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精选8篇)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1

摘要: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教学的进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加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儿童的天性爱玩,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易情绪化,他们只有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会收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生动有趣的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由于数学是一种理性化的知识,讲究逻辑推理,比较抽象,没有较多的趣味性,因此,不少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不想好好学?因此,作为教师,就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尽量做到生动有趣的教学。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就可以给他们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等有趣的事情,调剂一下,以便吸引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隔一段时间最好再换点新的和数学有关的有趣故事,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总是充满期待,保持新鲜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课外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引入儿歌教学,在快乐中学习

儿歌内容浅显,篇幅简短,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尝试用儿歌辅助教学,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而且儿歌能使所学的知识记得更牢,不易忘记,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数字时,要认识并书写下来是不太容易的,这时,可以用浅显易懂的儿歌来辅助教学。比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又如: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谁大谁小我知道。学生很快就学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在学习周长和面积、容积和体积时,运用儿歌:长度一条线,面积一大片,体积占空间,容积算里面。就把各个概念清晰的表达了出来。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这样,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参与到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将所学的知识快速的掌握。

三、引入竞赛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拥有儿童的好胜心,爱表现自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地开展适当的竞赛,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看谁的方法更简便等,都能使学生踊跃的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对于比赛胜出的学生,教师要大加赞赏和鼓励,满足他们的好胜心,让他们的努力得到肯定。

四、发现数学的美丽,展现数学的美妙

数学科目虽然抽象,逻辑性强,但也有独特的美丽。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渗透,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展示天坛、天安门、艾菲儿铁塔等建筑的图片,展示他们的对称美,还有植物的叶片和对称的花朵等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发现数学的美妙,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

五、联系实际生活,强化知识应用

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应用的机会,通过实践应用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草坪上设计一个半径是2米的圆形花坛,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演练,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在演练中掌握所学知识。再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和医生稀释药液或者农民除虫要配的农药配比等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书本上的例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则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思路是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先了解生活中的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再把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超市,价格是:苹果3个6元,火腿肠4支12元,牛奶5盒20元,问:老师带了30元可以各买多少食品?老师想买品种多又实惠的食品,应该怎么买呢?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而且锻炼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数学十分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就会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绪铜.数学活动课内容设计探微.中小学数学,(8)

[2]陆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8)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2

一、练习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要求可以用一个童话故事串连起来, 一节课就是一台生动活泼的童话剧演出。或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 增加练习要求表述的亲和力, 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 让学生在这些导语中充满自信。

二、练习的设计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在进行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探究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海底世界参观游览, 门票每人30元, 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 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 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 不能享受八折优惠, 所以买36张共花30×36=108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 需要花30×40×80%=960元, 比第一种少花120元, 所以就买40张。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960元, 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 可以得到120元, 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840元。这道题的练习综合了商品经济时代的“打折”等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应用题后, 可以让学生想办法用数学的方法获取教学楼 (地面到屋顶) 的高度, 学生会利用已有知识, 找来一根竹竿立在教学楼旁的地面上, 量出竹竿的实际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 通过这样的练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 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 让学生活用数学, 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练习形式灵活多样

设计课堂练习, 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灵活的形式进行。例如, 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 我们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 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反复背诵,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8的乘法口诀”为例, 练习的形式可有: (1) 对口令, 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八”, 另一个说出两道算式; (2) 找朋友, 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 另一个拿得数, 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 (3) 整理卡片, 卡片上写有乘法口诀, 把卡片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出来。

四、练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而学习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的兴趣。我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巧练习, 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造一个生动活泼,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比如我在教学《位置》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全班每一个学生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通过调动座位的游戏来讲解位置与平移的结合。”整堂课, 学习气氛活跃, 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通过练习, 使学生理解向上和向下平移, 列数不变, 行数增加或减少移动的格数。向左和向右平移, 行数不变, 列数减少或增加移动的格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取得了好的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17-01

素质教育在我国小学已经全面推行落实,通过普及新课标与新教学大纲,抛弃了传统教学中陈旧的教育模式,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学生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评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新课改中教学观念的转变

1、更改教学理念。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属于“填鸭式”,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掌握理论知识,而且缺乏知识的使用方法以及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掌握理论知识的背记,当学生出现理解困难时,教师也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为了将新课改推行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更改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向,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合作教学、小组学习等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从而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进行叙述与板书,学生进行笔记与练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在使用过程中枯燥无味,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开展个性化教学,开展小组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探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当出现困难时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排出代表进行讲解,这种学习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低位之上。

3、提高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却将数学作为一个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小学数学课成为富有情绪色彩、形象有趣的课程,通过引导的方式将数学带入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新课改中学习方法的转变

1、自主学习。在新课改理念中,需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新课改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学生配合实现。例如:在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就有关生活的情境进行提问:每位同学回家后随机抽取四张扑克牌,然后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得数为24,并在第二天上课时将可以得出为24的扑克牌带到课堂当中,在情境教学影响下,学生在家中通过预习四则运算的方法,合理运用理论知识,得出答案。在课堂中,可以邀请得出答案的同学上台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学生讲解之后,引入四则运算法则,进行学习。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将学生分为4到6人的小组,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表达出自身看法。通过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自身学习结论的不足,或者帮助其他理解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当中共同进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

3、创新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材中的知识,应当通过引入课外相关的教材或者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达到创新学习的目的。为了避免学生思维僵化,教师可以通过开发创新,将书本中原有的知识进行拓展,提出需要思维拓展的题目,让学生大胆回答。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进行责怪,而是听取学生得出结论的理由,找出其中的优点或者不足,使学生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认知自身的不足,拓展自身思维的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新课改中评价机制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依据只有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但是考试成绩并不能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唯一评价标准。在新课改的理念当中,评价机制应当从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机制转化为多方面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思想道德等方面因素,并且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促进新课改实施的重要前提之一。

结束语:小学是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数学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小学教师应当加强新课改理念的实施,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开始,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 强.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

[2] 张 宏.试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学周刊:B.2012(1)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篇4

太和中心校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 “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总结 篇5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总结

吴家代兴中心小学曾勇

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虽然时间短暂,没有全面领会新课标的精髓,但点滴聆听,学习中,感悟颇深。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转变是不可能的。下面谈谈本次培训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要重视数学思想史的介绍。

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的巨大价值。如小学阶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圆周率的推导、素数理论的建立等等、等等„„

二、要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未来的数课程将力求形成“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重要的现代数学观念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某个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出关于教学内容的问题系列,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设置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并解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成功地学到知识,而且学到统摄知识的,从中让他们发现数学真理的奥妙和体验成功的愉悦。

三、重点突出基本的的介绍和渗透。

我已有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较详细地了解义教育阶段的数学教材,深感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渗透以下几种类型的:

1、宏观型的如抽象概括、化归、数学模型、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归纳猜想等;

2、逻辑型的如分类、类比、完全归纳、反证法、演绎法、特殊化等;

3、技巧型的如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

在过去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在摸索,不断在反思,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两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利用图文并茂,详实例子说明,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了解和记下了,“四基”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十个核心词”就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解释,是我们了解到新旧教材的产生对比,新课标完成实施一轮改革的总结情况,以及新一轮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暑假,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1、什么是数学

修订后的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是理论,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技术,数学是文化,数学是伙伴。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应用广泛性、严格性。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修订版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从“两基”到“四基”,“两能“到“四能”。

过去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础技能熟练。但仅于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于是,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除了知识以外,还对过程、情感方面进行三维评价。修订版课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总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4、10个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又提出了与内容有关的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5、思考。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重视研究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总之,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将新课标的学习很好地应用于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学到更有用的数学。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7

关键词:归纳推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课标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强调趣味化教学, 重视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本文以详实的数学教学案例, 论述归纳推理教学的方法.

一、多列举特殊事例, 以一般推出特殊

数学本身蕴含着一定的规律, 同时, 规律中包含着相应的数学原理, 然而, 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事物的任何一项特征, 也只是将其看作无足轻重的东西, 只是当同一类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时候, 学生们才会注意到其中的奥妙.从这里可看出, 只有从偶然的现象中, 找到必然的数学联系, 并能用相应的数学定理和原理来解释, 才可用归纳推理去概括出来.

例如, 学习“奇数和偶数”这一部分时, 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先写一组数字序列:1, 3, 5, 7, 9, …, 29, 接着问大家:能看出什么现象?小学生们会很明显地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相差2, 又是“单数”, 为此, 教师便能顺利引入奇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的公式, 学生们今后也会正确地判断和使用奇数.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在黑板上连续写了几个等式, 请学生们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大家通过观察“23+45=45+23”和“21.5+1+0.3=0.3+21.5+1”, 会发现被加数和加数相互调换顺序, 但具体数量不变, 和也会相同, 进而也会理解接下来的一般通式———“A+B+C=B+C+A”.在学习分数时, 首先要让大家观察图形, 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2份;将同样的一张饼平均分成6份, 取其中的3份, 学生们会很容易发现取得哪一部分都一样, 通过图形归纳得出24=12=63, 这也使学生们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进而成功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由此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多列举有规律的实例, 促使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也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事半功倍.

二、创设可供归纳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 其好奇心强, 容易对新鲜的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善于及时钻研新事物, 促使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为此, 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质, 千方百计地创设有利于归纳推理的数学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养成推理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 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使多媒体逐渐派上用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 灵活地、形象地展现出要探究的内容, 为课堂增添趣味感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不妨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学生们仍显得无能为力, 不知道该从哪里证明这个定理, 但大家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要在一旁引导, 看学生们能否通过这个已知条件, 归纳推断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们会想到做辅助线, 同时, 用幻灯片展示辅助线的连接方法,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善于从多角度观察, 形成归纳推理的逻辑意识

在开展归纳推理教学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想问题的意识.数学是一门周密的学科, 若一条路走不通, 可能换一条路就能行得通, 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例如, 学习完“乘法口诀表”之后, 经常会有这个类型的题目, 有3行3列的正方形方格, 每行每列都是三个数字, 其中, 已经知道第一列的“5, 8, 2”这三个数, 第一行的最后一个数是30, 第二行第三列的数字是56, 第三行的数字依次为2, 3, 6, 请大家将这一个方格补充完整.学生们知道里面暗含规律, 一般的惯性思维就是先考虑同一行的每两个数字相差多少, 但就这三行数字而言, 不符合这个规律.接着再考虑能否使每一行的前两个数相加正好等于第3个数, 第三行也不满足这种情况, 也排除.最后考虑是不是满足乘法口诀, 很显然, 第三行“2×3=6”, 正好是乘积关系, 因而, 上面第二列空出来的数字分别是6和7.以具体的矩阵图形为载体, 能不断地促使学生们提高个人认知, 久而久之, 孩子们也能积累一定的数学推理方法, 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又如,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组数:1, 4, 9, 16, 25, () , () , () , 81, 让学生们推理填空.对数学运算熟悉的学生, 会一目了然地看到这就是1到9这9个自然数的平方形式, 所以, 括号内应该填写“36”, “49”和“64”.

小学数学教学要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灵巧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归纳推理问题[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10 (Z1) .

[2]李祥兆.数学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4) .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标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分层教学    多媒體教学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它的表现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应试教育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可是,传统模式根深蒂固,“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沉闷、抽象。因此,怎样落实新课标精神,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话题,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在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积极、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量的关键是民主”,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必须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1~20各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课时,我总是用亲切的语气与学生交流,从不大声训斥学生,并积极听取学生的学习建议,根据他们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不再以权威自居,而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心情是放松的、愉快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很高。

二、采用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不仅注重学生在班级中共同学习的特征,而且注重他们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被动发展的局面,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所难免,甚至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良好,更谈不上高效。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等课时,我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后进生要求低、难度小,掌握基础知识就可以;中等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基本技能上下工夫;优秀生则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掌握较高难度的解题技巧。这样学生就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课堂是充实的、高效的。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传统教学靠的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可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它声情并茂的形式让我们的教学过程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这样正好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变换》、《圆柱与圆锥》等课时,我成功运用多媒体的绘画功能与动画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全新时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采用科学评价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历程做全面的了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个体差异和素质能力等。因此,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因数与倍数》等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做法:1.同伴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孩子们在评价过程中既能吸取教训,又能学习别人的经验。2.星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为了得到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3.激励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你的思维真敏捷”、“你越来越聪明了,这么难的问题你都会”、“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是常用的语言。4.档案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能看到学生的进步,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标精神,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小学数学课堂定会精彩、高效。

参考文献:

[1]罗净楠.领悟新课标  贯彻新理念——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上一篇:2022-2023第二学期德育计划东城镇中心小学下一篇:阅读儿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