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家导读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著阅读家导读(精选6篇)

名著阅读家导读 篇1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兴)。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等中长篇小说。

二、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经„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三、人物形象

1、许倩如:一个大胆,有个性新女生,出生富家,父亲是个宽容的人,小时母亲去世,时常与有思想青年一起,携助办《黎明时报》,发表进步言论,带头剪去长头发,并鼓励女生剪头发。后来到外地追求新生活。

2、钱梅芬: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她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期待着与自己的意中人结成姻缘,而家长的一时任性,就使她的美好愿望成了一场梦!她只有尊从家长的意愿另嫁他人,但她与觉新青梅竹马,旧情难忘,因此终日愁苦,以致重病缠身,精神的、肉体的折腾伴随着她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是封建的家长制和封建的礼教夺去了她的青春,葬送了她的生命!

3、瑞珏:这个良家女子,凭着自己的善良、贤慧,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丈夫觉新,但当她知道觉新和梅的关系时,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爱自己的丈夫,她更同情梅的遭遇。在她临产时却为了避免“血光之灾”被赶到城外去分娩,最终在难产中含泪而死。她是典型的封建家长制下婚姻的牺牲品。她是那么爱觉新,可连在临终前看上觉新一眼的权利都没有,可见封建礼教之吃人!

4、鸣凤:鸣凤本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毫无反抗意识。她和觉慧少爷相爱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次次冲击着这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在鸣凤面临着要成为冯乐山的小妾的危机时,她开始要反抗,当她意识到觉慧已经不能给她真正的爱情时,鸣凤便毅然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5、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

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6、觉慧: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7、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的熏染。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随着太重的旧文化的因袭重担,在封建意识的压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的一生陷入极大的矛盾痛苦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

8、觉民:起初是稳健温和的人。他虽然逃过婚,但却只是单纯地为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和幸福。他的长辈们的不义行为,使他认清了“在两代人中间妥协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才决心完全走上反对旧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

四、故事情节

1、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① 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

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 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 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2、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3、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4、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5、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悲痛的故事。

答: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为了避开高老太爷的灵柩,免得有血光之灾,高家长辈要求觉新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去住。觉新没有反抗,到城外找了一处潮湿的房子。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因为陈姨太的要求,觉新被拒之门外,不能和瑞珏见最后一面,希望完全破灭了。

6、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7、简述觉慧反抗的一个故事。

答:冯乐山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无论其他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觉民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8、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请简述一个故事来说明他幼稚的一面

答:作为高家少爷的觉慧,与丫鬟真心相爱,但又经常出于矛盾之中,下不了决心。高老太爷

要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向觉慧哀诉,他没有听完哀诉就把鸣凤遣走了。鸣凤被逼无奈投水自尽,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

9、简述《家》中梅的爱情悲剧。

答: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10、请用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觉新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特征。

①成家前的觉新是一个积极接受新思想的进步青年。他贪婪地汲取知识,并期待着朦胧的爱情。可是,父亲的一句话彻底击碎了他的梦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之后,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他都无奈而顺从地接受了。

②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觉新流着泪答应了要求,送瑞珏到城外去。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不能进产房。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11、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12、《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试举小说中的一个事件加以简要的阐述。

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觉民吸取他的教训,大胆逃婚了,他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不惜求助于觉民的恋人琴表妹,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他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13、巴金的《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也深刻地层现了新旧两种力量的矛盾斗争。请你概述一个情节,表现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参加学生运动,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的觉慧,一回到家就被叫到祖父的面前,他惊恐不安地等待假寐的祖父训斥。当祖父睁眼后,却又奇怪地挥手让他出去,可正当他走时,又被叫回,严厉地责备他上街散传单,又痛骂学生太嚣张,太胡闹,不读书只闹事,不如不进洋学堂。觉慧忍气开口想分辩,又遭怒斥,并让叫来觉新,让哥哥好好管住觉慧。

14、《家》中有这样的描写:“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答:“他”指的是觉新。他打算中学毕业以后到有名的大学里继续深造,还想到德国(外国)留学,梦想与表妹结婚。由于他的祖父想抱重孙,他父亲便给他定了一门亲事,结婚的对象不是自己所爱的表妹,而且年内就要结婚,婚姻和升学的希望都成了泡影。

15、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子,想早日给高觉新提亲。“他(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高觉新的亲事最终是怎么决定的?请简要叙述。

来说媒的人很多,觉新的父亲和继母商量、选择后,只剩两家,而这两家请来的媒人情面同样大,他父亲就用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名字分别写在两方红纸上,在祖宗的神主面前祷告后,拈起一个,亲事就这样决定了。

16、简述“瑞珏之死”的主要情节。

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育。觉新流着泪容许了晚辈的要求,送瑞珏到城外消费。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听到她在屋里凄惨的叫声,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苦楚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初一面。

17、《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答: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呜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一切了。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18、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答: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出

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鸣凤:高家的丫鬟。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五、内容升华

1、简述《家》的艺术特色

(1)热烈浓郁的抒情气氛。作者热情地礼赞美丽的青春,猛烈地抨击封建势力的罪恶,把自己感情的潮水,用洗炼流畅的语言痛快淋漓地倾泻出来,使人感到作者的感情与作品中极表同情的人物的感情已经同化了。这种主观感情的人物化,具有诗一样的情绪,抒情意味浓烈而隽永。(2)善于挖掘人物心灵的丰富内涵,展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鸣凤投湖前的内心独白。(3)情节结构庞大严密、跌宕有致。在结构艺术上借鉴《红楼梦》的写法,全书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全面交织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4)语言精练生动,流利畅达,总带着一股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准确而真实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形成单纯、热烈、畅快、明朗的艺术特色。

2、《家》是如何表现反封建的主题的

(1)小说通过两个方面来表现:一是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二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觉醒、反抗和他们光明的前途。(2)小说通过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综合,显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新生力量必然崛起的历史趋势,从而完成了对反封建主题思想的表现。

3、简述《家》的主题思想

《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4、爱情故事是《家》中情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写了哪几对青年的爱情? 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

5、谈谈《家》的思想成就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6、为什么说《家》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

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7、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8、比较鸣凤和四凤的形象。

鸣凤和四凤相比,生活的12时期较为提前,但他们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进步作家笔下的下层女性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形象。从思想上看,四凤比较成熟,她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和周萍的阶级差别,感情为第一位;从感情上看,鸣凤较为理智,她非常清楚自己的情感的不被允许和不可能性,因此她在爱觉慧和不愿拖累的矛盾痛苦中头湖自尽。两位女性同是受侮辱的悲剧形象,同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9、分析觉新的复杂性格极其成因。

A、他是一个新旧参半的人物,性格上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就两重性格而言,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B、觉慧的反抗还有局限性——幼稚。他身上还存在着他出身的那个家庭和阶级的思想印记。

10、《家》中高老太爷最后的死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之后产生的错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地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他又看见他的孙儿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从这一段中你看出导致他死亡 的原因是什么?

从这一段中看出导致他死亡的两个原因:纨绔子弟的荒淫无耻从内部蛀空了封建大家庭,新一代叛逆者又从外面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11、试简述《家》的思想内容。

答:《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呜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名著阅读导读课课型初探 篇2

关键词:名著阅读 导读 课型

中外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和思想的精华,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享受到优秀的文学艺术的熏陶,还能体悟人生经验与智慧,激发青少年的人文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中学生需要读书,需要阅读名著,就像他们身体发育时需要营养一样。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把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名著的命题趋向也在发生变化,由脱离文本考查作品的经典人物和情节到择选名著中的一个片段,考察通篇的主要情节、相关的人物及写作技巧,要求学生真正阅读名著,避免急功近利的背套经典情节及人物。这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强化文学名著阅读的趋势不可阻挡。

但从现实来看,农村中学生的名著阅读状况并不乐观。现在语文课的教学形式还是以讲课文为主,中间穿插着作文的写作课和评讲课,间或也有一两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没有系统的名著阅读课,名著阅读只是教师单纯的布置阅读篇目,检查阅读笔记。学生是很容易觉得乏味,而且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老师在网上复制一些读后感或故事梗概蒙混过关。

要解决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阅读名著的时间也难于保证的问题,我们必须设立名著阅读课,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和领会阅读的乐趣。同时名著导读课的设立可以使名著阅读真正的纳入语文的日常教学中去。

设立名著导读课,语文老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思路:我们应该在名著导读课中实现怎样的目标,培养怎样的能力?名著导读课要对学生进行怎样的阅读训练?我们不能单纯撒手让学生在阅读课自由阅读,我们要通过不同的课型对学生加以指导,使名著阅读课有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出名著导读课的几种课型:

一.激趣课

激趣课主要是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向学生介绍要阅读的名著。主要方法有:(1)利用影视资料,在读前播放影视剧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如在阅读《格列夫游记》之前,先播放《格列夫游记——小人国历险记》,然后顺理成章地导入:“格列佛还有哪些奇特的历险呢?请阅读《格列夫游记》”学生兴味盎然,投入到阅读中去;(2)结合课文教学,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名著,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向学生推荐《名人传》。(3)利用爱读书的学生介绍,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智取生辰纲》时,让读过《水浒传》的同学向大家讲述书中有关杨志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二.交流课

交流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的一种课型。可交流故事梗概,可交流读后感受或收获,可交流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等。它不仅有利于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还有利于相互启迪,发现阅读中的漏洞,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赏析,得失寸心知”的效果;还可以激发读得不好的同学的阅读兴趣,促使他深入的读书。一般是在学生阅读后进行。应该成为名著导读课常用的课型。

交流课大致可以按“教师启发谈话——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小结”的程序进行。汇报形式力求多样,要以学生口头谈收获为主。

如在读过《童年》后,我们专门上了一节故事梗慨交流课。首先,教师分配任务,全班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负责讲述两个章节,最后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章节。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接着,各小组发言人把自己小组完善好的故事梗概向全班作汇报,其他学生边听边对自己的笔记进行补充和修改,有问题可在发言人汇报完后提出共同解决。最后,教师就人物性格引领同学共同分析概括事件,加深学生的印象,完成本节交流课。

当然,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进行交流。下面是在读完《水浒传》之后,师生以“人物——事件——性格”的形式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师:读过《水浒传》后,请说说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英雄形象。

生: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生: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生: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生: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生: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生: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生: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欣赏课

阅读欣赏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并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思维上得到启发,思想上受到感染与熏陶,情感上引起共鸣。形式上可分语言特点赏析,写作手法赏析,内容和主旨赏析等。流程大体如下。

(1)精心选择精彩片段。片段要力求短小精悍,体现了名著的某一方面的特点。

(2)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名著的内容、情感和人物等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

(3)自由讨论阶段。讨论可以以同桌为单位,也可以是多人一组。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4)学生上台演讲。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

(5)教师小结。教师肯定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还可以将名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教师小结既是对当前课的有力收束,又能为下一节阅读欣赏课蓄势,以使这种课型长期进行。

例如:在阅读《水浒传》时,我节选了武松打虎和李逵打虎两个片段,对学生提出问题:同是打虎,这两个人的打虎一样吗?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学生阅读比较,进行讨论,接着交流,达成一致,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虽同是打虎,描写情节却处处不同,并不是作者刻意造作,而是紧扣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水浒传》中运用这种方法的地方很多,如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三打祝家庄,三攻北京城等,请同学们再细读品味。经过这样的欣赏,促使学生课后的深入阅读品味,提高欣赏水平。

在进行名著阅读欣赏课时,要注意不要将课上成讲读课、讲析课、串讲课,教师不要一讲到底,要注意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学用课

学用课课型是把名著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向名著学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操作时,要根据名著特点和自己要训练的写作目标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小说片段进行分析,仿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内容上可学用语言,积累语言,还可学用句式、段落、篇章及写作方法等。如可以从学生阅读的名著中节选出人物外貌描写的语句,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对祥子的外貌描写片段、《童年》中对外祖母、外祖父的外貌描写片段、《名人传》中对米开朗琪罗的外貌描写等,师生再共同讨论,总结出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借鉴此法描写班级熟悉的同学外貌,使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获。

五.活动课。

活动课是学以致用的一种课型。它是利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比如小说剧编演、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感想大比拼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名著阅读能力。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后,指导学生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编演寓言剧,学生兴致很高,演出很成功。

六.练习课

练习课是直接针对中考而设的课型。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或结束后,有针对性出题检测阅读结果。可以由老师出题检测,亦可由学生相互出题检测。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了《水浒传》的阅读之后,让学生就自己小组负责的人物(我是按照《水浒传》中的人物划分的小组)出题相互检测,既对其他小组成员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又巩固了自己负责的内容,使大家都有提高。

名著导读课课型的研究、实践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作为语文教师来说,课型设计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有更好的名著导读课课型产生。

名著阅读家导读 篇3

一.【名著概述】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人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而使她沦落到后来的悲惨地步。直到在法庭上巧遇玛丝洛娃,回想当年,抚今追昔,良心发现,精神的人苏醒了,渐渐战胜的人,精神的人终于复活了。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转变以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以一个真实的案件为基础构思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灵净化”过程,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他还以一个不仅为自己而且为本阶级的罪孽进行忏悔的贵族人物,表现了一种彻底根究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的大无畏精神,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世界观的终结作品。小说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以托翁晚年炉火纯青的老辣笔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与女性在“灵与肉”之间的痛苦挣扎。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书中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专利,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所以托尔斯泰主张以“道德的自我完成”来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罪恶。在社会革命激烈的时代,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恶”,是反对阶级斗争的。但是,作为人类寻求精神解放的一种文献,在我们这个把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笑话的时代,读这样的书,也许会引起某种惭愧的感觉。人们称托尔斯泰为人类良心的体现者是恰切的。

《复活》是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它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宏气魄和明亮的诗意,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骚动。但它完全体现了一位伟人的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它被誉为“19世纪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阅读建议】

首先从宏观上了解《复活》的故事梗概:

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的陪审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两个旅店侍役假手一个谋财害命的案件。不料,从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十年前的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暇。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名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玛丝洛娃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难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途中玛丝洛娃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类应该相亲相爱,不可仇视”的启示。

其次,可以从微观方面掌握《复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主要人物密切相关的精彩故事、经典细节和精彩对白等。

名著阅读家导读 篇4

——浅谈高中语文的名著导读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 何丽琼

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重要栏目,具有与“阅读鉴赏”等三部分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阅读名著,不仅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扩大知识范围,提高人文素养;还能丰富精神世界,锤炼意志品质。因此,名著导读究竟“导”什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步骤,有计划的阅读这些名著,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 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能够替学生节省时间,以自己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制成“压缩饼干”喂给学生,而不少学生也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只看缩写本,只看“名著简介”,甚至只看老师整理出来的讲义。从而使经典名著失去了原有的文学熏陶意义。面对如此种种,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坚持经典阅读,提高文化品位,积累人文素养,为改变当前名著阅读的现状效微薄之力。以下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关于名著导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名著导读究竟“导”什么?

新课程设置了“名著导读”部分,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空间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时代文化,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目标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至关重要,且这种设置有明确的指向,和文本中的“阅读部分”是相并列的。但是由于“导读”中一个“导”字,使得这部分内容处境尴尬。究竟导什么呢?在我看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导”家长的重视度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往往只要求孩子多做书面作业,把孩子看课外书视为是在看闲书,对于孩子手中的书,不分良莠,一律加以斥责,予以没收,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可能因此而丧失。因此,对于每一届学生,教师都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附上一些名著的目录,要求家长支持孩子的课外阅读。

2、“导”学生的关注度

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还存在某些不足,对该看哪些书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熟悉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是从某些名著中节选的,教师可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林黛玉进贾府》,可向学生推荐《红楼梦》;教了《雷雨(节选)》,推荐完整版的《雷雨》;学了《失街亭》后,推荐《水浒传》,如此等等。教师正确的推荐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红楼梦》一书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看过,也不愿看,觉得没趣。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并介绍了暗示人物命运的诗词,谐音的方法等,不少学生被主人公的命运深深打动了,为小说高超的艺术成就折服了,从而对《红楼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

3、“导”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的海洋,让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其实早在初中阶段的“名著导读”中就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三、做点读书笔记” “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在读上下功夫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教会学生略读和精读。精读就是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名著作品重要环节等进行细读,并且慢慢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就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而略读法是通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

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水浒》时,为了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我将章节划分,分配到个人,让学生缩写故事,并采用故事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名著导读究竟该怎么“导”?

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范围涉及文化经典著作、小说、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艺理论以及科普读物等各类体裁,同时还列举了20多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分别是:必修一:《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莎士比亚戏剧,《谈美》必修五:《三国演义》《堂吉诃徳》。而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如果离开了教师的有序指导,势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句口号,因此该怎么“导”就成了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成立班级流动图书站,保证学生有名著可读

如今一本名著都是价格不菲,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必须买齐所有的名著,势必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并且许多学生家长反映,给孩子买的书一般都被束之高阁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学期都开列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几个人一起凑钱买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角,由专人负责,每周借阅一次。并且做好读书笔记,教师相机检查。这样循环使用,巧妙监督,既减轻了学生的购书负担,又巧妙的利用了“书非借不可读”的心理,促使了学生快速阅读。

2、开设阅读欣赏课,保证名著阅读的时间

高中课程任务繁重,学生又不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如果仅仅给学生安排阅读任务,而不在阅读时间上作安排,那么名著阅读就会流于形式。而名著阅读贵在坚持,因此时间上的保障极为重要。本着“课内外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以课外为主”的基本思路,每周应开设一节阅读欣赏课。课堂上的时间保证,安静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浓郁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种状态、习惯、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而带动了课外的阅读。

3、巧用读书笔记本,督促学生有效阅读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有惰性,如果老师仅仅作方法上的指导,而不提出书面上的要求,势必让名著阅读流于形式。为此,在高一新学期开学初,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笔记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配上一段解说的文字。规定学生每周必须做一千字以上的摘抄。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

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半小时阅读的整理巩固。摘抄的形式包括:a、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b、内容提要式摘抄。梗概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C、内容赏析式摘抄。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从而督促了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4、开展欣赏交流课,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一个展示其阅读成果、阅读感受的平台。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并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情感体验的深入,对名著精神思想感悟能力的提高,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从高二起逐步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作品主题的探讨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名著,提高人文素养,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老师的使命,更是以“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需要。只有我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我想名著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名著的最大受益者。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论坛.2001,8。

四大名著名著导读 篇5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兵器:孙悟空(如意金箍棒)、八戒(九齿钉耙)、沙僧(禅杖)。

《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表现的主题“官逼民反”。

宋江(及时雨)

情节: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宋江题反诗(浔阳楼)

性格:能团结兄弟,网罗人才,多谋善断,有军事、组织才能,既有

反抗性又有妥协性。

鲁智深(花和尚)

情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性格: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黑旋风)

情节: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

性格: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林冲(豹子头)

情节: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性格: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为人安分守己、循

规蹈矩,其后变得精明果敢。

(最能体现“逼”的主题的人物)

武松(行者)

情节: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性格: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吴用(智多星)

情节:智取生辰纲、智取大名府、智取文安县、排九宫八阵图

性格: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被称为“赛诸葛”)

杨志(青面兽)

情节: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性格:精明能干、粗暴蛮横。共同性格: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三位女将:扈三娘(一丈青)、顾大嫂(母大虫)、孙二娘(母夜叉)身怀绝技的三将:善盗——时迁(鼓上蚤)、善射——花荣(小李广)、善行——戴宗(神行太保)

歇后语:(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

(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

(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思想倾向:拥刘反曹。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月末明初小说家。刘备

情节: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性格: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

情节:千里走单骑(忠)、义释曹操(义)、过五关斩六将(勇)、水淹七军(谋)、败走麦城(傲)、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

性格: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诸葛亮

情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性格:深谋远虑、智勇双全、博学多才、淡泊名利、忠心耿耿。《三国演义》中的“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桃园三结义”的是使用双股剑的刘备、丈八蛇矛枪的张飞、青龙偃月刀的关羽、“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是曹操和刘备。“三字”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四大家族:贾、薛、王、史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李纨、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秦可卿、妙玉、巧姐。

林黛玉:多愁善感、多才多艺(黛玉葬花)

王熙凤:聪明能干、巴结奉承、阴险恶毒、贪婪自私(毒设相思局)香菱:才貌双全、心灵手巧(香菱学诗)

初中生名著导读 篇6

关键词:《三国演义》;名著导读;引导

首先,《三国演义》描写的近百年的历史,是当时三国各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这迎合了人性意识或潜意识的争夺心理。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代,人们生存的物质总不能满足人性的欲望,于是争夺不能避免。弟兄为了家财而争夺,氏族成员为了一只野兔而争夺,氏族之间为了一片野果林而争夺,一群男子为了一个女子而争夺,不一而足。总之,各种淫乱残暴的恶行,因争夺而产生,这就是荀子说的“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论》)。虽然“圣王”起礼义以教化,国家制法度以禁止,但总不能根除。不仅如此,这种争夺还不断升级为部落之间,诸侯之间,集团之间,党派之间,阶级之间,国家之间的斗争或战争。可以说,人类迄今的历史是一部争夺史。这样长期的积淀,人性中意识的或潜意识的争夺心理总不泯灭。政治斗争的激化则演变为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百年战争史,是古代军事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在军事思想、军事谋略、军事技术、军事文艺等诸多方面,都江堰市继承并发展了自史传文学以来的古代军事文化。许多辉煌战例写得错综复杂,千变万化,诸如交战各方如何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如何利用地形、地物、把兵力、物力发挥到最大程度等等。这给指挥战争的人以借鉴,也迎合了他们的争夺心理。三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在三雄逐鹿的形势下,如何通过外交手段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是一种极为高超的斗争艺术。三方的谋士们提出并运用了“二虎争食”、“驱虎吞狼”、“移祸之计”、“乘虚反间”等多种谋略,审时度势、千方百计地制造矛盾,利用矛盾,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他们创造出许多成功的外交斗争经验,如区分敌友,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在“统一战线”内部以斗争求联合;利用均势,争取时间,壮大自己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等等。这些经验对后世都有很大的启发,乃至于当代一些企业家也试图运用《三国演义》的战略战术经营企业,进行商战。因为商场即是战场,商战即是争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更是迎合大部分读者的争夺心理。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美好人物对读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人性是为我而自私的,顺着人性,各种争夺而残害别人的事就发生,整个社会就暴乱不堪。为了人人能更好的生存,人类起礼义,制法度,提倡美好的品质。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人类的优秀品质,因而对读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作者赞美仁德,刘备身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美德。残暴的社会中,他是有极大诱惑力的。作品赞美义勇。“义”“勇”是人类的优秀品德,是值得赞美的,特别是当把“义”和“勇”结合一体的时候,更是值得人们赞美。“义”“勇”的品质在关羽、张飞的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如果说人们赞美喜爱关羽、张飞,倒不如说是赞美忠义勇武。作品更是赞美智慧。有理性思维,是人性特点之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性。人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生存,人可以采用其他动物“力”所不能及的手段——智巧。虽然,智巧,可以是为人憎恨的奸诈,为了自我的私利干出危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坏事,但是更多的是表现了既为“自我”利益,也为其他社会成员造福的智慧。因而智慧是人的美德。《三国演义》描写并赞美人的智慧,美德。智慧的美德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诸如“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火烧新野,联吴抗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等都体现了诸葛亮超人的智慧。可以说诸葛亮能够深入人心,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除了他对刘汉政权的忠贞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是智绝,是智慧的化身。人们对他应当是极端憎恨和厌恶的。但他讨董卓,败袁绍,统一北方,身经百战,均表现出超人的智谋,我们感觉这一人物还是可爱的。这与作者赞美人类智慧的思想货倾向应该是有极大关系的。作品中的其他许多人物,如徐庶、周瑜、郭嘉、陆逊等等均受到人们的喜爱,都是与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杰出的智慧分不开的,可以说,《三国演义》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这是许多读者对他产生喜爱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含泪的微笑初二作文下一篇:四年级作文乌塔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