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精选10篇)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之导读

中学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万面:

第一,要学会阅读地理教科书。它包括了解地理教科书的一般表述层次,会区分

教材的重点和非重点,会运用课本插图、练习题和地图册去理解教材。第二,会独立地运用地图这衡原理对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等。第六,会在复习中概括知识体系。

第七,会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查。包括了解地理课考核要求,熟悉地理考核方

式方法,会出地理考核题目,会评定成绩好坏等。

以上几种学习方法相互联系,组成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体系,贯穿在地理课学习全

过程。该学习方法体系的核心和起主导作用的方法是运用地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运用课本、地图的方法。该体系各种方法,由初中到高中分层次地学习掌握,逐步深比熟练。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怎样才能学得最优的学法。即把学习过

程归纳为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重点难点)→精心听讲→课后复习→解决疑难→独立作业→同学互考→系统小结或小考→课外学习等九个有机联系的学习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法”体系。学生在掌握了“学法”后,就会得心应手地运用“学法”,达到“十会”,即:会看书,会抓要点、重点;会分析问题思路;会自己做笔记;会

(3)整理好笔记。

作到提纲醒目、中心突出、内容精练、便于编写。

(4)联系实际认识自然,把大自然的现象和变化与课文内容相联系。

(5)阅读好参考书。提倡学生读参考书,是因为参考书是扩大知识视野的“良师益友

”。要把参考书和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无用的参考书往往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课外负担。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

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1天材教育

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

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了。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四、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1、中学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1.1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知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现代文盲定

义为,“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和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 ”。[2]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地理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构建了新的教材框架,改变了传统的四大圈层,而按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把人类生存环境由远及近分别讲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在每个部分中都融入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在所谓理念,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

种行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为:第一,有效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不可唱独脚戏;同时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切不可将之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第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第三,有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因此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个人不同的智力潜能,实施个性化教学[6]。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强度等,让每个人都能主

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多给他们交流合作机会,多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达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有效的学习者。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制了学生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所以,我们应在教学开始时,去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例一: 高中上册•1.4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与公转

导入:新课之前,请大家解答一个小学语文的思考题,幻灯片上打出小学语

文第十一册《两小儿辩日》。接着提问(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孔子有没有回答出来?(3)请您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导入的前两个问题

讲完课以后设计的一个活动:

3.3角色扮演,施以形象“参与”,营造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2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把握提问的时机很重要, 它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勤于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捕促提问时机, 提问应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避免勉强提问, 以免画蛇添足。教师提问过早或过晚都会破坏学生的思维程序, 难以创设提问的意境, 使学生思维疲劳而失去探究性;教师应抓住适合时机向学生及时引发提问, 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思考。

案例1: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教学

教师提出的问题, 应在不同时机、边看图边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看演示时, 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自己作回答。如让学生演示模仿地球自转时, 有学生说:“自转方向错了。”有另外的学生说:“应怎样转?”学生答:“逆时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问:“刚才那位同学说地球自转是逆时针, 同学们, 你们说对吗?”有学生说:“对, 就是这样”。教师问:“那么, 谁能准确地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学生说:“在北极上空看, 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模仿者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转起来, 当学生站直身子转时, 有学生说:“地球自转不能站直。”另外学生问:“为什么?”学生说:“你看, 课本的自转和公转轨道面成多少度的夹角呢?”教师这样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 教会学生记住难以理解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 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如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握了提问时机, 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掌握提问的方法

1. 创设活跃的提问氛围, 以诱导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应将课堂建立成一种开放式课堂, 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握课堂教学主脉, 以教学的内容为主脉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支线, 采取诱导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案例2:如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教学引发问题

在讲授这一节内容时, 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请同学们认真预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并自己组织语言, 提出地球公转和地球自转的问题, 写在一张纸上。初一 (2) 班52位学生都能提出问题, 有一位学生提出了22个问题, 全班学生最少的也能提出了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提出5~10个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 有的是本节课重点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结果问题;有的就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拓展, 想像到其他星球。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 集中到主要的问题: (1) 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2) 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 地球在公转时, 是竖直着转动还是倾斜着转动? (4) 地球在公转时, 太阳直射点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5) 哪一天, 南、北极圈内分别出现了极昼极夜现象? (6) 地球上的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在地球上的五带中, 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哪一个带?那里有太阳直射现象吗?哪一个季节昼长夜短?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进一步探讨:假如地球不自转, 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有学生回答:“地球有一半是冷得不得了, 有一半热得不得了。有一边永远是白天, 另一边永远是黑夜。”这样诱导出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 同时也会引发学生提出:“假如地球不公转, 其结果如何?”、“假如地球是直立公转, 其结果如何?”、“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不在原黄道面上而是与原黄道面垂直的方向上直立公转, 其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如此活跃的课堂氛围很快形成, 通过答案的对比,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就会深刻, 无论是理解还是记忆的效果都会事半功倍。

2. 提问时注意温故知新

注意温故知新, 知识的连贯性, 找准新旧知识的合点, 以旧带新。

例如教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讲到地球自转与气候时, 注意温故知新, 知识的连贯性, 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以旧带新, 理解上学期所学的难以理解的时区问题, 提出“为什么全球分为24个时区?”、“为什么东边比西边先天亮?”等具体问题, 弥补讲时区时教材没有深入说明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3. 用对比的方法提问

(1) 注意横向对比。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相异点和相似点, 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归纳其共性和个性。比如讲“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1) 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有何不同? (2) 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各有什么特色? (3) 南方和北方地区的主要农牧业产品各是什么?通过横向对比, 学生既掌握了南方和北方地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征, 又懂得了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此类提问若用于复习、总结, 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将分散的、零星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分类, 构成一个有序的知识系统。

(2) 多向综合。这种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综合性, 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地理教学中, 经常使用此类提问, 可锻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地理知识的归纳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问学生, 上海市发展钢铁工业有哪些条件?你认为, 上海市是否应该大力发展钢铁工业?这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 学生首先必须全面分析影响钢铁工业的各个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 , 包括上海市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交通位置)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主要有地基、水源、煤、铁资源) , 经济和交通状况、技术和市场条件、人与环境效应等, 从中归纳出哪些因素有利于发展钢铁工业, 哪些因素不利, 然后对有利、不利因素进行综合比较, 同时还要考虑上海在全国所起的作用, 以及上海的发展方向。最后,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假设逆问

从事物的结果或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甚至违反常规, 在假设一些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提出问题。比如让学生分析长江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学生往往只考虑到:长江水量大, 水位变化小, 含沙量少, 无结冰期, 干流长, 支流多, 江宽水深等水文特征。为拓宽学生的思路, 假设逆问:如果长江沿途所经过的都是人烟稀少、资源贫乏的荒凉地带, 那么, 还能称为“黄金水道”吗?学生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便会认识到:长江流域众多的人口, 广大的耕地, 发达的经济, 丰富的工农业产品和自然资源 (矿产、森林、水力) , 同样是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重要原因。又如假设地球不自转, 假如地球是直立公转, 地球上的四季、五带、昼夜长短各有什么变化?此类提问可训练学生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学习精神, 防止理解僵化、思维定势。

略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3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1)地理基本概念。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2)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3)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4)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5)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1)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2)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重庆中学生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4

实现短期突破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梦想,从现在到中考只有几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几十天里实现突破是可能的,突破的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分析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进行复习。策略是:优势学科提分,劣势学科少拉分,易突击的科目增分。对每一个普通同学而言,都会有优势学科和非优势学科,从考试的角度而言,有的同学常常会迷惑,临近中考,主攻对象到底是优势学科还是非优势学科?甚至有个别同学因为把主要时间用在非优势学科上,而拉了优势学科的后腿。因此,巩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寻找非优势学科的得分点,才是上策。这需要每个同学对自己客观情况的准确把握。

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把总体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一次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活动具体化。比如,我们计划从现在到中考的时间里自己的总分增加20分,大家感觉增加20分不容易,但是如果把20分,分到5门课中,一门课只需要增加4分,也就是考试时多做对一道题。如果我们把每天做的每一道题都作为中考要考的一道题,就会使我们的学习活动变得非常直接,非常有效,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通过对历次小考和平时作业的分析,把握学习的难点。平时的每次作业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查,作用是查漏补缺。其中经常出问题之处,可能就是我们学习的难点。针对难点就要经常的复习,经常地练习,巩固知识体系,熟练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的同学把错题、难题分别集结成册,时时翻看,这是一个好办法。

通过对历次中考试卷分析,把握考试重点。中考试题是从所学内容的整个范围内出题,题量大、覆盖面宽,似乎无法预测。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历次考试试卷,就可以从中找出某种出题倾向。虽然升学考试试题在逐年翻新,重出过去已经出过的完全相同的题目可能性极小,但是把从前出过的题目稍微变化后重出,也很有可能。有些试题,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考查,都有相似之处。这些题目,尽管题型不同,所给条件或问题的方式不同,但考查的知识内容还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以前中考试卷,对各科知识内容的分数分布及重考的可能性进行统计,从而得出每一知识点的重考性及可能得分。据此,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明确先学习哪一些内容,重点学习哪些内容,还可以估计自己有把握得多少分。

利用模拟考试,进行针对性训练的方法。模拟考试,对于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心理适应、应试技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模拟考试,考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模拟考试中,考生要严格按正式考试程序和规则进行,使之与正式考试相似,也就是在坐位安排、考场注意事项、考场气氛、试题题型安排、难易程度、知识容量,以及考试后的评分等方面都和正式考试相似,要努力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得到改善。

一般学校进行两次模拟考试,第一次模拟考试重在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点,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第二次模拟考试,重在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以发现自己心理状态问题,改善心理状态为主。一般情况下,第一次模拟考试由于距中考还有一段时间,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学校一般出的考试题较难,学生还有时间进一步提高。而第二次模拟考试距中考时间渐进,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体验考试的心理状态,最好是体验成功的心理状态,因此,此时出题一般较容易。所以,在一模和二模之后,同学们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既不要为一模的失败而懊悔,也不要为二模的成功而骄傲,客观评价自己是你成功的前提。

在参加模拟考试后,在知识分析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核对各题的得分和总分,这时要与标准答案认真对照,必要时可以请教别人;

查阅考题出自教科书和参考书的那些部分,分析与自己最初所猜题的范围、类型符合情况;

对做错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再查阅标准答案、教科书、参考书,直至把问题真正弄懂;

重新复习做错的题所涉及的原理、概念、定律等等,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实现考试良性循环的方法

1.完全准备法。完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基础,准备好考试所必需的物品如笔、小刀、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尺子、橡皮和准考证等;生理准备是考试顺利进行的前提,临考前两三天,复习的大势已定,应停止大题量的复习,可以从事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调整情绪,充分休息,养精蓄锐,考前最后一天,可以用两三个小时,做一些过去做过的熟练的题,进行一下热身,做好各种准备后,晚上适当早些休息,以保证充沛精力;心理准备是顺利完成考试的载体,通过我们前面进行的想象训练、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暗示训练等心理训练,我们已将我们的心理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相信我们一定是充满信心地迎接中考的到来,中考不过是我们整个考试中的一部分而已。

完全适应法。适应考场,在临考前一天,考生一定要去熟悉以下考场及周围环境,找到自己的考场、座位,并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上几分钟,可能的话,坐在座位上进行一次想象明天考试情景的想象训练;熟悉交通路线,准备好交通工具,估计往返所用时间,以免临场之际因某种小的差错而带来麻烦。

适当预热法。考试前适当的预热对于考生尽快进入考试状态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考生一般提前半小时左右到达考场,不必到得太早或太迟,过早会因等待考时间过长造成疲倦,过迟又会感觉紧张甚至延误考试,到达考场后,不要和他人过多交谈,因为过多交谈不仅可能消耗你的体力,而且可能引起你的心理紧张,为了调整到最佳状态考生可以找到相对安静的地方作放松,或进入考场做一次放松,之后做一次想象训练,想想你最成功的考试体验,这样就可以充满信心的准备答题了。

考场外放松法。学生到考场后,不要一个人傻呆着,尽量地和同学们一起说唱笑闹,快乐的情绪会使同学们有效放松,也会把良好的情绪带进考场。说唱笑闹本身就是对考试的注意的转移,不良情绪的发泄,也是同学们心理上相互支持、互相安慰、助人自助的一种体现。

三、实现考试最优化的方法

1.知己知彼,有备而战。卷子发到手时,不要急于答题, 用最快的速度(约2、3分钟)将考题扫视一遍,从总体上对考题有所了解,弄清全卷共有几页、多少试题、试题的类型、每道试题的分数,尤其是要认真阅读试卷和试卷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本人可以完成的概率和所需要的时间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2.认真审题,选好突破点。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搞清楚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只有正确的审题才能避免“没看清题”、“粗心”的错误,很多同学所谓的“粗心”其实就是由于没有审好题造成的。审题要做到:不漏题,不看错题,审题一定要细,要仔细推敲。审题的一般方法是:首先,拿到题目后,仔细读题,理清已知与未知条件、以及中心问题,找出题目的关键;其次,注意寻找试题中比较隐蔽的条件;第三,比较复杂的问题,发现各种条件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去伪存真”,显露出各条信息之间关系的真正面目。

3.安排时间,循序渐进。解题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做题的顺序是: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题;以前似乎做过的题;题目短,答案也简单的题;相对难的题。做题从易到难,符合心理的适应规律,通过作简单的题,实现了心理的预热,同时增加了自己的自信,良好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激活。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有困难,应立即改做其它题,因为,大脑具有自动加工的功能,当你放下不会做的题转而做其他题时,大脑已经开始对未完成的工作开始加工了,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而且需要我们具有及时调整的灵活精神。

不以分少而不为。考试中抓住每一分。在考试中有的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大题上,忽视对每一份的获得,认为丢一点小分无关大局,其实,在考试中小分的获得更重要,一是小分好得,二是小分也是分,获得小分是获得高分的基础。因此在解题时,会做的题应做准、做稳,一定把分拿到手,要保证做一道,对一道。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5

——研究性学习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临西二中陈忠浩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以“知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逐渐暴露了它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它导致我们的基础教育逐渐演变为一种“应试升学”、“智育至上”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由原来国家课程的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老师全过程监控学生的研究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全过程自主学习、研究,并在必要的时候向老师咨询。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教导”或“灌输”,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新的教学理念。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中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学生自主研究的,它源于生活,每一个选题都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极强的现实性,如高一地理研究性课题:“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开发条件,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等等。正因为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研究的后劲足,在学习调查中也接触和了解了社会。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

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模拟、仿效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来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表明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基于“研究”的性质和需要,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因为人只有在自主与主动的活动中才进行思考,并赋予情感,以获得经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采用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式等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的努力,由学生自主完成。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实现课程目标的义务。当学生感到肩负一种责任时,他的主动性、积极性便可得到极大的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

(二)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其所接触的现实社会,学习过程的最终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研究性学习必然也必须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由“四堵墙”、“45分钟”封闭的狭隘的学习时空,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的呼吸。这种开放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激发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三)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制作成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的研究成果尚显稚嫩,但学生通过诸如课题设计、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体验,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四)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显著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又一基本特点,它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单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从而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从而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从而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为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学与教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也具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在于问题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社会意义的。

与现有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和应用性。它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与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内容: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相一致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对一门课程的读、写、记,到对各科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被动的填塞教科书所写的和教师所讲的内容,到主动地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和反思去探索自己所喜欢的和所关注的问题;从学科内的小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从仅仅追求学校班级的考试名次,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的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中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而且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研究性学习对现行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冲击

(一)、对教师职能重新定位

研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它突出了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特点,体现了构建主义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二)、对现行教育评价的冲击

现行教育评价重于教育结果,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哪怕你比别人高0.1分,你就比别人强!因此,许多教师为了生存不得不拼命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大搞题海战术,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做作业的机器!在加大了学生负担的同时,亦把学生的创造力扼杀了!这将危及到国家的兴旺,这也正是要加强教育改革的原因之一吧!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否会影响到考试成绩,这是教师、家长、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线教师实际操作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我们真诚地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能借教育改革的东风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借鉴教育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创新),重新审视和修正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挖掘教师的潜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

(三)、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冲突

新版的教材增添了部分新的知识点,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关注的一些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增强了许多案例分析,如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增添了自学园地,内含了技能篇、练习篇、阅读篇。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安排了研究性课题。如果仍沿袭老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必然存在一个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要突破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应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认识。(1)新版教材安排了自学园地,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条件。(2)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3)教师的教学要更多地关注科学思想的渗透,方法的指导和积极性的调动,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把一些通过自学,阅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样既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一举两得。(4)研究性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克服时间的不足。

(四)、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教师来说亦如此。课题的研究过程可能涉及到较深的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使我们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究,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广泛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渗透,是一种趋势,渗透性学习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改进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学科,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的讨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客家民系的形成与福建西部地理环境关系的调查等等,都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

㈠、重视地理个案分析的教学

地理个案分析有助于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这些正是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之后,面对繁多地理表象,能得出实质性的结论。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新版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许多个案分析的内容。

㈡、详实的背景资料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记忆,往往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缺乏情景和背景资料的支撑,对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背景资料为原有认知结构的再现、巩固、新旧认知冲突的产生,为新认知结构的构建、巩固、迁移提供了适当的情景,有利于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进行认知结构的主观构建过程。

背景资料创设的情景可以展示知识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展示知识的潜在应用价值,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背景问题的新鲜感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背景问题的解决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能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

在选取背景资料时,最好能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㈢、尝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例如,以读图分析、归纳总结为主的读图探究式教学;以逻辑推理、成因分析为主的理论探究式教学;以社会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分工专题准备的讲演式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㈣、凸现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地理事物分布的范围很广,很难直接观察,教学时必须时常运用地图。经常运用地图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启发学生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因而进行地图基础知识和有关地图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

学生看懂地图,熟悉地图和分析地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份。

㈤、开放性练习的布置

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技巧 篇6

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

01抓 “ 概念 ” 重 “ 消化 ” 。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 ;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 ; 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02抓 “ 原理 ” 重 “ 理解 ” 。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 “ 地理原理 ” 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03抓 “ 综合 ” 重 “ 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04抓 ” 共性 “ 重 ” 个性 “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05抓 ” 归纳 “ 求 ” 规律 “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 )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 )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 )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06抓 ” 一般 “ 推 ” 特殊 “

” 一般 “ 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 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07抓 ” 对比 “ 找 ” 异同 “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

08抓 ” 运算 “ 促 ” 智能 “

地理计算在 ” 双基 “ 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09抓 ” 读图 “ 明 ” 空间 “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 .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7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能将人的心理肢解成几个不能整合的部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价值观;②学习对于儿童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过程,人类有一种学习和发展自己潜能的天然倾向,要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我潜能;③强调意义学习,当学习材料对于一个人具有个人意义、能被理解、符合其目的时,学习效果最好;④学习者认真参与学习过程,可以促进学习;⑤学习者整个身心投入地自发学习,学习效果最好;⑥最有用的学习是对学习的学习;⑦强调对完整的人的教育,而不是发展人的某一侧面;⑧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物的形成过程;⑨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⑩学习应重视学习的情感因素,教师应是“学习的促进者”。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全面性、渗透性等特点。学习的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学习的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学习的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地理学习策略

1.关注整体目标

在学习目标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因此,在具体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目标的整体设计取向。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认知,还要在认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体验形成,感受过程,掌握方法,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是首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在具体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多种途径(教材、课标)确定本节内容要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然后思考这些知识点和技能可以通过什么过程和方法去落实,通过这些过程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例如,关于“大气垂直分层”这一联系学生生活的基本地理知识,其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可以拟定为“说出对流层、平流层大气运动的主要特点,说出对流层大气保持地表热量的基本过程”;其方法与过程层面的目标可以拟定为“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垂直结构,讨论为什么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保温被”;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目标可以拟定为“树立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观念,获得自觉珍爱大气圈、保护大气环境的生态文化意识”。由此可见,“过程与方法”维度是达到整体目标设计取向的关键,而这一环节恰恰是传统地理教育所忽视的。在具体教学目标设计中,三者应同时出现并整合在课时教学目标中,不能各自为政、相互抵牾,而要协同作用、相辅相成。

2.联系学生生活

在学习内容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只有当学生正确地了解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才是“有意义学习”。一般说来,学生感兴趣并认为有用处、有价值的经验或技能比较容易学习和保持;而那些学习者认为价值很小、效用不大的经验或技能往往学习起来很困难,也容易遗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示教师,在地理学习中,要关注地理内容与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阐述其中的地理背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阐述地理现象、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是鲜活而有趣的;要关注地理内容与生产之间的联系,阐述地理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有将地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提倡的“有意义学习”。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在课堂上问学生:“上个学期(秋季)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春季)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再如,在学习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在学习美国的一些宇航基地、航空工业基地、汽车城等地名时,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美国NBA球队名称。如通过“休斯顿火箭队”学生知道休斯顿是美国的宇航基地,通过“西雅图超音速队”学生知道西雅图是美国航空工业基地,通过“底特律活塞队”学生知道底特律是美国的著名汽车城。

在地理学习中,很多地理概念、原理都可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河水漩涡与地转偏向力,与气旋和反气旋;夏季北阳台早晚日照与昼夜长短变化;太阳能热水器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红绿灯与大气热力状况;铁管上水滴与空气的饱和与过饱和,与大气降水的形成,与干旱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人对天气的感受与天气系统的变化;天气变化与天气系统的移动;珊瑚装饰品与海岸带的保护;城市臭水沟与河湖富营养化问题;家庭装潢材料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物质组成;折木条时,木条顶部易破裂与背斜成谷;成堆东西的突然滑落与滑坡、崩塌;居民区的选择与区位理论;日用品购买与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冬季取暖与环境污染;父母工作地点转移与产业转移等。

3.重视情感交流

在学习氛围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情感与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学习者的情绪体验而孤立地进行。“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信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过失能理智分析、正确引导,给予宽容和理解,对后进生感化和挽救,对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能公正无私处理,当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时,要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尊重与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易于形成学生自信、自强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其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尊重学生不能只表现在口头上,必须反映在具体行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心灵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第二,尊重全体学生;第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地理学习中,要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应该建立一种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反馈机制,要通过情感的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孩子的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教师在评价反馈中应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教学中,肯定他们的成功,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温暖、激励,从而扬起努力上进的风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在评价中要多用鼓励性的话语。

4.注重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提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非取决于静止的知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方法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这类似于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渔”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 篇8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及复习技巧

技巧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技巧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技巧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技巧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和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关系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则以专题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文综卷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复习。当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文综训练,显得很有必要,主要是训练学生做文综试题的感觉。试卷的长度、难度、时间等要切近高考。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5、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从一轮考试结果看,考试出错的,还往往是在看似简单的基础知识上。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善于提炼主干知识,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

6、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利用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7、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等)。

8、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高中地理的学习指导方法

一、自然地理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孩子来说,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环节,但是其实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从推导此原理的技巧开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原理进行推导,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诀,才能对口诀进行熟记;自然地理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规律理解后单纯熟记的内容,比如洋流图,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重复熟记,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做练习加以巩固,从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原理。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考题相对灵活,而且有些知识是结合区域进行考察,例如农业的考察,与区域结合相当紧密,对于这部分学习,需要夯实基础,将课本看一遍,对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时弄懂,对于有些概念要及时进行区分;然后就是对于书中提到的涉及区域的地方进行看图熟记,通过地图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记住地图后进行背诵,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知识都已经理解,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熟记已经不是你的难题。

三、区域地理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识最终都要放到地图上进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题必定配备有地图。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后因为不认识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过所知道的原理进行解题,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特别需要进行熟记和练习。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进行熟记,通过地图熟记的地方最为牢固,然后通过进行练习加以巩固。

四、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识都明白之后,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白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五、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高考地理考试答题方法技巧 篇9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答到“点”上。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地理味”,也容易得分。

2先定性描述,后具体分析

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双保险”,提高得分率。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答工业布局的区位条件时不能写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等,这样答题是不得分的,应该答成:“原料、煤铁资源丰富”等。

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中学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0

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入新课;方法与技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如缕缕清风吹进校园。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很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下面拟对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谈点体会。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当新课题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新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点明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并有意导向教学内容,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开门见山法。

如在讲授选修2-1“求曲线方程”一节时可这样引入:“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知道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方程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寥寥数语,点明了课题。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前后内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与新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

此及彼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复习旧知法。

本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入新课。如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弧度制”第一节课的引入可作如下设计:提问:(1)1度的角是怎样规定的?(2)如果把整个圆周分成360等

份,每一等份是多长的弧?其所对的圆心角多大?教师板书:1度的角=1/360圆周角=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接着指出: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这种设计紧紧扣住了“1度的角”和“1弧度的角”的联系,以“1度的角可视为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作铺垫,恰当地引入“1弧度的角”,从而使“弧度”这一令许多学生糊涂的教学难点获得突破,使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与接受。

三、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将生活实际与数学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跨入到理性认识。

联系学生熟知的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为新知提供感性材料,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地交流,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联系实际法。

如在讲“近似数”时,教师可以从班里有多少学生讲起。当老师发问时,学生一方面会感到奇怪,另一方面又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全班学生的准确数字。教师再根据”国新办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举行发布会,指出我国的总人口数为13.705亿。”提问“我国现有人口是多少呢?”大家会很快地回答“十三点七零五亿”。教师进一步问“我国人口恰好是十三点七零五亿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大家又常常这样说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大家一时会答不上来,抓住时机教师很自然地点明课题,就会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

四、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及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提出探索性问题或设置疑问,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设置疑问法。

五、简述故事,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开始,不急于揭示课题,而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先讲述一个与该课题有关的数学典故来揭示课题,使学生在好奇中思索、探究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在情绪饱满、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简述故事导入法。

如讲授必修五“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先讲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当其他同学忙于将这100个数逐个相加时,年仅10岁的小高斯稍加思索就得到了正确答案5050,这使老师和同学非常吃惊。你们也感到吃惊吗?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巧妙地算出来的呢?该问题直接激发了学生探求等差数列求和规律的强烈愿望,急切地盼望与等候老师把“谜底”解开,这样就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六、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动手操作,不但能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学生动手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极短的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动手操作导入法。

新课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导入的方法与技巧,都应达到同一个目的:新课的开始想磁铁吸铁屑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带给学生理智上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上一篇:六一庆祝大会讲话稿下一篇:贴春联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