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酒礼仪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饮酒礼仪(通用7篇)

中国的饮酒礼仪 篇1

过年,也叫除夕,是中国人最为注重的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酒席,即使穷,平时不怎么喝酒,年夜饭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饭,有的人还有饮酒守夜的习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们一般是不出门的,从正月初二开始,才开始串门,有客人上门,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摆上桌子,斟上酒,共贺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饮屠苏酒的习俗,饮酒时,从小至大依次饮用。据说饮此酒可以避瘟气。

“岁酒”:这是朝鲜族酒的习俗。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桔梗、防风、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药材,类似于汉族的“屠苏酒”,但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民间认为饮用此酒可避邪,长寿。

“新谷酒”:这是哈尼族酒的习俗。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

中国的饮酒礼仪 篇2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 果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第十七世纪时, 果酒已被引入英国, 葡萄酒已经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饮料。酒的应运而生, 使酒在西方国家更受欢迎。酒不仅影响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也丰富了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国人和英国人都是喝酒的。然而, 由于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中国和英国的葡萄酒及烈酒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对中国和英国的酒文化比较研究将会对两国人民相互了解, 并通过学习在中国和英国的葡萄酒文化的异同中提高在中国和英国的酒文化的了解。对于酒, 两个国家知名。中国是酒的故乡, 而英国是著名的葡萄酒。中国和英国不同的文化, 有两国酒文化差异。

二、在中国和英国的饮用历史

从不同的饮酒史来看英国和中国不同的饮酒文化。相传2000多年前,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和自己长生不老, 就派方士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因当时连年战乱, 人民长期居无定所, 体质虚弱, 而出海之人又要求身强体壮、能抵抗各种疾病的童男、童女, 一时便无法找到。徐福便周游各地, 当他途经旧齐国之地饶安邑 (今盐山千童镇) , 见这里的人个个身强力壮, 不生百病。原来饶安邑产红枣, 齐人多食枣和饮枣酒, 所以枣酒历史至少2000年以上。徐福便在此征集三千童男、童女, 命人建造酒坊, 酿制枣酒, 以御寒驱潮。汉高祖五年, 在饶安建千童县, 汉人东方朔以红枣配合香草再度精酿, 酿成的酒汁稠粘手、味香甜, 饮之满屋喷香, 其香气经旬不歇在当时广为流传, 使饶安的酿酒业迅速发展起来。然而, 在英国, 是完全不同的。饮用葡萄酒的普及是由皇室影响, 饮用葡萄酒更像是一种在社会地位较高的示范, 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和奢华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饮酒文化的比较

1. 饮用方式的比较

明代以前, 人们通常用糯米作为一种果酒原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注重节俭。为避免民间酿酒使用大量粮食, 朱元璋颁布了禁酒令。当时, 江南酿酒, 喜欢使用糯米, 为此, 朱元璋又明令禁止民间种植糯米。在中国人看来, 酒文化是文人雅士和皇室成员之间的事情, 人们在开怀畅饮时喜欢思考很多事情。为了品尝一杯酒, 人们总是选择一个可以让人平静下来的地方。那些文人雅士和皇室成员, 喝酒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 让喝酒的每一步都变得重要。制作一杯酒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酒的味道, 因此, 任何错误都是不允许的, 他们不仅要求酒的味道, 还要享受酒带给他们的快感。再次, 在中国的酒文化里没有必要准备点心。点心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中国古代, 当人们喝白酒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 不吃任何东西。因此, 点心是不必要的。

2. 在英国, 酒吧是英伦一大特色

全国大大小小的酒吧有五六万家。注重隐私的英国人一般不去别人家里, 许多交际都在酒吧里进。夕阳西下的时候, 尤其是夏天, 英国大小城市酒吧一座难求。多数人手端高度数啤酒, 倚着柜台侃侃而谈, 坐在酒吧椅上的往往是点了烈性酒豪。通常英国人进了酒吧喝三大杯才罢休。很多人喝到酣处, 会把玻璃杯随意乱扔或紧握酒杯就上车回家, 一些酒吧最后无奈只好放弃玻璃酒杯, 而给顾客提供一次性塑料杯。英国的“爬吧”荣耀与欧洲大陆的“咖啡馆文化”迥异的是, 有千年历史的英国“酒吧文化”历久弥新。英国人喝酒的时间有三个:昨天、今天和明天。喜欢“爬吧”, 整个晚上或整个周末, 一家一家地逛酒吧, 喝一杯换一个地方。一般来说, 有没有陌生人在酒吧, 只要是相互碰了杯, 你马上就可以成为朋友。每天下班后, 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 每个酒吧很拥挤。不仅普通人把酒吧作为一个休息娱乐和通信的好地方, 而且那些官员和有钱人都愿意去酒吧玩玩。所以在英国, 喝酒的目的很简单。人们只想欣赏和享受酒。当然, 他们也想通过喝酒来摆脱束缚和内心的欲望。毫无疑问, 酒在英国也有交际的功能, 但人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追求更好的享受酒, 获得快乐, 忘记悲伤。

四、关于酒文化的比较

1. 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饮酒文化的异同

基于上述声明, 中国和英国之间饮酒文化的异同可以概括。饮酒文化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重要。一般来说, 有四种情况, 人们通过喝葡萄酒和烈酒, 来达到表达情感和外交的需要的目的, 包括会见朋友, 做生意。酒和精神可以作为一种神奇的催化剂, 可以使陌生人成为朋友。一起去酒吧, 气氛是那么的轻松和快乐, 人都不清醒, 更容易相互玩耍。对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葡萄酒与烈酒可温暖身体, 帮助释放压力和焦虑。在这些条件下, 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拉近关系。有一句诗说“酒逢知己千杯少 , 话不投机半句多 . 遥知湖上一樽酒 , 能忆天涯万里人 .”可以充分说明喝酒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 中国人和英国人是一样的。葡萄酒和烈酒可以用来表示友好和好客, 这也可以应用在外交场合。根据报告, 葡萄酒及烈酒广泛遍布在中国和英国的国家, 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葡萄酒不再是一个奢侈的追求, 正常的人可以享受。毫无疑问的是, 中国人和英国人真的很看重葡萄酒和烈酒。

2. 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饮酒文化的差异

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差异也不可忽视。葡萄酒和烈酒在中国和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 当涉及到中国文化, 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正如已经提到的, 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对葡萄酒和烈酒的态度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关注具体行为背后的关系, 而不是仅仅是享受精神和追求幸福。例如, 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酒。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像做生意谈判, 要与客户喝酒以示友好和诚意, 即使他真的很恨这样做, 但他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一些中国商人甚至因酒精过量而损伤到了他们的身体。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行为真的会导致享受饮酒的时候会幸福感消失。英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当英国人喝酒时, 他们只是追求放松、自由。一个轻松的下午, 和几个朋友聊天, 享受一些精致的点心和一杯酒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是英国人的理想生活。当英国人在商务谈判的场合饮酒时, 他们不把整个事情混为一谈。生意就是生意, 没有人认为喝的越多越真诚。在生意面前他们只关心利润和成本。

结论

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酒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的差异, 也有两国的文化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无论异同, 这两个国家都是十分喜好饮酒的。两国的皇室都十分重视饮酒,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酒文化。因此, 酒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两国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喜欢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 借酒助兴, 活跃气氛, 边喝边天南地北聊天, 有时直到一醉方休。这种以联络感情为目的的喝酒起着壮胆的作用, 又是情感的催化剂, 让人表达出平时不能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喝酒恐怕已是所有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遇又或是人逢喜事之时必备的事情之一吧。在另外一个交际层面上, 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是工作。所以现代人发扬了古人所传承下来的这一“美德”, 与其他人谈生意、签合同等事都是在饭桌上谈拢的。而在饭桌上, 酒是从不会少的。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喝酒而纠结?有多少人为了喝酒而伤神?其实我也是其中之一, 由于酒量不佳, 每次同学聚会吃饭喝酒都得痛苦些许时间。但是在喝酒聊天之中给我带来的欢乐和喜悦之情也是无法言表的。酒桌文化也成了现代交际文化的一种, 也是现代酒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之一吧。毫无疑问的是, 中国人和英国人真的很看重葡萄酒和烈酒。

摘要:本文对中英两国的饮酒文化进行对比。通过介绍中英饮酒的历史及关联, 和对中英两国在酒的历史、饮酒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及分析, 对中英酒文化进行对比, 得出中英酒文化的同异之处, 并呼吁理解不同的文化, 尊重彼此的差异。对中英酒文化的研究会在促进中英双方理解上起到积极作用。通过研究中国的饮酒文化与英国饮酒文化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来增进我们对于英国酒文化与中国酒文化的关系的了解。

关键词:酒文化,异同,比较

参考文献

[1]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03) .

[2]罗民胥, 廉张军.跨文化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回避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4) .

[3]吴粤汕, 战吉宬.中西方葡萄酒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中国食品, 2006 (14) .

[4]杨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4) .

[5]饶清清.中西酒文化差异比较[J].商品与质量, 2010 (SC) .

[6]刘茵.中美商务交际的礼貌策略——基于霍夫斯塔德的跨文化视角[J].海外英语, 2010 (11) .

中国的饮酒礼仪 篇3

2、正确的握杯姿势:为了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杯里的酒温增高,影响酒的风味,正确的握酒杯姿势是用三根手指轻握酒杯的杯脚,即使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轻握杯脚,小指则放在杯酒的底台来固定。

3、在喝酒时绝对不能用吸着喝,正确的喝酒姿势,应是倾斜酒杯,就像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品酒时可以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切忌猛烈摇晃杯子。

4、喝酒时应避免以下失礼行为:非敬酒时的把酒一饮而尽、拿着酒杯边说话边喝酒、边喝酒边透过酒杯看人、将口红印在酒杯的边。

西餐中喝酒的礼仪文化

在西餐礼仪中十分讲究以酒配菜,并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相配的规律:一般各式牛排或烤牛肉,最适合选用浓味干型红葡萄酒;羊肉类菜肴如羊扒、烤羊肉,则适宜配淡味的红葡萄酒;猪肉类如火腿、烤肉等,适宜配香槟酒、甜白葡萄酒;家禽类菜肴,宜选用红葡萄酒、甜白葡萄酒;野味菜肴肉色浅、味道鲜美的,适合选用淡味的红葡萄酒。总的来说,就是口味清淡的菜式与香味淡雅、色泽较浅的酒品相配,深色的肉禽类菜肴与香味浓郁的酒品相配。

根据西餐用餐环节的不同,具体地说西餐在喝酒方面可以分为餐前酒、餐中酒、甜食酒、餐后酒四种。

餐前酒,顾名思义就是在用西餐之前喝的酒了!很多西方客人喜爱在用餐之前饮用一杯具有开胃功能的酒品,这类酒最大的特点就是气味芳香、刺激食欲,酒通常含糖分较少,口味或酸、或干烈,即使是甜型餐前鸡尾酒,口味也不是十分甜腻。

在用餐时饮用的酒,通常有干红、干白等。一般食用冷头盘或海鲜类食品都佐以干白;肉类的食物佐以干红。如果您对西餐选酒规律不是很精通,又不想失去礼仪,不要紧,你可以选择香槟酒,因为香槟可以在和西餐搭配时可以和任何种类的菜式相配。

甜食是西餐中不仅重要而且是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用甜食的时候,西餐也有相对的甜食酒来相配合的,甜食酒是以葡萄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酒,由于酒中勾兑了白兰地酒或食用酒精等原料,因此,他属于配制酒类。这类酒的基酒酒精含量很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果汁味和甜度。

古人饮酒礼仪 篇4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啧啧称美,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卒爵”,也就是“干杯”,这是古人的礼。因为古酒淡薄,干杯不算难事。

而干杯,今人每说先干为敬,但古人却是后干为敬。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意思是说陪侍尊长喝酒,尊长举杯未干,年少的就不敢喝。而宾主之间,则是客客气气,有节有度;主人敬客人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敬酒时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以三杯为度。

礼记《玉藻》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左传记载晋灵公赐赵盾饮酒,埋伏甲兵要攻杀赵盾,赵盾的贴身侍卫提弥明察觉阴谋,急忙登阶入堂,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于是扶出赵盾逃难。可见三爵是礼,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所以曹植诗《箜篌引》说:“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仪礼中的饮酒,最后也有“无算爵”,意思是说,能喝多少就喝多少,不必计较杯数了。也因此论语说孔子的饮酒观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不酒后失态惹是非,酒爱怎么喝都可以。由以上可见,酒简直成了礼的附庸,虽然也有无算爵的豪纵和孔子唯酒无量的达人之观,但毕竟多半是儒者的自我设限。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

就拿歌舞助兴来说,仪礼中,乡饮、乡射、大射、燕礼四篇,都有工歌、笙奏、间歌、合乐、无算乐等节目。也就是说,在礼仪进行饮酒之际,有乐工唱歌、演奏笙曲、唱歌笙曲间隔上场和交响乐大合奏等的演出。无算乐是对无算爵说的,即纵饮为欢之时,音乐也随着尽情地演奏。而宾主筵席,酒酣耳热了,也要继之以舞蹈。且举史记两件事来看看。

《项羽本纪》记载鸿门之宴,范增要项庄入内敬酒,然后剑舞,趁机杀刘邦于座中。项庄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时和刘邦约为婚姻的项伯,看情形不对,也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以致项庄始终无法下手。项家叔侄这场武舞,虽然教刘邦如坐针毡,汗流浃背,但所借的题目正是筵席间助兴为欢。

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记载魏其侯窦婴宴请武安侯田蚡,等到饮酒半酣,将军灌夫起来跳舞,舞毕,请丞相田蚡接舞,田蚡竟不起身,灌夫觉得很失面子,便说了许多冒犯的话,主人窦婴在一旁排解致歉。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列侯和宗室都前往道贺。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向宾客敬酒,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不久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旧交避席,其余的人照样坐着,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看在眼里,心中不快,也离位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坐着不动,说,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气极了,却嬉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还是请干杯吧!田蚡不予理会,灌夫有气没处发,敬到临汝侯,临汝侯正跟程不识交头接耳,又不避席,灌夫便破口大骂起来,终于弄得不可开交,被田蚡当场扣押。从此窦、灌和田蚡结下深仇大恨,窦、灌终于被田蚡诬陷而死。灌夫“使酒骂座”的结局虽然古今为诚,但由此也可见汉代人敬酒和席间的礼俗,那就是:可以跳舞助兴,一人跳毕,被邀的人必须接续;敬酒时敬人的和被敬的都要离席起立,而且要彼此饮干满杯,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傲慢失礼。像这种歌舞助兴的礼俗,真是一脉相传,当今之世的卡拉0K,岂不犹有古风。

饮酒及乱生祸害,这是众人皆知的事。严重的会像殷纣王、更始刘玄、后秦符生那样终至国灭身亡,轻微的也可能像才高八斗的曹子建那样,“醉不能受命”、“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爵安乡侯。而古来讲究礼仪排场的公家筵席,如果动不动就有像灌夫那样使酒骂座的人,那还了得!所以宫廷官府举行宴会,早就有监酒的酒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已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话语。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时,淳于髠说:“在大王面前喝赏赐的酒,有执法在旁,有御史在后,我淳于髠恐惧战栗、低头伏地而饮,不过喝一斗酒就醉了。”《齐悼惠王世家》记载汉代朱虚侯刘章,曾经入宫侍奉吕后宴饮,吕后命他监酒,他说:“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当酒喝得有点醉意时,刘章进献歌舞。过了一会儿,吕后家族中有一人喝醉,避醉逃席,刘章追上,拔剑把他斩了。吕后和左右的人都非常惊讶,但既已授刘章监酒以军法从事之权,逃席有如临阵脱逃,当然要杀无赦,所以吕后等也莫可奈何。像刘章这样执法如山的监吏,诚然叫人不寒而栗;但是后来宴会时,以游戏方式,定饮酒次序,以一人为令官,众人皆听其号令的所谓酒令,就教人兴会盎然了。

诗经《宾之初筵》有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是说射箭中目标的人,可以叫不中的人喝酒。这和射狭、投壶、藏钩、赌棋、掷骰、猜枚乃至于时下划拳一样,都含有赌赛为欢的性质。另外像传花、拍七、筹令等则纯为游戏作乐性质。譬如筹令所用的筹是一种特制的罚酒工具,如武松“力大者饮,行二者饮。”因为武松力大能打虎,排行老二,所以此筹一出,座中沾上这两点之一的人就要喝酒。但是,酒令到了文人手中,就逐渐成为逞机智、斗才学的风雅之事了。

文人在酒席上逞机智、斗才学,左传中屡见记载的列国间君臣参加朝享盟会时的所谓赋诗明志,应当已见其端。而酒令一词,宋代赵兴时的《宾退录》说是始于东汉贾达。其后文人有所制作的很多。譬如褚人获《坚瓠二集》记有“欧阳酒令”,说:欧阳修在起席间行酒令,限定作诗两句,诗意须犯徒刑以上的罪。有人作:“持刀哄寡妇,下海劫商人。”又有人作:“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而欧阳公作的是:“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人问他,这怎能算是犯徒刑,他说,在醉意浓重、美色当前的时候,徒以上的罪也就做了。欧阳修的酒令表面不合格,但实寓机趣、别出心裁,所以能博人一笑。

文人饮酒的风雅之事,除酒令外,还有曲水流觞。曲水流觞与修禊的风俗有密切的关系。修禊是古代一种清除污秽的祭祀。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拔除衅浴。”郑玄注:“岁时被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看样子最初只是熏香洗澡祭神。晋书《束皙传》说,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曰:“令君制有西夏,乃霸诸侯。”因此立为曲水。两汉直缘,皆为盛事。虽然金人奉剑是有意造出来的神话,但由此可见,流觞的源头始自西周早期;而引水成曲使成曲水,人们列坐两旁,流觞以饮酒的所谓曲水流觞,则是秦昭王所建立的;而两汉以后,相沿成俗,逐渐发展为节令盛事,时间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为三月三日。

中国的饮酒礼仪 篇5

一、警察礼仪的内涵

顾名思义,礼仪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习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

警察礼仪就是人民警察在警察公务活动中,用以维护警察整体形象和个体形象,对警察公务活动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警察礼仪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般礼仪,是一般礼仪在警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

警察的职能是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以,警察礼仪呈现出与警察职能相匹配的特点,如主体的权威性,形式的严谨性、规范性,内容的特定性、广泛性等。另外,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警察礼仪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对广大公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而吸引广大社会公众认同警察礼仪,欣赏警察礼仪。

二、警察礼仪在警察公务活动中的重要性

1. 展示良好的主体形象。

当看到着装整齐、动作规范的交通警察在指挥交通时,民众便肃然起敬。看到执法警察对民众敬礼时,民众便能感受到来自于警察的尊重以及警察的威严。当看到警察高温下警察全副武装执行公务时,民众会心生感动。要想成为百姓心目中“和平年度最可爱的人”,警察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而树立良好的形象,坚持警察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2. 推动警察公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正人须先正己,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警察的主要职能是“正人”,自然必先正己。要想能够顺利地开展警察公务活动,必须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否则将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如果警察能够时刻注重警察礼仪,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势必会减少阻力,确保公务活动顺利开展。

3. 保障警察公务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警察肩负着打击犯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使命。任何一起公务行为,都应力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这是警察职能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的期盼。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规范警察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而是否坚持警察礼仪,则直接影响到警察执行公务的规范性,并最终与警察开展公务活动的效果具有紧密联系。所以,警察在执行公务活动中遵守警察礼仪对警察公务活动取得最佳社会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三、我国警察礼仪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的警察礼仪规范。

目前,我国警察礼仪缺乏统一的规范,比如警察礼仪的内容不明确,各项礼仪的标准不统一等。这就导致各个地方我行我素,各自为阵。其实,警察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礼仪必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规范性,否则,礼仪的价值将会大大减损,甚至消失,警察的权威性也必然受到影响。

2. 对警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实践中,相当一部分警察对警察礼仪的认识不够,认为只要认真执法办案,确保办案质量,便是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警察。其实不然,一方面,警察礼仪本身对警察顺利开展工作、取得良好的办案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警察还肩负着通过执法办案教育广大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使命。如果不注重警察礼仪,比如警便服混穿、语言粗俗、态度生硬、举止随意等,将会严重损害警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拉开警察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对我们执法办案带来障碍,也对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3. 欠缺落实警察礼仪的相关技能。

受警察职能的影响,警察礼仪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正是这种魅力,对警察和社会公众都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重视不够,培养不够,导致警察在执行警察礼仪时缺乏较高的技能。比如最简单的敬礼,有相当一部分警察的动作并不规范;再如交通指挥时,有的警察动作不得要领;还比如参加社会活动时,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行为举止,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等。因此,重视这方面技能的培养,是各级公安机关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4. 对违反警察礼仪的监督与惩戒落实不到位。

人们通常都缺乏改正不良习惯的自觉性,只有监督督促,并付之于责任,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警察机关设置了专门的警务督察部门,专门纠察警察中发生的违法、违规情形,其中包括对违反警察礼仪的督查。但存在的问题时,机构设置并不完善,人员配置也不合理,督察机制也不完善。另外,受大环境的影响,警务督察人员的警察礼仪意识也不是很理想,同时,在执行督察活动时,受传统思想及人情、关系、同行等关系的影响,督察人员很难真正落实督察职能。所以,当警察存在违反警察礼仪的行为时,得不到及时制止、纠正,惩戒就更加难以实施。总体而言,目前公安机关对于警察违反警察礼仪的监督十分薄弱,对于警察破坏警察礼仪的种种表现也鲜有惩戒。正因为如此,便无法让那部分人员予以警醒,也使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久而久之,便积习难改,恶性循环。

四、完善我国警察礼仪的建议

1. 应制定统一的警察礼仪规范。

明确警察礼仪的内容,统一警察礼仪的标准,是落实好警察礼仪的基础条件。因此,建立统一的警察礼仪规范十分必要。笔者认为,统一的警察礼仪规范应当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警察礼仪的内容,二是各种警察礼仪的标准,三是培养各项警察礼仪技能的程序和要求,四是考核与掌握警察礼仪技能水平的方式,五是对违反警察礼仪的监督及惩戒办法。

2. 加强教育,提升警察遵守警察礼仪规范的意识。

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重视,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规范作用。关于警察礼仪制度的落实,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意识问题。只有思想端正了,才会自觉付诸行动。要做到这一点,公安机关应利用一切学习、培训、会议的机会,大力宣传警察礼仪知识,并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介绍警察礼仪在警察公务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使警察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警察礼仪、欣赏警察礼仪的魅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晚会、比赛等方式,实时设置警察礼仪项目,通过生动的舞台情境,宣传警察礼仪知识和渲染警察礼仪的独特魅力,使之深入人心。

3. 加强培训,提升警察执行警察礼仪的技能。

鉴于目前警察对警察礼仪的技能掌握不够,警察执行警察礼仪倍感“力不从心”。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制,对所有警察都进行轮训,以努力提升警察这方面的能力,力求规范化。另外,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公安机关的警察来源主要是警察院校,因此,要从学生时期就加强警察礼仪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其在学习阶段就具备良好的警察礼仪操作技能。为了落实好这一点,建议在警察院校开设专门的警察礼仪课程,而且该课程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同时对授课教师也应当提出较高的要求,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

4. 加强监督,加大对违反警察礼仪的惩戒。

根据《督察条例》和《督察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已设置了督察部门。但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是很理想,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警务督察人员要变被动为主动,要变事后监督为事先监督,依照规定主动的、经常性的开展督察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督促警察遵守警察礼仪,也才能更好地预防警察出现违反警察礼仪,同时,当存在违反警察礼仪的情形时,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影响持续扩散。另外,须拓宽监督渠道,公安机关应合理利用媒体、人民群众、当事人等主体,参与对人民警察执行警察礼仪的监督。使警察除了要“提防”警务督察人员以外,还要随时注意其他社会群体的监督。要做到这一点,公安机关要经常性地开展警察公关关系活动,使警察礼仪深入人心,使社会大众能够欣赏警察礼仪,认同警察礼仪,直至参与维护警察礼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参与监督警察遵守警察礼仪的积极性。

警察的基本职责就是执法为民,构建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对警察履行职责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而警察遵守良好的警察礼仪,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又直接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因此,警察行业必须高度重视警察礼仪修养和落实,以充分展示警察的良好形象,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履行职责,做到真正地执法为民。

参考文献

[1]厚喜泽.警察礼仪的文化解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1)

[2]张霞.谈人民警察礼仪培训的任务和意义[J].发展,2011(5)

中国的饮酒礼仪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传统礼仪,争议,传承

在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增强的今天, 我国和各国人民的交往比其他任何时间都多。人们说“入乡随俗”, “俗”指的就是风俗、礼仪。了解现代文明社会的礼仪规则, 理解与尊重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礼仪交往的知识, 是避免文化冲突, 实现平等友好的交往的前提, 对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沟通有很大的益处。作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 传统礼仪应该被赋予当代的积极的内涵。

一、从两个争议说起

第一个争议是给客人泡茶的杯子是否可以使用一次性纸杯, 这个争论近几年来一直存在于网络上。部分网友认为一次性纸杯省去了清洗、消毒的步骤, 简单、方便、卫生 (主要指防止传染病) , 与现代快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 应该提倡使用。笔者今年春节期间走亲戚时, 几乎所有的主人家给我们泡茶都是用的一次性纸杯。而有些人认为用茶壶泡茶, 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 不应被舍弃。《中国日报》上曾针对这个问题刊发过一篇文章, 旨在反对用一次性纸杯, 提倡使用专门的茶具。文中提到, 一次性纸杯的潜台词是“人情如纸”, 使用一次性纸杯给客人泡茶代表了“礼节上的不周, 是主对客的不敬, 让客人感到主人的轻慢”。

第二个是巩俐与郎朗曾因见面行贴脸礼而惹争议。具体情形是这样的:2011年6月27日, 巩俐在北京出席某国际品牌的颁奖典礼活动时, 身着一袭深V露背裙, 还与郎朗以及一些外籍男士行亲密吻面礼。这件事一经人民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巩俐与郎朗的吻面礼照片在网上疯传, 引来许多争论。部分网友对此颇有看法, 指责道:“又不是在外国, 贴什么脸啊?”也有人认为他们故作姿态:“都是中国人, 搞什么外国人的吻面礼, 握个手不行么?”

礼仪是文明的结晶, 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是接人待物表示尊重的行为规范,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一个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 豊亦声。”这里的“示”指神, “豊”指祭祀中使用的器皿。由此可以看出, “礼”与古代的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 而这种仪式不是随意妄为的, 是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礼”在中国古代有着维系古代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身份甚至律法的含义, 比如“不学礼, 无以立” (孔子) 、“辞让之心” (孟子) 、“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 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董仲舒) 、 “五刑之属三千, 而罪莫大于不孝” (《孝经》) , 而其本质是封建等级制度。到了近现代, 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它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改变而变化, 不再束缚人们的思想, 脱离了封建统治阶级工具的行列。现代文明社会 (包括西方社会) 提倡根据不同的对象实施礼仪, 遵守真诚尊重、平等宽容的原则, 礼仪之中处处体现着自由、方便、实用的观念。这与我国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感及洗练凝重的风貌很不同。如今, 正如上文的两个争议, 一些传统礼仪日渐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或不再传承, 或形式上发生了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派与现代派的争论——前者指责后者数典忘祖, 后者则认为前者固执守旧, 繁文缛节也不利于社会进步。

二、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礼仪

中西方社会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其产生与发展都与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条件息息相关, 没有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 跨文化交际不仅现象增多, 并且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中国的礼仪文化必然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进行对话与交流。而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有助于指导人们在中西交流与合作中有着得体的表现, 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加强沟通效果, 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 在此过程中,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地区、国家礼仪文化的影响。例如, 中国传统社交礼仪中的见面礼主要有作揖、拱手、跪拜等几种, 这主要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而在现代的礼仪习俗中, 跪拜礼受到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平等价值观念的影响, 已经渐渐消失。又如, 在餐饮礼仪方面, 从前中国人请客好排场和热闹, 而现在对于亲朋好友的宴请, 则往往将环境、服务因素纳入首选, 优雅的餐桌礼仪也日渐盛行。由此, 摒弃现代礼仪而全部回归传统的做法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但可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 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跨越有碍文化发展的屏障, 为现代文明社会增添民族的色彩。

三、传统礼仪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传统礼仪的话题进行了一项有3622人参与的调查 (其中“80后”占55.0%, “70后”占32.2%) 。结果显示, 仅16.1%的人在生活中还遵循传统礼仪, 70.8%的人只保留了部分常用的礼仪, 12.0%的人直言“保留得很少”, 还有1.0%的人表示“几乎没有保留下来”。但与此同时, 85.9%的人认为传统生活礼仪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 其中25.3%的人认为“很重要”。

现代文明社会使人们不再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 平等宽容比严刑酷吏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我国的传统礼仪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 其中蕴含了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信仰、共同意识, 这种共同的心理积淀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言行都有着重大影响, 能够对整个国家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它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有利于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 提升国民素质与国家“软实力”。

对传统礼仪的认同, 就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表现。比如日本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 在日本,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沿用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鞠躬礼, 在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或场合会身着和服。他们虽然有着非常现代的生活方式, 但仍然将自己的传统礼仪传承得很好, 对其有着很高的认同感。相比之下, 对于拱手礼和汉服, 我们早已不知其所以。

国家一直很重视传统礼仪中的丰富意蕴。2013年2月9日《新闻联播》结束, 两位主持竟然拱手给观众拜年, 这是自1978年《新闻联播》播出35年来的第一次。 而男主持左手在外, 右手在内, 女主持与之相反的拱手动作也引发了一些议论与疑问。随后有网友解惑道, 标准的作揖正是右手成拳, 左手包住, 因为右手是攻击手, 包住以示善意;而女子相反。清代学者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中说, 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 即“左手在内, 右手在外, 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 女之吉拜如是, 丧拜反是”。也就是说, 《新闻联播》中两位主持的做法没有错, 一些网友纷纷表示“长知识”、认为 “《新闻联播》很严谨”, 赞其为“业界良心”。这说明, 人们对一些传统礼仪的了解并不详尽准确, 传承传统礼仪需要我们长时间的践行。

当然, 中华文化与传统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 源远流长。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 首先不能独断专行、凭空臆造, 特别是媒体与影视作品需要严谨地考究, 应当谨慎做事, 做负责任的、有公信力的大众传播媒介, 否则造成误导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了。其次, 礼仪也应该是人们自身内在修养和个人素质的外在体现, 它应该是发自人们自身积累与积淀的, 不能过于强调传统形式。比如虽然历史上拱手礼男女各不相同, 但现代男女平等, 女性的人际交往更多了, 因此为了更容易操作、更好地适用, 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采用传统中最常见的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的拱手礼。这是可以接受的, 不必过分苛求。再次, 传承传统礼仪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依靠国家的提倡、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学校教育的支持, 更需要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克己复礼、以礼律己。

参考文献

[1]胡静, 礼仪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朝霞, 人际关系与公共礼仪,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饮酒》(其五)的三重门 篇7

一、第一重门:远

“远”是本诗第一个形而上的思考, 也是陶渊明人格操守的第一重境界, 是进入人生优美境界的第一重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 但是他们的梦想却是功成事遂身退, 既要全忠全孝, 还要全身全节。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远离世俗名利场, 回归朴素洁净的田园。虽然不是功成身退, 也确实做到了远离是非, 由儒入道, 志在山林, 归隐田园, 成全了大节。虽然不能实现自己早年定下的“大济苍生”“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 却从容放下功名利禄, 成全了誓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节。由身远入心远, 由心远促身远, 心身皆净, 践诺了自己“委运乘化”的理想, 瞬间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在世俗绝境中的断臂自救,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艰难时世中的浴火重生。陶渊明逾越了很多人不能跨出的这一重门槛, 进入了很多人很难走进的这一重门, 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代隐士中贤者的人格操守。

二、第二重门:忘

“忘”是本诗第二个形而上的思考, 也是陶渊明人格操守的第二重境界, 是进入人生优美境界的第二重门。如果说“远”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那么“忘”则是一种人生的自觉。如果说“远”是一种距离之美的话, 那么“忘”则是一种超脱决绝之美。距离之美并不能阻隔喧嚣之闹和世俗之惑, 而且还有让其回到原点的可能, 回到从前的官场, 回到污浊的现实中去。所以陶渊明几隐几仕, 虽然是由于生活所迫, 如在《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到的“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可以解决生活贫苦的困难。但毕竟不能与“贫贱不能移”的君子志向相媲美, 也是真正的君子贤者所不齿的行为。所以, 陶渊明由“远”之门毅然进入“忘”之门, 体现出超然决绝的人生态度。诗中“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之句, 一“真”一“忘”, 既是陶渊明对求真存真目标的期盼, 也是其对超然超远之境的体验;既是对有限之我的否定, 也是对无限之我的追求。这种人生超越的努力和超脱自我的胸怀, 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自我人格锻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趋向,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致中和”与“君子中庸” (见《中庸》) 的价值趋同。《庄子》中有“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不管是“得意”, 还是“忘言”, 事实上是讲人格的返璞归真, 以及人与自然大道和谐相处的优美境界。三国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中有“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在这里, “言”“象”“意”三者有机统一, 由有形入无形, 由有声入无声, 由实入虚, 虚实相生, 使形而下的世界与形而上的理念浑然一体, 使有我的世界与无我的理想融会贯通, 使功利与美和谐共存。所以, 陶渊明说此时已“欲辩已忘言”, 其实是说对这种优美圆满之境去作任何形而下的辩识、描绘和把握, 其实已经不可能了或者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陶渊明跨出了很多人跨不出的第二重门槛, 进入了很多人走不进的第二重门, 真正绽放出古代隐士中君子的人格魅力。

三、第三重门:无

上一篇:09年农业局工作计划下一篇:八月十五放假安排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