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 导学案(共5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3、学习通过日常小事和用平实的语言来表达的父子之情。
【学习资料】
1、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知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2、学习方法指导: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勾画,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并读一读
老弦 粘牢 栩栩如生 笃瓜 瓜瓤 雕镂 圭峰碑
分歧 忻县 自顾不暇 庸俗 疾言厉色 闻而不问 笔管条直
2、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几对“父子”?哪几个人?
2、文章分别讲了他们哪些事?(提示:运用圈点勾画,划线阅读。)
【合作探究】再读课文,深入感知
1、这两对父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2、“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具体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3、“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原因是什么?“我”又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具体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4、究竟是什么让父子之情转变成了兄弟之谊?
5、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优雅自然,请举例进行说明。
【拓展感悟】
1、按照下列例句的语意和句式续写。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只有这样,才能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觉得一个 现代化、充满人情味 的校园,作为一个老师,应该 多拥有一些爱心。只有这样,才能 多年师生成朋友。
我觉得一个
的社会,作为一个路人,应该
。只有这样,才能。
2、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想?请写下来。
推荐阅读:
尽管在那样的时间讨论那样的问题任谁都会烦,可是看在他平时很少主动找我征询意见的份上,我还是尽量藏住声音里的不耐烦:“那你想叫什么?”
“张朝阳,怎么样?”他的言语里透着少有的热情。
我知道,他想发财都想疯了:“拜托,发不发财不在乎叫什么名字,如果你功成名就了将来也会有人把你当成理想的标本,甚至连你的名字张旗也会是一种时尚!”
我们住的是一套两居室的小公寓,他住小的,我住大的。屋子里的卫生基本上都是我打扫,他太懒。每次让他拖地,他总是嬉皮笑脸地找借口溜走:“太忙顾不上,改天放假再说。”要么就是:“你年龄大些,怎么能忍心看着我干?”
这样懒下去岂不是在害他?有一天我趁他高兴时激他:“你要是能连续拖一个月的地,我付给你一百元钱。”也就是说说,料他也不会干的。没想到第二天他就开始拖地,唉,我忘了他的财迷本性。
不过,那一个月我真是过得惬意啊!每天晚上回去,像皇帝一样,只管大腿跷到二腿上,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看到他在我周围忙前忙后的,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郭达在小品《机器人》中的台词:“蔡明啊蔡明,你也有今天啊?爽!”有时候他也想撒赖:“我今天实在太忙了,你能不能替我一次?”我呸,小子,我过的桥可是比你走的路多!表面上却不动声色,笑着接过拖把:“好啊,按约定一次扣10元。”
他听到这话,一把夺回拖把。拖把一到手,他立马收回谄媚的嘴脸,开始毫不留情地讥笑我太土,和我争抢遥控器。我常常被他贬得一无是处,自信心全无。有一次,真的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我只好怯怯地把自己发表的大大小小的文章拿出来撑门面。
“切,这年头发表文章容易得像从网上下载个手机铃声!”他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
眼看硬的斗不过他,只好改用糖衣炮弹去拉拢腐蚀他。趁着那天得了一笔可观的稿费,我破天荒地拐进了商场,忍痛给他买了一件衣服,想他至少也会吃了咱的嘴软啊!
不曾想,我得到的还是讽刺:“你还没有老到这种程度吧?品味那么差啊!”
不管他怎么嘴硬,好像那件衣服还是起了作用。有一天,我听到他在隔壁和他的朋友们聊天:“可别小看隔壁那个其貌不扬的人,好歹会写文章!那可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他语调里满是因我而生的自豪,害得我激动了一宿。
在一个屋子里住着,难免会发现他有太多我看不惯的东西,他总是满不在乎地回应:“不要把你的想法强加在我身上,难道你的朋友个个都得按你的标准生活?为什么你没有你的同事职位高挣钱多?”
你也许知道了,他是我儿子。他吃准了这一点,所以在我面前为所欲为,美其名曰“新时期的父子关系”。
可是,他毕竟是孩子,也有淘气犯错误的时候。那次他逃学去上网,我打了他。像天下所有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一样,我把平日对他的不满全泼洒了出来。他哭着说:“我不就上一次吗?再不上了不就行了!”
我厉声驳斥他:“这不仅仅是上网的问题,你知不知道找不到你,老师和家长都急成什么样子了?!”
“你不也一样吗?你知不知道你喝酒后骑摩托一样让我们担心?我有什么不良习惯还不有你的一份功劳?遗传!”
他一下子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我上前将他搂在怀里,没有再斥责他。
还有一次,我和他妈吵架,他放学回来看到地上扔着我的衣服,就捡了起来,走近还在生气的妈妈:“妈,别扔爸的衣服好吗?以后爸的衣服我洗!”
他话说得像个大人一样,其实那之前他连自己的衣服都没洗过,哪怕是一双袜子。他妈妈后来向我讲起这事时,忿忿地说:“平时老粘着我,原来关键时刻还是亲他爸啊!”
一晃,儿子已经十四岁了,在我工作的学校读高一。由于基础没有打好,成绩不理想,有时候,饭桌就成了我们教育儿子的阵地。他更伶牙俐齿了,我们内心得承认他并不是胡搅蛮缠:“什么前途,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面子!”
可不是,父母都是教师,儿子功课上小去,多没面子啊!儿子这句话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了很久。其实,他应该算是个好孩子了,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人际关系好,有同情心,喜欢做公益事业……一个国家还讲究综合实力呢,对于孩子,哪能只单单盯住分数?
我开始有意识地走近他的内心世界,和他下象棋,买他喜欢的魔幻小说,在他电子琴班结业时参加他的汇报演出……人都说儿子大了就特爱扮酷,不像女儿跟父母那么亲呢,一点都不假,我费尽心机还是赢不了他的心。下班回来,想让他给捶捶背,他头一别:“又不是老了!”我心里就酸酸的,幻想着,如果他是个女儿该多好!
我打乒乓球时没注意把脖子扭了,好几天都是别着头走路。老婆在我脖子上揉了几下就喊手都累疼了,恰好他放学回来,接了班。让我倍感意外的是,下午他放学回来,第一句话就问:“爸,脖子好些了吗?我再给你揉揉吧?”我闭上眼,女儿也不过如此吧。如果每天都能听到这样关切的问候,我宁愿一辈子做歪脖子,恣意享受他带给我的天伦之乐。
前段时间我特消沉,不喜欢学校的工作氛围,写作也没情绪。他弄了10个纸签让我抽,说是上回去山上向寺庙里的和尚求的,挺灵验的。我不忍拒绝儿子的一片诚意,便信手抽出一张。他接过去,兴奋地念:“35岁以后一定会生活美满,工作顺心!”
我迎合着他的情绪,笑了。
朋友来借书,我带他去儿子的房间找,发现了那些纸签的秘密。
“你的才气在40岁以后助你功成名就。”
“你一定会成为名扬全国的大家!”
“你的儿子会如你所愿幸福健康。”
“等你老了,你的儿子会像你现在爱他一样孝敬你。”
我本想在莫名其妙的朋友面前掩饰自己的感动,却夸张地把眼泪都笑出来了。我知道,纸签上的话,全是儿子心底对他老爸的祝福和深情……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精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2、学习通过日常小事、平实语言来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并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感知性阅读
1、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2、扫瞄全文,了解文本
3、读准字音,疏通文本
笙箫
冥衣
狐肷
雕镂
强求
圭峰塔
郡坞县
忻县
4、整体把握,感知文本
课文中写了几对父子?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怎样?
(1)两对(“我”与父亲、“我”与儿子)
(2)亲热、友好、真挚
二、理解性阅读
1、“我”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缘由是什么?
(1)父亲聪慧绝顶
(2)父亲很随和
(3)父友爱孩子
(4)父亲关怀我的学业
请找出详细事例及相关词句说明。
2、“我”与儿子“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缘由是什么?
关系不错
表现在四件事情上
a、学拼音给儿子回信
b、儿子不跟我划清界限
c、妥当处理儿子带同学回家一事
d、对儿子恋爱的看法
表明父子间公平、理解、敬重、信任
3、“我”写“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意图是什么?
(1)提倡家庭布满人情味,人际间没大没小,父亲保持一点童心
(2)反对父母叫人敬畏,用自己理性的'模式塑造孩子
三、探究性阅读
1、你认为父亲的“聪慧绝顶”是“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缘由吗?
不是挺直缘由,但他的聪慧对孩子影响很大,同时为下文写“多年父子成兄弟”奠定基础。
2、你认为许多版本删去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合适吗?
(1)合适的理由:父亲“养蟋蟀”、“烧冥衣”一段不能表明父亲的“聪慧绝顶”
(2)不合适的理由:不能把这一段看作只是写父亲的“聪慧绝顶”,此外还写了父亲的爱好广泛、有爱心。
3、你认为“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了两对父子是否多余?
写一对父子的表现当然可以,但从本文来看,写两对并不多余。由于前一对父子的表现在下一对父子身上得到连续和进展,更能表现的愿望,更能深化主题。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预习任务:
1.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2. 忆:
独:
异:
每:
逢:
茱萸:
3、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从哪里看出来,
二、感悟: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知识链接: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 《多年父子成兄弟》 反思 文本 教学拓展
一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语言质朴,看似简单平常,但淡墨中却蕴藏着深情。作者通过很多事例向我们展示了汪曾祺先生与父亲、儿子之间如兄如弟的父子之情。
执教这篇文章后,又听了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王江艳老师上的一节散文阅读课,我深深感悟到教学中,文本拓展是一种艺术,如果拓展游离文本、不扣住教学目标,则会画蛇添足。
设计教案的时候,考虑到本文记叙的琐事较多,没有必要非逼着学生把每件事都找出来,只需稍微点拨,学生找到几处即可,更能节省课堂时间。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本文的情和理上。课上我做了很多拓展,希望学生通过拓展补充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文本阐述的道理。
我在“我”和儿子研读部分设置了一个问题:文中哪里能看出“我”和儿子关系也不错?答案很容易找到,但学生对文中“文化大革命”、“右派分子”、“黑帮”、“牛棚”、“黑人”等历史特有名词似懂非懂,所以我把“文化大革命”设置成了教学重难点。在讲到“黑帮”、“黑人”的时候,特地补充了一句“这个黑帮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黑社会,黑人也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非洲人,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然后又投影“文化大革命”相关知识。
二
当时,很多老干部、知识分子及无辜的人民群众遭到迫害,被强加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罪名,这些人被统称为“牛鬼蛇神”。各个基层单位常常私设监狱,不经任何法律程序便剥夺“牛鬼蛇神”们的人身自由,包括办公室、学校、地下室、农场等,对他们进行批斗,强制劳动改造。后来,这种非法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就简称为“牛棚”。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著有《牛棚杂忆》一书,以真实的回忆,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在1957年反右斗争时,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等批为“右派分子”,人数多达55万。“黑帮”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黑五类”指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这些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体会在那样黑暗混乱的“文革”背景下,即使作者已被打成“右派”,但儿子始终不愿与父亲“划清界限”,仍旧亲密的原因和本质。我认为这一部分的拓展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主旨:“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我拓展的是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一位成功母亲一味望子成龙,希望女儿按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成才,但最终酿成了悲剧。
三
故事是这样的:
王妈妈是在党校给地方官员上课的老师,工作很优秀。可她的女儿却有自闭症,总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愿跟人说话,现在她已经退学在家。王妈妈说女儿以前学习挺好,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要一定要考上清华或北大。就因为这个目标太高,女儿的心理压力太大,后来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得出了文中最关键的观点:“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接下来我设计的问题是:汪曾祺的父亲有没有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学生回答“没有”,说完原因之后,我直接插入汪曾祺的资料。我本想把理讲清楚,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处理得有些生硬,精心找来的材料似乎还没发挥作用就戛然而止了。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设计的问题应把拓展材料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学生从材料中感悟到用模式塑造孩子的严重性,阐明父亲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的原因,如果我能就这个问题继续品读文本,分析父亲是如何对“我”,由此归纳出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那么我想这节课也不至于忽略了文章的前半部分,不会导致我专门花时间分析汪曾祺父亲的形象,导致课堂时间前松后紧。
文章第三段提到父亲会扎纺织娘、做荷花灯、西瓜灯,于是我有意识地从网上找了图片插入。初始意图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分析汪曾祺父亲有童心、心灵手巧的特点,实际上我是做到了。但课后回顾这一教学环节,引起了思考:到底拓展多少是合适的?是不是文中提到什么都要拓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文中涉及的每样东西都放一张图片上去,那么目的是什么,想突出什么,文章的重点又是什么,所以拓展应为理解文本服务。
后来我听了王老师上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她也进行了一定的拓展,我认为她的拓展对理解文本是有必要的,并且恰当、合理。在讲到父亲重情重义的时候,文中写到“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父亲因母亲去世所以不再养花,也许父亲是因为母亲才养花,也许这株兰花是父亲与母亲共同种植的,总之花让他睹物思人。王老师把养花这件事与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联系起来。一个是不再养花,一个是当初共同手植的枇杷树如今已生长得非常茂盛,同样是对妻子的思念和爱,王老师将二者相类比,更能引起学生思考。
四
品味汪曾祺其人时,王老师不仅从文本入手,还给学生们拓展阅读汪曾祺《随遇而安》中的片段:
1.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2.我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天渐渐凉了,马铃薯陆续成熟,就开始画薯块。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一块马铃薯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全国盖无第二人。
3.有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大概觉得我的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了解我是凭仗什么力量支持过来的。我回答:“随遇而安。”
这些片段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与本文相照应,使学生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汪曾祺和他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汪曾祺拥有这种达观、追求自由、随性的特性,所以本文中才会有他十多岁和父亲像兄弟一般一起抽烟喝酒的情节。
拓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拓展,而是有理由的拓展。教师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应有思考的背景,要有思考的价值,而不是随性地拓展。
2.拓展应有思维的范式,可以紧扣作者延伸拓展,可以分析主题延伸拓展,可以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延伸拓展,还可以把握细节类比延伸。
3.拓展应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样,拓展就既立足文本又高于文本,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教师精心寻找的资料就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燕萍.立足文本有机延伸——谈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09.3.
[2]汪志刚.关于语文课堂拓展问题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0.2.
【多年父子成兄弟 导学案】推荐阅读:
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案01-22
多年父子成兄弟阅读答案09-10
父子上网协议12-30
自己的多年心得05-28
多年以后情感美文10-29
父子的经典散文02-11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06-28
值长多年工作总结09-30
多年同学聚会邀请函02-02
多年后的家乡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