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精选9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1

《电脑住宅》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它给我们 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齐读课题。

2.关于电脑住宅,你了解些什么?(生简单交流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

(电脑住宅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内部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二、初读感知

1.关于电脑住宅,你想了解得更多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生词会认吗?课文会读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长抽认生词,组织理解词语;

2.组织分段读课文,有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3.四人小组学习。4.检查:

(1)抽认生词:仓库 储存 烹调 烹饪 防盗 综合 判断

(本课的生词,你有要提醒的吗?由学生提醒难读的生词,练习读。齐读。这些词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都能理解了,就抽“储存、烹调”检查。)(2)抽读重点句段。

(生词会认了,课文会读吗?请看大屏幕)

‚原来,其他物品都分门别类地放在地下仓库的‘集装箱’里。‛

‚厨房在一楼,里面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电脑储存了中餐、西餐和日本菜等的烹调方法的资料。它能告诉人们如何备料、烹饪,还能示范如何操作和自动控制烹炒的火候.‛

‚这时,没有关闭的窗户自行关闭,空调系统减弱风力,房子四周的防盗报2017.3.1 最新版

警装置进入工作状态。‛

‚住宅里的所有电脑全部设在‘暗处’,在室内见不到。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作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

4.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同学们已经能将课文读得比较准确、通顺了,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知道吗?(主要讲了电脑住宅中的各种设施)(2)那课文里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呢?(3)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课文介绍这六种设施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空间顺序)

三、精读感悟

1.过渡:对,作者就是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了电脑住宅的六种设施。

读了课文后,你对电脑住宅有怎样的感受?(神奇、方便)2.默读感悟:

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电脑住宅的神奇、方便?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然后用笔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3.生默读思考。

4.小组交流: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电脑住宅的神奇、方便,和小组里的同学互相交流交流!5.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你从哪里体会到电脑住宅的神奇、方便,给全班同学交流交流!7.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电脑住宅的神奇、方便,你愿意把这神奇、方便的电脑住宅介绍给更多的人吗?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设施,把相关的段落读上两三遍,读熟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设施。8.生读。

9.全班交流,即时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电脑住宅的风向标、厨房等,除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电脑住宅的神奇、方便之外,我们还发现住宅中的这些不同设施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板书),为主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

回顾全文,我们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结构来写的?(总分总)先总说„„再分别介绍了„„,最后总结„„,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这样的方法。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创造出新的奇迹。有信心吗?现在想不想体验一下当设计师的感觉?那请你也来设计一座电脑住宅。

五、课外拓展

我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学校、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2017.3.1 最新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2

一、尝试:以文字的方式来呈现儿童的阅读思考

学生在阅读中, 用自己的文字当作一面镜子, 观照自己的阅读情况。或许, 学生在阅读中能更清楚地看到我读到了什么, 我还有什么文字在阅读时缺乏思考。教学中, 我大胆尝试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阅读, 以学生的文字作为阅读的镜子, 观照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下面列举两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前置作业, 从不同的选题、自读中表达。

所谓的前置作业, 就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同时, 策划几个表达上的选题, 让学生阅读后, 自主选择一个选题, 用读到的文字自我表达。这几个选题是:

◆蟋蟀寻宅的故事

◆伟大的工程

◆蟋蟀建宅的故事

◆蟋蟀的琴声

课前学生根据这些选题, 通过课本上的内容, 加上自己的想象, 撰写故事。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不容易, 他唯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文已知的内容;二是依据课文内容想象, 自由编写。我们以“伟大的工程”为例, 学生要写好这个故事, 促使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蟋蟀寻找巢穴、建造住宅的部分内容:一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整合, 二是要加以言语信息的加工, 三是要植入自己的想象。从这来看, 学生在做中学, 读中思, 思中写, 是一种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课前阅读, 把自己的困惑带入课堂, 是一种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带着思考阅读, 在读中审视自己的表达。

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文字进入课堂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学生作品, 推介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现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举一例:

生:我选择的话题是《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它的工具是那么柔弱, 却不肯随遇而安。它选址很慎重。

秋天初寒的时候, 蟋蟀用前足趴土, 后腿上有两排锯, 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就这样, 它坚持不懈, 今天做一点, 明天做一点, 直至满意为止。

蟋蟀的住宅, 墙壁四面光滑, 这全靠它平时的修整。住宅内部简单、干燥、清洁, 很卫生。看到这样的住宅, 我们真是感到惊奇!原来, 动物也活得这么精彩!

师:能介绍一下, 你围绕“伟大的工程”写了几件事?

生:我写了三件事, 一是蟋蟀选择自己的住宅, 二是写了怎样挖住宅, 三是写了住宅的简单、干燥。

师:非常了不起!这就是你的阅读成果。谁来根据他的作品, 说说蟋蟀伟大在哪里?

生:我从他写的“慎重”“柔弱”“坚持不懈”体会到蟋蟀像人类一样, 具有聪明和智慧。

生:我补充。我从他的“惊奇”“精彩”两个词感受到蟋蟀的劳动成果不容易。

师:你看, 这些词语有些来自原文, 有些是小作者自己创造的, 这就是学语文, 读了课文, 会用。你们知道“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不挑剔, 在什么环境都能安居。

师:那蟋蟀对选址的要求, 这位小朋友写到了吗?

生:他只写了“慎重”。

师:谁能帮他想象一下, 增添一些内容, 让读者感觉到蟋蟀选址的确慎重。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生:我会补上蟋蟀寻找巢穴的要求、还有蟋蟀在洞口草丛中弹琴的内容。

生:我会添上蟋蟀建造住宅时干活的细节。

师:真棒!我们要写好文章, 就要认真读好课文。再依据课文, 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你的阅读作品就出来了。

笔者选取了学生的《伟大的工程》这一阅读作品的教学片段, 围绕学生的阅读成果, 把学生的成果当作教材, 课堂中互相评价, 感受小作者的用词、用句, 以及表达上的构思。虽然, 小作者的文字不少来自于课文, 但这是学生消化后的词语, 是转消极被动的语用为积极语用。教学中, 还要依据学生创作的文本, 结合课文的文本, 再去品读, 适当交流补充学生表达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其意义在于, 用写的方式观照自己的阅读, 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 再对照创作文本去阅读课本, 观照, 改进, 调整, 感受。

有人说, 这属于课文微作文。实际上, 远不止, 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教材, 结合教材原文, 称之为统整型阅读。只不过, 学生阅读的方式有变化———转阅读后谈体会为文字表达体会后再去阅读。

二、思考: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差异

不同的取向, 产生的行为也不同。从上述案例分析来看, 可以归纳为两种阅读取向:

◆用阅读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读中理解为目的) 。

◆用文字的方式去教阅读 (以写中读为目的) 。

第一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懂。通过找词语、品句子、悟表达, 来读懂课文内容和课文的表达特点。因此, 很多词语或者很多表达方式, 学生只是大致懂得课文的知识。当然,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 是有必要的, 然而对于浅显的白话文, 在不用教师教的情况下, 学生完全能在阅读中习得。而实际上,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 学得的只是别人的“观念”。如教学《蟋蟀的住宅》, 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时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体会蟋蟀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适时渗透所谓的“拟人”“想象”一些表达方式,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 既使是表达方式的学习, 也是我们教师以成人的理解代替儿童的理解。

第二种阅读取向, 侧重于读会。精心设计几个适合学生读懂原文的话题, 让学生用文字来表达。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这一层面, 还让学生用文字表达的方式来阅读原文, 即学生依据自己的所读内容, 再依据话题进行写作。课堂上, 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作为教材, 与原文相结合, 学生写到的和未写到的, 都作为教学内容, 感受课文中的词语或表达的魅力。同时, 让学生的写观照学生的读, 写而后知不足, 课后再根据学生的评价进行修改, 完善学生的创作。这个过程的简要流程和学理如下:

写 (课前自主阅读后表达, 可发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 ———读 (课堂上, 品读学生的表达, 也读原文的精彩处。) ———创 (完善学生的作品, 丰富学生的表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3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4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讲主要内容。

二、朗读感悟,交流探究

1.探究第三段

(1)体会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个自然段,并没有具体地写蟋蟀的住宅的情况,只是交代了作者为研究,才又“搜索”它们的巢穴的。这是为下文写蟋蟀住宅的内外情况作了一个简单的交代。)

(2)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的?(内、外)

(3)外部和内部各有什么特点?(外部:①向阳②隐蔽③干燥④有门⑤有平台;内部:①简朴②清洁③干燥④很卫生)

(4)蟋蟀的住宅从内到外给你以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后归纳

(温暖:朝着阳光;安全:草丛中隐藏、隧道弯弯曲曲、不碰门口半掩着的草丛;便于排水、干燥:堤岸;卫生:仔细耙扫门口、收拾平坦,墙壁光滑;简朴:没有什么布置。)

(5)理解“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这是个泥人句。“当……时候”这个介词结构,专用表示时间,然后再写出这个时候,蟋蟀已经劳动结束,可以在平台上“弹琴”,实指它“叫”。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体会“主人有的是……平整”一句。(是说它很勤劳)

(6)理解“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一句。(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2.探究第三段

(1)分层:第一层(7):写建造的时间和怎样建造。

第二层(8):工作速度快,不知疲倦。

第三层(9):长时间修整。

(2)感悟探究

①动工的时间如何?将第一句话用“当……时候”改写。(当十月来临,秋冬初寒的时候,蟋蟀就开始造房子了。)

②如何建造?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使出全身的劲进行挖掘的)

③进展如何?累了怎么办?

“我一连……不耐烦了”说明什么?(说明蟋蟀挖掘的时候很有耐心,不停地工作,能吃苦耐劳。)

④怎样修整?“即使……只要……还……”一句何意?(从秋天开始建造,到冬天还在整修,说明蟋蟀建造住宅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也就是开头说的“不肯随遇而安”]可见它住宅出名是靠它认真辛勤劳动得来的。)

(3)小结: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①动工时间;②怎样挖掘;③不断修整。

三、全文总结

1.“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倾斜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2.中心:《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我们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写作手法: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等。这样写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便于表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佳句。

2.选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出名原因:唱歌 住宅

住宅选择:慎重 不肯随遇而安

外: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 吃苦耐劳

内: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时间:十月

建宅过程 进展:快

整修:长时间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1.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

2.《蟋蟀的住宅》的第二课时教案

3.《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4.课文《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蟋蟀的住宅》教案

6.《蟋蟀的住宅》小学教案

7.蟋蟀的住宅教案

8.蟋蟀的住宅的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5

【篇一】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时让学生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我先说:“同学你们知道吗?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个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信吗?今天呀我们就一起到蟋蟀的住宅里亲自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吗?”适时导入课文,以此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考问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哪几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适当点拔下学生可回答出来:如何选址、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三部分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学习剩下两部分内容(住宅的特点和怎样挖掘)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 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蟋蟀挖掘住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 搬 踏 推 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五)、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总结:《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续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召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篇三】四年级上册语文《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蟋蟀的住宅》。

一、说教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二、教学目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所以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不把学生掌握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本节课中重点达到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同时体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难点: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五、教学流程

如何转换学生角色,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蟋蟀,介绍自己的家和修建家的经过。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学生会非常自豪,能踊跃地说。再加之已经学过《明明上学》一文,学生已经知道蟋蟀的歌声动听,对蟋蟀的可爱、有趣早已铭记在心。这样二者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旧知迁移,为学生转换角色,改变学习方式作准备,也为学生发展口语作准备。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的家和早已熟悉的蟋蟀的住宅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导入课题。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在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感悟。请学生快速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生能很快体会出文章主要内容: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这个环节落实本期教材训练重点: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达到阅读有一定的速度,能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别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每个学生要先认真读书,体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或怎样修建住宅的,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并且估计一下,其它小组的同学有可能向你们提出什么问题,该怎么解答。学生在自读自悟几分钟后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共同推测一下其他组同学会提的问题,一起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样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在小组讨论交流,就真正达到人人动口读书,用心体验,实现人人自主学习,而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一言堂,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达到设计理念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

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蟋蟀这个角色,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时,就有可能根据自己在读中的感悟,用朗读勾画批注法,边朗读边结合自己的体会介绍,也有可能会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示意图介绍。在听完介绍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这样促使学生自读自悟时更认真,在本小组交流讨论时更合作、更投入。在学生自主解疑仍有困难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参与,自主质疑、自主解疑或合作解疑的效果。实现设计理念中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在此过程中适时出现CAI课件,蟋蟀住宅的资料、图片。)

由于通篇采用拟人手法叙述,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浑厚的兴趣,在汇报蟋蟀住宅经过时,学生除了边朗读边谈体会,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转换成蟋蟀的角色,配上动作介绍修建住宅的经过。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学生一方面对课文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读懂了课文,另一方面在情感上对蟋蟀产生认同,自然就体验到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就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这一设计理念。(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出示CAI课件,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交流,已经激发了学生对蟋蟀的喜爱和赞扬之情,就进入拓展延伸、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把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鼓励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畅所欲言。然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这样让学生有准备地说一段话,实现读、写、说结合。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因此我的板书简单明了,课文的内容也的到了精彩的展示。

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6

本单元的课文都与动物有关。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让学生说、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是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的发现”就是针对作家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作家明贬实褒的表达喜爱之情的特别方式。“日积月累”中的成语都跟动物有关,16个成语中出现了“龙、凤、虎、猫、马、牛、鸟、鸡、鼠”等9种动物,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趣味语文”中的故事能给学生带来阅读的乐趣。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按一定顺序来写,能把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它的活动情况有条理地写出来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学情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对动物都很有兴趣,但要体会作家语言的特色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迁移,就能突破难点。与动物有关的词语会引起学生的积累兴趣。读懂故事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难,若要体会故事中的机智和趣味性需要引导。

教学重点

能够抓住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出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积累有关于动物的成语;体会故事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过程当中,说出自己的发现,并可以运用自己发现的作者表达方法上的特点,能够抓住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能准确、生动的描写出来来,完成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1.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2.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小组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也可以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出示要求:

1.四人一组,轮流讲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语言通顺、生动,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其他同学认真听。

2.小组内互相评议,可以针对内容进行提问、评价,也可以给发言同学提出建议、意见,说说优点。

3.组内共同推选出一位发言的代表。

三、共同分享

1.根据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介绍喜欢的动物。

2.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补充。

3.全班共同评议选出班级口语交际之星。

四、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课时(作文)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各种动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动物,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猫,有的调皮活泼,有的懒惰,有的温顺,有的凶猛,各有各的特点,因此,观察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弄清它们的生活习性,了解它们对人类的用处。

二、习作要求

1.写一种自己喜爱的动物。

2.要具体地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回忆课文中作者抓住动物特点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范例引路

1.出示例文。

(1)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明确:先总写松鼠外形美丽,然后按头部、身体、尾巴的顺序具体写外形美。

(2)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对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明确:带点的词语把小燕子的样子写得惟妙惟肖。

2.复习方法。

(1)举例说说描写动物特点的一些方法。

《白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白鹅“高傲”的特点。如: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与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白公鹅》:通过鹅走路的姿势突出了“慢条斯理”的特点。

(2)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猫》:从三个方面突出“性格古怪”的特点,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母鸡》: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了对母鸡身上反映出来的母爱的赞颂。

(3)文章结构的安排。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电脑住宅》 篇7

1.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2.积累对联知识。

3.围绕自己浏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做,师生交流总结来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交际能力。

2.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教学“我的发现”,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的习惯。

四、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导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们发现的美景展示给大家吧!

(二)交流步骤

1.启发谈话。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平时的生活活动,唤起对某一景物的回忆。例如,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里,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观察过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通过师生无拘无束的对话,为口语交际创设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介绍给同学。

2.学生个人准备。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静心回忆,有哪些景物让人感到惊奇,并思考怎样和同学交流。说清楚事物的特点,给大家带来惊喜的感觉。

3.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介绍,互相启发,相互提问,互相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4.指名试说,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5.全班交流。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交流,进行总结,并适时给予鼓励表扬。

(三)延伸拓展

1.希望同学们把今天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2.办一期自然奇观手抄报展。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背诵课文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3.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积累描写“笑”的词语。

2.在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的含义。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叮嘱”什么意思?平时谁经常叮嘱你?叮嘱你什么?出示课题。

2.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叮嘱什么?为什么要叮嘱?)

二、初读课文。

1.检查课文朗读,指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2.交流。

答案:杨桃、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哈哈大笑、给予肯定

三、研读课文。

1.父亲的叮嘱是什么?在文中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齐读这句话。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读课文第一小节。

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我在什么时候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画杨桃的时候,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最后,老师在教育其他学生的时候,父亲的叮嘱让我选择了实事求是。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鹅 篇9

扩展资料 鹅 文人佳话与鹅 艺术家丰子恺的一生

艺术家丰子恺的一生

丰子恺,现代漫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1898年生于浙江省石门剜(当时属崇德县,现属桐乡县)。初取单名丰润,乳名慈玉。祖上开一家小染坊店。父亲是清朝末科举人,未曾做官,在家设塾授徒。

丰子恺幼年在父亲座下读书时,就曾利用染坊店的染料为教科书上的“大舜耕田图”着色,受到父亲呵斥。以后就背着父亲着色或印描。九岁上,父亲死于肺病,全靠母亲抚育一群子女。丰子恺转入另一所私塾读书,课余据芥子园画谱印描人像。同学都争着向他要画。老师发现后,命他为学塾画一幅放大的彩色孔子像,供学生朝夕礼拜。丰子恺在大姐丰瀛的帮助下完成,从此负有小画家之名。丰子恺的家乡例行着一种“迎花灯”的盛会,大约隔十多年举行一次。丰子恺的父亲青年时代曾和他姐姐合作制成六面形针剌字画彩伞,十分精致高雅。丰子恺十二三岁时,镇上又举办“迎灯会”,他在大姐的协助下也摹仿制作彩伞,由此而产生了学习书画的动机。1910年十三岁上,私塾改为溪西两等小学堂,丰子恺是第一届学生。在学时曾改名丰仁。不久,溪西两等小学堂成为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1914年初,丰子恺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秋季,报考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第三名录取。同时报考商校(以第一名录取)和中学(以第八名录取)。最后决定进第一师范学校。

第一师范的校长是教育家经亨颐。文学家夏沔尊先后任该校舍监及国文老师。刚从日本留学归国不久的艺术家李叔同任图画音乐老师。这两位老师对于丰子恺的走上艺术家的道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李叔同,他那全面发展的文艺才能和一丝不苟的教育精神,使丰子恺真心诚意地崇拜。他疏慢了其他各科,一心向李先生学习图画音乐。

正是在李叔同的教育下,丰子恺才真正进入了绘画的大门。小学时代的丰子恺只知道印描或放大图画。进师范的第一年,也只是采用范本临摹。直到第二年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下,图画课才走上正轨,开始采用石膏模型写生的教学法。丰子恺的写生成绩进步很快,受到李先生的赏识和劝勉,就立志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丰子恺在校中积极参加课余组织“桐阴画会”(后改名“洋画研究会”)和金石篆刻组织“乐石社”(后改名为“寄社”)。课余还向李先生学日文,代李先生接待了来自日本的画家黑田清辉、大野隆德、河合新藏、三宅克己等,陪他们外出写生。西湖上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浙江第一师范的老师堵申甫、王更

三、单不厂等也都是学术界前辈。国文老师单不厂器重丰子恺的文学修养,特地为他取了一个号,叫子〔岂页〕。〔岂页〕与恺通,从此就一直用了丰子恺这个名字。

每当假期从杭州回到故乡石门镇,丰子恺总要到镇上的振华女校去担任图画音乐课的义务教育,并组织学生搞文娱活动。振华女校是丰子恺的大姐丰瀛办的,三姐丰满曾任校长。1919年花朝日丰子恺与崇德县徐力民结婚后,徐力民也曾在该校任教。

李叔同先生对丰子恺的影响之大,是无法估量的。他不仅在艺术上栽培了丰子恺这棵新苗,在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上也成了丰子恺的楷模。李先生治学和做人的态度都很认真严肃。他赞同唐朝裴行俭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说,主张“文艺应当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这些都给丰子恺以强烈的影响。1918年,李叔同在三十九岁上看破红尘,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为僧,成了弘一法师。凡事都喜欢探一究竟的丰子恺,从小对宇宙之无尽、时间之无穷就困惑莫解,对于人生的奥秘得不到答案。这时看到自己所崇敬的李先生进入佛门,不觉也对佛教产生了感情。1919年5月,第一师范的画会同人在杭州举行第一次作品对外展览,请弘一法师莅临指

导。这是丰子恺的作品第一次公开展出。

第一师范毕业后,丰子恺应同学吴梦非、刘质平之邀,和他们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自己任教美术。同年,与姜丹书、张拱璧、周湘、欧阳予倩、吴梦非、刘质平等人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并出版会刊《美育》七期。丰子恺在该刊物上发表了《忠实之写生》、《艺术教育的原理》等美术教育论文。

1921年早春,丰子恺由当时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的旧日老师夏沔尊先生介绍,去该校教图画音乐。这所傍山临湖、环境幽美的学校,成了丰子恺创作漫画和著书立说的基地。他在这里的私寓“小杨柳屋”中开始用毛笔作画,钻研文艺理论。最初产生作速写画的动机,是在春晖中学开校务会的时候。那时,丰子恺对“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印象颇深,回家后即用毛笔把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贴在门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此后常常把平日信口低吟的古诗词句译作小画,又把对日常生活中有感的事物一一描绘出来。每次画完后他都“得到和产母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就这样,丰子恺开始勤奋地作画。他曾回忆说:“于是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麓的反面,都成了我的canvas[画布],有毛笔的地方,就都是我的studio[画室]了。”就这样,丰子恺绘出了许多成功的作品。当时与丰子恺共事的夏沔尊、朱自清、朱光潜等常来欣赏他的一幅幅充满诗趣和生活情味的小画,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尤其是夏沔尊先生对丰子恺这一艺术创造曾给予积极的支持。夏先生后来回忆道:“记得子恺的画这类画,实由于我的怂恿。”

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是朱自清。当时,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1924年出版了《我们的七月》。丰子恺不仅为之设计封面,还在这期刊物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引起了当时正在主编《文学周报》的郑振铎的莫大兴趣。他开始向朱自清了解丰子恺的情况。1925年,丰子恺来到上海。这时《文学周报》恰好需要用图画作插页,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郑振铎还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中国“漫画”一词从此开始出现。同年十二月,文学周报社为丰子恺出版了《子恺漫画》。这是丰子恺的第一册漫画集。(此画册于1926年1月又由开明书店重新出版。)从此,“子恺漫画”日渐受到广大读者的瞩目。以后又陆续出版了《子凯画集》、《学生漫画》、《儿童漫画》、《云霓》、《人间相》、《都会之音》等画册。

“子恺漫画”的画风受到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陈师曾和日本漫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但又自有其独特的风格。1939年6月9日丰子恺在他的《教师日记》中记载着这样的话:“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题意潇洒,用笔简劲,实为中国漫画之始„„忆陈作有《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皆佳妙。”

对于竹久梦二,丰子恺曾这样说:竹久梦二的画,“其构图是西洋的,其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自来综合东西洋画法,无如梦二先生之调和者。他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早在日本求学期间,丰子恺就对这位日本漫画家独具一格的漫画一见倾心,对他的画风颇为钦慕。

丰子恺受了上述二位画家的影响,他自己的画中也饱含着浓郁的诗趣。正如朱自清在《子恺漫画》“序”中所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得那味儿。”俞平伯在为该书写的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几笔,似乎很粗率,然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

1924—25年之冬,春晖同仁与校长意见不合,集体辞职,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办一所学校。于是,春晖的教员匡互生带了一部分学生到上海,筹办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园)。

丰子恺也参与其事。不久并成立“立达学会”,上海知名人士陆续加入。学会办有刊物《一般》,其美术装帧设计全部由丰子恺担任。

1926年,丰子恺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之要求,为该刊纪念五卅惨案之专号封面,内容为唐张巡部将南霁云射塔矢志图,以表示对青年的鼓励。

从1925年左右开始,丰子恺陆续写了不少散文,1931年结集出版。由于自己的住所定名为“缘缘堂”(这是他与老师弘一法师以两次拿阄的方式定的名),这部散文集就取名为《缘缘堂随笔》。后来又陆续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等散文集。丰子恺的散文和他的画一样,虽然写的是耳闻目见的琐事、儿童生活或个人感想,但“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读后回味颇深。正像他的漫画有时通称为“子恺漫画”一样,他的随笔也往往冠之以“缘缘堂随笔”的总称。

漫画与随笔,是丰子恺一生中成就较显著的两个方面。然而丰子恺的兴趣所及,也像老师李叔同一样广泛。

在音乐方面,早在1925年与《子恺漫画》同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音乐著作《音乐的常识》。次年又出版了脍炙人口的《音乐入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音乐著作。现今有不少中老年音乐工作者,当初都是从丰子恺的音乐著书中受到启蒙教育的。

书法和中国画犹如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丰子恺的画,虽然含有西洋画的成分,用的画具毕竟是毛笔宣纸。画的题目在他画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他对练毛笔字十分重视,直到晚年还要临帖习字。他所临的大都是魏碑和索靖月仪帖。

在文学方面,丰子恺特别喜欢古文诗词。他自己也写诗填词。他的诗词和他的漫画一样通俗易懂。

然而,二三十年代时丰子恺化较多时间钻研的,应该说是艺术理论。他先后甚至同时在好几个学校执教美术课。美术课的讲义是自编的。丰子恺阅读了大量日文、英文的艺术理论原著,把当时还少为人知的西洋艺术理论介绍给中国的学生。除了用作授课的讲义之外,又交付出版,使广大读者都能看到。例如《艺术概论》(译)、《西洋美术史》(编)、《现代艺术二十讲》(译)和收载在《艺术趣味》中的几篇,就都是他当教师时写的讲义稿。除了出版讲义稿之外,丰子恺又专为广大读者写作或译述艺术理论书,如《西洋画派十二讲》、《近代艺术纲要》、《艺术教育ABC》、《构图法ABC》、《开明图画讲义》、《绘画概说》、《西洋名画巡礼》、《艺术教育》、《绘画与文学》、《艺术丛话》等等。丰子恺的这些译著在二三十年代的美术界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丰子恺在艺术理论方面的观点,是主张艺术必须大众化、现实化。他反对“为艺术的艺术”,主张“为人生的艺术”。他反对出了象牙之塔的艺术又走进小洋房去,儿认为艺术必须出洋房而入工厂,下农村,方能与大众亲近。他反对现代的中国画写古人生活,而主张画现代的高层建筑,工厂,火车,工人,学生,小贩„„等等。这些艺术见解都体现在他自己的漫画创作中。这大约正是他的漫画广受大众喜爱的主要原因。

1930年,丰子恺失去了兼任严父把自己抚养成人的慈母,服丧期间不剃胡子,从此就留下了长须。后来渐渐辞去各种教职以及一度担任过的开明书店编辑之职。到1933年春故乡石门湾(即今石门镇)的缘缘堂落成时,就在家赋闲。然而赋闲并不曾闲着,从这时候开始直到1937年11月战火逼近故乡而被迫流亡的这段时期,可说是丰子恺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在杭州租赁别寓,以供春秋卜居,冬夏则回到故乡缘缘堂栖息。这五六年间读书的心得,生活的感想,艺术的主张,见闻的记录等等,以漫画、随笔或文艺理论的形式发表在大量的报刊中,结集成册的也有不少。

1937年11月,当丰子恺正在缘缘堂书房作《漫画日本侵华史》时,石门湾突然遭到日机空袭投弹,毫无设防的小市镇上的居民惨遭杀伤。丰子恺一家不得不离乡背井,从此与缘缘堂永诀。

抗战的烽火使丰子恺的生活、思想起了急剧的变化,四十年来长期在江南一带安居的宁静生活遭到了破坏。他带领妻儿老小跋涉迤逦,远走大西南,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抗战期间所见所闻,激起了丰子恺的爱国热忱。家乡的“缘缘堂”烧毁了。丰子恺认为“身外之物又何足惜!我虽老弱,但只要不转乎沟壑,还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他在汉口时,以笔代枪作抗战宣传,呼吁“以杀止杀”,“为正义而抗战”。

如果了解到丰子恺具有护生戒杀的慈悲心肠,对于这样的呐喊声就会感到惊讶。

是的,他变了。1927年,他皈依旧日的老师弘一法师,成为佛门的弟子,法名婴行。并于1928年发愿绘制《护生画集》,为弘一法师1930年五十岁祝寿:五十寿诞画五十幅,以后六十寿诞时再画六十幅„„直到一百幅。内容大都是劝人爱护动植物,休起杀生之念。对动植物尚且如此,而现在对人,却要杀?!是的,他变了。

然而,也不妨说,他没有变。因为,用丰子恺自己的话来说,护生之旨原来就是“劝人爱惜生命,戒除残杀”,“护生”是为了“护心”。劝顽童不要一脚踏死数百蚂蚁,“并非爱惜蚂蚁,或者想供养蚂蚁,只恐这一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而现在他所竭力反对的,正是这种居心残忍的侵略者。作为佛教徒的丰子恺,受到抗战烽火的沐浴,视野更宽阔了。

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丰子恺担任了该会会报《抗战文艺》的编委,并为创刊号画了封面。在汉口,丰子恺作了《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一画,以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刚毅气概。他还出版了《漫文漫画》,鼓励民众抗敌。丰子恺称颂《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的普遍流行。自己也与人合编出版了《抗战歌选》。1938年6月,丰子恺率眷避寇来到桂林,在桂林师范任教半年。次年春,在离开桂林前,丰子恺把以前所作而已在上海毁于炮火的《漫画阿Q正传》重画一遍付印。不久,全家迁居广西北部的宜山,丰子恺在浙江大学讲授艺术教育等课。随着日寇的进逼,丰子恺一家又北上贵州都匀,约住一个月后,于1940年随浙大迁居遵义。

在遵义住了两年多,这段时期生活比较安定。在浙大,丰子恺除任教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外,还讲授新文学课。1941年秋升任副教授。在遵义的租屋“星汉楼”(主人据苏东坡“时见疏星渡河汉”句命名)中,丰子恺重作旧画四百二十幅,后来出版了《子恺漫画全集》六册。1942年11月,丰子恺应当时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好友陈之佛的邀请,率眷赴重庆沙坪坝任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同月,在重庆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

丰子恺的画风,在抗战期间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他原来的画,幅面小(仅一页信笺大小),只有黑白线条,不着颜色,题材大多以人物为主,画古诗词句、儿童生活或社会生活,很少画山水风景。抗战期间,画家因祸得福,一路饱览了名山大川,画的内容也就逐渐向山水转变。起初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背景;后来也画一些以山水为主、人物点缀的画。画面扩大为册页乃至立幅的大小,偶尔也画中堂(但以册页为主),施以色彩。这样的画,在当时的印刷条件不可能出版,因此采用举行画展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在重庆先后开了两次画展,又在四川内地中小城市展出多次。抗战胜利后,又曾在武汉、上海、南京、无锡、台湾、厦门、泉州、香港等地展出。

1943年,丰子恺在沙坪坝庙湾自建简陋的小平房一所,名为“沙坪小屋”,在这里住了不到三年。由于辞去了艺专职务,闲居在家,这时期的创作收获较丰。

抗战胜利后,有钱有势的江南人纷纷回来,丰子恺却买不到车票、船票,更不用说飞机票。最后只得于1946年7月取道陇海路转京汉路,从武汉坐船回到江海。与江南阔别九载,重返之时,家乡已面目全非,缘缘堂已成一片焦土⑦。丰子恺不得不在杭州另觅新巢。最后在里西湖畔租赁了一所小平屋,并在家中挂上一幅对联,说明这湖畔小屋的地理位置:“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多。由于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这一段时期又是多产的。面对着横征暴敛、贪污舞弊、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作为作家,丰子恺不能不写。他写下了《口中剿匪记》、《贪污的猫》等随笔,用以讽刺国民党的腐败。作为画家,他不能不画,《一种团〔囗栾〕月,照愁复照欢》,《只有一个烟囱有烟》,《屋漏偏遭连夜雨》,《万方多难此登临》,《再涨要破了!》等画,陆续地在报上发表。西子湖在他眼下越来越减色。

终于,丰子恺坐不住了。他想出门走走,另找一个安身之处。1948年9月,他来到台湾。约两个月后,又从台湾转赴厦门。闽南是他所最崇敬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晚年曾经居住的地方。1942年丰子恺在遵义获悉老师已圆寂于泉州。直到今天才有机会来看看老师的遗迹。方外莫逆之交广泛法师恰好也从新加坡来到这里,便陪同丰子恺拜谒了厦门南普陀寺弘一法师的故居和先师手植的杨柳。《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丰子恺作了这样一幅画,以表达自己沉痛的哀思。随后又去先师圆寂的泉州等地走了一转。

南国气候宜人,难怪弘一法师晚年喜欢卜居于此。丰子恺出于对先师的怀念,决定在此定居,便把留在杭州的家眷也接了来。还没住半年,传来解放大军将要渡长江的好消息。红旗即将插到江南。丰子恺急欲北上迎接解放,便着家属于1949年四月先回上海,自己则于三月下旬先赴香港再回上海。

丰子恺为弘一法师作《护生画集》,七十岁阴寿时画七十幅,一字一画相对照。第一二集是由弘一法师自己题的字。应该在1980年出版的最后一集(第六集),是他在“文革”中悄悄地提前画成的。全套《护生画集》在丰子恺生前竟如愿以偿地完成了。这是后话。当时,丰子恺为筹备今后的生活费,在香港举行了画展,然后带着叶恭绰的题字,于四月底赶回上海,迎接解放。

上海解放时,丰子恺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仍然考虑着如何以自己的有生之年来为人民服务。他开始学俄文,翻译介绍苏联的音乐美术教育参考书。所译《中小学图画教学法》一书对当时正在摸索的中小学图画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他还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与女儿丰一吟合译了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初恋》(始译于1921年,出版于1931年),是从英文转译的。后来又从日文翻译介绍了不少艺术理论书。

六十年代上半期,丰子恺从日文翻译了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分上中下三册于“文革”结束后陆续出版)。

解放至“文革”的十七年间,丰子恺除了主要从事翻译之外,还写了数十篇随笔,他称之为“缘缘堂随笔”,其中有好几篇是游记。解放后生活安定,丰子恺差不多年年要出门旅游,旅游归来又写又画。

进入老年后,由于戴上了老花眼镜,画写生画很不方便。但丰子恺在兴致勃发时还是画过一些,如《湖滨的热情》、《欢乐的恐怖——春节小景》等就是根据写生画出的。此外还有凭记忆画出的《黄山蒲团松》、《黄山云谷寺》等风景画,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饮水思源》、《庆千秋——建国十周年盛典》等作品。

丰子恺曾担任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对外文协上海分会副会长,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公职。1960年起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繁忙的社会活动并未妨碍他的案头工作。解放后,丰子恺的笔始终没有停过:翻译,作画,写文之外,还作了不少歌颂新社会的诗词。

即使在“文革”十年中,他的身心备受摧残,写作的意志还是没有动摇。他清晨早起,趁头脑清晰,抓紧时间翻译,写文,作画。他仿佛意识到余年无多,因此珍惜点滴光阴。

然而病魔终于向他袭击,他于1975年9月15日因患肺癌,含冤长辞。1978年,由上海市文化局、文联、画院出面,举行骨灰安放仪式,将丰子恺安放在上海市烈士陵园。

正如丰子恺的好友叶圣陶先生所写的悼诗的第一句:“潇洒风神永忆渠”。现在的中老年知识界人士至今还怀念着这位与人民密切关联的画家、作家,并希望看到他的作品重新问世。至于青年人,可能已了解丰子恺的一些漫画和随笔,而对于他的艺术理论却是陌生的。

上一篇:河北省工资支付规定下一篇:产地证证明书