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2025-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1

材料工程学院09轻化工程2班林建091058041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学习马克思义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通过几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的学习,让我更加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也是我喜欢上了这门学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使我受益匪浅。比如说,懂得了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要懂得把这些基本原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说看一个人,看待一件事不仅仅是看到现在,而更应该看到事情的将来。下面我就根据调查来说明下我对城乡经济差距的一些看法。

城乡的经济差距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和教育差距。

一、城乡收入差距

根据资料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97年后连年明显扩大,这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因此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差距也还维持在3.21:1。通过初步调查也可看出城乡差距仍在加大,目前城乡收入比已经达到5比1甚至6比1,比20年前高出近三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条件有很大的改善,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远远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之上。进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城乡消费差距

根据一份调查问卷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城乡消费差距,就“节假期间你以及家人是否一起去餐馆聚餐还是去旅游又或者其他的?”这一问题,55%的城市居民选择聚餐,31%的人选择出门旅游,还有的是选择在家;相对乡村的人们来说,有72%的人是继续工作,10%是在家聚餐。单单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消费的部分差距:城市人们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消费而乡村的人们却只有少部分能享受物质方面的消费。

再如“家庭支出中是否有用与给家里孩子上补习课和艺术课的费用?”70%的城市人们选择“是”,而88%的乡村人们则选择“否”。透过这一问题可知道乡村人们的消费停

在基本物质消费上而城市人们则不是这样。农村人口在现如今满足了温饱之后,没有太多的精力、物力、财力来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这可能造成精神物质的匮乏,使居民素质难以得到提升,阻碍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还可以看出:农村公共品缺乏,由于农村有线电视网和电网建设的滞后,买来彩电,一是无法“有线”,二是电费过高;买来洗衣机,却没有水龙头;农村饮食多自给自足,单一贫乏的农村销售市场,多以个体经营为主,也没有多少东西非要存放冰箱不可。这就是农村消费环境的恶劣。这反映了农民不是不需要消费,而是不愿意浪费型消费。因此我们可知消费水平的差距反映的就是收入水平的差距,这也便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一个体现。

三、城乡教育差距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因此,国家应该更注重实际情况来为孩子们创造更适合的学习环境。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城市的孩子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这些家长们的回答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只是平常人家,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日子过得好就满足了。造成这样局面,究其原因,当然还是教育。而教育需要有充足的收入来满足这一笔对他们来说不小的投资,所以问题又将围绕着如何提高居民收入这一问题上来了。

再根据资料显示的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农村的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像城市的教育那样成效显著,更说不上繁荣,反倒可用“凋敝”.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四、如何缩小经济差距

综合以上问题分析,我们已经了解了城乡差距之所在,但如何减小这些差距?该如何促使城乡协调发展?当我们做到:政策具有连续性,如改变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减免农业税和各项杂费,逐步取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限制条件等,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能力等时就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五、结语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我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过这次的调查实践,我对这一观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党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王梦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2):15-20.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改革,2005,(4)

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5.孙艳霞.从政策道德性看义务教育城乡差距[J].教育发展研究,2006,(6):27-31.李实 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乡镇论坛,2004(8)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板块中强调,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拉近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距离”, 已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其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根据国际惯例, 一般认为, 当基尼系数小于0.2时为高度平均, 0.2~0.3表示相对平均, 0.3~0.4为比较合理水平, 0.4~0.6为不平均, 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同时, 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 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 经过数年长期跟踪, 分别于1988年、1995年、2002年展开三次全国范围的住户调查, 并于最近刚刚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 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出结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一) 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及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大

从收入差距的构成上看, 全国的收入差距是由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所构成。利用泰尔指数, 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被分解为三部分: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这三种差距对全国总差距的贡献率是不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 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提高了7个百分点。与此相反,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有较大幅度下降, 由52.7%下降为38.5%。如果单纯观察中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即城镇居民与城镇居民之间相比, 以基尼系数来反映, 目前只有0.32左右, 不仅与前些年的0.30左右相比, 并无多大提高, 而且还是在安全线之下。如果单纯观察中国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即农村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较, 目前也只有0.35左右, 与前些年的0.34相比, 也无多大提高, 同时也是在安全线之内。

(二)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个先上升后扩大的过程。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这次扩大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当农产品价格上升以后, 农民收入增加,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如果农产品价格不变或者下降, 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进一步扩大。还可以看到, 2001年居民的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居民的三倍, 这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个人收入概念计算出来的, 即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对于这样一个收入差距很多人会提出不同的意见, 因为它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或者实际福利水平 (现代西方经济学概念) 上的差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还不能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 比如说城镇居民中很多人是享受公费医疗的, 而农村居民却没有这种待遇。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 而农村的学校得到的补贴非常少, 农民却要集资办学。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 而这些对农村居民来说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有人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四倍、五倍, 甚至是六倍。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 如果仅仅看货币收入差距, 或者说名义收入的差距, 非洲的津巴布韦的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稍微高一点, 但是如果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 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上最高的。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

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重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二元性特征的加深, 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

(一)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 (W·A·Lewis) 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二元经济”, 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的:一是传统部门, 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和服务业。这里的劳动生产率很低, 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 存在着大量的隐蔽失业, 这部分过剩劳动力被称之为“零值劳动力人口”;二是现代部门, 包括采用较先进技术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的商业和服务业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之所以长期陷于低水平旋涡和贫困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零值劳动力人口”的存在以及“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阻障。因而, 刘易斯主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应突出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按照他的逻辑, 经济发展的实质, 就是工业部门的不断扩大和农业部门的日益萎缩。其次, 在工业化过程中, 农业部门的任务就是为工业输送剩余劳动, 以廉价劳动力为工业部门创造利润, 累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 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 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 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

(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将进一步激化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出现较大落差。从恩格尔系数观察, 2004年城镇居民为36.02%, 农村居民为54.15%, 可见消费结构差异之大。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城乡消费水平出现较大差异导致城乡生产能力、产业结构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一方面城镇居民随着城镇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 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收入水平不断较快提高, 充分享受着工业化和改革带来的成果, 目前已进入了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结构升级时期, 进而推动着产业不断升级发展。而另一方面, 受收入水平低的制约, 占全国人口75%以上的乡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仍处于家用电器时期, 有的甚至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较低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升级,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被抑制, 绝大多数农民只能被束缚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 从事着技术水平、商品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农业, 城乡产业严重分割, 进一步形成两个互相封闭的系统。加之随着城乡公共产品资源布局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出现失衡, 城乡之间人的素质和社会结构将产生较大差异,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矛盾将更为突出。

三、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 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 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 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 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一) 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按照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用市场化机制运作农业的思路, 积极破解“三农”难题。二要跳出农业抓农业, 积极发展非农产业,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 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增强辐射和带动农民的能力。三要按照产业化、标准化的思路,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打破传统的“粮油猪”的单一农业生产结构, 让农民在调整结构中增加收入。四要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提高农产品规模效益, 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的规划发展, 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通过规范化运作, 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 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 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傅晨教授运用“劳动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 估计到“十五”期末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1.8亿人。与此同时, 还有人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以1300万人的速度增加;据此推算, 到2015年,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3亿人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低下, 这可以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实际现状得到证明。因此, 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务之急。而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化的结果, 就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如此,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它还能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

(三) 加速农民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改变了粮食供给长期短缺的现状;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 要想在家庭小块土地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狭小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它可以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减少现有农户和自然村落。大幅度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 从而增加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在此基础上, 如果进行制度创新, 积极引入农村土地市场流转机制, 实行土地招标、入股、租赁、转包等多种有偿使用方式, 就可以使土地逐步向留在农村务农的种植、养殖专业户集中, 大幅度增加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占有量, 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使农民获得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效果, 增加收入。

(四) 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 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当务之急是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现在对农民工的歧视, 对农民工户口的限制, 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这是和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经济原则相悖的。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 首先要消除就业歧视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都是市场的主体, 他们完全有权利、有理由选择自己所适合的职业。对于城乡的劳动者来说, 就业选择权应该是平等的。建立公平竞争体制是市场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 因而, 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是极为重要的。其次是消除隔离体制。要进一步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向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改变, 小城镇户口应完全放开, 大中城市应该逐步放开户口, 尽快从目前的户籍管理向身份证管理过渡, 为居民异地就业创造条件, 简化就业手续, 降低就业门槛, 以减少就业成本,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城市非正规就业者和农村劳动力纳入这一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吕军书.缩小收入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6, (2) .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一)变量的选取

1.经济增长

通常我们选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或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PGDP)来衡量经济增长,但GDP不能反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此外,Heston(1994)指出,人均GDP数据比总量GDP数据出现错误的可能性要低,因为一些影响GDP水平的估计错误也影响对人口的估计,这样错误就可以抵消。所以本文选取PGDP来衡量经济增长。

2.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指的是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离差,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一般用城乡收入的绝对差额来表示绝对差距,用城乡收入比、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结构相对系数等来表示相对差距,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上的差别。在现有文献中,许多学者用城乡收入比或者绝对差额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这两个指标简单、直观,但没有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指标的影响,所以不能准确地度量城乡收入差距。而泰尔指数不存在上述问题,并且对两端收入的变化比较敏感。泰尔指数越大,表示差距越大;泰尔指数越小,表示差距越小。因此本文选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泰尔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g=1,2分别表示城镇、农村地区, 表示城镇(g=1)或农村(g=2)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城镇(g=1)或农村(g=2)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表示第g组的泰尔指数。

(2)

其中:N代表分组的数目, 代表第i组的人均收入, 代表 的平均值。

(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与变量的说明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数据取值范围是1990~2009年。变量PGDP表示经济增长,TL表示城乡收入差距。

2.指标描述

图1 1990~2009年浙江省城乡收入的泰尔指数

通过图1可以看出,在样本选取区间段,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波动性。1990~1994年间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而1995~2007年呈现出“u”型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收敛,但处于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上。

二、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进行协整分析,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原始序列是平稳的,那么可以直接进行经典的回归分析;如果原始序列非平稳但属于单整阶数相同的序列,那么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如果原始序列非平稳并且单整阶数不相同,则不具有协整关系。本文采用最常用的ADF法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AIC、SC信息准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ADF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

(c,t,k)ADF统计量1%临界值 结论

TL(c,t,3)-2.1898-4.6678非平稳

△TL(0,0,0)-2.7111-2.6996平稳

PGDP(c,t,3)-2.1944-4.6678非平稳

△PGDP(c,t,4)-5.5378-4.8000平稳

注:c、t分别表示含有截距项、时间趋势项,k为滞后阶数,c或t=0表示不含有

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

由表1结果可知,原序列TL和PGDP是非平稳序列,而其一阶差分变量△TL和△PGDP都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时间序列,所以TL和P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

(二)协整检验

虽然变量TL和PGDP都是非平稳的,但经过一次差分,变量间具有平稳性,所以这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序列,那么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对变量的协整检验和估计通常采用的是Johansen的极大似然法和EG两步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首先运用最小二乘法对TL和PGDP序列进行拟合,得:

(3)

15.5848) (7.9541)

R2=0.7785 调整的R2=0.7662 DW=0.6205 F=63.26

由于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会出现异方差性,会影响模型的估计、检验和应用,而本文没有对原始时间序列做对数处理,所以变量可能存在异方差性,用White检验法检验模型得到怀特统计量n R2=1.50301,对应的概率p=0.471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同方差这一原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模型的回归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但是在该模型中,DW=0.6205,查询 DW检验表可知,dl=1.201,du=1.411,DW

(4)

(0.0000) (0.0007) (0.0003)(0.0311)

R2=0.904 调整的R2=0.8835 DW=2.211 F=43.97

LM(1)=0.9419 LM(2)=1.4726

根据方程的LM值,说明模型的自相关现象消除,对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 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的结果见表2。

nlc202309031021

表2 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检验形式(c, t, k)ADF统计量1%临界值5%临界值 10%临界值 结论

(c, 0, 0)-4.479-3.8867-3.0521-2.6665平稳

由于 的ADF统计量小于1%的临界值-3.8867,可以认为 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说变量TL和PGDP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前面的分析说明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存在因果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的验证。由于TL和PGDP都是一阶单整且具有协整关系,能够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1~6的滞后期对2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阶数 0假设 obs F统计值 伴随概率 检验结果

1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954.4566 2.E-06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0.110990.7433接受

2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8 19.05650.0001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1.584740.2422接受

3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715.61700.0004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2.840020.0919接受

4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6 4.694070.0370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0.992060.4706接受

5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5 2.241400.2272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3.904780.1057拒绝

6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14 1.455020.5612拒绝

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 0.895310.6687拒绝

由表3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上,在滞后阶数是1、2、3和4时,拒绝了“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接受了“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 当滞后期是5和6时,拒绝了“TL不是PGDP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同时也拒绝了“PGDP不是TL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这个检验结果说明: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收入差距的原因;在长期内,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三、结论

通过对浙江省1990~2009年间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自1990年来,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在波动中呈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1995年之后,增长现象十分明显,虽然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2)由协整检验可知,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对人均GDP的弹性系数是0.2413,即人均GDP每变化1%,城乡收入差距会同向变化0.2413%。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短期内,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在短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有限,从长期来看,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势必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Granger检验的结果显示,在长期中,经济增长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所以在保证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防止城乡收入差距被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发挥人的生产性,促进效率增长,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其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必须重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 KUZNE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Ine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45:1—28

[2] 张秋云.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0

[3] 乐小兵.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42-21443.

[4] 高玲芬.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统计研究.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篇4

二级院系:健康老年服务学院

专业班级:康疗A1501 学号:0105150123

姓名:向霞 指导老师:艾素平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调查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集体劳动”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按劳分配”的社会,分配制度的改革,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经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一、造成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由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自身的经济利益与生产成果相联系,形成激励机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实现过程中也是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的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应由非农产业部门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科技企业的职工收入远高于从事一般性行业的职工。而在农村,由于粮食品质不高,而成本却是很高,因此农民收入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大部人被迫进城务工,这样城乡居民之间这收入差距自然拉大。

2.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更重要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孩子在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时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家庭的负担也过早的放在孩子的肩上,使他们不能专心学习,一心多用,最后导致学生辍学,流失,成绩不理想不能考上高中、大学,造成学历人口比例加大。

3.就业差距。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的失业率没有人计算得出,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就业方向的缺乏。就业方向少而劳动力多,导致失业率增高。

4.城乡消费差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生活资料的质量低,假冒伪劣横行。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

二、应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建议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城乡教育的差距分析

随着三农政策的出台,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教育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被农村和城市共同重视着。可是就像贫富差距越来越来越大一样,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拉大。这并不是农村没引起重视,而是由许多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暑假在XX城市做了一个月的家教,一起奋斗的还有很多同学,虽然家教难找,但是在与许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是自己设点找的家教,因此有很多人咨询)我感觉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付诸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上补习班和请家教老师。而后回到家教辅导妹妹学习,想办一个补习班专门给四年级补习英语。但是她们班一共14个同学,期都要转到镇上的小学就读五年级。不到十岁的孩子每天要骑自行车20多里上学,路上行驶的车就像家长心里剪不断的担心川流不息。这就是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各小学生源不足,不到十岁的孩子离家寄宿或者每天奔波近3个小时上小学!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人口减少,临近村寨的学校合并之后大部分小学都只办到四年级,都是一些教了一辈子小学的老龄教师在教学,学校设施不齐全,教学质量没保障,许多的家长只有在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和不舍得中将孩子送到镇上小学甚至县里小学就读。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描述的那一幕!

作为一名出身农村却在城市里就读并且做家教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了这样的城乡教育差距,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总认为自己

该做些什么,对此城乡教育的差距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差距的出现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主观上还是有部分农民认为读书是天生的,后天父母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还有部分村民认为许多人没学什么知识也赚很多钱,对自己的孩子还怀有那么一丝的幻想!但是我想主要从客观因素上去分析城乡教育的差距,作为一个拥有农村户口的人,我将从农村现状来分析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人口减少是农村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少生使得农村新生人口减少,晚生使得很多的孩子年龄差距比较大。因此上学不能同年级,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招不到生,越来越萧条。学校萧条,加上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根本无法与城镇教师相比,学校经费也少得可怜,每年只能维持正常开支,无法进行深度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提高质量的探索等,且地处农村、甚至山区小学,无力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将教学质量提升。因此年轻老师往城镇流动,学校教学质量不但得不到提升反而下降。从而导致了大部分有经济能力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往城镇学校送,想法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有了“农村的学生进城镇读书,城镇的学生进城市读书”的流向趋势,使农村小学的生源日益减少。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这也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实行机械化规模化,不

少农民放弃在家种田进城务工,夫妻双方共同务工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权衡之下,孩子留守在家靠其祖父、祖母甚至亲戚管教孩子弊端甚多,加之党的惠民政策,为方便农民工子弟就学,减免了农村学生城市就读的部分费用,于是大多农民千方百计地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办学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一些私立学校发展的速度很快,而普通农村学校的发展明显滞后,生源在日益减少。私立学校、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办学条件都好于普通农村学校,特别是私立寄宿制学校很受家长欢迎,多数外出打工家长愿意把孩子放在私立封闭式学校,既省心又放心;即使自己在家的农民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要把孩子送私立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方面,但是中国人攀比心理也是很强的催化剂。深受读书少的恶果的农民,拼尽所能要让自己的后代受最好的教育,环境、教学质量都不行的农村学校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虽然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都在提高,但是在农村一些贫困的家庭里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由于教育投资少,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虽不需要自己负担学费,但是光食宿费也得好几百。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而且在农村出现一个怪现象:越是孩子读书多的家里越穷,反而那些孩子不会学习的人家变得越来越富裕。眼看着自己赚的钱只能供孩子读书,孩子毕业后自己还要在农村为其还债,而别人赚的钱都用来盖房

子,买电器,家里一年比一年好,自己家却一年比一年穷,很多的家长动摇了,送孩子上大学的念头也减弱,也就不重视从小的教育。加上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甚至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XX镇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原因调查 篇6

摘要:伴随着XX镇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XX镇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XX镇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阐述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调查

一、XX镇居民收入现状

XX镇地处XX市中部丘陵区,镇区位于XX公路和XX公路的交汇处,是XX矿区北部和XX市中西部的交通中心。与XX,XX两市相间。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8850户,5.8万人,耕地面积3570公顷。

XX镇地下资源丰富,国家投资兴建的XX煤矿、XXX煤矿均在镇辖区内,已形成冶金、煤炭、建材、制药、化工、商贸、养殖七大骨干行业。镇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35万人,外来务工人员8500人。

XX镇坚持按照“城乡统筹、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的发展思路,转变职能,加大投入,努力把镇建设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虽然当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和措施带动下,XX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据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900元,比2011年增加2300元,年均增长1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840元,比2011年增加780元,年均增长8.6%。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二元的城乡体制结构

一是历史上XX市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二)城乡之间制度性缺陷

一是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二是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三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四是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农村教育环境和城镇存在很大的差距,小学基础教育的差距就显得很突出,在XX镇大多乡村,很多小学依靠农民自己出资建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弱,还存在一定比率的辍学儿童。而在XX镇,大多数富裕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接受幼儿园,高级小学的教育,得到了后天素质的培养,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高级教育和能力的锻炼。很多农村学生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只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而城镇学生大多数完成中等教育后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放弃高等教育机会的农村学生就享受不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倾斜。这种情况表明,用公共基金建立起来的高补贴的大学教育。实际上是穷人对富人进行补贴和支付转移。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

城乡收入差距就是要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同时又不能减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而农民收入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分配、技术进步、制度变迁、产业演进等多方面内容,为此,我对农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提出几点建议。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按照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壁垒,拓宽农民职业转移和身份置换的通道,降低农民变市民的门槛,实行自由迁徙,使大量非农就业人口和依托非农就业人口生存的农村居民实现市民化,真正起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收投入。各村、各单位要抓住当前上级加大对“三农”投资力度,多向上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发展我们各项事业。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镇也将给予财政支持。二是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订单农业、生态农业和生物质产业。尤其抓好全镇农副产品加工业、健康畜牧业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产业格局。三是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各村、各单位要抓住国家财政补贴政策认真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和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四是要认真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引进推广工作,实施种子工程和沃土工程,搞好农业适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五是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镇形成完善服务网络解决群众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难问题。六是要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工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基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政府扶持力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可靠有效的保障,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大幅提高保障标准,解决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及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间的转移、接续问题,鼓励有条件地区先行探索城乡保险的并轨问题,尽快缩小城乡保障的差距,最终达到城乡社会保障并轨,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要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保接轨,城乡低保标准要并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积极调节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通过发展经济学中的教育的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分析我们知道,小学对社会效益最大,中学其次,而高等教育最小。然而国家的教育政策却向高等教育倾斜,并造成了教育的深化和知识的失业,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因此,国家应积极调整教育政策,加大对中小学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给贫困学生提供困难补助,给乡村教师更高的待遇。在新政策创新后,关键在于行为原则的执行。关于教育经费的发放,应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应使实施教育的费用管理和教育费用的执行部门相分离,并把政策的落实成具体可实施的细节和步骤,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校设备,师资力量。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为二、三产业提供合格的、称职的劳动者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巩固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二是向前、向后延伸义务教育年限,力争尽快普及十五年义务教育。让每个农民孩子都能享受幼儿园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增加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数量、扩大职教涉及领域,发挥贴近需求的优势,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同时,增加农业技术专业,让全省新农民都能够达到农业中等专业水平。四是继续加大农村技能短期培训。扩大免费培训数量、培训时间和培训实效,为农业从业者增强农业实用技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的一技之长;五是制定优惠政策、给予适当补贴,鼓励高水平农业科技人员留在农村,服务农业,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缩小与城市居民的人力资本差距,减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五)加大扶贫开发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适时提高农村扶贫标准,着力解决返贫和相对贫困问题,以经济薄弱村和贫困农户为工作目标,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提升产业化扶贫力度,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扶贫开发合力,稳步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缩小差距,让贫困户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全体农民的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四、结束语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在国际上亦相当令人瞩目。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我们愈发不能忽视中国城乡收入的差距越来越趋于两极化这一事实。1985年,中国城乡收入比值为2.1,到2009年,该比值已上升到3.3,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也让占据中国大量人口比例的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使得我国内需的增长受到严重制约,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居民人口庞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2 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Kuznets(1955)研究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历史数据之后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会随着一定的规律变化,即先扩大后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倒U型假说”。Alesina、Perotti(1996)认为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会导致经济增长变缓。但Oded Galor、Daniel Tsiddon(1997)则认为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Galor、Moav(2004)的研究表明,若一个国家处于发展的阶段,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2.2 国内研究现状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陈斌开、林毅夫(2013)对中国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由于城市就业需求的减少,使得国内城市化进程迟迟不前,农村人口难以实现向城市的转移,从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且发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即“U”型的规律。这一结论与Kuznets的“倒U型理论”刚好相反。钞小静、沈坤荣(2014)从劳动力质量的角度出发,经过实证分析,指出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将对农村居民的劳动力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影响。毛其淋(2011)从城市化与经济开放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开放的后果之一,但各区域间又存在差异,然而若考虑城市化这一因素,经济开放又将通过城市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收入差距的不平等。欧阳志刚(2014)则认为中国推行的城市、乡村经济一体化(商品、要素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廖信林等人(2012)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转型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转型国家的收入差距与其经济增长是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的,而在对剔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余六个国家进行回归分析之后,发现两者间仍然有“倒U”型关系,但经济自由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削弱了许多,笔者认为,适度的收入差距对于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但当基尼系数大于0.42时,收入差距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

3 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选取了我国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值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两者是否具有稳定的制衡关系。于是笔者选取1985年~2013年作为样本区间,搜集了1985年~2013年重庆市历年GDP(单位:亿元)和历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记作GAP,单位:元)作为研究数据,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重庆统计信息网历年的重庆统计年鉴(2015)是本文的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公式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方法。并搜集与测算了以1985年为基期的历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再以历年名义GDP与城乡收入差距除以相对应的CPI,得到了以1985年为基期的历年实际GDP与实际城乡收入差距的近似值。

3.1 绘制序列时序图

由于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为年度数据,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值进行观察。运用Eviews8.0统计分析软件绘制序列时序图,两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和图2所示。

3.2 平稳性检验

首先对这四个经济变量进行ADF检验,检验模型不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最佳滞后期的确定是由Eviews软件按照AIC准则自动确定,各变量单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L O G G DP、L O G GA P的A DF值为-1.654030、-2.404041均小于5%水平临界值,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应该接受LOGGDP、LOGGAP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LOGGDP、LOGGAP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这两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ADF值分别变为-21.94209、-23.61101,均大于5%水平临界值,表明经过一阶差分后,该序列变为平稳序列。

3.3 Johansen协整检验

通过ADF检验,发现LOGGDP、LOGGAP这两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因此可以进行以VAR模型为基础的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再运用OLS最小二乘法估计出方程为:

通过对et的ADF检验可以发现,滞后阶数为1,不含常数项和截距项的模型最适合,如表3所示。

ADF的绝对值为6.76,大于a=5%时的临界值绝对值2.9918,可以认为是平稳序列。因此,能够判断出重庆的GDP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4 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度量的只是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值之间的关联程度,而关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该检验却并不涉及。这意味着,即使证实了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与其经济增长值的关联度较高,也不能就此判断和确定经济增长值的变化就是引起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原因,这还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对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值这两个经济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滞后期为3时,在5%的显著水平接受城乡收入差距不是经济增长值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并拒绝经济增长值不是城乡收入差距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值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经济增长会带来更大的收入不平等,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

3.5 误差修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首先利用差分的方法消除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趋势,再进行经典线性回归分析。但却没有认识到,从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决定因变量在第t期的变化因素不仅有当期自变量本身的变化,还有自变量与因变量在t-1期末的状态,尤其是二者在t-1期的不平衡程度,这样一来,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长期关系便被忽视。因此简单的差分线性回归会出现即使自变量保持不变,因变量也会持续上升或下降的结果。所以在差分回归中,同样需要把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描述出来。根据对误差修正项的定义,再结合回归方程,ECM项的结果如下:

从上式可以看出拟合度R2接近于1,说明拟合度较好,并且DW值为2.021,证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适合。误差项ECM的估计系数-0.3362体现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本期修正的量由上一期的偏离程度所决定,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可以看出,若t时刻LOGGA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0.321LOGGDP,那么,ECM为正的时,会使ΔLOGGAPt减小;反之,ECM为负,ΔLOGGAPt则增加。这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LOGGAP的控制。

4 结论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重庆市城乡收入差距与其经济增长之间必然相互影响,且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但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并不能引起经济增长。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居民在面对教育、医疗、就业以及一系列公共产品的服务时与城镇居民差距巨大,而且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导致农村人口无法享受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福利,所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容易陷进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农村越来越穷,城市越来越富。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抑制,首先,重庆农村居民的收入不足会严重影响农民消费的积极性。由于缺乏一整套完善的保障体系,农村居民普遍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消费的信心明显不足,农民宁愿将增加的收入储蓄起来,也不愿增加消费。由农村居民的收入低下引起的消费不足,成为重庆市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的一大原因。其次,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流动性强,又有农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且易受到季节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这种收入的不稳定性,又更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居民的储蓄意愿,也抑制了他们的投资意愿。消费、投资、净出口被看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的不足同样会抑制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另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过低,无法赶上如今迅速的经济增长,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会始终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得落后产能无法通过消费升级而被淘汰,不利于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

5 政策建议

5.1 改造传统农业

改造传统农业,旨在将技术进步作为一大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不仅要加大投资力度到农业科技研究中,更要注重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里。于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是一大关键,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与教育力度,以及加强农村教育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另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补贴力度,将农业生产稳定下来,改造现存的传统农业方式,从农村内部来缩减城乡收入差距。

5.2 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自身的城镇化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提高农村人口收入,以及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而城镇化必然需要工业化作为前提。因此,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必要一步,使得乡镇企业能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的方向过度。另外,政府应鼓励乡镇企业能够相对集中,形成增长极,产生聚集和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农业劳动者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来,从而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

5.3 加快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收入不平等问题,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因此,政府需要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城乡相互隔离的现状,使得城乡居民面对教育、医疗、就业等基础保障时具有平等的机会。撤销现有的户籍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歧视性政策,实现城乡人口、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将户口中暗含的福利差异消除,是避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必要措施。实行一元户籍制度,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并且能给予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择业以及生活的权利。当然,政府还应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他们面对失业、疾病等方面风险时的脆弱性。

参考文献

[1]Alesina A,Perotti R.Income Distribution,Political Instability,and Inve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6).

[2]G a l o r O d e d T s i d d o n D a n i e l.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rogress,Mobility,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3).

[3]G a l o r O,M o a v O,F r o m P h y s i c a l t o H u m a n Capital Accumulation:In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4,71(4).

[4]李宪印.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1(8).

[5]毛其淋.经济开放、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报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01).

[6]廖信林,王立勇,陈娜.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轨迹呈倒U型曲线吗--来自转型国家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2(9).

[7]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8]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6).

[9]孙致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城乡经济差距的调查报告 篇8

一、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加剧,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市场主要是推动了中国的制造业以及与贸易相关的金融贸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由于相关产业集中在城镇地区,贸易的发展主要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同样道理,FDI的流入也主要是利于城镇居民的。因此我们预期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加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二,在二元经济中,只要存在城乡期望收入差距,劳动力就会流动,而劳动力的流动则会通过要素报酬的均等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存在着一些特殊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能对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改革以来,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渠道显示,农村居民中较为富裕的居民有更大的可能性转为城镇居民。中国的城乡收入统计是以户籍为基础的,如果城市化进程中较富裕的农民首先转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城市化进程就可能在不改变所有居民收入的情况下扩大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综上所述,城市化过程对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其净效应只能通过计量方法来估计。

第三,中国的地方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央政府通过GDP增长率来考核地方政府的业绩,因此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当地的经济,而经济的增长又主要来自于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因此,在地方财政支出当中只有很少的部分是面向农村的。由于地方财政支出必然带有城镇倾向,因此预期政府的财政支出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第四,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中一个最令人瞩目的变化就是经济的非国有化。非国有单位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而城镇地区的就业重构则有两种方向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就业的重构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促使劳动力市场工资下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就业重构过程中有所提高,产生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净影响要通过实证结果来估计。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为了实证分析各项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笔者建立了如下的回归方程:

Y=β0 +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u

在方程中,样本包括了1985—2012年的数据,u为残差项,Y为消胀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1 为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X2为城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市化水平;X3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即政府财政力度;X4为贷款占GDP的比重;X5为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指标是当年国有单位职工在总职工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对所选择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个变量非平稳,且均为二阶单整序列,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运用Eviews6. 0计算 ,根据回归结果,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1.390 -5.644X1+3.426X2-1.478X3+0.127X4+1.163X5

t:(3.171)(-5.693)(2.757)(-3.022)(1.696)(2.350)

R2=0.9470,Adjusted R2=0.9349,F=78.57

由计算结果可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按弹性绝对值的大小排序:X1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5.644)> X2城市化水平(3.426)> X3政府财政支出(1.478)> X5就业的所有制结构(1.163)> X4金融发展程度(0.127)。

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财政支出这个变量与城乡收入差距比是呈负相关,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相违背,故笔者进一步研究了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用以解释上述现象。本考察了三项支出(基本建设拨款、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了实证分析各项因素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Y=α0+α1Bas+α2Arg+α3Edu+u

在方程中,Bas为基本建设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Arg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Edu为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运用Eviews6.0计算,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0.921-0.425Bas-0.370Arg+4.043Edu

t:(4.052)(-0.683)(-0.202)(6.643)

R2=0.8131,Adjusted R2=0.7898

回归分析显示,R2=0.813,模型有较高的拟合程度,但分析中Bas与Arg的t值较低,未能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这是由于基本建设拨款中有一部分是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因此它们存在共线性,但这并不影响后续的分析,故这里不做修正。回归分析显示,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的确对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教科学卫生事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上升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由此推测,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正在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转变,即有更多的支出是用于农村。endprint

三、结论及政策含义

由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可得出如下分析:

第一,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深刻。笔者认为,该因素之所以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其所派生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等原因,进而造成城乡居民收益机会的不均等,为此,一是需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二是要在保证整体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多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尽可能保证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的公平。

第二,现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牺牲农村、农业的发展来支撑的。这种状况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时期具有必然性,有待国家的财力提高到足以支撑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时才有可能改变,因此对城市化进程应予以适当控制和均衡发展。

第三,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比呈负相关。笔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抵消过去政策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只能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并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是需要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其次使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真正得到改变,地方政府是否能够真正地放弃保护城市居民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还需拭目以待。

第四,就业的所有制结构与城乡收入比呈正相关。因此,将与市场相关的国有企业市场化并且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后,通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金融发展指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

参考献:

[1]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2]贺建风,刘建平.城市化、对外开放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

[3]沈坤荣,张璟. 中国农村公共支出及其绩效分析——

基于农民收入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1)

[4]王艺明,蔡翔. 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8)

上一篇:10月份销售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务信息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