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国际企业管理学
▶英语
单词整个考研都在看,每天翻几篇最多十篇,星火巧记速记看了一遍,星火的30篇文章贯穿考研词汇看了两遍。非常推荐后面这一本书,用文章情景记单词更好记有意思些。前面那本单词书我不知道有没有意义,因为那本书太厚,我好像看完已经快忘完了。
阅读也始终贯穿了我的考研,吴咏麟的100篇是本好书,跟真题很近了;石春祯的220篇文章很新颖,跟真题选文章风格很像,但出的题质量差;张健的150篇很不错,训练解题思路。
最最重要的是英语真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有些英语积累再拿真题做,也就是说一定要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已经不错了才做,因为真题很少,比较珍贵,而且可以多看几遍。
我看了应该有5遍左右吧,第一、二遍都是每遍三次(读和做题——认真读文章、搞清楚每段的段落大意——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我是做了150篇上册后再回来做第三遍的,其实有些做错的题隔段时间做仍然会做错,由于记忆干扰想把题做全对难度更大,所以我做的很小心,做第四遍我换了个思路,好像是重点看长难句和摘抄些文章中好的句型,以用于写作。第五遍应该是考研前一个月内看的,因为担心做的模拟题解析影响了真题解题思路。
写作最重要的是自己亲自写几篇,才知道自己写的和答案的差距。其实并不用太多时间练习,只要拿到一个题目可以达到很顺的写出文章来这种状态就好,先不要在意质量,考研前半个月再记写好的写作开头、结尾、过渡句就行了。
参考书目:词汇:星火词汇、星火的《30篇文章贯通考研词》;阅读:吴咏麟100篇、张剑历年真题解析、张健150篇、石春祯220篇。
▶政治
考的确实不高,自己准备的有点晚,而且由于看第一遍大纲解析就配着程先奎2000题做,使得这本书没有发挥出潜能。所以建议先快速看一遍书之后再看一章节书做一章节题。时事政治到时候去听听辅导班讲,好像才10块钱,听了有点印象就行了。大纲解析我还是看了3遍以上的,这个估计还是必须的。
参考书目:红宝书、陈先奎2000题、真题、考前的时事题、《20天20题》思睿厦大考研网
▶数学
我的数学大致是分三个阶段的:基础——复习全书——模拟题、归纳总结。其实个人觉得最最重要的是基础和复习全书部分,后面一个阶段不过是在使用前面的积累、整理自己的思路。我听过也确信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再难的题也是由基础知识点累计出来的。
基础阶段:3到7月底。由于课比较多,我只看英语和数学俩门课。高教版的同济、我们学校出版的线代和概率。看一节教材做一节习题和笔记,笔记不要太注意自己的字迹好看
更多经验资料访问思睿厦大考研网
http:///index.asp
什么的,最重要的是把每节的重点和主要思路捋一下,不要花太多太多时间,特别是对那些做题后仍然喜欢翻教材的同学。线代和概率没做习题,我给这俩本书配了线代辅导讲义、概率辅导讲义。然后做了基础过关660题,这本书放在复习全书做俩遍之后做效果应该更好,题不难但几乎选自真题,要注意解题方法。
第二阶段:复习全书(或指南)。全书的高数太详细,以至于有些繁杂,对基础知识加深印象还是有用,陈文灯的指南高数部分很精辟。全书的线代和概率非常精辟。7月初到9月底我认真做了俩遍复习全书(一定要做出来,不要随便看答案)和两遍陈文灯的高数部分。看第三遍速度就快多了,综合全书和指南高数归纳整理了题型。线代和概率李永乐归纳的非常很好,我就没再总结。
第三阶段:做模拟题、真题、归纳总结。模拟题我做的是陈文灯15套(因为觉得一系列书都是李永乐的,想换换解题思路),400题也做了几套,觉得模拟题没什么太大用处。主要是安排好答题时间,查漏补缺的效果还是有限,所以认真做8套左右就可以了。时间有点紧,真题我只做了最近的两套,其实复习指南好多题就是真题。做了这些套题后又看了一遍复习全书,已经很熟悉所以大概一周就看完了。冲刺135是本好书,适合最后用,我看了2遍,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归纳总结的同学,这本书对理清思路很有帮助的。
总之,数学是必须踏踏实实复习的,复习全书至少要看3遍,前两遍是认真做,后面是回忆和记忆解题方法。
参考书目:教材、《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数学基础过关660题》、陈文灯的复习指南高数部分、《历年试题解析》、《最后冲刺超越135分》以及陈文灯的15套。思睿厦大考研网
▶专业课
针对管院专业课标准化的特点,我只看了指定参考书,然后做教材的框架笔记,方便背诵各种知识条目,对于各种1~10条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对于我专业课取得不错成绩有很大帮助。
8月开始管理学,管理学的第一遍看得比较快,每天一章,半个月看完第一遍,这一遍的目的就是了解书的大概框架,熟悉一下教材内容。再在后半个月看完第二遍。这样之后,管理学基本上就比较熟悉了。
9月开始管理学第三遍,并开始做笔记,把课本结构框架写出来。笔记主要写条目和框架内容,只把小标题写出来就行。这时注意,笔记本上是单面写的,背面留出来;并且笔记文字的间隙要大一些,为以后添加内容留出空间。这一遍看书比较精细,不用着急,要有质量,重在理解。
10月开始背笔记,因为笔记是课本的框架内容,笔记简单,在前15天内背两遍,做到看到问题能知道结构框架。尽管现在背的只是框架,但是如果对于某一条或者某一点不理解,一定要回到课本看懂然后理解。背完这个框架之后,再回到课本,后15天再看一遍,背着框架看书,尽量边背边看,背着条目然后看条目下的内容,加深理解。
更多经验资料访问思睿厦大考研网
http:///index.asp
11月继续看书,丰富笔记内容,把一些你认为重要的要背的内容都加在笔记里,总结课本中那一大段话为一两句话,写在笔记上。这时的笔记内容就是向考试看齐的,笔记内容就是答题内容了。所以,对于没有理解的地方或者理解但是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一定要在笔记上写出来。
12月就开始全力背诵,以笔记为主,课本为辅。背诵遍数越多越好,最后背诵要达到每天背一遍,甚至到考前的时候1小时就能背完一遍的程度。
下面是微经的复习过程:
7月经济学第一遍,熟悉教材
9月经济学第二遍,建立框架,章节之间联系
10月经济学第三遍,背一些重点内容,后半月做课后题和金圣才的计算题
11月经济学再一遍,背一些重点内容,重在理解。
12月全力背诵,一直背到考试;做真题中的计算题。
注意事项:
经济学每一章的名词解释不多,建议写在每章的最开始的那页,对于检查自己的复习和背诵效果很不错。这样,微经的名词解释不会跑出你的复习范围了。
对于经济学中很多理论的推导过程,个人建议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就尽量搞懂,搞懂之后就不用再看了,只用记住相应的结论就好。因为管院的考试对于经济学要求毕竟不会很高,不会在考试中请你推导什么结论的这样的题目。
对于微经的复习,我经常看完一章之后,再对着目录在纸上自己给自己讲一遍,卡住的地方说明没有理解就要再去看书,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烦琐,但是效果是相当好的。当你能把整本书都讲一遍的时候,你的复习就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除了目录,微经第二章开始的时候有个框架轮廓图,看完一遍课本之后,我就再看看那个图和下面的文字,对于加深课程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另外,可以在12月份的时候用真题做一下模拟,因为专业课答题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研究一下如何分配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个名词解释写了很多,后面的论述很可能就没时间写了。
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精要》[美]加里·戴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更多经验资料访问思睿厦大考研网
http:///index.asp
《厦大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考研复习精编》
《厦大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考研冲刺宝典》
在备考过程中,坚定的信念是十分重要的,请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自己经过认真思考的决定。还有,备考过程中心态应该放平稳,我时常用一句话告诫自己,“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一个同学平时复习的进度在所有同学中都是最慢的,不过他是一个很稳的人,学习很扎实,最后的取得我们班最高分。目光长远,稳扎稳打是考研中的制胜武器。
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 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区别
1.1 国际企业的概念
国际企业是指以一国为基地, 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可见它是跨越国界、面向国际市场的, 它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外的。它包括常见的跨国公司、多国企业和其他国际性公司等。国际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很先进, 并且它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策略, 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常常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1.2 本土企业的概念
本土企业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 主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 主要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劳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我们可以看出, 本土企业一般是没有跨越国境的, 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它的企业收益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 因此本土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这需要本土企业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 并推动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的创新。
2 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2.1 与时俱进, 时代性和创新性很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也快速发展, 但是国际环境瞬息万变, 世界经济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时俱进,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时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是许多本土企业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2.2 重视跨文化管理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学家认为, 改变一个组织最重要、最困难, 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其组织文化。因此, 国际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塑造其全球化文化, 是实现在不同形态文化并存的同时, 构建企业独特文化, 以适应企业国际经营需要的有效策略。[1]可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而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企业员工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 进行文化整合, 形成企业的宗旨、目标和共同价值观, 来引导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 克服文化冲突。另外, 国际企业对子公司所在国的不同文化也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 采取融合的管理方法, 并由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
2.3 重视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知识经济也产生并迅速发展, 它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特点, 它使得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产, 所以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国际企业十分重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 它善于对各种业务建立模型, 并对各种模型进行更新, 它采取建立数据库的方式, 对显性知识加以储存, 使之文件化、数据化。另外, 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 国际企业常常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之间、子公司之间进行知识共享, 采用制度创新、文化营造的方式来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可见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
2.4 注重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 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品牌对于企业而言,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是企业的灵魂。跨国公司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 通过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信赖, 使得跨国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2]可见国际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很强, 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 所以国际企业一般都拥有知名品牌, 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很强, 大力地促进了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 迅速提高了它的市场占有率。
3 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一方面,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中国本土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 普遍存在家族式的管理, 感情色彩严重, 这导致在人事任免上存在私心———唯“亲”是举, 任人唯亲, 这很容易会滋生腐败。而且家长式管理也很严重, 习惯地把财政权和人事权集中在一个管理者上, 这容易导致“专制”。另一方面, 企业内部等级观念严重, 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少, 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 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有些本土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而以自身人力、财力不足为理由, 不去建设企业品牌, 甚至认为建设企业品牌会阻碍企业市场的开拓。它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而导致本土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 逐渐使消费者失去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忠诚度。
3.3 企业不重视研发的投入
本土企业在管理策略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 就是不重视研发的投入, 而把企业管理策略的重点放在简单的市场开拓上, 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 这将使得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明显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结论
管理策略的选择离不开客观的实际情况, 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策略, 并且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 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本土企业走向世界, 立足于世界经济竞争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徐汇飞.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浅析[J].中国市场, 2009 (6) .
本科院校:厦门大学
系别专业:管理科学系电子商务专业 GPA排名:4/32 IELTS:7.0 GRE:155+170+4.5 经历:国内专业相关实习其他:无发表无牛推
申请情况:
申请专业:master项目,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辅以个别商业分析或工程管理专业
录取情况:CMU(MISM), Umich(MSI), UT Austin(Information Studies), Syracuse U(Information Management), UW Seattle(Information Management), GWU(Information Systems), Florida(Information Systems & Operations Management).申请过程:
我的申请开始的较晚,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把申请的很大希望寄托在世毕盟(GGU)上。当时我还在专心准备GMAT考试,由GGU派给我的第一任流程负责人朔姐和第一任mentor负责开展初期的准备工作,包括简历制作、选校等。由于我身在厦门,和GGU的联系只能通过微信,邮件,meeting通过Skype语音会话进行,但是沟通十分顺畅,申请进度没有因为“异地”受阻。GMAT考试失利后,我听从GGU建议立刻转战GRE。这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负责我申请工作的流程负责人换为Amy姐,mentor换为Hybur,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申请工作的进度,我的选校基本定下,CV也基本定稿了。在一口气顺利拿下IELTS和GRE后,我正式投入申请工作,主要是撰写文书。因为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项目文书要求天差地别,所以我撰写文书的过程尤其漫长,一直到学期末才算基本结束。这段难熬的日子多亏了Amy姐和Hybur,他们在我身上的投入早已是自发的,我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申请提交后,Amy姐和揣铎姐每天跟踪查看我的申请状态,直到录取结果出来。个别学校需要进行面试的,GGU也有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专人负责模拟面试。目前为止,我手头有比较满意的学校了,还在等待剩下一些学校的录取结果。
以下针对申请季个人比较有感触的环节展开说明
关于时间:
申请期间时间似乎永远是不够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是时间不够的问题。我在2015年8月份准备GMAT首战期间和GGU签下合同,申请工作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而正式投入申请是10月底搞定语言考试后。我认为那已经是最后关头了。且不说正式的申请工作,光是语言考试就够很多人喝一壶的,考一次就得一个月砸进去,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我属于运气还可以的,没被反反复复的语言考试耽误进度。语言考试后,还有许多申请材料要准备,无论留学机构能帮到多少,自己都要保持高的参与度,毕竟是自己的申请,所以时间紧张的话,材料必然准备不充分,又要虐心了。然而虐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时间紧迫,很多机会无法把握。如果趁早拿下语言考试,就有时间多选课刷GPA,找实习,帮教授搞科研,或者申请GGU的暑期科研项目,这些都能实实在在提升申请者的竞争力,不要到用时方恨少。另外,我在GGU的说服下才从GMAT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如果我早些联系GGU,早点认清GRE才是我的最好选择,时间至少能多出一个月。因此,申请开始的时间永远不嫌早;如果考虑通过留学机构申请,务必尽早联系,可以少走弯路。
关于语言考试:
上部分说了,语言考试是个时间黑洞,谁也不知道哪一次是最后一次。班上两位同学,分别是大三下学期和大三暑假开始准备,都签了彻底包办一条龙的中介。他们中一位八月初高分拿下GMAT,然后一直考TOEFL,到十一月中旬才上100;另一个到几乎所有申请截止TOEFL也没到100。语言考试除了时间问题,还需要注意的是量体裁衣,谨慎选择。我因为大二为了出国交流考过IELTS,对TOEFL完全陌生,所以最终保守选择用IELTS申请美国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申请。此外,由于学长姐们都是考GMAT,所以我也毫不犹豫决定考GMAT但以失败告终。GGU鼓励我参加GRE考试,不仅考核内容对我来说更简单,而且MIS专业用GRE可以申请的项目更多。于是我大胆转战GRE并且一举拿下理想成绩。但无论是对IELTS的保守选择,还是对GRE的大胆争取,皆因悔不当初,形势所迫。因此,语言考试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提前了解项目官网上罗列的语言考试要求,是否接受IELTS/TOEFL?是否有单项分要求?是否接受GMAT/GRE?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
关于个人背景:
个人背景我自己总结就是申请者的“三围”硬背景和九维软背景等。三围即GPA、IELTS/TOEFL和GMAT/GRE,这些就是硬条件必须有,该刷的平时都要好好刷。九维背景即(顺序和重要性无关):发表、科研、实习、项目、课程大作业、比赛、交流、学生工作、证书。九维背景不必样样都有,而是尽可能在申请前填满,最好是不同的维度体现不同的能力品质,必将会成为申请利器。
等到申请时候,三围基本定下,重点在于九维软背景的利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匹配,即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够让自己和申请项目match的背景。于我而言,到大四申请的时候,个人背景基本无法得到实质提升,GPA、语言成绩和各种经历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但是在制作CV和撰写PS的时候,在世毕盟mentor的指点下,只要搜肠刮肚一般都能从九维软背景中找到不少亮点,最终形成了CV和十来篇“花样百出”的PS。
关于MIS专业
MIS可谓是个杂家,其master项目既出现在商学院,也出现在信息学院,即使同一所大学里B School和I School都设置了此类专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不同的MIS项目自然代表了不同流派,大体分为两大类:技术流派和商业管理(非技术)流派,但是申请时,我发现各个MIS项目如八仙过海,什么样的要求都有,必须针对每一个项目做具体准备。虽然不同流派会注重申请者不同的背景,但是一般需要这三类背景:①technology,即有基本的计算机方面的背景,比如数据库课,java软件编程项目等;②economic management,即经济管理商业方面的背景,比如创业比赛,企业相关实习经历等;③analysis,即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比如使用spss分析问卷等。MIS专业申请者首先应当增加和梳理自己在这三方面的亮点,作为申请的基石,再考虑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做个性化准备。
关于选专业与选校:
专业的选择就是“从心”,通过了解学长姐们的出路、官网或论坛的资料,自己做出选择,一定要自己了解,方向错了,来了录取都不会去的。因此,要对专业方向心里有数,不过只要知道大致方向,不需要确定太细的方向。此外,不太建议同时申请两三个不太相关的专业方向。
世毕盟语录:坦然接受现在的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在专业方向选择之后,就是选项目选校。这一步要考虑的东西就非常多,比如项目课程设置、时长、工作年限要求、就业方向和情况、是否STEM,比如学校地理位置、生后成本、周边企业等。
我在申请之前对美国高校不甚了解,选校时也在忙英语考试,所以将选校完全交给了GGU。GGU先是列出了许多学校项目以及概况给我,之后正式开出选校名单,我再给出一些意见,由GGU帮忙调整并敲定最终名单。从目前的录取情况来看,当初的选校策略对头。虽然选校成功,但是选校列表中的一些学校,我在后来仔细了解后并不感兴趣,但是都已经申请完了。这不是说GGU给的选校出了问题,而是我自身对学校和项目的不了解导致了现在的一点后悔,毕竟是自己没有把一些意愿告诉GGU。比如申请者希望毕业后在美国工作还是立即回国,这就影响到项目选择,希望留下工作的应当申请属于STEM专业的项目,毕业后可以留在美国的时间比非STEM专业毕业后要长非常多。我觉得最理想的情况是,申请人自己要主动了解自己专业的项目和学校,初期时候能清楚说明自己的想法,再由GGU从策略上完善选校。重要的是主动了解,平时养成刷项目官网和留学论坛的习惯,了解课程设置、实习要求或就业方向等,很多自己的偏好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意识到的。主动了解是自身参与申请的第一步,越到后期,越会明白自己保持较高的参与度对申请大有裨益。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
1一、名词解释
国际企业: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立生产或销售机构,并从事跨国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企业。
国际分销渠道:指的是产品从一国生产企业到达国外最终购买者(消费者和最终用户)所经过和各种环节和途径,它实质上是执行把产品及其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最终购买者的所有活动(功能)的一套组织机构。
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或掌握某种财产权和无形资产的优势。具体包括专利、专有技术、管理技能、创新能力、企业规模、金融与货币、获得和很好利用资源的能力、市场控制能力等。本国化:是指通过缩小外国企业在本国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中的所有权比例、限制进口组装生产、提高国有化程度、在外企中安排高级管理人员、增加决策影响力、提高本国雇员的比例等措施,对外企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收益产生重大影响。
许可证贸易:指通过签订许可合同(Licensing Contract),由享有专利产品、服务或技术的输出方将一定限度的生产和销售权出售给输入方,输入方支付给输出方专利权使用费。二不定项选择题
1、B2、A3、C4、ACD5、BC6、B7、B8、A9、C10、C11、B12、D13、B14、B15、C 三简答题
1.现代国际企业有哪些共同特征?
(1)在众多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2)规模庞大。(3)具有寡头独占性质。(4)实行全球经营战略。(5)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2.运用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说明资本跨国移动给相关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
从资本输出国来看,由于输出资本,一方面增加外汇的流出,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但该国由于在国外的投资而获得增大的资本收入,假定国外资本利润都来以外币汇回,则使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有利状况。从资本输入国来看,由于引进外资而使本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同时也由于外资的进入而增加了外汇流入。但该国在新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实际获得的收入比外国资本的收入要低,而外国资本的不断汇出,又将长期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3.跨国并购其优点:
目前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领域广泛、规模巨大。这种空前的并购规模将有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全球经济模式的重大转变。
其优点:1)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国市场。(2)并购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3)并购与“当地化”战略相辅相成。(4)并购可以从被“吃”企业的资产价值低估中获取好处。
4.影响国际分销渠道选择决策的市场因素有哪些?
(1)市场的分布。即市场范围的大小和用户数量的多少。(2)顾客的特性。包括现实和潜在的顾客数量的多少,顾客地区分布是密集还是分散,顾客的购买习惯如何,顾客的需求稳定程度,以及顾客对产品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的期望等。(3)市场竞争。竞争对手的渠道对本企业渠道设计具有影响,或是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或是另辟蹊径。当原有渠道已被竞争者完全利用时,企业则可考虑选择更加有效的分销渠道。
四、试述题
威尔斯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分析。
第一,保护出口市场。由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产品。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开贸易壁垒,保护在国外的出口市场。第二,突破配额限制。发展中国家为保持和扩大国外市场,打进发达国家市场,日益倾向于通过直接投资手段突破发达国家的进口配额限制,这实际上是保护出口市场的延伸。同时,发展中国家企业也在注重向不受配额限制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第三,谋求低成本。寻求更低的成本成为促使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和加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一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努力寻求比本国工资水平更低的劳动力,以低成本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劳动力成本也构成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此外,一些对外投资投在目标市场国或第三国,也是谋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第四,种族纽带。种族纽带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到其他国家参与生产活动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扩大的海外华人社区和印度社区推动了这种业已导致投资的出口活动。实际上,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种族的关联性往往导致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海外侨胞可以帮助企业获得可靠信息,并提出投资倡议,这要比企业自己到国外调研的成本低得多。其次,发展中国家往往选择当地同一种族的人作为合伙人。再次,许多家族企业常派家族成员到国外作为公司代表,并参与公司决策。总之,东方民族尤其是华人,更多倾向于种族纽带,而拉美的大多数西班牙裔家族内部因缺乏相互信任使这种作用减弱。第五,分散资产。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一些公司为避免资产损失,常寻找机会分散资产,造成国内资本外流。第六,其他动因,如母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某些企业主为亲友寻找职业,在国外为公司培训人才等。
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资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雄厚实力,在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掌握上也没有优势,但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仍具有以下竞争优势:第一,多方面的竞争优势。小规模制造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优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小于发达国家建厂所需达到的规模经济的起点值,为适应这种小规模市场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往往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这种优势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比其更贫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使用当地资源和生产当地需要的产品的优势。因外汇限制、东道国鼓励本国工业化政策和国外订货后发货时间长、运费高等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较多地利用东道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研究开发能力,使用当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不仅降低成本,而且保持了与东道国融洽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生产的产品许多是适合东道国市场需要的产品,特别是以种族纽带联结的社区需要。第三,接近当地市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通过雇用廉价劳动力,较低的基本建设费用和广告费用,形成低成本优势,其价格更接近于当地的收入水平,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并保持老客户的关系,积极发展新客户,维护和稳定扩展市场份额。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从发展中国家近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看,还有三个重要优势:
第一,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拥有或正在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必需的经济基础。当前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三类:一是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二是国内市场广阔、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中大国;三是拥有庞大石油外汇储备的石油输出国。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大企业集团、大财团的发展为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国家的大力扶持。国有企业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力量,跨国直接投资通常是这些国家实行特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发展中国家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必然会大力支持本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如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寻找新的国外市场,集中部分资源对企业支持和援助,使这些企业在不具备所有权优势条件下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第三,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不仅获得了资金,掌握了先进技术,而且通过合资办厂,锻炼了一大批懂得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掌握跨国公司管理和国际市场营销诀窍、熟悉国际营销网络的人才。这种吸引外资引起的效应,已转
化为发展中国家迅速走向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因素。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
2一、名词解释
技术许可证:技术转移是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把一项技术让渡给另一方的活动。国际技术转移,由于所转移的具体项目的性质、水平、渠道不同和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转移的具体方式很多,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纯的技术转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许可证。交钥匙工程:是一种特殊的承包,它由承包方提供包括技术、设备、厂房在内的全部的设计、安装、调试,甚至包括产品打入市场的一揽子转让。
“价值链”理论:根据“价值链”理论,现代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增值活动组成的,各个环节的经营管理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并共同决定整条价值链的收益。
国际逃税:是指国际企业利用有关国家的疏漏,运用欺诈、隐瞒等非法手段减轻或逃避有关国家纳税义务的行径。
不强调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以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二不定项选择题
1、C2、AD3、ABD4、CD5、B6、C7、C8、ABC9、B10、ABCD11、C12、A13、C14、A15、AB
三简答题
1、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哪些条件和相对优势?
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1)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具备一定实力和优势,有能力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2)已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意识,熟悉国际惯例和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有能力在海外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家。
相对优势:我国在某些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相对优势,我国的某些技术领域国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工业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具有适用性和吸纳性。
2.国际企业人员的来源
国际企业人员的来源一般有三方面:从母公司派驻外人员;从东道国招聘人员;从第三国选择人员。但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达到这样的标准:能被公司的企业文化所完全同化,并做到在任何地方经营都能获胜。
3、全球性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主要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克服母国经济的片面性和独立性。这种结构打破了管理的国家和民族界限,以全球经济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综合管理,以使公司控制、指挥一元化,求得最佳的资源组合,创造最大的利润。
缺点:公司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健全的信息沟通网络,经营成本较高,公司的规模过于庞大,不易分散经营风险。
四、论述题
论述霍夫史蒂德模型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霍夫史蒂德模型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权力化程度。高权力化程度的国家组织采用体现强烈的等级关系的管理体制和程序;从事管理工作的理想人选来自社会上层和毕业于名牌大学;采用X理论的管理风格;决策是集
权化的。
(二)不确定性规避。高不确定性规避国家的企业文化具有可以使组织和雇员依赖的、可预期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对新加入者的选择主要依据他们适应组织并忠诚于组织的潜力;不喜欢冒险,在决策方面保守。与此相对,低不确定性规避文化的组织,规章制度很少,员工的自主权较大、灵活性更大,更有可能产生创新。然而,不确定性规避程度的高低与成功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组织倾向于从其喜爱的群体中选拔经理,晋升主要是依据资历和年龄,赞成集体决策。个人主义文化信念是,公开竞争会使最优秀的人得到工作。
(四)男性主义。在高男性主义文化的社会,工作有明确的性别区分,在工作上得到认可被认为是主要的激励因素,管理人员行动果断,避免被看似女性化,在战略决策上更强调业绩和增长。相对而言,在低男性主义文化的国家,工作并不是人们生活的核心。
(五)长期取向。高长期取向文化的组织,在雇佣决策中更重要的是雇员对组织的长期承诺,雇员也更注重工作保障,并且领导者致力于发展社会义务,组织决策中重视综合分析。相比之下,短期取向文化的组织更注重于雇员直接应用的技能,领导采用以工资和快速晋升为主的短期奖励,决策方法上注重逻辑分析。长期取向文化与短期取向文化之间的区别在公司战略决策中的设定目标方面表现得很明显,前者将增长和长期回报放在优先的位置;后者更期望的是直接的财务收益。
《国际企业管理》作业3案例分析教材P204
答:(1)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改组前,公司是传统的矩阵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适用于公司产品和数繁多,地区分布甚广;公司海外业务的开展,要求产品部,区域部,职能部等要同时作出反应;公司最高决策者的协调能力强,公司内部有完善的,效率高的管理网络;公司有基础允许资源在多重部门中共享。使有这种组织结构,可以综合地,全面地设计公司发展战略,充分地利用公司内各种资源;能多方面地调整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能够使公司更加适应外界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公司的行为。但矩阵型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多重的报告关系有时造成管理混乱;管理决策者们常陷于处理部门冲突问题之中;有时会产生责权不清的现象。
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开办二十年后又一新的办学形式,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和探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服务的。本课程是专科起点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专业理论课。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工商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国际企业理论研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和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
二、本课程的任务
国际企业管理是一门专业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国际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惯例,掌握跨国投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企业,培养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加快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对象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有志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学生。
四、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关系到资本移动基本理论的创立、人物、事件要把握;
掌握:要求学员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同时能准确地应用。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前续课程: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后续课程:中小企业管理等专业课。
六、教学环节
1、IP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IP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际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以重点讲授或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本课程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设计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5、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种方式进行。形成性考核采用作业测试,并完成四次作业测试。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案例分析等,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80%。
第二部分 教学纲要 第一章 总 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2.了解国际企业的形成及发展
3.重点掌握国际企业的特征,类型和管理方式 4.了解国际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发展趋势 2.国际企业的特征和经营方式
学习难点 1.国际一体化进程
2.国际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章 国际企业的基本概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各种国际企业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2.重点掌握和借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
教学重点
1.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有关理论 2.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学习难点
1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分析 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扩展分析 3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内部化理论和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厂商增长最大理论
第三章 国际企业的经营环境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国际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要素。2.掌握国际企业经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理解国际企业对环境适应模式的演变过程。
4.要求学生围绕国际企业经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撰写一篇2500字以上的论文。
教学重点
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其与国际企业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的要素构成及其对国际经营的影响。教学建议
以分析国际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主线,逐一介绍国际企业经营环境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 的影响,根据文后提供的案例并联系外资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实际状况,探讨如何利用并驾驭环境的问题。根据本文对国际企业环境适应模式演变的概括,加强对国际企业经营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章 国际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四种类型及其要点。
2、重点掌握国际企业各种经营战略的优缺点及其彼此之间的联系。
3、重点掌握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和国际战略联盟。
4、通过案例分析达到透彻理解并灵活运用全球化战略的目地。
教学重点
国际企业全球化战略的类型及其主要内容。
国际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和国际战略联盟。
学习难点
国际企业各种经营战略的优缺点分析。国际企业各种经营战略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趋向。
第五章 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国际营销组合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各种营销组合策略的基本内容
3、重点掌握产品组合策略,国际营销定价,分销渠道的选择和调整
教学重点
产品组合的含义和产品组合策略
国际营销的定价方法和定价策略
国际分销渠道的选择和调整
学习重点
产品组合分析和策略选择
选择国际分销渠道应考虑的因素
国际分销渠道的调整
第六章 国际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国际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
2、了解国际企业生产系统的营运
3、重点掌握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类型及实施方式
4、了解国际技术开发研究的管理体制
5、重点掌握国际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保护策略
教学重点
1、国际生产系统的设计思想
2、技术转移的概念及技术转移的决策
3、国际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保护策略
学习难点
技术许可证概念
技术转移的实施方式
占支配地位的规范设计
技术成果保护的途径
第七章 国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国际企业劳动力的管理
2、了解从不同国家招聘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利弊
3、掌握人力资本理论
4、掌握国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考评方法、奖惩原则及工资待遇
5、重点掌握选派海外经理人员的标准
教学重点
1、人力资本理论
2、选派海外经理人员的标准
学习难点
1、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区别
2、制定驻外人员工资的标准
第八章 国际企业的组织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与变革的最新动向
2、重点掌握不同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各自适用的条件及存在的优缺点
3、重点掌握国际企业组织控制体制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4、通过价值链理论掌握模式改变的动因和发展路径
教学重点
1、全球性组织结构的内容及各自存在的优缺点
2、国际企业组织控制体制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学习难点
1、价值链理论与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不同组织结构各自适用的条件及存在的优缺点
第九章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 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体系的设计、报表的要求及转换。
2、掌握国际企业财务控制的内容。
3、重点掌握国际企业的资金管理和税收管理。
4、重点掌握外汇风险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5、了解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掌握一些汇率预测的方法。
6、重点掌握汇率风险的防范和预测方法。教学重点
1、国际企业内部资金的调配技巧、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2、交易风险的基本概念、类型及交易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1、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的理解和认识
2、利用外汇期权交易、外汇调期交易防范风险
3、经济风险的管理
第十章 国际企业文化管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跨文化沟通的过程
2、重点掌握国际企业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
3、掌握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4、掌握霍夫史蒂德模型及其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国际企业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
2、霍夫史蒂德模型及其在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国际企业文化冲突与整合学习难点
霍夫史蒂德模型
第十一章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的实践及意义
2、掌握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的特点
3、掌握中国国际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学重点
如何做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才能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赢得更大发展呢?作为一名在赞比亚承担电力工程EPC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通过分析方方面面的条件和要求, 这里提到的条件和要求, 大致包括企业的当前人力状况、项目人力需求规划、项目所在国的签证要求及人才市场状况等。
随着国内电建企业首次以火电企业的身份进驻赞比亚电力建设行业, 电建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靠生产要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消弱, 各大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的人力资源已经由原来的纯劳动密集型资源转化为技术、管理密集型资源。推行人力资源本土化的人才战略成为各家企业研究的课题, 并成为企业能否健康、持续科学发展的关键。
国人企业通常不缺人, 但是缺乏人才, 缺少既精通专业, 又精通英语的人才, 缺少能在走出去战略中挑大梁的复合型人才, 国内人力资源状况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现场操作性工人, 简称为技工;另一类是具有技术、管理经验的管理型人员, 简称管理人员;国内企业根据国际工程合同的签约方式, 一般带着人力、物资、机械、设备负责在项目所在国履行合同, 此时的人力又可划分为国内人员和本土人员, 赞比亚签证政策相对比较宽松, 对人员的限制不是特别严格, 管理、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都可以想法获得签证, 为项目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的人力资源保障。
各类人力资源具备的特点不尽相同, 但在人力资源需求规划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类技工, 大部分分布在我国内陆省份、地处偏僻、家境不富裕、掌握一定技能的技术工人。国际工程地处异国, 考虑到各项收入比国内有大幅的提高, 他们决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更高的收入, 这也成为他们跨出国门的主要目的之一。项目的管理人员, 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素质, 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 承担的工程任务各不一样, 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素养, 拓宽自己的眼界,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阅历;有的是为了更换工作环境, 磨练自己意志, 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的是为了了解赞比亚以及非洲的文化, 贯彻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理念, 贡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有的是为了深入英语语境文化, 提高自身的英语交流水平, 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贡献力量。他们往往将自身的工作成果和业绩作为奋斗的目标, 同时也追求较高的物质报酬目标, 但不是唯一的目标。
本土工作人员和国内工作人员相比, 区域化的差异是这两种人员最大的特点。对于从国内来的这类人员, 需要考虑的有远离家乡、身处异国的思乡之情;异国文化、语言障碍、饮食不同、人文差异的诸多不便。这一切的不同成为国内人员需要跨越的门槛, 所以在出国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结合在赞比亚的国情和项目实际, 制定了项目出国人员服务指南, 从国家简介、项目简介、护照签证办理、路途注意事项、物品准备、常见疾病预防等方面进行基本情况普及, 并编写了出境人员安全交底, 所有出国工作人员都要先培训后出国。
出于赞比亚签证政策的限制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的考虑, 国内人员无法从数量上尽其所能的发挥作用。此时高素质本土化员工的引进和培养就凸显的尤为重要, 甚至成为企业能否在赞比亚站稳脚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类员工深谙当地文化, 了解本土人文, 适应当地环境, 了解本土法规制度, 熟悉各种程序流程, 但他们最大的弊病是不了解中赞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 短暂性的无法和国内企业文化步调达成一致, 甚至有可能片面性的、自以为是的理解和执行企业理念, 特别是当地员工散漫的性格, 为项目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基于不同人力资源类型的不同特点, 企业需从多角度、多层次制定相关措施, 将各种人力资源融合成一个整体, 形成合力, 树立科学发展型的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
一、深刻理解不同员工目标和动机不同, 设定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对于目标和动机以物质报酬为主的单一性的技术工人, 在适当考虑工资总量的前提下, 可以适量增加加班工资、夜班津贴、海外补贴、计件工资等措施, 努力改造生活条件, 建立长期劳动合同为诱导。同时防止成本增加速度超越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的现象的发生。
对于管理人员目标和动机的分析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动因。区分不同动机, 制定相应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提供宽松环境和舞台, 充分授权和信任, 给其个人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使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尽量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委任以合适的岗位, 合理安排好休息和休假的时间, 到期安排回国休假, 以便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相对减少以物质为手段的激励措施。注重项目部文化建设, 营造愉悦工作环境和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注重中赞文化融合, 找到中赞文化切入点。注重员工身心健康, 大力提倡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理念, 凸显大雁群飞团队精神。如:组织青年员工座谈会, 组织语言培训活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欢活动,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达到心与心的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竞赛活动, 颁布年度优秀员工, 奖励优秀员工, 树立先进典型, 学习科技劳模, 在工程建设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在工作之余组织员工到周边走访, 熟悉周边环境, 了解本土人文, 学习当地语言, 开拓视野, 增强人际交流;对本土员工进行企业理念、文化和技术方面的培训, 加深对企业的认识, 在存同求异的基础上, 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
二、加强培训交流, 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拿出精力、人力举办各种技能、专业培训是企业的义务;企业员工在生产或闲暇之余要求参与各种培训是员工的权利。‘我靠企业生存, 企业靠我发展’这一口号彰显了企业与员工互相依存的关系,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更应意识到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技工人员, 通过技术比武, 实际操作比赛等形式, 挑选出部分成绩突出、技能水平较高的员工, 通过培养锻炼使其具备更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逐步将其转化为技术型、管理型班组长。对于管理人员, 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学习能力, 提供培训机会, 使其学习掌握赞比亚法律、法规、制度, 取得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当地或国际标准的认证证书, 加强与赞比亚文化的融合。这些培训和举措, 一方面使员工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 自身素养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化解和避免很多矛盾, 降低了电建企业在国外经营的风险。
加强对当地员工的技能培训, 当地员工对电站建设没有任何经验, 入场前除进行必要的健康查体, 还要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 严格做好三级安全教育, 对从事不同的工种, 要经过必要的技能培训。
电建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本土化需要即懂得技术, 又熟悉当地法律制度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要做好选人、育人、留人的工作, 培养出人才是第一步, 能否留住这种人才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命脉, 对能适应企业文化的当地员工, 要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给当地员工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不能仅仅追求复合型人才的培育, 还要注重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了, 形成由多种专业人才构成的项目部的复合型能力, 则不失为较快解决人才需求, 避免流失损失的良策。
三、加强制度约束, 管理制度化, 保证本土员工高效工作。
赞比亚本土员工工作效率低, 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的现实是令中资企业比较头疼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 一方面, 应遵守项目赞比亚的劳动法律和制度,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另一方面, 应力图建立完善的适合项目建设需要的项目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有效的绩效评价和奖罚标准, 在雇用时即谈定合同条件, 明确具体要求, 并在实施中严格落实执行, 尽力争取在管理上处于主动地位, 对当地员工注重过程, 对违纪行为及时作出书面警告, 达到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立即解除, 以警示其他员工。
四、尽力求同存异, 转化矛盾, 促进各种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作战精神, 通过组织业务培训、交流、技术比武等不同形式, 加强中籍和赞籍员工的交流, 遵守当地文化, 遵守当地习俗, 中籍员工普遍愿意加班, 当地员工普遍不愿加班, 需要加班的工作提前给当地员工做好安排和解释加班的必要性, 严格按照标准发放加班费。
电站工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 实施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 纵使单个员工能力再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无法承担顺利完成交机的任务。因此, 项目管理者应该贯彻团队精神, 促成各成员之间的协助合作, 追求比各成员效率加总还要高的团队合作效率, 鼓励竞争与成绩, 但需要遏制和避免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
五、充分发掘员工潜力, 优化调整组织机构, 合理设立岗位分工, 发挥资源优势。
国内派来的工作人员都是根据其经验和能力进行选拨出来的, 作业人员技能总体水平大致相当, 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背景, 对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但在赞比亚这种条件较为艰苦的国家, 在各种不同激励约束条件下, 人的吃苦能力、劳动效率和创新精神却不一定相同, 部分人往往会逐渐显现出特有的各种才能, 部分人也可能无法胜任新环境下相应的工作。因此, 要努力发掘个人的特长, 根据情况合理调整工作岗位, 把他们放置到能发挥他们最大优势的位置上, 或让他们离开使他们陷于最大劣势的位置, 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特别对于管理技术类人才, 要给予不同岗位的综合锻炼, 为公司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懂经营的的复合型人才。
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管理的过程中, 人是最具有创造力和灵活性的因素, 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犹如沙场布兵, 如何将全体将士的斗志和士气调动起来, 并非易事。电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科学、有效、有的放矢。笔者认为识别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动机和目标, 针对其不同特点和优势, 推行长期、科学、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是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要:随着国内建设市场逐渐饱和,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开始“二次”创业, 特别在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以来, 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力度不断增加。近年来, 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成为“香饽饽”, 为国内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建筑安装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 众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企业历经种种磨难, 饱尝酸甜苦辣, 终于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 一部分企业开始跻身国际大型承包商的行列, 随着企业走出去, 国际承包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与时俱进, 电力施工企业也是在这个大势下开始走出去。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4:507-546
【厦大国际企业管理学】推荐阅读:
厦大管理学院《管理者角色认知》培训心得07-20
0813国际企业管理07-16
国际企业管理论文题目11-19
武汉大学国际企业管理10-14
企业如何国际化发展09-19
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之路06-18
国际贸易公司企业简介09-18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10-03
国际商务管理答案10-20
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幕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