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精选8篇)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篇1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比爱因斯坦说的更为透彻。他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因此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人文精神。朱永新先生说得好,关注人文,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人类自己,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

一、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秦立老师说的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所谓“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二、要审视三个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

读《教师素养》随笔

金城镇仁政小学 原伟宁

一、强化几个意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二、重视两组关系。

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

由此看来,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凝,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使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克服抽象的、空洞的、无力的弊端,把人文知识换算成滋养人类脆弱心灵的氧份和脑白金。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

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重视„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提升教师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提高教师阅读涵养

语文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必须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精神的再造。那么这种精神的再造,如何进行呢?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可以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加强经典阅读,决不是口头的提倡,而应该动真格,下大气力,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实施。

第一,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老师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和更为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第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势必要开动脑筋。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其次,是强化阅读的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就是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第三,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模仿央视的“同一首歌”,我们也开辟了一个版块——“同一本书”,每隔一段时间,师生都要同读一本书。教师力争与学生有相似的天真,相似的梦想,当然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教师还要多读经典名著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必要时还可仿照央视的“对话”栏目,开展对经典名著的研讨、交锋、辩论。为了活跃气氛,在节假日,要有意识的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展、影评等新颖的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环境濡染。

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濡染。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环境濡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班级文化。

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因此,打造班级文化,对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班级文化建设,可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在环境布置上,我采用“每周一新”的方式,包干到组,每组四人,每周之内,让班级焕然一“新”。通过张贴大师画像,名言精粹,介绍名人传奇,名人业绩,让班级充满文化气息。同时让资料的提供者,举办一次主题名人的讲座或故事会,让名人的经典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活动开展上,我坚持一项原则,活动内容由学生讨论决定,不拘一格,唯求实效。可以是经典影片的影评,可以是读书经验的交流,可以是有关阅读的辩论,还可以是文化遗迹的走访……特别是美文荐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荐评美文,再把它编辑出来,“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书香校园。

朱永新先生曾积极倡导“书香校园”,何为书香校园?我的理解是,校园之内,到处书香弥漫,人文洋溢,就可称的上是书香校园。如何建设书香校园呢?

从硬件方面,学校要有较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要免费对学生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开列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读书一族”,成为书香校园里的书香人。

从软件方面,学校领导要从过去的行政领导、权力领导、制度领导,向道德领导、道德管理方向转化。大到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小到给每幢楼、每条路、每道水、每块石头,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哈佛楼、北大路、清华水,张骞石等等。学生徜徉其间,耳濡目染,善莫大焉!再有就是“大师冲击波”,把大师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例如,让周国平谈哲学,余秋雨侃文化等等,这种震撼影响和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最后,就是校训,我主张把校训立为四个字“大爱、大智”。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而在大爱!”人文的精髓就在于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如何去爱,如何达到“大爱”,当然还要有智慧,这就是“大智”。真正的书香校园,就在于让所有的师生都成为“大爱和大智”之人。

第三,引领社区。

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往往是乖孩子,可一旦出了校门,回到社区,不少人又成了脱僵的野马,沾染上世俗的恶习。由此可见,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回到社区就与学校无关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相反,学校应该引领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校发挥作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带动父母的读书活动,让父母离开酒桌和麻将桌,业余活动从庸俗走向高雅。孩子所写的亲情文章,老师也请父母参与评价,打破代沟,冲破隔阂,沟通从心开始,感情由此升华,以此营造浓郁的家庭亲情氛围。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密切家长之间的交往,定期举办家长联谊会,坦诚教育的挫折和辛酸,分享教育的经验和快乐,家长们的感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牢固,而且有助于教育的社会化。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鼓励家长非功利性的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壁垒,使社区成为人们经常交流的地方,成为互相帮助的地方,成为情感聚焦的场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充分交往,深度交流的共同体中,养成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为学校的人文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篇2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是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那么现阶段中学教师人文素养存在哪些问题呢?

人文知识方面

目前教师人文知识贫乏, 知识结构单一。由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专业学科所限, 很多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 如知识结构过分单一狭窄, 教育理论知识贫乏等, 他们更多的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技能, 通过形式的做秀而不是知识的更新、经验的积累而不是理论的指导、时间的堆砌而不是效率的提高。即使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富有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先进经验, 也因其缺乏必要的理论水平和经验总结能力、缺乏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 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传播, 或者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

人文态度方面

步入知识经济社会, 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更加笃信, 又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老百姓片面地运用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 从而导致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只抓学生的考分, 不管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有利。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 但还是阻止不了那些教师这样做。同时那些教师把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的责任都推给了教育体制, 推给了评价制度, 推给了社会环境, 推给了其他人,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其实, 这根本原因恰恰在于那些教师缺乏了责任心和教育的使命感, 从而导致了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态度。

人文精神方面

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说, “教育这个职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从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 我们的教师缺少了一点诗人的气质, 缺少了一点理想的追求, 缺少了一点青春的活力, 缺少了一点创造的冲动, 而这一切都与理想有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 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 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可是理想对于现在过于现实的教师来说更加遥不可及了, 多数教师认为这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而已, 只有少数教师认为它是自己的事业。失落了理想, 就导致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兴趣, 也就导致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创造力, 教师的心就会导致失却了激情的营养;没有了激情, 那些教师眼里的学生就成了一个个教具而非一个个鲜活的心灵。没有了这些, 教师也就缺少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也就缺少了教师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

再者, 目前有部分教师存在较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工作中疲于应付、不思进取, 只做分内之事, 不追求优秀和成长, 缺乏进取心、敷衍塞责。这种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极大地危害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且严重地制约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有火一样的热情。没有热情, 便难于适应课改要求, 易使人在新课改中处于观望被动状态, 从而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消极应付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教师职业的倦怠感也导致了缺少人文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另外, 教师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也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学知识是教育的一个目标, 但不是最主要的;考试是一种评价机制, 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高分是学习成绩的反映, 但不是健全人格的体现。但是追求高分却是目前社会和多数学校及教师急功近利的表现, 当然身陷其中的中小学生是被动的, 而教师往往把教育功利化推向了极致。因此每到中考、高考结束社会上都会出现孩子由于考试发挥不好而跳楼的悲剧发生。九年的义务教育加三年的高中, 每天都在追求分数, 追求一个分数竟花了十二年, 这十二年耗费了多少的代价?德育、文艺、体育从教育的重心上滑落……当学生们踏上社会时, 会无意识的默认高分制造了高薪, 创造了优裕的生活, 并将这观念继续指导工作, 左右他们的价值观。十二年的教育只是培养了功利的价值观念, 而将爱心抛到了一边。试想价值取向功利化的教师, 怎能不忽略自身人文精神的修炼, 也怎能不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方法和人文行为习惯方面

在人文方法和人文行为习惯上, 教师惯于以师长自居, 其教育方法多以居高临下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或想法。尽管当前教育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 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此还相当模糊,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得更加明显。有部分教师仍以讲授为主, 一言堂的现象频频出现,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普遍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不研究或者很少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实情况。但是, 在课堂上, 由于教师拥有很大的优势和权威, 对于教师的教学, 即使不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真实状态, 学生也不太可能表示抗拒或反对, 而更多表现为被动地适应或顺从。所以教育提倡的“以生为本”没有全面体现, 来源于教师缺少应有的人文教育方法和人文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笔者粗浅地认为有以下四点:

强化制度建设, 构建人本管理模式

学校教育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 是塑造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成功妙法, 是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科学管理方法。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即尊重人, 关心人, 激发人的热情, 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教育的人本管理是在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中, 始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 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校教育效果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如要通过实现人本的管理模式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需要加强机制建设, 从而起到保障作用。具体措施如下:1. 有计划并制度化地加强学习和宣传, 营造氛围。2. 有计划并制度化地充实馆藏人文读物, 开放活动设施。3. 有计划的名家引领, 拓展教师人文知识。4. 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 增加情感体验, 增进教师交流。5. 改革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多角度、多元化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提高教师人文意识, 激发教师自我反思

提高教师的人文意识, 培育人文精神, 首先学校应该提倡教师多读书和多反思。通过读书和学习, 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 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 拓宽文化视野, 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激发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其次学校经常组织召开关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经验交流会, 这样会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通过对优秀典型的模仿, 潜移默化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 加快自身的成长。阅读和反思是人文知识提升的关键环节, 而自我反思又是自觉精神的体现, 所以进行自我反思又是人文精神提升的重要环节。人文精神的自由自觉精神和超越精神都离不开自我意识, 离不开自我发展。学习人文知识更完全依赖于反思———人文知识本身就具有反思性, 因此反思体现了一种教师的自我意识。实际上教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加反思。建立健全的人格, 树立人文态度, 更需要教师不断对自我的态度进行反思和调整, 这也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因此激发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不能不成为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我们知道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人文素养的提高自然也在其中。实际上, 教师人文素养提升的主要阵地就是教师的教学实践。因为,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与中心,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空间的仪器设备等教学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和细节, 都与教师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教师的实践知识和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实践知识和教学智慧的获得和提高必须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教师的教学实践主要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其努力方向是在教学中建立起完美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中小学课程是培养人, 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课程。它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二是教学转向以“学生整体发展为中心”。从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即“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现在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即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特别注重教学过程, 追求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四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五是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民主的发展。六是教学评价现代化, 以评价促学生的发展———即所谓发展性评价。七是课堂教学环境走向开放, 对学生生活的社区开放, 对自然环境开放, 不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师———教科书———学生”这样封闭的系统。

强化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

校本研训所表现出专业引领的开放性, 同时也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能够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学术发展, 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校本研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包含了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是人文素养提升的目标, 因此校本研训将有力地推动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校本研训的实施有利于校本团队的建设从而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而学习团队的建设, 其目的在于知识创新,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人文素养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人文素养漫谈 篇3

若按此说法,今天的有些教师似很难尊称其为“文化人”。

——市里组织一批优秀教师暑期游黄山。黄山文殊院附近的一处山崖上刻有“观止”二字,从旁边的注解可以看出是乾隆下江南时的手书。刚经过一段艰苦的攀登,此时此地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再欣赏这刚劲浑然的石刻,感觉真是很妙,真是观景莫过于此,以为观止矣。驻足观赏之时,忽闻一声:“哦,止观!”循声看去,原来是团里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教师。他接着对众人说:“嘿,快上,在这儿停下来看。”接着又是几声“止观,止观……”。既是市级优秀教师,当为佼佼者,却连古人由右而左的书写习惯都不知;《古文观止》即使未读过,书名总该有所耳闻吧。

“观止”出典于《左传》,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赞美之至,别的乐舞再也不要看了,“观止矣”。原意是指事物好到了极点。

无独有偶。曾与几位特级教师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台湾同行发言中说了“君子不器”一语,会后便有两人问我此话何意。我告诉他们,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有学问的人不要把自己看作器皿,只有一种用处,要多才多艺才对。

在解放初期,能识文断字,就算是有文化,高中毕业就能算是一个文化人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文化人大概不能再用这样的标准了吧。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须有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其实这种要求不算为过。上面提及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虽不乏专业知识,但人文知识却显贫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教师,因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

一、人文素养缺失,难以担当育人之职

如果仅是不知“观止”和“君子不器”,或无关大局,而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面对今天思想活跃、敏锐好学的学生,往往就难担育人之职。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80后女作家说高中时的她曾在周记本上有感而发:“草原知道离群羔羊的孤独;沙漠知道迷途行者的孤独;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独;谁,谁知道我的孤独?”结果班主任看了,批道:“希望你热爱集体,融入集体,别让可怕的孤独感销蚀了你的青春。”女孩看后甚为不悦,于是就让语文老师看。语文老师批道:“这首伤悲忧郁的小诗,堪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现代版。孤独感是你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来圣贤皆孤独。——屈原由于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孤独,贾谊因‘谗谀得志‘方正倒植而孤独,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孤独,苏东坡因流贬江湖而孤独……海明威甚至说,写作是孤独的生涯。而一般人的孤独有三种状态,一是惶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二是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来排解寂寞;三是让孤独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相信你能达到第三重境界!”女孩看了,心中感动,她写道:“谢谢老师。有了文字和思想的伴随,人生路上再多的孤独和寂寞,我都会甘之如饴……”

显然,那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教如隔靴搔痒,可以说她既不懂学生,又不解“孤独”,而那位语文老师则凭借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心灵交流,给了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确实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更具层次。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对人的精神、情感和气质进行影响和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不同流俗的价值取向、独到精辟的人生见地、淡泊优雅的生活志趣,所有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无法分开。人文素养直到近年才被提及,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还谈何人文素养?我读高中时,只因在作文中写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独啊”,就被批为“资产阶级思想”,学校领导找我谈话,正告我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好好改造世界观”。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上接受过的文化财富,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许多学者、作家都没有接受过我们今天的知识,却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如果只是追求应试成绩而忽视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底子,会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达到其人生和事业应有的高度,也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二、人文素养的滋养,还是要靠多读书和会读书

季羡林先生说,人文素养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染而成。他还说,人的修养和气质,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悟性。

20世纪早期我国文化界的大师、学者如群星灿烂,令人仰慕。其实,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曾下的苦功——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本事从哪里来?从幼童时就开始的阅读和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这需花费多少心血!我们若能效法他们苦功的十分之一,情形大概就会大不相同。

现今,我国人均读书的数量很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而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我对这个“人均4.39本”仍有怀疑,因为文教界不少人终年也不买一本书的。我曾问一位中学教师,这一年读了些什么书,他说:“学校没发。”这个回答令我难忘。如果应试教育深入人心,教师的确不需要读很多书。很多校长就不是读书人,管校长的教育局长也非“学而优”之人。学校首先要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可惜现在已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氛围所取代。平时基本不看书,不读报,还能称作是文化人吗?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只有将读过的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滋补。记得读大学时,有机会与郭绍虞先生同居一室达数月之久,两人常作“桃源夜谈”。他极喜欢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说此诗意境幽深。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心情复杂,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压垮其精神,他借助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专注地“独钓寒江雪”,写下大量优秀诗文。郭先生告诉我,他从年轻时代起就把柳宗元这首诗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读书和治学中,在艰苦寂寞的条件下,力排各种干扰、诱惑,犹如置身于极为清静的环境之中,发扬“独钓寒江雪”的精神,不只是盯准鱼钩,而是把眼光放远,享受的不只是钓到的鱼,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结果收获甚丰。他对我说:“欣赏诗文,不仅要懂得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进去。”数十年来,我照着他说的去做,即使面对非议,也坚持边教书边读书边写作,无畏地“独钓寒江雪”。数十年来,也写下了千余篇文章和十多本著作。

三、提升人文素养是为了创新

说到底,提升人文素养,不是要倒退到传统文化中去,而是为了创新;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素养越深厚,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越清醒,人生选择就越自觉。

一些年轻教师很想成为创新型人才,愿望虽好,但由于人文素养的不足,思想往往进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创新需天才,而吾乃等闲之辈。”

其实,创新依赖的因素很多,并不单纯依赖某种特殊之才或是方仲永式的早慧。数学家不一定有速算才能,有速算才能也未必能成为数学家。记忆力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力和判断力。反应敏捷诚然可贵,但即使反应迟钝些,如能抓住本质的东西,锲而不舍,善于联想和发挥,思想以深刻独到见长,同样也能创新。许多学生时代的尖子没有成为科学家,相反,许多普通学生后来却做出杰出贡献。高斯两次考大学都未考上,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在学生时代都不突出,后来他们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误区之二:“学问功底差,等知识变渊博了再谈创新。”

其实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巴金的代表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日出》都是青年时代写的,尽管后来他们的知识比青年时代时更丰富,理论水平也更高,但却未能再写出超过它们的好作品。郭沫若写《屈原》时没读过《李尔王》,写《虎符》时没读过《东周列国志》,他甚至认为,如果读了这些书,就写不出来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既不懂黎曼几何,也不懂张量分析,这些知识都是后来学的。他说,最有效的学习是在需要用它的时候。

著名数学家雅可比打了个比方:“要是你的父亲坚持要先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姑娘,然后再跟一个姑娘结婚,那他就永远不会结婚,也永远不会有你了。”他说此话,就是为了鼓励那些自惭形秽、缺乏创新勇气的学生。

误区之三:“简单问题早已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科学的一些重大进展,其基本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大学和中学的课程,从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中找到线索。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接受信息、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靠的是神经。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它是神经中的什么物质传递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花了4年时间,最后问题得以解决。

误区之四:“创新都是重大的,小处谈不上创新。”

创新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学生作文中就时有创新的微光。如有学生说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语文则是“可亵玩而不可远观”。再如有的学生提出“保护性破坏” “节约性浪费”这样的新概念,都属创新思维的微光。可以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这种微光的闪现,可惜大多自生自灭。

举一个例子。邮政特快专递EMS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不同于传统的邮递方式,它最早的发明者却是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博士生。他在读学位时,曾因邮件屡屡迟到而使恋爱告吹,痛苦之时他就设想:为了加快信息传递,不妨把一些材料派专人送到一地,接受方签个字,当天就能收到。他想,能否圈定几个城市,圈定几个点,每天都有专人办理这些快件的传递呢?导师认为他这是不务正业。他干脆连学位都不要了,全力投入这件事。结果这个从身边小事产生的小小创意,没几年就变成了一项蓬勃发展的事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4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篇5

前不久,翻阅了《教师人文素养》这本书,里面的一个个故事使我产生了共鸣,尤其是读了梁晓声写的一篇《我的小学老师》,深有感触。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某年冬天,市里要来一个卫生检查团到校检查卫生,班主任老师因为他的衣服脏,当面指责了他,全然不顾一个孩子的自尊心。

殊不知,这是他认为最干净的一件衣服。梁晓声小时候家境贫寒,每天有数不清的家务活,导致手皴;母亲每天早出晚归地干临时工,根本没空照料孩子,也没有钱买像样的衣服。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应该以贫富区别对待学生,挫伤孩子幼小的心灵。

相反语文老师却对他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她的一席话让梁晓声感动不已:“家庭贫穷不是你的过错,没有值得自卑羞耻的,要使同学们看得起你,每位老师喜欢你,今后就得努力学习。”她细致地帮他洗头,一共洗了三遍,还给他在脏衣服外套了件绿坎肩,以遮挡他衣服前的油污。在语文老师的关爱下,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还考了满分,并且写的一篇作文还发表在《中国少年报》上。

梁晓声小时候碰到的这位语文老师在他的心田撒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引领他进入了文学的大门。这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最终使他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他们。每个孩子都出生于不同的家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成绩也有高低。老师不应该总把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语言送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些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生长的环境,所碰到的困难,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埋怨孩子。沟通是最好的途径,静下心来,跟学生面对面交流,找出他们身上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成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尊重每位学生,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究艺术,懂得一些方式方法,尽量照顾孩子幼小的心灵。可以用一些轻松的话语,消除孩子紧张的心理,让孩子自己找找身上的缺点,千万不要像梁晓声小时候的这位班主任一样,那样会深深地刺伤一个孩子的心灵,以致于和你越走越远。

小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深远,这么多年过去了,梁晓声对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还记忆深刻,足以说明了一点,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历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尽心尽责地做一名好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在多年以后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涯时,也能拥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二】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育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教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教师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逐步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关爱学生,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教师的人文素养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共同架构而成。其中,教师的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础,在内化、积淀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所凝练、升华而成的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为人文素养的外显和发挥作用提供着价值导向和支撑。教师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广泛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酷爱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表现在满腔热情指导一切对学生有益的活动;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并应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激发学生;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勤奋工作的风貌,都会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培养。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教师更要有不断提高素养的意识。要多阅读、多反思、多写作,勤于笔耕。而人文知识的自我学习、人文素养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使人明智”尤其是读好书。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阅读品格的积极成长。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人文性的决定性因素。人文素养修炼将促进教师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意义,将促进教师对实践知识的领悟和把握,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促进教师幸福感的提升。

作为教授英语这门学科的老师,人文素养也是英语新课程极其重要的培育目标之一。在英语课堂中可以通过依托教材内容、借助合理评价、利用影视媒介、精选学习方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育。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三】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个人心得体会范本【四】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人文精神都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高扬了人文精神,社会才会生气勃勃、兴旺发达,人才活得有意义,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教师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体现和创新。我们说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就是因为教师承担着这严肃的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被赋予了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虽然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但作用却是异常巨大的。比起一般人来,教师特别需要学习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师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地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的努力与成功,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三、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与效果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情绪化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个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好坏,与他是否喜欢教这门功课的教师相关。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

四、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教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教师的正确要求就容易化为学生的行动。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方面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张扬,真正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成功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决定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而要提升自身的素养,教师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的读书是一种积累。学习是我们人生永恒的主题。教师的职业特性,更注定了教师的角色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角色。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在提升人文素养,铸就教师魅力中具有永恒的力量。一个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必将有赖于永不满足的读书实践。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老师,一个善于读书的老师。读书是教师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教师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要素,人们不但通过读书获得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更重要的是书籍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精神食粮。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读书,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敬重他。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读书中荡涤心胸、体味人生、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完善文化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技能,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只有当我们将读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不断提升自身学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才能成为新时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识丰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新课程标准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指向,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大胆实践,而且更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善于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做起,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时空。只有有所思,才能有所悟,有所得。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是我们工作在基层的教师走向成功的最深刻的足迹。当今的教师应该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诉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这是教师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也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更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目标的教师。

关于教师人文素养个人心得体会范本【五】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篇6

本学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人文素养》这门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短短的几次课,但是却让我对自己专业知识外的学术道德素养的培养有了清醒的认识。课程中高宝营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学术道德规范的例证,让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从中我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向来被视为象牙塔的学术也不再是一块净土,高校教师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中国高校学术活动中,道德失准、行为失范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操作;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以抄袭剽窃为手段换取一时之名利。这些行为和现象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如若不加以制止,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和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整个学术群体的创新和发展。

这些学术不端行为的存在,造成了“学术泡沫”的泛滥。学术泡沫对于学术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学术泡沫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很发人深省的。其次,大量学术泡沫的堆积,淹没了有限的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最后,学术的泡沫化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也败坏了学术界和大学的风气,使学术活动失去严肃的品格,损害中国学术界的形象和国际声誉。

课后思考,发人深省。不可否认,社会的浮躁风气对高校的学术不端问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客观来讲,构成学术共同体主体的是师生群体特别是高校师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主体人群也是高校师生,这就决定了高校师生应该是学术诚信建设的主体,高校师生的表现是学术诚信建设的关键。

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已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人们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感到无比欣慰的时候,也为研究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道德问题深感担忧和不安。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空前繁荣,但是也导致研究生素质的整体下降。许多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缺乏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规划,对自己所要完成的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采取了糊弄任务的态度,既没有系统的完成学习的计划,也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为了应付学业上的任务,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不惜动用各种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甚至伪造调查数据,直接和间接抄袭,网络搜索下载复制,隐匿学术源流等,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论证,再精妙的手段也只能造出水平低劣的学术论文,难登大雅之堂,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还有些研

究生为了体现自己的专业成果,增强未来履历求职上的分量,并不是沉下心来,专心去做学问,而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一些不正之道上。他们违背基本学术道德,钻政策的空子,打擦边球,为了增加自己的学术“分量”,采用种种手段,包括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贴金;拉拢关系求得文章的发表;联系论文中介非法操作;同学论文之间互相署名;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一稿多投;更为甚者在不征得有名望学者教授同意的情况下,盗用他们的名字发表文章等等。此外,在申报科研成果时,利用文字上的技巧,掩饰内幕交易,粉饰自己的研究成果。游离于规范和制度约束之外,却摆脱不了道德的制裁。

我觉得作为一名西工大的研究生,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是我们西工大在学术建设方面的重点所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我们研究生作为即将跨入“学者”殿堂的“准学者”,是名族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是社会诚信的实践者和领军人。“青年信于世界,则国信于世界”,因此我们青年大学生更应当担当时代重任,做诚实笃信的典范,拒绝在学术道德中迷失自我,严格遵守学术规范,避免作茧自缚,将来的学术环境将会更加的美好。

知识产权

本次上课,在老师的悉心讲述中,我对知识产权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知识产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知识拥有者和创新者的利益,它是法律赋予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智力创造成果所享有的某种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保护体制及民众对其的尊重意识是一个社会繁荣与否的明显特征。

自2001年4月26日被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保护知识产权在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知识产权法律的颁布施行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90年初,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颁由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其实,知识产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它、学习它对于我们研究生群体更是尤为重要。我身边就有很多师兄师姐还有老师申请了各种各样的发明专利,保护他们思想结晶的唯一措施就是司法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

是保证一个民族创造性的延续,只有创造性得到了保证,社会才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民族活力的食粮。

图书馆检索

在学习完学术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后,又在郭永建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图书馆信息检索与利用。大学图书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如何正确的使用它对于我们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尤为重要。就像彼得•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说:“在知识社会里,对于任何一个人、组织、企业和国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学会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断吸收各学科最尖端学术内容,对于提高我们在学术领域及社会中的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帮助。

掌握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掌握国内外有关研究的背景与进展,从而保证研究成果的先进性、新颖性等;以最快速度、最为精确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节省用于信息搜集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充分了解和利用国内外前人和他人对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郭老师还教授了我们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与文献综述写作。科技论文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的重要形式,科技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懂得如何正确攥写科技论文对于我们研究生是极其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以及明确论文当中的一些书写要求。

总结

传承篆刻艺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篇7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德育则被看做是教育的首要内容。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培养的人是有德性的人,知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而要塑造有灵魂的教育,良师先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关键所在。作为以中国汉字为载体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篆刻艺术是一种涵养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在中学教育阶段,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篆刻艺术,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阅读书法辞典与书法史论,完善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

篆刻艺术不是简单地照搬文字,篆法、章法、刀法都需要创作者根据材料和印文内容,按照美学的原则进行选择和组合,需要创作者以全新的视角把握古与今、表现与内涵、技法与“修为”之间的关系,从而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和个性特点的印章。这就需要创作者具备深厚的人文知识积淀。吴昌硕曾在《刻印》诗中指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一语道破了艺术发展的共性规律,只有注重综合修炼和涵养,并在艺术实践中融会贯通,才可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篆刻艺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仅要有学养,而且必须有一个学习、吸收、消化、运用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果没有丰厚的人文知识积淀,无论艺术技法何等精妙,充其量也只能达到一个高级工匠的水平。

同时,篆刻作为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以篆刻为切入点,对欣赏、研究书法都有重要的意义,篆刻教学就像书法教学一样,也是由欣赏、临摹、研究、创作这个途径来实现的。欣赏名家的经典作品也是完善教师人文知识结构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在培训课程中,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欣赏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古今篆刻名家范作的欣赏,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直观教学中增强对篆刻艺术“印面文字书法美”“分红布白章法美”“凹凸立体雕刻美”的美感体验。同时,通过篆刻名家的故事和作品,如齐白石的“鲁班之子”、黄宾虹的“偷临印谱”、来楚生的“刻瘾”等,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人文知识结构。

二、研摩篆刻艺术,提高教师的艺术审美能力

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其间,尽管中国文字的字体和载体发生了无数次的变革,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篆刻仍以“活化石”的形式被保留并传承了下来。这种富有历史意义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石艺术是历尽苦难却依然坚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它是集国画、书法、工艺美术、雕刻、古镏文字研究、历史考古、篆刻材料审美研究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传统文人书画家“诗书画印”的基本专业修养和专业技能之一。它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藏书票制作、浮雕制作、拓片制作相近。因此,刻印要识篆、习篆,这又涉及古汉字及书体演变发展的历史。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作为一门综合的传统艺术,教师能通过识篆、写篆来提升书法审美情趣和书法创作能力,能通过印文和边款来了解古镏文的演变和审美,能通过篆刻的肖形和图案来了解古代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民族图案,能通过印章的发展史来了解文字和文明的演化进程,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体验篆刻创作艺术,拓展教师的艺术视野

篆刻是中华传统人文素养“仁义礼智信”中“信”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一种徒手实践课程,篆刻通过近距离欣赏、亲手操作实践,使教师在篆法、章法、刀法的体验中既理解篆刻艺术所蕴涵的艺术魅力,又可以用敏锐的洞察力去不断探寻新的艺术生长点,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思变、求变而自立新面。

在篆刻艺术培训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用脑子想、用眼睛看、用手操作、用心感悟,自己去解读和熟悉篆字,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篆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同时,我充分利用网站上和论坛中丰富的篆刻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身临其境,近距离观摩名家的摹印,仔细体会印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另外,为了避免一些教师出现“打退堂鼓”的念头,在教师摹印或创作练习中,我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反映,篆刻继续教育课程培训弥补了他们专业上的短板和盲区,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对于他们在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探索篆刻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决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同时,篆刻是慢功夫,需要不断积累书法功力和眼界,在方寸之间表现大千世界,需要在钻研篆刻的过程中保持执著、坚韧的意志和品格,这对于磨砺教师的意志品质是一个极好的体验。

四、重视创作积累,内化教师的人文素养

篆刻艺术致力于追求“印”与“人”的高度契合,要求自身修养与作品的协调一致性。作为制印人既需要岁月的磨砺和文化的滋养,更需要耐得住清苦和寂寞,不断地积累、充实、调整、思考和实践。如果一个人想在篆刻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和成就,需要具备两点品质:一是具备勤勉耕耘的毅力,二是要拥有广博的学养和开阔的胸怀。

书法和篆刻的传统学习方式虽然是由临摹学习入手,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在具备基本的专业审美和专业技法以后进行独立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篆刻艺术中富有的人文内涵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受益。

五、立足教学岗位,提升艺术育人的能力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热爱篆刻艺术的着力点是坚守教师的教学岗位,通过教学活动提升篆刻艺术的育人效度,从而使教育活动更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民族魂、艺术魂。

我坚持以自己的篆刻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导向,在多年的摸索中,编写了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并在校内开设了篆刻拓展课程和篆刻学生社团。近年来,我校学生的篆刻作品在全国和市级各种比赛中屡获大奖,我校美术教研组也因为篆刻教学成就被评为“篆刻特色教研组”。

作为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篆刻是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结晶,蕴涵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在中学艺术教育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开始逐渐萌芽、生长、发育。在这个时期,若能通过课堂教学使篆刻艺术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与艺术精华,对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试论高中数学教师人文素养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师;人文;素养

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是数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现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数学教育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文明发展中数学所起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高中数学教育中影响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

2.1目前应试教育对高中数学教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解惑也。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形象思维结合逻辑思维,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主要包含对数学知识传授,对数学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个体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功能和培育功能。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数学教育偏离了其本功能,数学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表现在数学教学上是大题量的传授和练习中将数学知识点牢固记忆,其指向只有一个—最终达到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数学教育中的其他功能。教师在课堂传授数学知识,学生以听的方式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数学内容,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单方面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控制者,控制并监督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缺乏互动交流的过程和共同思考探究的过程。

2.2高中数学教育评价不够,教师人文素质偏低

在学生教育成效的评价体制上,功利性的泛滥是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缺乏的重要原因。数学作为人类发展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表现为对学生数学考试分数,并最终表现为升学率的高低,这种单一评价标准成为社会各界以及学生自身功利性评价标准的源头。目前,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评价在实践中表现出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如:评价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内容上基本上是一张考卷测试学生的解题技能。如果要去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文素养,很多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影响对学生评价,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德与专的结合,培养一代新人。

3.对高中数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3.1课堂互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学问”应该像学问本身一样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事实上教学生“学问”者并不多见。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自问问答,或问一些很简单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答”教学法是不利于学生创新和质疑精神培养的。为了使孩子具有全面的数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在数学教学中应将引导学生发问给以足够的重视。作为教师,如何恰当地介入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少地干扰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课堂教学中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3.2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中学数学教育由于十分强化学生的解题训练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创造力为代价,使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恐惧和疲惫。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过程,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被动地为了考试接受数学知识。

3.3改善评价方式,巩固情感效果传统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唯一形式,重结果、重成绩,造成了学校大量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的现象,使本应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变得僵化。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数学评价标准: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4.制定教师学习计划,培养数学教师人文精神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调查下一篇:化学在生命科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