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业建设调研报告(精选7篇)
针对模具产业与技术发展动态、模具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教学模为了更好地贴合企业需要,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中等技术型专门式的改革等问题,我校于 2009 年组织骨干教师深入本省及沿海模具企业、人才中介和服务机构、兄弟学校进行调研,获取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依据。有关调研情况与结论综述如下: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行业背景.模具行业发展空间分析 模具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产品质量、效益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我国目前的模具开发制造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至少相差 10 年。进口产品在高精密、复杂、高寿命模具的产需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严重瓶颈。
模具是工业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讯、汽车、摩托、电机、电器、家电、建材等产品中,70~90%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力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或上百倍,目前全世界的模具年产值约 600 亿美元。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模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精密、大型、复杂、高寿命模具的需求发展将高于总量发展速度。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每年近10 亿美元的进口模具中,精密、大型、复杂、高寿命的模具占多数,所以从减少进口、提出国产化率的角度出发,这类高档模具在市场上的份额也将逐步增大。
模具需要量是根据有关主机产量及其技术发展来进行预测的,模具需求发展高于主机发展速度是一般规律。从国内几个主要模具市场的需求预测看:汽摩行业是最大的模具市场,汽车模具作为发展重点,已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得以明确;家电行业需求量不可小视,“十五”期间家电市场将有较大发展,预计年增长率将超出 10%;电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音像产品是电子产品模具的主要市场,其中尤以彩电为主;微机、与微机配套的打印机、VCD、DVD、录像机、摄像
机、通讯设备所需模具也不少,在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它们服务的模具也要占全部模具的 20%左右;建筑业塑料型材模具增幅将高于模具行业总体发展水平。
目前,世界模具市场供不应求,近几年世界模具市场总量一直为600~650 亿美元,而我国近年来模具生产年产值为 280 亿元人民币。有关专家认为“十五”期间模具行业每年必须要有 15%左右的增长速度才行。因此,模具行业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模具制造业的大发展拉大人才需要的缺口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模具的需要不断增加,模具的精度、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中、高档模具比例将不断增大,所需品种越来越细化。随着产品个性化,柔性化制造单元将越来越得以普及,传统的制造设备、手段更多地被各类数字控制的现代设备所取代。
随着国外厂商逐渐将传统家电订单抽离中国台湾地区,台湾的高科技电子业也积极赴大陆投资设厂,与家电、电子产业息息相关的模具业近年来大举赴大陆投资,而且设厂逐渐有从点到面的投资趋势。这必然急需一大批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综合人才。.服务社会、适应行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模具企业的传统生产技术是必然的趋势。CAD/CAE/CAM 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作用、快速原型制造和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更快发展、高速铣削和超精加工及复杂加工的进一步采用和发展、热流道技术的推广应用、模具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优质模具材料的开发和采用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可能范围内虚拟技术、逆向工程和并行工程的采用等,都将是模具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模具生产企业着重于创新,努力采用高新技术,大力提升自己的产品水平和档次,进一步缩短产品生产周期,以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服务社会、为模具行业经济发展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技术人才视角审视,改革传统模具专业教学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遵循中等教育发展规律,改革传统模具专业教学,培养技术型人才,服务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调研分析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面宽、社会需求稳定 模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汽车、电子、电器、仪表、通信、家电等产品中 70%~90%的零部件都是由模具制造成型的。长沙的汽车电器厂、电位器厂、无线电厂,南方摩托厂、仪器仪表厂等省内企业,以传统加工设备为主,需要能直接参与模具制造、产品加工并具有设备维护、维修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由于模具制造采用现代数字控制设备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模具企业急需一大批能操作数控机床、编制加工程序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在资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及广东大批的外资公司,人才需求尤为突出。广东的艺美达、汉达集团、莹电电子等十多家外资企业是本专业长期用人单位。
计算机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使企业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广东各地外资、合资企业大量需要能从事 CAD/CAM 的高级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产品营销人员。广东有十多家企业对本专业学生需求量大,且有合作培养意向。.人才素质需要调查分析 我校对相关的省内外国营、民营、外资企业的人才素质要求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有下列岗位对模具 CAD/CAM 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大的社会需求:(1)企业生产一线——模具制造;(2)企业设计处——模具辅助设计;(3)工矿企业——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及管理;(4)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5)大型企业、外资企业——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弥补了高等专科以上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薄弱,要求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与技能。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较快适应生产第一线岗位的中等技术型人才。传统的教学体系不能完好满足社会现实对模具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因此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人才数量需求调查分析 下表是与我校学生就业有稳定联系的相关企业人才数量需求调查的数据统计。从我们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14 家企业 2009 年对模具专业中职毕业生的需求达 2000 人,今后三年每年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
企 业 名 称 需 求 人 数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深圳精业电脑工程部 8 15 20 18
深圳唯冠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40 24 25 26 深圳正凌塑胶公司 20 15 12 10 深圳深辉电器公司 10 10 8 8 广东汉达集团 20 25 20 20 艺美达 16 10 8 10 深圳富士光机公司 10 8 6 5 深圳创维集团 10 8 6 8 珠海光联电讯公司 20 16 14 10 顺德洁具公司 14 18 8 10 莹电(深圳)电子有限公司 35 45 50 45 勤展(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15 25 20 25 东莞马利希清洁设备有限公司 11 20 16 14 上海屹丰模具公司 10 25 15 10 合计 239 274 228 219 4 .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 根据企业调研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可细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维修,相应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必须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知和初步技能; 3.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 4.熟练掌握 AutoCAD、MasterCAM、Pro/E 等软件的应用,并能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工作。
5.具备普通机床、数控机床的操作技能;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编制模具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程序及其工艺实施的能力; 6.初步具备冲床、注塑机等成形设备调整、维护,模具装配维修的操作技能。
三、企业调研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启 示
在企业的调研,与技术专家的座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启发了我们的思维,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要做好以下几个
方面的工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中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中职教育要面向社会,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能主动适应行业需要,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利于个人全面及可持续发展,体现中职教育特点、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拓宽专业口径,合理构建基础知识、增进专业技能,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改革制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的能力,反映模具行业的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理论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新型的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式教学、设计制作单元教学、讲练训一体化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建设开发与模块教学相适应的创新教材 传统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课程分类过细,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内容重复,效率不高。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课之间人为割断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围绕行业岗位技能组织教学势必打破各门课程间的界限,对它们进行重新组构。开发新课程,建设与之相应的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特色体现之所在。.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 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也是能否办出中职特色的关键。通过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产学合作的协议,建立专业教学专家咨询委员
会和校外实训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产学研结合也是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最佳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 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 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 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 制造, 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 内容贴近实际需要, 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 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 概括起来, 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 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
类专业通用教材, 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 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 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 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 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
运用, 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 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 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 课时又少, 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
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 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 以至于抓不住重点, 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 片面强调设计能力, 理论教学上大而全, 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 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 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 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 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 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 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 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
深入认识,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 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 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 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 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 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 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 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 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 (1) 拆卸前, 应测量总体尺寸, 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 (2) 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 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 (3) 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 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 根据装配基准, 确定标注方式。 (4) 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 (5) 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 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 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 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 二者融为一体, 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 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 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 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 涉及的操作有粗刨, 平面的粗铣和精铣, 平面磨削, 直槽卧铣, 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 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 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 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 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 以加强其能力。
2.3 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 应使学生
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 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 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 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 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 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 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 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 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 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 核算注塑机的能力, 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 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 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 就可以输出工程图, 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 对其中的型芯, 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 加以记录, 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 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
配, 调整, 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 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 总结得失, 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 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 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 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 保证其运动精度, 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 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 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 闭模松紧调整, 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 然后进行试模, 分析产生的问题, 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 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 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 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学生专业能力究竟如何, 要看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情况。在这一方面, 我校坚持经常与毕业的学生及用人单位及时沟通, 了解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一线的吻合情况, 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模具企业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我们在教学中及时增加模具专业教学内容中机械加工、数控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比重, 更新实训课题, 与生产一线紧密衔接。这些都有力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许。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关键词:模具专业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实训条件 校企合作
一、建设背景
1.模具行业背景
模具是现代工艺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在电子、汽车、家电、通信、电器、仪表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形,模具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因此,现代工业产品的发展和生产效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具的发展和技术经济水平,模具也被称为“百业之母”。目前,我国模具行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模具行业每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年产值达1000多亿元,进口模具约20多亿美元,模具企业有4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年产值约占世界总量的近10%,位列世界第三。但是我国模具行业在地域发展上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模具生产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产值的2/3以上。近年来,我国模具的品种、精度和产业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模具技术日新月异,模具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对模具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也为模具行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2.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服务于郴州本地经济发展。郴州出台了大力加强技能培训和重视技能人才的有关文件,郴州也有一些与模具专业相关的装备制造企业,如七四五一工厂、郴州工业园区的制造企业等,另外有一些私营企业从事零件设计与制造等。以上说明郴州模具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同时笔者学院的模具专业建设有10多年时间,师资力量较强,模具实训场所较完善,能够培养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
(2)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郴州具有区域地理位置优势,交通便利,南邻珠三角,北接长株潭。在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模具产业园的主要集聚地之一,主要有广东省清远市中国模具机械制造装备产业园、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国际机械模具五金城、广东省东莞横沥模具城、佛山模具城、顺德尚钢模具城。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郴州已具有专业化生产的集聚效应,大量需求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在长株潭地区,模具企业也有一定规模,年产值也较大。较多的一线技术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职业院校的培养。
3.模具行业技能人才需求背景
有关调研数据表明,当前模具行业人才学历结构主要以中专及以下为主,占52.9%;员工技术等级主要以一线技术工人(占65%)和设计开发人员(占12%)为主;模具行业员工来源主要以职业学校培养为主,占45.6%;在模具企业员工岗位结构中,模具设计、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普通机床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等岗位需求量大。今后,随着模具的精密度、复杂性进一步提高,模具设计、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会逐渐增加,企业迫切需要能运用模具CAD、CAE、CAM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制造,能够操作机床和维护先进模具制造设备,具备现代模具企业管理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为确定模具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培养规格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基础
1.专业办学概况
2005年,笔者学院开办模具专业,每年招收4个班。过去主要以传统方式(如钳工、普通机械加工)制作模具及CAD绘图等方面的培养为主,因教学条件欠完善,教学模式传统,学生流失率较高。近几年来,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学校加大了对模具专业教学条件的投入,改进教学模式,学生培养质量有所提高。
2.完善专业实训条件
目前,学院已有模具设计室、机械加工实训场地、数控加工实训场地、钳加工实训场地、电加工实训场地等模具专业实训场地,为模具专业的校内实训提供了良好保障。但是有些场地的布局、设备使用、环境等仍需要改进。现在针对模具专业要建设为精品专业的需要,仍要新建模具拆装与测绘实训场、模具电加工实训场等,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模具结构的认知与拆装、模具零件加工方面的动手操作培养,为学生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成型加工等能力的培养提供完善的设施保障。
3.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
现在,学院模具专业已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在钳工、模具设计、普通机床加工、数控加工等领域均有一定专长,但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综合应用教学能力仍需要加强。
4.模具专业办学质量
2010年5月以来,模具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借鉴优秀职业院校的模具专业建设经验,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开发了模具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案,为模具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教学教改基础。
开展校企合作,与多家大型企业(如鸿准模具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培训。学校根据企业要求明确“五定”:定培训规模、定培训大纲、定培训教材(讲义)、定培训内容、定培训考核标准,学校负责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专业建设思路
1.创新“校企双制、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模具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情况,将专业人才培养范围定位于面向珠三角地区及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模具企业,能从事模具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等主要岗位的一线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围绕专业对接岗位、模具专业技能人才对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将模具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企业典型产品案例为载体,营造工作环境,全面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学做”一体化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岗位进阶、能力培养”的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模具行业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分析岗位工作过程,提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注塑模设计、冷冲模设计、普通机械加工、加工中心操作与编程、电火花与线切割操作与编程、模具零件的检测、模具装配与调试等内容。然后根据工作岗位进阶的展开顺序,即企业的“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使用”生产流程,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总结出该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职业能力的一种或几种:能够识图、会使用模具设计软件、熟悉模具结构、能够加工检测模具零件、可以进行模具装配调试。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机制及成长规律,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通过课程分析,把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融入模块课程,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形成基于“岗位进阶、能力培养”的模块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3.建设“专业带头人、模块课程负责制”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合理规划和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模块课程负责人)的培养计划,要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学院级专业带头人2人、模块课程负责人8人。定期(三年内)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或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及企业实践。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聘请模具企业的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培养专职教师等工作。
(2)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师资要求,建设好模具专业教学团队。三年为一周期,合理规划好专任教师的教学专长,实行专业带头人、模块课程负责制,教师在课程教学、教研教改、教学评价、绩效考核等方面有相应的职权,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4.加强教研教改
(1)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专业课的教学,采用以过程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即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内容合二为一组成模块式课程内容,如将过去的钳工工艺学课程与钳工基本技能训练实习课整合为一体化课程——《钳工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组织方面,主要采用现场教学和分组教学,在实训现场或一体化教学场地运用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组织上课。在教学时间安排方面,一体化课程可按实训教学周来安排,上午实习操作,下午安排讲相关理论。在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多采用以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搞好一体化课堂教学。在教学场地方面,要建设一体化教学实训场所,主要功能区有信息区、工具区、教学区、实习区、展示区等。
(2)按照“专业带头人、模块课程负责制”的任务要求,结合专业课程方案,研究并编写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组织开展听评课、磨课,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组织开展省市技能大赛。在工具钳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车工、模具设计等工种的省市技能大赛中,继续发扬优势,取得好成绩。同时在CAD绘图、UG注塑模具设计与主要零件的加工、产品逆向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等含金量高的新技术领域加强教学教改,组织参加大赛,力争获奖。
5.建设模具专业校内实训条件
模具专业的实训室建设要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全过程为导向,总体布局要根据实训基地建设制定的“制件到制件”的理念,按照产、学、研一体“教学工厂”模式建立,在模具实训场地可以模拟出一个具有企业形式、工作场景和工厂设备的场所,这样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学校实训室的构建依托于企业的生产状况,具体设置情况如下: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实训室)—模具制造(模具钳工实训室、模具机械加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模具电加工实训室等)—零件检测(新建测量实训室)—模具装配(模具拆装测绘实训室)—模具试模(模具成型加工实训室),所有实训室构成一个中型的模具设计制造类企业。
6.校企合作
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依托郴州作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为背景,主动适应湖南省长珠潭和广东珠三角地区模具制造企业对模具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首先,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实施办法》《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及《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创新“校企双制、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或订单培养协议,开展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技能型人才。其次,根据对外技术服务的要求,组建外协加工小组,承接模具企业的模具零部件加工和产品造型设计工作。依托学院建成的模具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积极为企业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推广等服务。如模具制造专业教师除了承担本校学生的培训工作外,还可以面向社会开展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模具钳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另外,可以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开发产品、实践教学等,发挥场地设备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发展。
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了全部理论课程和规定的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毕业设计前所进行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应用能力综合培训和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对本专业专业知识的综合认识和总结,是一项十分重要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本专业的性质及特点;通过专业综合实习可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它是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专业的实习任务是需要自己去寻找工作地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应用、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体验。在实习中,要结合自己所在的企业和岗位,有重点的学习自己的岗位知识,加强对岗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实习内容
我刚到该工厂时,找到了厂里的负责人经理,经理给我讲述了厂里有关加工车间的生产情况和装配情况,又和我简单介绍了企业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使我对该厂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另外,他告诉了我工厂的发展现状。首先在那里听到的就是机床的声音,那里的工人们个个都穿着工作服在各自的工作机床前认真的工作着,有的手里还拿着专门的量具在测量工件的尺寸,唯恐加工时出现不允许的偏差。其次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些加工装配好的成品,有不同的工具多种用途,当然大小也不一样,不过加工的零件的类型是大体相同的。作为一个机械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我对模具专业不是十分了解,但我们有着一个学习的心,我们可以当然可以去了解模具的基本生产加工方法和工艺流程,为了可以适应现在的工作,在实习当中必须边学习边工作来适应环境,作为一个模具的学徒,在实习时必须边学习边观察工人师傅的操作,从中了解加工的方法,从而可以在以后的加工生产过程中可以有一点实际的工作经验。
塑胶零件广泛应用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例如家用电器、仪器仪表、电线电缆、建筑器材、通讯电子、汽车工业、航天航空、日用五金等。塑胶的应用如此之广,使用如此之便利,以至于带来了副作用,在某些领域人们不得不开展“禁塑令”。
进入工厂,首先对工厂里的各个流程进行熟悉,对工作车间所要做的工作进行了解。基本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哪些工作,怎样才能做好那些工作。一开始师傅没有安排做什么工作,他只叫我仔细看好其它人是如何进行操作,在看熟悉之后再自己动手。基本操作动作有以下几种,首先是进料,接着是启动机器,开始操作,取出半产品,记录信息,如产品编号,运到下一个车间。
实习期间每一天都有新鲜的内容,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在实习里,我第一次有了走入真正工厂的感觉,一台台陌生的机器井然安放,想到自己将是它们的操作者,不觉兴奋异常.但我发现要自如地操作它们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而易举,这才发觉自己的差距还很大,要走的路还很长。
三、实习总结
本次在青岛海尔模具有限公司实习,让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学习到了怎么跟师傅工人们交流、请教。在这个工厂中,经理是主要负责模具设计的人。他是从学徒努力做到这个位置的,现在是结合了管理与技术的人,他的这样一个身份特点,也引起我的思考。虽然,从经营上看,经理要分神于模具设计,或许不太利于工厂的壮大,但换个角度思考,扎实的技术知识,却十分有利于他做出关于工厂生产发展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走技术上的弯路、死路,这对工厂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他对于我很大的启发,走出大学走进社会工作,关键是要找到人生的价值观、兴趣和理想,能够把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说,那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自己要积累的是更容易生存的行为方式以及避免受到伤害的回应对策。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考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就要靠我自己不停地去摸索了。
在实习当中,有很多人经历着这样的尴尬:作为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被忽视,实习期没有事情可做,白白浪费时间;在,觉得公司的角度想,觉得我们实习生完全不懂公司工作流程,无法把重要事务交托给我们。因为一早就有心理准备,所以我也是乐观地去接受做好每一个任务,从中学到更多的是对工作的一种态度,一份责任心,才能得到公司的重视。
在这次实习中,发现许多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学过的又不怎么用到。觉得课堂所学的知识没多少用,大学也不知道学了什么,但我觉得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大学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更重要是提高自己在这一行业内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这才是对个人以后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对每一种东西,你了解过,看过;那个印象是很重要的。工作的时候能让你更快,更好的掌握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大批境外企业的涌入,使作为支持工业的模具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我们应该正确对待2005年底将面临的经济不景气,人员失业,企业破产的事实。但这并不影响模具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空间。模具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人才需求量较大。这就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模具专业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了深入了解市场,获取社会对模具人才需求的情况,明确学校模具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我们对省内外多家企业(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进行了有关企业人才需求在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调查。根据市场调查统计分析与模具专业建设的要求,现形成以下关于模具专业课程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开展专业市场调研的指导思想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人才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模具加工行业正向着快速、经济、精密、智能等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势必对我们的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针对该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对用人的建议、要求,调整专业方向,培养出适合行业需要的人才。
二、模具行业中应用型人才需求调查我们走访对象主要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如青岛海信、山东唐骏欧龄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山东
万龙模具有限责任公司、歌尔电声有限责任公司、寿光泰丰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分别与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模具加工车间主任、技术人员、操作工人,以及本校毕业生等不同层次的人员接触;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发现:模具技术人才在机械、电子、信息、塑料等产业有大量的市场需要。进入21世纪,模具CAD技术逐步普及,企业对模具设计人才产生了从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的深刻转变,模具专业的毕业生从大多数从事模具设计到只有少数人才能从事模具设计工作,而更多的毕业生必须走向模具制造等操作型岗位。由于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快速发展,操作各类数控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制造成了模具专业毕业生重要的从业岗位群。因此,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从过去的以模具设计为主转变为只有少数人在模具设计岗位上,而更多的是在模具装配岗位、模具加工制造岗位、模具制造管理岗位、调度岗位上。
三、围绕行业岗位需求,开展调研工作我们的调研工作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开展,一是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和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岗位群,二是完成这些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应具备哪些能力,三是模具加工行业的对人才新要求与课程的影响等。本专业必备掌握模具制造工艺与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模具制造和维修能力,具有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维护技能,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创新精神,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模具加工、装配、维修试模工作,也能参与一般的模具制造行业的设计和试验工作,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训,按专门化的培养方向分别可以担任以下岗位群的工作:(1)模具制造的数控加工人员;(2)模具制造的普通机床机加工工人;(3)新产品开发中模具、工装夹具的开发设计人员;(4)车间技术员,车间工艺员;(5)模具钳工;(7)模具维修工;(8)塑料模具生产制品行业的挤出工、注射工;
2.调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
这次调查发现,对中职模具专业人才的能力,以下的基本能力仍然的必须的,即通常所指:能力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的心理特征。以上模具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是指完成模具加工、设计活动所具备的综合本领,它可以分解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1)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外交往能力;理解与应变能力;计划实施、安排及自我检验与评估能力等。(2)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如:计算机操作能力;新技术捕捉与检查能力;数字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
(3)专业能力,是一种专门的独特的能力。从工作过程角度分析,专业能力是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针对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在发生一些
变化或调整,主要是对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侧重点有所变化。专业基础能力是该行业岗位群中各个专门化岗位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如机械制图绘图和识图能力、确定热处理方法及金属材料选择能力、使用机械设备及加工能力、强度校核能力、塑料材料识别及合理选择能力等,都属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各类基层技术人员、数控加工人员、机加工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应该加强。如模具设计能力、模具拆装、装配能力及电加工能力、数控编程及模具加工能力、兼制品成型能力、使用塑料设备加工能力等。通过调查统计,企业对学生在识图、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及模具基本知识方面的能力普遍具有较中的要求,其次是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数控编程、电加工基础等方面的能力要求,再次之是对CAD、3D软件使用能力的要求。
3.开发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课程
由于近年来,模具及模具加工设备发展迅速,加工中普遍使用数控电火花机加工机床、数控车削、数控铣削机床等先进高速加工设备,因此,在课程开发上应注意跟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如增加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实训、模具制造技术及实训、模具拆装实训、计算机辅助制造等课程。
四、结论及调研后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1.调整该专业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培养目标: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高素质职业道德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从事生产第一线模具技术性与制造;数控技术性与数控机床操作的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专业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掌握冷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数控加工编程、模具制造工艺、冲压与塑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制造、模具加工、模具设计、数控技术等相关其它知识;
2)专业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机械制图、识图能力,具有模具制造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及模具制造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的结构,数控机床的编程,维护及操作的能力;
3)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书外,经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的中级工具钳工、中级普通机械加工(车、刨、铣、磨等)、数控车床等操作职业资格证书。
2.依据综合职业能力,开发设置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设置课程,课程目标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水平的要求与影响,使培养目标所达到的职业能力与客观需求相适应,同时兼顾到毕业生未来竞争与发展需求,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为主线,通过课程内容的组合与配置,既要为学生铺就宽厚的职业基础,又要满足毕业生所从事职业岗位对知识与技术的需求,课程的组合形式体现综合化与模块化,减少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和缺乏实用性、针对性的内容;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增加实训教学的份量,增加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强化知识
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教学的应用性、实效性。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专业能力。建议《模具制造工艺》课时应有所增加,而《冷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课时计划减少,《冲压塑料成型设备》课时应有所下降,《数控加工编程》、《模具CAD/CAM》课时侧重点应当有所调整等。
1 传统的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训环节所存在的问题
1.1 由于诸多高职院校在模具专业上对相关企业的了解程度不够, 因此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往往与企业真实状况差异较大, 比如实训环节的软件设置与硬件配置上与企业真实环境差异较大, 实训内容上与企业所注重的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从而导致实训过程的真实性不足, 并且欠缺一定的开放性与职业性, 实训的真正价值在日后实践环节得不到的体现。
1.2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高职教育院校在教学方法上仍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在实训环节中, 仍然运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 学生、教师及相关的企业模具工程技术人员缺乏互动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在实训环节势必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困难与问题, 然而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 致使相关学生得不到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教学资源大大浪费, 教学效果不高。
1.3 在实训环节缺乏流动性管理, 或者管理力度不足, 致使实训环节学生出现较多混乱现象, 实训质量总体不高。
2 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建设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对实训环节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校近年来在对于实训环节的研究与考察, 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方式, 并对其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对模具行业的主流先进技术进行主动跟踪研究, 将企业所具有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资源, 有效建设了关于模具专业技能的人才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 其具体建设内容及实施细节如下所述。
2.1 典型模具项目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在典型模具项目实训教学体系建设中, 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其核心目的。根据模具专业内容, 将该体系下的实训过程分为模具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实训, 模具专业技术实训及真实工程实际操作实践三大实训阶段, 各实训阶段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2.1.1 模具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实训阶段当学生进行真实工程操作之前, 在宏观上为学生建立机械与模具之间的联系, 使其了解每个部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作用, 另一方面对学习进行基本的技能掌握训练并予以相关的实例分析, 以满足学生在企业中最基本技能的具备条件及基础的工作能力, 最后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模具综合知识体系的实际案例与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为学生今后的模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使该实训阶段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相应的实训平台对应配置了相关的教师讲义, 教学大纲及知识难点的讲解案例等内容资源, 同样对于学生设置有专门的课后学习课件及相关项目的综合资料, 另一方面, 在实践环节, 设置有不受课程拘束的, 按学生能力划分的不同教学内容模块, 通过实验中的实训层次建立相应的实验实训模块。
2.1.2 模具专业技术实训阶段该阶段学生通过运用最基本的模具的知识技能, 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中所运用的技术进行训练掌握, 首先需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具项目, 通过在过程的独自训练, 从而对相关知识及技术细节有所掌握, 最终能够在相关规范的指导下, 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真实模具项目的技术要点有所理解并数量掌握。该阶段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教学目的, 应该设置不同方法不同技术的小型简单模具项目, 相关设计文档, 项目操作参考手册及相关参考资料, 为具体的真实项目操作提供必要的准备条件。
2.1.3 真实工程实际操作实践实训阶段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相关真实项目的开发, 从而对该项目的设计及制造流程进行有效的了解掌握, 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达到充分的理解认识, 对相关技术应用的熟练度有所提高, 对相关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方法熟练掌握, 使得学生的团队配合能力充分提高, 从而积累相关的模具制造经验, 达到企业的基本要求。
2.2 实训教学平台建设实训平台建设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及教师提供相应的实训资料。利用已有教学资源, 建设初期教学资源, 成为大众共享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该平台还设置了相应的管理监控及支持实训过程的相关技术资料。该平台有基础课程实训平台, 真实项目实训平台及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
2.2.1 基础课程实训平台该平台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日常教学与学习设置, 平台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纲要及计划, 课程的重难点分析及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 并设置有一定的教学视频资源, 学生通过浏览该平台可以很好的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及重点难点内容的有效理解, 该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教师所布置的相关课后问题及设计任务, 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一层的理解, 教师通过浏览该平台可以根据平台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 并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初步的了解, 从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教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该平台的设置充分实现了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
2.2.2 真实项目实训平台该平台借鉴相关企业的模具项目管理体制, 在其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模块, 根据企业项目的管理过程, 将模具需求分为分析阶段, 三维建模阶段, 模具设计阶段[1], 模具零件制造技术确定阶段, 模具零件数控编制阶段, 模具具体制造及试运行阶段和最终项目评价阶段, 并将其各分阶段纳入该平台管理过程。学生在该平台可以有效的了解该项目的团队组成人员情况, 相关项目的开发计划及预期目标, 项目管理各个阶段所需的任务内容, 对应的小组任务实施程度, 提交相关的项目实施进度及会议记录, 学习并完成各个阶段教师布置的任务, 最后提交项目总结。教师通过该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 分阶段对项目资料进行必要的开放, 审阅项目实施进度, 查看会议记录及各组的任务完成进度, 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与指导。该平台管理人员对相关的实训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
2.2.3 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进程中, 毕业设计是较为重要的环节, 以往对于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的管理通常状况混乱[2], 问题较多, 效率不高, 建立学生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很好的避免以往工作所导致的管理混乱, 人力物力过于浪费等问题。在建立学生毕业设计信息平台时应注意在设置毕业设计题目上应根据企业具体生产中出现的现场难题设置, 从而使得学生设计兴趣增加, 通过后续加工的参与, 对自己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得以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设置有相关的毕业设计参考资料及相关设计任务的指导策略。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生可以进行网上毕业答辩。
3 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3.1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通过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对实训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及管理措施予以总结概括。如, 实训教学规划, 实训管理条例及实训考核标准等支持教学的相关文件。
3.2 在教学的末期阶段, 如三年制教学的最后一年, 对学生的实训教学进行分方向的规划, 实训时间刚好为一个学期的时间, 在此期间, 应对学生进行基础技术讲解, 专用技术讲解及模具的装配试用, 最终的项目总结的分阶段实训练习。
3.3 对于教师而言, 校方应要求教师参加一定的企业培训, 并以此制定相关的支持文件, 如教师假期培训条例, 青年教师企业针对性培养制度等,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 有效地解决了师资水平低下的问题, 为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提供有力保障。
3.4 加强校内实训体系建立的同时, 应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根据相关企业具体建设情况, 注重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性, 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共建, 从项目案例, 专项模具课程上进行相关的资源共建, 达到较高的平台资源利用率[3], 加大与企业在实际案例上的开发合作。
4.实训体系建立的意义
4.1 通过在校内建立与企业环境相似的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 在软件设置及硬件配置上, 尽量与企业环境保持一致, 在实训内容的制定上结合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极力保证实训的真实性, 开放性及职业性。从而将模具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该实训体系的学习与实践, 在就业之前, 便可拥有与企业实际相关, 真实需要的一年相关模具制造经验, 改变了以往的学生毕业前工作经验欠缺的现象, 该实训培养体系具有实用, 科学有效, 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对以往的实训体系予以摒弃改革, 注重校企的合作, 对于提高学生实训质量有重要意义, 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 从而达到就业时企业对其相关的要求。
4.2 实训平台在管理上以现代管理思想为指导核心, 建设资源丰富的实训平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实训平台的开放性决定了其设置资源的新颖性与全面性, 多学科的综合程度较高, 与外界之间的互动性较高, 学生、教师与企业可以很好地在该平台上进行具体的工作学习环节,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相关资料, 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上进行有效的共同利用, 共同指导, 互相监督。
4.2.2 由于企业学生经常出现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的现象, 学习企业欠缺一定的合作共同性, 从而对学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实训指导及技能培训, 导致部分学生工作效率不高, 对自身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而该实训管理平台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为培养企业所需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保障。
4.2.3 该实训平台通过设有丰富的实训资源及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实训体系, 有效改善了时间与课堂上的矛盾, 打破了实训与空间上的局限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框架有效地进行相关实训环节的探索与实践, 在实训过程中发现问题[4], 处理问题, 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达到大幅度的提高, 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力条件, 另一方面, 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可以在该凭条进行继续学习, 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而更进一步地不断完善自己, 在日后的工作上能力不断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建立全面科学的模具专业实训体系, 使得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为其顺利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为我国高职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有效依据。
摘要: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环节中, 实训是其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并且是其核心关键所在, 随着我校近年来在对于实训环节的研究与考察, 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方式, 并对其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对模具行业的主流先进技术进行主动跟踪研究, 将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资源, 有效建设了关于模具专业技能人才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 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在模具专业实训教学环节所出现的相关困难与问题,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
关键词:高职模具,实训体系,实训平台,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信群.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模具工业, 2012, 04:61-65.
[2]李连荣, 郑晓茜, 王晓燕, 许栋刚.基于就业取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06:28-29.
[3]王晓梅, 程晓宇.高职模具专业实训体系及实训平台建设[J].模具制造, 2012, 08:90-93.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境;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45-02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郭志强(1970-),男,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机械讲师,工学哲学双学士,首批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教学。(广东 广州/510310)
模具工业是制造批量化、自动化的产物,单从这一层面说,模具工业是朝阳行业,社会急需大量的模具制造技术人才。作为示范性专业,我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与脚踏实地的建设,不管从教学质量、就业状况、还是学生的自我发展等各方面都应有良好的效果,才配得上“示范”两字。下文从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实验实训室建设及校企合作四方面谈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规划与建设问题。
一、教学模式改革
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过程重点是以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两方面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行动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主线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步:考虑学生的基础能力,一年级以“四步教学法”为主,重视示范模拟教学,以此规范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知识。第二步: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二年以“引导文教学法”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来自我组织职业活动过程,教师只充当指导辅助的角色。第三步:结合我校实行的“2+1”的“1”,第四学期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模式,通过情景设置、操作示范、独立探索、确定项目、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步骤综合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改革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思路是以“个性发展、共性生长”为主旨,强调既满足社会需要和市场竞争需要,又满足新生代的多元性需求和个性发展。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典型模具制作过程为主线,突出关键技术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素质+技能+拓展”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具体说,模具专业以识别和绘制模具图的能力、确定冲压/注塑工艺以及试模能力、冲件/塑件和模具结构的设计能力、模具拆装和测绘能力、合理安排模具制造加工工艺能力、模具的制作和加工装配能力、模具初步估价能力等七个通过企业调查所需的主要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构建体系,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设置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建立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以适应其多元性需求和个性发展。
2.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更新,专业的课程内容也随之更新乃至开发。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逐步从以“课程体系”转变为“综合化课程”到彻底打破课程体系到“学习领域”的过渡。
首先,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完成《塑料模具模块》《冷冲压模具模块》《数控加工模块》《模具加工模块》4个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模块式建设,并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相应的设计软件、实训设备设施;其次,重点的专业基础课进行精品课程开发,同时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资源共享,例如《机械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基础课进行了优化整合,以模块化的方式配套相应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最后,为适应当前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尝试性开发两个发展方向——《高速铣加工工艺》及《逆向工程技术》,以适应模具技术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
没有与本校的实训设施配套的一体化教学是空谈。所以专业的关键实训室必先建立完善,从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已经有这条件和能力,据此模具专业建立如下四个专业实训室:
模具CNC实训室及机械综合加工实训室与数控、机电等专业共享,共计实训面积2000多平方米。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解决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好就业,就业好。
让学生有实习的去处只是权宜之计,解决最基本问题,校企合作要有目的性,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如模具专业短期要建成跟机械加工、模具生产、模具的应用为主的3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在这基础上,技术升级,逐步建立跟模具设计、产品开发有关的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此同时,除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的培训计划外,要逐步具体化、制度化:①制定“订单式”的培训计划;②建立“一对一”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③到企业学习调查研究,开发新工种及其培训计划。
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层面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第一层面是学习性的合作,如教师到企业学习,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这适合大企业或专业性很强的企业;第二层面是共同开发性的合作,如共同开发某些产品或项目,这适合一般实力的企业;第三层面是指导性的合作,如帮助企业或顾客研发产品或培养员工,这适合小型企业。
本着“相互需要、互惠互利、相互参与、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和企业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人才培养订单、校企共建实训室、校企文化对接、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示范校建设我校已经与东莞劲胜开展“订单”培养;与东莞雅华共建“模具检测技术实训室”,并签订了“企业课堂”合作协议;与浙江大学现代制造工程研究所合作共建“快速制造与精密检测实训中心”,共同开发实训室设备使用手册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操作型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庆发等.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陈桂生.常用教育概念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模具专业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模具专业毕业实习报告09-10
模具专业人才市场调查报告11-27
模具专业工作简历07-15
模具专业方向介绍11-11
模具专业求职英文简历09-21
模具专业职业规划书10-29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论文12-31
模具专业中职生求职信07-02
模具设计专业毕业设计07-09
模具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参考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