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学成果(精选8篇)
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更为关键。何谓“树人“?意思是培养人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时代,是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非常重要。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未来。
现就“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作一下小议:
1、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学手段。
坚持立德树人,首先要践行师德育人。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感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关爱每一个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只有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才不会失真,教育质量才会蒸蒸日上。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息息相通的。爱教乐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 “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高尚情操,引领自身的专业发展,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广施爱的甘霖,以高尚的情感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把“爱”洒“满”天下。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立德树人”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立人先立德,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
2、我们要切实做到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要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职教事业;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要树立优良学风,不断更新知识层次
我们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我们要廉洁从教,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抑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决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 为学生树立榜样入手
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 优化备课, 改进教学方法, 落实教学计划。
要连续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德育理论的学习, 积累德育教育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素材, 为教学提供充实的保障。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设计好每一堂课, 备好大纲、教材、学生, 在每课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 抓住德育教学的闪光点。
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 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方法可采用演示法, 任务驱动法, 练习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各自取长补短, 以学到知识, 培养情感价值为目的。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
(一) 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首先, 要加强思想教育。在实践教学的每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 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 要特别强调Windows中正确的开关机步骤, 让他们明白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保护计算机数据的安全。
其次, 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教师可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责职来抓, 并且根据习惯形成的特点, 既要注意从早抓起, 也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
(二)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算机
在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学科不感兴趣主要存在两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时期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 学习进度跟不上整体进度, 进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了恐惧感。另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但沉迷于网络和游戏。这两个问题在刚入校的新生当中尤为突出。
针对上述问题, 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我用屏幕录像软件将屏幕上每一步计算机操作录下来, 制作了大量的视频文件。通过在学生机器上播放这些文件, 耐心地启发和指导他们迎难而上, 鼓励他们大胆地操作, 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使此类学生在反复操作中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 积极求索的精神, 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机房座位安排上, 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 形成“一帮一”的局面, 督促学生之间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对沉迷游戏的学生, 不横加指责, 而是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 让他们能够通过兴趣进行有效的学习。比如让学生自己开发游戏程序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对沉迷网络的学生, 我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讨论网上的一些行为和言语,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在上机作业的设计中, 我加入一些网络作业:如局域网资源的共享、服务器的和客户端的配置、网上教学资源的检索、个人网站的建立。在作业完成过程中, 学生充分领略到网络的强大功能, 同时也意识到如果该技术不加以规范和引导, 有可能引发的技术危机和社会危害, 使他们增强网络完全意识, 自动抵制网上不文明的举止, 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严禁侵权行为, 提倡作品原创性
当教师在讲解Internet应遵循的TCP/IP协议的具体含义及作用后, 接下来可以引申规范意识的讲解。因此可以对学生讲解为什么要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班规, 及其重要性。只有遵守学校纪律的过程中形成纪律意识才能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网络上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 未进行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 良莠不齐, 因此, 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上网道德规范教育, 从道德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 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见网友;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等。从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上可借鉴和利用的东西很多, 应引导学生在完成作品时, 可参考网上的信息, 但不可照搬照抄, 不能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比如, 在学习word制作电子板报和学习制作网页时, 可以从网上获取素材和参看已经有的作品, 给自己一点启发, 但切记不要照搬来作为自己的东西。再如, 有的学生就将其他同学做的作品更改一下名字占为己有, 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在教学活动中, 每制定一项任务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主题范围, 学生可以根据主题内容, 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尽量体现原创性的作品给予较高的评价, 而对那些照搬照抄的侵权行为要进行强化教育, 一段时间以后, 学生作品提高了原创性, 同时对自己的作品的保护意识也会得到增强。
(四) 将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中
比如, 在讲信息处理技术的工具———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时, 讲到了硬件结构中的核心部件 (CPU) , 对它的发展史作一简单介绍, 并说明我国计算机绝大部分CPU都是来自美国, 而我国自主研究的商用CPU到九十年代才真正拥有, 就可以深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从而更好的为祖国的科技事业作贡献, 只有拥有技术, 拥有科学才能改变我们上面遇到的这种尴尬局面。当然这里可以引到各行各业, 让学生从心中激起一种自己的学习不但是为自己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为祖国, 为社会的发展。
再比如, 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 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 适合于中国人自己使用的优秀文字处理软件, 并重点想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 为学生树立榜样, 极力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摘要: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人们在看到它带来的快捷、资源无限的同时, 是否关注到某些不利因素给中小学生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呢?互联网上传播的暴力色情内容, 散布的信息垃圾、恶意侵犯他人隐私, 充当“黑客”等,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应立德树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陈纯主编.2004.4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14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 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一、学生德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中追求的是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多上名牌大学,一切为了多上重点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在高考指挥棒下,素质教育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没有得到全面发展,重智轻德,导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感恩,缺乏对父母的孝顺,缺乏对学习的敬业,缺乏对他人的诚信,缺乏对同学的友善,不少学生的“灵魂”落下了。李克强总理说“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北大学生弑母、高中生下春药迷奸同学致死,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灵魂落下的不幸写照。
二、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学科是高中的主要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要发挥学科优势,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语文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转向爱、善、智慧。
三、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在作者介绍中渗透德育教育
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作者都是名人名家,就是今天的明星。学生都喜欢追星,要让作者成为学生心中的明星。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可能都是一个励志故事。高中生已会自主学习,在介绍作者时,可让学生在课余查找资料,使用百度,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学习《沁园春·长沙》时,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毛泽东。我们一般人只知道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是诗人,是20世纪伟大的书法家,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不知道他的家族为革命牺牲了6人,不知道他及他的家族为革命所付出的牺牲。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毛泽东是如何伟大的,才知道胜利来之不易,才知道成功来之不易。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革命成功,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那么,我们高考要成功,人生要完美,同样需要打持久战,同样需要艰苦奋斗。《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胡愈之先生曾这样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爱国者。教师教育学生同样也应该是爱国者,我们的爱国应该体现在在校爱学习。《小狗包弟》的作者巴金是“当代世界伟大的作家之一”,获得无数世界级的声誉,但是他没有读过大学,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没有机会上大学,只要努力,不一定就没有作为。高考我们需要努力,但是努力了有时候不一定成功,人生绝不是高考华山一条路。
(二)在作品解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无数的德育因素。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1通过诵读文本渗透德育。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通过读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净化心灵。可以集体诵读、小组诵读、个别诵读;可以读完全文,可以选读一段,也可以反复读一句。主要读精彩的地方,读启发意义的文段,读有德育因素的句子。如集体诵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坚强。
2通过把握文意渗透德育。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爱国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烛之武退秦师》体现了烛之武在自己的国家危难时,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计较个人恩怨,只身前往敌国交涉,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表现了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热爱祖国,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强烈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培养爱国情怀。
3通过分析关键语句渗透德育。如屈原《离骚》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奋斗的精神。鲁迅《故乡》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三)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的中心工作是高考,所以教学的中心自然是围绕高考进行的。作文也不例外,必然要围绕高考进行训练。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训练主要围绕审题立意、内容、结构、语言等进行。文如其人,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高,估计很难写出有内涵的作文。所以在作文训练中渗透德育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在欣赏高考美文中渗透德育。笔者喜欢研究每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收集各地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欣赏,因为每一年每一个地方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能引发大众关注的德育性题目。如201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温柔与倔强》结尾处“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地倔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2015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敢问路在何方》开头有这么一句很精彩的话:“马云开辟互联网时代之前,没人知道有这样一条路……后来马云开掘出了这样一条路,越来越多的人跟上马云的脚步,于是路渐渐宽广了起来”,作者告诉我们路在脚下。
让学生在反复的研读中,感悟满分的秘诀,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启迪。
2在写作评改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时代主题,让学生写作。例如关于诚信的,关于孝顺的,关于感恩的,关于读书的,这些都是时代的热点,都是学生关心的事情,让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文如其人。学生作文抒写的一般都是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他们的表达不一定合乎道德规范。教师应该在评语中合理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希望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能赚更多的钱,教师在评语中可以这样写:这种想法不错,但也不是全部正确的,读书不仅仅是考大学,不仅仅是为了钱,心中要有国家、社会、家庭、父母。
(四)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功夫在课外。语文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大量的积累。课外阅读则是语文积累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路径。学生课余时间都喜欢看小说,但是他们不喜欢看名著,不喜欢看纸质版的,而喜欢在手机上阅读小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向传统阅读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结合网络和时代的特点,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与网络结合起来,寓教育于网络,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网站,比如中国文明网、中国励志教育网、中华励志网,让学生阅读里面的故事。网上的知识毕竟是零碎的、不系统的,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传统的书籍。课外阅读除了方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阅读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现状,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目,列出书单,引导学生去读,使学生从阅读中收获双赢:一是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积累;二是提高道德素养。笔者喜欢看人物传记,喜欢看名人的成功之路,所以经常推荐学生看一些励志书籍和文章,通过名人的成功之路,知道成功是可以借鉴的,只要你向他们一样努力,就会收获很多。
(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的体验进行思想教育。
1.在演讲中渗透德育。课余让学生阅读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好人365》“中国好人”故事、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事迹等。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简单概括励志故事并作评论,从中积累作文素材,训练口语,感受道德的力量。
2.在诵读经典中渗透德育。学生诵读经典,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经典的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提高阅读水平,全面提升素质。诵读的内容以课本里的古诗文和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为主,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读,比如课间十分钟、放学、睡觉前等,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每天读一点点,培养学生的坚持习惯,在每天的坚持中提高道德素养。
3.在书法练习中渗透德育。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年来书法并没有得到重视。可能很多语文教师也不懂书法,因为他自己的字也写得不好。虽然高考作文卷面分只有几分,但是如果因为卷面影响评委的阅读,丢失的分数可能就不止几分。所以语文应该重视书法练习,练好的不仅仅是书法,还有道德。因为书法的练习是需要沉下心来,付出长时间努力的。这样潜心的长时间的努力完全可以锻炼其秉性,提升其思想素质。可以把书法练习与古诗文诵读结合起来,练习的内容是名言名句,高考可能考到的名句,每天反复练习一句话,每天就背熟了一句话。
此外,可以在辩论赛中渗透德育,通过是非对错的辩论让真理越辩越明,还可以开展每一单元后面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深刻认识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研究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充分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古强1215773722@qq.com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从历史教学的实践出发,深挖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研究前不久撰写的《挖掘历史教育中的德育因素初探》 一文,探索从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动手技能三个方面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真正实现立德为先、树人为本。
【关键词】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德育因素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每一课时教学,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从教十二年来,我一直思考着“怎样才能够真正影响孩子一生,让学生终生受益?”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其实已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最完美的回答。“立德树人”可以诠释为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伴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及升华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德育教育,也就是初中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功能的真实再现——正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能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1]
透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我们深知初中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健全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立德树人”功能。正如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所说:“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能否充分挖掘好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因素,直接关系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我认为就当前对学生的教育而言,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应该从情感教育、人格培养、动手技能三个方面充分挖掘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中学历史教材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有关爱国主义内容巧妙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打破传统历史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现状。
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曾为国家和民族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精神可歌可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先进事迹,尽量地将他们的事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那种悲壮、崇高的美感,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例如我在《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重点突出林则徐禁烟的态度之坚决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把大量林则徐禁烟的言论和事迹展现给学生后,学生对林则徐的敬佩形露于色,爱国主义热情高涨。
以中华古老的文明史为主线学习中国古代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川教版历史教材的编排对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十分有利,完全可以形成一条主线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我打破了正常的一课接一课的教学,而是把整个文化史列为一课梳理,先让学生整体把握究尽有哪一些文化成就,然后开设《历史天空》主题[3],让同学们把教材中的文化成就找出以后,通过各种形式根据老师的框架展示出来,比如造纸术的发明、秦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当学生通过自已的形式找出并展现时,这么多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们感到无比自豪,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也让学生们明白了面对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一种时代赋予的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以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为主线学习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生如何能正确理解这句话含义,学习中国近代史后一切谜底都解开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面对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面对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探索中前进。例如在主题活动《列强的侵略》一课中,我让同学们构思用文字与图案进行设计,既展现出侵华史实,又展现出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的程度,在设计中有个别同学干脆用彩图制报的形式表达自已对这段心酸历史的“憎”[4]。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也明白了自已现在的任务,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已的社会责任感,一位学生在自已的教材上留言:屈辱只能代表过去,我们的未来是辉煌!
人格培养方面
充分利用历史教材的空间,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历史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我们使用的是川教版历史教材,有一个课后设计——“心得疑问”,教材的这一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我通过巧用“心得疑问”让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自已收集相关史料信息论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5]宋代教育家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节历史课收获有没有,“立德树人”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可以从每课后学生的“心得疑问”中看出来,什么都写不出来说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失败的,心得是学生的体会与收获,疑问是学生的思考与收获。有“心得疑问”证明教师这一堂历史课的收获是很大的。每一节课上完之后我都会习惯性地给学生布置心得疑问,让学生去更多地思考问题,通过反馈心得疑问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下一节课的时候有针对性的让收集补充史料信息的同学进行解答,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是早在 15 世纪的苏格兰德拉蒙德说过的那种:“不愿思考推理的人是顽固的,不会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人是奴隶。”
十二年的教学实践已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了“心得疑问”栏目设置的重要性,现以课后收集的一些典型的心得疑问与大家共享——《辽宋西夏金》一课,李宇同学:“学了历史,既丰富了解历史文化的知识,不让自已开阔了眼见,在这一个历史国度,我知道了10-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然而,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南宋与金对峙时,岳飞的忠勇过人,他的精忠报国,文武全才让我大感
佩服。岳飞当时为什么不造反呢?”邹宗黎同学:“我学到了岳飞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好将领,却被昏庸的皇帝和奸臣害死,让我对此感到悲愤,我要学习岳飞的不怕苦,英勇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岳飞拼死也要跟随昏庸的皇帝呢?被害死者都不知道怎么回事?”《科举制度》一课,黄怡同学:“今天了解到有关科举制度的知识,让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想想当时那些人考试过程有一点羡慕,也有一点叹息。毕竟考试是很严格的,但是他们到晚上的时候要自已点蜡烛考试,蜡烛的光亮是很微弱的,这样人的眼睛不会近视吗?古时候的人近视又是怎样根治的呢?”查婉仪同学:“从古到今,都有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简单的科目入选的人永远多,困难的则相反。就我们个人来说当然不太希望科举制度建立,这毕竟是考试的前身,不过就社会来说是希望的,因为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宋代社会生活》一课,张怡灵同学:“学了这课,我不禁为宋朝的繁荣感到震惊,那时没有车,一切都是靠自身的劳力,却也有不逊色于现在的繁华与热闹,那时的衣、食、住、行也是别有特色!娱乐多样性,虽没有什么电视、电脑、但却让人与人的距离更加接近。”《走向全盛的唐朝》一课,李丹丹同学:“历史上唐太宗曾在战场上先后骑过六匹战马,被称为‘昭陵六骏’可是书上为什么出现六骏之‘飒露紫’还有五匹分别叫什么名字?”从这些典型的“心得疑问”大家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后撰写心得疑问,思维已渐渐被打开,调动了积极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去查阅大量史料补充知识的兴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通过历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现在的初中学生多数都存在着怕吃苦,贪图好耍的心态,面对困难,经受不起挫折。如何正确的引导并及时纠正这些问题,历史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现在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寻找先辈们宝贵的精神遗产,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调整,见缝插针,融入德育教育,效果较为明显。比如针对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问题,在学习春秋争霸的吴越战争时,我把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后又与重庆地方台《麻辣生活》节目中的一个不珍惜时光的故事作对比,让这一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正确面对自已的生活和遇到的困难,虽然短时间内全部纠正还不太可能,但从调查的结果看,1/3的此类同学都表示已经认识到问题并开始在调整,可以看出这种润物
无声的教育效果是有力度的。
针对那种文明礼仪意识薄弱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当天历史课上涉及有相关的名人名言和历史小故事,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准备的内容,以此去感化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步入文明礼仪的正轨。当然不是所有的课都有补充内容,要合理的取舍,不要刻意去乱找联系,这样会适得其反。
动手技能方面
越过历史知识的界限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6]怎样去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实际上要回归到学生如何亲自参与对科学的探索,对历史教学而言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生活综合实践课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四大发明时,《雕版印刷术》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了雕刻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以便掌握刻印的原理,使学生加深了对雕版印刷术的了解,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又认识到了雕版印刷术存在的问题;在学习两宋时期的经济时,一位学生对两宋时期的陶瓷非常感兴趣,课后我与综合实践老师联系,开展以仿制手工制品为内容的学科合作实践,让学生们合作,设计两宋时期可能存在手工品,学生既体会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达又通过自已的实践感受到了科技艺术的魅力
[7];在学习了战国争雄后,针对绝大多数男同学对古代兵器的好奇,组织了学生开展仿制古代兵器比赛,学生自制兵器——有的结合现代兵器的特点制作,有的根据自已在电影电视上见到的古兵器制作[8]„„多种多样,很多仿制兵器保留了古兵器的特点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技能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实为两全齐美。纵观以上的教学实践,对于学生要掌握一项技术而言,初中历史教学的这一特殊性正好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我坚信只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注重实践,对于历史教学,我们一定会实现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上对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的挖掘仅仅是在日常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融入德育因素,进而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及佐证资料】
[1][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爱的教育》夏丏尊译本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3]资料:《历史的天空》为学生刘鑫所作2009年
[4]资料:《勿忘国耻》为学生黎婷婷所作2009年
[5]《给教师的建议》(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年7月
[7]资料:学生仿制手工制品2008年(右)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立德树人,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位老师的使命和光荣。德育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如何让十八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首先是深入读懂十八大报告,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而纵览十八大报告,什么内容让我们印象最深刻,我想,应该是对民生的关注。事实上,如果非要说出十八大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也莫过于“人民”二字。
“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甚至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那么,什么是人民最关注的事情?非教育莫属。这也是为什么众多解读十八大精神的文章中,与“教育”有关的阐释最能吸引眼球的原因所在。
振奋人心的是,此次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相比十七大报告所说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种论述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和精练,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意蕴更为深远悠长。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没有道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做教育的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面对厌学睡觉的学生,面对毕业撕书的学生,更有甚者,面对那些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成人种种自私冷漠的行为,他们是否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的人”?
立德,必须从现在开始。我们深知,试卷会渐渐发黄,成绩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但道德--这种特别而美好的东西,却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熏陶和培养才能拥有。
美丽中国,需要的不是高分数机器,而是有道德的现代的人。记得还是在读书的时候,天天听着、看着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就下定决心要以此为目标,做一个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于是从校门里走出来,满怀信心地踏进了这满是孩子们的天堂。
有人说孩子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孩子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孩子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他们从事着绿叶的事业,他们是人民教师。
其实,在我身边,就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也不时被深深的感动着,因为有着许多平凡却又伟大的领导和老师,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相同的信念和追求:那就是用自己博大的爱心演绎着无悔人生!用无私的奉献谱写幸福的人生!用自己的的青春智慧和热血诠释人民教师的内涵,用真和善哺育纯洁的心灵,用爱与美铸造闪光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我想每个班都会有调皮的孩子,我班也不例外。我班有一个很聪明又顽皮的孩子。他经常捉弄、欺负同学。大家都不喜欢他。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孩子比别人更需要爱,于是,我平时更多的注意到他。尽量去捕捉他的闪光点,表扬他,关心他,鼓励他。
我发现:有时当有的同学没带铅笔心神不宁时,他会悄悄地把准备好的铅笔送给他;每天早晨见到我时,他总是第一个冲到我的面前向我问好;卫生区总有他拿着拖把拖地的身影;下课了,又是他拿起黑板擦擦黑板;那天他做了一件事情让我深深地感动了。
早上我们刚吃完早餐,班长已经检查完红领巾了,劳动委员在忙着检查卫生,随着早读声音的静止,学校三评人员来我班检查卫生工作了。我连忙请他们进来。因为我们刚刚检查过了,全班同学都戴了红领巾。就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坐在第三组第一排的熊杨政同学没有戴红领巾。我站在讲台上不知所措,只能任凭他们记下了。这时,坐在第四组的罗志颍也同时发现了,他飞快地从他的抽屉里拿出一条红领巾,迅速地将红领巾戴到熊杨政的脖子上。这时的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看到这一切,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我马上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向他学习。在他的影响下,每次我们班只要有没戴红领巾的同学,都有人会主动借给他。大家借出的不是单纯的红领巾,而是一份份爱心。而且让这份爱心在同学们中传递。
平时,那些聪明乖巧的孩子总能得到老师的喜欢,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总会引起老师的不满,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细心的关爱。这件事使我深深体会到:调皮的孩子更需要爱!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怎样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爱的阳光里茁壮成长。
当教师节,我收到了学生寄来的贺卡,看到上面热情洋溢的话语时,刹那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此。我感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
我们是卑微平凡的,但更是神圣伟大的,因为,我们正领引孩子去触摸真诚,体味善良,崇尚正直,学会坚强!我们正引领孩子推开一叶叶神奇的窗,打开一扇扇智慧的门。我们展示给孩子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原来,少点欲望,多些爱心,我们就能品尝到幸福甜甜的味道!
记得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他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教育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就一定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铁肩担道义,爱心筑师魂。老师们,让我们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风雨兼程!让我们热忱、执着、坚定地用无私的爱心谱写幸福的人生吧
一、背景回顾
今天上午,第三节,信息课。三班的两名同学没带鞋套,而且,还影响任课教师上课。班主任老师在巡视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将两名学生带回了办公室。在办公室里,这两名学生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对班主任老师的教导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二、归因分析
在这一事件中,这两名学生没带鞋套、影响老师上课只是事情的一个表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学生为什么不尊重老师呢?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我们老师的身上!这两个学生在小学一定也是比较调皮的孩子!他们以前肯定是挨过老师很多次的批评的!而每一次的批评都不一定能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那么,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他们会怎样应付老师呢?唯一能够让他们维护个人尊严的、得到心理平衡的,好像只有藐视老师这一方法了!
三、教育措施
有了上述分析,我想,能够解开学生心结的唯一方法,便是充分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对话。但当我与他们交谈了几句之后,我发现:他们仍然拒我于心门之外。或许,这是他们和老师长期“交战”以来,养成的自我保护的习惯使然吧!于是,我放弃了与他们的“平等对话”!给了他俩两张稿纸,让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给我和马老师看!有时,文字是一种更好的沟通方式!
当我看到他们写给我和马老师的“信”的时候(我愿意将其称之为‘信’,而不是‘检查’‘保证书’之类的名词),我暗自庆幸:看来,我选择的方式没错!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本书的话,我想:他们今天向我们展开了这本书的一角了!
我认真阅读着这两个孩子信中的一字一句,我仔细品味着他们表达出的情感。高兴、欣慰、感慨„„我没有让他们做检查,而他们的信里也丝毫没有检查的痕迹,但我却的的确确看到了他们对老师的歉意!那歉意是那么的真诚,不带一丝敷衍的气息!我感动于他们的真诚,我也要用纸笔,表达我对他们的欣赏与鼓励!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淡泊名利,奋发进取,实际上就是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德?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因此,德是做人之基,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学习才有动力,成才才有保障。
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化身,教师通过良好的师德,言传身教,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以德树人,做最好的自己”作为我校的特色与和谐办学思想和主导观念,所谓立德,就是我们的老师要遵守社会公德,履行职业道德;所谓树人,首先老师要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不断地磨练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鼓舞人,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不断激发工作激情,享受育人环境中的成长与快乐。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正确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操,帮助成长,所以,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以人为本,搭建广阔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展现美好的自我,善于从自己的职业优势中、学习特长中寻找认识的快乐。
以上是我对“以德树人,做最好的自己”的一点感悟。如何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多位上海教育系统的十八大代表来到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与上海教师代表、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交流。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专程赶来出席会议。引人深思的是,多位与会者在发言中指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师倾尽全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要丧失教育自信
本次“上海教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上海教育》杂志承办,主题聚焦“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党委副书记包涵、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洪汉英、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这三位十八大代表的到来,让会场气氛分外活跃。
全国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在座谈会上感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此,于漪感到非常振奋。在她看来,中国人必须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充满信心。“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并不反对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但学习国外的东西,是拿来为我所用,而不是丧失教育自信,完全抛弃了自己的东西。”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深表赞同,他说,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自信、自强和自为”。
教师有底气,才能有自信带好学生。对此,十八大党代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党委副书记包涵深有感触,她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鲜内容。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这就要求我们更主动倾听青年心声,关爱青年成长。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教师学好读透了,才能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教书育人至关重要
作为十八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洪汉英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辅导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她悉心关爱少数民族学生们的成人成才,被很多人称作“上海妈妈”。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洪汉英看来,这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对其他民族风土人情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各类风味小吃上,这远远不够。要促进民族团结,必须在校内外搭建更多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将其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进行普及。”
金山区罗星中学教师、2012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朱德宝,是一位用独特方法鼓励学生在科学实践中“玩”出名堂的引路人。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他建立了创新工作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参与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收获愉悦和成就感。朱德宝在座谈会上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曾有一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通过工作室的实践,逐渐爱上了科技发明。后来,他的科技作品还获得全国奖项。此后,这名学生增添了自信,成绩稳步上升,最终考进了自己心仪的高中。“每个孩子都是个性化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是我们的责任。”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此,浦东新区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深表赞同。“我们的城市管理为何井然有序?”杨振峰曾就此向中国和外国学生提问。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学生大多一脸茫然,表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外国学生的回答则大多是“那是因为有其他人在为这座城市忙碌”。在杨振峰看来,这反映出的恰恰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差距,因为不少中国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并没有他人。“我们的教育必须教会孩子心中有他人,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国际视野。” 立德树人重在师资
在十八大代表、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看来,“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作为一名特教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校长何金娣曾是十七大代表。在她看来,教育应该“有教无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作为教师,必须尽职尽责、不辱使命。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此,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潘惠琴表示,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就要求教育系统要以打造专家型教育团队作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抓手和力量保障。“要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教育必须‘立教、立校和立人’。”
在座谈会上,“责任”一词被频频提及。虹口区复兴高级中学教师、2012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陈寅,是上海市最年轻的化学特级教师。谈及十八大报告,陈寅最大的体会是:“老师应该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要有荣誉感,更要有责任感。”
看到十八大报告中的“责任”一词时,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庄小凤感觉“春风扑面”。庄小凤感慨地说:“我们要扪心自问:培养出的孩子将来是干什么的?长大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回应和破解这些问题才是教育的关键和教师的责任。”
在座谈会上,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指出,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建设,并注重发挥教育的隐性功能。“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事,更需要通过文化等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浸润。”
在会上,高德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小学时代的老师。他说,自己小时候曾跟同学因为踢球闹起了别扭,脸都肿了,自己很生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每个人都要培养一种大气的胸怀,人生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这句话,他一直牢记在心。在高德毅看来,一个老师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把自己的学生带好,培养好,你们将功德无量。”高德毅动情地说。立德树人、做德育双馨的新教师!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道德的化身。教师通过良好的师德,言传身教,内化为“师风”,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一、尊重,是“立德”的首要条件
新世纪的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教师要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让校园七彩斑斓、生动活泼;教师要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摒弃封建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而不排斥他人,赞美智慧冲动而不盲目,弘扬主体意识、完善个体性格,建立健全崇高的人格精神与完美人格特征。
二、师友,是“亲近”的最佳通道。
亲其师,信其道,通常会再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要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支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情感教育重于情,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竭力用你很真实很感人的感情去征服一颗颗纯真的心,去感化之启发之。使师生都进入其乐融融其情陶陶的境界。
三、沟通,是“消除误会”的最好办法 师和生之间要努力建立平等的心理位置,才能很好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适时的去发现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纠正。
在本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作业订正课上,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作业题,小组巡视的时候,发现一位同学正走神溜号玩着什么,再仔细一看,他的桌子上光秃秃的,本子却在它同桌班长那,而班长正认真地帮他改错呢!气得我不由的河东狮吼一翻过后,毫不留情地把他调了座位。就在下课没几分钟,这位同学把一本破烂的日记本重重地摔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纳闷地打开一看,斗大的几个大字占满了半张纸——“我不服气”!空白处还写满了“冤啊”!看了这本充满控诉的“冤状”之后,本来上课时就气愤不已的我正准备把这位同学叫来继续痛斥一翻,忽而转念一想,如此个性的同学在用教师强压的方式似乎并不能说服他,一阵理清思绪之后,严肃地把他叫到办公室,开始用温和的语气帮他分析错误,苦口婆心得终于看到他渐渐平息愤怒,并转为理解的表情时,内心这才松了一口气!
其实,沟通并不在乎方式和形式,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让他们向老师发发脾气,也是敞开心扉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做适时的引导,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他们拉近距离,而且有时还能从学生反馈的信息里纠正自己的不足。总之,作为教师,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立德树人,做德育双新的新教师,以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教育事业新的辉煌。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笔者认为“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教育应该“有教无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作为教师,必须尽职尽责、不辱使命。常言道,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道德的化身。教师通过良好的师德,言传身教,内化为“师风”,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一、尊重,是“立德”的首要条件
新世纪的教师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意识。教师要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肯定学生,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有情感、有意识、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让校园七彩斑斓、生动活泼;教师要以科学和民主的精神育人,摒弃封建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而不排斥他人,赞美智慧冲动而不盲目,弘扬主体意识、完善个体性格,建立健全崇高的人格精神与完美人格特征。
二、加强学习教育,提升师德修养 为了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学校创设条件,提供平台,组织引导教师加强岗位自学。如每周一的政治学习、开放图书室、书法练习,雨花区期初的德育专题推进会等,给教师以空间、时间,给教师以学习的动力,营造学习的氛围。要求每一位教师制定个性化的读书计划,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精读两本书,并写好故事梗概、经典摘录、思想性分析艺术性欣赏和读读后感,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运用,在不断的积累中充实底蕴,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坚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开展继续教育。积极配合市区活动开展,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做好后盾工作。学校完善教师管理平台:出台新举措激励教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的利用率。每一学期,通过分年龄、分办公室、分学科每人布置硬任务新闻四篇和博文一篇,办公室室长加以统计。倾心打造这个展示平台,以自己的心智和聪慧证明实验人的潜能与素质,将再一次向社会亮出了一张金名片。
三、师友,是“亲近”的最佳通道。
亲其师,信其道,通常会再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接受该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要用尊重、平等、爱护等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支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情感教育重于情,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是学生的朋友。竭力用你很真实很感人的感情去征服一颗颗纯真的心,去感化之启发之。使师生都进入其乐融融其情陶陶的境界。
四、沟通,是“消除误会”的最好办法 师和生之间要努力建立平等的心理位置,才能很好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适时的去发现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纠正。
在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作业订正课上,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地讨论作业题,小组巡视的时候,发现一位同学正走神溜号玩着什么,再仔细一看,她的桌子上光秃秃的,本子却在它同桌那,而同学正认真地帮她改错呢!气得我不由的河东狮吼一翻过后,毫不留情地把他调了座位。就在下课了,这位同学掉下眼泪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纳闷地看了看她之后,本来上课时就气愤不已的我正准备把这位同学叫来继续痛斥一翻,忽而转念一想,如此个性的同学在用教师强压的方式似乎并不能说服她,一阵理清思绪之后,严肃地把她叫到办公室,开始用温和的语气帮她分析错误,苦口婆心得终于看到她渐渐平息愤怒,并转为理解的表情时,内心这才松了一口气!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我加入咱们教师队伍已有六年了,当年学校门口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八字箴言也成为我立足教师岗位的不悔誓言,它引导我在平凡的讲台上用坚守和执着去努力,也支持我用爱去实践着对学生们的诺言。蓦然回首,我更加清晰深刻地领悟到教师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作用,更加坚定地去践行“立德、树人”铸师魂的精神境界。
08年的七月,我背着行囊来到了咱们学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勇敢地踏上了三尺舞台!
六年来,我曾经迷茫过,思索过;也激动过,满足过。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明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深刻的体会到“身正为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摒弃世俗功利观念,艰苦锤炼意志品质的过程!
老师们,为人师者,良心事业!
正是有了这些的经历,我更加坚信了自己身份所兼顾的师德的影响力。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免)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冰冷冷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注重学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谁说不是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
爱生如子,以校为家。
看咱们的刘老师、王老师,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咱们的李怀智老师,认真负责,用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教导学生;任书记不畏晕车,天天下乡家访;还有咱们的张校长、谢校长为了咱们学校的发展,这几天来不仅下乡家访,还给六年级的学生上数学课、判作业。这是何等的崇高的师德。
经过很多事之后,现在的我更加明白了良好的师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的保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更加领悟了用品德去感化,用大爱去包容,用知识去充实,用行动去实践,才能铺就彼此成功之路。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们就在铺路!既然命运指引我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我愿意在平凡而又神圣的工作中默默付出,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用一句话与各位老师们共勉:“能文能理,亦友亦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德育渗透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同时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 教学一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要能够抓住题眼来揭示课题所要传达出来的内涵, 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有利于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洗礼, 进而再达到学文悟“道”的最终目的。
比如,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抓住课题中“难忘”二字开始, 问学生们;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称为“难忘”的一课呢?通过问题的设置, 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的欲望, 学生们在阅读中也能够了解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来, 台湾地区一直都是被日本帝国主义所霸占着, 在台湾, 他们实施奴化教育, 不准许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台湾的孩子们才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因此, 正如文章的标题所说的, 对于长期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以及孩子们来说, 这节语文课确实是比较“难忘”的;对文章中的船员来说, 也是终生“难忘”的。文章的中心也很好地揭示了题眼“难忘”的内涵,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还能够清楚地知道台湾从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课文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富有情感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有情感的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既要从思想上懂得, 而且也需要在情感上加以熏陶和感染,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功能来说, 主要目的就是以情感人。假如, 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一些理性的分析, 尽管分析得非常彻底, 但是, 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仅仅接受了某些道理, 在情感上是很难引起共鸣的, 这不符合语文教学的目的的, 同样也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心理与德育规律的。
德育教育要富有情感性, 主要体现在:教学中, 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随文入情, 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受到课文中高尚、健康思想情感的感染与熏陶。这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基础所在,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比如, 在教学《猫》这一课中, 文章中的猫;“它要是高兴, 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你写作的时候, 跳上桌来, 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猫在稿纸上踩印的只能是几个脏脚印, 文章中的“几朵小梅花”, 主要是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说的, 表达的是作者对猫的喜爱, 进而再合理地想象一下猫的“温柔可爱”, 作者是发挥了丰富的情感进行想象的, 在教学时, 也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 只有这样也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内涵来。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激发道德情感
小学生一旦有一些不良的道德行为的话, 再由于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会产生错误的想法, 觉得教师或者其他的学生都不愿意跟自己交流沟通, 就算有教师和学生愿意主动地和他们接触, 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也通常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或者对抗的态度。针对学生这种消极的行为, 首先一条就是, 教师要充分地理解他们, 对这类学生不要放任不管, 要对他们有耐心和信心, 随时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互动教学, 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互动活动中来, 加强每一个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逐渐地实现学生之间相互扶持、相互进步的目的。在互动中随时渗透一些德育理念, 纠正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 共同学习课本知识, 共同深入地区解读课文的内容, 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课后再及时地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当中, 我也深刻地体会到,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德育资源,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选好切入点, 时刻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 寓德育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之中。可以说, 教师只要细心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然后再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在授课的同时将知识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个整体, 就能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 (宋文里、黄小鹏译) [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朱寿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理导航 (下旬) , 2013 (8) :45~45
[3]王秀珍.在语文教学中多角色渗透思想教育——民工子女学校语文课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1 (7)
关键词:历史教学;“立德树人”;人文素养;载体
教育部筹划实施的工程“立德树人”中,有一点是:要统筹体育、艺术、语文、历史、品德五个学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整合,要进一步修订课标和教材,搞好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良好衔接。在“立德树人”工程里,特别把历史列入其中,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贯通古今,这是人类文明的浓缩,它的特点决定了利用这一学科进行思想教育的强大优势,在历史学科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就具有其特殊的含义。今天,作为初中历史教师的我,深感自己历史教学的新任务和新职责所在,所以我将努力让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切实发挥初中历史教学在全面育人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功能。
一、怎样才能让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
要让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的目标不是教书而是育人,培养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历史可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启迪智慧,还可以增强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历史教学正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历史学科正好可以发挥独特的社会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方面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和学习,真正做到为学生情感减负。教师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会学生更好地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迅速改善自身结构的才智等能力。通过历史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1.挖掘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国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史,涌现出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霍去病为国忘家、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陆游临死不忘恢复山河统一……教师通过适当拓展相关知识,达到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内联外引,创设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教学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情感的教育贯穿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历史课堂教学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转化成行动打下基础。
2.以近代中国革命史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在逆境中学会生存
21世纪极具震撼力的教育口号是“学会生存”,作为教师,教学生“学会生存”是理所当然应尽的义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是什么?是生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可谓是“好事多磨”。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但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面对反动派的血雨腥风,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首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面对不利的形势,共产党人能够做到不气馁,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之外,还要有冷静的头脑。我们许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头脑不够冷静,不是丧失了信心就是主动放弃了努力。历史教学就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困难的时候,面对逆境,百折不挠的精神来教育学生如何应对不利的环境,如何在逆境中学会生存。
3.通过一些历史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历史教学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以过程和方法为载体,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教学应担负起时代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讲到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向外扩大商品市场和寻找原料产地,我就提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中国为目标呢?原因就是中国落后。当时的中国,不管是政治制度、经济实力,还是科学技术和军事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由此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再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无尽的痛苦。无数经受战争折磨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祷战争尽快结束,企盼和平早日来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思考没有结束,由此我启发学生思考:那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状况呢?只有国家强盛了,综合国力增强了,才不被外国欺负。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旧中国一步步地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史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好教材。通过分析历史上一些重大战争史实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造成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要“不忘战争伤痛,好好珍惜生命”,让学生明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所谓国家必须是先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们自己的道理,所以我们中学生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珍爱生命。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个人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锻炼了他们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去思考,多动手去体验,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充分发挥学科的教化功能,让历史教学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让学生们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人类进步的曲折历程,通过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能力培养中磨炼自己的精神意志,在意志磨炼中锻造自己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尹海胜.“立德树人”:历史教学中的“真善美”[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
【立德树人教学成果】推荐阅读:
立德树人教学案例11-26
立德树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09-14
立德树人医学06-11
关于立德树人07-03
高尚师德立德树人07-22
立德树人发言提纲07-28
关爱学生-立德树人10-08
教师如何做到立德树人05-25
立德树人从课堂做起07-11
立德树人讲话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