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精选11篇)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1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的比较
(1) 教学目标的变化。旧版教材旨在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并进行哲学基本观点教育;新版教材则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2) 教材表现形式的变化。新版教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首先, 栏目丰富。除理论知识外, 有名人名言、各抒己见、人生感悟、点击链接等多个栏目, 其中多用生动典型、喜闻乐见的事例增强哲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 图文并茂、色彩明快、版式生动活泼,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比之下旧版教材表现形式较单一。
(3) 教材内容的变化。旧版教材有一条主线, 即人类要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必须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围绕这条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新版教材有2条主线:一条是人生;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新版教材虽然也力求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但却不苛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哲学知识的系统性, 它更侧重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 《哲学与人生》所讲的哲学内容是与学生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4) 内容设计的变化。新版教材在每章篇首根据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设置问题情景, 由此引入新课, 且课后设计了基本概念、要点提示等版块, 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和巩固。
(5) 引用案例的变化。旧版教材所用案例大多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案例。而新版教材增加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案例, 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具有吸引力, 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2 新版教材的特点
(1) 突出了德育课的时代性。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 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哲学基础知识》到《哲学与人生》就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特点。
(2)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新版教材编入学生感兴趣、对学生人生发展有借鉴与指导作用的知识、原理和方法,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 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新版教材紧扣学生发展的主题, 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 把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版教材并不是像旧版教材那样直接把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让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 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 从而更好地感悟人生的真谛。
3 新版教材存在的不足
(1) 部分内容生搬硬套, 且前后重复, 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如在第2章中将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硬套在一起, 又与第3章“人的自觉能动”重复, 因为人的行动本身就具有自觉能动性;第5章“人生发展中的顺境、逆境”与第6章中的外因重复, 因为顺境、逆境对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外因。
(2) 个别内容的编写有明显错误。如第6章课后基本概念中有:两点论、两分法;要点提示中有:主流。可是这些词在教材正文中只字未提。第8章中将现象区分为真相、假象、幻象, 而后面的讲述中“真相”又变成了“真象”。还有第9章课后要点提示中有“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科学思维方法”应为“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的思维方法”可根据思维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分为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也就是说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概念。
(3) 有些哲学知识点的编写没有旧版教材清晰、易懂。如第6章中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面方面, 旧版教材中除讲述它们各自的含义、区别、联系外, 还用一些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等使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而新版教材只讲述含义, 这使得哲学知识非常抽象, 再用其指导学生发展无疑是难上加难。
4 使用新版教材的体会
(1) 深刻认识哲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哲学对人生具体有哪些指导作用, 这是教师在运用新版教材进行教学前必须深刻领会的问题。
(2) 准确理解、把握教学大纲精神。如果教师不深入研究新教学大纲, 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和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导致新版教材使用困难。
(3)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应突破原有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摆脱传统知识框架的束缚, 按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 深入分析和掌握教材的多重价值,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成长需要紧密联系。
(4) 灵活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教材内容。教师要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整理、重组甚至删除部分内容。同时, 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使教学内容成为贴近学生生活,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且富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材料。
(5) 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积极探究开放式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及各种竞赛、文艺等活动, 把德育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进“重理论传授, 轻学生实践”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蒉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 首因效应 游戏教学 教师情绪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00-01
《哲学与人生》是对中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上好这门课,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中职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的教改目标,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利用首因效应,上好第一堂课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哲学与人生》以什么样的形象登场,第一课非常重要。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其后的学习行为。学生认为哲学板着一副说教的面孔,晦涩难懂,他们会从心理上疏远、排斥,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哲学课能让学生感觉亲切有趣又有用,就会抓住学生的心,为今后的学习做良好的心理铺垫。
二、心理游戏进哲学课堂,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玩,因此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泼性,马丁·加德纳指出,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魔术、悖论、笑话、智力题或某些呆板教师避开的认为是无意义的东西。马丁·加德纳对游戏教学的认识,对当前中职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游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具体情境中,不仅符合中职生表现欲、求知欲非常强的特点,也解决了哲学教学抽象、枯燥与学生心理特点的矛盾。
1.课前破冰活动比如趣味游戏“明七暗七”、训练反应的“口是心非”、“时针分针”等等,在课前做些小游戏,有助于创设活泼欢乐的学习气氛,学生情绪快乐时,思维会变得灵敏,思路开阔,记忆力增强,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
2.在授课过程中设计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揭示游戏中的知识原理和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西方有句谚语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做,我才懂得。”
例如,在讲“人生行动”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丈量人生长度”的心理游戏。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个人的人生长度,请同学依次计算并剪去“你已用去的时间”、“退休后的时间”、“睡觉所需的时间”、“吃饭所需的时间”,剩下的长度是你拥有的可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望着手中余下的短短的纸条,学生惊叹,“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感叹一定要珍惜时间,把握现在。
在“折纸游戏”中体会“人际关系沟通”、在“掌声响起来”中领悟“人的潜能知多少”等等,学生在游戏中乐此不疲,也在游戏中理解、思考、领悟。
三、挖掘学生生活经历,把学生经历作为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部分学生有过打工、参军或上其他中职学校后又重新择校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德育教学资源,挖掘它,让学生从自己的或同伴的经历中学会反思,澄清价值,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和智慧。
在学习《人生行动》时,笔者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了一次新产品推销活动,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组推销的是楼盘,有的组推销适合宿舍用的床头灯,有的别出心裁,推销的是自己,有的竟然推销的是一种理念,最出色的一组推销的是“养生煲”,推销者从该煲的配料、特色,讲到定位,还设计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原来这是他打工的亲身经历。随着他的讲述,热烈的掌声不时地响起来,使这个小组的学生倍受鼓舞,在愉快的笑声中,也触发了同学们真正地思考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
四、教师要带着精气神进课堂
有不少德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没有考虑过应使自己在教学中保持怎样的情绪状态为最佳的问题,处于一种自然的、随意的状态,而且由于工作的繁重、学生的特殊性等等因素,中职德育教师极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上课时教师或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或萎靡不振,试想,这样状态的教师走进教室,能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吗,只会引起学生更加萎靡、低沉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会感染学生的情绪,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师生在课堂上有情绪互动现象:当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时,学生会感到温暖,亲切,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的互动性,学生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反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造成教与学的恶性循环。教师的情绪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情绪状态,他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使自己习惯于蓬勃地生气。”
五、情感性作业教学评价
笔者在作业环节做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作业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力求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比如,有小组合作的产品推销活动,有辩论赛,诗朗诵等等;另一方面,每次作业赋值,期末计总分,即总成绩,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同时,笔者把学生作业也作为评价的渠道,对学生的每次作业,笔者都会努力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努力与改变,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笔者认为,中职生个性、家庭和人生经历差异较大,这种作业形式有利于学生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独特看法和体验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呵护学生的努力,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与努力,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增强自信。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但中职生有其特殊性,浅尝则止,稍遇困难,便退缩,所以教师要有敏感性,能感受学生的点滴努力,并及时肯定,促使他继续努力;作业本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的桥梁,是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意见,融洽师生关系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二版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一直认为哲学是刻板艰涩而无用的,而这次《哲学改变你的人生》一书的阅读却颠覆了我的看法,明白了“哲学就像一条路,我们时时行走其上却未曾注意”这句话的真谛。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戈尔肖克”的东西。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教导人们如何遵从“戈尔肖克”。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布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引于《哲学改变你的人生》作者唐坚,第二页)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熟知并非真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条常识却不一定正确,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合运用我们所学知识,又要将运用的过程发现的问题经验总结提炼以增强我们的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我们对待已有知识不仅需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审视
与判断。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常识,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范围内。万有引力、日心说、进化论……历史一再启示我们,人类思想的进步,都是在突破常识中实现的。
书中告诉我们做人要接纳自己,不要掩饰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明白自己想做的不一定就能做到,明白自己做的不一定全能做好。现实粉碎着我们的理想,也粉碎着我们对自己的梦。接受真实的自己,客观对待自己,我们就能走向幸福之途。(引于《哲学改变你的人生》作者唐坚,第四十三页)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对于这一矛盾,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自己的缺点,同时以此为动力将缺点改变,成就越来越接近完美的自己。但是在这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发现我们不可能变成理想的自己。像外向的人希望自己深沉,直率的人希望自己圆滑世故,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面对这些我们需要理解接纳真正的自己,直面自己的优缺点,接受自己的优点我们便多一分自信,接受自己的缺点我们便多一分理智(引于《哲学改变你的人生》作者唐坚,第四十四页)。
刚看电影名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励志片,但看后觉得一般,主要原因还是觉得理想化的成分太高。
影片的主角张弛是一个连续五年获得顶级拉力车赛冠军的车神,因为场外非法飙车被禁赛五年,憋屈的过了五年后,他终于迎来了复赛的机会。在重重困难中,他拉来了赞助,拥有了战车,却在赛前因为车祸几乎报废。危急时刻,他的竞争对手向他伸出援手,帮助他修好了赛车。更不可思议的是,专业赛车比赛赛车手都有一个领航员负责观察路况,指挥线路,他的领航员因为车祸受伤无法通过体检,他居然只身一人完成了比赛还创造了历史成绩。剧情绝对符合小人物逆袭成明星的套路,但却不真实。张弛五年都没有碰赛车,尽管在禁赛期间中他每天在头脑中预演好多次车赛的情景,拿着一切圆形的物体就当方向盘练习,但是赛车的技艺真的就是这样练就养成的吗?
其次电影想要表达的“奉献”这一主题显得有点过于直白。用在一句时髦的话“张弛就是一个追梦人”,他为了理想卖了五年炒饭,为了重返赛道,他公开露面进行申诉,在电视节目中求赞助,在KTV为别人献歌,在赛服上绣上别人的女友的名字……,为了梦想他确实做了很多很多。很多国外的大片其寓意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观影的同时让观众自己领会,而影片中却要张弛给学员讲课谈赢得赛车比赛的诀窍引出“奉献”一词,以及结尾那一句“献给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你”更是让人有点倒胃口,这是担心观众看不懂自己的电影的节奏吗?只能说韩导还是有点信心不足啊。
(一)听了梁晓声教授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讲座,我想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梁老师的演讲给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从“五四”以来的文化画卷,他怀着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高度的责任感,而且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在文化作品面前所得到的一些影响进行深刻的思考。我感到对于我们当前,国家正面临着向创造型国家转型的时候,我们是特别需要思考的。梁老师的讲座在这方面会给我们启迪,并对我们怎样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以下是我听了梁晓声教授讲座后的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是读书应该带着责任感去读。梁老师用的是批判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也曾说过:“我提倡批判性的思维,但不是一种情绪性的批判思维,而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思维,也就是说怀着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的责任感。”温总理也给我们提到要提倡一种对社会的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来自于对于国家深深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写文章。所以我想我们读书也应该带着责任感去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用批判性的眼光、建设性的思维,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所有有用的东西进行概括、提炼、总结,形成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了这种责任感,无论做什么,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把事情做的更好。比如做老板,不仅在赚钱,更注重企业文化,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占据市场;做干部,不仅在自我发展,更注重部门风气、部门精神,以此带队伍、促事业。
二是读书应带着愉悦感去读。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读书自然不是一件需锥刺股、头悬梁的苦差,而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一册好书,往往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全部情感体验与思想洞见,一部作品,都是作者苦心构思、精心写作的结果,所以,智者苏格拉底声称,一册好书能引诱他走遍全世界。宋代诗人尤袤对书的赞语更富于浪漫的味道,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贫贱读之以当友朋,寂寞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人心境,历历可见,我想在读书中应力求提高自己的美学、德学素养,所读书当作一种乐事、快事,于无声处去欣赏,去揣摩。
三是读书要带着毅力去读。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坚持,有持之以恒之心,有坚忍不拔之毅力,进得书山,出得书山,方是纵意书卷。今日,科举取士已成过去,现代社会涤荡了古人读书特有的浪漫意味,商浪冲击下,所患不是书呆子多,而是读书人少。对于今日的读书人来说,要在霓光璀璨中独守一柱青灯,则要抵制更多的诱惑,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要手不释卷,不光胸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更为执著地坚守人类的精神空间,努力探寻生命转圜的途径。
四是读书还要培养人文主义思想。梁晓声教授的演讲中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他说到我们的文化在娱乐性上和西方的文化是没有太大的差别的。我们也在高兴,“彼乐也,吾亦乐也,天下同乐”。但是仔细看,是不同的。不同就在于人家的青少年的脚下有一块人家的先人们几代文化人,用二百多年时间锤炼出来的一块人文主义的文化基石。在这个基石上,他们可以尽情摇滚,可以唱流行歌曲。当娱乐之声停止的时候,他们又知道他们是站在一块人文主义的基石上。而我们的基石是什么呢?它在哪里呢?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今天谁又来想到我们要同心协力来做这样的事呢?这也就是我特别强调人文主义的阅读和写作的前提。我想梁晓声教授讲的人文主义思想应该是包括“自由、平等、博爱”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不光是在阅读作品或创作作品,一定要带着情怀去欣赏、去挖掘现实生活中那种人性的伟大、人性的光辉,还要培养出富有爱心、善良、高贵的品质,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书是小人生,人生是大书。读书是精神王国的探险,是灵魂的壮游,是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书籍改变了世界,读书丰富了人生。在线学习心得体会
(二)听了《儒学与人生》的讲座后,我再次感触了国学的博大与精深。儒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就是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说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也对,因为儒学的克是要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学讲治国平天下有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在修身。《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学关注的中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它的核心内容就是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儒学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儒家提出的人禽之别的问题,就是要懂得人与禽兽的区别。孟子讲:“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从人类文明史来看,只解决了物质生活问题,还没有真正摆脱禽兽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教化:“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总之,人与禽兽不同,能高于禽兽,在于人能组成社会;有社会,在于人有人伦关系;有人伦关系,就是有道德;有道德,才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堂堂正正做一个人。
关于人生价值问题。古代思想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追求不朽。儒家一个著名的观点是,追求“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就是强调把个人放在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面来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中国人的观念,它不是只看自己和眼前利益,而是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放在历史中间,来寻找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人提高到最为天下贵的地位,而人的价值的实现,又基于个人人格的完善。人之可贵首先要体现在每一个人的高尚人格上,每一个个人人格的完善,是实现人的价值和社会完善的基础,所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对个人完善人格的重要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人所追求的,是把个人的独立人格与对社会义务、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对社会、民族的奉献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一种人生价值观,即群己合一的人生价值观。
关于待人处事。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待人处事,是人生的重要问题。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在待人处事这个问题上,孔子、孟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约、恕、诚。“ 约”就是对自己要约束。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恕”就是要将心比心,要换位思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就是要真诚。人的情感要由内而发,有其渐进的顺序。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个世界上,给你的都是情分,不给的都是本分。在本分的时候不要抱怨,是情分的时候要学会感恩。佛家说:当世界无情时我多情,当世界多情时我欢喜。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关于修养。道德不是天生的,尽管儒学讲人性善,但并不认为人天生都是善人、君子。相反,它强调要进行教化,要自觉修养。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为己和慎独。儒学讲为己,也叫作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为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说学习修养完全是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为了自己的完善,而为人,是做给别人看,是沽名钓誉。孔子讲心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讲心安,就是要讲到羞耻心,这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所以孔子要求“行己有耻”,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慎独就一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只是你在想,没见之于行动,你也要能够谨慎小心,实实在在地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这是修养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修养方法。
先给学生一个信服的理由去看《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或者影视剧。
90后的年轻人大都是“手机控”, 很少有人看小说, 更别说看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了。因此, 要准备好功课, 说服学生主动去看, 可以先借几个“高、大、上”的理由, 比如理由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力荐这本书, 他这么写道:曾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 《平凡的世界》是无数人的精神食粮, 他们借助着孙少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奋斗、拼搏, 追逐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今, 在这个富足幸福的时代, 依然有很多人喜爱它。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是年轻人所需要的, 不论在过去、现在, 还是将来。理由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其也进行了如下报道: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以细腻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著小说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家族矛盾、陕北农民生生不息的奋斗经历, 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真实的生活习俗, 构成了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 是一部平凡人对抗苦难的正能量史诗。据说连百忙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该剧都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再来个比较现实的理由:看《平凡的世界》, 在课堂和学生分享心得, 就是德育学科过程性评价成绩, 写好心得体会, 也可以作为考试成绩。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交流作品里头感人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 一小部分人也逐渐被感染, 也主动去阅读或欣赏了。
学生愿意去看作品时, 教师就要随着授课内容的推移, 在课堂上、在课外生活中, 通过学习群、朋友圈和学生分享作品, 感悟平凡的人生。
分享之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中国, 在土地贫瘠的西北, 生活的艰难是现在的90后孩子难以想象的, 孙氏两兄弟的家庭是这样的:家里的光景现在已经临近崩溃, 有位年近80半瘫在炕上的老祖母;父母亲也是差不多花甲之年, 挣不了几个工分;妹妹升入了初中, 吃穿用都增加了;还有个不务正业的姐夫, 生了两个小孩, 常常过来“蹭吃”……一句话:穷困潦倒。因为“穷困潦倒的家庭状况”这客观实际决定了孙少安作为长子的应尽责任, 13岁上完五年级就被迫无奈辍学了, 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虽然孙少安很聪明, 小学期间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在同学、老师乃至同村人的印象中是棵好苗子, 但他知道自己只属于荒凉而又贫瘠的黄土地, 都市生活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梦。“一切都毫无办法。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 只好听命于生活的裁决, 这不是宿命, 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孙少安很坦然地面对客观实际。他深刻地意识到,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 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 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实现。孙少安根据客观实际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从队长到村长, 从潦倒的家庭到最后带领全村人致富, 验证了根据客观实际选择人生道路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前提。每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 都要受到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人生总有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大道。青年学生要向孙少安一样立足于现实性, 更要着眼可能性, 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分享之二:用辩证的观点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事物的正反面都有不同的意义, 都是处在永恒的变换之中,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拥有积极的心态, 而积极的心态是人生发展的巨大引擎, 它会给人信心和力量。这个哲学原理在孙少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孙少安知道他作为长子、父亲、队长, 他的肩上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如山的, 面对种种困境, 他充满理想, 尽管经历了磨难, 但他依旧仰望星空、寻找希望, 从生活中执着思考未来, 在平凡中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双水村, 国家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 分别是承包到组和包干到户, 大家疑问重重, 孙少安就给大家分析利弊, 用辩证的观点告诉大家实行责任制肯定利大于弊, 大家听了忠厚实诚的孙少安的意见, 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孙少安虽然只是个农民, 但他深谙为人处世的真谛, 用淳朴的人生哲学, 给自己、给村民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作品里, 类似例子很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过着平凡的生活, 正是因为平凡才最真, 才能淡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才能知难而进。青年学生要向孙少安学习,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思考人生, 积极探索, 敢于冒险, 即使失败了也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
分享之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孙少安做梦都想摆脱贫困, 可那贫瘠的土地就算他累死累活地苦耕, 最多也只能让家人勉强填饱肚子。他把一家人辛苦攒下来的二千五百块媳妇本来要箍几孔新窑洞的钱, 偷偷挪用办砖厂, 最后成了双水村的第一个能人。是什么让孙少安敢这样闯?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孙少安在城里打工拉砖的时候, 看见到处搞建筑, 砖瓦一直是紧缺材料, 有多少能卖多少。他当时就想过, 要是能开个砖厂烧砖窑, 一年下来肯定能赚不少钱。这来自于他亲身实践中的认识使他破釜沉舟, 坚定自己的抉择。即使在后来由于烧砖师傅的失误, 所有千辛万苦烧制的成品砖成了废品, 造成了孙少安的破产, 他都没有被困难吓倒, 毅然到处凑钱, 东山再起!孙少安的成功也是个典型的创业案例,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 让学生学习孙少安在劳动实践中提高认识, 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很有现实意义。
分享之四: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成长的源泉和动力,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能点燃人的激情, 催人奋进。中职生很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不少人没有学习目标, 盲目地游荡, 延续下去就会蹉跎一生。其实他们所谓的“打击”和孙少安、孙少平比较, 简直不值一提了。当主人公孙少平面对困境, 差点迷失自己时, 他遇到了人生的知己———田晓霞。田晓霞告诉孙少平“只有永不遏止地奋斗, 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 也是壮丽地凋谢”。孙少平答应田晓霞, 他会永不遏止地奋斗。他刻苦学习, 胸怀远大理想, 他上不起大学, 但他立志要走出双水村!终于在大牙弯煤矿新工人入职考试中, 孙少平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正式的煤炭工人, 大牙湾煤矿条件恶劣, 又脏又黑, 所有人都失望至极;孙少平却觉得这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 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许多人忍受不了艰苦的工作, 逃跑了;孙少平却没有动摇, 他看到这里好的一面:不愁吃, 不愁穿, 工资高。闲暇之余, 难以遏制的求知欲, 他看书、写作, 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 通过读书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跟自己的自卑斗争!他后来又光荣地当上了煤矿工人, 当上了工段长, 成了模范。中职学生也要跳出中考失利的阴影, 要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起“人人皆可成才”的成才观。
分享之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通篇故事告诉我们, 只有在劳动奉献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职校学生是动手的技能型人才, 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何对待劳动, 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人生没有不劳而获, 如今现实生活中, 有不少人都想不劳而获, 毛主席说过, “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 劳动体现了人的一般本质, 同时又不断提升着人的各方面能力。孙少平在井下当矿工时, 感慨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 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 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他觉得劳动在那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 更是自身的需要, 他认为甚至“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劳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孙少安的人生价值就很有意义, 他18岁就因为精明强悍和肯吃苦的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成为双水村的“能人”。他面对种种逆境, 舍小家、顾大家, 想方设法带领全村人们共同富裕, 他内心里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眷恋、对双水村人们的热爱, 使他有无穷的勇气和力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他家富裕了, 村民富裕了, 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 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他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 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 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 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孙少安的人生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平凡的世界》这部通篇折射出哲学原理的鸿篇巨制, 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这样能鼓舞大众的作品, 不但具有更长久的传播力量, 也为我们德育教师在今后消化德育教材, 改进德育方式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课程改革实例研究。以《正确认识和学会处理矛盾》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实施课程的。
一、团队破冰—活动引领吸引兴趣
拓展游戏——心心相印
比赛要求:略
比赛场地:学校篮球场
比赛评价:第1名四次抽牌机会、第2、3名三次抽牌机会、第4、5名两次抽牌机会。第六名1次抽牌机会。
二、小组讨论——活动分享引出新知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里,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以对方为依存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抗又互相支持才能让整个团队顺利前行。
事物具有两面性:成功与失败、先与后、快与慢等等。
尊重规则、才能事半功倍。
一分为二看问题、一分为二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不断掌握。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 居安思危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3.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4. 乐极生悲
5.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生活中处处有矛盾
其一、不要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其二、怕麻烦、怕问题、绕着问题走,都是否认、回避矛盾的表现,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对我们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视频《扁鹊见蔡桓公》
合作探究—承上启下启动新知
面对感冒我们该怎么办?
1.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学生活动——打破节奏改善注意力
小游戏(略)
视频《白马非马》—激发兴趣引出新知
(1)矛盾的特殊性
《医生给猪打脉》漫画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
量体裁衣的故事
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合作探究——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说人用简单教条方式处理矛盾的成语?
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小结—总结归纳把握重点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要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矛盾又是具体和特殊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学会应对矛盾、解决矛盾;还有懂得不同的矛盾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作业布置——活学活用学会感恩
教师举例关于三行诗
课外作业:给妈妈写一首“三行诗歌” (建议内容上体现今天学习的矛盾观点)。
三、《哲学与人生》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我结合哲学中的知识,设计拓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初步对知识的感受。小组讨论教师务必有较强的引导能力,能运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往新课题上思维,并通过拓展活动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
以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头脑风暴、项目教学等方式实施教学行为。主要考虑中职学生学习注意力下降的问题,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小活动或者小游戏,1-2分钟为宜。是以辅助性练习为主,让学生能够得到适度的应试能力。初步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把“学”回归到“做”即实践中。这是一切教学的目的与归属。
前段时间去书店买书,发现了《低调做人的哲学》这本书,随手翻开几页草草看看,结果发现文字中蕴含着巨大的魅力,让我欲罢不能,遂从头至尾的仔细研读。在当今这样一个崇尚彰显个性、张扬自我的一个社会中,这样如心灵鸡汤的一本书尤为难得。它结合古语哲学以及名人事例把低调做人的原因、方法、益处娓娓道出,是一本让人洗涤心灵、收益无穷的作品。
俗语有云:“数大招风”、“高处不胜寒”、“水满则溢”„„这些精辟的话语为我们点出了处世之道,也告诉了我们成功的秘诀----低调。
何为低调?首先,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谦虚是说话、办事时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以求教的口吻说话,以学生和下级的心态办事。是对自己高标准要求的反应。说白了就是自己有能力,但是不张扬,不过这也点出了低调的前提就是要有能力,有内涵,而能力和内涵的培养都是来自于人生阅历。对于我们这些刚踏进社会两三年的年轻人来说,在工作上要多求教于有经验的前辈,要虚心学习,不能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更不能把成绩作为打击他人的武器。此外,低调还是自己选取较低的标准、要求、观点和看法,去面对和处理他人或所发生的事件。是对别人低标准要求的反应。这就是让我们懂得宽容和忍让,牢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真理。在工作上遇到与人意见相左之时,不要一味争强好胜,不要让自己年轻的身躯、轻狂的身影成为他人的靶子,要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得失,豁达随和地面对工作和同事,收获敬重和尊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做人难、难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这些话虽说不是绝对的经典,但至少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年轻时,去一位老前辈的家中做客,昂首挺胸走进以座低矮的小茅房,一进门,“澎”的一声,他的额头撞在门框上,青肿了一大块。老前辈笑着出来迎接说:“很痛吧?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来拜访我的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明世事、练达
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记住了,也就成功了。
低调做人是一种风度与气魄,也是一种谋略与智慧,更是一种处世的姿态。凡事保持低调,有时,可以化剑拔弩张为平心静气,化狂风暴雨为和风细雨,化扑朔迷离为悄无声息,低调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做人学问。低调做人,不是懦弱与放弃,而是隐忍与收敛,是一种安身立命的精神境界。能够在高低上下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能够在进退藏露中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能够在低调中修炼自己,并且寻求机会;能够在不显山,不露水之中,成就宏图伟业;能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低调做人也是一种高明的韬光养晦艺术,能够自由应用自己的锋芒,藏露得当,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展示自己;既可以以拙示人,也可以藏巧示拙;既可以外乱内整,也可以内精外钝。不会率性而为,而是懂得随机应变;能够忍得住寂寞,熬得住低落,也可以耐得住艰险,挺得过历练。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人的最佳姿态。欲成事者必要先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倘若根基浅薄,便难免枝衰叶弱,不禁风雨。把低调做人的哲学在生活中演绎,我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放低心态、脚踏实地、摒弃狂妄自大,视每位同事为师。第二,要谨慎小心。说话做事都要有着成熟的心态,做有把握的事。第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有理让三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自己的修养。
一、研究学问应该从事实出发,不是从主义出发,不能被某种具有霸权性质的理论体系所局限。
二、人类的智慧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被单极化或被少数理论所主导。各种学说越丰富,则人类文明就越光彩照人。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和才能,要了解他为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求。”“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看到丹纳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很多困惑油然而生。
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要素,这样的论调似乎与马克思的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艺术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审美主客体的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吻合。困惑的原因不是对这种观点不满,只是有些郁闷,本来想通过一百多年前西方学者的思维体系或者智慧获得一些关于艺术的不同的观点,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但似乎要失败。其实回过头来看也顺理成章,马克思与丹纳是否有立场上的不同本人还无法考证,但是他们的主张却最终殊途同归,得出几乎相同的观点,认为事物是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到客观环境的强烈影响,而不是那种小儿科的假设对象先存在或者脑残地讨论科学先于艺术还是艺术先于科学(有感于某课堂讨论……)。两位先哲都是以事实为依据阐释并证明自己的观点。
所以,匆忙得出结论,研究学问应该从事实出发,不是从主义出发。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可并追求人类智慧的多元化,而不是盲目地推崇某单极理论,或者允许某单极化理论成为统治人们思想的霸权理论。我们的意识是那么脆弱,那么容易被故意影响,从而陷入到十分有局限性的狭隘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怪圈中,特别是久久的所遮蔽视野。丹纳说:“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他们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认为形式与派别越多越相反,则人类精神表现的越多越新颖。”尼采更是进一步认为用智慧取代科学应该是人类的最高目标,科学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把它提升到最高地位是科学霸权的表现。科学仅仅是人类把握外在世界的工具,对科学的强调就等于放弃了人类对内在世界的探索。(注:此处的科学是广义上的,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一、故事情境模式创设的优点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不仅是知识本身的传授, 还在于将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 唤醒他们的创造力, 增强他们的学习力。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则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 将教学内容拆分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 将课本中的道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一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创造性思维,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门以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因此, 该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来把握, 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自主能动性, 任课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以兴趣为支点, 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 这对学生的理解力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以往《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 主要以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为主, 学生理解的是表面含义。由于课程的枯燥, 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 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好的。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时候, 就可以在潜意识中植入哲学思想, 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让知识随着故事线路的发展而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二、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
1.教师讲述故事, 引入课堂内容。在授课初期由老师直接引入故事情境, 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教师设置的学习内容中。这对老师创设故事情境的能力要求很高, 如何扮演好角色, 全心投入故事情境之中, 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故事的表达是成败的关键。
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具有较强的画面感, 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图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来传达知识, 能够让故事更加立体, 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 从而将知识具体化, 形象化。同时, 教师要注意问题的设置, 可以采用故事情境里的人物作为提问的代表,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 对学生课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3.学生扮演故事情境里的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将课本内容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帮助表演同学理解好《哲学与人生》的内容, 时刻联系教学。通过自身的表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 对表演者多方面的能力都有提升, 除此之外, 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同学的学习印象, 对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故事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要在结合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 还要符合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以及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 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 另一方面, 如果故事情境设置的过于简单和熟悉, 则让学生失去的新鲜感, 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选择新颖的故事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统一。
故事情境有很多种, 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都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 故事的来源也越来越多, 例如:漫画、电影、动画等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 如何挖掘有用的素材, 就需要老师做足课下准备工作, 通过细心的筛选, 对故事加以改编, 从而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无论学习的方式是什么, 最终都是在服务于教学内容。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该独立存在, 教师可以将它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在完善故事内容的同时, 要增强故事的知识性。如果只有趣味性, 而失去知识本身, 那么这依旧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故事总体不宜过长, 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 将原本的内容进行传播, 才是故事情境教学创设的初衷。因此,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都十分重要。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验, 我们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 要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同时, 运用精致的故事情境还原课本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 还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方式。因此, 故事情境模式创立在教学体制的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分享。
参考文献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
[2]刘敬玲.中职德育《哲学与人生》教学中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 (6) .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10-25
哲学与人生试题10-26
哲学与人生试卷12-18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09-10
哲学与人生第九课11-08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06-10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三课10-27
中职哲学与人生第9课11-01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11-15
多媒体在哲学与人生高效课堂教学运用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