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2025-03-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通用11篇)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

1.认识掌握圆柱各部分名称,建立圆柱体空间概念;

2.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师板书)

师又拿出正方形,问相同的问题,然后把这个正方形贴在长方形旁边。再拿出圆形。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给什么条件能求出圆的面积和周长?

然后把圆形贴在长方形上面。再出一些练习题进行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强调计量单位。

师又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当拿出圆柱体时,同学们都能回答是圆柱体。接着让他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柱形物体。再让他们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圆柱体(如果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时,先不要进行讨论。)这时老师也拿出一些实物:手电筒里的反光罩、罐头盒、小鼓、印章、烟囱的半个拐脖,问这些实物叫不叫圆柱体?为什么不叫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形体--圆柱体。(板书课题--圆柱)

(二)学习新课

1.圆柱体的认识。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摸一摸圆柱体有哪几个面。(指名上前摸。)

生:上、下两个面和周围一个面。

师: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它们的面积大小怎样?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面积相等。

师:我们把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板书:底面)

师:周围的这个面是个曲面。我们把周围的这个面叫做侧面。(板书:侧面)

师:我们把一个圆在平面上滚动一周,痕迹是一条线段。如果把这个圆柱在平面上滚动一周,它的侧面留下的痕迹将是一个什么形状?同学们可以自己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滚一下,能体会出是一个什么形状?

生:是一个长方形。

师演示:将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与黑板贴的长方形一样大。)

师接着拿出两个高矮不一样的圆柱体。

师问:为什么有高有矮呢?由什么决定的?

生:由高决定的。

师:什么是圆柱的高呢?(板书:高。写在长方形宽处。)看看书上是怎么讲的。(看书第50页,找同学回答。)老师在圆柱侧面上画一条垂直于底面的线段,这条线段就是这个圆柱的高。

师出示投影,让学生指出高。

师:圆柱的高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高都相等吗?

生:都相等。

师:现在我们来回答刚才举的一些物体不是圆柱体的原因。(先让同学们说自己手中的,最好让本人说,然后再说老师手中的实物。)

师:我们讲的圆柱体都是直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圆柱侧面图是一个长方形。下面同学们四人一组对照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进行讨论。

讨论题目是:

a: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有哪些关系?

b:你能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吗?

然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从而得出;圆柱体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公式表示为:S侧=Ch。

老师板书公式。

(2)利用公式计算。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

下面同学们进行练习。投影练习题:

①一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5厘米,求侧面积。

②一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直径的2倍,求它的侧面积。

③一圆柱底面周长是12厘米,高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师:你能知道第③题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

3.圆柱的表面积。

师在课题“圆柱”后面接着写“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如果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你会求吗?(老师同时演示圆柱体平面展开图,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生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公式:

S表=S侧+2S圆

(2)利用公式计算。

(投影出示)

例2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见下图)。(单位:厘米)

同学说思路,老师板书,注意每一步结果写计量单位。

解 ①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52=78.5(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例3 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同学说思路,列式。老师把正确的解答用投影打出来。

(1)水桶的侧面积

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2)水桶的底面积

3.14×(20÷2)2

=3.14×102

=3.14×100

=314(平方厘米)

(3)需要铁皮

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1900平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指名回答)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习得最好?

(三)巩固反馈

(1)看书第54页第1题。

(2)投影,指出下面圆柱体的高是几?

(3)有一节直径10厘米的烟囱,长3米。这节烟囱用铁皮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4)一种轧道机,后轮直径1.32米,长1.27米。如果后轮每分钟转动6周,每分钟可轧路面多少平方米?(只列式)

(5)做一对无盖水桶,要求底面半径15厘米,高4分米。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6)一种圆柱形小油漆桶,底面周长50.24厘米,高20厘米。每个桶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四人讨论后口头回答。)

学生做,老师巡视,找几个同学把题写在玻璃片上,然后全体订正。

思考题:

(1)你要做一个圆柱体,先确定什么条件?你是怎样做的?

(2)我们在学习圆面积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你能用这种方法推导出求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吗?并用此方法做第(6)题,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提示: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使学生认识圆柱体底面、侧面和高。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教具,以及插图和自己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看一看,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表面积计算方法。

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老师用圆柱体在黑板上贴有长方形处滚动一周,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辩证关系,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能力。

第三层次是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些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安排有:只有侧面的圆柱形;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形;两个底面都有的圆柱形。同时计量单位有所不同。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2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

2,2、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自主发现沿圆柱的高把它的侧面展开后的形状,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3,3、在学生列式算出商标纸的面积后,要适当总结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便于学生把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一般的理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难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薯片盒,剪刀,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含板书设计)

一、感知圆柱形包装盒,激发学习兴趣。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圆柱形包装盒,你看:(演示课件)

2、提问:这些物品的包装盒都是什么形状的?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薯片的圆柱形包装盒,(实物出示)仔细观察包装盒的商标纸,想一想:这样一个圆柱形包装盒,商标纸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呢?

(课件:一个实物图,旁标注: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提问: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你想到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顺利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呢?

二、探索新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研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指名读要求

(1)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

(2)测量相关数据求出圆柱的侧面积,也就是商标纸的面积。

(3)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巡视指导方法。

3、第一层次的交流:指明2组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样剪就是沿圆柱的高剪开,发现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4、第二层次的交流:

4,出示:再次思考要求:长方形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

课件演示(沿圆柱的高剪开后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课件演示:将商标纸展开后成长方形的动态)

提问:圆柱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

指明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5、师:通过小组间的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你能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圆柱侧面积的吗?

6、你能解决关于圆柱形罐头的实际问题吗?

(1)出示例2,请人读题

(2)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不用操作,你能直接求出商标纸的面积吗?

(4)生独立计算。指明1人扮演

(5)师:要求商标纸的面积,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那些条件?

7、练习1:出示P22练一练1

求出它的侧面积,怎样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练习2:方叔叔用一张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围成了一个圆柱形的模具。这个模具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8、出示例3,

(1)把右边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几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

指明生回答。

(2)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

(3)观察所画的圆柱表面展开图,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师: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课件演示)

板书:表面积

(4)师:如果要用卡纸做一个这样的圆柱,要求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积?你会求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吗?

(5)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能总结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9、出示P22练一练2

你打算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可以先求圆柱的侧面积,再求圆柱的两个底面的面积。最后相加。

生独立计算,展示部分学生作业。

三、综合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师:在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求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问题。

(1)仔细理解下面题目的意思,说说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1,出示:练习六题1题2。(只列式,不计算)

提问:要求铝皮的面积就是求什么?羊皮呢?

要求做油桶的铁皮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提问:通过刚才两道题的解答,你认为计算圆柱侧面积和圆柱底面积时,有什么区别?

强调:在计算侧面积时,需要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而计算表面积时,不仅要求出底面周长,还要求出底面积。

(2)出示下图:

下图是一个圆柱侧面的展开图,高是厘米,底面周长是()厘米

你能求出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6.28厘米

3厘米

小结:当已知底面周长,要求底面积时,先要求出底面半径或直径,才能求出底面积。

(3)比较下面两题:(选择一题完成)

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50厘米,底面直径是30厘米,做这个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想一想,要求做水桶大约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就是求什么?)

做一根2米、管口直径0.15米的白铁皮通风管(如下图),至少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想一想,要求做通风管需要的铁皮面积就是求什么?

做完上面两题,你在利用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有哪些启发?

(4)李老师有一个圆柱形教具,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后,侧面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3.14厘米,你能求出这个圆柱形教具的表面积吗?

(只列式,不计算)

5,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状的(如下图),轮宽1.2米,直径0.6米。如果前轮每分钟转25周,那么这台压路机每分钟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怎样理解轮宽的概念?演示压路机工作的状态。

四、总结提高,深化理解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求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注意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4

2012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环形的面积》公开课教案

数学科 欧阳湘华

2012-12-17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9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环形的特征,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验证、讨论推导出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结合教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环形的特征、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一套、环形纸片、环形教具、圆规、环形实物若干。学具:圆规、圆环学具(学具由教师提供)。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

多媒体出示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让学生求这个圆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二)、探究环形的特征。

1、从生活中认识环形。

2、展开想象,认识环形的特征。

师:环形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图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画环形的过程。

学生闭目在脑中画环形。

师:好,睁开眼睛,瞧一瞧,上面哪一幅图跟你想象中类似呢? 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说:D 师:谁来说说在你脑海里怎样画环形呢?

生:先画一个圆,然后扩大或缩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圆心不变,在这个圆的外面或里面再画一个圆就可以了。

生:画环形时,大圆和小圆的圆心在同一点就行了。

师:这么说,环形的特征是什么呢?((同心圆)(板书:环形的特征:同心圆)师:同学们,环形就是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之间的部分。老师用阴影表示出来。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环形的相关知识。环形外面的大圆叫外圆,里面的小圆叫内圆。两个圆之间的宽度叫做环宽。(多媒体展示)

(三)、探究环形的面积。

1、实践活动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同桌合作完成。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拿出圆形学具。如果老师在这个圆形学具中间挖去一个小圆,猜猜看会变成什么图形?

生:我猜是环形。

师:好,先看老师挖去这个小圆是不是环形?(师挖掉小圆变成环形展示学生看。)同桌同心协力把里面的小圆挖出来看看是不是环形?

(学生动手操作)

2、探究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现在老师想知道这个环形面积?谁有好的方法帮助老师呢?

生:可用计算的方法,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得到环形的面积。师:谁来说说这个方法行吗? 学生互相评价。

师:刚才的同学的想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大家请看:

环形的面积=外圆的面积-内圆的面积(板书)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环形的面积。(板书:的面积)(把课题补充完整)

3、推导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现在你们知道环形的面积等于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

教学例2: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环形,内圆半径是2厘米,外圆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把学生列的算式板书在黑板的右边)全班交流:3.14×6-3.14×

23.14×(6-2)

=3.14×36-3.14×

4=3.14×32

=113.04-12.56

=100.48(平方厘米)

=100.48(平方厘米)

答:它的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

师: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觉?(学习算法的优化)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右边这些算式,如果环形外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圆半径用r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环形面积计算公式吗?如果有困难的话,同桌或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

反馈:

生:环形的面积等于лR-лr 师:大家同意吗?有没有别的表示方法?

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反用,得到环形的面积等于л(R-r)

4、认识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环宽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环宽老师用字母a表示,谁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环宽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生:R=r+a

(四)、扩展应用。

1、断一断:

在一个大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形成了一个环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2、练一练:

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六)、自问反思。

1、这节课我学习了什么?

2、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学习了什么方法?

3、这节课,我还有什么不懂或不太明白的地方吗?下课后如何处理?

六、板书设计:

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特征:同心圆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根据圆柱的不同条件来计算体积公式,体验求体积的方法多样性。再利用几个生活情景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猜想、计算、验证,感知公式的简洁、便利和独特作用,感知计算策略,密切联系生活。最后通过测量计算茶杯容积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知识梳理 出示补充题示意图

底面积314平方厘米

提问:

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师板书公式:V=Sh

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

(1)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2)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

师小结: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体积

计算公式。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二、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七第一题,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出计算的根据,师强调计算体积的两个基本条件。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先让学生看图猜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想计算容积的方法。 先独立练习,在交流计算的根据

先猜想、再验证

独立思考、比较里外测量数据的区别

三、综合练习1. 完成练习七第4题。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

(1) 师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图中的条件。

(2) 思考: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3) 交流: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

2. 算出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

(1) 出示教具,引导生思考:

①你看到水现在是什么形状?(圆柱体)

②如果要你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就是求水杯容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从里面量)

③知道了数据以后,算出这茶杯的容积,算容积要注意什么?(计算题中的计量单位要与问题中的计量单位统一)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用学具实际测量、计算

(3) 组织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分别说说茶杯的形状、测量的方法,以及计算的过程

3.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学生独立思考题目中的条件,讨论计算方法

全班交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观察教具,独立思考

分组合作,使用教具测量、计算

全班交流,重点说过程

独立思考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

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

(2)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分析

(3)完成第3、4、5题

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

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7

一、填空。(每空4分,共40分)

1、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一般可以得到一个(),这个图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宽相当于圆柱的()。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3厘米,侧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的高是()厘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底面直径的13,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5、把一根长10米,横截面半径为4厘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同样长的4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二、判断。(20分)

1、若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圆柱与圆锥就等底等高。……()

312、圆锥与圆柱一样有无数条高

…………()

3、半径为3米的圆柱体,它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相等

…()

4、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一条边所在的直线为轴,让长方形或正方形旋转一周,一定可以得一个圆柱……()

三、选择。(25分)

1、圆柱的高不变,底面半径扩大3倍,它的体积就扩大,()A

3倍; B

6倍;C 9倍

D 27倍

2、由一个正方体木块加工成的最大圆柱,它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A 4000立方厘米 B 1000立方厘米

C 8000立方厘米

3、把一个圆柱切成任意的两个部分,则()A 表面积不变,总体积增加 B 表面积增加,总体积不变 C 表面积增加,总体积增加 4、12个铁圆锥可以熔铸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个数是()

A 12个

B 6个

C 4个

D

36个

5、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A 2倍

B 4倍

C 8倍

D

6倍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5分)

1、将一个圆柱体沿底面半径分成许多相等的小块,拼成一个底面积为314平方厘米,高4厘米的近似长方体,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深3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在池壁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8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 )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 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 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 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 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 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 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 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 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9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简算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简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1~6年级的教学。准确熟练地掌握简算,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简算。

(板书:简算复习)

在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复习要求。

(投影显示)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自己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复习过程

师:简算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改变原有算式的运算顺序或数的形式,使计算变得简单。小学阶段我们主要掌握应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下面我们先来复习运算定律和性质。

1.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师: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习了5个运算定律和2个性质。要想正确地进行简算,熟练地掌握7个公式是基础。(板书:公式是基础)

2.分析公式。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公式。

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在加法运算中,一般是同时使用。谁能举个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在乘法运算中,也是一同使用,谁能举个例子?

师:上述4个定律有相似之处,一起来记比较简单。

③乘法分配律是最重要的一个定律,它用在加乘的两级运算中,既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反向应用。(学生举例)

④减法性质也是既可以正向应用,也可以反向应用,主要应用在减法运算或加法混合运算中。(学生举例)

⑤商不变性质应用在除法运算中。(学生举例)

师: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不熟的公式再记一下。

3.解题思路。

师: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简算的一些知识,看看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0+10

=20

(2)99×4.4

=(100+1)×4.4

=100×4.4+1×4.4

=440+4.4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45

(5)45÷2.5

=(45×4)×(2.5×4)

=180×10

=1800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3)(44×4)×25

3.编题练习。

学生应用定律和性质编6道题。

(1)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

(4)乘法分配律反向应用。

(5)应用减法性质。

(6)应用商不变性质。

4.思考题。

(1)999×999+1999

(四)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针对学生在简算中经常出现错误而设计的。简算是小数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但由于知识比较分散,又有整数→小数→分数的过渡,知识逐渐加深,学生掌握起来有些混乱,没有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在课堂设计中是这样安排的:

1.先谈简算的重要性。

2.复习所有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共7个)。重点区分这些公式的形式及使用方法、使用条件。

3.让学生牢记所有公式。

4.根据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重点错误出示判断题。纠正学生的错误。

最后的编题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考查,既提高了能力,又是对知识的检查。如果学生对简算知识掌握得很好,他编起题来得心应用,且题目有一定的水平。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老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做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本节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牢记公式。教师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简算中存在的问题,帮其改正,同时让程度较好的同学通过做思考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0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圆柱的表面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 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 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A、10   B、 100  C、1000   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A、缩小3倍      B、不变     C、缩小9倍      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16    B、48  C、32  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 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五、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学生独立解答,

上一篇:描写舌尖上的美味的作文400字下一篇:三严三实专题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