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翻译规则
1、中国名字翻译成为英文时,按照汉语拼音来书写,姓和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中名字的拼音要写在一块。
2、已有固定英文的中国科学家、华裔外籍科学家以及知名人士,应使用其固定的英文名字。如:李政道译成“T D Lee”。
3、科技图书中的外国人名,按照译名手册翻译成中文,并在第一个中文译文后面加上该名字的英文名字。
4、同一文章中出现同姓的人时,中译名前加各自名字的脚点以区分。
5、译名手册查不到的外文姓氏,可以结合译名手册按照音译的原则处理。
6、不少国外知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已有习用的中译名或汉名,则遵循其译名不可音译处理。如:Henry Norman Bethune翻译为“白求恩”。
一、人名拼写很混乱
我国大多数学术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包括题名和署名的英文摘要,这不仅涉及到中国人名拼写的规则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中国人名的英语表达规则问题。中国学者向国内外英语学术期刊投稿常常遇到此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不仅把中国人名拼写得很乱,而且也把外国人名写得很乱,甚至同一份杂志同一期上的人名拼写就不统一,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署名也不统一。[1,2,3]现根据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所掌握的情况,以中国人名“陈建华”“上官亚京”和“李萍”为例,把中国人名拼写所出现的不同类型加以归纳:
姓前名后,双名不用连字符,首字母大写: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姓前名后,双名用连字符号,首字母大写: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姓前名后,词组以音节拆分,首字母大写:Chen Jian Hua / Shang Guan Ya Jjing;
姓前名后,姓名用逗号分隔,首字母大写: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姓前名后,词组连写,各音节首字母大写:Chen Jian Hua / Shang Guan Ya Jing;
姓前名后, 姓字母全大写, 名首字母大写: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姓前名后,全用大写字母: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名前姓后,词组连写,首字母大写:Jianhua Chen / Yajing Shangguan;
名前姓后,词组连写,各音节首字母大写:Jian Hua Chen / Yajing Shangguan;
名前姓后,姓用大写字母:Jianhua CHEN / Yajing SHANGGUAN;
名前姓后,词组拆分为单字:Jian Hua Chen / Ya Jing Shang Guan;
名前姓后,全用大写字母: JIANHUA CHEN / YAJING SHANGGUAN;
姓前名后,姓首字母大写:Chen jianhua / Shangguan yajing / Li ping;
姓前名后,单名单姓连写不空格:Liping。
与上面14种类型相适应,每一种类型又派生出一种或多种缩写形式。其中有一种特别荒唐的错误,就是把不能缩写的姓氏也缩写了,如:C. Jianhua;S. Yajing;Jianhua C.; Yajing S.;C. J. Hua;S. G. Y. Jing;Jian H. C.;Ya J. S. G.,等等。
这种荒唐的缩写形式,在作者自己的署名中也并不鲜见,而在参考文献中则十分普遍。收入中国知网内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以及我国硕博论文文库的学位论文,这类错误的比例也非常之高。其原因主要有:
1. 不知道中外人名的基本常识,甚至不能区分西方人的姓和名。
2. 不知道中国人名拼写规则,甚至不知道其规则产生的艰难历程。
3.不知道中国人名拼写规则的权威性,甚至不知道其规则的严肃性。
4. 不知道规则的老师又教出不知道规则的学生,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二、姓名字号有讲究
在一次聚会上,小邱对新认识的丁教授问道:“请问丁先生叫什么名字?”大家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嘲笑小邱真“幽默”,是个纯“宝气”。嘲笑的人有大学教授和一群博硕研究生。其实,小邱并没有错。
中国人十分珍惜自己的姓与名,与此相关的词组就有:名声、名望、名誉、名气、 名节等。中国人的姓名大有学问。毛泽东,姓毛,名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 笔名子任。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宋江,姓宋,名江,人称(绰号、 雅号)“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可见,姓名是指姓和名,姓字是指姓和字, 名字是指名和字,人的号又分雅号、绰号。于是,社会才有这样的问答标准套话:“请问您贵姓?叫什么名字?”“请问您尊姓大名?何方人氏?”“我免贵姓李,单名一个逵字,小名铁牛,人称黑旋风。”“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4]
中国人的姓名始于古代母系社会。姓、氏及姓氏都是家族的符号,名是个人的符号。 “姓”字,从女从生,是母系大家族的标识,姓随母,“氏”是某姓家族下的分支。 到父系社会,家族变小,氏成了父系家族的标识。夏商周时,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成了男姓家族的标识。《礼记》曰“幼名,冠字”,“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5]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幼年时还有乳名、奶名、小名,到上学时还有学名,正式的名叫大名、 本名,通常在正式情境下使用。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才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 举行笄礼时才取“字”。“字”是父母或师长为其取的别名,在词义上与本名相关, 并且多与善良德操相关,所以字又叫“表字”以表其德,有教育训导之意。长辈用之有鼓励之意,同辈用之有敬重之意。名是自己用的,子在长辈前,臣在君王前谦称己其名,平常自称其名、姓名连用也表示自谦,正式情境有庄重之意。可见,姓名和姓字是有区别的。现在很少有人使用“字”了。当今之世,不乏英雄,却无法找到可表英雄之德的“字”,当今学术界抄袭剽窃盛行,是因为文人学者无“字”,还是因为无“字”可表之德?如今“名字”的所指已发生了变化,名字的内涵已经泛化了,可指人的“名”,也可指人的“姓与名”。“人名”之于中国人可指姓名字号等,“人名” 之于英美西方人可指教名、自取名和姓氏等。
英国等西方国家使用姓氏是比较晚的,直到16世纪姓氏才广泛流行。很多人都知道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邱吉尔的伟名,但并不知道他的全名及相关知识。邱吉尔的全名是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翻译成汉语是温斯顿 · 伦纳德 · 斯宾塞 · 丘吉尔。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人名结构是“教名+ 自取名+ 姓氏”,而按其顺序其结构是“f irst name(前名)+middle name(中间名)+last name(后姓氏、姓氏)”。 Winston是f irst name即“前名”,也是“第一个名”,通常都是教名,婴儿在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的亲朋好友所取,所以又叫given name即给与的名、取的名,Leonard是middle name即“中间名”,是家族的人或后来自己本人所取的名,排在教名之后、 姓氏之前,有的人有不止一个中间名,如邱吉尔还有一个Spencer的中间名。中间名通常是对自己或家人具有特殊意义的词。Churchill是last name即“排列在后面的姓氏”, 也叫family name、surname即家姓、家族姓氏。
只有知道什么是姓、什么是名,才能根据人名表达的规则在不同情况正确排列姓和名的位置、正确进行大小写和缩写等。一些学者由于不知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姓与名及其差异,在学术论著的参考文献中,特别是在著者- 出版年制的参考文献表中, 其错误简直是荒谬离奇。
三、人名拼写有渊源
中国人名拼写混乱的原因,除了缺乏人名的相关知识外,更为主要的是不知道姓名表达规则建立的艰难历程,从而不把人名拼写看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中文人名拼写规则的形成,伴随着不同拼写系统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第一个时期,利玛窦式拼音。中国古代对音韵是有深入研究的。自西汉后,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启示,发明了以汉字识字的“反切”拼读法。在17世纪初,西方人对中文的译音在方法论上和技术上开始系统化,其“开山”之作当推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的《西学奇迹》,该书现名为《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收录了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4篇文章,利玛窦归纳出的拼音方案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出版《英华字典》第一卷,1823年出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巨著。1847-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年-1857年) 出版《英汉字典》。这两部字典都是用26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为拼音方案奠定了基础。利式人名拼音举例:欧逻巴利玛窦拼为eū ró pà ly mà teú(ly加阳平号)。[6]
第二阶段,威妥玛式拼音。英国人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1818年-1895年)从1867年开始,以罗马字母为汉字注音,创立威妥玛式或称威氏拼音法。1912年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 在其《华英字典》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又略加改良,形成了“威妥玛- 翟理斯式”(Wade-Giles System)。威氏拼音诞生之后被广泛地运用于邮政电信、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外交护照之中文人名及地名的译音等, 在中国盛行100多年,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威氏人名拼音举例:孙逸仙(孙中山) 拼写为Sun Yat-sen,蒋介石拼写为Chiang Kai-shek。
第三个时期,注音符号一二式。甲午战争后,我国出现过“切音字运动”,几十年来出现过上千套汉字注音拼音方案,其中比较成熟、影响颇大的当推“注音字母”。 国学大师章太炎针对废除汉字的动议,从古汉字的笔画中找出39个符号为汉字注音, 1913年中国读音在此基础统一制定《注音字母》方案,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注音字母表。1930年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出于国际化的需要,1984年台湾“教育部”在原有《国语罗马字》基础上修订公布《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第一式和第二式同时并行。第二式与大陆《汉语拼音方案》同源于罗马字母,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2008年台湾改用《汉语拼音方案》。
第四个时期,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1952-195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拟定过多个方案,经过试用最终选定了汉语拼音。1958年月12月11日《人民日报》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后经国务院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58年2月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布《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指出:“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从这一天起,秘书处起草、翻译或发出的各种文件都用“汉语拼音”书写中国名称。例如,中国人名Hua Kuo-feng改为Hua Guofeng(华国锋), Teng Hsiao-Ping改为Deng Xiaoping(邓小平)。[7]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 7098文献工作——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中确认汉语拼音为国际标准, 规定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的统一规范。[8]
可见,中国人名地名的拼写随着拼写方案的完善,经历了从无系统到逐渐系统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珍惜它。这些规则并不是高深的学问,可以说是文化人的基本素养,是常识。作为学者,对于这些规则,对于一些基本的学术规范,不知道本身就错了,而不想知道、不愿知道,甚至有人把规则文件送到手上也不愿看一看,那真是错上加错了。学术,跟其他领域一样,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四、拼写规则有权威
新中国之后,中国人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是在具有权威性的《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之上形成的,在发展过程中其权威性逐渐增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拼写方法。197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6年9月修订)。它是以“规范的方法”出现的,即教人们如何做,确立了人名拼写的基本原则。1978年,国务院批转了有关部委《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指出“改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法,是取代威妥玛式等各种旧拼法,取消我国人名地名在罗马字母拼写法方面长期存在混乱现象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务院上述决定, 我国外交部于1978年12月1日通报各国驻我国的外交代表机构,从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文件译文将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1979年、1982年联合国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分别确认《汉语拼音方案》为国际标准。
第二个阶段。正词法基本规则- 国家标准内容。1984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8月修订),部分内容涉及汉语人名拼写法问题。1996年1月22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正式成为国家标准,2012年修订(GB/T 16159-2012),非常明确地确立中国人名拼写以“词” 为单位的“分词连写”拼写原则和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第三个阶段。人名拼写规则- 国家标准专文。2011年10月31日发布《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2012年2月1日实施。中国人名拼写规则,以国家标准专门文件的形式出现,说明了人名拼写规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明确指出“本标准适用于文化教育、编辑出版、中文信息处理及其他方面的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
可见,中国人名拼写规则的权威性无可质疑,应该得到应有的敬重和执行。但从规则执行的效果来看,目前的状况与10年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各级政府部门推行不得力,文化传媒部门宣传不得力,学校教育机构教育不得力,各级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执行不得力,特别是学术出版部门执行不得力(它们应该是做出表率的部门)。学人学者,作为中国的一个普通公民,更不要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应该并且有义务学习和执行这些规则和法律。
五、训练缺失在循环
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除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外, 还要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训练,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应如此。按《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GB/T 16159-2012)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的国家标准,我们对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文库2013年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抽样调查(某一级学科,十所大学,十篇论文),得到这样的数据:
博士论文作者人名拼写,正确率30%,错误率30%,缺作者人名拼写40%;
顺序编码制和著者- 出版年制参考文献及中外人名书写,基本正确率低于30%。
这是博士论文的情况,硕士论文的情况更糟。这些论文都是经过层层把关,修改再修改才到中国知网博士论文文库的。这些关口大致有:1. 导师(及导师组)指导并同意送审、答辩;2. 院系审查(并提修改意见);3. 外送专家评议和评阅(并提修改意见); 4. 毕业答辩委员会审查(并提修改意见);5. 答辩后学生的再修改;6. 导师(及导师组) 认可后提交定稿送国家图书馆并进入中国知网。另外,博士论文是否通过并授予学位, 还经过了院系和学校两级的学位委员会的审核。可见,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责任并不仅仅在学生,所有经手过此论文的校内外专家都有责任。所以,我们建议:所有职业性地经手过此论文的专家学者的姓名(包括职称、职务及工作单位),都应该出现在论文定稿的扉页上,这是荣誉,是辛劳,也是责任。
其实,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学校也没有学术规范自我教育的要求和学术规范继续教育的机制,学校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即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上的指导,但学术规范教育也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北京工业大学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1. 学校对新入职和新调入的教师,包括新调入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都要进行“新教师培训”,获得培训证书的教师才有任课资格,2. 学校还要对新担任研究生导师的教师进行“新导师培训”,这两种培训都有学术规范教育的内容;3. 十余年来研究生院一直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的专题讲座和专项活动;4. 一些学院如实验学院还给本科生开设《论文写作技巧与规范》的选修课。
在美国,学术规范和学术规范教育的理论探讨相对较弱,其专论文献也相对较少, 但却非常重视学术共同体形成基本共识并保持这种共识的连续性,使其成为成文和不成文的规范与传统,从制度上强调学术技术规范和学术制度规范的实践价值,学术新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基本完成了学术规范训练,在研究生阶段则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比如,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商学院的大多数课程,教师都要求学生使用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社会学等人文科学课程的教师,则要求学生使用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学校的写作中心还可免费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指导。
大学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同,无论他是研究型,还是教学型以及教学研究型,“学术”在他的工作中都具有基础性地位。一个大学教师必须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包括职前职后的训练)的专门人才(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在教学中他必须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学术规范训练(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大学在这方面是有严重缺失的),没有经过基本学术规范训练的毕业生又当上了大学老师, 甚至又当上了硕博研究生导师,他们对自己的学生又没有(其实也没有能力)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训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一拨一拨的毕业生就这样没有经过学术规范训练就进入了社会和学术界。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在哪里呢?
六、拼写规则小总结
中国人名拼写规则的主要文件有:《汉语拼音方案》《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1996,GB/T 16159-2012)和《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 2011)。现将中国人名拼写规则小结如下:
1.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以普通话为基础,以规范汉字为基础。
2. 以词为单位的分词连写为基础。
3.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如:陈建华,ChenJianhua。
4. 复姓作为一个词连写,首字母大写,如:诸葛亮,Zhuge Liang。
5. 双姓作为一个复合词,两个姓的首字母大写,中间加连接号,如:赵钱生, Zhao- Qian Sheng。
6. 姓名可首字母大写, 也可全部大写, 如: 陈建华,Chen Jianhua,CHEN JIANHUA。
7. 姓不缩写,名可以缩写。
8. 名缩写时,取每个汉字的首字母大写,后面用下圆点,如:陈建华,Chen J. H., CHEN J. H.。
9. 姓名缩写时,必须保持缩写单位的完整性,如:陈建华,Chen J. H.,“J. H.” 中间不能切分移行。
10. 笔名、字( 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拼写, 如:鲁迅(笔名),Lu Xun。
11. 三音节以内不能分出姓和名的汉语人名,包括历史上已经专名化的称呼,以及笔名、艺名、法名、神名、帝王年号等,连写,首字母大写,如:西施(专称), Xishi。
12. 四音节以上不能分出姓和名的人名,如代称、雅号、神仙名等,按语义结构或语音节律分写,各分开部分首字母大写,如:东郭先生(代称),Dongguo Xiansheng。
1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人名索引,可以把姓的字母都大写,声调符号可以省略,如: 陈建华,CHEN Jianhua。
14. 护照上的人名,姓名所有字母可以大写,连接符号、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可以省略,如:陈建华,CHEN JIANHUA。
15. 姓名移行时,按音节分开,在没有写完的地方加连接号,音节内部不能拆分, 如:陈建华,Chen Jianhua,在行尾写作Chen Jian-,在下行首写hua。
16. 双姓移行时,在有连接号处移行,在行尾保留连接号,下行首另补加连接号, 如:赵钱生,Zhao-Qian Sheng,在行尾写作Zhao-,在下行首写作-Qian Sheng,其目的是保留原词组中的连接号,以显示其内部结构。见上面第5条。
17. 少数民族语姓名,按照民族语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分连次序依民族习惯。 音译转写法可以参照《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执行。在一定的场合, 可以在少数民族语人名音译转写原文后备注音译汉字及汉字的拼音;也可以先用或仅用音译汉字及汉字的拼音。如:Ulanhu(乌兰夫,Wulanfu)。
18. 特殊情况的变通处理,参照惯例或特殊规定。
19. 姓名各音节的调号,在对外的文件书刊中可以省略。
人名拼写规则,只是学术规范中的一个小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学术规范, 并非雕虫小技,它反映学者的基本素养和对同行学者的基本尊重。[9]一个国家的学术规范状况,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学术实力和学术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程度。
关键词:人名;称谓;文化;音译;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9-0151-02
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对于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作家在为人物命名时,总是根据创作意图,精心设计和选择人物的名字,绝非随心所欲、信手杜撰。研究文学作品中人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对于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翻译界有“译名难于译文”的说法,看来人名翻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译得太简单化了,既不符合起名人的初衷,更无法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类似或等同的阅读心理效果。(许均, 1995)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英若诚和霍华分在翻译过程中对《茶馆》中人名的处理,探讨如何使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实现最大程度的“名副其实”。
一、《茶馆》两译文对人名的处理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话剧力作,目前比较通用的两个英文版本分别来自中国翻译家英若诚(简称“英译本”)和外籍翻译家霍华(John Howard Gibbon)(简称“霍译本”)。话剧本身不算长,但前前后后有五十余个人物出场,重要角色也不下二十人。根据剧中人物名字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带括号的为剧中用的称谓)。
1、姓+名,如王利发、秦仲仪、宋恩子等。
2、姓+绰号,如唐铁嘴、刘麻子、大傻杨。
3、姓+职务,如王掌柜、庞太监、沈处长。
4、“小”+名,如小刘麻子、小唐铁嘴、小宋恩子。
5、“老”+姓,如老林、老陈。
6、姓+家中排行,如松二爷、秦二爷、李三(李三爷)。
从以上分类中各选出一到两个英若诚、霍华英两种不同的译本整理出如下表。
二、译法比较
首先,对于最为普遍的“姓+名”的译法,两个译本都采用了直接音译的方法。无论哪种语言作为目的语,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大多数译者采用的都是音译的方法。音译法最为简单、直接,形式上也最忠实于原文。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名都不仅仅是人的称谓而已,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如王利发,汉语中“利”指“好处、金钱”,而“发”则指“好运气”。直接音译为“Wang Lifa”势必造成信息的流失,使译文读者难以把握住作者命名的真正用意。但如果为了追求完全达意,意译过来的人名又面目全非,连人名最基本的简短原则都具备不了,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只能舍此求彼,这是出于语言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所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当然对于对作品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或有着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人名,可以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来弥补单纯音译造成的内容、文化流失。
其次,对于“姓+职务”两个译本的处理大致也相同,中西方都有以“姓+职务”称呼人的习惯。如中文“王掌柜”,英译过来就是“Manager Wang”(英译本)和“Proprietor Wang”(霍译本),至于前者用了“Manager”后者用了“Proprietor”,用词不同,意思却相同。同样,两个译本对“姓+绰号”的处理方法也相同,只是在选词上有所不同。“绰号”是根据人的特征、特点或体型另起的非正式名字,大都含有亲昵、开个玩笑、憎恶或嘲弄的意味,这决定了在翻译绰号时首要采取的应该是归化的翻译方法,即将绰号的涵义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出来,以 “唐铁嘴”为例,英译本为“Tang The Oracle”,霍译本为“Soothsayer Tang”,译法相同,只是选词上有差别。
英、霍两个译本对人名处理出入最大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老”或“小”开头的人名或称谓
“老X”这种称谓在中国非常普遍,虽然英文中也有诸如“old George”之类的称呼,但含义比较单一,“old”就是“老,年纪大的”之意,使用范围也相对较窄。在西方,一个小学生不会称呼他姓George的同班同学“old George”。但在中国,从不到十岁小学生到年逾八十的老叟,都可以用“老X”称呼其同龄人或年长自己者。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称谓中的“老”字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鉴于这一点,“老X”直接音译为“Lao X”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反之,如果不考虑中国特殊的文化,将其译为“Old X”,反倒使西方读者产生误解。如《茶馆》中的老陈、老林是两个逃兵,三十多岁,显然他们名字中的“老”还不至于是“old”,霍华将其翻译为“Old Chen”“Old Lin”显然不合适。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名称“老X”、“小X”除了有上述涵义之外,还喻指父辈的“X”、子辈的“X”。英语中“old”一词带贬义,有“老而无能”之意;“little”则带褒义,指“年纪小的、可爱的”,这一组词不包含父子关系。若在翻译时直接对应地译为“Old X”和“Little X”,不仅造成语意的不对等,还可能造成逻辑上的不通,闹出笑话。原作品中的“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等均为老一代的儿子,霍华却将其译为“Little ……”西方读者必定纳闷:怎么小时候的刘麻子、唐铁嘴又出来了?所以,对于此类的“老”和“小”不能直译为“Old”和“Little”,而应该用“Senior”和“Junior”来传达原文人物间的父子关系。相比之下,深谙中国文化的英若诚翻译的“Tang The Oracle Jr.”更胜一筹。
2、含兄弟排行或“爷”字的人名或称谓
中国人倾向于按照人在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行命名或称谓,如“李三”、“方六”。对于这类人名有两种译法,一是像霍华那样,采用意译法,如将“李三”译为“Third-born Li”;二是像英若诚那样,采用音译法,“李三”就是“Li San”。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清晰地道出了人名的真正涵义,但作为人名,“Third-born Li”又稍显奇怪了些;后者简单直接,但又无法体现出人名的本来寓意。在取舍上笔者认为译者可根据自己的翻译需要选择不同的译法。
中国文化中“爷”字的含义很丰富,翻译时译者一定要联系语境,对含“爷”字人名或称谓中做适当处理。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英、霍二人对“松二爷”等的翻译可谓大相径庭。英译本统一地译为“Master+姓”,霍译本则是“序数词+elder+姓”。“松二爷”、“常四爷”虽是满清贵族后裔,却并没有在朝廷当差或做大生意,只是靠着祖辈积的公德、靠朝廷发放钱粮度日。“秦二爷”虽有钱,却没势。“马五爷”和“黄三爷”则是靠着卑鄙手段和朝廷洋人、地痞流氓勾结媚上欺下的势利小人。英译本“Master+姓”的翻译是否妥当?参照牛津高级英汉大辞典对“master”的解释可知,“master”用于称谓时,称谓的双方在地位上有高低、尊卑之分。松、常二人在当时社会中的是同等的,王利发虽不及他们地位高,但和他们也非主仆关系,所以让他们之间相互称呼“master”显然不恰当。笔者认为,剧中身份大致相等的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等之间可直接以“Mr+姓”相称。但作为房东的秦二爷之于租房给王利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主仆关系,所以王利发口中的“秦二爷”用“Master Qin”无可厚非。虽然王利发称李三为“李三爷”,是因为李三爷是跟着老掌柜的老伙计了,所以敬称为“爷”,英译本的“Master Li”混淆了二人的主仆关系。庞太监地位很低,却很得慈禧太后的宠,在朝廷内外耀武扬威,所以别人称呼他为“Master Pang”并不为过。霍译本属于比较中庸的译法,没有将原作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不过与同是“一刀切”的英译本一样,霍的译法也不无可取之处,如剧中介绍靠卑劣手段当道的“马五爷”之类人物出场用“Fifth Elder Ma”要比“Master Ma”在信息传达和情感表达上更为妥当,不过这种译法在对话中以称谓的形式出现就不符合口语习惯了。鉴于此,译者在处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时,应根据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及传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译文表达的内容最大程度地接近原文所要传达的东西,尽可能地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空缺(吴自选,2001)。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要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并非易事。《茶馆》的两种译本在人名翻译上之所以出现很大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人名的翻译对读者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译者必须从作品内容和语境出发,更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作品人名翻译的“名副其实”目标。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2]老舍.茶馆[M].霍华,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许均.小说翻译中人名地名的处理[J].外语与翻译,1995,(3).
[4]陈英.小议《茶馆》人名寓意[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5]吴自选.戏剧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4).
汽车人autobots
Optimus Prime 擎天柱
Blaster 录音机
Perceptor 感知器
Ironhide 铁皮
Hound探长
Jazz 爵士
Prowl 警车
Ratchet 救护车
Wheeljack 千斤顶
Bluestreak 兰霹雳
Mirage 幻影
Sideswipe 横炮
Trailbreaker 开路先锋
Sunstreaker 飞毛腿
Grapple 吊车
Hoist 滑车
Inferno 消防车
Red Alert 红色警报
Smokescreen 烟幕
Tracks 轮胎
Skids 刹车
Bumblebee 大黄蜂
Cliffjumper 飞过山
Gears 变速箱
Brawn 大汉
Beachcomber 巨浪
Cosmos 宇宙飞碟
Huffer 鲁莽
Powerglide 滑翔机
Seaspray 浪花
Warpath 战戟
Windcharger 充电器
Skyfire 天火
Omega Supreme 大力金刚
Grimlock 钢锁
Sludge 淤泥
Slag 铁渣
Swoop 飞标
Snarl 嚎叫
Superion 大无畏
一、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由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翻译与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最先提出的, 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的结合, 它强调翻译的生态环境和译者的适应选择。在国内,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论》中首次系统地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生态伦理学和伦理原则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赵鹏2012) 。生态翻译学是依据生态学的研究原理, 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同时, 也有学者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础原理和思想为指导, 综合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对翻译现象及其成员、翻译的发展规律、趋势及方向进行的研究。翻译原则指在翻译中译者根据原文中的语境、语义, 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适应, 做出恰当的翻译选择。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进行的翻译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 也可以认为生态学翻译是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二、霍译本《红楼梦》简介
霍译本《红楼梦》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全译本。《红楼梦》共计一百二十回, 霍克斯在翻译其中前八十回时便耗费了10年的时间;后四十回由他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在他的指导下完成。通常情况下, 译者在汉译英中多用音译或者意译两种方法, 单纯利用音译法, 国外读者不容易理解, 也很难分析人物之间的联系与情节进程, 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 更是难以参透。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主要采用意译的方式, 兼有音译, 在尊重原著的同时, 尽可能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并给予生态理性的适应性改写和选择性调整。霍克斯力求译文的忠实性和可读性, 字斟句酌地采用地道英语对《红楼梦》进行翻译, 受到读者和研究者的高度认可。例如,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十分注重人名的选择翻译, 《红楼梦》中的人名共有四百多个, 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与方式进行翻译, 重现了原文的精华。同时, 在对《红楼梦》中的一些法号、节日、器皿、地名等进行翻译时, 霍克斯还借用了一些拉丁语、希腊语、法语等 (李艳玲2013)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曾发文对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认为其在规模和质量上均足以同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相媲美。
三、生态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多维适应
生态翻译学下翻译活动所处的生态环境由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大维构成, 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通过不同维的转换, 在丰富文化之美的同时, 避免翻译形式的单调 (杨惠莹2013) 。本文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视角, 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中人名的翻译。
(一) 语言维层面
翻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 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的转换便是翻译的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这种适应性体现了其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霍译本《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中, 译者尝试站在阅读者的角度来对《红楼梦》中的人名进行翻译, 照顾了西方读者的心理需求和接受能力。
例如, 在原著《红楼梦》中, 作者曹雪芹对人物的命名不仅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 而且预示了人物的命运。同时,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还采用了谐音的方式来给人物命名。如, 贾雨村谐音“假语村”, 有假话的意思。显而易见, 我们从人名中便可以看出此人的为人和德行。此人胸怀野心, 虽受甄士隐资助和贾政举荐, 但在后来却恩将仇报。人名“贾雨村”可谓内涵丰富。对此, 霍克斯在翻译“贾雨村”时考虑到其丰富的内涵, 又因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具备如此丰富内涵的替代者, 故采用了直译的手法, 直接将“贾雨村”译为Jia Yucun。霍启是甄士隐的家奴, 他抱着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去看花灯, 但是因为小解丢失了小姐, 最终引发悲剧, 所以, 霍启也是“祸起”, 故而霍克斯采用意译手法, 翻译为Calamity, 取“灾难”“不幸之事”的含义。译者选择把名字的隐含意思翻译出来, 有利于读者理解。又如, 甄家有一女婢娇杏, 其名为“侥幸”之意, 这与她的经历十分有关, 娇杏本来是一名侍女, 有一次, 贾雨村在甄府做客, 不经意看到她, 深感喜爱, 于是把她纳为小妾, 之后贾雨村妻子去世, 娇杏被扶正为夫人, 可谓一朝得意, 改头换面。霍克斯根据她的经历, 将娇杏译为Lucky, 暗含其“侥幸”之意, 也有助于西方读者理解名字的内在含义。
另外, 《红楼梦》中的人物都具有明显的地位差别, 针对不同地位的人, 霍克斯在翻译时所选择的方法也不同。针对地位较低的人, 霍克斯采用字面意思直译的方式, 例如, 翻译袭人时, 霍克斯采用了字面意思直译的手法, 译为Aroma, 意为“芳香”“香味”, 取“香气袭人”之意。而针对地位较高的人, 如贾珍、薛宝钗等, 则采用音译的手法译为Jia Zhen, Xue Baochai, 从而很好地区分了人物。对于人群中的小人物及神仙, 霍克斯则采用了借词手法, 用拉丁语、法语等语言来翻译, 例如, 文官翻译为El佴gante, 意为高贵, 因为其名字里有“文”和“官”两字;妙玉译为Admantina, 在拉丁语中是“金刚石”之意, 空空道人译为Vanitas, 意思是“虚无”“虚空”。这些翻译预示了神仙的能力, 给他们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此外, 霍克斯在翻译一些人名时, 也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例如, 上文提到的将霍启译为Calamity。
(二)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
文化维层面要求译者在翻译文本时, 必须兼顾跨文化因素 (苏凤美2011) 。翻译活动本身便是一个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 必然要克服跨文化对沟通与交流的障碍, 实现信息的真实、无损传递。《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 其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如果无损的传递势必会使西方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
例如,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府中的贴身丫鬟“紫鹃”, 十分贴心, 懂得主人的心思。从名字也能看出, 她是一个洁身自好、自尊自爱的女子。霍克斯在翻译“紫鹃”时, 考虑到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和文化的敏感性, 并未将“紫鹃”翻译为杜鹃, 而是选择了Nightingale。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杜鹃 (Cuckoo) 是贬义词, 有“疯”“傻”之意, 这显然与《红楼梦》中紫鹃这一人名的意味不对称。因此, 翻译成夜莺 (Nightingale) 是一种兼顾中西文化不同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性适应。此外, 抱琴、司棋、侍书和人画四位丫头的人名翻译也同样兼顾了其文化内涵, 抱琴是元春的丫鬟, 因为元春的才艺是弹琴, 所以取名为抱琴, 而翻译也显示出了这层含义, 直接译为Lutany, 意思来源于一种诗琴;司棋是迎春的丫鬟, 迎春擅长下棋, 所以取名为司棋, 霍克斯将其名翻译为Chess, 直接表达出其以棋为长的内涵, 符合曹雪芹取名的精巧, 同时吸引了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同样, 侍书是探春的丫头, 暗指其主子练了一手好书法, 故而霍克斯将侍书翻译为Scribe;惜春擅画, 侍女为人画, 所以, 其名译为Picture。这些翻译都暗示了各自主子的才艺, 充分体现了译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恰当地对文化进行适应性选择, 同时加入对翻译的自我见解。
(三)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
交际维, 即指翻译者在翻译原著时是否将原文中表现出来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一点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将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 斟酌人物名称的内涵, 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对人称呼的转变, 注重发挥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作用。
例如, 霍克斯对平儿的翻译, 也充分地体现出了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意图。他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将平儿译为Patience, 暗指平儿具有较强的忍耐力与善心。这显然与平儿善良、聪慧、干练的人物性格很符合。因此, 必须从交际维的适应性做出选择, 从而使读者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另外, 译者对人物名称译文适应性的把握还体现在不同场合对称呼翻译的变换, 例如, 霍译本《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的称呼:初见时称Cousin, 后来熟悉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叫Cousin Lin, 表现了其对林黛玉的尊重, 而私下称之为Cuzzy, 表现出了两者的亲昵及感情的升温, 这种对称呼的变换翻译充分地体现了霍克斯对交际维层面的选择转换。此外, 贾政的译名也能体现这点, 在下人面前译为Sir Zheng, 表地位, 而在晚辈面前译成Master Zheng, 表示了对长辈的敬重。这些角色都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 而译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将名称的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使其符合交际场合的需求, 表明了译者的用心与深厚的翻译功底。
结束语
典籍翻译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典籍翻译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典籍进行翻译的重要性。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霍译本《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为例展开探讨, 在“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 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方面围绕霍译本《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解读。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通过介绍生态翻译学和戴维·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 并以戴维·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为研究内容来管窥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翻译。主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的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了探讨和解读。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汉语典籍,人名翻译,红楼梦
参考文献
李艳玲.201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人名翻译--以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为例[J].神州旬刊, (35) :155-157.
苏凤美.201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意象再造滥觞---以《菜根谭》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
杨惠莹.2013.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5) :136-137.
关键词: 归化; 异化;霍克斯;《红楼梦》;人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9-0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红楼梦》的全译本,也就是当今最为出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版和霍克斯、敏福德版。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和约翰·敏福德采取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的翻译策略。但翻译实质为一种跨文化进行的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将原语的文化传播出去,如只注重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而放弃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势必会对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解,本文基于此,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霍克斯版人名的翻译进行赏析,以探究其人名翻译的得与失。
二、实例分析
(一)异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主要人物一律运用音译法进行翻译。音译法是根据发音来翻译的方法,主要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而人名属于专有名词。因音译法,体现汉字的发音特点和汉人的命名惯例,故属于异化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霍译本的音译采取了《汉语拼音方案》。下表1展示了霍译本中对于各人名的翻译及人名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或人物身份.
表1
这主要是从异化的角度出发,把《红楼梦》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并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该人物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角色,这样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树立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所以要比单纯地直译要好得多。此外,这种翻译方法更为简便直接,在客观上为西方引进了中国独有的姓名文化,并保留了原语言的语音形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只保留了“形似”,丢了“神似”。曹雪芹在为《红楼梦》中某些人物的命名时,精心设计了其名中隐含的深刻寓意。如表1所示:甄士隐(真事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等等,都是利用谐音“因事命名”,或暗示人物的品行、命运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例如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的翻译,霍克斯采用音译法,西方的读者看了很难会联想到他们的命运如何。而作者曹雪芹在对这四位人物命名时,可是煞费苦心,将她们的命运蕴含其中:元春得春气之光,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是春光易逝,春光一旦消逝就意味着离秋冬不远了,既有个人命运的预示,又有家族败落的暗喻;迎春当春花木,迎其气而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书中称其为“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敢做敢为;惜春意为辜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而她们四人名字连在一起则是:“原应叹息”。但经过霍克斯的英译,这种蕴含其中的意味便完全消失,在英译本中并未体现出来,目的语读者也无法领略到作者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红楼梦》的这种“含义双关”特色完全被抹杀。
(二)归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版本中對贾府大部分的奴仆名字的翻译,主要从归化角度出发,采取意译法来进行翻译。这些奴仆主要是指宝玉、黛玉等人的丫鬟仆役。如:袭人、鸳鸯等。
丫鬟奴仆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从其象征含义出发,即采取补偿法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使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他们名字的英译对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如:金钏译作Golden,含义为金色的;玉钏译作Silver,含义为银色的,而Golden和Silver构成对应,也正好对应了其姐妹关系;晴雯翻译为Skybright,含义为晴朗的天空;平儿是王熙风的丫鬟,也是性格极为强悍的王熙风的得力助手,所以,霍氏将其译作Patience意为耐心;袭人跟随宝玉朝夕不离,不露声色,控制宝玉,打击异己,以求一成,但她平时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有一种香气袭人的感觉,所以用Aroma一词来表示。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曹雪芹通过谐音为他们命名,即隐名于音,由音思意,从而暗示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或是他们的命运结局。霍克斯对其翻译过程中,主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着手,翻译名字,运用人物名字向读者传达出一定的信息。
三、结论
因为《红楼梦》中人物繁多,而且名字中往往又蕴涵了特定的意义,因此,尽管霍克斯在翻译中采取了音译加意译的灵活翻译策略,但仍会有一些遗憾:对于主要人物音译。我们知道这种翻译是有助于将原汁原味的作品传播到西方,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因为是直接的音译,对于那些不甚了解中国汉字拼音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对于丫鬟仆役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采用了意译策略,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来翻译名字,但这种翻译过于泛化,缩小了目的语所承载的原语语言文化信息量,阻碍了原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使读者无法全面理解原文含义,且使原语言的幽雅韵味全无。
【人名翻译规则】推荐阅读:
激励人名言名句07-02
中国菜名翻译规则10-16
翻译硕士散文翻译07-12
翻译简历的翻译11-24
蒹葭翻译全文翻译10-12
日语翻译在线翻译11-03
翻译英语翻译个人简历06-07
高中毕业证翻译(法语翻译样本)07-06
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索引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