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师资格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南省教师资格(精选8篇)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1

1河南省教师资格申请人员体格检查标准

(2010年修订试行)

第一条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者,不合格;先天性心脏病不需手术治疗者或经手术治愈者,合格。

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排除心脏病理性改变,合格:

(一)心脏听诊有生理性杂音;

(二)每分钟少于6次的偶发期前收缩;

(三)心律每分钟50-110次/分;

(四)心电图有异常的其他情况。

第二条 血压在下列范围内,或经药物治疗达到此范围内者,合格:

收缩压90mmHg—140mmHg(12.00—18.66Kpa);

舒张压60mmHg—90mmHg(8.00—12.00Kpa)。

第三条 血液病,不合格(单纯性缺铁性贫血除外)。

第四条 结核病未治愈者,不合格。

第五条 慢性支气管炎伴阻塞性肺气肿、严重支气管扩张、严重支气管哮喘,不合格。

第六条 各种急慢性肝炎及各类病因所致的肝硬化,不合格。

第七条 各种肾脏疾病伴有肾功能不全者,不合格。

第八条 糖尿病伴心、脑、肾、眼及末梢循环等其他器官功能严重受损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甲亢伴严重凸眼且治疗不佳者,不合格。

第九条 有癫痫病史、精神病史、各型严重人格障碍、难治性强迫症、癔症等神经症、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者,不合格。

第十条 红斑狼疮、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大动脉炎,不合格。

第十一条各种恶性肿瘤,不合格。

第十二条两眼矫正视力之和低于5.0,不合格。

第十三条色觉检查异常者,不宜从事美术、化学、生物等以颜色作为技术指标和实验数据的教学岗位。

第十四条两耳听力均低于2米者,不合格。

第十五条严重口吃,吐字不清,持续声音嘶哑、失声及口腔有生理缺陷并妨碍发音,不合格。

第十六条严重下肢血管疾病影响站立或行走,不合格(经手术治愈者除外)。

第十七条严重跛行步态,着装后脊柱严重侧弯、驼背,脊柱、四肢有显著残疾及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的肢体残缺、畸形致功能障碍,不合格。脊柱侧弯大于4厘米,双下肢不等长大于5厘米、显著胸廓畸形、主要脏器(心、肺、肝、脾、肾、胃肠等)做过

较大手术,不宜从事体育类教学工作。

第十八条面部有较大面积(3×3厘米)疤痕、血管瘤、白癜风、色素痣或严重影响面容(如斜颈、面瘫、唇腭裂及其手术后遗症及一眼失明五官先天或后天性残缺、畸形等),不合格。

第十九条未纳入体格检查标准、有影响健康和教学工作的其他疾病或生理缺陷者为不合格。

第二十条体检结论分合格、不合格两种,体检结论的有效期为一年。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2

科技的不断创新,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 唯有提高人的科学素养, 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要提高每个人的科学素养, 就要依靠教育。而担当小学生科学启蒙任务的是科学教师, 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怎么样, 直接影响到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由此可见, 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是科学教育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我县小学科学教师业务素质和科学学科教学质量, 特对全县小学科学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息县小学科学教师为对象, 即息县第一实验小学、北街小学等5所城关学校, 项店镇中心学校、夏庄镇中心学校、曹黄林中心学校等20多所中心学校和300多所村级小学的科学教师。调查采取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 以问卷为主调查为主。2012年2月, 共发放问卷680份, 其中有效问卷632份, 有效率92.9%。对我县小学科学教师及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调查的教师, 城关为8人, 占1.1%;乡镇为30人, 占4.4%;农村为642人, 占94.5%。因此, 本次调查的教师比较全面, 为我县全部的科学教师和兼职科学教师, 符合教育调查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 我县的科学教师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都比较薄弱。94.5%是兼职教师, 他们的平均年龄50岁;有88.1%是由3~6年级的数学教师兼任, 他们对本学科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等方面都比较陌生, 且教师队伍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大。同时各校缺少基本的教学设备, 也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按照传统观念, 很多人都认为在小学里, 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科科学学科甚至排在体美音之后, 这就导致科学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及不公正待遇。具体情况如下:

1. 小学科学教师的特点

(1) 教师配备

小学科学专职教师比例为5.5%。城关小学各校都有3名左右的专职教师, 乡镇中心校大都有1~2名专职教师, 村级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教师, 科学课由数学教师兼任。

(2) 学历层次

专科及以上的占63.8%, 但所学专业文科多于理科, 大部分科学教师没有科学专业背景。

(3) 年龄、职称结构

中青年教师占11.5%, 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80.3%, 但大部分是其他学科的高级职称, 属于科学高级教师的没有。

2. 对当前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

当前我县大部分科学教师课改观念陈旧, 对新课标理解不透彻。对当前科学课程改革, 他们感受最深的只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具体表现如下:

(1)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我县小学科学教师仅有18.7%的称自己熟悉科学课程标准, 40.8%的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只做了一般了解, 并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40.5%的教师根本就不熟悉课程标准。

(2) 教师的教学方式

我县小学科学教师64.7%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仅30.3%的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性学习, 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给予及时指导, 一部分教师感到学生的探究活动无从指导,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还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错误。农村兼职科学教师水平有限, 无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 无法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 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城关和乡镇科学教师能够运用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但由于班额过大和实验仪器的缺乏, 教学效果不是太好, 实验课往往由有经验的教师讲一讲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让学生记住结论就行。

(3)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在本次调查中, 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不足, 主要表现在:95.4%的教师反映教具不够, 98.2%的教师反映实验器材缺乏。由于教具及相关教学设施的不足, 科学课程实施的阻力还很大, 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

(4) 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显示仅有6.7%的教师认为完全可以做到, 而且效果很好;28.5%的教师认为可以做到, 但受条件限制, 实施起来很难, 暂时不能做到。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常采用的评价方式为试卷考试。

3. 接受科学课程培训情况

(1) 培训情况

省市级培训活动基本没有, 参加过县级培训的教师占5.1%, 而94.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科学课程的培训。

(2) 教研情况

教研活动能够正常开展的为15.3%, 未参加过教研活动的占84.7%, 教师校外教研交流活动的机会较少。

四、建议与结论

1.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 而目前我县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 科学课教师主要由原有的自然课教师 (大约占8.7%) 和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 (大约占91.3%) 组成。而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 没经过学科训练, 知识水平达不到教学的需要, 所以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每年由县教研室组织全县科学教师进行暑期全员培训。培训新课标和教材, 聘请有关专家对科学新课标和教材进行讲解, 力求让科学教师理解新课标、吃透教材;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职科学教师为全县其他科学教师进行示范教学, 使他们能学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农村的兼职科学教师到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实验器材使用培训, 以规范操作, 提高教师实验技能, 有利于提升驾驭实验教学的能力。

(2) 每年由县教研室组织科学优质课大赛和县仪器装备站组织实验教学优质课大赛。这样通过说课、授课、评课等形式, 让教师都参与教研活动中, 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然后再以县带动校与校之间和学校内部的科学教研活动, 大家互动交流, 学习经验, 共同进步。

(3) 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县仪器装备站组织的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断学习, 提升实践能力。

(4) 尽量为科学教师队伍配备专业的教师, 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专业科学教师不足的情况下, 应加强兼职科学教师的培训。

2. 利用有限的资源上好每一堂课

我县各小学没有配备实验室, 实验仪器也很有限, 村级小学几乎没有, 无法上实验课。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器材, 师生自制教学、学具等, 力争上好每一堂科学课。器材不够用时, 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 让学生观察, 根据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没有器材时可以开放教学, 由于大部分学生生活在农村, 可以让他们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 或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简单的教学工具完成学习任务, 这也是合理利用资源, 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3. 建设标准的科学实验室

提倡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学生。这已经提了很多年, 可在这样有300多所小学的县里, 居然没有一个标准的科学实验室, 直接影响科学实验的开展。因此, 建议各级政府投资构建标准的科学实验室, 分步实施, 即从城关到乡镇, 再到农村。

五、结束语

我县小学科学教师及教学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要搞好本学科的教学, 除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还与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在建设学校、构建科学实验室和仪器装备等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投资。只有改善教学环境、整合课程资源, 才能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俊卿.小学科学课中实验仪器的使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4) :30, 32.

河南省新增幼儿教师速度研究 篇3

摘要:培养新的幼儿教师,不能杀鸡取蛋,只考虑眼前利益,缺多少,就培养多少。还要考虑到幼儿教师饱和以后,幼儿师范如何生存的问题,要从长计议。以2025年河南省幼儿教师饱和计算,从2015年起,河南省幼儿师范每年的招生规模不可突破1.5万人。幼儿师范的规模,应该略少于此。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师范;持证上岗

幼儿师范新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人人都能够对口就业,而且和原来在岗的合格教师正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这样的培养速度最为合适。即新培养出的幼儿教师加上原来在岗、且持有幼儿教育资格证的教师,2015年正好23.34万人,2016年正好24.1572万人,2017年正好24.811万人,2018年正好25.0726万人,2019年正好24.9091万人,2020年正好24.4841万人。

求培养幼儿园教师速度,关键是2014年幼儿园里合格幼儿教师的人数。有了这个数,就可以和2015年幼儿园里幼儿师范学生的岗位相减,求得需要的合格幼儿教师,即幼儿师范应该培养出的幼儿教师。问题是2014年还没有结束,不能够得到调查的原始数据。因此,我们只能够使用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的方法估算2014年幼儿园的合格教师数量。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公报发布信息:河南省幼儿园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2009年5.04万人,2010年5.69万人,2011年6.18万人,2012年6.85万人,2013年8万人。合格幼儿教师的发展速度如下表:

这是一条二次函数曲线,2011年是这条抛物线的最低点,随着时间的发展,持证上岗幼儿教师数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2013年表现出强势的增长势头。从曲线的变化趋势上看,2014年,增速将达到1.6万人。也就是说,2014年,持证上岗的幼儿教师将比2013年多1.6万人,达到8+1.6=9.6万人。这和2015年幼儿园适合幼儿师范毕业生工作的岗位23.34万人相比较,还差23.34-9.6=13.74万人。这就是说,幼儿师范2015年向社会输送13.74万人,正好可以填满幼儿园的缺岗,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

同理,幼儿师范,2016年向社会输送24.1572-23.34=0.8172万人,2017年向社会输送24.811-24.1572=0.6538万人,2018年向社会输送25.0726-24.811=0.2616万人,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园的需要。单从我省幼儿教育的角度讲,幼儿师范应该以这样的速度培养新的幼儿教师。但是,事实上,以这样的速度培养新的幼儿教师,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一,很快就会出现幼儿教师过剩。从“2015-2020年河南省幼儿园可供幼儿师范学生工作的岗位”可以看出,2019年幼儿园适合幼儿师范学生就业的岗位是24.9091万个,而2018年在幼儿园工作的幼儿师范毕业生就有25.0726万人,多出25.0726-24.9091=0.1635万人。这意味着,2018年将有1635位持证的幼儿教师必须下岗。由此看来,如果幼儿师范按照这样的速度培养新的幼儿教师,那么2018年幼儿教师就会饱和。幼儿教师的饱和,意味着幼儿教师下岗。幼儿师范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意味着幼儿师范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其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2015年幼儿师范要向社会输送13.74万人,是毕业学生最多的一年。要培养这么多新的幼儿教师,就必须投入建设能够生产出这么多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包括教学设备和教师。否则,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然而,到了2016年,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锐减到0.8172万人,是2015年的17%。能够生产13.74万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只生产0.8172万幼儿教师,这意味着,将有83%的幼儿师范教学资源闲置,更糟糕的是到了2018年,所有的幼儿师范都将停产,教学设备闲置,教职工没有事情做。这样的人力物力浪费是巨大的。

其三、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幼儿师范停止生产,成千上万幼儿师范教职工下岗,他们生存状况大不如以前。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和他们的社会情绪。

所以,设计培养新幼儿教师的速度,不能够仅仅考虑社会对新幼儿教师的需求,也要兼顾幼儿师范的发展,要在幼儿教育发展和幼儿师范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在幼儿教师饱和的状态下,自然减员多少人,就培养多少新的幼儿教师是最合适的。这样,既能保证幼儿园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不会出现幼儿教师失业的情况,还能够使幼儿师范生存下去。在幼儿教师缺少的状态下,培养新幼儿教师的速度要大于幼儿园自然减员的速度,逐渐增加幼儿教师的数量,使之以平缓的速度过度到饱和状态。幼儿教师缺口大,培养新幼儿教师的速度可以快一些;缺口小,培养的速度可以慢一些。

农村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意思是说,社会的发展总是在翻烧饼,周期性地变化着,每三十年一个轮回。它所说的轮回时间不一定准确,但揭示的社会变化理论是正确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进行着周期性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变化过程的长短不一而已。一般说来,社会制度的演变过程要长一些,行业变化的过程要短一些,小事情变化的过程会更短一些。幼儿师范、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一个过程。提高幼儿师范培养新幼儿教师的速度,需要增加幼儿师范学校,加大对学校建设的经济投入,向幼儿师范注入新的教师;缩减幼儿师范培养新教师的速度,要逐渐消耗掉多余的教师,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不是一年两年所能够完成的,通常需要十年或者十五年。以十年实现幼儿教师饱和目的来计算,那么每年幼儿园新增持证教师的数量要减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

2015至2020年间,2018年幼儿园需要的持证教师最多,达25.0726万人。从人口的出生规律来看,2015至2025年这10年中,幼儿园在校学生数量都没有2018年多。也就是说,2018年是这10年中幼儿园需要教职工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幼儿园幼师生的工作岗位,减去2014年幼儿园幼师生的工作岗位,便得到这10年幼儿园幼师生的最大缺岗数:25.0726-9.6=15.4726萬人。

平均每年15.4726÷10=1.54726万人。

15.4726万人,是2015至2025年幼儿园容纳持证幼儿教师的极限值。新培养的幼儿教师突破这个数值,就可能出现幼儿教师过剩。所以,这10年新培养的幼儿教师最好不要突破这个上限。每年大中专幼儿师范的毕业生人数,最好不要超过1万五千人。

作者简介: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4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校园中有一条由书店到图书馆的路线,你非常熟悉,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识记一系列东西,这种记忆法叫__。A.闪光灯法 B.笔记法 C.韵律法 D.地点法

2、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____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3、现代社会的种种特征对教育系统具有__。A.双向作用 B.指导作用 C.重要作用 D.决定作用

4、中国首次载人航天获得圆满成功的飞船是。A:“神舟四号” B:“神舟五号” C:“风云一号” D:“嫦娥一号”

5、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__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宾塞原理 D.赫尔巴特原理

6、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是由__提出来的。A.加涅 B.布鲁纳 C.斯滕伯格 D.弗拉维尔

7、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作品是____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大学》

8、希腊神话中作为太阳之神被人们接受的是__ A.阿瑞斯 B.阿波罗 C.宙斯

D.俄狄浦斯

9、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__。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10、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____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知觉

1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它的应用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A:示范 B:讲解 C:练习D:反馈

13、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4、()主张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由此提出“六解放”。A:陶行知 B:陈鹤琴 C:鲁迅 D:张雪门

15、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A:辛弃疾 B:苏轼 C:王安石 D:柳永

16、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____ A:阶级性 B:生产性 C:等级性

D:相对独立性

17、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__ A.人格 B.性格 C.自我 D.品德

18、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19、教师的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A:权威 B:威信 C:角色

D:社会地位

20、认知技能的基本单元是。A:产生式 B:单词 C:概念 D:条件

21、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____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①教育方针②政策③法律法规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多项选择题

1、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 B:凯洛夫 C:杜威 D:布鲁纳

2、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__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

3、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舌、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4、道家主张教育要。A:“有教无类” B:“非攻”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三大领域有()。A.认知目标 B.品德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E.行为目标

6、我国科举考试使用的教材主要是。A:“六艺” B:“四书”“五经” C:《学记》《理学》 D:“七艺”

7、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说服法,以下属于说服法的是__。A.谈话 B.报告 C.参观 D.讲解 E.讨论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9、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__很高。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0、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关系是____ A: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B: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二者指的是同一件事

C:教育方针属教育政策范畴,教育目的属教育理论范畴,二者没有直接联系 D: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E:二者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11、在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试图使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思想接近

12、认知模式的特征有()A: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B:坚持性善论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E:倡导民主德育观

13、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法律解释可分为()A.扩充解释 B.字面解释 C.语法解释 D.有权解释 E.无权解释

14、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最高宗旨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A: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5、”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__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16、场依存型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____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意义学习D:探究学习

17、组织策略属于学习策略中的()A:认知策略 B:情感管理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8、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19、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__。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夸美纽斯 D.亚里斯多德

20、有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属于__。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21、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__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5

1.对于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行为改变的方法是()A.肯定性训练B.全身松弛训练 C.系统脱敏法D.改变认知法

2.进城务工的张某夫妇超计划生育一女孩,今年已满六岁,由于没有准生证,他们临时住所附近的一所小学及当地教育局拒绝接受该孩子入学。学校和教育局的行为违背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

3.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A.巴比伦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下列事例中属于消极强化的是()

A.老板为出色雇员增加薪水B.老板对迟到的雇员扣发奖金

C.学生上课扮怪相无人理睬D.学生自习时感觉教室内吵闹堵上耳朵

5.在教“鸟”这一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运用了()

A.变式 B.案例 C.正例 D.反例

6.()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不存在什么天赋。A.夸美纽斯B.卢梭

C.洛克D.福禄贝尔 7.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8.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

A.备好课B.上课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检查D.课外辅导 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A.选拔功能 B.甄别功能 C.鉴定功能 D.激励功能 10.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的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11.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是()A.依法执教 B.爱心奉献 C.团结协作 D.廉洁从教 12.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A.自我学习B.自我控制C.自我调节D.自我反省 1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合适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14.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A.引起学习动机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D.运用知识 15.下列选项中()是一般能力。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春秋》 B.《学记》 C.《论语》 D.《师说》

17.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A.评价法 B.榜样法 C.说服法 D.锻炼法

18.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9.下列属于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是()A.权利 B.义务 C.自然人 D.物

20.小强,男,15岁,初中学生,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侦查人员讯问小强时,正确的做法是()A.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场 B.应当通知其父母到场

C.应当通知其老师到场 D.应当通知团体组织或者妇联的工作人员到场 21.我国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是()

A.国家 B.学校 C.企业、事业单位 D.个人

22.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身份的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23.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关 2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弧 B.反射 C.感受性 D.感应性

2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

2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A.对比 B.错觉C.适应 D.感受性

27.“没有英雄的一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是强调()

A.教师的权威 B.榜样的作用C.领导的权威 D.社会的作用 28.教育研究的第一步是()

A.研究方案的设计 B.研究课题的选择 C.研究方案的实施 D.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29.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C.指导实践 D.陶冶教育

30.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1.学习“功率=克服阻力的牵引×速度”,这是()

A.概念学习B.符号学习C.公式学习D.命题学习

3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C.冲动型 D.沉思型 3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动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34.小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A.探究的方法 B.活动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讲授的方法 35.社会主义师德的灵魂是()

A.爱岗敬业 B.热爱学生 C.严谨治学 D.锐意创新 36.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德育 B.智育C.体育 D.美育 37.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A.斯密斯 B.泰勒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38.韦氏智力量表采用离差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如果某施测团体的平均得分为70分,标准差为5,而某人得分是80,那么这个人的智商是((80-70)/5=2

100+15剩2 =130)A.110 B.120

C.130 D.140

39.()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项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性格 C.态度 D.气质 40.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

A.社会、知识、教育制度 B.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C.社会、知识、儿童 D.社会、生产力、教育制度

41.在校园建设中,采用提高刺激物的强度等做法来突出教育内容是利用了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 C.恒常性D.整体性 42.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

A.国家财政拨款 B.城乡教育费附加 C.社会集资款 D.教育专项资金 4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柏拉图D.德谟克利特 44.容量平均值约为7个组块的记忆是()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形象记忆 D.动作记忆 45.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其归因是()A.内部、不稳定、可控

B.外部、稳定、可控 C.外部、稳定、不可控

D.内部、稳定、可控

46.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被逼上梁山。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47.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铃声也能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铃声是()A.中性刺激 B.条件刺激 C.无条件刺激 D.操作行为 48.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是()

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不怕见生人了

49.“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0.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51.《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体现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C.启发性教学 D.教学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52.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反而使听觉比正常人更敏锐,这是()A.感觉对比 B.感觉适应 C.联觉 D.感觉补偿

53.在政府的资助下上了大学的小新决定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属于()

A.外部学习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C.附属内驱力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54.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现场教学 B.个别教学C.小组教学 D.班级授课制 55.下列选项中没有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的是()A.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B.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C.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

5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7.小红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求知欲 58.学习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是()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59.关于创造性与智力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高智力者其创造性也高

B.高创造性者必有高智商

C.创造性与智力既相对独立,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

D.低创造性者其智商也低

60.研究认为,为了提高复习的效果,第四次复习的时间应该安排在()A.一星期后 B.半个月C.半年后 D.一个月后 61.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6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3.一个简单的反射弧是由()组成的。

A.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效应器、反馈、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C.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馈、效应器 D.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A.五年B.一年C.二年D.三年 65.听觉中枢是()

A.额叶 B.顶叶C.颞叶 D.枕叶

66.“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A.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B.做到最佳选择

C.做到优化组合 D.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67.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并主张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的是()

A.活动课程论 B.要素课程论 C.结构课程论 D.发展课程论

68.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例如()的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A.第斯多惠 B.乌申斯基C.苏格拉底 D.夸美纽斯 69.下列因素中,属于成败归因理论中的稳定因素的是()A.能力 B.努力程度 C.心境 D.运气 70.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考试 D.学生管理 71.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培养自主性 B.培养勤奋感 C.培养主动性 D.培养自我同一性 72.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基础和关键分别是()A.知、意 B.知、行 C.意、行 D.知、情 73.观察是在()下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

A.自然条件 B.人为控制条件 C.实验操作条件 D.设计好的条件 74.这次解决问题后,下次遇见同样的问题还会采用相同的思维属于()A.定势B.功能固着C.求同思维D.启发

75.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指的是()A.学习策略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76.教师讲课时,一位小学生一会儿听教师讲,一会儿翻书看,一会儿在本子上写什么,你认为这位小学生这时的注意状态是()

A.稳定的 B.起伏的C.转移的 D.分散的 7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78.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

A.敬业精神 B.渊博的知识C.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D.高超的能力

79.“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写进宪法的时间是()A.1988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80.“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

81.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82.人类出现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是在()时期。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文明社会

83.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说明人格具有()A.稳定性 B.独特性C.整合性 D.功能性 84.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的教学方法。A.以直观感知为主 B.以实际训练为主

C.以探究活动为主 D.以情感陶冶为主

85.晶体智力的发展()

A.在成年达到高峰B.在成年后仍然增长 C.随年龄增长而下降D.在20岁左右达到高峰 8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育个别学生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D.搞好班级教育工作

87.记忆内容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A.思维 B.想象C.注意 D.复述

8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9.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9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A.建设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91.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A.练习B.感知

C.活动 D.思维 9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过程中形成的。

A.知识学习B.劳动教育

C.活动和交往 D.课外活动

93.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审清题意,必要时画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94.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学校管理权 B.学生管理权 C.教育教学权 D.学术研究权 95.参观法最主要的特点是()

A.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 B.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C.理论联系实际 D.突破时空障碍

96.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属于教师的()

A.学科专业素养B.知识素养

C.能力素养D.人格素养 97.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这种思维是根据()来进行的。

A.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

B.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建立起来的表象 C.语言

D.图像

98.下列关于义务教育的说法,错误的是()A.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B.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

C.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八周岁

D.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99.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00.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诉对象是()A.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

B.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政府 C.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D.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102.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A.商人 B.政治家 C.军人 D.官吏

103.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104.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这说明学生具有()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105.有目的、有计划、较长久的知觉是()A.思维 B.注意 C.识记 D.观察

10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学生的本质是好的,就像玉石一样,但需要教师“精雕细刻”才能成材。这句话出自()A.《学记》B.《论语》C.《孟子》D.《荀子》 10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A.现象和问题 B.方针

C.政策 D.理论

108.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109.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11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C.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111.与“心服口服”“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A.真从众不从众 B.真从众权宜从众 C.权宜从众不从众 D.权宜从众从众

112.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等描述的是个体的()特征。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认知

11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符合()规律。A.智育过程 B.心理辅导 C.德育过程 D.美育过程

114.一般而言,学生把学习好坏归因于()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最大。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115.()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A.马斯洛 B.罗杰斯

C.班杜拉 D.斯金纳

116.体操运动员比赛时想选择有挑战性的动作,但又担心失败,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17.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关键年龄大约在()A.5~6岁 B.7~8岁 C.10~11岁 D.12~13岁

118.下面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学校事故的免责条件?()A.第三人过错B.不可抗力 C.过失 D.紧急避险

119.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加减,再学习小数的加减会感觉很容易,这是()的作用。A.迁移B.复习C.转移D.扩散

1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学生王某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应由()承担责任。A.司机 B.该寄宿学校

C.司机和该寄宿学校共同 D.司机和王某共同

121.公共行政伦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A.行政规范 B.行为规范 C.道德规范 D.能力规范 12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凯洛夫的《教育学》 123.人们平时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的特性。A.分配B.转移 C.分散D.起伏

124.教育的本质属性是()A.阶段性B.阶级性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生产性 125.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26.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C.提高教育质量 D.注重人的个性、兴趣的培养 127.用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 C.抽象思维D.模仿思维

128.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A.设计者B.指导者

C.组织者和管理者D.反思者和研究者

129.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因为知觉的()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0.研究教育对象,既要看到他们的过去,又要看到他们的现在,更要重视其未来,即要坚持()

A.发展观点 B.全面观点

C.矛盾观点 D.可教育观点

131.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这一概念是由()提出来的。A.皮亚杰 B.劳伦兹

C.桑代克 D.维果斯基

132.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D.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33.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石”字对“磊”字的学习有帮助,这是因为发生了()A.近迁移 B.远迁移 C.一般迁移 D.具体迁移

134.“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的提出者是()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135.下列选项中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动机 B.理想 C.能力 D.世界观

13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法B.锻炼法 C.说服法D.榜样法

137.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派是()A.人本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

138.张芳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这种气质属于()A.多血质B.黏液质 C.胆汁质D.抑郁质

139.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A.能力测验 B.成就测验

C.标准参照测验 D.常模参照测验

14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14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以培养良好品质的方法是()A.说理法B.榜样法 C.陶冶法D.锻炼法

142.被教育学者公认为是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教育学专著是()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凯洛夫的《教育学》

143.在学习过程中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称为()A.记忆策略 B.组织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4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该诗句可以用来形容创造性思维形成中的()

A.准备期 B.豁朗期

C.酝酿期 D.验证期

145.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g(a+b)=lga+lgb,这是一种()A.负迁移 B.正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46.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A.发展学生的智力 B.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47.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心理特点是在()教养方式下形成的。

A.放纵型 B.权威型

C.民主型 D.自由型

148.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极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说明他们具有(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149.最先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A.韦纳 B.华生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150.教学评价范围不包括()

A.教师教学行为 B.学生的学习行为 C.知识的掌握 D.教学的过程

151.有的学生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反映了其思维的(A.创造性 B.灵活性 C.批判性 D.深刻性

152.把学习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性内驱力

153.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154.与别人骑单车竞赛,时速会更快。这一现象是()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利他行为 D.社会干扰 155.隐性课程的提出者是()A.博比特 B.泰勒

C.杰克逊 D.斯腾豪斯 156.新教师上讲台慌乱属于()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理智感

157.下列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的是()A.政治课 B.少先队活动 C.班主任工作 D.体育竞赛))158.初次接触一个人,由于对方某方面不招自己喜欢,导致这个人都不被自己喜欢。这是受()的影响。

A.晕轮效应B.首因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D.近因效应 159.义务教育具有()的特征。

A.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D.强制性、科学性、免费性 16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于()A.2006年9月1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 D.2006年1月1日

161.具有英语基础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学习德语的现象属于学习中的()A.定势B.正迁移 C.记忆D.负迁移

162.对同一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类型的答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A.流畅性 B.独创性 C.目的性 D.变通性

163.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164.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165.几年前春游时看过的名胜古迹,现在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这种现象属于()A.形象记忆 B.内隐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6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是()A.讲授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演示法

167.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168.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是()A.教书育人 B.诲人不倦

C.依法执教 D.热爱学生

169.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人吸烟,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

170.“教然后知困”“弟子不必不如师”说明了我国师生关系的()特点。A.尊师爱生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D.师道尊严

171.主要受人的生理因素影响,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的智力类型是()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言语智力 D.人际智力

172.在下列几种活动中体现了内部学习动机的是()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 D.获得好名次

173.“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74.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下位学习

175.有一种人,他们有明确的行动目标,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属于()A.理智型 B.意志型 C.情绪型 D.混合型

176.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A.概括说 B.关系转换说

C.共同元素说 D.定势说

177.李明经常随地吐痰,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明,你为什么常常随地吐痰?你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吗?”李明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有时候就是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李明进行教育。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8.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17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180.创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班杜拉

181.注重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培养的课程类型是()A.研究型课程B.拓展型课程 C.基础型课程D.实践型课程 18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A.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B.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D.坚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观

183.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A.演绎法B.归纳法 C.辩证法D.阶级分析法

18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体现。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185.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

A.环境与教育的作用B.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C.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D.分析与比较的作用 186.我国最早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是在()A.夏朝 B.商朝 C.周代 D.西汉

187.下列选项中属于感觉范畴的是()A.去一个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 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感觉一片漆黑 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感觉像进了迷宫 188.关于师生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师生在教学内容上结成授受关系

B.教师指导、引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C.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D.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输出—吸收的关系 18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杜威

B.结构课程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布鲁纳

C.结构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不存在本质的差别

D.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结构为中心

190.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自主性 191.讲课时,教师的语调要()A.平淡 B.柔和 C.抑扬顿挫 D.呆板 192.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A.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B.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C.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D.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19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A.优先发展 B.提高质量

C.育人为本 D.促进公平194.“产婆术”的提出者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195.人们希望得到稳定的工作,愿意参加各种保险,体现了人们有()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196.心理起源说是由()提出的。A.赫尔巴特 B.孟禄 C.利托尔诺 D.华生 197.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A.确定行动目的 B.制订行动计划

C.作出行动决定 D.执行决定

198.下列选项体现记忆敏捷性品质的是()A.出口成章B.死记硬背 C.博闻强识D.过目成诵

199.下列选项中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A.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利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200.有的老师怕影响总体成绩,不让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的(A.受教育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人身安全权

201.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202.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203.面对问题情境时,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却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是()

A.沉思型B.场独立型

C.冲动型D.场依存型

204.直接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教育传统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205.课程计划的首要安排是()A.课程目标B.课程评价)C.课程内容D.课程设置

206.学生对老师演算过程中运用的新方法和思路产生好奇心,这种情感属于()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激情

207.鲁班因茅草划破手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而发明了锯,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主要是()

A.功能固着

B.迁移 C.定势 D.原型启发

208.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209.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A.探究法 B.直观教学

C.讨论法 D.发现法

210.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形成()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211.班级、少先队、团支部属于()

A.正式的学生群体 B.非正式的学生群体 C.同辈群体 D.正式的同辈群体

212.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的是()A.波斯纳 B.布鲁纳 C.科顿 D.布鲁巴奇

213.一位新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维护自己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上,说明其处于成长的()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214.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发展水平处于()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C.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15.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的是()

A.心理素质 B.遗传素质

C.道德品质 D.年龄阶段

216.为了学习知识,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这是()的具体表现。A.能力 B.品质

C.意志 D.气质

217.下列选项中体现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是()A.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 B.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C.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间的联结 D.人的心理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

218.高水平学生在测验中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这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219.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的规定外,必须是()教育行政部门。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B.省人民政府 C.市级以上教育局D.人民法庭 220.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A.集中负责制 B.工会负责制

C.校长负责制 D.党支部负责制

221.被称为“生命中枢”的脑的部位是()A.桥脑B.中脑 C.延髓D.小脑

22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影响的主要途径是()A.人才培养 B.形成舆论 C.教育民主 D.普及文化

223.下列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B.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D.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224.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 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225.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26.()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A.心理品质 B.社会文化 C.教育 D.社会环境

227.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时期是()A.青年期 B.青年初期 C.青年中期 D.成年期

228.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着重注意()A.有意安排各种困难,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 B.培养其压制情绪冲动的能力 C.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D.保护其自尊心,不公开批评他们,经常鼓舞他们,积极引导

229.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A.自制性 B.果断性)C.坚韧性 D.自觉性

230.关于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B.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C.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D.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越高

231.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232.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叫做()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233.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A.全体性 B.全面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234.“对班级管理不过多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属于()的班主任领导方式。A.权威型B.放任型 C.民主型D.随意型

235.“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个体性

236.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A.摇头 B.吞咽食物

C.写毛笔字 D.运用记忆策略背单词

237.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收集资料加以分析解决的学习方法是()A.接受性学习B.研究性学习

C.合作式学习D.网络化学习

238.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39.义务教育实施的最底层结构是()A.县政府B.县教育局 C.市政府 D.市教育局

2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A.促进公平B.提高质量 C.改革创新 D.优先发展

241.党的十七大修改了党章,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增加的内容是()A.科学发展观 B.和谐

C.建设生态文明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42.我国历史上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制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癸卯学制D.壬戌学制

243.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244.下列关于气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气质特征表现早于性格特征 B.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C.气质同性格一样,有好坏之分

D.气质不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高低

245.关于师生关系,“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246.个体执行任务时追求成功的内在驱动力称为()A.赞许动机B.成就动机 C.交往动机D.认识动机

247.下列选项中体现了“问题解决”的是()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美人鱼 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

248.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是()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青春期

249.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25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A.优先发展B.提高质量 C.育人为本D.改革创新

251.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A.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抓好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

25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253.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

A.《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254.在中小学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施工蓝图”是()A.教育方针 B.教材 C.课程标准 D.课程

25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A.教育终身化 B.教育现代化

C.教育民主化 D.教育优势

256.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A.认知 B.需要 C.客观现实 D.个性

257.教学过程以教学()经验为主。A.间接 B.直接 C.生活 D.生产

258.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标本,参观工厂属于()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现场直观

25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地自我认识和反思的能力是(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260.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的管理体制。()A.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乡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 26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教学中的()原则。A.启发性 B.因材施教

C.直观性 D.导向性

26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是()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匀加速

26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实践课程 D.必修课程

264.国家实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A.6年 B.7年)C.8年 D.9年

265.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是()A.程序教学 B.暗示法

C.发现法 D.掌握学习法

266.“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267.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作业的布置

268.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了解与评价是(A.自我调控 B.自我体验

C.自我认知 D.自我评价

269.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属于()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一般文化知识 270.寻求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A.基本目标B.高级目标

C.基本任务 D.基本标准

270.下列属于夸美纽斯著作的是()A.《教育漫话》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72.起教学导向作用的是()A.教师的知识素养 B.教师职业道德

C.教师的个人品质 D.考试

273.小学后期、初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是()A.学习兴趣 B.赢得地位

C.得到物质奖励 D.获得同学赞赏 27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B.课外活动 C.劳动教育 D.道德教育

275.个体对挫折的反应和应对取决于()A.对挫折的认知B.情境

C.个体的性格 D.对结果的预期 276.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的()A.幼儿期 B.童年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27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管理的体制。

A.县级人民政府 B.市级人民政府

C.省级人民政府 D.国务院))为主278.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A.物质前提B.主导作用 C.发展动力D.决定作用

279.“活到老,学到老”反映的现代教育特征是()A.终身性B.公平性 C.大众性D.未来性

280.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原则是()A.及时性原则B.前瞻性原则 C.预见性原则D.科学性原则 281.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 C.创造性技能D.创新意识

282.教师上课时一边授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这是利用了()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28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D.抽象直观

284.记忆效果最好,精力耗费上最经济的学习程度为()A.50% B.100% C.150% D.200%

2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机关是()A.国务院B.国家教育部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86.教学设计最先考虑的问题是()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 C.教学方法D.教学环境

287.对于任性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其意志品质的()A.自制性B.自觉性 C.果断性D.启发性

288.“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巩固性原则

289.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A.智力的二因素论B.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C.智力的三元理论D.智力的多元理论 参考答案

1.A【解析】全身松弛训练主要是用在学生压力较大需要放松时。系统脱敏法是心理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帮助人去掉某种不好的习惯。表达想法和感情需要鼓励,需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训练,所以选A。2.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D【解析】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4.D【解析】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

5.C【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变式是为了分化概念,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征。6.C【解析】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7.A【解析】高成就需要者的成就动机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50%的任务。这类人会选择做企业家和风险较大的工作,他们通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8.A【解析】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9.D【解析】发展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0.A【解析】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

11.C【解析】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

12.C【解析】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13.B【解析】所谓学会学习,是指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兴趣和知识掌握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学。14.B【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5.A【解析】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选项B、C、D都是特殊能力。

16.D【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韩愈的《师说》。这是韩愈关于教师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即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

17.C【解析】说服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8.A【解析】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19.C【解析】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0.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21.A【解析】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的办学主体是国家。

22.A【解析】略。

23.B【解析】教育的发展应先于经济发展。如我国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4.B【解析】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5.D【解析】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心理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错过这一时期的教育很难取得成功。26.C【解析】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27.B【解析】略。

28.B【解析】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29.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将表现好的学生的照片贴在“明星墙”上,对学生是一种奖励。

30.A【解析】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31.D【解析】命题学习指学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此处涉及三个概念即功率、牵引力、速度的基本关系。一般来说规则、原理和公式的学习都属于命题学习。32.A【解析】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属于依存型。

33.D【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34.C【解析】由于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对间接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所以应多选用直观的教学方法。

35.B【解析】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师德的灵魂。

36.A【解析】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37.B【解析】泰勒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的美誉。

38.C【解析】根据离差智商公式计算,Z =(80-70)÷5,Z为2。此人的IQ为100+15×2=130。

39.C【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40.C【解析】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1.A【解析】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知觉,刺激物的绝对强度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之一。

42.A【解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43.A【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

44.B【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

45.A【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不稳定的、内部的、可控的因素。46.C【解析】本题考查黏液质的特征,不仅要记忆各种气质类型的描述性特征,还要能灵活运用,判断文学作品主人公的气质类型。

47.B【解析】铃声单独呈现时,不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多次配对出现之后,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此时铃声为条件刺激。

48.D【解析】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不怕见生人了”属于态度的学习。49.B【解析】这里体现出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50.A【解析】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中,教育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1.B【解析】略。

52.D【解析】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的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称之为感觉补偿。53.D【解析】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理想色彩,又与个人的志向、世界观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小新由于受到政府帮助而产生努力奋斗将来报效祖国的想法,与他的志向有关,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54.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5.D【解析】教师在言行举止上为学生作示范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56.A【解析】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觉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57.C【解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动机。

58.D【解析】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与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情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现象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实验中发现的,因此叫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59.C【解析】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在整体上呈正相关趋势。

60.D【解析】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第一次应该在学完后复习,第二次复习在一天后,第三次复习在一周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

61.C【解析】孟子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备于我”,人的本性中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62.D【解析】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63.D【解析】略。

64.A【解析】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者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65.C【解析】颞叶主要是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枕叶是视觉中枢;额叶在有组织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调节机体的感觉。

66.D【解析】“教必有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以及实际经验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67.C【解析】题干是结构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68.A【解析】第斯多惠的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夸美纽斯提出“直观教学有进步意义”。

69.A【解析】在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稳定因素包括个人的能力和工作难度。70.B【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71.D【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72.B【解析】道德认识(知)是德育的基础,道德行为(行)是德育的关键。

73.A【解析】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材料富有真实性。

74.A【解析】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75.C【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迁移概念的理解。

76.C【解析】在课堂上,这位小学生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把注意有意识地从一个活动上转移到另一个活动上,此时他的注意状态是转移的。

77.D【解析】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78.C【解析】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79.D【解析】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第五条。

80.D【解析】家长与子女的朝夕相处中,更能够深入地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81.A【解析】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82.B【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者和教育场所都不固定,教育是自发的。人类专门的教育形式出现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如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83.D【解析】本题考查人格的特征。

84.C【解析】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发现法是布鲁纳提出的。85.B【解析】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86.C【解析】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是做好其他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并把它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87.D【解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很快就会遗忘。88.A【解析】题干是直观性原则的定义。

89.C【解析】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一所小学的绩效一般包括学校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同时还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成果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由以上诸方面所反映的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素质、对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90.B【解析】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有很多,但前提和基础是全面了解学生。91.A【解析】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C【解析】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93.B【解析】审题和画示意图属于问题表征的过程。

94.C【解析】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学生管理权是教育教学权的一部分。95.C【解析】运用参观法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96.C【解析】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反思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等。97.B【解析】略。

98.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送其入学。

99.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00.C【解析】教育行政复议需要向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做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申请。101.D【解析】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2.C【解析】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之一,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10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人格的定义。104.C【解析】向师性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之一。

105.D【解析】本题考查观察的概念,即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06.A【解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学记》里面的一句话。107.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08.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开发理念。

109.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学习需要的定义。

110.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基础上进行的。

111.B【解析】真从众指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的看法也认同群体。有些情况下,个体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这是权宜从众。

112.A【解析】本题考查对性格概念的理解。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113.C【解析】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14.A【解析】把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属于内归因,会让学生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取得成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15.B【解析】罗杰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16.C【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117.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两个阶段划分的时间为10~11岁。118.C【解析】略。

119.A【解析】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20.B【解析】对王某的伤害由寄宿学校承担责任,但寄宿学校对司机有追偿权。121.C【解析】本题是对公共行政伦理的考查,要求考生拓宽知识面。122.B【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23.A【解析】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一心二用”是典型的注意分配现象。

124.C【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125.B【解析】初中生思维中再度出现自我中心性,认为自己是独特的,有许多“假象的观众”在关注自己,因此空前关注自我形象。

126.A【解析】马克思主义者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27.B【解析】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

128.D【解析】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129.C【解析】对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看到的侧重点不同,是因为受到以往知识经验的影响,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130.A【解析】略。

131.B【解析】劳伦兹通过对小鸡、小鸭印刻现象的发现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132.A【解析】“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即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即要尊重学生。

133.D【解析】从学习“石”字到学习“磊”字,不需要对“石”字进行加工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中,这是具体迁移。

134.B【解析】巴班斯基是前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35.C【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136.D【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137.D【解析】略。

138.A【解析】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动作敏捷、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与题干吻合。

139.D【解析】常模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为参照点,比较分析某一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主要用于选拔、编组等。140.B【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三条。

141.D【解析】该题四个选项是四种德育方法。说理法是讲道理培养道德观念。榜样法是引导学生向某个榜样人物学习。陶冶法是使学生在某种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本题所述是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因此选D。

142.C【解析】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143.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144.B【解析】豁朗期是指创造者经过长期酝酿,新假设产生或对考虑的问题豁然开朗。145.A【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称为负迁移。题干中lg(a+b)=lga+lgb这个公式是错误的,是由于先前学习m(a+b)=ma+mb的影响,阻碍了公式的学习,所以属于负迁移现象。

146.C【解析】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47.B【解析】在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儿童的自主性受到抑制,安全感得不到保护,也不喜欢与他人接触。

148.A【解析】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149.C【解析】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150.C【解析】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151.D【解析】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题干表述符合思维深刻性的含义。

152.B【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153.C【解析】“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154.A【解析】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他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155.A【解析】略。

156.C【解析】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为应激,教师第一次上讲台的情绪紧张属于应激。

157.D【解析】体育竞赛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目的的活动形式,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158.B【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题干中描述首次接触一个人,因为对方某方面不受自己喜欢致使这个人都不被喜欢的现象是受第一印象的影响,所以是首因效应。159.C【解析】注意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特征进行区分。160.A【解析】略。

161.B【解析】定势是一种旧有的习惯对新行为获得的影响,英语知识不是习惯,因此不是定势。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与这道题目无关。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因此,正迁移符合本题所述的意思。

162.D【解析】思维的变通性即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独创性是指思维角度十分独特、新颖。目的性是问题解决的特点。由此可知,对同一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类型的答案是思维的变通性特点。163.C【解析】略。

164.D【解析】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叫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165.A【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对游览过的名胜古迹的记忆属于这种记忆。

166.A【解析】题干是讲授法的定义。

167.C【解析】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继时对比。168.C【解析】“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这条规范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169.B【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170.C【解析】“教然后知困”意思是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弟子不必不如师”意思是学生在某方面可能会超过老师,这都体现了我国师生关系的教学相长特点。171.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流体智力的特点,晶体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172.A【解析】获得解答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属于内部学习动机。173.D【解析】“儿童中心主义”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174.D【解析】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75.B【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题干表述与之相符,故选B。

176.B【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迁移的关系理论,认为迁移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177.C【解析】道德意志是一个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才能把道德行为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178.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如口渴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179.D【解析】略。

180.C【解析】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地发展了这一理论。

181.A【解析】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则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形态。

182.A【解析】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故答案为A。

183.B【解析】培根提出的是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84.A【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属于道德感范畴。

185.C【解析】格式塔学习理论即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86.A【解析】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载有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187.B【解析】人刚进入黑屋子,要经历暗适应的过程才能看清东西,是视觉的暗适应,属于感觉范畴。188.D【解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89.C【解析】结构课程论强调教学中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科结构为课程的中心,而活动课程论主张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固定。二者存在着本质差别。190.C【解析】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191.C【解析】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的变换语调,维持学生的注意。192.A【解析】略。193.C【解析】略。

194.A【解析】“产婆术”是苏格拉底首先提出的,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

195.B【解析】安全需要是指希求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要。希望得到稳定的工作,愿意参加保险是安全需要的体现。

196.B【解析】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97.D【解析】略。

198.D【解析】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能在短时间记住较多的东西。

199.A【解析】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

200.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这是学生在学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201.C【解析】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小组活动主要包括:(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等。

202.C【解析】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203.C【解析】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弄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204.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05.D【解析】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206.B【解析】对新事物表现出的好奇心、探知欲等是理智感的体现。

207.D【解析】原型启发是从具有启发作用的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茅草”在这里充当了创造活动的原型。

208.D【解析】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209.D【解析】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210.D【解析】形成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

211.A【解析】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等都属于正式的学生群体。212.A【解析】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

213.B【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在人际关系上花费大量时间。

214.C【解析】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带有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特点。

215.B【解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216.C【解析】意志是指自觉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17.C【解析】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

218.C【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219.A【解析】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有特殊规定外,必须是县级教育行政机关。220.C【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221.C【解析】延髓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被誉为“生命中枢”。

222.A【解析】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223.C【解析】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型曲线,动机的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可以判断,C选项表述正确。

224.C【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

225.C【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26.C【解析】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227.B【解析】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228.C【解析】对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当机立断的性格。

229.A【解析】具有良好的意志自制性表现之一就是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230.D【解析】知识虽然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是知识的多少与才能、智力的高低并不等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231.B【解析】题干是德育疏导原则的定义。232.C【解析】题干是道德意志的含义。233.D【解析】略。

234.B【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放任型的班主任领导方式。

235.A【解析】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236.C【解析】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237.B【解析】题干是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238.D【解析】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239.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240.C【解析】略。

241.B【解析】本题考查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十七大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了“和谐”一词 242.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壬戌学制。

243.C【解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注意自己讲课的情况,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维持课堂秩序等,所以对注意的分配要求较高。244.C【解析】气质是人的天性,无所谓好坏。

245.C【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形成了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246.B【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本题考查的是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的理解。

247.C【解析】问题解决是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本题中只有C符合要求。248.D【解析】略。

249.B【解析】 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本题是文饰的典型实例。250.B【解析】略。251.C【解析】略。

252.A【解析】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就是反映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53.A【解析】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54.D【解析】课程是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它又是教师从事教学的“施工蓝图”。255.B【解析】略。

256.C【解析】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因此,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57.A【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经过提炼的认识成果。因此,教学过程以教学间接经验为主。

258.A【解析】实物直观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观察标本、参观工厂都属于实物直观。

259.D【解析】 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属于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260.A【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

261.B【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262.A【解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

263.D【解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

264.D【解析】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65.C【解析】发现法是布鲁纳首先提出的。

266.A【解析】教师工作(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这一特点的具体反映。

267.A【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68.C【解析】题干是对自我认知概念的描述。

269.B【解析】教师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将自身所具有的本体性知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能够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270.B【解析】学校心理辅导有两个目标: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271.B【解析】《教育漫话》是洛克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著作。

272.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273.D【解析】儿童后期、少年期即小学后期、初中时期的学习动机已由渴望受到长辈的赞赏为主转向赢得在同伴群体和集体中的赞赏为主。

274.A【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275.A【解析】对挫折的认知决定着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反应。一个人如果对挫折的认知是积极的,那么他的挫折反应就会相对积极。相反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276.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277.A【解析】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278.B【解析】(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教育,从逻辑上讲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特殊因素,与那些产生自发影响的环境因素相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79.A【解析】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280.D【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有:(1)方向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民主性原则。

281.B【解析】创造力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以非智力因素为动力,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力。282.C【解析】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83.B【解析】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模像直观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抽象直观是个迷惑选项。因此,本题描述的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模像直观。

284.C【解析】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也就是说,学习程度为150%时,记忆效果最好、精力上耗费最经济。

285.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286.A【解析】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应最先考虑的问题。

287.A【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具有良好自制性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前者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后者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288.B【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289.D【解析】加德纳在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多元智力理论,它对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的智力至少包括七种类型:言语智力(即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逻辑—数学智力(即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即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即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运动智力(即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自知智力(即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河南特岗考试专题

(二)——判断题

1.初中阶段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自我。()2.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刺激分化。()4.学习中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5.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了。()

6.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7.课时计划即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计划。()8.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9.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10.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法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3.影响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教育、遗传、性别等。()14.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的目标达成与否。()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确定的,具有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16.管理学生只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

17.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育是影响人发展的内在动力。()18.对“圆的直径是其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命题学习。()

19.“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20.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21.国家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2.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主张通过“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23.在书上重点内容下面划线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24.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6.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27.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8.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9.课外、校外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其中学校占主导地位。()30.教育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教育实践。()31.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大教学论》。()32.埃里克森认为培养勤奋感的主要时期是童年期。()

33.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34.宋代时,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35.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声像记忆。()36.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37.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38.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9.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

4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41.人格中的气质可塑性强,性格稳定性强。()

42.教育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是教育法律制度的存在。()

43.“多学近乎智,无知即无能”,说明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的。()44.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45.学习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46.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47.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

48.“望而生畏”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49.学校心理辅导的高级目标是发展性辅导。()50.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

51.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小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可以开除。()52.组织教学仅仅是在上课开始时进行的。()

53.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材向学生施教。()5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独立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性。()

55.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56.诊断性评价只局限于在学科教学开始的时候进行。()57.研究者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58.记忆术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5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道德认知。()60.觉察刺激之间微弱的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61.早期失去父母的爱,从小受溺爱而缺乏惩戒或受到不一致的惩戒,此类因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人格障碍。()

6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63.现代生产力的各种要素中,都渗透了教育的作用。因此,就其本质来说,教育就是生产力。()

64.思维是孩子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65.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66.捷克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67.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为教师享有管理学生的权力。()68.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在本质上是一样的。()69.我国的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70.只要肯钻研教材,教师就能备好课。()

71.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三度”,即信度、效度和难度。()72.校外教育是在课程标准以外实施的教育。()

7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经过努力就可以克服。()

7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标准和道德品质三个主要部分。()75.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7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77.我们听到了远处火车微弱的鸣叫声,属于感觉。()78.发现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79.电视剧《西游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妖怪,但他们的形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了想象的一种加工方式——黏合。()

80.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81.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诱因。()82.“六艺”教育的中心是礼乐教育。()

83.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出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

84.宋代以后的教学,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的主要依据是《诗》《书》《礼》《易》《春秋》。()

85.李老师沉着、机智、细致、认真,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这是她能力强的表现。()86.生产力直接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

87.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阶段性。()88.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89.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导向。()

90.课程就是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91.划线、做笔记、提问等都属于精加工策略。()

92.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是社会现象,所以说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93.人的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94.影响学生新的学习和后继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程度。()

9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96.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小学生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患有多动症。()97.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98.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心理活动。()99.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1.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含义是只要求生活世界不要求科学世界。()

102.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10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104.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礼”是指道德教育。()105.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106.从众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107.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08.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109.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这体现的是巩固性教学原则。()110.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它具有阶级性的特点。()111.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和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112.教学方法一旦形成之后,就不会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变化。()113.学习动机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实现的。()

114.教师要进行家访时,可直接对被访学生说:“告诉你爸,今晚我要来家访。”()115.我国中小学新课程十分强调教育教学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11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117.首先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思想的是《学记》。()

118.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看,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施行于1993年。()

120.某教师对生病学生不问不顾,导致该学生因延误治疗而死亡,则该教师的行为属于不作为侵权。()

12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22.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123.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三字一话”是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124.西周时期的国学是由周王朝设立的、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要任务的学校。()125.“长善救失”说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规律。()

126.对于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教师不予理睬,这是运用负强化的原理。()

127.课程资源的多少及开发只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有关,大多数教师感到无教育资源可开发,主要原因是当地条件太差。()128.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129.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130.中学阶段是异性交往敏感的时期,但教师和家长也不要“草木皆兵”,过分限制男女生之间的交往。()

131.一般说来,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132.孟子是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

133.根据对问题思考速度的差异,区分出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即冲动型和沉思型。()134.与活动中心课程理论相对立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35.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则学习动机应保持在中等程度。()

136.赫尔巴特提出,应该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137.多动症是先天体质上的原因。()

138.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观察。()

139.在学校里,教师应尊重和爱护学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促使学生努力学习。()14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1.用来描述世界,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14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43.条件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形成的反射,如“谈虎色变”“蜘蛛结网”等。()144.“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孟子》,论述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45.“勤能补拙”说的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146.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147.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应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148.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已经掌握了守恒概念。()

149.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150.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15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52.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培养目标。()

153.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网络教育心理学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154.依法执教的主体是教师。()155.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156.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的表现。()157.近代社会,主张进行绅士教育的是英国的洛克。()

158.有时在大街上遇见熟人,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159.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力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16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单行法律。()

161.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这种技术是克隆技术。()

162.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3.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早于欧美国家。()

164.研究表明,要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学习程度需达到50%。()

165.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166.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一种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16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标本,这属于模像直观。()

168.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分为算法和启发法两大类,逆推法属于算法策略。()169.备课通常是指“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一般要求教师要备课程标准。()170.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这体现了问题解决的认知性。()171.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关注学生。()172.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是设计并开展社会实践。()

173.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174.心理实验中计算机模拟的应用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175.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76.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177.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

178.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种现象在物理上称为气化。()179.学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先救护未成年人。()

180.英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能力结构论是群因素论。()181.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182.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应试教育。()

183.小学生的记忆,一般以理解识记、无意识记、形象识记为主导。()18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的过程。()

185.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呈线性关系,即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186.教师对优生的偏爱是自然的,无可厚非的。()

187.2011年8月8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

188.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是一个固定的模式。()189.独立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190.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91.“月晕知风”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192.“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193.通过收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调查法。()

194.相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195.顿悟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备的学习理论。()

196.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的。()197.知识表征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198.目前,我国的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部分组成。()199.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了解课程计划、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立法的根本依据。()

20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巨大的“和”字,其蕴含的思想源自儒家。()202.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的依据之一。()

203.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性过程。()

204.外铄论对教育在改造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持消极悲观的态度。()205.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陶行知。()206.最早作出普及义务教育规定的国家是英国。()

20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208.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209.罗夏克墨渍测验是一种投射式人格测验。()

210.班级授课制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不宜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21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212.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但还没有脱离生产劳动分离出来。()213.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又可以成为阻力。()214.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

215.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的能力被称为教育机智。()216.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217.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218.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社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219.国家倡导“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20.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实践了泰勒的生活教育理论。()221.核电站利用核能进行发电,其所利用的燃料为铀。()

222.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对菱形学习的影响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223.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错过某个特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它将不再发展。()

224.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225.了解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个人。()226.我国西周时期的“六艺”属于学科课程。()227.学生的学习以掌握直接知识为主。()

228.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229.“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30.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231.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232.活动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开展的体现自主、灵活、广泛、实践特征的课程形式。()233.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234.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23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应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236.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

237.男孩在动作技能方面的优势要到青春期之后才能明显体现出来。()238.负强化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239.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学校、学生、教师。()24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41.当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时,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若保持不变,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这说明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242.古代斯巴达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24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心理是客观的。()244.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条件的。()

245.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顺向正迁移。()246.课外辅导主要是针对基础差的学生。()247.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

248.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249.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250.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叫形成性评价。()

251.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群众性活动。()25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53.课程计划是规范地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25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255.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班主任了解了学生。()

256.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避免学生“分心”,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但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要配以夸张的身体动作。()257.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58.《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最早颁布的一部教育法律。()259.教育同生产劳动的分离始于原始社会。()

260.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26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出了到2020年教育具体目标和要求。()262.情绪智力即情商,是影响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263.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264.创造力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是每个人都有的潜能。()265.不会进行教学反思的老师,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26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267.素质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68.认知方式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有好坏之分。()269.德育必须从提高道德认知开始。()

270.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性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271.学校或教育机构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权,学生有被管理和接受教育的义务。()272.智力影响学习的发生,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和质量。()

273.为完成一种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同时选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274.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275.现代教学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276.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277.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278.所谓依法执教就是依罚执教。()

279.2007年我国已经全面免除了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28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提高质量。()281.义务教育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教育。()28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83.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及执行方式都是相同的。()284.素质教育就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285.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286.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不同步的。()287.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控能力会减弱,所以总是做错事。()288.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289.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方法,问答法是启发式的方法。()290.学会调适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

291.受教育权利是儿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一项宪法权利。()292.定势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参考答案

1.×【解析】初中阶段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学校教育,主要因素是教师。2.√【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3.×【解析】刺激分化是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刺激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作出相同的反应。

4.√【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解析】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对与错,它还具有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等功能。

6.×【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7.×【解析】课时计划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它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计划,还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

8.×【解析】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9.×【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以说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学校的出现则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以说作为教材主体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解析】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2.×【解析】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3.×【解析】性别不影响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14.√【解析】终结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解析】教育目的是人们的教育理想,虽然属于意识范畴,但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说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观性。

16.×【解析】管理学生不仅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解析】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命题学习,题干描述的是判断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9.√【解析】略。

20.×【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解析】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国家课程一般是必修课程。22.√【解析】略。

23.×【解析】划线法属于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24.√【解析】考查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25.√【解析】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6.×【解析】环境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但是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27.√【解析】略。

28.√【解析】首先,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其次,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所以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9.√【解析】学校是专职教育机构,同时,学校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

30.×【解析】教育研究的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育理论。31.×【解析】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32.√【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童年期是6、7岁~11、12岁,这段时间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33.√【解析】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34.×【解析】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的时间是在明代。

35.×【解析】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其中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36.√【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

37.×【解析】教育的终身化是指教育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这些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阶段和形式。所以,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的观念是片面的。38.√【解析】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所以说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9.√【解析】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40.√【解析】略。

41.×【解析】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所以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42.×【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教育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只有适用教育法律规范调整的教育关系才能转化为教育法律关系。

43.×【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但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智力的发展。44.√【解析】教师申述具有非诉讼性。

45.√【解析】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类型的多样化有利于实现课程价值。46.√【解析】略。

47.×【解析】态度和品德实质不同。价值观念只有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48.√【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49.√【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50.√【解析】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义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51.×【解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52.×【解析】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是第一个环节,而且是在上课前已经开始的。

53.×【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的实质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54.×【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55.√【解析】学习困难学生的智力和感觉正常,并不存在问题。

56.×【解析】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57.×【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58.√【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记忆术是精加工策略的一种。

59.×【解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属于道德意志。

60.×【解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的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61.√【解析】略。

62.√【解析】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所以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发展来实现。

63.×【解析】科技是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只有被劳动者掌握和运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但它并不等同于生产力。

64.√【解析】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所以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

65.×【解析】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形式训练说。

66.×【解析】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67.×【解析】从教育法律关系上说,管理学生是教师的基本权利。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68.×【解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强调的是新旧知识之间有实质性的联系,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两者本质不一样。

69.√【解析】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70.×【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71.×【解析】评定一个测验质量优劣的主要技术指标是信度、效度和标准化,而不是难度。72.√【解析】考生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说的课外、校外教育,二者一个是在课程标准之内,一个在课程标准之外。

73.×【解析】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对事物的歪曲知觉,是不可以克服的。74.×【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成分。

75.×【解析】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包括教师的观念转变等。76.√【解析】教育目的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77.×【解析】对事物的理解性的感觉属于知觉,题干的含义是个体从微弱的声音中判断是火车鸣叫,属于知觉。

78.×【解析】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这是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之一。

79.√【解析】黏合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0.√【解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平权型。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81.√【解析】诱因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的诱因称为正诱因;如果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例如,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是正诱因,斥责是负诱因。82.√【解析】略。

83.√【解析】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84.×【解析】宋代以后,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5.√【解析】能力是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题干中的描述是能力强的表现。86.×【解析】生产力虽然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但不对教育起直接影响。对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起直接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87.×【解析】在某一时期,儿童身心发展较其他时期迅速,反映了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88.×【解析】智育的任务不仅要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89.√【解析】德育对其他教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

90.×【解析】课程不仅包括了全部的教育内容,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91.×【解析】划线属于复述策略。

92.×【解析】言语和语言是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的。93.√【解析】略。

94.√【解析】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95.×【解析】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96.√【解析】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但不是所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儿童都患有多动症,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区分。97.√【解析】略。98.×【解析】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99.√【解析】首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初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100.√【解析】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三条。

101.×【解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注“生活世界”,并不是不要求“科学世界”。

102.×【解析】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能代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103.√【解析】产婆术亦称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104.×【解析】六艺教育中的“礼”,不仅包括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历史等内容。

105.×【解析】个体发展具有差异性,所以教育者要因材施教。106.×【解析】这种社会现象是服从,而不是从众。

107.×【解析】“少年得志”“大器晚成”是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是人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08.√【解析】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的过程。109.√【解析】略。

110.√【解析】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从德育的性质上来说,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111.√【解析】题干表述的是高原现象的定义。

112.×【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同时,生产力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进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与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继而制约着教育方法的变化与发展。

113.√【解析】个体学习动机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影响学习结果,即学习动机通过制约学习积极性来影响学习结果。114.×【解析】略。

115.×【解析】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即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116.√【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117.√【解析】略。

118.×【解析】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119.×【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颁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20.√【解析】该教师没有履行对学生的保护职责,构成不作为侵权。

121.√【解析】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提出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22.√【解析】自我意识要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在三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123.√【解析】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即“三字一话”是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124.×【解析】西周时,周王朝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是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教育内容是“六艺”。

125.√【解析】互补性规律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长善救失”即扬长避短,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126.×【解析】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不予理睬,不给以强化,运用的是消退原理。

127.×【解析】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既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与学校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等客观条件有关,也与家庭、教师和学生等主观因素有关。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28.√【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增长和大脑的成熟,有意注意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129.√【解析】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

130.√【解析】教师和家长不要过分干涉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否则会引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而应教育和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与“适度”原则。

131.√【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左右,负迁移指阻碍作用。两种学习之间相似程度高会产生正迁移;相异程度高产生负迁移;既不相似也不相异不发生迁移现象,即零迁移。

132.×【解析】荀子是外铄论的代表,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133.√【解析】略。134.√【解析】略。

135.×【解析】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想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应维持较强的动机水平。

136.×【解析】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要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37.×【解析】多动症产生的原因不仅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不安的环境。

138.×【解析】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注意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种特点。139.√【解析】一般来说,在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自尊。只有满足了学生基本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地学习。

140.√【解析】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41.√【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142.×【解析】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143.×【解析】蜘蛛结网是本能行为,是无条件反射。

144.×【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出自《荀子》。145.√【解析】略。146.×【解析】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所以,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

147.√【解析】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148.×【解析】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才掌握守恒概念。

149.×【解析】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识不多到知识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150.√【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151.√【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忽视了认知、理解、情感等在人类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52.×【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是易混点。

153.×【解析】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154.√【解析】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而其主体是教师。

155.√【解析】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156.√【解析】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157.√【解析】洛克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158.√【解析】略。159.√【解析】略。

160.×【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律。161.√【解析】本题是对科技知识的考查。162.√【解析】略。

163.×【解析】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164.×【解析】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达到50%时记忆效果最好,注意区分这两种说法。165.√【解析】略。

166.×【解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从学习方式的维度上划分的,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维度上划分的,四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奥苏贝尔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67.×【解析】运用标本,属于实物直观教学。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6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由潘懋元主编。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欧洲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是欧洲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高等教育就等于大学教育。主要分为文、法、神、医四科。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工业革命时期,中等教育开始与高等教育衔接。美国大学分为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这几个层次。非正规大学包括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国际上目前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而欧洲和中国则与此不同。中国的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即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方法可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对高等教育内容和手段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影响。1.文化影响高等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高等学校部门本身便是文化意义上的机构,因此,它决不只是消极地接受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来影响和反作用于文化。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教育最核心内容是传递文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人才培养职能开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传统教育最核心职能,是早期大学创办宗旨,也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最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合法依据,也是高等学校根本使命。高等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官办高等学府。唐代书院(最早是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殿书院),是另为一个类型高等学校。宋代起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形式。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布拉格大学又称查理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近代中国最早新式大学有: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1897年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1902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中世纪大学办学目的是培养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科学职能源于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创办基本原则是“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是最典型的德国模式大学。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是赠地学院代表,开始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大学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职能延伸。直接为社会服务包括: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教育必须 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有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同时又具有客观性。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必须受教育目的制约。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关系;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关系。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全面发展教育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学工作;2.科学研究;3.社会实践。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价值观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来源于古希腊。个人本位观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进而提出人文教育思想,赫钦斯提出自由教育(又称永恒教育)理念。社会本位观来源于柏拉图的哲学家教育和军人教育。孔子主张社会本位观,老子主张个人本位观。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为造就自然人,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第二节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殷商、西周时期,高等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实行的是通才教育。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自由民),教育内容保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被称为“七艺”(七种自由的艺术)。科学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才使专才教育重新在大学教育中得到强调。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赫钦斯所代表的永恒主义,马利丹所代表的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实行一种博雅教育。所谓的通才是相对的。有三个特征:传授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有三个特征: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进行,人才在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比较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劣)。

第三节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美国马丁·特罗认为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教育阶段;当比例达到15%—50%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这时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这时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美国、新西兰、日本、法国、瑞典这些国家均处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整体上属于英才教育阶段,现在开始转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目前已达到普及化发展。日本高等教育源于国立帝国大学,日本私立大学在日本由英才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注重规模扩大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柏拉图主张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胡森(瑞典)认为,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他还将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1.保守主义阶段,强调入学机会平等;2.自由主义阶段,强调过程平等;3.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强调教育结果平等。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包括以下三方 2

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结果平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一)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和统一的范畴,在特定的条件下,对效率的追求必然影响公平的实现,而追求理想化的平等如平均主义往往导致低效率的结果;但效率的实现必须有相对的公平来提供保障,同时,公平的逐步实现又取决于效率不断提高的社会环境。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总是处在矛盾之中,此消彼长,似乎无可调和。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既然平等与效率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平等与效率就可以兼顾,而且应该兼顾。在具体操作中,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一型”;一是“兼顾型”。在现实中绝对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必须作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

(二)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这有利于学校间展开竞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学校有谁主办和管理,学校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学制建立基本依据:1.学制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系统。意大利为代表。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代表。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为代表。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是代表。日本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类型;美国高等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系统,其中公立高校归各州,州立高校又分为州立大学、州立学院和社区学院,私立高校则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我国在1951年确立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初级专业人才;大学和专门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基本层次;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国成人高等学校基本类型有: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5.其他。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现代学位制度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约13世纪,比硕士和博士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学位在当时是一种教师职业资格,并不代表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德国所设立的哲学博士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美国较正式的学位层次有四种:副学士或胁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不属于学位。日本学制与美国大致相同,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英国学士学位分为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两种;德国研究生阶段只有博士学位。法国国家博士相当于中国所说博士。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我国目前学位制度确立标志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学位级别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高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位授予权力机构是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统一入学考试形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或社会中的考试机构。如英、法、德考试组织者是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美国则有民间考试机构组织,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则实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2.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美国许多名牌私立大学多如此;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多如此。我国从1977年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我国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定向生、保送生、委培生、自 3

费生。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就业心理准备。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高校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点和方向是: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第五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国、意大利、瑞典是代表。法国高等教育地方管理机构是大学区。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为代表。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没有直接管理权。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为代表。1995年,我国形成“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体制。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和基本方向是:1.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建立一个广泛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3.发挥社会中介作用。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即学校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教授和教授群体处于学校权力中心,行政部门几乎没有什么权威。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校长只是荣誉性职位,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1984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高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我国目前高校领导体制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系。我国高校大多是校—系两级结构,部分规模较大学校才是三级共存。系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学术单位。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等改革;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六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完成。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大学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学„„等12各学科门类的学位。形式结构上分为公立和私立,即正式或非正式两种形式。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学校。地区结构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我国第一层次是经济发达和原来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市。京、沪、苏、粤、辽、鲁、鄂。第二层次是原先高校少,但发展快。浙、闽、豫、黑、吉。第三层次是一些边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云、贵、甘、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因素;2.体制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

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由(即高校三大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劳动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素质: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家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高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重要关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职务结构常常是“卵型”;教学为主的大学,职务结构最好是“金字塔型”。教师职务结构分为助教、讲师、副教师、教授。学历结构为本科、硕士、博士。高校教师结构优化:1.完善教师聘任制;2.引导教师合理流动;3.克服“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观察力扩大;注意力稳定;以逻辑记忆为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高校学生情感发展特征:情感丰富多彩;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持续时间更长。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征:自我意识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显著提高;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特点(幼稚-稳定):新生踌躇满志;二三年级相对稳定发展阶段;大四思想基本成熟。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是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动性增强;心理学、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建立良好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广义的专业指专门职业。专业的形成:以一定社会分工为前提;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密切相关;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密切联系。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积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有少到多又到少。我国高校专业调整教训: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专业重复建设;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基本要求: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符合高级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具体做法: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改变专业培养方式,如按专业大类培养学生;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盲目求大求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第二节 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

21世纪人才素质基本要求有: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和协作精神。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与社会需要一致;3.培养要求与个人发展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2.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人和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3.必须与高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注意是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状态;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开展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式,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让学生选择,发挥自己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坚决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了解不同学生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的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求: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特点,通过学习、实践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组合

按课程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分为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从课程课时数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按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按课程有否明确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属于隐性课程。

第二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分学期分配。整个课程体系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规定教学。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正文和附录。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具体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第三节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2.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早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个别教学制就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教学效率往往较低。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由一定数量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理论上的系统阐述。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课 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总结。备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其次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了解学生。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课的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1.选择课题,确定题目;2.查阅文献,收集资料;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4.撰写初稿,修改定稿;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应达到以下目的: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与要求:文献资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毕业设计的检查阶段;毕业设计的答辩。学年制是按照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特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校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学分制特点: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4.学分制的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1.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节 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结合。高校常用教学方法一般可分为三类: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有: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结能够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称课堂讲授法。讲授法适宜于讲授与事实相关的知识,也适宜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从授课对象看,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规模较大的班级。讲授法优点:成本低,通用性强。缺点:过多用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校的被动,不能直接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讲授法基本要求: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2.教师事先做好准备,主要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教师板书内容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进行复习;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视达到的教学目标而定。讨论法适用范围:教学内容看,适合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也适合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教学;对象上适合高年级学生;教学环境上适合较小班级或小组。与启发式教学相对应的是注入式教学法。从教学内容看,自学指导法主要适用于学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专门问题。从教学环境看,自学指导法不受场地限制。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就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人的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教学技术领域包括四个方面:学习者、学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教育管理职能。用系统的方法考虑、设计、组织和评价教育过程并追求“增效效应”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现在教育技术过去被称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媒体按物理原理分为: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 7

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必须遵循原则:目的性原则;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智能教学系统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承建。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率先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率先建起网上大学。

第四节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市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室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原则。

第三节 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应用性成果是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适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发展性成果指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研成果。第四节 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的场景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是否列入教学计划,可分为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两类。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特点:多与专业教学密切联系,是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明确;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起、组织。教学外社会实践特点: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实践活动又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特点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全体同学参加;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部分。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程序: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活动过程;评估与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原则;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原则;系统化、分层进行原则;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原则。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三个基本途径。

第十四章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思想发展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各种教育因素是按一定规律运动;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新生阶段是大学生角色转变和适应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侧重安排,二、三年级时大学生思想稳定发展、逐步定型期;高年级时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期。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第三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2.疏导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原则;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调查研究法;2.说理启迪法;3.情感交流法;4.榜样教育法;5.参观访问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这是主要形式;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即教师教书育人,干部管理育人,后勤职工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对学校内成员特别是学生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产生积极影响;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第四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7

关键词:体育教师,科研,分析

国家要振兴, 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靠教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实力,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进入21的世纪, 我国高校体育的任务和职能也在不知不觉发生着变化, 由原来社会体育活动、单纯体育教学, 业余体育训练转向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负责更多体育科研工作。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条件制约、惯性思维束缚, 学校体育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于体育教学实践需要的现象, 这与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是不符合的。有必要通过一些方法和手段, 逐步提高和改进。因此, 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科研现状的分析, 希望有助于提升广大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具有不同寻常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大学、河南省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信阳师院、安阳师院、洛阳师院、等6所高校体育系或者体育学院的380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其中男教师2 6 8人, 女教师1 1 2人。

1.2 研究方法

(1) 问卷调研法。根据课题的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表格, 并对调研的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与咨询。共发放问卷380份, 回收372份, 有效问卷368份, 有效率9 8.7%。

(2) 数据统计。对所采取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分析 (见表1)

职称结构指教师中初级、中级、高级各级职称的比例, 是国家教育部门衡量教师素质状况所采取的重要尺度之一, 是反映教师对科研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状况下, 教师职称越高, 科研水平也相对较高。表1显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例为1∶2.8 8∶4.42∶1.7 0, 这反映出副教授和讲师的人数比例比较高。研究中发现, 教授并没有做很多教学科研项目。原因是到了教授这个职称, 已经不需要做课题了, 好像已经无欲无求了。大多教学科研项目主要由讲师和副教授完成的 (主要是具有副教授职称完成) , 有时由讲师和副教授共同完成, 所以讲师和副教授比例不合适的话, 对于学校教学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都是不利的。而且还发现, 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还是可行的。

2.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分析 (见表2)

一般认为学历层次反映这个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基础、理论高度和发展潜力。曾经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一个人学位越高, 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就越高。从对河南高校部分体育科研人员调查发现: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总体的37.1%, 而本科及专科学历的占总体的62.9%。由此可见:目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够理想,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河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所以, 高校自己培养科研人才或者从外面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体育师资人才, 是我国普通高校要经历的路。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表2显示博士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与国家要求的40%有一定差距,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 差距越来越小。而学历低的职称份额又相对较高, 这种学历低与高职称相矛盾, 不可避免的导致高校体育科研人员素质的提高受到阻碍, 希望有关部门从政策和制度上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自我提高, 最终达到提高科研能力的目的。

2.3 河南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和成因分析

体育学术论文发表的期刊各种各样, 档次良莠不齐。一般来讲, 体育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的档次越高, 发表的著作越多, 他的科研能力也就相对就越强。另外, 数量多少也能或多或少反映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小和业务素质高低。不过有一点, 抄袭的除外。调研表明:高校体育科研人员每年发表1~2篇, 占总体比例的66.8%, 略低其他学科。每年能发表2篇以上的科研人员只占总体的35.9%;也比其他学科低一些。能在体育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体育教师占18.8%, 数量更少, 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发表核心期刊难度太大。难度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没有发表过核心论文的教师占到总体的59.6%;总之, 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每年发表的论文数目还不是很多, 而且发表的较高级别期刊人数更少。如果教师参加的科研项目越多, 说明获得科研项目的机会也就越多, 科研力较强;相反, 科研竞争力较差, 科研能力较差。研究发现:参与2项以上课题研究的体育教师大约占总体的12.6%;能参与1~2项课题研究的高校体育教师占教师总体的67.1%;没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体育教师占总体的21.3%, 在高校体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级别中, 校级以下课题项目比例最大, 大约占到总体的43.7%。我们调查分析发现, 为晋升职称与应付考核是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目的, 占比高达90.5%, 提高业务和科研的需要的只占9.5%。还有一部人认为体育科研价值太小, 没有必要下那么大工夫。由此可见, 需要进一步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改革利于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希望教育部门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我国现有高校职称等级制进行改革, 以利于科研的促进和发展。并且能够为社会实践服务。

3 结论

(1) 河南高校体育科研人员进行体育科研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晋升职称, 他们在科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职称高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较高。他们的科研态度与学历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成正比例, 一定范围内学历越高, 科研态度越积极。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目前虽然比较少, 但是在逐年增多。趋势是好的, 不足之处是科研成果少。理论联系实践有待于加强。

(3) 影响体育工作者研究的因素很多, 主要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有科学术识薄、知识层次不齐等。外因主要有时间紧缺、条件不完善、资料缺失等。

4 对策

(1) 调整现有职称评审条例, 弱化职称地位,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努力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 把院级项目归入到职称评审之中。这样就可做到人人都有项目做, 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从易到难, 逐步锻炼, 逐步提高。

(2) 建立年轻教师科研发展的培养制度, 使其增强科研意识, 同时明确科研目的。

(3) 科研人员要有勤于探索科研素质。科研人员的素质包括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精神, 要善于从科研实际出发, 找出问题, 确立方向, 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并不断总结探索科研规律。

(4) 学校重视。教研部门要把科研工作放到突出位置, 保障物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信德.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现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 :54~55.

[2]林崇德, 等.教师素质构成及其培训途径[J].中国教学学刊, 2000, 16 (4) :87~89.

[3]马卫平, 谭受清, 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师资状况与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2) :12~15.

河南省教师资格 篇8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field survey, etc., the article ha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numb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itles of the 13 Henan private colleges’ martial arts teachers, and it gets to master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tial arts teachers constitute in Henan private colleges, so as to provide help to promo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artial arts teachers in Henan private college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private colleges; martial arts; teachers

引言

学校是武术传播推广的重要阵地,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民办大学在校生总数超过20万人,但是从现实来看,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的效果与理想中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在民办高校中参与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选择武术作为终身锻炼项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1〕由于武术教学的特殊性,这不仅要求武术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还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专业文化内涵。建立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稳定的武术教师队伍,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就显得十分必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民办高等学校(机构)办学情况年度审查结果合格的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黄河科技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13所民办高校的武术教师和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在中国期刊网、维普科技网、万方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法律法规等查阅收集了2000年~2010年有关我国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论文,收集查阅了党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教育厅近10年来颁布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文件,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通过对专家的调查和根据提出的建议针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的基本情况编制问卷。采用“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对问卷设计进行效度检验,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实地发放和通过邮局邮寄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符合社会调查统计的标准和要求。

1.2.3实地考察法

访问了河南省相关专家学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郑州市民办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开展进行了实地考察,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l6.0统计软件和Excel20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1.2.5逻辑分析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逻辑学的角度对统计结果和访谈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构成与数量

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两部分组成。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第三章第四条中明确规定:聘请校外教师的数量不得超过学校专任教师人数的1/4。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调查的河南省13所民办高校50位武术教师中,专职教师36人,占调研数的72%;外聘武术教师14人,占调研总数的28%,外聘武术教师的比例较高,已经超出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规定。外聘教师虽然能够节省学校的一些开支,但外聘教师与民办高校之间纯粹是一种商业合作,随意性、流动性较强,不稳定,难以在教学中形成教师固有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办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2〕此外在2000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体系指导大纲》中明确规定学校应按照学校体育工作的需要,按学生120~150人合理配置一个教师。充足的武术师资是民办高校武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而河南省13所民办高校共有在校生约14万人,武术教师仅有50人,其中70%的学校只有1~3名武术教师,30%的学校有4~5名武术教师,根据《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体系指导大纲》中的规定可以看出,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缺口是非常大的。〔3〕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几年河南省各民办学校招生规模均不断扩大,造成武术教师人数与学生逐年增长的比例失衡,再就是民办院校终归是一个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民办高校领导不重视体育,为降低教学成本,领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师资的投入。

在调查中还发现真正科班出身的武术教师有28人,占调研总数的56%,其中有22人是由各类体育教师兼任的,占调研总数的44%。武术教学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武术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示范效果和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喜爱、热情程度。虽然非武术专业的教师也能熟练地掌握武术的拳、械教学内容,但对功法掌握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武术理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武术教学质量和学校武术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12126

2.2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男女在人口结构中所形成的比例关系。在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地规定除普通小学外,学校应根据女生的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4〕由于男、女生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在生理、心理上都比较敏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细节,女体育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上更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女大学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50名武术教师中,男武术教师38人,占调查人数的76%,女武术教师12人,仅占调研总数的24%(见表2),男女武术教师的比例约为3.2∶1,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一名女性武术教师,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男女比例失衡的严重性可见一斑,这对武术选项课的开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制约了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建设。在调研中还发现各民办院校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有的学校女生甚至比男生还要多,所以河南省民办高校应适当地增加女武术教师的配备,尽量缩小过于悬殊的比例。造成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男女失衡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首先是在聘用上,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在招聘过程中直接拒女武术教师于门外;另外武术专业女性毕业生数量有限,也造成此现象的出现。

任何群体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人员组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群体效能发挥的优劣。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逻辑思维最佳的年龄处于30~49岁,创造力最强的年龄处于25~45岁,而最佳峰值一般在38岁左右。从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年龄的调研可以看出:30岁以下武术教师26人,占调研总数的52%,年龄在30~39岁的有8人,占调研总数的16%,年龄在40~49岁仅有4人,占调研总数的8%,50岁以上的有12人,占调研总数的24%(见表2)。由此可见,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年轻教师有活力、有激情,容易和学生沟通,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但年轻教师又存在着教学经验缺乏、科研能力差的不足。有研究表明一名教师走向成熟需要10~15年的教学实践,正处于30~49岁这个年龄阶段,此时大多数教师处于创造力的黄金时代,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学技能技巧已经成熟,精力充沛创新意识强,起着承上启下的骨干作用,这部分教师所占的比例应该较大,但调研数据显示,河南省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仅有12人,占调研总数的24%,与公办高校中30~49岁老师有50%~60%的比例相比,显然较低。在调研中还发现年龄在50岁以上比重也较大,占24%,这部分大多数是外聘的具有高职称、科研能力强的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民办高校为了扩大影响力、装门面而采取的措施。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一个优秀体育教师人才成长需要的时间较长(需要10~15年),还有一部分教师随着学历与职称的提升以及教学工作经验的丰富,会跳槽待遇更好的高校,民办高校有“为他人栽树”的后顾之忧。

2.3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历与职称结构

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为零,具有硕士学历的有19人,占调研总数的38%,本科学历有31人,占调研总数的62%(见表3)。由此可见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学历整体水平偏低。本科学历者居多,研究生学历人员较少,而且一部分教师是属于在职研究生,只有学位没有学历,全日制的研究生相对较少。〔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社会保障、发展前景不确定等因素具有直接关系,这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金字塔形,其中教授没有一人,副教授8人,占调研总数的16%,讲师12人,占调研总数的24%,助教30人,占调研总数的60%,初、中级职称教师高达84%,与国家职称标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3∶4∶2)具有较大的差距,师资职称结构严重失衡,缺少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2.4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科研和教师进修状况

科研是一名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通过科学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6〕通过对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近3年的科研成果调查可以看出:河南省民办高校武术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较低,近3年共发表论文21篇,主持或参与地厅级及以上项目6个,21篇论文中,没有一篇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参与的项目中国家级项目为零,省部级为1项,在调研中还发现有52%的教师3年内未发表一篇论文,有82%的教师没有主持或参与过任何课题(见表4、表5)。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民办院校的武术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武术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武术教师比较缺乏,男教师较多,女教师不足,学历层次偏低,高职称的武术教师严重缺乏,武术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科研能力稍差。因此,河南省民办院校应适当引进武术专业人才,提高武术教师的科研水平,除了提高武术教师的任职学历水平,还要在武术教师任职后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武术师资队伍的素质。

3.2建议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青年武术教师的引导和培养,进行定期培训,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加大专业武术教师的引进力度,优化和完善武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养,不断提升师资力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394.

〔3〕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4〕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5-10.

〔5〕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12.

〔6〕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

〔R〕,2002,6.

(责任编辑:李远伟)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下一篇:安全生产管理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