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精选7篇)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1

《爱与痛的边缘》分两个部分:“白昼明媚”和“暗夜未央”两辑,作者从自己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追溯,剖析自己性格成长及心灵意趣变化的内在动因,体现出青春世界里的明媚和忧愁。“白昼明媚”主要是作者对个人成长轨迹的描述,虽然只是些零星的感悟与感怀,但可以窥见坐着的种种欢乐和悲伤。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也是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同时,又是朋友眼中的亲密战友,另外,又是自己眼中的彼得潘。他说他活得很累,也很潇洒。“暗夜未央”风格则完全不同,由于悲伤。“一个安静坐着,只是写着字的孩子”,当我看到这样的描述时,有一份心惊,继而是无尽的悲伤。因为,阅读这些文字的我,不就是这样一个脆弱的,假装坚强着的孩子吗?这一辑中的小说很美,结局都很悲伤。读着读着,令人想起张悦然,另一个文字精灵。只是他的小说更让人觉得平坦舒畅。

青春是明明灭灭的烛光,阴天终究会过去,明天依然阳光明媚。做好自己是最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心态,积极地行动,还有对自己的责任。

爱与痛的边缘 篇2

但是,以下这篇访谈的重点并不在于他的大合同,或是他和奇才队,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波兰人是如何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积极生活,如何通过不断的反思成为现在的自己,但更多的是,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读懂他的爱、孤独和挣扎。

享受孤独

Q:未来五年,你将从奇才获得6000万美元,你认为这个数额还能更高一些吗?

A:我认为这在我理想的薪资范围内。上赛季我打出了职业生涯最棒的赛季,所以为自己挣得了这份大合同,这太棒了。我已经30岁了,年龄对我来说是个不利的因素,但经验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重要的是现在的联盟比较稳定,几乎每支球队都有一个稳定的中锋,这让我在谈判时失去了一点优势。但是,我想继续在华盛顿打球,我喜欢这个地方,而且奇才是一支有着巨大潜力的球队,我们的未来前景很好,所以我想留在这里。

Q:合同谈好之后,你做了什么?去度假了吗?A:算了吧,我已经奔波了一整个赛季,我可不想再坐飞机,睡在酒店里。我更喜欢待在佛罗里达的家里,睡在自己的床上。有时我会修理点什么东西,或者继续提升自己的球技,也可能学学西班牙语,无聊的时候亲自洗洗车。除此之外,我现在单身,我不想一个人去旅行。一年前,我和交往四年的女朋友分手了。但我没有想太多,因为我不得不专注于篮球,我知道我以后的生活都依赖于这份新合同。也许我会找到一个心爱的女孩,也许不会,这件事不能强求,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Q:你认为找到真爱是一件很难的事吗?

A:当然,但你不能停止追寻。我想要一段稳定的恋情,想要建立一个家庭,尽管还没达成,但我不能因此不开心,因为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甚至还能因此得到一大笔钱,我的生活比大部分波兰人要好得多。可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即使过去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时,我也常常想一个人待着。有时候我的朋友们去泡吧或者聚餐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待在家里,谁的电话都不接。

Q:你自己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A:通常我会对着一面白墙思考,思考一切,思考我的生命,思考我在哪,想要去哪。我会回想我曾经的处境和行为,想我当时做了些什么,不该做什么。

Q:结果怎么样?那面白墙给你了帮助吗?

A:当然,否则我不会是现在的样子。我尽力保持谦逊,努力工作以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以至于有时人们会说我太固执。我常常反思自己,这让我缓解了很多压力。例如,当我在一场比赛中砍下了30分,有些人就把我吹嘘成巨星,这时我就会坐在白墙前面让自己沉静下来。我会想今天我得了30分,明天就会换成别人,我还不是巨星的级别。每一次我都会分析在场上我哪里做得不错,哪里还可以更好。我觉得在过去几年里我变了很多,曾经我会在意别人怎么写我,在意完全不认识我的人如何评价我,但现在这些都影响不了我。2005年初到美国时,我是一只年轻的“雄鹿”,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NBA、是篮球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期望与怨恨

Q:每一年你都会带几个队友回波兰参加你的篮球训练营,他们喜欢那里吗?

A:我和这些NBA球员出现在训练营,对孩子们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而对我的队友们来说,他们从来没有到过波兰,他们有些人会像奥尼尔那样,把波兰饺子和熏肠弄混。他们觉得在波兰所有东西都很小。在美国,你可能会买一袋6磅重的薯片而不是一小包,你会买3.0或4.0升排量的汽车而不是1.2升,我们这儿的大号匹萨对他们来说也很小,简直就像“格列佛小人国游记”里那样……

Q:在波兰你一个人住还是和家人一起?

A:在奥兰多我有一栋大房子,但在罗兹(波兰的一个城市),我有一间和我母亲一起住的小公寓。

Q:那个公寓的天花板都没有你高吧?

A:的确如此,但我能适应它。现在我可以买下更大的房子,但是我还是喜欢那个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公寓,我在那里长大,每次回到那里我都感到谦卑。

Q:波兰人是什么样的?

A:波兰人的性格完全不同,现在我理解了。我们国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爱嫉妒并怀着仇恨的人,天天在网上抱怨这抱怨那。在美国就不会这样。如果我被人怨恨,那是因为我打得太臭或无故缺席比赛,人们会把这些原因告诉我,那么我就干脆努力打球。所以我必须要摆脱这种民族劣根性。我们国家有些人下班回家,会因为第二天还要上班而满腹怨气。如果某人取得了什么成就,他们会觉得不公平并嫉恨。还有不少人会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大谈见解。如果他们看到这篇文章,他们甚至都不相信我还在打球,他们会说我多么容易失误,在场上多么不知所措,多么软弱且没有天赋。但现在,我在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联赛打球并且刚刚签下了一份大合同。有时候波兰记者会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成为最好的球员,赢下尽可能多的比赛。然后当我低迷的时候,他们就会写“他是谁”、“他疯了吗”,还会说我在国家队从没有尝过胜利的滋味。

Q:你和扬诺维茨的处境差不多,不过他现在连谈都不想谈了。(扬诺维茨是波兰网球运动员,7月初他率队在戴维斯杯被淘汰后面对媒体的抨击大发雷霆,甚至直呼波兰没有前途,引得一片哗然)

A:我同意他的观点。他在那次著名的发布会上说了实话,在波兰,人们似乎只对一个职业有期望同时也有怨恨,那就是运动员。惟一的问题是他不该在公开场合那么说,这不合适。他说他曾经在牛棚里训练,这也许不是夸大,而是事实就是如此。在我们国家,运动员的训练环境通常都特别艰苦,我曾经训练过的球馆,冬天甚至会有雪花直接从窗户飘到地板上。我会听见人们对着我喊“把这块大笨木头赶走”,没错,当时他们就是那么叫我的。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他们怎么说了,我已经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左右的地位了,我甚至完全不需要接受任何采访,没有一个波兰记者或电视节目可以抹黑我的成就。

nlc202309040749

Q:你对此有什么感受?会觉得苦涩吗?

A:我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胜过我的努力和付出。我戴着一个“波兰机器”的腕带,我喜欢这个绰号,它会提醒我人们为什么这么叫我、我来自哪里、我可以做些什么,它会提醒我生命中最艰难的那些日子,即使我写本书告诉你那时有多艰苦,你也不会懂的。

Q:你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吗?

A:当然,为什么我的头发越来越少,因为我生活在极端的压力下。想像你去参加了一次派对,第二天你很难受,所以在训练时表现低迷,这时教练可能只会皱皱眉,但是因此影响了比赛,教练就会说,“嘿,我不喜欢这样。”这时压力就出现了。你必须打得更好,因为不仅有队友,还有成千上万的孩子等着接你的班。如果你还打得不好,就会丢掉首发位置,一年以后,你可能就会被球队抛弃。

保持侵略性

Q:上赛季你曾经说过希望联盟适度放宽对球员打架的判罚,你是认真的?

A: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就像去看冰球比赛时,打架是一定要欣赏的一部分。如果将这一规则引进NBA,当两人发生矛盾时,其他人都让开,给他们一些时间去解决问题。

Q:你指的是在比赛进行中?

A:当然是在比赛中,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大概15秒到20秒,两个人可以互相挥上几拳,然后裁判过来把他们拉开,是禁赛也好,遭驱逐也罢,至少他们在场上把问题解决了,球迷也会看得很过瘾。我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Q:那可得需要一个强壮的裁判才行,你不能指望巴维塔过去拉架吧?

A:可以规定当裁判介入时,打架必须停止。球员不得对裁判员造成伤害,否则就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等。所以,我仍然认为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Q:在季后赛对阵步行者的比赛中,你拿下了31分、16个篮板,当你在TNT直播里大杀四方时,奥尼尔大喊:“小心,大烤肠就要来了!”

A:我大部分的比赛都是10+10的水平,如果我现在打出这样的数据,人们就会说我发挥平平,他们希望我每场能拿20分。这就是压力,而我见过受不了这种压力的球员。球场上发生的事情往往是个人生活的反映。在NBA,恋爱十有八九都不会成,要努力找到一个真正喜欢你的女人,而不是喜欢你的身份、你的金钱,这太难了。去酒吧和一个女孩说话,你也得尽量表现得平常,像一个普通人,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Q:说实话,你觉得你的生活比普通人更好还是更糟糕?

A:如果你一年能赚几百万美元,你是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的。这是我的工作,我非常喜欢它,尽管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也让我失去了很多。

Q:你如何找到平衡点?

A:最重要的是与正确的人待在一起。我身边的人让我很有安全感,无论是我的私生活还是有关我基金会的事情。此外,我还有一些很好的导师,教练和老队友会教我什么才是重点,哪些不那么重要。通常我会通过打游戏或是看美剧缓解压力,比如“斯巴达克斯”、“权力的游戏”、“陨落星辰”、“行尸走肉”等等。有时候我会和朋友一起喝一杯或者去射击场射击。我是个军迷,我有八支枪。有时候我就会坐在白墙前或者水族箱前思考。我养了一个狮子鱼,我可能还会买一条鲨鱼。我不喜欢观赏鱼,我喜欢捕食者们。也许是因为在篮球场上有时场面会比较血腥,我也得适应这个,因为你必须在赛前就让自己充满侵略性。

Q:关于保持侵略性你有自己的方法吗?

A:我会想如果我不是一个篮球运动员,我会在哪里。我会想象面前有一个想要夺走我一切的人,我得为保护自己的一切而战。当我状态低迷时,我就会折磨自己,惩罚自己。

Q:因为什么?你给自己什么样的折磨?

A:我会训练到体力不支而倒下。我觉得我应该受到惩罚,因为在一个我本该表现良好的场合,却因为做了一些事或说了一些话而搞砸了。我已经经历过这些了,我知道我该做些什么,但我却犯了错。

Q:你是不是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A:当然不会。当你被烧伤时,那是因为你碰了某件东西,你会再碰它一遍吗?当然不会。当某人伤害了你,你会再和他一起吗?我想不会吧,就这么简单。

波兰骄傲

Q:你的胸前有一个你父亲戴着拳击手套的文身,旁边刻着“慕尼黑1972”和“蒙特利尔1976”,那是你父亲赢得奥运奖牌的两年。他是不是你的偶像?

A:他那时是一个标志性的名人,当然现在也是,我不想辜负我的姓氏,我希望像他一样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受人爱戴的人,一个回馈社会的人。我由我的母亲带大,她曾是波兰女排国家队的队员。父亲住在华沙,妈妈带着我的哥哥住在罗兹,即便如此,父亲依然很关心我。他曾经带我到拳击馆,我想他认为我会成为一个拳击手,但我更擅长足球,而他也支持了我,并教会了我坚持。父亲是严格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因为他是一个体育老师,每天都得面对数百名学生,那时我只能等在家里。当我的身高开始疯长时,我并不怕自己太高,我怕自己太瘦弱,为了弥补这点,我开始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当我17岁时,我放弃足球而选择了篮球。一年后,我离开波兰去德国打球,2005年我进入NBA,那时我打球还不到三年。

Q: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可不是简单的“美国梦”,如你之前所说,你被称为“大笨木头”,你肯定得加倍努力。

A:人们只看到我变得富有,可是当他们在聚会时,我却在苦练。我应该为我的富有而感到羞愧吗?每个人都想提升他的生活质量,我也如此。我的钱都是努力工作换来的,我也在用它帮助别人。我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这难道是错的吗?

Q:当然不是,把梦想变成现实,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意义所在。

A:为了能成为现在的我,我付出了很多代价。我的一些朋友和邻居只会坐在酒吧里喝啤酒,而我每次苦练之后就是回家睡觉。第二天早上,我的膝盖和脚踝,甚至脊椎都会作痛。也许我35岁的时候还得每天早上锻炼15到30分钟,不然我的骨头和肌肉就会停止工作。我的身体已经受了很大的损伤,但是我还是遭人痛骂,就因为我打篮球获得了成功。这就是我们的国家。

Q:我知道你经常会去造访军队,为什么这么喜欢军队?

A:我的父亲除了是一名拳击手,也是一个海军军官。我尊敬所有穿制服的人,不仅仅是军人。我喜欢美国文化里对这些人的尊重,而我们国家的文化则缺少这一块。人们没有意识到在阿富汗波兰驻军建造道路、学习,他们教阿富汗军队如何维护和平。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但他们因此得到了什么?一个农夫坐在长凳上,手拿着啤酒对他们指指点点。伙计,如果没有这些军人,波兰可能已经不复存在,而你也不能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指指点点。你甚至不需要同意我的话,反正我也不在乎。要是我哪天从政,可能我会在乎,而接下来我会成立一个党派。

Q:你是认真的吗?你会从政?

A:即便我成为一个政治家,我只会通过我让波兰变得更好。政治赚不了大钱,事实上没有任何地方能像我从事体育赚这么多钱。但如果我参选,我肯定会比其他意图参选欧洲议会的运动员准备更充分。不管怎么说,两三年之后可能一切都会不同。至少我希望我的所为能够改变我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Q:谈谈波兰骄傲吧?我看你戴着一个“波兰骄傲”的手环。

A:不管发生什么,直到我生命的尽头,我都会说我是一个波兰人。我来自罗兹,我是巴鲁底男孩。我签下了一份大合同,我会用它来帮助我所在的地区、城市以及国家的人们。即便有诸多缺点,但波兰人还是有着自己强烈个性的。不管波兰足球队踢得怎么样,球票总是会卖光,他们得到的爱和支持是会让人嫉妒的。我们也因美女而出名,当然还有我们的死脑筋。我确信,如果今天有其他国家入侵波兰,我们会战斗到最后一刻。我很开心我的家庭在波兰受人尊重,这是其他国家给不了的。

爱与痛的边缘记叙文 篇3

诚然,父母有父母的生活,但是作为父母,教育子女当是其最重要的职责,陪伴子女也是其必要的义务,所以别让子女从小就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

陕西西安的蒲伟既是一名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也是儿子的陪伴者,他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孩子,去满足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与安全感。并且他以运动达人的身份带着略有户外经验的儿子去体验生活,去感受人世间的冷暖,虽然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这种教育方式,而且也都能随口说出一些类似的方式、方法,但有谁会像蒲伟那样将父爱互动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和孩子一起行动呢?

也许许多父亲并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不过他们看重“陪着”却忽视了“陪伴”。陪着的思想就是严格要求孩子,每天规定孩子的学习实践,每周送孩子去补课等,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去了解他们,也不是关心他们成长的良好途径,陪伴则是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带他们去满足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严格管教。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想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发展,给家人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导致孩子从小就在没有父爱或母爱的陪伴下成长,孩子心中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父亲更多地承担了家庭的经济功能,难免出现了角色的冲突,作为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既然给了他生命,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身边的陪伴难道比物质的陪伴更次要吗?”不需要大财富,只需要小陪伴,让身边的小财富带来精神上的大陪伴,何乐而不为呢?

从父亲本身的角度来看,父爱如山,山高情重,不要受外界干扰与陈旧观念的裹挟,不要大男子主义地认为父亲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损脸面,而应该认为这是和孩子一起走向远方,走向野外,让自己和孩子多一些独处的时光。这样的`感情才会得到升华,相处时间越长,父子(女)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成长中的孩子心灵最为脆弱,无人懂的悲伤,没人听的抱怨,总会在痛的边缘上徘徊。

真正爱孩子,就应当与孩子手挽手,心连心;真正爱孩子,就应当给孩子温暖的怀抱;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与陪伴孩子。让孩子远离痛的边缘,抵达爱的港湾。

【借而鉴之】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4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每个人对青春都有不同的理解,那是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淡淡的爱与痛总会牵扯着拥有过往青春的我们。而村上春树就是用那淡淡的笔调,缓缓的情节,慢慢的铺叙手法向每个读者展开了《挪威的森林》的述说。看完以后,我虽然说没有一股酣畅淋漓之感,但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清香确实是绕梁三日。留给我最大的感受还属那些青春留在时光岁月里的些许疼痛吧。

日本文学向来给人就是那种暧昧、清新的感觉,《挪威的森林》也丝毫不例外。作者村上春树 写这本书是据说是受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披头士的一首叫《挪威的森林》音乐的影响,所以于一九八七年写了一本同名小说。和歌曲一样的是,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都是对青春的感想,都有那一点点的彷徨。可以说,整篇小说都是以伤感的笔调在进行的,但并不会让人感到十分压抑,反倒扣人心弦。小说主人公渡边是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的。渡边有过两次恋爱。第一次恋爱是在高中,他同女孩睡觉后就把女孩甩了。第二次应该算他喜欢上了直子。而小说的女主人公直子却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死了。渡边就前往东今念书,读书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直到一年后,直子意外地重新来到渡边身边,这让渡边惊讶不已。此时的直子已经变了一个人似的,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他们两人见面后总是重复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散步。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渡边为她过生日,而直子情绪异常激动,于是渡边与直子两人第一次“坦诚相见”,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这让渡边很是担忧。几个月后直子突然来信说她那晚之后回了家,后来就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后来前去探望直子,越发的喜欢上她。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直子却不能像第一次那样产生性反应。分手前,面对病重的直子,渡边仍旧表示永远等待她。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渡边与低年级的绿子相遇。绿子是个开朗外向的女孩,对渡边而言“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他一方面念念不忘还在深山里的直子,一方面又难以抗拒勇于大胆表白和拥有迷人的活力的绿子。其后,渡边虽仍有去探望过直子。但突然某一天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却让渡边不知所措。下定决心的渡边于是暂时告别绿子,让绿子等他回来,自己就孤身一人去了海边,独自揪心痛苦。回来之后,在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互相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渡边从海边痛苦的回来后,受到玲子的鼓励,重新振作起来,在家楼下给绿子打了个电话。他告诉绿子说他十分想念她,希望见到她并和她说说话。此时绿子问渡边,“你在哪里?”。渡边愣住了,使劲地想“是啊,我在哪里?”。这处文章的笔墨很好的反映了主人公此时的内心世界。渡边这时候是真的无比脆弱与彷徨,他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人生正在哪里,也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要往哪去。其实,我觉得这时的渡边正是作者村上春树想抒发的情感。青春,就是令人会有伤痛,就是会有不知所措的徜徉。在爱与痛的边缘,我们每个人都在危险地行走。只是小说的木月,直子都不小心失足,掉了下去,好在渡边还有希望,他还有很多美好的未来值得去面对。关键在于他今后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想村上春树也正是想告诉我们,青春的一路上有苦与累,很少有只存在快乐和舒心的大道供我们前进,我们的人生也许都会出现像渡边那样的抉择,我们所应采取的不能是消极,而是之后的豁然开朗与勇往直前。

可以说,在看《挪威的森林》的一路上都是带着淡淡的隐痛的,但伤感之情却像茉莉清茶的香气般来的那样芬芳。我在平淡的苦楚之中渐渐看到光明,看到前方美丽的景物。我知道,痛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结果与归宿,我们要学会的是一种担当,是一种无言的坚强。在有爱与希望的路上,我懂得了要奋力扬帆,不畏巨浪。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爱与痛的边缘 篇5

陕西西安的蒲伟既是一名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也是儿子的陪伴者,他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孩子,去满足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与安全感。并且他以运动达人的身份带着略有户外经验的儿子去体验生活,去感受人世间的冷暖,虽然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这种教育方式,而且也都能随口说出一些类似的方式、方法,但有谁会像蒲伟那样将父爱互动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和孩子一起行动呢?

也许许多父亲并不缺乏对子女的关心,不过他们看重“陪着”却忽视了“陪伴”。陪着的思想就是严格要求孩子,每天规定孩子的学习实践,每周送孩子去补课等,但是这种方式不是去了解他们,也不是关心他们成长的良好途径,陪伴则是给予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学会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带他们去满足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严格管教。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想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发展,给家人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导致孩子从小就在没有父爱或母爱的陪伴下成长,孩子心中的心理阴影可想而知。父亲更多地承担了家庭的经济功能,难免出现了角色的冲突,作为父母,应该扪心自问:“既然给了他生命,就要对他的成长负责,身边的陪伴难道比物质的陪伴更次要吗?”不需要大财富,只需要小陪伴,让身边的小财富带来精神上的大陪伴,何乐而不为呢?

从父亲本身的角度来看,父爱如山,山高情重,不要受外界干扰与陈旧观念的裹挟,不要大男子主义地认为父亲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有损脸面,而应该认为这是和孩子一起走向远方,走向野外,让自己和孩子多一些独处的时光。这样的感情才会得到升华,相处时间越长,父子(女)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成长中的孩子心灵最为脆弱,无人懂的悲伤,没人听的抱怨,总会在痛的边缘上徘徊。

真正爱孩子,就应当与孩子手挽手,心连心;真正爱孩子,就应当给孩子温暖的怀抱;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与陪伴孩子。让孩子远离痛的边缘,抵达爱的港湾。

【借而鉴之】

题目新颖有创意,开篇点题,观点明晰!“从父爱的角度去解读话题,让本来很难表达的一种思考,变得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再加入一些“陪伴”的意义,则更佳。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6

每次回忆起那次经历,我的内心总是有种懊恼感,是爱与痛的煎熬。

2012年下半年,我任教一个初三。接班之初,我就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一位姓吕的男学生。我教了他三年的语文。凭心而论,他上课思维活跃,总能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但每次考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主要是他的学习目的与态度上存在问题。

开学一个星期左右,我找他谈心。到了办公室,我很客气地请他坐下:“今天我想以朋友的身份和你交流,想听听你的真心话,行吗?”片刻犹豫之后,他还是较为爽快地说:“可以啊。”

“我总觉得你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总给人提不起精神的感觉。你能说说原因吗?”

“我觉得上学没什么用,学好学差没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我爸就说过,现在大学生都难找工作,还不如将来上个职中,早点找个工作早点赚钱。”

我拍一下子愣住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呢?应该会有原因的吧。通过逐步了解,我终于知道,因为吕同学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成绩上步步下滑,从初一进班的16号掉落到现在的班级近30号。家长多次教育努力无果,因此决定放手。

“你觉得你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们能有什么目的?就是想早点抛掉我这个包袱!”

“我倒觉得他们是采用了一种激将法,来刺激你认真学习。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进。”

“算了吧,我反正就这样。”

“我觉得学习的目的性你自己首先要明确,不是为别的任何人而是为你自己。”

“你说的`我都懂,可我知道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无可救药了。”

初次交流后,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就此放弃这样一个我认为很有潜力的学生,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通过家校平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孩子的失望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虽经过我多次沟通,他们却没有任何的转变。我对这位学生采用了激励法,每次做试卷或练习,我总是对他进行面批。语文这门学科学得还是不错的,但其他学科上则采取了完全放弃的做法,课上不认真听讲,作业马虎甚至不做的现象经常发生。虽经过多次谈话,但这位学生的态度没有丝毫转变。

县调研考试成绩出来,我又一次找他谈话:“这样,我们做个君子协定,埋头苦干剩下的一个半月,争取考个最低的普通高中。”

“老师,你别费功夫了。我这人反正就这个样子,还值得你花时间吗?”

“我觉得就这样放弃了太可惜了,你聪明的头脑瓜不用在学习上真的很是浪费。更何况,现在的学习态度也决定了你将来做其它任何事的态度。”我语重心长。

可他却仍旧耷拉着脑袋,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之后的语文课堂上甚至也出现了打瞌睡的现象,虽然多次教育却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中考时,这位学生的语文连班级的平均分都没能考到。

每每想到这位学生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有种煎熬:我是付出了真心真意,想了各种办法,但却未能改变这位学生对人生、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与态度。这确实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教育经历。

也许我们的眼睛更多关注的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成功的同时给你带来的是荣耀和赞誉。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有偏激心里的学生,集学校、家庭与社会之力共同管理教育孩子。或许这是这次失败经历给我的最大的感触。

分析与评价:

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在这次教育经历中,我是倾注了对学生的爱的,真诚地关心他的成长,与他交流并力图沟通,了解他的心理动态。但学生却几乎没什么改变。究其原因,老师还是要有智慧的。我未能很好地找到他的“症状”,所以就不能“对症下药”,即使用药,也可能医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他的心理动态,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才能一次想出对策。这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分析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

王生龙

★ 与爱同行征文

★ 与爱同行作文

★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方法与技巧 班主任工作论文(六年级)

★ 让我与什么同行作文

★ 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 爱与我们同行作文

★ 爱与责任同行演讲稿

★ 小学生与爱同行作文

★ 班主任工作论文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篇7

“维多利亚的秘密”,让幸福小家堕入深渊

田晓青永远记得1991年那个看起来再寻常不过的春日:11个月大的儿子郑小强歪歪扭扭地学走路,她张开双臂笑着迎接儿子。突然,小强摔倒了。

一个学走路的孩子摔个跟头很正常,田晓青抱起孩子细语安慰。

谁知当天晚上,小强突然剧烈抽搐,神志不清。田晓青和丈夫郑明浩赶紧把儿子送到北京协和医院,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将田晓青的幸福顷刻击碎:小强患有遗传性甲型血友病,此病源于母亲身上携带的隐性基因,属交叉遗传,母传子,父传女。患者凝血功能丧失,随着时间的推进,关节和肌肉渐渐会因缺血而萎缩、坏死,患者将失去行动能力,可能会因为一个微小的伤口而导致大出血致命……

田晓青1965年出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容貌姣好、聪明伶俐的她被选拔到空军后勤总部招待所行政部工作,并与后勤部干事郑明浩相恋结婚。1990年4月,田晓青生下了8斤6两的胖儿子小强。

夫妻情深,孩子可爱,田晓青沉浸在幸福中。

然而她怎么也想不到,上帝给她幸福的同时,又给了她这重重的一击!

儿子的病情确诊后,田晓青就开始写日记,记录儿子的病情,写下自己心里的苦闷。她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感到非常绝望,她在日记中记下:血友病患者发病后的平均寿命一般在十到二十五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是血友病隐性基因的携带者,并通过她的9个子女将这种病传往西班牙、德意志和俄国王室,造成众多王室成员夭折。这种病因此有一个凄美的别名:维多利亚的秘密。

经过一个月的紧急治疗,小强回家了。田晓青不敢怠慢,开始摸索着护理儿子。

一天半夜,她从噩梦中惊醒,伸手向身边的儿子摸去,感到又湿又粘,急忙开灯查看,被血泊中的儿子吓得惊叫起来。

夫妻俩赶紧将儿子送医。原来小强因为流鼻血而引发血流不止,医生说幸亏发现及时,否则孩子就性命难保。

此后,田晓青再也不敢大意,她一下子买了两个闹钟,每隔一小时观察一次儿子。

为了给儿子治病,田晓青到处讨偏方。每次拿到偏方,她都先拿自己做试验。为了验证偏方消肿化淤的效果,她咬着牙将自己的腿在栏杆上撞得青肿。没想到,吃下偏方后,不但没起作用,反而天天拉肚子……

妻子的疯狂举动,让郑明浩担心又害怕。自从儿子生病以来,家就变成了与疾病斗争的战场,夫妻俩从亲密爱人变成了一对“战友”。每当儿子发病,夫妻俩就配合默契地找纱布、捆绑止血,妻子抱上儿子,郑明浩骑上自行车,一家三口往医院跑……儿子的生命在一次次险境中被拉回,可夫妻俩的日常交流却越来越少。

1994年,北京开始有医院进口凝血因子,儿子每个月需要用六瓶将近3000元钱的凝血因子,远远超过了田晓青夫妇的承受能力。为此,田晓青向单位领导申请,到一线服务岗位工作,只为每个月多拿80元津贴。

小强虽体弱,但很聪明,这是唯一让田晓青宽慰的事。可是,自从儿子上学后,她就最怕接到老师的电话。只要接到电话,她就立刻与丈夫一起冲往学校,投入到营救儿子的战斗……田晓青为了维持这种“战斗”中的平衡,把自己变成一只上了发条的齿轮,在单位、家、学校和医院之间奔波,时间精确到分。日复一日,她体内那个叫做“妻子”的女人消失了,全身上下只剩下一种悸动,那就是母性。

最高尚的“卑微”,拽住丈夫离去的脚步

自从小强的病确诊后,郑明浩多次向妻子建议生个女儿,但田晓青怕有了女儿后冷落了儿子,一直没有同意。却没有想到,在2004年3月的一天,她无意中在丈夫的手机上看到一条没来得及删除的短信:“郑哥,我今天下班早,做好饭等你回。”一刹那间,田晓青的世界坍塌了。

同所有遭到背叛的妻子一样,田晓青哭闹、质问……可无论她怎么闹腾,郑明浩就是不吭声。对他来说,家早已成了与病魔抗争的战场,想再生个健康的女儿,也被妻子拒绝,他在家中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温馨和舒适。

长时间的沉默后,他低着头说:“我们离婚吧!”田晓青的脸色顿时变得惨白,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这些年,田晓青陪儿子治病时,从病友和家属中看到和听到很多像他们这种家庭的悲剧:先是两口子一起带孩子求医问药,渐渐,男的就撤了,留下女人一个人守着病孩子。孩子长大后多会因长期的病痛折磨而心焦气躁,他会冲母亲发脾气、或许还会打母亲……

让田晓青不明白的是,母亲为孩子几乎付出了一切,结局为什么会是这样?她整夜未眠,在日记中写道:“我恨丈夫的冷漠无情,恨他责任感的缺失,更恨那个把他勾走的‘小三’!可我该怎么办,认命吗?”

天亮了,当田晓青拿起笔,准备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时,她突然看到桌上,她与丈夫的合影。那时的她年轻得像刚刚绽放的花朵,丈夫脉脉含情地注视着她……田晓青放下离婚协议,转而在日记本上写下:“我突然想起儿子生病时,他曾整整一个月衣不解带,把儿子搂在怀里;想起儿子打针时,他涨红的脸和滚落的汗;想起下雪天,他去学校接儿子,在路灯下等成了一个‘雪人’;想起自己每次‘试药’,他都会担心、反对,甚至发脾气……难道孩子患上绝症,爱情婚姻就也该患上‘绝症’?我不想认命。我要背水一战!”

几天后,田晓青把婆婆接到家里,可她并未把丈夫出轨的事告诉婆婆,只说他这段时间经常出差。

2004年8月的一天,在日坛北路的一家咖啡馆,田晓青约见了满脸戒备的“她”。晓青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她拿出一本影集和自己记下的两本日记,诚恳地说:“我们家现在这种状况,我根本不可能给老郑什么……我们的婚姻早就出了问题,但我却没有察觉。我要谢谢你提醒了我。”田晓青的态度让她十分意外。她翻看着一张张照片和田晓青用心血写下的一页页日记。最后,她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nlc202309012114

接下来的日子,郑明浩在家的时间明显多了,但依然还会在外过夜。田晓青知道,丈夫的感情仍在两边摇摆,但她不再与他争吵,只是比往常付出得更多,不但更加精心地照顾儿子,每当得知丈夫晚上要回家吃饭,她不管多忙,也要亲自去菜市场买菜,下厨给丈夫做他喜欢吃的饭菜;当儿子发病时,她不再哭泣、埋怨,而是独自扛下所有的惊慌与忙乱。

田晓青的隐忍,让了解情况的朋友们都看不下去了。朋友们埋怨她:“你在丈夫和小三面前太没有尊严,太卑微了!”但田晓青不辩白、不解释。她的态度,让朋友们更加“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就在这时,从医院传来一个坏消息:凝血因子断货了!凝血因子就是血友病患者的“粮食”,一位血友病患者内脏出血,因为没有凝血因子,血尽而死……

就在田晓青恐慌、绝望的时候,郑明浩回家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漠然,而是为了儿子的凝血因子四处找关系、打电话,向全国各地的战友求助。丈夫的表现,让田晓青心里暖暖的。更让她意外的是,她接到了“她”发来的短信:“晓青姐,你是个伟大的母亲,了不起的妻子。对不起,我想我该离开了。祝你们一家幸福!”

2005年3月,在国家卫生局的重点督办下,凝血因子的问题终于解决。田晓青松了口气,同时,她也意识到因为儿子的病,全家人常年被笼罩在愁云惨雾中,婚姻也因此“生病”了。这年4月,尽管经济不宽裕,田晓青还是挤出钱来,把儿子托付给婆婆,与丈夫一起去威海旅行。面向大海,郑明浩终于将压在心底的忏悔向妻子吐露。田晓青幸福地依偎在丈夫怀里,原谅了他。当天她在日记中写下:“他说,正是我的‘卑微’向他展现了高贵的宽容,所以他愿意用下半生与我一起守着小强。现在我终于可以确定:自己在这场艰难的婚姻保卫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口止堂过青春暗流,折翅的鹰在母亲肩上起飞

失而复得的婚姻,让田晓青和郑明浩倍感珍惜。郑明浩全身心投入工作,不久就被提拔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对这个多年来一直被病魔纠缠的家庭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消息。

家庭终于稳定下来,但田晓青的战斗并没有结束。随着小强步入青春期,这个年龄孩子特有的叛逆,加上长期病痛带来的烦躁和孤独感,让小强的性格越发孤僻敏感,而他唯一的发泄对象只能是母亲。

不久,15岁的小强喜欢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孩。田晓青得知后悄悄找班主任请她关注一下,因为儿子毕竟不同于常人。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回家把书包往床上一摔,便扑在床上哭了起来,并用仇恨的眼睛盯着妈妈说:“我恨你,我再也不想上学了!”

原来,老师在介入这件事时,由于说话不慎,暴露了小强的病情,这让小强觉得很没有面子。田晓青没想到事情竟然变成这样!

此后,小强真的不肯上学了,也不再与妈妈交流。田晓青在日记中写道:“儿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只要踏进房间半步,他就不顾一切地咆哮。更可怕的是,他还会抓起手边的东西自残!其实,我知道儿子并非不懂事,更不是不孝。他的关节去年就出现了严重变形,只要稍微多走点路,关节就会出血。他瘦弱、苍白、走路一瘸一拐……他鼓起勇气喜欢上一个女孩,有多么不容易!可是,都怪我,亲手把他最后的一点自尊给毁了……”

小强整天沉迷于电脑游戏,母子之间的关系降到了冰点。田晓青终于意识到,比起寻医问药、家庭破裂,儿子在病痛中的沉沦和堕落是更可怕的!

田晓青开始翻阅疾病心理学书籍,还向心理医生求教。她终于明白儿子的内心有多纠结、多彷徨,她在日记中写道:“在小强生命的前15年里,我一直把他呵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现在他长大了,即使他是一只折翅的鹰,我也该给他翱翔的机会!”

2005年底,田晓青与丈夫同意儿子放弃中考,转而到“北大青鸟”职业教育学院学习他最喜欢的计算机专业。有了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小强似乎忘记了病痛。田晓青家住在东二环安定门附近,而北大青鸟的校区在西五环,差不多要横穿整个北京城。田晓青要送儿子去上学,小强却说:“我自己能行。”小强坐着轮椅,慢慢地消失在田晓青的视线里,泪水在妈妈的面庞上滑落:儿子,终于扑扇着羸弱的翅膀开始飞翔了……

2008年3月,小强拿到了北大青鸟的软件工程师资格培训证书。可是,因为特殊的身体条件,许多单位拒绝录用他。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在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中开始摇摇欲坠。田晓青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她的鼓励下,小强把目标瞄准了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他重拾高中课本,经过刻苦努力,于2009年3月考入了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专业。

“北师大美丽的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小强的学习热情,他废寝忘食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在班上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成为同学和老师眼中的‘学霸’。我为儿子感到骄傲。”这是儿子生病后,田晓青生命中少有的快乐。

2012年7月,小强顺利毕业,并应聘到北京一家科技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

当小强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他请爸爸去菜市场买了两条鱼。之前,因为怕鱼刺刺到引起出血,田晓青家已经22年没吃过鱼了,而鱼本来是她的最爱。小强拉着母亲的手,开心地笑着说:“妈,我和爸爸从网上下载了一道水煮鱼的菜谱,您歇着,让我们俩来露一手。”

儿子长大了,他真的从一株孱弱的小苗,长成了一棵迎风而立的挺拔树木!望着厨房里两个笨手笨脚忙碌的男人,田晓青眼眶湿润了……

“儿子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同事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乐观开朗的大男孩。经受着与生俱来的病痛折磨,小强的心智远比同龄人成熟。他对我说:‘我曾经害怕自己的生命会像流星一样消失,但现在我不怕了,因为我曾经燃烧过。’”儿子的话让田晓青明白,儿子从她这里不仅得到了生命,更彻悟了生命的意义。

求医问药、家庭破碎、病儿沉沦,曾经是许多绝症家庭的“黑暗三部曲”,但田晓青凭着对生命的执著,一步步走了过来。她无疑是成功的。翻看22年来写下的将近40万字的日记,这不仅是一位“绝症家庭”的普通妈妈的生活记录,更是一部女人在生命的炼狱中成长的史诗!日前,北京出版社已经与田晓青联系出版事宜,这本书的面世,将帮助那些痛苦的父母和绝重症患儿过生命的暗流,迎来新的曙光!

就在本文即将成稿之时,田晓青给记者发来又一个好消息:由她牵头组织的全国血友病协会一直在向北京市政府、卫生部、社会保障局申请,希望将血友病纳入特种病范畴。让她高兴的是,2013年1月,在大家的努力下,她们的申请终于获批。这意味着,血友病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将大大减轻,会有更多的“绝症家庭”走向新生!

编辑/江松颖

上一篇:业主委员会下一篇:学校校本研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