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精选11篇)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1

实验报告

吴兴亮

设计这个课题的目的,源于我们考试后、写试卷分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学生由于粗心,做错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粗心,而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或者审题不认真造成,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远离“粗心大意”,在数学学习中展现出他们真正的实力呢?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探索,不当之处,多批评指正。一.小学生审题能力表现现状

(一)、学生有经常抄错数的现象。抄错数字,白白丢失分数;经过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在于学生书写不够整洁规范,如:1和7、4和9、0和6等易混淆;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错行抄写。

(二)、在解答实际问题的练习中,错误率非常高。可在订正时,教师只是再读了一遍题目,大部分学生就能解答了。经过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的观察,得出“病症”在于学生答题前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审题了。他们是凭借平时做过的题目形式去解题的,错误率当然高。很多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常会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结果是经常搞错题目的要求。

(三)、学生的懒惰思想非常严重。与家长交谈中得知学生在家写作业时,自己不能独立完成,依靠家长陪读才能完成。

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行之有效要认真读题,就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仔细认真推敲,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题意,提高审题能力。

二、培养策略

(一)、阅读习惯——审题的前提

实践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内涵方面特别无能为力。的确,许多学生读题时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条件去碰数,影响了解题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重视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读准。读题是解题的起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做准备。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题目情节,分离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因为数学题目中多读一字或少读一字,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比较头疼,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找不清单位1,比如:

1、学校举行朗读比赛,获得三等奖的有120人,获得一等奖的人数是获得三等奖的四分之一,是获得二等奖的三分之二,求获得二等奖的有多少人,这道题需要转换单位1,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审题方法,我给学生提出读题要求,读题时可以大声读、轻声读或默读,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读错字,应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题,再指名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读的是否规范、标准。读的好的应给于表扬。

2、标记。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下面做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以便让他们排除一些无意注意的干扰,在解题时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题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较容易忽视或容易混淆的字词可加着重号,可为正确解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四单元比的单元测试,有这么一道判断题,甲除乙的商是12,那么甲和乙的比是12:1,还有两根铁丝都是1米长,第一根用去了三分之一米,第二根用去了三分之一,剩下的相比,哪根长?这类题目如果不认真标记,学生很容易误解、出错。

3、表达。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表述出来,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言语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如:阳光小学五年级有275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八分之三,求男生有多少人?经过前两道程序以后,我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括题意。概括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分析综合——审题的核心

综合是指从条件推出问题,即从因到果;分析是指从问题追溯到条件,即问果索因。随着学生思维自觉性的增强,在审题时,不仅读懂题意,而且在头脑中通过分析综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桥梁,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审题的核心,也是解题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比如刚才那道题,重点理解女生是男生的八分之三,也就是女生占3份,男生占八份,那么男生占总人数的十一分之八,总人数乘十一分之八就是男生的人数。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图中会意——审题的突破

应用题呈现的问题情境总是精炼、概括、抽象的数学语言,像工程问题、相遇问题等工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专用词语或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给题意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将题目包含的信息转化成一定的直观形象(如线段图、表格等),依靠对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使审题有所突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了图这一具体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观地揭示题目中各种数量关系,有些学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关系了,审题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再如本学期的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分数应用题,借助线段图更好理解,比如:希望小学去年有150人加入少先队,今年入队人数比去年多五分之一,今年有多少人入队?或者希望小学今年有150人加入少先队,今年入队人数比去年多五分之一,去年有多少人入队?一字之变,意义完全不同,如何区分不同,画线段图理解就是最好的办法。为此,我让学生先找单位1,谁是单位1,就先画谁,(四)、纵横比较——审题的深入

比较是思维活动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叫纵比较,即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层次进行比较;一种叫横比较,是对数量关系发展变化的同一层次上不同解法的比较。如果在审题时,引导学生对表述相近的不同题目或题目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学会分类、总结其规律,那会使审题能力得到新的提升。如我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时,是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还是最小公倍数,我要求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类题目认真分析、纵横比较,并让学生根据题意采用列举法和线段图法以及画平面图示法探索这类题目的解题规律。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方法。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2

一、传授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重对实例的列举, 让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对问题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 这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具有最关键性影响作用。比如说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面向学生做出示范, 为展示正确的读题方法, 然后安排学生针对一个问题做出审题练习, 在反复的读题中理解题目具体含义, 并培养学生做标记的审题习惯。另外, 针对有些情况还应该认真做好下面几点工作。

(一) 结合题目要求, 绘画图形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只是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理解, 而是应该具备空间想象技能。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题目用图形正确的表示出来, 将数学知识进一步的形象化, 这对学生的审题正确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 组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施, 对于学生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学生成绩优良的衡量标准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 更多的是能够将知识与现实相结合, 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结合问题需求,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 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含义。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与吸收, 学生必须要养成勤动脑, 善思考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的理解所学知识, 并利于知识的记忆与掌握。作为教师, 要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开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氛围, 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并设置合理的问题, 指导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 让学生逐渐的养成自主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另外,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还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导思路, 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并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解题方法, 这对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是根本性前提。

三、指导学生学会对题目关键字的获取

在数学审题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对题目关键字的获取, 理清题目层次划分, 这样一来看此复杂的题目就会一目了然。比如说一道数学题目为“45与30的和除以45减去30的差, 商是多少?”就可以指导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划分开来, 另外, 用“/”把条件分成两个部分, 也就是说可以表示为45与30的和/除以45与30的差, //商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层次划分, 就能够清晰的掌握这一问题的根本立意, 并正确的用数学式表示成: (45+30) ÷ (45-30)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题中, 最容易出现审题失误的是应用题, 要想做好这一类题, 最关键的是理清题目中所涉及事物的关联作用,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 仔细阅读题目, 把握题目的根本立意。

对于数学题而言, 最首先的就是要去阅读题目, 这是学生审题能力养成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 让学生学会反复、认真的阅读题目, 并在读题过程中学会思考。

(1) 理解题目设立含义。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结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特征, 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题, 对于学生读题方式不做过多限制, 其最根本目的是学生在反复读题中能够理解题目的设立含义。

(2) 做好关键字及难点的符号标记。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对那些不能理解的、重要的、关键的字词做好标记, 逐渐的培养学生自信的阅读习惯。

(3) 认真阅览图文。在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目中, 很多都是文字与图形像结合的,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图文进行认真阅览, 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清晰明确的理清题目要求, 从而实现正确审题。

(二) 仔细推敲字、词、句, 准确理解题意。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 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 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 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 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 学生如果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 就无法理解题意, 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对应用题中提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要反复推敲, 理解它的真实含义, 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

(三) 深入联想, 有助于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的本质, 使题中的隐蔽的数量关系趋于明朗化。

有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 一时很难看出其中哪两个条件可以先发生联系。我们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联想把题中的条件换个说法, 或者刻意联想与题中已知情形不同的某种情形。这样, 信息之间可发生联系的机会就相对多了, 数量关系也趋向明朗化。例如:“甲、乙两车运煤, 乙车每次比甲车每次多运0.3吨。甲车运8次, 乙车运5次, 乙车比甲车少运12吨。甲车每次运多少吨?”我们引导学生联想, 如果乙车每次不比甲车每次多0.3吨 (与甲车效率相同) , 那么乙车5次就少运0.3×5=1.5 (吨) , 这样, 乙车比甲车一共少运12+1.5=13.5 (吨) 。至此, 马上联想到乙比甲少运8-5=3 (次) , 所以, 甲车每次运13.5÷3=4.5 (吨) 。

结束语

总的来说, 在小学阶段的学数学学习中, 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 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提高数学学习成绩而谈是基础性前提。作为教师, 必须要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重视, 在教学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及需求, 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 从而实现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苏程.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6:72.

[2]唐萍仙.对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剖析[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3, 05:25-26.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3

一、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审题错误表现

1.对题目中词语的认识误差

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语文理解能力尚在形成中,对题目中一些数学术语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审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例如,在45、299、311、35、296、287这6个数中,哪几个数接近250的呢?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45、35。这是错误的答案,为什么学生都选错了呢?因为大部分学生将“接近”理解成了“小于且接近”,这就是对题目关键词的理解错误导致审题出错,教师要对“接近”进行详细诠释与分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说明小学阶段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科知识要全面、综合的学习。

2.受解题经验限制导致错误

小学阶段的知识以基础类型的居多,较为容易熟练掌握,加上好胜心强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信心满满,就不屑于解答简单的基础题目,而喜欢挑战高难度的题目,但是由于思维定势和解题经验的不足,往往解不出正确的答案。例如,小明家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共4口人,小明家有2张桌子,7把椅子,请问小明家总共有多少人?很多学生理解成了4+2+7=13的答案,这就是思维定势导致了学生审题错误,想当然的认为题目问的是求和,就用传统解题习惯将三者加了起来,这就是受解题经验和思维定势的限制导致出现错误。

3.受生活经验导致审题错误

常言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想学好数学就要联系实际生活来思考数学问题。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抽象学科,已经将生活实际中的提取为抽象的概念、公式和图形,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而有些应用题关系到生活实际,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理解,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就出现了审题困难的情况。例如:植树节时六<2>班的同学们去参加植树活动,老师布置了任务:在学校旁边长100米的路上,每10米栽一棵树苗,问这条路上需要栽种多少棵树苗才能完成任务?这道题目需要运用除法的有关知识,这个知识是与学生的除法知识密切相关的,许多同学的答案是10,他们运用的计算是100/10=10,但是实际上栽种的树木数量不是10棵,显然学生计算出的答案与实际生活中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二、培养小学生审题能力的基本策略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的不完整,审题的不正确,都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保尔·柯察金说,人应当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审题习惯的养成,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之所以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是因为学生过于追求快速度解题,将精力都放在了思考解题方法和数值运算上,从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导致解答错误。而在发现自己审题出现错误之后,许多学生不能正视审题的重要性,认为只是自己的粗心导致解答错误,同时,许多小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认真审题导致的数学错误不是数学知识水平低的表现,只是自己粗心看错了,下次做题时细心点就可以解决。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的纠正,让学生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审题过程,提高审题意识,养成审题习惯。

2.以错题集的形式记录审题错误

改正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把错误都记下来,不断反思和总结。对于数学学习来说,错题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纠错工具。错题集的内容很丰富繁多,日常作业里的错误,补充习题里的难题,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错题,都可以摘录进错题集中。摘录的方法也有很多,字数少、难度中等的题目可以用笔摘抄下来,字数多、有一定难度的难题则应该裁剪下来粘贴到错题集上。订正完每一道错题后可以写下自己的个人感想和分析过程,找到出错的原因,以后再遇到类似题目如何避免错误。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学生的错题集,引导学生对错题集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错题交流,及时发现典型问题,找出学生们错题的共性,让一个学生的错题为其他学生带来提醒和帮助,最大化错题集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检查是解答数学问题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可是很多学生忽视检查的重要性,或者是匆匆看一眼解答过程就算作是检查。比如说,在检查数学应用题时,只检查运算是否错误,忽略了审题和解题方法的检查。殊不知,运算结果就算对了,如果审题和解题方法出现了错误,那么最后的答案还是错的。普通的检查方法是:重新阅读题目,再次审题,想到解题方法,然后列出式子进行运算,将计算出的结果和第一次计算的进行对比;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运用逆向思维,从结果开始反过来验证,看结果能否得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会使用第一种普通的方法,而第二种可以体现出逆向思维的能力。除这两种方法之外,也可用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对问题进行检验,真正做到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总之,审题是做数学题的先决条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解题的正确率。然而审题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长期的学习过程,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从低年级就开始重视审题的相关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题意识,给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进而提高审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4

摘 要:审题是做好数学题的基础和先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培养审题能力的方面,强化审题意识是前提,掌握审题方法是核心,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是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探索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与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因其审题不清而导致解题错误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看题会做,做起来就错”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计算题数字抄错,运算符号抄错;应用题看不懂题意,看到题目后不知如何下手;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自己不善于读题等等。分析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马虎外,主要是因为审题能力的缺失,缺少审题的技能和审题的习惯。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审题水平的前提。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积极地、主动地分析学生审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较为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走出困惑,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一、找准失误的因素,强化审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强化审题意识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前提,培养审题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找出出错的原因。

学生审题失误的因素有三:一是缺乏细心和耐心;二是审题抓不住关键;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关注学生的审题情感,强化审题意识的方法有:

1.提高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可通过设计具体的相关专项训练、对比分析,潜移默化,逐步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感悟到审题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2.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努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引领学生专注听题,集中注意力,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我们还可设计“限时训练”来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惩罚与激励并行。在教育教学中,适当的惩罚与激励是必要的,当个别学生马马乎乎、还未看清题就草草完成了事导致错误的,要进行合适的批评或惩罚,比如,给予罚抄三遍或打扫卫生一次,从而加深学生对审题错误的反思和体验。当某些学生能认真、准确地完成作业时,我们应及时表扬激励,在班内树立为学习标兵,号召同学们学习其一丝不苟的态度,学习其认真审题、谨慎作业的习惯。

二、掌握审题方法,明确解题步骤。

掌握审题方法是培养审题能力的核心。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本人根据小学数学不同的课型,总结、整理出了与课型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

1、计算题的审题方法: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指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避免思维定势,克服粗心大意;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合理选择算法,落实规律法则;三算: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培养严谨学风;四查:鼓励反复计算,养成认真检查习惯。

2、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一读、二想、三述、四记、五思。

一读。就是认真读题,了解题意。我们可对读题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养成认真、仔细、全面、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快速准确收集、提取数学信息。

二想。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一边圈圈画画一边思考,做到手、眼、脑同步,从而准确理解题意,化解障碍。

三述。就是复述题意。抓主干句,抓题目骨架,抓关键词,提炼题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

四记。就是在草稿纸上用简明、快捷的方式,记录题目中关键性的信息。

五思。就是回过头来,理清思路,联系实际认真想一想,确认自己的理解与题意有无偏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应用题一直是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拦路虎”,对待应用题,我们要加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力度。做到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通过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对比训练,训练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填空补白,训练思维的独特性;我们还要拒绝题海战术,注重方法指导,多做经典题目。帮助学生分清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3、统计与概率方面的审题方法:明确操作常规、审清操作要求、仔细检查。

操作之前先认真读题,后圈点出关于“要求”的关键词,弄清操作要求,联想操作图形的形状和特征,明确操作工具步骤,避免操作误区。操作完后要认真仔细检查,看是否符合题意规范作图。

4、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方面的审题策略:“阅读理解、应用建构”。阅读是理解的前提,教会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概念的含义,认真推敲概念结论成立的条件,切实领悟概念中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加强技巧指导,养成审题习惯。

养成审题习惯是培养审题能力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贵在坚持,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训练,加强技巧的指导;需要我们注重细节,及时引导;需要我们评价引导,奖励鼓励。另外还要学生养成检验、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

1、养成检验习惯。①.认真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②.认真检查列式是否正确、合理;③.认真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书写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反映学生的加识、技能的水平,表现学的效果,而且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表现教学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书写作业和订正错误的习惯,对学生作业的书写要加强指导,严格要求,作业的书写格式要符含规范的要求,数字、符号要写的准确、清楚。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5

一、学生审题错误的分析。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为什么还会审错题呢?我仔细想一想,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1、粗心。

学生审题时不认真,往往造成审题出现错误。例如:根据一位病人某日0时到24时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求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了一下“中午12时”和“下午4时”后,直接用病人下午4时的体温减去中午12时的体温,答案肯定是错误的。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和耐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题时,要使得学生养成在读题时认真读每一个字、仔细揣摩题中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题目中的文字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千万不能马虎。

2、思维定势。

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以后,就错误地以为在最近的练习中出现的题都可以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所以就不仔细看题,却张冠李戴地进行解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后,对进行改写时出现了错误,原因在于题中的条件是将40075700米改写成用“千米”作单位的数,学生习惯性地将它改写成了用“万米”作单位的数。3.不善于“钻研”。

在高年级的数学题中,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另外一些条件之中。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思路就无法打开。例如: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6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对于这道题,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来解决。其实,这道题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减少的60平方厘米的表面积就是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如果发现了这个隐含的条件,审题的障碍也就扫除了,这道题就很容易解决了。造成高年级学生审题不当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学生的断句能力较弱,等等。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分析、理解、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认真、细致、耐心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活动。数学题目中的一些词语、一些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颠倒一下语句的顺序,题意就变了,学生如果不认真推敲,往往就会掉进题中的“陷阱”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使得学生避免看错题,做错题。

二、提高审题能力的措施。

审题是成功解题的前提,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且也将影响到解题的结果。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要想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

1、多读。

学生在审题时,往往要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多读。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以在审题时,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内容和意思。有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审清题,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读懂题的意思。比如:一块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它的底是30米,高是20米。如果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大白菜?对于这道题,有的学生没有读懂“每平方米种8棵大白菜”的意思,居然用白菜地的面积除以8,这种做法自然是不正确的。如果学生能够多读一读,揣摩清楚这句话的意思,这道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多划。

在低年级,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用线划出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或短句,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但到了高年级,这样的学习方法逐渐被学生丢掉了,学生似乎认为划线太浪费时间了,而且显得幼稚,对划线的方法嗤之以鼻。然而,就算是教师,在做复杂题的时候,有时也会分不清题中的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以及多余条件。划线能够帮助我们分清题中的主干,理清思路,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很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划一划,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短句,以及题中的问题。

3、多说。

小学生越是到了高年级,越不愿意开口说话,有什么想法总藏在心里,不愿意说出来供别人分享。对于审题,学生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不愿意表达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思维会被激活,对于理解题意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善于说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往往比不善于说的学生要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方面,让一些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让其余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4、多画。在高年级,学生对画线段图、示意图等作图方法的运用意识较弱,常常用思考来代替画图,总是嫌画图麻烦,不想画图。但是,有许多题需要借助作图来解决问题。比如:用4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有些学生想当然地认为结果只有一个,实际上结果并不唯一。虽然有些题没有要求用画图来解决,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得学生养成审题时画图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5、多检查。

学生在读完题以后,就匆忙下笔,往往出现了错误。学生在审题时难免会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如果学生能够检查一下,就会立刻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避免了错误的发生。比如:有的学生在读题时将“最少”看成了“最多”,如果不检查,就会求出“最多”的那种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引导学生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命题作文怎样审题 篇6

【命题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自嘲》,《肩膀》,《季节》,《好奇心》,《见证》,《熟悉》等等。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留给明天》,《怀想天空》,《品味时尚》,《踮起脚尖》;《北京的符号》,《诗意地生活》,《人之常情》,《在自然中生活》,《举手投足之间》;《人与路》,一步与一生》,《我与故事》等。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带着感动出发》,《不要轻易说“不”》,《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还有2009年两个半命题作文题也属于句子式命题,《这也是一种 》,《站在 的门口》。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2007安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题目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2.不完全命题作文

只给出题目的一半,要求考生补全后再作文。

【2009湖北】23.请以《站在 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3.材料式命题作文 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2009北京】23.作文(60分)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十个外,题材不限。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必须跨过这道坎》,《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不要轻易说“不”》等。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说“安”》,《谈意气》,《好奇心》,《人之常情》,《举手投足之间》等。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多的是指其中的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如《留给明天》,《人与路》,《季节》,《提篮春光看妈妈》,《触摸都市》,《踮起脚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等。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一步与一生》,《春来草自青》,《我与故事》等。【审题策略】

1、从标志性词语中辨明体裁。

议论文:题目中有“谈”、“说”、“读”、“论”、“议”、“批”、“斥”、“驳”、“反对”、“评”、“感”等字眼,或涉及的是抽象的概念、道理、问题、主张等,大多适合写成议论文,如《说“安”》,《谈意气》;《必须跨过这道坎》,《不要轻易说“不”》,《品味时尚》等。

记叙文:题目中有“记”、“传”、“忆”“赞”、“颂”、“怀念”、“难忘”等字眼,或涉及到的是人、物、事、景、地点、时间或场面等,一般适合写记叙文,如《人之常情》,《见证》,《我与故事》等。

抒情散文:还有一些题目,往往使用比喻、象征等方法,情感性比较浓郁,很适合写成抒情散文。如《留给明天》,《怀想天空》,《诗意地生活》,《提篮春光看妈妈》,《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感动出发》,《触摸都市》等。

2、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

(1)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

如《说“安”》,“说”,说明要求写成议论文,“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安乐、安全、安心、安于本分、安定团结、安享晚年、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小富则安、国泰民安等等。在立意时要注意的是切勿面面俱到,囫囵吞枣;只需侧重一二,深入挖掘即可。

(2)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明确题目的中心所在。

如《我与故事》,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语,它要求我们写出故事给“我”的感动或启迪,写出“我”在故事中的思考或成长。

又如《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偏正关系的词语,重心在限制性词语上,即“在自然中”,包括自然界、不经干预的状态、闲适惬意的心境等。

再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一个主谓关系的句子,重心在宾语,即“隐形的翅膀”,所以必须弄明白“隐形的翅膀”是什么,有助于你的什么。还如《留给明天》,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短语,重心在动词“留”,即把什么留给明天,是崇高的精神、美好的传统,是丰富的物质、充裕的资源,还是发达的科学、优良的环境?再如《今年花胜去年红》,是一个动补结构,重心在谓语“胜”字,因此,必定要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生活的今胜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坏转好。

(3)如果题目是一个不完整结构(半命题),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如《这也是一种 》,这种不完整的命题,其中心就在于考生补充齐全的部分;如《这也是一种高尚》、《这也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一种爱》„„,它们的审题重心就在“高尚”“进步”“爱”。当然限制性词语“也是”也很重要,注意它的言下之意。

又如《站在 的门口》,所需补充的可以使具体的地点,如考场、商场、家、书店„„,也可以使抽象的话题,如诱惑、成功、责任、爱、抉择、机遇、理想、诚信„„,如果是后者,审题的重心就在于如何表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

3.从关键字眼中把握题目的指向性。

如《不要轻易说“不”》,必须扣住关键字眼“不要轻易说”,也就是说生活中可以说“不”,但不能“轻易说”,因为有时候说“不”也许是一种坚守、勇敢、执着、抗争,而有时候说“不”则是一种退缩、懦弱、蛮干、无谓的牺牲。所以该说时就说,不该说时决不说——理智、智慧地说“不”,即“不要轻易说‘不’”。

有如《这也是一种 》,其重心在于补全部分,但关键字眼还是限制性词语“也是”,它隐含着一种“新解”或“别解”,它的言下之意是立意构思成败的基础。如果写《这也是一种爱》,那么你得考虑“也是”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你所写得那种“爱”与我们常见的或通常理解的“爱”表现不一样,例如鲁迅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痛心的爱”,父母对小孩跌倒大哭而不理不睬、任其自己爬起来的那种“狠心的爱”,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而冷言讽语地刺激的那种“苦心的爱”,等等。4.从修辞手法中挖掘深层含义。

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挖掘题目中“这道坎”的深层含义,只有把它的含义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审题清楚;我们可以将其寓意(比喻义)理解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也可以喻指一个家庭、社会甚至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考生既可以从小处(个人或家庭)入手,也可以从大处(社会或国家民族)着眼,同时可联系古圣先贤的人生经历,如屈原的放逐、司马迁的宫刑、陈子昂的怀才不遇、苏轼的屡遭贬谪、文天祥的逃亡、蒲松林的落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汶川地震灾难、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受阻、666农药发明的665次失败、诺贝尔实验炸药导致实验室爆炸等等;明确之后,选择其一,即可成文。

又如《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也是一道典型的比喻型的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的深层含义:一是“春光”,二是“妈妈”,三是“看妈妈”,三点缺一不可。首先,“春光”可实可虚,实指春天的美好事物(如淡香的康乃馨、甜美的巧克力),虚指骄人的成绩、丰硕的成果、顽强的拼搏、美好的情感等;其次,“妈妈”也是可实可虚,实指赐予生命的妈妈、谆谆教诲的良师、临危济困的路人,虚指山水灵动的自然、亲情弥漫的故乡、欣欣向荣的祖国;第三就是“看妈妈”,关键是如何理解“看”字,题目中的“看”有“回报、感恩、反哺、报效”之意,而不仅仅是“看望”。因此,只有将整个题目的深层含义都发掘出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审清题意。

再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先必须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是“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审题技巧】

(一)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立意范围过于宽泛,并可能造成写作时的“东一榔头西一斧”的现象;因此,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例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再如 《人之常情》:

可以通过两个问题将一个宽泛无边的“人之常情”具体化、精确化:第一个是“哪些情感属于人之常情?” 如亲情、友情、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忧乐情、同情之心、趋利之心、护短之心、向亲之心等等,都是人之常情;但这道作文题决不仅仅是要你告诉阅卷老师“人之常情有哪些”就可以得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一些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第二点,如:中学生想穿好一点时尚一点,是人之常情;想上网聊聊天,或玩玩电子游戏等,是人之常情;对异性有些好感,想谈情说爱,是人之常情。还有人都不想得罪他人、愿做好好先生,这是人之常情;面对金钱,面对权力,人都有趋利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亲朋好友或乱了纪,或犯了罪,你有庇护之心,这也是人之常情;自己有了弱点短处,不太愿意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面对这些“人之常情”,我们应保持清醒而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知晓利弊,坚持原则,决不因为是“人之常情”而扭曲了对事物的认知,甚至走入歧路。又如 《举手投足之间》: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二)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参照朱自清的《背影》)如果“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

②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

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三)审清题眼,化暗为明

如【2007天津】《有句话常挂嘴边》:

“有句话”最为重要。1.可以从本人的感触来写,如妈妈或老师期望和激励自己的话。2.批评一些不良的口头语,对社会风气提点建议。3.写自己印象中的某个成功人士,反映出其精神面貌的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如【2007湖南】《诗意地生活》:

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又如《在自然中生活》:

如何解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再如《带着感动出发》:

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为什么而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其三,感动在你出发前往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或者议论。

(四)把握内涵,化繁为简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 “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五)由表及里,化隐为显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如《踮起脚尖》:

这是近几年来最富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审题较难,写好更难。先看这个短语的明示意义,就是说“把脚尖踮起来”,踮起来干什么?无非是为了看得更远、更高,得到本来得不到的东西。比如露天看演出,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矮个测量身高,比如雨后过烂泥路,比如留守儿童盼归„„。以此来类推出它的隐含意义,“踮起脚尖”,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实现目标。实质上就是超越自我、投稿自我,超常发挥自身的潜能。

例如“踮起脚尖,登高远望”。踮起脚尖,就能站的高,看的远,看的准确、细致、全面,就能少出差错或不出差错。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7

关键词:审题,结构,画图,变式

在初中的最后一年中, 学生要做大量的练习题, 但是效果如何呢?在刚刚结束的一次测试中, 有这样一道题:

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Fe2O 3样品中氧化铁 (样品中杂质高温下不分解, 不参加反应) 的质量分数, 请读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略) :

(1) 由于氢气具有性, 实验开始时, 应先挤压气球持续一段时间, 然后加热B装置, 防止氢气与装置中原有的空气混和加热后发生爆炸。

(2) 略

很多学生都填了“还原性”。错在哪儿?一时有些不理解, 笔者在“与空气混和加热后发生爆炸”下打上着重号, 请大家重读一遍题目,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连喊:“没看到, 没看到。”真的是没看到吗?不见得, 应是没有审好题, 没有提取出这么重要的信息而已。

所谓审题, 就是对科学习题中的文、图、表等信息进行审阅, 搞清楚事件的过程、情景, 明确已知条件及所求问题间的关系, 然后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 是正确答题和提高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 而且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为什么审不好题, 为什么总在事后喊“没看到”?很多学生都将原因归结为粗心、马虎, 认为只要下次考试时看仔细点就行了。而笔者认为, 这种“粗心”实际上是一种学习能力问题, 不是真的粗心, 不可能在考试中解决, 需要在平时学习中进行训练, 训练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 即审题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尝试了以下训练策略:

一、理清题目的结构, 说出“审题”过程

题目的结构指的是题目的条件 (主要指各已知量的数据、单位及图示含义等) 、问题, 以及条件和问题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用语言将题目的结构表达出来, 暴露其思维活动, 有利于老师纠正其审题过程中的错误。这其中, 特别要注意:

1. 找准关键词。

审题以阅读题目为基础, 边读边想, 对一些关键的词、句应特别注意, 并认真思考、斟酌, 以求获得解题信息, 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其实有许多问题, 在一些叙述性的语言中往往存在关键性的词语。在审题过程中, 抓不住关键词语就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 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外, 要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思维。

如“恰好”“沉淀”“完全”“部分”“忽略”“匀速”“光滑”“最大处”等字眼, 并用笔在题上圈圈画画。如开篇所提的例子, 不是学生没看到这句话, 而是没有引起重视。

例1:人在踮脚时主要靠腓肠肌收缩, 如图所示 (图略) 。若某人的重量为500牛, M O=2N O, 则双脚同时踮起时, 每只脚的腓肠肌的作用力是 () 。

A.125牛B.250牛C.500牛%D.1000牛

很多学生都选了B, 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每只脚”。而若是在看题的同时在重要的词、句处圈圈画画, 就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善于挖掘隐含条件。

有些题目必须反复阅读, 尤其是通过理解、分析, 查寻隐含条件。通常不少题目的条件并未明确给出, 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形之中, 需要经过深入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 这常常是审题和解题的要点。如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等”“二力平衡”这些条件, 但我们可以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 这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例2:一只标有“36V40W”的灯泡, 接入某电路时, 测得通过灯泡的电流是1A, 则这个灯泡实际功率是( )

A.大于40W B.等于40W

C.小于40W D.等于36W

分析:注意隐含条件“灯泡的电阻不变”。根据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算出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与实际电流比较, 由P=I2R可知, 由于实际电流小于正常工作的电流, 所以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 选C。

二、画出草图, 辅助审题

画出草图, 看似浪费时间, 实则不然, 它把头脑里的东西形象地表达出来, 刺激了视觉及思维活动, 能提高思维的效率, 使思考更有条理性。特别是对于力学题和电学题, 把文字换成图形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例3:某人拉着重40牛的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了2米, 小车受到的阻力是5牛, 则在这一过程中, 人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错解:W=Fs=40N×2m=80J或W=Fs= (40N+5N) ×2m=90J

分析:出现错解的原因是对车的受力情况比较模糊。人对小车施加的力是拉力, 是水平方向的, 而重力是竖直方向的。只要画出受力图 (如图1) , 就知F=f=5N, 而W=Fs=5N×2m=10J。

实际上, 学生也知道重力是竖直向下的, 拉力是水平方向的, 只是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是“飘”在脑子里的, 是一闪而过的, 等到要计算功的时候, 这些知识就“飘”走了, 随便“拉”了一个力来就代入公式了。所以, 画个图可以把这些知识“定”下来, 时刻看到它, 时刻提醒自己。

例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 当开关S1断开, S2、S3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1A;当开关S1闭合, S2、S3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 则R 1的阻值为____欧。

分析:先把文字换成图形。根据开关的不同工作情况, 画出两个状态下的电路图, 并标上已知条件 (如图2) , 可算出并联时总电阻为6伏/1安=6欧, 串联时总电阻为6伏/0.25安=24欧, 进而求出R 1。

三、利用变式, 强化审题

“变”是指变化问题中非本质的东西, 如题目结构的不同表达形式, 而本质的特征保持不变。利用变式, 训练审题, 可以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 概括出相关规律及思想方法, 优化思维结构。

例5:有一包固体粉末, 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硝酸钾、氯化钡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鉴定分析其组成, 做实验记录如下:

1. 将固体粉末溶于水, 搅拌后得到白色沉淀, 上层清液为无色;

2. 过滤后向白色沉淀中加足量稀硝酸, 白色沉淀全不溶解。

由此推断原固体粉末中, 肯定含有____;肯定不含____;可能含有____。

可有变式1第 (2) 步“白色沉淀全不溶解”改成“白色沉淀全部溶解”。

变式2第 (2) 步“白色沉淀全不溶解”改成“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分析:结合题目可知, 生成的沉淀只有硫酸钡时全不溶解;只有碳酸钡时全部溶解;二者都有时部分溶解, 且有气泡产生。很多学生都知道这一点, 而在做例5时仍会不小心做错, 但若是同时出示变式1和变式2, 便会对“全不”“全部”“部分”这些关键词格外地注意起来, 有比较才有不同, 才能深刻地领悟到这些关键词的含义, 而今后对于这一类题想粗心都难。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策略。当然, 在致力于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 因为忽视基础, 只谈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落实基础的同时, 加强审题的训练, 至少能使我们在考试之后少些遗憾。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题能力 数学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72

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审题不认真,有的学生甚至还没有读完题目就开始做题,这样往往就忽略了题目中的关键字,很容易进入题目的陷阱,严重影响解题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

一、强化默读,避免审题偏差

读题的目的是为了审题,这是了解题目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默读的良好习惯,同时鼓励他们边读边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挖掘题目中的潜在信息,顺利解决出题者在题目中设置的小障碍,有效避免审题偏差。

例如,有一道应用题:科技园里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走了265人,下午又来了403人,请问这时科技园内有多少游客?今天一天的游客总数是多少?

第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第二个问题解答起来就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案。

师:第二个问题究竟要问的是什么?请大家把题目再默读两遍,然后考虑该问题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

生1:“今天一天的游客总数”也就是问今天科技园一共卖了多少张门票。

生2:是的,这样就容易多了。“上午有游客852人”代表卖了852张门票,“下午又来了403人”代表卖了403张门票,直接计算852+403的和,就是一天的游客总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有时题目中给出的数量并不都是需要的,同学们要多读几遍题目,进行有效的提取。

通过上述教学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对题目的默读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参透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效率。

二、体会生活用语,提高审题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建立生活中的数学术语与专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设置有关“打折促销”的题目:某商场对上衣打七五折销售,试求原先买三件该款上衣的钱,现在可以买几件?很多学生不知道“七五折”是什么意思,因而无法对题目做出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多给学生灌输这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打“七五折”即是原价乘以0.75,打“八折”就是原价乘以0.8;盈利20%就是多出来的钱占成本的20%,亏损20%就是卖出去的钱比成本少20%,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会简单很多。同理,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涉及“锻造”“削减”“加工”等词汇,如“现将某直径为8厘米、长为20厘米的圆柱体钢条,锻造成直径为10厘米的圆锥体,试求锻造后圆锥体的高是多少?”此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锻造”和“加工”后圆锥体体积不变,而“削减”后体积有变化。

生活中涉及的数学术语较多,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适当穿插数学术语的教学,也可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搜索一些生活中的数学术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推敲,建立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结构简单,往往只有一两句话组成,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题目进行反复推敲,并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题意,找出问题与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如,有一道文字题:36除以12的商,去除24和18的和,所得的商是多少?因为不仅有36除以12的商,最终结果求的也是商,学生初看题目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从“除”和“除以”的概念入手,使学生考虑究竟谁是除数、谁是被除数,帮助他们建立起数量关系。同理,有一道应用题:如图所示,已知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试求中央电视塔有多高?由于题目中“中央电视塔”是主体,而图中“京广中心大厦”是主体,学生一下子分不清谁高谁矮。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数量进行梳理,即“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是指中央电视塔要比京广中心大厦高196米。

正确寻找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该多训练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与倍数有关的应用题中,找准了数量关系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综上所述,良好的审题习惯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将审题素养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高考作文怎样正确审题立意 篇9

当然,更好的立意还是正反相结合的规则与变通。

但是,不同的人所积累到的素材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对规则相关的素材积累不够,写规则的话就会无话可说,而他正好对合作这一主题很熟悉,那么这时候合作就是对他来说的最佳主题了。

所以最佳主题,最佳立意是相对而言的。

一个题目的中心立意不是唯一的,可能对于阅卷人来说会有好几个主题都是最佳的,但对于你来说,什么是最佳的主题呢?一方面得是你审题时审出来的核心主题之一,一方面得是你足够了解,有足够素材积累的主题之一。

为了考试的时候有立意的空间,不至于思路太窄或者是没有素材,首先你在平时就得去重视积累素材,还要注意归类(这就是我们在做的)。其次你需要认真审题。怎么审题之前已经说过了。

好了,现在假定你审题正确,并且有足够的素材去用,已经确定了要写某一主题。在立意这一环节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你的观点。

观点就是你这篇文章论述的核心,你用了好多的素材,写了好多的话,是为了表达怎样的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往往是简单但完整的一句话。这里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主题不是观点!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观点。比如之前我们说到的合作,你的观点不能是合作,得是合作怎么了,怎么合作,等等。比如合作实现共赢。你的观点不能是一个名词,比如在竞争中合作其实不是标准的观点,它应该这么说,我们要在竞争中合作,只是大家常常省略掉“我们要”,用的多了有时候也说的过去,因为在题目中加上“我们要”就不太合适了,但在文章中是肯定不能少的。

围绕主题如何确定观点呢?

首先还是要回顾材料。比如之前的全国1卷,合作的话,侧重的是我们要在竞争中合作以及合作实现双赢,当然你也可以写合作的时候要遵守规则,但是你要是写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就不对了,虽然都是合作,但显然它偏离了材料。

但是,到了这里,其实还是有不同的立意可以选择的,怎么选?首选和材料贴合性最强的,比如这个,合作的时候要遵守规则,就是和材料整体上结合最紧的。但你也必须考虑你自己的素材积累情况,因为合作的例子很多,但关于合作和规则就很少了,但是变通和恪守规则相对比的例子又很多,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从中快速做出取舍,综合考虑,选择那个既贴合材料又有话可说的观点。

当然,有时候题目给的比较宽泛,只有特定的主题,怎么确定观点呢?

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比如勇气:

是什么?

勇气是什么? 勇气是前进的推进剂······

为什么?

为什么要有勇气? 成功需要勇气······

怎么办?

怎么让自己有勇气? 用渴望激发勇气······

这样你就可以有效地找到观点。

在确定好观点之后,你需要根据观点定出一个既能体现观点,又吸引人的标题。当然,体现观点是第一位的,标题是要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知道你审准了题,把你归到第一档。千万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只顾夺人眼球而不管是否表明了观点,如果阅卷老师一看题目不知所云,很可能直接把你归到二三档去了。

在保证了表明观点以后,你可以适度地让题目更有文学色彩,更吸引人。可以化用古文、古诗,使用成语等等,很常见的形式就是用两个四字的词语,中间用逗号隔开。

比如:心有繁华,清香自留

兢惧则成,懈怠则败

这个要看个人的语文素养了,在此不再多说。

但是要切记,有文采的标题只是给文采增色的,但不是必须的,考场上一时想不到不必强求,只需表明观点即可,绝对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如果你相信自己的积累,又一时想不到,可以先在卷子上空下,有时候写到中间会突然有灵感,但不论是否想到好题目都一定要在记得写上题目。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10

一、关键信息的挖掘与把握

新材料作文给学生们提供的材料大多都富有一定的深意,需要学生们对于材料有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材料想要传达的思想含义的深层次挖掘。这些都是学生审题与立意的基础,这也是对于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很多学生都表示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不知道应当如何理解这些“特别”的材料,对于材料后想要传达的一些思想旨意自己往往也很难把握,这种模糊或者理解上的模棱两可,给学生作文的立意带来一定障碍,这类问题十分普遍,也是新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化解的一个障碍。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挖掘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并且对于这些信息有更深层次的提炼与把握。要充分读懂材料,并且领会到材料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来有针对性的立意,这样往往不会出错。

材料1:著名球星贝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问他:“你认为你踢得最好的一个球是哪一个呢”?贝利随即回答“下一个”.当贝利总进球数达到了1000个以后,有记者再次问他同一个题目,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很多学生在初次读到这段材料时都不知道应当作何理解,对于如何从这段材料中提炼出重要信息并且为自己的文章立意,学生觉得障碍重重。在引导学生们正确解读这段材料时,我会让大家意识到:这则材料实际上是将“下一个”明确的传达给了读者,告知了学生本节材料需要围绕“下一个”来进行理解。进而延伸的理解为“永无止境”“不断穿越”等。在创作作文时,应该以“永无止境”为创作基调,选择材料和切入点进行切入。不少学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启发,这种抓住关键信息展开审题立意的方式也很有效用。教师要透过有代表性的作文习练题目来让学生们掌握更好的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这往往能够带给学生们更大的收获。

二、联想迁移与想象的发挥

让学生们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适当的发挥联想迁移,并且开发自己的想象思维,这往往能够写出更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新材料作文中,不乏一些较为“古怪”,或者说不是那么常见的材料,在读到这类材料时,学生们除了觉得很有意思,读完后如何将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转换为自己作文中的立意,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思路。对于这类新材料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们适当的展开合理的联想与迁移,可以基于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合理的发挥自己的联想或者想象,这往往能够给学生自己的文章写作带来一定的思路与灵感。

材料2:美国有一位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子中,瓶底有亮光,蜜蜂在进入瓶口后就一直朝着瓶底碰壁,在触碰了无数次之后躺在瓶底奄奄一息;接下来教授将蜜蜂取出换成几只苍蝇,条件不变,不出几分钟,苍蝇便飞出了瓶口。因为苍蝇在进行一次碰壁之后,会选择其他方向再次尝试。而蜜蜂则由于只认准一个方向,结局是不幸地葬身其中。

这个故事比较有趣,让大家认识到了蜜蜂和苍蝇在面对同一境况时不同的处事方式。这篇文章在审题立意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如果只是从浅层次立意也能完成文章。但是文章未免会显得单薄。学生需要针对这一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延伸,并且适当做出联想迁移,尤其是要与人的活动进行联系,进而产生“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一类似命题。这样的审题立意方式才更为准确。

三、由果溯因,寻找主题

新材料作文中,不乏那些给我们陈述一些成果或者结果的材料,在对于这类材料展开理解时,需要学生们具备很好的由果溯因的能力,能够透过结果领会到其中的因果关系,找寻到正确的写作主题,这样的审题立意方法往往会让文章的立意更加有深度。

材料3:有一个玻璃生产商,生产一种强力玻璃,这种玻璃号称坚不可摧,但是一直无人问津,或者难以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正在企业老板发愁之时,一位企业的策划为老板出了个主意:用此玻璃制作一个玻璃室放在大街上,玻璃室中放着100万美金。如果谁能打破玻璃,那么玻璃室中的.现金就归谁所有。一时间人头攒动,很多人都一试身手但是终归没能实现。而自从活动推出以来,这种玻璃的销量便急剧上升,企业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这则材料非常有意思,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读完这则故事后,对于如何从材料中提炼相关的写作主题都较为犯愁。在和学生们分析这段材料时,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采取由果溯因的思维方式,让大家想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其中是什么原因,这些原因又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在这样的引导下,不少学生的思路都被打开,大家纷纷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文章的切入点与立意点,文章的写作过程也十分顺畅。

【结语】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题能力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44-01

小学数学的题干设置主要是由数学基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而构成的,而且在题干中出题人通常会设置一些干扰性很强的词汇来影响学生对题干的正确理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正确的手段并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从接触题目到理解题目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较高的理解能力和联系生活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适当的身体方法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1.1 养成读题习惯

当遇到一个数学题时,要首先告诉学生不要着急做题,要花一定时间对题干进行认真研读、思考,只有正确理解出题人的出题点和出题意图才能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要训练学生认真读题,读题的时候要做到逐字逐句、认真反复地阅读,要做到“读得顺、读得准、读得懂”。在此基础上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读题的同时能想到解题方法,同时能写出准确答案。因此,只有会读题,读懂题才能会解题,解对题。

1.2 认真辨别题干

在数学题干设置中,为增加难度,出题人通常会设置一些干扰性极强的字、词使文字理解能力较低、基础较差的小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出题意图,因此就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在平时数学教学和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训练学生辨别题干、抓住题干关键词的能力,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数学成绩。

例一:(1)“果农原有100个苹果,现增加了120个苹果,增加了百分之几?”

“果农原有100个苹果,现增加到120个苹果,增加了百分之几?”

例一中这两个题目之间仅仅一字之差,最终得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没有认真审题,缺少平时系统的审题训练,没有注意到题干之间的差别,学生在解题时就会出错,平时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在平时教学和练习过程中,教师就要特别加强学生读题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审题时的耐心,锻炼学生耐心、细致审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迎刃而解。

例二:“粮仓原有1000 kg大米,运出650 kg,还剩多少克?”

例二中,题干与最后的问题之间的计量单位不同,若果没有认真审题,学生的作答很容易与题干中的计量单位相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1.3 准确理解题意

有一些倍数问题容易使小学生弄不清谁和谁之间存在倍数关系,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真正含义,甚至误解题意。

例一:“六年一班在植树节共植树216棵,是六年二班植树的2倍,六年二班植树多少棵?”在这个题干中,要抓住“是六年二班植树的2倍”这一关键句,接着分析谁是六年二班植树的2倍,通过题干可知216棵树六年二班植树的2倍,因此就可知六年二班植树的棵数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具体案例为学生讲解,同时辅助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最终达到熟能生巧。

2 运用正确方法

在平时数学教学和训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适当提高审题能力的方法,使学生能快速读懂题意,正确作出解答。下面列举两种常用方法。

2.1 列表法

例一:“5台机床,一小时可生产零件100个,现在增加4台机床,一小时可生产多少个零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讲题干分解为以表1:

通过这样的图表,复杂的题干就变得一目了然,学生也更容易对题目作出解答。

2.2 作图法

例一:“农场有公鸡36只,母鸡数量是公鸡数量一半的3倍,问公鸡和母鸡共有多少只?”同样我们是用线段作图法,就可将题干转化为以下形式

公鸡36只

母鸡36÷2×3=54只

从线段图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公鸡数量和母鸡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适当地运算,学生就可以快速地算出公鸡和母鸡的数量之和,从而完成对题目的作答。

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设置,将文字形式的题干转化为清晰的列表等清晰的形式,就会使学生清楚地了解题干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方便对问题进行作答。当然,这些解题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学生也要仔细领悟每种方法的关键所在,同时结合课上课下大量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解题方法,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便会得心应手。在教会学生使用这些审题方法之后,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出不同的审题方法,这样才能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

任何问题都离开开生活实际,数学问题的设置更是如此。在一些数学问题的题干中,经常会出现生活中常用语。但是相同的术语在生活中和在数学领域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弄清楚这些差异,用数学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生活来解决数学问题,科学有效地将两者融会贯通才会使数学问题更好地解答。

例一:“一件衣服成本为200元人民币,售出后商家获利10%,问售价是多少?”

题目中“获利”一词代表这件衣服的售价比成本高出10%,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学生就可以快速的对问题进行作答。

例二:“一件衣服成本为200元人民币,上个月售价220元人民币,这个月便宜10%,问本月这件衣服售价为多少?”

题干中的“便宜”是指这个月衣服的售价比上个月便宜10%,而不是比衣服的成本便宜10%,准确理解这个关键词,就能快速写出正确答案。

由于这类词语学生意思比较接近,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这类生活中常用词语的收集并将其正确的含义告知学生,提高学生对这类词语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对比、思考达到理解这些词语的目的,为今后审题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语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题目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作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细致研究,找到适合学生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高贵兰.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小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4).

[2]王清.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审题能力[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上一篇:“平安细胞”汇报材料下一篇:环评报告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