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城市管理成效,从今年开展的“三乱”治理就可以窥见一斑。但从我区公安和城管的配合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公安保障力度不够,在市容执法和违法建设拆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数是够了,但对违规者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二是公安部门在对待执法纠纷时,将纠纷双方按民事纠纷来进行调解,削弱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三是派驻城管的公安人员没有办案的权利,对阻碍城管执法的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制止和打击。以上问题的存在,间接助长了少数违法者抗法的嚣张气焰,增加了执法过程中滋生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疏导

一是在合理选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市场和设置临时摊点集中经营区域的方式,为经营流动摊点的低收入群 体创造合法经营条件。二是适当降低市场管理费和其他经营门槛,使更多的流动商贩有能力入市经营。通过以上措施,最大限度地解决市容秩序管理水平提升和低收入群体生计保障之间的矛盾。

(二)营造氛围

通过提升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积极性的方式,为强化城市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赢取群众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支持。一是注重宣传工作的实效。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以是否取得实效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不拘一格地采取各类宣传方式,真正把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观念植入群众心中。二是搞好服务。切实抓好居民院落整治、交通秩序综合治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等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服务,把城市管理的实惠生动地摆在群众的面前。三是广开言路。结合“七进”活动,通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收集合理化建议,为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提供新的动力。四是搭建平台。在深入推行城管志愿者、“门前双五包”、居民院落自治等工作的同时,继续挖掘更多让群众与城管工作者形成互动的渠道,真正激发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

(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从营造良好和谐的城市管理信息环境、构筑行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等方面着力,建立城市管理工作“新闻发 言人”制度,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反应灵敏、高效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

1、建机构。成立以分管城市管理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以区城管局局长为“新闻发言人”的城市管理“新闻发言人”工作小组,将城管、建设、环保等城市管理工作的相关单位和区委宣传部、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纳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定一名人员负责新闻发布的日常联络工作,负责协助新闻发言人处理及协调日常新闻发布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

2、定机制。一是定期研究新闻发布工作。结合每整体工作安排,制订新闻发布计划,统筹安排重要新闻信息的发布。二是制订新闻应急方案。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新闻发布程序,把握新闻发布的主导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提出新闻处置方案或建议,包括规范新闻口径、拟订新闻稿,确定是否对外公布或通过何种方式对外公布消息,是否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在遇到社会公众,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特殊情况时,及时研究制订新闻发布方面的对策。三是及时评估新闻发布效果。每次新闻发布活动后,追踪上级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的动向,以检验发布效果。如发现报道与事实有出入,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误解等不良影响的,应及时与新闻媒体主管部门沟通以澄清事实,引导舆论,增进共识。

3、统口径。对需要发布的信息,各类新闻事件、社会公众媒体关注的问题,确定规范的应答内容,并适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调整,努力做到统一规范、答有口径。

(四)夯实队伍基础

执法队伍,尤其是一线执法队伍业务素质的高低和临机处置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关维稳工作的质量。建议从人力资源配置、强化业务培训、严把队伍准入关口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要配足执法力量。要以各街办辖区的队伍管理半径和路段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合理评估、科学测算的方式确定执法队员的数量需求,并及时补足缺口。二是以街道综合执法大队一线队员(协勤人员)为重点,在执法队伍中开展以法律法规强化学习和处置危机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一线执法队员的业务能力。三是在适当提高薪金待遇的基础上,从文化素养、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等方面适当提高新聘队员的准入门槛,同时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一线队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建立城管与公安的联动保障机制

在城管中队中委派专职民警(由正式民警出任)从治安管理的角度,配合日常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对突发事件和不稳定倾向及时予以防范和化解,为城管执法提供强制力和执行力保障。

(六)推行“城管物业化”运作机制

城市环境管理浅析 篇7

1城市环境 (文脉) 是城市设计的起点

城市环境 (文脉) 是城市存在的条件及其有延续性的因素, 包含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发展因素[3]。城市设计就是挖掘整合文脉的过程, 下面就三个因素对包头城市设计进行分析 (见图1) 。

1.1 包头城市的自然因素分析

气候是影响各地区传统建筑格局, 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形态, 甚至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包头的城市建筑脱胎于西北寒冷地区的窑洞, 显得厚重有力;另外包头经历了由荒漠到绿洲的演变过程, 在治理沙尘暴演进中赢得了中国森林城市的美誉。

地质对包头的建筑结构和高度等具有一定的影响。包头作为我国地震高发区, 建筑高度和结构形式也受到了影响, 地基承载力对建筑高度要求等都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包头城市空间形态。

地形与地貌是形成城市空间特征的重要因素。包头地形地貌自身具有很强的形态特征, 城市空间与地形地貌重合, 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草原般的爽朗。

自然资源如矿物直接或间接对城市空间和景观存在一定的影响, 靠山城市多石构建筑。包头石材丰富, 高档了包头的建筑立面空间形态, 城市铺装美观度较高。

合理利用自然因素使整个城市充分体现其特征, 使之延续发展, 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要求, 当代城市建设如何依靠科技手段并取得高技术和高情感的平衡, 乃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1.2 包头城市人文因素分析

包头的城市性质是国家定位于包头为工业城市形成的。1955年11月19日, 包头城市建设规划作为以党中央名义批准的唯一一个城市规划出炉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根据包头丰富的矿产资源, 国家决定在包头建设以钢铁工业为中心, 包括冶金、机械、煤炭、电力、化工、轻纺等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一国家定位是包头城市性质的关键。

包头城市格局形成:1954年第二机械工业部六一七厂、四四七厂及第二电厂三个厂址选定在大青山前色气湾以东、银匠窑村南侧, 以西北~东南方向按地形布局, 而包钢和一电厂厂址选定在昆都仑河以西宋家壕地区。这五个大的工业厂址的确定使包头新城市区的位置已成定局。结合中国人生活居住传统习惯, 决定了房屋建筑布局朝向和市区主干道系统以南北、东西为主的走向。城区规划确定的11个道路坐标点决定了城区干道中心骨架, 形成了包头新市区较完整的道路骨架系统。

城市干道和公共场所是形成城市格局和空间体系的主要构架。在当时分为三级的道路系统规划中, 50 m宽以上为大街, 30 m宽以上为路, 30 m宽以下为道。60 m宽的钢铁大街是道路系统的脊梁, 由城市西入口到旧城区东出口形成了包头市的“百里长街”, 40多年一直是包头市标志性大道。在城市规划区先确定工业区和居住区卫生防护绿带, 包钢厂区与居住区间设1 000 m宽卫生林, 在东北郊工业区与居住区间设600 m宽卫生林。为了防风沙, 城市绿地规划沿城市北侧设计了300 m北郊防风林, 城市绿地面积约占到了城区总面积的40%以上。

包头是历代多民族聚居地区, 尤其蒙古等族的民俗对包头城市空间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包头城市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建设时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发展起来的。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延续着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 不失蒙古民族城市和街区的空间特征, 民族聚居区以及一些重要节点突显民族的特性, 如包头有我国乃至亚洲城市中最大的以湿地为主的天然草原——赛汗塔拉草原生态园, 园中设民族文化博览、民族体育竞技、休闲度假、天然湿地、草原风光、生态科普等8个功能区, 另有蒙古包、敖包、搏克场、赛马场, 很多建筑形态也赋予蒙古族的装饰语言, 气势恢弘。

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地区、建筑、遗址等都是城市的宝贵财富, 文化的载体, 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只要认真研究, 正确地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使破坏减至最小限度还是可能的。不仅如此, 如处理得当还能为城市增色, 如包头的赵长城、秦长城、五当召、美岱召等是包头城市缘线的重要节点。

重要景观与绿地是指城内或城市边缘城乡结合带的风景区、大片绿化地带和林区等具有较高风景观赏与游憩价值的地带。目前包头市的风景名胜区希拉穆仁草原、黄河、昆都仑水库、南海子、赛汗塔拉度假村、昭君岛都是较好的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 已和包头城市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1.3 包头城市发展因素

与以上列举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同属城市设计起点的还有城市未来的发展因素, 城市发展纲要在这方面会有明确的规定。包括由国家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从宏观上确定的城市性质 (如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工业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区域中的省会、地区等) , 主要文柱产业 (如石油城、汽车城、电子城、港口城市、商业城、旅游城等) , 用地规模, 人口总量等, 以及城市规划纲要规定的该城市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近期和中远期规划。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计划, 不仅是规定城市规划的国标, 而且对城市的空间体系, 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及规模, 空间环境的氛围等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包头万达广场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要求, 65万m2城市综合体, 包含高档住宅、精装公寓、5A级写字楼、特色商业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等城市业态, 改变固有的城市生活模式, 构成住宅、休闲、娱乐、百货、公寓等多种城市机能, 多重生活元素的一体化, 成功将商业体与新都市住宅巧妙融合, 为城市引入全新理念住宅、全新都市休闲生活方式。阿尔丁广场是包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 广场的“白鸽”成为包头人民渴望“和平、吉祥”的象征。

2城市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 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就像口语中的方言一样, 设计者巧妙地注入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 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例如银河广场中心部位的喷泉是以包头市的版图为外轮廓, 其内部是集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表演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人工综合水景, 在国内尚属首家。这三套表演系统在广场上空交替演示, 并与广场上设置的电子花柱、多彩树灯等各种艺术灯饰和照明亮化设施交相辉映, 使包头市的夜景更加灿烂, 绚丽多姿。此外, 广场上成功驯养的80多只梅花鹿与游人朝夕和谐相处, 绿草如茵、鹿鸣呦呦, 使包头市不负“鹿城”的美誉, 成为广场的一大亮点。从广场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形态语言的运用与变异, 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新的活力。

以传统而又时尚的语构, 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从而创造出个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设计符号。例如友谊广场9根花岗岩浮雕柱记载着包头古往今来的人文、历史, 草坪中设置的4组人物雕塑和3组种子雕塑作品突出了包头浓郁的草原都市的文化特征和文化气质, 留给我们更多的思索与启示, “立新”不必“破旧”。

应使环境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而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难以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 如果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 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 就可以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 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作用。坐落在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包头的北方兵器城的建成可以说明一切。北方兵器城是中国兵器·北方重工集团投资筹建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科普教育、军工文化传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火炮主题公园, 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防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区由东区、中区、西区组成。中区各类武器装备展区和地下游览区是兵器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区有陆、海、空各类代表性武器装备40余门。游客中心有中国保尔——吴运铎事迹展。东区有19.54 t重的铸铜中华第一币——“三和璧” (和、合、核) , 它彰显着北重集团50余年造就的以“和”为基石的企业文化。在1 000延长米的小溪两旁有《三十六计》石刻卡通图, 广大游客在休闲中回味《孙子兵法》的乐趣。

步入兵器城的游客不仅可以观光游览, 了解火炮知识, 拍照留念, 而且可以动手操作, 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提高了游客的游览兴趣, 使国内外游客不仅知道内蒙古有蓝天、白云、大草原, 而且还有现代化的兵器工业, 城市记忆在发展中延续。

3结语

包头作为一个城市, 形成较晚, 从清嘉庆14年 (1809年) 设置包头镇算起, 至今还不到200年。建国前市政建设极为落后, 园林绿化更是一片空白。今天的包头, 城市街道宽阔整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 霓虹灯、虹彩灯交相辉映, 风格各异的城市广场、小区景点比比皆是。到目前为止, 已建成公园15处, 街头景点游园200多处, 大型绿化广场34处 (1 hm2以上) , 一个花园型城市已初具规模[5]。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城市的形象可能走向趋同的一面, 面临着旧城改建、旧城新建、城市新建, 包头城市建设仍需要调查研究其所在环境, 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才能把握城市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 文脉无疑是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的亮点。

摘要:围绕城市设计应该从自我的城市环境 (文脉) 出发, 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发展因素三个城市设计起点上对包头城市设计进行了阐释, 意在从包头市环境上寻找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性突破, 从而准确把握城市性质, 合理进行未来规划。

关键词:城市环境,文脉,城市设计,继承,创新

参考文献

[1]卢兆麟, 张悦.试论景观设计中的“文脉”[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08 (5) :41-43.

[2]丁楠.浅谈文脉——城市记忆的延续[J].建筑与规划, 2007 (2) :139.

[3]熊明.城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35.

[4]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http://www.citysuc.com.

浅析城市管理中的低强度执法 篇8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最终落脚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将原来由其他多个部门行使的执法权进行集中后由城管执法局来行使。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无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全国各地的城管部门都在摸索中前进。

一、低强度执法产生的背景

案例:2006年苏州市某区城管执法局组织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在一次整治某著名景点周边时发生了意外。在此景点大门前有一家照相馆,门口放置了一块地脚牌,执法队员在未开具任何执法文书的情况下进行了收缴。就在此时店主父女俩冲了出来,父亲跑到执法车边上去抢夺被收的地脚牌,而女儿在一旁拿着照相机在拍摄。由于现成混乱不堪,执法队员与“父亲”店主的肢体冲突不断,双方均有不同程度受伤,其中店主鼻梁骨裂。这一切都被“女儿”店主用照相机记录下来,而几十名执法队员却无人将整个过程进行拍摄取证。双方不同的方式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执法局不但赔偿了相应的费用,并且相关人员受到了处理。

城市管理领域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而且反复性高、易引发矛盾;且原先由多个部门行使的最为敏感的法律、法规,现在集中到城管执法部门统一行使。这些因素大大增添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作为一项新事物,在缺乏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又肩负起解决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种种困惑。

全国各地城管执法部门的组织模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工作的难度与承受的压力却有相似之处。对于日趋复杂的执法环境,在没有更有力的法律支撑和没形成更好的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大规模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被广为采用。诚然集中力量(包括执法局自身及其他部门)能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影响面更广,能解决一些单兵作战时无法根治的执法难题。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大规模执法仍有需完善的地方,我们在褒扬其有利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自身的弊端。由于无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的争议不断。从上述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在大型或联合行动中,由于现场的不可预测原因,打乱了既定的部署,造成局面失控的情况屡见不鲜,使执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严重受损。

大规模集中执法在目前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但其所具有的局限性又是明显的,这种局限在当前的体制下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还会继续发生作用。在“和谐”的大背景中,需要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作为大规模执法的补充,那就是低强度执法。

二、低强度执法的概述

低强度执法作为大规模集中执法必要、有益的补充,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灵活的执法方式。

(一)低强度执法的概念及其内涵

法律是刚性、不可扭曲的,执法是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的,执法机关应该依法确保当事人履行已做出的行政处罚。而低强度执法乍一听好似自相矛盾,执法是强制的,前面加了个“低强度”,“低强度”如何能保障强制性执法的力度?再严重点:是执法机关畏惧执法中的冲突与暴力,权衡利弊后的妥协?答案:都不是。

低强度执法是相对大规模集中执法而言的,是一种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量为主,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力量,通过人性化、近距离、高密度、连续性的执法活动,寓服务于执法,在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冲突和降低行政相对人对立情绪的基础上达到城市管理目的的执法方式。

(二)低强度执法的特性

1.灵活性。大规模集中执法在每次行动前各参与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协调、沟通、布置、落实等。由于职责交叉,在实际行动中存在问题较多:如沟通不畅,虽令不行,推诿扯皮、消极怠工,执法扰民等等,使执法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低强度执法由于自身的特点——人员较少,就少了很多前期工作,只需牵头部门将行动目的及原则讲明即可,现场处置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2.温和性。和谐执法不是宽松放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执法,而近距离不是指执法队员和行政相对人身体的物理距离,而是指通过人性化操作来拉近双方心理距离,在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降低对立情绪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达到城市管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赢得良好的百姓口碑。

3.连续性。城管执法局可以通过调度所有执法人员参与某一点(处)的整治,或可以通过更高层次的城管主管部门牵头加强区域交界处相关中队的小规模联动,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工不分家”。目前城管执法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工作量大难度高,单靠中队自身力量进行集中整治已捉襟见肘,而通过低强度执法,不但可以增加执法的覆盖面,关键是可以延长管理的效果,长此以往可大大改善市容环境。

4.节约成本。在管理学中有一个成本效率原则,显然,低强度执法的理念与这一原则是相吻合的。低强度执法在人力和物力上的节约是勿庸置疑的,再深层次些,大规模集中执法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由政府的其他部门负责后续处理的,如信访局、街道、司法局等,这也是执法成本的一部分。相对大规模集中执法来说,低强度执法的灵活操作方式,在人性化的前提下能很好的化解矛盾避免带来其他社会问题。

三、低强度执法的适用范围

(一)低强度执法与“强制”的剥离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在集中时,相应的行政强制手段及措施由于种种原因被强行剥离,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城管执法机关由于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处罚达到的效果难以保障,让集中行政处罚呈现出“鞭长莫及”的一面。

第一,强制措施没有随处罚权转移。具体表现在:在执法机关发现案情后到行政处罚做出前,违法行为难以有效制止;证据收集难;做出的处罚执行难。

第二,缺乏必要的行政处罚手段。由于城管执法机关缺乏从源头对当事人约束的权力,致使执法质量大打折扣,难以对违法者产生威慑力,因此只能是屡犯屡管,屡管屡犯。

第三,缺乏行政强制执行权。勿庸置疑,“硬性”的执法手段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处罚权集中了,手段却少了,震慑作用减弱了,执法效果也就更差了。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一种既依法执法又让行政相对人容易接受的执法形式,此时低强度执法应运而生,有效解决强制权“剥离”带来的尴尬。

(二)低强度执法在城市管理领域的运用

1.在长效管理中的运用。突击整治是长效管理的手段,而长效管理是突击整治的目的。通过经验可以知道,每次专项集中整治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措施跟上,违章现象回潮是必然的。由此可见,长效管理的关键是管理不是执法,而管理的关键是得当的措施,这个措施中就包含一定程度的执法。执法是手段,管理是目的,低强度执法通过高密度、连续性的执法,并将服务寓于执法,以执法来促进和保障管理,这是落实长效管理行之有效的途径。

2.在案件查处中的运用。城管执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造成取证难、处罚难。在实际的执法中,很多行政相对人对于城管执法怀着较强的对立情绪,表现在拒绝配合执法工作,使得取证工作难以顺利开展。通过低强度执法,可以拉近“大盖帽”与百姓的距离,改善相互关系,在较为和谐的气氛中交流,使各项工作能得到行政相对人认可,促使其在认识到违章行为后主动配合调查取证工作。同时,在依法行政中进行换位思考,为行政相对人在履行行政处罚后合法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服务。

3.在大型行动前期工作的运用。大型整治行动在形成强大威慑力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冲突,笔者认为,缺乏前期工作的“突击”是原因之一。前期工作的缺乏或不充分,造成了行政相对人和执法机关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暴力抗法、暴力执法。笔者建议在大型整治行动前,属地中队先行低强度执法。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口头告知等形式,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交流,使行政相对人清晰地了解即将进行的大型整治行动的目的,主动配合执法,尽可能减少冲突现象。

综上所述,低强度执法可贯穿于执法和管理工作的始终,和谐的理念和人性化的操作不仅有利于城管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城管执法队伍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完善低强度执法的建议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由于面对对象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执法现场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执法局只做好自身的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完善更多的细节来提高效能。

(一)加强相关人员的参与

1.“执法队员”从事的应该是执法工作,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侧重的应是管理。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作为城管执法的辅助力量,通过城管委平台,整合好执法队员、市容管理员和街道协管员三支队伍的力量,形成执法加管理的模式。

2.培训先行,有效整合。相对而言,街道协管员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管理的技巧尚欠娴熟。在之后的工作中,加强协管员队伍的培训,强化低强度执法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使之和市容管理员真正成为执法队伍的有力补充。

3.管理在前,执法在后。按照低强度执法的理念,应先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分沟通,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尔后执法。而协管员提前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沟通,一方面做好宣传工作、提升管理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沟通了解更多详细信息,为之后的执法工作做好铺垫。而执法又是为了促进管理,提升效果,两者相辅相成。

(二)公安参与是执法效果的有效保障

虽然低强度执法具有种种优势,但毕竟是小规模性质的执法,一旦遇上“成帮结派”的摊点群或一些复杂的社会人员聚集,人少的弱点暴露无遗,容易发生暴力抗法。一方面执法人员较少,使行政相对人容易心生“藐视”,进而无理取闹,最后演变成冲突,甚至暴力抗法;另一方面,执法人员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一旦稍有言语冲突,心理素质较差者便惊恐不已,萌生退却之意,这种情绪不但使其本人无法继续正常执法,还会影响其他同去人员,对执法效率产生致命的打击。若真的产生暴力抗法后,由于人寡力薄,又无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权,执法人员往往是在流血后得不到理解而“流泪”,以致产生心理阴影,害怕执法工作。

2009年苏州城管公安治安分局的成立,无疑是场“及时雨”,若将公安的作用提前到矛盾激化前,或在激化中及时介入,利用公安的行政强制权和权威来保障城管执法,一定能使城管执法的效果大为改善。

公安的介入,使执法队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一旦甩去了“包袱”,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心理踏实,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沟通交流细致入微,不仅能实现一时的执法效果,而且能延长执法的效果。

(三)完善团结协作机制

1.团队意识的加强。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队里的每个人团结一致,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每次执法都存在无法预知事件发生的可能,如何能从执法局内部出发来尽量减少受伤的概率呢?就是团结!只有团结了,才能做到“相互配合、相互保护”。根据经验可知,发生暴力抗法和冲突时,场面异常混乱,指挥系统几乎失灵,这时靠什么来保护我们“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执法人员?靠执法队员的相互间的保护和配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受伤,稳住局面,化解冲突。

2.细化分工。低强度执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执法模式,必须将其固有的步骤及内容进行格式化和规范化,具备了理论和实践的模式才会发展和完善。根据低强度执法的内在要求,要将其成员的分工与目的相对应,细化职责。

笔者认为,首先要根据目的进行细化成近期目的和远期目的,然后根据近期目的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梳理出轻重缓急,注重有效衔接,逐个按序完成;而后再完成中远期目的,最后是远期目的,整个过程掌握好节奏,注重细节,每一步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且是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季红,房保国,邹建章.行政法学——刑事诉讼法40讲[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33.

[2]宋超. 解析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之困惑[J].城市问题,2005,(5):76.

[3]苏熙.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分析研究[C].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于杰.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应用分析[C].山东大学,2007,(9):23-24.

[5]胡金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苏州市为例[C].苏州大学,2009,(10).

上一篇:难以忘怀的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