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一新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精选8篇)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特点 能力培养体系引言
大一新生,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激情和憧憬,来到梦寐已久、苦苦追求的大学,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们面临着由高中到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在这里,他们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因此,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搞几个活动、听几场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和协作。当前,只有准确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2.1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为自觉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的诱因致使在中学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与安排。这样处在高中与大学过渡阶段的大一新生,就会产生种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2.2角色上的不习惯
大学是一个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转型到综合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步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一些学生难以接受自己从优秀人物到平凡角色的转变,产生情绪上明显波动和心理失衡。
2.3情感上的不成熟
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群体生活,远离了原来较为熟悉的生活群体,亟需新的友谊来补偿情感的缺失。同时,由于在中学时家长及老师的过分紧张与关注使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难免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问题。
2.4经济上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占相当大的比重。某高校通过对贫困新生调查了解到:12.5%的同学认为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新环境很恐惧,常常封闭自己。“富学生”易心高气傲,沉迷于玩乐;而“穷学生”则易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3.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3.1.1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指在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更新教案,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从强制自己学习转变为从兴趣的角度学习,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1.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基础教学为根基即是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具有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为开拓创新奠定夯实的基础。其次,以专业教学为主干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的内容。最后,以跨学科学习为枝干即是提高大一新生中选修课的权重,使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实现知识面横向的扩展。
3.1.3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
积极邀请校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会使学生感受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置身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加入教师的科技创新团队等,使学生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3.2以交际能力为基础
3.2.1改变对交际能力的错误认识
多数人认为:“学生只要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就行。”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只会做工作、不会交流,最终只会成为一台工作着的活机器,永远不会成为引领者。只有既会工作又会交际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3.2.2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可以举办“沟通你我他”系列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化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现在交际礼仪典范。另外,可以举行“点滴生活”情景模拟短剧比赛,让新生在调查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的方式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这样能使学生尊重认知不同的社会群体。依托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增进班级内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化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3.2.3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良性循环沟通机制
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以寝室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了解,帮助学生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使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3.3以适应能力为纽带
3.3.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通过以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学校、学院以及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正确地认识大学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
3.3.2在寝室中设立“成长之路”展板
从入学初开始在寝室内设立“成长之路”展板,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长期以及近期目标公布出来,由大家来共同见证,以期达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积极推进高低年级对接活动,建立“点对点“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3.3进行“零”起点教育
“零”起点教育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高中时的佼佼者在高手林立的大学校园里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开始新的奋斗旅程。“零”起点教育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入学后由于从佼佼者到小角色的心理落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结语
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学到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两角书柜”,而是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文化底蕴深厚、道德品格高尚、专业技术精湛、工作态度良好、交流沟通高效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就需要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一、高职女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 创业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创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理论基础, 是创业者开山的利斧、前行的风帆。创业知识的储备应该包括经济法律、工商管理、营销策划以及社会人文知识等等。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这就给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造成了制度上和体系上的影响, 进一步影响了高职院校女生创业知识的储备。此外, 全社会创业氛围和创业准入制度是影响高职院校女生创业知识储备的重要因素。女大学生自身创业倾向的缺失也是影响她们主动接受创业知识关键因素。
(二) 创业意识培养有待加强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 主要包含: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观等内容, 它是创业者创业的动力源泉, 没有创业的主观意识, 就无法建立创业动机和信念, 进而影响到创业观。目前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是引导学生做“伙计”, 而不是做“老板”的理念, 这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不利。调查表明, 高职院校80%以上的女大学生都有过创业的冲动, 比较冲动和意识的概念我们就会明白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三) 创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创业心理是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希望、失望、成功、失败的耐受能力, 是一种坚持, 是一道防线。宽容、理解、热情是创业者必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待人之道, 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女生在这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目前, 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占到45%以上, 教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导致他们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信心缺失, 胆小、顺从、被动等多种心理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女大学生身上就会显得尤为突出, 进一步影响到她们创业心理各项准备的不足。
(四) 创业资金筹措渠道的开发能力有限
如果说知识储备、创业意识、创业心理是创业的软件保证的话, 那么资金问题可以说是创业的硬件投入, 没有硬件的投入和良好的运转, 再好的软件也没办法上平台去运行。所以创业资金筹措是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女大学生生理等各种原因还可能挫伤赞助商的积极性, 所以女大学生在创业资金来源和资金实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即使有一定的资金来源, 但资金实力等也是困扰女大学生拓展创业空间的绊脚石。
(五) 性别差异给创业带来困惑
二十一世纪将是创新和发展并存, 机遇和挑战同在的世纪, 也将是中国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展现创业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萌芽期。而天生软弱、胆识和魄力不足等是女大学生的一块短板。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教育给女大学生创业带上了“不务正业”的精神枷锁。
二、高职院校女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一) 培养目标
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意识目标、心理目标等方面。知识目标主要包括创业者必备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管理协调的方法理论知识等, 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聪明才智能否合理发挥、超常发挥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女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创业知识储备。意识目标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创业动机、创业需要、创业理想等内容。意识目标体现着创业教育的社会性, 对创业态度和创业行为起着直接的支配作用, 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意识目标的实现为女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了动力和加速度。心理目标是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高级阶段, 主要包含意志品质、情绪调控、道德规范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一环。
(二) 课程实施
1. 理论课程
创业能力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创业者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论支撑, 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衔接纽带, 是创业实践活动自我宣传效应的集中体现。开设《创业概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让女大学生了解创业的目的意义、创业流程、创业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开设《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女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调研分析、经营运作、人员管理、市场营销、抗挫耐压以及创业综合环境的应对能力。开设《经济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与创业进程相关的法律课程, 让我们的女大学生在创业历程中避免违规、违法, 并能合理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实践课程
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具体体验, 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冲动的展演舞台。一是创业模拟课程, 通过对校内外创业成功与失败个案的分析研究, 创业沙盘模型推演等模拟课程, 从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团队组建、创业企业的运作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建立她们对创业实践的感性认识。二是创业实践课程, 通过让女大学生亲身参与校内创业教育孵化基地的运营, 校内外创业专家的实地指导, 到创业型企业的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的实施, 让女大学生们有一个创业过程的真实体验, 从创业意识、经营运作、管理实施、自我评价等各方面提高她们的创业能力。三是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职能部门对校园创业环境建设和创业氛围的渲染, 特别是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倾斜, 来鼓励、引领、支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让她们摆脱对创业的陌生感, 迎来对创业的亲切感。
(三) 保障措施
一是组织保障, 建立高职院校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创业教育科技研发中心、组建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机构, 规范、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并针对女大学生成立专门机构保证女大学生创业和各项权益。二是制度保障, 构建女大学生创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保障女大学生参与创业和接受创业教育的权利并规范女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三是师资保障, 组建创业教育教学师资团队, 探索适合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案, 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四是环境保障, 做好女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为女大学生创业构建友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
[编辑:颜关明]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创业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创业意识培养有待加强, 创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创业资金筹措渠道的开发能力有限, 性别差异给创业带来困惑等问题。构建高职院校女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应从培养目标、课程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全盘考虑。
【摘 要】创新能力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问题,涉及较多的相关因素。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创新思维和外在环境因素等约束条件下的教和学的行为,是新型师生关系环境下的培养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五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体系的构建,是以五因素为基础,通过系统性研究五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约束因素 构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在90年代以后才开始,引起学术界广泛研究却在2000年以后。从可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最早的研究是钱冠连(1983)“六步教学法”的试验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后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岳晓东(1999)提出了从培养创新思维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李越(2002)提出了建设多样化的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学生课外活动体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培根(2006)认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刘学忠(2008)从改革课堂教学和加强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童洪志(2010)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等。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约束因素分析
(一)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首先必须对现有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和转变,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具体讲,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应实现五个观念的转变。一是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二是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三是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 四是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五是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这一系列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思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现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四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设计法。讲授法具有施教面广、成本低、信息量大、可控性强、言传身教、影响面广等优点,但缺少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讨论法有利于创造提问质疑的机会,以使学生澄清疑问和加深理解。讨论中不同的观点的碰撞,有利于训练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费时费力,结构性较差,可控性较弱,难以涉及各个知识点。因此,只能有选择、有组织、有目的地适量组织。实验法从内容上讲,多数为已有科学实验的重复;从方法上讲,则是对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设计法是根据模拟的或实际的社会需求,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自己的技术构思,制定可付实施的方案,从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
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包含五项内涵:注重主动性学习的培养理念;树立素质教育价值观;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重视个体性情感与理性协调发展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是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和有效组合,包含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配合两方面的内容。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必须合理。一方面是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另一方面是应尽可能拓宽专业口径,优化和完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进而,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突破思维标准化和知识僵化两重障碍。因此,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和知识活力的保持。创新环境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外在约束因素,是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从培养的角度看,集中反映在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创新能力培养从约束因素到体系构建的初步探索,仅仅是抽象的定性研究,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约束因素的整合性研究;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鹤玖.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03(06).
[2]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0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典型案例分析》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系院:××学院专业:java方向姓名:××学号:×××班级:××班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测评体系构建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作为人才储备的高等学府则肩负着提高和培养我国我国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责任。大学生能力培养越来越被高校及大学生重视,然而大学生的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才能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更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问题作出具体分析,以期对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字:大学生能力培养培养途径测评体系
正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大学生们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然而,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表现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重使命,而培养人才是它的一项最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基本目标,就必须针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空前严峻,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并取得人生的成功,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更好的来完善自身成长和适应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决定了升入大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功底相对比较扎实,但是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非常缺乏。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正是近些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必须紧盯社会发展需求,切实重视自身能力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着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既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意,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培养缺乏系统、科学而具体的目标,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扎实的自我学习发展能力,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所深刻认知,然而究竟大学生该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培养?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太少,无法根据社会需要确立自己能力培养的目标。
2、高校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上严重缺位。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不足。高校没有专门组织师资研究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没有建立一种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也是蜻蜒点水,学生甚至可能会越听越糊涂。同时在为大学生提供能力培养的平台很少。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高校应该主动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现实情况是,好多大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去社会上找兼职去实践,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培训,也没有学校统一组织,大学生往往单枪匹马,成功率很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结果不但没有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甚至还会在某些学生心里产生阴影。
三、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目标。高校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能力培养问题,专门组织师资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理论对大学生能力培养作指导。
2、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岗位或角色自觉担负起相应的大学生能力培养责任。比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专业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3、自身要明确自身能力培养的目标,一般能力主要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考虑,专业能力要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多了解具体行业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做到系统、科学、具体、可行,最好制定一个大学期间的能力培养规划,包括具体目标、培养途径和实现期限。另一方面要寻找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把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
4、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①、一般能力的培养途径非常多,处处留心处处都是练兵场,比如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可以锻炼胆量、勇气、思维、口语表达等各种能力,日常与人交往可以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组织、策划、书面表达、创新等能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环境适应、团队合作、克服困难等能力。
②专业能力的培养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主要是专业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尤其是要增加实验或者实践课,教师也要通过不同渠道掌握丰富的专业实际操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校外主要是利用周末、寒暑假、实习时间,由学校统一联系和组织学生到社会相关企事业单位锻炼,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这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
四、测评体系的构建
1、当代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指标设定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在如今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影
响学生成才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涉及或者涉及不深,如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度不够,甚至有的高校根本没有这项指标,大多数高校依旧奉行的是对
成绩,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只重有成绩的测评,而忽视指标体系中一些程度的测评。比如测评大学生纪律性这个素质,现行中只测评旷课、迟到、早退
等,而对一些常规记忆程度、学习中的计划性、作业书写规范程度等不作测
评。这使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指标上不完整,测评带来偏差,给大学生素质测
评功用的发挥带来阻碍。这不利于学生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利
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用上有差距。现
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功能上主要体现在评定功能上,在评定功能的表现作用
上只体现了绩效考评的强化作用。而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测评功
用应更加全面,并要成系列化。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评定的基本功能,还要有反
馈和预测功能等。由于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功用的不全面,使现行大学生
素质测评不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地位被削弱。
这也必然最终会影响素质教育全面、健康、深入地开展。
③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内容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行高等学
校实行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基本内容都是从个体素质结构上来确定的,“德、智、体”为其测评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素质应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上,而要测评这些素质就必须要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内容。
④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在测评方法上存在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面。现行大学
生素质测评都是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对大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以来在德、智、体三方面取得的成绩,实行静态的测评方法,在素质测评上表现出被
动性。素质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被动的、静态的测评方法显然不适合素
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这种测评方法只强调了一个结果,而与素质教育强调过
程不相适应,因此现行大学生素质测评更注重的是绩效考评。
2、完善大学生素质测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素质教育的大学生素质测评必须完善、充实其测评内容。完善、充
实测评内容一方面从素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进行完善。在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除了大学
生考试成绩、获得证书等绩效之外,要注重测评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日常行
为。在结构形式和表现形式共同所面对的就是多个测评点,这些测评点实质
就是各种素质。比如善良,在结构形式中是德在表现形式中是日常行为。另
一方面,大学生素质测评有了完整的测评点后,每个测评点就要形成完整的指
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编制,在于对测评点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在于对揭示测评
点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比如纪律性这一评定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下面的不同方面来拟定:对一些规章制度的记忆程度;生活学习中的计划性与规律性;
作业书写规范程度;迟到早退及旷课的次数;失约次数;业余时间安排情况,等
等
3、针对各个高校的校风以及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策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
学评价依据形成科学评价方法
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操作要领、基本要求、完成效果等,以课外活动为辅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由于能力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采用定性的结论较为合适,而用综合评价的方式比较能反映学生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量化,其方式也可以以考试为主,类似于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参照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分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测试,得出综合测评分。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评价,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考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等,全方位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外活动则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及创新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种表现,以全面考核学生所具有的能力。③考核与考评相结合。对专业与基础技术课程必须实施教、考分离,引进职业技能的考核办法,有统一的教学目的,统一的考核办法,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外活动可采用考评的方式,由学生课外社团、协会、辅导员、团委及学工部门共同完成,类似于学生的表现评估,制定统一标准,针对每个学生在社团的表现及所承担的工作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通过上述方法,能全面考核学生课内、课外实践能力的大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当前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之一。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就我国高校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能力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高校、社会、学生等各方面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刘敏;忻红斌;韩晓顶;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J];当代青年研究;2011年05期
王柳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施爱平;浅析大学生素质测评[J];江苏高教;2001年05期
许丹彤,董连雅.关于大学生能力培养误区的思考【J】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控”基础之上的,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充分的体现自我,实现自我。本文从三个方面试谈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如何构建与培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 规范化; 自主学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控”基础之上的,只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充分的体现自我,实现自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如何构建与培养的呢,笔者试谈几点浅见。
一、体育学习自控能力的构建
1.注意自控。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这种能力就是学生控制自己不分心,认真听教师讲解,专心看示范,专心致志地投入练习,对与上课无关的事物或有妨碍的活动中加以抑制。
2.情感自控。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情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爱冲动,波动大。这种能力就是要自己学会冷静地控制自己的不良心境,理智地驾御自己的情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3.意志自控。意志是人的一种品质,它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完成体育学习的任务。
4.负荷自控。必要的、适宜的运动负荷是达成体育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运动负荷不足或过量,都无助于体能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种能力培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中。
5.行为自控。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包括发动、坚持、完成一种学习行为或制止自己已经产生的一种行为。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要控制自己的违纪行为,更要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自控能力尤其表现在面对世界诱惑与困难时的自我监督水平。
6.身体练习自控。身体练习的目的就是学生根据该动作的要领形成动作表象,经过实践最终形成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这种能力提高学生对动作的判断与控制,形成优良的运动知觉和空间知觉,避免不正确的肌肉反应出现,增强动作技术的精确程度。
二、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习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虽然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对此无力相助。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创设条件、培养、引导学生由受外因影响为主的被动控制变为受自身学习目标和意志影响的自我控制。
1.转变观念,培养主体精神。传统的体育教学受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影响,强调教学组织的严密性,由教师指挥、控制一切。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控制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主的进行生动活波的学习,使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与不良心理。
2.丰富内容,强化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学生在长期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体育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没有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参与和调节,学生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要利用电教手段、体育竞赛、墙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广泛地宣传体育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及其锻炼价值,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3.优化教材,激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产生的一种求知欲望。故而教师可根据气候条件和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巧妙的安排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
4.改革教法,培养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没有这种兴趣就不会对体育学习产生长久的依恋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与场地器材的情况,改变组织教法,采用丰富多彩、新奇多变的教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而不疲。
5.严字当头,增强受挫能力。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如难度较高的动作、有一定危险的练习、恶劣的天气变化等,这种“逆境”往往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质和运动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辅以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主动摆脱消极的情绪,排除干扰,变压力为动力,坚持不懈地为达成学习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真正悟出体育学习中苦与乐的辨证关系。
6.动态评价,提高自我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不要轻易地作出绝对的终结评价,而要在肯定其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前提下,对其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动态的多元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采取积极的学习策略。这是学生自我控制的理性动力源泉。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极强,而忍耐挫折的阈值极低,教师不应粗暴地否定学生的学习,更不能体罚学生,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建议
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原则和方法,为自主性学习提供一种理论支持。
体育教师要不断地接受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学校体育的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总之,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大一新生的特点
1.适应能力差: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后, 首先面临的就是由高中应试教育向大学素质教育的转变, 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近年来, 大一学生的主体成了“90后”, 由于年龄、心理、家庭、社会等原因造成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 对于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家庭、学校呵护下向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着诸多不适应。
2.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高中阶段社会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入大学后, 由于教育过程的终止, 学生面对新的人生变得迷茫, 没有了发展的规划和前进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充足”, 69%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学习动力“一般”, 其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还有74.3%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压力是“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也有少部分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要享受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轻松快乐的学习等。
3.学生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很多同学 (50%以上) 上大学以前设想上大学要好好学习, 展示自我, 开阔视野, 广交朋友, 锻炼自己能力, 提高各方面素质, 获得奖学金, 保送或考取研究生。但上大学以后, 没有了高中阶段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束, 有了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 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 不能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 结果是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自己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调查显示:只有20%的学生认为入学前的设想和憧憬得到了实现, 有20%的学生认为部分得到了实现, 有60%的学生认为没有实现自己入学前的设想。此外, 只有13.5%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大一时有计划并很努力地学习了, 有29.1%的同学认为自己努力学习了。有55.3%的同学认为在大一时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只是一般或没有努力。相对应的只有18.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一时学到了很多知识。有49.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一年级学到的知识一般或较少。
二、大一年级教学工作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现代高等教学的主要组织机制。即使是研究型大学, 本科生基础教学的质量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标识和生成的。因此, 课堂教学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训练、品格的养成都离不开课堂教学。
大学一年级的教学, 主要以基础理论课为主, 课堂讲授教学更是其主要教学方式。但这种与高中相同的教学方式, 与大多数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 一些经过高考紧张压力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抵触情绪。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不同,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讲课要幽默生动, 课堂气氛活跃,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展师生互动, 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 采用启发式教学。授课中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以书本内容为主的同时, 多讲些课程和学科的前沿, 多讲些实例等等。古板的授课方式和枯燥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在“你印象最差的课程及其原因”的调查中, 有66.7%的同学由于教学内容不新颖或教学方式不灵活而对课程产生了最差的印象。此外, 很多学生很反感“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要求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消化的空间。而在目前的教学中, 许多老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 很少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个性化培养和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研究性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差, 创新精神不足。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大一的建立
针对大一新生特点和教学特性, 基础学院为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同时为了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建立了由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构建教学信息反馈体系、坚持教学监控制度。学院在每学年初, 召开由各班级班长、学习委员参加的教学学生信息员大会, 全面布置教学信息反馈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以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为主要载体, 通过每周每班一份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 全面反映一周里教与学的情况。反馈的信息涉及教学秩序 (教师调窜课、漏课、迟到、提前下课) 、教学质量、教学设备等多方面情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通过任课教师、教学督导员、学生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及学院领导听课等多种渠道, 广泛收集各种教学信息, 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动态及质量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 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学院领导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反馈。
2.构建和坚持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学院建立并坚持了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督导组对学院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 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督导工作中, 淡化“督”的分量, 强化“导”的分量, 以指导、引导、倡导为主, 着眼于弘扬教师教书育人、改革创新的教学主旋律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并开展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专题研究、专题督导、评估评价等活动, 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与建议, 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开展培养质量调查工作, 完善培养方案。为了全面跟踪一年级学生的培养质量, 了解一年级教与学效果, 我们对升入大二的学生进行了本科生培养质量调查跟踪。经过近十年研究与实践, 逐渐形成了由每周一次的“课堂教学效果动态跟踪与反馈”、一年一次的“基础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调查”和根据需要进行的不定期的专项调查与研究三部分构成的运行良好的教学质量认知、评价、监督与调控体系。建成了适合一年级新生和独立校区办学特点的教学质量提高措施和保障体系, 对提高一年级教学质量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四、效果
通过以上探索与实践工作, 基础学院校区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连续几年未出现考试违纪现象, 学生学习成绩逐年提高, 不及格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关键词:山东体育学院;田径裁判;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5-0115-04
Abstract:Besides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thletics projects, students in athletics department also need to master the athletic competition rules and referee working method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an in-depth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rack and field refere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raining and practice training, a referee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 suitable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in referee work.
Key words: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ck and field referee; training system
众所周知,田径是运动之母,也是奥运第一金牌大户。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从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具备了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体育赛事也频繁增多,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也随之高涨。再加上传统的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至少有十几次。因此,就田径裁判而言社会需要这方面的服务。而我院培养的田径专业本科学生也需要进行实践锻炼,并且学生在参与裁判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直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多渠道地获得社会所需信息,进而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渠道。在这个前提下,构建好我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培养体系。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类分析。
1.2.2 访问调查法
走访了山东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相关部门的领导、长期从事田径裁判工作的裁判长、部分裁判员,了解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兄弟院校在培养学生裁判能力方面各自的优势,从中汲取对我院有助的经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培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现行的学生田径裁判培养模式已实行了多年,也曾经为我省的田径裁判队伍培养了大量的骨干人才,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通过对本院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学生应具备的裁判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尤其是在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中的观察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和协作配合的能力等。产生的原因集中表现为:
1)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仅仅满足于考裁判等级证,对裁判知识与方法的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不及时。裁判知识内容多、更新快,教学时数少,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3)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课堂讲授多,实践少。田径专项的学生只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个或几个项目的内容较为熟悉,其他项目的内容了解相对较少,存在掌握裁判知识不全面的现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实践机会少,在临场的裁判工作中处理问题的果断和自信方面明显不足,工作中的协作配合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2.2 我省田径裁判队伍现状分析
通过走访我省田经运动管理中心领导以及部分相关的裁判长和裁判员可以看出,我省田径裁判员队伍中,90%以上毕业于体育院校,10%来源于高校其他专业的体育特长生或优秀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对田径裁判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我省举办大型田径赛事时,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都会从中选拔大约150人左右的一支德才兼备的骨干人员组成裁判员队伍。2009年全运会以后,我省的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都已具备了承办国际大赛的条件,承接国内大赛的机会也逐年增多,再加上每年省内的多项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电子仪器设备运用到了田径比赛中,因此,对田径裁判员的培养选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对兄弟院校学生田径裁判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兄弟院校在培养学生裁判能力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体育院校对学生田径裁判培训多采用“集中讲授式”和“单元教学式”的方法。但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首都体育学院成立学生田径俱乐部,教师的裁判理论讲授和带学生进行裁判实践,都针对俱乐部的同学进行。北京体育大学在学生参加等级裁判考试时,教师针对平时裁判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加分。这个加分因素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裁判实践的热情 。再加上北京的地域优势,举办大型田径赛事的机会较多,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就较多。我省的体育院校如: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鲁东大学体育学院、济南大学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在理论培训和校内实践方面大致相同,但裁判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对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近几年山东有的高校体育院系甚至都取消了学生裁判等级考试这项工作。
2.4 现代田径裁判工作的发展趋势对体育院校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要求
目前体育院校对学生田径裁判能力培养具有双重性。一是要掌握基层田径运动会比赛的组织裁判方法,包括像一些全民健身娱乐项目的组织裁判工作等。二是要了解掌握国际、国内大型田径赛事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裁判工作岗位细致化、高科技电子仪器设备在比赛中的运用等,例如:电子计时系统取代人工计时;激光测距取代人工皮尺丈量等。这些使比赛成绩的判定更加快速精确,也使比赛更加精彩,同时也对裁判员的专业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田径规则》每四年更新出版一次,但国际田联每年都会对规则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修订和修改,这也对及时了解掌握新规则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5 对山东体育学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以掌握基本理论为基础,加强实践环节为核心,提高学生裁判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使理论讲授、课堂讨论、网络课堂、作业、实习、观摩、专家讲座、考核等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根据我院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原则。第一,从实际出发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时与实践条件,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参与实践。第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目标的制定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注重能力培养的延续性与承接性。第三,突出重点原则。在进行裁判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总体突出裁判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不同阶段突出重点掌握的能力因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5.1 理论知识培训体系的构建
2.5.1.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从调查中发现,山东省各高校针对田径运动会组织与裁判方法的课程教学时数一般在8~12学时不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而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方法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虽学完了该门课程,但在具体运用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够有效结合。因此,对课程进行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针对课程内容多,学时数有限等具体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裁判知识, 提高裁判能力。从第2学期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裁判知识的学习,结合第一学年开设的田径普修课各单项学习的项目,将各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单元融入平时的教学课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裁判知识、技能的熏陶。不断向学生灌输裁判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确裁判工作不仅是走上社会以后开展田径运动的需要,也是培养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需要,更是体现学生人生自我价值的需要。在普修课教学时对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从其规则、裁判方法都贯穿于其中,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提问和布置作业。在成绩达标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裁判实习,学生边干边学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1.2 突出重点的集中讲授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将田径规则和裁判法按照授课内容进行分类,第一部分是官员、通则、世界记录;第二部分是编排记录公告(竞赛秘书组);第三部分径赛;第四部分是田赛;第五部分是全能、竞走、公路赛跑、越野赛跑;第六部分场地、器材、室内比赛等。上课前给学生划出一定的范围进行预习,课堂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上形成一定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加深对田径裁判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5.1.3 将不断更新的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
国际田联每年对竞赛规则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订和修改。相比之下,田径教材中有关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法方面的内容不能够及时更新,难以保证学生接收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选用最新版本的田径竞赛规则,并将每年更新的内容及时传授给学生,例如像竞赛起跑时的“零”抢跑的判罚。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复习,还专门为学生选编习题集等。
2.5.1.4 建立网络课堂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教师讲课的视频,也可以通过网络向老师提出问题和得到教师的反馈。使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增加自主学习的灵活性。
2.5.1.5 作业
针对每个章节的学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思考题。在作业布置中,重点突出一是基层田径运动竞赛的特点与运动会的组织。例如:在讲授了田径竞赛的组织编排后,按照基层举办田径运动会的一般要求和特点,提出若干条的模拟条件,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田径运动会的竞赛规程及组织编排和制定比赛秩序册等。二是大型田径赛事的特点与裁判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化仪器设备用于田径比赛的重要性,及现代大型田径赛事的发展趋势。
2.5.2 实践培训体系的构建
对学生裁判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实践是关键。
2.5.2.1 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有目的地举办和组织一些校内小规模的测试赛、对抗赛(专选队之间、年级之间)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比赛,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组织与裁判,给学生创造一个边干边学的机会,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和答疑。另外,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基层比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组织编排、岗位分工、管理都有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根据情况予以指导,从而达到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目的。
2.5.2.2 观察判断能力的培养
田径比赛项目多,各类项目都具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要求裁判员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果断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于比赛中瞬间发生事情的判断能力。例如:运动员到达终点线时身体位置的判断;观察接力棒是否在接力区内完成的交接;长距离不分道跑项目人数较多时是否会发生推挤、冲撞犯规现象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现场演示列举出国内外发生过的一些赛事案例,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裁判经验去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裁判意见,根据学生的判罚结果教师予以指正讲评,帮助同学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
2.5.2.3 人际交流、团结协作能力培养
裁判工作看起来是一项社会服务性工作,但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各岗位不同群体的渠道之一,田径比赛的裁判员队伍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学生也可以通过裁判工作展现自我、推销自我,人与人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对学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学生的裁判实践中,尤其是参加校外裁判实践中,有意识锻炼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裁判工作不仅有整个裁判员团队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还有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体会团队之间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完成裁判任务的重要性。
2.5.2.4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对学生裁判能力培养是一个多渠道、综合性、渐进式的培养过程,尤其是田径裁判,各项目之间即是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将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专修课中,进行课堂测验和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测验时,有计划地安排同学担任裁判工作。对出现问题的个别案例,教师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讨论,使他们在实际的学习中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东西,对田径裁判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多次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并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
积极参与校外的裁判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多与社会各界联系,参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举办的基层运动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为社会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了解大型田径赛事的特点及裁判方法,目前的大型田径赛事均采用计算机进行编排和记录比赛成绩,比赛中检录、终点摄影计时、以及田赛各项目的比赛现场都设有计算机并形成联网,使比赛信息的传递全部自动化,电子计时系统取代人工计时,激光测距仪取代人工钢尺丈量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摩大型田径比赛,了解其比赛特点和裁判方法。例如:现代化仪器设备在比赛中的运用;裁判工作分工更加细致、专业性更强;各裁判组之间协作配合更加规范等。或利用作为志愿者、助理裁判员、裁判员的实践机会,对赛场中的仪器设备的操作进行学习掌握,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省运会、全国田径大奖赛等大型田径运动会,使学生了解掌握大型田径赛事与基层田径比赛的不同之处,全面掌握田径比赛的知识与工作方法。
2.5.2.5 聘请专家、学者讲学
每年不少于2次聘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田径裁判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田径比赛裁判工作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动向,掌握前沿发展的知识。
2.5.3 严格裁判等级考核制度
2.5.3.1 实践达标
根据学生参加裁判实践的经历,制定出实践达标的管理规定,参加校内或校外组织的各类基层田径比赛的裁判工作不少于3次,或者具有参加省级和全国大赛田径裁判经历的学生,才具有申报田径二级裁判等级的考核的资格。教师根据学生裁判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给予表现突出的骨干学生适当的加分。
2.5.3.2 理论考核(规则、裁判法)
为学生提供考前的辅导,辅导的内容同上述培训的六部分,这一阶段内容的授课都是由具备国家级裁判员资格的教师进行讲授,更加强调规则的细节与裁判法的准确性以及新规则修订后的变化。考卷的内容要知识全面,层次分明,难易结合,实践性强,让学生的考试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
田径二级裁判的理论考核内容以竞赛规则为主占70%的比例,裁判工作方法为辅占30%。考核题型包括:填空(10分),判断(10分),汉译英、英译汉(15分),简答(35分),论述(30分)六部分。
3 结论与建议
3.1 该体系在培养学生田径裁判工作能力中重点突出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学习掌握基层田径运动会与大型田径赛事的不同特点和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了解掌握最新的竞赛规则及发展动态,能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在实践中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裁判知识的热情。
3.2 充分利用校内外及社会的一切资源,学校主管领导、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联系,尤其是抓住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后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逐渐增多的机遇,多方位牵线搭桥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提高。
3.3 通过系统的培训,我院92.4%的田径专业本科生达到田径二级裁判水平,能够具备和胜任田径基层比赛的裁判工作,有多人具备了参加大型田径比赛的裁判实践经历。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并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
3.4 借助裁判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从中寻找和拓宽就业渠道。
3.5 建议在裁判法教学的同时,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田径英语的裁判用语,为将来学生参加提升等级裁判考试和参与国际比赛的裁判工作奠定基础。
3.6 建议学校适当购进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教学及校内外田经比赛,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常生. 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田径竞赛组织和裁判能力[J].体育学刊,2002(4).
[2]钱伟平,陈爱鞠,沈建刚.体育院校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6).
[3]陈培基.体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6):156-157.
[4]熊伟.关于田径竞赛裁判工作的几点新构想[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2):48-50.
[5]蒋惠珍.如何提高体育院系学生田径裁判工作能力[J].山东体育科技,1998(2):61-64.
[6]王淑芳,亢晋勇. 论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3):56-58.
[摘 要]实践教学是军队院校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可以结合教学工作实践,通过重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考核模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满足部队弹药保障人才需求。
[关键词]弹药保障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5-03
实践教学是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1] [2]随着“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的提出,我军弹药保障进一步加快向“真打实备”的要求转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弹药保障课程更加突出强调保障人才实践能力和保障指挥能力。我院弹药保障与安全性评估实验室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以部队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部队弹药保障人才需求。2013年,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从事通用弹药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专业类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心。下面结合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当前弹药保障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弹药保障人才培养中,由于受传统学历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定位还不够,许多教员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培养学员的弹药保障实践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内容还主要侧重讲授学员弹药基本原理、储存供应、检测化验、销毁处理等保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忽视了学员对弹药收发运输、方案制订、安全管理、保障指挥等组织协调实践环节的培养训练,导致学员毕业到部队后感到能力不足,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方法单一,大多课程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还主要从属于课程授课理论教学,并且大部分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员讲解演示加学员操作的传统模式,没有从培养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激不起学员学习兴趣。
三是在教学平台建设上,由于当前实践教学涉及的场地、设施、装备、仪器是通过不同渠道请领购置而成,没有统一的整体规划,许多设备、器材、仪器分散在不同实验室、专修室等场所,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此外,在实践教学管理上,还没有形成基于实践教学的完善的实践管理保障制度,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四是在考核评价上,对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业务组织能力、多方协调能力、情况处置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还没有有效的考核手段,仅凭一张试卷,难以全面检验学员综合实践能力。此外,在考核组织上,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远没有对理论教学的考核要求严格,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二、构建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与原则
在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必须着眼于培养“精技术、会管理、懂指挥”的高素质新型弹药保障人才,按照“打牢知识基础、突出实践技能、培育专业素养、强化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弹药保障实践教学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继承关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主辅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3]因此,在构建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上,必须考虑系统性原则,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课时分配、教学组织实施上统筹考虑整个学科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4]
(二)创新性原则
传统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验证实践为主,教员演示,学员操作,在培养学员筹划指挥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基于能力培养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紧贴部队弹药保障人才需求,在实践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学员筹划指挥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特色性原则
弹药及元件操作安全性要求高,弹药保障环节复杂、工作环境艰苦,弹药保障岗位任职需求对弹药保障人才的操作水平、协调能力以及工作作风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上必须突出弹药保障的特色,突出培养学员的熟练的操作技能、筹划指挥能力和严慎细实工作作风。
三、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围绕任职岗位需求,重构实践教学内容
我军弹药保障岗位主要涉及军代系统、后方仓库、作战部队以及弹药化试验与处理机构等,根据弹药装备全寿命特点,围绕不同任职岗位需求,实验室将实践教学内容横向划分为弹药研制生产、储存供应、质量监控、修理处废、安全管理5个内容模块。同时,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将实践教学内容纵向划分为知识强化、技能培训、综合应用、研究创新4类实验实践项目,形成“五横四纵”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知识强化类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弹药学、火炸药学、弹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规律,深化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打牢专业技术基础。技能培训类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弹药质量监控、弹药安全工程、弹药化验、弹药试验、弹药修理技术、报废弹药处理技术等岗位任职课程,主要根据学员第一任职需要,针对弹药燃爆特性和弹药保障“严慎细实”的工作特点,培养学员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强化弹药工作的规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综合应用类实践教学主要涉及战时弹药保障指挥、弹药保障综合演练等课程,主要是根据部队“精技术、会管理、懂指挥”的人才需求,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类实践教学采用毕业设计、创新竞赛、自主选题、科研立项等方式,由学员自主开展项目的设计与研究,培养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二)着眼任职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传统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方法基本是教学讲解示范,学员分组练习,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培养学员的筹划指挥和创新能力。重构的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着眼未来任职岗位工作特点和保障技术创新发展趋势,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能力层次要求,探索形成了实装实训、模拟虚拟、自主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获取、能力生成、素质培育在课堂与战场之间的无缝链接。
实装实训实践教学针对学员未来任职岗位工作需求,坚持“紧贴装备、紧贴实战、紧贴部队实际、紧贴未来发展”的原则,采取教员指导、学员规范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弹药实装实景实战实践教学,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装实训教学过程中注重紧贴实战,培养综合能力,例如在野战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想定、分队协同”的组训模式,设置保障方案拟制、野战仓库开设、技术检查、故障处置、安全防护等战时保障演练科目,在培养学员弹药保障技能的同时,强化学员的组织、指挥、协同能力。
模拟虚拟实践教学主要针对弹药实践教学中高危操作不可及、作用过程不可逆、实装教学风险大等问题,依托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互动硬件设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让学员在虚拟环境感受弹药爆炸作用效应、引信起爆的作用过程等,加深学员对机理的理解,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
自主创新实践教学采用学员主体与教员指导相结合、探究学习与创新运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员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和专项课题研究等综合性实践活动,通过学员自主选择题目、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展实验等模式,启迪学员科学思维,提高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部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优化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场地、设施、装备、仪器存在不成体系、杂乱无序问题,实验室系统梳理了学员从入学到毕业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求,分析了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要求,按照完备适用、适度超前的原则规划和定位了实践教学平台构成与功能;依照“补充、调整、完善、提高”的建设方针,对试验设备、仪器及场地采取了补充急需、调整归属、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基本措施,优化形成了专修室、实验室、综合训练场、部队实习基地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专修室主要针对弹药的结构原理、作用机理以及弹药检测处理等专业基础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实验室主要针对弹药检测、化验试验等技能操作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学员还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自主实验和科研创新,主要培养学员的技能操作和研究创新能力;综合训练场主要针对弹药保障中的筹划指挥、协调组织开展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员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实习基地是院校和部队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模式,是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员毕业实习基地的“淬火”,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四)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实践教学考核模式
实践教学考核是反映实践教学质量、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5]一直以来,弹药保障实践教学考核采用传统方式,重结果不重过程,重成绩不重表现,不利于激发学员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针对实践教学考核存在问题,在考核设计上,突出弹药保障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全程跟踪、多维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知识强化、技能培训类实践教学考核,突出考核学员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综合应用型实践教学考核,突出考核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研究创新型实践教学考核,突出考核学员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例如在弹药质量检测实践考核过程中,采取现场过程考核与课后综合评定相结合、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加强现场过程考核在成绩综合评定中的权重,强调实践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协同配合,突出小组考核成绩,有效培育了学员的团队意识。在考核组织上,创新考评组织模式,实现训评分离,保证训练评估客观公正,实现弹药保障实践教学“训练—评估—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四、结语
随着习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提出,军校教育逐步向紧贴实战、瞄准战场、能打胜仗要求培养人才的方向发展。实践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弹药保障与安全性评估实验室针对弹药装备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技术要求、全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技术特点,遵循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弹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充分满足了弹药专业人才成长需求,弹药人才遍及全军,对保障部队“平时安全、战时打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注 释 ]
[1] 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5):83-85.
[2] 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3] 杨彦华,张宏韬,陆通.从创新教育探索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融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3(9):3-4.
[4] 雷彬,蔡军锋.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191-192.
[5] 张凤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57-58.
【浅谈大一新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大一新生面试的自我介绍09-25
老师给大一新生的寄语09-27
大一新生竞选班长的自我介绍10-19
大一新生学期总结05-24
大一新生入学攻略09-23
大一新生实践报告10-23
大一新生学期规划范文07-02
大一新生期末自我评价09-07
大一新生一分钟自我介绍06-02
大一新生军训霸气押韵口号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